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与朝鲜在历史疆域问题上的分歧
中朝边境划分问题与对策
中朝边境划分问题与对策
一、关于中朝划界主要问题
上世纪60年代,中朝开始边界划分的谈判,主要依据是《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和实际控制情况。
主要涉及以下争议:
1、吉林延边地区所谓“间岛”主权
2、长白山和天池的历史和现状
3、长白山地区划界比例
4、朝鲜在其他地区向中方做出的调整
延边辖6市2县,面积4.33万平方公里,远大于台湾省。
中国历届政府从不承认所谓“间岛”的叫法。
虽然自清末以来,延吉地区朝鲜人所占比例不少,且一直成增长势头,但无论法理还是实际管控(关键)中国均占有一定优势。
经过多轮唇枪舌战,中国获得100%的土地,协议后延吉拥有朝鲜国籍者改为中国国籍,民族定为朝鲜族。
最终协议对策如下
(一)天池:中方48%、朝方52%
(二)长白山山体:中方75%、朝方25%、
(三)作为补偿朝鲜让出实控的双目峰
因此,整个长白山划界中方获得70%。
至于那30%,去问清政府官员和“蒋总统”
黄线为1712年边界,红线为1962年线,互有进退
结论:中朝划界既参考了日清条约,又考虑到两国实际控制情况,总的比较客观。
至于双方表示由于两国友好,互谅互让不过是客气话,不要当真。
只有实力和实控才是最保险的。
中\朝存在的领土问题(图)
中\朝存在的领土问题(图)(一)清时期中朝第一次勘界明朝和李朝建立之初,中朝两国边界即明确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河。
清代,中朝两国疆界依然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两国从无异议。
朝界河鸭绿江、图们江皆发源于长白山(朝鲜称“白头山”),长白山天池为松花江、鸭绿江和图们江的三江源头。
鸭绿江、图们江中游以下河宽水深,两国边界分明,但两江,尤其是图们江上游至江源地带,河多水浅,边界不明,源头不清,因此,屡有边民非法越境,造成边界纠纷。
为解决边界纠纷,1712年,穆克登奉康熙帝之命,与朝方接伴史朴权和咸镜监司李善溥赴长白山查边。
5月15曰,穆克登在长白山顶分水岭鸭绿江、图们江两江源头立审视碑。
此次勘界过程中,各种纰漏层出不穷,给后来的中朝边界争执埋下了祸根。
首先,朝鲜接伴史朴权和李善溥因年老体衰,无法全程陪同,只好令手下官员和译员同去,这为后来所立碑文的权威性带来了挑战。
其次,穆克登系军人出身的一介武夫,对国境勘查技术和相关知识所知甚少,不仅没能找到图们、鸭绿两江的正源,更在将其后的边界立标过程完全委托于朝鲜官员,使所划边界对中国极为不利。
(二)“间岛”问题的发端以及边界问题的再起长白山一向被视为清朝发迹的“龙脉”之地。
由于进入长白山挖参、猎捕之人众多,请政府担心这些活动会断绝龙脉。
1762年始,清政府对东北实施了长达200余年的封禁政策,严禁进入长白山地区,鸭绿江、图们江中朝边境地区成为封禁的重点地区。
后来,由于长期的封禁政策致使东北边疆地广人稀,边备空虚,潜藏着严重的国防危机。
特别是清道光之后,由于沙俄等列强的侵略扩张,这种危机曰益加重。
这给朝鲜边民非法越境进入中国创造了客观条件。
后来,1860至1870年间,朝鲜北部地区多年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民不聊生。
许多朝鲜人出于生计,冒禁非法渡鸭绿江、图们江越境,到对岸中国奉天、吉林省垦荒。
之后人数众多,开垦土地越来越多,为清政府带来诸多政治、社会问题。
后来,清政府于1867年实行移民实边政策,允许汉人迁移至此,后来在对待朝鲜移民的政策上也有所放松,在其“易服雉发”,准其领照纳租,加入中国国籍的情况下留在中国。
朝鲜半岛与我国的关系
《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史论》----试读:面向现代的转折1840~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因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东亚传统的宗藩朝贡体系开始趋于瓦解,至19世纪80年代,在宗藩体系下臣属于中国的各朝贡国纷纷中止对中国的朝贡关系。
1894~1 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惨败,以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为标志,中国丧失了最后一个朝贡国,也是在宗藩体系下与中国关系最为密切的朝贡国——朝鲜,这意味着宗藩体系的终结。
宗藩体系的终结,同时也是古代东亚国际体系的终结,东亚世界从此被西方拉入近代社会,成为以西方列强为主导的殖民主义国际体系的组成部分。
因为西方列强主要通过缔结条约调整内部的关系,也主要通过缔结不平等条约实现对东方民族和国家的殖民统治,所以,我们也可以将这一殖民主义的国际体系称为“条约体系”。
东亚不再是按自己的模式运行的孤立的、封闭的世界,而是在一个世界性的国际体系中被边缘化了。
面对列强对中国属国的鲸吞,清政府也曾作出一定的努力,试图维持宗藩朝贡体系。
朝鲜因为与清王朝的发源地中国东北地区相邻,所以,尤其受到清政府的重视。
面对来自日本的威胁,清王朝的措施是,一方面加强对朝鲜的控制,另一方面,劝使朝鲜与西方列强开关通商,以达到“以夷制夷”的目的。
一再强调朝鲜对中国的藩属关系。
出于同样原因,对朝鲜1882年发生的“壬午兵变”与1884年发生的“甲申政变”,清政府都毫不犹豫地派兵协助镇压。
特别是在1882年壬午兵变发生后,清政府不仅立即派天津道台马建忠、水师提督丁汝昌到朝鲜“查办”。
随后又派吴长庆带兵到朝鲜,诱捕执政的大院君押送回中国。
清政府为维持中国与朝鲜之间的宗藩关系,已经一改容许朝鲜“内治外交,向来均得自主”的态度,要求行使在宗藩体制下宗主国所保有的干涉属国内政外交的权力。
1885年11月,清政府委任袁世凯为驻韩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后改称驻韩办事大臣,从此至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的9年时间里,在李鸿章的支持下,袁世凯对朝鲜的内政外交无不加以干预,中国对朝鲜的控制力度空前加强。
气愤:朝鲜竟然要求中国割让领土给它
气愤:朝鲜竟然要求中国割让领土给它分类:军事主题:气愤:朝鲜竟然要求中国割让领土给它!朝鲜曾经是中国的铁哥们,双方的友谊是所谓"用鲜血和生命凝结而成"的。
然而,正象丘吉尔所言--在国家交往中,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友谊。
因而,中朝这两个同志加兄弟的友好国家,在新世纪,也同样经历着利益的考验,友谊逐渐淡去,怨恨日益凸显。
这种怨恨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即历史与现实。
从历史层面来看,朝鲜一直认为在历史上,中国是侵略者,而他们是被侵略者。
其证据有,首先,唐灭高句丽。
公元668年,宝藏王高臧降唐。
高宗李治"乃分其地置都督府九、州四十一、县一百,又置安东都护府以统之"。
公元670年,报德王高安舜率余部复国。
第二年,报德王高安舜为唐所俘,国亡。
高句丽政治中心在辽东半岛,治地包括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北部,是中国民族政权。
