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2019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案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共27张ppt)
知识梳理(二)东晋与十六国 1.东晋 (1)建立:_____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2)士族政治: ①成因: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_________家族世代把持官位, 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 ②影响:士族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他们争权夺利,势力逐渐衰 弱
2、西晋统治 (1)少数民族内迁: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活动在长城一带的 ___________. (2)八王之乱 ①性质:宗室诸王对____________的争夺,演化为内战 ②影响:内迁少数民族卷入,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中 国历史进入比较长的___________时期。
2、西晋统治 (1)少数民族内迁: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活动在长城一带的 鲜卑. (2)八王之乱 ①性质:宗室诸王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化为内战 ②影响:内迁少数民族卷入,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中 国历史进入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
3.意义 这些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 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 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4)分裂 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来,又分别 被北齐和北周取代。隋朝建立后,统一全国。
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比较
2、北魏的统治 (1)统一北方: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 年统一北方。 (2)北魏孝文帝改革: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大力推 动民族交融 ①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 ②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 ③改鲜卑族为汉姓,皇族拓跋氏改为姓元。 ④仿照魏晋以来汉族社会的士族阶层,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 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共18张ppt)
辈,求之州内,于是十二郡中正佥共举默。”晋以后批 评选举专重家世之弊者不断——《晋书·郑袤传子默附
弊端;
传》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请罢中正除九品疏》 3.八王之乱,耗
材料三:经过这次变乱,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人民 竭国力;
大量伤亡,西晋的统治机能也从此瘫痪。
——何兹全《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四: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 ——《晋书·王导传》
东晋政局
材料一:晋主虽有南面之尊,无总御之实,宰辅执政,政出多门,权 去公家,遂成习俗。——《晋书·姚兴载记》
材料二:(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 (王)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 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
——《晋书·王敦传》 材料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三国
1
三鼎 足立
3
赤壁之战 208年,赤壁之战,孙刘联军获 胜,刘备终于有了自己的地盘, 曹操也退回北方无力南下
2
孙权 接手父兄基业开拓江东。
过程
220年,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 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国 号,史称蜀汉,简称蜀
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国号吴
263年,司马昭发兵灭蜀
从全局来看,分裂中孕育着统一
• 民族关系:各民族原有布局被打乱,民族接触频繁,差距缩小, 但民族隔阂任然存在
4世纪下半叶,氐人族建立统一北方,苻坚建立国家,史称前秦
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
背景:前秦统一北方后与南方的东晋政权
以淮水为界,南北对峙。苻坚决定 荡平江南,消灭东晋,统一中国。
时间: 383年
性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 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民族交融】
指各民族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 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 言、风俗习惯等相互影响、趋向一致。
(北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 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
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 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 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 盛,人物殷富。……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极。
③移风易俗,推进汉化、民族交融
汉服
汉话
鲜卑姓 汉姓 孝文帝率先娶汉
拓跋 元 族大姓卢、崔、
贺楼
楼 郑、王4家的女
邱穆陵 穆 儿为妃,把自己
。
……平城贺用兰武之地,贺非可文的大治女姓,儿。移风嫁易给治汉,族信为甚难 独孤 刘
崤函帝宅,河汉洛姓王里,因兹大举,光通宅婚中原。
——《魏书·任城王传》
三.十六国与北朝 ②孝文帝改革(孝文汉化)
宋齐梁陈
南朝(420-589)
公元589年 南下灭陈
一.三国与西晋 1.三国鼎立
思考:哪国最有实力完成统一? 魏国实力最强
266年,司马炎称帝,国号晋→280年,西晋灭吴
2.西晋短期统一
晋武帝
晋惠帝
晋怀帝
晋愍帝
“太康之治” 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 316年 :“何不食肉糜(即肉汤)?” 西晋亡国
——(东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
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 ③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
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共23张PPT)
三 国 两 晋 体南 特北 征朝 时 期 的 总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 问题:通读教材,概括促进民族交融的途径有哪些?
