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贫困的治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是回流效应,表现为各生产要素从不发达区 域向发达区域流动,使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
二是扩散效应,表现为各生产要素从发达区域 向不发达区域流动,使区域发展差异得到缩小。
循环积累因果理论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回流效应远大于扩 散效应,即发达区域更发达,落后区域更 落后。
缪尔达尔提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主张:
佩鲁
区域差异理论
Williamson把库兹涅茨的收入分配倒“U” 型假说应用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提 出了区域经济差异的倒“U”型理论通过 实证分析指出,无论是截面分析还是时间 序列分析,结果都表明,发展阶段与区域 差异之间存在着倒“U”型关系。
这一理论将时序问题引入了区域空间结构 变动分析。由此可见,倒“U”型理论的 特征在于均衡与增长之间的替代关系依时 间的推移而呈非线性变化。
心理感受是个人对生存状况的综合反映。 心理上的贫困感受虽然与个人的期望值有关,但首要
的来源是外在的刺激结果
可性能力论 贫困是基本可行能力的被剥夺,即一个人
所拥有的、享有自己有理由珍视的实质自由 受限制 (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
认为发展是扩大人们享受真实自由的一种过 程
反贫困的重点放在个人能力的提高 可行能力注意的是增益个人能力的社会环境
四.政治影响论
政治、军事与经济同一性 古代的兼并战争以及新老帝国主义实质上为了
争夺资源,促进了地区的贫困。 等级性 社会的制度歧视和政治经济力量是造成大量贫
苦人口存在的根本原因。
理论论述
代表人物
不均衡增长理论 区域差异理论 制度势差 循环积累因果原理 库兹涅茨假说
艾尔伯特·赫希曼 威廉姆森 冯招容 缪尔达尔 库兹涅茨
三.文化生成论
代表人物 奥斯加.刘易斯的论点: 1.贫困的生活条件产生了独特的问题,并形成了独特的生活作
风。 2.通过相互影响和面对一种与非穷人相对隔离的处境,独特的
作风变成共同的特点,发展为共同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和行 为。 3.这类贫穷的亚文化一旦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制度化,它就会 自我永久延续下去。 4.贫困的亚文化决定在贫困中长大的人的基本品质和人格,即 使使他Fra Baidu bibliotek变成了非穷人,他们仍旧保留原来的特性 。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
绝对贫苦
相对贫困
最早由英国的Rowntree和 认为贫困相对于不同历史
booth提出
阶段,不同地区,不同人
定义(西渤海姆 1899年): 群,有含义上的不同。
如果一个家庭的总收入不 亚当.斯密(1776《国富
足以取得维持仅仅是物质 论》)贫困是缺乏“按照
生活所必须的需要,那么 该国习俗有地位的人们
消除经济贫困的措施是否成功,可通过衡量由于该项目 实施个人可掌握的消费品和服务的数量是否增加; 消除文化贫困的措施,可通过观测其在特定文化背 景下个人 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变化来衡量其成效。
贫困 成因
贫困与反贫困困
个人素质论 地缘经济论
先天禀赋说
行为能力论 依附理论
城乡二元
文化生成论
政治影响论
一.个人素质论
的改善,即客体对主体的限制性和挖掘性
社会排斥论
个人或群体被全部或部分的排斥在充分的社 会参与之外
——侧重于社会制度引发的政治贫困
修维尔提出了三个不同的社会排斥理论的范 式: 团结、专业化和垄断
1.团结范式是指个人和社会之间社会纽带的废 弛
2.专业化涉及个人行为和交换 3.垄断则指不同的而且彼此竞争的群体将其成 员的利益最大化
主要强调规模大、创新能力高、增长快速、居支配地 位的且能促进其他部门发展的推进型单元即主导产业 部门,着重强调产业间的关联推动效应。
