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部分语法总结
高中常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常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高中常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总结就是对一个时期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回顾和分析的书面材料,它能帮我们理顺知识结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因此好好准备一份总结吧。
那么你知道总结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常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常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篇1虚词归纳⑴之纵一苇之所如(助词,取独)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苟非吾之所有(助词,取独)⑵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托遗响于悲风(介词,给)⑶其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其声呜呜然(代词,那)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⑷而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连词,表转折)侣鱼虾而友糜鹿(连词,表并列)耳得之而为声(连词,表顺承)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连词,表修饰) 特殊句式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句)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
(谓语省略,省略句)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固一世之雄也——“也”为标志的判断句此非曹孟德之诗乎?——“非”为标志的判断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非”标志的判断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表被动的被动句(其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省略句(其声)舞幽壑之潜蛟——省略句词类活用(词性转换)歌窈窕之章(名词用作动词,歌咏)击空明兮溯流光(形容词用作名词,月光下的清波)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下)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舞动)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渺沧海一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渺)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译作状语加动词,向东进军)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通假字①举酒属客属—嘱劝酒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凭凭借③山川相缪缪—缭盘绕④举匏尊以相属属—嘱劝酒尊—樽酒杯一词多义望:1.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名词)2.西望夏口(向远处看,动词)长:1.抱明月而长终(永远,副词)2.而卒莫消长也(增长,动词)然:1.其声呜呜然(拟声词词尾,表状态)2.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于: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代词)2.月出于东山之上(从,介词)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介词)4.于是饮酒乐甚(于是,表示后一件事紧接前一件事,连词)白:1.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2.不知东方之既白(亮,形容词做动词)歌:1.歌窈窕之章(唱,动词)2.歌曰(歌词,名词)3.倚歌而和之(歌曲的声调或节拍,名词)古今异义1.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古义-明月停留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2.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美貌的人)3.凌万顷之茫然(凌:古义-越过今义-欺侮)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子:古义-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今义-儿子)词类活用1.羽化而登仙(羽:名词作状语)2.舞幽壑之潜蛟(舞:动词使动)3.泣孤舟之嫠妇(泣:动词使动)4.正襟危坐(正:形容词使动)5.乌鹊南飞(南:名词作状语)6.西望夏口(西:名词作状语)7.下江陵(下:名词作动词)8.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词作动词)9.侣鱼虾而友糜鹿(侣,友:名词意动)高中文言文常见知识点常见文言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杀)。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文学语言,是汉语演变过程中的一个历史阶段。
研究文言文语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文学作品。
下面将对文言文的语法知识进行总结。
一、句子结构古文句子通常由主谓宾构成,但有时会省略主语或宾语。
主谓宾的顺序比较固定,常为主语在前,谓语在中,宾语在后。
例如:夫子曰。
古文中的主谓宾还经常用“以”字结构来表示目的、手段、原因等关系。
例如:以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之志。
二、动词古文动词的变化较多,主要有体、STAT和动等形式。
其中体分为主动体和被动体,主动体表示主动的动作,被动体则表示被动的动作。
动词的时态变化主要有三种:完成时、进行时和未完成时。
完成时表示过去的动作已经完成,进行时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未完成时表示过去的动作尚未完成。
古文中还常用倒装来表示强调或修辞的目的。
例如:吾心与汝心同也。
三、名词古文名词词义丰富多样,常用来表示人、事、物等概念。
名词分为数词和量词两类,数词用来表示数量,量词用来表示度量单位。
