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史
修辞小史
修辞小史(特里.伊格尔顿)政治性的文学批评并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发明,相反,这是我们所知道最古老、最值得尊重的文学批评样式之一。
有史可考的、影响最广泛的早期文学批评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美学性”批评,而是现在称之为“话语理论”的一种方式。
它着力分析在特定的社会态势中使用特定的语言所产生的实质性效果。
这是一个十分庞杂的、有关具体意指行为的理论──但最重要的是有关法律、政治和宗教等国家机器的言语行为理论。
其意图是十分明显的,就是要把话语和权力的表述进行系统地理论化,并且以政治操作的名义进行:丰富意指的政治效应。
这种批评形式的名称叫做修辞。
修辞最早由锡拉丘兹的科拉克斯公元前五世纪时的希腊提出,后来在罗马学校,修辞实际上等于高等教育本身。
一直到公元前四世纪,在这些学校里,修辞是最重要的研究,是人文学的通科,它把演说和写作的艺术结合到任何话语之中。
在整个远古时期和中世纪,“批评”实际上就是修辞。
在随后的历史时期,修辞依然是统治阶级获得政治霸权技巧的文本训练手段。
文本分析被视为文本写作的预备:研究文学的精妙和风格技巧的意义就是训练自己,以便在自己的意识形态实践中有效地运用它们。
修辞教科书就是这种政治话语教育的高度编码化的手册,是统治阶级的权力手册。
修辞诞生于远古,本来就是一种实用性极强的话语──教人如何诉讼,如何进行政治游说──随后成为一种与社会剥削关系密不可分的话语理论。
神职人员和诉讼者,政治家和检察官,军事将领和保民官自然而然地会求助于修辞理论的法规;因为,认为只有具有政治效应的话语才可以让个人去主观臆想、即兴发挥,这是何等荒谬啊!因此,就必须有意指行为理论专家(修辞学家)在这些事情上提供系统的指导。
他们的理论思考(与西赛罗的情况一样)常诞生于他们自己的政治实践,会被日后统治阶级的教学机器编码,以便为其政治服务。
文本之“美”首先并非从美学角度来鉴赏,而是一种意识形态武器,其实际部署是需要学习的。
今天,“修辞”这一术语既指有效话语理论又指这种理论的实践。
修辞手法趣味历史修辞手法的起源与发展
修辞手法趣味历史修辞手法的起源与发展修辞手法是修辞学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通过运用特定的语言技巧和表达方式,达到增强语言感染力、说服力以及艺术美感的目的。
在文学作品或口头表达中,修辞手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修辞手法的趣味历史,并介绍其中几种代表性的修辞手法。
1. 比喻比喻是修辞手法中最常见的一种,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将比喻定义为"在不同的事物之间建立关联,并用一个事物来描述另一个事物"。
比喻通过将两个不同的概念进行对比,使读者或听众更好地理解所要表达的意思。
例如,"她的笑容如阳光般灿烂"。
2. 拟人拟人是指把非生物或抽象事物赋予人的行为、感情或意志,使之具有人类特征。
这种修辞手法可以增强读者对事物的感知和情感共鸣。
例如,"风轻轻拍打着窗户"。
3. 夸张夸张是一种过分渲染事物或情感的修辞手法。
通过夸张的描述,可以产生强烈的效果。
例如,"这个问题困扰了我一辈子"。
4. 对仗对仗是指一种以平行结构呈现的修辞手法,常用于诗歌和歌词中。
通过对仗,可以产生韵律感和节奏感。
例如,"花开不败,水流千里"。
5. 指代指代是通过用一个词或短语代替另一个词或短语来表达意思的修辞手法。
指代可以增强语言的简洁性和表达的清晰度。
例如,"他"代表"那个男孩"。
6. 反问反问是指用问句来表达事实或观点的修辞手法。
通过反问,可以引起读者或听众思考,并加强表达的说服力。
例如,"难道我们不应该追求更好的未来吗?"7. 并列并列是将同等重要或相关的事物并列在一起的修辞手法,常用于句子和段落结构中。
通过并列,可以实现事物之间的平衡和对比。
例如,"她喜欢唱歌、跳舞、画画"。
修辞手法的起源与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修辞学,如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和伊修斯的《修辞学十篇》等经典著作。
汉语修辞发展历程
汉语修辞发展历程
修辞是指通过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达到增强文学作品感染力与艺术性的修辞手法。
汉语修辞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古代,经历了不同的时期与文化背景的影响。
在先秦时期,修辞主要以韵律为核心,将文字与音乐相结合,创造出具有音乐美感的诗歌。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诗人有屈原、佚名的《诗经》和《楚辞》等,他们运用感人肺腑的文字,传达情感与思想。
汉朝时期,修辞开始逐渐与讲究变化融为一体。
董仲舒提出的格物致知思想要求修辞贴近日常生活,注重表达中的变化与意义的传递,这为后来的骈文等文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修辞开始在文言文中成为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
文人学士通过修饰文字,寄托个人情感与追求。
代表作品有陆机的《大抵论》以及曹操、曹丕等的赋文。
随着唐宋文化的繁盛,修辞技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唐代的杜牧、白居易等以形容词的灵活运用,传达出丰富的意境与感受。
宋代的苏轼更是以饮酒作为修辞的主题,寄托了他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到了明清时期,修辞的发展与变化逐渐走向多样化。
明代的杨荣、袁宏道等以辞章的形式,运用对比、夸张等手法表达情感。
清代的红楼梦更是运用了大量的比喻、隐喻,丰富了小说的艺术性与意蕴。
近现代的汉语修辞则在文学、政治、广告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修辞手法更加多样化,灵活运用于各种社会语境中。
如今,我们可以在诗歌、小说、演讲、广告等各种文本中都能看到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表达的艺术性与效果。
汉语修辞学概述
第一章修辞概说第一节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第一节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一、中外古代史上的修辞研究:(一)古代希腊人很重视修辞的研究。
公元前5世纪:伊梭克拉兹《修辞术》;“强调巧妙的言辞和虚伪的论证”----“诡辩术”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修辞学》。
“在任何问题上使用有效的说服方式的能力”(二)我国历史上的典籍中就有了修辞、风格的零星片段的言论1、我国修辞研究最早的文献见于孔子的《论语》。
“辞达而已矣。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他的论述在中国修辞学史上具有开创作用。
2、¡°修¡±和¡°辞¡±的连用,最早见于《易》:“君子进德修业。
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体现中国的文化蕴含:1、2、3、3、西晋陆机的《文赋》对修辞方法、修辞技巧进行了论述。
4、南朝的的刘勰所著的《文心雕龙》对修辞有很深的论述,在我国修辞学史上的地位很重要。
