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气候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近30年环青海湖北岸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近30年环青海湖北岸气候变化特征分析摘要利用海晏县气象站1978—2008年气温和降水观测资料,以趋势线分析、5年滑动平均等方法,探讨海晏县气温和降水的年际变化、季节变化及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近31年来,海晏县年平均气温总体上呈极显著增加趋势,线性倾向率为0.52 ℃/10 a,在31年中约增加1.6 ℃。
四季平均气温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冬季>秋季>夏季>春季,冬季和秋季对全年平均气温增加贡献较大。
年降水量总体呈不显著的微弱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为4.306 mm/10 a,31年约增加降水13.3 mm。
各季节的降水变化中,秋季和春季的增长趋势较为明显,线性倾向率分别是9.906、3.994 mm/10 a;冬季的增长趋势较弱,线性倾向率为0.317 mm/10 a;夏季呈减少趋势,线性倾向率为-9.91 mm/10 a。
关键词气候变化;特征分析;近30年;环青海湖北岸近40年来,青海湖地区气温明显升温,降水量波动且略呈减少趋势[1];许何也等[2]研究认为,近47年来青海湖流域温度显著上升,降水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变化,四季陆面蒸发量变化倾向率为正值;暖干化的气候是造成青海湖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3-8]。
随着气候变化,环湖盆地天然草地植被盖度,高度和产量变化明显[9]。
气候变化具有区域性特征,分析青海湖北岸海晏县近30年气候变化趋势,对青海湖北岸草地生态环境的治理与恢复,对发展青海湖北岸草地畜牧业,实现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都有一定的意义。
1研究区概况海晏县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青海湖东北部、祁连山系大通山脉南麓——金银滩草原上,全县面积4 337 km2,下辖2镇5乡,居住有汉、藏、蒙古、回、土地、撒拉等民族,人口约3万人。
属高原大陆性气候,气候条件较差,年平均气温0.5 ℃,1月平均气温-13.5 ℃,7月平均气温12.1 ℃,极端最高气温30.5 ℃(2000年7月24日),极端最低气温-33.8 ℃(1991年12月27日);年平均降水量391.9 mm,年最多降水量522.3 mm(1989年),年最少降水量248.2 mm(2000年);年平均大风日数36.9 d(最多65 d);年最多沙尘暴日数13 d;年平均冰雹日数6.9 d(最多19 d);无霜期43 d。
青海格尔木天气简介
青海格尔木天气简介
青海格尔木市位于中国青海省西北部,是青海省的行政中心和
交通枢纽。
格尔木市地处高原内陆,气候属于寒冷的大陆性高原气候。
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对格尔木市的天气进行简要介绍。
首先,格尔木市的气候特点是寒冷干燥。
由于地处高原,格尔
木市的气温较低,全年平均气温约为-3℃左右。
冬季寒冷,最低温
度可达-30℃以下;夏季凉爽,最高温度一般在20℃左右。
同时,
由于缺乏湿润的气流补给,格尔木市的降水量较少,年降水量仅约
为200毫米左右。
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多为短暂的阵雨或雷雨。
其次,格尔木市的天气变化较为剧烈。
由于高原地形的特点,
格尔木市的天气变化较为快速和不稳定。
一天之内,早晚温差较大,白天温暖而晚上则较为寒冷。
同时,由于地处高原内陆,受到大气
环流和地形的影响,格尔木市常常出现强风天气,风力较大,尤其
是春季和秋季。
此外,格尔木市的气候还有一些特殊之处。
由于海拔较高,格
尔木市的空气稀薄,氧气含量较低,对身体健康有一定影响。
此外,由于地处高纬度地区,格尔木市的日照时间较长,夏季白天时间长,
冬季黑夜时间长。
综上所述,青海格尔木市的天气特点是寒冷干燥,气温较低,降水量较少,天气变化剧烈,常有强风天气,空气稀薄,日照时间长。
这些因素都对格尔木市的生活和农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青海高原气候以干燥为主要特点
青海高原气候以干燥为主要特点青海高原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部分。
它的气候以干燥为主要特点,这种特殊的气候条件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本文将就青海高原的气候特点展开论述,并分析其对该地区的影响。
青海高原的气候属于寒冷气候和寒温湿润气候的过渡带,它的干燥特点主要体现在降水分配不均和蒸发量大,降水量少。
首先,青海高原地处内陆,受到大部分水汽来源的限制,降水相对稀少。
该地区的年降水量仅为200-400毫米左右,远低于国内其他地区的平均水平。
其次,青海高原的降水分布不均匀,大部分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和春季却较为干燥。
根据气象数据,夏季降雨量占全年的80%以上。
因此,在夏季季风的影响下,青海高原会出现短暂的潮湿和湿润气候。
青海高原干燥的气候特点对于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及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干燥的气候条件使得青海高原的土地水分供应不足,限制了植物的生长和繁殖。
在这里,草原是主要的植被类型,却难以形成茂密的植被覆盖。
其次,干燥的气候导致水资源的匮乏。
青海高原很多地区的水资源主要依赖于雪水和冰川融水,夏季的降雨无法有效满足农业和人类生活的需求。
此外,干燥的气候条件还带来了土壤水分流失和土壤退化的问题。
在青海高原,土壤容易被风蚀和水蚀,导致土壤贫瘠,生态脆弱。
然而,青海高原的干燥气候也有一些积极的影响。
首先,干燥的气候使得青海高原成为优质的畜牧业生产基地。
这里的草原植被丰富,适宜牧草生长,提供了优质的饲草资源。
许多牧民在这里放牧,养殖牲畜,发展畜牧业成为该地区的重要经济支柱。
其次,干燥的气候条件还有利于青海高原的旅游业发展。
针对高原气候的特点,青海高原的旅游业开发了丰富多样的旅游项目,如探险登山、草原游览和休闲养生等,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体验高原的独特魅力。
为了应对青海高原干燥气候的挑战,政府和科研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的生活条件。
首先,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
青海气候
2平均气温低,日较差大,年较差小
