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感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感悟

一、我的时间哪去了?

在准备进行时间记录之前,我曾经思考过:我的时间哪去了?

有时是领导突然吩咐:“小X,你今天去把B做了。”有时我就不情愿的直接答应了。偶尔我还会委婉的拒绝道:“我今天准备完成A。”领导停了一下仍旧说:“你的事先放一放,先去把B做了。”

有时是我在工作的时候,同事过来说:“小X,你和我一起做C吧。/小X,领导让你来和我一起做C。/小X,你开车送我出去一下。”

有时是我已经安排好晚上的事物,可下午突然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小X,晚上一起吃饭吧。”我一想,好久没和Ta一起吃饭了,平时关系也比较好,为了社交,还是得去一下。

有时是我在专注做某一件事的时候,电话响了,可能是亲人、朋友、同事,甚至打广告的……在电话中不知不觉又说了几分钟,十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

有时是我还没想好今天工作做什么事,在办公室东看看,西瞧瞧,看看小Q在做什么,看看小W在做什么,过去闲聊两句,然后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在单位上蹿下跳,或是做些杂七杂八的事,等着下班。

有时是下班后回到家里,无聊但又不知道该做些什么,看看网页、看看新闻、看看微博、看看淘宝、看看电影、看看电视剧……然后感觉都好无聊啊,看看时间,哎呀,12点了,终于可以睡觉了。

想到这些种种,我突然感觉到背脊发凉,这些还是“我的”时间吗?

忘了在哪看到过一句话:最奢望长生不老的人,往往还不知道一个下雨的星期天下午该怎么度过。

二、时间管理的价值不是什么?

终于,有一天,我在网上看见了有时间管理这样的事物存在,我憧憬着时间管理带给我的各种价值,改变我的生活。

可惜,当时我能想到的都是错的。

我曾以为,时间管理可以帮助我整理无序的生活,让生活变得清晰而又有目标。可惜,这是规划的价值,不是时间管理的价值。

我曾以为,时间管理可以帮助我克服拖拉,完成既定任务,还因此获得满足感。可惜,这是执行力的价值,不是时间管理的价值。

我曾以为,时间管理可以帮助我从生活中提炼感悟,促进成长。可惜,这是回顾的价值,不是时间管理的价值。

我曾以为,时间管理可以让我提高效率,从以前1小时做2件事变成1小时可以做7件事。可惜,这是规划、执行的价值,不是时间管理的价值。

这些,都是时间管理的认识误区。规划、执行、回顾,可以算作是GTD的三个核心环节,这些都可以说是GTD的价值,但都不是时间管理的价值。那么,时间管理对我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呢?

有且只有在我持续地记录过自己的时间之后,我才从时间记录这个行为中领悟到了时间管理对我的价值。

三、我是如何记录自己的时间的?

(一)工具篇:

我使用的是iPhone手机,用的APP是iTimeLog。我还知道有一个APP是aTimeLogger,这款APP我没用过,不知道二者的优劣势。

为什么我要用手机软件记录时间?

【即时】手机几乎随时伴随着我,需要记录的时候可以立刻拿出来。

【便捷】相对于纸笔or文档中自己打字记录,手机程序通过几下,甚至一下的点击操作就能完成,这大大减少记录的时间和精力成本。

【统计】软件可以自动统计各项时间,极大的减少了统计时间所需的时间、精力成本。统计结果还可以用饼状图、列表等方式展现出来。

【云】软件记录不怕丢失,可以云端备份、同步。

【导出】在你需要的时候可以导出时间记录的数据。

上述都是对时间记录的基础要求,在我时间记录的实务中,遇到了许多的困难和困惑,思考并解决这些问题,加深了我对时间的理解。

(二)模式篇:

1. 只记录自己关注的部分时间。

比如柳比谢夫,他只记录有效时间,例如研究、阅读、写作、沟通……(延伸阅读:《奇特的一生》。

柳比谢夫的时间记录模式:

学习1000小时,看书500小时,专业知识300小时,专业书籍100小时,XX书籍20小时;

