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初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

合集下载

2020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独腿人生》

2020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独腿人生》

2020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独腿人生》①应朋友之约,去他家议事。

这是我第一次到他家去。

朋友住在城南一幢别墅里。

别墅是为有私车的人准备的,因此与世俗的闹市区总保持一段距离。

我没有私车,只得乘公交车。

下车之后,要到朋友的别墅,若步行,紧走慢赶,至少也要40分钟。

眼看约定的时间就快到了,我顺手招了一辆人力三轮车。

②朋友体谅我的窘迫,事先在电话中告知:若坐三轮,只需3元。

为保险起见,我上车前还是问了价,“5元。

”车夫说。

我当然不想坐,可四周就只有这一辆三轮车。

车夫见我犹豫,开导我说:“总比坐出租合算吧,出租车起价就是6元呢。

”这个账我当然会算,可5元再加1元,就是3元的2倍呢。

我举目张望,希望再有一辆三轮车来。

车夫说:“上来吧,就收你3元。

”这样,我高高兴兴地坐了上去。

③车夫一面蹬车,一面以柔和的语气对我说:“我要5元其实没多收你的。

”我说:“人家已经告诉我,只要3元呢。

”他说:“那是因为你下公交车下错了地方,如果在前一个站,就只收3元。

”随后,他立即补充道:“当然我还是收你3元,已经说好的价就不会变。

我是说,你以后来这里,就在前一站下车。

”他说得这般诚恳,话里透着关切,使我情不自禁地看了看他。

他穿着这个城市经营人力三轮车的人统一的黄马甲,剪得齐齐整整的头发已经花白了,至少有50岁以上的年纪。

④车行了一小段路程,我总觉得有点不大对劲,上好的公路,车身却微微颠簸,不像坐其他人的三轮车那么平稳,而且,车轮不是滑行向前,而是向前一冲,片刻的停顿之后,再向前一冲。

我正觉得奇怪,突然发现蹬车人只有一条腿!⑤他失去的是右腿。

一截黄黄的裤管,挽一个疙瘩,悬在空中,随车轮向前“冲”的频率前后晃荡着。

他的左腿用力地蹬着踏板,为了让车走得快一些,臀部时时脱离坐垫,身子向左倾斜,以便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在左腿上。

⑥我猛然间觉得很不是滋味,眼光直直地瞪着他的断腿和悬在空中前后摇摆的那截黄黄的裤管。

我觉得我很不人道,甚至卑鄙。

2020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古藤》

2020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古藤》

2020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古藤》①翻下来,腾挪上去,再翻下来,再腾挪上去,就像临产前的巨蟒,痛苦得不知如何摆放自己的身体;又似台风中的巨浪,狂躁不安地叠起万般花样。

②这该是多少藤的纠缠啊!洋洋洒洒不知多少轮回。

可主人说这只是一棵藤时,我吃惊了。

怎么能是一棵藤呢?但它确实是一棵藤,一棵独立的藤,学名叫“白花鱼藤”,属稀有的物种。

③好美的名字,有色有形,诗意盎然。

这棵藤距离何仙姑家庙不远,说它沾了何仙姑的仙气,或何仙姑沾了它的仙气也未可知。

④我敬慕地站立着,品读着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

它一定受过无尽的苦痛:风雨剥蚀过它,雷电轰击过它,战火遭历过它。

它依附的大树,长大,长高,长老,直到一个夜晚轰然倒塌。

那伤感的声音,把一棵藤的后半生弄得不知所措。

现在那棵树只剩下一段冒出地表的枯树桩。

藤,身子一半已朽,一些枝条乱于风中。

藤,要么死亡,要么活着。

⑤无有依托就不再存有想法,就像失去娘的孩子,自己为自己做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直立而起,倒下,再直立。

藤留下坚毅、痛苦、挣扎的过程。

1 300年风霜雨雪,把它变成根,变成树,变成精。

⑥藤,木的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像不羁的狂草,有重笔的轻染,有淋漓的汁点。

⑦因也就想到,一位90高龄书法家出席一个集会,有人上前搀扶说,您老气色不错啊。

老人说,色没有了,气还有。

而看这藤,乃真气色。

据悉,藤依然6月开花如瑞雪,而后还结果,花开季节,芬芳遍地,香气袭人。

那该是多么迷人的意境啊!⑧人其实同藤一样,从一点点爬起,活得不知有多艰难。

要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导,依靠社会。

要学着做人,学着生活,学着应付,学着面对。

⑨见过一些社会底层的老人,这些人多是农家人,田间里辛劳一生,慢慢地累弯了腰,在墙角路边聊度余生,那腰也就更像一棵藤。

我还在医院里看到一个老态女子,弯了的腰使头几乎垂于地面,走路时双手撑在脚上,脚挪手也挪,身子像个甲壳虫。

进了产房,你几乎忽略了她是一个女人,可她确确实实地生出了一个孩子,成为一个母亲,那还是个大胖小子呢。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训练及答案共20篇汇总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训练及答案共20篇汇总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真题附答案详解一、阅读理解训练题1.(2020无锡)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台风暴雨能不能“灭”蚊“床前明月光,蚊子好嚣张!”夏天,蚊子再次进入大家视野,有人大开脑洞:“让台风刮跑所有的蚊子吧!”一、台风会把蚊子都吹跑吗?台风是一个强大的气旋性旋涡,假如把蚊子放到台风中心,随着旋涡快速旋转,那风力足以把蚊子吹到“九霄云外”。

但台风登陆后,风力明显减弱,对蚊子产生的作用力也减弱。

而且蚊子非常“鸡贼”,大风天它们会躲起来,风小了才出来。

即使刮台风,它被吹跑的概率也大大降低。

蚊子体重很轻,常随风而动。

蚊子虽飞翔能力不强,但20多层的高楼也有它的身影,除了“坐电梯”,更多是被风吹上去的。

二、________蚊子体重极轻,大约是几毫克。

当它穿梭于雨滴之间,被重量远远超过自己的雨滴砸中,一滴毛毛雨,可能就是从天而降的一块巨石,蚊子一不小心就呜呼哀哉。

真的是这样吗?然而,蚊子除了继续发挥“鸡贼”特点外,它还有保命“秘诀”﹣﹣极轻的体重和疏水性细毛。

飞翔中的蚊子与雨水碰撞时,采取不抵抗策略,或顺势而下,或“侧身翻滚”让雨滴从身侧滑落,或与雨滴融为一体,“以柔克刚”。

此外,疏水性细毛使得它们能迅速摆脱雨滴重新飞起,在雨滴落地前逃出。

从理论上说,暴雨台风能让蚊子毙命;但若要被彻底“消灭”,是不大可能的。

大雨过后蚊子为何不减反增?闷热潮湿的天气为蚊虫滋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蚊子更猖狂。

