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阶》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级课题编号:FZ2014ZX025

课题名称:《通过学情分析,提高初中记叙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

《台阶》教学反思

授课学校: 福州第四十中学 教师姓名: 陈惠 授课时间: 2014年11月24日第3节 授课类型:校内公开课《台阶》是人教版八上写人单元中的自读课文,与本单元另一篇自

读课文《信客》一样,主人公的人生历程相对于现在的学生而言都较为

陌生,不适宜精讲精读,应找出学生困惑点,再化繁为简,引导学生领

略文章要义,突出重难点,体验别样人生中作家的所指所感。对于这样

别具一格的文章,若能析其意,感其情,品其美,明其型,也就达到了

教学目的。在完成此次教学的过程中,本次的课题研究给予我很大的帮

助。

一、明确教学方向

备课首先要备学生。教育家于漪说过:“每一次备课,我的面前就

站着一个学生,我要了解这个学生,研究这个学生,要和学生的心弦对

准音调。” 通过课前预习作业和问卷调查,教师能有效地找到学生的

疑问点和兴趣点,并在数据统计的指导下,有的放矢地对本课的教学目

标和重难点进行调整,大大提高了“备学生”的效率,对准学生的心

弦,备课就成功了一半。

本课可讲授的教学点众多:细节描写、言语铺垫、情景创设、人物

形象的复杂、课文内涵之丰富……学前各项预习作业和问卷调查显示,

我班学生对父亲造台阶时的坚忍不拔体会较为到位,但是对为什么为什

么要建造有台阶的房屋理解流于表面,甚至完全看不懂,这就让我摸到

了教学的第一大重点“读台阶”。

学前调查更显示,学生对文中的父亲形象深感陌生,对台阶建成后

父亲的卑微和迅速衰老都表示难以理解,不知从何入手,虽然我在预习

作业中用“作家生平介绍”和“对比《背影》中的父亲形象,你有没有

发现两位父亲的异同”加以提示,但文章所特有的方言使用和故事时空

都造成了极大阅读障碍,学生依然难以理解,这就让我触到了教学的第

二大重点“读父亲的尬尴和困惑”。

因此,我将教学重点分为造屋中理解“台阶”的特殊性和造屋后寻找父亲的异常细节两大方块,希望在文本细读中对学生的困惑做逐一突破。

另外,作为文章内涵的丰富性,我在预习作业里稍加提问,结果显示,学生认知更有难度,基本茫然无措,因此,我将教学难点定为“体味父亲所代表的中国底层人民的谦卑与不易,丰富学生的人生体悟”,且预设了这一部分以教师讲解为主。这一想法也在实际教学中得以有效实施。

总之,在本次明确的学前调查中,让我迅速地贴近了学生的内心,缩短了备课的时间,提高了备课的效率,也为课堂效果的呈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架构知识桥梁

奥苏贝尔的同化理论认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学生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这种学习是通过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相互作用而进行的,其结果是新旧知识意义的同化。学情分析帮我把握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那么,如何架构知识桥梁呢?

我在教学中大胆舍弃了对前半段的详细讲解,而设计了一系列小活动,旨在帮助学生领会文中台阶的特殊性和一个老农民特有的谦卑和无奈。

读台阶,我出示生动的图片,展示是江浙一带特有的盆地、多山、多水、终年潮湿的地貌特征,化抽象理论为形象记忆,学生很容易领会了台阶是当地人的客观需要,多台阶的大屋不但有着保护家人的特殊功能性,更象征着主人家的财富地位这一文章重点。

读父亲的辛劳,我设计小表格,让学生现场填写,因这部分他们预习较到位,很容易就填写清楚,我再引导理解父亲的“竭尽全力”和不甘好强就水到渠成了。

读父亲的尴尬,我特意选择了文章的重点段落,进行人物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的精读突破,并以“互文”即对比阅读手法,用阿长的尴

