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人教版选修)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基督教的分裂 东正教---东欧 天主教---西欧
中世纪:史学上通常指封建时代,即介
于古代奴隶社会与近代资本主义之间的
。 时代。这一名词主要适用宗教于改革欧的历洲史背景
基督教(诞生于AD1C的小亚细亚与巴勒斯坦一带)
意大利比萨教堂
梵帝冈圣彼得大教堂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思考:世界三大宗教?
佛教(公元6世纪) 伊斯兰教(公元7世纪) 基督教(公元1世纪)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第一课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课程标准】: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 2、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梵蒂冈,面积仅有0.44平方公 里,却是世界天主教的中心,图为圣彼得大教堂
——摘自《西方宗教史》
根据以上材料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天主教会的堕落和残暴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 盾,引发了反对天主宗教改教革的的历史宗背景教改革运动。 19
:
天主教黑暗统治的表现 1)经济上: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有天主 教世界全部耕地的1/3,收取什一税。 2)政治上:权力至高无上,教权高于王权 3)思想文化上:教会垄断学校教育,文学艺 术也蒙上浓厚的宗教色彩. 4)社会生活:影响无处不在.奢侈腐化
1)中世纪天主教加强对教会的整顿, 2)和封建王权争夺势力, 3)以征服“异教徒”为名,组织“十字军东征”, 4)欧洲封建王权衰落,使欧洲的天主教会占
据了支配地位。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第 二
兜 售 赎
幅
罪
图
券
图片反映了天主教在哪个领域控制权? 这个领域控制权的具体表现还有什么?
5.1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为什么要采用神学异端的方式来 反封建?
(1)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新兴 的资产阶级力量较小,缺乏系统的、有 力的反封建的理论武器; (2)天主教会在当时西欧势力强大,为 减少斗争的阻力,并获得广大人民群众 的认可与支持
被示众的“异端”
中世纪欧洲出现 的“异端”运动 主要有些?其主张是什么?
愚人船 布罗尼穆斯· 博斯 油画 荷兰 1470年 这幅画描绘了在荒宴中 纵情声色的修女和修士们, 他们正试图咬下悬在空中的 糕点。中世纪教会中所谓圣 者的愚蠢与自负加上他们生 活中的堕落、益发使他们成 为了人们嘲弄的对象。
教 皇 出 巡
华 丽 的 祭 坛
任何时候我进入教廷神职人员的房间,总 是看见神父和银钱商在一起,忙于鉴别钱币的 成色和计算数目,面前堆着成堆的钱币。 ——一位西班牙官员
基督教的发展演变知识填空: 基督教(诞生于公元一世纪的罗马帝国) 公元4世纪初期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11 世纪第一次分裂(1054年) ____ 天主 教(罗马为中心) _____
东正 ____教(君士坦丁堡中心)
16 世纪第二次分裂 ____
天主 教 _____
新 教 ____
东正 教 _____
上帝 罗马教皇 红衣主教 大主教 主教 神父
信徒
3. 中世纪天主教神权统治地位的确立
①经济上: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 ②政治上: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教 会有自己的等级制度 ③思想文化领域:教会占据着绝对的统 治地位,垄断了教育、文化艺术等
异端裁判所的一次公开审判
“被告人如不承认 ‘罪行’,就反复用 刑拷问。一切有利于 被控告人的证词都不 能成立。被告可以不 经审判便予处死。被 告认罪之后,如又否 认,即不再审讯,予 以烧死”。 ——《宗教裁判所审 讯条例》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衡水赛”一等奖
1、宗教“异端”代表
2、宗教“异端”思想主张
3、宗教“异端”的影响
过渡:14——16世纪,西欧开始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随着生产力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出现新旧冲突,一场改革即将到来!
三、新旧冲突必然改革
设问:思考14~16世纪的西欧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与宗教改革是什么关系他们是如何推动西欧向近代社会过渡的
——多媒体播放视频
直接因素:教会贪婪腐败;
经济根源: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量壮大;
政治因素: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民族意识的兴起;
思想文化:异端思想和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
多媒体播放习题
宗教说到底是一种信仰,我也有信仰,只是不同于宗教。我的信仰就是越挫越勇,永不言败,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乐观勇敢面对!
