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楚雄盆地砂岩型铜矿床成矿物质来源的岩相古地理证据

合集下载

云南未古期页岩型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云南未古期页岩型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云南未古期页岩型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摘要:文章结合区域地质找矿背景,以未古期页岩型铜矿床地质勘查成果资料为依据,对矿区地层、构造、矿体特征、矿石特征进行了论述,分析了矿床成因及成矿规律,总结了探矿因素及找矿标志,指导下一步地质找矿工作。

关键词:未古期页岩型铜矿床;地质特征;控矿因素;找矿标志0 引言未古期铜矿位于大姚县昙华乡西北部,距大姚县城约74km,属沉积-改造(砂)页岩型铜矿床。

本文结合地质勘查实际,通过对未古期铜矿床成矿地质特征研究,探讨控矿因素,总结找矿标志,对下一步矿区内开展找矿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区域地质背景矿区位于扬子古地台西南缘的楚雄盆地中,盆地自晚三叠世开始发育, 至始新世结束。

在盆地发育的不同阶段分别形成了黑色含煤建造、红色含铜砂岩建造和白色膏盐建。

盆地内南北向正断层发育, 并控制着盆地内次级凹陷的分布, 在元谋一带形成古陆隆起。

区内重要的铜矿床均沿元谋古陆西部边缘分布。

区内主要发育两套地层, 一是分布于元谋古陆及盆地边缘的晚元古代地层, 二是不整合在基底地层之上的中新生代地层。

在成矿区内较常见的地层主要是中生代的红色砂岩。

滇中砂岩铜矿形成于两种古地理环境河流相和三角洲相, 并分别形成狭义的砂岩铜矿和页岩铜矿。

2 矿区地质特征2.1 地层矿区内出露地层比较单一,除第四系全新统(Q4)零星出露外,主要为白垩系上统江底河组(K2j)第二、三、四段。

2.2 构造2.2.1 褶皱普查区处于必摩街复式向斜西翼的次级褶皱(本次普查命名为月拉黑向斜),向斜核部地层江底河组第四段(K2j4),两翼地层为江底河组第三段(K2j3)一、二层、第二段(K2j2)。

月拉黑向斜轴部位于本区西部,南端轴向NW20°~10°,中段轴向急转为近SN,北端轴向NE43°,轴面向W,两翼地层均较平缓,一般6~14°左右,近向斜轴部地层近乎水平。

2.2.2 断层区内断裂构造较发育,主要为NNE、NW向两组。

云南楚雄大村铜矿矿床特征及成矿机制浅析

云南楚雄大村铜矿矿床特征及成矿机制浅析

云南楚雄大村铜矿矿床特征及成矿机制浅析欧阳志宏1,李仕斌2(1.云南省楚雄矿冶股份有限公司,云南 楚雄 657401;2. 云南省有色地质局物勘院,云南 昆明 650216)摘 要:大村铜矿产于滇中楚雄盆地白垩系上统马头山组大村段(K 2md),矿体呈层状分布,矿体严格受地层及塔包谷么褶皱控制。

矿体厚度、品位相对稳定,但整体较薄。

矿石呈浸染状、不规则粒状集合体构造,矿石自然类型为氧硫混合共生。

结合成矿背景及成矿机制,该矿床成因属于沉积-改造型矿床,具有典型的砂岩型铜矿特征。

关键词:砂岩型铜矿;地质特征;成矿机制 中图分类号:P6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5004(2020)07-0175-2收稿日期:2020-04作者简介:欧阳志宏,男,生于1971年,湖南邵东人,工程师,研究方向:矿产勘查与地质研究。

1 区域背景大村铜矿床大地构造位置处于上扬子陆块西缘楚雄盆地(Ⅵ-2-12)。

区内地层包含从晚三叠世至第三纪期间在盆地内沉积的中、新生界,主要为一套厚度大于万米的陆相碎屑岩组成,其沉积环境变迁和沉积相变反映了楚雄盆地的发生、发展和沉积消亡的全过程。

从下至上形成了下部上三叠统的黑色含煤建造、中部侏罗系、白垩系红色含铜建造、上部第三系的白色含膏盐建造 [1]。

楚雄盆地总体构造呈西部隆起、中部凹陷和东部隆起的构造格局,表现为SN 向、NW 向的断裂为主,穿插NE、EW 向断裂和褶皱构造。

楚雄盆地岩浆岩主要分布在古隆起边部及深大断裂带附近,盆地内分布少。

岩体分布受褶皱、断裂构造控制,岩浆活动具多期性,晋宁期、华力西期、印支期、晚燕山期、喜马拉雅期均有岩浆侵入或基性岩浆喷发。

岩石类型从基性-超基性岩浆岩至酸性岩浆岩均有出现(见图1)。

盆地内的砂页岩铜矿床,又主要集中分布于楚雄盆地中部、北部和西北部,大致沿SN 向或NNW 向构造线产出,总体围绕元谋古陆呈半弧形分布。

半弧形矿化带上主要见团山―大村、凹地苴―落及木乍、马鹿弯—郝家河、格依乍―石板河四个矿化集中区。

楚雄盆地砂岩铜矿构造控矿分析

楚雄盆地砂岩铜矿构造控矿分析
图 1 楚雄盆地区域地质简图 ⟡ 据西南有色地勘局, 1 9 9 7资料编制 F i g . 1 G e o l o g i c a ls k e t c ho ft h eC h u x i o n gb a s i n
1 区域构造格架
) 楚雄盆地受三组断裂构造控制 ( 图1 ,其中南
收稿日期 2 0 0 2- 0 1- 1 9 改回日期 2 0 0 2- 0 3- 1 9
震旦系—二 1-白垩系—第三系;2-侏罗系;3-三叠系;4- 叠系; 铜矿点; 铜矿床; 5-元古界; 6- 7- 8-地层界线; 9-断 层 . ① -程海断裂;② -鱼泡江断裂;③ - 华坪—大姚断裂; ④ -立溪冬断裂; ⑤ -绿汁江断裂; ⑥ -哀牢山断裂
基金项目 中国科学院重大知识创新项目 ( 编号: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批准号: 国家攀登 K Z C X 2- S W- 1 1 7 K Z C X 2- 1 0 1- 0 4、 4 0 0 7 2 0 2 2、 编号: 预- 计划预选项目 ⟡ 9 5- 2 5 资助 . 作者简介 陈根文 ⟡ 男 ≹ 汉族 ≹ 四川潼南人, 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矿床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 . 1 9 6 4- ≹
楚雄盆地砂岩铜矿床构造控矿分析
陈根文, 夏斌, 王国强, 钟志洪
(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东 广州

) 5 1 0 6 4 0
要: 构造对楚雄盆地砂岩铜矿床的控制主要表现在三个层次: 盆地构造演化控制了中生代到新生代沉积建造的
发育, 形成与矿化密切相关的三色建造, 同时控制了盆地的古地理格局。 基底断层和同生断层控制区内矿带的分布, 矿区内的断裂构造和褶皱构造直接控制了矿体的形态和产状。 关键词: 构造控矿; 砂岩铜矿床; 楚雄盆地 中图分类号: ; P 5 8 8 . 2 1 2 . 3 P 6 1 8 . 4 1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1- 1 5 5 2 2 0 0 20 2 - 1 6 7 - 0 5