5、唐朝刘知几的《史通》中对修辞的论述也很多。
6、宋代陈骙的《文则》是第一部专门论述汉语修辞的著作。
二、近代修辞研究状况:“年轻”的学科:1、1920年,法国人巴意建立以表现手段为研究对象的风格学,大大拓展了修辞学的研究领域。
2、在我国,“五四”以后开始了对修辞学的研究。
修辞学研究有两种倾向:一种以模仿西方的修辞学为主,唐钺为代表《修辞格》1923年;一种以辑录古人的说法为主,《中国修辞学研究法》;1、1932年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最为代表。
他特别提出:¡°惟题旨情境为第一要义。
¡±2、吕叔湘、朱德熙两位先生合写的《语法修辞讲话》。
3、张弓先生的《现代汉语修辞学》。
4、张志公先生的《修辞概要》。
5、刘焕辉、吴士文等先生的著作。
中国最重要的修辞学家陈望道先生《修辞学发凡》创立了中国第一个科学的修辞学体系,它的出版标志着现代汉语修辞学的正式建立。
浅论汉语修辞史研究
浅论汉语修辞史研究本文尝试从历史角度研究中国汉语修辞学相关的文化知识,从而探究其发展历程。
中国汉语修辞学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自西周开始,汉语修辞就渐渐形成,并发展至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不断完善修辞学理论。
从语言学角度看,它是汉语言文化研究之母,是汉语研究者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学科。
西周时期是汉语修辞学发展的起点,也是汉语发展的重要阶段。
西周时期,把格律、诗篇和说明文编入《尚书》,首先把汉语修辞学从记载传承转化为比较系统的科学学科。
西周时期修辞学,主要研究文体与修辞的关系,以及文体的形成和演变,重点研究单字的重音、音节、说辞、注音、释义等,建立起古典文字的修辞规范。
宋代是汉语修辞学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有很多汉字修辞学家,比如陆九渊、沈启藩等,他们根据语言的实际应用,深入研究话语中的幽微之处,探究文字的精妙,从而系统地建立了宋代汉语修辞学。
元朝是中国汉语文字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文学家、词学家和语言学家都研究了汉语修辞学,形成了大量元朝汉语修辞学论文。
像蒯玉成、程颐和范成大等研究者将古典文字修辞规范原有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的语言应用,构建出修辞理论的新体系,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诸如比喻、间接比喻、统一调节、数字表达等修辞技巧,使汉语文学有了新的发展。
明代汉语修辞学发展非常蓬勃,出现了许多修辞学家,他们大都是针对南宋时期的实践应用,以及明代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修辞学观点。
最著名的就是向玄所撰写的《文心雕龙》,他在这本书中从把握汉语的发音、拼写、格律、句法等方面,形成了崭新的文学形式,极大地拓宽了文学的审美视野。
清代汉语修辞学的发展走向延续明代,有更多修辞学家和语言学家把修辞学和文学研究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更加系统的修辞学理论,比如李淑兰、陆羽等,他们根据古典文献的修辞效果,提出了一些新的修辞观点,使汉语修辞学更加完善。
汉语修辞学是汉语语言文化研究的基础学科,其发展经历了西周,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不断完善修辞学理论。
二十世纪的汉语修辞学史
四、何爵三的《中国修辞学上的几个根本问题》。第一个问题,介绍当时有“美辞 学”,“文章学”,“修辞学”等名称。作者主张用“修辞学”这个名称。第二个问题, 谈修辞学的对象。第三个问题是修辞学研究的新方向。第四个问题是批评当时修辞书存 在的两种通病:一是不加分析地捡拾传统的说法,一是全盘搬用西洋学说。第五个问题 是提倡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作者介绍了“归纳法”和“比较法”。最后,作者提出了中 国研究修辞学的步骤和计划。应该有注重讨论修辞理论的《中国修辞学通论》;应该有 注重批评的《中国修辞学》,用严格的科学方法,对作品抽绎出修辞的格式、理法,整 理分类,组成系统;应有《中国实用修辞学》,专门讨论修辞法则怎样应用到实际作文 方面;应有《中国修辞学史》,以见历代修辞知识的特点及其变迁。
第二节 中国古代修辞学的发展和深入 隋唐五代,在各个不同的文体领域,修辞研究走向深入,出现了重要的史论、 文论、诗论修辞的效果。唐代刘知几参加修史多年,深感官修之弊,难以秉笔 直书,于是私撰《史通》阐述其见解,其中论述修史的原则、方法时,涉及到 许多修辞问题。针对六朝的靡艳文风,自隋至唐初,魏徵、陈子昂等不断进行 批评,后来韩愈、柳宗元领导了古文运动,主张复兴两汉以前的古文,但在语 言运用上却反对复古。讲究语言接近现实,讲究语言的创新。唐代是我国诗歌 发展最为灿烂辉煌的时代,诗歌的种种形式和格律,这时已臻于成熟。诗歌的 修辞理论也较为丰富。主要集中于上官仪《笔札华梁》、李峤《评诗格》、王 昌龄《诗格》、《诗中密旨》、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等著作以及李白、杜甫、 白居易、杜牧等人的众多的诗文篇什之中。 北宋初期开始的以柳开、石介、欧阳修为代表的新古文运动,反对西昆派的 轻靡文风,提倡质朴淡雅、平易畅达的散文。后来司马光、王安石、苏轼、黄 庭坚等,也有相似的论述。但最为突出的则是南宋的陈骙。他写的《文则》是 我国第一部修辞学的专著。它论述修辞相当全面,从修辞的原则和方法,词句 篇章修辞和辞格、文体、风格都加以论述。金元时期的王若虚和陈绎曾在修辞 研究上有很大贡献。王若虚《滹hū南遗老集》对经书、史书及文章中的修辞 问题加以甄别辨析。陈绎曾的《文说》对“用事法”(即“引用”格)说得极 为细致。这个时期,诗歌修辞理论有了新的特点。欧阳修率先撰写了《六一诗 话》后,许多诗话接踵出现。在诗话影响下,宋金元还出现了大量词话如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中就有不少论词的内容。
修辞概述
修辞理论的缘起和历史沿革 修辞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修辞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一、古老
我国修辞学的研究源远流长,早在先秦两汉, 我国修辞学的研究源远流长,早在先秦两汉,古人就已 经注意到了修辞现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经注意到了修辞现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1、先秦时期 辞达而已矣。 “辞达而已矣。”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孔子 “辞达”与“言文”的结合是孔子修辞学说的重要内 辞达” 言文” 开创性。 他的论述在中国修辞学史上具有开创性 容,他的论述在中国修辞学史上具有开创性。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孟子 “詖(bi)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 bi)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 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千变万化的修辞活动中包含着种种规律规则, 千变万化的修辞活动中包含着种种规律规则,它是共 同的、稳定的,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 同的、稳定的,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 不同的事件都是适用的,不以个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 不同的事件都是适用的,不以个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这 些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规则,就是“修辞” 些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规则,就是“修辞”