民族迁徙 友好交往 民族间的战争 统治者的改革
如何理解民族间的战争 促进民族交融?
西晋末年,“五胡”内迁
【名师批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主要形式 (1)民族迁徙:魏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大批内迁,他们在北方 各地和汉族人民杂居相处。 (2)联合斗争: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十六国时期的连 年战乱,北方经济破坏,人民生活困苦,迫使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从而 使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3)友好往来:魏晋以来,我国北方出现过几次统一局面,在和平的环境中,各 族人民频繁交往使民族大融合进程进一步加快;在战乱期间,这种交往也始终未断。 (4)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大融 合。
手工业明显进步; 影响:促进山区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 认识:我国此时经济重心依旧在黄河流域,南方经济 水平仍然落后于北方。
【名师批注】经济重心的南移
原因
(1)中国北方战乱,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2)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带去先进的技术、工具和经验
。
(3)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并具有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资源优势。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东魏 北齐
十六国 (304-439)
北魏
西魏
北周
隋
魏
西晋
(220-266) (266-316)
北朝(439-581)
蜀 (221-263)
吴 (222-280)
东晋 (317-420)
南朝(420-589) (宋-齐-梁-陈)
人教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共24张PPT)
• 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 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 为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 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
——周建江《太和十五年:北魏政治文化变革研究》
(北魏后期)稻谷亩产量一般在4斛左右,若精心耕作,可达 10斛,大大超出了汉代平均亩产3斛的水平。……为适应农业发展 的需要,冶铁业也大有发展……酿酒业,制瓷业以及其他供城市 消费的手工业,从业人数增加很快。……(洛阳)城不仅五方杂 处,市场繁荣,沽贩云集,而且在城南的特定区域,安置了南、 北、东、西各族降民以及西域和域外商人。
总体:缩小了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 异。
本课小结:
北朝:439-581年
东魏
北齐
魏
十六国
北魏
西魏
北周
北方
北方
东汉
西晋
隋
南方南方蜀、吴来自东晋宋齐梁
陈
220-280年 266-316年317-420年
南朝:420-589年
政权更迭频繁,国家长期分裂,北方民族大交融,南方经济大发展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 江南地区的开发,推动了民族融合;也为后世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16
2、北魏孝文帝改革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 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 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 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政治:短暂统一
2、西晋( 265-316 年)的短暂统一
西晋的灭亡:永嘉之乱 (307年—313年,历时7年)
五胡内迁:
(1)汉王朝的军事征服和招诱 (2)三国至西晋中原内乱,人口锐减
主要内迁民族: 匈奴、鲜卑、羯、氐、羌
二、政治:偏安一隅
1、东晋的建立(317-420年)
衣冠南渡
人,亦无千金之家。 ( ——《史记·货殖列传》)
手工业:纺织、 矿冶、陶瓷、造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 船、造纸等有了
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明显进步。
……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扬
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
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 商业:长江沿岸
,覆衣天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最为活跃,外贸
——《宋书·列传第十四》)
重点3:民族融合
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 ,合称“十六国”。大多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的割据政权 采取中原模式的国号、典章制度等打乱原有族群布局,缩 小民族差异前秦一度统一,经淝水之战迅速崩溃。
重点3:民族融合
淝水之战 ( 383年)
草木 风声 投鞭 东山
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 皆兵 鹤唳 断流 再起
重点1:士族制度
1、东晋的士族门阀政治
把持选官的权力 九品中正制
中正官: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 品评的负责人。 品评内容:家世(家庭出身和 背景)、行状(个人品行才能 )、定品(确定品级)。
世胄蹑高位, 英俊沉下僚。
庶族名士:陶渊明
士
不与庶族通婚
族
其时士庶之见,深入人
名
心,若天经地义然。今所见
士 王
于史传者,事实甚显。大抵 其时士庶,不得通婚。 (吕思勉《大中国史》)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知识拓展:“五胡乱华”
● 五胡乱华,是中国在西晋时期塞北众多游牧民族趁中原的西晋八王之乱期 间衰弱之际陆续建立非汉族国家而造成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的时期。
• 少数民族在少数民族王朝灭亡 后改用汉姓。