研究500小时;生物研究300小时;跳蚤研究200小时;XX品种跳蚤研究100小时;XX品种跳蚤XX

行为研究30小时;

柳比谢夫日均纯有效工作时间:4-5小时。)

当时我看到柳比歇夫的年总结、月总结、周总结,每日记录,由下而上的对时间完全的统计、掌控、回顾。这种完全能寻找的时间轨迹的回顾、统计方法带给我非常大的震撼。

2. 完整的记录自己一整天的时间。(我使用的这种模式)

(三)实务篇:

1. 起步

最困难的阶段是我刚开始记录的那几天,因为要完整地记录自己一天的所有时间,那时我觉得这样记录时间是一件极其困难并且痛苦的事,屡次想放弃。(没有记录过自己时间的人完全无法理解刚开始记录时间过程中所带来的痛苦。)在最黑暗的时期,我想到了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过一句话

记录自己的时间,管理自己的时间,集中自己的时间,减少非生产性工

作所占用的时间。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记录时间,只是时间管理的第一步而已,它也是时间管理的基石。我想,既然德鲁克都说了要记录时间,那么我就无条件的执行就好了(这个很重要)。于是我就忍着痛苦,依旧把每日时间都记录了下来。坚持记录自己的时间,这带了给我巨大的回报。如果我不曾记录过我的时间,我永远不会知晓时间价值的奥秘。

PS:相信我,只要你开始记录了,就比绝大多数人要做的要好,并且好的多。(很多人想做时间管理,但是不去记录自己的时间,这是我难以想象的。就如同一个想学游泳的人拒绝下水练习一样。)

2. 分类

我认为这是时间记录中最常见也是最难以解决的问题

基本分类:我刚开始依照时间的性质把时间基本分为:生活、工作、学习、娱乐、影视、睡觉、社交、沟通、运动……

子分类:按照底板的细分(不完全列举)

因为我使用的iTimeLog限制了分类的层级,只能至多2曾分类:类型和事件。所以我使用@符号来表示第三层分类。理想状态:专业-书籍-XXX;专业-视频-XXX。但是因为只能2层分类,在分类上我就只能使用专业@书籍来表示,事件中填写具体的书籍名称。

其他的:

生活@成本,比如吃饭、洗澡、洗衣、出行……;

生活@琐事,比如短暂的上网浏览资讯、短时间的电话、外出购物……

工作@开会;工作@XX项目;工作@加班……

学习@书籍;学习@视频;学习@文献;学习@资讯……

社交@好友;社交@朋友;社交@同事……

………………………

这样的分类方式看上去很美好,但在我的实务中,几乎让我崩溃。因为有很多模糊时间和多重利用时间难以归于哪一类。

3. 集中时间

因为在处理不同的事物之间转换,会有非常巨大的隐形转换成本:时间和精力。从开始做一件事到专心做它会有一个过程,但是如果做了没几分钟就转而去做其他事,就会打断这个专注的过程,增加了隐形的转化成本。例如我以前的30分钟在电脑上看个资料,就有可能去上个厕所、打个电话、摸一下身边的其他东西、回复一句QQ、微博、突然想起了去淘宝买个东西……这样主动的把时间给碎片化了,完成事物的效率极低。所以我现在主动的把时间集中成块状,并且专注一件事物时,把手机调至飞行模式、QQ离线、关闭网页……关注于这项事物至少>20分钟,把零碎的小事放在一个20分钟内去完成它。这样集中时间后,专注得到了很高的提升,也减少了转化事物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尽量主动利用碎片化时间,但绝不要主动把时间碎片化。

4.模糊时间

我在外区工作,一月只能回家1、2次,我就想把陪伴家人的时间单独统计出来,就形成了家庭@父母、家庭@爷爷、家庭@外公、家庭@亲人……但在家庭@父母中,有很多日常的生活比如吃饭,完全可以归于生活@成本中去。我现在是把这类时间归入了生活@家庭中去。

5. 社交vs沟通

我把有效的沟通单独列于社交外,我视社交也是另外一种生活@成本,比如少有价值的饭局、少有价值的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