楚雄盆地铜,盐,有机质相互作用与砂岩铜矿生成

楚雄盆地铜,盐,有机质相互作用与砂岩铜矿生成

楚雄盆地铜,盐,有机质相互作用与砂岩铜矿生成
庄汉平;冉崇英
【期刊名称】《地质学报》
【年(卷),期】1996(070)002
【摘要】矿床的有机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楚雄盆地含煤、含铜和含膏盐建造中的有机质在来源、类型和成熟度上是不一致的。

成岩期干酪根降解形成的短链羧酸是矿源层中铜活化的重要因素,石油烃是矿质搬运的重要载体。

改造成矿期,天水淋滤膏盐展形成富SO_4^(2-)的下渗氧化性流体,为改造成矿提片供了硫源。

另一方面,来自基底的含矿流体沿同生断裂上涌,混染煤系地层形成还原性流体,沿次级断裂进入到高渗透的砂岩储集层。

当两种流体在砂岩中相遇时,发生氧化-还原作用而形成改造期矿体。

【总页数】11页(P162-172)
【作者】庄汉平;冉崇英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410.5
【相关文献】
1.楚雄盆地郝家河砂岩型铜矿床断裂构造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以Ⅲ号矿体群为例 [J], 梁徐文;韩润生;吴海枝;吴鹏
2.楚雄盆地六苴铜矿床容矿砂岩孔隙演化对成矿的制约 [J], 吴海枝;韩润生;邱文龙;
胡煜昭;吴鹏
3.楚雄盆地有机质,膏盐与砂岩铜矿生成关系的有机地球化学证据与机理 [J], 庄汉平;冉崇英
4.铜、盐、有机质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 [J], 庄汉平;冉崇英;卢家烂
5.楚雄盆地砂岩铜矿容矿岩石胶结物与铜矿化 [J], 俞国芬;张淑芸;郑庆鳌;王维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楚雄盆地六苴铜矿含矿岩系沉积演化、成矿时代及成矿深度分析(胡煜昭,韩润生,闵朝龙,吴鹏

楚雄盆地六苴铜矿含矿岩系沉积演化、成矿时代及成矿深度分析(胡煜昭,韩润生,闵朝龙,吴鹏

第29卷第2期2010年6月世界地质GLOBAL GEOLOGYVol.29No.2Jun.2010文章编号:1004-5589(2010)02-0218-08楚雄盆地六苴铜矿含矿岩系沉积演化、成矿时代及成矿深度分析胡煜昭1,2,韩润生1,2,闵朝龙3,吴鹏1,21.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昆明650093;2.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北京100012;3.云南楚雄矿冶股份有限公司,云南楚雄675000摘要:六苴铜矿是云南楚雄盆地重要的砂岩铜矿,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出。

晚白垩世,六苴铜矿区沉积环境从曲流河演化为氧化--咸化湖泊,形成了边滩、决口扇和水下扇等有利相带。

成矿作用发生在成岩或埋藏阶段,在古新世元永井早期,马头山组下段(主含矿层)埋深至928m 时,含矿热液向有利沉积相带运移,这个过程可能延长至元永井末期(56Ma ),当时主含矿层埋深至3400m 。

进入始新世改造期,形成了一些细铜矿脉。

关键词:楚雄盆地;六苴铜矿;含矿岩系;沉积演化;成矿时代;成矿深度中图分类号:P 612;P 597文献标识码:Adoi :10.3969/j.issn.1004-5589.2010.02.006收稿日期:2009-11-02;改回日期:2010-04-20基金项目:国家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项目(200453001)、全国危机矿山西南层控矿床成矿规律总结研究项目(20089943)和昆明理工大学成矿动力学与隐伏矿预测创新团队联合资助.Analysis on sedimentary evolution ,mineralization epoch and depth of ore-bearing rocks in Liuju copper deposit ,Chuxiong BasinHU Yu-zhao 1,2,HAN Run-sheng 1,2,MIN Chao-long 3,WU Peng 1,21.Faculty of Land Resources Engineering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650093,China ;2.Geological Survey Center for Non-ferrous Mineral Resources ,Beijing 100012,China ;3.Yunnan Chuxiong Mine and Metallurgy Company Ltd ,Chuxiong 675000,Yunnan ,ChinaAbstract :Liuju copper deposit is an important sandstone-type copper deposit in Chuxiong Basin of Yunnna Province.The orebody occurs chiefly in stratiform and stratiform-like structures.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e-volved from mendering river to oxidation-salinization lake in Late Cretaceous ,and formed some favorable facies as point bar ,crevasse fan and sublacustrine fan.The mineralization took place in diagenetic or buried stages.In early Yuanyongjing stage of Paleocene ,while the burial depth of lower Matoushan Formation (main ore-bearing strata )as 928m ,the ore-bearing hydrothermal migrated to favorable facies ,and this process may extend to late Yuanyongjing stage (56Ma ),while the burial depth of main ore-bearing strata as 3400m.The reformation period may begun in Eocene ,and formed some thin copper veins.Key words :Chuxiong Basin ;Liuju copper deposit ;ore-bearing rocks ;sedimentary evolution ;mineralization age ;mineralization depth0引言砂岩铜矿是铜矿床重要类型,分布于全球各大洲[1]。

砂岩型铜矿成矿原因及找矿方法

砂岩型铜矿成矿原因及找矿方法

砂岩型铜矿成矿原因及找矿方法文章概述了四川会理大铜矿铜矿床、柳树沟铜矿床和云南省云龙县上大坪铜矿床的地质情况,进而分析了其成矿的原因为沉积砂砾岩型层控铜矿床,分析了砂岩型铜矿的成矿模式以及找矿标志。

标签:砂岩型铜矿地质特征成矿原因在不同的地区和环境的铜矿床在形成特征上、形态是、类型上都有着比较大的差异[1]。

本文将结合四川会理大铜矿铜矿床、柳树沟铜矿床和云南省云龙县上大坪铜矿床等的实际情况,来分析砂岩型铜矿床的形成原因,并探讨如何去找矿。

1地质分析进行地质分析是勘查矿床的首要阶段,是尤为关键和必要的一个步骤。

文章接下来对四川会理大铜矿铜矿床、柳树沟铜矿床和云南省云龙县上大坪铜矿床三地的地质情况进行分析。

(1)四川会理大铜地处会理红盆的西边的边缘地带,与康滇的地轴紧紧相连。

该矿区所处地方的地质情况和地质情况都不算很复杂,侏罗系-白垩系河湖,碎屑沉积岩相紫红色便是其主要的地质情况了,岩层一般是呈南北向的分布[2],一般而言大部分矿床也都是这个情况。

由于该矿区位置是靠近益门-鹿厂-白草洞断裂带,该断裂带呈南北向,该矿区位于其东侧,因而会因为东西向压应力的影响,断裂出现的可能性非常大。

而矿区内出现的一些较小的断裂,发育尚且不成熟、规模比较小。

但是就矿体的分布情况来看,内部的地质几乎不受到破坏性断裂因素的影响。

并不存在这样的影响因素。

(2)柳树沟铜矿区地理位置位于塔里木古板块的南边,天山的古生代有个裂陷槽,比较于前面说到的会理大铜而言,它的地质分布情况就显得复杂多了,其地层走向是北西向的,构造的线性方向也是呈北西向分布。