(3)小组合作探究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任何腐朽势力必将被先进的力量所取代;培养越挫越勇,永不言败的精神。
教学重点
难点
天主教的神权统治;西欧向近代过渡。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组织教学
导入
多媒体
新授
总结归纳
课堂练习
结束语
作业布置
师生问好。
导语:介绍中世纪定义。由欧洲骑士与美女唯美浪漫的爱情故事引出中世纪的欧洲人信奉基督教。宗教作为意识形态,因为一定的政治经济需要而产生,也顺应时代的需要而不断地调整。下面就进入第五单元第1课《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的学习。
课题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6月5日
班级
一年七班
教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5.1原始资料:欧洲宗教改革的社会历史背景
课文注释:欧洲宗教改革的社会历史背景一方面,14至16世纪,西欧社会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这是宗教改革勃兴的现实社会根源。
当时西欧所发生的社会变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在经济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新兴的资本主义萌芽破土成长,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瓦解。
在政治上,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开始形成,反对封建贵族的特权与分裂割据。
英、法两国的封建君主在与资产阶级、新贵族联盟的基础上建立了政治集权的“新君主制”。
他们加强政治集权,推行重商主义,奖掖文化创造,有力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发展。
但在意大利、德意志还存在着分裂割据,迫切需要政治统一。
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神权的文艺复兴运动。
人文主义者批判中世纪教会的蒙昧、禁欲说教与封建的等级特权制度,鼓吹个人的自由、平等与欲望,提倡竞争进取精神与科学求知的理念,极大地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与观念更新,构成了对天主教神权的巨大冲击。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16世纪西欧的宗教改革都把矛头对准罗马教会对欧洲的大一统神权统治,要求通过改革建立适应于民族国家发展的“民族教会”或适应于资产阶级兴起需要的“廉价教会”。
另一方面,当时,宗教改革固然是社会现实变革的产物,但其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市民的宗教“异端”思想之中。
中世纪的城市在11、12世纪兴起后,为了抵制封建贵族与教会的掠夺与控制,城市从经济、政治上支持王权,王权则赐给城市以自由贸易乃至自治的特权。
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也逐渐兴起,对教会的大一统神权与正统神学的统治极其不满,于是酝酿出反教会的市民“异端”思想。
在14世纪后期,英国的威克里夫提出了系统的市民“异端”学说,认为每个人都是上帝的直接的“佃户”,信徒和上帝之间不需要教会和神职人员作为其沟通的媒介;任何统治权都来自上帝的恩典和命令,教权不应当凌驾在俗权之上;《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权威,不需要烦琐的宗教教规及仪式。
威克里夫还抨击教会敛财与腐败,要求国家没收教会的财产,拒绝教皇对英国的掠夺。
5-1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5-1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第1课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一】天主教的神权统治1、基督教的起源和发展⑴起源:大约1世纪左右,在①与②一带产生,是下层人民反抗压迫的宗教团体。
⑵发展A、4世纪初期,演变为③的国教。
B、476年,在④封建王权下得以继续发展。
C、11世纪,分裂为以⑤为中心的东正教和以⑥为中心的天主教。
2、天主教神权统治的确立⑴原因A、天主教会通过整顿教会,与⑦争夺权力,组织“⑧”,势力不断扩展。
B、中世纪的欧洲,⑨严重,⑩衰弱。
⑵表现A、经济上:教会拥有天主教世界全部耕地的三分之一,还通过兜售“⑪”等方式搜括钱财。
B、政治上:⑫高于王权,典型例证是“⑬”。
C、思想文化领域:教会垄断了⑭,掌握了《圣经》⑮,文学艺术作品也蒙上浓厚的⑯。
D、社会生活方面: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人们深受⑰束缚。
【自我核对】①小亚细亚;②巴勒斯坦;③罗马帝国;④日耳曼;⑤君士坦丁堡;⑥罗马;⑦封建王权;⑧十字军东征;⑨封建割据;⑩王权;⑪赎罪券;⑫教权;⑬卡诺莎之辱;⑭学校教育;⑮解释权;⑯宗教色彩;⑰教会;【二】宗教“异端”1、含义;古代中世纪时,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派别对①的贬称。
2、性质:用与教会说教不同的“②”宗教思想发动民众的③。
3、表现⑴12世纪后期,法国南部爆发了“异端”运动,要求④。
⑵14~15世纪时,欧洲“异端”运动高涨A、英国人⑤系统阐述了“异端”学说。
B、捷克人⑥对教会进行强烈批评。
4、影响⑴对天主教会的⑦提出有力挑战。
⑵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⑧、发展⑨经济的要求和⑩的愿望。
⑶对16世纪欧洲的⑪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自我核对】①异己派别;②异端;③反封建斗争;④纯洁教会;⑤威克里夫;⑥胡司;⑦神权统治;⑧政治权利;⑨工商业;⑩改革教会;⑪宗教改革;【三】向近代过渡的西欧1、经济上:①开始瓦解,②开始出现和发展。
2、政治上⑴③开始兴起并要求分享政治权利。
⑵新贵族希望建立强有力的④,结束分裂割据局面。
⑶一些国家的君主想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加强⑤,实现⑥。