青海省全境受青藏高原影响,各地年 平均气温在-6~9℃之间,极端最高气 温超过30℃仅在黄、湟谷地和柴达木 盆地出现,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的祁 连山区、青南高原,其面积占全省面 积的2/3以上,较暖的东部黄、湟谷地, 年平均气温在6~9℃左右,平均气温普 遍低于我国东部同纬度地区的其它省 份;
比如…… 再比如…… 又比如…… ……
青海地形
青海省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在欧亚大陆腹 地,全省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地势西 高东低,约占高原总面积的1/3。 境内最低处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下川口湟水 出境水面海拔1650米,最高点昆仑山布喀达 坂峰海拔6860 米。中部的柴达木—共和盆 地海拔3000 米左右,而其南北两侧的昆仑 山和祁连山均在4000~5000米以上。全省 海拔在3000 米以上的地区占土地总面积的 84.7%以上。
3降水量少,地域差异大,雨热同季
降水总的分布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境 内绝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东部达 坂山和拉脊山两侧以及东南部的久治、班玛、囊 谦一带超过600毫米,其中久治为772.8毫米。柴 达木盆地少于100毫米,盆地西北部少于20毫米, 其中冷湖只有16.9毫米。 青海属季风气候区,其固有的特点之一就是雨热 同期。降水量不但在地域分布上很不平衡,且季 节分配极不均匀。一般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 秋两季中,且秋雨多于春雨。青海大部分地区5月 中旬以后进入雨季,至9月中旬前后雨季结束,持 续4个月左右。这期间正是月平均气温≥5℃的持 续时期,年内气温较高时期,也是雨水相对丰沛 时期,这无疑对农作物及牧草的生长发育有利。
从京都议定书说起
青海省气候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青海省气候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青海省位于祖国西部,是研究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重要区域。
为进一步研究近30a来青海省特别是不同区域间的气候变化趋势及差异,通过对1970年至2000年左右的12个地面气象测站的逐月气象观测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制成不同区域的温度距平变化、降水距平变化曲线,结合降水的距平变化,年代际变化等项目,采用Mann-Kendall气候突变检验法对气候突变年份进行分析,结合并分析其他专家学者的研究与文献,得出如下结论:(1)、青海省不同区域的气候变化均呈现出升高趋势,其中柴达木盆地增暖表现明显,三江源地区和环青海湖地区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增暖,而东部地区的增暖趋势较为舒缓;另一方面柴达木盆地的年降水量呈现比较明显的增多趋势,环青海湖地区与三江源地区年降水量变化呈微弱的增加趋势,而东部地区则呈现一定程度的减少趋势,而在1985年左右出现的气候突变现象前后各地区的降水、温度变化均比较大。
(2)全球变暖的大趋势、青海上空各种温室气体浓度如CO2、CH4的显著增加,总云量的减少和低云量增加,高空水汽输送作用的增强以及下垫面状况差异等因素是造成近30a来青海省不同区域的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青海省位于祖国西部,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中国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省份之一,是我国生物物种形成、演化的中心之一,同时也是中国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生态环境变化的脆弱区。
可以说,青海气候及生态环境的变化不仅直接影响青海省本地的资源开发利用和一系列经济建设,还对全国乃至全球气候变化及生态平衡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距离现在最近的IPCC 第五次气候评价报告指出:气候系统的暖化是毋庸置疑的,自1950年以来,气候系统观测到的许多变化是过去几十年甚至千年以来史无前例的,1880年到2012年,全球海陆表面平均温度呈线性上升趋势,升高了0.85℃;2003年到2012年平均温度比1850年到1900年平均温度上升了0.78℃。
青海环境气候
青海环境气候1、青海高原的环境青海高原的空气比较干燥,稀薄,太阳辐射比较强,气温比较低。
由于其地形的复杂和多变,青海高原上气候本身也随地区的不同而变化很大。
总的来说高原上降雨比较少。
2、青海属于什么气候?青海省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地处青藏高原,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
其气候特征是:日照时间长、辐射强;冬季漫长、夏季凉爽;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降水量少,地域差异大,东部雨水较多,西部干燥多风,缺氧、寒冷。
全省年降水量总的分布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境内绝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祁连山区在410~520毫米之间,东南部的久治、班玛一带超过600毫米,其中久治为降水量最大的地区,年平均降水量达到745毫米;柴达木盆地年降水量在17~182毫米之间,盆地西北部少于50毫米,其中冷湖为降水最少的地区。
(2)青海环境气候扩展资料:青海的地理环境:1、位置境域青海位于中国西部,地理位置介于东经89°35′——103°04′,北纬31°9′-39°19′之间,全省东西长1200多公里,南北宽800多公里,总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十三分之一,面积排在新疆、西藏、内蒙古之后,列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第四位。
2、地形地貌青海全省地势总体呈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部低的态势,西部海拔高峻,向东倾斜,呈梯型下降,东部地区为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地形复杂,地貌多样。
各大山脉构成全省地貌的基本骨架。
全省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省内海拔高度3000米以下地区面积为11.1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15.9%;海拔高度3000到5000米地区面积为53.2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76.3%。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青海3、青海这个城市环境气候怎么样?会不会很干?很多土?青海是我国一个省级行政单位,并不是一个城市。
