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疾病辨证培训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课件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课件

外科疾病治疗新进展
介绍外科疾病治疗领域的最新研 究和创新技术,为日常实践提供 参考。
常见外科疾病的辨证要点
1 创伤性外科疾病
2 肿瘤性外科疾病
3 感染性外科疾病
包括骨折、切割伤等,探 讨其辨证要点和治疗方法。
介绍肿瘤性外科疾病的病 因辨证和综合治疗策略。
详细讨论感染性外科疾病 的辨证要点及预防控制措 施。
1
病因分析
根据中医理论,探讨外科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为辨证施治提供依据。
2
辨证方法
介绍外科疾病的辨证方法,如望诊、闻诊、问诊以及脉诊等。
3
典型案例
通过探讨真实病例,展示外科疾病的病因辨证过程。
外科病症辨证
外科病症分类
将外科疾病按照具体病症进行分 类,为辨证提供准确的框架。
外科疾病的特点
探讨外科疾病与其他科室疾病在 辨证方面的特殊性和相似性。
探讨乳腺癌术后中医辨证治疗的实践经验和疗效观察。
皮肤病的外科治疗
介绍中医外科对一些特定皮肤病的外科治疗方法和效果。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PPT课 件
本课件介绍中医外科疾病的辨证方法与治疗实例,帮助你深入了解中医外科 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应用。
疾病辨证概述
介绍医外科疾病辨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帮助准确诊断患者的疾病。
中医外科的基本理论
探讨中医外科的核心理论,包括脏腑理论、经络理论等,为确立正确的治疗方案提供基础。
外科病因辨证
中医外科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
2
介绍中医外科的药物治疗方法和常用药
物的辨证运用。
3
手术治疗
探讨中医外科手术的技术和安全性,以 及与现代外科手术的关系。
其他治疗方法

中医外科学培训课件

中医外科学培训课件

案例中某患者经过中 医外治疗法后,瘿病 逐渐缩小,症状明显 缓解,病情得到有效 控制。
案例四:某患者瘤类疾病的中医外治疗法
详细描述
中医外治疗法采用中药外敷、针 灸等方法,具有活血化瘀、软坚 散结等作用,能够使瘤体逐渐缩 小,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总结词:中医外治疗法对瘤类疾 病的疗效显著
瘤类疾病多见于良性肿瘤,表现 为局部肿块、疼痛、活动受限等 症状。
中医外科学的临床应用
常见疾病
中医外科学在临床应用中,对许 多常见疾病如感冒、咳嗽、哮喘 、肺炎、肝炎等都有独特的治疗
方法。
疑难杂症
中医外科学还对一些疑难杂症如 癌症、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
等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康复保健
中医外科学强调疾病的预防和治 疗后的康复保健,通过调整饮食 、锻炼和中药调理等方法,帮助
案例中某患者经过中医 外治疗法后,瘰疬逐渐 缩小,疼痛消失,病情 得到有效控制。
案例三:某患者瘿病类疾病的中医外治疗法
总结词:中医外治疗 法对瘿病类疾病的疗 效显著
详细描述
瘿病类疾病多见于甲 状腺肿大、甲状腺功 能亢进等疾病,表现 为颈部肿胀、疼痛、 呼吸困难等症状。
中医外治疗法采用中 药外敷、针灸等方法 ,具有疏肝理气、化 痰散结等作用,能够 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 状,提高生活质量。
案例中某患者经过中医 外治疗法后,症状得到 一定缓解,但病情仍未 得到有效控制。
THANKS
感谢观看
总结词
瘰疬类疾病是指颈部淋巴结结核的总称,包括淋巴结核、颈部淋巴结炎等。
详细描述
这类疾病通常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表现为颈部淋巴结肿大、疼痛、化脓等症状。中医治疗瘰疬 类疾病以养血益气、软坚散结、化痰消肿为主,用药多以养血益气药、软坚散结药、化痰消肿药为主 。

