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提取信息和整理题解题指导
(完整版)语文综合运用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总复习语言的综合运用题型及策略一、信息提取类什么是信息提取?一般的来讲,就是概括,就是把一段文字的中心内容提取出来;把它说得广泛一点呢,还有很多其它形式,诸如要我们用语言、用图形等,把文章的内容或文段的内容简要地表达出来【课标要求】1.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
3.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4.能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
方法一:提取中心句法方法二:整合法: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进行再概括形成答案。
方法三:分层归并法。
先划分层次,然后再把层次的内容概括组合。
方法四:点示要素法。
是用最简洁的文字,用近乎一个词加上一个词再加上一个词的形式来点示。
方法五:整体归纳法。
理解材料,抓住关键词句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二、材料分析类材料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文字材料。
它关注生活中语言现象和语言的实用性。
可提炼表达、可阐述、可评价。
例:美国理学家罗森塔尔的实验;预测孩子前程的“老师”。
问题是二则材料你有什么发现?联系自己或社会现象谈谈你的感悟。
二是图表数据。
解决这类题的方法,一要“细”:细看图表名称、细看图表的范围项目、细看所给的数字。
二要“比”:所用方法是“纵横交错法”,再归纳总结。
三是漫话材料,有两种常见题型:一描述漫画内容。
注意画中的人或物的动作、表情、语言,采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并按一定顺序描述。
二解读漫画寓意,可用“反映”、“讽刺”、“揭露”、“批评”等词。
三拟写标题,要紧扣画面的内容或寓意,可用中心事件描述法,引用画中语言法,比喻法等解题四字诀:材料表明,逐句分析;中心要点,分清抓全;图表漫画,细筛信息;比较归纳,由表及里。
辨析题目,思路清晰;正确错误,立场摆明;完整观点,科学阐述;分清主次,原因写清。
做法建议,看清角度;政府公民,表述不同;理论实践,相辅相成;针对材料,千万谨记。
审好题目,析全要求;未做题型,决不放弃;试卷资源,不可浪费;类似题型,不忘借鉴;依关键词,扩展联想;相关知识,有序排列。
中考语文阅读信息提取题解题指导
信息提取题解题指导考点解说中考现代文阅读中所涉及的“信息提取”题,主要要求考生根据题干要求,从阅读材料中准确提取有效信息,或者对信息进行必要的概括或整合。
这类题主要分三类:一是根据题干要求从原文中直接提取信息,多为关键词或句;二是根据段落内容概括信息;三是根据要求在全文中找照应点。
其基本设问方式是:①结合选文第×段内容,说明某词、句具体指的是什么;②根据第×段内容,将下面表格填充完整;③阅读第×段,说说……的具体表现,请分条概括(有时还有字数要求);④结合文章,说说某结果产生的原因(原因可能有多条)。
解题点拨(一)原文直接提取1. 答题格式从原文中找到相关信息,提取关键词或句进行解答。
2. 举例(1)第⑧段中加点字“是”是“这样”的意思,请说出它所指代的具体内容。
(2013年四川南充中考题)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
在那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一向坚强能干的母亲想必正面临着她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选择吧!在抓起与放下的动作的重复间,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与折磨。
分析:题干中已经解释了“是”的含义,考查的是找到代词指代内容的能力,这是最基本的提取信息的能力。
“这样”是近指代词,答案就在这个词语的附近。
答案:把螃蟹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
(2)文中的“我”对挑糖担老人是怎样评价的?(2013年四川雅安中考题)一日,我带了相机去拍蔷薇花。
老人的糖担儿,刚好晃晃悠悠地过来了,我要求道:“和这些花儿合个影吧。
”老人一愣,笑看我,说:“长这么大,除了拍身份证,还真没拍过照片呢。
”他就那么挑着糖担子,站着,他的身后,满墙的花骨朵儿在欢笑。
我拍好照,给他看相机屏幕上的他和蔷薇花。
他看一眼,笑了。
又举起手上的棒槌,当当,当当当,这样敲着,慢慢走远了。
我和一墙头的蔷薇花,目送着他。
中考语文 综合性学习类 考点6 材料信息的提取与概括
一、信息提取 1.审题,找到题干关键词,明确方向。 2.依据关键词,回归材料,找到对应的句子。 3.提取句子中的关键字词或短语直接作答。
二、信息概括 1.提取中心句法。如材料有中心句,则主要内容一般集中于中心句,
此时可用中心句作为概括句子的主体,再根据材料中其他内容适当补充。 2.关键词组合法。如材料无中心句,则去除材料中描写或阐释的文
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使地球生态系统不断退化,低碳生活可以减缓温 室效应的扩大化。
2.(2022·湖南株洲)语文课代表准备给全班同学推荐一套丛书:“大家 小书”。请根据以下介绍,简要概括这套丛书的主要特点(不超过 40 个字)。
“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 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 丛书既有经过时间考验的名家著作的重版,也请一些著名的学者新写了 一些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备的小书,以满足普通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所 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 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 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在排队买票的时候, 在车上、在公园里,都可以读。
