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文锦《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十一章 ppt课件
语文教学论详细课件
一般来说,教学内容主要以教
材为载体的,所谓教语文就是教课 文。但,从教学要求来看,教材只 是教学的素材,它只有通过教师的 教学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教学内 容,两者之间虽然关系密切,却并 不等同。
三概念区别:
• 1、语文课程内容:语文课教什么,学 生学什么;
• 2、语文教材内容:语文课用什么教, 学生用什么学;
• 2、对于文学作品的教学则从文艺学 出发,教授文学理论及文学史等文 学常识。
• 3、随着“五环节教学法”(凯洛夫) 引入,语文教学内容的“八字宪法” (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得以建立。
(二)教学内容的新认定
• 语文基本内容是言语形式。因为一定 的言语内容生成于一定的言语形式, 一定的言语形式实现一定的言语内容。 与言语内容相比,言语形式是语文更 本质、更关键、更重要的东西(或称 本体)。
• 3、语文教学内容:老师做什么事,学 生开展什么活动。
(一)语文教学内容选择的变化
• 1、传统认为,语文课就是学文章,学着读 文章和写文章。
• 最先,在语文教学中,人们是从文章学的 角度看待和处理课文,教学内容便是义理 和辞章。
• 语言觉醒之后,又有了词法和语法等。后 来语言知识逐步在教学中增大比重,发展 成为语言本位教学。
• 31. 掌握学习教学法(布卢姆) • 32. 道尔顿制教学法(柏克赫司特) • 33. 有意义学习教学法(奥苏贝尔) • 34.迁移教学法 (马芯兰) • 35.尝试教学法 (邱学华) • 36.学导式教学法 (胥长辰)
四、语文教学模式
讨论: 教学模式需要建构还是解构?
(一)定义:
• 俗称“大方法”。是建立在一定的 教学理论基础上,为实现特定的教 学目标而设计或形成的一种教学模 型。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件笔记.doc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序号1291)第一章语文课程的哲学思考学习目标:1. 了解语言和文化的关系2. 理解“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的内涵3. 学习从哲学高度思考语言和文学的关系第一节语言与文化:“背景”与“领域”一、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语言与文学二、语文课程的思考起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列维·斯特劳斯的归纳——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结果(历时的角度)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部分(共时的角度)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条件(传承的角度)列维·斯特劳试图用结构主义语言学原理来分析古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的深层文化含义,他关注的不是故事本身的内容,而是要检验故事要素之间的潜在关系结构三、本杰明·沃尔夫(Benjamin Lee Whorf)的假设(“沃尔夫假设”)——语言是文化的“背景”语言决定人们的思维,语言提供人们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的“陈规(既定规则)”语言是一切文化类型生长和发展的“共有知识背景”人们以在其本族语言中设立好了的分类和区分的方式认识世界,由于文化的差异,某种语言中的发现也许不会出现在另一种语言中。
语言与文化关系的最新理解:语言是文化的“条件”或“背景”,人类所有的文化活动都是在语言提供的平台与基础上展开的,都是隐蔽地受到语言本身的制约的。
第二节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一、语言在文学中是作为一种“直接现实”而存在的东西,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人们用语言来反映生活、反映现实、表达思想并抒发情感,它构成了文学的客观和基本的存在方式。
简言之,语言是文学的直接现实。
高尔基:“语言是文学的基本工具和第一要素”二、文学与语言有一种特殊关系:文学总是关于语言的,总是对于语言本身的性质的独特显示。
人们称伟大的作家、诗人为“语言大师”、“语言巨匠”,正是出于他们对语言的卓越贡献。
文学比语言的其它效用都更为重要,因为它能真正使我们明白语言的性质。
三、语言是读者欣赏文学作品的窗口第三节课程论的选择:分立与组合语文课=语言课+文学课文学课教学目标:审美教育(文学阅读教学+文学写作教学)语言课教学目标:语用知识的教学(汉语语用知识教学+文章教学)第二章语文课程的心理学基础学习目标: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一节行为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学习是主动(桑代克的实验)或被动(巴甫洛夫的实验)行为的改变,而行为的改变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而建立的联结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一)把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确定为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言语行为(或语言习惯)(二)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需要根据程序教学原理编制教材1.小步子原则2.促进学生积极反应原则3.提供及时反馈原则(三)强调模仿练习和强化在课程实施方面的运用背诵与仿写(四)语文课程应测量和评价学习的外显行为,进行客观测验第二节人本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一)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二)关注每一个人,强调个体差异(三)研究方法要去研究对象相适应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一)语文课程的根本目标就是使每个学生能够挖掘自身潜能,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满足自我实现的人生需求(二)语文课程内容的确定以选择对学生具有个人意义的材料为原则(三)语文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1. 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2. 学生独立或与他人协同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3. 创设一种真诚、和谐、被人关怀和理解的学习氛围4. 课堂时间和上课形式的自由5. 异质分组6. 着眼于学习过程的学习7. 从做中学(四)实施“情境性测量”和自我评价第三节认知心理学与语文课程一、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一)已有知识决定人的行为和认知活动,只有在外部信息与已有知识形成一定联系的时候,才能产生意义(二)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运用已有知识去加工由外部环境输入的新信息的过程二、认知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一)语文课程的设计应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有助于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获得合理的认知结构,做到目标设置三维化,教材编制序列化(螺旋型结构)(二)语文课程中要按照学生加工语言文字信息的规律和认知活动特点展开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适宜的外部条件(三)在测量评价方面注重评估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这种结构的效用与外在表现第四节建构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涵(一)复杂的学习环境和真实的任务情境(二)学习依赖于共有的理解,这种配合理解来自社会协商(三)主张以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四)强调让学生经历知识建构的过程,重视学习者对自己认知过程的意识和监控(五)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让学习者建构起自己的意义(六)强调“少就是多”和“学会如何学习”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一)语文课程的设置要反映复杂问题和真实情境,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努力为学生提供认知工具,拓展学习时空,开拓课程资源;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通过社会实践学习知识;充分利用多媒体和超文本,为学生提供跨学科、跨时空和面向真实世界的桥梁和纽带(二)语文教学设计应有所改变:教学目标有师生配合协商制定;教学任务和内容应该开放而灵活,能随学习进程的变化而变化;教学方法的设计应基于具体的学习情境(三)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将强调以学生自主发现、自我探究为主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四)评价标准上将标准参照、常模参照和个人发展参照结合起来;评价方式上将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结合起来;评价方法上将考试、考核、学习档案的建立有机结合起来三、建构主义的语文教学评价基本原则:1. 