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解读

合集下载

2009诺贝尔化学奖

2009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和以色列科学家获得2009诺贝尔化学奖人民网斯德哥尔摩10月7日电(记者陈雪霏)美籍印度科学家拉马克利什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美国科学家斯太茨(Thomas A. Steitz)和以色列科学家雍纳斯(Ada E. Yonath)因其对核糖体的结构和作用的研究而获得200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7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他们获奖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对生命核心过程的一项研究:核糖体将DNA信息转变为生命。

核糖体生产蛋白质,来控制所有生物的化学成分。

核糖体对生命至关重要,他们是新抗生素的主要目标。

虽然他们三位科学家独立工作,有时甚至是竞争状态,但他们都用X光晶体学展示了核糖体的结构以及他们是怎样在原子水平上发挥作用的。

诺奖评委解释说,这项研究可以很快在实际中得到应用。

今天的抗生素药品治疗很多疾病,主要是通过阻止核糖体细菌发挥作用。

没有发挥作用的核糖体,细菌就不能生存。

拉马克利什南今年56岁,出生在印度,但是美国人,目前是英国剑桥大学分子生物实验室结构研究课题的领头人。

68岁的斯太茨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目前是休斯医学院的教授和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

70岁的雍纳斯是1968年在魏则曼科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后在这里任教授。

她是第三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女科学家,是45年来的第一位女科学家。

她在新闻发布会上的电话采访中表达了她听到这一消息时的心情,“非常高兴,也充满感谢”。

诺奖奖金共一千万瑞朗,合141万美元。

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小传瑞典皇家科学院7日宣布,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托马斯·施泰茨和阿达·约纳特3位科学家共同获得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拉马克里希南1952年出生于印度金奈,目前持有美国国籍。

拉马克里希南1971年在印度巴罗达大学获物理学学士学位,1976年在美国俄亥俄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76年至1978年在加州大学圣迭哥分校获生物学研究生学位,1978年至1982年在耶鲁大学化学系做博士后,1982年至1999年曾先后在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和布鲁克黑文国家实验室等工作,1999年至今在英国剑桥大学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工作。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诺贝尔化学奖是以瑞典着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33-1896)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5项奖金之一。

诺贝尔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从1901年开始负责颁发,总共被颁发了107次。

期间只有1916、1917、1919、1924、1933、1940、1941和1942八年没有颁发。

诺贝尔奖奖项空缺,除了受到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之外,还受到了诺贝尔奖组委会“宁缺毋滥”的评奖理念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诺贝尔化学奖共有172位获奖者。

其中英国生物化学家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ickSanger)在1958年和1980年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因此历史上获得诺贝尔奖的总共只有171人。

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的平均年龄是58岁。

其中有32人获奖年龄介于50岁和54岁之间,几乎占到了总获奖人数的20%。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获奖原因1901年--1910年1901年:雅克布斯范特霍夫(荷)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

1902年:赫尔曼费歇尔(德)合成了糖类和嘌呤衍生物。

1903年:阿累尼乌斯(瑞典)提出了电离理论,促进了化学的发展。

1904年:威廉拉姆齐爵士(英)发现了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元素,并确定他们在周期表里的位置。

1905年:阿道夫拜耳(德)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

1906年:穆瓦桑(法)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

1907年:爱德华毕希纳(德)对酶及无细胞发酵等生化反应的研究。

1908年:欧内斯特卢瑟福爵士(新西兰)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

1909年: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德)对催化作用,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研究。

1910年—1919年1910年:奥托瓦拉赫(德)在脂环类化合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促进了有机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的研究。

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研究——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解读

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研究——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解读
警 令 ◆ ◆
核 糖 体 的 结 构 和 功 能 研 究
20 0 9年诺 贝尔化 学奖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
【 摘要】2 0 09年诺 贝尔化学奖的获 奖者在原子水平上构建起核糖体的晶体 结构 , 示 了核糖体合成蛋 白质的关键机理 : 揭 肽键 生成机理和 蛋 白质翻译的高精 确性 。核糖体结构和功 能研究对开发新抗生素具有重要的意义 , 是一项具有 重要现 实意义的研 究。 【 关键词】诺 贝尔化 学奖 核糖体 结构 功能 抗 生素
子的空间位置。这项研究将遗传信息在生命体 中的复制、 转录和翻译三部 曲 确定的对称 性, 是最复杂的蛋白质/ N R A复合物之一 , 获取高质量 的核糖体 中最后一步进行了解读——核糖体 如何将生命体 中信使 R A( R A 上 的 晶体本身就是一个艰难的任 务。其次 , N mN ) 核糖体 极不稳 定, 当环境 条件和生 遗传信息转变为蛋 白质。这是继 16 92年詹姆斯 ・ 沃森(a s・ t n 、 Jme Wa o ) 弗 理状态的改变会发生聚合或 解离。核糖体本 身的这些 特性使得许 多结 晶 s 朗西斯 ・ 克里 克 ( r c ・ r k 等人 因“ D A分 子的双螺旋 结构 的研 学家直到 7 年代 对核 糖体能 否结 晶仍表 示怀疑 。但是 约纳 特却 迎难而 Fa i C c ) ns i 对 N 0 究”2O 、 6年罗杰 ・ O 科恩伯格 ( oe K br) 在分子水平研究 D A的遗 上 , 7 年代末踏上艰难探索核糖体结 晶的孤独 之旅, R gr ∞ eg 因“ N 在 0 为核 糖体结构研究 传信息怎么转录到 m N 分别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之后, R A” 再次在该研究领域 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 成为诺贝尔化学奖历史上的第 四位女性获奖者 。

2001-2010诺贝尔化学奖分析

2001-2010诺贝尔化学奖分析

2001-2010诺贝尔化学奖分析摘要:本文在之前百年诺贝尔化学奖分析的基础上,简单分析统计了2001-2010化学奖的数据及规律。

关键词:诺贝尔化学奖分析诺贝尔奖金从1901年设立以来,迄今已有近一百一十年的历史。

一百一十年来它记录了20世纪到21世纪初的重大科学成就。

诺贝尔奖不仅已成为科学家们的崇高荣誉,其数量多少更成了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水平和科技实力的标准。

1 2001-2010诺贝尔化学奖国家分布情况2001-2010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国度统计表如表1。

如果我们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数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发展水平的尺度之一,那么就可以发现一个国家的科学发展是与其社会、经济、教育发展相对应的。

除2007年外,2001-2010每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中都有美国的科学家。

