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循环发动机重量预估方法研究_张韬_王占学_刘增文_张晓博
变循环发动机性能数值模拟
第25卷第6期2010年6月航空动力学报Journal of Aerospace Pow erVol.25No.6J un.2010文章编号:100028055(2010)0621310206变循环发动机性能数值模拟刘增文1,王占学1,黄红超1,2,蔡元虎1(1.西北工业大学动力与能源学院,西安710072;2.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成都610500)摘 要:在常规双轴涡扇发动机性能模拟程序的基础上,添加了模式选择阀门、前可调面积涵道引射器、后可调面积涵道引射器、核心涵道等部件模块,并加入了低压涡轮导向器面积、高压压气机转子叶片角度、风扇转子叶片角度、核心驱动风扇级转子叶片角度等调节变量,编写了双外涵变循环发动机性能数值模拟程序,模拟了一种带核心风扇级的双外涵变循环发动机的高度、速度和节流特性.计算表明:与单外涵模式相比,双外涵模式的单位推力和耗油率低,受飞行条件影响的主要为前涵道比.随着低压转子转速的降低,双外涵模式的总涵道比呈增大的趋势,发动机的耗油率大幅降低.此外,变循环发动机在几何调节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对工作条件较敏感,必须特别注意各调节参数与发动机工作条件的匹配.关 键 词:变循环发动机;双外涵;核心风扇级;数值模拟;性能特性中图分类号:V231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9205211;修订日期:2009212214作者简介:刘增文(1983-),男,山东泰安人,博士生,主要从事航空发动机总体设计方面研究.Numerical simulation on performance of variable cycle enginesL IU Zeng 2wen 1,WAN G Zhan 2xue 1,HUAN G Hong 2chao 1,2,CA I Yuan 2hu 1(11School of Power and Energy ,Nort 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Xi πan 710072,China ;21China Gas Turbine Establishment ,Aviation Industry Corporation of China ,Chengdu 610500,China )Abstract :Based on a general gas t urbine performance simulation software ,a double by 2pass VCE (variable cycle engine )performance simulation software was developed wit h intro 2duction of selector valve ,forward VABI (variable area bypass injector )and rear VABI and core bypass duct modules.The cycle operating parameters of VCE were given ,such as low pressure t urbine nozzle area ,co mpressor inlet guide vane angle ,fan inlet guide vane angle and core 2driven fan stage inlet guide vane angle.A double bypass VCE characteristics were calculated and analyzed wit h altit ude velocity and t hrottling in t his pared wit h single bypass mode ,t he specific t hrust and specific f uel consumption (SFC )of double bypass mode were low.The total bypass ratio increased and t he SFC decreased wit h t he decline of rotate speed.Under a complicated condition ,it is necessary to match t he engine wit h appro 2priate variable parameters.K ey w ords :variable cycle engines ;double bypass ;core 2driven fan stage ;numerical simulation ;performance 近年来,战斗机正朝多用途、宽包线方向发展,对于超声速、格斗和机动飞行,需要高单位推力的涡喷循环,对于亚声速巡航、待机和空中巡逻,需要低耗油率的涡扇循环.这一发展趋势,促 第6期刘增文等:变循环发动机性能数值模拟使研究者提出变循环发动机(variable cycle en2 gine,简称VCE)的概念,将两者的优势合二为一.变循环发动机通过改变发动机部件的几何形状、尺寸或者位置来调节其热力循环参数,如增压比、涡轮前温度、空气流量和涵道比等,使得发动机在各种工作条件下都具有最佳的热力循环,从而对飞行速度和高度具有良好的适应性.由于变循环发动机内在的性能优势,受到了各航空强国的重视,是目前主流的研究方向.1 变循环发动机发展背景 从广义上说,带加力的涡喷发动机也可称为VCE.这样,VCE的研究就可以上溯到1940年代的J47发动机.狭义的VCE是指融合了涡喷、涡扇循环特征的发动机.从1960年代开始,各国研究了大量的VCE概念发动机,如variable p umping com2 pressor(1960),flex cycle(1960),t urbo augmen2 ted Qcle engine(1970),modulatinq bypass CE (1973),flow matching concept s(1974)[1].1971年,NASA开始实施超声速巡航研究(SCR)计划,计划实施后,通用(GE)和普惠(PW)公司分别提出了不同的VCE概念,即双涵道发动机(DB E)和变流路控制发动机(VSCE).1976年NASA制定了单独的超声速推进技术研究计划———VCE计划.到计划结束时,相对1971年的GE4发动机,VCE的超声速巡航耗油率下降10%,亚声速的耗油率下降24%,质量降至GE4的75%[2].1985年后,由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高速推进研究计划(HSPR),DB E和VSCE两种方案继续发展.以这些计划为基础,在20世纪末美国推出了双外涵带核心机驱动风扇级(CDFS)的F120发动机.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更是在F120发动机的基础上开始研制第四代变循环发动机———可控压比发动机COPE.在同期,英国罗・罗(RR)公司提出了串列风扇式变循环发动机概念和可选择放气变循环发动机概念[3].法国SN ECMA公司提出了中间风扇的MCV99VCE方案[4].1989年,日本开始了为期10年的H YPR(hypersonic transport p rop ul2 sion system research project)计划,专门研制了代号为H YPR2T的VCE发动机[5].在GE公司最新的发动机研制计划eCore计划中,包括了L EA P2X计划、ADV EN T(ADap2 tive versatile engine technology)计划、AA TE (advanced affordable t urbine engine)计划、FA TE(f ut ure affordable t urbine engine)计划、H EETE(highly efficient embedded t urbine en2 gine)计划、INV EN T(integrated vehicle energy technology)计划、FVA R(f ut ure vehicle aircraft research(N+3desings)计划等.其中,ADV EN T 计划特别指出,重点开展变循环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实现飞机灵活机动特性、长航时低油耗特性、超声速巡航特性的完美结合,并计划在2009年中期进行核心机验证试验[6].2 双外涵变循环发动机设计方案 本文采用的双外涵VCE的设计.该方案发动机能同时以单、双涵模式工作[728],其结构如图1所示,主要部件包括:2+1结构的风扇,前两级风扇静子可调,由低压涡轮驱动.后一级风扇由高压转子驱动,称为核心机驱动风扇级(CDFS),其静子叶片可以进行大角度调节,前风扇后有部分气流通过选择阀门进入前外涵.在CDFS和高压压气机之间有一个涵道(可称为核心涵道),该涵道后有可变面积涵道引射器(VABI),前外涵和核心涵道的气流在此掺混后通过后涵道流向后VAB I.再通过后VAB I与低压涡轮后的核心气流掺混,进入加力燃烧室.导向器可调的低压涡轮,可以调节高、低压涡轮之间的功分配以使发动机在两种模式下工作时都能得到最佳的转速匹配.后VAB I可以用于调节发动机总涵道比和给风扇降负荷.图1 双外涵变循环发动机结构Fig.1 Configuration of double bypass VCE双外涵VCE的工作机理为:在单外涵工作模式下,选择阀门关闭,前风扇出口的所有气体都经过CDFS,CDFS后气体绝大部分通过核心机,小部分气体通过核心涵道绕过核心机,流经后VAB I与核心气流混合.前风扇和高压压气机的进口导流叶片角度根据各自的折合1131航 空 动 力 学 报第25卷转速来调节,CDFS的导向器打开以保证足够的流通能力,CDFS所需的功增大.低压涡轮导向器(VA TN)开到最大,保证核心机满足CDFS增加功的需求.前VABI开大,后VAB I和喷管喉道面积被设置为适当的大小来保持所需的涵道比和背压,以给加速或超声巡航状态提供高的单位推力.双外涵模式:在这种工作模式下,选择阀门打开,CDFS的导向器关小来减小核心机空气流量,增大总涵道比.前VABI被调节到适当的位置来保证内外涵道的静压平衡.低压涡轮导向器(VA TN)关小来减轻核心机的负荷,增大低压转子的负荷.后VAB I和喷管喉道面积被设置为适当的大小来保持所需的涵道比和风扇背压,以给亚声巡航状态提供较小的耗油率.3 变循环发动机性能模拟方法 在常规双轴涡扇发动机性能模拟程序的基础上[9],添加了模式选择阀门、前可调面积涵道引射器、后可调面积涵道引射器、核心涵道等部件模块,加入了低压涡轮导向器面积、高压压气机转子叶片角度,风扇转子叶片角度,核心驱动风扇级转子叶片角度等工作调节变量,并修正平衡方程,确立双外涵变循环发动机的性能模拟方法,编写了双外涵变循环发动机性能数值模拟程序.图2表示了双外涵变循环发动机性能数值模拟流程.如图2所示,本文中双外涵变循环发动机模拟程序共需求解7个平衡方程:高压涡轮功率=压气机+CDFS功率;低压涡轮功率=风扇功率;低压涡轮与风扇流量平衡;高压涡轮与高压压气机流量平衡;加力燃烧室出口与尾喷管的流量平衡;选择阀门与核心涵道静压平衡;内涵静压与外涵静压平衡.