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浙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1、口算除法教案
口算除法
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91、92页,例1、例2,试一试及练一练。
二、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用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数与一位数除两
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三、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用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数与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用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数与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
五、教学准备:
投影片、口算卡片。
七、板书设计:
口算除法
例1:80 ÷ 4 = 20 例2: 600÷3=200 ↑↑
8
个十÷4=2
个十
八、课后小结:。
浙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小数》教案
浙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小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小数的概念和特点。
2.掌握小数的读法、写法和数值大小的比较。
3.能用小数解决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1.小数的概念与特点。
2.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3.小数的大小比较。
三、教学难点1.如何将小数转换成分数。
2.如何将分数转换成小数。
3.如何通过实际情境理解小数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作业、小学生日常生活场景图片。
2.学生准备:教材、作业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1.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小学生日常生活场景图片,比如超市购物、餐厅用餐、公共计时器等,引导学生了解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教师提问:在超市购物时,售价是5.5元/斤的苹果,如果购买2.5公斤的苹果,需要支付多少钱?让学生尝试用小数进行计算,并让一些学生回答问题。
3.提示学生小数和分数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2、学习小数的定义和特点(30分钟)1.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小数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小数是由整数和分数表示的数。
2.指导学生如何读和写小数,例如“2.3”念为“二点三”、写法为2个整数+1个小数点+1个小数数位。
3.指导学生把小数化简(缩小)的方法,如0.3=3/10, 用模型图、整数除法演算法证明。
4.掌握小数排列顺序,:在小数比较时,分数等于小数的格式可以互相比较大小。
3、辨析小数与分数1.让学生通过举例子比较小数和分数之间的不同,例如:小数是有限位数的,而分数可以无限分解,因此有一些数只能表示成分数的形式,而不能写成小数的形式。
2.通过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小数与分数的认识。
4、实际应用(20分钟)1.让学生通过实际题目,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2.让学生自己编写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题目,然后相互出题,让其他同学解答。
5、总结(10分钟)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和重点。
2.帮助学生解决仍然存在疑惑的问题。
3.鼓励学生,帮助他们巩固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学案例19路线浙教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成果,使他们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4.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乐于助人、团结协作的优秀品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路线的基本概念,包括起点、经过点和终点;
2.培养学生用简单的语言和符号描述路线的能力;
3.引导学生学会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解决与路线相关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路线的意义,提高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小组合作:本案例合理划分学习小组,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路线描述任务,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的运用:本案例运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使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氛围中理解路线,提高了学习效果,增强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5.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本案例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充分的人文关怀,使学生在评价中感受到成功和快乐,激发了他们继续努力的动力。
2.教授描述路线的方法和技巧,如使用起点、经过点和终点等词汇;
3.结合实例,讲解如何用符号表示路线,使学生掌握描述路线的基本方法。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探究任务,如设计一条从学校到公园的路线;
2.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路线设计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及时的帮助和提示,引导学生掌握描述路线的方法。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7认识吨浙教版
教师批改作业后,应及时给予反馈,针对学生的错误和疑惑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以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4.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他们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合作的学习态度。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让他们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通过吨的学习,教育学生要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3)实践:
安排学生进行动手实践活动,如用秤称量一些物体,体验吨的重量,加深对吨的理解。
(4)巩固:
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吨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帮助他们梳理知识结构,形成系统化的认识。
3.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小组合作、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学生回答:“千克、克”,教师引导:“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质量单位——吨,它比千克还要大,表示非常大的质量。”
3.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货车的载重量、大象的体重等,让学生初步感知吨这一质量单位,激发他们对新课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
1.教师介绍吨的概念:“1吨等于1000千克,是质量的一种大单位,用于表吨浙教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吨的概念,知道1吨等于1000千克,能够正确进行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
2.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吨作为质量单位,描述物体的质量,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
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学案例20认识角浙教版
1.学生汇报:每个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小组的合作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2.教师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角的定义、分类和性质,明确角的概念和特点。
3.知识点梳理:教师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加深对角的理解。
(五)作业小结
