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贫困的治理
新中国70年贫困治理的历程和经验
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70年回顾与前瞻新中国70年贫困治理的历程和经验*本文系作者2019年7月6日在“第九届中国社会治理论坛”上的主题发言。
*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消除贫困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从基本国情出发,致力于减贫脱贫,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虽历经艰难,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70年贫困治理的历史进程(一)新中国成立后解决贫困问题的努力新中国成立时基本上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
特别是由于长期战争的破坏,生产力李忠杰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过了70年贫困治理的历史进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扶贫开发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提升到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高度,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打响了一场新的脱贫攻坚战,迎来了历史性的跨越和巨变。
中国贫困治理的主要特点和经验可以归结为六个方面:通过经济发展消除贫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将救济式扶贫发展为开发式扶贫,多方面多方式综合扶贫,加强对口援助扶贫,发挥举国体制作用。
中国贫困治理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2019年第7期(总第39期)非常落后,人民生活非常困难。
1949年,城镇居民的人均现金收入不过100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只有44元。
新中国《共同纲领》规定: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
1949—1977年,党和国家通过多种方式努力解决民生问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1950—1953年,通过土地改革,使3亿多无地少地农民(包括新老解放区在内)无偿获得7亿亩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免除了农民每年给地主交纳的3000万吨以上粮食的地租;获得经济利益的农民约占农业人口的60%到70%。
中国的贫困问题及其治理研究
中国的贫困问题及其治理研究贫困是一个世界性问题,而中国的贫困也一直是世界关注的问题之一。
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过去几十年中国已经取得了一些非常可观的成就,但是在贫困问题上仍然存在挑战。
本文将分析中国的贫困问题及其治理研究。
一、中国的贫困问题1.贫困人口数量根据联合国的标准,人均每天生活费用低于1.9美元(折人民币12元)的人是极度贫困,而国际通行的标准是1美元左右。
根据新华社报道,截至2019年,中国贫困人口数量为55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0.08%。
这里要说明的是,中国政府的贫困定义标准要比联合国标准更高,因此这个比例略低。
2.贫困地区分布中国的贫困地区集中在西藏、青海、云南、贵州等少数几个省份,其中西藏是中国的最贫困地区。
但是,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东部地区的贫困状况正在改善,而西部地区却仍然存在较高的贫困率。
3.贫困原因贫困的原因很多,可以从城市农民工、农村劳动力、少数民族、贫困家庭等多个角度考虑。
贫困与地理位置、文化背景、缺乏教育、就业机会等多个因素有关,这也使得贫困治理具有复杂性。
二、贫困治理研究1.政府扶贫政策中国政府早在1986年就开始了扶贫工作,2013年后逐步推出小康社会战略和“精准扶贫”计划。
自2015年以来,中国实施的“精准扶贫”政策旨在根治贫困问题,特别是针对那些长期或慢性贫困龙头户的贫困家庭,政策的重点是提高生产能力、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和改善生态环境。
目前,中国政府已大幅降低了贫困人口数量,但是,滞后的经济生产、教育和公共卫生等问题仍然存在。
2.教育问题许多扶贫研究已经发现,教育可以帮助贫困人民摆脱贫困。
这意味着,通过为贫困地区提供适当的教育、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等服务,可以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和就业机会,进而改善其生活状况。
因此,教育方面的投资应该被视为扶贫政策的一项重要 component。
3.社会责任贫困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去为这些最终的目标做出贡献。
各个领域的企业、组织和公民应该更加重视贫困的存在并采取行动,我们需要一个合作的社会来实现这个目标。
海西发展与乡村贫困:共生与治理
薄 , 当前扶贫 的重点 和难 点 ; 三类 占 2 左 右 , 于脱 贫后 又 返 贫 的 , 因有 很 多种 , 分 是 因为 天 是 第 5 属 原 部
灾 人祸 。
2 贫 困区域逐 步缩 小 , 困群体 分散 化 。市场经 济对 资源 的配置使 得 当前 海西 发展 的资 金 、 . 贫 技术 、 人 才 流 向发 达 区域 , 困区域 相较于 发达 区域始终 处 于 弱势 地位 , 贫 发展 的盲 区 , 然 正逐 步脱 贫 , 差距 日 虽 但 益加 大 , 而且贫 困群体 分布 小面积 分散 , 在一 定程度 上加剧 了帮扶 的难 度 。 也
和 扶 贫 本 身 方 面 有诸 种体 现 。促 进 福 建 省 在 反 贫 困战 略 、 贫 困 内容 、 贫 困 参 与 方 式 等 方 面 加 以 改 进 反 反
和提高, 出有效治理乡村扶贫的因应之策。 提 关 键词 : 村 贫 困 ; 西 发 展 ; 生 ; 理 乡 海 共 治 中 图分 类 号 : 3 3 8 2 7 F 2 . (5 )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6 4— 1 9 2 1 ) 5 0 0 — 6 1 7 3 9 (0 0 0 — 1 7 0
反贫困的意义和经验
反贫困的意义和经验
一、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富裕
消除贫困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
通过扶贫工作,可以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缩小贫富差距,推动社会公平和和谐发展。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落后是导致贫困地区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提高贫困地区的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平,改善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条件,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三、推进产业扶贫
产业扶贫是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扶持特色产业、引进龙头企业等方式,可以增加贫困人口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同时也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四、加大教育投入
教育是改变命运的关键因素之一。