中医外科学__培训课件

中医外科学__培训课件
中医外科学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第二章 中医外科学基本概念 第一节 中医外科学的范围 第二节 中医疾病的命名原则 第三节 外科基本术语 第三章 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第一节 致病因素 第二节 发病机理
第四章 中医外科疾病的辨证 第一节 辨病 第二节 阴阳辩证 第三节 部位辨证 第四节 经络辨证(略) 第五节 局部辨证 第六节 辨善恶顺逆 第五章 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第一节 内治法 第二节 外治法
发展简史
停滞 民国时期中医外科发展缓慢,此时的中 医外科著作虽对治疗无更多的建树,但 为后来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深入阐述、探 明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学的微观 机制开创了先河。
发展简史
主要代表: 中西医汇通派,以张锡纯为代表,用赭 遂攻结汤治机械性肠梗阻,葱白熨法治 动力性肠梗阻。 张山雷《疡科纲要》结合中西医理论阐 述中医脓疡不痛的机制,指出“内已成 脓,而竟不痛者,疡之变,神经已死。”
发展简史
晋· 葛洪《肘后备急方》: 海藻治瘿 隋·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载40多种皮肤病病因病机。 如:疥虫“可用针头挑得” 唐· 孙思邈《千金方》: 葱管导尿
发展简史
宋· 王怀隐《太平圣惠方》: “五善七恶” 金元时期名著: 陈自明—《外科精要》 齐德之—《外科精义》注重脉诊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伤科专著)
首创酒洗伤口,开外科消毒之源。


发展简史
形成 战国~汉代
是疮疡类疾病的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①〈灵枢〉奠定了中医外科特别
寒气客于经络
血泣不通
痈肿
“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
②载外科病近30种:丁、痤、痔…
③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
发展简史

中医外科疾病诊治课件

中医外科疾病诊治课件

1
综合优势
中西医结合可以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2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中西医疗法进行个体化治疗。
3
案例研究
通过实际案例的研究,探索中西医结合在外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外科案例分析及研究进展
通过对中医外科治疗案例的分析和研究,可以进一步提高中医外科的临床应用水平和疗效。
传统中医外科概念
注重整体观念,个性化治疗,草药和针灸等特色疗 法。
现代医疗
依赖先进的医疗技术,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中医外科诊疗思路与基本原则
1
综合分析
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格检查等来确定诊断。
2
辨证施治
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对患者进行针灸或中药治疗。
3
调理防治
通过调理患者的体质和环境来达到疾病的防治目的。
中医外科疾病诊治课件
本课件将介绍中医外科学的概述,中医外科疾病的分类,中医外科诊疗方法 的特点,中医外科疾病的预防与保健等内容。
中医外科学的概述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研究与外科疾病相关的理论、诊 断和治疗方法。它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是中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
1 中医特点
注重疾病的整体观念和个体差异,强调草药 和针灸等疗法的应用。
2 诊断方法
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方法来判断疾病的 原因和病情。
骨伤科疾病的中医诊疗
针灸疗法
通过针灸来缓解骨伤疼痛和促进 康复。
中草药治疗
使用中草药来促进骨骼愈合和加 速康复过程。
推拿按摩疗法
通过推拿按摩来缓解肌肉疼痛和 增加关节灵活性。
外科一般疾病的中医治疗
肿瘤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PPT课件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PPT课件