1.作业布置:教师设计一些有关角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活动设计: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讨论和交流,共同完成任务。
2.互动交流: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3.问题解决: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角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讨论和交流,共同完成任务。这种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角的知识。
4.问题导向:教师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如“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这种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角的性质。
(二)问题导向
1.自主探究:教师给出一些探究任务,如让学生自己尝试画出一个角,并命名其各部分名称,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加深对角的理解。
2.问题引导:教师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如“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解答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共同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角的性质和特点。
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学案例20认识角浙教版
一、案例背景
三年级上册数学浙教版《认识面积》优秀教学案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面积的概念,理解面积的测量和比较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能够运用面积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3.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2.通过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例如,可以提出问题:“在家庭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用到面积知识?”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感受数学的价值。
3.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3.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例如,在小组合作结束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
(四)反思与评价
1.学生自我反思: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例如,可以让学生思考:“我在学习面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我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3.面积的比较方法:讲解如何比较两个物体面积的大小,介绍比较的方法,如直接比较、换算单位等。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学案例3加法、乘法交换律浙教版
1.故事情境的创设:通过小熊购物的故事情境,成功地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接触到3加法、乘法交换律的应用。这种情境创设不仅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使抽象的数学运算变得生动形象,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2.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引导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3加法、乘法交换律的欲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问题提出:创设问题情境,如小熊购买水果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交换律简化计算。
3.师生互动: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了解学生对3加法、乘法交换律的初几何图形、符号等,直观地展示3加法、乘法交换律的过程和结果,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和记忆。
(四)反思与评价
1.自我反思:让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反思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总结经验教训。
2.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给予意见和建议,共同提高。
3.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4.家校沟通:教师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情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
(二)问题导向
1.自主探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3加法、乘法交换律的欲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师生互动: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引导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3.总结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3加法、乘法交换律的规律,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的能力。
2.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理解交换律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学案例23认识图形的周长浙教版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理解周长的定义,知道封闭图形的周长就是围成封闭图形的所有边的总长度。
2.使学生能够运用不同方法(如化曲为直法、方格法等)测量和计算常见图形的周长。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将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策略。例如,我会让学生观察实际的图形,如正方形、矩形、三角形等,并让他们亲自测量和计算这些图形的周长。通过这样的实际操作,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调整的学习能力。
2.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个体差异,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将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评价。例如,我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从而培养他们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能力。同时,我还会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观察、交流、测试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个体差异,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使他们在评价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交流思想、分享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2.判性思维。
例如,我可以设计一个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如计算一个花园的周长。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操作,交流思想和分享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同时,我还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进行讨论和解答,从而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学案例23认识图形的周长浙教版
一、案例背景
三年级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关键时期,他们开始接触更多的数学概念和知识。在上册数学中,学生将学习到认识图形的周长这一概念。周长是平面几何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指的是图形边界线段的总长度。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周长的概念并能够计算不同图形的周长是他们学习数学的重要目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学案例18辨认方向浙教版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上、下、左、右、前、后等基本方向,并能够运用这些方向进行实际路线的规划和描述。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校园环境,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周围的方向,激发学生对方向的兴趣。