但《三国史记》等把它与新罗、百济一起,视为朝鲜民族政权。
朝鲜因此认为唐灭高句丽,是侵略行为。
其次,辽灭渤海。
公元926年,哀王大諲譔为太祖耶律亿所俘。
义宗耶律倍即位于渤海旧地,国号东丹。
公元930年,大光显复国。
公元934年,大光显投太祖王建,国亡。
渤海疆域南抵泥河(今朝鲜龙兴江)为界,与新罗划江而治;东抵大海。
它在东南方向的实际统治地域与高句丽接近,包括朝鲜半岛北部。
朝鲜认为渤海为朝鲜和韩国历史上的政权,并指责中国教科书把渤海列为中国历史上的政权。
最后是所谓 "间岛"问题。
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起,朝鲜的内政、外交权均由日本朝鲜统监代行,清政府与朝鲜的边界谈判也转为中日谈判。
清宣统元年(1909年),中日签订《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即《间岛条约》和《东三省交涉五案条款》)。
《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第一款中,中日两国政府彼此声明"以图们江为中韩两国国界,其江源地方自定界碑至石乙水为界"。
日本通过《三省交涉五案条款》和《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进一步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严重侵犯了中国主权。
南北朝鲜分裂原因
南北朝鲜分裂原因朝鲜分为南北两个朝鲜,为什么朝鲜会分裂呢?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下面是店铺分享的南北朝鲜分裂原因,一起来看看吧。
南北朝鲜分裂原因朝韩分裂1945年,日本投降后,朝鲜半岛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由苏联和美国军队接收。
在美苏的各自支持下于1948年8月朝鲜半岛南部成立大韩民国(亦称南朝鲜或南韩),1948年9月朝鲜半岛北部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亦称北朝鲜或北韩)。
过程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朝鲜人民军起初一路胜利,将韩国军压制到釜山一带,于是美国决心介入,派兵在仁川登陆,朝鲜人民军面临被美韩军队拦腰斩断之势,被迫撤退。
并被美军一路压制到鸭绿江一带。
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严重威胁东北边疆的安宁,这使得成立才一年有余的新中国也被迫介入。
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始抗美援朝。
10月25日,志愿军首战歼灭韩国六师。
经过反复的拉锯战以后,双方最终决定1953年7月27日以临时分界线(三八线)为界,中朝联军同美国主导下的联合国军签定停战协定,并由联合国指派永久中立国瑞士及瑞典驻军于共同警备区域,以监察两国在边境的军事行动。
1958年10月2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离朝鲜半岛,而美国至今仍有军队驻扎在韩国(南朝鲜)。
背景按照史学界通行的说法,在公元前的古朝鲜时期,半岛北部先后出现由中国人建立的檀君朝鲜、箕子朝鲜和卫满朝鲜三个王朝,南半部则有马韩、辰韩、牟韩等部族国家。
公元前后半岛进入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并立时期,为时700余年。
公元7世纪,新罗同唐朝联合克灭高句丽、百济两国,基本统一半岛,从此以后朝鲜便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
公元10世纪新罗衰败,高丽王朝取而代之,14世纪末朝鲜王国(李朝)取代高丽,直到1910年朝鲜国被日本吞并亡国。
1945年日本败亡,朝鲜方告光复。
纵观朝鲜历史,与中国历史相较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自7世纪半岛形成统一国家以后,直至二战结束,除去罗末丽初有过一段极短时间群雄逐鹿外,一直保持着国家的统一,没有出现过大分裂局面;二是朝鲜的每个王朝都是国祚绵绵,统治长期保持稳定。
中朝边界问题
如果中朝两国是由一条贯通日本海与黄海的大河所分割的,那么无论是在约定俗成的古典时期,还是精确划界的现代社会,都不会有太大争议。河道中间的主航道就是最公平的国境线。当然,在寸土寸金的今天,即使是有明确的划界原则,也还是会存在争议的。特别是在呈喇叭状的出海口处。中朝之间所涉及的图们江口以及鸭绿江的故事,我们之前已经分别分析过了。应该说,因为历史的原因,中国在那两个地区没有占到任何便宜。其中缘由不再叙述。而中朝之间的所谓“领土纠纷”,在政治层面其实是不存在的,因为两国在40多年前就已经正式签订了边境条约。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近些年来之所以在民间成为热点,并不是由于中国的民间,有什么特别的举动(最多也就是网上发发牢骚),希望改变鸭绿江口和图们江口的现状。而是三八线以南的韩国,在民间热炒。
如果从法理上来说,韩国对中朝鲜边境指手划脚当然是没有道理的。不过考虑到朝韩两国之间有统一的共识,并且将来半岛肯定还是会以某种形式统一的。这些来自韩国民间的声音,难保在某一天不上升到政治层面上。因此虽然觉得现状并无多少改变的机会,也还是做个专题,正好也通过这个案例,让大家清楚地理特征的认定,在划定国境线时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了解双方诉求的地缘背景。
仔细分解中朝边境的争论的“焦点”,可以分为五个点,由南至北分别是:鸭绿江口、长白山、图们江正源、“间岛”,以及图们江口。我们接下来的解读重点,就是其中的“间岛”、图们江正源,以及半岛最为关注的“长白山”
附:中朝边境主要焦点示意
图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中朝鲜边境的主要特征是“两江一山”,即鸭绿江和图们江,以及两江中间,号称两江发源地的“长白山”。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长白山,与之前我们一直在提的“长白山脉”不是同一个概念。后者是呈连贯状态的,中国东北边境山地的总称。而这一节我们所指的“长白山”,就是一个山头,而这个山头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中间有个由火山口积水而成了“天池”。也就是中国所称的“长白山天池”,和朝韩所指的“白头山天池”。
朝鲜历史疆域是怎样变迁的
朝鲜历史疆域是怎样变迁的朝鲜历史的发展和变迁是怎样子的呢?从古至今,疆域上都有哪些变化?想进入了解这些知识点,就和小编接着往下看。
朝鲜历史疆域的变迁一、从箕子朝鲜到卫氏朝鲜从西周到汉初,在长达千年的时间里,朝鲜半岛大部分领土被中国人建立的政权控制。
商朝灭亡,西周建立后,一部分商朝遗民不愿接受西周统治,在商朝贵族箕子率领下,逐步迁徙到朝鲜半岛建立政权。
此时朝鲜半岛尚处于原始社会,商朝遗民毫不费力控制了朝鲜半岛北部。
秦朝末年,燕人卫满逃亡到箕子朝鲜,在骗取箕子朝鲜国君信任后,卫满发动政变,箕子朝鲜灭亡,卫氏朝鲜建立。