以知识建构为评价标准;2. 以意义的建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依据;3. 强调教学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4. 评价必须考虑学习发生时的具体背景;5. 评价标准应该多元化;6. 既重视评价中的个性化反映,又倡导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合作第三章语文课程的性质、理念及目标学习目标:1. 了解语文课程性质之争的历史2. 把握新课程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3. 理解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4. 从整体上把握语文新课程的总目标第一节语文课程性质一、语文课程性质的世纪之争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五种说法:1. 工具性2. 工具性和思想性的统一(文道统一)3. 兼具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综合性等4. 人文性5.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一)20世纪前50年——“文言”与“白话”民国时期国文课的主要教学目标:1. 使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以培养其民族精神2. 养成运用语体文及语言说事说理表情达意之技能3. 养成了解平易的文言文之能力4. 养成阅读书籍之习惯与欣赏文艺之兴趣——1932年《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二)新中国成立以后17年——“文”与“道”建国初期的主话题是“文”与“道”,即语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立统一1. 1956年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大纲规定:汉语是对青年一代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一种重要的有力工具文学是帮助年轻一代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有力工具2. 1961年《文汇报》社论“试论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应当是:使学生正确、熟练地掌握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并通过教学内容的教育和感染,培养学生正确的观点、健康的思想和高尚的品德。
倪文锦《语文教育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语文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圣才出品】
第10章语文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10.1 复习笔记一、语文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理论基础(一)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述1.现代信息技术的内涵(1)狭义的理解①信息技术就是信息处理的技术,因而将信息技术等同于计算机技术。
②信息技术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
这就是所谓的C&-C(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
③信息技术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
这就是所谓的“3C”技术。
(2)广义的理解信息技术是指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施用等功能的技术。
应用于教育中的现代信息技术目前主要指以计算机为核心,包括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络技术的现代信息技术。
2.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1)含义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使之成为课程和谐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简单地说,就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与学科的教与学有机地融合。
(2)发展进程①第一阶段: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②第二阶段: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③第三阶段:全方位的课程整合。
(3)整合目的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终目的是改善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信息化社会的学习文化。
3.21世纪语文课程发展模式——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语文课程改革中把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原因如下:(1)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语文课程的改革①第一个里程碑——“文字的出现”人类文明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是“文字的出现”,使书面语言加入到以往只能借助口耳相传来进行教育的活动之中。
由此,拓展了教育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并使教育的形式发生了改变。
②第一个里程碑——“印刷术的出现”“印刷术的出现”人类文明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是“印刷术的出现”,用纸张大量印刷出来的书籍,推动了知识的传播和教育的普及。
③第三个里程碑——“多媒体和互联网的出现”人类文明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是“多媒体和互联网的出现”。
语文教学论全套课件
•
第三单元 8.拿来主义......................................鲁迅 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弗罗姆 10.*短文三篇 热爱生命.........................................蒙田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帕斯卡尔 信条..........................................富尔格姆 • 第四单元 11.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 12.苏武传........................................班固 13.*张衡传......................................范晔
安徽著名特级教师蔡澄清
肖家芸
著名语文教师陈军(中)
特级教师邓彤(右)
• 魏书生(辽宁,自学能力培养,《魏书生文选》) • 宁鸿彬(北京,思维训练,《语文教学思考与实