● 八王之乱从开始到结束共历时十六年,但在这十六年中并不是每年都处于动乱之 中。这次动乱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元康元年(291)三月到六月,历时三 个月;第二阶段,从元康九年(299)到光熙元年(306),历时七年。在这两 个阶段的中间,有八年时间社会比较安定。
● 光熙元年十一月十八日(307年1月8日),晋惠帝司马衷突然死亡。有人说是被 司马越毒死。司马炽继位,是为晋怀帝。晋怀帝刚登基,就下诏书要以司马颙为 司徒,让其回朝廷。司马颙不疑有他,就乘车上路。到新安雍谷时,被南阳王司 马模所派遣的将领梁臣掐死在车内。他的三个儿子也被杀死。司马颙就此绝后。 八王之乱到此终结。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迁都洛阳; 姓,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通婚。 ●这些措施顺应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
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 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 北齐、北周取代。上述五个王朝合称北朝。
六朝。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西晋末年开始,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 进的生产工具与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共32张ppt)
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知识
链接
赤壁之战
形势: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想要统一全国;南方刘备、孙权
势力有所发展。
时间:公元208年 双方:曹操—VS—孙刘联军
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奠
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边族 内迁
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鲜卑 族、匈奴、羯、氐、羌等族少数 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他们受到 官府和汉族地主豪强的剥削压迫。
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知识 链接
淝水之战
时间:公元383年 双方:前秦—东晋
前秦
(氐族政权)
地点:淝水(现今安徽
省寿县的东南方) 特点:东晋仅以八万军 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东晋
(汉族政权)
结果:奠定了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北朝 1.北魏的建立: 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六朝 东汉灭亡后在南方建立的六个封建王朝:即东吴(三国时的吴国)、 东晋、宋、齐、梁、陈。六朝的首都都定在今南京,南京就 是六朝古都。
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学习聚焦
在东晋和南朝相继 统治下,南方经济有了 明显发展。
▲ 北齐仰覆莲 六系青瓷尊
出土于河 北景县北齐封 子绘墓的青瓷 尊,器形雄伟、 饱满,是中原 地区青瓷的代 表作,现藏于 河北省博物馆。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局面
公 孙 度
袁绍
马腾
刘璋
张鲁
曹操 刘备
袁术
刘表
孙策
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二、三世纪之交,军阀混战,
诸葛亮“三分天下”的预言
人教2019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共53张PPT)
学习主题一:了解历史发展脉络
1. 画朝代更迭图,标出曹魏建立、西晋统一、东晋建立、北魏统一等重要节点 2. 明确人口流动方向,了解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政权统治的大致区域 3. 思考这一时期具有怎样的时代特征?
学习主题二:了解东晋南朝政局和区域开发
1. 东晋和南朝的统治有何特点?是如何形成的? 2. 概括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原因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海外贸易发展
中国和南海各地的贸易,在宋齐这一时期也有发展 。广州是南海贸易的大港口。南海各地的货物多从这里进入 中国,中国各地的货物也多从这里输出国外。历史记载宋齐 时期凡在广州做官的,无不发大财。《宋书·褚叔度传》称 :叔度任广州刺史,“在任四年,广营贿货,家财丰积。 ……还至都,凡诸旧及有一面之款,无不厚加赠遗”。当时 人有两句话:“广州刺史但经城门一过,便得三千万也。” 王琨号称清廉,及罢任还都,还“买宅亩三十万,余物称是 ”。
农业发展
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或火耕火耨。民食鱼 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蠃(l ǔ o)蛤,食物常足。故啙窳(zǐ yǔ)偷生,而亡积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
——《汉至书于·元地嘉理末志…》…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 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②(jiǒng),盖东西之极盛也……地 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③(rěn),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 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hù)、杜之 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 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从这一视角观察历史,这一时期最值得称道的就是胡人汉化 与汉人胡化,即汉胡互化。以往史家把十六国的建立归咎为“五胡乱 华”,显然是皮相之见。十六国的出现是北方民族大批入居内地,与 汉族长期融合的结果。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A. 取代皇权政治
B. 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C. 确保政权稳固
D.
