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量模型的涪陵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信息量法教程
信息量法教程
信息量法是一种评估地质灾害易发性的方法。
以下是其基本步骤:
1. 基于GIS平台,建立评价模型。
2. 确定地质灾害与致灾因子之间的相关性。
3. 计算诱导因子对地质灾害所提供的信息量值。
4. 用总信息量值的大小来体现影响因子与地质灾害关系的相关性。
5. 得到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结果。
不过,信息量法在不同区域的信息量大小不同,其地质灾害易发性的评价结果也会有所差异,因此,不具有统一性。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果需要更多信息,建议查阅关于信息量法的文献或询问地质灾害方面的专家。
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方法综述
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方法综述
兰盈盈;郭昶成;朱云福
【期刊名称】《地质与资源》
【年(卷),期】2024(33)1
【摘要】我国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多发,人类各类工程地质活动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发展.地质灾害预防与管理工作是保障人民生命与财产安全的前提与基础.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和风险评价的前提,也是地质灾害区划和防治工作的基础.本文基于国内外地质灾害易发性的相关研究,对地质灾害易发性概念、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计算方法和易发性评价模型进行分析总结,并指出了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总页数】9页(P65-73)
【作者】兰盈盈;郭昶成;朱云福
【作者单位】南昌工程学院;江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42.2
【相关文献】
1.基于GIS滑坡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方法综述
2.江西山地丘陵崩滑流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方法研究
3.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方法研究——以贵州省黔西县为例
4.基于Arcgis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以珠海市鹤洲新区(筹备组)斜坡类易发性评价为例
5.基于加权信息量和GIS方法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以榆社县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GIS加权叠加的区域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第37卷第5期2023年9月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L a n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ofA r t s a n dS c i e n c e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s )V o l .37N o .5S e pt .2023收稿日期:2022G08G13基金项目:2021年安徽省教育厅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K J 2021A 1537)作者简介:刘玉娟(1989G),女,安徽合肥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地质学与地质灾害调查.E Gm a i l :635542290@q q.c o m.㊀㊀文章编号:2095G6991(2023)05G0037G06基于G I S 加权叠加的区域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刘玉娟(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地质与建筑工程学院,安徽合肥230051)摘要:以滁州市定远县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地质灾害形成背景,在详细野外调查基础上,选择地质灾害发育密度㊁地形坡度㊁工程地质岩组㊁地质构造㊁高程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统共6个致灾因素,构设易发性综合评测体系.利用A r c G I S 软件,对于因子数据展开综合评析,基于网格划分形式展开重组,通过重分类计算方法将因子赋值,最后采用加权叠加模型进行易发性分区划分.对易发性分区结果予以分析,结果得到其中不易发区占比共计8.13%,合计约为223.33k m 2;低易发区占比为69.36%,合计约为1905.29k m 2中易发区占比15.21%,合计约为417.81k m 2;高易发区占比共计7.30%,合计约为200.66k m 2.结果相对科学㊁直观㊁准确.关键词: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G I S 加权叠加;定远县中图分类号:P 208;P 694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E v a l u a t i o no fR e g i o n a lG e o l o g i c a lD i s a s t e r 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 Ba s e d o nG I S W e i g h t e dS u p e r po s i t i o n L I UY u Gju a n (C o l l e g e o fG e o l o g y a n dC o n s t r u c t i o nE n g i n e e r i n g,A n h u iT e c h n i c a l C o l l e g e o f I n d u s t r y a n dE c o n o m y,H e f e i 230051,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h r o u g hf i e l d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o nt h e f o r m a t i o nb a c k g r o u n do f g e o l o gi c a ld i s a s t e r s i n D i n g y u a nC o u n t y ,t h i s p a p e r u s e s s i xh a z a r d Gc a u s i n g f a c t o r s i n c l u d i n gg e o l o gi c a l d i s a s t e rd e Gv e l o p m e n t d e n s i t y ,t e r r a i n s l o p e ,e n g i n e e r i n g g e o l o g i c a l r o c k f o r m a t i o n ,g e o l o gi c a l s t r u c t u r e ,e l e v a t i o na n dh u m a ne n g i n e e r i n g a c t i v i t i e s t o s t u d y t h e 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 o f g e o l o gi c a l d i s a s t e r s i n D i n g y u a nC o u n t y .T h ed a t ao f t h e s e f a c t o r sa r ed e e p l y a n a l y z e db y Ar c G I Ss o f t w a r e ,r e o r Gg a n i z e db yg r i dd i v i s i o n ,a n dt h e f a c t o r sa r ea s s i g n e db y re c l a s s if i c a t i o nc a l c u l a t i o n m e t h o d ,f i n a l l y ,aw e igh t e d s u p e r p o si t i o nm o d e l i s u s e d t o p a r t i t i o n 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 z o n e s .T h e r e s u l t s o f 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 z o n i n g s h o wt h a t t h e a r e a s t h a t a r e n o t p r o n e t o g e o l o g i c a l d i s a s t e r s i nD i n g yu a n C o u n t y a c c o u n t f o r 8.13%o f t h e t o t a l a r e a o f t h e c o u n t y ,w i t h a t o t a l o f 223.33k m 2;t h e a r Ge a sw i t hl o wr i s ko f g e o l o gi c a ld i s a s t e r sa c c o u n t f o r69.36%o f t h et o t a l ,w i t hat o t a lo f 1905.29k m 2;t h em e d i u m Gp r o n e a r e a s a c c o u n t e d f o r 15.21%,w i t ha t o t a l o f a b o u t 417 81k m 2;t h eh i g h Gp r o n e a r e a s o f g e o l o gi c a l d i s a s t e r s a c c o u n t f o r 7.30%o f t h e t o t a l a r e a ,w i t ha t o t a l o f 200.66k m 2.T h e r e s u l t s a r e r e l a t i v e l y s c i e n t i f i c ,i n t u i t i v e a n d a c c u r a t e .K e y wo r d s :g e o l o g i c a l d i s a s t e r ;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 z o n i n g ;G I S w e i g h t e ds u p e r p o s i t i o n ;D i n g y u a n C o u n t y0㊀引言地质灾害的类型有多种,无论是自然因素导致的还是人为因素诱发的,只要是对人民自身和财产造成威胁的灾难性地质破坏都为地质灾害,例如:泥石流㊁山体滑坡㊁地面塌陷,等[1].