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阳初乡村改造的十大信条及其实践

合集下载

晏阳初

晏阳初
晏阳初的农村教育和启示经济与管理学院农村与区域发展2012411009陈亚会一晏阳初农村教育的背景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许多爱国者选择了革命的道路而另有一些爱国者则走上了改良的道路晏阳初就是倡导教育救国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晏阳初的农村教育和启示
经济与管理学院 农村与区域发展 2012411009 陈亚会
一、晏阳初农村教育的背景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 化,许多爱国者选择了革命的道路,而另有一些 爱国者则走上了改良的道路,晏阳初就是倡导教 育救国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深入农村开展调查 研究,对当时的农村国情有深刻了解,从而树立 了他的农村教育观点。
二、农村教育是农村重建的开端
中国是以农为主的农业大国,最为广大的是农 村,农民人口占大多数,只有将潜藏在民间的巨 大人力资源开发出来,促成农村的复兴,民族才 会有希望。晏阳初认识到教育的重大作用,认为 教育的重点应当转向农村,农村教育是农村重建 的开端,因为“有教育才能自动组织,有组织才 能有力量创立新的生活方式,创建新的社会结 构。”
今天我们仍需要通过农村教育来解决当地劳 动力就地转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不断增加 农民的收入、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国的出路在农 村,农村的出路在教育,只有通过农村教育,才 能培养出农业生产、农业现代化所需要的各类人 才,才能有效地改变当前农业科技水平低下、农 民综合素质偏低的状况,从而我认为重视农村, 回归农村是我们社会发展的重要关注点之一。
三、农村教育的实施
(一)农村教育的三步骤 1、“识字教育” 2、“公民教育”(团结力) 3、“生计教育”(生产和社会生活) 由此可见,晏阳初的农村教育实践首先 是从农村扫盲开始,进而推及农民的综合素 质提高和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做到循序渐 进。

晏阳初乡村建设方案的主要内容

晏阳初乡村建设方案的主要内容

晏阳初乡村建设方案的主要内容摘要:一、晏阳初简介二、乡村建设背景三、乡村建设方案主要内容1.扫盲教育2.生计教育3.卫生教育4.公民教育5.文艺教育四、方案实施与成果五、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正文:晏阳初,原名晏阳,字昂驹,湖南湘乡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乡村建设运动的倡导者。

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被誉为“乡村建设运动的奠基人”。

晏阳初提出乡村建设方案的背景是我国农村社会的贫困、落后与分裂。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提出了一套全面的乡村建设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扫盲教育。

晏阳初认为,教育是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关键。

他主张从基本的识字、算术入手,逐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使他们具备自主发展能力。

二是生计教育。

晏阳初提倡教授农民实用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

他还提倡农村工业化,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三是卫生教育。

晏阳初高度重视农村卫生状况,致力于改变农村卫生条件,降低疾病发生率。

他推广卫生知识,建立卫生设施,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

四是公民教育。

晏阳初主张培养农民的公民意识,使他们具备参与乡村治理的能力。

他倡导实施乡村自治,提高农民的政治素质,促进乡村社会进步。

五是文艺教育。

晏阳初认为,文艺对于提高农民的精神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他推广农村文艺活动,如戏剧、歌谣、书画等,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

在实施乡村建设方案的过程中,晏阳初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他分别在河北定县、湖南衡山等地进行了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这些实践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如今,晏阳初的乡村建设方案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提供启示:1.重视农村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2.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3.改善农村卫生条件,提高农民健康水平;4.培养农民公民意识,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5.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乡村文化繁荣。

晏阳初的教育言论

晏阳初的教育言论

晏阳初的教育言论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平民教育人生来就是平等的,无高低贵贱之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

孔子曾就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只要愿意学习在一定条件下允许的人,都能接受教育。

但因为社会制度不良,一部分的人得有受教育的机会,一部分的人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于是晏阳初提出平民教育。

在社会组织未经改良之前,只有努力于教育机会的平等,使人人所蕴蓄的无限能力都有发展的机会。

因而,人格不平等的原因就可以消除了。

所谓“平民教育”的平民,晏阳初认为从狭义上来讲,就是指导这一般失学的青年和成人;从广义上讲,就是一般初通文字没有常识的男女,也应包括在内。

民国期间,全国只有极少数的人民得受教育,其余大多数人都没有受的教育,从而导致国民素质较低,影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发展。

晏阳初提倡平民教育运动,为全国人民教育机会平等。

只有每个人教受过教育,才可以平天下的不平,才可以达到天下太平的理想目标。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是通过培养一个个具体的人来实现。

晏阳初认为,平民教育的目的是教人做人,做“整个的人。

”即有知识力,有生产力,有公共心的人。

我们要造就“整个的人”,就必须加强文字教育、生计教育和公民教育,实现真正的人。

自古以来,就我国人对于读书的观念来说,常有一种根本的谬误观念,以为读书是读书人的专业,其他人可不必读书。

士农工权利商之中,惟士可以读书;若农,若工商,就不必读书。

所以,我们应该将此种观念根本推翻,使人人觉悟读书写字是人们共有的权利,无论什么人都应该享受,真正做到有教无类。

当今社会,知识是生存竞争者必不可少的东西,无论个人,无论国家,其优胜者必定是知识的超越,其劣败者必定是知识低下者。

晏阳初认为国家受异族的压迫,人民受军阀的摧残,其根本原因就是在于我国人民的知识水平低下。

则我们应该努力于提高民智,使我国牛马奴隶生活的民众一变而有知识有头脑的国民。

文字是传播知识的工具,想要宣传平民教育第一步就应该有文字教育。

晏阳初和平民教育

晏阳初和平民教育

晏阳初----平民教育一、晏阳初简介:晏阳初于1890年10月出生,中国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