四、切诊
1、脉诊:浮数滑大为阳脉,多属阳、
实、热;沉迟涩小为阴脉,多属阴、虚、

有余之脉 肿疡 正盛邪实
正常,顺
溃疡 正已伤,邪未去 反常,逆
不足之脉 肿疡 正虚邪盛
反常,逆
溃疡 正虚邪去
正常,顺
2、触诊:利用手的感觉触摸病变局部 进行诊断
第二节 阴阳辨证
欲使外科疾病的辨证正确,首先必须辨 清其阴阳属性
二、闻诊
1、听声音
(1)语言:可反映病情轻重,但也可不 一致
(2)呼吸
(3)呕吐、呃逆
2、嗅气味:主要是嗅辨脓液
若溃疡脓无特殊气味者,易痊愈;若腥 臭难闻,则病在深里,较难愈(脱疽、黄 癣)
三、问诊
1、发病时间(关系到疾病所处阶段、 治疗原则)
2、治疗经过(以资借鉴) 3、目前主症(主诉)
七、辨溃疡
脓苔:溃疡表面附着的薄薄一层黄白色 薄膜状物
中医认为其是生肌长肉的佳象 西医则不然
八、辨出血
中医外科疾病以便血、尿血最为常 见
应从出血的颜色、伴发症状等来辨 别出血的部位、原因,以便及时诊断、 进行合理治疗
应指 对深部脓肿无效 指、趾部甲下的辨脓(原理) 指、趾部,脓液较少时(可操作性差) 有助于准确判断 深部脓肿或内脏脓肿(准确定位)
(三)辨脓的部位深浅
1、浅部脓疡 2、深部脓疡
(四)辨脓的形质、色泽、气味
1、形质 反映气血之盛衰,宜稠不宜清 2、色泽 反映邪气的情况,宜明净不宜污浊 3、气味 反映顺逆的情况,正常应略带腥味
实:风、湿、热、虫-客于皮肤肌表- 皮肉间气血不和,郁而生微热 “热微则痒”
虚:血虚风燥-内生虚热-肌肤失养
(一)以原因来辨(单纯的少,临床上常风、 湿、热合并致病) 风胜、湿胜、热胜、虫淫、血虚

中医外科学范围病名术语培训课件

中医外科学范围病名术语培训课件
❖ 判断预后好坏,须两者合参。善恶顺逆可以互 相转化。
中医外科学范围病名术语
36
五善:
❖ 心善:精神爽快,言语清亮,舌润不渴,寝寐安宁。 ❖ 肝善—身体轻便,不怒不惊,指甲红润,二便通利。 ❖ 脾善—唇色滋润,饮食知味,脓黄而稠,大便和调。 ❖ 肺善—声音响亮,不喘不咳,呼吸均匀,皮肤润泽。 ❖ 肾善—并无潮热,口和齿润,小便清长,夜卧安静。
中医外科学范围病 名术语
❖ 明清:
# 将骨伤、耳鼻咽喉、眼科另开设专科 分治。
# 统称疮疡科:以疮疡、皮肤、肛肠疾病 为主.
# 包括男性前阴、乳房、颈部、四肢等 各部位的疾病以及金创、跌仆、烧伤、 虫咬、岩瘤、内痈等。
中医外科学范围病名术语
2
现代中医外科学范围
❖ 概念: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阐述外科疾 病证治规律和预防保健的一门临床学科。
❖ 已成——疮顶软陷,肿硬紫暗,不脓不腐。
❖ 溃后——皮烂肉坚无脓,时流血水,肿痛不减。
❖ 收口——脓稀淋漓,新肉不生,色败臭秽,疮口
疡科:外科;疡医:外科医生 ❖ 疮疡:广义: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 。
狭义: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 肿疡:一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 溃疡: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
中医外科学范围病名术语
27
外科文献专有术语(疮疡类1) ❖痈(壅塞):气血被毒邪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 疾病。
❖外痈: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病,范 围在69cm 。
33
外科文献专有术语(痰-核)
❖ 痰:发于皮里膜外,筋肉骨节之间,或软或 硬,或按之有囊性感的包块,属有形之 征,多属阴证。 #疮痨性疾病:流痰、子痰。 #囊肿性病变:痰包、痰核。 #病因与痰有关的病变:气瘿、肉瘿。