从获奖人数看,也是美国最多,占了一半以上;其次是日本,再次是以色列。

以色列在2000年以前未有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但其科学研究水平在21世纪有了很大的突跃,有3位科学家在2004、2009年度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值得一提的是以色列女科学家阿达·约纳特因对细胞内的“蛋白质制造工厂”——核糖体的研究成果卓著而获得200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这也是1964年以来首次有女科学家摘得诺贝尔化学奖桂冠。

在诺贝尔化学奖历史上,约纳特是第四名女性获奖者。

先前3人分别为玛丽·居里及女儿伊雷娜·约里奥·居里、多萝西·克劳福特·霍奇金。

在诺贝尔奖百余年的历史上女性获奖者少之又少,虽不乏居里夫人这样两度获奖的传奇人物,但只有35位女性获诺奖殊荣,所占比例不到获奖总人数的5%。

2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年龄分析化学诺贝尔获得者的年龄结构,取每年的年龄平均值,其分布如表2。

2001-2010年的25位获奖者中,年龄最小的是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获奖时年龄43岁,年龄最大的是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获奖时年龄85岁。

2009年诺贝尔奖

2009年诺贝尔奖

2009年诺贝尔奖诺贝尔奖奖牌2009年诺贝尔奖(Nobel Prize 2009)诺贝尔奖网站网址:/2009年诺贝尔奖揭晓时间[1]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本年度揭晓仪式于10月5日起陆续举行。

与去年相同,今年诺贝尔奖每项奖金仍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

据诺贝尔基金会介绍,今年诺贝尔奖各奖项的具体揭晓时间如下:1、生理学或医学奖:格林尼治时间5日9时30分(北京时间5日17时30分);2、物理学奖:格林尼治时间6日9时45分(北京时间6日17时45分);3、化学奖:格林尼治时间7日9时45分(北京时间7日17时45分);4、文学奖:格林尼治时间8日11时00分(北京时间8日19时00分);5、和平奖:格林尼治时间9日9时(北京时间9日17时);6、经济学奖:格林尼治时间12日11时(北京时间12日19时)。

按照传统,2009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依然将在今年12月10日举行。

除和平奖颁奖仪式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以外,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文学奖和经济学奖都将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

2009年诺贝尔奖获奖者∙2009年生理学或医学奖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17时30分,2009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揭晓,三位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兰克波恩(Elizabeth H. Blackburn)、卡罗尔•格雷德(Carol W. Greider)以及杰克•绍斯塔克(Jack W. Szostak)共同获得该奖项。

他们发现了由染色体根冠制造的端粒酶(telomerase),这种染色体的自然脱落物将引发衰老和癌症。

[2]∙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据诺贝尔委员会网站6日报道,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由华人科学家高锟、韦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三人分享。

[3]∙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7日宣布,万卡特拉曼·莱马克里斯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 、托马斯·施泰茨(Thomas Steitz) 和阿达·尤纳斯(Ada Yonath)获得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

2009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破译人类“生命时钟”

2009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破译人类“生命时钟”
正病 因。科学 家在癌症 的研 究 中 发现 , 癌细胞 没有细胞 周期 , 能像
出根据细胞 分裂 的次数来推 算动
物的寿命。人 体细胞 分裂 的周期 大约是 2 . , 4年 照此 计算 , 的寿 人
命应 为 1 O岁。 目前 , 2 但 人类的最 高平均 年龄只 能达到 生理 寿命 的
得从生命 的基本单位 细胞说 起。
o细胞 寿命 有定 制 。
学过 生物学 的人都知道 ,生 物 体 是 由细胞 构成 的 , 细胞 是生物体 的基 本 结构 和 功 能位 。科 学 家发 现, 细胞 在成 长过程 中分 裂的次数
> 卡 萝尔 ・ 雷德 > 格
是有规律 的 , 到一 定阶段 细胞就 出
能 的研 究 ” 获 奖 , 糖体 是进 而 核 行 蛋 白质 合 成 的 重 要 细 胞 器 ,
痛 和 拯救 生 命 。 拉 马 克里 希 南 15 9 2年 出生于 印度 金 奈 ;施泰
茨 14 9 0年 出生于美 国威斯 康 星 州 ; 纳特 1 3 约 9年 出生 于 耶 路 9 撒 冷。他们 将平 分 1 0 0 0万瑞 典 克朗( 约合 1 0万 美 元 ) 4 的诺 贝
位 获 得诺 贝尔 化 学 奖 的 女科 学
用 X射 线 蛋 白质 晶体 学 方法 绘
制出 3 D模 型 来 体 现 合 成 核 糖
体 成 千上 万个 原子 的位 置 , 们 他
绘 制 的模 型 已被 广 泛 应 用于 新
抗 生 素 的 研 制 , 减 少 患 者 的 病 以
家。三人 因对 “ 核糖体 结 构和功
将 20 0 9年诺 贝尔生理 学或 医学 奖 授予 美国科学家伊 丽莎 白・ 布莱 克

核糖体的研究历程——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核糖体的研究历程——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BriefIntroductionofNobelPrizeChineseJournalofNatureV01.31No.6起,中央为一凹陷;小亚基呈长条形,大小约为23amx12nm.在约1/3长度处有一个细的裂缝,将小亚基分为大小两个区域;大小亚基结合形成完整核糖体的时候,凹陷部分彼此对应形成隧道,mRNA将从此穿过。

此外,在大亚基上也有一条垂直于mRNA通道的隧道。

蛋白质合成时,新合成的肽链由此隧道中穿出,可保护新生肽链免受蛋白水解酶的降解。

单个核糖体上有6个与蛋白质合成有关的活性位点(图2),在蛋白质合成中各司其职:①mRNA结合位点;②A位点(aminoacyl.tRNAsite):即氨酰基-tRNA位点,是新参入的氨酰_tRNA结合位点;③P位点(pep.tidyl—tRNAsite):即肽酰基_tRNA位点,为延伸中的肽酰一tRNA结合位点;④E位点(exitsite):即释放位点,为肽酰转移后即将释放的空载tRNA结合位点;⑤肽酰基转移酶的催化位点:可催化氨基酸间形成肽键,这是蛋白质合成中的关键反应;⑥GTP酶的结合位点:为延伸因子EF.G的结合位点,可催化肽酰tRNA从A位点转移到P位点,促进肽链延伸。

核糖体大小亚基相互配合,相互分工。

大亚基有肽酰基转移酶中心(peptidyltransferasecentre),催化肽酰转移反应;小亚基为解码中心(decodingcentre),涉及tRNA上的反密码子和mRNA中密码子间的匹配,小亚基还具有复杂的校正机制.使翻译发生的错误减少到最小程度。