早期开展平民教育运动时,认为中国的大患是民众的贫、愚、弱、私“四大病”,主张通过办平民学校对民众首先是农民,先教识字,再实施生计、文艺、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培养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以造就“新民”,并主张在农村实现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六大整体建设”,从而达到强国救国的目的。

著有《平民教育的真义》、《农村运动的使命》等。

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与陶行知先生并称“南陶北晏”。

二、晏阳初和他的平民教育之路1913-1945于国外学习,毕业后立志献身平民教育。

1920年,晏阳初回到中国发起全国识字运动号召“除文盲、做新民”,获得成功。

1923年,晏阳初在北京组织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全国多处开展义务扫盲活动。

1926年晏阳初在定县试点初成立平民教育总会,提出以“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三大方式结合并举,“以文艺教育攻愚,以生计教育治穷,以卫生教育扶弱,以公民教育克私”四大教育连环并进的农村改造方案。

1930年代初,晏阳初在定县的乡村教育实践得到肯定,并向全国推广,设立了乡村建设育才院,在中国各省划出一个县进行乡村教育试点。

1936年,日本对华侵略,晏阳初和平教总会在战争威胁下离开定县,向南撤退。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晏阳初曾试图游说蒋介石为乡村教育投入更多资源,遭到拒绝,又转而寻求美国的支持,最终美国国会通过了一条名为“晏阳初条款”的法案,法案规定须将“四亿二千万对华经援总额中须拨付不少于百分之五、不多于百分之十的额度,用于中国农村的建设与复兴”。

1949年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晏阳初辗转到了台湾,从此晏阳初和他的乡村教育运动在中国大陆销声匿迹。

晏阳初离开中国大陆后,向第三世界国家推广平民教育思想,协助第三世界国家培训平民教育教师。

三、平民教育平民教育的意义:(一)让所有的人享受人格上的平等。

晏阳初乡村建设的九大信条

晏阳初乡村建设的九大信条

晏阳初乡村建设的九大信条——兼论其对当下农村社会工作的启示晏阳初,原名兴复,字阳初,曾以“遇春”为名在圣史蒂芬孙书院注册入学,故别名晏遇春。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晏阳初先生被派往法国为十五万华工的福利工作。

在这里,晏老主要为那些不能读书也不会写字的华工同胞代写家信、代购物品,后来又创办了《华工周报》。

正是通过这段直接与底层平民接触的经历,他开始了解这些“底层”、“苦力”,从而也开始相信平民具备“机智能干,心灵手巧”等内在力量。

后来,晏老回到中国,辗转去到了河北定县,继续他的平民教育实践(首次平教实验在1922年的长沙)。

河北定县后来成了上世纪20至40年代知识分子发起的乡村建设运动的典型,而晏老也因为在中国乃至国际上推行的平教实践而在哥白尼逝世四百周年大会上被膺选为与爱因斯坦并列的“现代具有革命性贡献的世界伟人”之一。

之后,八十七高龄的晏老总结出了乡村建设的九大信条(后来发展为十大信条)。

这九大信条分别是:1)民为邦本,本固邦宁;2)深入民间,认识问题,研究问题,协助平民解决问题;3)与平民打成一片;4)向平民学习;5)与平民共同商讨乡建工作;6)不持成见,当因时因地因人制宜;7)不迁就社会,应改造社会;8)乡建是方法,发扬平民潜伏力使他们能自力更生是目的;9)言必行,行必果。

应该承认,九大信条是晏老长期在乡建设实践中所积累的精华所在,而且从中也可窥探到当时乡村建设能够产生如此广大之影响的重要原因。

同时,之于现在,结合社会工作在农村社会的实践,九大信条也不可不说是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之所以要进行乡村建设,关注平民的利益,尤其是底层农民的利益,首先来说,这是基于对国家与个人之间利害关系的认识,其次,由此能生发出农村工作者的使命感。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句话原本出自《尚书·五子之歌》,其大致意思是指百姓是国家(古代邦国各有其意,此处不计)的根本,只有百姓安居乐业了,国家才能太平繁荣。