践》) • 李吉林(南通,情境教学,《与情境教学》) • 韩军(山东,新语文教育,《新语文教育》) • 程翔(山东,情感教学,《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
•
2.难点:
• 教学方法:
• 教学时间:
• ( )课时
• 导读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
• 二、引导感知(初读课文)
•
1.指导通读,了解内容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一章)
第一章语文课程的哲学思考第一节语言与文化:“背景”与“领域”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一)列维· 斯特劳斯的归纳1.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结果2.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部分3.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条件(二)本杰明·沃尔夫的假设1.语言是文化的“背景”2.语言决定人们的思维,语言提供人们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的“陈规(既定规则)”3.语言是一切文化类型生长和发展的“共有知识背景”二、语言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但是人们并不是直接面对客观世界,而是通过语言这种中介。
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就拥有同一种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系统,这种语言成为人们从事任何文化活动的“共有知识。
这种背景性质的共有知识隐藏在人们的意识深处,甚至不为人们所察觉(例如:research研究、perfect完美)。
三、结论语言是文化的“条件”或“背景”,人类所有的文化活动都是在语言提供的平台与基础上展开的,都是隐蔽地受到语言本身的制约的(“语言世界观")。
第二节审美文化:文学作为一个文化领域文学与语言的关系:语言属于背景性质范畴,文学属于这个背景下的一个文化领域。
文化即人的活动的产物。
根据人的活动类型,可以将文化大致划分为三类:科学、哲学、文学.一、科学科学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产物,其最高目的是认识自然,基本取向是主观向客观靠拢,途径是最大限度逼近自然本身,因此语言的背景作用相对最弱;二、哲学哲学是研究人的,而人按照自己的尺度创建了语言。
因此,语言成为了哲学研究的对象,同时,语言还为哲学研究活动提供了一种先在的思维方式。
与科学相比,哲学与语言的关系进了一步;三、文学文学的本质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这是文学与哲学、科学的最大不同(一株树在科学家、商人和文学家眼中具有截然不同的价值);但这里所谓的“现实"是通过语言的折射获得的.因此,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在相当程度上转化成人与语言的审美关系(唐诗翻译成外语之后就缺少了一份韵味)。
倪文锦《语文教育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0-13章)【圣才出品】
第10章语文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10.1复习笔记一、语文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理论基础(一)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述1.现代信息技术的内涵(1)狭义的理解①信息技术就是信息处理的技术,因而将信息技术等同于计算机技术。
②信息技术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
这就是所谓的C&-C(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
③信息技术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
这就是所谓的“3C”技术。
(2)广义的理解信息技术是指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施用等功能的技术。
应用于教育中的现代信息技术目前主要指以计算机为核心,包括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络技术的现代信息技术。
2.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1)含义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使之成为课程和谐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简单地说,就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与学科的教与学有机地融合。
(2)发展进程①第一阶段: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②第二阶段: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③第三阶段:全方位的课程整合。
(3)整合目的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终目的是改善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信息化社会的学习文化。
3.21世纪语文课程发展模式——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语文课程改革中把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原因如下:(1)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语文课程的改革①第一个里程碑——“文字的出现”人类文明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是“文字的出现”,使书面语言加入到以往只能借助口耳相传来进行教育的活动之中。
由此,拓展了教育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并使教育的形式发生了改变。
②第一个里程碑——“印刷术的出现”“印刷术的出现”人类文明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是“印刷术的出现”,用纸张大量印刷出来的书籍,推动了知识的传播和教育的普及。
③第三个里程碑——“多媒体和互联网的出现”人类文明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是“多媒体和互联网的出现”。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语文课程的哲学思考1、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语言、文字1、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法国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列维.施特劳斯曾经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作过这样的归纳:(1)文化对语言具有决定作用,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结果(2)语言对文化的从属作用,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部分(共时)(3)语言对文化的决定作用(传承),语言作为文化的一种条件。
2、语言与文学的关系:语言与文学的关系是“背景”与“领域”的关系,文学审美之所以能够实现向语言审美的转化,前提是语言为文学提供一种背景可能,而文学则是通过语言来表达它的世界图景的,这个世界是怎样一幅图景,语言为它提供了多种可能性,文学审美性的获得,在相当程度上就是这种审美化的表达方式的选择的成果。
3、语文课=语言课+文学课4、语言课教学目标=语用知识教学+文章教学5、语文课程教学目标=语用知识教学+文学审美教学+文学知识教学6、语文课程的独立设科(三个阶段)(1)前哨站:梁启超、康有为反科举(2)奠基作用:洋务运动(3)重要标志:《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现代教育标志)8、“语文”课程名称:由叶圣陶最早提出的第二章语文课程的心理学基础9、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华生鼻祖:桑代克10、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观点(1)主张心理学研究应局限于有机体可观察的外在行为,反对研究内在的意识活动或心理过程。
