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湿温共36页
7温病的治疗 --温病学课件(南京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

(三)温病的主要治法
(一)解表法
定义: 驱除表邪, 解除表证的治法. 定义 : 驱除表邪 , 解除表证的治法 . 作用:疏泄腠理,透邪外出. 作用:疏泄腠理,透邪外出.
《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 : " 其在皮者 , 汗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应象大论》 其在皮者, 而发之" 而发之气. 注意轻开肺气.
(4)疏表润燥
作用: 作用:辛凉清润以疏解肺卫燥热病邪 适应证:燥热之邪犯于肺卫.身热,头痛, 适应证:燥热之邪犯于肺卫.身热,头痛,咳 嗽少痰,咽干喉痛,鼻干唇燥,苔薄白而欠润, 嗽少痰,咽干喉痛,鼻干唇燥,苔薄白而欠润, 舌边尖红. 舌边尖红. 代表方: 代表方:桑杏汤 运用要点: 辛凉与润燥合用;( ;(2 运用要点: (1)辛凉与润燥合用;(2)多配伍宣
清热解毒药; 表郁重可加辛温之品; 清热解毒药;(3)表郁重可加辛温之品;(4)咳 重加化痰止咳药. 重加化痰止咳药.
(2)透表清暑(化湿) 化湿)
作用:外散表寒, 作用:外散表寒,内清暑湿 适应证:夏月感受暑湿,复感寒邪, 适应证: 夏月感受暑湿 , 复感寒邪, 邪 郁肌表. 恶寒, 头痛, 身形拘急, 郁肌表 . 恶寒 , 头痛 , 身形拘急 , 发 热无汗,口渴心烦等. 热无汗,口渴心烦等. 代表方: 代表方:新加香薷饮 运用要点: 用药不避辛温; 运用要点 : ( 1 ) 用药不避辛温 ; ( 2 ) 掌
(二)确立温病治法的原则
立足祛邪, 1,邪正关系—立足祛邪,注意扶正 邪正关系 立足祛邪 整体局部关系—注重整体 注重整体, 2,整体局部关系 注重整体,着眼局 部 病与证的关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3,病与证的关系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知常达变—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4,知常达变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温病用温药
2温病学概念--温病学课件南京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

湿热类:湿温、伏暑
2、根据温病发病初起是否有里热见证,分为新感和伏 邪两类。
新感温病:初起病发于表,以表热证为主,如风温、 秋燥等。
伏邪温病:初起病发于里,以里热偏重为特点中, 如春温、伏暑等。
暑温、湿温初起时虽以里证为主,但其临床见证与当 时主气的致病特点一致,所以一般仍将其归属于新感温病。
(三)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
温病发展过程的规律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从温病的发展趋向和过程来看:多由表入里,由 浅入深,由轻到重,由实致虚。温病类型虽然很多,但发 病初起,大多从卫分表证开始,病位较浅,病情较轻。随 着病程发展,病邪内传入里,病情随之加重,出现里热实 证。此后 ,如病变继续发展,病情进一步加重,则可出 现邪热更甚正气虚衰或邪虽不甚但正气衰败的严重局面。 但须说明的是:上面所说的发展过程是就一般情况而言, 临床上也有温病初起即病发于里出现里热见症而不从卫分 开始的;也有的温病由于邪势不重或治疗及时,在短时间 内病邪即渐消退,正气很快恢复而不出现严重的虚损见症。
