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运动与能量复习教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运动与能量知识归纳(新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运动与能量知识归纳(新版)教科版

第二章 运动与能量1、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2、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3、机械运动:物体间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在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静止是相对的。

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4、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①观众法:相同时间比路程,路程越长,运动越快。

②裁判法:相同路程比时间,时间越短,运动越快。

③综合法:时间、路程都不同,比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5、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的定义:物体通过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6、公式:V=t S (S=Vt t=V S ) (Sm ts vm/s) 国际单位:m/s(米每秒)。

如v = 10m/s 表示物体每秒通过的路程是10m 。

7、在交通运输中常用的速度单位:km/ h(千米每小时)8、匀速直线运动:一个物体沿着直线运动,在任何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始终相等(速度不变,运动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9、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V 平=总总t S =2121t t S S ++;路程相等速度不等:V 平=21212V V V V + 10、注意:过桥过洞、相遇问题、追及问题、超错车时间、水流问题、平均速度、比值问题。

11、能量形式:太阳能、化学能、机械能、内能、电能、光能等。

(注意能量之间的转化)12、运动的分为宏观物体运动和微观世界运动。

(三种运动:分子运动、机械运动、天体运动)✓ a 宏观: ○1机械运动,指的是物体位置的变化, ○2天体运动,。

✓ b 微观:○1分子热运动:(先看课本认识下物体微观结构,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现象,不能有外力作用,例:花的香味,炒菜会变咸;○2原子运动:例:原子弹和氢弹爆炸,核电站以及核武器的使用;○3电磁运动:就指电磁波,例:宽带上网,光纤,使用 ,红外遥控,无线电通信等等。

《运动与能量》教案

《运动与能量》教案

运动与能量【教学分析】能量是看不见的,而运动以及运动造成的变化是可以看见的,本课由追究看得见的现象的成因导入,感受能量的存在,观察物体的运动,从而将两者建立联系。

再用学生熟悉的弹珠进行验证实验,进一步发现,运动的物体撞击静止的物体能够发出声音,或者改变物体的形状,或者使本来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生活中多种多样的运动物体具有能量的例子帮助学生了解科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继而识别日常生活中其他能量。

【教学目标】1、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2、观察、描述运动的物体撞击其他物体时的现象。

3、能用简单的图示表达物体的运动过程或现象。

4、联系生活、观察图片,识别日常生活中的能量。

5、会设计简单的验证实验。

6、知道遵守交通规则对于交通安全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弹珠。

【教学过程】聚焦问题,猜想假设师:(出示运动员跳沙坑、铅球落地、汽车撞坏的图片)你能描述图片中的情景吗?生:运动员跳入沙坑,沙子被溅起来;地面被飞来的铅球砸出了坑;汽车被撞击后,外壳被撞瘪了。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结合经验,说一说图中情景发生的具体过程。

生:……(比划)师:我们发现,这些现象发生前,物体都是什么状态?这些现象与物体的状态有关系吗?生:它们都是被运动的物体撞到的。

运动的物体可以……,可以……师:如果它们没有被运动的物体撞击到,会有这些现象吗?这说明什么呢?1:说明运动的物体有种“力”。

2: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师:是呀!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我们一起来验证。

实验探究,搜集证据师:瞧!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你们爱玩儿的弹珠,我们就用它来验证。

你准备怎么验证运动的弹珠具有能量?1:用运动的弹珠去撞另一个静止的弹珠,静止的弹珠会动起来。

2:用运动的弹珠去撞……师: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撞击时还会有什么现象呢?请小组实验,仔细观察。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总结现象,得出结论师:哪一小组来介绍你们的实验现象和结论?生:(汇报交流、互相补充)运动的弹珠能使静止的弹珠运动起来,还听见了“哒”的声音。

教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2.1运动与能量 教案

教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2.1运动与能量   教案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第一节认识运动一、学习目标1.知道物质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自然界中的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

2.初步了解物质世界几种常见的运动形式,对每种运动形式举一些典型例子,并说明和我们的生产、生活的关系。

二、引入:鸟儿在飞、马儿在跑、水在流、太阳在云中穿行…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妙的自然风光的画面,它们都在动,体现了流动之美。

房屋、树木、桥梁…看起来是固定的,给人一静态之美,它们真的是静止的的吗?三、新课学习1、一切物体都在运动整个浩瀚的宇宙都在动,作为宇宙中的一小部分的地球当然也在运动,所谓的静止只是相对于地球来说位置相对的静止,而非真正的静止,真正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