二、从汉四郡到高句丽占据朝鲜北部从汉朝到西晋,四百多年的时间里,朝鲜半岛北部处于中原王朝的直接控制下。
卫氏朝鲜建立后,全盘继承了箕子朝鲜的领土。
卫氏朝鲜立国之初,因统治尚不稳固,遂与新兴的大汉王朝和平共处。
当卫氏朝鲜统治稳定后,开始无休止的骚扰,进攻大汉王朝。
汉武帝之前,因为国力未恢复,大汉王朝容忍卫氏朝鲜的挑衅。
等汉武帝即位,便发兵攻灭卫氏朝鲜,设立四个郡县,占据朝鲜半岛五分之四的领土。
从汉武帝设立郡县到西晋末年丢失朝鲜半岛,四郡的控制范围虽然时有增减,但中原王朝一直稳固控制朝鲜半岛北部。
三、从高句丽到安东、熊津都护府从东晋到唐初,三百多年的时间里,朝鲜半岛三分之二的领土处于中国东北地方政权高句丽和百济的控制之下。
箕子朝鲜建立后,一部分扶余人从中国东北迁徙到朝鲜西南部,并在中国三国时期,正式立国,是为百济。
而高句丽,则在汉武帝时期立国于吉林,并逐步向南扩张。
值得一提的是,高句丽与扶余不同,高句丽一直有入主中原的野心,只是野心一次又一次被中原政权粉碎,被迫转向朝鲜半岛发展。
在牢牢占据了原汉四郡故地,即朝鲜半岛北部后,高句丽抓住中原大乱,无力东顾的机会,完全占据了辽东半岛,且不再大规模向朝鲜半岛南部扩张,而是继续将重心放到中原方面。
四、朝鲜半岛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新罗新罗是朝鲜民族自己建立的第一个大一统国家,并依靠顽强不屈精神占据了朝鲜半岛三分之二的领土。
北朝鲜的南北对峙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局面
北朝鲜的南北对峙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局面北朝鲜的南北对峙: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局面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局面几乎是每个中国人都熟知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北朝鲜和南朝鲜之间的对峙。
这场对峙背后有着丰富的历史脉络和政治因素,本文将从北朝鲜的南北对峙出发,追溯到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局面。
一、北朝鲜的南北对峙北朝鲜的南北对峙始于1950年,当时朝鲜战争爆发。
在这场战争中,朝鲜半岛分为南北两个政权,分别由南朝鲜和北朝鲜控制。
自此以后,北朝鲜与南朝鲜之间一直保持着敌对态势,形成了长期的对峙局面。
北朝鲜的南北对峙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首先,意识形态的差异是导致分裂的一个重要原因。
南朝鲜奉行资本主义制度,而北朝鲜则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意识形态冲突。
此外,外部势力的干涉也是导致对峙局面持续的原因之一。
冷战时期,苏联和美国在南北朝鲜之间分别支持不同的政权,使得对峙局势更加复杂化。
虽然北朝鲜的南北对峙给朝鲜半岛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但双方之间的对峙至今没有结束。
这不仅对朝鲜半岛的稳定产生了负面影响,也给周边国家带来了一系列安全隐患。
二、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局面北朝鲜的南北对峙虽然独特,但与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局面有许多相似之处。
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过国家分裂的情况,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七雄争霸、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割据、辽金时期的南北对峙等等。
这些分裂局面通常源于政治权力的争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民族差异的抬头等多种因素。
例如,七雄争霸时期,各国相互侵略、争夺领土,导致了长期的战乱和分裂局面。
而在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地区被多个政权割据,国家分裂成十余个小国。
这些分裂局面对中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它们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使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动荡状态。
另一方面,分裂局面也促使各个政权进行改革和创新,为中国历史进程提供了多种路径选择,有助于中国文化和政治的多样性发展。
三、总结北朝鲜的南北对峙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局面中的一个缩影。
形势与政策作业——论中朝关系
形势与政策文法学院经济1201王子俊20120172论中朝关系一、朝鲜简介今天的朝鲜全称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8年9月,是位于亚洲东部朝鲜半岛北部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历史上的中朝关系(一)、中国古代与朝鲜半岛的关系从周到南北朝的700年间,朝鲜与中国基本是相安无事。
611—614年,隋炀帝三伐高丽,动用113万军队,三战三败,损失惨重,国力耗尽,激起全国大起义。
618年后,唐朝与朝鲜境内的新罗结盟灭百济和高句丽,新罗最终统一朝鲜半岛,与唐结成友好关系。
14世纪元朝末年,高丽看到明灭元,攻占元大都后,遂决定弃元归明。
1368年元朝覆灭后,都统使李成桂发动政变,自立为王,改国号为朝鲜,并建立了与明朝的友邦关系。
1591年日本丰臣秀吉派兵20万侵入朝鲜,一度占领平壤。
中国明朝皇帝万历派10万军援朝,历经8年最终击溃日军,保存了朝鲜山河,中朝友谊在历史上达到了顶峰。
1618年朝鲜出兵袭扰后金配合明军的作战,后金为扫除后患于1636年攻占朝鲜,国王投降,成为清朝的属国,但不出一兵一卒参与对明作战,与清朝的宗主关系一直延续到中日甲午战争前。
(二)、近现代中国与朝鲜关系1894年甲午战争清朝战败。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结束中朝宗藩关系,中国承认朝鲜独立,朝鲜沦为日本的“保护国”。
二战后,根据波茨坦协议成立朝鲜国,1945年朝鲜被美苏人为分裂,南北部成为两个不同意识形态的独立国家。
(三)、建国后中国与朝鲜关系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同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1951年7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朝鲜方面与联合国军的美国代表开始停战谈判,经过多次谈判,终于在1953年7月27日签署《朝鲜停战协定》。