成蚊在气温20~30°C、相对湿度80%左右时最为活跃,有积水的地方容易成为蚊子的滋生地。

风雨过后,地面上的积水和潮湿环境为蚊子生长、繁殖提供了绝好的温床。

蚊子繁殖力很强,从卵、幼虫、蛹到成蚊,最快只需几天。

强风雨无法对蚊子产生大规模的“消灭”效果,不少地方大雨过后蚊虫反而会“报复性”增长。

(1)结合全文,分析开头“床前明月光,蚊子好嚣张”一句的妙处。

(2)依照第一、三两部分小标题的样式,为第二部分拟一则小标题。

(不超过15个字)【分析】这篇说明文开头化用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

2020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茅盾为人二三事》

2020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茅盾为人二三事》

2020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茅盾为人二三事》①茅盾一生不仅创作宏富、著作等身,而且风范昭昭,德高望重,深为文艺界和广大读者称道。

今年7月4日是茅盾诞辰120周年纪念日,我不禁想起了关于他为人的几件往事。

②茅盾一贯热心于提携奖掖文艺晚辈。

20世纪30年代,初出茅庐的姚雪垠创作了短篇力作《差半车麦秸》,但在武汉受到了退稿冷遇,后为慧眼识珠的茅盾所采用,发表在他主编的《文艺阵地》,并予以公开评价,使之名噪一时,引起广泛青睐。

至70年代中期,已进入耄耋之年、患有严重眼疾(左眼已几乎失明,右眼视力仅0.3)的茅盾又孜孜矻矻,替姚雪垠审阅、点评长篇小说《李自成》第二卷书稿,并解答一些文艺、学术问题。

深受教益的姚雪垠多次撰文,由衷地表示,茅盾是他的“恩师”。

新中国成立后他批阅阮章兢等人的诗集、杜鹏程等人的小说共34部,所作评语既翔实又切中肯綮,对他们很有启迪。

1981年3月,他在弥留之际决定捐出25万元积蓄,作为今后长篇小说优秀新作的奖励基金。

有人统计过,茅盾一生点评过的中国作家多达308人,其中绝大多数是当时的文坛新人,所以他在文艺界一向享有“文艺园丁”的美誉。

③茅盾虽是厥功甚伟、蜚声中外的大作家,但他恪守学术民主,从不计较资历、辈分、地位、声望,坚持与人平等地交换意见。

20世纪30年代,他尖锐地批评阳翰笙的小说《地泉》犯了“脸谱主义”和“方程式”的诟病。

50年代,他与何其芳、刘大杰就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些问题展开过有理有据的热烈争论。

他也坦率承认,自己30年代创作的小说《三人行》是公式化概念化的产物。

在争论中,他坚持以理服人,摒斥以势压人,双方相持不下时,则采取求同存异、允许保留的态度。

如在讨论小说《李自成》的通信中,针对姚雪垠对李自成的思想根源分析,茅盾提出了不同看法,双方各抒己见,都无法说服对方。

这个时候,茅盾停止了争论,不再执拗,此事也未影响他和姚雪垠的深情厚谊与继续交往。

④新中国成立后,茅盾不仅尽心尽职地履行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的分内工作,而且力所能及地关怀广大作家。

中考现代文阅读真题答案【精选】共20篇汇总

中考现代文阅读真题答案【精选】共20篇汇总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真题附答案详解一、阅读理解训练题1.(2020连云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5G产业研究专家冯媛在谈到中国5G技术为什么能领先全球这一问题时表示:在经历“1G空白、2G跟随、3G突破、4G并跑”的不同阶段后,5G技术领先来之不易。

5G网络传输速率是4G的10﹣100倍。

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引擎,5G是发展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在线经济等新产业的重要支撑。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0年6月7日)材料二:疫情期间,在北京,由5G驱动的无人机在国家体育场附近发放口罩;在广州,数百辆无人驾驶汽车不停地对街道进行消毒;在南京,一些高中利用5G技术进行了远程考试。

医疗领域发现了5G的更多用途,有100多家采用了5G系统的医院在新冠疫情期间进行了线上医疗会诊。

(摘编自《参考消息》2020年5月8日)材料三:5G专家李正茂指出:现在凡是有“智慧”这个字眼的行业,基本都跟5G有关,这就是5G带来的非常本质的变化。

基于这个变化,大多数行业都会受到5G的影响,行业的运作模式、形态将会发生一些新变化。

李正茂预测,5G会让教育“大变身”,将会变革教育行业体系。

过去学校有围墙,今后学校是没有围墙的。

学校教育将是开放、公开、大规模的高质量教育。

在5G的帮助下,距离将不再是教育难以逾越的鸿沟。

5G将让远程医疗手术成为可能。

李正茂解释称,人看电视时,对100毫秒的时延几乎没有感知,但在手术中,100毫秒时延可能造成患者生命危险,这是过去远程医疗手术无法进行的原因。

5G时代,远程医疗的时延低至几毫秒,让手术的安全性得到了保障。

在广州,5G正被应用于机场安保。

监控设备通过5G网络实现高清视频实时回传、即时分析。

借助5G网络,白云机场还建立了统一监控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

5G将让民航业的安全更有保障。

(摘编自《环球时报》2020年5月19日)(1)根据材料,下列对5G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5G技术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引擎,支撑着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在线经济等新产业的发展。

2020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又临黄河岸》

2020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又临黄河岸》

2020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又临黄河岸》①不知为什么,每当我看到黄河,眼中常渗出热泪。

②大约是少年时候的记忆老盘旋在我心里吧!那时,日寇的铁蹄践踏着中华大地,俯冲的敌机,飞落的炮弹,爬满火车顶的难民……我被大人们塞进闷死人的车厢,暗夜中逃过黄河。

在渭水之滨的山村里,我捏紧小拳头,眼里闪着泪星儿,跟流亡的大学生们学唱那首悲愤的歌:“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③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我才第二次看见黄河。

火车北上,欢腾地驶过新生的中原。

当列车员告诉乘客们,火车就要跨过伟大的黄河的时候,我急忙把前额贴在车窗上,看浩荡的浊流沉着而有力地漫过大地。

一瞬间,我的眼睛润湿了,我胸中涌出了那首崇高的歌:“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④大前年的秋天,我去访问呼和浩特。

好友邀我一道去登大青山。

汽车盘旋而上,窗外掠过如花的红叶和挺秀的白桦林。

一路上,好友给我说了好些抗日战争时期蒙、汉人民并肩战斗的故事,那昔日的厮杀声和马蹄声,犹在耳边。

车停在山巅,他遥指苍莽的土默特平川,深情地说:“看,黄河!”可不,远处不就是我久违的黄河吗?像一根不见首尾的丝带,云中而来,雾中而去,千回万转,把我的无尽思绪缠入过去,引向未来。