2、运动的形式有:(!)、宏观物体的运动:机械运动阅读P20,举例说出机械运动有:、、、等,把叫做机械运动。

(2)阅读P21页,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可把机械运动分为和。

(3)、微观世界的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生命运动知识链接:分子动理论内容:物体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扩散:相互接触的物体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如:将红墨水滴入清水中,水很快变红;八月桂花香、酒香不怕巷子深等,都是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课堂自我测评1.组成物质的大量分子在不停地做运动,分子的微观运动我们不能用眼睛直接观察到,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宏观的来研究。

2.把一滴墨水滴入一盆水中,满盆水会染上颜色,这是因为组成这些物质的大量分子在不停地做,这种现象叫,实验证明:,分子运动的越剧烈。

综合能力检测1.如图2-1,在量筒里装一半清水,用长颈漏斗小心地将蓝色的硫酸铜溶液注入水的下面,由于硫酸铜溶液的密度比水大,会沉在量筒的下部,可以看到无色的清水与硫酸铜溶液之间有明显的界面,静放几天后,你猜想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你这样猜想的理由是什么?2.通常把萝卜腌成咸菜需要很长时间,而把萝卜做成熟菜,使之具有相同的咸味,仅需几分钟。

六年级《运动与能量》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运动与能量》教案、教学设计
2.教学过程: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如:“物体运动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2)学生分组讨论,记录下讨论过程中的关键点。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速度、加速度、能量转化等知识点的掌握。
2.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设想: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如自行车行驶中的动能转化为势能,帮助学生形象理解能量转化的过程;设计相关计算题,让学生在解答中掌握速度、加速度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方面:
重难点: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设想: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活动,如测定物体运动速度、探究弹性势能与弹簧形变的关系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1)教师通过生动的例子,解释能量的定义,让学生理解能量是物体运动和变化的基础。
(2)讲解速度、加速度的概念,结合实际运动场景,让学生感受这些物理量的含义。
(3)介绍不同形式的能量(如动能、势能、热能等),并通过实验或动画,展示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物体运动与能量变化的关系,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年级《运动与能量》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形式,如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圆周运动等;
2.掌握速度、加速度、力等物理量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3.了解能量守恒定律,掌握动能、势能、热能等不同形式的能量及其相互转化;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运动与能量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知识体系的构建:本章节内容涉及多种运动形式和能量转化,学生需要将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运动与能量》教案

《运动与能量》教案

《运动与能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运动是如何与能量转换相关联的;(2)掌握平抛、自由落体运动的能量转化规律;(3)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概念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探究和实验的兴趣;(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注重观察和实践,锻炼动手能力;(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能量与运动的关系;(2)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能量转化规律;(3)机械能守恒定律。

2.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能量转化规律;(2)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运动与能量是什么关系?能量是如何转换的?请举例说明。

2.概念讲解(10分钟)通过示意图和实际例子,解释运动与能量的关系,引出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能量转化规律。

3.实验探究(20分钟)(1)平抛运动实验:让学生进行平抛运动实验,观察小球的运动轨迹和高度变化,探究平抛运动的能量转化规律。

(2)自由落体实验:让学生进行自由落体实验,观察物体的运动轨迹和速度变化,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能量转化规律。

4.小组合作(15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能量转化规律,在小组内分享实验过程和结果。

5.概念再讲解(10分钟)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讲解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能量转化规律,引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概念。

6.应用拓展(20分钟)(1)让学生进行一道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题,巩固所学知识;(2)让学生选取一个相关的运动场景,分析其中的能量转换过程。

7.总结与评价(10分钟)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并进行讨论:(1)运动与能量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2)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能量转化规律有哪些?(3)什么是机械能守恒定律?应用场景有哪些?让学生自评和互相评价本节课的学习情况。

能量与运动教案

能量与运动教案

能量与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运动的定义及分类。

2.了解能量的概念和单位。

3.了解机械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4.了解动能守恒定律。

二、教学内容:1.运动的定义及分类:运动是物体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

运动分类: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圆周运动、抛体运动、周期运动和非周期运动。

2.能量的概念和单位:能量是物体做功的能力。

能量有动能和势能两种形式。

能量的单位是焦耳。

3.机械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机械能是物体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机械能的计算公式为E=1/2mv²+mgh。

4.动能守恒定律:能量在守恒系统内总是不变的。

动能守恒定律是指对于一个由重力或其他保守力场作用的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的定律。

三、教学过程:第一节:运动的定义及分类1.在黑板上画出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圆周运动、抛体运动、周期运动和非周期运动的图形。

2.讲解各类运动的定义和特点。

第二节:能量的概念和单位1.讲解能量的概念和种类。

2.介绍焦耳的定义和计量方法。

第三节:机械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介绍机械能的概念。

2.解释机械能的计算公式。

3.给出一些例子进行练习。

第四节:动能守恒定律1.解释动能守恒定律的概念和意义。

2.根据具体例子练习动能守恒定律。

四、教学方法:1.前置知识引入法。

2.案例分析法。

3.组织小组讨论法。

4.互动教学法。

五、教学评价: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掌握运动的定义和分类,掌握能量的概念和单位,掌握机械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了解动能守恒定律的意义和应用,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六、教学注意事项:1.教师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特点进行教学,适当分层教学。