矿区的内部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褶皱和内岩浆。

此外,北部矿区显现出来的地层属于“晚志留一泥盆统大山口组”[1],其建造类似于复理石。

其岩石主要是灰褐、凝灰岩等性质。

“柳树沟组岩性主要以英安质、安山粉岩、玄武岩及凝灰质砂岩等为主”[2]。

(3)云南省云龙县上大坪铜矿床位于唐古拉-昌都-兰坪-思茅褶皱系(Ⅰ级)中部,兰坪-思茅褶皱带(Ⅱ级),永平-德化褶皱束(Ⅲ级)中段。

云南楚雄盆地六苴砂岩铜矿区断裂地质特征及其成矿关系

云南楚雄盆地六苴砂岩铜矿区断裂地质特征及其成矿关系

云南楚雄盆地六苴砂岩铜矿区断裂地质特征及其成矿关系【摘要】云南六苴铜矿区为典型的砂岩型铜矿床。

通过以大比例尺填图为基础,依据构造成矿动力学的理论以及方法,明确了各断裂的力学性质,总结出了地质构造的期次,并对整体构造体系进行了总结,矿区内部断裂发育经过了早期近东西向的挤压以及晚期北东-西南方向的挤压以及后期近南北方向挤压的过程,早期的挤压作用是铜富集成矿的重要时期,而晚期为铜矿的成矿提供了便利的场所以及条件,推动了铜矿矿体的持续富集,而后期近东西向的断裂则在一定程度上对矿体造成了破坏。

【关键词】砂岩;铜矿区;断裂;地质特征;成矿关系1.云南楚雄红层六苴砂岩铜矿区断裂地质特征1.1早期近南北方向断裂早期的断裂走向为近南北方向,其基本走向与大雪山背斜呈轴向平行,同时也与主要构造线的方向保持一致,构成了一组扭性断裂,在一定程度上对铜矿矿床的分布造成了决定性的影响。

该断层面多产生擦痕以及断层泥,以逆向断层为主。

该时期的断层规模不大,但断裂多成群成组产生以及出现。

在铜矿化范围内部的断裂带当中,辉铜矿呈现密集散点以及细脉状产出,具有明显的矿化富集。

而距离断裂越远,则铜矿的矿化也就逐渐减弱。

该时期的典型断裂走向为南北走向,倾角为65度。

断裂面呈现舒缓波状,断裂的带宽为1.5m。

内部结构为浅灰绿色粉砂质泥岩,Cu含量比围岩要高。

样片试样与断裂面的锐夹角说明断裂为上盘上升的左行压性逆断层,而就力学性质分析可了解到近东西走向的主压应力挤压所构成的近南北走向的压扭性断裂,该断裂在六苴矿床北端地标露出点发育,其主要的走向与铜矿矿体的主要延伸方向保持一致。

1.2晚期北西-北东向断裂晚期北西向的断裂性质多为压扭性,多与地层具有小角度的相交以及顺层滑动;而晚期北东向的断裂则以左行扭张性为主。

层面呈现舒缓波状,断裂带宽度为2m,通过片理化以及透镜体其与断裂面的锐夹角指示其断裂为上盘上升的左行压性逆断层。

力学性质实验表明北西方向上的断裂是由于受到北东-南西等方向的主应力挤压形成。

滇中郝家河砂岩型铜矿床成岩期和改造期热液蚀变作用--来自组分迁移计算的证据

滇中郝家河砂岩型铜矿床成岩期和改造期热液蚀变作用--来自组分迁移计算的证据

滇中郝家河砂岩型铜矿床成岩期和改造期热液蚀变作用--来自组分迁移计算的证据吴海枝;韩润生;吴鹏;和继圣;冯兴杰;梁徐文;孙晓栋【摘要】通过牟定郝家河砂岩型铜矿床两类典型矿化的围岩蚀变类型、空间分布、蚀变矿物组合特征的综合分析,识别出该矿床存在成岩期与改造期两期热液蚀变。

成岩期热液蚀变分布于浅紫交互带浅色砂岩一侧,呈现大范围面状硅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并具蚀变分带:全浅色砂岩中的强硅化、黄铁矿化亚带;浅紫过渡砂岩中的强碳酸盐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弱硅化亚带,并具辉铜矿-斑铜矿-黄铜矿-黄铁矿的金属矿物分带。

改造期热液蚀变主要分布于断裂、节理旁侧,表现为带状、网脉状的硅化、碳酸盐化。

以1580 m中段实测剖面为研究对象,采集各蚀变亚带的代表样品,以紫色砂岩为原岩,进行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的组分迁入、迁出计算,结果显示各亚带组分的迁入、迁出特征与镜下观察的蚀变矿物组合吻合。

分析表明,蚀变矿物组合与组分迁移特征还间接指示了不同亚带的形成条件:成岩期紫色砂岩(围岩)呈氧化-碱性条件,浅色砂岩呈还原-酸性条件,浅紫过渡矿化带则处于氧化还原-酸碱转化面上;改造期构造热液属还原-中偏碱性的中温构造流体。

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两期成矿流体分别形成层状矿体及脉状富矿体的机理,为深化研究该类矿床的“矿源-构造-流体耦合成矿”机制提供了重要证据。

%On basis of study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features, mineral assemblages of alteration and mineraliz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aojiahe deposit, two kinds of the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in the diagenesis period and the tectonic-reworking period have been identified. The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of the diagenesis period includes silicification, carbonatization and pyritization, occurred widely in the grey sandstone.There are two alteration subzones in this period: the main subzone and the transitional subzone. The main alteration subzone consists of carbonatization, sericitization, chloritization and the latter weak silicification at the purple-grey interface. Besides, there is also a horizontal metallic mineral zonation in this subzone, i.e.,hematite→chalcocite→bornite→chalcopyrite→pyrite from purple stone to grey sandstone. Whereas the banded and veined silicification and carbonation formed in the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of tectonic-reworked period occur along the fractures and joint fissures. Taking the purple sandstone as the original rock and Ti as the referential object, samples selected in different subzone from the 1580 m level cross-section are used to calculate the mass balance of migrated components including main elements, trace elements and rare earth elem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mount of migrated components in each subzone is consistent with the corresponding mineral assemblages. Moreover, it also reflects indirectly the physicochemical conditions of hydrothermal fluid in different alteration subzones. The condition of diagenesis-period fluid in the purple sandstone was oxidizing and alkaline, while the fluid condition in the grey sandstone should be reducing and acidic; consequently, the interface between purple bed and grey bed was the Eh and pH boundary. The hydrothermal fluid of tectonic-reworked period was strong reducing, weak-alkaline and high temperature. Combined the results of migrated component calculation with the physicochemical conditions of ore-forming fluid,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disseminated stratiform orebodiesand veined rich orebodies were formed during the hydrothermal evolution of the two periods, respectively.【期刊名称】《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13页(P866-878)【关键词】砂岩型铜矿床;蚀变作用;组分迁移计算;成岩期;改造期;郝家河;滇中【作者】吴海枝;韩润生;吴鹏;和继圣;冯兴杰;梁徐文;孙晓栋【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西南地质调查所,云南昆明 650093;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西南地质调查所,云南昆明650093;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西南地质调查所,云南昆明 650093;云南星焰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云南楚雄 675000;云南星焰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云南楚雄675000;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西南地质调查所,云南昆明 650093;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西南地质调查所,云南昆明 65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41;P614楚雄中新生代陆相盆地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红色盆地(俗称滇中红层盆地), 是集煤(天然气)、有色金属、盐等重要矿产为一体的矿集区。