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可以提高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和社会变化,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五、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医疗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重要保障之一。
提高贫困地区的医疗保障水平,可以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减少因病致贫的现象,同时也能够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在贫困地区扎根发展。
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农村人居环境是影响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可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让他们享受到更加美好的生活体验,同时也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到农村创业发展。
七、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
乡村治理体系的建设是维护农村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
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可以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组织力和凝聚力,让村民有更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也能够为农村的发展提供更加稳定的政治环境。
城市贫困与社会治理
城市贫困与社会治理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贫困问题也日益凸显。
城市贫困与社会治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社会治理不仅要关注城市贫困现象,还需要寻找解决之道。
一、城市贫困的特点和原因城市贫困与农村贫困不同,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城市贫困人口多处于劳动年龄,却难以找到稳定工作。
其次,城市贫困现象在城市中更加隐蔽,贫困人口常隐藏在城市角落的背后。
造成城市贫困的原因众多。
城市贫困人口大多数来自农村,他们带着寻求更好生活的梦想来到城市,然而由于缺乏适应城市生活的技能和资源,他们往往成为城市困境的一部分。
另外,城市化进程正在导致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一些传统产业和就业机会减少,而新型产业的兴起使得技术工人和高学历人才相对稳定就业,造成技术失配和职业不平等的问题。
二、社会治理对城市贫困的应对城市贫困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性的社会治理策略来解决。
首先,政府应该制定扶贫政策,加强贫困人口的教育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同时,政府还应加大对就业机会的开发,推动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此外,鼓励和支持创业也是帮助贫困人口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
其次,社会组织和公益机构在城市贫困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社会力量的介入可以提供更加专业的帮助和支持,帮助城市贫困人口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社会组织也可以通过发动公众参与城市贫困治理,增强社会的责任感和帮助意识。
另外,城市贫困问题还需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在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要关注弱势群体的特殊需求,包括贫困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等。
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为贫困人口提供基本的救助和保障,减少他们的社会风险。
三、城市贫困与社会治理的挑战城市贫困与社会治理之间存在着诸多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城市贫困问题的庞大规模使得社会治理难度加大。
城市中的贫困人口分布广泛、数量庞大,解决他们的问题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和精力。
贫困治理措施
贫困治理措施引言贫困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长期以来困扰着许多国家和地区。
为了解决贫困问题,各国采取了不同的贫困治理措施。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贫困治理措施,并评估其有效性和局限性。
1. 教育扶贫教育扶贫是一种通过提供教育机会来减轻贫困的措施。
通过提供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教育可以提高贫困人口的技能水平和就业机会,从而实现贫困人口的自我脱贫。
教育扶贫的优点包括:•提供长期解决方案:教育可以为人们提供长期的技能和知识,使他们有能力面对未来的挑战。
•促进社会公平:通过教育,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取知识和技能,不再受限于贫困背景。
•激发人们的潜力:通过教育,人们能够发掘和发展自己的潜力,从而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然而,教育扶贫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其中最大的挑战之一是贫困人口的入学率和留学率问题。
许多贫困地区缺乏足够的教育资源和基础设施,这使得有些贫困人口无法接受教育。
此外,贫困家庭通常无力承担教育费用,这也限制了他们接受教育的机会。
2. 收入扶贫收入扶贫是一种通过提高贫困人口收入水平,减少贫困的措施。
这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包括提供就业机会、培训技能、创业支持等。
收入扶贫的优点包括:•直接改善生计: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直接改善其生计状况,帮助他们摆脱贫困。
•促进经济增长:通过刺激贫困人口的消费需求和创业活动,收入扶贫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增加社会稳定:通过提供经济机会,收入扶贫可以减少社会不平等,增加社会和谐与稳定。
然而,收入扶贫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一些贫困地区的就业机会有限,这使得提供足够的收入扶贫措施成为一项挑战。
另外,由于技能和教育水平的限制,贫困人口可能无法从创业支持措施中充分受益。
3. 农村发展农村发展是一种通过改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经济条件来减轻贫困的措施。
这可以通过提供农业技术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市场开发等方式实现。
农村发展的优点包括:•创造就业机会:农村发展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从而减少贫困。
贫困问题的根源与治理
贫困问题的根源与治理贫困问题是全球范围内的一大难题,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无法彻底解决贫困问题。