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概念有两种含义: 一是在经济意义上特指推进型主导产业部门; 二是地理意义上特指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
强调的是,点—轴开发理论可看作是增长极和生 长轴理论的延伸,它不仅强调“点”(城市或优 区位地区)的开发,而且强调“轴”(点与点之 间的交通干线)的开发,以点带轴,点轴贯通, 形成点轴系统。
落的生活程度(吴理财《“贫困”的经济学分析及 其分析的贫困》) 以消费认定贫困 贫困意味着在食物等基本生活的开支少于平均水平 (欧本赫) 以财产认定贫困 贫困是在一个人在某种状况下所拥有的财产而不是 其个性特征或其行为方式(《贫困的经济学定 义》)
广义贫困
是超出经济领域的贫困,即不仅指经济贫 困,还包括与经济贫困有密切关系的政治 贫困、文化贫困、社会贫困、人力资源贫 困等非经济领域的贫困。
零和博弈:一方的得到等于另一方的绝对失去
(二)城乡分治
在实行经济赶超过程中,推行牺牲农业发 展工业,牺牲农村发展城市的方针政策
就我国工业化过程中,国家主要通过三种 方式,即剪刀差方式、税收方式、储蓄方式, 控制农村资源,强迫农民为城市工业发展提 供资金。
根据统计资料可知,1952~1990年,我 国的工业化建设从农业中净调了约10000亿 元的资金,占国民收入全部累积额的22.4%。 平均每年高达近250亿元
对广义贫困的多种视角,根据侧重点的不 同,包括心理感受论、可性能力论和社会 排斥论 1.心理感受论
2.可性能力论 3.社会排斥论
心理感受论
“ 贫困缺乏一种测量手段,而且每人都有的平 等的倾向,使人对贫困的定义更关注于取得幸 福的手段而不是幸福本身。” ——哈罗德.w.瓦特
指出了需求的不可比性与个人幸福感、不满足感的异质 性
“制度势差”对东西部生产要素积累与投入的影 响
“制度势差”对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的影响
循环积累因果理论
内容:经济发展过程在空间上并不是同时产生和
均匀扩散的,而是从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始, 一旦这些区域由于初始优势而比其他区域超前发 展,则由于既得优势,这些区域就通过累积因果 过程,不断积累有利因素继续超前发展,从而进 一步强化和加剧区域间的不平衡,导致增长区域 和滞后区域之间发生空间相互作用,由此产生两 种相反的效应:
在整个发展过程中,社会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变化 呈现出“倒u字”形。
库兹涅茨假说
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的影响
三个假定前提:(1)农业部门的人均收入低于非农业部门的人均收入
平等程度;
(2)非农业部门的收入不平等程度不小于农业部门的收入 不
(3)随着经济增长,总人口中农业部门人口相对于非农业部门 人口的比例下降。
Williamson倒U曲线
不均衡增长理论
认为经济进步并不同时出现在每一处,经济进步 的巨大推动力将使经济增长围绕最初的出发点集 中,增长极的出现必然意味着增长在区域间的不 平等是经济增长不可避免的伴生物,是经济发展 的前提条件。
提出了与回流效应和扩散效应相对应的“极化效 应”和“涓滴效应”。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
在经济发展初期,政府应当优先发展条件较好 的地区,以寻求较好的投资效率和较快的经济增长 速度,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但当经 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也要防止累积循环因果造成 贫富差距的无限扩大,政府必须制定一系列特殊政 策来刺激落后地区的发展,以缩小经济差异。
库兹涅茨假说
库兹涅茨“倒U字”假说的内容: 不平等的长期波动构成长期收入分配的特性 在从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极为快速转变的经济
3.50
0.30
3.00 0.25
2.50 0.20
2.00 0.15
1.50
0.10 1.00
城乡收入比
二元对比系数
0.05
0.50
0.00
0.00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中国城乡差距的现状
为何乡下人住草房叫穷,城里人住草房叫旅游?
