文言文固定句式归类整理
固定句式大全整理版
“……不亦……乎”译作“(岂)不是……吗” 2、“何……为” “何以……为”
例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例2、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何……为” “何以……为”译作 “还要……干什么”
“为什么……呢”
例1、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或者考察他成功 失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
例2、“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
侯,然后快于心与”
“还是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着生命危险
,“…与…各,抑个…诸…”侯译国作“结…怨…还,是这……样”或心“…里…才或者痛…快…”么
?”
7
四、表反问或疑问的固定句式
“……有所……”译作“……有什么……”
例2.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
(《<指南录>后序》)
“……无所……”译作“……没有什么……”
2
一、表陈述或判断的固定句式
3、有以、有所以 例1.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 例2.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应。(《庄暴见孟子》)
“……有以……”译作“……有办法用来……” “……有所以……”译作“……有什么可以用(拿)来
“凭什么……呢”
8
四、表反问或疑问的固定句式
3、如何、奈何、若何 例1.“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例2.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如何、奈何、若何”译作“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4、“如……何 ”“奈……何”“若……何” 例1、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例2、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
2、与其……孰(岂)若……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与现今的白话文相比具有一定的句式特点。
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有哪些呢?本文是店铺整理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的资料,仅供参考。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固定句式又称“固定词组”或“固定结构”。
指在句子中,用法和格式比较固定的词组,他的中间有的可以加入词、词组,使得句子结构完整。
固定格式往往前后呼应,互相配合。
大致可以分为七类:1、表达陈述语气的有:“有所、无所、有以、无以”等;2、表达疑问语气的有:“何所、安所、何以、奚以、无以”等;3、表达反诘语气的有:“何(奚)为、何(奚)……为、何(奚)……以为、何……之有、有何于……、奚有于……、于……何有、何有、不亦……、何用……、焉用、奚用”等;4、表达推测语气的有:“得毋、得无、得微、得非、毋乃、无乃”等;5、表达感叹语气的有:“何其、何……之、何等”等;6、表达否定语气的有:“独唯、唯独、非独、非徒、非直、岂独”等;7、表达比较语气的有:“孰与、与……孰、与其……孰若(不若、不如)、与其……宁(抑、亦)”等。
初中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一.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陈胜者,阳城人也.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⑧此三者,吾遗恨也.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⑩斯用兵之效也.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④梁父即楚将项燕.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⑥非死,则徙尔.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二.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臣诚恐见欺于王.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③为予群从所得.④恐为操所先.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三.倒装句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1.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2.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4.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④何由知吾可也?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四.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1.省略主语.(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文言文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被动句例句(一)判断句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常见判断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示法:1、“……者,……也.” 例如:陈涉者,阳城人也.2、“……,……也” 例如:段公,仁信大人也.3、“……者,…….” 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4、“……者也.” 例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5、无标志判断句,通过句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表判断.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7、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做判断词,在汉以后做判断词则多起来,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是表示判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为表示判断)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为表示判断)(二)省略句省略句:将句子中某些成分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如下:1、省略代词例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2、省略介词,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等.例如:以(之)如司农治事堂,栖之(于)梁木上(三)被动句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常见被动句有两大类,一种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一种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需要结合文意来判断.1、有标志的被动句① 而君幸于赵王.(……于……)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④受制于人.(……受……于……)⑤为天下笑,何也?(为)⑥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⑦若属皆为所虏.(……为所……)⑧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2、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用动词直接表示被动意思,结合文意判定.例如: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被……缠绕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四)倒装句(主要有四种情况)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①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例:A.莫我肯顾 B.古之人不余欺也②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要前置)(2)介宾结构(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要前置).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例: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公安在?(动宾)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介宾:宾+介)F、一言以蔽之.(介宾:宾+介)G、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介宾:方位名词+介词)H、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固定结构)③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前置例: A.何功之有哉? B.唯马首是瞻.④不规则类(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宾语前置了)例: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再看下面几个句子(也是属于不规则的):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不合否定句中的情况)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不属于疑问句中的情况)C.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不属于否定句中的情况)2.定语后置(定中倒装句)(定语是用来修饰中心词的)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但是,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有四种情况: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高的庙堂)(偏远的江湖)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例如:A、赋税之繁重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例如: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B、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④中心词+数量词例如:A、尝贻余核舟一. B、沛公兵十万军霸上.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促织》)”介词短语“以猪鬣”放在动词“撩拨”的前面,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词短语放在动词的前面,说成“试撩拨虫须以猪鬣”,就成了介词短语倒装句.例如: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王尝语暴以好乐.4.谓语前置(主谓倒装)这种句式常见于古汉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中例如:A、甚矣,汝之不惠!B、悲哉,世也!(这个社会多可悲啊!)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固定句式总结●何……之有:表反问,其中“之”字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有”是动词,“何……”是它的宾语。
