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提纲
2018年福建教师招考《教育综合》考试提纲
2018年福建教师招考《教育综合》考试提纲2018年福建教师招考教育综合复习【教育学模块】1.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的产⽣与发展1、概念:⼴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们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定的社会要求,有⽬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作,对受教育者的⾝⼼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向变化的活动⼴义的教育包括 :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种有⽬的地培养⼈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是: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性,继承性。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的发展:(1)原始社会的教育:与社会⽣活、⽣产劳动紧密联系;具有⾃发性、⼴泛性和⽆等级性;主要的教育⽅式是⾔传⾝教和有意识的模仿。
(2)古代社会的教育:进⼊奴⾪社会后,⼈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1.古代中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形成了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春秋私学的发展;宋代产⽣的程朱理学经元到明清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是“四书”“五经”考点:四书:《⼤学》《中庸》《论语》《孟⼦》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2.古印度:和宗教紧密相关;教育的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3.古埃及:开设最多的是⽂⼠学校。
4.古希腊、罗马: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
古雅典注重⾝⼼的和谐发展;古代斯巴达教育以军事训练和政治道德为主。
西欧进⼊封建社会后,形成了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教育。
(3)⽂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七艺包括“三科”⽂法,修辞,辩证法,“四学”天⽂,⾳乐,⼏何,算术(4)近代社会的教育:16-19世纪末,世界进⼊到近代社会,教育的变化: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预,公⽴教育崛起。
教育世俗化。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重视教育⽴法,以法治教。
2018年福建教师招考《教育综合》考试提纲
2018年福建教师招考教育综合复习【教育学模块】1.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概念: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 :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是: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的发展:(1)原始社会的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联系;具有自发性、广泛性和无等级性;主要的教育方式是言传身教和有意识的模仿。
(2)古代社会的教育:进入奴隶社会后,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1.古代中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形成了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春秋私学的发展;宋代产生的程朱理学经元到明清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是“四书”“五经”考点: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2.古印度:和宗教紧密相关;教育的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3.古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学校。
4.古希腊、罗马: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
古雅典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古代斯巴达教育以军事训练和政治道德为主。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3)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天文,音乐,几何,算术(4)近代社会的教育:16-19世纪末,世界进入到近代社会,教育的变化: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教育世俗化。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5)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点:教育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2018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提纲
2018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提纲综合素质职业理念一、学生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一)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要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三)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自身独特性。
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贯彻因材施教。
二、教师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一)教师角色的转变1.学生研究的引导者和发展的促进者2.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3.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4.开放性的教师(二)教师行为的转变1.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2.教学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3.自我反思4.团结合作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与“责任”是其核心与灵魂(一)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依法履行教师职责和义务。
(二)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对工作高度负责,乐于奉献。
(三)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关心爱护部分学生,恭敬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四)教书育人—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实施素质教诲,遵照教诲规律,勇于探索创新,提高教诲教学水平。
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启发学生创新精神。
(五)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举止文明,团结协作,廉洁奉公,平等对待学生家长。
(六)终身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树立终身研究理念,遵守教师培训制度,自觉更新教育观念,完善知识结构,钻研教学业务,提高教书育人能力水平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诲学基础知识一、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一)教育者: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二)受教诲者:是教诲者的对象,是进修的主体。
(三)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二、教育影响三者间的关系: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2018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公版)——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提纲(一)
2018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公版)——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提纲(一)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原理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
二、教育的概念: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三、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四、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五、教育的社会属性:①教育具有永恒性;②教育具有历史性;③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七、教育的发展Ⅰ、原始社会的教育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Ⅱ、古代社会的教育①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我国就出现了学校教育。
西周时期出现了“学在官府”“政教合一”的现象②古希腊斯巴达教育:培养军人和武士(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雅典教育:培养政治家和商人(读、写、算、音乐、文学、哲学)③古印度宗教教育盛行④古埃及文士学校(典型特征:以僧为师,以吏为师)Ⅲ、古代学下教育的特征①古代产生了学校②古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③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④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⑤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Ⅳ、20世纪以后的教育新特点: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和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Ⅰ、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Ⅱ、教育学的发展①《学记》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末期。