1958年10月胜利撤离朝鲜,1961年7月,中朝两国签署《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中国由此成为朝鲜最坚定的盟友,进入1960年代后期,中朝关系有所降温,主要原因是中共与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苏联逐渐分道扬镳。
北朝鲜中国历史上的南北分裂时期
北朝鲜中国历史上的南北分裂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北朝鲜是一个重要的时期,它是中国历史上南北分裂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南北朝形成并相互对立,给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对北朝鲜中国历史上的南北分裂时期进行探讨。
一、南北朝的形成南北朝时期是从420年开始,到589年南北朝统一结束。
这一时期的形成源于东晋王朝的衰弱和内部政治经济的混乱。
东晋王朝疲弱无力应对外部威胁和克服内部矛盾,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毁于内乱和外敌。
同时,北方的战乱也导致了人民的流离失所,大量的人民开始南渡。
南渡的人们带着他们的文化和传统南下,他们逐渐形成了南方的朝鲜。
而北方则逐渐形成了北方的朝鲜。
南北朝的形成给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二、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革在南北朝时期,南方和北方各自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南方的朝鲜王朝以南朝宋、斯、梁、陈四大朝代为代表,北方的朝鲜王朝以北齐、北周、须、隋、唐五大朝代为代表。
北朝的政权建立者须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系列有着重大影响的政治家和统治者,他们对政治、军事和经济都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南方的君王非常重视文化发展,他们提倡儒学、道学、佛学等思想文化,大力支持文化教育的发展,南方出现了许多文化名人。
而在北方,统治者更加重视军事力量和经济建设,他们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军事训练和农业生产中,致力于巩固国家的力量。
无论南北朝的政治走向如何,南方和北方各自的政权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政治变革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发展南北朝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南北分化的特点。
南方农业经济相对较发达,南方的自然环境和农业资源条件优越,南方的工商业发达。
而北方多山少水,环境相对恶劣,北方的人们更多地依靠畜牧业和渔业为生。
南方和北方的经济差异导致了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的分化。
南方的经济繁荣带动了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南方出现了许多有才华的文化名人。
朝韩两国间的历史矛盾是怎么回事
朝韩两国间的历史矛盾是怎么回事朝鲜半岛北接中俄,东与日本隔海相望,南与太平洋相连,处于中俄日美诸大国中间,这种地缘战略位置使其具有桥头堡的地位。
冷战后全球性的冷战结构瓦解,然而朝鲜半岛的冷战阴影却依然存在。
进入2009年,半岛局势更趋紧张:1月17日,朝鲜人民军总参谋部发言人宣布朝鲜进入“全面对决态势”;4月5日又在国际社会纷纷予以谴责的情况下发射了“光明星-2”号卫星:4月14日朝鲜外务省发言人又宣布将永不再参加“六方会谈”,不再遵守六方会谈已经达成的各项协议,并将发展核遏制力。
这一系列举措使得朝鲜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而“北方限界线”这条原本不起眼的海上分界线也随之一并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1月17日,朝鲜人民军总参谋部发言人声称,如果韩军无视朝采取的措施,继续侵犯朝领海,朝革命武装势必固守西海海上军事分界线,进入“全面对决态势”。
这条西海军事分界线不是美韩认定的“北方界限线”,而是朝鲜宣布的“朝鲜西海海上军事分界线”。
2009年1月30日朝祖国和平统一委员会发表声明称,朝鲜将单方面取消所有缓解南北政治军事对决的相关协议,并特别阐明废除北南间和解、不可侵、合作交流和协议书及其附属协议书上的有关西海海上军事警戒线的所有款项。
美韩声称的“北方限界线”与朝鲜强调的西海军事分界线一下成为朝鲜半岛的“火药桶”,冲突可能一触即发。
朝鲜和韩国关于“北方限界线”的争论由来已久,本文将详细地介绍“北方限界线”的由来,现状及前景。
“北方限界线”问题由来及现状1953年7月,朝鲜战争的交战各方签署了停战协定,协定划定了朝鲜和韩国的陆地临时分界线——朝韩军事分界线,协定还详细规定了朝韩军事分界线两侧非军事区的宽度。
然而协定并没有涉及朝韩海域的划分方法。
在《停战协定》签订几个月之后,美韩单方面沿白翎岛,大青岛,小青岛、延坪岛及隅岛等岛屿划定了一条约278千米长的“北方限界线”(Nofthern LimitsLine:简称NLL)作为自己的海上控制线。
关於中国历史上疆域问题几点认识
关于如何认识中国历史上的疆域问题, 人们存在着不同认识,91 15 年白寿彝在( 光明日 报) 上发表( 论历史上祖国国土问题的处理》 一文, 更是引起了广泛的争论, 但至今也没有形成
如, 十六国时期, 揭族建立的后赵就曾自 中国” 晋书・ 称“ 。《 石勒载记下》 记载, 徐光向后赵皇帝 石勒说,陛下既苞括二都, “ 为中国帝王”就把揭族石勒建立的后赵看成了中国, , 相反把“ 司马
家儿” 建立的东晋看成为偏鄙, 不承认东晋是中国。北朝时期鲜卑族建立的北魏、 东魏、 西魏、 北周也都把自己 看成是中国。契丹族建立的辽有时也自 称中国,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曾说“ 佛非
关于中国历史上疆域问题的几点认识
赵永 春
文章认为, 凡是生活在今天中国疆域内的民族以及历史上生活在今天疆域内而今天 已经消失
了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 他们的历史( 外来民族迁入之前的历史另作别论) 都是中国历史 的组成部分, 他们在历史上活动的地区及其建立政权的疆域也都是中国历史上疆域的组成部分。按 照这一原则, 结合历史上中 原政权与边疆民 族及其政权的隶属关系, 及边疆民族对中华思想文化 以 的心理认同等条件综合考查, 不难对中国历史上的疆域问题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