2.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课程内容,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条件。

3.教师要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八年级物理教科版第二章运动与能量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科版第二章运动与能量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科版第二章运动与能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八年级物理教科版第二章“运动与能量”的内容。

具体包括:第1节“动能和势能”,第2节“能量守恒定律”,第3节“摩擦力与能量损失”。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动能、势能的概念,理解物体运动与能量的关系。

2. 掌握能量守恒定律,并能运用其解释实际问题。

3. 了解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理解能量损失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与应用,摩擦力与能量损失的关系。

重点:动能、势能的概念,能量守恒定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滑轮组、小车、砝码、斜面、弹簧测力计、能量转换演示装置。

学具:弹簧测力计、小车、砝码。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滑轮组演示,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能量转换的现象。

2. 例题讲解:(1)动能:以小车和砝码为例,讲解动能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2)势能:以斜面为例,讲解势能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3)能量守恒定律:通过能量转换演示装置,讲解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3. 随堂练习:(1)计算给定小车的动能和势能。

(2)运用能量守恒定律分析实际问题。

4. 知识拓展:介绍摩擦力与能量损失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1. 动能、势能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2. 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3. 摩擦力与能量损失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一辆小车在斜面上下滑行,求其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2)一个物体从高处自由下落,求落地时的速度。

2. 答案:(1)动能变化:mgh → (1/2)mv²,势能变化:mgh → 0。

(2)v = √(2gh)。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动能、势能的理解较为困难,需要在课后加强巩固。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能量转换现象,如风能、太阳能等,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计算公式的理解。

2. 能量守恒定律的实际应用。

3. 摩擦力与能量损失的关系。

速度的计算及能量的转化

速度的计算及能量的转化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复习重点、难点:1. 认识物质世界是个运动的世界,自然界一切物体都在运动。

2. 认识物理学中的最基本的运动是机械运动。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及速度是如何定义的。

4. 会用公式计算速度、路程和时间。

5. 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认识微观世界的运动。

6. 知道不同能量间可以相互转换 知识点分析第二章运动与能量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定义「曲线运动物质世界的能量:1. 能量的种类2. 能量的转化3. 能量的利用【典型例题】例1.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探险队乘坐的中华勇士号橡皮艇在长江上游顺流而下,下面几 种说法中正确的是()A. 以橡皮艇为参照物,江水是静止的B. 以江水为参照物,探险队员是静止的C. 以岸边的树为参照物,探险队员是静止的D. 以探险队员为参照物,橡皮艇是运动的解析:若以岸边地面为参照物,探险队员、橡皮艇、江水都向下游运动,而且运动得简单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机械运动<分类变速直线运动"定义『定义公式 速度单位平均速度定义 公式参照物一样快,而岸边的树是不动的。

因此,上面的几种说法中只有“以江水为参照物,探险队员是静止的”的说法是正确的。

正确答案:(B )。

例2.小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度是()A. 1200 米/秒B. 20 米/秒解析:已知:小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米,求:小汽车行驶的速度s 1200米 fv=20米/秒解:t 60秒答:此题应选(B)例3.长20米的一列火车,以36千米/时的速度匀速通过一铁桥,铁桥长980米。

问这列火车过桥要用多少秒?解析:火车过桥的全部过程是指从火车头进桥到火车尾驶出桥的全部过程,所以,所s s V =_- t =_ 通过的路程s应等于桥长与列车长之和。

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tV , v=36千米/时=10米/秒,即可求t答案:已知:u =36千米/时s车=20米s桥=980米求:t解:列车过桥时间stV980米20米=10米/秒=100 秒答:这列火车过桥要用100秒。

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运动与能量》教学教案(教科版)

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运动与能量》教学教案(教科版)

2.1 认识运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运动的普遍性。

知道物质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

2.了解物质世界常见的机械运动形式。

3.初步了解分子、原子的组成,知道微观世界也存在运动。

【过程与方法】通过回忆、联想生活中的大量运动、观察图片、多媒体展示等,经历观察、认识不同形式物质运动的过程,知道研究不同物体的运动要用不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物质世界运动的观察,知道物质世界运动的多样性、复杂性,形成关注物质世界运动及其变化的意识。

2.了解各种运动形式与人类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的紧密联系,初步认识物理学的进步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运动的普遍性。