它是中国古代、世界古代最早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②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注重“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④教育学创立阶段的教育思想34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④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Ⅱ、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①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②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③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④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Ⅲ、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Ⅰ、青春期是人的一生中最为关键的发展阶段,也是继婴儿期后,人生第二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
2018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公版)——综合素质材料分析题复习提纲
2018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公版)——综合素质材料分析题复习提纲2018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公版)——综合素质材料分析题复习提纲一、“学生观”类似题型答题技巧请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材料中……老师的教学行为答:……老师的教学行为,践行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具体要求。
值得我们学习。
首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强调,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每个学生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分析材料中的具体行为)……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提高。
其次,“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强调,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的,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分析材料中的具体行为)……充分鼓励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积极性。
最后,“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强调,学生是独特的人。
教师要做到关注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和个性化成长。
……(分析材料中的具体行为)……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关注并发展学生的独特性。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履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因材施教,从而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二、“教师职业道德”类似题型答题技巧请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材料中……教师的教育行为。
答:……老师的教育行为,符合教师职业道德的相关要求,值得肯定。
①……老师的行为体现了教书育人。
教书育人的师德规范要求教师在工作中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分析材料中的具体行为)……体现了作为教师应有的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
②……老师的行为体现了关爱学生。
关爱学生要求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分析材料中的具体行为)……体现了其关爱学生的职业道德。
2018年高等教育教师资格证理论考试复习资料大全
第一章心理学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活动又称心理现象,简称心理2.个体心理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方面3.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4.动机的基础是各种需要。
需要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 ,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
兴趣是需要具体体现。
5心理过程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语言)、情绪过程(满意、喜爱、爱慕、厌恶、憎恨等)、意志过程(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8意志常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并对人的行为具有发动和制止作用。
7.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8.客观事物是情绪体验的客观来源,需要是情绪产生的主观原因。
9心理状态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持续的状态。
包括睡眠状态、觉醒状态或注意状态。
9心理特征是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多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气质是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反应特征。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气质和性格有时统称为人格。
12人的心理活动与其行为反应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行为的直接观察与科学分析,可以间接地推断人的心理活动的性质与水平13心理通过行为得以表现,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内部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心理是支配和调节行为的精神活动13意识指能为个体所清晰觉察的心理活动。
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 ,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主导方面。
无意识(即下意识)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15意识是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无意识也是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17唯理论法国的笛卡尔,他最早用反射概念来解释动物的行为和人的某些无意识的简单行为,相信“天赋观念”。
2018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
中学教师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目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考试大纲 (1)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5)第二章中学课程 (14)第三章中学教学 (18)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 (29)第六章中学生心理辅导 (37)第七章中学德育 (39)第八章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43)《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考试大纲一、考试目标1.理解并掌握教育教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能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问题。
2.理解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掌握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具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能力。
3.掌握中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4.理解中学生生理、心理的特性和差异性,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
5.掌握班级日常管理的一般方法,了解学习环境、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知识,具有设计一般课外活动的能力。
6.掌握教师心理,促进教师成长。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2.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关系;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及它们在人的发展中的各自作用;了解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包括中学生的身体外形、体内机能、脑的发育、性的发育和成熟。
3.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了解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了解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熟悉我国当前的学制。
4.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2018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公版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提纲四
2018年下半年老师资格证考试(中公版)——教化知识及实力复习提纲(四)第七章中学德育第一节中学生品德心理及发展Ⅰ, 品德概述(1)品德的概念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确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2)品德及道德的联系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个体品德的形成依靠于社会道德。
(3)品德的心理结构①道德相识(个体品德的核心)②道德情感(爱国主义, 集体主义, 责任感, 事业感, 义务感等)③道德意志(信念, 决心和恒心)④道德行为(衡量品德的重要标记)(4)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①依从依从包括从众和听从两种。
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相识及体验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听从是指在权威命令,②认同认同是在思想, 情感, 看法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看法和行为及他人相接近。
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仿照,其动身点就是试图及榜样一样。
③内化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及他人一样。