2.通过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对方向的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利用图片、模型等教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方向的概念,为讲授新知做好引导。
(二)讲授新知
1.运用生动的语言和直观的教具,向学生讲解上、下、左、右、前、后等基本方向。
2.故事情境:通过有趣的故事,将方向知识融入故事情节中,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游戏境:设计各种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方向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思路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组进行团队合作,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
2.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面对问题不轻易放弃。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体验到团队合作的快乐和成就感。
4.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注重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我会尽量创设有趣、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我还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和实际运用价值。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20认识角浙教版
-开展小组间的角的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设置不同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在竞赛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五)总结归纳
1.知识梳理。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角的概念、分类、度量等知识点。
-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形成知识体系。
2.反思提升。
-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和掌握角的概念及分类。
-角的概念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新的,他们需要从直观的图形中抽象出角的定义,并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角。
-对于角的分类,特别是锐角、直角、钝角的区分,学生可能会感到困惑,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实际操作来加深理解。
2.角度的准确度量。
-使用量角器进行角度的测量是本章节的难点,学生需要掌握量角器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及如何准确地读取角度值。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区分各种类型的角,并学会使用量角器进行测量。
3.角度的度量。
-讲解量角器的使用方法,强调量角器的放置和读数的准确性。
-演示如何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活动。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个探究任务,如找出生活中的直角、比较不同角的锐钝等。
-通过动态演示,让学生观察角的顶点和边,为后续学习角的定义打下基础。
(二)讲授新知
1.角的定义。
-以直观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角的概念,即由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顶点)所形成的图形。
-通过示例,让学生明确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是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2.角的分类。
-介绍锐角、直角、钝角的定义,通过实物和图片展示不同类型的角。
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学案例15认识毫米与分米浙教版
5.教学内容的总结与归纳:教师在课程结束时,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与归纳。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巩固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为新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3.通过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使学生能自主探究、发现长度单位之间的规律,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实践中体验毫米与分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2.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生活情境: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如尺子、书本、教室的长度等,引导学生认识毫米与分米。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媒体: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辅助工具,形象直观地展示毫米与分米的概念及换算关系,增强学生的认知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提高课堂实效。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毫米与分米的概念,了解它们与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2.培养学生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组间交流:各小组在探究过程中,可以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学案例5简便运算浙教版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基于三年级上册数学《简便运算》章节,结合浙教版教材内容进行设计。在三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他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运算规则,但面对复杂的运算题目时,仍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提高学生的运算效率和思维能力,本案例旨在通过优秀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运算规律,运用简便方法进行快速准确的计算。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结合教材内容,通过生动的语言、具体的例子,向学生介绍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在四则混合运算中的运用。我会以清晰、简洁的方式呈现运算规律,并通过互动提问,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解加法交换律时,我可以提出问题:“如果你有两个数,分别是3和5,你怎样才能快速得到它们的和?”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可以发现,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可以简化计算。我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例子,从而加深对运算规律的理解。
2.掌握减法、乘法、除法的运算规律,能够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3.学会观察算式特点,运用合适的运算顺序,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4.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运算规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紧紧围绕上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展开,力求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兴趣、富有挑战、富有收获的学习氛围。通过本章节的教学,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简便运算的方法,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浙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全册 教案
1《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和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相关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相关的口算和笔算。
知道可以用再乘一遍的方法进行乘法的验算。
2、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培养分析、综合及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在口算、笔算的过程中,进一步养成细心读题、认真计算的习惯,进一步体会验算的价值。