中医外科疾病辩证课件

中医外科疾病辩证课件

(二)触诊
触诊是利用手的感觉触摸病变局部进行诊 断的一种方法。
阳证、实证
明显肿 块,界 限分明, 高肿, 灼热, 轻按即 痛,重 按剧痛 拒按者。
阴证、虚证
无明显肿块, 或界限不清, 平塌漫肿, 不热或微热, 重按隐痛或 不痛,或喜 按者。
岩性肿块
肿块高低 不平,坚 硬如石, 推之不移, 表面与皮 肤粘连, 常见的有 乳岩、失 荣、石瘿 等病。
(六)问旧病
如肛漏、瘰疬、流痰患者曾经患过肺痨病,一般治 疗比较困难。
痈、有头疽、疔疮、疖病等患者以往有过消渴证, 一般症情较重,顽固难愈。
肝肾宿疾而功能不佳者,对砒制剂的外用内服,以 及黄药子、木通等的内服均属禁忌。
(七)问职业
有许多皮肤病,常与职业有关。
如渔民、机器制造工人、染匠,常发生皲裂 疮。
寒者是苔黑而薄且润,为阳虚寒极,命门火衰,
黑色上泛所致。
闻 诊
闻诊
闻诊包括听与嗅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以听觉来辨患者的声音,如语言、呼吸、 呕吐、呃逆等;
二是以嗅觉辨患者分泌物的气味,如脓液、 痰涕等。
(一)听声音
1.语言
谵语狂言:多是疮疡热毒走黄或内陷的证候之一。
呻吟呼号:为疮疡毒势鸱张或溃烂出现剧烈疼痛的表现,
以上所述为临床常见的八种脉象,可以单见,
也可兼见。
如浮数互见属表热证,沉迟互见属里寒证。
浮、数、滑、大为阳脉,多属热、属实、属阳; 沉、迟、涩、小为阴脉,多属寒、属虚、属阴。
一般热、实、阳证易愈; 寒、虚、阴证难治。
脉诊中除首先诊察脉象外,近年来对脉率
也非常重视,它对判断疮疡的转归(发展或向愈)
(一)问寒热
形寒发热是机体与疾病抗争的反应,外科疾病一有寒热, 标志着病邪鸱盛。

中医外科学培训课件

中医外科学培训课件

2023
中医外科学培训课件
contents
目录
中医外科学概述中医外科学基础知识中医外科疾病诊断与治疗中医外科疾病的预防与保健中医外科典型病例分析
01
中医外科学概述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专注于研究外科疾病的治疗方法和原理,包括体表和体内的外科疾病。
定义
中医外科学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以及康复和保健。其治疗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等多种手段。
详细描述
患者男性,50岁,因左上肢肿胀和疼痛就诊,经检查发现左上肢有一较大血管瘤。中医辨证为气滞血瘀、痰瘀互结。在制定治疗方案时
瘤类疾病病例分析
THANK YOU.
谢谢您的观看
特点
中医外科学的定义与特点
1
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历程
2
3
中医外科学起源于古代,最初的外科治疗手段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起源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医外科学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技术。
发展
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和中西医结合的推广,中医外科学也正在逐步实现现代化和国际化。
现代化
现状
目前,中医外科学在临床治疗、科研、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未来
未来,中医外科学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推进中西医结合、提高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以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事业。
中医外科学的现状与未来
02
中医外科学基础知识
03
病因病机理论
中医外科学从病因、病机、病理等方面对疾病进行阐述,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痔疮
肛裂多因大便干燥或外伤所致,治疗时应以润肠通便、缓解疼痛为主。中药润肠通便如增液承气汤加减或外用生肌散可促进肛裂愈合。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ppt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ppt
慢性发作期
乳痈辨证
气滞痰凝证
表现为乳房肿块,伴有疼痛、胸闷、胁胀等症状;多因情志不畅、痰浊内生所致
冲任失调证
表现为乳房肿块,伴有月经紊乱、痛经等症状;多因内分泌失调所致
乳癖辨证
04
中医外科疾病的预防和保健
通过坚持适当的锻炼,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增强机体免疫力
坚持锻炼
03
注意精神调节
02
01
05
中医外科疾病的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
整体观念
因人制宜
辨证施治
中医外科疾病的治疗原则
中药外敷适用于各种疮疡、跌打损伤、腰间盘突出等病症。但对于过敏体质、患有皮肤溃疡或急性炎症等病症的患者应禁用或慎用。
中药外敷的注意事项
中药外敷药物的配伍和剂量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医生的建议进行严格把控,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中医外科疾病分类
定义和分类
辨证施治
中医外科疾病的治疗需要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病理特点进行辨证施治,采用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各部位之间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联系密切相关。因此,中医外科疾病的治疗需要从整体观念出发,综合调理机体。
重视外治法
中医外科疾病的治疗不仅需要内服中药,还需要重视外治法,如中药外敷、熏洗、针灸等,以加速病情的好转。
要点一
要点二
药物配伍与剂量
中药内服药物的配伍和剂量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医生的建议进行严格把控,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同时需要注意药物的性质、作用特点和配伍禁忌。
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中药内服前需咨询中医师或中药师,了解药物的煎煮方法、服用量和注意事项。服用中药期间需要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和刺激性食物。同时,需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如有不适需及时就医。