晏老以此作为九大信条之首,意在说明百姓或平民的重要性。

晏阳初乡村建设思路及其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晏阳初乡村建设思路及其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的 目的是发扬平民的潜 伏力 : 调动起广 大农 民建设社会主 义 新农村的热情和活力 , 激发他们 建设新农 村 的积极 性 、 主动
性、 创造性 。“ 如果他们 自己不 能 自觉 , 不能起来 自救 , 单靠
晏 阳初认为乡村工作者与农 民“ 共事业 , 励精神 , 并肩作
长城 ” , 他们“ 不去 统治 , 只去 服务 , 成为 人 民公 仆” , 应把自 己化为农 民中的一分 子, 而且“ 要做农 民的先生 , 首先必须做 他 们的学生 ” 。
村建设的经验。由于晏 阳初对平 民教育卓越 的贡献 , 被称为 “ 世界平 民教育之父” ,在哥白尼诞辰 1 0 0周年之 际 , 与爱 因 斯坦 、 杜威 、 福特等人 一起 , 被美 国百余所大 学和科研机构评 为“ 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 之一。
1 . 乡村 建 设 的基 础 是 乡村 教 育 : 化 农 民。
人。成人年龄 已长 , 事务较 多 , 脑筋 复杂 , 记忆 薄弱 , 只能施
3 . 乡村 教 育 的 乡村 化 。
乡村以外的人 , 那是救不 了乡村 的。 ” 【 】 “ ’
晏 阳 初认 为 “ 脑矿 ” 是 最 宝 贵 的资 源 , 1 9 8 5年 9月 , 晏 阳初
在阔别 4 0多年后 回到祖 国, 他深有感触地 说: “中国有金矿 、 煤矿, 这矿那矿 , 但 最重 要的还要重视开发 ‘脑矿 ’ 。世界 最
改造乡村 实际 , 创造新 的生活 的目的。 晏阳初对 中国农村进 行大 量的走访 , 通过 调查 , 晏 阳初 认为 , 影响 中国农村发展 的是 中国农民的“ 愚、 贫、 弱、 私” ; 针 对农 民的这 四大特 点 , 晏 阳初主张 : 用文艺教育治“ 愚”, 旨在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及其实践当代启示论文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及其实践当代启示论文

目录中文摘要 (1)英文摘要 (3)引言 (5)一.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简介 (6)(一)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7)(二)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理论渊源 (8)(三)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主要内容 (9)1.除文盲、做新民 (10)2.四大教育、三大方式 (11)3.乡村改造运动的十大信条 (14)二.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特点及其历史评价 (16)(一)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特点 (16) 1.平等性 (16)2.实践性 (17)3.创新性 (17)4.科学性 (18)5.系统性 (18)6.普世性 (18)(二)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评价 (18)三.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20)(一)农民现代化——中国现代化的核心 (20)(二)改革农村精英教育,开展平民教育,促进农民现代化的实现 (22)(三)知识分子走出“书斋”,融入民间社会 (26)结语 (30)注释 (32)参考文献 (34)后记 (37)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的当代启示专业: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导师:齐佩芳教授研究生:陈敏中文摘要“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的当代启示”的论题,旨在通过对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主要内容的阐述,结合当下中国农村现实,说明平民教育思想对今天中国现代化特别是农民现代化的启示。

笔者在导师齐佩芳教授的指导下,以马列主义为指导,运用现代化理论和现代教育学原理,对该论题进行了专门研究。

全文除引言和结语以外,共分为三部分。

在引言中,笔者对研究该论题的意义及目前学术界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说明,并对本文所涉及的关键性概念——平民教育,进行了界定。

同时,对论文的分析框架进行了提纲挈领的说明。

第一部分: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简介。

论文首先简略介绍了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条件,追溯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在此基础上,着重阐述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晏阳初成人教育思想及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时代价值

晏阳初成人教育思想及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时代价值

晏阳初成人教育思想及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时代价值晏阳初,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时代价值的人物之一。

他的成人教育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本文将从晏阳初的生平和思想出发,探讨他的成人教育思想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时代价值。

晏阳初,是春秋时期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提出了“百里观涂”、“知止”、“知了”等重要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晏阳初提出的成人教育思想,强调个体的全面发展和自我修养,注重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晏阳初强调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他认为,成人教育应该注重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习者在学习的同时能够接触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培养农民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可以提高农民自身的生产技能和素质,促进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晏阳初强调个体的全面发展和自我修养。

他认为,成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个体的品德修养和人文素养,帮助学习者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个体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培养农民的人文素养和品德修养,可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晏阳初的思想强调“知止”、“知了”,即知道自己的限制和职责,知道自己的不足,并且努力弥补。

这种谦虚、踏实的学习态度和人生观,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农民在接受成人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不断完善自己,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晏阳初的成人教育思想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在当前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晏阳初的思想精神,注重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个体的全面发展和自我修养,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人生观,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乡村建设运动之晏阳初

乡村建设运动之晏阳初
1、早期平民教育(识字运动)
• 1917-1919法国华工识字运动,自 编识字课本,创刊《华工周报》 • 1922年晏主编《平民千字课》,并 在长沙首次平教大实验,组“湖南 平民教育促进会” • 1923年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成立,晏为总 干事主持实际工作 • 1924年应张学良之邀推行军队识字教育
2、平民教育总思路
家庭式
文艺教育 生计教育
愚 穷
知识力 生产力 强健力
学校式 卫生教育 社会式 弱
公民教育

团结力
3、平民教育的对象宗旨
• 国家遭压迫,人民受摧残根本原因:人民的 平均知识低下 • 应受平民教育的平民: (狭义):一般失学的青年和成年 (广义):一般粗通文字没有常识的男女应 包括在内 • 宗旨:除文盲作新民 • 目的:教人做人——民智、民生、民德
标准 (3)适合平民生活状况 (4)根据本国国情和人民心理 (5)地方自动负责的 (6)人人有参加的可能
5、平民教育促进会的工作
(一)文字教育的阶段:识字教育是平民教育 兴起的动因 (二)农村建设的阶段:民众生活的改造主 要在于农村,选择定县 (三)县政改革的阶段:教育的内容和农村 建设的方案要推广到民间,必要借地方政府 之力 但要保持组织和实验的独立性
2、求学经历
(6)入港大政治系,因不愿入英国 籍,1600元奖学金被取消 (7)1916史文轩法国赴难,为纪念 良友,即用他名字James作为自己 英文名 (8)1916年夏入耶鲁攻读政治学, 从塔夫特教授宪法课上得到启发,积极收 集资料,认识到华人被看不起在于智能,而智能 专长于教育,感到平民教育的重要
(1)1943年全球"纪念哥白尼逝世四百周年 纪念会"推选他为"当代世界对人类社会最具革 命性贡献的十大名人"之一。 (2)1945年旧金山市参事会一致通过晏为 旧金山"荣誉公民",称晏是"东西方各权威公 认的真正哲学家,人道主义者","历史将以最 高地位记载晏对中国的贡献"。 (3)1967年菲总统将"金心勋章"授赠晏阳初