⑤去年夏天,我又临黄河岸。

不是在北方,而是在四川的若尔盖大草原。

⑥谁都知道,四川省属于长江流域。

可粗心的人们不曾留意,这巴山蜀水,却也属黄河的版图。

黄河,这万水之父,来自巴颜喀拉山,奔过青海高地,急转直下,轻轻地、轻轻地擦过川西北的边缘。

⑦我来到若尔盖的辖曼牧场,一下车,就央告牧场的同志,快带我去看看黄河。

于是备马置鞍,牧场的副场长求吉同志,热心地伴我同行。

⑧马蹄溅溅,踩过一条小溪。

前面是一大片数千亩的人工草场,种植着披碱草、燕麦和紫花苜蓿。

求吉告诉我,眼下这寂静的草原,也曾有过一番沸腾的景象:为建设美好家园所激奋的牧民们,用拖拉机的队列翻起了亘古沉睡的处女地,播下优良草种,造就了这草原上的草原。

中考现代文阅读真题及答案分析[精选]共20篇汇总

中考现代文阅读真题及答案分析[精选]共20篇汇总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真题附答案详解一、阅读理解训练题1.(2020泰州)阅读苏沧桑的《酿泉》,完成问题。

①小寒前的一个清晨,明强领着我从楚门镇出发,进山谷,沿山路盘旋而上。

那个小小的酿酒坊,就窝在山坳一棵巨大的香樟树下。

②做酒人在木蒸桶底部摊上一块白纱布,倒入浸好的糯米,盖上竹斗笠,打开一大早就开烧的锅炉,蒸汽从木蒸桶下汹涌而上,将糯米“炊”热,黏度恰到好处。

炊饭,拉开了山里村冬酿的序幕。

③酿酒坊的老师傅伊海说,要雪白的糯米,一粒坏米都不要。

④酿酒坊的总管灵江点点头,对,雪白的糯米,宁可贵点。

⑤泉水在一道斜坡下面,一眼泉亘古不断,冬酿用的就是这眼泉。

⑥伊海、灵江、全于等七个做酒汉子,在热气蒸腾里默默配合着,最大的七十岁,最小的四十九岁。

灵江将铁锹斜插进糯米饭里,用力抬起,翻倒进大木桶里。

铁锹收回,在一旁的小水桶里蜻蜓点水般地浸一下,以免糯米太黏,接着又插进糯米饭里。

如此反复,使的是巧劲,从六点到十一点,一刻不停。

全于用小水桶舀起泉水,淋在糯米饭上,要五桶半冷水,然后舀起温水再淋四遍。

他个子高,拎起水桶看着挺省力,但喧嚣的蒸汽声里,还是能听见他气喘吁吁。

⑦米好水好,还要手艺好。

最要紧的是拌曲。

⑧永青伸出粗壮的手臂,将酒母撒到糯米饭上,然后一把一把将糯米饭搂近自己,用手掌连同手腕不停翻炒、抖洒,将结团的饭团揉松。

接着,他将糯米饭从缸底沿着缸身搭好,用竹刷子刷平,湿漉漉的糯米饭服服帖帖。

然后,他在缸底掏出一个小碗大的窝,轻轻盖上稻草盖子。

⑨月亮挂在大樟树上,小屋通往酿酒坊的斜坡上,走来酿酒坊唯一的守夜人,六十九岁的伊海。

他走进酿酒坊,蹲下身子,将耳朵贴紧发酵缸,一个缸一个缸地听,捕捉着每一个细微的声音﹣﹣醪①液的发酵声,是那种“节节声”,像初春小雨打在树叶上,很细很急。

如果缸料厚了,温度高了,“节节声”便变得波涛汹涌,他就赶紧打开稻草盖子,耙几下,把气排出去。

发酵期间的搅拌冷却,俗称“开耙”,是整个酿酒工艺中的关键。

2020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母亲的呼噜声》

2020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母亲的呼噜声》

2020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母亲的呼噜声》“妈,你的呼噜声太大了,我昨晚就没睡踏实。

”早晨,看着儿子蔫不拉唧地坐在沙发上迟迟不动,我问他是不是又不舒服时,他开了口。

我,竟然衰老成这样?之所以冒出这个使自己出一身冷汗的念头,源于发生在我和我母亲间的事。

“妈,我不想和你睡了,你的呼噜声太大了!”这是三十年前我和母亲的一次对话。

记得我当时将“太”拉了好长,母亲那一刻的神情我至今还记得:她先是一愣,愣了好长时间才回过神来,而后看我的目光里就有了复杂的——当时的我也读不懂的——东西。

我能感觉到的,是自己突然间的不好意思,为自己竟然开始嫌弃自己的母亲而不好意思。

如今想来,母亲的呼噜声很大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母亲是个事事都必须走在别人前面的极负责任的优秀教师,年事已高行动不便的姥姥得烦劳她照顾,三个只知淘气惹事不知帮一丁点儿忙的儿女等着她教育,还有那么多地等着她和父亲一起犁耕耙耱播种打理……以至于晚上我们都睡了,她还得在织布机上为一家人的穿着忙碌。

她头落枕头之时,怕是我已睡够快醒了,故而睡眠轻,一有呼噜就醒了。

母亲那么累,家里又没有多余的房间让自己和孩子们各自分开住。

我不知道,自己当初的话语,给母亲心里添了多大的堵,会不会压得她喘不过气来?我只记得多年后,家里准备盖几间新房了,在空空的院基上,母亲很宽慰地说出“我娃就有自家的房子能睡上好觉了”这句话时,我的鼻子酸酸的,——自己的一句抱怨,一直压在母亲心里,多年!事实上,新房还没盖成,我就已经上大学了。

在母亲中风后身体不便的日子里,我特意将她接到城里一起住。

不过从没住过同一间房子,母亲总说:“我打呼噜,你睡觉轻,分开住。

”我硬要陪她一起住时,她竟然说自己一个人住惯了,多个人不舒坦。

每每听到母亲说“我打呼噜”这句话时,我就不能原谅自己,——不经意间对母亲的伤害已深入骨髓!我总笑着说,您当妈的咋还记恨自家的娃?我那时是胡说八道还不行?母亲却说,哪有当妈的记恨自家的娃娃?妈现在不能帮你一点儿忙了,再不叫我娃歇好还能行?房子就在隔壁,有事妈就叫你,还担心啥?白天,母亲要我陪她说说话。

中考现代文阅读真题答案【精选】共20篇

中考现代文阅读真题答案【精选】共20篇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真题附答案详解一、阅读理解训练题1.(2020南通)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问题。

______的眼睛李汉荣①在农家小院的正中,在光线最集中的地方,我的母亲端坐着,为我们做鞋,做枕头,缝补衣裳,在书包上绣花。

此时,阳光投在这个小小的院子里,灌注进母亲手里那小小的针眼。

每一个针脚里,每一个图案上,都注满村庄正午的温情和深蓝。

②看着沐浴在天光里的母亲,看着跟随母亲的目光穿梭在生活经纬里的小小针线,我终于明白:我们贴身的衣服里和书包上,织进去的不只是母亲细密的眼神,还有来自几光年之外上苍的眼神。