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 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富贵不能淫……)Ⅱ, 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1)利用群体约定经集体成员共同探讨确定的规则, 协定,对其成员由确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担当执行的责任。
一旦某一成员出现越轨或违反约定的行为,则会受到其他成员有形或无形的压力,迫使其改变看法。
(2)赐予恰当的嘉奖及惩处首先要选择, 确定可以得到嘉奖的道德行为。
其次,应选择, 赐予恰当的嘉奖物。
最终,应强调内部嘉奖。
(3)价值辨析价值辨析是指引导个体利用理性思维好心情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努力去发觉自身的价值观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
第二节道德发展理论Ⅰ,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对偶故事)①自我中心阶段(2~5岁),自我中心②权威阶段(5~8岁),他律期。
该时期的儿童听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 不可变更的,而且只依据行为后果来推断对错。
2018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汇总
2018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汇总第一部分: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一、教育概述(重要程度:中)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同时也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教育学概述(重要程度:高)(单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规律和原理的学科。
三、教育目的(重要程度:高)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包括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两个方面。
四、教育的基本规律(重要程度:高)教育的发展依赖于政治经济的发展,同时遗传素质和政治经济制度也对教育产生影响。
五、教育制度(重要程度:高)一个国家的学制建立需要考虑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制度要求、受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水平、人口发展状况、国家的文化传统以及国内外历史经验的继承和发展等因素。
六、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重要程度:中。
单选)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实证研究、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等。
第二部分:中学课程一、课程概述(重要程度:低)活动中心课程理论主要观点是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
二、课程编制(重要程度:高)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制的主要依据,教材编写的原则包括强调不同学科的特点、基础性、考虑社会现实和教育现状、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以及同一年级各学科和不同年级同一学科的衔接。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要程度:高)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课程结构改革的要求包括实行素质教育、注重学科整合、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和实践能力培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包括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创新人才等。
第三部分:中学教学(重要)一、教学概述(重要程度:低)教学不仅仅是智育,还包括德育、体育和美育等方面的教育。
教学的意义在于通过教育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二、教学过程(重要程度:低)教学过程中可以遵循的教学规律包括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而异等。
二、教学过程及其原则与方法(重要)教学过程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2018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
2018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素质教育一、素质教育的内涵(提素个性创两创两全)①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②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③素质教育是注重学生个性培养的教育。
④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①坚持德育为先②坚持能力为重③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④着眼于民族素质的提高⑤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⑥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创新的发展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一)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六项具体目标: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研究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研究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动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近况,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域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研究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动课程施行过于强调接受研究、融会贯通、机器锻炼的近况,倡导学生自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造就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常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换与合作的能力。
5.改动课程评价过火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增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1.更师的教育观念2.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3.强化教师在职进修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优化学校管理(三)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四)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五)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观一、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1)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2)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3)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
2018年教师资格考试大纲-《综合素质》(中学)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考试大纲(高级中学)注:1.2018年教师资格笔试报名在9月4日开始;2国家实行教师资格统一考试,提高教师认定门槛,加大了考试难度,笔试通过率只有30%左右;3.想考证的小伙伴抓紧时间准备吧!备考的同学请认真看下下面的考试大纲,作有针对性的复习,预祝考试成功!主页中有2017年的国考考试真题,建议下载熟悉题型。
一、考试目标主要考查申请教师资格人员的下列知识、能力和素养: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
3.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4.具有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一)职业理念⒈教育观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2.学生观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⒊教师观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与决心。
(二)教育法律法规1.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了解国家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
了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相关内容。
2.教师权利和义务理解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熟悉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所规范的教师教育行为,依法从教。
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复习资料
2018年下半年教师资格复习资料《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选择題、辨析題)1教育的涵义(掌握)广义的教育:凡是増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王要指学校的教肓,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肓的工作,对受教肓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朝着社会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掌握)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发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特点目的性和专业性。
受教肓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肓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肓影响的人。
特点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动性。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內容、教育措施等。