为最大程度降低地质灾害产生的危害,地质工作者们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对地质灾害发生规律进行研究.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定量评价的数学模型是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关键,也是区域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的重点和难点.目前区域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中的方法主要有总体分析法[2]㊁加权叠加法[3]㊁L o g i s t i c 回归法[4]㊁信息量法[5]㊁聚类分析法[6]㊁模糊综合评判法[7]㊁神经网络法[8],等.朱省峰等[9]针对定远县地质灾害频发问题进行野外调查并对灾害出现频率㊁分布等情况进行研究,经过一系列分析后发现这一地区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地形状态㊁地质岩石形态㊁断裂地质构造等致灾条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张先敏等[10]利用国产资源系列卫星数据及D OM 数据等遥感数据进行定远县地质灾害类型解译.然而,运用G I S 加权叠加模型对定远县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尚缺乏研究工作.在总结前人研究资料以及定远县地质灾害野外调查基础上,文章以定远县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为研究对象,采用A r c G I S 软件将研究区地质灾害致灾因子进行网格化分割,通过重分类计算方法将因子赋值,最后采用加权叠加模型进行易发性分区划分.成果为定远县地质灾害易发性综合评价分区图,可以为定远县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工作及地方政府地质灾害防治带来指导意义.1㊀研究区地质灾害概况定远县位于安徽省中东部的丘陵区㊁江淮之间.野外调查发现,定远县地质灾害发育受区域地质作用控制.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定远县北部和东部的丘陵地区,且岩石风化强烈的地带;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东北部丘陵地区和定远城区的石膏矿区㊁东兴的盐矿区;河流岸崩主要分布在大桥镇至三和集镇一带的池河沿岸;不稳定斜坡则分布于定远县北部的丘陵地区.定远县地质灾害隐患点具体分布如图1所示.导致地质灾害的原因有很多,例如人为施工影响㊁地形地势㊁降水情况㊁土层分布㊁地质结构㊁岩土类型㊁地质变动,等[9].针对不同情况的地质破坏性灾难问题,区域致灾因素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图1㊀定远县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图2㊀评价方法和评价因子的选取2.1㊀研究思路内外动力地质作用控制地质灾害形成,同时还要考虑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灾害的诱发作用.定远县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充分顾及灾害形成背景,采用加权叠加方法对评价因子进行计算分析.具体研究步骤:(1)在对定远县地质灾害形成背景外业调查基础上,构建易发性评价因子数据,采用专家打分法将每个评价因子数据分为5个等级,接着对各等级评价因子进行加权,同时赋予每一级强度指数.83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37卷(2)将定远县整体进行划分,分为50mˑ50m的单元格.因为A r c G I S具备将栅格图像进行自动网格化的功能,所以在分析时只需要处理该分辨率的栅格问题.(3)运用A r c G I S将各等级评价因子按照50mˑ50m的标准进行栅格化处理,接着通过重分类方法为各等级评价因子提供合理正确的强度指数数据.(4)利用A r c G I S的栅格计算方法,加权计算各项数据,最终得出总体栅格图像,这一图像中栅格权重数据就是定远县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的分析数据值(A).易发程度指数的通用表达式[11]为A=ðn i=1a i b i.㊀㊀将地质灾害易发程度情况设为A;将评价因子的权重情况设为αi;将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影响因素设b i.(5)根据易发性分区的分析数据值(A)的高低,对定远县地质灾害进行易发性分区.2.2㊀评价因子选取文章充分利用野外调查成果,从发育特征㊁基础地质因素和影响因素3个方面开展评价工作.地质灾害发育密度属于发育特征方面.基础地质因素一般为地形坡度㊁高程㊁工程地质岩组㊁地质构造.影响因素为人类工程活动.充分考虑定远县地理特征㊁地质灾害数据的可获得性㊁空间分析的数据精度,在保证评价有效性的前提下,采用地质灾害发育密度㊁地形坡度㊁工程地质岩组㊁地质构造㊁高程㊁人类工程活动6个指标,作为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评价的评价因子.2.3㊀评价因子分析2.3.1㊀地质灾害发育密度地质灾害发育密度是指通过已有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情况去评估区域地质灾害的易发性[3].文章经过详细调查后总结出有关定远县地质灾害的83个点位,根据A r c G I S开展点核密度状况研究.根据不同地区地质灾害点的稀疏程度,将其分为4个区域.其中极高密度区域,强度定在5分,高密度㊁中密度㊁低密度以及极低密度区域强度依次减低,依次分别为4分㊁3分㊁2分以及1分.通过评分以及统计,获得反应其地质灾害发育密度评价的栅格图形,如图2所示.从中可以得出定远县地质灾害发育密度情况(图2a).2.3.2㊀地形坡度针对山地滑坡㊁地质崩塌等地质灾害问题,坡度是非常关键的影响因素.同等情况下高坡度和低坡度所导致的灾害种类㊁规模等亦是不同[3].按照灾害点在对应坡度的分布情况,给予不同因子评价数值:坡度0ʎ~<15ʎ给予1分值,35ʎ~<45ʎ给予2分值,坡度15ʎ~<25ʎ给予3分值,坡度45ʎ~<90ʎ给予4分值,坡度25ʎ~<35ʎ给予5分值.通过定远县D E M对坡度变化及大小进行分析研究,最终得出坡度分区栅格图,见图2.2.3.3㊀工程地质岩组条件工程地质岩组情况的不同也会导致地质灾害发生频率不同.通过分析定远县地质灾害点的分布情况,对不同工程地质岩组进行划分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定远县北部山区的馒头组泥页岩夹中厚层灰岩是地质灾害容易发生的地层,县域东部的变质砂岩地质灾害亦容易发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1],通过定远县地质灾害点在每个工程地质岩组的不同分布情况,给予不同的因子评价数值:将碳酸盐岩岩组设为5分,其中多为寒武-奥陶纪坚硬的中-厚层状具软弱夹层碳酸盐岩;其中选择元古界的坚硬-较软弱层状千枚岩㊁变质砂岩㊁变质凝灰岩为主浅变质岩岩组设为4分;将碎屑岩岩组设为3分,多为白垩系的坚硬-较软弱中厚-巨厚层砂砾岩;侵入岩岩组2分,多为坚硬块裂状花岗岩;喷出岩岩组1分,其中多为坚硬块裂状玄武岩.2.3.4㊀地质构造地质灾害发生情况还和区域地质构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构造程度较强的地区,结构面发育密集,从而出现岩石破裂的情况,破裂的岩石会对地质灾害的发生造成间接性影响[9].以断层线分别向两边设立0~<500m,500~<1000m,1000~<2000m,2000~<3000m,>3000m共计5个缓冲区类型.地质构造因子评价赋值为:0~<500得5分,500~<1000得4分,1000~<2000得3分,2000~3000得2分,>3000得1分,获取地质构造评价分区情况如图2(d)所示.2.3.5㊀高程高程是区域地貌的变化表现,因此也体现了地貌对地质灾害发生与否的影响[5].定远县的大部分地区属于江淮波状平原区地带,只有池河东侧的部分地区属于沿江丘陵平原区地带.总体地势呈现北部高于南部的形态,北部地区多为地势93第5期刘玉娟:基于G I S加权叠加的区域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高低相间的丘陵,而南部地区则较为平坦,多为河谷型平原.从崩塌㊁不稳定斜坡(不包括岸崩)分布高程看,高程0~180m 范围内均有灾害隐患点分布,其中高程50~200m 范围内隐患点最多,占隐患点总数的63.16%,主要是地形起伏大㊁人类工程活动强烈㊁切坡较多.所以可以发现高程是影响地质灾害出现频率的重要因素.根据定远县地貌特点和灾害地区的位置变化,将高程因子评价赋值:100~<200m 为5分,200~<400m 为4分,50~<100m 为3分,20~<50m 为2分,0~<20m 为1分,划分结果如图2(e )所示.2.3.6㊀人类工程活动随着定远县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无论是大肆采矿,还是高速发展的城建建设,均或多或少影响到了地表原始地质情况,进一步致使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在这些工程中,影响最大的就是长距离施工工程,例如公路㊁铁路等[12].所以文章主要针对公共道路可能对于地质灾害造成的干预情况展开探讨,其中以省道及高速公路等道路中心为原点,以500m 为距离间隔,共分为5个区域.将各区设为不同的数值,内部向外部依次为5分㊁4分㊁3分㊁2分,至于不在缓冲区的区域,则是赋值为1分.经过计算获得人类工程活动因素评价分区情况如图2(f )所示,从中可以清晰观察出人为修建活动的影响情况.图2㊀易发性评价因子分级图04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37卷2.4㊀评价因子权重计算及赋值根据6个方面确定定远县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因子情况,分别为地质灾害发育密度㊁地形坡度㊁工程地质岩组㊁地质构造㊁高程㊁人类工程活动,其权重总数量和为1.参考不同方面影响程度的大小,根据专家打分法为各评价因子设立权重数值,各参评因素赋值标准及权重分配见表1.