图2核糖体结构示意图1.2核糖体RNA(rRNA)原核细胞核糖体30S亚基含有21种蛋白质和一分子16S核糖体RNA(rRNA);50S大亚基中含有34种蛋白质以及5S,23SrRNA各一分子。

真核细胞核糖体的40S小亚基中有30多种蛋白质以及一分子18SrRNA;60S大亚基中有50多种蛋白质及5S,5.8s和28SrRNA各一分子。

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成果简介

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成果简介

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成果简介摘要:主要介绍了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托马斯•施泰茨和阿达•约纳特在有关核糖体结构和功能领域的研究成果,并阐述其现实意义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核糖体晶体结构抗生素生理功能蛋白质瑞典皇家科学院2009年10月7日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美国科学家托马斯•施泰茨(Thomas A. Steitz)和以色列女科学家阿达•约纳特(Ada E. Yonath),以表彰他们在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研究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

他们以较高的分辨率确定了核糖体的结构以及它在原子水平上的功能机理,并通过建立3D模型展示不同抗生素与核糖体的结合。

本文主要介绍该项研究成果,并阐述其现实意义和发展前景。

1 核糖体简介蛋白质生物合成是把储存在DNA分子上的遗传信息“翻译”成有各种生物功能蛋白质的复杂过程。

所有有机体中,DNA的转录都是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传递给mRNA,而mRNA的翻译过程则需要在核糖体这个平台的作用下进行【1】。

1.1 核糖体的组成细菌(70S)核糖体包含了一大一小2个亚基(30S,50S),S表示超离心沉降系数。

30S亚基由大约20个不同的蛋白质与16S rRNA(含有1600个核苷酸)组成;50S 大亚基由大约33个不同的蛋白质、23S rRNA(含有2900个核苷酸)和5S rRNA(含有120个核苷酸)组成。

尽管真核生物的核糖体比原核生物的更大更复杂,但核糖体的总体结构却相似【2】。

对于tRNA,核糖体有3个结合位点:A位点、P位点和E位点(见图1)。

而mRNA定位于30S亚基颈部的通道上,在新生肽链的延伸过程中它以梯状排列的方式穿过通道。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精编版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精编版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1901年-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诺贝尔化学奖是以瑞典着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33-1896)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5项奖金之一。

诺贝尔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从1901年开始负责颁发,总共被颁发了107次。

期间只有1916、1917、1919、1924、1933、1940、1941和1942八年没有颁发。

诺贝尔奖奖项空缺,除了受到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之外,还受到了诺贝尔奖组委会“宁缺毋滥”的评奖理念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诺贝尔化学奖共有172位获奖者。

其中英国生物化学家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ick Sanger)在1958年和1980年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因此历史上获得诺贝尔奖的总共只有171人。

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的平均年龄是58岁。

其中有32人获奖年龄介于50岁和54岁之间,几乎占到了总获奖人数的20%。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获奖原因1901年--1910年1901年:雅克布斯?范特霍夫(荷)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

1902年:赫尔曼?费歇尔(德)合成了糖类和嘌呤衍生物。

1903年:阿累尼乌斯(瑞典)提出了电离理论,促进了化学的发展。

1904年:威廉?拉姆齐爵士(英)发现了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元素,并确定他们在周期表里的位置。

1905年:阿道夫?拜耳(德)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

1906年:穆瓦桑(法)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

1907年:爱德华?毕希纳(德)对酶及无细胞发酵等生化反应的研究。

1908年:欧内斯特?卢瑟福爵士(新西兰)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

1909年: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德)对催化作用,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研究。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0、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是两位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莱夫科维茨(Robert J. Lefkowitz)和布莱恩·克比尔卡(Brian K. Kobilka)因―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获得。

大约一千个基因编码这类受体,适用于光、味道、气味、肾上腺素、组胺、多巴胺以及复合胺等。

大约一半的药物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起作用。

1、2011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是今年70岁的以色列科学家丹尼尔-肖特曼,他因发现准晶体的贡献获奖。

这种材料具有的奇特结构推翻了晶体学已建立的概念。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委员会说,准晶体就像是―原子层次重现的阿拉伯世界马赛克拼图‖,从不重复自身。

在此之前,科学家一直认为晶体内的原子结构得重复自身排列。

2、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是美国科学家理查德·赫克、日本科学家根岸英一和铃木章共同获得在―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研究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其研究成果使人类能有效合成复杂有机物。

3、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的是英国剑桥大学科学家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美国科学家托马斯·施泰茨和以色列科学家阿达·约纳特因,他们在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们都采用了X射线蛋白质晶体学的技术,标识出了构成核糖体的成千上万个原子,不仅让我们知晓了核糖体的―外貌‖,而且在原子层面上揭示了核糖体功能的机理。

同时这三位科学家构筑了三维模型来显示不同的抗生素是如何抑制核糖体功能的,这些模型已被用于研发新的抗生素,直接帮助减轻人类的病痛,拯救生命。

4、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以及美国华裔科学家钱永健。

他们三人因为在绿色荧光蛋白(GFP)研究和应用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5、2007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以表彰他在―固体表面化学过程‖研究中作出的贡献,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的过程,甚至能解释臭气层破坏,半导体工业也是与表面化学相关联的领域。

2009年新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2009年新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2009年新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约西亚·威拉德·吉布斯(Josiah Willard Gibbs)2009年年新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物理化学家、数学物理学家约西亚·威拉德·吉布斯(Josiah Willard Gibbs)。

他奠定了化学热力学的基础,提出了吉布斯自由能与吉布斯相律。

他创立了向量分析并将其引入数学物理之中。

吉布斯所著的《论非均相物体的平衡》一文被认为是化学史上最重要的论文之一,其中提出了吉布斯自由能、化学势等概念,阐明了化学平衡、相平衡、表面吸附等现象的本质。

2009年新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亨利庞加莱(Jules Henri Poincaré)2009年新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法国科学家亨利·庞加莱(Jules Henri Poincaré)。

他是一位科学上的集大成者,在数学、天体力学、物理学和科学哲学等领域,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通晓当时的全部数学,在每一个重要分支里都做出了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这使他成为世界数学界无可争辩的领袖。

庞加莱一生发表的科学论文约500篇、科学著作约30部,几乎涉及到数学的所有领域以及理论物理、天体物理等的许多重要领域。

庞加莱曾得到了最多提名——34票——为单个候选人的最高纪录,他的落选是当时的诺奖评委瑞典物理化学家阿累尼乌斯(Svante Arrhenius)一手制造的。

为弥补这个缺憾,现在由“新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加以追授。

2009年新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 2009年新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俄国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НиколаевичТолстой)。