③母亲八十多岁的眼睛,还保持着少女的清澈和纯真。

而世间不少的人,涉世稍深或略有阅历,目光就少了清纯,蒙上了或世故或势利或狡黠的尘灰。

莫非母亲有什么特殊的“养眼”之法?我想了解其中的缘由。

④那年,我回老家养病。

我每天都在故乡的原野上走来走去,在清晨,在黄昏,在百万千万颗露珠的照拂里,在百万千万片绿叶的叮咛里,我的心里,我的眼睛里,哪怕藏匿得很深很隐蔽的细小杂念和灰尘,都被一一洗净。

我身体里的病,也渐渐离我远去。

我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无尘无垢,无嗔无痴,甚至有一点吐气如兰的意思了,连梦都是清洁的。

这让我体会到:一个人若保持身体的洁净、心灵的洁净,保持每一个意识和念想的仁慈与洁净,那么,他将会从生命里领受到怎样单纯而又无比丰富的诗意!⑤我在故乡的怀里、在母亲身边养病。

病大约不好意思待在我逐渐变得干净、健康的身体里,我的身体里没有了毒素,也没有了病魔赖以存活的养料。

病知趣地走了,我养好了身体,也养好了心。

那次乡村静养,等于让我对乡村母亲的心灵养成做了一次田野调查。

⑥那么,母亲何以有那样洁净无尘的心,何以有那样洁净无尘的眼睛?我想,清晨或黄昏,原野上那无数颗透明的露珠,已经给出了一部分答案。

我的母亲,一生善良、纯洁和真诚:她是用一生的田野劳作和行走,与无数颗露珠﹣﹣与无数颗清澈的天地之眼,交换着心灵的语言,交换着眼神。

[精选]中考现代文阅读真题练习题及答案共20篇

[精选]中考现代文阅读真题练习题及答案共20篇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真题附答案详解一、阅读理解训练题1.(2020常州)阅读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儿童文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儿童生命的本然状态陈思和①儿童文学必须突出儿童性,但是儿童与儿童文学的写作是分离的。

不像青春文学,作者多半是在读的中学生和大学生,或者是青年作家。

儿童文学是由成年人来写的,年龄上隔了一代,甚至隔了两代。

年龄跨界的人来表达儿童生命的感受,难度就比较大。

所以,恰当的创作原则是:儿童文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儿童生命的本然状态。

②儿童阶段的生命特征是儿童文学的母题所在。

在外力帮助下逐渐走向独立是儿童阶段的重要特征,这就构成儿童文学的一大母题﹣﹣爱和互相帮助。

还有两个主题与此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是善恶,一个是分享。

③儿童阶段的另一个生命特征是环境视域的逐步扩大,这也是儿童文学的重要母题。

儿童文学最初关注的意象是床和房子,拓展开去,于是就出现了离家外出旅行的主题,或者身体突然掉进另外一个空间,由此开始了历险记。

西方儿童文学名著《小红帽》《木偶奇遇记》都是这个主题延伸出来的。

④从生命原始状态到开始接受文明规范的教育是儿童生命的又一重要特征。

孩子的生命是赤裸裸诞生的,是一种无拘无束的原始形态,也可以说这是一种野蛮形态。

这个特征既强调了教育在儿童文学中的地位﹣﹣人自身从“小野蛮”逐渐向着“小文明”的形态发展,同时,也肯定了儿童生命的某种野蛮特点。

⑤这里说的“野蛮”是不带有贬义的,它揭示出生命形态中有很多非文明规范的因素,它是自然产生的,是孩子生命形态的本然。

电影《地雷战》有一个细节,鬼子工兵挖地雷的时候,挖到了一个假地雷,里面放的竟然是大便,日本工兵气得嗷嗷直叫。

电影镜头马上切换到两个孩子在哈哈大笑,一个悄悄告诉另一个:是臭粑粑!如果镜头里表现的是成年人这么做,就会让人感到恶心,然而孩子的恶作剧却让人解颐一笑。

为什么?因为在这个细节里突然爆发了一种儿童生命的蛮性特征,用在战争环境下特别恰当。

⑥创作儿童文学,尽可能地接近儿童生命的本然状态,途径还有很多,比如“模仿”和“接近”,但是这属于外部行为。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一双长满老茧的手》.pdf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一双长满老茧的手》.pdf

2020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一双长满老茧的手》①有谁没有手呢?每个人都有两只手。

手,已经平凡到让人不再常常感觉到它的存在了。

②然而,一天黄昏,当我乘公共汽车从城里回家的时候,一双长满了老茧的老妇人的手却强烈地引起了我的注意,它像吸铁石一般吸住了我的眼光。

我不由得深深地陷入回忆中,几十年前的往事蓦地涌上心头。

③我当时只有五六岁,就喜欢帮助大人在豆子地里干活。

在这时候,我的兴致是十分高的。

我跟在母亲身后,跑来跑去。

捉到一只蚱蜢,要拿给她看一看;掐到一朵野花,也要拿给她看一看……总之,这一片豆子地就是我的乐园,我说话像百灵鸟,跑起来像羚羊,腿和嘴一刻也不停。

总想用最高的速度摘下最多的绿豆荚来。

但是,一检查成绩,却未免令人气短:母亲的筐子已满了,而自己的呢,连一半还不到哩。

这里面有什么奥妙呢?关键就在母亲那一双长满了老茧的手上。

④这一双手看起来很粗,由于多年劳动,上面长满了老茧,可是摘起豆荚来,却显得十分灵巧迅速。

我注视着它,久久不愿意把眼光移开。

从那以后,这一双长满老茧的手在我的心里占据了一个重要的地位,留下了一个不可磨灭的印象。

⑤后来长大了几岁,我离开母亲,到了城里跟叔父去念书,代替母亲照顾我的生活的是王妈,她也是一位老人。

⑥每到夏末秋初,正当夜来香开花的时候,也是王妈搓麻线的时候。

我转过身来,侧着身子躺在那里,借着从窗子里流出来的微弱的灯光,看着她搓。

最令我吃惊的是她那一双手,上面长满了老茧。

这一双手看上去拙笨得很,十个指头又短又粗,像是一些老干树的枝子。

但是,在这时候,它却显得异常灵巧美丽。

这使我感2.第⑧段画线句子写道:“它甜蜜而痛苦,错乱而清晰。

”这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理解。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章第⑧段“它在我眼前不停地晃动”中的“它”指代什么?(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②段写“我”在公交车上见到一位老妇人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语文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品质】你的身边是否也有“长满老茧的手”?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你对这双“长满老茧的手”的感受。

2020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老海棠树》

2020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老海棠树》

2020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老海棠树》①如果可能,如果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要是能随我的心愿种点什么,我就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我的奶奶。