【教学难点】理解微观世界的运动,知道物质的三态结构模型。

课前准备多媒体视频材料、过山车视频材料、一些常见物体运动的视频片段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视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多媒体展示:美国新泽西州六旗大冒险乐园的过山车—“京达卡-,并阐述它是世界上最快、最高的过山车,最快速度达到206km/h,最高点高度为139.5m。

提出问题:同学们刚刚看到的过山车是否在运动?学生的答案可能有以下三类:(1)运动;(2)不运动;(3)有时运动,有时不运动。

教师引导:首先肯定各同学说得都有道理,但要特别指出能够得出第三种答案的学生观察细心,而且还能够采用分类讨论的方法,阐述有关物理问题,这些都是学习物理的良好习惯。

但是从我们物理学角度应该怎样认识和阐述过山车的运动情况呢?这一章的四节内容分别从四个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我们先学习第一节—认识运动。

二、推进新课(一)运动的普遍性提出问题1:请同学们举出自然界中在做运动的一些物体。

说明:要指多名学生回答。

提出问题2;请同学们举手抢答说出自然界中不做运动的物体。

说明:如果同学们都不举手,则说明同学们对运动的普遍性已经理解了,如果有同学抢答举出了“一些不做运动的物体”,可以让同学们交流讨论后举证进行反驳。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能量与运动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能量与运动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能量与运动【教案】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能量与运动目标:1.了解能量的概念和种类;2.认识能量在运动中的作用;3.学习如何合理利用和节约能量。

一、引入(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不同的物体(如小车、篮球、手电筒等),引发学生对能量的初步思考,并提出问题:“这些物体是如何运动的呢?”二、传授知识(20分钟)1.能量的概念通过简单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能量是指物体进行运动或产生变化所需要的物理量。

2.能量的种类介绍常见的能量种类:机械能、热能、光能、化学能等,通过图片和实例展示每种能量的特点和应用。

三、实践探究(30分钟)1.实验一:机械能转化通过操纵小车、滑梯等设备,让学生亲身体验机械能在运动中的转化。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机械能转化的规律。

2.实验二:光能的应用让学生拿出手电筒,观察光能的传播和照明作用。

教师辅助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带领学生思考光能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

四、拓展延伸(20分钟)1.能量的利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理利用和节约能量,比如通过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来减少能源的浪费,或者按时关闭电器设备以节约电能等。

2.能源保护行动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设计一些能源保护行动,如制作宣传海报、编写宣传口号等,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加深对能源保护的认识。

五、总结(10分钟)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今天所学内容,并分享自己对能量和运动的理解和感悟。

六、课后作业(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列举你身边存在的能量种类。

2.你认为如何合理利用和节约能量?3.设计一张宣传海报,呼吁大家保护能源。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了解了能量的概念和种类,还亲身参与了实验活动和拓展延伸,促进了学生对能量与运动的理解和探索。

同时,通过让学生思考能源保护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能源利用的自觉性。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运动与能量 能量教案新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运动与能量 能量教案新版教科版

2.4 能量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一切物体都具有能量,不同运动形式对应不同形式的能量。

2、知道各种能量之间可以转化,初步懂得利用能量的过程就是不同能量之间进行转化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1、通过联系生活现象、观察教科书图片、讨论交流,让学生认识常见的能量形式。

2、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初步了解不同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物质世界不同运动和能量形式的认识,尤其对能量转化利用的认识,使学生能从能量运动高度来认识自然界的运动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现象,拉近了物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到物理学就在身边,物理学与我们人类生活、社会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经常应用的能量。

【教学难点】能量的概念。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电脑、展台、自制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什么是能量?下面先请同学们看一段影片(插播汽车运动具有机械能的视频文件)。

然后指出:能量是物质运动的一种量度。

我们知道物质世界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电磁运动,化学运动,原子核运动和基本粒子的运动等。

所以能量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那么,我们经常应用的能量都有哪些呢?二、讲授新课:下面请同学们讨论、思考一下,看看你能说出几种能量?师生讨论,交流,然后一起归纳总结几种最基本的能量形式。

1.基本能量形式:光能,机械能,内能,电能,化学能,核能。

2.能量的转化:自然界中的能量不仅多种多样,而且当物质运动形式发生转变时能量的形式也同时发生转变。

如:①太阳辐射使大气运动,太阳能转化为风能。

(多媒体)②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多媒体)③蒸汽机车,将蒸汽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多媒体)④电炉通电后,将电能转化为内能。

⑤电风扇通电后,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和内能。

小结:能量转化过程就是从一种运动形态转变成另一种运动形态。

3.能量的利用:能量的利用,就是把某种形式的能量按人们的需要有控制的加以转化的过程。

小学四年级教案 运动与能量-市赛

小学四年级教案 运动与能量-市赛

运动与能量【学习目标】1.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2.观察、描述运动的物体撞击其他物体时的现象。