他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写了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核糖体研究获200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核糖体研究获200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核糖体研究获200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李升伟/编译拉马克里希南(左)尤纳斯(中)施泰茨(右)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7日宣布,3位科学家因揭示了DNA链状结构上的编码信息是如何翻译组成生命物质的蛋白质,获得了200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来自剑桥大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LMB)的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耶鲁大学的托马斯·施泰茨(Thomas Steitz)和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的阿达·尤纳斯(Ada Yonath),将于12月10日在斯德哥尔摩分享总额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140万美元)的奖金。

核糖体研究获殊荣3位科学家和他们的合作者各自独立地利用由强场粒子加速器产生的X线照射,并运用巨型计算机进行计算,成功地绘出了细胞内称为核糖体的大分子复合体中数十万个原子的分布图。

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瑞典皇家科学院称,他们得奖是因为“揭示了核糖体的结构及其是如何在分子水平上发挥作用的”。

根据细菌核糖体设计的一些抗生素,他们的工作在医学上已经有了重要的应用,可以使一些细菌中止对它们的宿主的伤害。

瑞典科学院称,核糖体的研究正在被用于开发新的抗生素。

拉马克里希南博士于1952年生于印度奇丹巴拉姆邦,在俄亥俄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加入了美国国籍。

施泰茨博士则于1940年出生于密尔沃基市,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尤纳斯博士于1939年生于巴勒斯坦耶路撒冷,在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并一直在以色列工作。

当接受电话采访的时候,尤纳斯说,其实有些人早就对她说,她的研究项目会成为诺奖的赢家。

然而她补充说,其实“有很多很多的人有很杰出的工作,但是还没有得到这项大奖”。

尤纳斯说,当她收到获奖消息时正在工作,同时还在照顾着她的13岁的孙女。

最早向她道贺的人中,有以色列总统西蒙·佩雷斯(Shimon Peres),他与已故总统伊扎克·拉宾(Yitzhak Rabin)和(巴勒斯坦)亚西尔·阿拉法特(Yasir Arafat)一起获得过1994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1980--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

1980--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

1980---2009年1980保罗·伯格 (PauI Berg) 美国人 (1926-- )沃尔特·吉尔伯特 (Walter Gilbert) 美国人(1932--)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的生物化学教授保罗·伯格是世界上第一位操纵基因重组DNA 分子的学者,并由于开创了这一对人类未来极有影响的新领域,而荣获一九八O年诺贝尔化学奖。

此后,吉尔伯特的研究兴趣就完全转到用化学方法决定DNA 上核苷酸的序列,以及利用遗传工程学来制造胰岛素。

经过几年的悉心研究,他终于研制成一种直接决定DNA核苷酸的方法。

吉尔伯特是采用直读法原理来进行的,故又称为化学降解法。

这种方法是先利用化学反应把DNA裁剪成一系列不同长度的核苷酸片断,使它们的一端是相同的,并标明有放射性同位素,然后测定各个片断的长度和另一端的最后一个核苷酸,这样就可弄清楚DNA分子的结构。

这种方法每次可以测定台一百至二百个核苷酸的DNA的顾序。

如果将测过的所有片段再拼接起来,就可知道整个DNA大分子的结构。

这种方法的发明,不仅可使科学家准确测定DNA分子的结构,通过这种结构的测定,还可间接推断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从而纠正以前某些蛋白质结构分析中的错误。

这一贡献的意义是怎么估价也不会过高的。

因此他赢得了一九八O年诺贝尔化学奖。

1981罗尔德·霍夫曼 (Roald Hofmann) 美籍波兰人(1937--)福井谦一 ( Kenichi Fukin) 日本人(1918--)霍夫曼正是由于在分子轨道理沦上的贡献,光荣地获得一九八一年诺贝尔化学奖。

他是当今年轻有为的科学家之一。

他获奖时只有四十四岁,而他提出这一著名理论时仅二十八岁。

日本京都大学的福井谦一教授和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罗尔德·霍夫曼教授共同获得了一九八一年诺贝尔化学奖。

值得指出的是,这两位获奖者都是运用现代物理学的基石——量子力学来解释分子是如何形成的科学家。

2009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达约纳特

2009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达约纳特

尽管约纳特的父母受教育程
度均不高,但他们发现了女
儿的天赋, 并且尽一切可能
为她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即使上学路上要转好几次公
共汽车,也要把她送到离家
很远的一所好学校就读。
父亲去世以后,约纳特一 家搬到了特拉维夫,当时的家境 更为贫困,“甚至连可读的书都 很少”。那时候好不容易得到的 一本有关居里夫人的书给了约纳 特莫大鼓舞。这位两获诺贝尔奖 的女科学家的传奇故事更激起了
是化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奖项之一。

2008年,约纳特因细菌抗药性方面的研究获欧莱雅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设立的“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
奖”,是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以色列人。

约纳特1939年出生于耶
路撒冷一个贫穷的家庭。
“我们家很穷,甚至连书本
都买不起,”约纳特先前接
受以色列科技文化新闻组织
“ISRAEL21c”采访时说。
她投身科学的愿望。

当然,老师的大力支持也是约纳特日后走上科研道路
的一个重要因素。约纳特回忆说,是她的小学老师把她推
荐给特拉维夫的一所精英学校的校长。而这位校长慧眼识
珠,尽管约纳特交不起学费,还是接受了她。作为回报,
约纳特给保加利亚移民的小孩子讲算术。
• 在诺贝尔奖百余年历史上,女性获奖者少之又少。诺贝 尔奖女性得主中虽不乏居里夫人这样两度获奖的传奇人物, 但所占比例不到获奖总人数的5%。
• 约纳特是自1964年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化学 奖的女科学家。她成为继居里夫人、约里奥-居里 和霍奇金之后第4名获诺贝尔化学奖的女科学家。
阿达·约纳特(英语:Ada Yonath,希伯来语:‫)עדהיונת‬,以 色列科学家。1939年6月22日出生于 耶路撒冷的一个贫困犹太家庭。尤 纳斯的父母由于没有得到教育的机 会,因此对子女的教育十分重视。 尤纳斯父亲死后,她随全家搬到特 拉维夫。1962年和1964年,尤纳斯 分别从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获得化 学理学学士学位和生物化学硕士学 位;1968年,她获得魏茨曼科学研 究所的X射线晶体学博士学位。此 后到美国深造,先后在卡内基梅隆 大学(1969年)和麻省理工学院 (1970年)从事博士后研究。