学案10:第1课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第1课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学习目标】本课主要介绍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学习本课应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1.天主教进行神权统治是开展宗教改革的主要原因。
2.宗教“异端”思想运动奠定了宗教改革的思想基础。
3.西欧的近代化为宗教改革准备了社会条件。
【自主学习】一、天主教的神权统治1.基督教的产生和发展(1)产生:大约1世纪左右在小亚细亚和一带产生。
(2)发展①4世纪初,演变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②476年,在日耳曼封建王权的庇护下继续发展。
(3)分裂:11世纪时,分裂为以为中心的东正教和以罗马为中心的。
2.天主教神权统治的确立(1)原因①通过整顿教会,与争夺权力。
②以征服“异教徒”为名,组织“”,势力不断扩展。
③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割据严重,衰弱。
(2)表现①经济上:教会拥有天主教世界全部耕地的三分之一,还通过兜售“”等方式搜刮钱财。
②政治上:鼓吹高于王权,如“卡诺莎之辱”。
③思想文化领域:教会垄断了,掌握了《圣经》解释权,文学艺术作品也蒙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④社会生活方面: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
二、宗教“异端”1.性质:用与教会说教不同的“异端”宗教思想发动民众的斗争。
2.表现(1)兴起:12世纪后期,南部爆发了“异端”运动,要求纯洁教会。
(2)高涨①英国人把《圣经》由拉丁文译成英文,系统阐述了“异端”学说。
②捷克人揭露高级教士的奢侈和残暴,将《圣经》从拉丁文译成。
3.影响(1)对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挑战。
(2)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发展工商业经济的要求和改革教会的愿望。
三、向近代过渡的西欧1.经济上: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瓦解,开始出现和发展。
2.政治上(1) 开始兴起并要求分享政治权利。
(2)新贵族希望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结束分裂割据局面。
(3)一些国家的君主想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加强,实现富国强兵。
3.思想上: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统治。
[网络构建]【合作探究】探究一西欧早期的反封建斗争采取宗教“异端”形式的原因史料一封建制度巨大的国际中心是罗马天主教会。
第五单元第1课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实质:新兴资产阶级发动的,反封建的斗争
1.欧洲宗教改革的背景
(1)历史渊源: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天主 教会利用各种手段,包括组织“十字军东征”,发展势力空前 强大,占据支配地位。天主教罗马教皇最终确立了对西欧的大 一统神权统治,在社会上的影响无处不在。
(2)现实动力:14~16世纪,西欧社会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当 时西欧所发生的社会变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经济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新兴的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瓦解。第二,政治上,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开 始形成,反对封建贵族的特权与分裂割据。英法两国的封建君 主加强政治集权,推行重商主义,奖励文化创造,有力地促进 了民族国家的发展。但在意大利、德意志还存在着分裂割据, 迫切需要政治统一。第三,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新兴资产阶级 反封建、反神权的文艺复兴运动。
D
卡诺莎晋见
5.下列关于宗教神学与人文主义的对比,错误的是 A.以神为中心——以人为中心 B.禁欲和来世——现世的享受 C.自由平等——等级观念 D.蒙昧主义——理性和科学
C
材料一 “十四和十五世纪,在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经稀疏地 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新兴的资产阶级为发展生产需 要文化科学知识,而新文化的发展必须突破教会的桎梏。 —— 朱寰《世界中古史》 材料二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在西欧的萌芽和逐步发展,以及市民阶 级的逐步形成,在一个国家内形成统一的市场和制度的要求日趋强 烈。在这样的条件下,已经长期被虚置的君主们乘机巩固和加强了 自己的权力,最终“国王的政权依靠市民打垮了封建贵族的权力, 建立了巨大的、实质上是民族为基础的君主国。”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三 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个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 都一样—— 一直处于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半醒状态。 这层纱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见织成的,透过它向外看,世 界和历史都罩上了一层奇怪的色彩„„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 消云散。 ── 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
《导与练》高中历史 人教版选修15.1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展了教会势力。③中世纪时,欧洲割据严重,封建王权衰弱。 ②经济上:教会拥有天主教世界全部耕地的1/3,征收“什一 税”、出售赎罪券。
(1)这段材料反映了什
(2)表现:①政治上:鼓吹教权 高于王权。如“卡诺莎之辱”。 么问题? _____
(2)天主教在中世纪欧 洲的地位如何?