3.能用简单的图示表达物体的运动过程或现象。

4.联系生活、观察图片,识别日常生活中的能量,并会设计简单的验证实验。

【学习重点】观察、描述运动的物体撞击其他物体时的现象。

【学习难点】识别日常生活中的能量,并会设计简单的验证实验。

【学习过程】一、预习指南(一)预习课文后,完成下列填空。

1.我们生活中大部分能量来源于________。

2.电流通过小灯泡发光了,________转化为________。

3.运动的物体撞击静止的物体能够发出________,或者改变物体的________,或者使本来静止的物体________起来,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________。

4.运动物体具有的________,有时也会给人体带来巨大的伤害。

二、搜集资料与思考探究(一)搜集资料请你从问题银行存折中取出一个你最感兴趣的问题,试着自己搜集材料来解决问题。

(二)理解与应用1.跳远运动员落地时为什么溅起了很多沙子?2.铅球为什么能把地面砸出一个小坑?3.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4.生活中的能力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形式?请举例说明。

【学习小结】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需要努力的地方?【精炼反馈】一、小法官(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打×)1.物体的运动有时会包含多种。

()2.用电器将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能。

()3.跳远运动员落地时溅起了很多沙子,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4.运动物体具有的能量,有时也会给人体带来巨大的伤害。

()5.有些物体工作时不需要能量。

()6.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7.我们天天都生活在与能量有关的世界。

()二、取出珍宝(把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关于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冰冷的铁块不具有能量B.能量是与运动物体有关的物理量C.冰水不能煮鸡蛋,所以水不具有能量2.()能把电能转化为热能。

期末专项复习(二) 运动与能量—2020秋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课件(共28张PPT)

期末专项复习(二) 运动与能量—2020秋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课件(共28张PPT)

m 处相遇
甲地到乙地全长 60 km,汽车从甲地出发,以 30 km/h 的速度行驶 15 km 后,接着又以 45 km/h 的速度行驶到乙地。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 度为多少千米每小时?
解:汽车在前 15 km 行驶的时间: t1=vs11=3105kkmm/h=0.5 h, 汽车在后一段行驶的路程:
甲、乙两同学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他们通过的 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两同学在 0~15 s 内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B.在 0~10 s 内,乙同学的速度为 10 m/s C.在 0~20 s 内,两同学的平均速度相等 D.在 0~15 s 内,乙同学追上甲同学并在 100
s2=s-s1=60 km-15 km=45 km,
行驶的时间:
t2=vs22=4455kkmm/h=1 h,
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
v=st=0.560h+km1
=40 h
km/h。
答: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为 40 km/h。
分层作业
1.下列实例中,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 ) A.香水瓶打开盖后,满屋充满香味 B.汽车驶过后,公路上扬起灰尘 C.将泥沙放入水中,水变混浊了 D.扫地时,太阳光下能看到大量尘埃做无规则运动
考点类型
游客乘坐在橡皮艇中沿河顺流而下,下面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D)
A.以橡皮艇为参照物,河水是静止的 B.以河水为参照物,游客是静止的 C.以岸边的树为参照物,客是静止的 D.以游客为参照物,橡皮艇是静止的
如图所示,甲、乙两辆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的速度_大__于___乙 的速度,18 s 时乙通过的路程是___1_8___m。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二章运动与能量复习(共65张PPT)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二章运动与能量复习(共65张PPT)

• 3、测量的基本工具:测长度——刻度尺 ,测时间——秒表
测质量——托盘天平 , 测力——弹簧测力计
测温度——温度计 ,
测液体体积——量筒
• 测电流——电流表 ,
测电压——电压表
1.如何区别生鸡蛋与煮熟的鸡蛋?黄色的五 角硬币是铁做的吗?白色的一元硬币是铁的 吗?小明拿磁铁吸一吸。 2.刚从冰箱里出的冰棒,会不断地冒 “白气”,“白气”热吗?又是怎样形成 的呢?那么“白气”是向上冒呢,还是向 下冒呢? 3.取两只相同的杯子,一只装入清水,另一只 装入同样多 的浓盐水,同时放入冰箱中,哪种 水先结冰? 说说以上这些属于科学探究的那个步骤?
第1课时 │ 归类示例
例1 夏季闷热的夜晚,紧闭门窗,开启卧室空凋。 由于室内外温差大,第二天早晨,玻璃窗上常常会出现一 层水雾。这层水雾是在室内一侧,还是在室外一侧?请写 出你的猜想及你猜想的依据。
猜想:呈在__室__外____侧(选填“室内”或“室外”)。 猜想的依据是:_室__外__空__气__中__的__水__蒸__气__遇__到__较__冷__的__玻__ 璃液__化__形__成__小__水__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育科学版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
米( m)
刻度尺
零刻线
分度值
垂直 分度值
数字 单位
2021/8/26
·教育科学版
• 第一章第二三节(6个考点)
• 1、长度基本测量工具是刻度尺, 精确测量工具: 游标卡尺、 螺旋测微器等
长度的国际基本单位是 米,符号是m。
• 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
• 读:视线要正对刻度线或与尺面垂直,一定要估读。 • 记:数据和单位。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JK)精品教学课件 第二章 运动与能量 运动的描述(第2课时)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JK)精品教学课件 第二章 运动与能量 运动的描述(第2课时)
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方法一:路程相同,比 较时间。所用时间少的
运动得快。
方法二:时间相同,比 较路程。经过路程长的
运动得快。
练一练
如图所示,甲乙两图分别表示比较自行车和摩托车 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图甲表示相同时间比