初高中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
初高中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初高中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归结在文言文中,我们常见到一些结构、形式都比较固定的句式,掌握这些常见句式,有助于我们理解句意。
现将常见的固定句式辑录如下:一、表陈述语气1.“有以”“无以”,分别译为“有用来……的办法”“没有用来……的办法”。
如: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
(《书博鸡者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荀子《劝学》)2.“有所”“无所”,分别译为“有……的人(事、物)”“没有……的人(事、物)”。
如: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司马迁《鸿门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司马迁《鸿门宴》)3.“何以”,表示询问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译为“凭什么”“依据什么”。
如:君何以知燕王。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4.“比及”译为“等到……的时候”。
如: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5.“以为”、“以……为”,译为“认为”、“把……当作……”、“用……做……”。
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苏轼《石钟山记》)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苏洵《六国论》)6.“……之谓也”“其……之谓也”,译为“说的就是……啊”。
如: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其李将军之谓也。
(司马迁《史记·李广列传》)7.“不亦……乎”,译为“不是……吗”。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论语》)8.“非……不得”,表强调,译为“非……不可”。
如:则谓非草木不得。
(《芙蕖》)二、表疑问语气1.“如何”“若何”“奈何”,分别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如: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如……何”“奈……何”“若……何”,表示对事情不知道如何处置、对付,译为“对……怎么样”“对……该怎么办呢”。
如: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西门豹顾曰:“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则较死为苦也,将若之何?(林觉民《与妻书》)3.“何……为”“何(奚)以……为”,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
初中文言文固定句式总结(精选5篇)
初中文言文固定句式总结(精选5篇)第一篇:初中文言文固定句式总结一、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所得出的一种句型,指用名词做谓语的句子.往往不用判断动词“是”,但翻译时要加上,如“……,是……”.(一)“是”在古汉语中是一个指示代词,常用做判断句的主语.1.是知也.(《(论语)十则》)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做主语.知:通:智”,聪明智慧.名词活用为动词,做谓语.2.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做主语.3.是可谓善学者矣.(《送东阳马生序》)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马生”,做主语.“谓”做主语.(二)“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三)“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吾闻二世少于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四)“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五)“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1.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六)“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1.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3.正是江南好风景.(《江南逢李龟年》)4.日暮乡关何处是?(《黄鹤楼》)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7.最是一年春好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8.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9.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10.落红不是无情物.(《己亥杂诗》)(七)“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1.非人哉!(《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2.非天质之卑.(《送东阳马生序》)(八)“……,……也”.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4.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允之任也.(《出师表》)5.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6.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7.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九)“……,……者也”.1.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十)“……者,……也”.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醉翁亭记》)2.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醉翁亭记》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记》)4.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醉翁亭记》)5.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醉翁亭记》)6.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7.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8.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9.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10.妾之美我者,畏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11.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十一)“……者,……”.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石.(《马说》)(十二)“……,……”.1.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邹忌讽齐王纳谏》)(十三)“……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二、被动句(一)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感其诚”即“被……所感动”,这里指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二)有标志词语.1.“为”表被动.2.“为……所……”.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满井游记》)“为晴雪所洗”即“被晴雪洗”,这里指山峦被晴天的雪所洗浴.“为”即“被”.3.“于”表被动.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于……”即“在……被举荐”.三、省略句(一)省略主语.1.承前省.主语在前面已经出现过,为避免重复省略主语,译时要补上.⑴(《两小儿辩日》)木兰无长兄,(木兰)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⑵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⑶(桃花源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⑷(余)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记承天寺夜游》)⑸(余)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⑹(溪水)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⑺(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核舟记》)“乃”前面省略了主语“起义军”,译时要补上.⑴(一个人的想法)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征”前面省略了主语“一个人的想法”,译时要补上.⑵过中(友)不至,太丘舍去,去后(友)乃至.(《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不至”和“乃至”前面省略了主语“友”;译时要补上.⑶(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下视”前面省略了主语,译时要补上.(鲁师)遂逐齐师.((曹刿论战》)“遂逐”前面省略了主语,译时要补上.