程序中,对发动机设有转速限制,压气机出口压力、温度限制,涡轮进口温度限制和稳定、堵塞边界限制.共确定了7个工作调节变量,选择阀门通道面积,前可变涵道引射器出口面积,后可变涵道引射器出口面积,低压涡轮导向器面积,风扇进口导流叶片角度,核心驱动风扇级进口导流叶片角度,压气机进口导流叶片角度.4 变循环发动机性能数值模拟双外涵变循环发动机设计点部分参数以及图2 双外涵变循环发动机性能数值模拟流程图Fig.2 Flowchart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fordouble bypass VCECDFS特性参考文献[10212]给出的数据,其他参数基于经验给出.设计点为单外涵模式,表1为双外涵变循环发动机设计点参数,表2为不同工作模式下的工作调节参数.控制规律为低压转子转速等于常数.通过数值模拟,可以得到变循环发动机的高度、速度特性.双外涵变循环发动机推力、耗油率(SFC)随高度、速度的变化如图3和图4所示.采用双外涵模式工作时,变循环发动机的涵道比较单外涵模式时要高,如图5所示,所以双外涵模式的单位推力和耗油率比单外涵模式都要小,由于发动机控制低压折合转速为常数,在相同飞行条件下,发动机流量将保持不变.所以,采用双外涵模式工作,会降低变循环发动机的总推力.由此可以看出,在起飞、加速等需要大推力的时2131 第6期刘增文等:变循环发动机性能数值模拟表1 双外涵变循环发动机设计点参数T able1 Design parameters of double bypass V CE设计点参数数值高度/m0马赫数0总增压比26.668涵道比0.22涡轮前温度/K1725空气流量/kg125设计点推力/daN10595.5设计点耗油率/(kg/(daN・h))0.8039风扇增压比 3.200风扇效率0.830CDFS增压比 1.370CDFS效率0.840高压压气机增压比 6.083高压压气机效率0.850燃烧效率0.990高压涡轮效率0.900低压涡轮效率0.890选择阀门通道面积/m20前可变涵道引射器出口面积/m20.0516后可变涵道引射器出口面积/m20.0417低压涡轮导向器面积比 1.0风扇进口导流叶片角度/(°)0核心驱动风扇级进口导流叶片角度/(°)0压气机进口导流叶片角度/(°)0表2 双外涵变循环发动机工作调节参数T able2 Control parameters of double bypass V CE工作调节参数单外涵双外涵选择阀门通道面积/m200.0903前可变涵道引射器出口面积/m20.05160.0335后可变涵道引射器出口面积/m20.04170.0613低压涡轮导向器面积比 1.00.925风扇进口导流叶片角度/(°)00核心驱动风扇级进口导流叶片角度/(°)015.0压气机进口导流叶片角度/(°)00候,变循环发动机应当采用单外涵的工作模式.而在巡航等不需要大推力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双外涵工作模式以降低发动机的耗油率.此外,由变循环发动机的速度特性可以看出,在低马赫数时,受各截面参数的限制,尤其是两个混合器静压参数的限制,双外涵模式的涵道比会向单外涵模式靠拢,对性能的影响尤其显著的反映在耗油率上,也就是说,在低速条件下,采用双外涵模式在耗油率方面并没有太大的效益,其主要发挥作用的范围应在马赫数018以上.图3 高度、马赫数对推力的影响Fig.3 Affect of thrust by altitude and Machnumber图4 高度、马赫数对耗油率s fc的影响Fig.4 Affect of SFC by altitude and Machnumber图5 高度、马赫数对涵道比的影响Fig.5 Affect of bypass ratio by altitudeand Mach number3131航 空 动 力 学 报第25卷由变循环发动机的高度特性可以看出,在各调节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变循环发动机受高度的影响很大,随着高度的增加,其工作能力迅速降低.所以,在实际的工作中,必须特别注意各调节参数与发动机工作条件的匹配.图6~图7为发动机前、后两个涵道比随高度、速度的变化.可以看出,双外涵工作模式下受飞行条件影响的主要为前涵道比,后涵道比基本保持不变,这一点与单外涵工作模式截然不同.图6 高度、马赫数对前涵道比的影响Fig.6 Affect of front bypass ratio by altitude andMachnumber图7 高度、马赫数对后涵道比的影响Fig.7 Affect of after bypass ratio by altitude andMach number从图8~图10给出的变循环发动机的节流特性可以看出,在各调节参数不变的情况下,随着低压(L P )转子转速n f 的降低,涵道比呈增大的趋势,发动机的耗油率大幅降低.这意味着采用巡航转速会比最大转速更具有优势.随着马赫数的图8 低压转速对发动机涵道比的影响Fig.8 Affect of bypass ratio by L P rotatespeed图9 低压转速对发动机推力的影响Fig.9 Affect of thrust by L P rotatespeed图10 低压转速对发动机耗油率的影响Fig.10 Affect of SFC by L P rotate speed4131 第6期刘增文等:变循环发动机性能数值模拟提高,高转速条件下的工作环境得到改善,涵道比增长迅速.本发动机设计方案中,在其他调节参数不变的情况下,高转速的耗油率会在马赫数0.9左右超过低转速.图11~图12为发动机前、后两个涵道比随低压转子转速的变化.可以看出,双外涵工作模式下受飞行条件影响的主要为前涵道比,后涵道比基本保持不变.图11 低压转速对发动机前涵道比的影响Fig.11 Affect of f ront bypass ratio by L P rotatespeed图12 低压转速对发动机后涵道比的影响Fig.12 Affect of after bypass ratio by L P rotate speed5 结 论 采用求解非线性方程的方法确立的双外涵变循环发动机的数学模型和性能数值模拟程序可以有效模拟该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变循环发动机的调节变量多,工作状态复杂,与常规涡喷涡扇发动机区别较大,需着重注意各个部件之间的耦合.经过分析计算结果可得,比起单外涵模式,双外涵模式的单位推力和耗油率低,其受飞行条件影响的主要为前涵道比.随着低压转子转速的降低,双外涵模式的总涵道比呈增大的趋势,发动机的耗油率大幅降低.这意味着采用巡航转速会比最大转速更具有优势.此外,变循环发动机在几何调节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对马赫数、飞行高度等工作条件较敏感,在实际的工作中,必须特别注意各调节参数与发动机工作条件的匹配.参考文献:[1] Johnson J E.Variable cycle engines —t he next step in pro 2pulsion evolution[J ].AIAA 19762758,1976.[2] Allan R D.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variable cycle enginetechnology demonstrator program [J ].AIAA 197921311,1979.[3] Nascimento M A R.The selective bleed variable cycle en 2gine[D ].Cranfield :Cranfield University ,1992.[4] Habrard A.The variable 2cycle engine —a solution to t heeconomical and environmental challenge of t he future su 2personic transport [C ]//European Symposium on t he Fu 2ture of High Speed Air Transport Proceedings.Stras 2bourg ,France :[s.n.],1990:2112218.[5] Miyagi H ,K imura H ,K ishi K ,et bined cycle engineresearch in Japanese H YPR program [R ].AIAA 199823278,1998.[6] Bratley R.VAATE BAA Ⅲ-Adaptive versatile engine tech 2nology (ADV EN T ),broad agency announcement number 072012PR K ,Call 01[R ].Wright 2Patterson A FB ,O H :Air Force Research Laboratory ,Propulsion Directorate ,2007.[7] Johnson J E.Turbofan engine wit h a core driven super 2charged bypass duct and fixed geometry nozzle :US ,5806303[P ].1998209215.[8] G iffin R G Ⅲ,Johnson J E ,Crall D W ,et al.Turbofan en 2gine wit h a core driven supercharged bypass duct :US ,5809772[P ].1998209222.[9] Sellers J F ,Daniele C J.D YN GEN :a program for calculat 2ing steady 2state and transient performance of turbojet and turbofan engines[R ].NASA TN D 27901,1975.[10] Sullivan T J ,Parker D E.Design study and performance a 2nalysis of a high 2speed multistage variable 2geomet ry fan for a variable cycle engine[R ].NASA CR 2159545,1979.[11] Allan R D ,Joy W.Advanced supersonic propulsion study :phases Ⅲand Ⅳ—Final report [R ].NASA CR 2135236,1975.[12] 唐海龙.面向对象的航空发动机性能仿真系统及其应用[D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0.TAN G Hailong.Object 2oriented aeroengine performance simulation system and it s application[D ].Beij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2000.(in Chi 2nese )5131。
