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包展厅解说词0704

合集下载

息烽集中营介绍

息烽集中营介绍

息烽集中营四面崇山峻岭,古树参天。山里有湖,有洞, 地形隐蔽险要。息烽集中营本部控制面积约2千方千米, 设监狱八栋四十三间。监房按“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八字命名。称为“忠斋”、“孝斋”、“仁斋”等等。 “义斋”为女监狱。称重庆望龙门看守所为“小学”、 称重庆白公馆监狱为“中学”、息烽集中营所关押的则 是从全国各地押来的“要犯”,称之为“大学”,而留 学则是处死的黑话。
成立过程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建立了南京政府,并实行白色恐怖,陆续 逮捕了许多有影响的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囚于国民党设在南京的“军人监狱”。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寇大举进犯,南京岌岌可危,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令 军统将这批人迁至武汉,不久再迁湖南益阳,最后转移到贵阳息烽关押。息烽集中营 从1938年11月建立至1946年7月撤销,先后关押了1200多人,被秘密处决和折磨致死 的就有600多人,人们熟知的罗世文、杨虎城、杨拯贵、宋绮云、小萝卜头、黄显声、 马寅初等都曾囚禁于此。 组成:息烽集中营由设于阳郎坝的本部和附近山中的玄天洞囚禁处组成。阳郎坝本部 控制面积约2平方公里,设监狱八栋四十三间。监房按“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字命 名,称为“忠斋”、“孝斋”、“仁斋”等,其中“义斋”为女监狱。被囚禁的人员 主要有被捕的共产党员、抗日将领和社会各阶层的爱国知名人士。
烈士墓
露萍等七烈士墓位于息烽县阳朗村西北l 公里处。1945年,张露萍等七位同志在 被捕后辗转囚禁于息烽集中营,被杀害 于阳朗村快活岭。1984年迁墓于此,新 建纪念碑一座,圆形石砌封土墓两座以 及大门、陈列室、围墙、石阶等建筑, 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

历史发展
1997年5月,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 正式对外开放。1988年,国务院公布息 烽集中营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贵阳市将旧址修复一期工程列 为当年15件实事之一,投资400多万元修 复了集中营营区旧址,1997年正式对外 开放。1998年,玄天洞杨虎城将军囚禁 处也修复开放。一个占地80多亩,包括 英烈事迹陈列展、营区、烈士陵园和玄天 洞等“一线四点”参观线路的大型革命传 统教育基地初具规模。息烽集中营旧址被 中宣部公布为第二批全国全国主义教育示 范基地。

参观“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有感

参观“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有感

参观“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有感息烽集中营四面崇山峻岭、古树参天。

刚进门就能看见“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息烽行辕”的挂牌,再往里走“抬起头来”四个大字迎面高挂,似乎在提醒着进来的人,“坦白是活路,反抗走死路”,让他们看清、想清再选择。

踏着石板路再往里,左边是一个篮球场,主要供特务们运动使用。

右边是一个面积不大的人工湖,湖上有曲桥、花圃,周围枝繁叶茂,悠然,清净。

仿佛这里只是一个度假山庄,而不曾经历过腥风血雨。

然而不远处那格子型的钢架、黑漆漆的瞭望塔、深灰色的墙面,若隐若现的射击孔,又无不在控诉着这里所发生的阴森、残暴、恐怖。

尤其是当我看到骇人听闻的猫洞时,感到不寒而栗,毛骨茸然。

这里是国民党反动派的刑讯室,在这里有十二种刑具,最底下是水牢,在这里被杀的人直接就地掩埋。

解放后,失踪的400多人,极有可能就被杀害至此。

政府清理此洞时,曾挖到多具白骨,有些还戴着手铐。

在猫洞前是几只手的雕塑,他们中有的握紧拳头,有的微张着,有的死死的拉着。

就像猫洞里的革命先烈们在经受着敌人们的严刑逼供时的不屈不挠,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着渴望与不舍,但是他们没有抱怨和退缩,点燃了革命的火种,抓住了民族的希望,将鲜血洒在面前。

正如著名烈士罗世文在临刑前所诵的“故国山河壮,群情尽望春;“英雄”夸统一,后笑是何人”。

最终的胜利必然属于共产党,必然属于广大的人民群众。

今天,每走过一个地方,我都会联想到70年前,革命先烈们在这里所遭遇的悲剧,那一声声“共产党万岁”在耳畔响起,一双双坚定的眼神在脑海中闪烁。

遥望昔日的烽火,感受今日的锦绣,憧憬明日的晨曦。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共产党员,我感动幸运,正是在党员前辈们的抗争下,我们才迎来了和平与安定,民族才会得以进步,祖国才会走向富强。

与此同时,我心中充满了自豪感,在大风大浪面前,党员同志们迎难而上、不畏艰险,敢于同力量远大于我们的反动派斗争,各种刑具不可能让他们泄露出党内机密,只会让他们的党性散发出坚强、璀璨的光芒。

参观息烽集中营说明文200字

参观息烽集中营说明文200字

参观息烽集中营说明文200字
今天是我来到贵州的第一天,天阴沉沉的,下起了蒙蒙细雨,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参观了息烽集中营。