陆相相砂岩岩型铜矿_以矿床矿以楚_省略_矿式的pH矿床为例H_Eh相相图_张艳

陆相相砂岩岩型铜矿_以矿床矿以楚_省略_矿式的pH矿床为例H_Eh相相图_张艳

网络出版时间:2013-08-01 17:41 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52.1045.P.20130801.1741.013.html 第 33 卷 第 3 期 2013 年 9 月 文章编号:1000-4734(20 013)03-0363-06 6 矿 物 学 报 ACTA MIERALOGICA M A SINICA Vol. V 33, No.3 Sept., 2013陆相 相砂岩 岩型铜矿 矿床矿 矿物分带 带模式 式的 pH H-Eh 相图 相——以楚雄盆地 以 地大姚六 六苴铜矿 矿床为例张艳 艳 1,韩润生 生 1*,吴鹏 鹏 1,魏平 平堂 2(1. 昆明理工大学 学 有色金属矿产地 地质调查中心西南 南地质调查所,云 云南 昆明 650093 3; 2.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 昆明地质勘查院,云南 昆明 650 0024)摘 要:滇中楚雄盆 要 盆地砂岩型铜矿 矿床,如大姚六 六苴铜矿床,赋 赋存于上白垩统 统马头山组六苴 苴下亚段(K2ml m 1)紫 色砂岩 岩与浅色砂岩过 过渡带靠近浅色 色一侧,铜矿化 化受氧化还原界 界面控制。

从紫 紫色砂岩向浅色 色砂岩,金属矿 矿物依 次呈现 现赤铁矿→辉铜 铜矿→斑铜矿→黄铜矿→黄铁 铁矿的水平分带 带规律。

以矿物 物分带中的金属 属矿物为主要研 研究对 象,结 结合流体包裹体 体测试成果,构 构建和绘制了大 大姚六苴铜矿床 床主要成矿温度 度下的pH-Eh相 相图,理论计算 算结果 与宏观 观地质特征吻合 合。

依据pH-Eh相图,阐述了 了主要金属矿物 物的沉淀条件及 及其分带机理,认为楚雄盆地 地砂岩 铜矿床 床金属矿物分带 带受pH和Eh双重控制;在 双 37 73~523 K间温 温度变化对金属 属矿物沉淀的pH H和Eh影响不大 大;S2只能在 在低于473 K下的热液中稳定 下 定存在,辉铜矿 矿(Cu2S)形成 成温度低于473 K。

沉积岩对楚雄盆地砂岩铜矿成矿的控制_陈根文

沉积岩对楚雄盆地砂岩铜矿成矿的控制_陈根文

卷(Volume)22,期(Number)3,总(Total)89矿物岩石 页(Pages )24-28,2002,9,(Sept ,2002)J M INE RAL PET ROL 沉积岩对楚雄盆地砂岩铜矿成矿的控制陈根文1, 夏 斌1, 吴延之2, 钟志洪1, 王国强11.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650;2.中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湖南长沙 410083【摘 要】 楚雄盆地砂岩铜矿产于白垩系地层层位中,矿床与盆地内的下部含煤建造、中部的红色含铜碎屑岩建造和上部白色膏盐建造关系密切。

含矿岩系具有向上变细的剖面结构,矿化常形成于不整合界面以上的一定范围内。

含矿岩石以细砂岩为主,铜矿化与胶结物总量和钙质、硅质胶结物有关,并形成于浅色向紫色岩层过渡的氧化还原界面附近。

沉积成岩作用对矿床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 砂岩铜矿;成岩作用;楚雄盆地;云南中图分类号:P611.2+2,P 61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872(2002)03-0024-05收稿日期:2001-01-26; 改回日期:2002-03-16基金项目:国家攀登计划预选项目(编号:95-预-25)及国家973项目(编号:G1999043240)资助作者简介:陈根文,男,38岁,博士后,矿床地质专业,研究方向:矿床地质、蛇绿岩. 楚雄盆地位于云南省中部,盆地形成于三叠系,并于早第三世结束。

盆地内共形成大型矿床1个,中型矿床6个,小型矿床10个,是我国重要的砂岩铜矿成矿区,矿床产于白垩系地层中。

前人曾对区内矿床成因[1~5]和成矿条件[1~3,6]及岩相古地理方面[7~9]作过研究,但还没有专门就沉积岩石对成矿作用的控制作过详细的研究,实际上沉积岩及沉积作用对砂岩铜矿的形成起着重要控制作用。

因此,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对认识本区成矿规律,提高对矿床的预测能力十分必要。

1 地层控矿1.1 沉积建造组合特征楚雄盆地中生代沉积具明显的旋回性,沉积间断频繁,沉积相交替变化,沉积厚度变化较大的特点。

滇中六苴、郝家河砂岩型铜矿床两期成矿流体来源的H-O同位素示踪

滇中六苴、郝家河砂岩型铜矿床两期成矿流体来源的H-O同位素示踪

厚约 1 ~3 6 1 T I 。除顺岩层 产 出 的矿 体外 ,局部 还发
育 少量沿 断裂 、裂 隙构造 分布 的高 品位矿 脉 。
郝 家 河 铜 矿 床 赋 矿 层 位 同 样 为 上 白垩 统 马头
山组 ( K2 m)的 中细粒 砂岩 ,矿 体亦 产 于浅紫 过渡 带 中 ,呈 层状 、似层 状 、透 镜状 产 出。郝家河 铜矿 床 受构造 控制 强烈 得 多 , 矿 区构造 格 架 由 NNw— S N 向 区 域 性 朵 基 背 斜 ,加 上 东 侧 受 其 派 生 形 成 的 NW 向狮 子 山背 斜及 近 E W 向温 家 坟 背斜 和 杀人 阱 向斜 组 成 ;矿 体 主 要 沿 狮 子 山背斜 核 部 及 弧 形 轴 迹 内弯 的 S W 翼分 布 。该 背斜 轴 迹 受 挤 压 内弯 而 导 致 地层 加 厚 的核 部 、 翼 部 的层 间 断裂 滑 脱 带 、