贫困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如何治理贫困问题?这篇文章将从经济、教育、社会等方面,探讨贫困问题的根源与治理。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造成贫困的最主要原因。
在发展中国家,大部分人口的收入都来自于农业或手工业,在国际市场上没有话语权,很难获得公平的收益。
另一方面,政治腐败也导致了资源分配不公,有些政府领导者贪污了援助国际组织的资金,这也加剧了贫困问题。
解决贫困的根本方法是通过改善经济条件,为人民提供更多的机会和福利。
国际组织和政府应该制定合适的政策,为农民提供更好的耕作工具和高效的农业技术,使他们能够改善贫困状况。
此外,政治腐败也必须被杜绝,政府和国际组织的援助资金必须要受到有效地监管,以确保这些资金能够真正地被用于改善人民的生活和经济条件。
教育因素教育是消除贫困的一大关键。
在贫困家庭,父母通常无法为孩子提供适当的教育资源。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儿童上学需要支付高额费用,这对于贫困家庭来说是难以承受的。
由于教育是通过学习提高技能和知识,教育的缺失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未来就业机会。
政府应该为儿童提供免费的基础教育,确保所有的儿童都能享受教育的机会。
同时,政府和国际组织也应该为那些无法上学的贫困家庭提供宣传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
此外,教育内容也需要更符合实际需要,重视培养实用技能和人才,为国家发展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源。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也会导致贫困。
在许多地区,社会福利依赖于家庭单位,没有雇主和政府的管控。
这样的社会结构导致了一些人无法获得充分的福利,进一步加剧了贫困问题。
社会歧视也会造成一部分人难以获得融入社会的机会。
政府需要出台扶持政策,关注弱势群体,建立更加公平的社会体系。
在社会结构方面,必须向民众宣传平等和包容的社会价值观,促进社会的融合和稳定。
同时,政府应该扶持那些在市场上没有话语权的群体,如女性和农民工。
邓小平的贫困治理思想及时代发展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2020邓小平的贫困治理思想及时代发展全明威摘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围绕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等主题阐发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并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在此基础上,采取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实行改革开放等一系列加强贫困治理有效举措。
从理论渊源、主要内容和时代发展三个方面阐释了邓小平的贫困治理思想,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邓小平;贫困治理;时代发展作者简介:全明威,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邮政编码250100)中图分类号:A84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20)02-0066-06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贫困人口累计减少7.4亿人,贫困发生率下降94.4个百分点,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辉煌篇章。
”当前,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已经进入到了攻坚阶段。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向脱贫攻坚战吹响了冲锋号。
邓小平的贫困治理思想既是改革开放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在贫困治理的实践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也是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之一。
新时代背景下,重温邓小平的贫困治理思想,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一、邓小平贫困治理思想的理论溯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探索了无产阶级如何摆脱贫困的路径,是邓小平贫困治理思想的理论渊源之一。
19世纪中叶,马克思在深入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意识到工人生产的产品越多,工人受到的剥削越严重,越是容易陷入贫困的状态。
生产的不断集中,资本的不断积累,资本家的财富日益增加,与之对立的是无产阶级的贫困不断积累。
这就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
乡村振兴农村社会治理前景展望
乡村振兴农村社会治理前景展望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村社会治理成为实现农村振兴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展望农村社会治理的前景,并探讨其发展方向和挑战。
一、贫困地区的社会治理贫困地区在农村振兴中面临着最大的挑战。
因此,加强贫困地区的社会治理是乡村振兴的一个关键环节。
目前,政府已经实施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政策落地不够到位、基层工作力量不足等。
未来,我们需要继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合作,共同推动农村社会治理的进展。
二、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农村社会治理需要建立一套适应农村特点的治理机制。
目前,一些地方已经探索了一些创新的社会治理模式,如村级议事会、农民合作社等。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这些机制,使其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并推广到更多的地区。
同时,还需要加强农村社会组织的建设,培养一批具有实际操作经验和管理能力的农村社会治理人才。
三、发展农村社会服务农村社会服务的发展是农村社会治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当前,农村社会服务设施相对薄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未来,我们需要加大对农村社会服务的投入,提高服务质量,并扩大服务范围。
特别是要注重发展教育、医疗、养老等特殊群体的社会服务,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四、加强社会法治建设社会法治建设是保障农村社会治理稳定的重要保障。
当前,农村地区的法治建设相对滞后,一些违法犯罪活动和社会不良现象较多。
未来,我们需要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法治宣传教育,推动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同时,还需要加大执法力度,建立健全农村地区的执法机构和执法力量,维护社会治理的稳定。
五、构建和谐乡村风貌乡村振兴需要注重构建和谐的乡村风貌。
当前,一些地方存在着乱搭乱建、农田被破坏等问题,不利于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未来,我们需要加强对农村环境的保护,推动乡村建设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同时,还需要加强农民自身的文明素质教育,提高乡村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共同营造美丽宜居的乡村环境。
中国贫困治理经验总结_扶贫政策能够实现有效增收吗?