(2)主张行为的形成或改变(学习结果)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而建立的联接。
(3)认为有机体的任何复杂的行为都可以还原(或归结)为一系列简单行为的简单组合11、行为主义语文课程观(1)在语文课程目标的定位和位置上,主张应该把基本目标确定为: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言语行为(或语言习惯)(2)在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上提倡根据程序教学原理编制教材(3)在语文课程实施方面强调模仿练习和强化的运用(4)在语文课程的测量评价方面主张测验外显行为和进行客观测验12、程序教学原则(1)小步子原则(2)积极反应原则(3)及时反馈原则(4)自定步调原则(4)低错误率原则13、课程测量(p12)14、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观点(1)主张心理学研究应该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注重分析和研究人性(2)主张心理学研究要关注每一个人,强调个体的个别差异,重视研究特定个体的心理特点(3)主张心理学研究方法要与研究对象相适应15、人本主义课程观(1)语文课程的根本目标就是使每个学生能够挖掘自身潜能,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满足自我实现的人生需求(2)语文课程内容确定要以选择对学生具有个人意义的材料为原则(3)语文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4)在语文课程测量评价中实施“情境性测量”和自我评价第三章语文课程的性质、理念及目标16、语文课程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17、(1)文言(国文)与白话(国语)之争(20世纪50年代):产生《红领巾》教学法(2)①“文”与“道”之争(新中国成立后17年):1959年6月《文汇报》开展了“关于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的讨论引发了到底以文学为主还是以道德为主②刘培坤老师《“文”与“道”——关于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之我见》认为:语文教学的任务本来就是“通过语言文学的教养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教学生‘学会文’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学通了道’是自然的结果”“语文教学必须兼取其文,而且以文为前提”18、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名词解释):三主思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四式(四种基本课式):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19、语文课程标准的二元融合: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性质)20、语文课程基本特点的三大特征(1)语文学科的审美移情性(2)语文学科的社会应用性(3)语文学科的基础性21、国务院2001年6月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得决定》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这两个文件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和教育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政策指导与保障22、新课程的价值追求(1)教育民主(2)国际理解(3)回归生活(4)关爱自然(5)个性发展23、语文新课程提出的基本理念(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理念:可以概括为一、二、三、四。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法)课件
第七阶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1997至今 课程论的基本任务是研究 “为什么教学”和“教 学什么”, 教学论的基本任务是研究“教学是什么”和“怎 么教学”, 二者是目的与手段、目标与过程的关系,是不可 分离的
第二章 语文课程与 教学发展演变
第一节 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 一、古代国语课程与教学内容 古代语文教材分为蒙学教材、经学教材、文选教材三
1、学会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
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把“学 会共同生活”(或译作“学会共处”)与学会 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列为教育的四大支 柱,认为这是今日教育中的重大问题之一。
2、合作学习中的多向交流 多向交流、平等参与、教学相长。 第三、在探究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自主学习是基础,合作学习是过程,探究学习
大类。 蒙学教材流行比较广的是《三字经》、《百家姓》、 《千字文》、《千家诗》。 经学教材“四书”“五经”。 文选读本是我国古代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 最早的是《昭明文选》。
二、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经验 (一)识字教学 1、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 2、使用韵语和对偶,便于朗读、记诵 3、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 4、联系日常生活 5、激发儿童兴趣 (二)阅读教学 1、熟读、精思、博览 2、评点法
语文课程与 教学论
语 文 课 程 与 教 学 论
绪论
一、课程名称
最早始见于1902年钦定京师大学设立师馆(师范 学院)学科管理和各科教学法,中文这门课程 分可建立约在1911年前后。 中学语文教材教法、语文教材教法 中学语文教学法论、语文教学方法论 中学语文教学新论、中学语文教育学 中学语文教学通论等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小学语文教育专业中综合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是重要的、体现出专业特色的核心课程。
本课程主要包含语文课程、语文教材、语文教学、语文评价、语文教师等五部分,其中语文教学是本课程的核心内容,具体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综合性学习等5个学习领域的教学。
本课程以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为依据,以“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为理念,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规定的“小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中的“教育知识与能力”目标领域的相关条款和师范生应当具备的语文教学能力进行课程内容设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植学生对小学语文教育的兴趣,强化小学教师角色意识;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历史与现状,掌握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内容、特点;掌握小学语文课程的目标体系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独立进行教学设计;了解小学语文教学常规,培养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技能,如独立分析教材的能力、备课编写教案的能力、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与课后反思能力等;具有从事语文教学的扎实的基本功,如语言表达、三笔字、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等;掌握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意义、内容及方式,练习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与教师的课堂教学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学方法1、本课程强调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并重,以师范生教师素养提升为价值取向。