AC T A G E O L O GI C AL S I NI C A
V o 1 . 8 9 S u p p
0c t 一 201 5
滇 中六苴 、 郝家河砂岩 型铜矿床 两期成矿 流体来源
的 H— O同位 素示踪
吴 海 枝 , ,韩 润 生 , ,吴 鹏 , 2
斑铜 矿 、辉铜矿 等铜 硫化 物与构 造角 砾 、石 英 、方 解石 等共 生 ,并 充填 于成矿 断裂 、裂 隙 内,具有 明 显 的构造 热液成 矿特 点 。六苴 铜矿 床 以第 一类 矿化 为主 ,而 郝家河 铜矿 床两 类矿 化均 有发 育 。 结合 前人 研究 ( 冉 崇英等 ,1 9 9 8 ;韩润 生等 , 2 0 1 0 )和 本文宏 观地 质特 征及矿 化类 型分析 ,认 为 六 苴 、郝 家 河铜 矿 床 的形 成 经历 了沉 积一 成 岩 成矿 期 、改造 成矿 期 ,对 应形 成上述 两种 矿化 类 型 。

楚雄盆地砂岩铜矿床同位素特征及矿床成因

楚雄盆地砂岩铜矿床同位素特征及矿床成因
染 状 为 主 , 少 量 角 砾 状 和 细 脉 状 矿 石 。 石 矿 物 主 有 矿
秦 德 先 等 ( 9 3 。样 品涉 及 面很 广 , 括不 同矿 床 19 ) 包
中 的不 同硫 化 物 , 同 中段 及 不 同地 层 中 的 矿 物 , 不 此
外还 有 其 邻 区 四川 大 铜 厂 的硫 同 位 素 资 料 。利用 这 些 资 料 , 们 分 别 作 出 了不 同位 置 , 同 矿 物 的 同位 我 不 素 直方 图 ( 1 , 明 楚 雄 盆 地砂 岩 铜 矿 围岩 和 矿 图 ) 表
楚 雄 盆 地 砂 岩 铜 矿 床 同 位 素 特 征 及 矿 床 成 因
陈根 文 吴延 之 , 夏斌 王核 , 钟 志洪 , 王 国强 , ,
(. 中 国科 学 院 广 州 地球 化 学研 究 所 , 东 广 州 5 0 4 ;. 中 南 大 学地 质 研 究 所 , 南 长 沙 1 广 16 0 2 湖 40 8) 10 3

( )楚 雄 盆 地 及 其 邻 区 砂 岩 铜 矿 的 8 S分 布 在 1 ¨
( . +2 4~ 一3 . ) 0 之 间 , 极 差 3 . 1 4 ×1 3 8×1 0~,
平 均 一 3总 一 为沉 积硫 化 物 矿 床 的 8 S值 变 化 范 围 较 大 ,生 物 成 ¨ 因 的硫 其 8 S值 倾 向 负 值 ,因此 本 区 硫 同位 素 具 有 ”
摘 要 : 雄 盆 地 砂 岩 铜 矿 形 成 于 白 垩 系 高 峰 寺 组 凹 地 苴 段 、 头 山 组 六 苴 段 和 大 村 段 , 六 苴 、 家 河 及 大 村 铜 矿 楚 马 以 郝
床 为 代 表 。 论 是 硫 同位 素 , 是 氢 氧 同位 素 、 同位 素 , 苴 铜 矿 床 和 郝 家 河 铜 矿 床 均不 相 同 。 苴 铜 矿 硫 化 物 中的 不 还 铅 六 六 硫 以来 自 围 岩 为 主 , 矿 溶 液 来 自上 部 天 水 和 建 造 水 , 矿 金 属 物 质 来 自围 岩 , 测 成 岩 成 矿 作 用 是 主 要 矿 化 机 制 。 成 成 推

楚雄盆地砂岩铜矿床同位素特征及矿床成因_陈根文

楚雄盆地砂岩铜矿床同位素特征及矿床成因_陈根文

楚雄盆地是我国最重要的砂岩铜矿成矿区。盆 地内砂岩铜矿形成于中、新生代红色砂岩建造中 0 代表性矿床有六苴铜矿、 郝家河铜矿、 凹地苴铜矿、 大村铜矿、团山铜矿等中型矿床,此外还包括格衣 乍、几子湾等小型矿床。矿床主要形成于白垩系高 峰寺组凹地苴段、马头山组六苴段和大村段三个层 位中。大部分矿体呈似层状、 透镜状; 有少数矿体呈 囊状、 脉状, 后者主要分布在郝家河矿床中。矿石以 浸染状为主,有少量角砾状和细脉状矿石。矿石矿 物主要有黄铜矿、辉铜矿、斑铜矿、黄铁矿和赤铁 矿,金属矿物分布在浅色地层向紫色地层的过渡 带, 具明显的分带现象, 从浅色层向紫色层, 矿石矿 物从黄铁矿向黄铜矿、斑铜矿、辉铜矿演化方向变 化。过去对滇中砂岩铜矿的成因认识主要有三种观 点: 一是沉积 # 改造成因 N $44F, 庄汉平 O $44&, 冉 崇英,等O $44!,陈好寿,等;$445,庄汉平,等; 秦德先, 等; 涂光炽 P , 二是成岩后生成 $44&, $4F5, P 因 N $4/%, 成冶; , 张可清, 等 , 三是热卤水对流 $44% 成矿 N $44&, 王根, 等 P 。本文研究重点分析几个主要 矿床中的同位素组成,从成矿物质来源这个角度探 讨矿床的成因。 楚雄盆地砂岩铜矿的硫同位素资料很多 0 本文 、陈好寿等 ( 、 研究资料来自冉崇英等 ( $44&) $44!) 秦德先等( 。样品涉及面很广 , 包括不同矿床 $44&) 中的不同硫化物,不同中段及不同地层中的矿物, 此外还有其邻区四川大铜厂的硫同位素资料。利用 这些资料,我们分别作出了不同位置,不同矿物的 同位素直方图 ’ 图 $ 2 , 表明楚雄盆地砂岩铜矿围岩 和矿石的硫同位素具有如下特征: ’ $ 2 楚雄盆地及其邻区砂岩铜矿的 !&1 - 分布 在 ( Q !3 1 E # &$3 1) R $" # & 之间,极差 &&3 F R $" #

浅析云南维西地区铜矿床成矿的地质条件

浅析云南维西地区铜矿床成矿的地质条件

浅析云南维西地区铜矿床成矿的地质条件维西位于云南省的西北部,地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腹地,拥有最重要的有色金属成矿区,该区不仅具有极其强烈的地质构造作用而且发生的频率也比较高。

本文通过对该区矿床地质特征、地层成矿元素丰度以及构造发育特征进行分析,讨论了铜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得出了脆性剪切变形作用和铜矿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及断裂活动能有效促进成矿作用的发生等重要结论。

标签:云南维西铜矿床成矿地质条件1引言维西地处我国滇西北,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勘探技术的进步,我国先后在该区的大宝山、八宝山、长土坡、腊八山、陈新厂、高宗、小河箐以及铜厂等地相继探出了铜矿床,其铜矿石品位较高。

这些矿床都是根据物化探及地质资料在地表以及近地表位置处发现的,目前对于较深部位矿体的发育情况还缺乏详细细致的勘查,有待于更进一步的利用钻孔资料以及相关成矿理论知识来进行科学的指导。

因此,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和科学的调查研究,试图从岩浆活动、地层成矿元素丰度以及构造发育特征等方面来对该地区的成矿地质条件进行探讨,希望能为今后的矿床勘探工作提供积极帮助。