息烽集中营建立于1938年11月,至1946年7月撤消,国民党反动派部曾经在这里关押了1200多名共产党员和爱国人士。

数百名革命者为民族解放事业在这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我们踏着泥泞的小路步行前进,我看到那道带有电网的高大院墙,一排排坚实的牢房,每间牢房很小,简陋、阴暗,没有床,只有一排靠墙的矮木板。

坑坑哇哇的地面,扭曲的铁丝网,狭小的木笼,阴森的猫洞,恐怖的刑具,无不令人望而生畏。

最年轻的共和国烈士小萝卜头就是在这里关押了八年,由于长期营养不良,造成了头大身子小,所以人民叫他小萝卜头。

他的童年没有自由,没有快乐,没有五彩缤纷的世界,我们的童年和他相比是多么的幸福快乐,我们应该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息烽集中营—烽火不息,革命精神永存

息烽集中营—烽火不息,革命精神永存

息烽集中营—烽火不息,革命精神永存第一篇:息烽集中营—烽火不息,革命精神永存息烽集中营—烽火不息,革命精神永存息烽地处川黔要道,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有苗、布依等17个少数民族,南连贵阳,北接遵义。

息烽县由崇祯皇帝赐名,取“息息相关,烽火永靖”之意。

但真正让息烽出名的,却是一座魔窟式的监狱息烽集中营。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烽火席卷全国。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国人民奋起抗战。

但是,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内的顽固派,仍坚持其一党独裁统治。

为此,他们大力强化特务组织,设立集中营,继续逮捕和秘密关押共产党员、抗日民主人士和爱国进步人士。

1938年11月至1946年,国民党特务机关在大后方贵州息烽设立了秘密集中营,因其等级最高、规模最大、管理最严,而被国民党军统特务内部称之为监狱的“大学”。

这里四面环山,树木丛生,地势极为隐蔽。

蒋介石所以把这个秘密监狱选在息烽,有取熄灭峰火之意。

同时,蒋介石还把军统直属的“特训班”等16个机构设在息烽县城周围,这座仅2000多人的县城在1938年至1946年的8年中,就驻扎了国民党军统特务机关等各类人员15000多人,是当时县城人口的8倍息烽集中营在8年中,先后关押了共产党员、爱国将领、进步青年等各类人士1220余人,其中被秘密杀害和折磨致死600多人,400多人下落不明。

被关押的人员中包括著名的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一家,中共地下党员宋绮云夫妇及儿子宋振中(外号“小萝卜头”),中共党员、著名爱国将领黄显声将军,爱国民主人士马寅初等。

1946年息烽集中营撤销时,仅有72人被转移到重庆军统所属渣滓洞和白公馆监狱关押。

在息烽集中营这座阴森的人间魔窟里,特务们绞尽脑汁,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软硬兼施,或酷刑拷打、肆意虐杀;或花言巧语、威胁利诱,企图在肉体上和精神上瓦解革命者的斗志,但他们的阴谋始终未能得逞,如意算盘一再落空。

1941年3月,被关押在息烽集中营的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罗世文、中共川西特委军委委员车耀先,以及韩子栋(《红岩》中华子良原型)、许晓轩(《红岩》中许云峰原型)等一批各地党组织的重要骨干,利用放风和做工劳动的机会,秘密组建了狱中党支部。

息烽集中营,永不息灭的烽火

息烽集中营,永不息灭的烽火

息烽集中营,永不息灭的烽火深秋的贵州依然是阴雨绵绵,在这阴森的天气中,我踏着沉重的脚步游览了息烽集中营旧址。

息烽集中营位于贵州省息烽县城南阳朗坝小镇附近的一个山窝里,这里是一处国民党军统关押共产党人、抗日志士和爱国人士的秘密监狱。

旧址广场上耸立着用红色砂岩雕塑的《忠魂曲》,雕塑上的革命者,有的神情凝重地看着倒在怀中的战友。

有的目光坚毅地怒视着敌人,用血管爆起的双臂扯断束缚身体的铁链。

有的虽然被反绑着双手,但嘴角仍流露出微笑,双眼里闪烁着对光明与自由的渴望。

在集中营的正大门上方,“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息烽行辕”几个蓝底白字至今依然清晰可见。

集中营四周群山环抱,树木成荫,极为幽静隐蔽,若无人指点,没有人想到这里会隐藏着一个庞大的秘密魔窟。

一踏进集中营的大门,就看见“抬起头来”四个大字高挂在路中央。

据说,这是国民党军统用的攻心术,意思是说:“进入此门后,要抬起头来看清楚到了什么地方,要迷途知返,不要再执迷不悟”。

息烽集中营包括营本部和山中的玄天洞囚禁处,它与重庆白公馆、渣滓洞集中营、上饶集中营同为国民党军统的四大集中营。

由于小说《红岩》和电影《上饶集中营》的影响,息烽集中营的名气远不如其它集中营,但息烽集中营是军统监狱中等级最高的第一号天牢。

息烽集中营的前身是国民党政府的南京陆军监狱,当年国民党在镇压国内的抗日运动中,逮捕了一些宣传抗日的进步人士,但因种种复杂的政治原因,对这些进步人士既不能杀又不能放,也不能让舆论界知道。