图乙表示相同路程比

思考:若路程 s 不相同,时间 t 也不相同,那如何去比较运 动的快慢呢?
ts
t 或 ________v______。
2.5m/s= 18 km/h 72km/h= 20 m/s
3.沪杭高铁杭州至上海试运行途中,国产“和谐号”时 速达到416.6公里(416.6km/h)。美国研制的中短途 运输机“波音737”起飞时的速度约为90m/s,那么“和 谐号”动车组与“波音737”客机谁更快?
4.如图所示为赵宁同学乘坐出租车到 出租车专用发票 达目的地时的出租车专用发票,则出 车号 AT-8283
租车在该段路程行驶的时间是多少? 出租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少?
解: t=5min= 1 h
12
日期 上车 下车 单价 里程
17-05-20 10:00 10:05 2.4元 3.0km
v
s t
3km 1h
36.动车已经成为人们出行常见的交通工具,其中D92次和D93 次列车的运行时刻见下表:
南昌-上海南
上海南-南昌 运行距离
D92 8:34开 次 13:49到
D93 15:31开 次 20:39到
840km
根据上述列车运行时刻表的信息可知:D92次列车从南昌到 上海南所用的时间是 315 min,它的速度为160 km/h。
3.单位: 基本单位 m/s 或 m ·s-1
读作 米每秒 常用单位 km/h 或 km ·h-1

JK教科版 初二八年级物理 上册第一学期秋(教学设计 教案与教学反思)第二章 运动与能量 2.运动的描述

JK教科版 初二八年级物理 上册第一学期秋(教学设计 教案与教学反思)第二章 运动与能量 2.运动的描述

2.运动的描述教学目标三维目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描写运动必须要有参照物、学会根据具体情况选取合适的参照物。

2.能用事例解释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物理学家是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与静止的。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交流知道选定参照物来确定物体的运动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知道探寻物质世界的奥秘,要从研究物质的运动开始,而研究运动,要从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开始学习。

形成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会根据具体情况选取合适的参照物。

2.通过选取不同的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3.知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常见的两种方法。

4.知道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速度的单位,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教学难点1. 通过选取不同的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2. 知道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速度的单位,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一书中提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m高空飞行时,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飞行员以为是一只小昆虫,便一把把它抓了过来。

令他吃惊的是,抓到竟是一颗子弹。

这名法国飞行员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本领呢?什么情况下我们也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学习完本节的知识后,相信你的这些疑惑就会得到解答。

教学活动本节分为三个教学板块:(1)参照物;(2)动与静;(3)快与慢。

一、参照物组织学生看课本P23,讨论:小明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看法。

小结:首先明确本问题中研究对象是火车中的小明,小明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其次根据前面所学机械运动的知识,判定火车、火车旁的三位同学和小明都在做机械运动。

但是小明所说的同学们都在后退的说法都有道理。

因为他们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选定的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同。

问:小明看到火车旁的三位同学在后退,是以什么为标准的?答:以车厢为标准,火车旁的三位同学相对于车厢的位置的发生了改变,所以说三位同学是运动的。

《运动与能量》全章教学设计

《运动与能量》全章教学设计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第一节理解运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2) 理解微观世界的运动;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水平和提出问题的水平。

(2)经历探究过程,有初步的探究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2)理解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机械运动。

【教学难点】对微观世界运动的理解。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式教学法。

【实验教具】两只空广口瓶,玻璃板,二氧化氮气体;两个铅块(事前用小刀刮亮)铁架台,钩码;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运动是个多义词,物理学中所说的运动主要指宏观运动和微观运动两大方面。

一、宏观物体的运动: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运动世界。

观察画面(或者动画)。

画面上的内容有:神舟号升空、车辆行驶、大雁南飞、雨从天降。

提出问题:运动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学生讨论得出结果:它们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