名词还可以通过加词缀来表示一种关系。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杨万里)四、代词古文中的代词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和反身代词等。
它们的用法和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差异。
古文中的人称代词分为一、二、三三种,分别对应现代汉语的“我/我们”、“你/你们”和“他/她/它/他们”。
指示代词有“此”、“彼”等,用来指示两个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或文中的事物。
疑问代词有“谁”、“何”等,用来表示疑问或不确定的事物。
反身代词用来指示行为的主体与受体是同一个人或物。
五、连词古文的连词用法比较丰富,主要有并列连词、递进连词、转折连词和因果连词等。
这些连词可以连接句子、短语和词组,使文句更加流畅和连贯。
六、副词古文中的副词通常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增强句子的修辞和表达效果。
常见的副词有“大”、“极”、“甚”等。
七、虚词古文中的虚词主要包括助词、介词、连词、叹词等。
新高考语文第2部分 教材文言文点线面 语法常识 精要了解
语法常识精要了解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同现代汉语相比较,总的来看是相同或相近的,但也有一些不同或差异较大的地方。
而这些地方,正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学习文言文,就要牢牢把握住这些差异。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词法与句法上,下面就从这两个方面为大家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词法常识(一)古今词汇的区别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间有少量双音节词。
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间有少量单音节词。
所谓单音节词,就是一个字一个词,如“山”“水”“江”“河”等。
所谓双音节词,一般是两个字一个词,如“憔悴”“执事”“行李”“奈何”等。
古今比较如下:了解了古代汉语常用词汇的这一特点,我们在学习古代汉语时就要正确辨识其中的单音节词,翻译时将其准确替换为现代汉语的双(多)音节词。
(二)词汇分类——实词、虚词1.实词(1)概念: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
(注:古代汉语量词很少,现代汉语量词很多。
)(2)种类:①古今异义词。
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六种。
a.词义扩大: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中国”。
b.词义缩小:如“谷”,古义是庄稼和粮食的总称;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
c.词义转移:如“脚”,古义指“小腿”;现在专指“足”。
d.词义弱化:如“羞”,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
e.词义强化:如“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
f.感情色彩变化:如“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义;今义是“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贬义。
②多义实词。
把握多义实词,就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如“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是它的引申义;“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坏人的党羽”,现在属贬义词;“莫”的本义是“日落”,“没有”是其假借义。
③通假字。
(完整版)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文言固定句式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文言固定句式在文言文中,我们常见到一些结构、形式都比较固定的句式,掌握这些常见句式,有助于我们理解句意。
现将常见的固定句式辑录如下:一、表陈述语气1.“有以”“无以”,分别译为“有用来……的办法”“没有用来……的办法”。
如: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
(《书博鸡者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荀子《劝学》)2.“有所”“无所”,分别译为“有……的人(事、物)”“没有……的人(事、物)”。
如: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司马迁《鸿门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司马迁《鸿门宴》)3.“何以”,表示询问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译为“凭什么”“依据什么”。
如:君何以知燕王。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4.“比及”译为“等到……的时候”。
如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5.“以为”、“以……为”,译为“认为”、“把……当作……”、“用……做……”。
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苏轼《石钟山记》)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苏洵《六国论》)6.“……之谓也”“其……之谓也”,译为“说的就是……啊”。
如: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其李将军之谓也。
(司马迁《史记·李广列传》)7.“不亦……乎”,译为“不是……吗”。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论语》)8.“非……不得”,表强调,译为“非……不可”。
如:则谓非草木不得。
(《芙蕖》)二、表疑问语气1.“如何”“若何”“奈何”,分别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如: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如……何”“奈……何”“若……何”,表示对事情不知道如何处置、对付,译为“对……怎么样”“对……该怎么办呢”。
如: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西门豹顾曰:“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则较死为苦也,将若之何?(林觉民《与妻书》)3.“何……为”“何(奚)以……为”,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