中国贫困治理经验总结_扶贫政策能够实现有效增收吗?中国贫困治理经验总结:扶贫政策能够实现有效增收吗?摘要:贫困是全球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扶贫政策来改善贫困地区的经济状况。
本文通过对中国贫困治理经验的总结和分析,讨论了扶贫政策对于实现有效增收的影响和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扶贫政策在中国贫困治理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有效促进了贫困地区居民的增收。
1. 引言贫困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是许多国家面临的共同挑战。
国际社会一直致力于减贫工作,不断探索和实施各种贫困治理政策。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同样面临着严重的贫困问题。
然而,中国政府通过扶贫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效促进了贫困地区居民的增收。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贫困治理经验的有效性,特别是扶贫政策是否能够实现有效增收。
2. 贫困治理政策的发展和实施中国政府认识到贫困问题对国家发展的影响,因此采取了一系列扶贫政策来改善贫困地区的经济状况。
这些政策包括农村发展政策、就业创业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
农村发展政策包括土地改革、农村电商等措施,通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等方式,鼓励农民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就业创业政策注重培训和职业技能提升,通过提供就业机会和创业支持,帮助贫困地区居民脱贫致富。
社会保障政策通过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为贫困地区居民提供基本的医疗、教育等保障。
这些政策综合施行,为贫困地区居民提供了多个渠道增收的机会。
3. 扶贫政策的实施效果贫困治理需要时间和长期的政策支持,而扶贫政策在中国的实施效果已经初步显现。
首先,通过农村发展政策的实施,农民的收入明显增加。
政府积极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产业,增加农民的经营收入。
同时,农村电商的发展也为农民带来新的收入来源。
其次,就业创业政策的推动,为贫困地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政府通过培训和职业技能提升,提高贫困地区居民的就业能力,帮助他们实现稳定的就业和创业。
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贫困现象及其治理
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贫困现象及其治理城市是现代人类文明的标志,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城市催生了科技、经济、文化的发展。
然而,城市也面临其特有的问题,其中一大问题便是贫困现象。
城市贫困现象指的是城市中存在着一部分人口生活水平低下,无法满足基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本文从社会学视角探讨城市贫困现象的原因及治理措施,旨在为城市贫困现象的治理提供一些思路。
一、城市贫困现象的成因城市贫困现象的成因比较复杂,涉及多个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产业结构问题。
城市作为经济中心,不同行业、不同产业的发展情况对城市贫困现象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城市中存在着一些特定产业、工程类型的就业机会较少,例如传统制造业、服装业等,这些行业的工作机会偏低,对于劳动力的资格要求较高,导致低学历群体的就业率较低。
2.社会福利机制问题。
城市中人们的生活成本相对较高,包括房租、医疗、教育、交通等相关费用。
社会福利机制不完善,导致些人无法享受基本福利保障。
此外,城市中个体贫困问题较为严重,这些人由于个人身体健康问题、自身无就业能力等原因,无法得到社会、政府更多的缓解。
3. 市场经济的规范问题。
市场经济能够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和物质生产力,但市场经济也必须在法制框架中才能规范发展。
但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仍未建立完善的规范框架,各类市场主体未能充分遵守道德、法律、规范等行业要求,违反市场经济规范导致很多低收入群体未能获得公正的报酬和保障。
以上几个方面是导致城市贫困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些问题,完善社会福利机制、科学规范市场经济,调节产业结构,都是解决城市贫困现象的有效措施。
二、城市贫困现象的治理措施为了有效治理城市贫困现象,提高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需要多个方面的努力。
以下是一些治理措施:1. 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广大劳动者提供均等的保障。
加强对低收入人群的帮助,这样可以真正的对贫困区域进行有效的扶持;2. 就业政策调整。
针对城市产业结构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就业政策,引导就业者尽快进入产业链。
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的农村贫困治理公共政策
绿色发展理念的贯 彻
绿色发展将成为未来农村贫困治 理公共政策的重要方向,加强生 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推动形成绿 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经 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04
社会力量的参与
社会力量将在未来农村贫困治理 公共政策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 与扶贫农村扶贫贫困治理事业, 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 的格局。
政策效果
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该地区的 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贫困程 度得到显著缓解,实现了脱贫目 标。同时,该地区的经济和社会 发展也得到了显著提升,为后续 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案例二:某地区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
政策背景
在脱贫攻坚取得成功的基础上,某地区开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旨在推动农村地区的全面 发展和进步。
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农村贫困治理政策的发展历 程
农村贫困治理政策的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启动,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促进了农村 经济发展。