2、重视学习的体验和互动,强调培养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教育经验,内化课程理念,促进课程理论与教学能力之间的转化。
2、采用“慕课模式+课堂研讨互动+实践作品点评”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主要分成面授课程、视频课程、讨论课程三个层次开展教学,形式多样。
3、作业内容以相关网络资源的阅读与反思为主,注重学习的趣味性与学术性,将学习引向深入。
在每个教学视频后的作业设计中,就相关内容精选适合学生阅读的网络资源趣味性与学术性相统一的原则,并提供网络链接,或观看视频、或阅读博文、或阅读学术文章,或浏览学术争鸣、或进行论坛交流、或讨论教学课例,以帮助学生扩大视野,加深理解,澄清误区,理论提升,将学习引向深入。
倪文锦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十一章.最全优质PPT
最近发展区:每一个学习者都有两种不同的 学习水平,其一是学习者已有的、个人独 立解决问题的水平;其二是学习者可能具 备的在他人帮助下能够达到的解决问题的 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与空间即为 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进一步认为,教学 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要走在发展的前面, 教学内容要落在最近发展区内。
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 性联系的基础上,嵌入其认知结构。
学生的认知状况,简而言之就是他们已经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渴望知道什么。 维果斯基进一步认为,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要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内容要落在最近发展区内。
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 1934年因患肺病逝世,终年只有38岁。
语文课程标准的研读应该注意以下几方 面:
首先,洞悉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其次,建构新的语文观; 最后,了解学科知识结构,把握所教学段的
目标。
洞悉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 语文教育要对国人的语文生活及其建构肩负起自 己的责任,为时代,为国人语文生活的建设提供 智力和文化支持。
• 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是,一定要有生活的意识和 眼光,将教学内容、学习任务置于学习者的生活 背景下,使之在与个体生活发生实质性联系的基 础上,嵌入其认知结构。
学习者在他人帮助下能够达到的水平
最近发展区
学习者已有水平
学习者在他人帮助下能够达到的水平 最近发展区2
学习者已有水平
3.了解学生的学习团队——学习者共同体的
构成与智能状况。
学习者共同体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件笔记.pdf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序号1291)第一章语文课程的哲学思考学习目标:1. 了解语言和文化的关系2. 理解“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的内涵3. 学习从哲学高度思考语言和文学的关系第一节语言与文化:“背景”与“领域”一、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语言与文学二、语文课程的思考起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列维· 斯特劳斯的归纳——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结果(历时的角度)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部分(共时的角度)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条件(传承的角度)列维· 斯特劳试图用结构主义语言学原理来分析古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的深层文化含义,他关注的不是故事本身的内容,而是要检验故事要素之间的潜在关系结构三、本杰明·沃尔夫(Benjamin Lee Whorf)的假设(“沃尔夫假设”)——语言是文化的“背景”语言决定人们的思维,语言提供人们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的“陈规(既定规则)”语言是一切文化类型生长和发展的“共有知识背景”人们以在其本族语言中设立好了的分类和区分的方式认识世界,由于文化的差异,某种语言中的发现也许不会出现在另一种语言中。
语言与文化关系的最新理解:语言是文化的“条件”或“背景”,人类所有的文化活动都是在语言提供的平台与基础上展开的,都是隐蔽地受到语言本身的制约的。
第二节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一、语言在文学中是作为一种“直接现实”而存在的东西,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人们用语言来反映生活、反映现实、表达思想并抒发情感,它构成了文学的客观和基本的存在方式。
简言之,语言是文学的直接现实。
高尔基:“语言是文学的基本工具和第一要素”二、文学与语言有一种特殊关系:文学总是关于语言的,总是对于语言本身的性质的独特显示。
人们称伟大的作家、诗人为“语言大师”、“语言巨匠”,正是出于他们对语言的卓越贡献。
文学比语言的其它功能都更为重要,因为它能真正使我们明白语言的性质。
三、语言是读者欣赏文学作品的窗口第三节课程论的选择:分立与组合语文课=语言课+文学课文学课教学目标:审美教育(文学阅读教学+文学写作教学)语言课教学目标:语用知识的教学(汉语语用知识教学+文章教学)第二章语文课程的心理学基础学习目标: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一节行为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学习是主动(桑代克的实验)或被动(巴甫洛夫的实验)行为的改变,而行为的改变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而建立的联结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一)把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确定为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言语行为(或语言习惯)(二)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需要根据程序教学原理编制教材1.小步子原则2.促进学生积极反应原则3.提供及时反馈原则(三)强调模仿练习和强化在课程实施方面的运用背诵与仿写(四)语文课程应测量和评价学习的外显行为,进行客观测验第二节人本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一)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二)关注每一个人,强调个体差异(三)研究方法要去研究对象相适应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一)语文课程的根本目标就是使每个学生能够挖掘自身潜能,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满足自我实现的人生需求(二)语文课程内容的确定以选择对学生具有个人意义的材料为原则(三)语文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1. 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2. 学生独立或与他人协同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3. 创设一种真诚、和谐、被人关怀和理解的学习氛围4. 课堂时间和上课形式的自由5. 异质分组6. 着眼于学习过程的学习7. 