变循环发动机模态转换的几何调节规律
变循环发动机模态转换的几何调节规律
] [ 4 1 -
的优势 . 当变循环发动机在单 、 双外涵两种模态之 间切换时 , 如何保 证 变 循 环 发 动 机 模 态 的 稳 定 过 渡且同时获得预期性能是变循环发动机的重要研 究内容之一 .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在超声速巡航飞机研究和 先进战术战斗机 发 动 机 等 项 目 的 支 持 下 , 先后对 双外涵变循环发 动 机 模 态 转 换 过 程 的 几 何 调 节 、
, 作者简介 : 周红 ( 女, 湖北荆州人 , 博士生 , 主要从事航空发动机总体设计研究 . 9 8 8- ) 1
第9期
周 红等 : 变循环发动机模态转换的几何调节规律
2 1 6 1
及结果数据 . 近年来 , 随着 国 内 对 变 循 环 发 动 机 研 究 的 重 视, 研究人员基于 稳 态 或 动 态 分 析 方 法 研 究 了 变 循环发动机的模态转换过程
系统的延迟 , 故也不予考虑 . 认为模态转换过程中 气流与变循环发动机零部件之间的非定常热交换 以及气体流动的 不 稳 定 性 所 造 成 的 影 响 均 不 大 , 因而忽略变循环发动机零件受热程度不同所造成
1 模态转换原则
变循环发动机进行模态转换的目的是为了在 满足不同的推力 要 求 时 , 仍能保持较高的进口流 量, 从而达到比常 规 涡 扇 发 动 机 更 低 的 耗 油 率 和 更小的安装阻力 . 例如 , 当发动机由大推力状态过 渡至小推力状态 时 , 常规涡扇发动机一般是通过 减少供油量 , 常规涡扇发动机转速降低 , 进口流量 随之降低 , 推力 减 小, 进口流量的降低还使得常
自适应变循环发动机性能优势评价方法
第47卷第2期2021年4月航空发动机AeroengineVol.47No.2Apr.2021自适应变循环发动机性能优势评价方法李瑞军,王靖凯,吴濛(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沈阳110015)摘要:为了综合评价自适应变循环发动机相比常规涡扇发动机的性能优势,提出了从发动机耗油率降低和质量增加2个维度以及从发动机耗油率、飞机燃油消耗量和燃油效率之间关系的角度来评价自适应变循环发动机性能的2种方法。
结果表明:发动机耗油率降低和质量增加之间存在某个平衡点,只有质量增加幅度小于耗油率降低幅度时,才能体现自适应变循环发动机的性能优势,并且飞机航程越长,越能体现自适应变循环发动机耗油率降低带来的优势;发动机耗油率、飞机燃油消耗量和燃油效率之间呈指数关系变化,当假设飞机巡航航程为3500km 、飞机升阻比为10.5时,自适应变循环发动机巡航耗油率相比常规涡扇发动机的降低1%,可使飞机燃油消耗量减少约1.9%,飞机燃油效率提高约2.4%。
关键词:自适应变循环发动机;燃油消耗量;燃油效率;耗油率;性能优势;评价方法中图分类号:V231文献标识码:Adoi :10.13477/ki.aeroengine.2021.02.003Performance Advantage Evaluation Method of Adaptive Variable Cycle EngineLI Rui-jun ,WANG Jing-kai ,WU-Meng(AECC Shenyang Engine Research Institute ,Shenyang 110015,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advantages of adaptive variable cycle engines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turbofan engines ,two methods for evaluating the performance of adaptive variable cycle engines were proposed from two dimensions of engine specific fuel consumption reduction and mass increase and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gine specific fuel consumption ,aircraft fuel consumption and fuel efficienc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balance point between thedecrease of engine specific fuel consumption and the increase of engine mass.Only when the increase of mass is less than the decrease ofspecific fuel consumption can the performance advantages of adaptive variable cycle engine be reflected.The longer the flight ,the better the advantages of the reduced specific fuel consumption of the adaptive variable cycle engin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gine specific fuel consumption and aircraft fuel consumption and fuel efficiency is exponential.Assuming that the aircraft cruise range is 3500km and the lift-to-drag ratio is 10.5,the cruise specific fuel consumption of adaptive variable cycle engine can be reduced by 1%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conventional turbofan engine ,which can reduce the aircraft fuel consumption by about 1.9%and increase the aircraft fuel efficiency by about 2.4%.Key words :adaptive variable cycle engine ;fuel consumption ;fuel efficiency ;specific fuel consumption ;performance advantages ;evaluation method收稿日期:2020-03-06基金项目:航空动力基础研究项目资助作者简介:李瑞军(1979),男,硕士,自然科学研究员,主要从事航空发动机总体性能设计工作;E-mail :***************。
面对对象的变循环发动机数值模拟软件的开发
面对对象的变循环发动机数值模拟软件的开发
范珍涔;王占学;黄红超;刘增文
【期刊名称】《机械设计与制造》
【年(卷),期】2010(000)011
【摘要】发展了一种变循环发动机性能数值模拟的软件.模型的建立采用了面向对象的方法,考虑了环境条件和雷诺数对发动机的影响;采用框架灵活方便,具有可扩展性的C++语言,开发了变循环发动机的数值模拟软件,软件能够进行设计点、非设计点和任务分析的模拟.可视化界面及系统的可移植性,提高了软件的易用性.
【总页数】3页(P56-58)
【作者】范珍涔;王占学;黄红超;刘增文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动力与能源学院,西安,710072;西北工业大学,动力与能源学院,西安,710072;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成都,610500;西北工业大学,动力与能源学院,西安,71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H16
【相关文献】
1.面对对象软件测试技术发展 [J], 王川;杭佳祺;殷静
2.分布式对象应用程序的面向对象软件开发 [J], 唐林燕
3.基于面对对象的软件工程 [J], 李苜苒;赵诗琦;方媛媛
4.HMCAIC软件开发中的对象行为模型和对象交互模型的设计 [J], 罗真;卜家岐
5.面对对象软件测试技术发展 [J], 王川;杭佳祺;殷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计量技术》2007年1~12期(总第389~400)总目录
《计量技术》2007年1~12期(总第389~400)总目录74计量技术2007.No12《计量技术))2007年1~12期(总第389--400)总目录期页帮嘈i基于小波变换的同名点匹配方法研究………………………………张强刘彬(1.3)基于RBF神经网络模型的传感器非线性补偿方法…赵阳田社平韦红雨王志武(2.3)用于科里奥利质量流量计的数字信号处理方法…曾健刘凤新简灿琴严威(3.3)基于GPU流计算模式的非凸体碰撞检测算法的研究……张雪飞刘书桂刘新凯(4.3)关节臂式坐标测量系统的数学模型和参数简化……………王斌刘书桂智能三坐标系统中的零件图像信息提取技术…………………陈锦裘祖荣一种基于数据矩阵的快速ESPRIT王学影(5.3)张宏伟(6.3)实现………………………………蒋毅古天祥(7.3)基于数学优化方法的全站仪设站研究……………………………牛波保宏(8.3)基于切片谱和神经网络的旋转机械故障诊断方法………………………周鹏秦树人(9.3)基于Hilbert—Huang时频谱的性能分析研究…………………刘彬将金水于伟凯(10.3)2mm喉径喷嘴人口段对其流出系数的影响………………………………………李春辉(11.3) 基于FLUENT的不同喷嘴轮廓线形对流出系数影响分析………孙德志杨周刘炜丽原建新(12.3).