为了关押这些特殊犯人,1934年,国民党军统在南京陆军监狱里专设了关押特殊犯人的秘密监狱。

抗日战争爆发后,军统把关押的人转押到武汉,不久又转押到湖南益阳,1938年底转移到贵州的息烽县。

在军统所管辖的集中营中,规模最大的是望龙门看守所、白公馆监狱、息烽集中营。

按照军统内部的术语,息烽集中营称为“大学”,而重庆白公馆监狱和望龙门看守所则分别称“中学”和“小学”。

这包含了两层意思:其一,息烽集中营是国民党军统局设立的监狱中规模最大的监狱。

革命历史纪念馆息烽集中营概况

革命历史纪念馆息烽集中营概况

是息烽南望山麓的~个岩腔式溶洞。

因明代四川道久半舅袋溪蠹建癌供搴玄啻雨得名。

玄天溺掰在翘山高谷深,地势险要,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玄天洞包括新、老涧各一个,相距约300米。

新洞又叫地壤洞,洞小褥深,内通阴河,非常潮湿,不麓隹入,莰在漏夕}建一夺癌,供奉捧灵。

懋藕逡深130米,最宽处54米,最高lS米,洞内鼯积3400平方米。

洞内建有~座300多年历史的古庙,有玉皇殿5阅,三宫殿3阉,上、下殿16闽及膜房出门建筑。

漓鼙上沿虽骚形,上方悬鏖绝璧,气势磅礴。

洞口前沿,谷深坡陡,古木森森,势竹茂密,仅有一条小路与外界相通。

}纾小路下陡坡楚300米外,还霄一座约600平方米的三溥宫,俗称“踏脚寺”,罴通往薪、老满静必经之路。

1938年10月6日,中国共产党的朋发、国家民族的平古功臣——“西安事变”发动者之一杨虎城将军几经周折被押鳃到息烽县城。

惠烽县长、军统步婚鼯匡元按军统特务头予戴笠的安捺,将杨纛城将军朔夫人谢葆真、幼子杨拯中一家送到玄天洞,从此,杨虎城将军在这个暗无天日、与世隔绝的出溺邀度过了镳8年的铁窗生活。

负舞警戒杨纛城将军一家的警卫与集中营本部一样,分内、中、外三层,均为戴笠亲自设置。

“内卫”由一支36人的便衣特务队担任,昼夜双岗轮流守在携纛城将军左右。

“巾卫”由军统宪兵一团,℃连的40多人担任,宪兵队队部设在玄天澜左厢房(杨虎城将军一家住在衣厢房),部队驻在三{艚。

“外卫”由特务二团一个连担任,分驻在山覆及遥缝玄天漏憋备貉珏邈段,受责羚灏警戒,不准外入送入“中卫”区。

白天,岗哨间彼此看到清清楚楚,山铸熙一片寂静。

鹫凌晚,特务弱异常紧张,采孀“嚣梆奎璃法”联络查哨。

即每隔一段时阕敲击一次破竹筒,用“梆”声传递联络,只要某一处不响,带班的就要前去巡查。

山上山下,“梆”、“梆”、“梆”声此起镀茯,邋宵达墨,整个离壅深谷宠满羞溪淼恐幡薛气氛。

随着因禁时间的推移,杨虎城将军断定蒋介石在短时阅内绝不可能释放自己。

去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的理由

去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的理由

去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的理由【序】人们常说,如果你想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就要去参观它的博物馆。

而对于我国的革命历史来说,去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是一个不容错过的地方。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你详细解读去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的理由,并共享我对这个主题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1】历史沉淀的见证去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是我国近现代史上一段极为重要的历史见证。

它见证了我国在井冈山、辛辛店、株洲等地的革命历程,记录了许多革命先烈的牺牲与奋斗。

对于想要了解我国革命历史的人来说,这里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里,你可以深刻感受到我国革命的艰辛与伟大,理解我国的奋斗历程,也可以更加真切地体会到我国人民的不屈与坚毅。

【2】深入理解革命历史通过去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你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在革命时期的各种艰辛与挑战。

这里有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图片,展示了革命先烈们的英勇事迹,记录了他们的生活、信仰和创伤。

走进这些资料和图片背后,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力量和情感。

而这些力量和情感,也将深深触动你的心灵,使你对革命历史有着更加深刻和全面的理解。

【3】实地感受历史文化去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图片,同时还有着丰富的实物展示和文物藏品。

这些实物和文物记录着我国革命历史的点点滴滴,是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

在这里,你可以实地感受我国革命历史的饱满与丰富,通过品味历史的痕迹,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与牺牲。

这些实物和文物,如同时间的见证者,带着历史的沉淀,让你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深远。

【4】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我个人来说,去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了解革命历史,更在于让我们从中汲取力量与正能量。