09诺贝尔化学奖成果解读

09诺贝尔化学奖成果解读

诺贝尔奖中的化学成果对我们生活的影响—————09诺贝尔化学奖成果解读:核糖体,生命化学工厂中的工程师土木工程专业070905316 李国方摘要:拉马克里希南、施泰茨和约纳特因“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共同获得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核糖体是进行蛋白质合成的重要细胞器,了解核糖体的工作机制对了解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三位科学家构筑了三维模型来显示不同的抗生素是如何抑制核糖体功能的,“这些模型已被用于研发新的抗生素,直接帮助减轻人类的病痛,拯救生命”。

关键词:诺贝尔化学奖抗生素核糖体10月7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英国剑桥大学科学家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美国科学家托马斯·施泰茨和以色列科学家阿达·约纳特因“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共同获得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贡诺厄奎斯特首先宣读了获奖者名单。

他说,拉马克里希南、施泰茨和约纳特因“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获奖,核糖体是进行蛋白质合成的重要细胞器,了解核糖体的工作机制对了解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现对三位科学家做简单的介绍。

拉马克里希南1952年出生于印度金奈,目前持有美国国籍。

1971年在印度巴罗达大学获物理学学士学位,1976年在美国俄亥俄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76年至1978年在加州大学圣迭哥分校获生物学研究生学位,1978年至1982年在耶鲁大学化学系做博士后。

1999年至今在英国剑桥大学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工作。

施泰茨1940年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1966年在哈佛大学获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博士学位。

1967年至1970年在英国剑桥大学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做博士后,1970年至今为耶鲁大学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分子生物物理学和生物化学教授,研究领域主要为结晶学。