墨子 庄周
“辟也者,举他物而以明之也。” 辟也者,举他物而以明之也。 很重视“寓言” 很重视“寓言”,“重言”等修辞方式。 重言”等修辞方式。
《易·乾卦·文言》 “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孔子)” 乾卦·文言》 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孔子)
“修”和“辞”的连用 的最早出处
2.两汉时期 2.两汉时期 西汉的学者曾经热烈地讨论过《诗经》 西汉的学者曾经热烈地讨论过《诗经》最基本的修辞 手法比、 手法比、兴、赋。 所谓比,就是比喻和比拟;所谓兴,就是“先言他物, 所谓比,就是比喻和比拟;所谓兴,就是“先言他物, 以引起所咏之词。 有时兼有比喻,有时起象征作用, 以引起所咏之词。”有时兼有比喻,有时起象征作用,有 时只是为了押韵;所谓赋,则是平实地铺叙事实。 时只是为了押韵;所谓赋,则是平实地铺叙事实。 小结 先秦两汉在我国修辞学史上可以称作萌芽时期 先秦两汉在我国修辞学史上可以称作萌芽时期,它 萌芽时期, 对后代修辞理论的发展起到开创、引导的作用。 对后代修辞理论的发展起到开创、引导的作用。
修辞手法的起源
修辞手法的起源修辞手法是指通过运用特定的语言技巧和表达方式来增强文字表达效果的一种艺术手段。
它在文学创作和修辞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并逐渐演变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那么,修辞手法的起源是怎样的呢?一、古代修辞学的奠基修辞学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时期。
在希腊,修辞学被称为“伦理学”,而在罗马,则被称为“修说法”。
这些早期的修辞学家,如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西塞罗等,对修辞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他们通过研究人类语言的运用规律,总结出了各种修辞手法,并将其归纳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二、修辞手法的理论发展在古代修辞学奠基的基础上,修辞手法的理论逐渐得以发展和完善。
其中最著名的是古希腊修辞学家伊索普的贡献。
他以寓言的形式,生动有趣地表达了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如比喻、夸张、反问等。
他的作品不仅给后来的修辞学家提供了丰富的案例,也为修辞学的实践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修辞手法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修辞手法在文学创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作家可以使作品更加丰富多样,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比如,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意义。
另外,夸张、对比、排比等手法也可以帮助作家塑造形象、构建场景,营造出更加生动活泼的文学效果。
四、修辞手法的现代应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修辞手法在现代的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在广告宣传中,修辞手法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推销产品,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在政治演讲中,修辞手法可以让政治家的言辞更加激情澎湃,有效地传递出政策主张和理想信念。
此外,在口才训练、网络写作等方面,修辞手法也被广泛地应用和探讨。
综上所述,修辞手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和罗马时期,经过古希腊修辞学家伊索普等人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总结,修辞手法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得以在文学创作和各个领域中广泛运用。
第10讲修辞学史
3 繁荣期
• 70年代末,修辞学从讨论修辞学对象与范 围入手,进入新时期。修辞学在语言学疆 场上跃动人马,开拓前进。理论建设、体 系构拟、队伍组建、社会普及等方面都出 现了一个令语言学其他分支学科刮目相看 的学科整体大跃动,学科发展的学科化和 科学化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达到前所未 有的水平。80年代中后期,修辞学又逐渐 跌入低谷,至今尚未摆脱困境。
第10讲 10讲
修辞学发展简史
主要内容
• 发展过程分期 • 理论 • 怎么发展?
一、分期
• • • • 古代与现代两个阶段 现代仅此二十世纪至今,又分三个小段。 背景:拿来主义 毕剑横在《中国科学技术史概述》中所述,1905年清廷才宣布废除以 八股文取士的科举考试制度,1920年,新的学堂章程颁布,就建立了 由小学、中学而大学的新的教育体制。在1919年, “中国科学社”的会 员就达604人,包括农林、生物、化学、物理、数学、土木、机械、 矿冶、电工、医药等学科。语言学也一样。在1898年《马氏文通》出 版后的短短几十年间,语法学、方言学、语音学、实验语音学,以及 修辞学等现代语言学的分支学科均已建立,速度不可谓不快,而且, 这些学科还在相同的学术背景下与相同的理论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的 新的语言观念、新的研究方法、新的学术规范,从而使中国现代语言 学展示出与传统语言研究迥然有别的学科面貌。
1 草创期
• 1905年,汤振常《修词学教科书》和龙伯 纯《文字发凡·修辞卷》出版,最早引进国 外修辞学说。自此,中国现代修辞学开始 了一二十年的萌芽蕴酿,终于在二三十年 代得以创建的草创发展期。1932年出版的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是这一时期学科建 设的光辉总结,亦是中国现代修辞学诞生 的标志。
3 繁荣期