⑷期年之后,(群臣吏民)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虽欲言”前面省略了主语“群臣吏民”,译时要补上.2.蒙后省.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豳风·七月》)“在野”“在宇”“在户”前都蒙后省略了主语“蟋蟀”,译时要补上.3.对话省.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曹刿论战》)“对曰”前省略了主语“曹刿”;“忠之属”前省略了指代“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主语“此”或“是”.(二)省略谓语.再而衰.再(鼓)而(气)衰.省略的“鼓”就是谓语.(三)省略宾语.省略介词宾语,承上省略宾语“之”,带前面已经提到的“人、事、物”.(1)以.温故而知新,可以(之)为师矣.(《{论语)十则》)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之)信.(《曹刿论战》)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之)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2)为.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3)与.念无与(之)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旦日,客从外来,与(之)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省略动词宾语.(1)省略代词“之”,指代前面已经出现的人、事、物.人不知(之)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问(之)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四)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1.林尽水源,便得一(座)山.(《桃花源记》)“一”后面省略了量词“座”,译时要补上.2.太行、王屋二(座)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愚公移山》)“二”后面省略了量词“座”,译时要补上.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个)子负二(座)山,一(座)厝朔东,一(座)厝雍南.(《愚公移山》)“子”前面省略了量词“个”“山”“厝”前面省略了量词“座”,译时要补上.(五)省略介词.1.省略“于”.(1)在.林尽(于)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记》)坐(于)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小石潭记》)日光下澈,影布(于)石上,怡然不动.(《小石潭记》)余立侍(于)左右,援疑质理.(《送东阳马生序》)行(于)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于)酒也(《醉翁亭记》).(2)从.山水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3)给.不可,吾既已言之(于)王矣.(《公输》)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于)人.(《曹刿论战》)(4)到.能谤议于市朝,闻(于)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5)表被动.帝感(于)其诚.(《愚公移山》)(6)对于.(7)向.然足下卜之(于)鬼乎!(《陈涉世家》)(8)比,引出比较的对象.急湍甚(于)箭,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2.省略“自”,可译为“从”.(自)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四、谓语前置谓语前置也叫主谓倒装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游山西村》)“足鸡豚”是“鸡豚足”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鸡、猪丰足”.2.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位于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的不聪明太过分了”,即“你太不聪明了”.3.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如鸣佩环”是“如佩环鸣”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像玉佩、玉环相碰时发出的清脆声音”.4.近岸,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卷石底”是“石底卷”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石底翻卷过来”.五、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1.介宾倒装.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介词的宾语,要放在介词的前面.可译为“为什么”.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疑问句中,代词做介词宾语要提前.“谁”为疑问代词,“与”是介词.何以战?(《曹刿论战》)“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凭借什么”.疑问句中,代词做介词宾语要提前.“何”为疑问代词,“以”是介词.长夜沾湿何由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何由彻”是“由何彻”的倒装,可译为“凭借什么挨到天亮呢”.“何”,疑问代词,“由”,介词.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前置.2.谓宾倒装.何有于我哉?(《{论语)十则》“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要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2.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弗之怠”即“弗怠之”的倒装,可译为“不放松抄写”.“之”,代词,代抄写,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倒装.3.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为之知”即“未知之”的倒装,可译为“不知道它”.“之”,代词,代春意.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倒装.5.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不自信”即“不信自”的倒装,可译为“不相信自己”.“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倒装.(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四)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1.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2.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全石以为底”是“以全石为底”的倒装,可译为“用整块石头作为潭底”.(五)其他,表强调.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2.衡阳雁去无留意.(《渔家傲·秋思》)“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可译为“大雁离开衡阳”.六、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一)“中心词+后置定语+者”.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鸢飞戾天者”是“飞戾天鸢”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冲天飞的鸢鸟”.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记》)“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二)“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马之千里者”是“千里之马”的倒装,可译为“能跑潜力的马”,即“千里马”.(三)数量词做定语后置.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伤仲永》)“诗四句”是“四句诗”的倒装,定语后置.七、介宾结构后置.(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做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1.何有于我哉?(《(论语)十则》)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泽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2.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3.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醉翁亭记》)“泄出于两峰之间”是“于两峰之间泻出”,介宾结构“于两峰之间”后置,可译为“从两峰之间奔泻而出”.4.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试用于昔日”是“于昔日试用”的倒装,介宾结构“于昔日”后置,可译为“在往日任用”.5.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6.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假借于藏书之家”是“于藏书之家假借”的倒装,介宾结构“于藏书之家”后置,可译为“从藏书的人家借书”.7.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学于太学”是“于太学学”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太学”后置,可译为“在太学学习”.(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1.屠惧,投以骨.(《狼》)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寄臣以大事”是“以大事寄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大事”后置,可译为“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三)其他.1.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伤仲永》)“还自扬州”是“自扬州还”的倒装,介宾结构“自扬州”后置.译为“从扬州回来”.八、固定句式(一)“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二)“如……何”相当子“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2.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三)“以……为……”相当于“把……(当作)……”.(四)“何……为”相当子“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五)何以…….何以战?(《曹刿论战》)(六)“何……之……”相当于“怎么……这么……”.(七)……孰与…….原本的格式是“……与……孰……”相当于“……与……相比,……”.1.“……孰与……”.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孰与城北徐公美”即“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与……孰……”.问之曰:“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吾与徐公孰美”即“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第二篇: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固定句式总结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固定句式总结所谓固定句式,是文言文表达中的一种习惯用法。