表1㊀定远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评价中各参评因素赋值标准及权重分配表评价因素赋值5分4分3分2分1分权重地质灾害发育密度极高密度高密度中密度低密度极低密度0.2地形坡度(ʎ)25~<3545~<9015~<2535~<450~<150.15工程地质条件寒武~奥陶纪坚硬的中-厚层状具软弱夹层碳酸盐岩岩组元古界的坚硬-较软弱层状千枚岩㊁变质砂岩㊁变质凝灰岩为主浅变质岩岩组白垩系的坚硬-较软弱中厚-巨厚层砂砾岩为主碎屑岩岩组坚硬块裂状花岗岩为主侵入岩岩组坚硬块裂状玄武岩为主喷出岩岩组0.3地质构造(m)0~<500500~<10001000~<20002000~<3000>30000.15高程(m)100~<200200~<40050~<10020~<500~<200.05人类工程活动(m)0~<500500~<10001000~<15001500~<2000>20000.15合计13㊀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基于计算得到的易发程度栅格图像,统筹A r c G I S完成的加权叠加模型,同时借助自然间距分类方法[3],划分相对科学适宜的分区界限值,即高易发区㊁中易发区㊁低易发区㊁不易发4大区域类型,划分结果如图3所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总面积为200.66k m2,占全县总面积的7.30%,主要分布在定远县北部山区,主要包括能仁乡㊁永康镇㊁西卅店镇㊁定城镇的部分区域.其地貌类型主要为中高丘,地形起伏较大,灾害点密度极高.地层主要为寒武系馒头组㊁张夏组㊁崮山组,白垩系张桥组,岩性以中-厚层状具软弱夹层的碳酸盐岩岩组为主,局部具泥页岩等软弱夹层.地质构造发育,断裂总体走向20ʎ左右,区域节理方向以近南北和东西向为主,节理与北东向断层及伴生结构面吻合,基岩风化程度较高,部分破碎不完整,遇强降雨易形成崩塌㊁滑坡等地质灾害.该区分布有泉坞山㊁中山等十余家采石场,人类工程活动强烈,植被覆盖受到破坏.此外,高易发区中还包括池河镇东南部崩塌地质灾害发育,地层主要为中元古界北将军岩组和西冷岩组,岩性以大理岩㊁千枚岩㊁凝灰岩主,地貌类型则是主要表现为高丘,其相对高差非常明显,岩组抗风化能力低,且软化可能性较大,岩石风化问题较为严峻,存在着明显的崩塌地质灾害隐患.地质灾害中易发区总面积为417.81k m2,占全县总面积的15.21%,其重点位于高易发区以南区域,包括定远县能仁乡㊁永康镇㊁西卅店镇㊁定城镇㊁范岗乡㊁藕塘镇㊁拂晓乡和池河镇的东部.地貌类型为波状平原,地形相对高差较小,属于地质灾害点高密度区和中密度区.上覆土体为第四系松散层,岩性为白垩系张桥组石英砂岩㊁邱庄组砂砾岩㊁新庄组泥岩㊁砂岩为主.岩组岩石抗风化能力较为逊色,一般风化层厚度较大,有着明显的易于软化特征.该区有众多石膏矿分布,采空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高发.藕塘镇与拂晓乡一带,由于人类活动强烈,表现为人工采砂和种植农作物,区内岸崩地质灾害较发育.地质灾害低易发区总面积为1905.29k m2,占全县总面积的69.36%,主要分布在炉桥镇㊁朱湾镇㊁严桥乡㊁定城镇南部一带.地质灾害非易发区总面积为223.33k m2,占全县总面积的8 13%.上述两区因为地表上覆土体为第四系松散层,基岩出露较少,构造发育不强烈,人类工程活动一般,以城镇建设为主,地质灾害不易发.14第5期刘玉娟:基于G I S加权叠加的区域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图3㊀定远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评价图4㊀结论(1)以详细的野外地质背景调查为基础,采用地质灾害发育密度㊁地形坡度㊁工程地质岩组㊁地质构造㊁高程㊁人类工程活动6个地质灾害致灾因子,构建定远县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综合指标体系.(2)利用A r c G I S软件对各评价因子进行网格划分㊁重分类工具赋予各范围评价因子的分数㊁加权叠加工具赋予各因子权重值.易发性分区结果显示,定远县地质灾害不易发区占全县总面积的8.13%,共223.33k m2;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占总体的69.36%,共1905.29k m2;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占总体面积的15.21%,共417.81k m2;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占总体面积的7.30%,共200.66k m2.(3)文章根据定远县地质灾害致灾因子野外调查成果资料,构建定远县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 r c G I S的空间分析功能中的加权叠加模型进行易发性分区,成果可为1ʒ5万定远县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工作提供依据.参考文献:[1]王雷,吴君平,赵冰雪,等.基于G I S和信息量模型的安徽池州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20,31(3):96G103.[2]赵子良,石德强,汪玮.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的区域地质灾害易发分区研究 以咸宁市咸安区为例[J].资源环境与工程,2019,33(S1):64G69.[3]魏东,杨德一.基于G I S的秭归县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评价[J].资源环境与工程,2020,34(S1):33G38.[4]金朝,费雯丽,丁卫,等.基于信息量模型和L o g i s t i c 回归模型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以十堰市郧阳区为例[J].资源环境与工程,2021,35(6):845G850,886.[5]余杰,陈钰,彭慧,等.基于G I S信息量模型的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评价 以黄梅县为例[J].资源环境与工程,2021,35(5):702G707,718.[6]李冠宇,李鹏,郭敏,等.基于聚类分析法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以韩城市为例[J].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21(25):10629G10638.[7]刘福臻,王灵,肖东升,等.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宁南县滑坡易发性评价[J].自然灾害学报,2021,30(5):237G246.[8]郑勇.基于多源数据与深度学习的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价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9.[9]朱省峰,肖永红,魏路.安徽省定远县地质灾害成因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9):89G90,130.[10]张先敏.遥感解译在定远县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J].资源信息与工程,2018,33(3):156G157,159.[11]秦娜,董方营,成文举,等.基于G I S加权叠加的南四湖流域地质环境质量评价[J].人民长江,2022,53(1):104G109.[12]李亚星,郑立博,王韬.安徽省枞阳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8,29(3):62G66.[责任编辑:赵慧霞]24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37卷。
长江经济带宜宾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长江经济带宜宾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韩磊1,2,孙小飞1,2,黄洁1,2,范敏1,2,何超1,2(1.四川省地质调查院,成都610081;2.稀有稀土战略资源评价与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81;)摘要:以地处长江经济带,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过渡带的宜宾市为研究区域,选择地震加速度、地质灾害隐患、地表起伏、坡度、高程、岩石硬度、与断层距离、与水系距离、年平均降水和人类工程活动影响等10个指标,利用信息量分析模型对研究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估。
结果表明:宜宾市地质灾害危险度以中危险区和低危险区为主,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区内地质灾害隐患密度和地质灾害危险性相关,危险性越高,密度越大;评估结果为宜宾市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依据,对长江经济带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模型;宜宾市中图分类号:P64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995(2019)01-0139-04DOI:10.3969/j.issn.1006-0995.2019.01.032西南地区地貌类型以山地为主,约占该区总面积的90%[1]。
山地具有的能量梯度性、形态破碎性以及物质趋下迁移性,在降雨、地震和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下,产生了各类地质灾害,使西南地区成为中国地质灾害频发、地质环境脆弱最严重区域之一。
频发的地质灾害摧毁了人类居住区,破坏了人类工程设施,使河道淤塞,掩埋农田和林地,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威胁着该区人民生命财产与工程建设安全,制约了山区资源开发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工作之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地质灾害危险性研究逐步突破传统的研究模式,出现了一些危险性评估的理论框架,使危险性评估开始转入定量化研究[3]。
近年来在GIS和RS技术的支持下,推动了地质灾害危险性定量化评估的进程。
灰色聚类法[4]、信息量分析模型[5]、多元统计方法[6]、以及人工神经网络[7]等被很好的应用到评估中。
应用信息量模型法评价分析地质灾害易发性和危险性分区
社,2016. [2] 吴树仁,董诚,石菊松,等.地质灾害信息系统研究——
以重庆市丰都县为例[J].第四纪研究,2015,23(6):683692. [3] 张晓博,蔡恩琪,等.GIS技术在地质灾害预测中的应用 [J].科技与企业,2013(16):234-235.