• 理论建设方面开展了一系列讨论,主要有(1)70年代末 理论建设方面开展了一系列讨论,主要有( ) 年代末 80年代初的修辞学对象与范围大讨论。吕叔湘、郑远汉、 年代初的修辞学对象与范围大讨论。 年代初的修辞学对象与范围大讨论 吕叔湘、郑远汉、 王希杰等人的论述尤为注目。 王希杰等人的论述尤为注目。这场讨论意在破除当时久已 存在的“辞格中心论” 存在的“辞格中心论”。 • (2)80年代初中期的“同义形式”大讨论。林兴仁等人 年代初中期的“ ) 年代初中期的 同义形式”大讨论。 提出修辞的对象就是同义形式,反对者则不以为然。 提出修辞的对象就是同义形式,反对者则不以为然。这场 讨论实际上是前一讨论的继续。 讨论实际上是前一讨论的继续。只不过前一讨论是要突破 辞格中心论,扩大研究范围, 辞格中心论,扩大研究范围,而这场讨论意在怎样认识修 辞对象的内涵与性质。 辞对象的内涵与性质。 • (3)80年代后期的“语法修辞结合”的讨论讨论的焦点 年代后期的“ ) 年代后期的 语法修辞结合” 在于修辞要不要与能不能与语法相结合, 在于修辞要不要与能不能与语法相结合,讨论的内容既涉 及到语法与修辞的结合问题,即学科对象问题; 及到语法与修辞的结合问题,即学科对象问题;也涉及语 法学与修辞学的关系问题,即学科范围与方法问题。 法学与修辞学的关系问题,即学科范围与方法问题。
修辞教学的发展历程
修辞教学的发展历程修辞教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发展并演变出不同的形式和方法。
以下是修辞教学的发展历程的概述:古希腊时期:修辞教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
在这个时期,修辞学被视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说服和辩论技巧。
当时的教育系统强调演讲和辩论的重要性,修辞学成为其中的核心内容。
当时的最重要的修辞教材是伊索的寓言和色诺芬的修辞学手册,这些作品对修辞的定义和技巧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中世纪时期:修辞学在中世纪时期逐渐衰落。
由于宗教教育的主导地位,修辞学的重要性减弱,取而代之的是神学和哲学的学习。
然而,在12世纪的学者彼特鲁斯·拉米斯(Peter Ramus)的努力下,修辞学重新获得了重要性。
他试图将修辞学与语法和逻辑相结合,提出了一种新的修辞教学方法。
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期是修辞教学的重要时期。
一方面,人文主义运动的兴起使修辞学重新获得了关注。
人文主义者强调修辞学的价值,并将其与语言、文学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联系在一起。
另一方面,伴随着印刷术的发明,修辞学的教学材料开始广泛传播。
培根(Francis Bacon)和休谟(David Hume)等知名哲学家也对修辞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教学。
现代时期:在现代时期,修辞教学逐渐融入到学校的语言和文学课程中。
学生通过分析文本、撰写文章和演讲来提高他们的修辞能力。
随着语言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修辞教学逐渐结合这些学科,引入更科学的方法和理论。
当代时期: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修辞教学正逐渐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新媒体的出现为修辞教学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方法。
同时,修辞教学也更加强调实际应用和实践,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修辞技巧的能力。
综上所述,修辞教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古希腊时期的起源、中世纪的沉寂、文艺复兴的复兴、现代时期的整合和当代时期的应用。
不同历史时期和研究领域的贡献使修辞教学得以发展,不断以更好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修辞能力。
简述修辞学发展史
修辞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有效运用语言来表达思想和感情的学科。
它涵盖了修辞技巧和修辞手法的研究,以及修辞语言在不同文体中的应用。
修辞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不同时期的演变和发展,以下将简要介绍修辞学的发展史。
古代修辞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在古希腊,修辞学主要由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等人开创。
他们对辩论、演讲和即兴演讲等技巧进行了研究,并将其系统化为修辞学。
例如,苏格拉底注重逻辑推理和对话,柏拉图则强调演讲技巧和说服力。
古希腊的修辞学对后来的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古罗马时期,修辞学继续发展,并且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最具代表性的学者是伦毕修斯和恺撒。
伦毕修斯在他的作品《修辞学》中系统地阐释了修辞学的理论和实践,并提出了称为“三艺术”的演讲技巧。
这三艺术包括纲目(inventio)、安排(dispositio)和文风(elocutio),分别指辩论的主题选择、组织结构和语言风格。
恺撒则在政治演讲中成功地运用修辞技巧,成为了一位杰出的演说家。
中世纪修辞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修辞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由于此时的学术环境主要由宗教教育主导,修辞学主要用于讲道和祭坛演讲。
在这一时期,修辞学被赋予了更多的宗教内涵,成为神学的一部分。
修辞学家奥古斯丁在他的著作中探讨了信仰和语言的关系,并认为有效的修辞应该以信仰为基础。
文艺复兴时期是修辞学的重要发展阶段。
该时期的学者对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修辞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新的理论观点。
遵循古典传统,修辞学家理解修辞技巧为一种美学表达形式。
先驱者之一是培根,他在修辞学方面的贡献被认为是开创性的,并对后来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现代修辞学在19世纪初期发展起来,并开始从学科边缘融入到教育体系中。
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英国和美国的学者致力于修辞学的实践和理论的研究。
他们开创了现代修辞学的某些方面,例如演讲技巧、写作技巧和论证的方法。
约翰·奥斯汀、理查德·惠勒爵士和恩德尔·洛克等学者都对这一学科做出了重要贡献。
汉语修辞的发展历程
汉语修辞的发展历程
汉语修辞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的演变过程。
古代汉语修辞的发展经历了虚实、凝炼和转化的过程。
在古代汉语中,修辞的基本手法主要包括夸张、对比、排比和反问等。
人们使用夸张来强调某种感受或表达强烈的情感,使用对比来突显事物之间的差异,使用排比来使语言更加生动、优美,使用反问来表达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意味。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修辞逐渐趋向于凝炼和简约。
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中就体现了这种趋势。