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汇总_
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汇总_文言文固定句式,是学好文言文的法宝之一。
固定句式在解题的很多时候,可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下面是文言文固定句式的汇总。
(一)表疑问的固定句式1 .安所,疑问代词安只能和所组合,表处所。
可译作什么地方。
例如: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三国志荀或传》)2 ,何所,即所何,疑问代词前置。
是所者何为的移位和压缩。
可译作的(人、物、事)干什么用。
例如: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3 .何以,即以何的倒装。
表示疑问。
可译作用什么办法有什么为什么凭借什么。
例如:何以言之?(《赤壁之战》)4 .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例如:l )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失街亭》)2 )奈何取之尽锚株,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5 .如何,译为对怎么办。
例如:如太行、王屋何?(《愚会移山》)6 .奈何,译成把怎么办。
例如:巫姻、三老不来还,奈之何了(《西门豹治邺》)7 .何如,常用来问行为方式或事物状况,可译为怎么样。
何如还经常用于对人或事物进行比较,相当于孰与的用法,译为比怎么样。
例如:l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2 )王孝伯问谢公:林公何如右军?谢曰:右军胜林公。
(《世说新语》)8 .何遵,表示问原因,译为怎么。
例如:此何速不为福乎?(《塞翁失马》)(二)表反问的固定句式1 .不亦乎,译为不是吧。
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2 ,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姐,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3 .何以为,由疑问代词何、介词以和动词为组成。
何以即以何的倒置。
何以为等于介词结构加动宾词组为何。
可译作用(要)做什么例如:敌未灭,何以家为?(《宋史击飞列传》))4 .何之有,疑问代词何同它所修饰的中心词共同作有的宾语。
为了强调宾语,把何提前。
何有之间嵌人结构助词之作何提前的标志,表示反洁。
可译作有什么呢。
例如:宋何罪之有?(《公输》)5 .何有于......,表反话,可译作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
文言文固定句式归类整理
文言固定句式归类整理(01)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1、…(视)…孰与…、…与…孰…、…何若…、…何如…翻译:这些习惯说法都是表示比较,用来表示人或事物互相比较的结果。
都可译为“跟…比较,哪个更…”“与…相比,谁更…”。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哪个更厉害②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③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我和城北徐公相比,哪个更美④救赵孰与勿救2、…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
(02)表示选择的习惯说法1、与使…毋宁、与其…宁、与其…孰若(无宁),一般译作“与其…不如…”“与其…,哪如…,哪里比得上(不如)…”。
例: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冯婉贞》) 译:与其坐着等死,哪如奋起抵抗拯救我们村庄例: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童区寄传》)译文:与其杀掉这个僮仆,哪里比得上卖了他。
2、…,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译: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3、不…则、不…即连用,表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这样),就是(那样)"。
例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
(苏轼《教战守策》)译:发生战争,是必然的趋势,不是从我方发动,就是从敌方发动,不是在西边发生,就是在北边发生。
例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
(孙樵《书何易于》)译:正当春季,老百姓不是耕种就是养蚕,一点时间也分不出来。
(03)表示疑问语气1、如(奈、若)…何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 "例以残年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列子•汤问》)译文:凭你衰老的年纪和余力,还不能去掉山上的一草一木,能把土和石头怎么样呢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译:拿太行、王屋怎么办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冶邺》) 译:三老不回来报告,把他们怎么办2、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
文言文固定句式总结
6、非……与?——不是……吗? 例句:子非三闾大夫与?《屈原列传》 7、安能……;何能……;何得……——怎么能? 例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徐公何能及君也? 人非尧舜,何得每事尽善?《晋书》 8、安乎?安……哉……?——怎么……呢?哪里……呢? 例句: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9、不亦……乎?不为……乎?——不是……吗?不也……吗?不 会……吧! 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2、其……与(乎)——难道……吗? 例句:其可怪也与?《师说》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计》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岂……乎(哉)?——难道……吗? 例句: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虽万被戳,岂有悔哉?《报任安书》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 4、独……哉?——难道只是……吗? 例句: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伶官传序》 5、何……之有?有何……?——有什么……呢? 例句:夫晋,何厌之有? 有何厌?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
七、其他固定句式
1、无以、无从。多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无法” 例句: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鸿门宴》) 2、有以。多译作“有用来……”的办法。 例句: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书博鸡者事》) 3、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 例句: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4、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例句: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木兰辞》
5、所以。译为“用来……的”、“……的原因”、“……的方 法”。 例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文言文固定句式类型总结
文言文固定句式类型总结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表达形式,具有特定的句式结构。
在文言文中,有许多固定的句式类型,下面将对其中一些常见的句式进行总结。
1. 主谓句:主谓句是最基本的句式类型,由主语和谓语构成,主语一般在前,谓语在后。
例如:“天空明净,万物生长。
”这个句子中,“天空明净”是主谓句的例子。
2. 主谓宾句:主谓宾句在主谓句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宾语。
宾语可以是名词、代词、动词不定式等。
例如:“学生们认真听讲。
”这个句子中,“学生们”是主语,“认真听讲”是谓语,“听讲”是宾语。
3. 主谓宾补句:主谓宾补句是在主谓宾句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宾语补足语。
宾语补足语用来补充说明宾语的特点或状态。
例如:“他把花儿摘红了。
”这个句子中,“摘红了”是宾语补足语,用来说明“花儿”的状态。
4. 并列句:并列句由两个或更多个具有相同地位的简单句或复合句通过并列连词连接而成。
并列连词可以是“和”、“与”、“或”、“而”等。
例如:“马跑得快,鸟飞得高。
”这个句子中,“马跑得快”和“鸟飞得高”是并列句。
5. 复合句:复合句由一个主句和一个或多个从句构成。
从句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
例如:“他说他要去旅游。
”这个句子中,“他说”是主句,“他要去旅游”是从句。
总体来说,文言文的句式类型丰富多样,但在表达方式上相对固定。
掌握这些句式类型能够帮助读者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文言文固定句式整理
文言文固定句式整理文言文固定句式1【而已】: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2【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3【而况】何况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石钟山记》4【既而】不久,一会儿。