易损性是指承灾体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破坏的严重程度。 易损性评价流程主要包括三部分:1)评价因子的确定; 2)易损性评价权重的确定;3)在完成易损性评价因子量 化的前提上,利用ArcGIS软件叠加各评价指标得出评价单 元易损性最终值,再将值进行重分类即等级划分,完成沁 源县地质灾害易损性划分。
将承灾体易损性分为建筑物易损性、人员易损性、交通 设施易损性三大类,分别评价各自易损性,而后将不同类 型承灾体易损性按照一定的权重叠加,获得综合易损性评 价图。本次评价因子的权重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人员、 建筑物、交通设施的权重值分别为0.6、0.3、0.1。将不同 类型承灾体易损性进行叠加,获得综合易损性评价图,并 采用自然断点法将易损性分为四级:极高易损性、高易损 性、中易损性、低易损性。 5.3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4 信息量指标权重分配
根据各单因素信息量计算结果,将各种状态的信息量值 按大小排序,较前的状态分别为:1)在距离道路30-60m区 间内;2)坡高>30m;3)坡度>60°;4)距离居民地 <10m区间内;5)距离河流在100-200m范围内;6)植被指 数0-0.4(覆盖率低);7)粘性土岩土体类型;8)梁峁状 黄土丘陵类型;9)坡型>0.5(权重分配见表2)。上述单 因素分布区间属本次一般调查区地质灾害易发的区域,这 些因素对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形成发育起决定性的作用,是 地质灾害形成的主要控制条件。
基于信息量模型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以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为例
基于信息量模型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以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为例林虹宇1 ,庙成2,郑宗明3,李铃1(1.内江师范学院,四川内江641100;2.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州510275;3.宜宾市农业机械研究所,四川宜宾644000)摘要:本文选择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为研究区,基于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选取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地貌、岩性、汛期降雨量、人口密度和崩滑密度8个要素作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因子,应用信息量模型,分析各因子对研究区地质灾害发生的贡献,开展研究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
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质灾害主要沿龙泉山西翼呈条带集中分布,易发等级总体上由东向西递减分布,灾害点空间分布与易发等级呈正相关性,信息量模型应用评价结论,可为该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信息量模型;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中图分类号:P6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995(2021)01-0154-07DOI:10.3969/j.issn.1006-0995.2021.01.030地质灾害的易发性;在统筹国土规划和地灾防治;显得越来越重要。
国内对于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研究,借鉴国外经验,并逐渐完善。
本文以天府新区地质灾害汛前排查项目为依托,实地调查获取基础地质与灾害数据,考察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汛期降雨、人类活动等要素与地质灾害分布之间关系。
以传统的栅格作为基本评价单元,应用信息量模型对区域地质灾害进行易发性分区。
1研究区概况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位于成都市南部,成都平原“牧马山台地”大部分,面积562.26km2,辖13个镇(图1),地理坐标为东经103°58′~104°16′,北纬30°13′~30°35′。
研究区以成都平原“牧马山冰积台地”及苏码头背斜分布区浅丘为主,呈北东向展布,纵贯境内东侧,地势西北低东南高(赵琦,2001)。
苏码头背斜区出露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露头区外新生界第四系分布于平原及鹿溪河以东台地。
四川省绵阳市地质灾害易发性综合评价研究的开题报告
四川省绵阳市地质灾害易发性综合评价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社会造成人身、财产及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自然灾害事件。
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是预测和识别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重要科学问题,对开展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社会对稳定的地质环境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对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综合评价可以帮助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部门有效地制订防灾减灾方案,对维护社会安定、推进可持续发展也有重要作用。
绵阳市地处四川盆地中部,地质灾害常常发生,如滑坡、泥石流、崩塌等,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因此,基于地质灾害易发性综合评价进行科学预测和有效应对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综合分析地质因素、气候因素、人类活动因素,建立绵阳市地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模型,提高地质灾害预测准确度和防灾减灾效率。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一)研究内容1.综合分析绵阳市地区地质灾害发生的内在机制2.对绵阳市地区的土地利用、自然环境、气候特点、人类活动等因素进行实地调查和分析,采集相关数据3.采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神经网络模型等多种方法,建立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模型4.在GIS技术支持下,通过模型计算,绘制绵阳市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图,并进行有效性验证(二)研究方法1.资料调查法——通过梳理文献、地质图、航空照片等资料,收集相关数据2.实地调查法——对绵阳市地区的土地利用、自然环境、气候特点、人类活动等因素进行实地调查和分析3.统计分析法——对数据进行梳理、统计和分析4.GIS技术——通过GIS技术建立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模型,并绘制易发性分区图三、研究进度安排本研究计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资料调查和实地调研(1个月)第二阶段:建立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模型(3个月)第三阶段:综合应用,分析验证(2个月)四、研究预期效果本研究将从绵阳市地质灾害易发性的内在机制入手,利用多种方法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对绵阳市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科学评价,掌握各项参数的变化规律,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提供依据和参考,提高地质环境稳定性和社会稳定度。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20年(第31卷)(总第125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20年(第31卷)(总第125〜130期)总目录热点关注现阶段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新思路一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5-12全国防灾减灾日”云服务活动综述...............................................................................李慧,王欣泉,宗爽(3)-(I)地质灾害分析与评价四川汉源康家坡滑坡形成机理与滑坡一堰塞坝一泥石流灾害链分析........王涛,王嘉昆,潘冬(1)-(1)库岸斜坡失稳及其涌浪灾害风险分析.....................罗冠枝,高文伟,王国卫,蒋明光,陈全明(1)-(8)碎石土路堑高边坡地震动力响应过程分析..............................王飞,吴红刚,郭春香(1)-(18)某高速公路隧道洞口错落体变形原因与治理措施分析............................张乾翼,赖国泉(1)-(25)顺层边坡岩体结构的分岔灾变条件.............................................陈笑楠,张慧梅(1)-(30)江苏盐城地面沉降风险评价....................................顾晟彦,姚维军,徐明钻,王丹(1)-(36)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相结合的甘肃东乡八丹沟泥石流易发性评价......................................................................崔志超,王俊豪,崔传峰,潘国营(1)-(44)粤东陆河县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魏国灵,金云龙,邱锦安,曾凡龙(1)-(51)地质灾害调查监测技术与防治工程设计方法深埋隧道岩爆规模现场快速估算方法............刘国锋,李志强,王晓明,段淑倩,丰光亮,晏长根(1)-(57)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在崩塌隐患调查评价中的应用...................................................郭学飞,焦润成,曹颖,闫驰,王晟宇,赵丹凝(1)-(65)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在边坡变形监测中的应用..........李家春,宋宗昌,侯少梁,王利婷,范小力(1)-(70)基于北斗的超长基线解算在滑坡基准点监测中的应用探讨..............