2矿床地质特征维西地区的铜矿床主要具有的基本地质特征如下:(1)铜矿床矿体产状主要有层状、脉状以及似层状,其矿石主要为致密块状,其次为角砾状、条带状以及浸染状。

(2)铜矿床矿体主要依附于雪龙山变质岩系(灰色或灰绿色含绿泥石绢云母石英片岩、硅化大理岩以及云母片岩)、景星组和花开左组碎屑岩系等岩性不同的接合部位,并受到层间破碎带及次级断层的严格控制。

(3)从矿体的剖面形态上看,含铜矿物的矿石具有十分明显的分带现象,自上而下主要呈现出黝铜矿一辉铜矿一黄铜矿的变化趋势。

(4)从矿体的规模来看,其规模大小不一。

矿体走向长度少则几十米,多则千余米甚至更大;其厚度也是各不相同,但以2~4m为最多;目前对其倾向延深还没有准确掌握。

3地层及岩浆岩成矿元素丰度4构造发育特征维西弧火山岩带以秋多一鲁甸断裂为界与金沙江蛇绿混杂岩带相邻,西以叶枝一雪龙山断裂为界与兰坪盆地接壤,该带的主要构造类型是断裂和褶皱,其主体构造线呈NW、NNW 向展布,主体断裂为叶枝一雪龙山,向东由远及近依次发育有白马驹断裂、塘上村断裂、四十驮断裂以及望香台断裂。

滇中砂岩铜矿的地质特征和富集规律分析

滇中砂岩铜矿的地质特征和富集规律分析

滇中砂岩铜矿的地质特征和富集规律分析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农业生产对矿产资源尤其是铜矿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

滇中砂岩铜矿作为我国铜矿产量较高的地区,为我国铜矿资源的提供了重要保障,促进了我国工农业稳步健康地发展。

本文通过对滇中地区的地质概况及滇中矿床的地质的分析,总结了滇中砂岩铜矿富集规律,希望能对加强我国铜矿资源的开采、利用起到积极作用。

标签:砂岩铜矿富集规律地质特征0引言铜矿资源在我国的利用历史悠久,近年来,我国通过利用先进技术对铜矿资源的储存量已经有了明确的判断。

滇中地区是我国铜矿储量较高的地区,加强对其铜矿富集规律及地质特征的分析,对于我国铜矿资源的利用来说亟不可待。

1云南铜矿成矿地质条件经过相关的地质勘查得知,滇中的铜矿的形成时期主要集中在元古代、华力西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

由于受到不通知其地理作用力的影响,因此滇中矿床类型比较复杂,主要有沉积及层控型铜矿床,与基性—超基性侵入岩有关的铜镍矿床,或者是火山岩及火山沉积型铜矿床,也有与酸性侵入岩有关联的热液脉状—矽卡岩型—斑岩型铜矿床和复合成因的脉状铜矿床。

1.1火山—沉积型铜矿这种类型的铜矿主要赋存与大红山群火山喷发及沉积下来的积旋回内,为优地槽环境的火山—沉积建造铜、铁矿。

目前,像这种铜富集于火山喷发旋回晚期的基性—中性、酸性岩、喷发—沉积过渡阶段及距离较远的火山口附近的铜矿床在云南其他地方还尚未发现。

1.2冒地槽带沉积或层控铜矿此种类型的铜矿常常位于地槽沉积下部的铁矿层上,其主要产于氧化—还原环境过渡带及岩性相变带中。

比如,有的第五的铜矿赋存与稀矿山铁矿层位之上,因民组地层中黑色板岩过度到紫色层时从而产生的铜矿化。

但是其主要的含矿层还是在紫色板岩-落雪组白云岩间的弱酸性或弱碱性会议及弱氧化、弱还原的过渡地带。

这种类型铜矿层的底部一般都有较多的火山碎屑岩石,并成绩在环境中,从而形成平缓的潮间带生物礁相,铜的聚集还可能与生物作用相关。

云南六苴砂岩型铜矿床地球化学异常模式_吴鹏

云南六苴砂岩型铜矿床地球化学异常模式_吴鹏

年代,诸多单位先后对其进行了矿床成因及成矿规 律的研究
-$ 0 1.
。 前人研究中, 通常采用地表与坑道的
岩石样品, 且多限于 23、 45 常模式方面的研究。为便于对比研究,对样品 采集和测试方法进行统一,本文未采用前人的测试 数据, 而以矿区地质资料为基础, 依据国家危机矿山 接替资源勘查项目实施中新近提取的钻孔岩芯获取 矿石与围岩的新鲜样品, 进行矿床地球化学研究, 拟 重点讨论指示元素的空间分带规律,建立地球化学 异常模式 - "! 0 "6 . , 总结指示元素异常分布与矿体空间 展布的对应关系,为该矿床深部探矿钻孔布置提供 依据。
C#.$4#J%$29 20.J29K +2,,#/0 .L M%3N3 )20’),.0#O,K+# $.++#/ ’#+.)%, %0 P30020 Q/.&%0$#
! !! WX Q:;<* , G CD- E8;1F?:;<*, G YZ [4;<* G YZ E8415@;<, G YZ Y81\43@, G ]X^ _8:1O4;<, 3;‘ NX [41\83;,
*A !"#$%&’ () *"+, -./($0#. 1+23+..03+24 5$+63+2 7+38.0/3&’ () 9#3.+#. "+, :.#;+(%(2’4 5$+63+2 ,A C$++"+ <;$D3(+2 B3+.0"% "+, B.&"%%$02’ <(6E"+’ *363&.,4 <;$D3(+2 I#)+""G <;3+"

楚雄盆地六苴上白垩统马头山组大村段沉积地球化学(吴鹏,韩润生,徐国端,胡煜昭等,《矿产与地质 》2008.4)

楚雄盆地六苴上白垩统马头山组大村段沉积地球化学(吴鹏,韩润生,徐国端,胡煜昭等,《矿产与地质 》2008.4)

第22卷第4期 Vo l.22,N o.42008年8月M IN ER A L R ESOU R CES A N D G EOL O GYAug.,2008楚雄盆地六苴上白垩统马头山组大村段沉积地球化学¹吴 鹏1,2,韩润生1,2,徐国端3,胡煜昭1,2,吴 静1,李 静1(1.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昆明650093; 2.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西南地质调查所,昆明650093;3.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地质矿产分会,北京100012)摘 要:上白垩统马头山组大村段是云南楚雄盆地的主要含铜层位之一。

通过六苴ZK 24401钻孔岩芯样品地球化学研究,认为大村段是半干旱-半潮湿气候条件下盆地边缘的湖泊沉积形成,沉积物距物源区较近,其沉积演化过程与物源区具有一致性。

主元素组成的w (SiO 2+A l 2O 3+K 2O +N a 2O )占49.64%~81.84%,n(SiO 2)/n(A l 2O 3)平均值为3.65,n(A l)/n(Al+F e+M n)值为0.71~0.78,n(Si)/n(Si+A l +F e )值为0.69~0.87,反映出沉积物物源以陆源为主;n (A l 2O 3)/n (Al 2O 3+F e 3O 3)值为0.79~0.91,显示了大陆边缘沉积环境的特点;K 2O /N a 2O 多大于1,表明物源区主要为偏酸性的花岗质岩石。