②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

③老海棠树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

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待在上头不下来了?”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

“饭也在上头吃吗?”对,在上头吃。

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丫,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

“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

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

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站在老海棠树下,望着我……④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

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

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意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了直腰,又凝神糊她的纸袋。

⑤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之中,一针一线地缝。

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

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

⑥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

那时我大些了,在外工作,从陕北回来看她,奶奶已经腰弯背驼。

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唰啦唰啦”的声音把我惊醒,我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

”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你刚回来,去歇息着吧。

2020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风暴》

2020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风暴》

2020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风暴》你可看过岩石上的少女穿着白衣裙,立于波涛上,当海水在混乱的幽暗里和岸石游戏,澎湃和轰响,当电闪以它紫红的光线不断地闪出了她的形象,而海风在冲激和飞旋,扬起了她的轻飘的云裳?美丽的是这海,狂暴、阴郁,闪烁的天空没一块蔚蓝;但相信吧:岩石上的少女比波浪、天空、风暴更美丽。

1.诗的题目为《风暴》,显然“风暴”是诗人浓笔描摹的事物。

仔细阅读这首诗,说说诗人抓住了哪些意象描摹“风暴”。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人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少女的?着力刻画了她怎样的形象?(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诗中描写风暴对表现少女有什么作用?(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诗中“风暴”和“少女”各象征着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点解读与答案详析风暴1.[解析] 这首小诗主要抓住了风暴中的典型形象来描摹风暴。

[答案] 抓住了风暴中三个典型形象:在幽暗里和岸石游戏,澎湃和轰响的海水;紫红的闪电;冲激和飞旋的海风。

2.从她的穿着、站姿、背景三个方面来描写的。

着力刻画了她静穆、素洁、勇敢的形象。

3.以疯狂的风暴来衬托少女柔韧而有力的美。

4.[解析] 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要联系其写作背景。

诗人在年轻时结交了一些后来成为“十二月党人”的朋友。

虽然“十二月革命”最终遭到反动政府的残酷镇压,但他们的进步思想深深地震撼了普希金。

这一时期他的作品歌颂自由、进步,反对封建农奴制,抨击暴君专制,对当时的革命者产生了巨大影响。

[答案] “风暴”象征革命浪潮,“少女”象征革命者。

表达了诗人对革命者必胜的坚定信念以及英勇气概的赞扬之情。

【精选】2020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专项练习(含答案)

【精选】2020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专项练习(含答案)

2020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专项练习一、阅读选文,完成1-2题。

(5分)【材料一】叶雕,就是在叶子上雕刻。

它是一种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最早可追溯到周代。

到了明清时期,叶雕技艺不断发展,出现了剥离叶肉的叶雕。

出生于河南省太康县叶雕艺人之家的刘政,童年时就喜欢看爷爷做叶雕。

大学毕业后他四处走访,收集叶雕资料,学习传统的叶雕技法,他一次次设计,一次次试验,开辟了一个“叶雕世界”。

刘政还大胆创新,用现代形式呈现古老艺术。

他尝试给叶子染色,原本淡黄色的叶子,经过染洗,变成墨绿叶、大红叶。

虽然古老的叶雕技法没变,但创作出的叶雕艺术品颜色更加丰富,也更具有无穷趣味。

——《人民日报》【材料二】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他对建筑艺术有着不变的唯美追求。

1984年,贝聿铭设计了先锋之作--70层楼、高三百多米的香港中银大厦,它成为“中国大雄心”的象征。

2006年,贝聿铭的封刀之作苏州博物馆以“不高不大不突出”为原则,独显传统之美,如中国文人般内敛含蓄。

贝氏建筑形式多样,风格迥异,这表明贝聿铭作为一个文化缝隙中的优雅摆渡者,既善于吸收西方文化精华,又不放弃自身丰富的文化传统。

——《阅读》【材料三】2015年1月,M.Y.L ab木艺实验室在杭州正式创办。

在这个新式木工坊里,虽然它的创作方式改变了,但它背后的工序和时光,隐藏着“木友”们不变的制作初心。

在这个精雕细琢的世界里,他们体会到了乐趣也收获了许多正能量。

除了传统意义的木艺作品,喜欢音乐的木匠们还制作尤克里里和吉他。

传统的木作手工艺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变与不变的中国人》1.对选文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叶雕是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最早可追溯到周代,这个时期的叶雕就是在剥离叶肉的叶子上雕刻。

B.香港中银大厦和苏州博物馆以建筑艺术的不同风格,表明贝聿铭是中西文化文化缝隙中的优雅摆渡者。

C.木艺实验室是新式木工坊,“木友”们在这个精雕细琢的世界里,体会到乐趣,收获许多正能量。

精选-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真题带答案共20篇汇总

精选-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真题带答案共20篇汇总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真题附答案详解一、阅读理解训练题1.(2020宿迁)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怎样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宗白华①在我看来,我们生活的内容分为对外经验和对内经验。

“对外经验”,即对于自然与社会的观察、了解、思维、记忆;“对内经验”,即思想、情绪、意志、行为。

我们要想使生活丰富,就要在这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提升我们对外经验的能力,使我们观察研究的对象增加;一方面提高我们内在经验的质量,使我们思想情绪的范围丰富。

②我们闲居无事的时候,独往独来,或是走到自然中,看着闲云流水,野草寒花;或跑到闹市里观看社会情状,人事纷纭。

在这个时候,最容易看出我们思想智慧的程度高下。

③有一次黄昏,我走到街头一个铁匠家门口。

看见那黑漆漆的茅店中,一堆火光耀耀,映着一个工作的铁匠,红光射在他半边的臂上、身上、面上,映衬那后面一片黑暗,非常鲜明。

那铁匠举着他极健壮丰满的臂膀,用一个极适当协和的姿势,击着那透红的铁块,火光四射。

我看着,心里就想到:这不是一幅极好的荷兰画家的画稿吗?内心充满了艺术的思想。

站着看着,我不忍走了,渐渐地转想到人生问题,心想人生最健全最真实的快乐,就是有一个安定的工作。

有了它,然后才得身心泰然,才得健全的乐趣和人生的价值。

社会中真实的支柱,也就是这班各尽所能的劳动家。

我想到此,则是从人生问题,又转到社会问题了。

后来我又联想到生物学中的生存竞争说,又想到哲学家生存意志的人生观与宇宙观。

诸君自由运用,可以使人生最小的一段,化成三四倍的内容,乃不致因闲暇而无聊,因无聊而堕落,因堕落而痛苦了。

④但这还不是我所说对外经验丰富的全部方法。

这不过是把我们的一种对外经验,一个自然界的对象,作多方面的玩味观察,把一个单调的、平常的环境,化成一个复杂的、丰富的对象,使它表现出多方面(艺术、人生、社会、科学、哲学)的境相。