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师:请看大屏幕,口答。
14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2个十和8个一合起来是()。
8个十是()。
32个十是()。
56个十是()。
30+30+30=()×()。
二、回顾整十数乘一位数今天,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老朋友,请看他是——课件演示。
师:聪明能干的海绵宝宝最擅长做蟹黄堡了,瞧:它一次做了多少个?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1:我先数一盘是10个,两盘就是20个。
生2:我用10×2得到20。
你说得很好!师:海绵宝宝每次做20个,3次一共做多少个呢?怎样列式。
生3:我用20+20+20。
生1:我用3×20。
生2:我用20×3。
师:20×3表示什么意思?生1:3个20是60。
20×3等于多少?师:你们同意吗?师:60是怎样算出来的?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桌说说。
生:我是用20+20+20得到60根的。
(板书20+20+20)生:先算2×3,再在后面加一个0。
(板书:2×3=6,20×3=60)。
师:刚才有人说先算2×3,再在后面加一个0。
老师不太懂,你能讲给大家听听吗?(等学生说完再规范)师:2指的是——(2个十),2个十乘3得——(6个十),6个十是60。
(板书2个十、6个十)(结合图)生:2个十乘3得6个十,6个十是60。
手势:会说了吗?谁来说说?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想出了三种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
浙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套教案
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算法的过程,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会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会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
2.培养学生养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算理,掌握竖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算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动物吗?森林里有许多动物,其中大象和猴子是好朋友。
小猴兄弟种的桃树上,桃子已经成熟了。
可是,他们没有房子,每一次下雨,他们都被雨淋。
这天,他们决定造一座木头房子。
它们的好朋友大象知道了,赶紧过来帮忙。
看,大象在做什么?(课件出示情境图)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1.学习例1。
师:每头大象运了多少根木头?你是怎么知道的?(体现“2个十是20”)3头大象一共运了多少根木头?怎样列算式?师:怎样计算20×3呢?生:(讨论汇报)师:你觉得哪种方法比较方便?生:(互相说一说)师:照这样计算,5头大象一共运多少根木头?你是怎样想的?8头大象呢?练习4×3=7×8=5×6=40×3=70×8= 5×60=2.学习例2。
师:大象帮小猴运木头,小猴为了感谢大象,到果园里忙着采桃子招待来大象。
(课件出示场景)师:小猴们在干什么?一只小猴说,我采了14个桃,另一只小猴说,我也采了14个桃,2只小猴一共采了多少个桃?怎样列式?师:(结合学生的列式14×2)提问:怎样想出结果?生:(操作、讨论、汇报)师:还可以用竖式来进行计算。
师:“2”写在哪里?为什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合情境图,与竖式计算的过程对应理解。
)让学生运用这种初始模式进行试算:师:(比较、讨论)这几个竖式有什么共同点?能否简化?怎样简化?生:(用简化后的写法计算刚才几道题,并对应说算理。
小学数学浙教标准版三年级上册《认识面积》教案
小学数学浙教标准版三年级上册《认识面积》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具体情境,具体实例和画面活动,认识物体及图形面积的含义。
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2.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学会用观察、重叠、数方格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1.在具体探索过程中,通过细心观察、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探究比较面积的方法。
2.在探索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直观估测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在经历探索比较面积大小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交流合作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息。
教学重点: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在理解面积含义的基础上探究比较面积大小的不同方法。
教学方法在教法的运用上,我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并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我采用观察比较法,实践操作法,使学生认识到面积是有大有小的。
使学生在比较中理解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合作交流法,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形象的辅助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内化为已有,并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在这节课,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组织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通过“涂一涂”“看一看”“比一比”“画一画”等有趣的活动,在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体现“做数学”的乐趣。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具袋(袋中装有大小不同的平面图形、透明方格纸等)格子图。
学生准备蓝、红色彩笔、直尺、三角尺等,多媒体课件、计算器、电脑、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和同学们分享。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出示情境图师:同学们,这是我们学校的校园,走进校园,首先看到的是三个美丽的大花坛。
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学案例7三位数乘一位数浙教版
(二)问题导向
1.自主探究: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例如,在学习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运算方法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例题,让学生自主总结出计算步骤。
2.引导启发:教师以提问、提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例如,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适时提问,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解答。
3.总结提升: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形成系统的数学认知。例如,在学生完成练习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解题过程,总结运算规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运算方法时,小组内成员互相讨论、分享自己的解题心得。
2.合作探究:教师提出探究任务,引导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例如,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合作完成任务。
3.成果分享:鼓励小组成员将合作探究的成果进行分享,促进学生间的互学互鉴。例如,每个小组选取一位成员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给予评价、提出建议。
2.引导启发:教师以提问、提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例如,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适时提问,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解答。
3.总结提升: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形成系统的数学认知。例如,在学生完成练习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解题过程,总结运算规律。
(三)小组合作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运算方法时,小组内成员互相讨论、分享自己的解题心得。
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学案例22长方形浙教版
1.利用实物、图片等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长方形物体,让学生感受到长方形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通过几何画板软件动态展示长方形的特点,使学生直观地感受长方形的性质。
