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学生的成因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学生”成因分析及对策

金华九年制学校窦琪云

一“问题学生”的界定

1、对“问题学生”的定义

这里所指的“问题学生”并非那些有犯罪经历或精神上有严重疾病必须经过医治才能正常生活的学生,而是指那些在学习、性格、思想道德等方面经常出现某些障碍的学生。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一些角度来看,“问题学生”是指在一定情境或某个时期中,暂时遇到自己独立无法解决的困惑,从而与自己平常表现相“异常”的学生。①这些学生的“问题”只是由于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某种不良影响而造成的,并不是天生愚顽,不可救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能严格规范自身行为、漠视校规校纪、法制观念淡薄、是非观念不强,在学业、行为和心理等方面存在着偏差或不足。

2 、“问题学生”的主要特点

和其他学生相比,这些“问题学生”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首先,逆反心理强。常常自己的好恶来确定自己的行为,总想显示与众不同的自我表现,渴望被人关注,以放弃学习,违纪捣蛋、顶撞他人,侵犯他人或公共利益作为自己的“英雄壮举”来引起老师和同学、家长们的注意。

其次,意志薄弱,不求上进。没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自我控制能力低下。即使他们知道对错,有时也有强烈的进步意识,但由于受到已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束缚,他们在转化过程经常出现反复重犯的现象。久而久之,由于缺乏毅力,他们便产生了厌烦甚至抵触的心理。

再次,极度自尊和极度自卑并存。这类学生和其他学生一样,也有自尊心,甚至自尊心会更强些。但是由于学习或者思想方面的障碍,时常遭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排斥,在内心深处有着严重的自卑情绪,而表面上又往往表现为傲慢无礼,自以为是,对任何事情和任何人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常常表现为行为偏激,经常不遵守学校纪律,有逃学、打架等不良行为习惯。

二、“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

车文博教授认为学生问题行为是指在成长过程中在中小学学生身上常见的各种不利于品格发展和身心健康的行为,它是品德教育和心理卫生教育的对

象。南京师大孙煌明教授认为儿童的问题行为,是指那些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影响学生智能发展,或是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偏差行为。可见目前国内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学生问题行为定义。但从行为学的角度可把他们的“问题行为”归属如下几类。

一是“懒惰型”。这些学生的行为表现为上课心绪不定,学习情绪化比较严重,不热心公务,考试作弊,有的甚至连作业都懒得做。为了应付作业检查或老师及家长的要求而出钱请人代劳。

二是“暴力型”。这些学生的行为表现为好冲动、行为鲁莽、固执,做事随心所欲,时常为一些小事骂人、打架,喜欢无论什么事都用武力解决问题。

三是“冷热型”。这些学生的行为表现为做事凭兴趣,对感兴趣的事情积极、主动得可爱,对不感兴趣的事情无动于衷,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小动作多、干扰其他的同学学习,有时别人去做时反而会嘲笑,甚至阻止或捣乱。

四是“离群型”。这些学生生性孤僻、不合群、胆怯、害羞、自卑、自责感强,做事缺乏信心,不敢试验。总怀疑自己的能力不如人,错误地认为自己做什么事都不会成功。

三、“问题学生”的成因分析

对引起问题行为的原因,很多学者都进行来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其观点可以概述如下:绝大多数学者都充分认识到问题行为的成因极其复杂,它既受社会环境境和学校教育条件所制约,也与儿童身心发展水平有关,因此它是行为主体生理、心理等内在因素和环境与教育等外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的学生的行为主要受到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1、外在因素

一切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环境,人类也不例外。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它们都以多种不同的形式影响着人的发展,但总的来说,社会环境的影响要比自然环境大得多。而学生又作为社会中的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其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决定了社会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其中社会环境包括具体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区环境和人际关系环境等等,本次主要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以及社区环境对我国“问题学生”行为的影响进行分析。

2、家庭环境——重要作用

霍金芝等人的研究发现,家庭环境与儿童问题行为高度相关,父母文化程度低或个体经营者家庭、住房条件差、经济水平低、有不良生活习惯、与长辈共同抚养子女和对子女无社会交往培养等都是我国中小学学生问题行为产生的极为不利因素。赵克林也认为家庭教育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至关重要,父母教育孩子的态度、方法以及行为的影响,是孩子产生不良行为的根本问题。可见,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最关重要的。王玉凤等人的研究发现,主干家庭②中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最低,核心家庭③次之,单亲家庭④中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最高。主干家庭规模比较大,人际关系较为复杂。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需要扮演多种角色。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进行换位思考,体谅他人;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人际关系交往能力等等。单亲家庭不论是父母病逝还是离婚,都会给儿童带来巨大的心灵创伤,缺少健全的父母保护和家庭成员之间友好相处的体验,因此儿童容易产生孤独、恐惧或忧郁心理,进而出现行为问题。

当然,任何一种家庭模式对孩子的影响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所以父母要注意扬长避短,尽量发挥家庭特有的优势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

3、学校环境——主导作用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的最重要的场所,意味着学校为学生个体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以后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教育工作上的错误,如少数教育工作者由于教育观点上的错误,教育方法上的不当,也可能给学生产生问题行为的蔓延与恶化提供条件。总之,学校教育不能凌驾于儿童发展规律之上,而是要关注学生接受教育的主体地位。现存的学校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弊端:

(1).盲目的分数主义、升学主义。多数中小学生生活在焦虑紧张之中有碍身心发展。很多学校不是以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标准,而是以分数和成绩为指挥棒,“重教书、轻育人”,忽视对学生特别是对存在这样或那样缺点错误的“问题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和品德行为的严格训练,那么学生便成为名副其实的“问题学生”。

(2).课外活动功能不强。没有适当和足够的课外休闲活动,活动场所也缺乏,使学生过多精力无处宣泄,造成三五成群,闲荡冲突,惹事生非。

(3).师生关系日渐淡薄。师生关系疏远、沟通不足,教师不能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动向,导致无法有效地实施辅导,而学生的思想得不到正确的引导。

(4).同伴团体的影响。结交品行较差的同伴,受到不良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