晏阳初之现代成人教育思想阐释

晏阳初之现代成人教育思想阐释

晏阳初之现代成人教育思想阐释摘要: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成人教育实践,但在其平民教育思想中却蕴含了丰富现代成人教育理论,遵循了成人学习的特点,突出了成人学习的特色。

本文主要通过对晏阳初的成人教育实践,揭示蕴含其中的现代成人教育思想,以便能对成人教育的发展有所启发。

关键词:晏阳初;现代成人教育;理论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贫穷而落后的中国唤醒了一批有志之士救亡图存。

晏阳初提出教育救国主张。

他认为,中国的问题在于“人”,解决方式是“人的改造”;“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中国80%以上的人在农村,大部分文盲在农村,要普及中国的平民教育,进行“民族再造”,就要到农村去。

逐渐形成了他的平民教育思想。

针对当时的国情,晏阳初认为教育对象主要是农村的青年男女,也就是说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是典型的针对成人的教育。

因此,在其平民教育的过程中,基本上采取了适应了成人需求,遵循成人特点的学习形式和教学方式。

综观晏阳初的教育思想,可以看出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成人教育实践,但实际上却蕴含了丰富的现代成人教育理论。

晏阳初的“四大教育”“三大方式”“化农民”“农民化”等教育思想以及在其十大教育信条中的基本观点,集中揭示了许多现代成人教育思想。

一、按需施教成人的学习是以实用为中心的,即学即用是他们的学习动机。

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成人在社会中总是面临着社会的变化、知识的更新以及实际中的工作任务,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出于个人和社会的需要,他们要保持和发展自己就需要不断地学习。

由于成人要担负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他们总是希望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有用的、最有效的知识解决当前面临的实际问题或者使明天的生活更美好。

成人的学习总是以实用为重要学习动机的,即学即用成为他们的学习目标。

因此,成人教育者应该弄清学习者的需要,是成人的学习围绕他们生活中的需要来组织,成人教育应该做的就是要为他们创造新的条件,提供新的工具,使他们的学习更加有效。

晏阳初乡村建设方案的主要内容

晏阳初乡村建设方案的主要内容

晏阳初乡村建设方案的主要内容
晏阳初乡村建设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产业发展: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农村旅游、乡村特色产业等,推动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增加农民收入。

2. 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村生活和生产的便利性。

3. 人居环境改善: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供优质的住房条件和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

4. 教育和医疗卫生:加强农村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和健康素质。

5. 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农田、水源、森林等自然资源。

6. 社会养老和社会保障:加强农村养老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和社会保障权益。

7. 农村治理体系建设:加强农村社会组织建设,提高农村自治、法治和社会管理水平,推动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

通过以上措施,晏阳初乡村建设方案旨在实现农村经济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和治理体系建设的目标,促进
农村全面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及其对当前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的启示——读《乡村改造运动十大信条》有感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及其对当前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的启示——读《乡村改造运动十大信条》有感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及其对当前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的启示——读《乡村改造运动十大信条》有感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及其对当前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的启示——读《乡村改造运动十大信条》有感近年来,我国农村成人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推动农村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素质和技能水平,我们应当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晏阳初是中国近现代教育事业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他的平民教育思想对当前我国农村成人教育具有深远的启示。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普及性和实用性,并关注农村群众的自我教育和发展。

在《乡村改造运动十大信条》中,他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农村改造和农村教育的宝贵思想。

其中,关于农村成人教育的论述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

首先,晏阳初提出“村民要有多方面的文化知识和实用技能”。

这一观点反映了他对农村成人教育全面性的追求。

在当前我国农村,由于历史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民缺乏基本的文化知识和实用技能,这制约了他们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我们要重视广泛推动农村成人教育,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内容,满足农民全面发展的需求。

其次,晏阳初强调“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提出了“要改变他们的旧观念,使他们有科学的思想和先进的文化知识”。

这一观点引起了我们对农村成人教育的重要认识:要在提高农民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农民的思想观念与城市居民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应当注重农村成人教育的思想教育,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文明素质,推动农村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第三,晏阳初强调“开办女子农学校和培修女子园丁”。

他的观点展示了他对妇女教育的关注。

在农村成人教育中,我们不能忽视妇女的教育需求和特殊性。

要注重开展女性农村成人教育,提高女性的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为她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平等的教育资源。

第四,晏阳初提出“各地方可独创方法,依规模穷富所能”。

这一观点告诉我们,农村成人教育需要灵活运用各地方的实际条件和资源,找到适应当地的发展模式和方法。

晏阳初乡村改造的十大信条及其实践

晏阳初乡村改造的十大信条及其实践

晏阳初乡村改造的十大信条及其实践--兼论平教运动的现实启示张春2012-7-3 10:53:46 来源:2007-03-24 社会学视野晏阳初一生信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古训,不仅把它作为平教运动的座右铭,还躬身实践,首开知识分子深入民间的先河。