中医外科辨证3、4课件

中医外科辨证3、4课件
若神识昏糊不清,烦躁不安,为邪入营分,毒传心包的 表现,多见于疔疮走黄、有头疽内陷。
(三)望形态
❖ 观察患者的外形体态。
如肥胖者多痰,瘦者多火。 患者行路脚跛者,多为下肢筋骨关节有病;驼背者,多
为脊椎有病。 若颈项强硬不能转侧者,提示颈项部有病变,如有头疽、
颈痈。 若患者以手托下颌,而呈颈缩俯形之态,多为颈椎流痰。 妇女手托乳房缓慢而行者,多为乳痈。 如脸若狮面,眉毛脱落者,是麻风。
(二)嗅气味
❖ 主要是嗅辨脓液。
溃疡脓液无特殊气味者,容易愈合; 如脓液腥臭难闻,病在深里,则较难愈合。 如肛门直肠周围痈疽溃脓臭秽,则易成瘘管。 儿童头部糜烂结有黄痂,伴有鼠尿臭者是头癣。 小腿部腐烂坏死,有浅棕色混浊稀薄脓液,并有
恶臭气味者,可能是烂疔。 其他如已损骨之指疔、脂瘤等,其脓腋及分泌物
❖ 总之,形态异常能提示病变的所在,有助于诊断。
(四)望舌象
❖ 包括观察舌质、舌苔和舌的形态三方面的变 化。
❖ 舌为心之苗,苔为胃气的反映,因此脏腑气 血的虚实、病邪的深浅、津液的盈亏,均可 在舌质和舌苔上表现出来。
❖ 如舌质红,在外科急性病见之多属热证,慢性疾病 见之则多属阴虚;
❖ 红而起刺者属热极,红而干燥者属热盛而津液不足; ❖ 舌绛为邪热人于营分,多见于疔疮走黄、有头疽内
❖ 2.呼吸
患者气粗喘急,是走黄或内陷,毒邪传肺的危重证候之 一。
气息低促,是正气不足的虚脱现象,多见于久病之人, 如岩症晚期等。
若急性病患者,由气粗喘息转为气息低促,为正气已伤, 病情更趋危重。
❖ 3.呕吐、呃逆
肿疡初起见之,多为热毒炽盛;溃疡后期见之, 多为阴伤胃虚。
若岩症晚期而见呃逆,为胃气已绝,预后不良。