在这里,我们能够看到革命先烈们顽强不屈的精神,感受到他们对国家、民族的忠诚与献身。

这些精神对于当下的我们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们唤醒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这些精神也给了我们更多的勇气与信心,让我们能够勇敢面对各种挑战,不断奋进、不断拼搏。

介绍纪念馆的解说词范文

介绍纪念馆的解说词范文

介绍纪念馆的解说词范文嗨,亲爱的朋友们,欢迎来到咱们这个充满故事的[纪念馆名称]。

我呢,就是今天带领大家穿梭时光,探索这里奇妙之处的小导游啦。

一进门啊,您就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氛围,就好像一下子被拉回到了过去的某个特殊时刻。

您看这前厅,它就像是一本打开的历史书的封面,简单却又充满了悬念,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继续往里面走,去揭开背后的那些精彩故事呢。

咱们先来到左边这个展厅。

这里啊,展示的是[相关时期或事件的起始阶段]的一些情况。

您瞧这墙上的照片,虽然它们看起来有些发黄,但是每一张都像是一位默默诉说着往事的老人。

这张照片,上面的人们穿着那个时代特有的衣服,表情严肃又带着一丝坚定。

那时候啊,[简要描述当时的困难或挑战],可是他们没有退缩。

就像这照片里的场景一样,大家齐心协力,[描述人们在做的积极应对的事情]。

再看这边的这些实物展品,这个[具体物品名称]啊,可是当时非常重要的东西。

它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就如同现在我们生活中的智能手机一样重要。

当时人们就靠着这个[具体物品的用途],一点一点地克服困难,慢慢地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这个展厅讲述的是[纪念馆核心主题相关的重大事件或者发展高潮阶段]。

当时啊,那可是发生了好多惊心动魄的故事呢。

这里有一份文件的复印件,可别小瞧它,这可是当年[解释文件的重要性,如改变了事件走向之类的]。

还有这些信件,字里行间都充满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热血和激情。

我给您读一段啊,“[选取信件中的感人语句读出来]”,您听听,是不是能感受到他们那种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呢?说到这儿,不得不提这个角落里的小展柜。

这里面放着一些非常特别的小物件,像是[列举一些独特的小物件]。

这些小物件啊,就像是历史长河中的小珍珠,虽然不大,却见证了那个时代的点点滴滴。

它们每一个都有着自己的小故事,比如说这个[详细介绍一个小物件的背后故事]。

从这个展厅出去呢,咱们就来到了右边的展厅。

这个展厅展示的是[相关事件的后期影响或者发展成果]。

息不灭的烽火

息不灭的烽火

息不灭的烽火——参观息烽集中营社会实践报告无疑,我是一个幸运儿。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去息烽集中营的名额很少,但我却抽到了其中的一个,当时的心情非常高兴,非常激动,自此一直期待着4月14号能尽快到来······2012年4月12日17:00,2010级各班的“幸运儿”在基础医学院2202教室集中,参加了本次实践活动前的辅导课,课上,老师详细而又耐心地给我们讲解了此次社会实践的安全问题、礼仪知识以及行程安排等诸多事项。

2012年4月14日,我参加了贵阳医学院参观息烽集中营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早上8:20,全体幸运儿在学校广场集合,我作为第三组的学生负责人,在清点完人数后,便和大伙儿一起等待着大巴车的到来。

9:00点,我们全体162名学生和8位教师乘坐大巴车赶往息烽集中营,我们第三组39人乘坐3号车。

一上车大家就唧唧歪歪的兴奋地聊着天,相互诉说着此时此刻的心情以及对息烽集中营的期待,或是谈论着以前去息烽时留下的记忆……11:40我们终于到达了息烽集中营,走进纪念馆广场首先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就是一座群像雕塑——《忠魂曲》巍然屹立。

在群雕下和搭挡清点我们小组人数之后,开始在老师的带领下跟随解说员参观纪念馆。

一、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走进展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厅墙面刻印的《烽火不息》一段文字,虽简短,却字字珠玑。

进门往左走,我们开始了纪念馆的参观。

一展厅,主要介绍的是集中营旧貌以及纪念馆的排列分布和总的概述。

我在里面了解到,息烽集中营自设立1938起,到1946年撤销,将近8年的时间里,前后关押各类政治犯约1200多人,屠杀和折磨致死600余人,下落不明400多人,幸存者仅100余人。

按照军统术语,称望门看守所为“小学”,白公馆为“中学”,息烽集中营为“大学”,留学则是处死的代名词。

为了摧毁革命者的意志,集中营总是用极其残忍的手段审讯、迫害革命者,常用的酷刑有“老虎凳”、“点天灯”、“披麻戴孝”、“快活椅”等十二种之多,其百般折磨、恣意摧残和草菅人命的程度,更是旷古未闻。

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介绍

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介绍

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介绍一、前言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位于贵州省贵阳市息烽县,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国民党秘密监狱之一。

该馆通过大量历史文物和真实档案,生动地展示了革命先烈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是广大群众了解中国革命历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二、主体内容1.历史背景息烽集中营建于1940年,主要用于关押和迫害中国共产党党员和爱国进步人士。