由于特殊的政治、文化传统,旧时代知识分子把读书和做官当作自己的终身“事业”和追求。

旧时代书生是否成功走上仕途是他们人生的分水岭,但无论是从官的书生还是苦读求官的书生,他们和一般平民百姓之间都存在一道天然的鸿沟。

虽然受儒家忧患意识的影响,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仁人志士或为国家社稷的命运担忧,或为苛政下普通平民的苦难生活鸣不平。

但是,由于受封建宗法思想的束缚,这些有“良心”的知识分子往往把消除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希望寄托在君主身上。

也就是说,意识到底层人民在苛政下的悲惨生活并没有在本质上改变知识分子与平民之间的关系。

即使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书生与平民之间的心灵隔膜和情感对立仍旧是人们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

晏阳初则和自视清高的旧知识分子不同。

他不仅认识到拥有四万万“贫民、愚民、病民”的中国要富强起来,必须深入民间,开发民力,而且破除千年传统陋习,带头走上田间地头,与最不为旧时代书生所齿的“泥腿子”朝夕相伴。

晏阳初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从小深受儒家民本观念的浸染,而且由于长期留学美国,他还受到基督博爱和救恕思想的影响。

另外,还可以用韦伯的“理想类型”理论,将晏阳初献身平民教育解释为“价值合理性行动”。

这个行动的背后是把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有机结合起来的崇高理想和无私奉献精神。

晏阳初和同仁们在不断摸索中得出结论,以农民为主要对象的平民教育,必须是“试验的改造民族生活的教育”。

这种教育的内容是,培养民族的新生命,振拔民族的新人格,促进民族的新团结新组织新目标,目的是适应实际生活、改良实际生活、创造实际生活。

这里涉及到两个方面的内容:“培养民族的新生命,振拔民族的新人格,促进民族的新团结新组织新目标”,也就是“教育即生命”,使接受教育者,决心改造自己的身心,以发扬民族精神;而“适应实际生活、改良实际生活、创造实际生活”则是指“教育即生活”,使接受教育者决心改造自己的生活,以适应民族的生存。

晏阳初教育实践的启示

晏阳初教育实践的启示

晏阳初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改革家,他在我国农村教育改革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晏阳初教育实践的核心思想是“农村教育”,他认为农村教育是解决中国农村问题的关键。

晏阳初教育实践不仅在我国农村教育改革中取得了显著成效,而且对全球农村教育改革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晏阳初教育实践的核心思想、实施策略、取得的成效以及启示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晏阳初教育实践的核心思想1. 农村教育是解决中国农村问题的关键晏阳初认为,中国农村问题的根源在于农村教育的落后。

要改变农村面貌,首先要改变农村教育。

只有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才能培养出有文化、有技术、有道德的农村人才,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 教育要面向全体农民晏阳初强调,农村教育要面向全体农民,不论男女老少,不论贫富,都要接受教育。

他认为,教育是农民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发展的需要。

3. 教育要与农村实际相结合晏阳初认为,农村教育要紧密联系农村实际,既要传授文化知识,又要传授实用技术。

通过教育,使农民掌握农业生产、家庭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水平。

二、晏阳初教育实践的实施策略1. 创建“平民教育”模式晏阳初提出了“平民教育”模式,即在农村设立平民学校,对农民进行识字、算术、卫生、生产等方面的教育。

这种教育模式具有普及性、实用性、灵活性等特点,深受农民欢迎。

2. 开展“农村教育实验区”建设晏阳初在农村创建了一批“农村教育实验区”,通过实验区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出适合农村教育发展的新方法、新途径。

这些实验区在提高农民素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晏阳初强调,农村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他提倡选拔和培养有志于农村教育的教师,提高他们的待遇和地位,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4. 实施多元化教育模式晏阳初认为,农村教育要多样化,既要重视课堂教学,又要注重实践教学。

通过举办培训班、讲座、展览等形式,丰富农民的教育内容,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论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和启示

论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和启示

论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及其启示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农村,农民温饱无着落,生产水平低下,文化落后。

尤为严重的是国家政局动荡,自然灾害频发。

农村“破产”,是朝野上下、社会各界的一致结论。

“中国正在经历着社会全面崩溃,要救济中国,必先救济乡村,要建设中国必须先建设乡村,这需要掀起一场深刻的乡村改造运动”。

因此,晏阳初试图在现有制度下,从乡村切入,以教育为手段,通过社会组织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改良来复兴农村,以农村来带动中国全部问题的解决,使中国走上民族自救、自强的道路。

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继承了中国儒家“民为本,本固邦宁”的思想,并吸收了基督教的博爱、平等思想以及西方科学思想。

正是在这些思想影响之下,建立起他的“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的蓝图。

一、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的主要容由于定县模式是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的实践,所以本文将以定县模式探析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的主要容。

(一)文化建设—平民教育1. 平民教育的目的平民教育的目的是教人做人,做一个有知识力,有公德的新民。

他主以平民教育运动来开发农民的“脑矿”,从“人”的潜力着手,协助人民成为“四力”兼备的新民。

晏强调他最有价值的发现是“苦力”的“力”,它潜藏在广大人民当中,这种“力”“建筑了万里长城,开凿了大运河”,“不用机器却开创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农业”,做新民的教育才是平民教育的最高目标。