约纳特1939年出生于耶路撒冷,1962年在希伯来大学获学士学位,1964年在希伯来大学获硕士学位,1968年在魏茨曼科学研究所获X射线晶体学博士学位,1970年她组建了以色列第一个蛋白晶体学实验室,目前在魏茨曼科学研究所工作。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科学具有强大的力量——解析200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学精神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科学具有强大的力量——解析200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学精神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科学具有强大的力量——解析200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学精神永葆顽童的行为与思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高锟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颁布似乎比以往引发更多探讨,这不仅因为得主之一为华人科学家,更值得注目的是,向来偏重基础研究的诺奖,这次将桂冠捧给了应用型发明.这些科学贡献,已不仅局限在专业的框架内,除了展示出其对本领域的促进力度,还以技术本身成为科研的新工具,更对普罗大众日常行为有着深远且将进一步渗透的影响.诚如得主之一高锟所言,重要的不是发明东西,而是利用这些发明来改进生活.昔日顽童今日明星1966年,一篇题目颇为平淡的论文《光频率的介质纤维表面波导》面世,其内容却掀起轩然大波.着者高锟提出的用玻璃纤维作为光波导用于通讯的思路,被时人笑作"痴人说梦".今日再看,正是这个"痴梦",成就了互联网的高速传输和低成本张梦然张巍巍运营;正是这个"痴人",让文本,音乐,图片和视频得以瞬间传遍全球.自1933年出生至小学时光,高锟是在上海当时的法租界度过的.从种种迹象看来,他做律师的父亲提供的不仅是优渥的生活条件,还有相当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童年的高锟沉迷化学,家里还有个实验室,他自己制造过灭火筒,焰火,烟花和晒相纸,最危险的一次当属自制"土炸弹":他发现易燃物红磷与氧化剂氯酸钾二者混合后经摩擦就会爆炸,就把这两种化合物像包饺子般塞进湿润泥球里,待风干后,果然~掷出当即爆炸!尽管被斥为顽皮且现在看来非常危险,高锟还是认为,这是很好的自发性的体现,而这种"孩子式自由"关系到了他日后的成就.后来的高锟弃化学而钻研上了无线电,年纪甚小就组装成了一部有五六个真空管的收音机.再到后来,他到英国修读电机工程,毕业后从效力英国标准电话电缆公司旗下实验所到领导光纤研究小组,高锟上世纪六十年代,年轻的科学家高锟在英国Harlow市标准电讯公司实验室埋首研究光导纤维技术.当时光纤技术尚在萌芽阶段.咽l丝!垡塞擅的行为及思想仍保持着孩童时的出入意料,对于自己的科学信念又极为坚定,誓要改变人类的通讯模式.1996年,正是高锟那篇划时代的论文发表3O年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国际编号为"3463"的小行星命名为"高锟星".杨振宁在该星命名典礼上致词说:"今天以后,我知道每次我和小孙女看夜空的时候,将会告诉她,其中一颗是'高锟星'.我还会对她说,就在那刹那,数不清的光纤,正在传递着数不尽的数位,把人类世界推进高速资讯的新纪元."路漫漫兮求索不息对于上个世纪的通讯要求,传统技术的传输容量遭遇瓶颈.高锟认为以激光的光波作为信息媒介的光导技术才能切合需要.为寻找让激光前进的载体,他测试了相当多种类的物质,最终找出可通过高温制造的石英玻璃导管.随后的研究表明,信号经由光纤传输时大量损耗缘自玻璃材料中的杂质,而非由于技术本身存在缺陷.将内里的杂质抽除,成为高纯净度的光纤管,光就可传送万里.但在当时,几乎无人相信世界上会存在无杂质的玻璃.就连高锟自己也没有估计到日后自己的发明会促成了互联网的应运而生,他只是秉持着要将资讯传输革命到底的精神,传施布道般推销自己的理念, 终于使去除杂质,适应信号传输需要的光缆问世.上世纪60年代最强的缆线传送光信号最远也只有大约20米,而一条纯玻璃纤维,可把光束信号传送逾100公里.自此,千百万条铜线的传统电缆被取代,比人的头发还要纤细,容量却接近无限的新传输管道铺天盖地.应用物理一旦取得成果,对人类生活的贡献几乎是立竿见影.今日的海底光纤电缆纵深蔓延,长途电话,计算机网络,医学内视能得以普及都要感谢高锟."如果我们能把围绕地球的玻璃纤维全部展开并接成一根,它的长度将达到10亿多公里,足够绕地球2.5万多圈,而且它还在以每小时数千公里的速度继续增加"谦谦君子潮平岸阔获奖之后,熟悉高锟的学者对他的评语大量见诸报端,都逃不开"谦谦君子"这四个字.高锟人生姿态朴实低调,只爱寓工作于游戏,因深感兴趣,实验到多晚也不觉累;性情又随和,与他共事多年的私人助理竞从未见他发过脾气;于科研之外则颇怀赤子之心,好奇友善,60 岁的时候,才开始学习潜水,后来又爱上了陶艺,沉醉于"静静地抚弄泥土",似是回归到童年捏泥土炸弹的岁月.高锟早年在香港中文大学的同事称他即使并非一帆风顺,也"总是很快乐,充满笑容".据报道,高锟1993年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期间,致辞讲话时曾遭学生打断并遭抢麦克风,场面一度尴尬.校方提出开除学生,但高锟不接纳,他不肯压制学生,而是鼓励学生敢于表达个人意见,颇有器量且愿意聆听.诺贝尔奖委员会向来比较重视基础科学,仅几年前将物理学奖颁给两名德国人,以表扬他们藉新的物理现象把DVD容量增加好几千倍.本次诺奖垂青于这位改变了整个世界通信,娱乐和商业发展的方式的人,并定义其取得"开创性成就".但在7年前一次采访中,高锟说道:"能够做一件以前所没有的事情,而且做出来的影响是非常非常大,我感觉很满足……拿到奖没有拿到奖,完全对我没有什么意思." "没有什么大喜大悲,一直以来都太过平稳."高锟如此自评.或许正是这种沉静力量,让他有着一份平淡的清醒.获奖不会改变研究本身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三位得主10月5日,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揭晓.来自美国的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卡萝尔?格雷德和杰克?绍斯塔克共同获得该奖项,这使人类对细胞的认识上升至一个新的层面.诺贝尔委员会在颁奖词中说:"端粒由端粒酶形成,仿若一顶帽子置于染色体之上.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和杰克?绍斯塔克发现了端粒的一种独特DNA序列,其能保护染色体免于退化.卡萝尔?格雷德和伊丽莎白?布莱克本确定了端粒酶,其是形成端粒DNA的主要成分.这些发现解释了端粒是如何保护染色体末端的,这对癌症和衰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教授约兰?汉松负责通知身处大洋彼岸的获奖者,他告诉路透社记者:"我幸运地找到了所有获奖者.接电话时,他们略带睡意,但很开心."从做"大事"到获大奖伊丽莎白-布莱克本是在凌晨2点通过电话获知这一喜讯的.她谈到自己在早年获得有关端粒和染色体的研究成果时,就意识到这些成果十分重要,认为自己正在做一件"大事".但此次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仍使布莱克本十分兴奋,"我感到异常激动,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成果,你很少会对一项成果有这样特殊的感受."但她也强调说:"能获奖固然是件不错的事,但这却不会改变研究本身.我很高兴能与卡萝尔?格雷德和杰克?绍斯塔克共同分享这一荣耀."在获悉布莱克本获奖后,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校长苏珊?德斯蒙德?赫尔曼当即发表声明:"我们对布莱克本获得诺贝尔奖感到十分激动,她在长达30多年的科研工作中取得的成果,革新了科学家对细胞工作方式的认知."她表示,布莱克本作为科学家,同事,导师和女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对美国和全世界都是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绍斯塔克一种鼓舞.获奖是对研究领域的认可接近清晨5点时,卡萝尔?格雷德接到了来自瑞典的获奖电话通知."我感到有些颤抖,这是你不可预期的惊喜."格雷德通过电话告诉美联社记者,"人们也许会预测谁可能会赢,但每个人却不敢奢望获得这一奖项."格雷德表示,这项研究一开始是为了弄清细胞是如何工作的,并没有想着某种医疗用途.她认为: "以治病为方向的研究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这与好奇心驱使的科研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研究过程中最令基础科研人员感兴趣的是,每当我们完成了一系列实验,以为解答了一个问题时,又会冒出3 个或者4个新的问题."格雷德谈道:"我们发现了端粒酶,但还有更多的学者对理解端粒在特定疾病中的作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获得这一奖项是对整个端粒研究领域的认可."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布莱克本(左)和格雷德新华文摘-2009I24啊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校长罗恩?丹尼尔斯指出:"我们都乐意分享格雷德对科研发现的激情,以及将知识应用于提高人类福祉的执着精神.对于格雷德博士和我们而言,这都是美妙的时刻."该校基础生物医学研究所所长斯蒂芬?德西德里奥也表示:"最深远的科学发现一般都来自基础研究.格雷德的成就得到认可使我们倍感激动,这也再次说明,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科学具有强大的力量."铃声响起时猜到自己获奖接到汉松来电后,绍斯塔克告诉美联社记者:"总有这种事情发生的微小可能,因此当电话铃响起时,直觉暗示我,应该是自己获得诺贝尔奖了."绍斯塔克说:"开始进行研究时,我们仅仅是对DNA复制的基本原理及染色体末端如何维护感兴趣,当时并不知道此项研究具有如此深远的意义.保护DNA分子末端的过程十分重要,其在癌症和衰老问题上都扮演着重要角色,而这两个难题正是我们在全力解决的." 突如其来的获奖消息显然令绍斯塔克十分激动,他表示:"布莱克本和格雷德的加入使得这次获奖变得更加'甜蜜',我希望能举办一个大型聚会,来庆祝获得这一声望极高的奖项."目前已知的一些遗传性疾病都是由端粒酶缺陷引发的,如和皮肤及肺部相关的特定遗传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这种严重的贫血就是由于骨髓干细胞分裂不当所致.约兰?汉松表示,目前仍有很多工作需要基于此次的获奖成果展开,以促进血液,皮肤和肺部等遗传性疾病的治疗.他指出:"端粒酶在很多癌细胞中都表现得十分活跃,如果我们能降低端粒酶的活性或摧毁活性很高的癌细胞,都将为癌症的治愈提供巨大帮助."自1901年颁发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来,共有l0名女性科学家获此殊荣,但两位女科学家在同一年共享奖项,还属首次.而布莱克圊I垫!堑垡擅本和格雷德作为"师徒"同时获奖, 也成就了诺贝尔奖颁奖史中的一段美谈.