【注意】①遵守字数要求;②尽量用原材料中的词语;③组合材料时, 尽量不用修饰语;④用自己的话概括时,尽量用短句。
1.在“低碳生活,人人有责”的主题班会活动中,你要向同学们介绍与 低碳生活相关的情况。请你从下面材料中提取一条主要信息,作为你介 绍的要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目前,全世界二氧化碳日排放量高达 605 万吨,温室效应不断加强, 每天损失可耕地面积 3 万公顷,损失雨林面积 5 700 公顷,减少动植物 物种 100~200 种。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系统有 60%正处于不断退化 的状态,支撑能力正在减弱。为此,人们开始关注低碳生活。低碳生活 要求通过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低碳量排放,比如节约每滴水、每度电、 每粒粮食等,注意废物回收、资源的再生利用等,减缓温室效应的扩大 化。
2025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提炼信息(含练习题及答案)
2025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提炼信息“筛选信息”是获取信息的第一步,不同的文体承载的信息也往往不同,在记叙文中主要体现为: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情感的变化,景物的特点及变化,景物描写的作用,情节的发展过程,叙事的线索、顺序,人称的变换等。
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注意这些信息,淘汰非相关的信息,挑选出合乎要求的有关信息,也即依据题目要求,来区分信息的有无、主次、轻重,去粗存精,去次留主,说到底,就是要把符合考题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挑选出来【技法点拨】信息筛选和确认一般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确认区域,即确认需要的信息所在的范围。
总的来说,阅读信息区域有三种情况:在某一自然段;在某几个自然段;散见于全文。
具体而言就记叙文来说,体现文章主旨的语句我们一般可以非常容易地从原文中的开头或者结尾处直接摘录关键词语或中心句、重点句。
如著名作家萧乾就在《枣核》一文的结尾直抒胸臆,点明主旨:“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再比如要理清文章的线索,我们就要善于捕捉文章中的过渡句、照应句、总起句、小结句等犹如“路标”性质的语句;要注意“首先”、“其次”等关联性词语,通过把握这些句子和关联词语,理清文章的脉络。
而有些文章,中心句、重点句并不明显,就需我们对内容进行条分缕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分部分、分层次地把握脉络,概括层意。
例如:散文题为《黄土》,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黄土”的象征意义。
这道题似乎抽象,但结合课文内容解答不算难,文中在开头和结尾出现三次黄土,三处寓意很明显,一处是我的父亲像一把黄土,一处是全中国老一辈的大多数农民都像黄土一样。
另一处是结尾:我们撒下一把黄土,并期望世人能够容纳,所以此题答案为:①象征了“我”的父亲。
②象征了辛勤一生、默默无闻的中国老一辈的农民。
③象征了博大宽容。
第二步,确认词句,即确认承载所需信息的词语和句子。
在信息区域的一个或几个自然段中,往往并不是所有的词句都包含着试题指向的信息,这时候就需要作进一步的筛选工作,通过理解、分析、排除,以确认承载信息的那些重要的和关键的词语、句子。
初三语文教案阅读策略与信息提取技巧训练指导
初三语文教案阅读策略与信息提取技巧训练指导教案标题:初三语文阅读策略与信息提取技巧训练指导导语:语文阅读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点之一,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于他们的语文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旨在向初三学生介绍一些有效的阅读策略和信息提取技巧,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阅读材料。
一、阅读策略1. 预览法预览法是一种快速获取文章大意的方法。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标题、副标题、插图和第一段的内容来获取文章的主要信息,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和主题。
2. 关键词法关键词法是通过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词或关键短语来理解文章的方法。
当学生遇到陌生的词汇或短语时,可以通过上下文的线索和其他已知信息推断出它们的意思,从而帮助理解文章的内容。
3. 排除法排除法是通过排除错误选项来选择正确答案的方法。
当学生在阅读理解题中遇到难题时,可以通过分析各个选项的含义和与文章内容的对应关系,逐一排除错误选项,最终选择正确答案。
二、信息提取技巧1. 关注段落开头和结尾段落的开头通常会介绍本段的主题或内容,而结尾则会进行总结或扩展。
学生可以关注这些部分,帮助他们抓住段落的核心信息。
2. 注意关联词语关联词语如“因此”、“所以”、“但是”等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3. 利用图表和插图学生在阅读图表和插图时,应该仔细观察其标题和标签,并结合图表和插图的内容,有目的地提取有用的信息,从而帮助理解文章的相关内容。