何玉童,汪剑,李宏祥(1)-(75)组合式棚洞结构优化及其计算方法.............................................陈飞,陈洪凯(1)-(79)考虑桩间土体抗滑作用的单排抗滑桩受力计算方法....................................肖世国(1)-(89)技术方法应用绿泥石千枚岩力学性质及其饱水劣化机制.............................周阳,苏生瑞,李鹏,索蔚辰(1)-(95)考虑剩余剪应力的滑带土强度再生试验..................................王辉,高东源,吴博(1)-(102)低速缓动滑坡滑带土剪切蠕变特性.......周静静,赵法锁,祝艳波,吴博,陈沛,宋飞,杨一帆(1)-(107)高烈度区双洞隧道洞口段地震响应分析与振动台模型试验...........................................................皇民,苑俊杰,赵玉如,毕洁同,王松(1)-(113)考虑弹性核作用下的冲击地压形成机理模型试验.................许海亮,孙金斗,覃吉宁,任合欢(1)-(120)基于CT影像的砂岩文物结构特征分析................................王莹莹,徐金明,黄继忠(1)-(127)基于RS和GIS的临武县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刘博,姚腾飞,皮建高,周鑫,王璨(1)-(135)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基于地震信号的贵州纳雍崩塌-碎屑流运动特征分析.....................许世民,殷跃平,邢爱国(2)-(1)川南红层区黄子树滑坡形成过程与运动特征.......王家柱,葛华,高延超,徐伟,白永健,刘立勋(2)-(9)缓倾顺层岩质斜坡破坏条件和变形机制分析一以常吉高速公路朱雀洞滑坡为例......................................................................陈全明,方琼,罗冠枝,王国卫(2)-(18)基于AiGIS的“三高”地区高速公路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张明,王章琼,白俊龙,李元松,王亚军,张兵(2)-(24)雪浪山横山寺西侧顺层岩质高边坡变形破坏机理与治理方案分析...........................................喻永祥,何伟,李勇,李后尧,张纪星,刘德飞(2)-(33)考虑滑带强度参数分区取值的堆积层滑坡稳定性分析方法.......................闫玉平,肖世国(2)-(44)降雨条件下建筑边坡稳定性的云模型评价方法..................................陈忠源,戴自航(2)-(50)地面塌陷与地裂缝灾害河床透-阻型岩溶塌陷形成机理.........................................余政兴,金福喜,段选亮(2)-(57)河北隆尧地裂缝灾害及其安全避让距离分析..................................吴玉涛,杨为民,周俊杰,于鸿坤,李晓乐,张田田,万飞鹏(2)-(67)建筑荷载下老采区地表残余变形判别的状态空间方法............................朱广轶,孙传博(2)-(74)地质灾害调查方法与防治技术基于遥感数据的灾后滑坡信息快速提取方法..................................文广超,张哲玮,肖学军,谢洪波,王文博,杨运航,陈红旗(2)-(80)多级框架锚索与微型抗滑桩群组合加固边坡技术..................................刘建,彭府华,王春毅,张超,杨涛,闫伟峰,卢长伟(2)-(87) bfrp锚杆加固斜坡对地震动的响应特征——以功东高速响水河边坡为例..........................................................王秋懿,吴红刚,张金江,李天能(2)-(94)地质灾害综合评价及其他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平台设计与实现...............................张磊,陈张建,黄丽(2)-(102)西藏吉隆县地质灾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韩培锋,王镁河,姜兆华,樊晓一,田述军(2)-(111)冻融和干湿循环对原状黄土渗透系数的影响.............................赵茜,杨金熹,赵晋萍(2)-(119)广州市崩塌地质灾害影响因素研究....................................................吕镁娜(2)-(127)淋滤固结对尾矿砂土作用试验分析.....................邹梦超,陈颖辉,欧明喜,戴志峰,王修峰(2)-(134)崩塌、滑坡、泥石流基于改进极限学习机模型的岩质边坡稳定性评价与参数反演......邓超,胡焕校,张天乐,余童(3)-(1)基于振动台试验的地震作用下岩质边坡位移演化特征...................毕鹏程,车爱兰,袁刚烈(3)-(11)基于证据权法的九寨沟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杨华阳,许向宁,杨鸿发(3)-(20)基于DEA冗余分析的泥石流危险度评价.......................................殷启睿,苏娜(3)-(30)基于灰色关联度法和强度折减法的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黄盛锋,陈志波,郑道哲(3)-(35)云南永善县上坝老滑坡复活机制及新滑坡稳定性分析............张彦锋,铁永波,白永健,左林勇(3)-(41)重庆武隆庆口危岩形成机制及失稳模式探讨...........................................陈涛(3)-(50)预应力锚索修复变形抗滑桩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分析……周云涛,石胜伟,蔡强,李乾坤,王林峰(3)-(58)岩溶塌陷与塌陷地震广西桂林市规划中心城区岩溶塌陷时空分布规律及成因分析..................................................江思义,吴福,刘庆超,黄希明,李海良(3)-(65)山东荆泉断块区覆盖型岩溶塌陷控制因素和影响因素分析........冯亚伟,李志峰,仝路,曾斌(3)-(73)桂西型岩区岩震群活动震害防治探……………………………………………………国(3)-(83)地质灾害及其他基于AoGIS平台的广东云浮云安区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区评价.........................赵魁(3)-(89)基于GIS和信息量模型的安徽池州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王雷,吴君平,赵冰雪,姚志强,张乐勤(3)-(96)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发展历程及现实意义一以内蒙古赤峰地区为例.................................................................李学刚,韩术合,燕鸣(3)-(104)山西白龙山隧道地应力场分布规律分析...............................................刘国伟(3)-(110)基于岩石“等效损伤”探究宏观断裂规律..............................张向东,王浩,敬鹏飞(3)-(117)断层冲击地压的影响因素分析................................李忠华,梁影,包思远,尹万蕾(3)-(126)基于GprMax的道路空洞三维探地雷达正演数值模拟..................李世念,王秀荣,林恬,杜文强(3)-(132)崩塌滑坡泥石流西南某电站坝址右岸含软弱层带岩质斜坡变形破坏机制...............李远征,陈强,潘远阳,黄鑫(4)-(1)含石量和坡度对土石混合体崩塌运动规律的影响..................................成浩,韩培锋,苏有文(4)-(11)基于Rockfall的危岩体危险范围预测及风险评价一一以九寨沟景区悬沟危岩体为例......................................................................................何宇航,裴向军,梁靖,谷虎(4)-(24) S303公路边坡崩塌灾害体发育特征及其危险性评价........刘洪博,佟磊,张龙,韩科胤,丛波(4)-(34)支流侵蚀对澜沧江上游亚贡倾倒体的影响............................................尚琪,涂国祥,罗新平(4)-(39)四川宝轮服务区降雨型滑坡活动过程分析..................................郭斌,贾燕,梁6,纪志阳(4)-(45)基于FLAC3D的米贝复式滑坡稳定性分析.........................................................罗忠行,雷宏权(4)-(52)基于改进变异系数法的G109拉萨一那曲段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刘佳,赵海军,马凤山,郭捷,孙琪皓,段学良(4)-(63)模糊综合评判法在甘肃陇南武都区石门乡泥石流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李晓婷,刘文龙(4)-(71)多年冻土边坡的水热力耦合分析及软件开发..................董旭光,董建华,何天虎,代涛,孙国栋(4)-(77)东南沿海典型浅覆盖区高密度电阻率法残坡积层测深研究...............................................................房浩,李晨,雷晓东,杜显祥,孙杰夫,韩宇达(4)-(85)岩溶塌陷与采空塌陷湖北武汉岩溶塌陷易发性评价...............涂C,刘长宪,姜超,郑晓明,熊志涛,廖明政,李海涛(4)-(94)基于SBAS-InSAR的山东济阳矿区沉降监测与分析..................潘光永,陶秋香,陈洋,王珂(4)-(100)地质灾害综合评价及其他江西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空间时间分布特征分析............................................刘云,康卉君(4)-(107)地震高烈度区隧道软硬围岩交接段减震层减震效果分析........................崔光耀,麻建飞,肖剑(4)-(113)裂隙岩体非线性渗流特性分析.....................................蒙学礼,蒙发强,李涣森,刘振龙,彭鹏程(4)-(121)辽宁三块石地区地质遗迹特征及其评价..................................王雷,滕超,刘超,周俊鹏(4)-(126)创新科普宣传形式主动防范地质灾害.....................................梁宏银,邵治涛,李慧,王石光(4)-(134)地质灾害形成机理与调查评价基于BAISSV M模型的黄土滑坡致灾范围预测..................吴博,赵法锁,贺子光,段钊,吴韶艳(5)-(1)甘肃舟曲江顶崖滑坡成因分析与综合治理措施..................张卫雄,翟向华,丁保艳,张文纶,张国华(5)-(7)青海尖扎盆地寺门村滑坡发育特征及成因分析……史立群,魏刚,殷志强,袁材栋,武新宁,李振超(5)-(15)基于高分遥感影像的泥石流潜在形成区识别方法探讨..................................................苏轶君(5)-(22)泥石流致灾因子敏感性分析一一以四川都江堰龙溪河流域为例...............