5【何如】怎么样、什么样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②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6【若何】【何若】【若……何】【奈何】【奈之何】怎么、怎么样、对……怎么样、把……怎么样.①取吾璧,不予我城, 奈何?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②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7【何以】即“以何”:拿什么、凭什么①何以言之?《赤壁之战》②何以战?<<曹刿论战>>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8【无何】不久、没多久9【何乃】怎能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10【无乃】表猜测“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11【乃尔】这样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12【何其】多么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13【何所】即“所何”,可译作“……干什么用”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14【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例: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15【且如】就像。
①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16【至若】【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表另起话题,引起论述。
近似“要说那”、“像那”“如果说到”的意思。
有时不译。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岳阳楼记》②至若春和景明。
《岳阳楼记》③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17【之属、之伦、之徒】:之类、这一类的…18【若何】怎么样。
以闲敝邑,若何?《肴之战》19【所以】(1).表凭借: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文言文固定句式的收录及整理
文言文固定句式的收录及整理发表时间:2011-10-28T09:53:17.510Z 来源:《学习方法报●语数教研周刊》2011年第7期供稿作者:田阳敏[导读] 所谓固定结构,即指古汉语中一些相对固定的词语组合。
河南息县第一高级中学分校田阳敏所谓固定结构,即指古汉语中一些相对固定的词语组合。
这些固定用法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和表示选择五种。
它们往往有相对固定的译法。
一、表示疑问的句式1.“如……何”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
2.“奈……何。
”译成“把……怎么办”。
3.“若……何。
”可译为“对……怎么办?”。
4.“何……焉为。
”译为“有什么……呢?”。
5.“何也(何……也)”、“何哉(何……哉)”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呢?”二、表示反问的固定结构1.“何以……为”、“何……为。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做什么呢?”、“要……干什么呢?”、“为什么要……呢?” 2.“庸……乎”,译为“哪管……吗”、“难道……吗?”3.“岂……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 4.“其……乎(也、耶)”连用,表揣测、希望、反诘等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大概(恐怕)……吧!”、“还是……吧!”、“难道……吗?”5.“独……耶(乎、哉)?”可译为“难道……吗?”6.“不亦……乎”、“无乃……乎”、“得无……乎”。
这也是用以表示反问的习惯句式,不过语气较为委婉,中间有一种揣摩的意味,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不也……吗?”“不会……吧?”7.“不为……乎”连用,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 8.“何……之有”连用,是“有何……”的倒装,“何”是宾语。
“何……之有”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 9.“何如哉?”可译为“该是怎样的呢?”10.“岂……乎(哉)”连用,表感叹或反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怎么……呢?” 11.“非……欤”连用,表示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汇总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汇总1、得以:(可译为“能够”。
)①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五人墓碑记》(所以,蓼洲周公的忠义显露在朝廷,被赠予美好光明的谥号,荣耀于身死之后,而这五个人也能够修建一做座坟墓,把他们的姓名排列于大堤之上,四方人士经过此地没有不下拜而哭泣的,这实在是百世一遇的遭遇呀!)2、俄而:(可译为“不久,一会儿”。
)①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口技》3、而况:(可译为“何况,况且”。
)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谏太宗十思疏》(水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长远,根不牢固却要求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②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石钟山记》(现在拿钟或磬放在水中,即使是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响声,何况是石头呢?)4、而已:(可译为“罢了”。
)①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
”《勾践灭吴》(于是太宰嚭向吴王进谏说:“我听说古时攻打别国的,对方屈服了就算了;现在越国已向我们屈服了,还有什么要求呢?”)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高明。
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业务各有钻研与擅长,不过这样罢了。
)③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祭十二郎文》(我应当在伊水和颍水之畔置几顷田地,来度过我的晚年,教育我的儿子和你的儿子,期望他们长大成人;抚养我的女儿和你的女儿,等到他们出嫁,我的心愿不过如此罢了!)5、何乃:(可译为“何况是,岂只是;为什么竟”。
)①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阿母对府吏说:“你的见识为什么这么短小!”)6、既而:(可译为“随后,不久”。
文言文固定句式汇总
文言文固定句式汇总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凝固结构。
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熟练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翻译文言文非常有帮助。
现将常见的固定句式汇集如下:Ⅰ.表示疑问的固定句式句式标志翻译格式奈何?奈……何?怎么办?把……怎么办?怎么?为什么?何如?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何所……?所……的是什么?如……何?对(把)……怎么办?何故?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即时体验]1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译文:(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译文:(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译文:参考答案:(1)沛公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2)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3)凭你的力量,尚且不能削平魁父这座小山,(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Ⅱ.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式句式标志翻译格式何……哉(也)?怎么能……呢?何……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何……之有?有什么……呢?怎么能……呢?如之何……?怎么能……呢?岂(其)……哉(乎,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耶,邪)?庸……乎?安……哪里……呢?怎么……呢?哉(乎)?不亦……乎?不也是……吗?……非……欤?……不是……吗?顾……哉?难道……吗?岂独……难道……吗?耶(乎、哉)?[即时体验]1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译文:(2)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译文:(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译文:(4)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译文:参考答案:(1)现在人家正像屠宰用的刀和砧板,我们就像砧板上待人宰割的鱼和肉,还要告辞什么呢?(2)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敢进关呢?(3)我是学习道理的,哪管他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4)你是个受雇而为别人耕作的,怎么能够富贵呢?Ⅲ.表示感叹的固定句式句式标志翻译格式何其为什么那么……啊,怎么这样……啊,多么……啊,怎么那么……啊直……耳只不过……罢了惟……耳只是……罢了[即时体验]1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4个文言固定句式
24个文言固定句式24个文言固定句式是一种汉语中常用的固定句型,有利于提高表达能力。
其中包含“正反义、递进、倒装、对照、比喻、数字比喻、并列、原因、结果、条件、让步、目的、异体、复句、插入、连词、重叠、抑扬、引申、排比、拟人、夸张、双关”等24种。
1、正反义:正反义是指一句话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词,意思是相反的,如:“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2、递进:递进是指一句话中由一个简单句出发,然后用其他的句子去补充说明,使句子的意思变得更加丰富,如:“爱情是一座桥梁,它不仅连接着男女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能架起一座友谊的桥梁,使心灵友好地交流”。
3、倒装:倒装是指句子的词序颠倒,使句子的意思有更大的变化,如:“炎夏将至,又是一片无尽的暑气”。
4、对照:对照是指用对立的词、句子来表达事物的不同方面,如:“人生有多种形式,有酸有甜,有悲有喜”。