中医外科学培训课件

中医外科学培训课件

适当运动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名医经验
徐宜厚经验
徐宜厚老中医认为,预防皮肤疾病应该从增强免疫力入手, 注重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的改善。
朱仁康经验
朱仁康老中医认为,调护皮肤疾病应该从饮食、生活规律和 情志调节等方面入手,同时要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THANKS
感谢观看
病机
疾病发生后,其变化和传变规律可概括为正邪相争、阴阳失 调、升降失常等几个方面。
辨证施治
辨证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舌脉象等信息,对疾病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其病因 、病机及病位,为治疗提供依据。
施治
根据辨证结果,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 、针灸推拿等非药物治疗手段。同时,还需注意调理患者的饮食起居,强调 预防和调护的重要性。
中医外科学培训课件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中医外科学概述 • 中医外科学基础知识 • 中医外科学常见病症 • 中医外科学治疗方法 • 中医外科学预防与调护
01
中医外科学概述
中医外科学的定义与特点
中医外科学定义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运用中医中药方法防治外科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的。
分类
瘿病可分为气瘿、肉瘿、石瘿 和筋瘿四类。
临床表现
瘿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颈部肿 胀,伴有胸闷、胁痛、心悸、 烦躁易怒等症状,严重者可出 现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
瘤病
01
02
03
发病原因
瘤病主要是由于情志抑郁 、饮食不当、外邪入侵等 原因引起的。
分类
瘤病可分为气瘤、肉瘤、 骨瘤和血瘤四类。
临床表现

中医外科疾病医学课件

中医外科疾病医学课件
重视调养
中医外科疾病的治疗注重调养,包括饮食调理、情Βιβλιοθήκη 调节、起居调理等,以促进患者康复 。
中医外科疾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治疗原则
中医外科疾病的治疗原则是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祛腐生肌等。 根据不同的病情和病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
中医外科疾病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内服、外敷、熏洗、针灸、推拿、按摩等 。具体使用哪种方法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经验来判断。
诊断标准
中医外科疾病的诊断标准包括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例如,对于痈 ,诊断标准包括:发病急骤,初起局部肿胀、疼痛剧烈;局部皮肤紧张、发红; 全身症状较重,发热、口渴、头痛、食欲不振等。
症状的鉴别诊断
相似症状的鉴别
中医外科疾病的症状常常存在相似之处,需要进行鉴别诊断 。例如,对于疼痛和胀痛,需要区分是实证还是虚证,实证 疼痛常因热毒、瘀血等引起,虚证疼痛常因气血不足、阴阳 失调等引起。
护理的基本原则和措施
护理基本原则
中医外科疾病的护理应遵循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护的原则。整体观念强调对人体内外环境的整体性认识,辩证施 护则强调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护理方案设计。
护理基本措施
护理措施包括饮食护理、生活起居护理、情志护理、用药护理等方面。饮食护理强调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进 行合理的膳食搭配;生活起居护理包括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注意保暖保湿等;情志护理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 帮助其建立积极的心态;用药护理则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用药反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虫兽咬伤可导致毒邪侵 入人体,引起局部红肿 、疼痛等症状,属于外 科疾病的一种。
跌打损伤、烧烫伤等意 外损伤可导致气血瘀滞 ,引起外科疾病。
病理机制
气血凝滞

中医培训课件-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中医培训课件-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辨病辨病的概念辨病的方法阴阳辨证以局部症状辨别阴阳阴阳辩证应注意的问题部位辨证发于上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发于中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发于下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经络辨证十二经脉气血多少与外科疾病的关系引经药局部辨证辨肿辨肿块结节辨痛辨痒辨脓辨溃疡辨出血辨病考点辨病的概念考点辨病的方法望、闻、问、切阴阳辨证考点阴阳辨证应注意的问题应注意局部和全身相结合、辨别真假及消长与转化。

续表以局部症状辨别阴阳阳证阴证病程长短病程较短病程较长全身症状初期常伴形寒发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溃后渐消初期无明显症状,酿脓期常有骨蒸潮热、颧红,或面色(白光)白、神疲自汗、盗汗,溃后尤甚。

预后顺逆易消、易溃、易敛,多顺难消、难溃、难敛,多逆部位辨证考点发于上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考点发于中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考点发于下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经络辨证考点十二经脉气血多少与外科疾病的关系手足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手足太阳、厥阴经为多血少气之经;手足少阳、少阴、太阴为多气少血之经。

※考点引经药手太阳经:黄柏、藁本;足太阳经:羌活;手阳明经:升麻、石膏、葛根;(手阳明大肠,止泻)足阳明经:升麻、石膏、白芷;(足阳明胃,消肿排脓)手少阳经:柴胡、青皮(中)、连翘、地骨皮(上)、附子(下);足少阳经:柴胡、青皮;手太阴经:升麻、桂枝、白芷、葱白;足太阴经:升麻、苍术、白芍;手厥阴经:柴胡、丹皮;足厥阴经:柴胡、青皮、川芎、吴茱萸;手少阴经:黄连、细辛;足少阴经:独活、细辛、知母。