一定程度上分散了皇权
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西晋的社会生产,五胡纷纷 起兵,最终推翻了西晋王朝(永嘉之乱)。
3、东晋与南朝 (1)东晋建立: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衣冠南渡) (2)士族政治(门阀政治)
“王与马共天下” “谢与马共天下” “桓与马共天下”
……
实质:皇权与士族共同掌握政权
(3)南朝:由于东晋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腐朽不堪和寒门与武人崛起,420年,东晋武 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南朝均 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状态,它意味着不同民族之间各方面交往、 交流的增多,更多的是包容文化多元的心态和心境,一种对他文化的认可,即对中华民 族多元一体发展形态的认同。
----摘编自赵剑峰:《为何用“民族交融”替代“民族融合”?》
中国古代时期的民族交融更多指的是周边少数民族不断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所 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11
(3)北魏: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 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北魏孝文帝在位时, 进行一系列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在 冯太后主持,重点在于制度创新。
原因 措施
内容
吏治 腐败
均田制
国家把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 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三长制
废除宗主督护制,设三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 理户口、田亩和征役。
(2)局限性: 全面推行汉化,使鲜卑族丧失作为一个
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 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
。
总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示意图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线索这段历史大体经历了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政权的制度建设、民族交融、经济发展和思想文化成就均为隋唐时期大一统的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础。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标解读1.4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导入隆中对二、三世纪之交,军阀混战,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207年,号称出自汉朝皇族的刘备拜访隐士诸葛亮,请他出山辅佐自己。
诸葛亮分析局势说:北方的曹操实力强大,而且控制了东汉皇帝,“诚不可与争锋”;东南的孙权割据多年,基础坚固,“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刘备只能争取控制西南地区,站稳脚跟,然后待机发展。
这一“三分天下”的预言,后来得到应验。
诸葛亮生前获封“武乡侯”,死后谥号“忠武侯”,因此其祠名为“武侯祠”。
本课线索:三国—西晋—南方:东晋—宋齐梁陈(南朝)--北方:十六国--北朝一、三国与西晋1、三国鼎立(1)建立政权: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三大军事集团渐成鼎足之势。
①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东汉灭亡。
②刘备仍用汉的国号,定都成都,史称蜀汉,简称蜀。
③孙权定都建业,国号吴。
(2)三国相争魏国国力较强,在三国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风。
蜀、吴两国则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2、西晋时期(1)建立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
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司马炎即晋武帝。
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2)少数民族内迁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活动在长城一带的鲜卑。
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化为内战。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共48张ppt)
230 万
60万
10.2 万
23万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实行屯田制;大力兴修水 利,保护农桑。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 的景象。
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促进西南地区 发展。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 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台湾与内地 联系。
2.西晋短暂的统一
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当地总人口 的一半。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历史上称为 “五胡”。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三国与魏晋时期的政权更迭
2.西晋短暂的统一 大臣石崇与国舅王恺斗富
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
简要说明
01 02
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 生产,五胡趁虚而入。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2.西晋短暂的统一
西晋灭亡
(1)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激化 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2)内迁的少数民族长期遭受西晋的压迫, 对西晋统治者深恶痛绝,掀起了反抗斗争。