5、比喻:比喻是指用比喻的方式来表达一种看法或思想,如:“人生就像一幅画,有喜有悲”。
6、数字比喻:数字比喻是指用数字来表达一种概念或某种现象,如:“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7、并列:并列是指用并列的方式来表达一种观点或思想,如:“勤奋、智慧,成就一切”。
8、原因:原因是指用原因的方式来表明一件事发生的根源,如:“太阳升起,太阳落下,原因是地球运行”。
9、结果:结果是指用结果的方式来表明一件事发生的结果,如:“太阳升起,天空明亮,结果是万物苏醒”。
10、条件:条件是指用条件的方式来表明一件事发生的条件,如:“太阳升起,阳光照耀,条件是晴空”。
11、让步:让步是指用让步的方式来表明一件事的结果,如:“太阳升起,夜空星空,虽然有了一片漆黑,但仍然有繁星点点”。
12、目的:目的是指用目的的方式来表明一件事发生的目的,如:“太阳升起,花朵开放,目的是让生命欢畅”。
13、异体:异体是指用异体的方式来表明一件事情,如:“太阳升起,万物生机,曙光初现,把世界染上绚丽的色彩”。
14、复句:复句是指用复句的方式来表明一件事情,如:“太阳升起,带来温暖,照亮了世界,把世界染上金黄的光芒”。
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总结
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一、表示疑问:1.奈何:怎么办、怎么、为什么例:①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2.何如: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例: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3.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例: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②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为什么要讨伐它呢?)4.何所:“所……的是什么例: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5.奈(若,如)……何:对……怎么办例:①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②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6.孰与……,与……孰:跟……比较,哪一个……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7.何故:“什么原因,为什么例: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二.表示反问8.何……哉(也):怎么能……呢例: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9.何……为:为什么要……呢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10.何……之有?:有什么……呢、“怎么能……呢?例: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11.如之何……:怎么能……呢例: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12.岂(其)……哉(乎,耶,邪)?:哪里……呢?难道……吗?例:①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②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13.安……哉(乎):哪里……呢、怎么……呢例: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②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14.不亦……乎:不是……吗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15. ……非……欤:……不是……吗例: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16.宁……耶:哪里……呢例: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17.顾……哉:难道……吗例:顾不如蜀彼之僧哉?《为学》18.独……耶(乎):难道……吗例:①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乎?《信陵君窃符救赵》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三、表示感叹19.何其: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例: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20.直……:只不过……罢了例: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庄暴见孟子》21.惟……耳:只是……罢了例: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谭嗣同》22. 一何:何等、多么、为什么……例:吏呼一何怒!《石壕吏》23.亦……哉:也……啊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完整版)高中文言文固定句式
文言固定句式分类归纳一、表示疑1、何所⋯⋯?表疑的固定构。
是“所⋯⋯者何”的倒装和。
可“所⋯⋯的(人、事、物)是什么”。
① 女何所思,女何所。
文:姑娘所想的是什么,姑娘想念的是什么。
② 炭得来何所?(白居易《炭翁》)文:炭得来的所求的是什么?2、何如⋯⋯?何如⋯⋯?如何⋯⋯?可:“⋯⋯怎么?”例:取吾璧,不予我城,何如?文:拿了我的璧玉,不我城,怎么?可:“ 什么⋯⋯?”例:非国家之利也,何如从之?(《左o 襄公二十六年》)文:(楚国作)不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考,什么要遵照种主呢例:何如取之尽,用之如泥沙 ?3 、何如同构有“何若”、“奚如”、“胡如”、“奚若”等。
(1)代性固定构。
常用于作行的方式或事物的性状。
可“怎么”。
例:樊曰:“今天之事何如?” 文:樊:“今天的情况怎么?”(2)表示比的固定构。
可“比⋯⋯怎么”。
例:王以何如其父?文:大王(括)比他的父怎么?4 、如⋯⋯何?奈⋯⋯何?可:“拿⋯⋯怎么呢?”“ ⋯⋯怎么”、“把⋯⋯ 怎么”例: 以残年之力,曾不能够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文:太行、王屋怎么?例:三老不来,奈之何?(《西豹治》)文:三老不回来,把他怎么?5." 何(奚)以⋯⋯ " 、 " 何(奚、曷)⋯⋯ "其中“何” 是疑代,可用“安” 、“奚” 、“曷” 等来代替;“以” 是,“用”的意思;“ ” 是表示疑的气。
前者可“ 什么(要)⋯⋯呢” 、“怎么⋯⋯呢” ,后者可“哪里用得着⋯⋯呢”、“要⋯⋯干什么呢”。
例: " 此刻人方刀俎,我肉,何辞?文:此刻人家正是刀和砧板,我是肉,什么要辞别呢?例:王笑曰:" 天之亡我,我何渡?" (《史· 羽本》)文:羽笑着:" 上天要亡我,我要渡江干什么呢?例:奚以之九万里而南?(庄子《逍遥游》)文:哪里用得着高九万里往南去呢?例: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文:臾是我国的臣国,什么要攻打它呢?6 、孰与;与⋯⋯孰“跟⋯⋯比,哪一个()⋯⋯”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文:我跟城北的徐公比,更美?例:公之廉将孰与秦王?——你看廉将和秦王比,怎呢?二、表示反1、何⋯⋯之有?可:“有什么⋯⋯呢?”例:宋何罪之有?文:宋国有什么罪呢?2 、如之何⋯⋯?可:“怎么能⋯⋯呢?”例: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文:我的丈夫在外面服役,怎么能不想念呢?3 、不亦⋯⋯乎?可:“不是⋯⋯?”不也是⋯⋯?”例:求若此,不亦惑乎?文:像求,不是糊涂?例:学而之,不亦乎?有朋自方来,不亦乎?人不知而愠,不亦君子乎?”文:学而且常温所学知,不也是高的?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方来,不也是快的?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的人?”4 " 不⋯⋯乎 " 用,表反,相当于代的" 不算是⋯⋯? "例:此不者小而近者大乎?文:不算是的小而近的大?5 、 ( 其)⋯⋯哉(乎、耶)?可:“ 道⋯⋯?”例:夫患常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独伶人也哉?《伶官序》文:(人生的)患常常是从微的事情累起来的,人的才干勇气常常被他溺的事物所困,道可是伶人才这样?例:得之而失之易欤?《伶官序》文:道是得天下而失天下简单?6、安⋯⋯哉(乎)?可:“怎么⋯⋯呢?“哪里⋯⋯呢?”例:然刘豫州新此后,安能抗此乎?(《赤壁之》)文:可是刘豫州此后,又怎么能抵抗得住曹操的攻呢?例:燕雀安知之志哉?文:燕雀哪里知道的大理想呢?7、⋯⋯非⋯⋯欤?可:“⋯⋯不是⋯⋯?”例:子非三医生欤?(《屈原列》)文:您不是三医生?8、宁⋯⋯耶?可:“哪里⋯⋯呢?”例:宁知此骨所耶?文:哪里会想到里是掩埋你骸骨的地方呢?9 、⋯⋯哉?可:“ 道⋯⋯?”例:人之奋发 , 不如蜀鄙之僧哉?...10、独⋯⋯哉(耶)?可:“ 道⋯⋯?”例:独不怜公子之姊耶?文:道公子你就不能够怜您的姐姐?例:相如,独畏廉将哉?文:相如我然才能低下,道就怕廉将?11.“其⋯⋯ 乎(也、耶)”,表揣、希望、反等气。
文言文固定句式整理
文言文固定句式整理一、表示疑问(一)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例】1.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刘邦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为什么搜刮财物时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像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二)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例】1.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2.“求,尔何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三)何以……? (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等)【例】1.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凭什么使自己在赵国安身立足呢?)2.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四)何所……? (可译为“所……的是什么?"等)【例】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五)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拿……怎么样”等)【例】1.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2.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愚公移山》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六)孰与……,与……孰(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更……”)【例】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 (七)何故(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例】1.