-删;jj用于气固两相流在线测量的ECF电容测量电路…………………孙楠黄民祁志生(1.7)基于光电编码技术的数字式车用燃油表的设计……………………………薛金林张为公(1.9)基于LPC2106的电磁流量计转换器……………………………王达倪杭飞(1.13)高精度电平测量及分析………………………陈峰(1.16) 超声波气体流量计关键技术综述…………………黄宝娟于德弘高振华(1.18)测量光谱发射率的数学模型的建立……………………………梁宇原遵东(1.23)坐标变换在大圆弧半径精密测量中的应用………………………………………刘兴富(1.25) 期页持久蠕变试验自动温度测量系统的应用………王亮冯全张志华唐庆宁(1.29)压力传感器小信号标准化的设计及在我厂的应用……………………………温炜颜琨(1.32)基于嵌入式A VR单片机的核子秤配料自动控制系统…………………………………陈益飞(1.35) 参考光栅法分离FBG温度和应变测量的误差分析………刘汉平何西坤崔洪亮陈冰泉(1.39)滤纸吸附取样测定原油产品低含水率…………………刘仁桓黄文霞黄正华(1.42)正切法莫尔条纹信号幅值分割细分的误差分析…唐小琦刘世峰王平江唐玉枝罗春槐(2.8)净油罐动态油量计量方法研究………崔天鑫李兵陈祥光李宇峰(2.12)基于DSP的声发射在线监测系统的研制………付元杰毛汉领黄振峰苏红霞(2.15)双CCD交汇测量系统精度和有效视场的理论研究…………………夏小虎张林袁瞥(2.20)模糊自整定PID控制在电阻炉温度控制中的应用………………………………………刘秀红(2.25) 用测频法测量电容量………………史延龄吴强(2.28) 一种曲面非接触测量技术的探讨……………刘波(2.31) 基于LabVIEW力与变形信号数据自动采集与检测………邹广平邹佳星唱忠良王国峰(2.33)积分球条件下一种固体荧光样品的寻峰方法……………………………冯国进王煜(2.36)YJ一04型原油流量积算系统对比测试报告…………………周君李莉刘玉华(2.38)便携式车辆动态称重系统的设计…郝亮苏清祖(3.7) 磁记忆在机车铸钢车钩无损检测中的应用……………………………万升云熊腊森(3.11) 电子网板计算机视觉检测技术研究…………………张洪涛王学影叶声华(3.15)一种监测管道形变的光纤自缠绞式微弯传感器…………………茶国智姜向东王少敏(3.18)基于扫描白光干涉法的接触式表面形貌轮廓测量仪…………………………张玲玲谢铁邦(3.21)双传声器声压测量的计算误差分析………王伟倪计民肖国权熊可嘉(3.24)新型GPRS电能计量控制柜设计和应用…………………马利人申莉王龙(3.27)计量技术2007.No1275期页新型二氧化碳监测仪的研制…………………王春杨雨金黄三华(3.30)铂电阻温度变送器精度及稳定性的研究……………………………王玉东赵静宜(3.33)花键齿形参数的投影放大测量方法…………刘兴富(3.36) 提升探针式台阶仪计量性能的研究与应用………朱小平王蔚晨杜华高思田(3.39)径向基函数网络在硅压阻气压传感器温度补偿中的应用……陈晓颖王晓蕾朱益民张伟星(3.41)用振动补偿实现高精度塑料薄膜厚度检测…………………李恒段发阶胡斌(4.7)数据融合在压力检测中的应用……黄先祥郭晓刚(4.10) 体积计量统计控制系统的设计及研制…………………李振林王洁阮增荣(4.12)开关电容滤波器可编程时钟设计…………………江健康杨长林韩磊(4.15)植物器官几何量测量仪原理误差的研究…………………张音何满喜李东升(4.19)基于分频技术的光脉冲频率的测量……………………………卢宇赵光兴(4.22)基于边缘检测求柱体和锥体的交界面位置………边琰张国雄李昌峰张宏伟(4.25)与《直线度测量数据的阿克玛插值法平滑处理》一文的商榷……………………郑育军黄富贵(4.28)基于TCP协议计算机通信误码率测试的研究与实现…………………………庞海洋孙盛远(4.30)基于TMS320LF2407A的氧化锆氧量仪的设计………………………………………于金涛(4.34)再谈齿轮周节的检测…………………………葛万富(4.37) 变曲率回转体薄壁零件壁厚检测仪的研究…………………曹根强巢维巢波(4.39)齿廓和螺旋线倾斜偏差的控制…………………谢孝芳童小红唐启昌(4.43)精密电感测微仪中的数字相敏检波技术研究……………………………洪小丽黄登红(5.6)非铁磁金属电导率标准装置的改进…………………郑联英陆祖良何朝来(5.9)激光干涉法测量材料线膨胀系数的实验研究…孙建平范开果荆卓寅王建华刘志锋(5.13)基于数字逻辑的专用线圈电阻测试仪………姚克非(5.16) 积分器系统在软磁合金磁性测量中的,应用…………………孟奇董威孔建云(5.19)偏二甲肼,无水肼标准物质的定值方法研究………………………………………谢宝民(5.22)期页绝缘薄膜材料自动检测器系统的开发及应用………………………………………黄玉蓉(5.27)纯水密度测量及其研究……………夏玉明徐志强(5.29) 智能孔板流量计的研制………………………林天钱(5.32) 制动凸轮轴轮廓度的检测……………………陈洁(5.34) 基于Allegro3515霍尔传感器的位标器主镜磁钢性能测试系统……………鲁顺颜德田王永侃(5.36)用跳动公差评定凸轮方法的探讨……………刘兴富(5.39) 材料光谱发射率测量装置线性度研究…张俊祺原遵东赵军梁宇段宇宁(6.5)外差式激光测振仪上升时问和延迟的测量评价…………………梁志国李新良孟晓风(6.7)谐振法电介质电参数测量装置及电极系统设计……………………………胡菊萍张关汉(6.11)基于单片机的电池内阻测量装置……………………………秦辉张启林(6.14)基于不同基准圆周均布孔组位置度的三坐标测量法………………………………………宫美望(6.16)基于C8051F020微控制器的材料疲劳试验机………………陈刚宋凯陈旭(6.20)R型热电偶内插公式的分析与研究…………………陈伟听郑玮向明东(6.25)角加速度作用下编码器细分误差分析方法的研究…刘春霞万秋华佘容红刘焕宇丁林辉(6.29)细丝直径高精度衍射测量的研究……………………………张凤生张立保(6.32)利用脉冲放电氦电离色谱检测高纯气体中微量无机杂质…………………胡树国金美兰盖良京(6.36)FM信号源调制相移特性和调制延迟的测量评价……………………………梁志国孟晓风(7.5)一种高精度非接触式位移传感器及其应用…………………陈育荣杨旭东谢铁邦(7.7)基于温度补偿的超声波测距设计……………………………李彬李庆坤(7.12)三相四线有功电能表一相副边反极性公共回线断线时的故障接线分析………………张作群刘建辉廖勇白丽君(7.15)用PComm实现微机与单片机的串行通信…………………刘和平游陶杨庆或(7.18) MATLAB的电路分析方法比较…王宇连蓉(7.22)基于最小包容区域法的平面度误差的快速评定法~新测点分类法……岳武陵吴勇苏俊(7.25)基于凸多边形的直线度误差评定方法……………………………李秀明石照耀(7.29)76计量技术2007.No12期页单圈绝对式码盘的研制………………………陈褂(7.31) 回声测深仪在水深测量中的误差修正…………………崔晓军司书春王蕴珊(7.34)斜角式脉冲涡流传感器理论分析及试验验证……………………………杨宾峰罗飞路(7.37)基于DCs实现流化气速的准确计算………于正一(7.39) 多组分天然气计量中气体密度计算研究……宋少英(7.42) 导电环接触电阻的改进测量方案…………………姜彬范天泉曹学东(8.6)基于USB协议的科氏流量计手抄器设计……………………………刘风新刘光德(8.9)摆针法测微型轴承摩擦力矩………王越辉颜德田(8.13) 一种第四代加密狗的设计…杜磊易建军宁明志郑列勤于斌(8.15)直线度误差的新算法及其在微机上的实现………………………………………林翔(8.19)基于MSC1200的多通道温度采集器的研制………………………………………杨志斌(8.22)汽车减速度计检测原理及测量误差分析……………………………陈凯徐耀坤(8.24)光栅楔形平板激光干涉法任意转角测量系统误差分析…………………金增伟陶卫赵辉(8.26)改进型脉冲涡流无损检测技术研究……………………………杨宾峰罗飞路(8.30)智能型电子分克秤的研制……………………程星翼(8.35) 基于LabVIEW的Windows实时性提高方法的研究………………邹富宝杜磊束骁骅(8.38)NI数据采集卡功能测试………张玉涛邵宗战李建一郭占山(8.41)新一代智能动平衡仪设计………白金刚张剀戴兴建赵雷(9.6)基于MSP430的圆感应同步器方位测角系统……………………………李海斌蔡伟(9.9)高精度转动惯量测量设备的研制………丁雪松李慧鹏王军唐文彦(9.12)微小轴承相对位移的测量…………………杨光明张小章董金平(9.16)由标准气体和标准溶液制备标准吸收管的方法探讨…周泽义高芳王德发马淑丽李增和(9.19)在LabvIEw环境中实现频谱分析仪计算机控制……………………………武跃斌李国顺(9.22)心电信号检测中滤除窄带干扰快速算法及实现……李刚许竞竞林凌王宏李玉国(9.25)基于Dallas18B20的保温检测系统………马思慧(9.29) 别贝纯度标准物质苯的定值…刘振林韩瑞国刘梦军黄希顺孙宝珠(9.32)长度游标在精密时频测量中的应用………王斌周渭杨喜光胥杜杰(9.35)圆度新算法的探讨及其在微机上的实现……林翔(9.38) 马尔科夫链模型在软件可靠性测试中的应用研究……………………………马海云张忠林(9.41)单声道超声流量计在双弯管流场中的适应性研究……………………………王明吉周围(10.6)高精度数字折光仪…………………刘香斌吴月艳(10.9) Ce放射性活度的绝对测量………………陈靖梁瑶成杨元第(10.11)电容式原油含水率仪信号解释模型………………王连海王建荣郝木明(10.14)基于血压形成原理的血压测量方法及应用………………李刚王宏林凌(10.16)基于LabVIEW的智能扭矩传感器的研究…杨俊锋韩佩富白文普陈雷(10.19)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腐蚀缺陷边缘识别研究…………………………杨宾峰罗飞路(10.23)精密直流高电压标准源的设计……………刘星(10.29) 控释制剂用高速激光打孔机……赵琳王宝光刘力双梁洪峰(10.32)基于空气轴承支撑技术的100N?rn扭矩标准机的设计…张智敏李涛张跃吉鸿磊戴明(10.35)表面形貌评定标准软件的设计……………聂梦清刘晓军蒋向前(10.38)利用Delphi7.0实现节流装置的设计计算…陈秀丽王兆新林振强李莉芝陈爱业(10.40)基于光切法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槽深测量…………………黄定明刘斌康宜华(11.6)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污水中的苯系物…………………赵炳南弓爱君白庆华(11.9)零位光栅的计算机设计与性能评定…………………………郝杰续志军(11.11)迭代法在孔板流量计测量流量中的应用分析…………………………林天钱卢相中(11.14)基于j三种通讯接口并存的多费率电能表的设计…………………………詹学文刘定良(11.17)图像中CCD光斑中t2,的亚像素定位研究…………………………周红锋宫爱玲(11.21)手持式激光测距仪中数字测相方法的误差分析…………………………魏学峰陈棣湘(11.23)发动机凸轮自动测量数据处理方法探究…刘兴富(11.27)计量技术2007.No12期页Fe溶液活度测量国际比对……梁瑁成赵清陈靖杨元第王东袁大庆(11.32)气相色谱测定液化石油气的相对分子质量……………………………………沈宣铭(11.36)基于小波分析的汽车衡动态测量数据处理方法…………………刘爱平王刚王鲁刘婷婷刘炜刘晓敏(11.38)飞机电气参数计量软件的设计与实现……刘慧英张琦一种基于计算机控制的接触式测厚仪………马平邱丽琴电化学测试石油产品微量硫含量宁飞李小波(11.42)赵玉民刘增(12.6)方法研究……………谭秋艳华山平于忠(12.8)利用正三棱锥前向展开法追踪三维温度场声线路径………………王明吉姜凤红王瑞雪(12.11)基于单片机辅助控制多对象自动测量系统设计…………………黄同薛宁静李娣娜刘丽丽刘根据樊延虎(12.13)基于LabVIEW的一种解决非整周期采样问题的算法及实现………………………王力卞听(12.16)光探测器脉冲激光响应度温度特性测量与分析……于靖徐涛樊其明邓玉强(12.19)基于PXI总线的误码测试技术的研究………………杨海涛杨乾坤康云(12.22) JZCX—lI型公路车辆计重装置及自动检测系统………………鲁新光史莉张岩(12.25)智能型多通道电子阻抗系统……何万库吴志伟(12.28) 