③思想文化上:教会垄断学校教育。掌握《圣经》的解释权。 答案:(1)欧洲中世纪封
返回目录
自主学习
名师点拨
互动探究
点此进入演练广场
返回目录
自主学习
名师点拨
互动探究
返回目录
教改革由此开始。
返回目录
自主学习
名师点拨
互动探究
(对应学生用书第35页)
返回目录
自主学习
名师点拨
互动探究
宗教改革发生的原因和实质
1.必要性(根本原因):天主教的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经济、思想、生 活)。 2.可能性 (1)经济根源: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共同要求反教会,进行反封建斗争。 (3)政治因素:民族观念的形成和民族国家的崛起,要求摆脱天主教会控制。 (4)思想文化因素:“异端”思想、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推动宗教改革。 (5)直接因素:在思想文化和经济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教会贪婪腐败,其掠夺最终 引发改革运动。
(2)14~15世纪时,欧洲“异端”运动更加高涨: 样的形式展开的? (2)从材料看,天主教是怎样维护其统
治的?
返回目录
自主学习
名师点拨
互动探究
基础梳理
点击思维
4.影响
(1)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提出有力挑战。
答案:(1)宗教“异端”
的形式。 酷迫害进步人士和对 教会不满的人。
原创1:第1课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布鲁诺在宗教裁判所
5.“异端”运动观点:
(1)现存的封建统治秩序和罗马教会都是魔鬼创造的; (2)揭露了教会的奢侈腐化; (3)废除烦琐的宗教仪式和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没收 教会的财产; (4)《圣经》是高于教会和教士的最高权威;教权服从 于世俗的权力。
6.宗教“异端”学说对宗教改革产 生的影响
2.法国南部的“异端”运动
规模较大而且影响较深远的是法国南部和意大 利北部的阿尔比派。他们以法国南部的阿尔比城为中 心开展活动,盛行于12~13世纪。该派教义主张善恶 二元;反对天主教的仪式和组织,不承认教会的权力, 谴责教会聚敛财富。其中又分为两个教派:一为华尔 多派,一为纯洁派。
华尔多派观点
(3)是由新教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加尔文教否定 罗马教皇的权威,主张建立民主的教会,这些思想和 资产阶级早期的反封建思想相吻合,因而成为早期资 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主教的俱乐部油画 主 教的宫邸艳丽奢华,追随者 们在一同“探讨”球艺的问 题。他们把教会变成了一个 奢靡的俱乐部,优雅的谈论 着艺术、音乐和戏剧。却少 有提及信仰的问题。
2.中世纪天主教神权统治地位的确立
中世纪天主教进入全盛的原因和表现:
主要原因:中世纪天主教加强对教会的整顿,和 封建王权争夺势力,组织“十字军东征”,加之欧洲 封建王权衰落,使欧洲的天主教会占据了支配地位。
经济领域: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 占据了各国土地的1/3。向民众征收什一税和兜售 “赎罪券”以搜括钱财。
一、“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1.基督教的发展过程。
产生-------公元1世纪; 定为国教-------4世纪初期罗马帝国的; 分裂------11世纪为东西两部分──东正教和天主教; 确立-------- 13世纪初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
2014年高二历史基础随堂巩固第五单元第1课《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人教版选修1)Word版含解析
[基础随堂巩固]
1.中世纪的欧洲被称为蒙昧时代,主要是因为()
A.社会经济凋敝B.政治四分五裂
C.教会神权统治D.王权极度衰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会实行神权大一统的统治,它垄断文化教育,控制社会生活,欧洲社会处于黑暗和蒙昧的状态。
答案:C
2.天主教会产生的时间是在()
A.公元前4世纪B.4世纪
C.11世纪D.1世纪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再认和再现能力。
11世纪时,基督教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分别称为东正教和天主教。
答案:C
3.威克里夫被称为“15世纪天主教中的异类”,他把《圣经》翻译成英文,并系统阐述了“异端”学说,其学说的内容不包括()
A.国家要没收教会财产
B.信徒和上帝之间不需要中介
C.人们不需要信仰《圣经》
D.宗教仪式完全不必要存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A、B、D三项都是威克里夫的主张。
威克里夫认为《圣经》是信仰的惟一教条,每个人只要相信《圣经》,按《圣经》行事就行。