4、病程中易耗伤阴津 温邪是亢盛的阳热之邪,亢阳 伤阴是温病的基本表现,正如吴鞠通说:“温热,阳邪也, 阳盛伤人之阴也”。病在上焦多伤肺阴,症见口鼻、咽喉干 燥,干咳无痰,或有少许粘痰;病在中焦多伤胃阴,症见口 渴欲饮,食少,舌绛光亮如镜;病邪深入下焦多伤肝肾之阴, 症见低热,神倦,颧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甚而手足瘛, 舌干绛而痿等。
湿热性质的温病只有湿热化燥化火,才能导致阴津的 耗伤。湿热化燥化火呈渐进性的变化,故在病程中,可能 出现湿热未尽,而阴液已伤的复杂证候。若湿热反从寒化, 转变为寒湿病邪,又可伤人身阳气,这是湿热类温病的一 种特殊表现。
参考文献--温病学课件(南京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

温病学参考医著书名著刊年代作者黄帝内经约成书于秦汉不详难经约成书于秦汉秦越人(?)伤寒论约公元200年张机肘后备急方约公元三世纪葛洪诸病源候论610年巢元方备急千金要方652年孙思邈千金翼方682年(?)孙思邈外台秘要752年王焘太平圣惠方992年王怀隐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078年宋太平惠民和剂局伤寒微旨论1086年韩祗和伤寒总病论1100年庞安时类证活人书1108年朱肱全生指迷方1119年(?)王贶伤寒发微论1132年许叔微三因极一病证方论1174年陈言杨氏家藏方1178年杨倓伤寒补亡论1181年郭壅伤寒标本心法类萃1182年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1186年刘完素伤寒直格1186年刘完素儒门事亲1228年张从正斑论萃英1237年王好古济生方1253年严用和仁斋直指方1264年杨士瀛卫生宝鉴1271年罗天益岭南卫生方1279年李缪等敖氏伤寒金镜录1341年杜本医经溯洄集1368年王履医学折衷1368年徐彦纯证治要决约1405年戴思恭伤寒六书1445年陶华丹溪心法1481年朱震亨症因脉治1706年秦昌遇伤寒大白1714年秦之桢治疫全书1720年熊立品广温疫论1722年戴天章西塘感证1725年董废翁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1726年陈梦雷痧疹一得1732年萧霆医宗金鉴1742年吴谦温热论1746年(?)叶桂临证指南医案1746年(?)叶桂叶氏案存真1746年(?)叶桂眉寿堂方案选存1746年(?)叶桂医碥1751年何梦瑶兰台轨范1764年徐大椿续名医类案1770年魏之琇杂病源流犀烛1773年沈金鳌温热朗照1775年缪遵义通俗伤寒论1776年(?)俞根初瘟疫传症汇编1776年熊立品医师秘籍1777年舒松摩古今医案按1778年俞震伤寒温疫条辨1784年杨睿疫疹一得1785年余霖松峰说疫1785年刘奎温疫论编1787年刘奎罗氏会约医镜1789年罗国纲羊毛瘟症论1795年随霖伤寒指掌1796年吴贞温病条辨1798年吴瑭医医病书1798年吴瑭温证指归1799年周魁慈航集三元普济方1799年王勋辨疫琐言1800年李炳吴医汇讲1792-1801年唐大烈疫痧草1801年陈耕道温热病指南集1809年陈平伯温毒病论1815年邵登瀛四时病机1815年(?)邵登瀛感证集腋1816年茅钟盈伤寒瘟疫抉要1817年蔡贴绩喉痧正的1890年曹心怡医学妙谛1893年何其伟医学摘粹1896年庆恕伏气解1897年叶霖张聿青医案1897年张乃修伏邪新书1898年刘恒瑞六气感证要义1898年周岩温热逢源1900年柳宝诒柳选四家医案1904年柳宝诒伤寒补例1905年周学海周氏医学丛书1891-1911年周学海疫证集说1911年余德壎温热论笺正1915年陈光淞王氏医案绎注1919年石念祖中西温热串解1920年吴瑞甫感证辑要1920年严鸿志陆筦泉医书·温病证治赋1923年陆儋辰三三医书1924年裘庆元热病学1925年恽树珏温病讲义1927年杨百城喉痧症治概要1927年丁泽周金子久医案1927年金子久辨舌指南1928年曹炳章清代名医医案精华1928年秦之济温病明理1928年恽铁樵清代名医医话精华1929年秦之济全国名医验案类编1929年何炳元温热辨惑1933年章巨膺宋元明清名医类案1933年徐衡之等温病全书1933年时逸人医学衷中参西录1919-1934年张锡纯四时感症讲义1936年吴瑞甫珍本医书集成1936年裘庆元中国医学大成1936年曹炳章温病论衡1936年谢诵穆中国急性传染病学1950年时逸人中国时令病1950年时逸人叶香岩外感温热篇·薛生白湿热病篇阐释1983年沈凤阁等温病学1985年南京中医学院主编书名著刊年代作者明医杂著1502年王纶医学正传1515年虞抟医学原理1531年(?)