2. 平民教育的教育对象晏阳初在其《九十自述》中说到,“平字是一个很好的字,有两大意义。

一方面,是平等的意思。

另一方面,平是天下太平。

如果人人无机会受平等的教育,天下不会太平。

”教育的对象不应局限于少数特权阶层的子弟,而应该以农村全体农民为教育对象,使教育从少数特权阶层的专利变为面向广大农民普遍权利。

晏阳初在定县实验的时期特别重视妇女教育,他认为世界上富强国家的妇女都是接受教育的。

3. 平民教育的教学容平教会最开始时只是教授农民日常生活中所必须的文字,在后来的实践中,晏阳初针对农民普遍存在的“愚、贫、私、弱”四大问题,提出了四大教育的理论。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对现代乡村教育的启示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对现代乡村教育的启示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对现代乡村教育的启示作者:纪诗雨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2年第31期[摘要] 晏阳初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的平民教育思想和乡村建设改造实验在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基础上,借鉴西方的科学理念,对当时中国农村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以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为四大教育内容,以学校式教育、家庭式教育、社会式教育为三大教育方式,以“化农民”和“农民化”为教育目的和途径,对目前我国根据现实条件构建符合中国实际的乡村教育,建设专业人才队伍发展乡村职业教育,秉持“以人为本”理念重视乡村道德教育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现代乡村教育[基金项目] 2020年度四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项目“新时代‘五育并举’融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模式研究”(CSZ20013);2018年度西华师范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省属高校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探索”(jgxmyb18042)[作者简介] 纪诗雨(1998—),女,四川成都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20级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教育学原理。

[中图分类号] G6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31-0021-04 [收稿日期] 2021-12-18晏阳初(1890—1990)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在法国留学期间创立平民教育,回国后先后到达上海、武昌、汉口、济南、天津、北京、南京、长沙等地开展平民教育调研,为推行国内平民识字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他的平民教育经验为促进乡村建设和乡村改造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并产生深远影响,至今仍有启示作用。

一、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中的四大教育为解决中国教育问题,晏阳初在全国各地进行探索和研究,并总结出“愚、贫、弱、私”四个根本原因。

“愚”指平民不识字、没有文化、素质低;“贫”指百姓生产力低下,只能依靠简单的苦力劳动换取生活物资;“弱”指人身体虚弱,缺乏先进的医疗技术治愈疾病;“私”指农民集体意识不强,不懂得团结协作的意义。

晏阳初社会实践报告

晏阳初社会实践报告

一、前言晏阳初(1890-1990),我国著名教育家、乡村改造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他提倡“乡村建设”,致力于解决中国农村的贫困、愚昧和落后问题。

为了深入了解晏阳初的乡村建设思想及其在当代的实践意义,我参加了本次社会实践,旨在通过实地考察、访谈等形式,对晏阳初的乡村建设实践进行深入剖析。

二、实践背景1.晏阳初的乡村建设思想晏阳初认为,中国农村问题的根源在于贫困、愚昧和落后,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教育、经济、文化等方面入手,推动乡村建设。

他提出了“三大教育”和“四大教育”的理念,即“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和“卫生教育”三大教育,以及“公民教育”、“道德教育”两大教育。

2.当代农村现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农村贫困、愚昧和落后的问题仍然存在。

农村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方面仍有待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亟待提高。

三、实践过程1.实地考察我选择了一个典型的农村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农村的现状。

通过走访村民、学校、卫生院等,我发现当地农村存在以下问题:(1)教育水平低下: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落后,导致农村学生难以接受良好的教育。

(2)医疗条件较差:卫生院设施简陋,医疗水平较低,农村居民看病困难。

(3)基础设施薄弱: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影响农村居民的生活。

2.访谈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我进行了访谈,与当地村民、教师、卫生院工作人员等进行了深入交流。

以下是一些访谈摘要:(1)村民:他们认为教育是改变命运的关键,希望政府能够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2)教师:他们表示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不足,希望政府能够提高教师待遇,吸引更多优秀教师。

(3)卫生院工作人员:他们反映医疗条件较差,希望政府能够改善卫生院设施,提高医疗水平。

四、实践成果1.了解晏阳初乡村建设思想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我对晏阳初的乡村建设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提倡的“三大教育”和“四大教育”理念对于解决当代农村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晏阳初的乡村改造原则

晏阳初的乡村改造原则

晏阳初的乡村改造原则晏阳初本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将“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结合起来,主张实施“生计”“文艺”“卫生”“公民”四大教育以造就“新民”:用文艺教育攻愚,发扬知识力;用生计教育攻穷,治穷,开发生产力;用卫生教育防病治病,培养健康力;用公民教育攻私,发扬团结力;后来强调“教育”“生产”“健康”“自治”四大任务联环配合,同时并举,基本思想是一样的。

并主张在农村实现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六大整体建设”,从而达到强国救国的目的。

晏阳初先生根据自己70余年乡村改造工作经验,总结了“乡村改造运动的十大信条”,对当下乡村建设仍有指导意义。

归纳如下:1.坚持不懈,躬身实践,艰苦奋斗,深入民间,与平民共同生活,向平民诚心学习,认识问题,研究问题。

深入民间的目的是为了认识问题,研究问题,协助人民大众解决问题。

为达到这目的,就要彻底地放下知识分子的架子,虚心地向农民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