青海海拔是最高的省份。
气候相对比较干旱环境。
比较优美。
青海自然环境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分析
青海自然环境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分析——地理系青海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实习目的:通过实地考察,了解高原区域自然环境特点、成因,认识我国东西部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树立基本的地理思维,增加同学们热爱、珍惜、欣赏自然的意识。
●实习地点:青海、甘肃部分地区●实习时间:9月14日——9月24日(包括往来乘坐火车时间)●实习路线:9月16日西宁——青海湖鸟岛——茶卡盐湖9月17日茶卡盐湖——都兰——格尔木9月18日格尔木——昆仑山口——可可西里——格尔木9月19日格尔木——敦煌9月20日敦煌9月21日敦煌——嘉峪关——张掖9月22日张掖——互助土族自治县——西宁●实习内容:青海自然地理环境概况1.青海地理概况青海省位于中国西部腹地,青藏高原东北部,东西长约1200公里,南北宽800公里,东邻四川,南与西藏接壤,西与新疆毗连,北依甘肃。
青海全省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最高点昆仑山的布喀达板峰为6860米,最低点在民和下川口村,海拔为1650米。
青南高原超过4000米,面积占全省的一半以上,河湟谷地海拔较低,多在2000米左右。
面积为72.23万平方公里,在总面积中,平地占30.1%,丘陵占18.7%,山地占51.2%,海拔高度在3000米以下的面积占26.3%,3000米—5000米的面积占67%,5000米以上占5%,水域面积占1.7%。
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脉和谷地大都终年积雪,广布冰川。
境内山川盆地纵横,北部是祁连山和阿尔金山,中部是阿尼玛卿山和昆仑山,南部是巴颜喀拉山和唐古拉山;山脉之间,镶嵌着高原、盆地和谷地。
西部极为高峻,自西向东倾斜降低,东西向和南北向的两组山系构成了青海地貌的骨架。
其地形可分为祁连山地、柴达木盆地和青南高原三个自然区域。
2.青海地貌特征2.1.青海河流、湖泊特征2.1.1 青海湖的特点和成因分析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上,距西宁150公里,面积4500平方公里,海拔3200米,湖水冰冷且盐份很高。
气候资源的特点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1
)气候资源的特点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气候资源有以下特(1)太阳辐射强、光照充足。
青海境内大部分地区年太阳总辐射量高于每平方厘米605千焦,柴达木高于每平方厘米700千焦。
年日照时数在2,500小时以上,柴达木盆达到3,500小时以上。
是中国日照时总辐射量大的省份。
(2)平均气温低,但不特别严寒。
青海境内年平均气温在-5.7℃~8.5℃之间,年平均气温在O℃以祁连山区、青南高原面积占全省面积的2/3以上,较暖的东部湟水、黄河谷地,年平均气温在6℃~8℃全省各地最热月平均气温在5.3℃~20℃之间;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7℃~5℃之间。
全省大部分地区全年虽较长,但冬天不太寒冷。
(3)降水量少,地域差异。
境内绝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4OO毫米以下。
东部达坂山和拉脊山两侧以南部的久治、班玛、囊谦一带超过60O毫米,其中久治最多,为772.8毫米。
柴达木盆地少于1OO毫米,盆北部少于20毫米,其中冷湖只有16.9毫米。
(4)雨热同期。
青海属季风气候区,其固有的特点之一就是雨热同期。
青海大部分地区5月中旬以后雨季,至9月中旬前后雨季结束,持续4个月左右。
这期间正是月平均气温≥5℃的持续时期。
年内气温较期,也是雨水相对丰沛时期,这无疑对农作物及牧草的生长发育有利。
(5)气象灾害多,危害较大。
青海境内的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冰雹、霜冻、雪灾和大风。
其中:干繁且严重,受害面积大,尤其是春旱,不管农区或牧区出现频率均较高,有“十年九旱”之说;降雹次数多续时间长,对农牧业生产危害较重;霜冻、尤其是山区早霜冻,严重影响着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广大牧区的和大风雪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畜牧业生产。
(二)气候资源的分布气候资源与国民经济及人类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与农牧业生产的关系密切,它直接影响着农牧业生产的成败。
一个地区气候条件的好坏、不仅要看光、热、水资源的数量是否更重要还要看光、热、水三者的组合、分布是否协调。
青海气候以高原大陆性干旱气候为主要特征
青海气候以高原大陆性干旱气候为主要特征青海位于中国的西北地区,是中国内陆高原的一部分,因此其气候受到高原大陆性气候的主要影响。
在青海,干旱是其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
在本文中,将介绍青海气候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对生态和经济的影响。
一、青海气候特点青海气候受到高原大陆性气候的影响,表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 干燥:由于地处内陆高原,缺乏海洋影响,青海气候极其干燥。
年降水量相对较低,且年降水分布不均,大部分集中在夏季。
这导致大部分地区的土壤干燥,水资源匮乏,限制了农业和人类生活发展。
2. 寒冷:由于高原地理条件,青海冬季长、夏季短,气温较低。
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在摄氏零下,且海拔较高的山区寒冷程度更甚。
这对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生存提出了挑战。
3. 昼夜温差大:青海气候昼夜温差大是由于高原的地形和地理位置造成的。
白天阳光辐射强烈,气温较高,而夜晚由于高原地形的影响,热量散失较快,导致气温骤降。
昼夜温差大不仅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影响,也对植物生长和动物迁徙产生影响。
二、影响因素青海气候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海拔高度、云量、气流等。
以下是其中的几个主要因素:1. 地理位置:青海位于中国西北地区,处于亚洲腹地,远离海洋。
这使得青海在季风和连续水汽输送方面受到限制,导致其干旱气候的形成。
2. 地形:青海地形复杂多样,包括高原、山脉、盆地等。