① 见孙柞民:中国古代史中有关祖国疆域和少数民族的间题》( ( ,文汇报)91 1 月4日;处理历 16 年 1 ( 史上民 族关系的几个重要准则— 读范文澜<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斗争与融合>,历史研究)90 )《 18 年第5 期。 杨建新: ( 沙俄最早侵占的中国领土和历史上中国的疆域间题》《 ,中俄关系史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 17 , 99 年版; 谭其骤: ( 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91 19 年第1 期等。
朝鲜半岛的历史沿革及与中国的关系
朝鲜半岛的历史沿革及与中国的关系朝鲜半岛是一个地缘政治要地,位于东北亚,自古以来一直是中日韩三国争夺的焦点。
朝鲜半岛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居民在这里生活,而且在中国和朝鲜之间就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简要回顾朝鲜半岛的历史沿革,并重点探讨该半岛与中国的关系。
一、古代朝鲜半岛早在公元前2333年,朝鲜半岛地区就已经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从公元前三世纪开始,这里出现了越北国、辰韩国、鄒韓國、真国等小国家,它们之间互相侵略,争夺土地和权力。
同时,朝鲜半岛的领土不断扩大,历经数次分裂和统一。
古代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与朝鲜半岛的往来已经非常频繁,中国也和朝鲜半岛的政治、文化等领域有着深入合作。
其中,中国的三国时期,如晋朝、东晋、南朝等,与朝鲜半岛的关系尤为密切。
例如,晋书、宋书、齐书等文献中均有记载。
二、朝鲜半岛的统一与分裂公元七世纪,唐朝的李唐和高丽建立在朝鲜半岛上。
唐朝对高丽的支持,致使高丽发展很快,逐渐成为朝鲜半岛的一个重要地区。
而在高丽时期,它与中国的北宋时期有着密切的联络和贸易往来。
随着时代的变迁,高丽逐渐衰落,朝鲜半岛又出现了新的统一和分裂。
公元十四世纪,李成桂建立了朝鲜李氏王朝。
自此,朝鲜半岛开始出现集中统一的趋势,但是与此同时,民间也有一些力量认为应该重头开始,创造出自己的历史,而不是受现行体制的限制。
因此,从十五世纪开始,朝鲜半岛又出现了明朝扶持的李氏朝鲜和中国的明朝的对立。
明朝尝试通过文化上的影响扩展其势力,拟定一些控制朝鲜半岛的政策。
但是,在经济和政治上,明朝与朝鲜半岛的互动很少,而且朝鲜半岛也仍然是中日韩三国争夺的焦点。
三、朝鲜半岛的现代化随着近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技术进步,朝鲜半岛逐渐走向现代化。
这个过程中,中日韩三国开展了一系列活动,都带有强烈的政治意味。
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争夺中,日本政府曾经占领朝鲜半岛,并逐渐扩大其在半岛上的影响力。
二次大战后,随着日本投降,朝鲜半岛的力量重新分配,中国和苏联成为了两股主角。
中国与朝鲜半岛的历史关系
中国与朝鲜半岛的历史关系公元前3世纪末,朝鲜在历史上第一次被司马迁的《史记》所记载,商纣的兄弟箕子在商灭亡后成为朝鲜北部国君,周朝承认其国,史称“箕子朝鲜”。
从此中朝开始了长达2300多年的邻邦历史。
从周到南北朝的700年间,朝鲜与中国基本是相安无事。
611—614年,隋炀帝三伐高丽,动用113万军队,三战三败,损失惨重,国力耗尽,激起全国大起义。
618年后,唐朝与朝鲜境内的新罗结盟灭百济和高句丽,唐朝意图控制朝鲜,派薛仁貴建安东都护府。
由于朝鲜人民反抗唐军被迫撤退。
新罗最终统一朝鲜半岛,与唐结成友好关系。
公元918 年新兴地主高句丽人王建推翻了新罗王朝建立高句丽国,高句丽国相当于现在的朝鲜和韩国再加上部分我国吉林和辽宁的部分地区。
宋元时期,当时的高丽王朝被蒙古征服并臣服于元朝,高句丽国的几代国王或被元朝使臣控制,或成为元朝皇帝的驸马,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元朝附属国。
970年北宋建立后延续中朝友好,直到993年高丽王国被辽国击败,被迫断绝和宋朝关系,向辽国称臣,1127年又被迫臣服金国,1231年蒙古灭亡高丽并建立行省,朝鲜在历史上第一次亡国。
14世纪元朝末年,高丽第31代恭愍王看到明灭元,攻占元大都后,遂决定弃元归明,亲率使节到南京面朝洪武帝朱元璋,并恭贺登基大典。
当时朱元璋斥其重佛轻儒并令其改过,同时赐名曰:朝鲜并赐金印,此为朝鲜由来,朝鲜的意思就是"很少朝觐的藩国"。
后明永乐帝朱棣迁都北京,赐朝鲜王"李"姓,后称为李氏朝鲜或李氏王朝。
1368年元朝覆灭后,都统使李成桂发动政变,自立为王,改国号为朝鲜,并建立了与明朝的友邦关系。
1591年日本丰臣秀吉派兵20万侵入朝鲜,一度占领平壤。
中国明朝皇帝万历派10万军援朝,历经8年最终击溃日军,保存了朝鲜山河,中朝友谊在历史上达到了顶峰,朝鲜国王从此对明朝感恩涕零,发誓永远成为明朝藩属。
1618年朝鲜出兵袭扰后金配合明军的作战,后金为扫除后患于1636年攻占朝鲜,国王投降,成为清朝的属国,但不出一兵一卒参与对明作战,与清朝的宗主关系一直延续到中日甲午战争前。
中朝关系
• 中国与朝鲜表面上是同盟关系,因为双方签订有《中朝友 好合作条约》。并且在现行朝鲜半岛体制下,中国不得不 承担在战时为朝鲜打仗的义务。中国政府的确每年向朝鲜 提供大量的经济援助,朝鲜黑市上的主要货物也都是由东 北的朝鲜裔中国人供往朝鲜的。可以说,中国目前是朝鲜 经济的基石。没有来自中国的政府的援助以及民间的贸易, 朝鲜将迅速陷入崩溃的境地。 • 但事实上,中国与朝鲜的同盟关系已经崩解。比如朝鲜在 进行核试验时,不通知中国政府,根本没有将中朝同盟关 系放在眼里。朝鲜的核试验严重影响着中国的国家安全特 别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安全。 • 所以,一言以蔽之,中朝关系,表面上的盟友,事实上早 已分崩离析、貌合神离。
中国和朝鲜从古至今
如何看待朝鲜问题
目录
• 一、高丽的历史 • 二、古时和民国时期的高丽 • 三、抗美援朝时期 • 四、现代中国与朝鲜的关系 • 五、总结
高丽的历史
• 高丽[lí ](918年-1392年),又称高丽王朝、王氏 高丽。是朝鲜半岛古代王朝之一。王建所建,定都开京 (今北朝鲜开城),是朝鲜半岛政权。新罗末年,弓裔建 立后高句丽国,尚州土豪甄萱建立后百济国。918年泰封 部将王建杀弓裔自立,建立高丽国。935年灭新罗,936 年灭后百济,基本统一朝鲜半岛。1392年被朝鲜王朝取 代。佛教是高丽国的国教。历经16年时间雕刻成的高丽大 藏经是世界瑰宝之一。
战争后果
• 由于朝鲜发动的统一战争遭到了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 阵营的抵制,朝鲜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1945年— 1950年和平建设时期所积累的社会财富消失殆尽。这次 战争使朝将中国牵连进来,将中国捆绑进了朝鲜的战车至 今尚未脱离。此战为随后20多年朝鲜的迅速发展奠定基础。 但由于朝鲜经济是以苏联为中心的社会主义阵营的一环, 结构单一,因此在苏东剧变后日益艰难、经济崩溃。在金 日成死后,他的儿子金正日独裁权力巩固。朝鲜人民的生 活条件依然十分艰苦。国际社会包括中国、韩国不断对朝 鲜提供经济援助。
朝鲜半岛为什么最终未能纳入中国版图