一种热量计量的新方法——无流量计热计量法……古培亮方滨李盛林王普(12.31)用于沙柳切削力检测的小型力传感器的设计与应用……………马弘跃童淑敏安珍(12.33)气固两相流固体质量流量测量技术……………………………阚伟董群王东军高善彬司文彬(12.36)活塞压力计稳定性研究…张国春李燕华闫小克悦进王金库(12.40)布氏硬度基准装置的结构特点和计量性能……………………………………刘吉萍(12.44) 利用JSJ一ⅡZ系统对激光经纬仪进行检定校准…刘海波贾敏强郭利民路杰付辉清(1.45)一种基于自动校准技术的压力标准装置………赵海鹰侯兴勃周绍磊史贤俊(1.48)期页我国的高精度质量比较仪M—one……………姚弘丁京安李占宏柳建明李勇李彤阳(1.51)高压开关特性测试仪时间参数的校准圆心定位装置的设计及应用…………………周文忠(1.57) 模拟指针表自动检定装置的研制…杨新华张琢张健于智吉刘国栋(2.41)海量数据库在传递标准法校准功率座系统中的应用研究…………………吕品高飞崔孝海(2.44)LSJ一300型静态容积法,标准表法水流量标准装置应用与分析…………韩伟任文波孙立成(2.47)气象仪器检定分段修正方法研究…………………王贵仁武玉祥李济生(2.52)渗透管标准湿度发生器…………………李占元易洪任长青(2.56)在线检定石油流量计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王涛(3.46) 钟罩式气体计量器自动控制仪的设计……………………………周兵马英庆(3.48)基于虚拟仪器的某导弹测试系统自动校准设计与实现…………………陈维崔少辉刘瑾(3.53)压力仪表原位检测方法研究………王卫华陈洪春(3.56) 环境试验设备现场校准系统及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评定……………………………彭芳林王红梅(3.58)红外耳温计的校准………柏成玉原遵东王铁军(4.46)活塞式压力计专用砝码质量在计算和修正中的问题………………………………………李燕华(4.50)用阶梯波法测试声级计Leq功能的研究…………………韦红兵严碧歌吴胜举(4.52)混凝土回弹仪检定中的几点思考……………………………张中杰赵慧君(4.54)基于LabWindows/CVI下的压力传感器的自动测试静态容积法,标准表法互补水流量标准装置的研制…朱爱民赵五州刘辰魁屈红强卜占成(5.41)发射率设定值不为1的辐射温度计的校准………原遵东段宇宁王铁军邢波(5.43)《平尺校准规范》中值得商榷的问题及建议……………………………宫美望秦英(5.47)对JJG376--1985{电导仪》中计算常数调节器误差的质疑……………………………………彭丽华(5.50)一种标定前照灯校准器新方法探讨…………陆云松(5.53) 体积管欠匹配所致流量计重复性超差与对策…………………何挺何一飞何松杰(6.39)78计量技术2007.No12期页RF/微波功率传感器校准方法的探讨………-…………………??孙新莉陈钢(6.42)膜式燃气表示值误差的调整方法及设计实现………………………………………洪子伟(6.44)测汞仪检定方法及操作………………………李德生(6.48) NI数据采集卡校准方法探讨……郭占山李建--(6.50)声级计的时间计权特性…陈剑林帅正萍白滢郑晓嫒牛锋(7.44)TRL校准方法原理及应用………陈婷杨春涛陈云梅张国华(7.46)孔板综合测量仪在孔板检定中的应用………自岩李玉军李泽新赵霞(7.5O)水位计(验潮仪)的检定和校准………高占科于惠莉索利利丁春芳(7.53)汽车四轮定位仪检定技术的研究…徐观苏建潘洪达苏丽俐窦艳红(8.44)声校准器的技术要求及其不确定度评定…陈剑林郑晓媛牛锋帅正萍白滢(8.47)关于电导(率)仪检定的探讨…………………成钢(8.50)用等安匝法校准焊接电流监测仪的研究……戴伟(8.53) 直流高压高阻箱全自动检定装置……………王锡平(9.44) 大力值国际关键比对的评述…………………张智敏(9.47) 超声式热能表的检测…………………………史振东(9.50) 全站仪的轴系误差与电子补偿器校准………邓水发(9.52) 油气回收系统对加油机示值误差的影响……………………………杨经荣黎玲(9.54)检定二等标准水银温度计时对电测仪器的选择……………………………………宋向英(1O.44)电阻应变负荷传感器检定系统开发与应用……………………………………孙胜平(10.47)激光投线仪进行校准的方法研究及不确定度分析…………………刘海波贾敏强杨博雄宋小平路杰郑勇(10.49)截尾漂移曲线法调整非强制计量器具的检定周期…………………………李华超陈春俊(1O.52)新型气表检定系统的研制与应用…………朱益飞(11.45) 基于LabVIEW的信号发生器自动校准系统……张海波刘缨周彤黄海宇(11.48)气相色谱仪检测器性能指标的讨论…………………………金美兰周月华(11.51)测量接收机校准方法的研究………………陶毅(11.53) 一体化温度变送器校准方法初探及不确定度评定……………戚晓红郭沈辉李莉(12.46)利用时钟脉冲考核电能表检定装置测量重复性……………………………………苗红卫(12.49) 期页栈桥质量流量计铁路罐车装车系统在线质量法检定的实现…………………王晓梅康志军(12.51)基于RS232接口客车用集中轴温报警器自动检测系统的设计……………………………李强(12.54)讨-曩噌.璁_毫ll.≧≦≤萋≥叁黛实验室温湿度自动测控系统的研究……………………林振强梁兴忠张炯(59)基于PROFIBUS的复烤能源数据采集管理系统设计……………………………金剑金钊(1.61)动态质量法在汽柴油铁路罐车交接计量中的应用………段善斌于庆河魏德军胡胜杰(2.58)中外呼出气体酒精含量探测器质量管理之比较………………………………………黄静妍(2.62) 关于多组分痕量有机污染物溶液标准物质研制的体会………………邵明武汤桦陈大舟(3.61)水表集装工程方案探讨……………陶琳靳玉强(3.64) 基于PLC控制的厂区变频恒压供水系统……………………………张淑琴刘承革(4.59) XML技术在计量检测业务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张秀民曹瑞基张慧张健赵德清(4.62)金属布氏硬度与洛氏硬度试验方法国家标准的新变化……………………………………-一王开远(5.55)试述C'T剂量的安全及管理…………………刘必跃(5.58) 对《交流电能表现场测试仪》标准中电磁兼容试验的问题讨论……………刘文芳周富拉邵峰(6.53)多单位协作做好动态汽车衡启用前准备工作……………………………张景松李丰年(6.54) iText.API在计量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侯金波王德群(7.57)城市用水量调查与数据处理技术研究…………………段焕丰方永忠俞国平(7.6O)基于PC104的网络化电参量测试系统设计………曹祥宇王建宏薛建勇岳瑞华(8.56)用PSTN实现远程流量计量网络……………………………马莉丽钟斌(8.59)电信业中软交换流量计费的研究……………穆维新(9.56) 基于ISO10012的计量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曹国昌杨世元窦仁鹏郑硕荣(9.58)居民集抄系统主站通信规约的研究…………………………马利人何建(1O.54)基于局域网的出租汽车计价器检定及管理系统的设计……………………………………李明(10.57)原油流量计系数交接及其应用的规范……何一飞何玛伽范德农何松杰(11.56)计量技术2007.No12期页基于PLC的软测量技术在转炉煤气回收计量中的应用……………………………………王庆河(12.57)误墓与数据ll用遗传算法准确评定平面度误差评价…………………田社平韦红雨王志武(1.66)水溶液pH值的测量及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评度……………………………修宏宇贺新洋(1.69)基于温度补偿的传感器建模方法及其应用……………………………唐炜徐晓苏(2.64)凸轮升程误差测量数据处理方法的改进……刘兴富(2.68) 音速喷嘴法气体流量标准装置的不确定度分析…………………李春辉王池王东伟(3.66)旋转法在孔组位置度评定中的应用……………………………徐平张志忠(3.68)随机过程与测量不确定度……………………熊朝晖(4.64) 万能测量机校准步距规示值的测量不确定度分析………………………………………晏浩(4.65)直流电阻箱示值实际值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评定………………………………………黄燕(4.68)基于Matlab的二维实验数据粗差检测…………………陈建珍潘涌智李任波(5.61)GPS接收机标准检定场测量不确定度的分析与评定…………………杨博雄傅辉清凌模刘海波陈志高路杰(5.64)声150平晶及长平晶的不确定度评定………张成悌(5.66) 合成不确定度的两种评估方法……李庆忠李春燕(6.57) 利用比对进行能力验证的数据处理统计方法………………………………………董亮星(6.60)基于EXCEL的偶然误差统计规律实验数据处理………………………………………倪燕茹(6.62)校准测量不确定度的表述形式误区与解决方案………………………………………范巧成(7.65)时间继电器校准方法及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杨凤兰(7.66)对传统的能力评定方法的完善及应用实践………………………………………朱正德(8.62)流量积算仪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董芳(8.65) 电子经纬仪水平测角精度的评定探讨…………………张卫东崔喜才沈妮(9.61)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内/夕照射指数的不确定度分析……………………………白晓莉张晓艳(9.63)利用DPS剔除测量数据中的异常值……周中汉王汉江李梅郭定和(10.61)期页浅析测量结果的数据修约………………张长水陆蕊阳明珠(10.63)标准维氏硬度块检定规程中的不确定度评估…………………………何力叶明(11.59)测量系统分析(MSA)中的粗差……………俞钟行(11.63) 稳态分布及其性质…欧阳文卓田社平王志武韦红雨(12.60)油管动态测长系统的误差补偿算法设计与实现………………宋洁叶献方刘胜红(12.63)镁渭j_l荨自动调零放大器在应变测试仪中的应用……肖麟芬(1.72) 射频导纳料位仪在烧结混合料槽料位测量中的应用…………………吴福俊王庆河李绪燕(1.75)E3634A可编程直流电源的故障检修………赵玉波(1.77) 多分辨Hilbert边际谱在旋转机械故障诊断中的应用……………………………周鹏秦树人(2.72)全自动称重式计量装置在稠油开发中的应用……………………………王玉江张广卿(2.74)电子式电动调节阀常见故障分析与处理……………………………吴福俊王庆河(2.77)电磁流量计的干扰产生及其抑制和消除…………………高小朋杜鸿雁郑贵堂(3.72)利用CWIviFgen控件实现任意函数/波形发生器控制……………………………赵军梁培均(3.75)经纬仪横轴系统的维修……………姜建波杨爱芬(3.78)影响13600型质量流量计计量准确度的原因和应对措施…………………………陆宇坤欧阳德平(4.71)同位素井问自动监测技术在油田的应用……朱益飞(4.74) 几何测量软件在样板测试中的运用…………刘兴富(4.76) 原油管输计量中易疏忽的若干影响因素分析……………………………何坞伽何松杰(5.70)光学经纬仪检修中的一些小窍门………??