理论到实践的艰难之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博伊尔和史密斯l0月6日,两位前美国贝尔实验室研究员因发明了成像半导体电路,即电荷耦合器件(CCD)图像传感器斩获了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而这,距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 史密斯拟定研制数字图像传感器至今已过去了40年.一小时内提出研制构想最让人惊叹的是,博伊尔和史密斯仅在1小时内就提出了CCD 图像传感器的最初研制构想.当贝尔实验室意图将资金转至磁泡存储器的研究时,博伊尔及时提出了更具竞争力的成像半导体设计,这也是"即时显影"技术的雏形.CCD图像传感器的发明,实际上是应用爱因斯坦有关光电效应理论的结果,即光照射到某些物质上, 能引起物质的电性质发生变化.但是从理论到实践,道路却并不平坦. 科学家遇到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极短的时间内,将每一个点上因光照发生改变的大量电子信号采集并辨别出来.经过多次试验,博伊尔和史密斯终于解决了上述难题.他们采用了高感光度的半导体材料,将变化的电子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使图像的高效存储和传输等都成为了可能.事实上,在发明CCD的一年后,博伊尔和史密.斯就首次将CCD用于摄像机的制造之中.正是这一步步大胆的尝试,彻底改变了摄影技术的发展:实现了数字化的成像技术,也为现代数码相机和摄像机的诞生奠定了坚实基础.今生最大的惊喜10月6日清晨5点15分,博伊尔和妻子接到了诺贝尔委员会的电话.最初博伊尔还以为是有人打电话捉弄他,后来才发现是真的获了奖.他笑称诺贝尔委员会永远是等到最后一分钟才通知获奖者.一觉醒来后接到获得诺贝尔奖的电话,则是博伊尔今生最大的惊喜,他和妻子都感到兴奋至极.在接受加拿大广播公司(cBc)采访时博伊尔谈到,每当新型数码相机上市时,他都会购买一台,以纪念自己的发明成果.因此现在他拥有多台数码相机,而数码相机的更新速度之快,也令这位今年已经85岁的老者感到应接不暇.不会使生活发生改变而史密斯对于获得诺贝尔奖则显得平静得多,当谈及将如何花费与博伊尔分获的另一半奖金时,史密斯说:"我现在79岁了,我不认为自己的生活会发生什么改变.我甚至不需要购买一艘更大的游艇."驾驶游艇,一直是史密斯热衷的爱好.1986年从贝尔实验室退休,成就了他的环球旅行梦想.史密斯累计耗时17年的环球航行刚于近期结束,他真正实现了环球航行一周.相信也是这般漫长的航行造就了史密斯平和的心态,使其对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表现得波澜不物理学奖得主博伊尔(左)和史密斯在贝尔实验室的资料图片惊.数码相机的"电子眼'正如诺贝尔委员会所说,CCD就像是数码相机的"电子眼",它能通过电子信号捕获光线来替代繁琐而昂贵的胶片成像,极大地方便了图像的处理和传输.数字摄影已成为许多研究领域不可替代的工具, 无论是大海中的深邃之地,还是宇宙中的遥远深空,CCD图像传感器都能给我们带来水晶般清晰的影像.此外,CCD成像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也很广,其不仅能应用于诊断学,显微手术,实现人体内部成像等,还能应用于现代大文学.哈勃天文望远镜就是利用CCD作为主要成像设备,而卫星成像和高清电视等对于CCD技术也不在话下. 对科学要有坚定的信念诺贝尔化学奖的三位获得者2009诺贝尔化学奖的三位获奖者来自不同国家,却因同一领域的研究而分享殊荣.其中,以色列女科学家阿达?约纳特成为诺奖化学奖项45年之后,迎来的又一位女性科学家.约纳特:45年后女性再获化学奖1939年,约纳特出生于玎}j路撒冷一个贫困的家庭.她的父母虽然受教育程度不高,但是依旧尽一切可能为女儿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家境的贫困没有让约纳特颓废,一本有关居里夫人的书激起了约纳特投身科学的愿望.幸运的是,特拉维夫一所精英学校的校长慧眼识珠, 不收学费录取了她.出于自己独特的成长经历,约纳特对人们对女性从事科学工作所抱有的偏见不以为然.她说:"过去人们常常对女性从事科研怀有偏见,认为数学和科学并不是女人所能擅长,并且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 她们不可能成为好的科学家.但女人占整个人口的一半,不鼓励女性涉足科学领域相当于人类白自损失了一半的脑力资源.要是能给予她们鼓励,女性也能大有作为."约纳特的获奖使她成为以色列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也是世界上第四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女科学家.而在整个诺贝尔奖百余年的历史上,女性获奖者的比例不到获奖总人数的5%.自1964年英国科学家霍奇金获奖之后,45年来诺贝尔化学奖与女性无缘.对于约纳特来说,对科学研究的坚定信念是她成功的最大因素. 1987年,约纳特提出了通过对细菌核糖体及其他相关有机体实施冷冻并通过x射线对其造影成像以研究其结构的想法.这在当时可谓震惊学界,因为它大大超越了当时条件所允许的范围,有人甚至预言她绝对不可能成功,因为很多人都已经尝试过但都失败了.然而,约纳特坚持了下来.作为核糖体研究领域的先行者,她在2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一直致力于研究核糖体蛋白质合成机制及相关抗生素作用模式的课题,并借助一种被称为"x射线晶体成像"的技术,发现了不同抗生素与细菌核糖体结合的20多种不同模化学奖得主约纳特式.用约纳特自己的话说:"一开始我自己也没有把握,但是我们确实成功了."拉马克里希南:东西方智慧的闪光1952年,拉马克里希南出生于印度泰米尔,并在本国完成大学学业.此后在美国求学和工作并获得美国国籍,如今,年近六旬的他已在英国剑桥的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工作近十年.在他身上,同时汇聚了东西方文化的特点:东方人的聪明与敏锐,西方的务实与灵活.拉马克里希南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从事与核糖体有关的研究,迄今已有31年.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指出,拉马克里希南因"对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获奖.他自己的描述则是"弄清楚了名为'30s'的核糖体亚基的结构,以及理解了核糖体辨识基因编码的方式".这一成果为抗生素研制等医学领域的进展提供了巨大帮助.在总结自己3O年的科研生涯时,拉马克里希南并没有大肆渲染自己.他说:"很多情况都是这样,你在做博士后的时候选择了一个感兴趣的项目,然后就一直在这个领域发展."尽管获得了诺贝尔奖,但谈到对未来的打算,拉马克里希南依旧谦虚地表示,将继续探索人类等高级生物体内的核糖体与细菌核糖体有何不同,还有许多艰巨的工作需要做.而当问及如何处理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的奖金时,他思索半天,终于想到一项用处:"我儿子已经是一名小有名气的化学奖得主施泰茨化学奖得主拉马克里希南堡擅!I至璺咽大提琴手,如果他看中一把好琴,也许我可以帮他买下来.你知道,如果只靠科研的工资,这还是有点困难的."施泰茨:面对殊荣心如止水面对诺奖殊荣,他依然视1998年揭示核糖体晶体结构之时为自己"从事科学研究至今最为愉悦的一刻";他认定获奖并不会改变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评审委员会在评价他的贡献时,依据的是他1998年成功解决这一研究中的"相位问题(phaseproblem)".他,就是今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之一的托马斯? 非洲农业专家建议推广中国杂交水稻种植技术在马里首都巴马科出席西部非洲地区农业投资研讨会的非洲农业专家,10月14日建议非洲国家大力推广中国杂交水稻种植技术,以提高稻米产量,减少大米进口,保障非洲国家的粮食安全.非洲农业专家的这一建议基于中国杂交水稻在马里试种成功.据专家初步估计,中国杂交水稻十分适应非洲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在中国政府的物资支持和中国农业专家的技术指导下,由马里农民种植的中国杂交水稻种植技术试验田长势喜人,丰收在望,每公顷稻谷产量可达9吨.为落实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果,应马里政府的要求,中国政府派出了由农产品加工,玉米和水稻种植专家组成的高级农业专家组赴马里工作,在马里农业部的协助下开展考察,调研,探讨和交流等活动,并在首都巴马科郊区的巴吉内达灌溉区的两公顷稻田内进行了杂交水稻种植技术示范.珍稀蜻蜓百余年后重现法国法国昆虫与环境保护机构10月19日说.在法国消失了近133年啁盟I丝!踅垡塞擅施泰茨.托马斯?施泰茨于1940年8月23日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的密尔沃基,1966年获得哈佛大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博士学位,现为耶鲁大学分子生物物理学和生物化学系的教授,以及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研究员.今年,施泰茨与其他两位科学家因"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 而获奖.他利用x光结晶学和分子生物学摸清了蛋白质及核酸的构造和运行机制,有助于人们理解基因表达,复制和重组.他表示,此前已有很多人预测,其成果将来有可能的一种珍稀蜻蜓在汝拉山一带重新出现.该机构项目负责人帕斯卡尔?杜邦当天对媒体说,从1876年起, 这种名为"女神"的蜻蜓就再也没在法国出现过.不过今年7月,一名植物学家和一名昆虫学家在法国萨瓦省的汝拉山区探险时,又重新发现了它的踪迹.昆虫与环境保护机构当天发表公报说,"女神"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发布的濒危物种名单上榜上有名,昆虫学家将展开进一步研究,以揭开其在法国再现的奥秘."女神"是目前欧洲体积最小的蜻蜓,身长2.5厘米左右,身体呈金属绿色,腹部为蓝色,目前只见于德国和塞尔维亚.瑞士也于近期发现了它的行踪.王蝶迁徙"导航仪"在触角内为研究王蝶迁徙机制的秘密,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教授史蒂文?里珀特等人首先切除了一些王蝶的触角,接着将这些王蝶放在一个户外飞行模拟器中,结果这些王蝶失去了向西南飞行的正常"航向",而它们大脑中相关的分子循环获诺贝尔奖,但真正得知获奖时还是感到有些惊奇.施泰茨坚持认为, 自己获奖乃是整个团队努力的结果.谈及与两位同行因同一研究领。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1901年-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诺贝尔化学奖是以瑞典着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33-1896)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5项奖金之一。