要当人民的先生,首先要做人民的学生。

要化农民,必先农民化,不能做“远离劳苦大众,不了解广大人民的疾苦,更看不到人民身上的潜在力量”的“民盲”。

农民不是不可教,而是“无教”。

农民不是缺乏才智,而是没有施展机会,中国的农民蕴藏着无究的伟力。

我们搞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就是要为农民创造“人格平等”和“机会平等”,开发农民的“脑矿”,开发民力。

2.共同计划,共同工作乡村改造的主力是平民自己,他们是社会改革的主力。

一切计划、方案及方法,都要与他们共同商量研究,要使我们所掌握的科学道理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应当承认,有好多东西我们不懂,或没有真懂,反倒是农村的百姓具有真知灼见。

有些时候,我们的主张尽管正确,也需设法使它变成平民大众自己的主张。

这往往需要耐心,而要说服等待。

我们不能固执已见,不能以为我们有知识,就什么都懂得,一切都正确;切不可操之过急,一厢情愿,简单从事,包打天下。

社会改造事业,没有千百万觉悟了的劳苦大众积极参加,是一定不会奏效的,是注定要失败的。

晏阳初的教育思想及实践

晏阳初的教育思想及实践

晏阳初,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被誉为“乡村建设之父”。

他提出的教育思想及实践,对中国的乡村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晏阳初的教育思想、实践及其意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晏阳初的教育思想1. 乡村教育的重要性晏阳初认为,乡村教育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

在当时的中国,乡村教育相对落后,农民生活水平低下,社会矛盾尖锐。

因此,他提出:“教育救国,乡村教育为根本。

”晏阳初主张,通过乡村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进而推动国家的发展。

2. 乡村教育的目标晏阳初提出,乡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知识、能力、道德、体魄”的乡村建设者。

具体来说,就是使农民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具备生产、生活技能,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增强体质。

3. 乡村教育的原则晏阳初主张乡村教育应遵循以下原则:(1)普及性:乡村教育要面向全体农民,让每个农民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2)实用性:乡村教育要以农民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注重培养农民的生产、生活技能。

(3)多样性:乡村教育要采取多种形式,如扫盲、技术培训、成人教育等,满足不同层次农民的需求。

(4)社会化:乡村教育要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培养农民的社会责任感。

二、晏阳初的教育实践1. 创办平民学校晏阳初认为,普及教育首先要解决农民的识字问题。

因此,他创办了平民学校,对农民进行扫盲教育。

平民学校采用“读书、写字、唱歌、做游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吸引了大量农民参与。

2. 开展乡村建设运动晏阳初在湖南衡阳创办了“乡村建设学院”,培养乡村建设人才。

他还组织了“乡村建设研究会”,开展乡村建设运动。

在乡村建设运动中,晏阳初提出了“农事、家事、社会事”三位一体的教育方针,使乡村教育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3. 推广农业科技晏阳初主张,乡村教育要注重推广农业科技,提高农民的生产水平。

他组织了“农业改进所”,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培训农民,推广优良品种。

4. 开展社会教育晏阳初认为,乡村教育要关注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启示

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启示

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启示
郝宏桂
【期刊名称】《民国档案》
【年(卷),期】2006()4
【摘要】晏阳初是民国时期国际知名的平民教育专家,他提出的“开发民力、建设乡村”的乡村建设理论以及实践上教育兴县的“定县模式”,开启了民国时期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最初尝试;在农村的发展目标、内容和方法上,其理论与实践都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启示。

【总页数】5页(P71-75)
【关键词】晏阳初;乡村建设;历史启示
【作者】郝宏桂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09
【相关文献】
1.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及其启示--以定县为中心的考察 [J], 刘晶
2.评晏阳初平教会乡村建设的实践和理论 [J], 张卫军
3.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对巴中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J], 蒋秀立
4.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J], 李淑娟;王李俊
5.晏阳初"乡村建设"思想及实践的历史启示 [J], 高宝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晏阳初乡村改造的十大信条及其实践
--兼论平教运动的现实启示
张春
2012-7-3 10:53:46 来源:2007-03-24 社会学视野
晏阳初一生信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古训,不仅把它作为平教运动的座右铭,还躬身实践,首开知识分子深入民间的先河。

由于特殊的政治、文化传统,旧时代知识分子把读书和做官当作自己的终身“事业”和追求。

旧时代书生是否成功走上仕途是他们人生的分水岭,但无论是从官的书生还是苦读求官的书生,他们和一般平民百姓之间都存在一道天然的鸿沟。

虽然受儒家忧患意识的影响,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仁人志士或为国家社稷的命运担忧,或为苛政下普通平民的苦难生活鸣不平。

但是,由于受封建宗法思想的束缚,这些有“良心”的知识分子往往把消除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希望寄托在君主身上。

也就是说,意识到底层人民在苛政下的悲惨生活并没有在本质上改变知识分子与平民之间的关系。

即使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书生与平民之间的心灵隔膜和情感对立仍旧是人们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

晏阳初则和自视清高的旧知识分子不同。

他不仅认识到拥有四万万“贫民、愚民、病民”的中国要富强起来,必须深入民间,开发民力,而且破除千年传统陋习,带头走上田间地头,与最不为旧时代书生所齿的“泥腿子”朝夕相伴。

晏阳初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从小深受儒家民本观念的浸染,而且由于长期留学美国,他还受到基督博爱和救恕思想的影响。