汪机丹溪心法附余1538年方广名医类案1549年江瓘古今医统大全1556年徐春甫伤寒摘锦1570年(?)万全医学入门1575年李梴古今医鉴1576年龚信医方考1584年吴崐赤水玄珠1584年孙一奎伤寒论条辨1592年方有执伤寒证治准绳1604年王肯堂先醒斋医学广笔记1622年缪希雍伤暑全书1623年张鹤腾景岳全书1624年张介宾温疫论1642年吴有性伤寒补天石1644年戈维城尚论篇1648年喻昌医门法律1658年喻昌病机沙篆1667年李中梓伤寒缵论1667年张璐伤寒绪论1667年张璐伤寒舌鉴1668年张登痧胀玉衡1674年郭志邃温热暑疫全书1679年周扬俊伤寒论辨证广注1680年汪琥痧症全书1686年王凯辨证录1687年陈士铎证治汇补1687年李惺庵医征温热病论1693年沈明宗张氏医通1695年张璐疫疠溯源1701年王敬义冯氏锦囊秘录1702年冯兆张痧症汇要1821年孙玘痧胀燃犀照1821年沈金鳌瘟疫合璧1822年王嘉谟笔花医镜1824年江涵暾医门棒喝1825年章楠医述1826年程文囿瘟疫汇编1828年汪期莲温热赘言1831年寄瓢子湿热条辨初刊于1831年薛雪扫叶庄医案1831年薛雪医效秘传1831年叶桂等伤寒论本旨1835年章楠张千里医案1836年张千里吴鞠通医案1836年(?)吴瑭类证治裁1839年林佩琴医略十三篇1840年蒋宝素王氏医案1843年王士雄知医必辨1849年李冠仙伤寒寻源1850年吕震名温热经纬1852年王士雄温疫论辨义1856年杨尧章温病解、疫病解1860年黄元御医原1861年石寿棠医醇胜义1863年费伯雄伤寒论注1866年王丙温热类编1866年凌德烂喉丹痧辑要1867年金保三温病合编1867年石寿棠六因条辨1868年陆廷珍王旭高临证医案1869年王泰林张氏温暑医旨1870年张畹香治温阐要1872年汝琴舫疫喉浅论1874年夏云南病别鉴1878年宋兆淇温疫析疑1878年唐戴庭医学求是1879年吴达时病论1882年雷丰急救痧症全集1883年费山寿医家四要1884年程曦世补斋医书1884年陆懋修医法心传1885年程芝田温病浅说1886年温载之痧喉正义1889年张筱衫传染病中医疗法1951年张子英中国小儿传染病学1952年任应秋等湿温伤寒病篇1954年余择明斑疹伤寒病篇1955年余择明中医伤寒与温病1956年时逸人中医温病概要1956年沈仲圭温热病纲要1956年李安卿温病纲要1958年江苏省西医学习中医讲师团温病要义1958年谢仲墨温病学新编1958年江苏省中医学校温病教研组温病新解1958年李清侠伤寒与温病诊疗表解1958年胡友梅温病学教学参考资料1959年南京中医学院温病学讲义1959年上海中医学院温病学教研组温病学讲义1960年南京中医学院温热论新编1960年金寿山丁甘仁医案1960年丁甘仁温病条辨白话解1963年浙江中医学院集注新解叶天士温热论1963年杨达夫温病述要1963年孙纯一温病学讲义1964年南京中医学院舌诊研究1965年陈泽霖等温病条辨歌括选要1965年周岐隐蒲辅周医案1972年高辉远等整理热病学讲义1973年江西中医学院温疫论评注1977年浙江省中医研究所温病学1978年南京中医学院温病纵横1979年赵绍琴等温病学1979年南京中医学院传染病证治从新1981年李兆华温病刍言1981年王季儒金子久专辑1982年浙江省中医研究所等历代温病方剂选录1982年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温病学概要1982年孟澍江等131********。
1温病学(总论) --温病学课件(南京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

二,温病学的地位