20世纪90年代:扶贫农村贫困治理政 策的发展历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开始大 力推进农村扶贫贫困治理政策,旨在 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 展。这一时期,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 施,包括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和“扶贫农村振兴战略”等,以推动 农村贫困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政策效果
通过这些创新政策的实施,该地区的农村贫困治理取得了 显著成效。贫困农户的收入得到了明显增加,贫困地区的 发展也得到了有效推动。同时,这些创新政策的实施也为 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案例四
政策背景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工业化的发展, 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日益突出。为保 护农村环境和生态,某地区采取了一 系列的公共政策措施。
消除贫困常见措施
消除贫困常见措施概述贫困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问题,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面临着贫困挑战。
为了消除贫困,各国采取了一系列常见的措施。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消除贫困的措施,包括经济发展、教育改善、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和良好的治理等方面。
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消除贫困的重要手段之一。
经济发展可以创造就业机会,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
各国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鼓励投资和创新,提升生产能力和竞争力。
此外,鼓励农村经济发展也是重要的措施之一,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农民的生产条件,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教育改善教育改善对于消除贫困具有重要意义。
提供良好的教育可以提升人们的技能和知识水平,增加他们逃离贫困的机会。
各国可以通过增加对教育的投资,提高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改善教育条件,推动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
此外,提供职业培训和技能培训也是重要的措施之一,帮助贫困群体掌握一技之长,增加就业机会。
社会保障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消除贫困的重要手段之一。
社会保障可以提供基本的社会福利,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各国可以通过建立社会保险制度、提供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等措施,帮助贫困人口渡过生活困境。
此外,加强社会救助制度,为贫困群体提供临时援助,减轻其负担,也是重要的措施之一。
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促进贫困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缺乏基础设施是贫困地区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各国可以通过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改善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提升贫困地区的发展潜力。
此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提供便利条件,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
良好的治理良好的治理对于消除贫困具有重要作用。
各国可以加强反腐败工作,建立透明、公正的政府机制,提高政府的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
此外,加强法治建设,保护贫困人口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公平,也是重要的措施之一。
结论消除贫困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通过经济发展、教育改善、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和良好的治理等措施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地推动贫困地区的发展,帮助贫困人口脱离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贫困治理对我国的意义
贫困治理对我国的意义以贫困治理对我国的意义为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减少贫困人口,实现共同富裕贫困治理的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帮助贫困人口脱贫,实现共同富裕。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贫困人口比例较高。
通过贫困治理,可以帮助贫困人口改善生活条件,提高收入水平,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这对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促进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贫困是社会不稳定因素之一。
贫困人口由于生活条件差,经济收入低,容易被社会问题和不良影响所诱导,从而造成社会不稳定。
通过贫困治理,可以帮助贫困人口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社会地位,增加社会参与度,减少贫困人口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促进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
三、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贫困治理对我国的意义还体现在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方面。
贫困人口多,人力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水平也相对较低。
通过贫困治理,可以帮助贫困人口获得更多的教育和培训机会,提高技能水平,增强就业能力,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
贫困人口脱贫后,也可以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四、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贫困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对环境的破坏较为严重。
贫困治理意味着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