从做中学(四)实施“情境性测量”和自我评价第三节认知心理学与语文课程一、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一)已有知识决定人的行为和认知活动,只有在外部信息与已有知识形成一定联系的时候,才能产生意义(二)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运用已有知识去加工由外部环境输入的新信息的过程二、认知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一)语文课程的设计应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有助于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获得合理的认知结构,做到目标设置三维化,教材编制序列化(螺旋型结构)(二)语文课程中要按照学生加工语言文字信息的规律和认知活动特点展开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适宜的外部条件(三)在测量评价方面注重评估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这种结构的功能与外在表现第四节建构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涵(一)复杂的学习环境和真实的任务情境(二)学习依赖于共有的理解,这种共同理解来自社会协商(三)主张以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四)强调让学生经历知识建构的过程,重视学习者对自己认知过程的意识和监控(五)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让学习者建构起自己的意义(六)强调“少就是多”和“学会如何学习”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一)语文课程的设置要反映复杂问题和真实情境,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努力为学生提供认知工具,拓展学习时空,开拓课程资源;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通过社会实践学习知识;充分利用多媒体和超文本,为学生提供跨学科、跨时空和面向真实世界的桥梁和纽带(二)语文教学设计应有所改变:教学目标有师生共同协商制定;教学任务和内容应该开放而灵活,能随学习进程的变化而变化;教学方法的设计应基于具体的学习情境(三)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将强调以学生自主发现、自我探究为主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四)评价标准上将标准参照、常模参照和个人发展参照结合起来;评价方式上将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结合起来;评价方法上将考试、考核、学习档案的建立有机结合起来三、建构主义的语文教学评价基本原则:1. 以知识建构为评价标准;2. 以意义的建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依据;3. 强调教学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4. 评价必须考虑学习发生时的具体背景;5. 评价标准应该多元化;6. 既重视评价中的个性化反映,又倡导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合作第三章语文课程的性质、理念及目标学习目标:1. 了解语文课程性质之争的历史2. 把握新课程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3. 理解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4. 从整体上把握语文新课程的总目标第一节语文课程性质一、语文课程性质的世纪之争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五种说法:1. 工具性2. 工具性和思想性的统一(文道统一)3. 兼具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综合性等4. 人文性5.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一)20世纪前50年——“文言”与“白话”民国时期国文课的主要教学目标:1. 使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以培养其民族精神2. 养成运用语体文及语言说事说理表情达意之技能3. 养成了解平易的文言文之能力4. 养成阅读书籍之习惯与欣赏文艺之兴趣——1932年《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二)新中国成立以后17年——“文”与“道”建国初期的主话题是“文”与“道”,即语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立统一1. 1956年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大纲规定:汉语是对青年一代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一种重要的有力工具文学是帮助年轻一代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有力工具2. 1961年《文汇报》社论“试论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应当是:使学生正确、熟练地掌握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并通过教学内容的教育和感染,培养学生正确的观点、健康的思想和高尚的品德。
倪文锦 教学法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绪论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和语文教学的转型第1章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第1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第2节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第3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第4节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第2章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目标第1节认识语文课程的性质第2节把握语文课程的目标第3章小学识字和写字教学第1节识字写字的教学目标第2节识字教学的改革第3节识字写字教学的策略>第4章小学阅读教学第1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与任务显示全部信息绪论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和语文教学的转型第1章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第1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第2节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第3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第4节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第2章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目标第1节认识语文课程的性质第2节把握语文课程的目标第3章小学识字和写字教学第1节识字写字的教学目标第2节识字教学的改革第3节识字写字教学的策略第4章小学阅读教学第1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与任务第2节阅读教学实施第3节阅读教学评价第5章小学写作教学第1节当前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节课程标准的写作取向和国外小学作文第3节小学生作文的心理过程模型第6章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第1节从听说训练到口语交际教学第2节口语交际教学现状、借鉴和建议第7章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第1节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概述第2节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第3节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第8章校本课程与小学