4. 注意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可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学生在阅读时,应该关注这些修辞手法,理解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三、练习活动1. 预览练习选择一篇课外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通过预览法快速了解文章的主题和大意,并提取关键词。
2. 关键词提取给定一篇短文,要求学生通过关键词法提取出文章中的关键词,并根据关键词回答相应的问题。
3. 信息提取练习提供一篇带有插图和图表的文章,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图表和插图,萃取出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并将其进行整理和总结。
中考信息提炼题解题技巧例说.doc
中考信息提炼题解题技巧例说刘西峰(河南省柘城县第二实骑中学,476200)《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作为初中生应善于捕捉事物的特征,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有创意的表达。
于是中考信息提炼题应运而生,因其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领悟能力、搜集筛选信息能力、语言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成为全国多省区经常选用的语言表达题类型。
那么,考生该如何应对这类题目呢?首先,应该了解这类试题的考查方式。
从近儿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试卷来看,信息提炼题题型一般包括概括说明、议论、记叙性材料;新闻类语段的压缩和下定义三类。
一、概括说明、议论、记叙性材料类提炼信息时一般要根据材料的性质,明确其侧重点:叙述性材料,其主要信息可用“谁(人、事、物)+怎么样(人、事、物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来表示,抓住了六要素,也就抓住了其主要信息的分布点;说明性材料,其主要信息信息主要集中在“说明对象的特征”上,可用“对象+特征”来表示,抓住了对象的特征,也就抓住了说明性语段的主要信息;议论性材料,其主要信息应是作者的论点,找到了论点,也就抓住了主要信息。
【例1】请用一句话提取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邙艮15字以内)今年是建国60周年,也是《湖北日报》创刊60周年。
在2月6日至3月15日湖北日报开展的形象人物评选活动中,聂海胜当选湖北日报形象人物。
这次旨在以人物彰显媒体品质,以形象凝聚报纸特征的评选活动,得到了广大读者的积极支持。
经热心读者手机短信、网络投票等方式推荐,襄樊籍航天英雄聂海胜以其责任、理性、坚毅的品质以及巨大影响力最终脱颖而出。
解析:这个语段信息虽然比较复杂,但只要抓住认真分析,就不难发现,这是一段记叙性材料,其主要信息应该是“谁+怎么样”,这段文字着重写的人物是聂海胜。
那么,这个人去怎么样呢?当选湖北日报形象人物。
因此,通过对材料分析、整合,我们就很轻松地得出答案:聂海胜当选湖北H报形象人物。
中考语文提取信息题解题指导.doc
中考语文提取信息题解题指导一、新闻类提取信息题三种类型1、拟写一句话新闻:这是较为常见的语段压缩题。
新闻压缩成一句话后,这句话要有具体事件,且要突出其最重要的信息, 即新闻最想告诉读者的信息。
2、拟写新闻标题:新闻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其主标题旨在揭示消息的主题或重要新闻事实。
一般说来,新闻标题较一句话新闻更简洁,往往不需要时间,只要求两个必备要素:人物和事件,句中通常不停顿,文末不用标点。
好的新闻标题往往句子形式优美,语言有文采。
3、补写导语:导语是新闻的纲领和中心所在,读者可以从导语中得到整个新闻的总印象。
根据其主体部分拟写导语,要求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概括性强。
常见的导语写法有叙述式、描写式和结论式等。
二、解答新闻类提取信息题策略1、了解新闻知识,筛选新闻信息新闻从狭义上讲就是消息。
一句话新闻就是狭义的新闻。
一句话新闻一般包含这样儿个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
有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写作时可省去某些要素,但“何时” “何人(何单位)”和“何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
筛选新闻信息也可主要抓住这些信息,另外新闻还要求内容真实,迅速及时,言简意明,以事实说话。
所以要拟写一•句话新闻,了解这些新闻常识,学会筛选新闻信息是十分必要的。
2、把握材料中心,概括新闻信息一句话新闻材料有的提供导语和主体。
导语部分中已讲了主要的新闻事实。
这种题,导语就可当作一句话新闻,只不过受字数的限制以及语言简洁等需要,答题时要对其概括加工,对这种类型的新闻材料,重点要阅读其导语部分,在写作时千万不要受原材料中背景及主体部分中次要信息的影响。
3、理解新闻内容,注意句式特点新闻类考题考句子的仿写,这类考题既考查学生对新闻的理解,又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因此,答题时,既需理解新闻内容,又要注意句式特点。
4、领会新闻内涵,注意概括分寸把数百字的新闻改为…句话新闻,当然需要概括,但不是说越概括越好,字数越少越好。
在概括时要尽量标出新闻要素,尽量用足字数,体现具体性以及用事实说话的特点,这正是一句话新闻与概括一般段意的主要区别,所以概括事实不能过于笼统,要领会新闻的真正内涵,注意概括分寸5、拓宽知识领域,捕捉时代信息拟好一句话新闻还要求有广博的知识,我们除了学好语文外,还要学好其他学科,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生活。
中考语文信息提取概括题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信息提取概括题答题技巧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考语文信息提取概括题是中考语文考试中的重要题型之一,它要求考生通过阅读文章,提取出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并进行概括。