其中,高原地形是青海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高原地貌导致气温变化快、昼夜温差大,同时也妨碍了水汽的输送,加剧了干旱程度。
3. 海拔高度:青海地势较高,平均海拔约2800米。
随着海拔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气候变得更加干燥和寒冷。
高山地区还经常出现大风、雨雪和冰雹等极端天气现象。
三、对生态和经济的影响青海干旱气候对该地区的生态和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1. 生态影响:干旱气候限制了植物的生长,导致植被稀疏,草原退化和沙漠化现象普遍。
这对青海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挑战,对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维持和保护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青海高原气候以干燥为主要特征
青海高原气候以干燥为主要特征青海位于中国西北内陆高原地带,是我国面积第四大的省级行政区域。
青海高原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多样的生态景观而闻名,而其气候也是这个地区的一个显著特征。
青海高原的气候主要以干燥为主要特征,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青海高原气候的特点及其影响。
一、干燥的气候条件青海高原位于亚欧大陆的中心,辐射和对流助长了干燥的气候条件。
首先,高原上的地形和地势使其受到了来自冷、干大陆的影响,导致空气湿度相对较低。
其次,周围环境的遮挡和冷空气下沉使得青海高原受到了降水的限制,年降水量较为有限。
大部分山区平均年降水量仅在400-500毫米之间,西部地区更少,仅有100-200毫米左右的降水。
二、干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青海高原干燥的气候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干燥的气候给植被生长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由于降水稀少,土地的湿度不足,导致植被的生长受到限制。
青海高原主要以低矮的草原和荒漠为主,树木稀少。
同时,干燥的气候也限制了农作物的种植,农业发展相对较为困难。
三、干燥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干燥的气候不仅对自然环境产生了影响,也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干燥的气候使得水资源相对匮乏。
青海高原大部分地区的水源来自于昆仑山融雪和降水,其中雪水对于草原和农田的灌溉至关重要。
由于降水量有限,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成为人们生活的一大难题。
其次,干燥的气候还会导致空气的干燥,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
在干燥季节,人们常常会感到皮肤干燥、口干舌燥等不适症状。
尽管干燥的气候对青海高原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青海高原仍然以其独特的气候特征和美丽的自然景观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同时,当地政府也在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努力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
综上所述,青海高原的气候以干燥为主要特征。
这种特殊的气候条件对于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也正是这种独特的气候特征,赋予了青海高原一种独特的魅力和风貌。
青海高原降水相态转换特征及预报指标分析
0 引言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全省平均海拔>3000 m ,河湟谷地海拔2000 m 左右,青南地区平均海拔>4000 m ,海拔高度跨度大。
从气候上看,青海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5.7~8.5 ℃,祁连山区、青南高原年平均气温<0 ℃[1],春秋季节冷暖空气活动频繁,温度变化常常导致降水相态转换。
不同的降水相态导致相同降水量的量级差别很大,例如24 h 降水量10 mm ,对应的相态为雨时,降水量级为中雨,相态为雪时,则为暴雪[2]。
不同相态降水对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影响不同,政府防御重点不同。
强降水需防范局地诱发的洪涝,强降雪则需要防范道路结冰对交通、生活的影响,以及持续降雪对设施农业、畜牧业等的不利影响,例如2019年春季青南地区的雪灾影响范围广、牧民损失惨重。
因此青海高原的降水相态预报与居民生产生活及政府防灾减灾紧密联系。
近年来,我国气象工作者在东部地区开展了较多的降水相态研究。
部分学者通过一次或几次个例分青海高原降水相态转换特征及预报指标分析李金海1, 2 马元仓2 管琴1, 2 黄甜甜2(1 青海省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西宁 811000;2 青海省气象台,西宁 811000)摘要:基于青海高原50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点2006—2020年的观测资料,结合ERA -Interim 再分析资料,利用线性倾向估计、概率密度分析等方法,揭示青海高原降水相态转换时空分布特征及相态预报指标,并对2021年的观测资料开展检验。
结果表明:1)青海高原降水相态转换主要发生在春末夏初及秋季,空间上主要集中在祁连山区及青南地区,这与海拔高度密切相关;2)降水相态与低层温度密切相关,相对于地面的特征温度层(0 ℃、-5 ℃层等)高度、地面2 m 温度和特征气压层(500 hPa 、600 hPa 、700 hPa )的温度可作为相态预报指标;3)雨转雪过程与雪转雨过程预报指标有明显差异,雪转雨时地面到0 ℃层温度垂直递减率大于雨转雪过程;4)检验结果表明,低层及地面2 m 温度指标的可用性较好,中高层指标有一定偏差。
青海气候资料分析
气候资料分析3.1不同地区的气温变化规律及其相关分析3.1.1柴达木盆地地区气温的变化趋势及特征柴达木盆地是中国三大内陆盆地之一,属封闭性的巨大山间断陷盆地。
位于青海省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北部。
四周被昆仑山脉、祁连山脉与阿尔金山脉所环抱,面积约25万平方千米。
属高原大陆性气候,以干旱为主要特点。
年平均气温在4℃至9℃,其中昼夜温差极大,气候比较恶劣。
下面给出了1970年至2000年30a的平均温度距平图:图2 柴达木盆地年平均气温距平曲线由上图可以清晰看到,柴达木盆地呈显著增暖趋势,近30 a来年平均气温气候倾向率达到了为0.43℃/10a,增暖极为明显,远高于全国其他地区。