可以通过投入资金和资源,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提高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这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五、提高国际形象和影响力贫困治理的意义还表现在提高国际形象和影响力方面。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多,贫困问题长期困扰着我们。
通过贫困治理,可以减少贫困人口,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国家树立良好的形象。
同时,我国在国际上也可以通过分享贫困治理的经验和模式,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贫困治理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可以减少贫困人口,实现共同富裕,还可以促进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提高国际形象和影响力。
中国城市贫困的多维测度及治理
中国城市贫困的多维测度及治理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贫困问题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城市贫困不同于传统的农村贫困,它具有多维度的特征,需要通过多维测度来进行评估和治理。
城市贫困的多维测度包括经济维度、教育维度、社会保障维度和居住条件维度。
在经济维度上,城市贫困主要表现为居民低收入、就业困难等问题。
在教育维度上,城市贫困可能表现为教育资源不平等、教育机会缺乏等问题。
在社会保障维度上,城市贫困可能表现为缺乏社会保险、医疗保障以及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生活困境。
在居住条件维度上,城市贫困可能表现为居住环境不良、住房问题等。
针对这些多维度的贫困问题,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
加大经济发展力度,提高就业水平,增加居民收入。
通过发展新兴产业,扶持创业,带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创造更多的稳定就业岗位,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缓解贫困问题。
加强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
通过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改善基础设施,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为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更多教育机会,帮助他们打破贫困的限制。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
加强社会保险制度建设,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提高社会救助的覆盖范围和标准,为特殊群体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改善居住条件,解决住房问题。
加大住房保障力度,推进廉租住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提供贫困家庭的住房保障,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提高居住条件,减少城市贫困问题。
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的治理需要从经济、教育、社会保障和居住条件等多个维度来考虑,通过加大经济发展力度,加强教育投入,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改善居住条件,可以有效的减少城市贫困现象,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农村相对贫困测度与治理路径
阻碍社会发展:农村相对贫困使得大 量人口无法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 阻碍了社会的整体进步。
威胁社会稳定:农村相对贫困可能导 致一些社会问题的产生,如贫困恶性 循环、社会矛盾激化等,威胁社会稳 定。
02
农村相对贫困测度方法
收入贫困测度
绝对收入贫困测度
以农民家庭总收入低于一定生活 标准线为测量标准,反映农民的 生存状态。
利用农村的自然风光和特色文化,发展乡村 旅游,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促进农业与科技产业的融合
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生 产的效益和竞争力。
加强农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
挖掘和利用农村的文化资源,推动农业与文 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加强农业与物流产业的融合
利用互联网和现代物流技术,构建农产品销 售和物流网络,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子同等的教育机会。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农村道路网络
提高农村道路的通达度和质量 ,改善农村交通条件。
完善农村水利设施
加强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提高 农田灌溉和防洪抗旱能力。
提升农村电力设施
优化农村电网布局,提高电力 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加强农村通讯设施
加快农村通讯网络建设,提高 农村地区的通讯水平和信息化
农村相对贫困测 度与治理路径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农村相对贫困概述 • 农村相对贫困测度方法 • 农村相对贫困治理路径 • 案例分析
01
农村相对贫困概述
农村相对贫困的定义
农村相对贫困是指生活在农村的居民 相对于其他社会群体或参照标准,在 收入、教育、医疗等基本生活方面处 于较低水平,无法满足其基本需求。
多维贫困测度
物质贫困测度
测量农村地区农民的基本生活条件,如住房、交通、饮水等物质方面的困难, 反映农村地区的物质贫困状况。
中国城市贫困的多维测度及治理
中国城市贫困的多维测度及治理中国城市贫困问题具有多维度特征,它既包括低收入、低素质等经济因素,也包括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因素,同时还与居住环境、文化参与等生活幸福感相关。
因此,城市贫困治理需要综合考量这些因素,并采取多维度政策措施。
首先是低收入问题。
城市中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残疾人群体、低技能劳动力、老年人和儿童等弱势群体受到影响,他们往往因缺乏教育和职业技能,难以获得高收入。
此外,房价高企、生活成本高等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也可能陷入低收入困境。
其次,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在城市贫困中,社会保障是一大关键因素。
由于缺乏医疗保障和其他社会救助,不少城市居民因疾病导致妇女和老年人病亡,使很多贫困户无法脱贫。
缺少住房保障也是城市贫困的根源之一。
同时,缺乏教育和文化机会也是城市贫困的重要因素。
一些贫困家庭由于缺乏资金和知识,无法为子女提供足够的教育资源和文化活动机会,使得子女的成长过程受到阻碍,影响他们未来的就业和创业机会。