这种题型既考查了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考查了考生的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中考语文信息提取概括题的答题技巧。
要仔细阅读文章。
在面对这种题型时,考生要认真阅读文章的每一个细节,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只有充分理解文章,才能准确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概括。
关注文章的标题和首尾段。
文章的标题往往能够提供文章的主题,而首尾段往往包含了文章的核心内容。
考生在阅读文章时要特别关注标题和首尾段,这样有助于把握文章的重点和主题。
接着,注意文章中的关键词。
在阅读文章时,要留意文章中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往往能够帮助我们找到文章的关键信息。
考生可以在做题时将关键词标注出来,这样有助于快速提取信息。
要注意文章的结构。
一篇文章往往会按照一定的结构组织内容,比如按照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等。
考生可以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从而更好地提取关键信息。
要练习做相关题型的练习题。
只有不断地练习,才能提高自己的答题能力。
可以通过做真题或模拟题的方式来练习信息提取概括题,逐渐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
第二篇示例:中考语文信息提取概括题通常会出现在阅读理解题中,考察学生对文章信息的理解及概括能力。
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答题技巧,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提取出关键信息进行概括。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考语文信息提取概括题的答题技巧,希望对同学们备战中考有所帮助。
理清文章结构,抓住主题。
在阅读理解题中,文章往往会围绕一个主题展开,了解文章的主题有助于我们更快地提取出重要信息。
在解答信息提取概括题时,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的结构,找出主题句,并对主题进行概括,把握文章的整体思路。
只有弄清楚文章的主题,才能更准确地提取出关键信息,做到信息概括。
中考语文提取信息题解题指导答案及分析(精)
中考语文提取信息题解题指导答案及分析例 1分析:这则新闻交代了时间是“今日”;地点是“三峡”;事件是“蓄水”。
这些信息都能从材料中筛选出来,无须随意想象或杜撰。
只要我们抓准这些关键信息,注意语言的简洁精炼,尽可能使语言生动形象,就很容易答出“三峡今蓄水百年梦成真”,“今天,三峡大坝下闸蓄水”“三峡今起蓄水”“三峡水库今天开始蓄水”等答案。
例 2分析:这道题要求补写新闻的结语, 我们既要清楚知道结语的位置, 也要知道它的作用。
读了该题的导语及主题部分内容,我们能了解三峡库区水面杂物聚集,清理工作艰巨这样的信息,能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所以我们可以顺理写出如下的结论性语句作结语:“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刻不容缓” 或“加大库区‘清漂’工作的力度”。
总之,补写正文结构,既要了解有关写作要求,还要注意前后文的语意连贯。
例 3分析:这道题重在考查考生对重要信息的筛选能力及语言概括能力。
要求考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具有较强的归纳能力,语言力求简练。
该题只要读通导语,抓住导语中“防非典”“捐款”及“免收”等信息,就可答出答案:昨日,国家开通“防‘非典’捐款免费邮汇业务”。
不必受主体部分次要信息的影响。
例 4分析:本题重在考查考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写结语就是对新闻内容进行概括小结, 此题可从提高人们环保意识及加大清理力度方面作答。
结合题意,我们可归纳出以下答案:①三峡库区“清漂”任重而道远;②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刻不容缓(或加大库区“清漂工作”的力度。
例 5分析:此题的题干明确地规定了三点解题要求:A. “将关于地宫开启过程的文字进行压缩”,与“开启过程”有关的是“移开”“露出”“清理”“绘图”“撬开”。
B. “不出现具体时间”,据此可以把所有时间词删掉。
C. “不超过 35个字”。
解题时一定要紧扣这几点,否则,必定导致无谓的失分。
此题参考答案一:“移开地宫口的巨石露出盖板,清理盖板并绘图,撬开盖板打开地宫。
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之文字信息的提取与筛选整合技巧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文字信息的提取与筛选整合
一、一根据一则材料提取一则信息
1、新闻信息的提取
如果命题者给出的是新闻,语段材料只有一段,那么导语就是第一句;若是两段或两段以上,那么导语就是第一段。
这种概括法,一般来说,导语句(或段)都比较长,不可能是现成的答案,必须对导语中的要点信息进行筛选概括,才能够达到指定的要求。
一般概括为“谁做了什么结果怎样”或者“谁怎么样”
2、语段材料的概括
A有中心句的信息提取与概括
这类语段中心句的寻找比较简单,或在开头,或在结尾,个别的在中间,这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寻找法,做起来较容易。
只要找到中心句,去掉枝叶(即修饰语),保留主干(要点),再压缩到规定的要求即可。
B无中心句的信息提取与概括
首先要认真阅读这段文字,以句号为单位,细致切分。
看一共有几句话,每句话说的是什么,句与句之间是什么关系;然后认真思考,明确这段话要说明的主要意思是什么;最后根据字数要求完成答题。
具体方法:筛选原句中重点词语组成一句话,重组重点句子等。