特别是在1985年左右产生较大幅度的波动,关于这一情况在下文中会继续讨论。
3.1.2三江源地区的气温变化趋势及特征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西南部,平均海拔3500—4800m,总面积为30.25万平方公里,属青藏高原气候系统,为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表现为冷热两季交替、干湿两季分明、年温差小、日湿差大、日照时间长、辐射强烈、无四季区分。
下面给出了1970年至2000年30a的平均温度距平图:图3 三江源地区年平均气温距平曲线由上图可以看出,三江源地区近30a来年平均气温气候倾向率约为0.32℃/10a,增温趋势同样较为明显。
3.1.3 东部地区气温变化趋势及特征青海东部地区位于青海湖以东,地势较为舒缓,多河川,包括黄河与湟水河谷地,总面积1.34万平方公里,是青藏高原上为数不多的农耕地区,海拔较低(2000m左右),气候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寒冷、干旱、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较大。
年平均气温7.25℃左右,,年均降水量为405.73毫米。
图4 东部地区年平均气温距平曲线由上图可以得出,东部地区气温呈增加趋势,增加的幅度约为0.23℃/10a,温度增加幅度较柴达木盆地与三江源地区而言有一定程度的舒缓。
3.1.4 环青海湖地区气温变化趋势及特征图 5 环青海湖地区年平均气温距平曲线由上图可以看出环青海湖地区气温呈增加趋势,其幅度约为0.33℃/10a ,温度增加幅度较大。
我国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青海省.doc
我国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青海省.doc我国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青海省一、干旱现象干旱是指长时期降水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使农作物和牧草体内水分亏缺,影响农作物播种和牧草返青,影响农作物和牧草正常生长发育,导致农牧业减产以及河流干涸、人畜饮水困难的一种气象灾害。
青海省的气候特点决定了青海干旱的频发性和普遍性。
二、干旱特征(一)降水特征青海省深居内陆腹地,暖湿气团不易入侵,导致降水量少,是北半球同纬度降水量最少的地区,且时空分布不均,属我国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境内降水的地区分布:全省各地平均年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从776.1毫米(果洛州久治县)逐渐减至16.7毫米(海西州冷湖镇),青南地区东南部是青海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区(河南—玛沁—清水河—杂多一线以南地区),年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上;祁连山东段的门源、大通、互助北部、湟中、化隆一带是降水量次多地区,年降水量为500毫米左右;黄河、湟水谷地年降水量较少,在260—400毫米之间;柴达木盆地腹地降水量是青海降水最少的地区,年降水量在50毫米以下,盆地边缘地带年降水量在160—180毫米左右;省内其余地区年降水量在300—400毫米之间。
上述降水地区分布表明:青南高寒牧业区年降水量较多,干旱发生频率较低;热量条件较好的柴达木盆地降水稀少,只能发展灌溉农业;而东部农业区热量条件相对较好,降水量相对较多,是青海的粮仓。
但由于降水变化的不确定性和地区降水的差异性,干旱频频发生。
降水的时间分布也是极不均匀的。
青海降水的时间分布呈典型的内陆高原降水特征,表现在:一是降水时间集中,雨季开始一般在5月上旬,结束于9月下旬,持续约5个月时间,而10月至次年4月长达7个月的时间为旱季。
二是降水量集中,5—9月雨季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9%—94%,全省平均占85%;而关系到农田底墒和春播季节的降水量(即10月至次年4月)只占全年降水量的15%。
这就是青海“春旱年年有”的重要原因。
青海的气候特点属于什么气候
青海的气候特点属于什么气候青海的气候特点属于什么气候青海有着“世界屋脊”的美称。
青海东部素有“天河锁钥”、“海藏咽喉”、“金城屏障”、“西域之冲”和“玉塞咽喉”等称谓,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青海的气候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青海的气候特点青海冬天平均最低温度可达到-20℃,最高温度也只有-7℃,十分寒冷,不过在西宁和格尔木等大城市的室内一般都有暖气。
去青海最佳季节为夏季,也就是5-10月;7月的青海湖边盛开有大片的油菜花,黄色的花海和一望无际的蓝色湖水,景色绝佳,湖边也是游人最好的扎营地,那时的气温不超过18℃,气候凉爽宜人。
青海是高原大陆性气候,春秋两季有来自戈壁的沙尘会形成扬尘天气,污染严重。
特别是青海西部的柴达木盆地,在春秋两个季盛行大风,更糟糕的是这里还常有飓风,不仅能吹起小石子,而且能将鸡蛋大小的鹅卵石吹离地面。
因受到西部昆仑山脉的阻挡,狂风在这里改变风向,同时风速也降了下来,于是在这块带状地域沉积了很多的卵石和沙粒。
青海的地理环境位置境域青海位于中国西部,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
因境内有国内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简称青。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故被称为“江河源头”,又称“三江源”,素有“中华水塔”之美誉。
本省地理位置介于东经89°35′——103°04′,北纬31°9′-39°19′之间,全省东西长1200多公里,南北宽800多公里,总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十三分之一,面积排在新疆、西藏、内蒙古之后,列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第四位。
青海四周相邻的省、区,北部和东部同甘肃省相接,西北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邻,南部和西南部与西藏自治区毗连,东南部与四川省接壤。
地形地貌全省地形差异显著。
东北部由阿尔金山、祁连山数列平行山脉和谷地组成,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蕴藏着丰富的冰雪资源。
位于达坂山和拉脊山之间的.湟水谷地,海拔在2300米左右,地表为深厚的黄土层,是本省主要的农业区。
青海气候特点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强、光照充足。年日照时数在 2500小时以上,是中国日照时数多、总辐射 量大的省份。
温度