这就是使我们的“心”成了一个多方面的折光的镜子,照着那简单的物件,变成多方面的形态色彩。

⑤以上的观照已经可以使我们的生活丰富不少,但我们还要使我们“对内经验”也扩充丰富,使我们的感情意志方面也不寂寞,这有什么方法呢?这个实在很简单.......。

【精选】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真题带答案共20篇汇总

【精选】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真题带答案共20篇汇总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真题附答案详解一、阅读理解训练题1.(2020苏州)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草原日出[英]多丽丝•莱辛①那年冬天,每晚睡前,他都对着枕头里面大声喊:“四点半!四点半!”直到确信脑袋已抓牢这三个字,才安然入睡,仿佛一片安眠药突然降临。

他脸朝着闹钟的方向,这样醒来后第一眼便能看到它。

②早晨四点半,分秒不差,他得意地按下将要响起的闹铃。

再躺这最后一秒吧!不,他弹跳而起,如鱼跃水面。

冷啊!真冷啊!③出门,带上猎枪和狗。

天亮前他得赶完四里路。

他在疾行,狗在探路。

它们没有经过训练,自由散漫,有时会玩失踪,但却是他最好的同伴。

为了几枪射击,他要赶很长的路,有了它们路上就不枯燥了。

④他在田埂上跑起来,大步慢跑,扎实前进。

这方法是他观察土著人学会的:上身的重量交替落在两脚上,保持慢速、平衡运动,这样不会疲乏气短。

当血液从腿部冲上胳膊,他对身体的得意和骄傲油然而生,直到他不得不咬紧牙关,关住那股想大声歌唱的强烈欲望。

⑤草原。

第一只鸟在他脚边醒来,接着一群鸟冲向天空,鸣叫着宣布新一天的开始。

他终于抑制不住,发出狂野的喊叫,然后野兽似的狂奔,他在疯狂中忘我地歌唱生命的愉悦和青春的奢华。

⑥突然,他想起了什么:我15岁啦!15岁啦!这话对他来说很新鲜,他满怀兴奋又若有所思,开始用手指感受走过的岁月,像数着鹅卵石,每一块既独立又离不开彼此,每一块都闪烁着奇异的光芒。

这就是他:在这片土地上生长了十五年的男孩。

陪伴他的有这缓缓的河水,还有这充满挑战的空气:夏日正午,它闷热难耐;冬天早晨,它凛冽刺骨。

⑦没有什么他不能做到!他觉得自己将来的生命是伟大而神奇的,完全是他自己的:“世上所有大人物都曾像我现在这样小,所以我也能成为大人物。

只要我愿意,我能把世界变成我想要的样子。

”⑧他的嗓音充满了紧迫性、真理性和非凡的勇气。

他又大声唱起来,歌声沿着河水旁的峡谷回荡,他停下来等待回声,然后又唱:“歌唱吧!这就是他﹣﹣只要愿意,他就歌唱,这个世界必须响应他!”⑨他等待回声。

2020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父亲的车技》

2020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父亲的车技》

2020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父亲的车技》①记忆中,家里一共有过两辆自行车。

第一辆是苏联式,大梁弯下去的那种,刹闸靠脚往回蹬,在我们老家叫倒蹬闸。

那车子模样浑圆,结实,座子是皮的,很厚,也很硬。

②我们兄妹三人,从小在姥姥家长大。

父亲出身农村,弟兄四个,做了母亲家的上门女婿。

在我们老家,被叫作倒插门儿。

一个倒插门儿女婿,骑着那辆倒蹬闸自行车,一骑就是很多年。

③上世纪60年代末,家里添了辆新自行车,永久牌的,还是托北京的大姨找关系买的。

车子从邮局寄过来,得专门请人来安装。

那是一个夜晚,一个个纸箱子被拆开,来的人一件一件精心组装着它。

全家人都怀着激动的心情,在那里看着它诞生。

虽然过去了很多年,到现在还记得它刚成型时的样子,黝黑锃亮,闪着不一般的光泽。

④父亲在县城一完小当老师,离家有一段距离。

每到周末,父亲才骑车回家,住上一天,算是团聚。

家里有什么事儿,父亲就骑着那辆永久牌去办。

⑤父亲生在农村,上过私塾,后来考上大专,学了师范,踢足球进过市队,写诗登过报纸,还写一手好毛笔字,也算得上多才多艺。

可能是熟能生巧,也可能专门练过,反正印象里觉得父亲的车技很不错。

⑥奶奶的家在另一个县的乡下,离我们生活的县城有30多华里。

兄妹三人里,只有我随了父亲的姓,所以每到过年,大都是我跟父亲回老家。

⑦那时,自行车后座上就会装得满满的,大米、白面、菜籽油,还有猪头和猪下水。

面袋子垂在两旁,其他的在座位上摞起来,用绳子来回捆好几道,结结实实的。

⑧一切准备停当,我就坐到大梁上,跟着父亲,骑行好几个小时,回到老家。

现在想想,那么漫长的归程,对父亲的车技是很好的历练。

⑨平时出门,有哥哥在的时候,坐大梁就成了他的专利。

因为两个人都小,上不了后座,哥哥就先在大梁坐好,接着,父亲手持双把,蹲下身子,让我从后面搂住他的脖子,再站起来,我就吊在他的身后。

然后,他偏腿上车,我趁势站上后座,再顺着父亲的腰慢慢向下挪,出溜着坐好。

下车的时候,完全是上车时的回放。

2020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归来的沙克尔顿》

2020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归来的沙克尔顿》

2020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归来的沙克尔顿》①1914年8月1日,包括沙克尔顿在内的28位骑士,乘木船离开伦敦,赴南极探险。

沙克尔顿根据家庭的座右铭“坚毅必胜”,把木船命名为“坚毅号”。

②12月5日,“坚毅号”离开南乔治亚岛。

第二年的1月8日,“坚毅号”到达南极边缘的威德尔海之后,就身陷冰川之中动弹不得,并随冰雪漂移了10个月,其中包括南极长达数月的漫漫严冬。

就在夜夜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中,聊以蔽体的船只最后也被巨大的冰坨压毁。

10月27日,沙克尔顿下令弃船。

11月8日,随队摄影师赫黎冒险潜入困陷冰海的木船,抢救回部分珍贵的底片。

11月21日,“坚毅号”沉没。

③他们尝试徒步穿越冰雪的大海,但每天行程连3千米都达不到,体能消耗却无比巨大,最后沙克尔顿毅然决定放弃前行,就在浮冰上扎营。

④在食品、衣服、遮蔽物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沙克尔顿和他的船员在冰天雪地中整整露营了5个月。

这5个月中,为了鼓励船员的斗志,在与船员同样身心疲惫的情况下,沙克尔顿仍然谈笑风生,并不时在冰上翩翩起舞,而这时,他们几乎所有的食品都已吃完,只能靠企鹅肉和冰雪维持生命。