高中高考文言文句式总结
高中高考文言文句式总结一前言中学文言文教学向来是一个重点,除了要掌握常用的词法,还要熟练地掌握常用的句法。
文言句法包括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疑问句等,还包括一些固定格式。
二中学文言文特殊句式分析2.1判断句1、“……者,……也” “……,……也” “……,……者也” “……者……” “……者……者也”表示判断。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城”“为” 等表示判断。
3.用为是表示判断4.、采用否定副词“非”表否定判断。
5、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
2.2、被动句1、“于”字句表被动。
2、“为” 字句表被动。
3、“为……所……” 字句表被动。
2.3、倒装句1.宾语前置2.定语后置3.状语后置4.主谓倒装2.4、省略句1.省主语2.省宾语3.省略谓语2.5、文言文固定句式1.表陈述2.表疑问3.表感叹4.表反问三结束语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分析四川省隆昌县油房中学郭婷内容提要中学文言文教学既是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特别是文言句法,与现代汉语的句法有很大的不同,它直接关系到对文言文的翻译、理解,因此,文言句法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文言文常见的特殊句式和一些固定的格式:1、判断句式2、倒装句式3、省略句式4、疑问句式5、否定句式6、被动句式。
通过与现代汉语句式的比较,详细分析了每一种文言句式的特点及多种表现形式,提出了对一些问题的不同的看法,并选择了中学课本中有代表性的文言句子来作例证,最后提出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文言句法形式分析一前言中学文言文教学向来是一个重点,特别是新教材实施以后,文言文教学更是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初中阶段古诗文作品约占了课文总数30%,《大纲》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进而培养欣赏、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但文言文教学也是一个难点,除了要掌握常用的词法,还要熟练地掌握常用的句法。
【总结】总结高中语文文言文从句语法总结
【关键字】总结总结高中语文文言文从句语法总结篇一:高中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高中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19分)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预备知识一:如何读懂选文(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
(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预备知识二: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2、官职变化的:(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6)表恢复的:复、还(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9)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10)知(典、主) 视事用事下车(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预备知识三: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5)兼词:诸焉盍旃叵预备知识四:文言实词释义题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答题技巧】:记住: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
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一、字形推断法例1、可以独飨(xiǎng)白粲(càn)。
2024年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文言文基本语法知识点总结1. 词语的音形义: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词语的音形义,包括偏旁部首、字义、读音等。
2. 词性和词类: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词性和词类,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以及它们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搭配。
3. 词的变化和构词法:掌握文言文中词语的变化规则和构词法,如动词的时态、前缀、后缀等。
4. 语法结构:了解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常见的语法结构,如主谓结构、并列结构、从句结构等。
5. 语法关系:掌握文言文中词语和词组之间的语法关系,如主谓关系、宾补关系、定状关系等。
二、文言文阅读技巧知识点总结1. 理解句子结构:通过分析句子的结构和语法关系,理解句子的意思和表达方式。
2. 理解修辞手法: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夸张、反问、对仗、排比等,理解修辞手法对文意的影响。
3. 辨析词义:通过上下文的提示和其他语法手段,准确理解生词的词义。
4. 揣摩作者意图:通过阅读文言文的整体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情感。
5. 拆解长句:对于长句,可以拆解成短句,逐步理解其中的语法结构和词语意义。
三、文言文名句和典故知识点总结1. 名句传唱: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名句,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等。
2. 典故了解: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典故,如《左传》中的“黍离”、“丧胄”、“孟孙”等,以及这些典故的由来和含义。
3. 名篇赏析:鉴赏文言文名篇,如《史记》中的《项羽本纪》、《汉书》中的《张良传》等,理解其中的语言功底和思想内涵。
四、文言文作文技巧知识点总结1. 选择材料:选择合适的文言文材料,如名句、典故、短文等,进行作文。
2. 表达技巧:运用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升作文的表达力和文采。
3. 文章结构:构建合理的文章结构,包括开头、中间段落和结尾,衔接紧密,层次清晰。
4. 理论联系实际:在作文中联系实际,运用文言文知识和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高中文言文基本知识点总结