监狱四周筑有高墙、电网,四周有岗楼和碉堡。

狱内有牢房20间,特戒室4间。

先后关押过杨虎城、许晓轩等著名人士,也有大量无名英雄在这里遭受酷刑,英勇就义。

2.展览布局纪念馆展览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铁狱烽火",通过实物、图片、模型等形式,再现了集中营的历史原貌;二是"英勇无畏",展示了革命先烈们的英勇事迹和斗争精神;三是"千秋英烈",介绍了杨虎城、许晓轩等著名烈士的事迹。

3.珍贵文物纪念馆内收藏了大量珍贵文物,包括当年使用的刑具、牢房设施、烈士遗物等。

其中,一份1943年的《新修入狱人员须知》手抄本尤为珍贵,上面有近百名囚犯的签名和留言,是他们不屈意志的见证。

4.教育意义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

通过参观学习,可以让广大群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革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激发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

三、结语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纪念地,它不仅是中国革命历史的一部分,更是中华民族坚韧不屈、英勇奋斗的象征。

让我们在这里缅怀先烈,铭记历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包展厅解说词0704

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包展厅解说词0704

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展厅解说词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展厅解说词一、序厅各位……欢迎你们参观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烽火不息》展览。

在这里,你们将了解到50多年前发生在息烽这块土地上的那一段悲壮的历史。

1937年“七·七”事变引发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

在这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战大旗,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奋起抗日,浴血奋战,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新的长城。

但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为了实现独裁政治,强化法西斯统治,于1938年11月在贵州息烽设立了一座全国最大的关押、屠杀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的秘密监狱——息烽集中营。

这里是国民党反动派设置的人间魔窟,是用来摧毁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革命意志的场所。

同时,也是铮铮铁骨的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们坚持真理、追求理想、奋起抗争的特殊战场。

他们在“中共狱中秘密支部”的坚强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斗争,用钢铁般的意志维护了革命者的尊严,保持了高贵的革命情操。

这是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的殊死搏斗,这是高尚与卑贱、伟大与渺小的人格考验。

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们不愧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英雄诗篇,永远载入中国革命的史册。

请参观一展厅。

二、〔一展厅〕第一部分息烽集中营这个模型上标的抗战期间国民党反动派设立的三大集中营里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管理最严的息烽集中营。

一单元军统巢穴“七.七”事变,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爆发。

日寇大举进犯,大片国土沦陷。

国民党反动当局仍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导致在正面战场上节节败退,国民政府被迫内迁重庆。

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的抗战大业,经国共两党协议,把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新编第四军,开赴抗日前线。

然而,在这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国民党反动当局仍不忘坚持其法西斯统治。

为了保证即使重庆沦陷,仍能指挥全国特务机关,他们在息烽设立了相当完整的第二套军统特务组织机构。

去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的理由

去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的理由

1. 概述去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的理由去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是一个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地方。

它承载了上个世纪初我国革命历史的沧桑与悲壮,记录着许多革命先烈的负重前行与无畏牺牲。

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们来说,去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是一座珍贵的历史遗址,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纪念。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角度探讨为何去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对我们来说是如此重要。

2. 深度探讨:回顾历史,铭记先烈去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让我们有机会深入了解我国近现代历史中的一段艰难岁月。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期我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进行的不屈抗争。

每一份珍贵的展品都承载着当时人们的呐喊与抗争,每一张老照片都记录着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去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不仅让我们回顾了那段历史,更重要的是让我们铭记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英勇牺牲的先烈们。

这种深刻的历史沉淀和悼念精神,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常常缺失的珍贵品质。

3. 广度探讨:教育启迪,激发爱国情怀去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不仅仅是一个记录历史的场所,更是一个具有教育意义的地方。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我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深刻体会当时人民的生活困苦和斗争艰辛。

在这里,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深刻的教益,激发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引导我们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当我们深入了解并感受到历史的悲壮和伟大时,我们也会更加坚定地捍卫和传承民族精神。

4. 文章总结通过深度和广度的探讨,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前往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所带来的意义和价值。

它不仅让我们回顾了那段悲壮的历史,也激励我们从中获得教育启迪和爱国情怀。

而对于每一个现代人来说,去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更是一个眷恋历史、感悟人生的绝佳去处。

5. 个人观点在我看来,前往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并不只是一次简单的参观,更是一次心灵的洗涤和历史的感悟。

我相信每一位热爱国家和历史的人们都应该走进这片神圣的土地,去看一看那段令人敬仰的历史,去铭记那些无私的牺牲。

历史不容遗忘——贵州息烽集中营行记成文耀

历史不容遗忘——贵州息烽集中营行记成文耀

历史不容遗忘——贵州息烽集中营⾏记成⽂耀历史不容遗忘----贵州息烽集中营⾏记成⽂耀⽕热的七⽉,花都区作协为了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组织了区作协采风团⼀⾏20余⼈前往贵州进⾏采风创作,其中参观点之⼀就是息烽集中营。

息烽集中营位于距贵阳市息烽县城关6公⾥的阳朗坝,集中营本部⾯积约为2平⽅公⾥,设监狱8栋43间,建于1938年11⽉,其前⾝是国民党南京陆军监狱在此设⽴的秘密监狱。