⑤当探险队员随冰漂浮到北面开放水域后,他们立即启用弃船时抢救出的三艘小救生艇,经过了7天艰苦的海上旅程,齐心协力勉强航行到荒芜的大象岛。

而大象岛是一个远离航道的无人岛屿,留在那里也只有死路一条。

⑥眼见船员们的体能和精神都濒于极限,沙克尔顿知道不能再等了。

1916年4月24日,沙克尔顿决定与另外4名船员乘坐一艘22英尺长的救生艇“加兰号”开始一项几乎不可能的自救行动,目标是横渡约1300海里波浪滔天的海面,到设有捕鲸站的南乔治亚岛求救。

⑦5个人在狂风怒海中航行了17天,“加兰号”奇迹般地到达了南乔治亚岛人迹罕至的南岸。

因风太大,“加兰号”无法靠岸,他们不得不在一会儿飞上半空,一会儿又好像要沉入谷底的救生艇上苦熬过一个晚上。

⑧但是,捕鲸站设在南乔治亚岛的北岸。

几个面带冰屑、手脚几近麻木的人在沙克尔顿的带领下,仅靠一根绳索、两把冰镐,在留下两个体弱的队员后,另两位队员随沙克尔顿在30个小时内奇迹般地横越了被认为飞鸟都不能飞越的42千米高山冰川,走过了从来无人涉足的南乔治亚内陆,准确抵达了北岸的当尼斯捕鲸站。

【精选】中考现代文阅读真题有答案共20篇汇总

【精选】中考现代文阅读真题有答案共20篇汇总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真题附答案详解一、阅读理解训练题1.(2020无锡)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夜行薛培政①“那天夜里的月亮啊,白亮白亮的,就像被水洗过一样……”九十多岁的凤山爷,说起1941年白露前夜的月亮,依然啧啧称奇。

②1938年的秋天,为了抗日,八路军来到了鲁中南地区,我就担任了地下交通员。

③那天刚擦黑,镇上开羊肉馆的刘大眼来了,他是我的上线。

一看他眨着那双忽闪忽闪的大眼,我就知道,有任务了。

他摸出一张二指宽的纸条,交代我,务必在天亮前送到部队首长手中。

我抽了袋烟,琢磨一下行程,向婆娘交代几句,就出发了。

④按说六十多里路,天亮前赶到不算啥,但自从鬼子来了之后,就在路上修了很多据点,国民党的部队也陆续进驻城西和南边的山区。

方圆几十里的地盘上,日军、伪军、国民党、土匪盘根错节,敌我难辨。

要将情报安全送到,就难了。

⑤出村后,大路不敢走,便疾步钻进了村南的野猫沟。

⑥月亮升起来了,像一个顶大的玉盘,把沟里照得如同白昼,一草一木看得真切,这对夜行极为不利。

为了隐蔽,我顺手拔草编了个草帽戴在头上,悄悄前行。

还好,一路上,除了几声狼嚎,也还顺利。

⑦从沟里出来,要过一个三岔路口,这是进山的必经之路,也是各路武装经常出没的地方。

我躲在庄稼地里仔细观察,见没有动静,就想快速通过﹣﹣没走几步,忽然看到西边路上有个人影一晃,我惊得头皮一麻。

⑧站在明处的我,躲是躲不过去了。

定了定神,小声朝那边喊道:“兄弟,都是过路人,出来吧!”⑨不一会儿,那人站到我面前,庄稼人打扮。

对方先开口了:“这位大哥,半夜三更,要去哪儿啊?”⑩“唉,老娘病了,要去水泉村抓药哩!”我看了对方一眼,“这位兄弟是﹣﹣”⑪“俺是沟北刘家坡的,驴跑了,出来找驴哩。

您从东边来,有没有看见大灰驴啊?”⑫“没有啊,要不您再找找?”我想尽快甩掉对方,离开此地。

⑬“哦,那我再往前找找。

”说罢,便朝南边那条小路上走去。

我心里咯噔一下,这也是我要走的路啊,怎么办?改道已经来不及了:“正好,我也走这边,咱俩就做个伴吧!”⑭“那好,大哥请!”望见他不经意的一个手势,我就对他不敢小觑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初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二)一种树老人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一副棺材。

种树老人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片树林。

种树老人一辈子什么都不会做,只会种树。

解放前种树为了娶媳妇,但没有娶上;解放后种树,为了种树。

种树老人长得很丑,很矮,一辈子没有孩子主,临死的时候,对远方来的例子说:“死了,就在沙丘刨个坑,把我埋在树林里,千万不要用什么棺材。

”侄子照他话做了,做完就走了。

老人前二十年种的树,公社化的时候毁了。

中间二十年种的树,承包制的时候砍了。

最后二十年,老人没要一分地,就要了村东那片九百亩大沙丘,在上面盖了个土棚子,喂了条小黄狗,就开始种树了。

老人从不种娇贵的树,只种杨、柳、榆、枣等北方平凡易活的树,种那种插个枝就能长大,戳个桩就会发芽,对大自然要求极少的树。

老人对树象对自己的孩子,从舍不得毁坏,哪怕自己住的棚子没一根檩条,哪怕自己吃不上饭,生不起火,也没有毁过一棵树。

老人对自己的树又有一种天生的灵性,仿佛那就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哪怕有一点惊动,老人都能快速的赶过去,用自己的头,自己的斧头,自己的大黄狗,把树保护起来。

十年过去了,村里人都盖上了新房,用起了拖拉机。

只有老人仍住在自己的土棚子里,领着黄狗转来转去,修树剪树,看调皮的松鼠,快乐的喜鹊,爱叫的乌鸦……村里人都说老人是个傻子,只有老黄狗知道不是;村里人都说老人是个疯子,只有小鸟知道不是。

直到有一天,县林业局的老韩来了,出神地扑克着碗口粗的树木说:“这些树至少值百十万呢。

“人们才说老人最精明了,于是光秃秃的村子里也开始有人种树了。

老人的树成材了。

人们说老人要盖最漂亮了小楼,要买汽车,要娶东村五十多岁的寡妇妇……但老人仍然住在自己的草棚子里面,领着走不动的老黄狗转来转去,直到,直到老人死去。

4.“老人种了一辈子树,把.........。

”联系全“来年春天,老人的坟上长出了一棵树,矮小但很粗壮。

人们都说:那是种树老人。

老人种了一辈子树,把自己也种进了树里。

1.下面不能表现种树老人精神品质的是 ()( 不只一项)A .种树老人一辈子什么都不会做,只会种树。

B .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

C .“把我埋在树林里,千万不要用什么棺材。

”D .前二十年的树,公社化的时候毁了。

E .老人对树像对自己的孩子。

F .于是光秃秃的村子里也开始有人种树了。

G .来年春天,老人的坟上长出了一棵树。

2.文章写道:“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一副棺材。

” 种树老人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片树林。

”“村里人都盖上了新房,用起了拖拉机。

只有老人仍住在自己的土棚子里。

”这些记叙采用了的表现手法。

这样写的好处是。

3. 老人的坟上长出了一棵树,矮小但很粗壮。

人们都说:那是种树老人。

”这句话与上文的哪句话相照应?其深刻含义是什么?自己也种进了树里文看,加点部分表现了什么?5.说说“解放后种树,为了种树”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6.读了这篇短文,你一定会被种树老人的精神所感动。