…?吴彦红(5.73) 同路传输技术在油井动态测量中的应用……………………………王进旗陈业亭(5.77)3002型齿轮测量仪电气控制系统……………………………张树坤张淑荣(6.65)雷达液位计应用探析………………蔡峥嵘张光胜(6.69)远程测温装置测量误差及其现场校验………徐兵(6.72) xU5】流量计算显示仪故障与检修……周殿鸿(6.74)关于干湿球法测量湿度的几点讨论…………………梁兴忠张炯林振强张华文徐兴业徐华太(7.68)计量技术2007.No12期页调节阀应用中常见故障分析及其对策………董高峰(7.70) 自锁式继电器在电子式电能表中的应用与优化探讨…………………陈健华夏振超陈叶萍(7.73)万能测长仪常见机械故障检修…………………李拥军崔喜才潘维煜(7.76)普通圆柱螺纹量规计算及编程………………周远军(8.67) 动态汽车衡称量争议结果原因分析及解决办法…………………李丰年潘旭红张景松(8.70)浅谈调节阀的安装与调试……………………董高峰(8.72) 德国产汽车长途试验用油耗计及其应用………韩宗奇王展苏丹丹李晓稳(9.66)应用电磁流量计控制石膏砌块生产配水比………杨玉发赵建华李兴华陈现波(9.69)电压,电流值误差对X射线机工作质量的影响及解决方法………………………………………魏杨生(9.72)自动安平水准仪常见故障及修理……………………………姜建波杨爱芬(9.74)膜式燃气表内气流通道的优化思路………洪子伟(10.66) DJ2级光学经纬仪光路常见故障分析…………………………崔喜才李拥军(10.67)调节阀的正确选型及注意事项……………董高峰(10.70) 单相电子式防窃电电能表的防窃电原理及误接线分析……………………………………赵永良(11.66)期页电子衡器感应雷击故障的特点和预防…………………………曾长荣朱报平(11.70)浅析全站仪轴系的调校……………………谢鸣(11.72)关口计量用互感器"隐性误差"的影响因素分析…………………………凌建包玉树(12.68)调节阀维修浅谈……………………………董高峰(12.71)微型轴承接触角测量仪…………………自彩虹查玉坤位置检测装置的改进………………宋晓辉精密圆锥滚子轴承成品外圈摆动检查仪的研制………………查玉坤白彩虹微机电子皮带秤误差大的原因分析及改进梅兴旺(1.79)金成山(2.79)姜丽华(3.8o)措施………………………………………莫远胜(4.78)元器件表面缺陷新型检测装置……宋晓辉杨清风(5.79)喷油泵凸轮轴轴向窜动间隙检测装置………王桂玲(6.76)电阻式湿度传感器制作工艺的革新……………………………王亚峰杨清风(7.77)接触燃烧式气敏传感器的研制……宋晓辉海中天(8.76)便携式坡度(角度)测量装置的研发…………尚久明(9.76)华能沁北电厂热工检测方法的分析与探讨………………李学忠陈国军王开柱(10.73)对冶金行业电子钢材秤的几点分光光度计稳定度超差的原因分析及维修建议…………………………孙廷耀朱秀芹(11.74)技巧……张正国林建中张清印崔庆瑜(11.68)需改进的一种加油机维修方法…杨经荣黎玲(12.73)《计量技术》杂志欢迎大家踊跃投稿《计量技术》杂志以实用性,权威性,及时性为主要特色;坚持面向生产,面向基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编辑方针;着重报道计量,测试,检验,质量保障等方面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动态,。
涡轮基组合循环发动机技术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涡轮基组合循环发动机技术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王占学1,刘增文1,2,王鸣2,李斌2(1.西北工业大学动力与能源学院,西安710072;2.中航工业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沈阳110015)摘要:涡轮基组合循环发动机将是未来高超声速飞行器的主要动力装置,针对空间运载、高速运输、远程快速打击等任务需求,总结了国内外关于涡轮基组合循环发动机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开展涡轮基组合循环发动机技术研究必须解决涵盖了耐温、性能、匹配性、飞发一体化等诸多方面的关键技术,并阐述了涡轮基组合循环发动机潜在的技术优势和可能的应用方向。
结合未来军民用领域对高速飞行器的需求,分析了中国开展涡轮基组合循环发动机技术研究的必要性。
关键词:涡轮基组合循环发动机;高超声速推进技术;亚/超燃冲压发动机Futur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Turbine BasedCombined Cycle EngineWANG Zhan-xue 1,LIU Zeng-wen 1,2,WANG Ming 2,LI Bin 2(1.College of Power and Energy,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Xi'an 710072,China;2.AVIC Shenyang Engine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henyang 110015,China )Abstract:Turbine Based Combined Cycle (TBCC )engine is the main power plant of future hypersonic vehicle.Aiming at the necessity for spatial loadings,high-speed transportation,and long-range fast attack,the pres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TBCC engine was analyzed in the world.Some key technologies including the temperature resistance,performance,compatibility,and aircraft and engine integration were studied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TBCC engine.The potential technical advantages and possible application direction of TBCC engine were discussed in bined with the requirement of future military and civil hypersonic vehicles,the necessity for making further research of TBCC engine technology was analyzed in China.Key words:Turbine Based Combined Cycle (TBCC )Engine;hypersonic propulsion technology;ramjet/scramjet engine航空发动机Aeroengine图1吸气式发动机性能随马赫数的变化王占学(1969),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航空发动机气动热力学及新概念喷气推进技术。
三外涵变循环发动机性能数值模拟
三外涵变循环发动机性能数值模拟刘勤;周人治;王占学;黄红超【摘要】与双外涵模式相比,三外涵变循环技术将使发动机工作范围更广,更易满足未来发动机的自适应要求,及更大提升飞机综合性能。
在带核心机驱动风扇级(CDFS)双外涵变循环发动机性能仿真方法基础上,构建了前调节阀门、后调节阀门、第三外涵等的数学模型,开展了三外涵变循环发动机性能模拟方法研究,重点分析了三外涵变循环发动机的稳态性能。
结果表明:相比单外涵和双外涵模式,三外涵模式总涵道比调节程度更大,发动机最大状态与亚声速巡航状态间的燃油经济性更明显。
%Compared with double bypass mode, triple bypass VCE (variable cycle engine), with broader op-eration range brought by triple bypass mode, can satisfy adaptive request of future engine more easily and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aeroplane. Based on performance simulation method of a double bypass VCE with core driven fan stage (CDFS), a triple bypass VCE counterpart was developed with introduction of some components including front adjustor valve, rear adjustor valve and the third bypass duct as well as perfor-mance simulation method. Steady performance of the triple bypass VCE was particularly simulat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contrast to single and double bypass mode, the triple bypass mode can in-crease the extent of adjusting for the total bypass ratio and improve the fuel economy between maximum power and subsonic cruise power in evidence.【期刊名称】《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5页(P1-4,11)【关键词】航空发动机;三外涵;变循环;核心机驱动风扇级;数值模拟;性能特性【作者】刘勤;周人治;王占学;黄红超【作者单位】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四川成都610500;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四川成都610500;西北工业大学动力与能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72;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四川成都610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V231变循环发动机是未来新一代战斗机的理想动力装置,其技术研究得到了国外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