集中营分为两部分,即阳朗坝本部和东北⾯约7.5公⾥的⽞天洞囚禁处。

1997年5⽉,辟为息烽集中营⾰命历史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

息烽集中营是抗⽇战争时期国民党军统局设⽴的监狱中规模最⼤、等级最⾼的⼀所秘密监狱,集中营四⾯崇⼭峻岭,古树参天。

⼭⾥有湖、有洞,地形隐蔽险要。

息烽集中营监房按“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字命名。

称为“忠斋”、“孝斋”、“仁斋”等等。

“义斋”为⼥监狱。

国民党称重庆望龙门看守所为“⼩学”、称重庆⽩公馆监狱为“中学”、息烽集中营所关押的则是从全国各地押来的“要犯”,称之为“⼤学”,⽽留学则是处死的⿊话。

集中营先后关押过共产党⼈、进步⼈⼠1220余⼈。

数百名⾰命者为民族的解放事业在这⾥献出了宝贵的⽣命。

“离别只为民折磨,不幸当初渡⽚河。

⽞天风景真难别,万壁风声鸟唱歌。

”也许很少有⼈读过这⾸诗,更不知道这⾸诗的作者。

那么我可以郑重地告诉你,这⾸充满着⾰命者激越豪情的诗,是历史上著名的抗⽇将领杨虎城将军在这⾥被关押长达8年之久离别息烽集中营⽞天洞时写的。

诗歌是先烈⽤鲜⾎和⽣命谱写出的最壮美诗篇,是向反动派发出的呐喊,是⾰命者团结战⽃的号⾓,更有他们对胜利、对明天美好⽣活的憧憬。

息烽集中营是国民党反动当局设置的⼈间魔窟,同时也是铮铮铁⾻的共产党⼈和爱国志⼠们坚持追求理想、奋起抗争的特殊战场,他们在“中共狱中秘密⽀部”的坚强领导下,进⾏了坚苦卓绝、不屈不挠的⽃争,⽤钢铁般的意志维护了⾰命者的尊严,保持了⾼贵的⾰命情操。

还未⾛进营中,我们的⽬光就被⼀座巨⼤的群雕吸引住了。

息烽集中营旧址

息烽集中营旧址

息烽集中营旧址
史继忠
【期刊名称】《当代贵州》
【年(卷),期】2008(000)016
【摘要】@@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军统局在息烽设立了一所大型的秘密监狱,对
外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息烽行辕"."行辕"是军委派出的指挥机构,如南昌行辕、
武汉行辕、重庆行辕等.在军统所属的监狱中,重庆望龙门看守所只是"小学",渣滓洞、白公馆是"中学",而息烽集中营则被称为"大学".
【总页数】1页(P55)
【作者】史继忠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贵阳名胜——息烽集中营旧址 [J], 杜兰江;袁萍
2.贵州省图书馆党委在息烽集中营历史纪念馆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 [J],
3.息烽集中营旧址的保护与规划 [J], 张桂林
4.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植物景观设计浅析 [J], 黄倩;马卫忠;单承康;刘永涛
5.刘谦:我在息烽集中营淬炼了革命初心 [J], 段志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展厅解说词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展厅解说词一、序厅各位……欢迎你们参观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烽火不息》展览。

在这里,你们将了解到50多年前发生在息烽这块土地上的那一段悲壮的历史。

1937年“七·七”事变引发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

在这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战大旗,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奋起抗日,浴血奋战,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新的长城。

但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为了实现独裁政治,强化法西斯统治,于1938年11月在贵州息烽设立了一座全国最大的关押、屠杀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的秘密监狱——息烽集中营。

这里是国民党反动派设置的人间魔窟,是用来摧毁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革命意志的场所。

同时,也是铮铮铁骨的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们坚持真理、追求理想、奋起抗争的特殊战场。

他们在“中共狱中秘密支部”的坚强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斗争,用钢铁般的意志维护了革命者的尊严,保持了高贵的革命情操。

这是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的殊死搏斗,这是高尚与卑贱、伟大与渺小的人格考验。

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们不愧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英雄诗篇,永远载入中国革命的史册。

请参观一展厅。

二、〔一展厅〕第一部分息烽集中营这个模型上标的抗战期间国民党反动派设立的三大集中营里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管理最严的息烽集中营。

一单元军统巢穴“七.七”事变,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爆发。

日寇大举进犯,大片国土沦陷。

国民党反动当局仍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导致在正面战场上节节败退,国民政府被迫内迁重庆。

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的抗战大业,经国共两党协议,把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新编第四军,开赴抗日前线。