局部辨证※考点辨肿考点辨肿块结节肿块是指体内比较大的或体表显而易见的肿物,如腹腔内肿物或体表较大的肿瘤等。

而较小触之可及的称之为结节,主要见于皮肤或皮下组织。

辨肿块结节时应注意大小、形态、质地、活动度、位置、界限、有无疼痛及其内容物。

考点辨痛热痛皮色掀红,灼热疼痛,遇冷则痛减。

见于阳证疮疡。

寒痛皮色不红,不热,酸痛,得温则痛缓。

见于脱疽、寒痹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第一节 辨病
先辨病以明确诊断,后辨证以明确治疗 详询病史 全面体检 注重局部 选用新技术和必要的辅助检查 综合分析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2
四诊的运用
一、望诊 1、局部:红(阳热)、白(阴寒)、
紫(瘀血)、黑(死肌) 2、精神:患者的精神状态与疾病状况
成正比或反比 3、形态:观察患者的外形、体态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16
二、辨肿块、结节
(一)肿块
(二)结节
大小、形态、质地、活动度、位 置、界限、疼痛及生长速度等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17
三、辨痛
很多外科疾病都会出现,是一种自觉症 状
病因:气血凝滞,阻塞不通 “不通则痛,通则不痛”
意义:疾病的信号;病势进展和消退的 标志
(一)疼痛原因(共性加个性)
溃疡正虚邪去 正常,顺
2、触诊:利用手的感觉触摸病变局部 进行诊断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6
第二节 阴阳辨证
欲使外科疾病的辨证正确,首先必须辨 清其阴阳属性
阴阳是外科疾病辨证的总纲 辨证注意:(1)局部和全身相结合
(2)辨别真假 (3)消长与转化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7


1.发病缓急 急性发作
慢性发作
麻木是由于气血失调或毒邪炽盛,
以致经脉阻塞,气血不达而成。
致病原因不同

临床表现差
疔疮、有头疽-常是毒邪炽盛(类 似于肿疡作痒,注意前后联系)
麻风、脱疽等-多为气血不足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22
六、辨脓
回顾 《内经》正气载毒外出
《诸病源候论》“风多则痒,热多则痛, 血气乘之,则多脓血”
《医学入门》“盖热,非湿不能腐化肌 肉为脓”
病变部位反映疾病主要特征(乳痈、麻风) 4、舌苔:舌苔的进退反映疾病转机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3
二、闻诊
1、听声音
(1)语言:可反映病情轻重,但也可不 一致
(2)呼吸
(3)呕吐、呃逆 2、嗅气味:主要是嗅辨脓液
若溃疡脓无特殊气味者,易痊愈;若腥 臭难闻,则病在深里,较难愈(脱疽、黄 癣)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病因特点:湿热、寒湿
发病特点:起病多缓,病情缠绵,易反 复
常见症状:常伴湿邪侵袭表现
常见疾病:下部疮疡性疾病;泌尿男性 疾病;下部之皮肤病等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11
第四节 经络辨证
一、人体各部所属经络 头顶 面部、乳部 耳部前后 手、足心部 腹、背 臀、腿 其他:耳、目、鼻、舌、口唇
意义:1、病理产物 2、正气载毒外出 3、脓之稀稠、多少、气味、色泽从
一个侧面反映出邪正盛衰和预后的好坏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23
(一)辨成脓的特点(主要是浅部疮疡明显)
1 、疼痛 鸡啄样,持续 2 、肿胀 皮薄光亮 3 、温度 局部温度增高 4 、硬度 肿块已软,按之应指 5、脉象 数脉(也可能不变,仅供参考) 6、穿刺 有脓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24
(二)确认成脓的方法(掌握适应证)
1、按触法
2、透光法 3、点压法 4、穿刺法 5、B超
4
三、问诊
1、发病时间(关系到疾病所处阶段、 治疗原则)
2、治疗经过(以资借鉴) 3、目前主症(主诉)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5
四、切诊
1、脉诊:浮数滑大为阳脉,多属阳、 实、热;沉迟涩小为阴脉,多属阴、虚、 寒
有余之脉 肿疡正盛邪实 正常,顺
溃疡 正已伤,邪未去 反常,逆
不足之脉 肿疡正虚邪盛 反常,逆
实:风、湿、热、虫-客于皮肤肌表- 皮肉间气血不和,郁而生微热 “热微则痒”
虚:血虚风燥-内生虚热-肌肤失养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20
(一)以原因来辨(单纯的少,临床上常风、 湿、热合并致病) 风胜、湿胜、热胜、虫淫、血虚
(二)以病变过程来辨 1、肿疡作痒 2、溃疡作痒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21
五、辨麻木
9.脓液稀稠 溃后脓液稠厚
稀薄或纯血水
10.病程长短 短