高中文言文基本知识点总结高中文言文是高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部分,掌握了文言文基本知识点,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还可以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能力。
本文将对高中文言文基本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常见的文言词语1. 常见的谦词和敬词:谦词:臣,下官,草民,弱冠,微躯,寒门,愚兄,拙士,敝人,不才等。
敬词:皇上,圣人,御驾亲征,旨意垂询,诏曰,恩典等。
2. 常见的动词:行、止、去、来、见、言、问、答、与、共、多、少、示、闻、读、思、怒、笑、哭等。
3. 常见的名词:天、地、人、日、月、星、风、雨、云、山、水、花、草、木、禽、兽、鱼、虫等。
4. 常见的形容词:明、暗、高、低、长、短、厚、薄、重、轻、新、旧、近、远、急、缓、好、恶等。
5. 常见的副词:已、曾、往、来、今、昔、犹、尚、亦、亦已、必、方、徐、忽、全、皆、尽、常、久、终、始等。
二、文言语法基本知识1. 代词的使用在文言文中,代词的使用非常频繁,代词的种类和用法也非常多。
文言代词的种类包括人称代词、物主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反身代词等。
代词的用法则包括主语、宾语、定语、状语等。
例如:余自江南来,特来谒明主。
余母方患疾,不忍远离。
(《岳阳楼记》)在这个句子中,余就是人称代词,代表作者自己;母则是物主代词,代表作者的母亲。
2. 动词的使用文言文中动词的种类很多,主要包括实义动词和系动词。
实义动词可以表示动作或状态,系动词则表示主谓之间的关系。
在用动词时,一定要注意时态、语气和措辞。
例如:曾几何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赠张维屏》)在这个句子中,“曾几何时”中的“曾”是助动词,“存”是实义动词,表示“记忆”之意,而“知己”则是系动词,表示主语和宾语的关系。
3. 形容词和副词的使用文言文中的形容词和副词非常丰富,可以用来形容事物的性质和状态,也可以用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
形容词和副词的用法需要注意在句中的位置和修饰的对象。
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语法概念
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语法概念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
在高中的语文学习中,文言文是必修内容之一。
为了正确理解和运用文言文,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的语法概念。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高中文言文语法的基础概念。
一、句法成分1. 主语:句子中表示动作的主体。
例如:吾师教我学文言。
2. 谓语:句子中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核心部分。
例如:学习文言文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3. 宾语:句子中动作的承受者或影响者。
例如:我读懂了这篇古文。
4. 状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表示时间、地点、原因、方式等。
例如:他努力地学习文言文。
5. 定语:修饰名词或代词,表示身份、特点等。
例如:这本文言文辞典很有用。
二、句式结构1. 主谓结构:句子中只有主语和谓语。
例如:汝已废学。
2. 主谓宾结构:句子中有主语、谓语和宾语。
例如:吾买汝一本古文书。
3. 主谓宾定结构:句子中有主语、谓语、宾语和定语。
例如:吾买了一本古文辞典。
三、修辞手法1. 比喻:通过比较的方法传达意义。
例如:他的话如醍醐灌顶,使我茅塞顿开。
2. 借代:用一个字或一个短语代指另一个意思相近的词语。
例如:我生我有命,我死亦有命。
3. 夸张:对事物进行夸张的描写,以突出特点。
例如: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
4. 反问:用疑问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含义。
例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四、语法现象1. 重叠:相同或类似词语在一句话中重复出现。
例如: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2. 并列:将同类词语或短语并列在一起。
例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综上所述,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语法概念包括句法成分、句式结构、修辞手法和语法现象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基础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文言特殊句式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
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
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性曹。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如: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5.“者”“也”都不用,即“……,……”式。
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6.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司马迁《鸿门宴》)7.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8.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司马光《赤壁之战》)二、被动句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即“谓语+于……”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触龙说赵太后》)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中语文课程中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
熟练掌握文言文知识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知识进行梳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这一知识。
一、文言文的基础语法1. 词类:文言文中的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其中名词和动词是最基本的两类词。
2. 句法结构: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相对简单,通常由主谓宾构成。