二、根据一则材料提取两(多)条信息
先认真阅读材料,分析句间的关系,看它表达了几层意思,对它进行分层;然后根据题干要求逐层概括。
三、根据两(多)则材料提取一条信息(有时其中一则是图表材料)
首先明确每则材料的主要信息,再建构联系,分析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列,总分,因果,递进,转折等),最后用关联词简洁表达。
中考记叙文阅读解题宝典1-信息的提取与概括
中考记叙文阅读解题宝典1—信息的提取与概括一、知识要点什么是信息?信息通常指具有新内容、新知识的消息。
事先已经知道的消息不是信息,因而信息具有新颖性和陌生化的特点。
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
筛选信息,提炼要点,是考查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
选文中的信息,主要是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进行概括,把复杂信息分成几个方面进行提炼,联系上下文,抓明示信息,抓修辞方法和表达方式,体会捕捉隐含信息。
掌握好文章的结构以及故事的进展,注意时间性的词语、心理变化的词语、表情变化的词语、场地转换的词语。
注意首括句,文中的首括句往往告诉读者一段甚至整篇的主旨。
注意结尾句,它往往小结一段或一篇的中心。
注意含蓄句,如议论、抒情句,其中蕴藏丰富的内容。
注意文题,有时文题直接透露主要信息。
需要在准确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重新建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主旨题记叙文的主旨,即它的主要用意,意义或者目的所在,也即作者在这篇文章中通过各种记叙、描写想要表达出来的意思。
文章主旨包括多个层面:①文中想要说明的道理;②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④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质;⑤作者对某种社会现实的看法等等。
阅读一篇记叙文须把握其主旨,才算真正读懂文章。
(一)理解并归纳记叙文主旨的方法1.分析文章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能使读者获得总的印象。
2.分析文中关键句。
A文章的开头/结尾句或者段。
B文章中的议论性或抒情性的句子。
C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或者句子D文章中主要人物的语言。
3.通过分层归纳大意归纳文章主旨对于一些不容易看出主旨的文章,可根据文章结构将文章分层,然后将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可以指出作者借此抒发的思想,情感,或者道理。
4.分析文章的时代背景。
(二)概括记叙文主旨常用的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 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反映、歌颂、批判、揭露)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作者……的感情。
中考语文信息提炼与概括题透视与训练.doc
初一中考语文信息提炼与概括题透视与训练解答信息提取题,可以按照以下的步骤进行:一、明确要求,分析类型。
这类试题的题目类型都很清楚,常见的信息提取题有三种类型:以写人记事为主的叙事类;以下定义,说特征为主的说明类;从事实和道理论据中概括观点的议论类。
这三类语段包含的要素不同,解答的方法也不一样。
因此,要准确提取这类试题信息的第一步就是要分析它们的类型,明确它们的要求。
二、筛选信息,突出主体.叙事类的信息提取题以新闻为主,考查的形式主要是拟写新闻标题、概括一句话新闻、写作新闻导语。
这类语段往往具备人物(事物)、时间、地点、事情等信息,如果是多段的,而这类信息往往又集中出现在第一段,因而我们在通读材料的基础上,要细读第一段,提取要保留下来的主要信息。
由于新闻类语段考查的形式有三种,这三者要求不同,对语段信息的筛选也就不同。
针对这三种形式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
1.拟写新闻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要使读者一看到标题就能了解新闻所报道的内容。
因此阅读新闻时,根据新闻标题简洁、新颖、醒目的要求,我们只要筛选出主要信息,采用“人物(或事物)+干什么(或怎样)”的形式表达出来即可。
2.概括一句话新闻。
一句话新闻常常具备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等要素。
因此我们阅读材料时,就要筛选出这些要素,采用“人物(或事物)+何时何地做什么(或怎样)"的形式表述出来即可。
3.写作新闻导语。
导语是新闻的头一句或第一段话。
它是新闻中最有价值、最核心事实的提要。
所以写作导语,可用摘要或综合的方法。
摘要是指对新闻中最主要的事实作一个扼要的叙述;综合是对新闻通过分层,概括层意,然后加以合并归纳。
仍然采用“人物(或事物)+干什么(或怎样)”的形式表达出来即可。
【强化训练】1.(江西卷)为下面这则消息拟写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本报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共青团中央开展了“永远不能忘记”全国青少年缅怀革命先烈网络活动,引导青少年通过缅怀革命先烈事迹,回顾党的历史,继承党的光荣传统,激发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情感,坚定理想信念。
中考语文信息提取概括题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信息提取概括题答题技巧如下:
•忠于原文。
尽量用原文的词句来传达信息,因为原文作者在表达信息时所选用的词是经过认真选择的,最能准确地表情达意。
而我们在传达这些信息时,不管使用怎样贴切的近义词都无法
替代原文词语的含义。
•读懂图表。
看出图表是对什么内容的表述,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抓住问题的关键来作答。