(3)316年,西晋被匈奴贵族所灭。短暂 的统一之后,中国历史又进入一个比较长 的政权分立阶段。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所以"王与马,共天下"的典故有着实际的历史含意,反映了东晋士族制度的 特殊背景。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二、东晋与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1.东晋和南朝政权的更迭
王与马共天下:
王与马共天下 是说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
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效,甚至还有过之,当时 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琅琊王氏进入 极盛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北京市第四中学高耀敏一、教学理念本课主要设计思想是:以学生已有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知识为载体,引导学生分析史料、探究历史问题,在过程中提升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二、教学内容分析(一)课标要求(2017版)通过把握三国两晋南北朝分合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历史意义。
(二)教材分析本课教材以史实叙述为主,所涉及的时间跨度很长,课程容量比较大,若按子目顺序讲解,会比较散,也不容易在一课时完成。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政权更迭频繁,民族冲突严重,但是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进步,汉民族与内迁民族在频繁接触中,其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相互渗透和影响,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基于课标要求和以上分析,我按本课标题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整合,第一部分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第二部分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
三、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对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频繁、民族交融等阶段特征有基本认识,部分学生对于朝代更迭情况能简单叙述,但是初中没有选考历史的学生,对这段历史一片茫然。
学生对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影响缺乏全面的认识,对于促进民族交融的途径,不能从宏观的角度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教学目标通过地图和教材内容,在概括三国与两晋、东晋与南朝、十六国与北朝等时期朝代更替的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示意图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情况,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政权更迭频繁的时代特征;能够运用有关史料,分析当时民族矛盾尖锐、民族冲突严重的特点;在概括南方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说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能够运用有关史料,从当时的情境和历史的角度论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重要影响;探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影响(二)难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促进民族交融的途径六、教学设计思路七、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中国历史是富有连续性的,当然这不是说它是一个线性发展的进程,在它的历史上也出现过断裂,出现过波动,问题是在经历了这些断裂、动荡和变态之后,中国历史或者说中国的制度与文化,最终又回归于它发展的中轴线。
在历史早期,这种波动和变态的幅度就来得比较大。
比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了解一下这一阶段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环节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结合地图,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知识和教材,梳理政权更迭情况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示意图,建立知识结构,把握时代特征。
提问:结合政权更迭情况,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特征:政权更迭频繁,民族矛盾尖锐,民族冲突不断。
因各种原因,导致这一时期战争很多。
真正大一统的就是西晋短短几十年,有过局部统一,但总体上是战乱状态。
老百姓的日子不好过。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是常态。
出示图片:《东晋十六国形势图》及教材所提供的《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分析十六国的政权特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复杂性。
出示材料:石勒“号胡(羯)为国人”……石虎时期大兴劳役和兵役,巨大的灾难都落到了非国人的汉人和胡人身上。
石虎死后,冉闵反过来利用“赵人,诛诸胡羯”,死者二十余万,“国人”几乎灭绝。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
秦兵遂溃,不可复止。
……初,秦兵少却,朱序在陈后呼曰:“秦兵败矣!”众遂大奔。
——《资治通鉴》分析材料,并引导学生认识导致民族分裂的主要因素是民族矛盾、民族差异,按这样的逻辑去推导,一个政权要想完成统一,需要的前提条件是缓解民族矛盾,缩小民族差异。
就是在历史上缓解民族矛盾、差异的现象叫什么?民族交融。
魏晋南北朝之后的隋也是北方政权统一北方之后,再攻打南方政权,之所以能成功,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民族交融。
这种融合不仅影响了当时局势的改变,对后来中国历史也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这一时期民族矛盾尖锐的认识,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环节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提问:民族交融的含义。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平等相处、经济文化交流、生活习惯互相影响、生产方式逐渐趋于一致。