答案:C
4.14~16世纪,西欧宗教受到挑战的主要表现有()
①资产阶级开始兴起②新贵族产生③一些国家的君主也想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富国强兵④民族国家的形成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①②是新阶级力量的变化,③④是世俗力量的表现。
答案:A。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课件:5-1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经离开教室,也可以向同学请教,及时消除疑难问题。做到当堂知识,当堂解决。 • 二、补笔记 • 上课时,如果有些东西没有记下来,不要因为惦记着漏了的笔记而影响记下面的内容,可以在笔记本上留下一定的空间。下课后,再从头到尾阅读一
局面。
国家政权
• (3)一些国家的君主想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加强 _________,实现___________。
•中3央.集权思想上:__富__国_强__兵_____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 击了___________文的艺统复兴治。
天主教会
• 思维拓展2 西欧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是什 么?
济的要求和改革教会的愿望。 • (3)对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 思维拓展1 早期“异端”思想的共同点是什么? • 【提示】 (1)认为现存的封建统治秩序和罗马教会都
是魔鬼创造的;
• (2)揭露了教会的奢侈腐化;
• (3)要求废除烦琐的宗教仪式和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 没收教会的财产;
• 2.可能性 • (1)经济根源: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 (2)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共同要求反教会,进
行反封建斗争。 • (3)政治因素:民族观念的形成和民族国家的崛起,要
求摆脱天主教会控制。 • (4)思想文化因素:“异端”思想、文艺复兴倡导人文
主义推动宗教改革。 • (5)直接因素:在思想文化和经济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
• ③11世纪,分裂日耳为曼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________和
以罗马为中心的_____.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人教高中历史选修15.2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推问动题了 一广:大宗⑴人教民改激的革反为封什起建么斗首反争先在对教廷风潮,揭开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1517年维滕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路德针锋相对,在教堂门口贴出《九十五条论纲》,痛斥了“赎罪券”的欺诈,提出了“信仰耶稣即
⑵……得到封建统治者的支持……; 可得救”(因信称义)的原则。
天主教宣扬:购买“赎罪券”的人,当钱币落 德意志爆发?
⑶……与教皇决裂……; ---符合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也能得到封建统治者的支持
三.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主要内容:
1.提出的文章:《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
2.改革的主要内容:
①理论基础是“因信称义”
---否定罗马教会的教皇的作用
②《圣经》是人们信仰的惟一神圣权威 ---否定天主教会神学说教的垄断地位
教 义
③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平等
---体现资产阶级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
④减少教堂和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
---符合资产阶级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
教
⑤俗权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
会
---符合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也能得
组
到封建统治者的支持
织
⑥建立本民族教会
---有利于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
马丁·路德观点与人文主义思 想有什么关系?