语文教学第1节“校本课程”的几个基本问题第2节小学语文微型/隐性校本课程第3节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利用第9章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第1节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第2节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语文教学第3节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现状及问题第4节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人才培养第10章小学语文新课程实验教科书第1节“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及教学案例第2节“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及教学案例第3节“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及教学案例第11章语文课程评价第1节课程评价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趋势第2节语文课程评价中的几个重要思想第3节语文课程评价实施第12章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师的素养第1节语文教师的理念转变第2节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第3节语文教师的能力提升后记。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PPT课件
(8)语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语感转化,其标志就是经过反复使用而进入高 度熟练状态,以至于能无意识地对20之21 领会和运用;但并非所有的语感都能12
语文教学范式的时代转型
第二节 基于网络的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
第三节 锡山高中“语文阅览”校本课程的实践
第十二章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
第一节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
第二节 语文课程的“质变”及教学的转型
第三节 写作教学的网络平台建构
第十四章 语文考试与评价
第一节 当前我国的语文课程评价改革
第二节 关于完善语文考试的若干思考2021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倪文锦&谢锡金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1
作者简介
倪文锦,男,上海市人,1948年9月生。华东师范大学教育 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杭州师范大学学科教学研究 所所长,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生导师。中国大陆课程与教 学论专业首位语文教育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高 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教育部中等职业教 育教学指导委员、文化基础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 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语文教学研究会主任;上 海市考试院考试研究室语文学科组成员。
2021
10
3、“样本”说在我国最早由叶圣陶先生提出,他说:“教材的性质等于样 品,熟悉了样品,也可以理解同类的货色。”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学内容 就是怎样读、怎样写的方法,这其中最首要的知识,而知识的获得和生成是学 习者在选文阅读和揣摩中实现的,离开了特点的选文,知识无法生成。“知 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生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 。国文教本中排列着一篇篇文章,使学生试去理解,理解不了的由教师给予帮 助(教师不教学生先自设法理解,而只是一篇篇讲给学生听,这并非最妥当的 帮助);在这里,学生得到了阅读的知识(即方法)。更使学生试去揣摩它们 ,意念要怎样地结构和表达,才正确而精密,揣摩不出的,由教师帮助;从这 里,学生得到了写作的知识(即方法)。”王荣生教授认为,“样本”说的课 程内容是不能事先约定的,而是随着学生技能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的,因此课程 内容主要来源于具体学生在与特定文本交往的过程中。
倪文锦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十三章 课件
读者(dúzhě)空间
正是因为读者本身也存在(cúnzài)空间,所以,文
内容(nèiróng)才可能给读者空间以填充,以意义。 者正是在这种空间被填充的过程中得到了阅
读的愉悦感、收获感、充实感。阅读的过程
是读者“充电”的过程,是读者获得知识与 意义的过程,也是读者知识结构、内心深处
第三页,共60页。
库恩对范式(fàn shì)的解释是:“范式
词有两种意义(yìyì)。
一方面,它代表着一个(yī ɡè)特定共同 的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等
构成的整体。 另一方面,它指谓着那个整体的一
种元素,即具体的谜题解答;把它们当
作模型和范例,可以取代明确的规则以
作为常规科学中其他谜题解答的基础。 ”
神和思想状况、物质条件、民族心理结构等 一切影响他和形成他的东西的总和。
?前见:是指进入解释的特定视角或切人点, 海德格尔称之为“前见”。 ?前设:就是解释前我们预先已有的假设。
第十六页,共60页。
? 一千个读者(dúzhě)的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 鲁迅(lǔ xùn):“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
? ——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
验稿)》
?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 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
流的动态过程。”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第二十四页,共60页。
一、语文(yǔwén)对话教学的实践模式
(一)阅读(yuèdú)对话
读者与文本本身(běnshēn)的对话
“教育应该(yīnggāi)建立在四个支柱基础上,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zuò shì)、学会共同生 学会生存。” “通过对话和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进行 争论,这是 21 世纪教育需要的一种手
最新倪文锦《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六章幻灯片
• 4、小结:我们的校园这么美,我们应 该保护它。
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教案 ——清明情思
•学习目标:
1、了解清明节
2、了解清明节的相关文化
•学习过程: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 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你知道清明节的由来吗?你了解清明节的哪 些常识? •一、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说出你了解到的有关清明节的由来
《 金融制度方面的几个变革
金
融
理 1、金融法规的飞速变革;
论 2、风险是投资的伴随品,促使金融法律
与
实 的完善;
务 》
3、金融一体化程度大大提高,集团化趋
课 势日趋明显。
件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会计金融系
《 五、学习过程中须注意
金
融
理 1、通看整本书,以本为本;
论
与 2、熟记每个概念,特别是一些基本概念;
2.将网络资源与原来的语文校本课 程结合起来,形成具甄别、使用、 整有网络特征的系列校本课程。
如一些学校利用网络作为主要的信 息工具开展小课题研究;利用某些 专题网站开设系列选修课程。
3.借助局域网和专门开发的专题学习软件, 进行语文专项学习或训练。