他运用了很多巧妙的修辞手法,如借景、对仗和象征等,使得他的诗歌表达更加精炼、丰富。
到了宋代,修辞技巧进一步发展。
宋代的诗人们注重选择富有意境的词语,同时注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他们常常使用隐喻、拟人和夸张等手法,使得诗歌更具感染力和艺术性。
明代至清代,汉语修辞的应用更加多样化和具体化。
文人学士们开始在作品中注重对比、反击和联想等技巧的运用,同时大量使用典故和成语,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
近代以来,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汉语修辞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
作家们开始尝试使用象征、隐喻和意象等修辞手法,以突破传统的表达方式,呈现出更具个性化和艺术化的作品。
总的来说,汉语修辞的发展历程从简单的凝炼和对比开始,逐
渐演变为对不同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
它不断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使得文学作品更加生动、感人并富有艺术性。
修辞手法的演变与运用
修辞手法的演变与运用修辞手法是作家在表达思想、情感和形象时所采用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文学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文学史的长河中,修辞手法经历了演变和发展,不断更新、丰富和变化。
本文将探讨修辞手法的演变与运用。
一、古代修辞手法的起源与发展古代修辞手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古希腊的修辞学家亚里士多德和辩证学派的代表伏尔泰利乌斯被认为是修辞学的奠基人。
他们提出了各种修辞手法,如隐喻、比喻、排比、对仗等,用以丰富文辞和表达技巧。
这些修辞手法在古罗马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了古代修辞学的基石。
二、现代修辞手法的演进与运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修辞手法在现代文学中也发生了演变和变化。
现代修辞学家提出了新的修辞手法,以满足现代文学表达的需要。
比如,随着现代科学和技术的进步,科学修辞手法逐渐成为了一种新的修辞方式,用以表达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影响和变化。
同时,现代修辞手法也更加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精确性,追求简练、明快的表达方式。
三、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比如,隐喻和比喻可以使作品中的抽象概念更加具体化,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
排比和对仗则可以使作品的语言更加流畅、韵律感更强。
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增加了作品的表现力,还增加了读者的阅读趣味,使作品更加耐人寻味。
四、修辞手法在广告和政治演讲中的应用修辞手法不仅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也在广告和政治演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广告宣传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夸张、反问和比较等,这些手法可以使广告更加吸引人,增强产品的销售力。
而政治演讲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演绎和感情号召等,可以使听众更加深信演讲者的观点,加强演讲的说服力。
五、修辞手法的合理运用与注意事项在运用修辞手法时,需要注意手法的适用性和合理性。
不同的修辞手法适用于不同的文体和语境,不能滥用修辞手法而导致作品脱离实际,使读者产生疏远感。
中国修辞学的发展脉络
中国修辞学的发展脉络修辞学是一门研究语言表达艺术的学科,包括修辞、文体、修辞语言学等多个分支。
作为一个重要的分支,中国修辞学在中国文化传承和语言表达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中国修辞学的发展脉络来阐述。
中国修辞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诗经》和《论语》,这些文献中就包含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借代、比喻、夸张等。
而到了汉代,出现了《修辞正义》一书,这是中国修辞学的第一部系统理论著作。
该书对修辞的分类、方法和应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述,为后来中国修辞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代是中国修辞学的黄金时期,唐代文学繁荣,修辞学研究也达到了高峰。
唐代学者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修辞学史上的一部巨著,该书对文体、修辞手法和语言运用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和总结。
在《文心雕龙》的影响下,唐代以及隋唐以后的文学作品都十分注重修辞表达,对修辞技巧的运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宋代是中国修辞学的又一重要时期,出现了以苏轼、黄庭坚等人为代表的文学家。
宋代的修辞学研究更加注重实践和应用,结合文学创作和语言运用,形成了以“意境”为核心的修辞风格。
同时,宋代也出现了《修辞学》一书,该书对修辞学的理论体系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和总结。
明清时期,中国修辞学的研究逐渐走向衰落,但仍然有一些著名的学者对修辞学进行了深入研究。
如明代文学家杨慎的《千字文注》和清代学者龚自珍的《感遇·其一》等作品,都是中国修辞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20世纪以来,中国修辞学又迎来了新的发展。
在现代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的影响下,中国修辞学开始重视语言的功能和社会背景,注重修辞现象的深层次分析和解释。
同时,随着全球化的影响,中国修辞学开始与国际修辞学接轨,形成了一种全球性的修辞学研究趋势。
中国修辞学的发展脉络可以概括为:古代的起步和基础——唐代的黄金时期——宋代的修辞高峰——明清时期的衰落——现代的复兴和发展。
历史的发展和变迁,不仅为中国修辞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经验,也证明了修辞学在语言表达和文化传承方面的重要性。
汉语修辞史
汉语修辞史汉语修辞是指运用语言技巧以增强所表述语言之美、增强感染力,添加了语言的色彩,以达到文学艺术效果的方法与能力。
汉语修辞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它的发展历史丰富多彩,深厚绵长,作为中国文化宝藏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文化内涵。