3.设计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入长方形的相关知识。
在情景创设环节,我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直观演示和问题引导,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入长方形的相关知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5.关注个体差异与鼓励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我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每个学生都能取得进步,增强学生自信心。在课堂评价环节,我采用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这种关注个体差异与鼓励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提升。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实物、图片等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长方形物体,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2.通过几何画板软件动态展示长方形的特点,使学生直观地感受长方形的性质。
3.设计一系列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动手测量、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此外,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在课堂总结环节,我采用问答形式,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遵循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长方形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五)作业小结
1.布置具有针对性的作业,巩固学生对长方形知识的掌握。
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学案例1两位数乘一位数浙教版
在教学设计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问题驱动、情境教学、合作探究等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同时,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自信心。
2.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规律,例如,当一位数乘以一个十位数时,结果的十位上的数字为0。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都要解决一个计算问题。例如,教师可以给每个小组发放一些水果和零食的价格标签,要求学生计算这些物品的总价格。
2.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探讨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分享自己的心得和经验。
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学案例1两位数乘一位数浙教版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以“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学案例1两位数乘一位数浙教版”为基准,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提升学生数学素养为核心,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兴趣,以实际教学场景为依托,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3.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生完成某个任务后,教师应给予及时的反馈,对学生的优点进行表扬,对需要改进的地方提出建议。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学案例8应用问题浙教版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教师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例如,在教授加减法应用问题时,教师可以设计“购物问题”情境,让学生扮演顾客和售货员,亲身参与购物的过程,从而引出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1.教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的数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例如,在教授加减法应用问题时,教师可以提出“同学们,你们平时在购物时,是如何计算价格的?有没有遇到过价格标签丢失的情况?这时我们应该如何计算总价呢?”等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自然地引入加减法应用问题。
2.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授几何图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展示不同图形的实际应用场景,让学生在观察和思考中,对面积的概念产生直观的认识。
2.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帮助他们直观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力。例如,在教授几何图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展示不同图形的实际应用场景,让学生在观察和思考中,理解图形的特征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问题导向
1.教师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授分数的应用问题时,教师可以提出“小红和小蓝一共摘了12个苹果,小红摘了其中的4/6,小蓝摘了其中的3/6,请问小红和小蓝各摘了多少个苹果?”等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分数的运算方法。
(二)讲授新知
1.教师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新知识。例如,在教授分数的应用问题时,教师可以提出“小红和小蓝一共摘了12个苹果,小红摘了其中的4/6,小蓝摘了其中的3/6,请问小红和小蓝各摘了多少个苹果?”等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分数的运算方法。
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学案例9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浙教版
(三)小组合作
在教学过程中,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我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与人合作。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我设计了一系列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融入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中。
例如,在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时,我提出了“如何将除数转化为乘数?”、“如何快速准确地进行笔算?”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索,从而帮助他们掌握除法计算的方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自然地接触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问题。我让学生每人拿一张纸,写下任意一个三位数,然后用一只铅笔作为除数,尝试将三位数除以铅笔的长度。通过这个游戏,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感受到除法计算的乐趣,激发他们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在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我创设了丰富多样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除法计算的实际意义。例如,通过设计“购物结算”、“分蛋糕”、“分配物品”等实际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接触到除法计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情境创设中,我还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尽量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情境,让他们能够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数学,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教案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本册教材是按照《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编写的。教学内容包括:万以内的减法,两步计算式题和应用题,一个数乘一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分、秒的认识,以及角和直角。1、万以内的减法是在百以内减法和万以内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在学习百以内减法时,已经掌握了减法,的笔算方法,当时由于计算的数目比较小,笔算时不出现连续退位的情况,学生容易掌握。