冬季长寒冷,夏季短暂凉爽。 平均气温低,境内年平均气温在零下 5.7℃~8.5℃之间,比同纬度的黄土高原和 华北平原低8℃~12℃。年平均气温在0 ℃以 下的地区占全省面积的2/3。日平均气温≤0℃ 的日数在海拔2000~4000米的地区为 4-6个 月,4000米以上的地区则要超过6个月。
高原大雪的主要影响天气系统
1、高原辐合线 我国西北地区的西北气流与高原南部的西南气流汇 合于高原东部,形成高度场比较均匀而风速很强的 辐合区,它虽尺度不大,但却比较深厚。这类系 统发生次数不多,在天气分析上也易忽略,预报有 一定的难度。我们分析发现这类辐合线的西北气流 常有明显的强冷平流上高原,这是值得注意的。
大雨预报方法
对青海来讲,500hpa水汽输送带有两条:一 条是来自孟加拉湾,随西南气流到达我省; 另一条来自东南部洋面,随副高南部的偏东 南气流从四川经甘肃到达我省。
大雨预报方法
700hpa水汽来源也有两条:一条是来自东南方,从四川经 甘肃到我省东部有一股东南气流向我省东南部地区输送水汽, 由于高原热低压与高原季风的迭加作用使这股气流沿黄河、 湟水河谷到达青海的海东、黄南、海北、青海湖以及柴达木 盆地的东部边沿等地,这是一股暖湿气流(高值区),我省 境内比湿可达7~10 g/kg;另一条来自西北方,自新疆经柴 达木盆地进入我省的西北气流,有时含有一定的水汽,从新 疆过来的这股气流大部分属冷性气团(低值区,比湿3~5 g/kg,如1977年8月1日德令哈暴雨),与东南气流相比, 湿度差别不大,仅是厚度较薄,它对我省海西地区的降水有 一定贡献。
青海省农村牧区地下水位变化引起的原因
青海省农村牧区地下水位变化引起的原因1. 气候变化:青海省气候干燥,年均降水量较少。
气候变化会直接影响地下水位。
如干旱年份降水量明显减少,地表径流减少,导致地下水补给减少,地下水位下降。
2. 城镇化发展:随着城镇化的进展,农村牧区的人口增加,用水需求也随之增加。
农村牧区的地下水资源一直是主要的饮水源,大量地下水的开采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3. 农业活动:农业是青海省农村牧区主要的经济活动,农业灌溉使用大量地下水。
长期的灌溉会导致土壤过度湿润,水分通过土壤形成地下径流,地下水位下降。
4. 生态环境变化:青海省是中国主要的草原牧区之一,过度放牧会损害草地植被,导致草地土壤的保水能力下降,雨水难以渗入地下,地下水补给减少,地下水位下降。
5. 工业与采矿活动:青海省资源丰富,有许多矿产资源资源开发活动。
采矿活动需要大量的水资源,尤其是地下水,地下水开采过程中,会导致地下水位的下降。
6. 地质构造:青海省地处复杂的构造地带,地下水位受地质构造的影响较大。
有些地区的地质构造复杂,地下水层较深,导致地下水位较低。
为了有效管理和保护青海省农村牧区的地下水资源,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 高效用水:在农业灌溉方面,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减少灌溉用水量。
合理制定农业用水配额,避免盲目扩大农田面积。
2.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对草原的保护和恢复,合理控制放牧量,防止过度放牧导致草地退化,加强草地保水功能。
3. 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建立健全地下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监测和调查,合理确定地下水开采限额和分区,避免地下水过度开采。
4. 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对煤炭等非可再生能源的依赖,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对水资源的需求。
5. 引导科学发展:在城镇化进程中,加强城市水资源管理,鼓励节约用水,促进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
青海省农村牧区地下水位变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需要采取综合措施保护和管理地下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986—2024年青海省暴雪气候特征分析
青海省是我国的一个高原省份,位于中国西北地区,西临新疆,南接西藏,北界内蒙古和甘肃,东部与四川和陕西接壤。
青海省的气候类型主要为高原气候和第三纪冰川遗迹气候,在这种气候类型下,有很多的暴雪天气出现。
本文将对1986年到2024年间青海省的暴雪气候特征进行分析。
首先,可以看到青海省的暴雪主要发生在冬季,尤其是12月至次年2月。
这一时期的平均降雪量较高,而其他季节的降雪量则相对较低。
这与青海省的高原气候特点密切相关,高原地区的冬季气温较低,空气湿度较大,是造成暴雪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青海省暴雪频率较高,尤其是在高海拔地区。
高海拔地区积雪深度较大,容易形成暴雪。
而且,青海省境内存在大片的草原和冰川地貌,这些地形特征容易储存积雪,并有利于暴雪的形成。
此外,青海省的暴雪天气持续时间较长。
根据统计数据,大部分暴雪天气持续时间在3天以上,甚至有的持续时间长达一周以上。
这也是高原气候的特点之一,冷空气停留时间长,为暴雪的形成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另外,青海省的暴雪降雪量较大,每年平均降雪量在50毫米以上。
高海拔地区的降雪量一般更大,有时会达到200毫米以上。
降雪量较大不仅给居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还给道路交通、农业生产等方面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最后,青海省暴雪天气对当地经济和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暴雪天气会导致交通不便,道路封闭,甚至造成交通事故和人员伤亡。
同时,暴雪还会对农牧业产生不利影响,例如农作物的生长和牲畜的饲养等。
因此,青海省政府和居民对暴雪天气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的防灾减灾措施,如加强气象预警和建设防雪设施等。
综上所述,青海省的暴雪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冬季发生频率较高,高海拔地区集中,持续时间较长,降雪量较大,并对当地经济和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在今后的发展中,青海省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暴雪天气的监测和预警,以减少暴雪天气给当地带来的负面影响,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青海气候资料分析
气候资料分析3.1不同地区的气温变化规律及其相关分析3.1.1柴达木盆地地区气温的变化趋势及特征柴达木盆地是中国三大内陆盆地之一,属封闭性的巨大山间断陷盆地。
位于青海省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北部。
四周被昆仑山脉、祁连山脉与阿尔金山脉所环抱,面积约25万平方千米。
属高原大陆性气候,以干旱为主要特点。