沃尔姆斯帝国议会后,路德投入诸侯的怀抱。 ⑤俗权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 宗教改革运动就此开始。
出《九十五条论纲》,
痛斥了“赎罪券”的欺 马丁·路德甘冒生命危险所说的“这是我的立场”,成为流传几百年的名句。
促进了路德教派合法地位的确立 ---否定罗马教会的教皇的作用
诈,提出了“信仰耶稣 材料 : 德意志名义上是统一的”神圣罗马帝国”,实际上长年处于四分五裂的诸侯割据,这使得德国皇帝无法不依赖于教会的力量,同时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一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赎罪券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1
赎罪券
赎罪券(赦罪券、赦罪符),其正式名称为大赦。
中世纪晚期的“赎罪券”更准确的定义应是——以金钱购得的大赦证明书。
大赦或赎罪券并未直接见于《圣经》,大赦是建基于“代赎”的古老观念。
依照天主教教义,大赦是罗马教宗以其在天主教会内的最高权力,给信徒分施基督及历代诸圣人们的功劳宝藏,使信徒经告解获得罪赦以后,藉以获得宽赦罪的暂罚。
大赦只有教宗能赐给,别人只能在得到教宗允许,或受法律委托才能颁赐。
大赦分为全大赦及限大赦两种,全大赦赦免人因罪应得的全部暂罚,而限大赦只赦免部分暂罚。
颁赐大赦的权利直接来自教宗,而具体事项则由宗座圣赦院负责。
中世纪晚期,为筹措资金,当时的罗马教廷授权神职人员前往欧洲各地售卖大赦证明书(由羊皮纸制成的“纪念证书”,即通常意义上的赎罪券)大赦沦为当时教会之敛财工具,本已矛盾重重的欧洲社会被激起动荡,更引发宗教改革,并最终导致基督新教的产生。
谁若杀害了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或其他任何一位亲属,只要交纳5~7枚金币,便可以洗净罪恶了。
——赎罪券价目表。
第1课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四. 宗教改革影响及其作用
改革影响 1.政治上: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动摇了教皇的权威。 2.经济上: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3.思想上:引起文化价值上的变化,冲击了天主教会对人们思想
的禁锢,人的个性得到较高程度解放。 4.文化上: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早期
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改革作用
加尔文宗教改革:
②. 主张简化宗教仪式:取消天主教的主教制,建立共和长老制; 简化宗教仪式,只保留洗礼和圣餐;改组市议会。
③. 主张先定论,宣扬选民或弃民(思想核心):“先定论”这一 思想反映了早期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加尔文拿 先定论来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
④. 主张选民要有奋斗精神,要具有简朴、诚实、讲信用等高尚 美德:加尔文教派主张发财致富,支持商业和高利贷,崇尚节俭、 主张克制欲望,鼓励积累资金。
都要求摆脱教权束缚,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 4.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 5.天主教会的贪婪和腐败。(直接原因)
二. 宗教改革内容
一:清除内部积弊,重新审定教规、教义。教会清除了一批无知、 腐败、贪婪的神职人员,规定教士必须穿僧衣,执行教士独身制; 在每个教区设立学校,提高神职人员的知识水平。教会在肯定赎罪 券功效的同时,禁止非宗教目的的出售行为,并取消了销售机构。
出售赎罪券,这种搜刮民 财的无耻行径激怒了路德。 他在一所大教堂门前张贴 《九十五条论纲》,要求 公开辩论赎罪券问题
《九十五条论纲》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1. 背景:
(1). 德意志政治上的分裂局面,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 (根本原因)
(2). 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神权统治和经济搜刮 (主要原因)
(3). 1517年,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 (直接原因: 导火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一、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天主教的神权统治基督教及其分裂;天主教在社会各方面的地位天主教占据支配地位的原因探究宗教的作用分析图片,从图片中发现有效信息16世纪的天主教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宗教异端法国“异端”运动、威克里夫和胡司的思想主张宗教异端的概念和形成原因情境再现、概括知识宗教裁判所摧残了进步势力向近代过渡的西欧资本主义萌芽、西欧民族国家发展、文艺复兴冲击了教会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促进了西欧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要变革旧的意识形态以适应新的经济基础的要求问题探究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2.教材分析与建议重点西欧向近代过渡。
难点宗教异端运动形成的原因和作用。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16世纪西欧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宗教改革前天主教的神权统治;“异端”运动;西欧向近代过渡。
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大一统的神权统治占绝对支配地位,但到宗教改革以前,天主教的神权统治已成为中世纪欧洲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巨大障碍,各地宗教“异端”运动不断,天主教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场旨在摆脱罗马教皇统治的宗教改革运动在西欧兴起。