李彩侠,马煜,何元勋(5)-(32)建房切坡条件下边坡稳定性分析.........................................................杜显祥,房浩,曹佳文(5)-(40)湖南通道播阳镇楼团滑坡发育特征及稳定性分析...............................................周小飞,曹红娟(5)-(48)广州夏茅村岩溶地面塌陷成因机理与塌陷过程分析.....................郭宇,周心经,郑小战,李晶晶(5)-(54)基于尖点突变模型与D-S证据融合理念的地下矿山岩体失稳预警方法......................................................................................罗周全,李艳艳,秦亚光,文磊(5)-(60)九寨沟地震生态敏感区评估与道路重建方案论证..................................汪晓锋,朱圻,向波(5)-(70)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方法与施工技术地震条件下悬臂式挡墙主动土压力的极限分析方法............................................李志浩,肖世国(5)-(79)基于可靠度理论的阻滑键加固渣土边坡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王盈,曾江波,姚文敏,李长冬(5)-(88)隧道洞口浅埋偏压段两种围岩注浆措施的抗震效果分析...............崔光耀,宋博涵,肖剑,王道远(5)-(98)水平分支孔定向钻探技术及其在煤矿水害防治中的应用一一以东庞煤矿ZKxx3孔钻探施工为例..................................................................................叶兰肃,马卫东,王雷浩,南方(5)-(105)地质灾害综合分析及其他青海省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投入与成效分析魏赛拉加,严慧k,张俊才,魏正发,吴靓(5)-(112)时序数据库技术在贵州地质灾害监测设备运行维护调度平台中的应用.........................张家勇,刘黔云,邓卫卫,龚伟,张楠,李程,李潇,胡屿(5)-(117)滇中香炉山引水隧洞工程区地应力场特征及断裂影响模糊综合评价..................................................付平,张新辉,刘元坤,尹健民,徐春敏(5)-(123)锚固的贯通节理岩体剪切破坏特性分析.................宋洋,张峰源,李永启,杜炎齐,王韦颐(5)-(133)地质灾害综合监测技术基于“3S”技术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在我国应用现状................................张凯翔(6)-(1)“空-天-地”一体化技术在滑坡隐患早期识别中的应用一以兰州普兰太公司滑坡为例..........................................................侯燕军,周小龙,石鹏卿,郭富赞(6)-(12)滑坡变形高精度智能化监测预警技术研究与实践.......................................李星宇(6)-(21)云南鲁甸地震红石岩堰塞湖右岸特高边坡综合监测及变形特征分析..........................................................郭延辉,杨溢,高才坤,杨志全(6)-(30) 2004—2018年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时空分布特点和监测预警状况...........................................程素珍,路璐,翟淑花,张长敏,郝春燕,任凯珍(6)-(38)基于普适型仪器的滑坡监测预警初探一以甘肃兰州岷县三处滑坡为例…侯圣山,李昂,陈亮,冯振,王立朝,曹鹏,刘军友,郑浩,李阳光,黄鑫,郭伟,魏新平(6)-(47)滑坡地表变形监测技术基于虚拟参考站技术的滑坡高精度位移监测系统设计与实践..................................................张鸣之,湛兵,赵文祎,袁旭东,李宏祥(6)-(54)基于GNSS技术的高速公路边坡自动化监测系统...........................................王慧敏,罗忠行,肖映城,刘正兴,何安良,梁晓东(6)-(60)土质滑坡地表倾斜变形特征与基于MEMS的倾斜变形监测技术初探......刘晓宇,樊智勇,吴疆(6)-(69)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和预测预报融雪诱发型黄土滑坡活动特征与应急响应模式一以新疆伊犁则克台滑坡为例..................................................魏学利,陈宝成,赵龙,赵楠,李宾(6)-(78)滑坡预测预报中改进的Pearl模型及其应用.............................................贺小黑(6)-(91)地下水渗流对崩坡积滑坡稳定性和变形的影响一以湖南安化春风滑坡群为例..........................................................贺小黑,彭鑫,谭建民,裴来政(6)-(96)地质灾害综合评价及其他基于自然灾害风险评价框架的省级地质灾害风险区划方法探讨一以吉林省为例........................................................张以晨,郎秋玲,陈亚南,张继权,田书文(6)-(104)基于遗传规划的泥石流多因子融合预测方法.........................翟淑花,冒建,南赞,刘欢欢,王云涛,王强强,熊春华,王艳梅(6)-(111)基于主成分层次聚类模型的采空塌陷场地稳定性评价............郭松,郭广礼,李怀展,杨向升(6)-(116)广州市花都区花山镇、花东镇岩溶发育规律初探.......................................丁琛(6)-(122)自贡市地质灾害专群结合监测预警模式升级与实践............杨江涛,李波,李伯宣,罗兰(6)-(130)信息园地封面照片说明.................(1)-(17);(2)-(8);(3)-(116);(4)-(84);(5)-(39);(6)-(77)《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网络采编办公系统运行通知............(1)-(43);(2)-(126);(3)-(95)敬告作者和读者.................................................................(1)-(50);(2)-(56)关于为《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征集照片的启事................................(2)-(66);(3)-(82)中国地灾协会举办学术交流以服务需求为目标全力提升地灾风险识别和预警能力..............(3)-($) 0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20年报道(出版)计划和0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专辑征事………………………………………………………………………………………………………(3)- (139)。
基于层次分析-信息量耦合模型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以河北省武安市为例
第10卷 第5期中 国 地 质 调 查Vol.10 No.52023年10月GEOLOGICALSURVEYOFCHINAOct.2023doi:10.19388/j.zgdzdc.2023.05.13引用格式:胡现振,付少杰,迟宏庆,等.基于层次分析-信息量耦合模型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以河北省武安市为例[J].中国地质调查,2023,10(5):109-117.(HuXZ,FuSJ,ChiHQ,etal.GeologicalhazardriskassessmentbasedonAHP-in formationcouplingmodel:AcasestudyofWu anCityinHebeiProvince[J].GeologicalSurveyofChina,2023,10(5):109-117.)基于层次分析-信息量耦合模型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以河北省武安市为例胡现振,付少杰,迟宏庆,张辉军,张志飞(河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河北省地质资源环境监测与保护重点实验室,河北石家庄 050021)摘要:武安市地质构造复杂,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地质灾害较发育,严重威胁着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以武安市为研究区,以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数据为基础,基于ArcGIS平台,采用层次分析(analytichierarchyprocess,AHP)法与信息量相耦合的加权信息量模型,构建了以栅格为单元的风险评价体系。
针对不同灾害类型分别选取不同的评价因子进行易发性评价,在易发性评价的基础上,叠加降雨因子,进行危险性评价;选取人口、建筑物、交通设施等因子构建了承灾体易损性模型;综合危险性和易损性评价结果,采用矩阵分析法完成了风险评价。
同时,结合地灾隐患特征及风险管理实际,利用栅格综合概化功能将风险分区进行了优化。
结果表明:高风险区主要分布于活水乡和管陶乡北部,面积为101.25km2,占比5.61%;中风险区主要分布于管陶乡、马家庄乡和矿山镇,面积为796.48km2,占比44.10%;低风险区主要分布于邑城镇、大同镇等地势平缓地带,面积为908.27km2,占比50.29%。
基于信息量模型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基于信息量模型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赵帅;赵洲【摘要】以略阳县为研究区域,在综合分析研究区地质灾害分布关系、控制因素与诱发因素的基础上,选取高程、坡度、坡向、曲率、岩性、构造、河流、道路和地震等9类评价指标,将信息量模型与GIS空间分析功能相结合,分别计算各评价指标的信息量值,构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体系,对该区域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内较高、高易发区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9.1%,灾害率为67.1%,灾积比为3.395.利用ROC曲线得到AUC评价指标值为0.796,说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具有良好的适用性.【期刊名称】《水力发电》【年(卷),期】2019(045)003【总页数】6页(P27-32)【关键词】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信息量模型;GIS【作者】赵帅;赵洲【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054;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0 引言地质灾害是在自然或工程经济活动的作用下,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及地质环境造成破坏的灾害性地质事件[1]。