中国汉语修辞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时期。
西汉时,汉武帝发明了“太学”,成为官方教育机构,从而使修辞成为一门研究的学科。
大量的文艺作品和诗歌迅速增长,汉语修辞技法也随之扩大。
此后,到了魏晋时期,汉语修辞迎来了一个巨大的发展阶段,曹操、司马迁、李白等文学巨匠的的作品使汉语修辞达到了顶峰。
在唐宋时期,汉语修辞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文学作品的主要手段之一。
唐诗盛行,杜甫、白居易、王维、李商隐等文学家都以汉语修辞为基础创作了众多名篇佳作。
唐朝还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修辞学家,如劳动、李贺、郑振铎、柳宗元等,他们的研究成果丰富了汉语修辞领域的理论研究。
明清时期,文艺繁荣,汉语修辞技巧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特别是戏曲,有昆曲、京剧、评剧等,其中运用汉语修辞的技巧和手法尤为突出,如度长庭、倒闪砂、别调皮等,这些技法不仅丰富了文学作品的意境和内涵,也为修辞学的理论理解和扩展增添了新气象。
在现代汉语修辞领域,一些著名的修辞学家如熊式光、戴炎雄、马致远等发表了大量研究论文,丰富了汉语修辞学的知识体系,为汉语修辞理论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现代汉语修辞也积极地吸收了中西方文化修辞学的理论成果,在传统汉语修辞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创新,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加灵活多元的手法和方式。
总之,汉语修辞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理论和技法,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为文学作品提供了舞台,也为汉语修辞学家提供了探索的桥梁和途径,不断丰富和拓展人们对文学艺术的认识和体验。
二十世纪的汉语修辞学
来裕恂《汉文典》
有关修辞的内容
虚词的、形容词的运用,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 的表达作用,词语的增改,锤炼,有形词语的反复。 讲述了30多种不同类型的句子,采用的是对照比较的方 法。 分为“章法”和“篇法”,从修辞角度论述句子和段落 的起、承、转、结。 在“文品篇”探讨文章的各种表现风格。
词语的运用
三、陈望道的修辞学系列论文
(一)关于文章的美质。 “知识的美质”,要求是“明晰”; “感情的美质”,要求是“遒劲”; “审美的美质”,要求是“流利”。 明晰,做到“周到”和“显豁”。 (二)关于修辞的性质和任务。 他认为修辞消极的说,是要去掉不好的;积极的说是要现出好来。
(三)关于辞格。 1.给每个辞格都下了明确的定义,划分不同的类别进行分析。 2.选例精当,既丰富而又贴切。 3.作者分析了辞格间的区别和运用。 4.吸收和引用了大量的古代对某一辞格的论述,并加以评析。
内容
周秦之前
《周易.乾.文言》
两汉时期
代表 观点
《淮南子》
“必有其质,乃为之文。” “质文两备”,文质并重 “疾虚妄” “辞不可不修,说不可不善” 阐发了比喻的功用
修辞思想 (文质并重, 辞意一致)
董仲舒 王充 刘向 刘向
修辞手法
《诗大序》 王充《儒增》《艺增》
把“比、兴”作为诗歌的一种表 达方法。
关于辞格:论述了比喻、婉曲、设问、对偶
第三章 五四时期:修辞学正在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一节 20年代的一批修辞学论文
陆殿扬的《修辞学与语体文》 云六的《国语修辞法述概》
要 点
比较了新旧两派修辞学的定义,认 为新派的定义比较圆满。它提出了修辞 学“要合对面人的心理”,要看对象, 要合乎当时所处的环境,要适合现代人 的心理。他把表达和感触,作为发生效 力得到感应的两个原素。
西方修辞学简史
西方修辞学简史修辞学是一门考察语言运用的学科,其目标是研究与解释语言句子结构、风格、修辞装置以及词语效果的方式。
在西方,修辞学历史可以上溯至古希腊时期,有着悠久的传统。
古希腊和古罗马修辞学的发展古希腊修辞学的发展始于公元前6世纪,由古希腊的思想家们所建立。
作为文学、哲学和政治的纽带,修辞学受到了当时西方文明的热切重视,由此而形成的十五种标准修辞装置(字形、异化、咬读、拉丁化、转折、解释、象征、归纳、比喻、虚拟、设问、引用、回顾、反证和对比)仍被广泛应用,并在各种语言中以及不同文化中传递着。
古希腊修辞学的影响一直延续至公元一世纪,当时著名的古罗马诗人、思想家马可波罗以《马可波罗修辞学》作为自己的经典之作,该书也成为公元前二世纪末西方修辞学发展的偶像式的产出。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修辞学中世纪修辞学一般可以分成宗教修辞学和民间修辞学两个阶段。
宗教修辞学受到了基督教传统的精神影响,其主要思想是把修辞作为家族传统、教会体系和神圣教义的载体;而民间修辞学则注重散文形式,强调言语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其最重要的贡献是开创了文学的发展的新领域。
文艺复兴时期的修辞学则以实用为主,注重考察历史和宗教修辞学的内容和形式,力图把古希腊修辞学的传统拓展为文学表达的工具,其最突出的贡献则是把“写信”和“说话”的技巧应用到文学上,这也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元素。
十七世纪及以后西方修辞学的发展十七世纪西方修辞学的发展则更加实用,注重思想和文学运用之间的关系,强调表达和解释技巧的联系。
其最重要的贡献是推动文学作品自由、深入到心理活动的理解和表达,并对文学作品的意义进行深层次的把握和表达,这也使得文学的发展更加细致。
此外,还有一些把语言作为文学装置的作家,如福克纳、歌德、佩斯卡利和克劳森等,他们认为,语言是文学的载体,表达的手段,使得文学创作更加丰富,更有表现力。
总结从古希腊到现代,西方修辞学历经由古罗马、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以及十七世纪以后,修辞学的发展历史丰富多彩,它推动了文学的发展,影响了无数人的生活和思想,也成为了当今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浅论汉语修辞史研究
浅论汉语修辞史研究从古到今,汉语修辞的研究已从纯语言学的层面,发展到文学、文化、历史的层面,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影响着中国文学的发展,还影响着文化自觉、逻辑思维和语言的运用,极大的深化了汉语的精髓和本质,更是文化和民族性格深植记忆中的一片热土。
本文将重点讨论汉语修辞史上的重要理论和研究成果,从文学史长河里挖掘出珍贵的文学宝藏,为中国文学及汉语发展提供科学的解释和建议。
一、从古至今的汉语修辞汉语修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从古代诗书等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修辞是一种在文学、文化及历史上拥有广泛影响力和广泛使用的语言表达手段。
清代学者郑成功认为,修辞是语言美妙的一大组成部分,广泛表现在语言、文学和历史当中,“喻语法”既是道德而又能发挥语言的功能。
从《论语》《孟子》《晋书》《汉书》《史记》等,可以看到古代汉语修辞的研究已在早期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并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文学革命时期的汉语修辞研究民国时期,汉语修辞学受到文学革命的极大影响,汉语修辞的理论和研究开始从古代道德学的构成,发展到现代文学形式和发展视角,从一个历史上狭窄的研究到一个更加广泛的研究,使汉语修辞史在文学、文化和历史领域得到开拓和发展。