年平均气温在4℃至9℃,其中昼夜温差极大,气候比较恶劣。
下面给出了1970年至2000年30a的平均温度距平图:图2 柴达木盆地年平均气温距平曲线由上图可以清晰看到,柴达木盆地呈显著增暖趋势,近30 a来年平均气温气候倾向率达到了为0.43℃/10a,增暖极为明显,远高于全国其他地区。
特别是在1985年左右产生较大幅度的波动,关于这一情况在下文中会继续讨论。
3.1.2三江源地区的气温变化趋势及特征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西南部,平均海拔3500—4800m,总面积为30.25万平方公里,属青藏高原气候系统,为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表现为冷热两季交替、干湿两季分明、年温差小、日湿差大、日照时间长、辐射强烈、无四季区分。
下面给出了1970年至2000年30a的平均温度距平图:图3 三江源地区年平均气温距平曲线由上图可以看出,三江源地区近30a来年平均气温气候倾向率约为0.32℃/10a,增温趋势同样较为明显。
3.1.3 东部地区气温变化趋势及特征青海东部地区位于青海湖以东,地势较为舒缓,多河川,包括黄河与湟水河谷地,总面积1.34万平方公里,是青藏高原上为数不多的农耕地区,海拔较低(2000m左右),气候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寒冷、干旱、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较大。
年平均气温7.25℃左右,,年均降水量为405.73毫米。
图4 东部地区年平均气温距平曲线由上图可以得出,东部地区气温呈增加趋势,增加的幅度约为0.23℃/10a,温度增加幅度较柴达木盆地与三江源地区而言有一定程度的舒缓。
3.1.4 环青海湖地区气温变化趋势及特征图 5 环青海湖地区年平均气温距平曲线由上图可以看出环青海湖地区气温呈增加趋势,其幅度约为0.33℃/10a ,温度增加幅度较大。
青海气候变化成因相关分析
气候变化成因相关分析4.1 全球气候变暖及相应温室气体的增加通过以上数据的处理,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出青海各地区的气温和降水层面的变化,现在对其成因进行分析:由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7]中我们可以得出:气候系统的暖化是肯定的,也表明了自1950年以来,气候系统观测到的许多变化是近几十年来完全不同的,从1880年到2012年,全球海陆表面平均温度表现出上升趋势;2003年到2012年的平均温度比1850年到1900年平均温度上升了0.78℃。
这说明了全球的的温度增加这一大环境,而青海省作为青藏高原的主要地区,其温度的增加也是毋庸置疑的。
通过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8]可以知道,2005年全球大气CO2浓度为379 mL/m3,达65万a来最高值。
这说明全球大气CO2浓度是呈总体增加的趋势,另一方面从中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9]中可以得出中国大陆近50a来的气候变化、温室气体等相关情况:即近百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5~0.8℃,略高于同期全球增温水平,特别是近50 a来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变暖现象。
由于青海省海南州瓦里关于1994年建立了全球大气本底站,它所测得的二氧化碳及甲烷等气体的浓度变化与青海省的CO2、CH4等气体的浓度变化可认为极为近似,故分析CO2、CH4 等浓度变化时采用瓦里关的监测情况,根据瓦里关自建站以来(1994年)的观测数据[10]可以得到,10 年中,瓦里关大气CO2日及月平均浓度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这期间我国内陆CO2大气浓度的年平均值由1995 年的360.52μmol·mol-1,增加到2004 年的377.00μmol·mol-1,10 年中年平均值约增长了16.48μmol·mol-1,相当于增长了4.6%。
下面给出了自1994年以来瓦里关上空CO2日平均浓度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其浓度的增长变化时非常明显的。
另一方面,由于CH4在大气中的存在时间约为12年,加之瓦里关自1994年以来才开始进行CH4 等气体浓度的监测,故对CH4的浓度变化分析难免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片面性,本文采用距离现在最近的一段时间序列,即2000年至2006年的观测数据[11],通过这一时间段的分析来研究青海上空CH4的浓度变化趋势,从而得出青海上空的温室气体如CO2、CH4等呈明显增加趋势,这一变化与全球温室气体的增加是一致的,同样与青海省气温变化表现出正相关关系,通过以上资料与文献可以看出全球的温度增加和温室气体浓度上升的大背景,这一现象同样适用于青藏高原,故可以认为是青海地区温度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青海气候干燥 大部分地区年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
青海气候干燥大部分地区年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青海位于中国西部,是我国面积第四大的省份。
青海的气候以干旱为主要特征,大部分地区的年均降水量都不足400毫米。
这种干燥的气候给青海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从青海气候的特点、影响及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青海气候的特点青海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干燥。
青海位于内陆高原,地形复杂,多山丘和高原湖泊。
这种地形使青海的气候呈现出明显的特色。
首先,青海大部分地区年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属于干旱气候。
其次,青海气候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风。
第三,青海气候呈现出高原气候特征,日照时间长、气温变化大、年温差大。
二、青海气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 水资源缺乏:由于青海气候干燥,且大部分地区年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导致水资源相对匮乏。
尤其是在高原地区,水资源更为紧缺。
这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2. 生物多样性减少:干旱气候下,土壤贫瘠,植被生长受限,这导致青海的生物多样性相对较低。
特别是在高海拔地区,植物种类有限,动物种群数量稀少。
3. 土壤侵蚀加剧:干燥的气候条件下,土壤水分含量低,容易发生土壤侵蚀。