网络学习软件是由专业公司开发的专门掌习平台。 它往往针对学校教育或学科教学中某一方面的内 容,例如作文学习、名著阅读、唐诗宋词鉴赏等, 以课堂教学方式为参照模式,利用专门开发的软 件系统,借助学校局域网,将与某个专题有关的 学习资源预先整合在一起。教师利用这样的平台, 就可以在课堂上开展教学。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会计金融系
《 近年来的金融大事
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研读语文课程标准
• 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或地区)颁布的指 导和规范语文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献,它 具有法规性和强制性,代表着一个国家 (或地区)在某一个时期对语文教育的要 求与规定。
•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科教学的目标、内容、 要求等都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因此, 它是进行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性文献和重 要依据。
维果茨基(1896-1934),白俄罗 斯人,前苏联(俄国)的心理学家,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他主 要研究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着重 探讨思维与言语、教学与发展的关 系问题。1917年,维果茨基毕业于 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和沙尼亚夫斯基 大学历史-哲学系,他对心理学有浓 厚的兴趣,读了很多心理学、语言
了解学科知识结构,把握所教学段的目 标
课程标准从总体上规定了本学科的教学目标 和内容,并对各学段的教学提出了建议与要 求。研读课程标准,教师要熟悉本学科的知 识领域,了解所教学段在整个学科中所处的 地位,以及所教内容的前后联系。
同时,还需要根据自身的教学实际,结合学 科特点,找出语文学科的基本结构和确立最 具创生性的教学要点。在此基础上准确理解 所教学段的教学目标。
学及其他社会科学的著作,曾先后工作于莫斯科实验 心理学研究所、缺陷研究所、莫斯科心理学研究所, 并在莫斯科、列宁格勒、哈尔科夫等城市的许多高等 学校讲授心理学。1934年因患肺病逝世,终年只有 38岁。
最近发展区:每一个学习者都有两种不同的 学习水平,其一是学习者已有的、个人独立 解决问题的水平;其二是学习者可能具备的 在他人帮助下能够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与空间即为最近发展 区。维果斯基进一步认为,教学要促进学生 的发展,要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内容要落 在最近发展区内。
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文学名著 •名家解读 •各学科著作(尤其是历史、哲学、人物传记)
《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
孙绍振,1936年生,1960年毕业于 北大中文系。1960年至1961年在北 大任助教。1961年至1970年在华侨 大学中文系工作。1973年至今,在 福建师大中文系。现为福建师大文 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院教 授委员会主任,兼任福建省作家协 会副主席,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 长。
第一,学习者的认知现状及其学习风格。 第二,最近发展区。 第三,了解学生的学习团队——学习者共同 体的构成与智能状况。 最后,要加以强调的是,对学习者已有学习 策略的了解。
1.学习者的认知现状及其学习风格。
学生的认知状况,简而言之就是他们已经知 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渴望知道什么。
2.最近发展区
学习者在自己的团队里相互交流心得与发现, 共同分享快乐和资源,在合作中探究、进步。 因此,学习者共同体不仅是学习者在学习过 程中所形成的、极具价值的伴生性智能资源, 也是在教学设计时应该高度重视的课程与教 学资源。了解学生,必须了解他所在的群体。
三、正确选择和使用教材
对学科内容的透彻理解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基本 前提,它圭要体现在对教材的解读和加工上。 这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能够确认并解释本学科的关键概念和基 本技能。 其次,了解本学科的全部知识和细节。 最后,是对当前学科内容的课程方法的熟悉程 度。
学习者在他人帮助下能够达到的水平
最近发展区
学习者已有水平
学习者在他人帮助下能够达到的水平 最近发展区2
学习者已有水平
3.了解学生的学习团队——学习者共同体的
构成与智能状况。
学习者共同体
学习者共同体是指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 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 ,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校过程中进行沟通 、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 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 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
这里我们必须强调几点: 第一,语文教师是设计者。 第二,语文教学设计,说到底就是学程设计。 第三,语文教师作为教学设计者,要不断学 习和吸收教学设计的相关研究成果,特别是 要了解本学科在教学设计方面的最新进展和 发展走向。
语文教学设计的要求具体包括以 下几点:
一、研读语文课程标准 二、充分了解学生 三、正确选择和使用教材 四、教师对自身的认知与了解 五、熟悉知识的类型与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的研读应该注意以下几方 面:
首先,洞悉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其次,建构新的语文观; 最后,了解学科知识结构,把握所教学段的 目标。
洞悉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 语文教育要对国人的语文生活及其建构肩负起自 己的责任,为时代,为国人语文生活的建设提供 智力和文化支持。
• 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是,一定要有生活的意识和 眼光,将教学内容、学习任务置于学习者的生活 背景下,使之在与个体生活发生实质性联系的基 础上,嵌入其认知结构。
语文科基本知识结构
• 语言(口语交际、书面语、汉字) • 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外国文学、文学理论、文学鉴赏与批评) • 文化(中国文化、外国文化、跨文化交际)
教学目标的阶段性
二、充分了解学生
对学生的了解包括成长背景、学习动机与需 要、认知状况等。其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状 况是关键。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 语文的学习只有在学习者具有了独特的生命意义 和生活体验以后,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目标。 (人作为主体不是用语文生活,而是就生活在语 文之中)。
建构新的语文观
“大语文观” •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 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 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 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 能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他们认为,教学设计的实质是设汁者关于学 与教的原理指导下展开的对教学活动及其过 程的规划,是一种系统化与反思性的过程。
第十一章 语文教学设计
本章学习目标:
•掌握语文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 •能比较科学地进行语文教学设计
第一节 语文教学设计的依据
关于教学设计的界定:
教学设计址把“学习与教学的原理转换成教学 材料、活动、信息资源和评价方案的系统化 和反思性的过程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