当时,著名学者朱光潜、褚人杰、蔡元培等人对汉语修辞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尤其是朱光潜,提出了“汉语修辞两大基础”的观点,即“明白”和“利用,即解释和使用”。
三、解析语言本质的汉语修辞研究新中国建立以来,汉语修辞学不断受到影响,汉语修辞理论发展到新高度,理论上充分挖掘出汉语修辞本质的重要性,更多地重视解析文学作品的美学特性,从语言学及艺术的角度全面地探究修辞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以及修辞的功能性与其运用效果等方面。
如著名学者张芳、章宏提出的“汉语修辞的目的”的观点,认为修辞的本质是要让读者产生“最直接的感受”,而不是去理解复杂的文学和语言理论。
四、汉语修辞史研究的意义汉语修辞史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汉语修辞体系中的宝藏,还能发掘汉语文学的珍贵结构和独特风格,反映汉语文化的独特性。
汉语修辞的发展历程
汉语修辞的发展历程汉语修辞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它起源于古代诗词,逐渐发展为一种独特而精华的艺术形式。
下面,我将从古代修辞手法、宋词的繁荣、明清的创新以及现代汉语修辞的发展等方面,详细介绍汉语修辞的发展历程。
古代修辞手法是汉语修辞的基础,最早出现在《诗经》中。
在古代,修辞是一种强调意义和情感表达的手段。
最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反问等等。
在唐代,随着诗歌的繁荣,修辞手法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唐诗中的比方、拟人、排比等手法,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
宋词时期,是汉语修辞的繁荣期。
宋代的词人们不仅在词的内容上做出了许多创新,还在修辞手法上进行了大胆尝试。
他们开创了以景写情的修辞风格,注重以细腻的描写来表达情感。
同时,他们还进行了巧妙的构思,运用了反复、夸张和排比等手法,使词的表达更加丰富多样。
明清时期,明末清初,汉语修辞出现了新的创新。
明代的杨万里、袁宏道等人在词中大胆运用修辞手法,他们注重对意象的选择和表达,力求在描写中寓意,这种方法在当时备受推崇。
还有一些词人在情感表达上进行了尝试,以达到情真意切的效果。
在清代,袁枚、李渔等词人进一步加强了词的修辞手法,他们注重词意的表达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词的韵味更加浓郁。
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汉语修辞逐渐走向了现代化。
现代修辞不再局限于古代的修辞手法,而是更加注重语言的简洁明了和思想的准确表达。
现代修辞将抽象的思想转化为直观的形象,采用新颖的比喻和意象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同时,现代修辞还引入了西方修辞学的理论,使汉语修辞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
总的来说,汉语修辞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修辞手法到宋代的繁荣、明清时期的创新,再到现代化的修辞形式。
每个时期都为修辞手法的丰富和独特性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如今,汉语修辞已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它在文学创作和日常交流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汉语表达的重要技巧和艺术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古典修辞学(公元前5世纪—公元后5世纪)2.1.1 古希腊与古希腊的民主古希腊是当今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民主、哲学、占星学、生物学、数学、物理学、剧院,这些只是其贡献的一部分。
像柏拉图、苏格拉底、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哲人的思想至今仍是高校课程。
古希腊人(主要是雅典人)是一个独特的民族,他们信奉在法律约束的范围内每个人都是自由的。
古希腊成就的基础是人文主义。
古希腊强调个人价值、个人重要性和个人尊严。
古希腊的民主制度机构有执政官、十将军委员会、五百人会议和公民大会,体现了民主制的特点:平民政体、权力制约、法律至上和公民意识。
古希腊人创造了政治自由,直接民主。
古希腊的民主为其思想开放、学术自由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2.1.2 诡辩家与其修辞的实践公元前5世纪,由于对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希腊出现了教师阶层,被称为诡辩家。
与其说他们是一个流派,不如说是一个专业的阶层,他们遍布希腊,而且出现了行业竞争。
教育求真知,但大多数诡辩家体现的是虚假学习,仅仅为了政治成功而已。
诡辩家们游历希腊,到处讲学,广收门徒,积极辩论。
他们为此收取高额费用。
事实上,他们开古希腊教育收费之先河。
诡辩家不是哲学家。
他们会教授任何一门受欢迎的课程。
话题涵盖修辞、政治、语法、词源学、历史、物理和数学。
初期他们被看作高尚的老师,因为他们教人们如何为国家作出贡献。
普罗泰格拉,成名于公元前445年,被看做第一个诡辩家。
继他之后,高尔吉亚、普罗狄克斯、希庇亚斯相继闻名。
不论他们出现在哪里,尤其是雅典,他们总是收到热诚的欢迎,人们成群地听他们讲学,甚至伯里克利、欧里庇得斯和苏格拉底也都曾追随过他们。
当时希腊有才能的人都想当政治家,因此诡辩家大都集中于教修辞。
接受训练的年轻的政客目标就是说服群众相信他们所说的一切。
追求真理并不是至高的。
结果,诡辩家们承担着提供任何学科的辩论,证明任何立场的任务。
他们吹嘘着自己好坏不分、黑白颠倒的能力。
一些人,如高尔吉亚认为要给出满意的答复,并不需要知晓一门学科的所有知识。
因此他总是不假思索地炫耀般地回答任何学科的任何问题。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经常使用遁辞。
通过这种方式,诡辩家们纠缠、耍弄对手,让他们陷入混乱,如果这些并不够,他们用暴力和噪声击垮对手。
诡辩家们追求炫目花哨的隐喻、不同寻常的修辞格、警句、悖论来显示聪明睿智,而不是至真至诚。
2.1.3 古希腊修辞学家及其理论考拉克斯(539—442 B.C.)西方修辞学起源于希腊。
考拉克斯和他的学生提希厄斯是最早的诡辩家。
他们热衷于将修辞应用于实践中。
考拉克斯认为法律辩护应包含四个方面:开场白、解释、辩论和结束语。
这种将法律辩护分为四项的提议后来为亚里士多德继承,被西塞罗发展成六项。
高尔吉亚(485—380 B.C.)高尔吉亚是提希厄斯的学生。
他是雅典成功的诡辩家之一,出生于意大利西西里岛雷昂底恩城。
公元前427年,他出使雅典,在那里定居下来并建立了修辞学校,开始教授修辞学。
高尔吉亚认为人不可能知晓真理。
他断言:(1)无物存在;(2)即使有物存在,我们也无法认知它;(3)即使我们可以认知某物我们也无法把它告诉别人。
高尔吉亚看来万物皆虚幻,语言也如此。
修辞学帮助我们认识说话者创造出来的真实。
因此修辞学的威力对于那些想完善它的来说是无穷的。
高尔吉亚是个优秀的演讲者,门徒众多。
他主张优秀的演讲者应该利用kairos,即契机,知道何时说什么。