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勻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3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生心理起源说:孟禄,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牧劳动超源说: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咸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2^.-7 * “皓片1给魏盲埒程了室硕雲尋知顶宜年枠资本主义教育目的在于为资产阶级巩固和维护其统治及利益服务,既要培养利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又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一定的文化知识,培养熟练的劳动力。
社会主义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现代教育基本特征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点: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选择題)1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牢记〉孟子:“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孔子:重视因材施教。
2018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
2018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高等教育心理学》试卷含答案1.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
CA.理论科学B.应用科学C.交叉科学D.实践科学2. 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对少数或个别学生进行较长时间的多方面深入研究的方法,称为。
BA.测验法B.个案法C.调查法D.观察法3. 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是。
AA.个体内部矛盾B.个体心理水平C.个体生理水平D.个体遗传条件4. 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CA.遗传条件B.社会环境C.学校教育D.实践活动5. 大学生的情绪一旦被激发,往往会在较长时间内影响个体的心理与行为,这说明大学生的情绪情感发展具有。
BA.丰富性B.心境化C.波动性D.复杂性6.下列属于负强化的例子是。
DA.杀鸡骇猴B.当孩子犯错时拿走他最喜欢的玩具C.孩子去医院看病不再发烧了D.孩子表现不好就饿他一会儿, 表现好才给吃的7.著名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告诉我们,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对学习效果的提高。
DA.也是中等B.不利C.关系不大D.最有利8.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声望的需要是。
DA.认知内驱力B.附属内驱力C.欲望内驱力D.自我提高内驱力9.在教学中,教师采用模型、图片、幻灯、电影及录像等进行教学,这种直观形式属于。
BA.实物直观B.模象直观C.言语直观D.综合直观10.如果要想记忆效果好,过度学习的程度应保持在。
DA.120%B.130%C.140%D.150%11.在练习的中后期往往出现进程的暂时停顿观象,称为。
DA.平原观象B.起伏观象C.低谷观象D.高原观象12.关于个人自己认识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称为。
BA.认知B.元认知C.技能D.操作13.以下各项中属于认知策略的是。
AA.精加工策略B.计划策略C.监视策略D.调节策略14.以下问题属于无结构的问题是。
BA..数学应用题B.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C.《背影》的作者是谁D.2008年奥运会主办方是哪个国家15.问题解决是指使用常规方法来解决有结构的、有固定答案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素质职业理念一、学生观 --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一)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要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三)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自身独特性。
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贯彻因材施教。
二、教师观 --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一)教师角色的转变1.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发展的促进者2.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3.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4.开放性的教师(二)教师行为的转变1.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2.教学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3.自我反思4.团结合作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与“责任”是其核心与灵魂(一)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依法履行教师职责和义务。
(二)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对工作高度负责,乐于奉献。
(三)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四)教书育人—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实施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勇于探索创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启发学生创新精神。
(五)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举止文明,团结协作,廉洁奉公,平等对待学生家长。
(六)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遵守教师培训制度,自觉更新教育观念,完善知识结构,钻研教学业务,提高教书育人能力水平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育学基础知识一、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一)教育者: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二)受教育者:是教育者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三)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二、教育影响三者间的关系: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
三、教育的属性(一)教育的本质属性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2.教育具有历史性3.教育具有独立性四、教育的独立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教育具有继承性(二)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的影响。
(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五、教育的功能(一)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二)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三)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六、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这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七、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一)政治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内容(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做需要的人才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八、教育与精神文化的相互关系(一)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15年.上]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
(二)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新文化的作用。
(三)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教育本身是一种文化力量(四)学校文化九、教育目的的影响因素(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12年.下](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二)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也是确立教育目的的重要根据(三)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四)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理论依据十、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4年.上](一)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二)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三)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十一、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一)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二)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四)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五)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六)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渗透于教育的各方面。
十二、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制定教育制度的依据] (一)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二)社会政治制度(三)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四)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我国小学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一)高度的科学性和高度的思想性相统一(二)要以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为最终目的(三)要适合小学生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二、课程的作用(一)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保证。
(二)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学的依据,是师生联系和交往的纽带。
(三)课程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的根据(四)课程是国家检查和监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