治理城市贫困需要综合考虑多个维度,在实施具体政策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强化财政筹资能力。
政府需要为城市精准扶贫发展提供充足的财政支持,该支持应当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实现帮扶资金的整合与优化。
其次,优化生态环境和地域优势。
在城市精准扶贫过程中,需要注意以整治环境为要点,把握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环境建设的协调和谐,为城市贫困户创造有利的发展条件。
此外,注重教育和文化服务。
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增加教育补贴的力度,促进贫困学生走向高等学校,提高约束效力,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与规范行为的能力。
最后,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要进一步完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公共租赁住房等房屋保障机制,开展多渠道的社会救助工作,提高贫困群众的生活保障水平,缩小城市贫困差距。
综上所述,治理城市贫困需要从多个维度、多个层面入手,重点解决生活和教育资源的问题,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机制。
相对贫困治理更需发展性与多元化——访华中科技大学减贫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向德平教授
专家视点相对贫困治理更需发展性与多元化—访华中科技大学减贫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向德平教授◎本刊记者方闻达历经八年,我国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这 是里程碑式的成就,却远非贫困的终结。
建立解决相对 贫困的长效机制将是一项更复杂的工程。
相对贫困只是 收入差距这么简单吗?治理相对贫困,民政部门能发挥 怎样的作用?本刊记者专访了华中科技大学减贫发展研 究中心主任向德平教授。
id 者: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随着绝对贫困的消除,相对贫困越来 越成为公众关心的话题。
您是如何理解相对贫困的?向德平:马克思有过一个比喻:一座小房子不管多 小,在周围的房屋都是这么小的时候,它能满足社会对 住房的一切要求。
可一旦这座小房子边耸立起一座宫 殿,这座小房子就变成可怜的茅舍了。
这说明,相对贫 困产生于人与人的比较,是指个人或家庭所拥有的资 源,虽然可以满足其基本的生活需要,但达不到社会平 均生活水平。
它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有关,含有社 会比较的意味,更复杂地反映了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同 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B 者:那您能否介绍一下,当前我国的相对贫困有哪些具体表现形式?句德我认为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区域相对贫 困、农村相对贫困、城市相对贫困。
相比于农村贫困问 题,我国城市相对贫困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
现阶 段,中国城市扶贫主要围绕民政系统的低保制度开展, 所以这里我想重点来谈。
从全球看,工业革命以来,城市贫困就是困扰各国 的问题。
在我国,一座城市内部的贫富差异,事实上远 大于中、西部乡村之间的发展水平差异。
城市相对贫困 又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因转型引发的城市居民贫困; 另一类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时面临的迁移型贫困。
相 较而言,农村进城务工者构成了城市贫闲的主体,面临 更多制度壁垒。
以户籍制度为基础形成的福利排斥等因 素,使外来务工者既在经济上处于弱势,也难以融人城 市,更不具备抗风险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排斥论
个人或群体被全部或部分的排斥在充分的社 会参与之外
——侧重于社会制度引发的政治贫困
修维尔提出了三个不同的社会排斥理论的范 式: 团结、专业化和垄断
1.团结范式是指个人和社会之间社会纽带的废 弛
2.专业化涉及个人行为和交换 3.垄断则指不同的而且彼此竞争的群体将其成 员的利益最大化
对广义贫困的多种视角,根据侧重点的不 同,包括心理感受论、可性能力论和社会 排斥论 1.心理感受论
2.可性能力论 3.社会排斥论
心理感受论
“ 贫困缺乏一种测量手段,而且每人都有的平 等的倾向,使人对贫困的定义更关注于取得幸 福的手段而不是幸福本身。” ——哈罗德.w.瓦特
指出了需求的不可比性与个人幸福感、不满足感的异质 性
(一)先天禀赋说
先天禀赋的不同
素质的差异
后天生活境况
(二)行为能力论
贫困是先天禀赋和后天不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地缘经济论
(一)依附理论 资源的分布不均,且在当前利用价值的不同,导致
了不同的交换价值。 当代世界体系是“中心-外围体系”,外围资本主义
(相对于中心)的形成,是中心资本主义在世界范 围内积累的结果,是中心与外围之间不平等交换的 结果。 依附理论的两种表象: 1.不发达乃是通过发达表现出来的,因此,发达是 构成不发达的前提 2.发达国家通过不平等贸易等途径,造就了发展中 国家的不发达,因此,发达又成为不发达的原因
3.50
0.30
3.00 0.25
2.50 0.20
2.00 0.15
1.50
0.10 1.00
城乡收入比
二元对比系数
0.05
0.50
0.00
0.00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四.政治影响论
政治、军事与经济同一性 古代的兼并战争以及新老帝国主义实质上为了
争夺资源,促进了地区的贫困。 等级性 社会的制度歧视和政治经济力量是造成大量贫
苦人口存在的根本原因。
理论论述
代表人物
不均衡增长理论 区域差异理论 制度势差 循环积累因果原理 库兹涅茨假说
艾尔伯特·赫希曼 威廉姆森 冯招容 缪尔达尔 库兹涅茨
主要强调规模大、创新能力高、增长快速、居支配地 位的且能促进其他部门发展的推进型单元即主导产业 部门,着重强调产业间的关联推动效应。
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概念有两种含义: 一是在经济意义上特指推进型主导产业部门; 二是地理意义上特指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
强调的是,点—轴开发理论可看作是增长极和生 长轴理论的延伸,它不仅强调“点”(城市或优 区位地区)的开发,而且强调“轴”(点与点之 间的交通干线)的开发,以点带轴,点轴贯通, 形成点轴系统。
在整个发展过程中,社会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变化 呈现出“倒u字”形。
库兹涅茨假说
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的影响
三个假定前提:(1)农业部门的人均收入低于非农业部门的人均收入
平等程度;
(2)非农业部门的收入不平等程度不小于农业部门的收入 不
(3)随着经济增长,总人口中农业部门人口相对于非农业部门 人口的比例下降。
心理感受是个人对生存状况的综合反映。 心理上的贫困感受虽然与个人的期望值有关,但首要
的来源是外在的刺激结果
可性能力论 贫困是基本可行能力的被剥夺,即一个人
所拥有的、享有自己有理由珍视的实质自由 受限制 (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
认为发展是扩大人们享受真实自由的一种过 程
反贫困的重点放在个人能力的提高 可行能力注意的是增益个人能力的社会环境
中国城乡差距的现状
为何乡下人住草房叫穷,城里人住草房叫旅游?