你们还能举出哪些这样的运动?学生再举出一些运动现象:天体运动(如地球围绕太阳转动)、大气和水的流动、人跑步……通过观看图片和动画以及学生讨论发言,使学生明白物质世界的运动是多种多样的,整个世界都在运动。

而最简单又最基本的运动就是物体位置的变化,这种运动就叫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提问并组织学生回答: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

对于回答中所举机械运动实例,教师要明确指出是哪个物体相对什么物体有位置的改变。

组织同学看课本图,提问:图中的哪些物体在做机械运动?问:铁轨、地球上的树木、高山,我们教室中的课桌和椅子是运动的吗?答:它们都在跟随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

小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板书:“1.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教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2.1运动与能量教案

教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2.1运动与能量教案

教案:教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2.1运动与能量一、教学内容1. 运动的概念及其分类: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2. 机械能的概念及其分类:动能、势能、机械能等。

3. 运动与能量的关系: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能量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的概念及其分类,理解运动与能量的关系。

2.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机械能的概念及其分类,能够运用机械能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2. 教学重点:运动的分类、机械能的概念及其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小车、斜面、砝码等)。

2.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作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描述日常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如走路、骑车、开车等。

2. 知识点讲解:讲解运动的概念及其分类,通过示例和图示让学生理解不同类型的运动。

接着讲解机械能的概念及其分类,让学生了解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区别和联系。

3. 实验演示:进行斜面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小车在不同高度和斜度下的运动情况,引导学生理解重力势能和动能的转化。

4. 例题讲解:讲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让学生通过例题理解机械能的守恒原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机械能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从高处下落到地面的过程中机械能的变化。

6. 知识点巩固:通过小组讨论和问答形式,让学生复习和巩固运动和机械能的概念及其分类。

7. 作业布置:布置有关运动和机械能的练习题目,要求学生课后完成。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运动与能量运动:直线运动曲线运动机械能:动能:质量×速度²势能:质量×重力加速度×高度机械能:动能+势能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物体从高处下落到地面的过程中机械能的变化。