尬来理解父亲的尴尬,较好地完成了对尴尬的揣摩。

读父亲的衰老,我借用学生自提的预习相关问题,提示他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找到父亲失去劳动力后产生的一系列异常,解析背后深藏的老农民的无奈心酸,学生兴致盎然。

品读“台阶”内涵的丰富性,我加入作家真实父子关系的介绍,及作家心语的展示,让学生对预习问题中的作家独特生平相联系,从而在解惑的同时,构建了升华的知识桥梁。

课堂上,有个学生闫春江提出了一个超出我预期的问题,“如果父亲生在城市,他会成为一个败家子,因为他会跟城市的孩子一样好吃懒做,不会变成文中的父亲。”我认为,这说明学生深入领会了父亲精神实质的美好,且能与自己的事实相对比,以城市孩子身上特有的性格特点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假设,这是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也令我在课堂上更顺畅地结合了作者本人的奋斗史,使同学们对父亲身上这种坚韧品质体会更加深刻。这样的小插曲考研着教师的临场应变能力,更展示了学生的风采,是我想要看见的。

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牢记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适时进行点拨,用新颖的教学方式,穿插解决预习中遗留的问题。也因为我提的问题始终是以学生自己提出的预习问题为问题,在课堂气氛的把控上,学生才能始终保持旺盛的注意力。

三、精确化的反思方式

美国著名教育家波斯纳曾提出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中国传统文化里也不乏反思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始”、“吾日三省吾身”……我们教师自认为很重视反思,但通过这次的教后学情分析,我才发现,我以往的教学反思根本就是流于感性,缺乏依据,缺乏准确性的“懒人式”反思!而一项项数据看似简单却精确化地给予了我反思结果。

在全国山河一片红式的课后调查中,大部分数据指向课堂效果是良好的,但其中两个数据明显低于我的预测。

在“你认为这堂课难吗?”的调查中,只有38%的同学选择了不难,而有 60%的学生选择了一般,而我上完课后还自认为这两组数据应该互换才对。数据不会说假话,它显示出小部分的同学对预习问题能完全消化,而大部分同学认为预习问题只得到了大部分的解决。静心反思,这固然与我抓大放小的教学设计有关,想以焦点问题的解答代替个别小问题的理解,对小问题忽略不计。但更重要的是体现出我的专断独行,未能尊重学生的意愿,没有在课堂中给予所有学生所有问题的解决机会,在这方面,城门中学的潘艳老师在课堂讲解后统一解答所有学生问题的做法就值得我借鉴。是的,如果教师讲解得再精到一些,就能给予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 ,更多自由学习的乐趣。

另外,在“你对自己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满意吗?”的调查中,“很满意”的只有6位同学,占14%,我查看了一下,都是在课堂中有站起来发言的同学!而有58.1%的同学选择了“一般”,本调查暴露了我的又一大失误,即在师生互动中,没有给学生更多举手站起来发言的机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中的成就感较少,对自己的表现满意程度不高。究其原因,是我满足于整体回答的简便性和紧凑型,满足于学生上课异口同声的积极性,将它视为学生兴趣已经被激发,满足于个人表演欲的被满足,以致我上完课后沾沾自喜,毫不自知已经打压了学生的发言积极性,看到数据后才恍然大悟。

数据不但警示了我今后教学中的不足,更显示了学生可贵的理解能力,不讳言地说,作为普通班的这些可爱孩子们,他们的认知已超越了我对他们浅薄的预设。在问及学习收获的调查问卷中,同学们反映的收获中固然有比例超过45%的父亲本人性格的理解,这本就是教学重点,但更令我惊讶的是,因为怕他们不容易理解, 因此课堂教学中花费时间颇少的“父亲代表的底层人民品质”的教学,居然也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例高达23%,我想,孩子们的心是柔软的,他们不满足于看到父亲一人的可贵,他们也愿意看到更多人的可贵,更希望看到学到高于课文的内容,这也给我可贵的教学提示。另外,很多同学谈到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