而万以内的减法,基本包括了整数减法的各种情况,如连续退位、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有0等情况,计算时比百以内的减法要复杂。学生学习了万以内的减法以后,整数加减法酌计算就基本学全了。2、两步计算式题和应用题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乘除混合运算、乘加(减)或除加(减)两步计算式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里要求学生进一步学习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要求学生用递等式计算。本册教材的应用题是在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一步计算应用题的基础上,开始学习数量关系比较明显的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以及以“求剩余’’为基本数量关系(减数是两数之和或两数之积)、以“相差关系”为基本数量关系(比两数和多几、比两数和少几)和以“求和”为基本数量关系(比多求和、比少求和)的两步计算应用题。3、一个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乘法口诀,学会乘法竖式的写法以及口算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进一步学习一个数乘两、三位数乘法的基础。本单元先学习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不超过100),再学习笔算两、三、四位数乘一位数,包括第一个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这样编排,有利于学生掌握一个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4、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除法,学会除法竖式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本单元,被除数扩展到万以内的数,商也随之扩展到两、三、四位数,计算过程比较复磊}为了使学生掌握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教材先安排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再学习一位数除三、四位数的笔算,包括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这样编排,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除法算理及方法,为进一步学习除数是两、三位数的除法打好基础。5、时、分、秒的认识是在学生会看整除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钟面,掌握看钟表的方法,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和这些单位间的进率,初步建立1小时、1分和1秒的时间观念。6、角和直角,教材通过实物图形,抽象出角,使学生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认识直角,并能用三角尺上的直角量、画直角,为以后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做好准备。(二)教材特点1、重视口算教学,适当加强口算训练。本册教材对万以内的减法、一个数乘一位数和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编排做了适当修改。中、高年级要适当加强口算训练的精神,教材把口算另列小节进行教学,一些计算的编排都是先学口算,再学笔算。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口算方法,提高口算能力,为学习笔算做好准备。2、重视教学笔算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为了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笔算的计算方法,万以内的减法、一个数乘一位数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都是按计算方法要点进行编排的。例如一个数乘一位数,先学习第二个因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各数位上的数都不进位的,着重解决乘的顺序和积的对位问题;然后学习积需要进位的乘法,着重解决进位问题;最后学位数的除法,教材在编写时注意由浅人深,由易到难,先学习一位数除两位数,再学习一位数除三、四位数,最后学习商的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编写时,每次都是先教学被除数的首位够商1的,再教学被除数的首位不够商1的。这样编排,有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计算方法,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3、两步计算应用题按基本数量关系相同,解题思路相近的原则分组进行教学。在万以内的减法这一单元中,教学数量关系比较简单的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并学习用综合法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为进一步学习两步计算应用题做好准备。4、在后面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中,按基本数量关系相同,解题思路相近的原则分组编排。先编排数量关系比较容易理解的以“求剩余’’为基本数量关系的应用题,再编排以“相差关系”为基本数量关系的应用题,最后编排数量关系比较间接一些的,只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以“求和”为基本数量关系的两步应用题。这样编排,既有助于学生理解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举一反三,又便于对照比较,搞清应用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避免解题时的生搬硬套。5、应用题的教学重视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本册应用题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应用题中所陈述的事实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理解。编拥嘲题,通过线段图揭示数量关系并提示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采用分析法或综古怯进行分析。在练习中编排一定数量的题组对比练习,使学笙进一步理解应用题的结构和基本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6、通过操作、观察等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本册教材的编排注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例如教学除法的验算方法时,教材通过计算准备题中的四组题目,引导学生观察每组上下两题之间的联系,启发学生自己概括出“商乘除数等于被除数”的验算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7、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本册教材安排了一定数量的练习,使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基本要求。对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教材还安排了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带“苦”号题目和思考题,通过练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8、教材的编写,既考虑教法,又体现学法。例如,本册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均按课时编写,练习分层次编排,既为教师提供“教什么”和“怎样教”的思路,又不排斥教师重组教材、自由发挥的主动性。同时也注意引导学生从现有的知识出发,通过实物、图形的演示,学具的操作,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知道怎样学,从而掌握学习的方法。二、教学目标1、掌握减法的笔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万以内的减法。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学会减法的验算方法,初步具有验算的习惯。2、掌握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计算带小括号的两步计算式题。学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分步列式或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3、掌握一个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笔算。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4、掌握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笔算,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包括有余数除法)。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数。5、认识钟面。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相邻两个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学会简单的计算。初步建立时间单位的观念,养成爱惜时间的好习惯。6、通过实际操作,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三角尺判断—个角是不是直角,会画直角。三、教学措施容较多,万以内的减法、一个数乘一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都是学生继续学习多位数四则计算的基础。