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蒋琬问道:"现在幼常(马谡)因为有罪而被处死,已经整肃了军纪,丞相为什么反而哭了呢?")2.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洁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二、表示反问(一)何……哉(也)? (可译为“怎么能……呢?")【例】1.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你是被雇来种地的,哪里能富贵呢?)2.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怎么能说得完呢?)(二)何……为?(可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例】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现在人家正像刀子和砧板,我们就像砧板上待割的鱼和肉,还告辞做什么呢?) (三)何……之有? (兼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怎么能……呢?")【例】1.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四)如之何……? (可译为“怎么能……呢?")【例】1.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论语·微子》(五)岂(其)……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例】1.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2.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轻易进关呢!)(六)安……哉(乎)?(可译为“哪里……呢?/怎么……呢?")【例】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2.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可是刘豫州刚刚打了败仗,又怎么能抵挡这个危难呢?)(七)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例】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八)……非……欤? (可译为“……不是……吗?")【例】1.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九)宁……耶? (可译为“哪里……呢?")【例】1.当时虽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当时你即使做梦、幻想,也怎会知道这里竟是你的埋骨所在呢?)(十)顾……哉? (可译为“难道……吗?")3/5【例】1.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十一)独……耶(乎、哉)? (可译为“难道……吗?")【例】1.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即使才能低下,难道害怕廉将军吗?)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祸患常常在细微处累积,智慧和勇气多被所沉溺的事物困住,难道仅是听信伶人才会这样吗?)三、表设问(一) 何者、何则(可译为“为什么呢”)【例】1.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
高中文言文固定句式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固定句式归纳整理高中文言文是中国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掌握一些固定句式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高中文言文固定句式的归纳整理。
1. 主谓结构:- 主语 + 动词:如“吾思博学之,而不能明也。
”(《论语》)- 主语 + 动词 + 宾语:如“人皆有不好之处。
”(《论语》)2. 主谓宾结构:- 主语 + 动词 + 间接宾语 + 直接宾语:如“吾乎,吾之知也少矣!”(《庄子》)- 主语 + 动词 + 宾语 + 补语: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论语》)3. 主谓补结构:- 主语 + 动词 + 宾语 + 宾补:如“吾日三省乎吾身。
”(《论语》) - 主语 + 动词 + 补语:如“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4. 并列结构:- 并列句:如“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也。
”(《论语》)- 并列分句:如“道可道,非常道。
”(《道德经》)5. 状语结构:- 状语 + 主语 + 谓语: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木兰诗》)- 主语 + 状语 + 谓语:如“天寒地冻,人心难热。
”(《史记》)6. 倒装结构:- 宾语 + 谓语 + 主语: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赋得古原草送别》)- 状语 + 谓语 + 主语:如“独在异乡为异客。
”(《旅夜书怀》)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高中文言文固定句式,掌握了这些句式之后,可以更加灵活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的语言结构。
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还需注意上下文的语境,理解句子的具体含义。
通过不断的阅读和练习,我们能够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更好地欣赏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必须掌握的文言常见固定句式
必须掌握的文言常见固定句式必须掌握的文言常见固定句式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凝固结构。
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熟练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非常有帮助。
现将常见的固定句式汇集如下:1、何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
可译为“……的(人、事、物)是什么”。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木兰诗》)译文:问姑娘想的是什么,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
②卖炭得来钱何所营?(白居易《卖炭翁》)译文:卖炭得来得钱谋求的是什么?2、何如(1)代词性固定结构。
常用于询问动作行为的方式或事物的性状。
可译为“怎么样”。
(2)表示比较的固定结构。
可译为“比……怎么样”。
同义结构还有“何若”、“奚如”、“胡如”、“奚若”等。
①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司马迁《鸿门宴》)译文:樊哙说:“今天的情况怎么样?”②王以为何如其父?(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大王认为(赵括)比他的父亲怎么样?3、然则连词性固定结构。
“然”承接上文,“则”表示推断。
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①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译文:入朝为官要担忧,退处江湖也要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②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小国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大国,人数少的本来就不可以抵挡人数多的,势力弱的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势力强的。
4、是以(以是)表示结果的固定结构。
可译为“因此”。
同义结构还有“以此”、“是用”、“用是”、“用此”、“是故”、“以故”。
①此皆良实,智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诸葛亮《出师表》)译文:这些都是善良诚实、意志忠贞纯正的人,因此先帝选拔出来留给陛下。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固定句式归类整理(01)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1、…(视)…孰与…、…与…孰…、…何若…、…何如…翻译:这些习惯说法都是表示比较,用来表示人或事物互相比较的结果。
都可译为“跟…比较,哪个更…”“与…相比,谁更…”。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哪个更厉害?②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③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我和城北徐公相比,哪个更美?④救赵孰与勿救?2、…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
(02)表示选择的习惯说法1、与使…毋宁、与其…宁、与其…孰若(无宁),一般译作“与其…不如…”“与其…,哪如…,哪里比得上(不如)…”。
例: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冯婉贞》) 译:与其坐着等死,哪如奋起抵抗拯救我们村庄?例: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童区寄传》)译文:与其杀掉这个僮仆,哪里比得上卖了他。
2、…,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译: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3、不…则、不…即连用,表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这样),就是(那样)"。
例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
(苏轼《教战守策》)译:发生战争,是必然的趋势,不是从我方发动,就是从敌方发动,不是在西边发生,就是在北边发生。
例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
(孙樵《书何易于》)译:正当春季,老百姓不是耕种就是养蚕,一点时间也分不出来。
(03)表示疑问语气1、如(奈、若)…何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 "例以残年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列子•汤问》)译文:凭你衰老的年纪和余力,还不能去掉山上的一草一木,能把土和石头怎么样呢?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译:拿太行、王屋怎么办?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冶邺》) 译:三老不回来报告,把他们怎么办?2、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