2. 答案: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微观世界的运动
(1)物质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__________组成的。物质里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不规则运动。例:“八月桂花香”;墨水滴在清水中,一会儿杯中水变成墨水的颜色等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运动。
物质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而物质所处的不同状态与分子的运动情况有关。
(2)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英国物理学家____________提出了原子_____________模型.原子由___________和_________组成.原子的中心有原子核,核周围都与电子的运动有关,半导体技术、超导体、激光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都基于电子运动的有关理论。
C.乙火炬一定静止D.乙火炬一定向左运动
3、甲、乙、丙三个升降机同时向上运动,且V甲>V乙>V丙,如果以乙为参照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和丙都向下运动B.甲和丙都向上运动
C.甲向上运动,丙向下运动D.甲向下运动,丙向上运动
4、P、Q是同一直线上相距10m的两点,甲、乙两小车从P点出发向Q运动,它们运动的s-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2)平均速度: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通过某段路程的平均快慢程度,叫做平均速度。(平均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3)平均速度的公式: 说明:平均速度总是对某一段路程(或时间间隔)而说的。对不同的路程(或时间间隔),平均速度一般是不同的。
(4)测平均速度:实验器材有秒表和刻度尺,分别测出时间和路程,利用 进行计算。
C.核能→内能→电能D.电能→太阳能→内能
11、放在传送带上的货物,与传送带一起向右运动,如图所示,那么货物相对于传送带是________的,相对于地面是________的。
12、五一假期,小明与父母乘长途汽车外出旅游,小明看见前面的小车与他的距离保持不变,后面的卡车离他越来越远.如果以长途汽车为参照物,小车是________的(选填“静止”或“运动”),卡车是______的(选填“静止”或“运动”).小明爸爸说小明没有动,他所选的参照物是______.
(3)原子核是由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构成的,质子和中子都是由_________构成的.
原子核内部也在运动,如原子弹爆炸、核能发电及放射现象。
(二)运动的描述
1、参照物
(1)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和如何运动,首先要选一个_____________,这个标准物叫做参照物。(事先被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
A. B. C. D.
9、如图所示,汽车上的速度计,一辆汽车以此速度通过一座长1600m的大桥,则()
A.该汽车的行驶速度是80m/s
C.该汽车通过大桥的时间为20s
B.该汽车通过大桥的时间为2min
D.该汽车通过大桥的时间为72s
10.利用焚烧垃圾来发电,此过程中的能量如何转化()
A.化学能→内能→电能B.太阳能→内能→电能
B.加油机相对于“歼—l0”战斗机是静止的
C.“歼—l0”战斗机没有速度D.加油机和“歼—l0”战斗机都静止在空中
2、在2008北京奥运圣火传递活动中,现场某记者同时拍下了固定在地面上随风飘动的旗帜和附近的甲、乙两火炬照片,如图所示。根据它们的飘动方向,可以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火炬一定静止B.甲火炬一定向右运动
13、在平直的公路上,有三辆汽车正同向顺风行使,此时甲车上的感觉顺风,乙车上的人感觉逆风,丙车上的人感觉无风,由此可以初步判断三辆汽车中行驶速度最大的是______车。若以丙车为参照物,风与丙车处于相对________状态;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是________的。
14、中国“子弹头”列车的科学名称是“动车组”。这种新型列车在动力、材料和内部结构上都使用了最新的机车技术,投入使用的CRH—Z型电力动车组,最高时速可达250km/h,以南京—苏州为例,从南京9:30发车,11:06到达苏州,全程218km,则此动车组的平均速度为______ _km/h。
2、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1)匀速直线运动:一个物体沿着直线运动,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始终________,这样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把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定义为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6、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4s内通过20m的距离,那么,它在前2s内速度一定是()
A.80m/sB.10m/sC.5m/sD.无法确定
7、某物体用V1的速度运行了t秒钟,接下来又用V2的速度运动了t秒钟。那么该物体在这两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
A. B. C. D.
8、某小车从甲地到乙地,前半段路程的速度为V1,后半段路程的速度为V2。那么该小车在整过路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以及它的运动情况如何,取决于所选的___________。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的,与所选择的参照物有关,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其运动情况可能不同。例:乘电梯上升的乘客,选择地面为参照物时,乘客是____________;选择电梯为参照物时,乘客是_____________。
15、一艘轮船以20km/h的速度顺流而下由甲地到达乙地,又以10km/h的速度逆流而上由乙地返回甲地,求轮般在甲、乙两地往返中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__.
16、一列火车以54千米/时的速度完全通过一个山洞,耗时40秒,已知这列火车长100米,则山洞的长为米。
教学反思:
教学重点
了解什么是机械运动,了解运动的描述方法,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体会速度的概念,能熟练进行有关速度的计算。
教学难点
感受微观世界的运动,根据选择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速度的计算。
教学方法
观察实验法、科学猜想、实验探索法、讨论归纳法、多媒体演示、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运动与能量
一、认识运动
二、运动的描述
三、运动的速度
四、能量
作业设计:
指导丛书第一章达标检测题
教学步骤
个案修改
一.基础知识
(一)认识运动
1、宏观物体的运动
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机械运动。
(说明:宏观物体发生的机械运动,人们是可以用肉眼看见或感受到物体的位置在发生改变,但有时需要长时间才能看见,如地形变化。)
安定学区三市中学九年级物理科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运动与能量
主备教师
邓斌
上课教师
教学课时
1
备课日期
上课日期
学期教学总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2、知道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运动3、知道参照物的概念。4、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5、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6、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7、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际体验,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通过实际体验,理解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通过对描述运动快慢方法的讨论,体会速度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换算关系:1m/s =_______km/h ;1km/h=________m/s.
例:3m/s = 3×__________=________km/h ;18km/h= 18×_________=_______m/s
3、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
(1)变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运动时,其速度的大小发生变化,即在相等的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________________,这种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A.甲车速度小于乙车速度
B.经过6s,乙车离P点10m
C.甲车比乙车早3s通过Q点
D.经过3s,甲、乙两车相距6m
5、甲、乙两小车运动的s-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
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甲车的速度为10米/秒,乙车的速度为2米/秒。
C、经过6秒,甲、乙两车相距2米。
D、经过5秒,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均为10米。
(四)能量
1、各种形式的能量(能量是与物体运动有关的物理量)
(1)机械能:物体做机械运动所具有的能量。(2)电能;(3)光能;(4)太阳能;
(5)内能(热能):物体内部分子运动具有的能量;(6)核能:原子核内部具有的能量
(7)化学能:物体发生化学反应具有的能量。
2、能量的转移和转化
(1)能量的转移:能量的形式没有改变,能量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
(3)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加油机
战斗机
二.练习题
1、中国是掌握空中加油技术的少数国家之一。如图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三代战斗机“歼—10”在空中加油的情景,在加油过程中()
A.加油机相对于“歼—l0”战斗机是运动的
例:冬天,手冷时放在火上烤一会儿就暖和了;电线输电。
(2)能量的转化:能量的形式发生改变,一种形式的能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例:木柴燃烧时,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能和_______能;电动机转动时,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__能;植物的光合作用是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__能.
说明:①参照物必须是具体的物体,而不是抽象的事物,如不能选择“天空”、“地平线”、“宇宙”等。②参照物可任意选择,既可以是运动的物体,也可以是静止的物体,但不选研究对象本身。③参照物选定后就假定该物体是静止的(不动的)。④参照物选择应根据需要和方便来确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