要保证学生切实学好,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讲清算理,揭示规律。学生能否正确、熟练地计算,很大程度上与理解和掌握数的概念、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等有着密切关系。对于一些计算方法,教学时,要通过直观演示、学具操作象@生理解算理,掌握方法,并能应用方法进行计算。例如,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例3“14x2”)时,教师可以借助小棒演示,使学生知道14是由1个十和4个一组成的,先用第二个因数2乘第一个因数十位上的1,得2个十;再用第二个因数2乘第一个因数个位上的4,得8个一;然后把两部分乘积加起来。揭示虚线方框中的口算思考方法,让学生在以后口算时有规律可循。又如,教学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教材先学习被除数首位够商1的,再学习被除数首位不够商l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一位,如果不够商1,就看被除数的前两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为今后学习除数是两、三位数的除法打好基础。(2)、加强基本训练,打好计算基础。加强基本口算训练,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基础。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一位数除两位数是学习万以内减法、一个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基础。口算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到笔算,所以必须保证学生切实学好。而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是学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功,应在平时课堂中带着练习。练习是培养计算能力的重要手段,为此,在练习时力求做到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有梯度,形式多样,练习面广,持之以恒,这样,学生的计算能力就会逐步提高。(3)、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万似内的减法、一个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和两步计算式题,由于计算数目较大,运算步骤较繁,计算时学生容易出错,所以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仔细计算、书写工整、格式规范、自觉检验等良好的计算习惯,确保计算正确。2、重视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在整数应用题教学中,一步是基础,两步是关键,也是难点。学生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的难点在于不会有效地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提出解答方法。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应把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上。(1)、加强基础训练。两步计算应用题是在一步计算应用题的基础上发展得到的:因此要重视一步计算应用题的练习。在练习中必须重视应用题结构的训练,如根据条件补充问题,这种由条件到问题的训练,是用综合法解答应用题的基础;或根据问题补充条件,这种由问题想条件的训练,是用分析法解答应用题的基础。经常训练,对于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2)、教给学生解题思路。分析应用题中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核心。综合法与分析法是解答应用题常用的两种思考方法,也是本册教材主要学习的方法。教学时,对例题的讲解,不要就题论题,要教给学生解题思路,学会找中间问题。如教学例1时,“食堂原来有50袋粮食,吃了4天,每天吃8袋,还剩多少袋?”根据题意采用从条件到问题的分析方法,借助线段图,边分析边揭示中间问题。如根据“吃了4天,每天吃8袋”可以求出什么?又根据“食堂原来有50袋粮食,吃了32袋”可以求出什么?让学生叙述解题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根据不同的题目,也可以采用分析法进行分析,按照“要求……应该知道……”的程式进行推导、分析,使学生明确“这道题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然后列式计算。在学生掌握基本解题思路后,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应用题。在分析、解答的过程中,使学生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学会独立地列式解答。(3)、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不要死扣类型,应通过多种形式练习,如补充应用题问题或条件;提中间问题;把一步计算应用题改编成两步计算应用题(即扩题),把两步计算应用题改编成一步计算应用题(即缩题);根据实物、线段图、算式自编应用题等,达到巩固的目的。教学时,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实际出发,研究改进教学方法,要重视培养学生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3、结合教学内容,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如数学概括能力、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等。本册教材中新的计算方法比较多,教学时,应从实例出发,通过直观演示、学具操作,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抽象和概括。如教学一个数乘一位数的乘法,通过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三、四位数乘一位数,启发学生自己归纳出一个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又如在教学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一位数除法时,引导学生比较有的0表示不够商1,补上0;有的0表示0除以任何数都得0。通过比较,既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4、注意教学的开放性,重视培养幸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如两步计算应用题中的“购物”活动,题目中提供了四种书的单价,要求学生求出不同购书方法所需的书款,这样的学习活动既巩固了所学的应用题,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材中的一些选做题和思考题,趣味性、思考性都比较强。这些题目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能促进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智力发展。这些题目不作为普遍要求,也不列入考试范围。5、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以及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通过揭示数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认真仔细计算、书写整洁、独立思考、自觉检验等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五、课时安排(一) 万以内的减法(20课时)1.口算减法 3课时2.笔算减法 10课时3.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 5课时4.复习 2课时(二) 两步计算式题和应用题(15课时)1.式题 4课时2.应用题 9课时3.复习 2课时(三) 一个数乘一位数的乘法(17课时)1.口算乘法 4课时2.笔算乘法 11课时3.复习 2课时(四)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22课时)1.口算除法 3课时2.笔算除法 17课时3.复习 2课时(五) 时、分、秒的认识 4课时(六) 角和直角 2课时(七) 总复习 5课时万以内的减法单元教学计划一、单元教学内容包括:口算减法、笔算减法、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前继点:百以内的减法、万以内的加法和加减一步计算应用题后续点:进一步学习多位数减法和两步计算应用题三、单元重点、难点重点: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和笔算退位减法难点:连续退位减法四、单元教学内容分析1、口算减法先编排好了两位数减两位数口算,通过旁注说明口算方法,并推广到整百整千减整百整千数。2、笔算减法,万以内的减法,基本包括了整数减法中的各种情况,如连续退位、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减法,另外,介绍了用加法验算减法的方法。3、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本单元的内容是数量关系比较明显的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掌握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借助实物图示和线段图,学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分步列式解答。五、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减法的笔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万以内的减法。2、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正确地口算整百整千数。3、使学生了解验算的重要性,学会用差和减数相加等于被减数的方法和验算减法,养成验算的习惯。