由于本课内容偏重理论分析,学生掌握起来难度较大,学习对一些难点问题要适当补充一些材料,增加一些感性认识;要把课本中的几个重要概念给学生解释清楚。
第一目“天主教的神权统治”本目以时间的发展顺序,分别叙述了基督教的起源、发展和分裂;天主教势力的扩大,到13世纪初占据了西欧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生活方面的支配地位。
(1)基督教的发展。
天主教与东正教、新教是基督教的三大派别;而基督教又是与佛教、伊斯兰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基督教的发展过程比较复杂,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其发展的大致脉络,学生只要了解了课本内容就可,不要补充过多的课外材料。
可以理出这样一条基本的线索:公元1世纪产生;4世纪初期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11世纪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正教和天主教;13世纪初确立了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
(2)中世纪天主教神权统治地位的确立。
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讲课时要给学生分析透彻。
课本主要介绍了天主教进入全盛的原因和表现。
主要原因有:中世纪天主教加强对教会的整顿,和封建王权争夺势力,组织“十字军东征”,加之欧洲封建王权衰落,使欧洲的天主教会占据了支配地位。
主要表现在:经济方面,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各国土地的1/3,甚至更多。
教会通过地产的收入、向民众征收“什一税”、兜售“赎罪券”,搜刮钱财。
政治方面,一方面天主教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罗马教皇高高在上,下面有红衣主教、大主教、主教、神父等。
另一方面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教会不断地干涉各国的政治权力。
建议教学时通过课本提供的“卡诺莎晋见”等图片和文字来说明,各国的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这样一个现实问题。
教皇不仅掌握着教会的最高行政权和司法权,还可以裁决各国俗界的纠纷,任意废止各国的世俗法律,甚至决定各国皇帝和国王的废立。
在思想文化领域,教会占据着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
它垄断所有的教育、文化和舆论机构,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在社会生活方面,中世纪西欧的天主教国家几乎人人信教,都是天主教徒,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
14、15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渐趋衰弱,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产生,天主教会所宣扬的“原罪”说和“救赎”理论,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加上教会弊端丛生,如买卖圣职、出售“赎罪券”、崇拜圣物、教会上层的腐败堕落等,使得教会与各个民族、国王、贵族以及教会内部上下层之间的矛盾激化。
第二目“宗教‘异端’”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资产阶级开始了反封建斗争,人们进行反封建斗争主要采取了宗教“异端”的形式。
教材主要介绍了法国南部的“异端”运动;英国人威克里夫的“异端”学说;捷克人胡司对教会的批评和宗教“异端”学说对宗教改革产生的影响。
建议首先设问:为什么西欧早期的反封建斗争采取了宗教“异端”的形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1)中世纪的西欧各国,几乎人人都是天主教徒,人们从生到死都和天主教会发生密切的联系,他们的思想和行动都受到天主教会的严格控制,新兴资产阶级还找不到更为先进的思想武器来批判封建主义。
(2)当时欧洲资本主义还不很发达,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在反封建斗争中,他们不得不借用宗教的力量。
等到18世纪,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他们便抛开宗教的外衣,打出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旗号,掀起了宣传资产阶级理想的启蒙运动。
(3)是由新教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加尔文教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主张建立民主的教会,这些思想和资产阶级早期的反封建思想相吻合,因而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学习有关“异端”运动的内容时,由于派别众多、主张各有异同,掌握起来困难较大,可以概括出以下几个观点:现存的封建统治秩序和罗马教会都是魔鬼创造的;揭露了教会的奢侈腐化;废除烦琐的宗教仪式和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没收教会的财产;《圣经》是高于教会和教士的最高权威;教权服从于世俗的权力。
(1)法国南部的“异端”运动。
在各派异端学说中,规模较大而且影响较深远的是法国南部和意大利北部的阿尔比派。
他们以法国南部的阿尔比城为中心开展活动,盛行于12~13世纪。
该派教义主张善恶二元;反对天主教的仪式和组织,不承认教会的权力,谴责教会聚敛财富。
其中又分为两个教派:一为华尔多派,一为纯洁派。
华尔多派反对教会的奢侈生活,反对教会拥有财产,提倡简朴的生活,主张平均贫富。
纯洁派则认为封建秩序和教会都是罪恶的化身,教皇是魔鬼的代理人,主张教徒以自身的纯洁来同罪恶划清界限。
教材主要介绍了纯洁派的一些主张。
阿尔比派思想在人们中传播迅速,引起教会的极大恐慌,遭到教会的镇压。
(2)英国人威克里夫的“异端”学说。
约翰·威克里夫(1330—1384)是英国牛津大学神学教授,他提出了激进的教会改革主张。