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民族差异和民族隔阂的消除,即不同民族之间在民族迁徙、杂居相处、长期交往、矛盾斗争的过程中,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的相互影响和渗透。
提问:促进民族交融的途径有哪些?①民族迁徙:魏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大批内迁,他们在北方各地和汉族人民杂居相处。
②联合斗争: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十六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北方经济破坏,人民生活困苦,迫使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从而使民族之间联系更加密切。
③友好往来:魏晋以来,我国北方出现过几次统一局面,在和平的环境中,各民族人民频繁交往,使民族大融合进程进一步加快;在战乱期间,这种交往也始终未断。
④各族间的征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打破了各族原有的部落组织,有利于民族融合。
⑤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最住民的就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民族交融有基本认识。
让学生根据教材有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段落,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①迁都洛阳;②移风易俗:易服饰;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
出示材料: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
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各宜深戒!王公卿士以为然不?”对曰:“实如圣旨。
”……六月,己亥,下诏:“不得为北俗之语于朝廷。
违者免所居官。
”——《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齐纪六详细分析孝文帝改革措施。
让学生概括教材有关南方开发的情况,认识这一时期区域开发的历史意义。
出示材料:南北朝后期,南北双方关系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南北使节往还日益频繁,……南北方经济上的互市交易也越来越多,沿淮、汉边境由“大市”、“小市”,打破关禁的要求日益迫切。
尽管全国尚未实现统一,但北人不再因民族压迫而南流,各地对统一文化的认同感也日趋强烈。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设计意图:由于是新教材试用课,需要充分利用教材,并结合教材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孝文帝改革、南方开发等在促进民族融合方面的作用。
结合以上分析提问: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出示材料:(北魏后期)稻谷亩产量一般在4斛左右,若精心耕作,可达10斛,大大超出了汉代平均亩产3斛的水平。
……为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冶铁业也大有发展……酿酒业,制瓷业以及其他供城市消费的手工业,从业人数增加很快。
……(洛阳)城不仅五方杂处,市场繁荣,沽贩云集,而且在城南的特定区域,安置了南、北、东、西各族降民以及西域和域外商人。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在北魏前期的官制里,既有汉文化的执政机构——尚书制度,又有鲜卑文化的大人制度;既有汉文化的监察机关——御史台等,又有鲜卑文化的监察机关。
——周建江《太和十五年:北魏政治文化变革研究》让学生找出教材中有关民族交融影响的内容,并出示材料,进一步分析民族交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影响:经济:打破了农牧经济的天然界限;使北方经济恢复,并促使对南方地区的开发。
政治:内徙民族认同与接受汉族政治模式。
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上的相互渗透和影响,胡汉文化激荡交汇 ,在冲突中走向融合缩小了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影响,强化教学重点。
环节四、总结出示材料:中古时代,中国经历七八百年的民族重整过程,原有“汉人”的中国人口,在接纳无数北方、南方的外族成分,形成一个新的庞大而多元的民族。
这个民族不是由血统界定的种族,而是认同于一个文化传统,却又呈现多元性的人群。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讲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八、教学评价1、知识落实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
……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
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2、学习拓展征镇驱使,但为虞候白直,一生推迁,不过军主。
然其往世房分留居京者得上品通官,在镇者便为清途所隔。
……少年不得从师,长者不得游宦,独为匪人,言者流涕。
——《魏书》卷一八《元渊传》东魏、北齐重新使用鲜卑语,还出现了“鲜卑共轻中华朝士”的情况。
北魏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而西魏宇文泰反其道而行之,不但恢复了胡族诸将的胡姓,还向汉人广赐胡姓。
——叶炜《从王光、叱罗招男夫妇墓志论西魏北周史二题》北魏孝文帝改革长远来看有巨大的积极意义,但在短时期内也产生了明显的副作用。
一部分在改革中利益收到损害的少数民族军人揭竿而起,导致了北魏的覆亡。
北方民族交融的进程,也在北魏灭亡前后出现短暂的回流。
请查阅相关材料,初步了解上述史实,体会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九、板书设计十、教学反思1.本课的主要特点是站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角度,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地位。
设计的主线是从政权更迭看民族冲突、民族矛盾,为缓解民族矛盾而进行民族交融,民族交融为隋朝的统一奠定基础。
立意较高,主线清晰。
2.材料包含信息丰富,图片资料趣味性强,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3.在区域开发方面可以进一步深入挖掘,以加深学生认识。
4.本课教材容量非常大,在教学中必须有所取舍,有些内容就没有深入讲解、分析,比如三国鼎立的局面,东汉以来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的原因,西晋的八王之乱,“士族”的特点及影响,北魏分裂的原因,北魏灭亡前后民族交融进程的短暂回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