看表对其内容进行概括或说明图表反
映的问题时,既要横向比较也要纵向比较。
•提取关键信息。
根据题目要求,从文中提取出关键信息,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注意语言规范。
在概括信息时,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避免出现语病或错别字。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做提取型题目的方法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做提取型题目的方法【考点解析】提取能力即通常所说的对“文章重要信息的筛选与提取”能力,亦称概括提炼能力,是指从所给的文字材料中提取符合题干要求的内容,并把相关文字材料的共同点归结在一起,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述出来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现代文阅读中“文章重要信息的筛选与提取”,并没有明确的表述,但与之对应的能力点却是解答几乎所有现代文阅读理解题所必备的。
文中重要信息是指:1.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
2.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说和阐述。
3.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
当然,文体不同,重要信息也各有侧重。
如记叙文中的重要信息主要是记叙的要素,说明文中的重要信息主要是说明对象的特征和围绕事物特征而引用的材料,议论文中的重要信息则主要是文章的论点、分论点和论据。
具体说来,在中考阅读题中,考查考生“提取能力”的考点主要有:1.提炼记叙的要素。
2.概括文章的情节。
3.概括人物事迹的各个方面。
4.提炼刻画人物的方法。
5.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
6.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或事理。
7.提炼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8.提炼或概括中心论点、分论点。
9.提炼论证的过程及论证的方法。
10.概括文、段的中心或内容的大意。
11.提炼段、句的写作模式并进行仿写。
12.通过划分文、段的结构,提炼文、段的思路。
13.把材料改写成一句话新闻。
14.将材料进行归类。
15.提炼概括文、段的表达特点。
阅读过程中,如果预先关注了这些重要信息,则对顺利解答文后问题很有帮助。
【应对技巧】在阅读中做提取型题目的时候,考生可以采用标题诠释法,因为许多文章的标题就是文、段的中心,应结合文、段的内容对标题的含义进行阐释。
可以采用找中心句法,因为中心句有统领的作用。
可以采用摘要法,文、段的意思总是多层次的,如果有主次之分,那就提取主要的省去次要的;如果是层层递进的,那就提取它最后归结的意思。
可以采用联合法,如果文章中段落、层次的意思是并列的,那就把它们联合起来,再简要概述。
中考语文材料分析与信息提取方法技巧总结
中考语文材料分析与信息提取方法技巧总结考点检索:1.分析所提供的材料,按要求答题。
2.提取主要信息(包括主要内容,拟新闻标题,一句话新闻等)。
3.写出分析、探究后得出的结论。
4.从材料中提炼观点,根据材料给事物下定义。
5.针对材料发表看法,提出建议。
方法点拨:一、材料的分析与探究1.认真审题,明确要求,准确捕捉材料主要信息。
2.如果几则材料共同讲述一个主题,那在探究材料之间的共性的同时,更应探究它们的个性。
3.有些材料看似讲述不同的主题,其实只是形式不同而实质是相同的,对于这样的材料,我们可以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性,从而得出结论。
4.如果几则材料间存在逻辑关系,探究时可从因果关系等角度入手。
即如果材料是揭示结果的,就应找到得出这个结果的原因。
5.规范表达出探究结果。
二、信息的提取与概括(一)记叙性语段的信息提取记叙性语段:被陈述对象+陈述事实(记人记事类,具体就是:人物+事件)。
(1)拟写标题:消息的标题要求高度概括,以醒目的形式直接揭示消息的内容。
一般消息的标题为:人物+事件(记叙的两个要素)。
(2)拟写导语(一句话新闻)。
形式上:一句话新闻一般情况下以单句为主。
内容上:严格而完全地反映新闻事实。
以尽可能少的语言表达尽可能丰富的新闻内容:①时间,②地点,③人物(对象),④事件(过程结果),⑤原因(目的),⑥方法(措施,手段,途径)。
一般要求交代清楚"四个W--who,when,where,what"。
即"何人、何时、何地、何事"。
消息一般把重要的信息放开头部分来说,所以我们主要从语段开头部分了解所发生的事件。
(二)说明性语段的信息提取首先要明确所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其次再看所说明对象的特点有哪些。
然后,用下定义的形式将其表述出来,一般形式是:"××是××"或者"××叫做××"的形式,具体就是:被定义的事物"是"+所具有的特点+"的"所从属的类别。
余映潮_“中考信息提取题复习指导”课堂教学实录
读书破万卷下笔若有神中考信息提取题复习指导(预习感知:请同学们完成下边的十八道练习题)【课标要求】1.初步具备采集和办理信息的能力。
2.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
3.重在观察能否从阅读资猜中捕获重要信息。
4.能踊跃地为解决问题去采集信息和整理资料。
【感觉题型】1.能反响下边文段的全息内容的一个句子是:20XX年10月15日,是一个永载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史册的日子。
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 " 神舟 " 五号发射升空。
在绕地球环行14 周后, 16 日 6 时 23 分,我国自己培育的航天员杨利伟乘返回舱在内蒙古预约地区安全落地。
我国初次载人航天翱翔获得圆满成功。
国人第一次乘自行研制的宇宙飞船,实现了飞向太空的历史性超越。
