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
摘要:对于小学生来说,朗读是他们认识文字、学习汉语最基本的方式之一,读是语文教学中相当重要的一环。然而,在实践教学中,朗读教学这一块却存在着很多问题,通过对实践教学中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做了一个调查梳理,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法,以期能够在朗读教学方面有所指导。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问题与策略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一定要采取有效的策略,学生通过朗读可以获取知识和技巧,能够不断的体会文章的语言美,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朗读可以将生硬的文字读出一定的感情色彩,这是语文学习的主旨所在,可以帮助学生不断的去感悟语文知识,还能够让学生真实的感受文章的感情色彩。不难发现,品味语言的最佳策略就是朗读,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有时候朗读成为了表面现象,学生们仅仅是粗略的进行阅读而已,教师要想将学生的朗读教学质量提升上来就要采取有效的指导策略,培养学生语文朗读的能力,让学生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朗读时间不足。语文课教学中,讲、问形式占居了大量的朗读时间,一节课下来,学生朗读的时间还不到5分钟,朗读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匆匆来,匆匆去,还没读出感觉,就停下了,根本达到到朗读教学要求的效果。比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找到生字,新词,但在实践教学中,多数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没读完,老师就示意停下,开始了讲授。
2.学生朗读目的不明确。朗读的时候,大家一起发声,听起来,有节奏有韵味,热热闹闹,但朗读效果却相当低。读课文前,教师没有提要求,在朗读过程中也没有指导,朗读结束后也没有点评,多数孩子只是跟着大家读,似读非读,似懂非懂,没有用心去读,也没有边读边思考,跟着大家读,脑子里还不一定想着什么,这样的朗读,不读也罢。
3.朗读面比较狭窄。在检查性朗读的时候,往往只挑几个尖子生进行示范,多数学生坐着当听众,这样下来,太多的学生体会不到朗读练习的感觉,这样的朗读教学,根本不能把朗读效果落到实处。
4.朗读过程中教师指导少。经常在授课过程中听到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请大家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者是:“把XXX语气读出来。”这样的指导方法过于简单,语气太生硬,没有引导学生用什么样的情感来朗读,或者说文章中作者在通过文字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没有情景的导入,学生自然也不会带着应该有的感情去朗读课文。或者经常听到有的老师非常直接的让学生把某个字读重一点,或者读轻一点,却忽略了朗读里的感情融入。比如,《再见了,亲人》中有一句话:“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是小金花跺着脚说出来的。如果单一地把某个字词加重了读音,那么就会把这段话读的像在喊口号一样,其实,作者的目的是想表达小金花当时内心的沉重,要求是一字一句要读的低沉,读的缓慢,字字有声,声声带情,才极富感染力,能够让听者感受到小金花当时内心的沉重,在实践教学中,有的学生语气轻重、语速上把握的很好,但分寸感有些差,重的时候特别重,轻的时候特别轻,给听者的感觉极不和谐。另外,朗读一些长的句子,怎么样换气,在哪里停顿,也是非常有讲究的。
5.不讲求实效,形式主义的朗读教学。把朗读教学当成了语文课堂的一种形式,经常性的一时读起,一会儿又结束,形式上安排了教学内容,但在教学效果上,却收效甚微,朗读课成了语文课堂的点缀,这样会严重影响学生的朗读热情,让学生在心理上也不会重视朗读,认为读读即可,没什么需要学习和掌握的。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改进方法
1、确保充足的阅读时间。在课堂上并不是教师讲解的越多,学生的学习效果就越好。如果是这样的课堂模式,学生就会非常的反感,这是因为教师过多的讲授会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打消,学生如果是被动的去学习,他们就不会有较高的学习热情。教师若能为学生提供自主阅读的时间,则可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获得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用普通话多次朗读,保证吐字清晰标准。尤其是自学性朗读文章,确保班级全体成员均读好且读完。在对课文有了初步的认识以后,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练习,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读出感情色彩。教师在学生进行朗读的过程中做好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有感情阅读,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取代以往的小组讨论,让学生真正的实现自主学习。
2、引导学生读与思相结合。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拥有标准化的朗读发音,在进行朗读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的改正那些不标准的发音,使朗读实现标准化。教师可以选择那些优秀的课文,指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的主旨,掌握课文的感情色彩,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朗读的真正目的。尽管朗读可以增强学生对课文的了解,但是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还要不断的进行思考,比如,在学习《小小的船》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制作课件,从而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基本的掌握,这样学生再次阅读课文的时候,就会收到较好的效果。教师指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水平,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较好的锻炼。
3、培养朗读兴趣。兴趣是学生朗读的动力;没有兴趣,学生就没有朗读的动力。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充分运用教材中的图片,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小学语文课本中会有大量的图片,通过这些图片可以增强学生对课文的了解,教师可以借助这些图片来培养学生对课文朗读的兴趣。例如,在学习《秋天的雨》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课文中秋天的精美图片来设置一些相关教学问题,指导学生通过对图片的观赏来学习课文知识。学生们对于精美的图片充满好奇心,教师可以借助这一特点来组织学生学习课文,让学生可以独立自主的去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效率得到显著的提高。
总之,学生要想真正的读懂、读透课文就要将课文朗读好,朗读是学生完成主动学习的主要媒介,较好的朗读效果是教师高明讲解也无法取代的。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有新的教学理念,认真的思考自己的不足之处,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修改,只有这样,小学生语文朗读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姚细绒,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的几点体会[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09(31):152-152
[2] 冯栓宏,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