4、使学生掌握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学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分步列式解答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六、单元教学进度口算减法 3课时笔算减法 10课时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材 5课时复习 2课时第1教时教学内容: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口算教学目标:1、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口算,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能正确地口算几千几百减几千几百的不退位减法。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技能。4、培养良好的检验习惯。教学过程一、基本训练1、78-40= 46-20= 86-30= 78-40=38-2= 26-5= 56-4= 86-34=(1)、先口算(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一组3道题之间有什么关系?小结:上面两题是下面这道题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过程。二、引入1、根据下面有联系的算式合并在一道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题目。68-30= 53-20=2、例1:口算86-34=想:把两位数减两位数转化成口算过程86-30=5656-4=3、试一试8600-3400=想:869个百-349个百= 个百=4、小结三、课堂练习1、49-20-7= 76-50-3= 68-40-5=49-27= 76-53= 68-45=谈谈上下两题之间有什么联系?2、速算73-61= 86-54= 67-25= 76-23=95-42= 38-21= 89-74= 78-42=3、计算4、找朋友5、综合练习四、课堂作业见课堂作业本第2教时教学内容:P2,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教学目标:1、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口算,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能正确地口算几千几百减几千几百的退位减法。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技能。教学过程一、基本训练1、63-40= 82-20= 84-30= 48-43=38-2= 86-52= 96-43= 96-33= 二、引入1、口算73-28=想:73-20=5353-8=3、试一试45-20-9= 82-50-6= 100-20-4=45-29= 82-56= 100-24=4、小结1、口算36-17= 92-35= 71-29=43-27= 76-58= 64-45=谈谈上下两题之间有什么联系?2、先比较,再练习73-49= 93-76= 83-38=730-490= 930-760= 830-380=3、计算67-24 54-1367-28 54-384、综合练习:见书本课后习题1、2、3四、课堂作业第3教时教学内容:P43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和退位减法的计算,能正确地口算几千几百减几千几百的减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技能,培养良好的检验习惯。教学过程一、基本训练1、用44、28、56、73、32中的两个两位数,写成一道减法算式,能写几道就写几道。2、你能分类吗?78-42= 46-23= 86-34= 74-42=32-24= 76-17= 56-49= 86-37=(1)、先口算,并说说口算方法。(2)第二组中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题目,可以怎么算?先让学生独立地算一算,说一说,再同桌互相交流。(3)指名口算,并说出口算方法。说说其他学生的不同算法。(4)口算其他的题目。二、比较两组题目的异同三、揭题: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四、课堂练习1、口算64-43= 55-23= 67-38= 74-46=33-16= 76-47= 56-25= 82-67=2、先说说口算方法,再口算760-420= 460-230= 86-34= 740-420=320-240= 760-170= 560-490= 86-37=3、找朋友4、根据条件补问题:?5、综合练习:94-21+18= 25+46-34+29= 五、课堂作业见课堂作业本第4教时教学内容:万以内的不退位减法教学目标: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能正确地计算。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万以内的减法竖式计算法。教学过程一、基本训练79 55 74 48-25 -41 -53 -36二、教学过程1、出示例1748-536=(1)、独立计算。(2)指名说算理和计算方法。说说其他学生的不同算法。2、试一试8394-5243=8394- 5243三、课堂练习587 1695 8254-165 - 483 - 313897 258 3875-3657 - 36 -1420四、渗透计算1、768-615 5425 4698-1357 132837-2734 153 795-782 7131 5876-451 103 9647-2516 33413、综合题:67 6 38-15 - 2 7五、课堂作业见课堂作业本第5教时教学内容:P6-7,减法验算教学目标:1、掌握用加法验算减法的方法,并能正确地验算万以内的不退位减法。2、培养良好的检验习惯。教学重点:掌握验算法,培养良好的验算习惯。教学过程一、基本训练1、21-6= 44-20= 86-16= 78-48=38+2= 26+5= 56+4= 86+4=(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组上下两题之间有什么关系?二、引入引:在横式上,我们发现,差+减数=被减数。那么,竖式上,是否这样呢,请试一试。出示例1:下面这题的差和减数相加,是不是等于被减数呢?小结:用差与减数相加等于被减数的方法,可以进行验算减法做得对不对。学生试做例3:7846-2613=7846 验-2613 算重算一遍。试一试:有多种方法进行验算。三、课堂练习1、计算下面各题,并进行验算2569 768 1984 6592-438 -315 -1072 -3541(1)2689与345的差是多少?(2)比956少704的数是多少?3、应用题:鲤鱼的重量-相差重量=鲫鱼的重量鲫鱼的重量+鲤鱼的重量=一共的重量河鳗的筐数÷对虾的筐数=倍数4、综合练习四、课堂作业见课堂作业本第6教时教学内容:P8,万以内的减法退位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被减数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高们退1作10与本位上的数加位加在一起再减的方法。2、学生能正确地计算万以内一次退位和隔位退位的方法。教学重点:掌握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教学过程一、基本训练96 23 70 82- 65 - 4 -56 -45复习:竖式的计算法则。二、教学过程:1学生尝试:(1):927-654下面这题的差和减数相加,是不是等于被减数呢?927 问:被减数十位上的数不够减?-654 怎么办?(2)用计数写,攻克难点演示:百位上退去一个珠子,表示退1,在十位上添上10个珠子,表示人10,则十位上一共有12个珠子,12个珠子减5个珠子得7。(3)要求学生说说算理。2、教学例52370-456=(1)独立计算。(2)同桌互相校对,纠正。(3)集体讲解。强调:退位点帮助记忆,使计算正确,不能漏下退位的减小的要点。3、引导学生观察:个位上不够减怎么办,十位上不够减怎么办?百位上不够减怎么办?集体概括:4、试一试三、课堂练习1、计算(板演)3015 457 1243- 1908 -263 - 7182、计算并验算1632-817 4632-1815 3173-24593、应用题:见书本4、综合练习四、课堂作业见课堂作业本第十课《两步应用题》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例1。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认识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2.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两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会分步列式解答两步应用题。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解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师:谁知道10月1日是什么节?今年的10月1日是我们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50岁的生日,为了庆祝这一盛大的节旧,一些同学做了许多美丽的花朵。板书:同学们做黄花25朵,做紫花18朵。根据这两个条件,谁能提出一个问题,使它成为一道完整的应用题呢?怎样列式解答呢?大家仔细观察,这是一道几步计算的应用题?(2)师:老师也提一个问题——“做了多少朵红花?(板书)看能不能解答?为什么?”(因为题中没有告诉红花与黄花、紫花的关系,所以不能解答。)如果老师增加一个条件——“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板书)。现在红花与黄花、紫花有关系吗?这道题能不能解答了?二、进行新课1.师: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例1,谁来把题读一遍。2.引导理解题意。这道题告诉我们的已知条件有哪些?要求什么问题?红花的朵数跟什么有关系呢?(总数)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3.画线段图。师:我们可以借助线段图来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先画出一条线段表示黄花的朵数,(边说边画)黄花有多少朵?接着画线段表示紫花的朵数,表示紫花的线段应该比表示黄花的线段长呢?还是短呢?为什么短9画完后问:哪一条线段表示的是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呢?(指名上台指出)再画表示红花的线段(师故意把表示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