沉积旋回造成多层泥页岩中Cu 、Z n 、Sb 等元素初始富集。

稀土总量w (2REE)为104.12×10-6~181.69×10-6,n(L a)N /n(Y b)N >1,轻重稀土分异程度较高,稀土配分模式为Eu 、Ce 亏损——轻稀土富集右斜型。

关键词:沉积地球化学;上白垩统;大村段;六苴;楚雄盆地中图分类号:P 534.53;P 5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663(2008)04-0326-09 楚雄盆地位于云南省中部,康滇地轴南延、元谋古陆西侧(图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楚雄盆地砂岩型铜矿床成矿物质来源的岩相古地理证据发表时间:2019-07-05T10:20:49.370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第7期作者:张永强[导读] 成矿物质来源是矿床学研究的难点,也是当前金属矿床研究领域的热点。

云南省有色地质局楚雄勘查院楚雄 675000摘要:成矿物质来源是矿床学研究的难点,也是当前金属矿床研究领域的热点。

楚雄盆地分布有我国最具规模的六苴、郝家河等典型砂岩型铜矿床,其成矿物质来源研究一直在深入探索。

前人从沉积岩石学、地球化学等角度分析,认为元谋古陆是主要物质来源地,为近源矿源层。

作者通过长期实地调研获取了大量现场实际材料,结合《云南省区域地质志》等前人成果进行综合研究,从岩相古地理角度探索成矿物质来源,认为白垩纪云南地壳大部分抬升,元谋古陆作为牛头山古陆的一部分,二者是连为一体的。

牛头山古陆中从北到南分布有诸多铜矿床(点),这些铜质经剥蚀、搬运,为楚雄盆地砂岩型铜矿床提供了成矿物质来源。

关键词:岩相古地理砂岩型铜矿床牛头山古陆物质来源楚雄盆地1、楚雄盆地砂岩型铜矿床概况楚雄盆地处于扬子陆块西南边缘,元谋古陆西侧,西部特提斯构造域和东部太平洋构造域接壤地带,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拼接带的东南部。

东接康滇地轴,南有华南加里东-华力西褶皱带、西南部与特提斯构造域相邻,西北部为三江特提斯构造带,北有松藩-甘孜地块。

盆地演化经历了断陷期、拗陷期、萎缩期三个阶段,各阶段具不同的沉积建造。

晚白垩世开始,盆地发展进入萎缩阶段,沉积了红色碎屑岩建造。

为铜矿床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

盆地内已发现砂岩型铜矿床(点)313个,规模达中型4个、小型26个、矿点46个、矿化点237个。

已建成大姚、牟定、团山、铜厂箐、格依乍、老青山、大村等大、中、小型矿山(图1)。

砂岩铜矿的产出多伴随构造的分布,据统计,铜矿体大多与褶皱关系密切,61%与背斜、39%与向斜有关。

从晚三叠世到第三纪共发现16个赋矿层位,几乎遍及中、新生代红色砂岩建造的每个层位。

主要铜储量分布于下白垩统高峰寺组凹地苴段(8.60%)、上白垩统马头山组六苴段(61.00%)、马头山组大村段(24.12%)。

铜储量在该三个层位中之和占盆地内铜总储量的93.37%。

楚雄盆地砂岩型铜矿床在时间分布上具有“时间跨度大(16个赋矿层位),矿化集中(主要在白垩系内)”的特点。

图1 楚雄盆地砂岩铜矿床(点)分布图(据陈根文,2000)2、楚雄盆地侏罗纪-白垩纪岩相古地理2.1侏罗纪岩相古地理早侏罗世以古陆剥蚀区为主,对应的地层为冯家河组。

西部滇西古陆、东部牛头山古陆、北部玉龙山古陆及中部哀牢山古陆等围绕构成的西部及东部两个沉积盆地。

沉积区限于哀牢山古陆东西两侧及滇东北地区,均为内陆湖泊及河流沉积,沉积物多为红色,最大堆积厚度达2000米(图2)。

在东部沉积盆地以浅湖~滨湖相沉积为主。

主要岩石类型为泥岩、粉砂岩、细砂岩;上部夹泥灰岩,下部夹中~粗粒砂岩及少数砾岩。

沉积厚度600~1000米。

新平~甸中地区以半深湖相沉积为主,主要岩石类型为泥岩、粉砂岩夹泥灰岩、灰岩、中细粒砂岩,具韵律层,水平层理发育,沉积厚度达1000米以上。

盆地边缘永仁、祥云,昆明以东至东川一带,以河流及河流三角洲相沉积为主。

主要岩石类型为砂岩、砾岩夹泥岩、粉砂岩,具粒序韵律沉积,粒序底层具冲刷面,大型斜层理发育,沉积厚度变化大,200~2000米不等。

中侏罗世滇西地壳以沉降为主,对应的地层为张河组。

早侏罗世的古陆被解体,沉积区逐渐扩大,以早期河流相为主至中期、晚期浅湖相为主组成沉积旋回;东部仍以内陆湖泊沉积为主,除中期沉积区扩大外,基本轮廓与早侏罗世一致。

中侏罗世东部盆地可分为三个沉积相区:(1)半深湖相区。

分布于滇东湖区的峨山~新平一带,岩石类型以紫红、黑色泥岩、页岩、粉砂岩、细砂岩为主,夹深灰色灰岩、泥灰岩,具水平层理、波状层理及小型斜层理,含叶肢介及介形生物,沉积厚度达2600米。

(2)浅湖相区。

该相区面积较广,主要分布于滇东北地区彝良以东一带及上述半深湖相的外围地区。

早期以河流相沉积为主,中期、晚期则以浅湖相沉积为主。

岩石类型下部以中~粗粒砂岩为主夹粉砂岩,少量砾岩;上部以紫红、黄绿色泥岩、泥灰岩、粉砂岩为主。

水平层理、波状层理、砂纹层理及交错层理、斜层理发育,沉积厚度400~3000米。

(3)河流~三角洲~滨湖相区。

主要分布于滇东盆地北部边缘及昆明以东至彝良一带。

岩石类型为砂岩、砾岩夹泥岩、泥灰岩,具粗~细~粗的粒度旋回特点,以大型板状层理、斜层理为主,沉积厚度一般小于400米。

晚侏罗世时,云南地壳抬升,滇西诸古陆、玉龙山古陆、哀牢山古陆及东部的牛头山古陆扩大,沉积盆地缩小,其范围限于哀牢山古陆的东侧楚雄地区,西部漾濞~绿春及景谷地区。

东部安宁一带形成台间盆地。

该价段在滇中对应的地层为妥甸组和蛇店组。

晚侏罗世东部盆地可分为四个沉积相区:(1)半深湖相区。

该相区分布于盆地中部楚雄~新平一带,岩石类型下部以紫红、黄、灰绿色细砂岩为主,夹粉砂岩及少量泥岩;上部以灰绿、黄绿及紫红色泥岩、粉砂岩为主,夹泥灰岩,具杂色条带,含膏盐,水平层理发育,沉积厚度大于3000米。