公共产品投入的差距 (福利差别、 政治参 与度)
文教卫投入差距
税收差距
收入差距
基尼系数,泰尔系数
消费差距
购买力低
数据差距
图1显示了1978-2002年我国的城乡收入比与二元对比系数,其中城
乡收入比以左边轴为准,二元对比系数以右边轴为准
决定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三个因素
即部门之间人均收入的差距,各部门内部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差别,农业 人口与非农业人口在经济中的相对比例。
根据这三个因素,从社会经济结构转变的角度分析了社会收入分配长期 变动的“倒U字”形成的原因: (1)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由于不平等程度较高的非农业部门的人口比率加大,整 个分配趋于不平等。 (2)一旦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由于非农业部门人口比例居于支配地位,农业人 口与非农业人口比例变化对社会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将缩小。 (3)部门之间的收入差别将缩小 (4)由于前面所分析过的法律干预和政治决策以及人口结构变化、财产收入变化、 服务收入变化等作用,各部门内部的分配将趋于平等,总的趋势是收入分配将 趋于平等。
佩鲁
区域差异理论
Williamson把库兹涅茨的收入分配倒“U” 型假说应用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提 出了区域经济差异的倒“U”型理论通过 实证分析指出,无论是截面分析还是时间 序列分析,结果都表明,发展阶段与区域 差异之间存在着倒“U”型关系。
这一理论将时序问题引入了区域空间结构 变动分析。由此可见,倒“U”型理论的 特征在于均衡与增长之间的替代关系依时 间的推移而呈非线性变化。
三.文化生成论
代表人物 奥斯加.刘易斯的论点: 1.贫困的生活条件产生了独特的问题,并形成了独特的生活作
风。 2.通过相互影响和面对一种与非穷人相对隔离的处境,独特的
作风变成共同的特点,发展为共同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和行 为。 3.这类贫穷的亚文化一旦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制度化,它就会 自我永久延续下去。 4.贫困的亚文化决定在贫困中长大的人的基本品质和人格,即 使使他们变成了非穷人,他们仍旧保留原来的特性 。
贫困的定义
根据贫困的发生是否限定在经济领域为区分 标准: 狭义贫困与广义贫困
根据人对资源的占有和利用受限制导致生活 水平的状况: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
狭义贫困
即是经济贫困,是界定财产占有情况或,衡量收 入情况,或代表低消费水平的概念
以收入认定的贫困 贫困是指收入较少而无力供养自身及家庭的一种低
该家庭就处于贫困状态。 (即使是最底层的人们)
国际上通常认为,1800大 缺乏他们便不能过像样生 卡是满足生存需要的极限 活的所有物品”
标准
贫困概念的几个特性:
时间性与空间性
如(空间)发达国家的贫困可能在发展中国家的富有 (时间) 历史上的富有可能在今天是贫困的
客观性与主观性
关于贫困在经济领域要注重客观指标,力求认定准 确科学; 在非经济领域要承认主观感受,增强感受力
零和博弈:一方的得到等于另一方的绝对失去
(二)城乡分治
在实行经济赶超过程中,推行牺牲农业发 展工业,牺牲农村发展城市的方针政策
就我国工业化过程中,国家主要通过三种 方式,即剪刀差方式、税收方式、储蓄方式, 控制农村资源,强迫农民为城市工业发展提 供资金。
根据统计资料可知,1952~1990年,我 国的工业化建设从农业中净调了约10000亿 元的资金,占国民收入全部累积额的22.4%。 平均每年高达近250亿元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
绝对贫苦
相对贫困
最早由英国的Rowntree和 认为贫困相对于不同历史
booth提出
阶段,不同地区,不同人
定义(西渤海姆 1899年): 群,有含义上的不同。
如果一个家庭的总收入不 亚当.斯密(1776《国富
足以取得维持仅仅是物质 论》)贫困是缺乏“按照
生活所必须的需要,那么 该国习俗有地位的人们
增长早期,不平等扩大; 一个时期变得稳定; 后期不平等缩小。
即 在经济增长的早期阶段,即从前工业文明转
向工业文明最迅速的时期,长期收入中的不平等 程度会扩大,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这种不平等程度 处于稳定状态,到达后期阶段即经济充分增长的 阶段时,不平等程度会趋于缩小。
库兹涅茨假说
“倒U字”形成的原因
消除经济贫困的措施是否成功,可通过衡量由于该项目 实施个人可掌握的消费品和服务的数量是否增加; 消除文化贫困的措施,可通过观测其在特定文化背 景下个人 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变化来衡量其成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贫困 成因
贫困与反贫困困
个人素质论 地缘经济论
先天禀赋说
行为能力论 依附理论
城乡二元
文化生成论
政治影响论
一.个人素质论
Williamson倒U曲线
不均衡增长理论
认为经济进步并不同时出现在每一处,经济进步 的巨大推动力将使经济增长围绕最初的出发点集 中,增长极的出现必然意味着增长在区域间的不 平等是经济增长不可避免的伴生物,是经济发展 的前提条件。
提出了与回流效应和扩散效应相对应的“极化效 应”和“涓滴效应”。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
极化效应占主导地位,因此区域差异会逐渐扩大; 但从长期看,涓滴效应将缩小区域差异。
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概念的出发点是抽象的经济空间,是以部门分
工所决定的产业联系为主要内容,所关心的是各种经 济单元之间的联系
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各部门,而是以不同的强度 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部门,然后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 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终极影响。
图 1 1978-2002
“制度势差”对东西部生产要素积累与投入的影 响
“制度势差”对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的影响
循环积累因果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