他怀疑教会财产的正当性,提出应由国王没收的主张;否认教皇拥有教会的最高权威;批驳对餐礼的传统解释;认为《圣经》才是高于教会和教士的最高权威。
为了便于更多的人直接阅读《圣经》,他首次把拉丁文《圣经》完整地译成英文。
威克里夫的改革思想和实践拉开了基督教会内部改革的大幕。
15世纪,约翰·胡司所倡导的捷克教会改革运动就是从威克里夫的思想中汲取了大量的养分。
(3)捷克人胡司对教会的批评。
在欧洲各国的早期宗教改革中,捷克胡司的宗教改革活动影响最大。
胡司(1369—1415)是捷克布拉格大学教授,历任神学系主任、校长。
1401年受神父职,次年起兼任布拉格伯利恒教堂教士。
他受英国宗教改革家威克里夫思想影响,提出了自己的宗教改革主张。
他反对天主教会盘剥捷克,严厉谴责教皇兜售赎罪券,反对教会占有土地,要求取消教会地产;揭露高级教士的奢侈与残暴,认为主礼教士和教徒是平等的,他们在弥撒仪式中应同领象征圣体的面饼和象征圣血的葡萄酒,废除烦琐的宗教仪式和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要求教会的权力服从世俗统治的权力;主张用捷克语举行宗教仪式,还将《圣经》从拉丁文译为捷克文。
胡司的上述宗教主张得到了捷克农民、市民和下层贵族的普遍支持,但却引起了罗马教皇和德国天主教会的仇恨。
1414年康斯坦茨宗教会议诱骗胡司到会,将其逮捕。
次年7月以异端罪用火刑处死。
胡司之死激起了捷克人民的极大义愤,由此而引发了捷克人民长达15年之久的胡司战争。
(4)宗教“异端”学说对宗教改革产生的影响。
宗教“异端”思想,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政治权利、发展工商业经济的要求和改革教会的愿望,对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目“向近代过渡的西欧”14~16世纪,西欧开始由封建社会向近代的过渡,开始对天主教会的统治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本部分主要介绍了16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文艺复兴对宗教改革的推动。
这一目是本节课的重点。
(1)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课本首先介绍了西欧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
课本还叙述了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时间:14~16世纪;地点: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城市以及西欧其他的一些城市。
讲解这一部分时,让学生回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定义和相互关系,指出当新的经济基础产生后,作为旧上层建筑的天主教会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如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是堕落行为,严重阻碍了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及天主教受到的挑战。
中世纪时,天主教之所以势力空前强大并占据支配地位,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封建割据严重,王权弱小。
14、15世纪情况发生了变化,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各国统一的国内市场逐渐形成,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开始兴起,他们不满教会的盘剥,希望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结束分裂割据的局面,参与海外竞争。
一些国家的君主也想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加强中央集权。
到15、16世纪,西欧的英、法、西班牙等国先后形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并且出现了以专制君主为核心的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
德国虽然分裂成许多诸侯国,但一些大的诸侯国也建立了君主制度,向集权的方向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独立于世俗政权之外的天主教会就成为中央集权发展道路上的严重障碍,把教会置于王权控制之下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天主教会对西欧的控制受到挑战。
学习时,建议教师对西欧中央集权的制度的发展情况作一简单的介绍,这样不但有利于学习本节内容,而且对于更好地理解新航路开辟、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德意志统一不无益处。
讲解时可以和中国的专制主义制度进行一下对比。
(3)兴起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出现。
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形式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进行揭露和批判,宣传个人的自由、平等和欲望,提倡竞争进取精神与科学求知的理念。
著名的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在1503年发表了《基督的战士手册》,强调信仰发自内心,而不在于外在的礼仪。
1509年他撰写《愚人颂》,对教皇和上层教士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这些对天主教会的统治形成巨大冲击。
而在阿尔卑斯山以北,人文主义者研究了《圣经》的希腊文本,发掘出基督教的原始教义并传播开来,结果人们发现当代天主教会对于基督教教义所作的解释及天主教会的整套组织制度及仪式,与《福音书》中的记载大相悖谬,从而为宗教改革提供了有力依据。
建议在进行这一部分教学时,尽量少用理论分析,多用史实说明。
如伊拉斯谟在《愚人颂》中是怎样讽刺教皇和教士的?对神权统治有什么影响?三、教学设计与案例1.教学设计设计方案一教学互动关于“天主教的神权统治”一目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