句法还涉及到状语、补语、同位语等成分的使用。
3. 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反问、排比、对偶等,这些手法能够丰富语言表达,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二、文言文的阅读技巧1. 理解句子: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理解句子的结构和含义。
可以通过标点符号、修辞手法等来辅助理解。
2. 理解词语:文言文中有许多词语和短语,有些是与现代汉语相通的,有些则需要通过语境来推测含义。
积累词汇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
3. 理解篇章:文言文作品通常由多个段落构成,要理解篇章的内在逻辑关系和结构安排。
可以通过识别段落主题、关键词语等来帮助理解。
三、文言文的经典作品1. 《论语》:这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其中包含了丰富的道德教诲和人生哲理。
2. 《诗经》:这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主要由民间诗歌组成的305篇诗歌,内容广泛,形式多样。
3. 《史记》:这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以纪传体的形式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
四、文言文的应用能力培养1. 题目分析:在解答文言文题目时,要仔细分析题目要求,确定所给文言文的体裁、作者以及内容要点。
2. 语言运用:写作文时,可以借鉴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使用文言文中的常见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提高文章的表达能力和文学魅力。
3. 仿写练习:通过模仿文言文的风格,进行文言文的仿写练习,可以提高对文言文语法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高二语文文言文语法知识点
高二语文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语言形式,具有严谨、精细的语法体系。
掌握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对于理解和翻译古代文献、提高阅读能力都有着重要作用。
下面将介绍几个高二语文学习中常见的文言文语法知识点。
一、句子成分的顺序文言文的句子成分顺序常常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主谓宾的顺序上。
文言文中,“主谓宾”的基本顺序为“主宾谓”,即主语出现在第一位,宾语出现在第二位,谓语动词出现在最后一位。
例如:“吾王病重”、“民从官”等。
二、主谓一致文言文中,主谓一致常常体现在动词形态上。
动词的形态与主语的人称、数和性别要保持一致。
例如:“君子多忧”中,“多”是与“君子”这个名词做主语的形容词,保持着主语的性别和数。
三、偏正结构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偏正结构来修饰名词或动词,使句子更加凝练。
在偏正结构中,通常由一个名词或动词作为主体,后跟一个状语或修饰性的词语。
例如:“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中,“金玉”是主体,而“其外”和“其中”则是状语。
四、重叠结构重叠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重复同一词语来增加语气的强调效果。
例如:“嗟我亲人,爱我亲人”中,“亲人”这个词被重复使用,表达了强烈的情感。
五、倒装句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倒装句来增加句子的语言的变化和修辞效果。
倒装句常常出现在否定的句子中,一般将动词放在主语之前。
例如:“不敢不忘”、“杀身以明天意”等。
六、虚词的使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非常常见,比如“之”、“乎”、“则”等。
这些虚词不具有具体的词义,但却对句子的语法结构有着重要的作用。
以上是高二语文学习中常见的文言文语法知识点。
通过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点,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提高对古代文献的阅读能力。
同时,对于理解和翻译现代汉语中的古汉语成分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文言文时能够重视语法的学习,努力提升文言文水平。
文言文语法知识的掌握是学好语文的重要一环,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多加强练习,不断提高。
高考语文文言文语法复习完美版
结构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此乃天也。
判断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词
梁父即楚将项燕。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且相如素贱人
混合 人非生而知之者。
式 不知木兰是女郎。
巨是凡人,又在偏远。
学习古代汉语
者也 结构
判断 句
判断 词
混合 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式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学习古代汉语
见…于…
13、完省整略版“:于”: (主语)见(动作)于(宾语)
动作)
(为动) 动
等死,死国可乎?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学习古代汉语
判断 句
者也 结构
1谓24并、“语用者主"后:者”语面“"移省后用…到略面,““:用…也也“者””…者也表的,””判位…表断置也判语“”断气者停:也顿”, “公夕…等阳者录在,录山…,,也所人”谓影因散人乱成,事太者守也归。而
宾是客必从射也雕。者也。
和
句子侧重强调的是A,A怎么样。
跟
A+B,
与
“并列组合”,AB词性相同,可
以是名、动、形、代、数、副等。
连词 并列结构做主语或宾语,偶尔可
以做定语
句子强调的是AB,颠倒成BA不 影响句意重点。
学习古代汉语
因
(为了) (因为)
表原因或目的的状语
介词 后面接词或名词(代词)性短语
为了明天,…… 为了好吃的馒头,……
表原因或目的的从句 后面接句子或动词性短语
连词
因为天亮了,…… 为了吃到可口的馒头,……
学习古代汉语 词
词类 活用
名
转类 形 动
意动 数
使动
(为动)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必看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必看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