1,是中医学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 , 病因,发病,辨证方法, 病因,发病,辨证方法,诊治手段 2,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 历史及现实中的作用 3,是进行中医科研的重要内容 , 急诊, 急诊,传染病及感染性疾病的诊疗方面
三,温病学发展概况 源于《内经》 发展于《伤寒论》 源于《内经》,发展于《伤寒论》,形成于明清 (一)战国至隋唐时期--萌牙阶段 战国至隋唐时期--萌牙阶段 -- 1,对温病的因证脉治有了初步认识 , (1)病名: )病名: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所说"温病乃起" 六元正纪大论》 《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所说"温病乃起"是温病名称 的最早记载. 其病温厉大行,远近咸苦" 民乃厉, 的最早记载."其病温厉大行,远近咸苦","民乃厉, 温病乃作" 温病乃作".
--《 (5)吴鞠通--《温病条辨》 )吴鞠通-- 温病条辨》 名瑭,字佩珩,号鞠通. 温病条辨》 名瑭,字佩珩,号鞠通.著《温病条辨》,其内容多取 材于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 参照了《内经》 材于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参照了《内经》,《伤寒 温疫论》的有关理论,结合了自己的经验, 论》,《温疫论》的有关理论,结合了自己的经验,采用自 条自辨的形式.其主要成就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条自辨的形式.其主要成就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总结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与卫气营血辨证相辅而行. 总结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与卫气营血辨证相辅而行. 系统论述了多种温病的传变和证治. 系统论述了多种温病的传变和证治. 总结或创立了许多治疗温病的有效方剂. 总结或创立了许多治疗温病的有效方剂. 自吴鞠通开始,成了温病辨证施治的完整体系, 自吴鞠通开始,成了温病辨证施治的完整体系,成为后世 许多医家治疗温病的依据,故称"三时感冒取则有凭焉. 许多医家治疗温病的依据,故称"三时感冒取则有凭焉."
温病学课件:湿温

中第焦四章湿素温材的收集与整理
20
补 充 条
六四、阳明湿温,呕而不渴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呕 甚而痞者,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 生姜主之。
文 六五、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骱烦疼,舌色
灰滞,面目萎黄,病名湿痹,宣痹汤主之。
六六、湿郁经脉,身热身痛,汗多自利,胸腹白疹,内外 合邪,纯辛走表,纯苦清热,皆在所忌,辛凉淡法,薏苡 竹叶散主之。
上第焦四章湿素温材的收集与整理
5
原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
文 难速已,名曰湿温。
解
析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脉弦濡
非伤寒
舌白不渴,面色淡黄
非伤暑之偏于火
胸闷不饥
湿闭清阳道路
午后身热
湿为阴邪,旺于阴分
湿性氤氲粘腻
难速已
上第焦四章湿素温材的收集与整理
病 拟黄芩滑石汤加味: 案 黄芩 20 克 滑石 30 克 茯苓15克 猪苓1 2 克 通 草 8 克 白