11.全身症状 初起……溃后…… 初起一般无明显症状,逐渐加重
12.预后顺逆 多顺,良好
多逆,不良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8
第三节 部位辨证
一、上部辨证
发病部位:头面、颈项、上肢
病因特点:风温、风热
发病特点:起病急
常见症状:全身-风邪犯表
局部-宣浮,速变,多属阳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12
手阳明大肠经
二、多十气二多经血脉气足血阳之明胃多经少 注重行气活血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多气少血 手少阴心经
足少阴肾经 手太阴肺经 足太阴脾经
注重行气、滋养
多血少气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厥阴心包经 足厥阴肝经
注重破血、补托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13
多血多气唯阳明,少气太阳厥阴经, 二少太阴常少血,血亏行气补其营, 少阳厥阴多相火,若发痈疽最难平。 三、引经药 结合经络部位选择引经药,使药力直达
常见疾病:上部疮疡性疾病;皮肤病之 粉刺、油风、酒渣鼻等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9
二、中部辨证 发病部位:胸、腹、胁、肋、腰、背 病因特点:气郁、火郁 发病特点:常与情志有关 常见症状:常伴消化系统病变表现 常见疾病:中部疮疡性疾病;乳房疾病;
中部之皮肤病等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10
三、下部辨证
发病部位:臀、前后阴、腿、胫、足
热、寒、风、气、湿、痰、化脓、瘀血
(二)疼痛发作情况(规范的医学术语)
卒痛、阵发痛、持续痛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18
(三)疼痛性质
刺痛、灼痛、裂痛、钝痛、酸痛、胀 痛、绞痛、啄痛、抽掣痛
(四)痛肿结合辨
先肿后痛、先痛后肿、肿痛并起、肿 蔓痛定、肿痛皆蔓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19
四、辨痒
西医认为痒的机理不清,但与痛有密切 关系
病所,增强疗效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14
(二)以肿的病位和形色来辨
1、发病部位的局部组织有疏松和致密 的不同,肿的情况有差异
肿势明显,大多在体表,多为阳、实
肿势不明显,大多位置深,多为阴、虚
2、一般浅表的疮肿以赤色为多,而患 在深部的则以皮色不变者居多,及至脓 熟仅透红一点
颜面部、皮毛肌肉之间、手指部、手 掌足底、筋骨关节、皮肉深部、大腿部肿的 不同表现
2.病位深浅 发于皮肉
发于筋骨
3.皮肤颜色 红活焮赤
苍白、紫暗或皮色不变
4.皮肤温度 灼热
不热或微热,甚至发凉
5.肿形高度 高肿突起
平塌下陷
6.肿胀范围 肿胀局限,根盘收束 肿胀范围不局限,根盘散漫
7.肿块硬度 肿块软硬适度,溃后渐消 坚硬如石,或柔软如棉
8.疼痛性质 比较剧烈,拒按 不痛、隐痛、痠痛或抽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