作为一个著名的诡辩家,高尔吉亚对讲演术影响巨大。
普罗泰格拉(480—410 B.C.)普罗泰格拉主要以三个论断著称于世:(1)人是万物的尺度(经常被解读为激进的相对主义);(2)他可以让较弱势的一方变得有理;(3)人不能证明上帝是否存在。
一些古老的资料证明这些论断使他因不敬神灵罪被控,著作被焚烧,他也因宣传不可知论被逐出雅典。
苏格拉底(469—399 B.C.)我们对苏格拉底的知识大多来自于柏拉图的著作。
在柏拉图的《申辩篇》中,他列出苏格拉底大多数著名的哲学思想:做自己认为对的事,即使全宇宙都反对;追求真知,即使全世界都反对。
苏格拉底相信知识是鲜活的,互动的。
他经常通过问答的形式,询问别人的立场,引导他们走向矛盾,证明他们的原思想是错误的。
苏格拉底自己从来都没有立场。
他说自己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一无所知。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把那种非问答的方法归为反驳论证,最终上升为辩证法。
真理是追寻出的,而不是发现的,这是典型的苏格拉底式的思想,也符合我们今天的世界观。
他认为通过反驳论证真理是可知的。
除了柏拉图,雅典人都认为苏格拉底是诡辩家。
苏格拉底的思想似乎非常接近诡辩家,但事实上,他反对诡辩修辞主张的演讲者应该为了胜利不择手段。
他认为修辞虽然让人印象深刻,但言之无物。
不像诡辩家强调口才和形式,苏格拉底注重思想、真理和智慧。
伊索克拉底(436—338 B.C.)伊索克拉底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修辞学校。
在修辞教学中,他强调三个基本因素:天赋、训练和实践。
他认为老师不应该仅仅解释原则,而应该将演讲的例子作为模板,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获得具有实践意义的智慧。
他认为修辞是一种技能或艺术,要想掌握必须在实践中学习。
柏拉图(427—347 B.C.)柏拉图师从苏格拉底,是柏拉图主义的创始人。
他认为修辞是真理的表达方式,是理性演讲的艺术,而不是雄辩的艺术。
他认为只有清楚、连贯和自然才能决定演讲的成功。
他认为真正的雄辩的力量来自于真理和发自内心。
这从某种程度上讲,智者的修辞技巧的运用是欺骗和操纵人们的一种方式。
亚里士多德(384—322 B.C.)尽管亚里士多德师从柏拉图,但他舍弃了柏拉图修辞中的神秘成分,发展出更具逻辑性的修辞,这统治西方文明直至中世纪。
他的修辞本质似乎更具贵族气息,他最著名的学生是亚历山大大帝。
他的《修辞学》是西方第一本关于修辞的著作。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性的说服方式有三种:理性诉求,情感诉求和伦理诉求。
(1)理性诉求: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2)情感诉求(3)伦理诉求。
2.1.4 罗马修辞学家及其理论西塞罗(106—43 B.C.)西塞罗是政治家、哲学家。
他认为修辞是政治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要有力地维护政治地位,演讲者必须要有丰富的经历和广泛的文化认知。
他将亚里士多德的证明部分分成独立的范畴,因此将论辩四要素发展成六要素:(1)开场白;(2)铺陈叙述;(3)论证要点;(4)证明;(5)反驳;(6)结束语。
一般人们认为是西塞罗提出三种文风:庄重体、中间体和平白体,分别用来感动听众、愉悦观众和教化观众。
昆体良(A.D.35—95)西塞罗和昆体良进一步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理论,他们对古典修辞学的最大贡献就是提出了“五艺”理论或五准则:(1)发现:通过考虑人物、事件、何时、何地、怎样和原因,找到站得住脚的论点;(2)组织:如何有效地组织证据;(3)风格:如何措辞和组织句子;(4)记忆:关于如何通过有效的记忆手段让听众对演讲记忆深刻的艺术;(5)演讲:演讲的艺术,包括说话者的姿势、音调、手势、面部表情等。
2.2 中世纪修辞学(5世纪—14世纪)中世纪,关于修辞的两大主要发展值得关注。
第一,修辞学既成为一门实践的艺术,也成为一门学术科目。
第二,风格和演讲的重要性超越了“五艺”中的其它准则。
修辞格有两类:转移修辞格(如隐喻、转喻、提喻)和结构修辞格(如高潮、重复、头韵、元韵)。
修辞格不仅仅是装饰性的,它们体现了发现论点和组织论据的策略。
中世纪想当硕士的本科生学三学科:语法、逻辑和修辞。
硕士生接受额外的四科目训练:算术、天文学、音乐和几何学。
修辞学的学习划分为两大部分:信件写作和布道。
这两项受到“第二诡辩派”和圣·奥古斯汀、卡西多拉斯、依西多主教等作家的深刻影响。
圣·奥古斯汀(A.D.354—430)圣·奥古斯汀试着融合古典修辞学和布道。
在那个几乎没有实用修辞学的时代,他强调布道者应该用修辞说服人们而不是表现自我。
他的修辞理论给布道修辞学打下基础。
之前无一古典修辞学家研究布道的艺术,但在研究修辞时为这一研究提供了基础。
卡西多拉斯(A.D.487—583)卡西多拉斯是罗马作家、政治家。
当时的皇帝和贵族们依靠识字的仆人组织、记录和转述重要的政治信息,卡西多拉斯为皇帝转述的信息后来整理为12本书。
中世纪的学生学习书中信件,模仿格式,并学习如何润色。
依西多主教(A.D.560—636)依西多是西班牙主教,圣人,中世纪百科全书式学者。
《词源学》为其著作,是中世纪的教科书,风格简约,组织有序。
第一本讲语法,包括诗韵格律。
第二本讲辩证法和修辞学。
他不注重“五艺”中的发现论点和组织论据,基本上忽略了记忆和演讲。
2.3 文艺复兴时期修辞学(15—16世纪)米利暗将文艺复兴时期修辞学分为三大类:传统派、修辞格派和拉米斯派。
他们三者的区别在于是否将找出论点归于修辞,或归于逻辑,或皆属于两者。
2.4 新古典修辞学(17—19世纪)在文艺复兴时期之后,至少三类观点发展了修辞学理论:科学视角、雄辩视角和文学视角。
这三个视角都坚持一个原则:修辞是动态的过程,而且修辞学不仅仅来源于过去,而且生根于当代。
2.4.1 科学视角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培根没有写过修辞学论文,但他的很多作品暗示科学视角是修辞学研究的新方向。
培根区分逻辑和修辞、推理和想象,把它们看作是截然不同的思维能力,然而又认为它们必须彼此协调。
培根在《论学术的进展》一书中写道:修辞的任务就是将推理运用到想象中来更好地改变意志。
在重新定义发现论点时,他将传统的对演绎三段论省略式的强烈推崇减到最低,强调帮助科学家们打开脑海中储存知识的归纳推理的过程和记忆。
培根推崇“西尼卡文体”,就是简单直接的文风,以短句、简单的词和不加修饰为特点。
培根自己的生活格调和个人习惯倾向于奢侈,因此他的作品不可避的辞藻华丽、句型夸张、效果夸大。
但为了让自己的作品更加简洁易懂,培根不惜故意打破原本平衡的结构来创作参差不齐但更深入人心的句子。
培根认为,简易的文体就像数学一样能最好地解释科学家简洁客观的观察结果。
乔治·坎贝尔(1719—1796)乔治·坎贝尔是苏格兰修辞学家,对当代修辞学意义重大。
之所以说他科学地看待修辞学是因为他将社会科学、行为科学和修辞学的原则融合在一起。
要使演讲有效,修辞学家必须要深谙人性,并分析他们的受众。
坎贝尔提出人的四项才能:理解力、想象力、热情和意志力。
尽管说话者一般会有一个主要的目的—教化启迪或者影响他人意志,演讲会带来从属的修辞目的,就是加强说服力。
坎贝尔重新建立了修辞与心理学的重要关系,将演讲者的口才和对受众的影响联系起来。
他也探索了将风趣、幽默和嘲弄作为修辞策略的用法,分析了演绎推理三段论的局限性,扩大了论据的种类(认为包括常识、经验、类比和证词等都可以作为论据),建立了现在广为人知的“doctrine of usage”,认为语言的归纳总结应该建立在当代负有盛名的作家基础上,而不是古典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