蔻 12 克 桔梗 12 克 连翘20 克 栀 子 15 克 重楼 15 克 大
腹 皮12克。水煎, 日服 2 剂。
两日后,体温降至37.8℃,诸症缓解,惟咳嗽仍著。 原方去桅子,加杏仁12克,两日内再服4剂,体温正常,症状消失。
解
析 茯苓皮汤(淡渗兼微辛微凉法)
茯苓皮(五钱) 生薏仁(五钱) 猪苓(三钱)
大腹皮(三钱) 白通草(三钱) 淡竹叶(二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中第焦四章湿素温材的收集与整理
16
温 病 条
63,脉缓身痛,舌淡黄而滑,渴不多饮,或竟不渴, 汗出热解,继而复热,内不能运水谷之湿,外复感时 令之湿,发表攻里,两不可施,误认伤寒,必转坏证, 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黄芩滑石汤主之。
温病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湿温课件

温病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湿温
23
(2)、湿热中阻
【临床表现】发热汗出不解,口渴不欲多饮,脘痞呕恶, 心中烦闷,便溏色黄,小便短赤,苔黄腻, 脉濡数。
【病机】湿热交蒸,郁阻脾胃 【治疗方法】辛开苦降、清化湿热。 【代表方剂】王氏连朴饮(《霍乱论》)
川连3g(姜汁炒) 制厚朴6g 石菖蒲3g 制半夏3g香 豉(炒)9g 炒山栀9g 芦根60g,
藿朴夏苓汤(《医原》)
藿香6g 半夏5g 赤苓9g 杏仁9g 生苡仁12g 蔻仁2g 猪
苓5g 泽泻5g 淡豆豉9g 厚朴3g。
三仁汤(《温病条辨》)
杏仁15g 飞滑石18g 白通草6g 白蔻仁6g 竹叶6g 厚朴6g 生薏仁18g 半夏15g。
温病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湿温
15
豆豉、藿香-疏表透邪,
苡仁、猪苓、泽泻-淡渗
温病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湿温
9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湿温的诊断依据
1.发病季节-夏秋 2.发病特点: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湿热留 恋气分阶段较长。 3.初起证候:湿热困遏卫气,湿象偏重,热象不显。 4.特殊表现:白 、便血
温病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湿温
10
四、辨证论治
(一). 辨证要点
1、辨湿与热的轻重程度 2、辨湿热在三焦的所属部位 3、辨卫气营血的浅深层次 4、辨湿热之伤阴伤阳
温病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湿温
17
(3)、湿困中焦
【临床表现】身热不扬,脘痞腹胀,恶心呕吐,口 不渴或渴不欲饮或渴喜热饮,大便溏
泄,小便浑浊,苔白腻,脉濡缓。
【病机】湿困脾运,气机郁阻。
【治疗方法】燥湿化浊。
【代表方剂】雷氏芳香化浊法(《时病论》)
藿香叶3g 佩兰叶3g 陈广皮4.5g 制半夏5g
病因发病 温病学南京中医药大学课程

③易困阻清阳,闭郁气机:
因湿为重浊阴邪,所以具有闭阻清阳、 阻遏气机运行之性。当初袭人体时,其邪多 郁遏于卫、气,既有身热不扬,恶寒,头身 困重,神情呆顿等卫阳受困的表现,又有胸 闷脘痞等湿郁气机的等症状。在病变过程中, 湿邪阻遏气机而引起的胸闷、脘痞、腹胀等 症状也甚为常见。湿邪久困,损伤阳气,甚 至发生湿盛阳微的病理变化,症见畏寒,肢 冷,便溏,心悸、面浮,肢肿,小便清长, 舌淡,苔白滑等。 第29页/共83页
(1)形成条件:
长夏季节因气候炎热,湿 易蒸动,雨水较多,湿气较重, 故湿热病邪更易形成,并伤人 尤胜,所以湿热病邪致病以长 夏为多见。
第25页/共83页
(2)致病特点:
第26页/共83页