朝鲜半岛为什么最终未能纳入中国版图或许在领土强迫症的历史爱好者中会有一个执念:那就是为什么朝鲜跟中国大陆连接,没有大海相隔,跟中国的关系也非常近,也是属于中国的附属国,为什么长久以来却没有纳入中国版图呢?请跟一起去看看吧朝鲜半岛未能纳入中国版图的原因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一切以农业为本,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中国领土的扩张往往是人口的迁移的过程,也就是这个地方要能够值得去攻占,基本上朝鲜不能纳入中国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个原因:地理交通不便,有崇山峻岭从这张图中我们看到,中国东北与朝鲜不但有鸭绿江,还有长白山等一系列天险,统治和征服都有一定的难度。
而且朝鲜也是苦寒之地,想想黑龙江吉林真正纳入中国有效管理也是在明清时期。
出产不多得不偿失还是上面那个图,我们可以看到朝鲜的多的是山地,少的是平原,朝鲜半岛境内多山,山地和高原占全境总面积的80%。
所以对于农业民族的中国吸引力不大。
只有一个平壤平原,由于朝鲜半岛北部的鸭绿江和图们江的源头几乎都是发源于同一点,使朝鲜半岛与欧亚大陆之间没有陆地交接点相连,被鸭绿江和图们江一条“海峡”分隔着,俨如一“岛”。
大部属温带季风气候,南端有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区(主要集中在釜山一带的庆南、全南、济州等道)。
南部受日本暖流黑潮影响下,海洋性气候特点明显;而北部向大陆性气候过渡。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年平均气温8-12℃,年平均降水量1120毫米。
这个在古代来讲并不特别适合农业大发展,也就是投入产出比比较小。
有了自己的文化和民族众多周知,在古代当一个地域有了文化,也就有了民族,有了自己的语言,也就形成了归属感,就像你在你们家乡大家吃的都一样,说的话也一样,一旦走到其他省份就会显得格格不入,首先听不懂别人说话,吃的也跟大家不一样,这就导致了没有归属感,朝鲜也是一样的,他有自己的语言,虽然官方语言是汉语,但是绝大多数的底层人民不会说官话。
纳入版图以后往往要经过百年的王化教育才能真正让朝鲜人有归属感,但是纳入有效统治从来没有超过100年。
朝鲜分裂的历史原因
1 南北朝鲜分裂的历史原因2 中美俄日的利益关注点及冲突点3 未来的发展走向(预测)公元1世纪后,朝鲜半岛形成高句丽、百济、新罗三个古国。
公元7世纪中期新罗统一了朝鲜。
公元918年,朝鲜国王王建定国号为“高丽”,建都于松岳。
1392年,高丽三军都制使李成桂废除了高丽第三十四代王,自称国王,并改国号为朝鲜。
1910年8月,朝鲜沦为日本殖民地。
1945年8月15日获得解放,同时,苏、美两国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进驻北、南半部(1948年底苏军撤出,1949年6月美军撤出),朝鲜从此处于分裂状态。
1946年2月8日,朝鲜北半部成立临时人民委员会。
1947年,朝鲜最高人民会议成立,1948年8月,朝鲜最高人民会议进行选举,同年9月9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同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参战。
1953年7月27日美国被迫与朝中方面在板门店签订停战协定。
1958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出朝鲜。
1958年,朝鲜宣布完成了城市、农村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1970年宣布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1991年9月17日同韩国一道加入联合国。
公正的说,朝鲜的分裂,是由于苏联和美国的共同介入,两大世界阵营的对抗结果。
中国的抗美援朝,应该是苏联和中国共同利益驱使下,为了维持朝鲜的分裂的一种做法。
于是在南韩压倒性优势的状况下,中国主动派兵增援北朝鲜,后来的和平协议,维持了38线的约定,中政府没有坚持攻占南韩,这个举动也表示了中国也不希望北朝鲜胜利,朝鲜分裂对于中苏来说,是一件好事。
美苏分别占领朝鲜半岛南北两半部以后,各行其是,使南北朝鲜走上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美军进驻南朝鲜后,成立军政府统治南朝鲜,不仅把日本总督府的原有体制和行政机构原封不动地继承下来,而且让被解职的日本人留下来担任顾问。
军政府不承认日本宣告投降后在南朝鲜各地纷纷成立的人民委员会。
中国在朝鲜半岛局势中的地位与作用
中国在朝鲜半岛局势中的地位与作用德国和朝鲜半岛的分裂是雅尔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及其各自所领导的国家集团对峙的直接后果。
但分裂的根本原因是一个国家里边的两个不同的派系所代表着不同的集团的利益之间的矛盾冲突,其矛盾冲突的严重性及原则性直接影响分裂的持续时间,矛盾不能解决分裂就会一直持续下去。
美苏只是矛盾双方各自的催化剂。
当年东德与西德之间的矛盾在1971年9月美苏英法四国签订了“四方协定”后,有所缓和,1972年还签订了《关系基础条约》,各自承认对方为主权国家,互设常驻代表机构。
然而朝鲜半岛之间的矛盾严重。
1990年苏联解体前东德西德合并。
然而,朝鲜半岛却一直没有能够统一。
不得不说,中国在朝鲜半岛局势中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
朝鲜半岛天然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对我国安全有极大影响,因为在战略中,地理位置是决定价值的主要因素。
从地理位置看,朝鲜半岛北接中俄,东临日本海,与日本隔海相望,南与太平洋相连,处于中俄日美(美国的战略延伸及其在日韩驻军)诸大国中间,这种地缘战略地位使其具有边缘国、缓冲国、桥头堡的特殊地位,是亚洲大陆国家与海上强国之间的天然桥梁。
对于大陆国家而言(如中俄)控制朝鲜半岛就取得了进攻海上强国(如日美)的前哨阵地;对于海上国家而言,控制朝鲜半岛就踏上了进攻大陆强国的跳板。
所以中国历来重视朝鲜半岛的安全与稳定。
东北亚多极化发展趋势明显,我国的和平外交大有用武之地.可以说朝鲜半岛所在的东北亚地区是当今世界多极化发展的典型。
前文已论,朝鲜半岛是世界几乎重要的大国的重要安全利益交汇区,任何大国单独采取行动都会受到其他国家的有效牵制。
中国对朝鲜的影响力仅次于美国。
中国在朝鲜半岛的巨大影响力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的:第一,中国与朝鲜地理相连,两国共同边界长达1334公里。
中朝之间有密切的边境人员与经贸往来。
中国不参加,美国就难以组织实施有效的对朝经济制裁;第二,中国与朝鲜有长期的历史性战略关系。
中朝边界争端的由来和主要内容
中xx边界争端的由来和主要内容xx[本文说明]:本报告系引用多篇文献和网络资料综合而成,不代表某种法律观点,亦不具备国家效力,仅仅是个人兴趣所作。
文中未指明出处之资料,请自行至图书馆或者互联网中查证。
出现文责问题,本人概不负责。
中国目前的版图基本确定于清朝末年。
清朝末年时期,中国清朝政府内外交困,国际地位急剧衰退。