另外,还可以用韦伯的“理想类型”理论,将晏阳初献身平民教育解释为“价值合理性行动”。

这个行动的背后是把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有机结合起来的崇高理想和无私奉献精神。

晏阳初和同仁们在不断摸索中得出结论,以农民为主要对象的平民教育,必
须是“试验的改造民族生活的教育”。

这种教育的内容是,培养民族的新生命,振拔民族的新人格,促进民族的新团结新组织新目标,目的是适应实际生活、改良实际生活、创造实际生活。

这里涉及到两个方面的内容:“培养民族的新生命,振拔民族的新人格,促进民族的新团结新组织新目标”,也就是“教育即生命”,使接受教育者,决心改造自己的身心,以发扬民族精神;而“适应实际生活、改良实际生活、创造实际生活”则是指“教育即生活”,使接受教育者决心改造自己的生活,以适应民族的生存。

正因为如此,这种教育叫做“改造民族生活的教育”。

旧中国农村问题丛生,而这些问题在一般人看来又错综复杂,没有头绪。

晏阳初及其平教会同仁感到,很多农村问题其实存在内外关联性,即从内部看,一个总的现象里面,可能存在另一个或多个其它相关的现象;从外部看,一个现象可能和另一个或多个现象并列存在,他们之间互为因果关系,所以各项工作不能单独地开展,要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就是要按照“四大教育连环进行”的原则实施乡村教育和改造。

尽管平民教育是晏阳初终生事业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对晏阳初来说,教育本身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他的目的在中国是“除文盲、作新民”,在世界上是“除天下文盲,作世界新民”,进一步讲,他是要塑造能够担当集体和社会责任,具有现代意识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人,以达到社会改造和天下太平的崇高目标。

在实践中,把手段和目的有机结合起来,甚至边教育边改造,这是晏阳初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实践的根本特征。

这一特征无一例外地反映在四大教育之中。

有时候,作为手段的教育和作为目的的改造之间的联系如此密切,它们不仅互为条件,而且本身就是一回事。

四大教育连环实施也好,教育与改造齐头并进也好,都反映了晏阳初对社会和社会现象的科学、客观的认识:社会是一个大系统,它由不同的要素组成。

社会系统与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以及这些要素本身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

这反映出晏阳初在乡村教育和改造中贯彻了现代系统论思想。

不仅如此,晏阳初还在教育的本土特色方面进行过有益的探索。

他认为,在当时的国情背景下,“所谓教育,并非指一般的及普通的教育,普通教育并不难,欲其切合实际方为难事”。

“今日中国,危亡已迫于眉睫,今日所应施之教育为最低限度最基本必不可少者之救亡图存之教育。

”(晏阳初:1936)这种教育应该具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能。

由于贫困落后,旧中国的农村存在大量的陈规陋习。

要实行乡村改造,就必须运用教育的力量向一切恶习败俗挑战, 因为“乡村改造既然是一种社会改造运动,就意味着要对自然的、社会的、历史的、现实的种种问题采取革命的措施,弃旧图新,走向光明……我们当今处在人类社会的一个大变动时代,改革是时代的潮流,要创造一个新社会,自己就必须与时俱进”。

(晏阳初:1983)
从教育个人着手以改造社会,这是晏阳初及其平教会的工作出发点。

纵观整个平教运动和乡村改造,可以说晏阳初及其同仁们都在从事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工作,原因是中国的问题出在“人”身上。

在这里,晏阳初实际上是提出了一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而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不能不涉及到方法论层面上的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

方法论的个体主义存在着显而易见的缺陷,即它“片面夸大了个体的行为能力,忽视了结构因素诸如社会关系、制度等对个体行为能力的约束与限制,具有浓厚的唯意志论色彩,简化了对复杂社会现象的认识。

” (郇建立:2001)而方
法论整体主义同样具有局限性,也就是说它“夸大了社会结构的制约性,小视了行动者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从而染上了社会决定论的色彩……方法论整体主义对复杂的社会现象的认识有简化的倾向。

”(同上)很久以来,社会学家们始终在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之间徘徊。

只有马克思把二者有机地统一了起来。

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也由于长期以来极左思想的影响,我国社会科学界一直注重从整体(社会)的视角来探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个人对社会的反作用被置之不顾。

80年代以来,这种状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学术界基本上都能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分析原理,避免以纯粹的个体主义或整体主义作为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社会是个人的规定和限度,同时,个人影响、制约社会的发展。

由此,整个社会在发展方面就有两个尺度,即社会发展的尺度和个人发展的尺度。

只有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人类社会才会取得真正的进步。

教育在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构成社会发展与人发展之间联系的中介。

不管在什么样的社会制度下,提高个人素质唯一可行和有效的途径只能是教育。

“教育对人的成长和发展来说,是一种手段和工具;而人的成长与发展对教育来说,则是一种目的。

教育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来说,是一种手段和工具;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教育来说,同样也是一种目的。

”(张燕镜:1995)
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一、工作作风和方法方面的启示。

首先是晏阳初等人积极倡导和实践的和群众真心交朋友的作风。

根据社会互动理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即交换、竞争、冲突、合作和强制。

在民众教育和社会改良中,具有先进思想观念和社会改良意识的精英分子与普通大众的关系更多地表现为合作。

在受到历史和自身条件局限的情况下,平教会尚能把平民群众作为社会改良的基本
力量,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就更应该自觉和彻底贯彻群众路线。

其次是调查研究和民主决策的工作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