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和国中防科技事业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首创了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纪元。
2.用一句话概括下边语段中所流露出来的信息。
继在上海、青岛、大连、杭州创立多家建材连锁商场后,世界上最大的仓储式装饰建材商百安居日前又将建材连锁商场开到了深圳;并计划以深圳市场为中心挺进中国整个华南市场。
与此同时,欧洲第二大、德国最大的建材商欧倍德也加快了向中国市场进军的步伐,在抢占了无锡、上海市场后,近期又计划在广州市场 " 赛马圈地 " 。
已在上海扎营扎寨的美国最大建材商场 THE HOMEDEPOT 也有意将市场的触角向南北延长。
【题型说明】信息提取题是中考语文试题中以观察学生提守信息能力为目的的题型, 这类题型的特色是:1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题方法】1.概括下边文段的基本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提取信息和整理题解题指导一、新闻类提取信息题三种类型:1、拟写一句话新闻:这是较为常见的语段压缩题。
新闻压缩成一句话后,这句话要有具体事件,且要突出其最重要的信息,即新闻最想告诉读者的信息。
2、拟写新闻标题:新闻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其主标题旨在揭示消息的主题或重要新闻事实。
一般说来,新闻标题较一句话新闻更简洁,往往不需要时间,只要求两个必备要素:人物和事件,句中通常不停顿,文末不用标点。
好的新闻标题往往句子形式优美,语言有文采。
3、补写导语:导语是新闻的纲领和中心所在,读者可以从导语中得到整个新闻的总印象。
根据其主体部分拟写导语,要求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概括性强。
常见的导语写法有叙述式、描写式和结论式等。
二、解答新闻类提取信息题策略1、了解新闻知识,筛选新闻信息新闻从狭义上讲就是消息。
一句话新闻就是狭义的新闻。
一句话新闻一般包含这样几个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
有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写作时可省去某些要素,但“何时”“何人(何单位)”和“何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
筛选新闻信息也可主要抓住这些信息,另外新闻还要求内容真实,迅速及时,言简意明,以事实说话。
所以要拟写一句话新闻,了解这些新闻常识,学会筛选新闻信息是十分必要的。
2、把握材料中心,概括新闻信息一句话新闻材料有的提供导语和主体。
导语部分中已讲了主要的新闻事实。
这种题,导语就可当作一句话新闻,只不过受字数的限制以及语言简洁等需要,答题时要对其概括加工,对这种类型的新闻材料,重点要阅读其导语部分,在写作时千万不要受原材料中背景及主体部分中次要信息的影响。
3、理解新闻内容,注意句式特点有的新闻类考题考句子的仿写,这类考题既考查学生对新闻的理解,又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因此,答题时,既需理解新闻内容,又要注意句式特点。
4、领会新闻内涵,注意概括分寸把数百字的新闻改为一句话新闻,当然需要概括,但不是说越概括越好,字数越少越好。
在概括时要尽量标出新闻要素,尽量用足字数,体现具体性以及用事实说话的特点,这正是一句话新闻与概括一般段意的主要区别,所以概括事实不能过于笼统,要领会新闻的真正内涵,注意概括分寸。
5、拓宽知识领域,捕捉时代信息拟好一句话新闻还要求有广博的知识,我们除了学好语文外,还要学好其他学科,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生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读懂供给的材料,准确把握表达的信息。
例题:根据下面的内容拟一则新闻标题《扬子晚报》6月1日消息:今日零时,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钮——三峡工程成功关闭最后一道闸门,三峡水库正式下闸蓄水,奔泻千年的滔滔江水被揽入大坝与群山的怀抱。
从孙中山起,几代中国人近一个世纪的梦想终于从诗境变为现实。
标题分析:这则新闻交代了时间是“今日”;地点是“三峡”;事件是“蓄水”。
这些信息都能从材料中筛选出来,无须随意想象或杜撰。
只要我们抓准这些关键信息,注意语言的简洁精炼,尽可能使语言生动形象,就很容易答出“三峡今蓄水百年梦成真”,“今天,三峡大坝下闸蓄水”“三峡今起蓄水”“三峡水库今天开始蓄水”等答案。
例题:将下面这则新闻的结语补充完整。
南方网讯至6月4日,三峡工程蓄水进入第四天,越来越多的漂浮物,在库区水面成片聚集,给三峡库区垃圾清理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
自秭归县凤凰山顶放眼望去,一条条长短不一的垃圾带和一片片面积不等的漂浮物明显可见,形成一道道与峡江平湖美景极不协调的“另类风景”,向库区上游延伸。
附近居民告诉记者,大坝蓄水后,江面的漂浮物日益增多,主要是一些生活垃圾、工业废物和牲畜尸体等。
这些漂浮物不但污染环境,而且极易使三峡发电机组进水口拦污栅受损、破裂,威胁发电机组安全,降低发电效益。
不少有识之士强烈呼吁:___________________ 。
分析:这道题要求补写新闻的结语,我们既要清楚知道结语的位置,也要知道它的作用。
读了该题的导语及主题部分内容,我们能了解三峡库区水面杂物聚集,清理工作艰巨这样的信息,能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所以我们可以顺理写出如下的结论性语句作结语:“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刻不容缓”或“加大库区‘清漂’工作的力度”。
总之,补写正文结构,既要了解有关写作要求,还要注意前后文的语意连贯。
例题: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信息。
(不超过16个字)昨日,记者从成都市邮政局获悉,按国家邮政局统一安排,从即日起,凡是通过邮局汇往民政部、卫生部、红十会总会等的防“非典”爱心捐款,均免收邮费。