陕南山区(陕西南部汉中、安康、商洛等3市的山地区域)是陕西省乃至全国地质灾害高发区和重灾区之一,严重威胁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正常的生产生活,使当地的经济发展失衡。
因此,在研究地质灾害发生机理的基础上进行区域性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对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的意义[2]。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将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方法主要分为2类:一类是基于专家经验认知的定性评价方法,另一类是基于统计学的定量评价方法。
王维早等[3]从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方面选取影响因子,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太行山泥石流危险性评价;许冲等[4]通过遥感的手段选取地震滑坡影响因子,基于GIS与确定性系数法对汶川地震滑坡进行敏感性分析;王念秦等[5]根据粗糙集理论和专家经验求得其矩阵,进而对凤县泥石流易发性评价;刘艺梁等[6]建立三峡坝区滑坡空间数据库,运用逻辑回归和人工神经网络2种模型进行对比定量分析;王哲等[7]根据量化的指标构建模糊综合评判矩阵对绵阳市地质灾害进行评价;Chao Zhou[8]、Wei Chen[9]等把支持向量机中分类和预测方法应用到滑坡灾害敏感性评价中;黄发明[10]认为基于聚类分析能更准确地预测滑坡栅格单元;张兴龙[11]采用RS、GIS与Markov模型开展了滑坡动态预测研究;刘渊博等[12]从空间多源数据中提取致灾因子,建立旋转森林模型进行滑坡空间预测。
地质灾害信息量评价公式
地质灾害信息量评价公式
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信息量评价公式是基于信息熵的计算方法。
信息熵是信息论中用来衡量信息量大小和不确定性的指标,其公式
为H(X) = -Σ(p(x) log2(p(x))),其中p(x)表示事件发生的概率,log2表示以2为底的对数。
在地质灾害评价中,我们可以将不同灾
害发生的概率代入公式中,计算出每种灾害所带来的信息熵,从而
比较不同灾害事件的信息量大小。
除了基于信息熵的评价方法,还可以结合灾害规模、影响范围、对人员和财产的损失等因素,构建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
这种模型
可以通过赋予不同因素不同的权重,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信息量的
影响,从而更全面地评价地质灾害的信息量大小。
另外,地质灾害信息量评价公式的建立也需要考虑到地质灾害
的特点和影响因素的复杂性。
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可能需要采用不
同的评价方法,以准确反映其信息量大小。
因此,在建立评价公式时,需要充分考虑地质灾害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评价结果的可
靠性和有效性。
总的来说,地质灾害信息量评价公式是一个综合考虑地质灾害
特点和影响因素的数学模型,可以帮助我们量化地质灾害的严重程度,为灾害预测、防范和应对提供科学依据。
建立合理的评价公式对于地质灾害管理和应对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探究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探究摘要:我国约70%的国土面积都是山区,是全球地质灾害最发育的国家之一。
地质灾害的破坏力是巨大的,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就会对生命、财产、生态环境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为了有效降低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要做好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加强易发生地质灾害区域的治理。
下面本文就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某县区内地质灾害和高陡边坡数量较多,单点灾害规模小,但受上部风化土层厚度不一、强度差异等影响,区内地质灾害发灾过程具渐进性、突变性,发灾时间具隐蔽性、突发性等特点,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较大。
1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1.1滑坡滑坡是该县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本次调查滑坡77处,占灾害总数53%,其数量多,涉及面广,遍布该县14个乡镇街道。
主要表现出坡面开裂、坡体下沉、地面隆起、建筑物变形等特征。
这部分滑坡在后缘和前缘部位,会出现明显的蠕滑变形迹象。
部分滑坡目前虽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但在降雨、人类工程活动等外动力作用下,较易形成整体滑动,危及居民生命安全。
地下水活动引发滑坡的概率较高,地下水活动规律与路径很难准确判断,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针对地下水活动,要做好地质调查,对地下水进行有效疏导,可以采取排水盲沟设计将地下水按照一定路线引入安全范围,减少其对滑坡的影响。
应定期对地质灾害区域的边坡稳定性进行检查,及时发现边坡失稳。
同时,要加强对矿产企业的监督管理,确保具备相关资质与手续,按照要求开展矿产生产,加强边坡管理与维护。
最后,应做好监督检查,防止破坏山体,一旦发现,必须采取措施,确保边坡的稳定性。
1.2崩塌据调查统计,该县区内崩塌以土质崩塌为主,岩质崩塌占少数,单体评价为低-中风险。
区内崩塌多产生于房前屋后高陡边坡的中上部,坡高多数在8m~15m,少数高度达到20m以上,坡度常达到55°以上。
崩塌规模一般均较小,但突发性强,危险和危害程度均较大,一旦发生灾害,高势能转化为强大的冲击能量,破坏力大,影响面广。
基于GIS和信息量的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以三峡库区万州区为例
基于GIS和信息量的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以三峡库区万州区为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信息量模型的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方法,并以三峡库区万州区为具体案例进行深入研究。
滑坡灾害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三峡库区作为我国重要的水利枢纽工程,其库区的滑坡灾害问题尤为突出。
对三峡库区万州区的滑坡灾害易发性进行评价,对于提高该地区的防灾减灾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首先介绍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的背景和意义,阐述GIS和信息量模型在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中的应用原理和优势。
以三峡库区万州区为例,详细阐述基于GIS和信息量的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方法的实现过程,包括数据的收集与处理、评价模型的构建与验证等。
根据评价结果,分析万州区滑坡灾害的易发性分布特征,提出相应的防灾减灾建议,为当地政府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方法的理解,还能为类似地区的滑坡灾害防治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推动GIS和信息量模型在滑坡灾害防治领域的应用和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研究区域概况三峡库区位于中国长江上游,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大坝的建设所形成的巨大水库区域。
万州区作为三峡库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万州区地处长江中游南岸,地势东高西低,地貌类型多样,包括山地、丘陵、平原等。
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地貌,万州区一直是滑坡灾害的高发区。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万州区的滑坡灾害频发,给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对万州区进行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对于预防和减轻滑坡灾害的发生,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中,地理信息系统(GIS)和信息量法被广泛应用于评估区域的滑坡灾害风险。
GIS技术可以实现对地理空间数据的收集、处理、分析和可视化,为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基于GIS技术的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
Value Engineering0引言近年来,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 的信息量模型、证据权重法等模型被应用于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中,并取得了丰富研究成果。
其中,信息量模型具有物理意义明确、操作简单、可信度高及研究成果丰富等优点,因此,本文以信息量模型为基础,建立了综合权重信息量新模型,综合考虑了各评价因子对滑坡灾害发生所作“贡献”的差异性。
此外,根据各评价因子综合权重信息量分布曲线与滑坡灾害频率曲线的突变点位置,再结合野外调查论证的划分标准,确定了各评价因子的最优分级区间,建立了奉节县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体系。
该模型摒弃了评价因子分级依靠经验判断的传统,提高了模型计算的准确性。
最后将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论证综合权重信息量模型和该易发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
1综合权重信息量基本原理1.1综合权重确定目前,灾害易发性研究中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方法众多。
本文采用了层次分析(APH )-灰色关联相结合的方法,将主、客观权重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了权重的准确性。
根据各评价因子的层次分析法(APH )权重值h j 与灰色关联法的权重值n j ,计算综合权重值,其公式如下:(j=1,2……p )(1)1.2信息量模型信息量的值越大,表明发生滑坡的几率越高,其危险性也越大。