各藩属国或依恃外强,或与清庭决裂,原先的封贡体制分崩离析,原来在朝贡体制下被掩盖的与各藩属国之间的矛盾也纷纷浮出水面。
清朝后期,日俄势力进入朝鲜,宫廷内部的亲俄势力和亲日势力明争暗斗。
同时中朝两国之间的朝贡藩属关系此时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边界的争端即源于此时。
总体来看,中朝两国边界争议主要集中在边界的划定和所谓“间岛”地区的归属上。
而所谓的“间岛”问题正是源于边界的划定和日本的介入。
现在我们就来谈一谈中朝边界争端的由来和“间岛”争议问题。
一、中xx边界争议由来(一)清时期中xx第一次勘界明朝和李朝建立之初,中朝两国边界即明确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河▼。
清代,中朝两国疆界依然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两国从无异议。
朝界河鸭绿江、图们江皆发源于长白山(朝鲜称“白头山”),长白山天池为松花江、鸭绿江和图们江的三江源头。
鸭绿江、图们江中游以下河宽水深,两国边界分明,但两江,尤其是图们江上游至江源地带,河多水浅,边界不明,源头不清,因此,屡有边民非法越境,造成边界纠纷。
为解决边界纠纷,1712年,穆克登奉康熙帝之命,与朝方接伴史朴权和咸镜监司李善溥赴长白山查边。
5月15日,穆克登在长白山顶分水岭鸭绿江、图们江两江源头立审视碑[1]。
碑文[2]如下:大清xx總官穆克登奉旨查邊至此審視西為鴨綠東為土門故於分水嶺上勒石為記康熙五十一年五月十五日筆帖式xx官xxxx軍官xxxx複xx台相差使官許樑xx道常通官金應憲(氵+憲)xx此次勘界过程中,各种纰漏层出不穷,给后来的中朝边界争执埋下了祸根。
首先,朝鲜接伴史朴权和李善溥因年老体衰,无法全程陪同,只好令手下官员和译员同去[3],这为后来所立碑文的权威性带来了挑战。
朝鲜战争的地缘政治学分析
1950 - 1953 年的朝鲜战争,同历史上发生在朝鲜半岛或者与朝鲜半岛密切相关的其他国际冲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即在很大程度上属于陆权国家与海权国家之间的较量。
这是由于朝鲜半岛独特的地缘政治地位。
冷战时期爆发的朝鲜战争虽然有着很浓厚的意识形态斗争色彩,但是在一定意义上说,它也是历史上围绕着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斗争的延续。
1950 - 1953 年的朝鲜战争是冷战时期东西方之间的第一场热战,也是亚洲冷战史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事件。
朝鲜战争是美帝国主义悍然发动的对朝侵略战争,导致这场战争的原因是很复杂的。
我们可以从很多视角来解释这场战争,而且相关著述也很多。
本文侧重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来分析朝鲜战争的性质。
地缘政治学(又译地理政治学) ①是有关地理和政治之间,特别是地理环境和国际政治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问,它在国际政治研究中被广为使用。
它是地理学和政治学的结合。
地缘政治学关注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拥有的自然资源等等地理因素或自然环境,与该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权力地位、行为方式等等之间的关系。
虽然说,影响国际政治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地理因素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而已,但是地理因素确实是值得加以关注的。
而这样的因素相对稳定,也比较容易被认识和加以解释。
地缘政治因素很多,但是在分析朝鲜战争的时候,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朝鲜半岛的战略地理位置。
朝鲜半岛的地理位置很特殊,它是影响该地区国际政治的一个比较关键的因素。
当然,它不是唯一重要的因素。
本文认为,1950 - 1953 年的朝鲜战争同历史上发生在朝鲜半岛上或者同朝鲜半岛密切相关的其他国际冲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它们都是陆权强国和海权国家之间的较量,这主要是由于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地位。
一、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地位在考察围绕朝鲜半岛的国际冲突时,我们所要特别关注的该地区的地理因素,就是她的战略地理位置,或者地缘政治地位。
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地位有两个显著的特征。
第一,它是欧亚大陆和太平洋之间的一座桥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与朝鲜在历史疆域问题上的分歧
图:长白山天池
朝鲜、韩国史学界的主流观点是将整个“朝鲜通史”划分为以下几个历史阶段:旧石器时期——新石器时期——青铜时代——古朝鲜(新金属时期、卫满朝鲜、汉的郡县)——诸联盟王国(高句丽、辰国与三韩)——三国时期(高句丽、百济、新罗)——南北国时期(新罗、渤海)——高丽——朝鲜——韩国。
还有一种非学术意味更多一些的观点,则是以传说中的“檀君朝鲜”,来标记青铜时代和古朝鲜时期。
对于这个历史延续关系的表述,中国学者的观点与朝、韩学者有着很大的不同。
首先,朝鲜半岛的青铜时代比中原大约晚了2000年。
正是青铜时代的中原居民将青铜文化带入了朝鲜半岛,从而才开创了那里的文明史。
公元前11世纪,箕子(名胥余,殷商王族)在朝鲜
半岛北部建立了“箕子朝鲜”,其政体是西周王朝的一个侯国。
箕子朝鲜、卫满朝鲜以及汉朝设置的诸郡县之间,有着确凿
无疑的历史传承关系。
箕子朝鲜的存在与否,关系到朝鲜半岛文明史的起源和民族国家的源流等关键问题。
如果我们把箕子朝鲜、卫满朝鲜、汉四郡时期称为“古朝鲜”时期,那么这个“古朝鲜”与现在的朝鲜、韩国古代民族国家显然并无直接的渊源关系。
而这恰恰正是朝鲜、韩国一些人极力否认“箕子朝鲜”历史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高句丽、渤海诸民族源出我国东北地区。
在某些历史时期,它们的活动范围或者政治统治范围曾经扩展到朝鲜半岛的中部。
但高句丽和渤海国仍属于
古代中国地方民族政权,沿袭的是汉四郡的统治。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句丽史和渤海史研究被人为地蒙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其核心就是归属问题。
高句丽古国是公元前1世纪勃兴于浑江、鸭绿江中上游一带的古代中国地方民族政权。
最初,其无论从政治、种族以及地望上都与朝鲜半岛南部的居民没有直接关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高句丽日益强大,向西扩张到辽河流域,向南则进入了朝鲜半岛。