这对青海的土地资源造成了一定的损害,也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稳定性。
三、应对青海气候干燥的措施1. 水资源利用:青海可以通过合理利用地下水和开展水资源的集约利用来缓解水资源匮乏的问题。
此外,可以建设水利工程,如引水渠道、蓄水池等,来调节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
2. 植被保护:加强对青海的植被保护和恢复工作,增加植被覆盖率。
通过植被的保护,可以降低土壤侵蚀的风险,改善生态环境。
3. 探索适应性农业:针对青海气候干燥的特点,开展适应性农业研究,探索适合当地的农作物品种和种植技术。
通过科学种植,提高农作物的适应性和产量,增强农业生产的抵御灾害能力。
4. 气候调节措施: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工作,增加绿色植被面积,改善当地的气候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省气候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青海省位于祖国西部,是研究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重要区域。
为进一步研究近30a来青海省特别是不同区域间的气候变化趋势及差异,通过对1970年至2000年左右的12个地面气象测站的逐月气象观测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制成不同区域的温度距平变化、降水距平变化曲线,结合降水的距平变化,年代际变化等项目,采用Mann-Kendall气候突变检验法对气候突变年份进行分析,结合并分析其他专家学者的研究与文献,得出如下结论:(1)、青海省不同区域的气候变化均呈现出升高趋势,其中柴达木盆地增暖表现明显,三江源地区和环青海湖地区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增暖,而东部地区的增暖趋势较为舒缓;另一方面柴达木盆地的年降水量呈现比较明显的增多趋势,环青海湖地区与三江源地区年降水量变化呈微弱的增加趋势,而东部地区则呈现一定程度的减少趋势,而在1985年左右出现的气候突变现象前后各地区的降水、温度变化均比较大。
(2)全球变暖的大趋势、青海上空各种温室气体浓度如CO2、CH4的显著增加,总云量的减少和低云量增加,高空水汽输送作用的增强以及下垫面状况差异等因素是造成近30a来青海省不同区域的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青海省位于祖国西部,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中国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省份之一,是我国生物物种形成、演化的中心之一,同时也是中国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生态环境变化的脆弱区。
可以说,青海气候及生态环境的变化不仅直接影响青海省本地的资源开发利用和一系列经济建设,还对全国乃至全球气候变化及生态平衡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距离现在最近的IPCC 第五次气候评价报告指出:气候系统的暖化是毋庸置疑的,自1950年以来,气候系统观测到的许多变化是过去几十年甚至千年以来史无前例的,1880年到2012年,全球海陆表面平均温度呈线性上升趋势,升高了0.85℃;2003年到2012年平均温度比1850年到1900年平均温度上升了0.78℃。
在全球气温上升的大背景下,青海气候发生了显著变化,从大的方面讲,青海省出现了气温升高、干燥度增大的变化趋势。
同时,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下,青海省出现了草场退化、土地沙化、冻土退化、冰川萎缩、湖泊水位下降和河流流量减少等生态环境退化现象,这一现象对当地乃至下游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这一点是值得注意和担忧的。
虽然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经济文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但对这一地区的研究却从未停止过,时至今日已有很多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对青海省的气候、降水抑或是温室气体等做出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与分析,并得出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如IPCC第三次、第四次和第五次气候评价
报告均在不同程度上指出了全球温度在逐渐增长、温室气体和含量逐渐增加等现象[1];张景华等[2]利用青海省除柴达木盆地的气象观测台站的资料对青海省的降水趋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王颖华等[3]对青海省的降水和时空分布进行了进一步细致和深入的研究;汪青春等[4]对青海省近44a来气候变化的事实进行了论证,得出了青海省温度、降水逐年增加等初步结论;姚檀栋等[5]利用古雅里冰芯的分析得出了青海省近400a的气温、降水规律,从大的时间代际上研究了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相关特征;陈晓光等[6]利用青海省不同区域的测站资料对不同地域的气温与降水等进行了详尽的对比分析,得出了不同区域的温度、降水变化趋势,并结合其他资料进行了初步的原因分析;由于青海省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处于不同的生态环境,因此在研究其气候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时不能一概而论,考虑到青海省面积较大,生态环境多样,故在研究时应分区进行。
本文主要通过对青海省12个气象测站自1970年至2000年所观测到的气象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将其划分为4个主要的区域,从而得到青海省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特征,并结合以往的研究资料对其成因进行分析。
其意义在于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青海省近30a的对其气候响应特征(主要是对平均降水和气温这两方面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青藏高原不同生态环境下的不同气候变化特征;对研究青藏高原响应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对当地工业与农牧业结合发展、资源的开采与保护、生态环境的保护、风沙治理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政策的实施具有可操作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