利用公式(2)计算评价因子各分类区间的信息量。
(i=1,2……n )(2)式中:S i —评价因子x 第i 等级中滑坡面积之和;A i —评价因子x 第i 等级中总面积;S —研究区滑坡面积之和;A —研究区总面积。
将综合权重值w j ,代入公式(2)中,即可得到评价因子综合加权信息量计算公式。
一般情况下,评价体系是由多评价因子组成,因此,须对单因子综合加权信息量进行叠加,其公式如下:(i=1,2……n )(3)式中:I —综合加权信息量;w j —第j 个评价因子x 的综合权重。
2应用实例2.1研究区域概况重庆市奉节县地处长江三峡中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9°1′17″~109°45′58″,北纬30°29′19″~31°22′23″。
基于GIS的中等比例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算分析 , 馆陶组热储 层热水在 目前开采量 为 30万 m / ~ 5 结 语 开采 5 3年
40万 m3年时 , 5 / 引起的地面沉降量 约 5mm/ 年~6mm/ 年 。 断裂构造的分布及热储层 渗透 性较差是 深州市 地热水水位
每 由 地 水市引 的 面 降 量 9. ,, 幅 降 原 ,热 水 下 潜 着 发 震地 降地 此 测目 深开区 中 采 詈 1.× m 大 下 的 因地 水 位 降 在 诱 地 、 沉 、 年 ,热 推 于前 州采集 开 区 开 2 1 3 起 地 沉 为 3 面 开 的断 加 发不增 l。 亨 " 随地 I l F f l 热 源 竭 地 灾 隐 ,取 理 用 热 ,少 热 资 枯 等 质 害 患采 合 利 地 水减 地 水
由此 产生 的地 面沉 降将逐渐 加重 , 势必会 对城 开采及 地热 资源人工补给等措施可减缓地热水水 位下 降速度 预 市建设造成一定 的影 响。3 地 资源 枯竭 )
,
,
大 再 生 的 资 源 。地 热 水 同位 素 测 试 及 C 地 明地 防 热 采 发 地 灾 发 ,现 市 康 展 量 热 源 热 于 参 地 开 引 的 质 害 生实 城 健 发 。 不 水来 I测 年 均 表 考文献
基 于 GI S的 中 等 比例 尺 地 质 灾 害 易 发 性 评 价
陈 伟 许 强 李为乐
摘 要 : 通过采用信息量模 型方法, 以GI S为平台, 针对工程 区的地质 灾害 易发程度进行 了研究分析 , 并最终得到 了该 区 地质 灾害易发程度信 息, 包括其地质 灾害 易发分 区图及相关统 计信 息, 评价结果 与当地实 际情况有较好的一致性。 关键词 : S 信息量法, GI, 地质灾害, 易发性评价 中 图分 类 号 :6 2 P 4
基于结果验证的信息量法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以贵州省开阳县为例
基于结果验证的信息量法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以贵州省开阳县为例范强;巨能攀;向喜琼;黄健【摘要】传统信息量法将所有评价因子的信息量值进行综合,未对评价因子作优化选择,选择带有主观性。
鉴于此,采用结果验证对信息量法进行改进,选取工程岩组、断层、河流、道路、坡度、坡向、剖面曲率7个评价因子。
首先利用地质灾害编录数据与评价因子进行空间叠加分析,计算单因子信息量,然后利用成功率曲线法评价单因子评价结果的模型拟合能力,按照模型拟合能力从高到低将单因子信息量排序,并依次进行总信息量试算,得到7组试算结果。
最后对7组试算结果进行模型拟合能力评价,确定AUC为前4的因子组合为最优的因子组合。
%The traditional information quantity model synthesizes all the evaluation factors without optimization, which is sub-jective. Therefore, the results validation is adopted to improve the information quantity model by selecting seven evaluation fac-tors, namely lithology, fault, stream, road, slope ratio, slope direction and profile curvature. Firstly, the geological logging data and the evaluation factors are employed to carry out an overlay analysis, so the information value of single factor is obtained. Sec-ondly, the success ratio curve method is used to evaluate the model fitting capacity of the single factor;the information quantity of evaluation factors are ranked according to the model fitting capacity, and seven sets of total information quantity are obtained by trial calculation. Finally,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are evaluated so as to provide an assessment to themodel fitting capacity,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op 4 AUC factors is determined as the best.【期刊名称】《人民长江》【年(卷),期】2015(000)015【总页数】4页(P65-68)【关键词】信息量法;结果验证;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开阳县【作者】范强;巨能攀;向喜琼;黄健【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贵州大学喀斯特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25;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地质灾害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具有突发性、危害性大,且不易预测等特点,故对地质灾害的易发性评价成为工程界关注的课题。
二元Logistic回归和信息量模型在地质灾害分区中的应用
2
Vo 1 . 3 2 N o . 2
A p r . 2 0 1 7
J O U R NA L 0 F C A T A S T R O P HO L OG Y
杜谦 ,范文 ,李凯 ,等 .二元 L o g i s t i c回归和信息量模型在地 质灾 害分 区中的应用 [ J ] .灾害学 ,2 0 1 7 ,3 2 ( 2 ) :2 2 0— 2 2 6 .
二元 L o g i s t i c回 归 和 信 息 量 模 型 在 地 质 灾 害 分 区 中 的 应 用
杜 谦 ,范 文 ,李 凯 ,杨 德 宏 , 吕佼佼
( 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 学院 ,陕西西安 7 1 0 0 5 4 )
摘
要 :近年来 ,山地 地质灾害频发 ,不仅制约 了 山区的发展 ,更 造成 了重 大的人员 伤亡 和财产 损失 ,地质 灾
地 质 灾 害 易 发 性 分 区 为 地 质 灾 害 防 治 的重 要 内容 之一 ,地 质 灾 害 具 有 很 强 的 隐 蔽 性 ,通 过 地 质 灾 害易 发 性 分 区 可 以 很 好 的预 测 地 质 灾 害 发 生 的范 围 ,为 地 质 灾 害 危 险性 评 价 和地 质 灾 害 风 险 评估 提供 支撑 。 对 于地 质 灾 害 易 发 性 分 区 的研 究 最 早 可 追 溯 到1 9 6 0年 代 ,美 国学 者 利用 滑 坡 敏 感 性 预 测 方 法 对加 利 福尼 亚 进 行 了 区 划 ;1 9 7 0年 代 ,法 国 专 家 提出 Z E R MO S法 ,即 滑 坡 地 质 灾 害 分 区 系统 ,将 灾 害 主控 因 子设 置 为 两 个 及 两 个 以 上 ;1 9 9 7年 美 国N i l s e n等 便 将 G I S技 术 用 于 S a n Ma t e o地 区地 质 灾 害处 理 上 。 易 发 性 分 区 的研 究 在 我 国 起 步 较 晚 ,从 1 9 8 0年代 中后 期 才 出现 学 者对 此进 行探 索 , 我 国对地 质 灾 害 易 发 性 分 区 探 索 主 要 经 历 了三 个 阶段 :雏形 一完 善 一成 熟 。谭 万 沛 等 1 9 8 9年 选 取多 个 因 子 ,对 全 国暴 雨 泥 石 流 进 行 小 比例 尺 的 预报 分 区 ,绘 制 分 区 图并 对 各 区 进 行 了 简 述 ,此 次易 发性 分 区 确 定 了进 行 易 发 分 区 的 方 向 ,可 以 视 为我 们 现 在 易 发 性 分 区 的雏 形 。张 骏 等 1 9 9 2 年使 用 多 级 模 糊 综 合 评 价 方 法 ,以 区 域 地 震 地 质 条件 为 大背 景 ,通 过 对 地 壳 、断 层 和 地 震 活 动 分 析 ,得 到地 震 灾 害 易 发 性 分 区 ,通 过 系 统 方 法 的 加入 使 易 发 性 评 价 从 定 性 开 始 向 半 定 量 过 渡 ,也 表 明我 国易 发 性 分 区 已 经 开 始 完 善 起 来 。冯 玉 勇
地质灾害易发性风险评估及预测分析
地质灾害易发性风险评估及预测分析摘要:地质灾害易发性带来的危害对生命、经济以及环境造成巨大的威胁,社会对灾害易发性风险关注和重视随之增加。
面对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能有效地降低灾害带来的危害,此时,风险评估与预测起了重要作用,是减轻灾害损失的重要措施与依据。
通过分析地质灾害易发性的特征、风险评估与预测的方法,应用二项分布和泊松分布法对地质灾害易发性风险进行评估,通过降雨强度不同以及地貌类比法预测地质灾害易发性风险。
传统的防灾控灾方法结合地质灾害易发性风险评估及预测,可以更加有效地防灾控灾。
关键词:地质灾害;易发性风险;评估及预测引言秦岭山区是我国地质灾害频发高发区之一。
21世纪以来,秦岭山区地质灾害活动日渐加强,特别是汛期降雨引发的大规模地质灾害,每年都造成人员死亡及经济财产损失。
例如,2010年汛期,秦岭腹地的安康市、山阳县由于强降雨诱发大量地质灾害,导致73人死亡。
类似的群发地质灾害在凤县也曾发生过。
1981年8月14日~22日,凤县普降大雨,宝成铁路全线发生多种地质灾害,其中泥石流134处,冲毁多处桥梁,淤堵桥涵79座掩埋线路2000多米、火车站7个、变电站1座,淤灌隧道10多处,致使宝成铁路线中断运输两个月之久,直接经济损失与修复费用数以亿计。
秦岭山区城镇普遍具有地质条件复杂、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的特点,地质灾害早期预警迫在眉睫。
然而,目前对秦岭山区区域地质灾害早期预警还没有成熟的方法。
1分析地质灾害特征山地丘陵地区面积较大,约占国土面积的70%,地质复杂,易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
灾害分布相对零散,主要以小型灾害为主。
从地质灾害的形态角度分析,形态特征相对明显,灾害后缘多数呈圈椅状,地形坡度为25°~45°之间。
发生灾害的侧边界可识别度不同,中上部侧壁与后壁特征类似,中下部侧壁不清晰,主要以受灾害山体变形程度区分。
地质灾害的特征显著,包括高位性、隐蔽性等。
高位性是指地质灾害发生的位置,一般位于山体中上部,此部位地势陡峭、工作人员采样与观察都无法到达,有些甚至在无人区,常规的排查很难发现其隐藏的危险迹象,甚至采用无人机进行排查隐患都无法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