语文要想成绩提高,多记多看多做题是错不了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况且勤能补拙。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文言文语法知识点的学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文言文句型知识点(一)、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
(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彼且恶(何)乎待哉?《逍遥游》〈庄子〉沛公安在?《鸿门宴》〈史记〉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祭十二郎文》韩愈洞庭君安在哉?《柳毅传》李朝威无情郎安在?《柳毅传》李朝威3.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总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我国古代的书面语—文言文,记载了她的悠久与灿烂辉煌。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使动一、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使动用作使动的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使动”必须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发生变化。
1.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例如: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使之归。
“归”,动词的使动用法。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苏轼《石钟山记》)——不能使(之)鸣。
“鸣”,动词的使动用法。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斲(zhuó)而小之,则王怒。
(《孟子·梁惠王下》)——匠人斫削,把它弄小,国王恼火。
“小之”是“使它小”的意思。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居为奇货。
(蒲松龄《促织》) ——“昂其值”是“使其值昂(抬高)”的意思。
3.名词的使动用法令尹南辕反旆。
(《左传·宣公十二年》)——“南辕”是“使车辕向南”的意思。
以膏泽斯民。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膏泽”,名词,恩德,带宾语,作动词,为“使……得到好处”的意思。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1.名词带宾语例如:籍吏民,封府库。
(司马迁《鸿门宴》)——“籍吏民”即登记百姓户口。
2.能愿动词+名词例如:沛公欲王关中。
(司马迁《鸿门宴》)——“王”前带能愿动词“欲”。
“王”译为称王。
读wàng。
3.名词带补语例如:沛公军霸上。
(司马迁《鸿门宴》)——“军”带补语“霸上”,用作动词,驻军。
4.“所”+名词例如: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
高中文言文语法详解及习题
高中文言文语法详解及习题
一、文言文语法详解
文言文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文言文的语法
对于深入理解和阅读古代文献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们将对一些
常见的文言文语法进行详细解释。
1. 假设语气
在文言文中,假设语气用来表示一种假设、推测或猜测的态度。
常见的假设语气词有「或」、「若」、「使」等。
例如:
「或有其人」:或许有这个人。
「若有所思」:仿佛有所思考。
2. 状语从句
状语从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句子结构,用来修饰主句的时间、地点、原因等方面。
常见的状语从句有「所以」、「以」等。
例如:
「所以不得已而去」:因此只好离开。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对方的方法来对付对方。
3. 虚词
在文言文中,虚词是指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仅用于句子结构的需要。
常见的虚词有「之」、「而」、「乎」等。
例如:
「春草之杂于千家,秋菊之媚于孤傲」:春天的草遍布千家万户,秋天的菊花媚态十分高傲。
「其学而时之」:要研究并经常练。
二、题
1. 下列句子中的假设语气词是:「或」
「或有其人」
2. 下列句子中的状语从句是:「所以不得已而去」
「因此只好离开」
3. 下列句子中的虚词是:「乎」
「学乎文者文以载道」
以上是对高中文言文语法的详解及习题。
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文言文。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前言在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学习中,文言文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掌握好文言文的知识点,对于提高语文水平、理解中国古代文化、阅读古代文献都非常重要。
本文将总结一些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文言文的知识点,希望对广大学生有所帮助。
正文1. 文言文的基本语法•文白异同:文言文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许多不同之处,如主谓宾语的位置、动词的时态、助词的使用等。
•文言虚实:文言文注重表达的准确性和严谨性,常使用虚词、置补结构等手法来增强修辞效果。
•文言偏正:文言文中的偏正结构较多,即用词与词间存在修饰关系,其中常见的有“了”、“之”、“而”等。
2. 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全篇理解:阅读文言文时,要通过全篇的阅读来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内涵,不能只看某个句子或段落。
•细节把握:在理解全篇的基础上,要注重抓住重点句子和关键词,理解作者的观点、论证思路等。
•正误鉴别:要学会辨析文言文中的正误,注意逻辑矛盾、表述不当等问题,并能提出合理的解释。
3. 文言文的鉴赏与解读•原文鉴赏:阅读文言文时,要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以及作品的艺术特点,借助注释和研究资料进行理解。
•作品解读:对于一些经典的文言文作品,要进行深入的解读,探究作者的意图、主题思想、表达方式等。
•与现实联系:将文言文作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思考其对当代社会和人文精神的启示和影响。
结尾通过对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文言文知识点的总结,我们了解到文言文的基本语法、阅读技巧和鉴赏解读等方面的知识都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广大学生能够通过系统学习,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我们相信,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文言文将成为你们学习语文的一大亮点和优势。