(2)浅湖相区。

分布范围较广,是沉积盆地的主要沉积相区,岩石类型以粉砂岩、泥岩为主,下部夹中~细粒砂岩,少量砾岩,水平层理,小型交错层理及波状层理均发育,沉积厚度800~1600米。

(3)河流~滨湖相区。

分布于盆地边缘地带,以滨湖相沉积为主,永胜、祥云普棚一带以河流相沉积为主。

岩石类型以黄色中粒砂岩、细砂岩为主夹紫红色粉砂岩、泥岩,局部夹砾岩,斜层理、斜波状层理、水平层理发育,局部为大型板状斜层理,沉积厚度700~1000米。

(4)台间盐湖相区。

该相区为台地残留盐湖沉积,岩石类型为白云质泥岩、粉砂岩、白云质泥灰岩、膏盐、石盐等,具沉积韵律层,水平层理发育,沉积厚度700~1000米。

2.2白垩纪岩相古地理云南白垩纪的岩相古地理继承了晚侏罗世的格局,仍由西部的滇西古陆、北部玉龙山古陆、东部牛头山古陆及中部哀牢山古陆等级围绕构成滇西及滇东两大内陆沉积盆地。

不同时期其外围尚存在山间盆地及海岸带河口湾沉积区。

在纵向上反映为两大沉积旋回,即第一沉积旋回发育于早白垩世早期;第二沉积旋回发育于早白垩世晚期至晚白垩世。

各旋回之下部多以河流相沉积为主,上部则多以湖相沉积为主。

沉积物多为红色,显杂色条带,局部含膏盐。

上述特征显示了白垩纪时古气候及沉积环境为炎热半干燥、半氧化环境(图3)。

早白垩世早期的沉积范围相当于滇东地层区的楚雄分区、西部的兰坪~思茅地层区和保山地层区的局部地区。

东部盆地主要有三个沉积相区。

(1)浅湖相区。

该相区分布于楚雄、大姚一带,岩石类型以红、灰绿色粉砂岩、细砂岩及泥岩为主,夹中粒砂岩及泥灰岩,沉积厚度800~1600米。

(2)河流~滨湖相区。

该相区为湖相区与河流相区的过渡地带,多分布于浅湖相区外围,岩石类型以紫红色中粒砂岩、细砂岩、粉砂岩、泥岩为主,夹砾岩。

姚安、双柏一带,以中~粗粒砂岩为主夹泥岩、粉砂岩及泥灰岩。

大型斜层理、板状层理、楔形层理、波状层理、水平层理发育,沉积厚度400~1000米。

(3)河流相区:该相区分布较广,主要岩石类型以粗砂岩、砾岩为主夹泥岩及泥灰岩透镜体,局部夹煤线。

砂砾滚圆度较差,成分复杂,结构成熟度较低,多呈透镜体延伸,具韵律层及二元结构。

以大型斜层理、板状斜层理为主,常见交错层理、波状层理及单向水流波痕等,沉积厚度500~1000米。

早白垩世晚期古地理轮廓与早白垩世早期基本一致。

滇东沉积区向东扩展至昆明以西,滇东北形成山间盆地。

这一时期沉积怨盆地均以河流相沉积为主。

浅湖相沉积范围狭小(图4)。

(1)河流~浅湖相区:该相区分布于滇中楚雄~一平浪一带,其下部以河流相沉积为主,上部以浅湖相沉积为主。

岩石类型以下部为中粒砂岩、粗粒砂岩、含砾砂岩、砾岩夹泥岩;上部为粉砂岩、细砂岩夹泥岩、黑色炭质泥灰岩条带,含膏盐。

显韵律层,水平层理、波状层理及斜层理均较发育,沉积厚度大于600米。

(2)河流相区:为这一时期的主要沉积相区,普遍分布于浅湖相区外围。

主要岩石类型为中粒砂岩、细砂岩、粉砂岩及砂砾岩、泥岩。

交错层理、大型槽状斜层理发育,具底冲刷现象。

永仁、永胜千旦河、大姚龙街、元谋马头山等地,以河流~山麓相堆积为主,滇东北彝良一带为山间盆地型河流~山麓相堆积为主。

岩石类型以砾岩、粗砂岩为主夹粉~细砂岩及泥岩。

砂、砾岩的砾石成分复杂,砾石、粗砂含量高,分选差、成熟度低。

沉积厚度变化大,厚400~2000米。

该价段在滇中对应的地层为高丰寺组和普昌河组。

晚白垩世云南地壳大部分地区抬升形成古陆。

沉积区仅限于滇中楚雄、大姚、元谋、永仁、永胜一带及滇南普洱以南营盘山一带。

这一时期以浅湖~滨湖相为主,河流相仅限于滇中盆地边缘(图4)。

滇中地区以浅湖~滨湖相沉积为主,主要岩石类型为紫红、黄绿、灰绿色粉砂岩、泥岩夹泥灰岩、细砂岩、含铜细砂岩等。

具杂色条带,水平层理、波状层理、波痕均发育,还有少量微斜层理及交错层理。

沉积厚度400~800米。

盆地边缘以河流~滨湖相沉积为主,岩石类型以泥岩、粉砂岩、细砂岩为主。

下部为粗砂岩及砾岩。

砂砾岩多呈透镜状,成分复杂、分选差、成熟度低,具斜层理及水平层理。

沉积厚度小于400米。

该价段在滇中对应的地层为马头山组和江底河组。

3、含铜岩系岩相古地理及富铜规律楚雄盆地含铜岩系主要为侏罗、白垩系红色碎屑岩、泥质岩建造,可分为两个亚建造:红色含铜亚建造,由下侏罗统冯家河组到上白垩统江底河组六苴后山段,厚度千余米至几千米,以赋存多层沉积含铜砂(页)岩型矿床为特征;红色含膏、盐亚建造:由白垩系上统江底河组到赵家店组顶部,厚度几百米至千余米,以含石膏、硬石膏、芒硝、钙芒硝、岩盐类矿产为特征。

图4 楚雄盆地早、晚白垩世相带分布图(据《云南省岩相古地理图集》)A.早白垩世;B.晚白垩世;1.古陆及其边界;2.深断裂;3.亚相(或微相)带界线;4.海湾潮坪相带;5.滨海平原相带;6.河口湾相带;7.深湖相带;8.滨-浅湖相带;9.滨湖-三角洲相带;10.主河道相带;11.河流冲积平原相带;12.山麓洪积-冲积相带;13.铜矿床在已知铜带内,不同层位的矿床一般都分布在湖泊型三角洲体系的三角洲前缘相的近河口亚相及中间亚相,因为那里正是河流入湖的过渡地带,水动力条件、水介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有机质含量、细菌的繁衍情况都发生改变,山区淡水与湖化卤水相遇,水介质能量骤然下降,打破了搬运过程中原存物质间的平衡。

在新的条件下,为了达到新的平衡,物质重新组合分配沉积。

加之三角洲前缘相砂岩的天然净化程度高,岩石杂基少,分选性好,孔隙率高,提供了有利于铜质储集的空间(图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