然而,在这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国民党反动当局仍不忘坚持其法西斯统治。

为了保证即使重庆沦陷,仍能指挥全国特务机关,他们在息烽设立了相当完整的第二套军统特务组织机构。

当时全县人口才6万,县城人口不过两千的息烽,军统驻扎人数高达1.5万人,是县城人口的7倍。

息烽成了名符其实的军统第二巢穴,现已初步查明的驻息军统将官就有7个。

特务头子戴笠在息烽修建了公馆,经常来往于重庆、息烽之间。

这些图片上是当年军统驻息机构的遗址。

展柜里陈列的是当年驻息军统特务机关的物品,也是他们的罪证。

二单元军统集中营息烽集中营设立在贵州息烽县城南6公里的阳朗坝,又被称为猫硐集中营。

1938年11月中旬设立,先后共关押1200多人,屠杀和折磨致死600多人,400多人下落不明,幸存者不足100人。

这样一个杀人魔窟对外挂牌却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息烽行辕”,内称“新监”。

在军统设立的三个秘密监狱中,重庆望龙门看守所被称为“小学”,白公馆看守所被称为“中学”,而这里则被称为“大学”。

凡是送到这里“上大学”的大多是“案情”重大的政治要犯。

息烽集中营的历史沿革要从30年代初说起。

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大肆屠杀和逮捕中共党人,抓了一些关入设在南京的军政部陆军监狱内的“监中之监”,后来迁入南京新监。

抗战爆发,南京危急,蒋介石下令把南京新监关押人员迁武汉,后又转益阳。

1938年10月南迁贵州,11月中旬到达息烽,设立了息烽集中营。

息烽集中营占地80余亩,监房不称“监”而称为“斋”,有“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加上“特斋”共九个监号。

常年关押4至5百人,最多时达600多人。

这些是息烽集中营的部分被关押者名单。

这些是8个“斋房”及集中营设施的图片。

为了保证万无一失,军统对集中营的武装警卫分三层。

第一层由30余名尉官以上人员组成的便衣特务队,称为内卫;第二层由巡察中队和宪兵中队共近百人负责,称为中卫;外卫则是特务二团控制方圆几公里范围。

真是戒备森严,鸟都飞不出去。

这是大特务沈醉和集中营幸存者李任夫、苏文玉、韩子栋等对集中营管理的回忆。

黄彤光回忆说:“凡送到集中营的人必须把现款、首饰、书信等缴出……集中营内不准互通姓名,只准喊编号……如有违规,轻者长期监禁,重者叛死刑……”,足见其残酷。

1946年3月17日,戴笠因飞机失事,摔死在南京戴山。

不久军统局改为保密局,7月,息烽集中营撤销。

在杀一大批,放一小批后,转押重庆者仅存72人。

下面请看幸存者对集中营的控诉(电视短片)。

第二部分“改造”与抗争一单元人间地狱息烽集中营第一任主任是军统少将何子桢,此人以“屠夫”著称。

他采用的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监狱封闭式管理办法,“犯人”关在牢房中每人睡的通铺都用尺子量过,一尺三寸,连翻身都难。

牢房窗户用黑纸糊上,不透一丝光线。

牢内汗气,大小便气混杂,臭气熏天。

犯人长期不能理发洗澡,一个个蓬头垢面,惨不忍睹。

“犯人”每天放风10至20分钟,还得关在院中木笼内。

据韩子栋回忆说:对一些案情重的犯人,放风时关在小木笼内,小木笼和人身体一般大,人站在里面被紧箍着。

有些站死在里面别人都不知道,因为死了在里面仍然是站着的。

由于牢内环境的恶劣,犯人生病得不到医治,天天有人死,有时一天死几个。

有些连蒋介石和戴笠认为应该留着的也被折磨死了。

这种情况连戴笠都觉得不能再继续下去,决定撤销何子桢,改派同乡周养浩接任息烽集中营主任。

在集中营内,“犯人”在肉体和精神上都遭到了百般的折磨。

毒打、上镣铐、坐老虎凳等是家常便饭。

据幸存者李任夫回忆,还有灌辣椒水、钻刺指甲、电刑以及开水烫、烙铁烙等最为残酷的毒刑。

在精神上的折磨也十分利害。

周养浩搞“狱政革新”并非仁慈,而是为达到其罪恶目的。

监狱当局常常把一些违纪的军统人员混同“犯人”关在一起,以刺探秘密。

这些人为了争取早日解禁,采取各种手段立功,“犯人”稍有言论不慎便招杀身之祸。

每间牢房门外挂着一只告密箱,就是用来鼓励“犯人”告密,既可交待自己的问题,也可揭发别人。

集中营在对“犯人”肉体和精神上进行折磨的同时,还实行残酷的屠杀。

特务杀人很随意,而且杀人的方式也很特别,一般不让“犯人”知道即将被杀。

如一个监号为“334”的被杀害时,警卫组的人对他说:“你的案子清楚了,现在委派你去开阳当县长。

”然后派人送他往开阳方向走,当走到蔡家寨后山时,事先隐藏在那里的特务就开枪了。

特务枪毙人非常残忍,其内部称为“快板”和“慢板”。

“快板”就是一枪毙命;“慢板”是先开枪打断腿,然后再开枪打断手,以被害人的痛苦样子取乐,最后才枪击心脏毙命。

这些标语、题字、记录着那一段历史。

这些刑具和上刑手段;这些刑场、坟场遗址和猫硐内挖出的遇难者尸骨,见证了那一段血腥的历史。

与何子桢管理时期相比,周养浩的手段更隐蔽,更有欺骗性。

这是当年刑讯的场景复原,真令人触目惊心。

请随我到第二厅参观。

三、〔二展厅〕二单元:1、宁死不屈“压力钳不住正义的舌,淫威封不住自由人的口,当不平的怒火燃烧时,索性大吼!”这是张露萍烈士在狱中日记写下的这几句话,表达了她和难友们的呼声。