公共产品投入的差距 (福利差别、 政治参 与度)
文教卫投入差距
税收差距
收入差距
基尼系数,泰尔系数
消费差距
购买力低
数据差距
图1显示了1978-2002年我国的城乡收入比与二元对比系数,其中城
乡收入比以左边轴为准,二元对比系数以右边轴为准
储蓄集中程度和财产收入变化的影响
在经济增长的早期阶段,推动经济增长的储蓄高度集 中在占社会总人口很小一部分的高收入群体中,而绝大多 数人没有储蓄的能力。储蓄的这种集中会产生双重的累积 效应,即一方面推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加速收入分配的 不平等。
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由于储蓄集中的积累效应,长期 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将不断扩大,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 展,法律干预和政治决策以及人口结构、财产收入、服务 收入等的变化对储蓄集中积累效应的抵消作用逐渐加强, 使得长期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趋于缩小。
制度势差
含义:指制度的层次差别 ,即是制度演变进展程度的 差别。
东部地区率先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制度势差” 较高,与市场机制较为贴近;而西部市场经济制度 的建立缓慢,“制度势差”较低,留有较多的计划 经济体制烙印
制度势差”对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影响制度在经济生 活中是约束、引导、激励个人和组织参与经济活动 的“游戏规则”
极化效应占主导地位,因此区域差异会逐渐扩大; 但从长期看,涓滴效应将缩小区域差异。
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概念的出发点是抽象的经济空间,是以部门分
工所决定的产业联系为主要内容,所关心的是各种经 济单元之间的联系
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各部门,而是以不同的强度 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部门,然后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 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终极影响。
(一)先天禀赋说
先天禀赋的不同
素质的差异
后天生活境况
(二)行为能力论
贫困是先天禀赋和后天不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地缘经济论
(一)依附理论 资源的分布不均,且在当前利用价值的不同,导致
了不同的交换价值。 当代世界体系是“中心-外围体系”,外围资本主义
(相对于中心)的形成,是中心资本主义在世界范 围内积累的结果,是中心与外围之间不平等交换的 结果。 依附理论的两种表象: 1.不发达乃是通过发达表现出来的,因此,发达是 构成不发达的前提 2.发达国家通过不平等贸易等途径,造就了发展中 国家的不发达,因此,发达又成为不发达的原因
该家庭就处于贫困状态。 (即使是最底层的人们)
国际上通常认为,1800大 缺乏他们便不能过像样生 卡是满足生存需要的极限 活的所有物品”
标准
贫困概念的几个特性:
时间性与空间性
如(空间)发达国家的贫困可能在发展中国家的富有 (时间) 历史上的富有可能在今天是贫困的
客观性与主观性
关于贫困在经济领域要注重客观指标,力求认定准 确科学; 在非经济领域要承认主观感受,增强感受力
决定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三个因素
即部门之间人均收入的差距,各部门内部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差别,农业 人口与非农业人口在经济中的相对比例。
根据这三个因素,从社会经济结构转变的角度分析了社会收入分配长期 变动的“倒U字”形成的原因: (1)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由于不平等程度较高的非农业部门的人口比率加大,整 个分配趋于不平等。 (2)一旦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由于非农业部门人口比例居于支配地位,农业人 口与非农业人口比例变化对社会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将缩小。 (3)部门之间的收入差别将缩小 (4)由于前面所分析过的法律干预和政治决策以及人口结构变化、财产收入变化、 服务收入变化等作用,各部门内部的分配将趋于平等,总的趋势是收入分配将 趋于平等。
贫困的定义
根据贫困的发生是否限定在经济领域为区分 标准: 狭义贫困与广义贫困
根据人对资源的占有和利用受限制导致生活 水平的状况: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
狭义贫困
即是经济贫困,是界定财产占有情况或,衡量收 入情况,或代表低消费水平的概念
以收入认定的贫困 贫困是指收入较少而无力供养自身及家庭的一种低
图 1 1978-2002
增长早期,不平等扩大; 一个时期变得稳定; 后期不平等缩小。
即 在经济增长的早期阶段,即从前工业文明转
向工业文明最迅速的时期,长期收入中的不平等 程度会扩大,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这种不平等程度 处于稳定状态,到达后期阶段即经济充分增长的 阶段时,不平等程度会趋于缩小。
库兹涅茨假说
“倒U字”形成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