请写一段话,谈谈你的体会和感受。

(50 字左右)......二(甲)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浩如烟海。

但是书虽多,有永恒价值的却是少数。

可以把树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只供翻阅的。

所谓精读,是说要认真地读,扎扎实实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如明代张溥读书,细嚼慢咽,寻幽探微,读后还要抄写七遍,可谓精读之典范。

所谓泛读,是说可以粗枝大叶地读,只要知道它大概说的是什么就行了。

有时为了开阔视野,增大阅读面,泛读是必不可少的。

所谓翻阅,是说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去地读,不要一句话一句话地读,也不要一页一页地读。

听说在中国刚有报纸的时候,有些人捧着报纸,就像念四书五经一样,一字一句地高声朗读。

照这办法,一天的报纸,念一年也念不完。

(乙)(1)读书务求深解。

(2)古人读书之道,讲究深钻细研,融会贯通。

(3)张溥读书,不但字斟句酌,还要手录七遍,对于经典文献,他终能解其本质,得其精髓。

(4)韩愈在《进学解》一文中也说,他读书时,“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5)今人读书往往不求甚解,浮于其表,结果即使是“读书破万卷”,涉猎无限广,充其量也不过是一知半解的半瓶醋而已。

(6)能深钻细研者,实属凤毛麟角。

(7)总之,无论古今,读书切不可停于表面;深刻理解文意,读书才会有所得。

.7.甲乙两文在内容上的共同点是。

其不同点在于:甲文采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它的说明对象是。

乙文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它的中心论点是。

8.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涉猎:。

凤毛麟角:。

9.对甲文采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举例子分类别B举例子列数据下定义是。

(2)是在乙文中的作:用:C分类别列数据D打比方分类别作比较10.对乙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举例论证道理论证B举例论证对比论证C比喻论证道理论证D对比论证道理论证11.对乙文层次划分的几种图示,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④∣⑤⑥⑦C①②③④∣⑤⑥⑦D①②∣③④⑤⑥⑦12.两段文字都谈到了张溥的事例,试简要分析其不同文体中的作用。

(1)在甲文中的作用。

13.根据两段文字的内容和特点,甲文的标题可拟为;乙文的标题可拟为。

三才能来自勤奋学习(1)生而知之者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

人们的才能虽有送别,但主要来自勤奋学习。

(2)学习也是实践,不断的学习实践是人们获得才能折基础和源泉。

没有学不会的东西,问题在于你肯不肯学,敢不敢学。

深处自幼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就会比一般人早一些表现出有才能,人们却误认为是什么“天才”,捧之为“神童”。

其实,“天才”和“神童”的才能主要也是后天获得的。

当所谓“天才”和“神童”,一旦被人们发现后,捧场、社交等等因素阻止了他们继续勤奋学习,渐渐落后了,最后竟一事无成者,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

反之,本来不是“神童”,由于坚持不懈地奋发努力,而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的大有人在。

(3)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都不是“神童”。

牛顿终生勤奋学习,很少在午夜两三点以前睡觉,常常通宵达旦工作。

爱因斯坦读中学的成绩并不好,考了两次大学才被录取,学习也不出众,毕业后相当一段时间找不到工作,后来在瑞士伯尔尼专利局当了七年职员。

就是在这七年里,爱因斯坦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地学习、工作着,利用业余时间勾画出了相对论的理论基础。

发明家爱迪生家境贫苦,只上了三个月的学,在班上成绩很左。

但是他努力自学,对于自己许多不懂的问题,总是以无比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刻苦钻研。

为了研制灯泡和灯丝,他摘写了四万页资料,试验过一千六百多种矿物和六千多种植物。

由于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比一般人的工作时间长得多,相当于延长了生命,所以当他七十九岁时,他宣称自己已经是一百三十五岁的人了。

任何人付出和他们同样艰苦的努力,都能有这样、那样的贡献,都会获得一定的才能。

(4)其实不仅是科学,在文学艺术上也是一样。

狄更斯曾说:“我决不相信,任何先天的或后天的才能,可以无需坚定的长期苦干的品质而得到成功的。

”巴尔扎克说:“不息的劳动之为艺术法则,正如它之为生存法则一样。

(5)总之,人们的才能主要是勤奋努力学习得来的。

马克思终生好学不倦,为了写《资本论》,花了四十年的功夫阅读资料和摘写笔记。

他在伦敦,每天到大英博物院图书馆阅读在座位前的地板上踩出一双脚印。

马克思是我们的光辉榜样,这双脚印深刻地说明: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14.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15.文章第(2)画线句子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17.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18.文章第(2)段论述了所谓“天才”、“神童”的可悲后果后,紧接着在第(3)段列举了牛顿等人勤奋成才的事例,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安排材料的作用。

19.简要分析第(5)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20.文章第(2)段中说,所谓“天才”和“神童”由于不注重后天的勤奋学习,“最后竟一事无成者,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

请你举出一个典型事例。

21.根据你的积累,写出两条关于“才能来自勤奋学习”的名言警句。

(限于选文以外)四访兰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带回些野兰草来栽掊。

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个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

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玩赏。

父亲不但不以此得意,反而倒有了几分愠怒。

此后进山去,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

这事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又一次进山的时候,特意招呼我说:“访兰去吧!”我们走了半天,到了山的深处。

那里有道瀑布,十几丈高直直地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

我们沿谷低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

香气浓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便动手挖看书一株来。

我候,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种、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原那些好?”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我却说不出来。

家里的确比这里的好看,这里的原却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儿好像不同吗?”“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父亲说: 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野山水畔的趣资;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大了呀。

”“样子似乎是,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知道而欣赏呢?“这正是它的不俗处。

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性灵。

”我再也不敢去挖野兰了,高兴着它的纯朴,悲叹以前喜爱着它却无形中毁了它。

父亲拉着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

他看兰,也在看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低了品格。

低俗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贡献的。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

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

22 . 文 章 中 最 能 体 现 野 兰 特 色 的 一 个 词是: 。

23.对文章中“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中的“味”,你是如何理解的?24.简要分析第一段中画线句子所包含的意思。

25.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6.下面是养蚕“访兰”过程中父子对话的分析,选出分析不恰当的一项,并说明理由。

A.通过对话,对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作对比,既照应开头,又为后方议论作铺垫。

B.通过对话,具体写出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的不同特点为,寓褒贬于对话之中,发人深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