①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 势缠绵:
因湿属阴邪,粘腻淹滞,与阳热 之邪相博,则胶着难解。致病之初起, 来势较慢,发病较缓。在发病后,不 似寒邪之一汗即解,热邪之一清而愈, 其传变较慢,经久而湿邪逐渐化热, 所以病程较长,缠绵难愈。同时,在 瘥后往往还可因余邪滞留不尽而易于 复发,即所谓“炉灰复燃”。
第8页/共83页
⑤病位有别。不同的温邪 各有不同的主要病变部位, 如风热病邪侵犯的部位主 要在肺,暑热病邪的主要 病位在足阳明胃,湿热病 邪则多犯足太阴脾等。
第9页/共83页
(二)温邪的分类 及其致病特点
第10页/共8Leabharlann 页1、风热病邪风温
第11页/共83页
(1)形成条件:
风热病邪多形成于冬春 季节。
第27页/共83页
②病位以脾胃为主:
湿热病邪从外感受,多与饮食有关,
病邪易直接犯于脾胃。脾胃同属中土, 而湿为土之气,与脾胃属同气相求、同 类相从,所以湿热病邪侵入人体后,易 直趋中焦脾胃,使脾失升运,胃失和降, 出现脘痞、腹胀、呕恶、便溏、苔腻等 症状。由于湿性粘滞,化热较慢,传变 亦慢,病邪在中焦逗留的时间较长,故 其病机重心在中焦脾胃。
温病学课件:湿温

22
下焦湿温
下第焦四章湿素温材的收集与整理
23
五十五、湿温久羁,三焦弥漫,神昏窍阻,少腹硬满,
温 病 大便不下,宣清导浊汤主之。 条 辩 宣清导浊汤(苦辛淡法)
猪苓(五钱) 茯苓(六钱) 寒水石(六钱)
原 晚蚕砂(四钱) 皂荚子(去皮,三钱) 文 水五杯,煮成两杯,分二次服,以大便通快为度。
下第焦四章湿素温材的收集与整理
上第焦四章湿素温材的收集与整理
11
相 再诊为湿温误治后之变证。
关
病 案
治以宣肺利气,清利湿热。 方用三仁汤。服20剂痊愈
杏仁、制半夏、白蔻仁(后下)、滑石(包)各10g,薏苡仁30g,通草、竹叶、厚 朴各6g。偏热加连翘、黄连、黄芩各10g,银花30g;偏湿加苍术、白术各 10g。
上第焦四章湿素温材的收集与整理
案 片治疗未效,体温升至3 9 . 8 ℃ 。又予青霉素肌注三日,
恶寒消失而高热等症未退。并述发热以午后为甚,入夜
汗出,热势下降。口干饮水不多,大便干结,小便黄赤。
面色潮红,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中第焦四章湿素温材的收集与整理
19
相 关
此湿热外受,肺胃同病,郁于肌腠,结于咽喉。 治以利湿宣肺,清热解毒。
温病条辩原文第四章素材的收集不整理5上焦湿温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脉弦濡非伤寒舌白丌渴面色淡黄非伤暑之偏于火胸闷丌饥湿闭清阳道路午后身热湿为阴邪旺于阴分湿性氤氲粘腻难速已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丌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丌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
湿温
第四章 素材的收集与整理
2
上
中
下
湿
焦
焦
焦
温
湿
湿
湿
37
温病学 湿温PPT课件

病 机:余邪蒙绕,胃气不舒,脾气未醒。 治 法:轻清芳化,涤除余邪。 方 药:薛氏五叶芦根汤
第33页/共37页
病案讨论
李××,男,22岁,1976年8月16日住院。住院号: 25748 病史:起病至今已10余天。始病觉恶寒怕冷,继则 发热,体温在39.5~40℃左右。用多种抗生素治疗 效果不著,仍高热不退,转来本院治疗。 症状:身热不扬,汗出不多,周身酸楚,头昏面色 萎黄,胸闷不知饥,头重,大便干,小便黄赤,舌 苔白微腻,舌质红,脉濡。 检查:体温39.2℃,脉搏89/分,白细胞计数:总数 4600/mm3, 中性70%,淋巴30%。肥达氏反应 “H”1:160,“O”1:160。
病
机:湿热久郁不解,化燥化火,侵入血 分,
损伤肠络,迫血下行。
治 法:凉血止血
方 药:犀角地黄汤
第28页/共37页
气随血脱
临床表现:便血不止,面色苍白,汗出肢