火箭增程弹发动机推力辨识与应用
作者简介 : 王海峰 ( 1 9 7 5一) , 男, 吉林公主岭人 , 高级 工程师 , 硕士 , 研究方 向: 外 弹道理论 与应用 。
・
1 0 4・
弹 箭 与 制 导 学 报
第3 5卷
1 . 1 发 动机 实 际工作 时 间的确 定
中确 定 , 最 终确 定 的发动 机工作 时 间要 与装 药 质量 变 化 匹配 , 即推力 初 始 对 应全 部 装 药 质 量 , 推 力终 止 对 应装 药燃 尽 。
1 . 2 发 动机 实际 比冲 的确定
S S R=∑ 一、 ( V R —V ‘ R … )
值昧 。 可用前次值 。 与增量和表示:
题进 行探 讨 。
数 据 采样少 , 如 果 再 用 传 统 的 不 重 叠 分段 法 , 认 为 一 段 时 间 内推力 为常值 , 那 么在 发 动机 工作 时间 内只能
获得 有 限 的 几 个 点 , 无 法 准 确 描 述 出 推 力 曲线 。另
外, 不 重叠 分段 法 , 后 一段 精度 受 前段 结 果影 响 , 存 在 误 差 累积 问题 , 随飞 行 时 间 增 加 辨 识 精 度 变 差 , 甚 至 会 出现结果 异 常 , 迭 代发 散 。针 对 待 估 参 数 高 时 变 、 窄时域 的特 性 , 将 样 条 函数 应 用 到 C h a p m a n — K i r k方 法 中, 形成 弹道 时 变 参 数 整 体 辨识 方法 , 可 扩 展 参 数 辨识范围, 提 高 参 数 辨 识 准 确 度 。发 动 机 的工 作 时 间、 比冲 、 推力 大 小 等 特性 参 数 相互 关 联 、 互相影响,
2011年第41卷总目次
固体超强酸S : ZO 催化合成环己酮甘油缩酮……………………………… 尚倩倩 O 一 r: /
活性炭选 择性催化还原 N ………………… ……………………… 汪小蕾 O 朴桂林
刘 群 肖国民 (4 ) 1 0
谢 浩 赵晓媛 (4 ) 15
岸坡特定 生态系统对河渠微型生物群落的影响 …… …………………………………… 吴义锋 吕锡 武 ( 5 ) 10
夏春和 吕良双 胡 俊 顺 (4 ) 2 7
陈根 才 王 琦 晖 (5 ) 22 袁 占亭 马建峰 (5 ) 2 8 冯 涛
多媒体传感器 网络 中被动 目标定位算法 ………………… 张
波
罗海 勇 胡广大
刘冀伟 赵 望 龚
方 (6 2 6)
异构 C D协 同设计 中的一维拓扑元素匹配方法 ……………………………… 李小霞 A
王汝传
庸
黄海平 沙
黄世 平 黄
…………………… 于利 东 陈
鸣 陈文洁 白华利 ( 8 2 5)
帆 (9 2 0)
基于任务依赖关系 的群体感知模型 ………………………………… 李建 国 汤
分布式 自组织 网络动态功率控制机制的研 究与实 现 ……………… 李 勇 匡坤 高 王 基于 P ML及 H D E的物联 网异构信息集成处理模型 ……………………… 王 EG 桐
苹果片超声波预干燥传质过程试验研究 …………………… ………………… 赵
李骏扬 费树岷 ( 1 ) 13 杨林军 辛成运 ( 1 ) 18
施明恒 ( 2 ) 14
斌
芳 陈振乾
生物油/ 生物柴油混合燃料 的热稳定性 …………………………………… 仲 兆平 姜 小祥 N o oEl ( 2 ) ak ls 19 i Mn W 催化剂上 甲烷氧化偶联 反应机 理的 Mo t C r 模 拟 ………………… 倪 嵩波 黄 凯 傅淑 霞 ( 3 ) / ne a o l 14
高超声速飞行与TBCC
中国航空学会推进系统气动热力学专业第十届学术交流会
发动机设计任务失败率为每飞行717次,失败1次,飞行器任务失败率为1/243 l。TBCC失效率 为1/5000,火箭失效率为1/6000。3台TBCC失效仍能保持飞行器飞行,不致失事;1台火箭发 动机失效,仍能保持第二级飞行器飞行,不致失事。估计每运送lkg酬载,重复发生费用1300 美元。
图6波音公司方案
5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图7,图8是美国佐治亚大学提出的【6一】,低速段以TBCC为动力的双级入轨和单级入轨方 案。
图7双级入轨方案
图8单级入轨方案 双级入轨方案的第一级用上下置TBCC作动力。燃气涡轮发动机部分由lO台小涵道比加力 涡扇发动机组成,每台海平面静止状态推力为18500daN。下置的发动机是双模态冲压发动机。 TBCC发动机全使用碳氢燃料。第二级用3台分级燃烧火箭发动机。有效载荷(酬载)接近llt, 发射总重314t,飞行器干重100t。飞行器用涡扇发动机起飞,加速到M数O.8时第二级的火箭 发动机工作,以将飞行器加速通过声速,达到M数1.5,然后继续用涡扇发动机加速,达到M数 2.5冲压发动机启动开始工作并关闭涡扇发动机。冲压发动机工作到M数6,转为超声速燃烧模 式,继续加速到M数8,第二级火箭发动机工作加速到M数8.2第二级飞行器脱离,第一级以冲 压发动机为动力,减速返回基地。飞行器设计使用次数1000次,发动机设计使用次数500次。
(3)成本:据分析,吸空气发动机的发展费用高,生产费与火箭发动机相差不多,运行费 则明显低。如选用TBCC方案,而且是两级入轨,则不需要专门运载空间飞行器转场的载机。像 飞机一样水平起飞可利用现有机场而不需要专门的发射架。这些都可降低发射成本。只有降低成 本才有望提高利用率,使可重复使用的飞行器,一年发射1000—2000次。
变循环发动机模态转换建模及控制规律设计方法研究
变循环发动机模态转换建模及控制规律设计方法研究郝旺;王占学;张晓博;周莉;王靖凯【期刊名称】《推进技术》【年(卷),期】2022(43)1【摘要】为了实现变循环发动机快速可靠的模态转换,发展了变循环发动机模态转换过渡态模型及控制规律设计方法。
在变循环发动机动态数值仿真程序的基础上,针对模态选择阀与涵道引射器这两个模态转换过程中的关键变几何部件,建立了高精度的气流突扩局部损失模型。
首次提出了可考虑模态选择阀堵塞对发动机性能影响的模态选择阀堵塞模型,消除了由于模型不精确造成的模态转换参数波动。
在建立的变循环发动机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直接推力控制技术的模态转换控制规律设计方法,考虑了变循环发动机的8个可调参数,采用差分进化算法对模态转换过程进行了优化。
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模态转换控制规律设计方法可以实现变循环发动机快速平稳的模态转换,双外涵转单外涵的参数变化规律与单外涵转双外涵的参数变化规律基本类似,推力在0.6s就稳定在目标推力值,其余参数大多在1.4s 之后才趋于稳定。
本文提出的变循环发动机模态转换控制规律设计方法还可应用于常规航空发动机的加/减速过渡态控制规律设计中。
【总页数】10页(P72-81)【作者】郝旺;王占学;张晓博;周莉;王靖凯【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动力与能源学院;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V231.1【相关文献】1.基于微分算法的变循环发动机控制器建模研究2.FLADE变循环发动机模态转换过程特性分析3.变循环发动机稳态控制规律设计的新方法4.建模不确定性下变循环发动机自适应控制器设计5.基于梯度法和最大熵方法的变循环发动机加速控制规律设计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种航空涡扇发动机重量预估方法
[4] 郭淑芬 , 陈军 , 赵洪利 . 涡喷与 涡扇发动机重量估算方法 [J]. 航空发动 机 ,1999(2):8-10.
63
k1~k3——系数,一般取 1.2 ~ 2。
1.2 涡轮部件重量预估模型
对于低压涡轮、高压涡轮等涡轮部件,
图1 发动机重量估算软件界面
重量预估模型如下:
Weig
=
k4
×890×
Dtmi
+ Dtmo 2
k5
× nt 0.53 ×
1 gen0.64
………………………………………(2)
式中: Dtmi——涡轮部件进口中径,m。 Dtmo——涡轮部件出口中径,m。 nt——涡轮部件级数。 k4、k5——系数,一般取 1.5 ~ 2.2。 1.3 主燃烧室部件重量预估模型
gen ——发动机所处的年代(1945
年~ 1955 年间使用的发动机为第一代,
1955 年~ 1965 年间使用的发动机为第二
代,1965 年~ 1975 年间使用的发动机为
第三代,1975 年以后使用的发动机为第
四代)。
Dcmi ——压缩部件进口中径,m。 Dcmo ——压缩部件出口中径,m。 Dchi ——压缩部件进口内径,m。 Dcti ——压缩部件出口外径,m。 nc ——压缩部件级数。 π ——增压比。
关键词:涡扇发动机;重量;预估技术 在航空发动机方案设计阶段,尚未开 展详细的结构设计,而实际工程应用中常 常需要使用发动机重量数据作为发动机性 能、强度估算的原始数据,同时还需要给 部件提供重量分配指标,作为部件详细设 计的输入。 国外自 20 世纪 70 年代起发展了一系 列发动机重量估算方法。Gerend 和 David 等 统 计 了 1940 年 至 1980 年 期 间 服 役 的 350 台发动机的空气流量、涵道比、压比 等参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用于方案设 计阶段的发动机重量估算程序 。 [1][2] 国内 辛后居、郭淑芬等学者对发动机重量估算 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建立了针对涡喷、涡 扇等发动机的重量估算模型 。 [3][4] 发动机方案设计实践表明,综合考虑 性能、可靠性及成本,快速正确的预估发 动机重量是必须开展的工作。目前国内的 发动机重量预估方法还不够完善,结合工 程应用的更少。本文结合发动机方案设计 的工程实践,尝试提出一种包含部件和整 机的重量预估方法。 1 重量估算模型 在发动机研制的方案设计阶段,已完 成发动机总体性能参数的匹配和流路的设 计,确定发动机的主要循环参数和流道尺
基于神经网络的柴油机韦博参数预测研究
基于神经网络的柴油机韦博参数预测研究李文辉;刘长铖;马修真;夏文;张子鉴【摘要】韦博公式作为柴油机零维燃烧模型中较通用的放热率计算半经验公式,被广泛应用于柴油机工作过程的仿真中,其模拟的准确性主要依赖于公式中参数的选取,但常规选取方式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且普适性较差.针对这一问题,以上柴D4114B 型发电用柴油机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柴油机韦博公式参数的预测方法,通过实验所测缸压曲线反推燃烧放热率、放热率曲线的数值拟合和神经网络的训练建立可用于韦博公式参数预测的神经网络模型,通过预测精度评价、预测结果与实验数据的对比,验证了这种预测方式的准确性.最后,基于该方法建立了柴油机的动态仿真模型,通过部分参数实验值与仿真值的比较,证明该方法在柴油机动态仿真中的可行性.【期刊名称】《农业机械学报》【年(卷),期】2016(047)010【总页数】7页(P365-371)【关键词】柴油机;神经网络;数值模拟;韦博公式;预测【作者】李文辉;刘长铖;马修真;夏文;张子鉴【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K421柴油机的燃烧过程是整个工作过程的关键,针对燃烧过程的研究一直是柴油机研究工作的重点。