面对敌人的残酷和伪善,狱中共产党人和难友们没有屈服。

共产党员陈策公开反抗敌人的“狱政革新”,拒绝出来参加劳动,被特务郑星槎毒打。

许晓轩见状挺身而出,怒斥郑星槎:你不能这样毒打他!我们都不干了,你把我们全枪毙了。

特务又要来打许晓轩,众难友放下手中活,站出来痛斥特务。

“中共狱中秘密支部”立即组织了全体“犯人”进行绝食斗争,要求惩罚打人的特务。

周养浩见事性闹大了,怕影响“狱政革新”的推行,只好站出来公开表示道歉,并当众打了特务郑星槎20军棍,事情才算了结。

这次在“狱中支部”领导下的斗争,在狱中被称为“陈策风波”。

(1)陈策,1938年6月参加新四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1年1月“皖南事变”中被俘,被关在上饶集中营。

军统到上饶集中营“甄别”时,发现了他的党员身份,接管过来关入息烽集中营。

1949年被特务杀害。

这是陈策在集中营写给妹妹天缦的信。

这是陈策在狱中写的反抗诗《天快亮的行凶》。

(2)被誉为“血肉长城第一人”的黄显声,在息烽集中营常常对难友们说:“咱们坐牢,也要虎入笼中威不倒,决不能灰心丧气。

咱们是不怕他们的,只能让他们怕咱们。

”黄显声是1936年8月经周恩来介绍入党的中共秘密党员,“西安事变”后参加营救张学良将军的工作,结果无效。

1938年准备启程前往延安,被叛徒张碧天告密而被捕。

他被捕前历任东北军骑兵第二师师长、五十三军军长,中将军衔。

由于何子祯、周养浩的军衔都低于黄显声,1939年黄显声转囚息烽集中营,何子祯、周养浩见他都有所畏惧。

黄显声是周恩来直接掌握组织关系的“特别党员”,他的党员身份虽然没有暴露,但他对狱中秘密党支部的工作却大力支持,发挥一名共产党员的作用。

息烽集中营在搞“狱政革新”之初,党支部确定向狱方提出的“不打骂人、改善犯人伙食”等3项要求,就是通过黄显声向监狱当局提出来并获准的。

共产党员尚承文因顶撞生产组长郑星槎而遭打,在旁边的黄显声忍不可忍,把郑痛打了一顿。

郑星槎是军统分子,因违犯纪律被关押,在狱内受到周养浩的倚重而仗势欺人。

事情发生后,在一个星期一的“纪念周”会上,周养浩要黄显声上台当众认错赔罪。

黄显声阔步走上讲台,挺胸而立,一言不发,怒视着周养浩。

台下,几百双难友的眼睛与黄显声那不屈的怒火交织在一起,全场气氛紧张。

持续几分钟后,黄显声环视会场一周,迈步走下讲台,给了周养浩一个难看。

监狱推行“周室连坐法”里,要“犯人”填一份表,保证:不逃跑、不违犯监规,如一人违犯全室连坐。

狱中共产党人陈策带头抵制,黄显声拿着表卡大闹监狱主任办公室,当着周养浩的面直言:“我不填这种表,更不按什么手模印,你把我们长期关在牢房里好了!”周养浩无可奈何,只好停止推行“同室连坐法”。

这些图片是黄显声留下的珍贵历史资料。

这些是黄显声使用过的遗物,是珍贵的历史文物。

这是黄显声被杀害时的衣服,上面还有弹孔和血迹。

解放后,经中央人民政府安排,黄显声遗体送去北京安葬。

这是顾建平、黄彤光等难友在黄显声殉难处立的碑。

碑文由后来任香港大公报总编顾建平手书。

(3)几十年来,著名小说《红岩》风靡全球,脍炙人口,激励了我们共和国的几代人,铸造了爱党爱国的灵魂。

小说中那棵核桃树上刻的“先忧后乐”几个字,就是许云峰的原型许晓轩烈士被关押在息烽集中营时刻的,它已成为珍贵的文物。

许晓轩,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决心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民族解放事业。

在党内先后担任过中共川东特委青委宣传部部长,中共重庆新市区区委委员。

1940年4月被叛徒出卖被捕,1941年转押息烽集中营。

是“中共狱中秘密支部”的骨干,积极参与领导狱中斗争。

1949年11月27日被杀害。

这些图片是许晓轩工作和斗争的见证,这张在狱中写的字条“宁关不屈”,表达了许晓轩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决心。

临刑前,留下遗言:“请转告党,我做到了党教导我的一切,在生命的最后几分钟仍这样。

希望组织上注意整党整风,清除非无产阶级意识,保持党的纯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