注意:本文为AI助手创作,仅供参考。
深入研究文言文1. 阅读古代文献•古代文献的特点:古代文献包括历史书籍、哲学著作、文学作品等,阅读古代文献需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等,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献内容。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1. 古文语法一些关于古文的语法知识,像什么定语后置呀,判断句呀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斯是陋室《陋室铭》(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6)臣本布衣《出师表》(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二、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3.宾语省略(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三、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2)为乡里所患《周处》(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四、倒装句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谓倒装(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2.宾语前置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何陋之有《陋室铭》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吾谁与归《岳阳楼记》3.定语后置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4.介宾短语后置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用“见”表被动“……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用“于”表被动“受制于人”(被人控制)“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被动。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知识大全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知识大全高中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⑴用"者……也"表判断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⑵句末用"者也"表判断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⑶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⑷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司马光《赤壁之战》)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北朝民歌《木兰诗》)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琵琶行》)用"为"表判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⑸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③且相如素贱人。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④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⑤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陶渊明《桃花源记》)⑹用"非"表示否定判断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苏洵《六国论》)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⑺无标志判断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文言文部分语法总结
(一)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一般情况下只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不能受副词或能原动词的修饰,更不能带宾语,在古汉语中,名词却常常表示与它相关的行为或动作,充当句子的谓语,后面可以带宾语\补语,前面可以用副词或能原动词束修饰限制.这时名词就活用为动语了.
例句:
①驴不胜怒蹄之. (用蹄子踢)
②左右欲刃相如. (用刀刃杀害)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识水性,游泳)
④客初至,不冠不袜.(戴帽子,穿袜子)
其中①②句带宾语,③④受能原动词\副词修饰限制.
(二)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在句中充当谓语(不带宾语)或定语.在古文中形容词往往临时改变它原有的语法功能,转而表示与其相关的行为或发展变化,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和语法功能.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例句:
①楚左尹项伯者,素善侯张良.(与….友善)
②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王(说坏话)
③烈山泽而 .(放大火烧)
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缩小,变弱)
(三) 动词活用为名词
古汉语中,动词在特定情况下,失去动词特点象名词那样来使用.这种现象叫做动词活用为名词.活用后,不再表示动作行为,而是表示与复动词相关的人或事物.
例句:
①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地里产出的粮食)
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埋伏的军队)
③审容昧之易安.(容昧的小屋)
(四) 形容词活用的名词
形容词在汉语中,有时失去了它原有的特点,而获得名词的某些特点.这种现象叫做形容词语用为名词.活用后,从意义看,不在表示某中性质和状态,而是表示具有某重性质和状态的人或物.
例句:
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年人)
②犹不能恃无功之重.(尊贵的地位)
③倚南窗口寄傲.(自得的心情)
④知否,知否?应是红肥绿瘦.(红的花,绿的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