到目前为止,人们还难以从燃烧机理上准确地描述燃烧过程,所以柴油机燃烧过程的数值计算都是基于现有的数学模型,包括:零维、准维和多维燃烧模型[1]。
由于零维燃烧模型具有参数间关系简单、容易求解等诸多优点而被广泛应用[2]。
王贺春等[3]将零维燃烧模型用于核电应急发电用柴油机工作过程仿真;孙俊等[4]利用优化理论对柴油机零维燃烧模型的经验参数进行了优选;GREGORY等[5]在零维燃烧模型的基础上创建了HCCI柴油机燃烧模型并将其应用于柴油机的控制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循环发动机重量预估方法研究张韬,王占学,刘增文,张晓博(西北工业大学动力与能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72)来稿日期:2014-01-10作者简介:张韬,(1988-),男,江西人,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推进系统气动热力学;王占学,(1969-),男,陕西西安人,博士后,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推进系统气动热力学1引言重量是航空发动机最重要的性能指标之一,同时在飞机研制发展的方案论证阶段,发动机重量预估是关键和不可少的工作[1]。
20世纪七十年代末,美国刘易斯研究中心在其总体性能程序的基础上建立了涡喷发动机的重量预估方法[2-3],文献[4]也形成了常规的涡扇发动机独特的重量预估方法,但是对于新型的变循环发动机的重量预估,这个方面的工作还不够。
变循环发动机可以在同一台发动机上通过改变某些部件的几何形状、尺寸或位置,从而改变发动机的热力循环参数,使发动机在各种工作状态下都具有良好的性能,变循环发动机是未来航空发动机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5-6]。
介绍了一种变循环发动机重量预估方法,根据变循环发动机部件法的思想,利用基于统计的变循环发动机各部件气动—结构经验关系模型,如增压比与相应轴转速关系模型、轮盘载荷与轮盘几何分布关系模型、承力系统中机匣几何结构与总重量关系模型,结合变循环发动机结构设计关键尺寸,建立了变循环发动机重量尺寸预估方法。
2变循环发动机重量预估方法变循环发动机有多种形式,其中受到高度重视的是带有核心机驱动风扇级(core driven fan stage ,简称CDFS )的双外涵变循环发动机(double bypass engine ,简称DBE )[5-6],DBE 与传统的发动机在结构上的主要差异就是增加了CDFS ,风扇分成前两部分,如图1所示。
内涵道外涵道前段风扇核心机驱动风扇级高压压气机高压涡轮低压涡轮图1CDFS 示意图Fig.1CDFS Schematic发动机重量的预估方法主要有两种:(1)利用统计数据拟合的经验公式计算法;(2)根据初始构形设计结果计算重量。
第一种分析方法,基于现有的发动机设计数据,通过回归分析,拟合某些重要设计参数与重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这种方法速度快,算法简摘要:重量是航空发动机设计必须控制的一个重要指标,重量预估在航空发动机结构方案设计阶段不可或缺。
根据发动机部件法的思想,建立了基于统计的各部件气动—结构经验关系模型,结合变循环发动机结构设计关键几何参数和部件气动热力参数,发展了变循环发动机重量预估方法,采用C++语言开发了变循环发动机重量预估程序,计算了双外涵变循环发动机重量和尺寸。
结果表明此方法能够预估双外涵变循环发动机重量,重量尺寸误差满足飞机和发动机工程需求。
关键词:变循环;双外涵;涡扇发动机;部件法;重量预估中图分类号:TH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3997(2014)08-0015-04Method Research of Variable Cycle Engine Weight EstimateZHANG Tao ,WANG Zhan-xue ,LIU Zeng-wen ,ZHANG Xiao-bo (School of Power and Energy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Shannxi Xi ’an 710072,China )Abstract :Weight is an important control indicator of aircraft engine design ,and weight estimate is unavoidable in the initial design phase of aeroengine.According to the idea of engine element -method ,statistic -based aerodynamic and structure empirical relationship of every assembly models were bined with the key geometric parameters and aerothermodynamics parameters of assembly of variable cycle engine structure design ,variable cycle engine weight estimate method was developed.Based on C++program language variable cycle engine weight forecast program was developed and the weight and size of a double bypass variable cycle engine was calculated.Results show that the method could estimate the double bypass variable cycle engine weight and error could satisfy the plane and engine engineering demands.Key Words :Variable Cycle ;Double Bypass ;Turbofan Engine ;Element-Method ;Weight EstimateMachinery Design &Manufacture机械设计与制造第8期2014年8月15单,但其受现有数据多样性的影响,不能应对应用先进的材料和结构方案的变化,往往需要人为进行修正。
预估DBE的重量,应用的是第二种方法,基于工程应用,结合变循环发动机性能数值模拟程序所得各重要截面参数[8-9],根据结构要求和设计方案,计算每个重要零部件的几何尺寸,依据部件所采用材料,累加每个构件,最终得到DBE的预估重量。
采用与变循环发动机总体性能程序相结的方法,解决由增加CDFS带来的其与风扇和高压压气机的流量平衡、与高压压气机的转速平衡等问题。
3变循环发动机重量预估模型3.1风扇、核心机驱动风扇级、高压压气机模型风扇、核心机驱动风扇级、高压压气机都是压缩部件,其重量计算模型均由叶片、轮盘、连接件和机匣4个主要模型构成,分别计算每一个模型的尺寸和重量,累加即得各压缩部件尺寸和重量。
压缩部件主要特征参数:轮缘/叶尖半径R t、轮毂/叶根半径R h、叶高h b、弦长C b、叶片展弦比A R、叶片的稠度C/S、压缩部件级轮毂比H T、叶尖速度U tip。
由发动机总体性能参数可得的压气部件进口流量W、马赫数Ma、总温T、总压P和比热比γ,由流量公式得第一级的流通面积A i,即:Ai =WMa×Tγ姨/P×1+γ-12Ma222γ+12(γ-1)(1)由轮毂比可得轮缘半径R t1与轮毂半径R h1,即:Rt1=Aiπ(1-(HT)2)姨(2)Rh1=Rt1×HT(3)后面级的几何尺寸依赖压缩部件结构设计方案,分为等轮缘、等中经和等轮毂三种设计。
3.1.1叶片模型假设压缩部件静子叶片重量与转子叶片重量相等,因此只需设计转子叶片的模型。
叶片重量m b为:mb =Vb×ρb×Nb(4)式中:V b—叶片体积,也是叶片重量模型的关键,V b=k×h3b/AR2,k—体积因子,由叶片锥度、厚度弦长比和是否使用枞树型榫槽确定;ρb—叶片材料密度;N b—压气机级转子叶片的数量,N b=2πRt×(C/S)×ARb。
3.1.2轮盘模型压缩部件轮盘占发动机重量的比例较大,应尽可能精确的计算这一部分重量,轮盘重量主要取决于盘的直径、作用在轮缘上的叶片负荷、材料类型、转速、轮盘形状(轮盘厚度分布)、满足寿命要求的设计应力水平等因素。
轮盘的重量m d为:md =ρd×Vd(5)式中:ρd—材料密度,与所在级的叶片材料相同;轮盘体积V d为:Vd =(k1+k2×SF+k3×SF2+k4×SF2)×4R2h式中:SF—轮盘换算应力,系数k1、k2、k3、k4受到轮盘材料、应力σbp和轮毂半径的影响,叶根拉应力σbp是叶尖速度U tip、叶片锥度T R和材料密度ρd的函数。
3.1.3连接件重量连接件重量模型主要包括:衬套、螺母和螺栓,材料都使用钢,连接件的重量m hw为:mhw=0.75×2πRh×t×Lstg×ρ(6)式中:t—衬套厚度;L stg—压气机级的长度,。
3.1.4机匣重量机匣重量模型是特征厚度为t c的圆筒,材料与相应级轮盘的材料相同,则每一级机匣重量m c为:mc=2πRt×Lstg×tc×ρ(7)CDFS是变循环发动机与常规涡扇发动机结构上的最主要区别,CDFS类似于涡扇发动机的增压级,但由高压涡轮驱动以充分发挥高压涡轮的做功能力。
因此,在计算CDFS转速时与前面介绍的压缩部件有所不同,为了得到气动平衡和转速平衡,采用迭代法计算CDFS叶尖速度U tip和高压轴转速,即:由CDFS的等功设计和第一级允许增压比算出CDFS级数,再由根据CDFS第一级压比与轴转速特性图插值计算得轴转速,依据几何关系计算出叶尖速度U tip。
3.2高低压涡轮模型高低压涡轮重量模型与上面述及的压缩部件重量模型类似,在确定内外径尺寸、涡轮级数、叶尖速度等方面仍有所差异。
高低压涡轮叶片重量m b为:md=k×h3b/AR2×ρ×Nb×ξ(8)式中:k—体积因子,根据叶片安装位置(位于转子上还是静子上),取值有所差异,ξ—引气系数,当涡轮有冷却引气时,ξ取值小于1。
3.3涵道模型涵道重量模型简化为等厚薄壁圆筒,如图2所示。
LttRmΔPRoRi图2涵道示意图Fig.2Duct Schematic主要特征参数:外径R o、内径R i、长度L、涵道厚度t d。
涵道重量m d为:md=2π×(Ro+Ri)×l×td×ρ(9)式中:涵道厚度t d根据内外的压差ΔP确定。
3.4燃烧室模型燃烧室可分为燃烧室内外机匣,套筒、火焰筒头部装置、火焰筒和燃油喷嘴几个部分,燃烧室模型为等厚圆筒,方法与涵道模型相似。
燃烧室通道面积由总体性能参数给出的换算空气流第8期张韬等:变循环发动机重量预估方法研究16量、燃烧室进口速度和燃烧室特征中径确定,燃烧室长度由燃烧室特征驻留时间和气流速度确定,再由许用应力求出最小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