诺贝尔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从1901年开始负责颁发,总共被颁发了107次。

期间只有1916、1917、1919、1924、1933、1940、1941和1942八年没有颁发。

诺贝尔奖奖项空缺,除了受到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之外,还受到了诺贝尔奖组委会“宁缺毋滥”的评奖理念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诺贝尔化学奖共有172位获奖者。

其中英国生物化学家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ick Sanger)在1958年和1980年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因此历史上获得诺贝尔奖的总共只有171人。

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的平均年龄是58岁。

其中有32人获奖年龄介于50岁和54岁之间,几乎占到了总获奖人数的20%。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获奖原因1901年--1910年1901年:雅克布斯?范特霍夫(荷)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

1902年:赫尔曼?费歇尔(德)合成了糖类和嘌呤衍生物。

1903年:阿累尼乌斯(瑞典)提出了电离理论,促进了化学的发展。

1904年:威廉?拉姆齐爵士(英)发现了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元素,并确定他们在周期表里的位置。

1905年:阿道夫?拜耳(德)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

1906年:穆瓦桑(法)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

1907年:爱德华?毕希纳(德)对酶及无细胞发酵等生化反应的研究。

1908年:欧内斯特?卢瑟福爵士(新西兰)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

1909年: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德)对催化作用,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解读
瑞典皇家科学院于2009年10月7日宣布:英国剑桥大学科学家万卡特拉曼?莱马克里斯南、美国科学家托马斯?施泰茨和以色列女科学家阿达?尤纳斯三人共同获得本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将平分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
奖金,以表彰他们对“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研究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

诺贝尔奖委员会在颁奖声明中说:“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对一种关键生命过程的研究,即核糖体如何利用DNA的信息制造蛋白质,进而制造了生命。

因为DNA只是包含了生命的蓝图,是被动的,需要核糖体把这些信息变成现实。

也正是由于核糖体的关键作用,现在它对于抗生素研究也非常重要”。

核糖体是进行蛋白质合成的重要细胞器,理解核糖体的工作机理对了解生命科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命体就像一个极其复杂而又精密的仪器,不同“零件”在不同岗位上各司其职,有条不紊,而核糖体扮演生命化学工厂中的“工程师”:翻译出DNA所携带的密码,产生不同的蛋白质,分别控制人体内不同的化学过程,核糖体在化学层面上构建并控制着生命体。

三名获奖者在各自漫长的旅途上寻获“金钥匙”,成功破解了蛋白质合成之谜的“最后一块
碎片”。

他们在不同时期所获不同发现彼此启发,互相补充,堪称为一次非传统意义上的伟大合作。

三位科学家都采用X射线蛋白质晶体学技术成功绘制了核糖体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在原子水平上分析了由几十万个原子构成的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并标识出了构成核糖体的成千上万个原子。

这些科学家不仅让我们知晓了核糖体的“外貌”,而且在原子层面上揭示了核糖体功能的机理。

你学会了什么
万卡特拉曼?莱马克里斯南、托马斯?施泰茨和阿达?尤纳斯三位科学家因对“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的贡献,获得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而不是生理学或医学奖是因为( )。

A他们的研究和生命蛋白质有父
B他们的研究有利于研制新的抗生素
C从原子层面上揭示了核糖体功能的机理
D他们的研究深入到细胞的层次
答案: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