三、课程的类型(一)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二)必学课程与选修课程(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四)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四、课程内容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一)课程计划的内容: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学周安排。
(二)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三)教材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试听材料。
五、课程开发的模式(一)目标模式,泰勒(二)过程模式,斯腾豪斯(三)情境模式,劳顿“文化分析”理论,情景模式的可操作性程序五步骤:情境分析,目标表达,制定教学方案,阐明和实施,检查、反馈、评价和改进。
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社会、知识、儿童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一)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二)关注每一位学生(三)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四)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一)三维目标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综合课程观,课程的设置要更加综合体现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培养学生综合的视角和综合能力。
(三)内容联系观,教学要努力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四)学习方式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发展评价观,重视学习的过程评价,通过评价促进学习。
(六)校本发展观。
八、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二)体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九、合理的课程结构的基本特征(一)客观性(二)有序性(三)可转换性(四)可度量行教师专业发展一、教师职业特点(一)传道者角色(二)授业解惑者角色(三)示范者角色(榜样角色)(四)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五)朋友角色(六)研究者角色二、教师劳动特点(一)复杂性(二)创造性(三)主体性和示范性(四)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泛性(五)长期性和间接性(六)系统性三、教师专业知识(一)本体性知识:学科知识(二)条件性知识: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三)实践性知识(四)文化知识四、教师专业能力(一)教学设计能力(二)教学语言能力(三)教育教学交往能力(四)组织和调控课堂的能力(五)教育研究能力(六)创新能力教育科学研究一、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一)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需要(二)促进教师专业不断发展(三)不断激发教师工作的热情二、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一)确定研究课题(二)查阅文献与阅读文献(三)提出研究假设(四)制定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五)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六)做出结论(七)撰写成文三、教育文献检索的方法(一)顺查法(二)逆查法(三)引文查找法(四)综合查找法四、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一)教育观察法(二)教育调查法(三)教育实验法(四)教育行动研究法(五)教育叙事研究法(六)个案法(七)历史法(八)比较法五、教育行动研究的步骤(一)确定研究课题(二)拟定研究计划(三)实施行动研究(四)进行总结评价心理学基础知识一、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二、感觉的基本规律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象、感觉的互相补偿、联觉。
三、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一)学习材料的性质(二)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三)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四)识记的方法(五)时间因素(六)识记者的态度四、记忆(遗忘)规律(一)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二)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三)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四)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五)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六)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五、意志的基本特征(一)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二)对活动有调节作用(三)克服困难是最重要的特征(四)以随意动作为基础六、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一)先天遗传因素(二)早起经验的影响(三)教育和实践活动的影响(四)个人勤奋的影响七、性格的结构特征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八、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教养方式、学校教育因素、个人主观因素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一般规律一、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13年.上](一)遗传: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二)环境:是遗传提供的发展变成现实(三)个体主观能动性: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四)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二、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一)感知运动阶段:靠个体感觉与动作认知世界(二)前运算阶段:简单思考,表象思维(三)具体运算阶段:具体事物或形象的运算(四)形式运算阶段:逻辑思维的运算三、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启示(一)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二)个体身心发展阶段性:注意各阶段的衔接和过度(三)个体身心发展不平衡性:抓住发展关键期(四)个体身心发展互补性: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五)个体身心发展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小学儿童的学习一、有意义学习的特征全神贯注自动自发全面发展自我评估二、建构主义学习观(一)学习的主动建构性(二)学习的社会互动性(三)学习的情境性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启示(一)探究学习: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二)支架式教学:教师提供外部支持(三)情境教学:建立真实的任务情境(四)合作学习: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互动合作四、能力差异的表现(主要体现在智力的差异上)(一)智力水平的差异(二)智力类型的差异(三)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四)智力的性别差异五、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一)事物本身的特性(二)人们已有的认知经验(三)对事物产生的愉快情感体验六、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一)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二)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习兴趣(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四)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习兴趣(五)依据学习结果的反馈,激发学好的愿望七、促进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一)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二)课堂中正确引导(三)注重激励与表扬,进行正强化教育(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好习惯(五)发挥家长作用,家校合力培养(六)分层渐进,注重个别辅导(七)建立相关评价体系小学德育一、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二、影响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条件(一)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二)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审定、道德认知三、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二)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四、小学德育的原则(一)导向性原则:在进行德育是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二)疏导原则: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三)尊重学生以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四)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五)因材施教原则:根据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施教(六)知行统一原则: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七)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八)依靠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五、小学德育的方法:(一)说理教育法,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二)榜样示范法,用榜样人物来影响学生(三)陶冶教育法,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四)指导实践法,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际活动(五)品德评价法,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进行肯定或否定评价,促使其发扬有点,克服缺点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