冷,舌淡无华,脉象微细。
病 机: 便血过多,气随血脱 治 法:急用益气固脱,再予温阳健脾,养
血止血。
方 药:独参汤, 黄土汤
第29页/共37页
心烦 身重脘痞较轻
二便 便溏,溲混
便干,溲赤
舌苔 白腻
黄微腻
脉 病机 治法 方药
濡缓
滑数
湿困脾胃,气机郁滞
热盛阳明, 脾湿未化
燥湿化浊
清热佐以化湿
三仁汤,雷氏芳香化浊法 白虎加苍术汤
第27页/共37页
(四)化燥入血
临床表现:灼热烦躁,或发斑,或便下鲜血,舌
质绛而干。
辨证要点:发斑,或上窍出血、或便下鲜血、舌绛
白虎加苍术汤湿重于热湿重于热热重于湿热重于湿发热发热身热不扬身热不扬高热高热口渴口渴不渴或渴不欲饮或喜热饮不渴或渴不欲饮或喜热饮口渴欲饮口渴欲饮面色面色萎黄萎黄面赤气粗面赤气粗神情神情淡漠淡漠心烦心烦胸腹胸腹脘痞腹胀较甚脘痞腹胀较甚身重脘痞较轻身重脘痞较轻舌苔舌苔湿困脾胃气机郁滞湿困脾胃气机郁滞热盛阳明热盛阳明燥湿化浊燥湿化浊清热佐以化湿清热佐以化湿方药方药三仁汤雷氏芳香化浊法三仁汤雷氏芳香化浊法白虎加苍术汤白虎加苍术汤湿重于热和热重于湿的鉴别
温病学湿温ppt课件

辨湿热之多少
比较项 发热 口渴
湿重
身热不扬,恶寒
热重
壮热不恶寒
口不渴,渴不欲饮,喜热饮 口渴喜冷饮,饮不多 头胀痛,鸡肉酸痛
头身痛 头重痛,肢体沉重
胸腹
二便 舌 脉
痞满
大便溏,小便不利 舌质淡,苔白腻 濡缓
痞而烦
大便结,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腻 濡数
改变,但湿热既可化燥伤阴,也可寒化伤阳(两种转归)
7.病邪易阻滞气机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湿温的诊断依据
1.发病季节-夏秋 (大暑—白露) 2.初起证候:湿热困遏卫气,湿象偏重,热象不 显,以脾胃为病变中心。 3.发病特点: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湿热留恋气分阶段较长,易复发。 4.病程中 可出现蒙上流下,上闭下壅,弥漫三
(四)湿温的分型辨治
1.湿重于热证治 (1)邪遏卫气,表里同病 【临床表现】恶寒少汗,头痛如裹,身重肢 倦,身热不扬,午后热甚,胸闷脘痞,面 色淡黄,口不渴,苔白腻,脉濡缓。 【病机】湿郁卫表,内阻脾胃 【治疗方法】芳香辛散,宣气化湿。 【代表方剂】藿朴夏苓汤、三仁汤。
藿朴夏苓汤(《医原》)—表湿重
中—
后—
“中气实则病在阳明, 中气虚则病在太阴”—薛生白
中气:中焦脾胃阳气;
,邪入中焦易从热化
而病变偏于阳明胃,发为热重湿轻;素体中焦阳气较
为虚弱的人,则侵入的病邪易从湿化而病变偏于太阴
脾,发为湿重热轻。若中阳之盛衰无明显偏颇,则大
多发为湿热并重之证。
(三)湿温的病理特点
1.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病程较长 2.病变重心为中焦脾胃,病邪也可弥漫三焦 3.病理演变虽有卫气营血的传变,但病变主要在气分 4.初起以湿中蕴热,邪遏卫气为主要病理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病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湿温
31、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32、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33、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
34、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 扬明辉 ,冬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秀孤松 。 35、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