例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3、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分别译为“怎么”、“怎么办”、“怎么样”或“把…怎么办呢?”“对…怎么样呢?”如果之间没有插入名词、代词和词组,则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等,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例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拿了我的璧玉,不给我城,怎么办?例非国家之利也,若何从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译文:(对楚国作战)不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考虑,为什么要听从这种主张呢?例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译:(沛公说:)“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对这怎么办呢?”4、“何如”,相当于“怎样”“哪个”。
例:“陛下以降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
”(《史记•张释之列传》)译:“陛下以降侯周勃是个怎样的人?”皇上说:“忠厚长者。
”又如:因问明帝:“长安何如日远?”(《世说新语•夙愿》)译:因此问明帝:“长安与太阳哪个远?”5、“乎哉”,如侧重“乎”,则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如侧重“哉”,则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译:比如我这样的人,可以保护百姓吗?董生勉乎哉!(韩愈《送董邵南序》)译:董生自勉啊!6、何…为、何(奚)以…为、何(奚、曷)…,表疑问语气,译为“为什么…呢”“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
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史记•孙吴列传》)译:有人说:“你儿子,只是个小兵,但将军亲自为他吮吸疽脓,你为什么哭呢?”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译:哪里用得着飞到九万里的高空然后再向南飞呢?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译文:颛臾是我们鲁国的臣国,为什么要攻打它呢?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史记•项羽本纪》)译文:项羽笑着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要渡江干什么呢?"7、“何以…耶”,译为“怎么能…呢”8、何也(何…也)"、"何哉(何…哉)"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呢?"例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苏轼《石钟山记》)译文:但这座山单单用钟命名,这又是为什么呢?(04)表示反诘语气1、安…乎(哉)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呢"、"哪里…呢"。
例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译文:但是刘豫州刚败之后,又怎么能抵抗得住曹操的攻势呢?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译文:燕雀哪里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2、安得…也哉,译为“怎么能够…呢”。
3、安能、何能、何得,这三种固定结构一般译为“怎么能”。
例:安能摧屑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怎么能让我低头弯腰去侍奉权贵,叫我不能开怀展笑颜!例2: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4、不为…乎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例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列子•汤问》)译文:这不算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5、不亦…乎表反问,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不(也)是…吗?”或“难道不…吗?”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译文:像这样求剑,不是糊涂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孔子说:)“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知识,不也是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的人吗?”今吾之优越,犹人只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6、得非…与、岂非…与表反反问,相当于“难道不是…吗”?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与?(柳宗元《封建论》)——难道不是强盛的诸侯,好像尾巴太大不便随意支配似的过错吗?7、独…耶(哉),表示疑问,可译为“难道…吗”。
例独不怜公子之姊耶?(《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难道公子你就不可怜您的姐姐吗?例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相如我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就怕廉将军吗?8、非…欤,表示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例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译文:您不是三闾大夫吗?9、何(以)…为?何…焉为?可译为“要…干什么呢?”或“哪里用得着…呢?”例:①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10、何…哉”,译为“怎么…呢”。
11、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何”是宾语;表反问,可译为:“有…呢?”“有什么的…呢”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夫晋,何厌之有?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译文:宋国有什么罪呢?12、何有…可根据上下文译为“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舍不得”“有什么关系”。
例: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何有于我哉,意思是“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13、况…乎(欤)、而况…乎(欤),译为“何况…呢”或“又何况…呢”。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现在把钟和磬放入水中,即使有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又何况是石头呢!14、宁…耶" 连用,表示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例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译文:哪里会想到这里是掩埋你骸骨的地方呢?15、其…乎、岂…哉(欤、乎、乎哉),译为“难道…吗”。
16、如之何、奈何,相当于“怎么”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君子于役》)——君子服役去了,教我怎么不想他?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平民不怕死,怎么用死来威吓他们?17、无乃…与”,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不是…吗”。
无乃尔是过与?(《论语》)——难道不是该怪罪你吗?(过,责备;尔是过,倒装,过尔)18、庸…乎、其庸…乎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哪里…呢”“哪里(怎么)…呢?”例吾师道也,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译文:我学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岁比我大还是小呢?(05)表示感叹语气1、何其…、一何…可译为“多么地(何等地)…”“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
例如:①观庆父及叔牙、闵公之际,何其乱也?②赐,汝来何其晚也?③妇啼一何苦2、何…之…可译为“怎么…这么…”或“怎么这么…”,也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
例如:①足下不欲破袁氏也,何言之不实也?②观大夫类有道术者,今何言之陋也?3、“焉哉”,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吧”,“焉”不起作用。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氓》)——过去了的事不去想,也就算了吧!4、“亦…哉”,译为“也…啊”。
5、岂…乎(哉)连用,表感叹或反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怎么…呢?"例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译文:我们日日夜夜盼望项将军的到来,怎么敢背叛他呢?(06)表示强调的习惯说法1、唯(惟)…为…,可译为“只”“只有”“惟独”。
例如:①天生万物,唯人为贵。
②唯谨慎为得久。
2、唯(惟)…所…,可译为“任凭…”“随便…”。
例如:①臣有三剑,唯王所用。
②太祖常赐良,唯其所择。
(07)表示推测、揣度、商榷的习惯说法1、无乃…乎(欤)、毋乃…乎(欤)表揣度,可译为“恐怕…吧”“只怕…吧”例如: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崤之战》译文:远方的主人对我军作好了战斗的准备,这样去攻打郑国,恐怕不行吧?2、得无…乎(耶、邪)表测度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该不会(恐怕、莫不是、只怕是、莫非)…吧”例: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译文:成名一次又一次地思素,这莫非是指给捉蟋蟀的地方吗?例: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 译文:你们的父辈很廉洁,你们恐怕不免穷困吧?3、能无…乎,译为“怎么不…呢”。
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诚信却被怀疑,忠心却被诽谤,怎能不怨愤呢?(08)表示假设的习惯说法1、有…于此(斯)翻译时只需在有关句子前加一“假设”“假如”之类的词语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