它首先攻击乐浪郡,迫使其内徙,然后才开始与半岛南部的土著城邦小国发生直接联系。
迫于中原王朝的压力,高句丽于公元427年将都城迁移至平壤城(今朝鲜平壤),但这并不说明它摇身一变就成了一个朝鲜古代国家。
除地望相接外,高句丽与百济、新罗
的政体和种族完全不同。
作为古代中国的一个民族政权,高句丽政治上隶属于,经济和文化上依附于中央王朝,其管辖范围内仍有大量包括汉族在内的原“四郡”居民。
迁都后的高句丽与百济、新罗确实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不管这种关系是以和平的还是以对抗的形式出现的。
其实质类似于后来辽金王国与高丽王国的关系,即古代中国民族政权与古代朝鲜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
当然,这时的百济、新罗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古代朝鲜民族国家。
高句丽建国后,夫余等古代部族与生活在这个地区的汉族居民相融合,从而形成了古代高句丽民族。
与此相似的还有古代渤海民族。
唐宋以降,高句丽、渤海国相继灭亡,古代高句丽民族和古代渤海民族的一部分又重新融入到汉民族之中。
还有一部分融入到了古代朝鲜民族中去,这就给今天紧抱民族主义史观不放的某些人,造成了混淆历史真相的机会和借口。
20世纪80年代以后,朝韩史学界极力提高高句丽、渤海国在朝鲜古代民族国家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价值。
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他们虚拟的“檀君朝鲜”与统一后的新罗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历史空白需要填充。
事实证明,“古朝鲜”(包括箕子朝鲜、卫满朝鲜、汉四郡时期)、高句丽和渤海政权对朝鲜半岛的统治史,是中国古代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
如果仅就区域史而言,这些历史应当属于朝鲜半岛文明史的一部分,但并不属于朝鲜古代民族国家史的范畴。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六点结论:
鲜民族才真正形成。
其后在漫长的古代朝鲜民族发展历史中,仍延续着大范围的民族迁徙和融合进程,包括女真、汉、蒙古、日本等民族在内的许多民族,都是构成今天朝鲜民族的重要源流。
第四,历史上的中朝关系是一种典型的、十分牢固的宗藩关系。
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朝鲜民族从贵族到贫民都自觉地接受了传统礼治思想,认同并实践以儒家纲常学说为基础的封建礼法制度。
历代朝鲜王朝都在政治上依附于,经济文化上依托于中原王朝。
历代中原王朝给予了朝鲜最特别的礼遇和利益。
双方关系的主流是和好的。
近代清朝出兵朝鲜,并没有超越传统宗藩关系的界限,是帮助而不是侵略。
第五,从“箕子朝鲜”、卫满朝鲜到“汉四郡”,古代中国中央王朝一直有效地管理和控制着半岛的北部地区。
其后的高句丽和渤海国,进一步延续了中央王朝对此地区的统治。
当时,唐与新罗的疆界确定在大同江至龙兴江(元山湾)一线。
从新罗开始,历代朝鲜王国都采取了领土扩张的政策。
新罗时期自汉江流域扩张至大同江一线,高丽时期则逐渐推进到鸭绿江入海口至咸兴一线。
李氏朝鲜完成了对朝鲜半岛东北部的扩张。
历经800年的蚕食鲸吞,朝鲜在15世纪后期最终将其北部疆界稳定在鸭绿江、图们江一线。
第六,古代史上朝鲜民族在异族压迫下曾出现过三次民族主义情绪的爆发。
11世纪辽金时期的高丽出现了“三国”说,主张将高句丽纳入朝鲜民族国家历史范畴。
13世纪元代的高丽又出现
了“檀君朝鲜”说,杜撰出“强大的”以“檀君”、“古朝鲜”为名的朝鲜民族国家。
18世纪清代的朝鲜则出现了“南北国”说,将渤海强行纳入古代朝鲜民族国家的历史范畴。
现代和当代朝韩民族主义史观的出现,固然有其长期被侵略、被奴役、南北分裂的历史背景,即朝韩人民需要追崇祖先以加强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
这些都是必然的、可以理解的。
但是,如果是以歪曲历史、贬低其他民族为前提,甚至以煽动民族情绪、提出非法领土主权等要求为目的,则是我们绝对不能容忍的。
在古代朝鲜半岛历史研究,古代朝鲜民族国家历史研究,以及中朝、中韩关系史研究领域,我们应当十分重视非学术化的民族主义倾向的复活。
对于高句丽的历史归属,中国、朝鲜和韩国的现代学者自20世纪后期以来就存在着较大的争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 年建国之后,曾一度将高句丽的历史视为朝鲜历史。
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逐渐扭转了这种观点,目前已经基本形成高句丽历史属于中国历史范畴,高句丽国家是中国历史上的地方政权,高句丽民族是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的主流观点。
其依据主要是:高句丽民族和国家的形成在中国的历史疆域范围内(汉朝四郡),其后虽然都城迁移到今天的朝鲜境内、但也并没有脱离汉朝四郡的管辖范畴,而且高句丽灭亡以后又首先成为中国的郡县。
由于高句丽人大多数融入渤海国,小部分流入新罗并构成现代朝鲜民族的
一个来源,持此观点的中国学者通常不反对朝鲜和韩国将高句丽也视为朝鲜民族和国家的渊源之一。
朝鲜与韩国在20世纪实现国家和民族独立之后,分别进行了高句丽史的研究。
其共同的特点是,认为高句丽系朝鲜历史上的一个国家,并且汉朝四郡本来就是朝鲜之地,高句丽曾经英勇地抵抗过中国的侵略。
朝鲜学者认为,朝鲜史只以新罗为主体的叙述是错误的,高句丽、新罗、百济—新罗渤海—高丽才是朝鲜历史的正统传承。
这种史学观点被认为与朝鲜希望确立半岛北方为“正朔”有关。
韩国在建立后的二十年内,主流史学界对高句丽问题均未加以重视。
但是进入七十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的腾飞,国力的强盛,一股“高句丽热”骤然兴起。
韩国军方出版的历史读物,声称要追忆“我们民族在满洲原野驰骋的荣光”以及“民族独立和雄飞的历史”。
对于高句丽历史归属问题的争议,目前仍只停留在学术界和民间,中、朝、韩三国政府对此都保持了缄默和不对抗的态度。
朝鲜半岛最古老的土著居民是鸟夷,也被称为东夷、九夷。
大约公元前11世纪,殷商移民迁入大同江流域,与当地住民发生融合,形成了良夷。
半岛其他地区的夷人则发展成为秽人。
自西周中后期开始,生活在北方蒙古草原上的貊系部族逐渐向东、向南迁徙,一支进入了朝鲜半岛,与当地的秽人相融合而形成了马韩。
公元前3世纪初至公元前2 世纪末,中国人大量迁居朝鲜半岛,
移民大同江流域和汉江流域。
公元前1世纪中后期,夫余人东迁、南下,其中一部分进入了朝鲜半岛南部,促使这里形成新的民族格局.
中国历代正史均将高句丽视为中原王朝四围的外夷之一。
后来,是王氏高丽向宋朝奉上了一个将其与高句丽连接起来的“高丽世次”表,正式宣称自己为高句丽之香火传人。
昏聩的中原王朝不辩真伪,居然允之。
于是,自《旧五代史》开始,中国历代正史均承认二者有继承关系。
问题是高句丽灭亡之后几百年,怎么又突然冒出来一个王氏高丽来?史家坦承,“皆不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