目前,我省一些机构和个人纷纷表示捐款意愿,国家民政部、卫生部、中国红十字总会、中华慈善总会已开通了爱心捐款通道。
寄款时,汇款人须在附言栏内注明“防治‘非典’捐款”字样。
收款单位在收到汇款后,将向捐款者寄以收到捐款的收据和相关资料。
分析:这道题重在考查考生对重要信息的筛选能力及语言概括能力。
要求考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具有较强的归纳能力,语言力求简练。
该题只要读通导语,抓住导语中“防非典”“捐款”及“免收”等信息,就可答出答案:昨日,国家开通“防‘非典’捐款免费邮汇业务”。
不必受主体部分次要信息的影响。
例题:根据下面这则新闻,按要求答题。
南方网讯:至6月4日,三峡工程蓄水进入第四天,越来越多的漂浮物在库区水面成片聚集,给三峡大坝垃圾清理工作带来巨大压力。
自秭归县凤凰山顶放眼望去,一条条长短不一的垃圾带和一片片面积不等的漂浮物明显可见,形成一道道与峡江平湖美景极不谐调的“另类风景”,向库区上游延伸。
附近居民告诉记者,大坝蓄水后,江面的漂浮物日益增多,主要是一些生活垃圾、工业废物和牲畜尸体等。
这些漂浮物不但污染环境,而且将易使三峡发电机组进水口拦污栅破损、破裂,威胁发电机组安全,降低发电效益。
不少有识之士强烈呼吁:(1)给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字)(2)将这则新闻的结语补充完整。
分析:本题重在考查考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写结语就是对新闻内容进行概括小结,此题可从提高人们环保意识及加大清理力度方面作答。
结合题意,我们可归纳出以下答案:①三峡库区“清漂”任重而道远;②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刻不容缓(或加大库区“清漂工作”的力度)。
三、压缩语段类提取信息题压缩语段是通过对一个句群或几个自然段的信息作筛选、提炼、整合,以达到概括信息的目的。
“压缩语段”的题目,特别体现思维的外化,主要考查三个方面的能力:①理解材料的能力;②筛选信息的能力;③整合信息的能力。
四、解答压缩语段的解题策略1、压缩语段必须紧扣解题的规定。
压缩语段在命题时一般都有解题规定。
解题的规定不同,解题的方法就往往有区别。
如果是概括要点,那么就要注意要点的完备。
如果是拟定题目,那么主要侧重中心内容的把握,还要注意标题的文体特征。
因而,解题时一定要紧扣题目的规定。
例题:下面是发掘杭州雷峰塔地宫的一段报道。
请将关于地宫开启过程的文字进行压缩,不出现具体时间,不超过35个字。
上午9时整,考古队进入现场开始发掘。
打开地宫并不容易,直到9时45分,考古人员才将压在地宫洞口的750公斤重的巨石移开,露出93厘米长宽、13厘米厚的大理石盖板。
盖板上没有任何文字,但考古人员在紫红色的泥土中发现了10枚唐开元通宝铜钱。
10时5分盖板基本清理完毕。
10时30分盖板绘图完毕。
11时整个盖板还没有打开,发掘现场发现越来越多的钱币。
11时11分,最激动人心的时候到了,考古人员开始用撬杠撬开盖板。
11时18分,考古人员翻开大理石盖板,地宫口终于打开了!分析:此题的题干明确地规定了三点解题要求:A.“将关于地宫开启过程的文字进行压缩”,与“开启过程”有关的是“移开”“露出”“清理”“绘图”“撬开”。
B.“不出现具体时间”,据此可以把所有时间词删掉。
C.“不超过35个字”。
解题时一定要紧扣这几点,否则,必定导致无谓的失分。
此题参考答案一:“移开地宫口的巨石露出盖板,清理盖板并绘图,撬开盖板打开地宫。
”参考答案二:“先移开地宫口的巨石露出盖板,然后清理盖板并绘图,最后撬开盖板打开地宫。
”2、压缩语段必须顾及文本体裁。
语段的表达方式不同,信息特点就不一样,其压缩技法往往有区别。
以说明方式表达的语段,其主要信息是:①被说明的事物;③被说明事物的主要特征;③说明的目的,等等。
压缩时重在把握说明的要点。
以议论方式为主的语段,其主要信息是:①议论的话题、中心看法;②证明中心看法的证据;③结论是什么,等等。
压缩语段的任务重在概括观点,许多时候要把具体的材料变成泛指的通用道理。
有的语段的观点没有直接表明,这就要通过理性认识概括出观点。
以描写方式为主的语段,其主要信息是:①描写的景物;②景与物的主要特征;③描写的角度及目的、感情等。
以叙述方式为主的语段,其主要信息是:①叙述的主体;②主体的经历及特征;③叙述意义及目的。
例题:下面是一则消息,按后面的要求完成(1)(2)两题。
今年3月,南海市明湖公园采取公园与职工个人共同筹资的方法购买了一台“挑战者号”型时空穿梭机。
时空穿梭机又名娱乐仿真模拟器,是仿真科技与多媒体技术结合的产物。
三维立体图像、震撼人心的音响效果和高度仿真运动,使人惊心动魄,会产生超越时空的感觉。
这台时空穿梭机开始营业以来,三个月的营业收入就达到40万元人民币,其中仅五一节一天的收入就超过了公园300条游船的总收入。
在近两年来许多公园经济效益不景气的情况下,明湖公园这台时空穿梭机所带来的如此大的收益,使全国职工倍受鼓舞。
据说,娱乐仿真模拟器已经成了国外许多公园、游乐园的换代的标志性设备,无论是好莱坞还是日本海洋公园,仿真模拟器都是当地的“盈利明星”。
(1)将报道的主要内容进行压缩。
压缩后的内容包含具体的营业收入状况,不超过80个字。
(2)为这则消息拟一条导语,不超过30个字。
分析:以上考题提供的文本是一则新闻。
完成第一题,除了要注意解题的规定——压缩后的内容包含具体的营业收入状况,不超过80个字——之外,还应顾及新闻的特点,应把以下几方面的情况说清楚:事情的参与者,事情的时间、经过、结果,等等。
解答第二题,要注意导语的特点——导语是新闻主体内容的浓缩。
解答这两个小题都应紧扣新闻的根本特点——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参考答案:(1)(南海市)明湖公园采取公园与职工个人共同筹资的方法购买了一台时空穿梭机,开机几个月,收入达几十万元。
在公园经营不景气的情况下,能有如此大的收益,职工们倍受鼓舞。
(2)(南海市)明湖公园利用筹资购置的娱乐仿真模拟器(时空穿梭机),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
3、压缩语段必须把握文本要点。
为了把握文本要点,要注意:A.文本的信息是有级别的。
依据解题的要求,可知有的是有效信息,有的是无效信息,有的是上位信息,有的是下位信息。
B.遵循整体性原则,立足于全文(或全段),运用跳读、浏览的方法,迅速把握阅读材料的整体结构,找出整体的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