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原油指纹技术研究油藏连通性

合集下载

应用紫外光谱技术研究油藏连通性的探讨——以QHD32—6油田西区稠油油藏为例

应用紫外光谱技术研究油藏连通性的探讨——以QHD32—6油田西区稠油油藏为例
[ 摘要] 以生物降解稠 油油藏为例 ,探讨 了应用紫外光谱技术研 究油藏连通性 的新方 法。 由于原 油中的芳
烃和 非烃 分 子 存 在 共 轭 键 ,在 紫 外 区 有 明 显 吸 收 ,不 同 物 质 吸 收特 征 不 同 ,且 具 有 加 和 性 , 根 据 吸 光 系
数 可 以 判 断其 相 似 性 。 以各 种 原 油 在 各 波 长 处 的吸 光 度 值 A 计 算 出各 吸 光 系 数 E, E 为 纵 坐 标 ,波 长 为 以 横 坐标 作 关 系 图 。观 察 图 中研 究 样 品 的 曲线 位 置 、 走 势 ( 征 指 纹 ) 特 ,来 判 断 不 同 油 藏 原 油 的连 通 性 。应 用该 方 法 , 以 QHD 26油 田 西 区稠 油 油 藏 为 例 , 讨 论 了部 分 油 藏 流 体 连 通 性 。 研 究 结 果 表 明 ,来 自于 3— Nm2油 组 的 F 7井 、F 8井样 品 曲线 基 本 重 合 ,连 通 性 很 好 ; 来 自于 N ml油 组 的 F 7井 、F 0井连 通 性 很 1 2 好 ,F 9井与 F 7井 、F 0井 连 通 性 较 差 。 I 1 2
应 用 紫 外 光谱 技 术 研 究 油藏 连通 性 的探 讨
— —
以 QHD 2 6油 田 西 区 稠 油 油 藏 为 例 3-
徐耀辉 ,陈 丹 ,向廷生 ,文 志刚 ( 长江大学地球化学系, 湖北N0 442) J 303  ̄ N
林 青 (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勘 发研究中 北京 102) 探开 心, 07 0
果 等 。2 O世纪 8 O年代 中期 以来 ,色谱 指纹 技术 在油 藏 流体 动态 监测 中广 泛应 用[ ,对 二 层合 采 井 的 1 ] 产 量 分配及 油藏 连通性 研究 效 果较 好 。但对 生物 降解 稠油 ,由于 缺 少正 构 烷 烃 ,色谱 的定 量定 性 困难 , 色谱 指纹法 研究稠 油 油藏 的连通 性及 产 能分 配有一 定局 限性[ 。应用 紫外 光谱 技术 , 由于原 油 中的芳 烃 7 ] 和非 烃分子 存在 共轭 键 ,在 紫 外 区有 明显 吸收 ,不 同物质 吸收特 征不 同 ,且 具 有加 和性 ,根 据吸光 系数 可 以判 断其 相 似性[ 。以 QHD3 — 田西 区稠油 油藏 为例 ,气 相色 谱 分析 表 明 ,该 井 区各 油组 均遭 受 8 ] 26油 了生物 降解 ,色谱 图上呈 现 明显 的 “ 包 ” 鼓 ,且 可 分辨 的高 丰 度化 合 物 峰 非 常有 限 ,噪声 较 大 。本 文 ] 通 过对 部分开 发井 油样 进行 紫外 光谱 分析 ,对 油藏 流体 连通性 进行探 讨 。

原油指纹技术在陆梁油田产能监测中的应用

原油指纹技术在陆梁油田产能监测中的应用
1 8 ,9 0) 9 7 19 _J 4。不 同 储 层 段 的 原 油 差 异 用 原 油 物
的指 纹变 化特 征确 定分 层 产 能 。该 技 术 只需 在 井 口 定期 采集 油样 , 过 室 内 分 析 计 算 就 可 快 速 了 解 油 通
层 的工作 情况 , 为油井 产 能监 测 提 供 一种 简 便 、 济 经
性、 含蜡 量甚 至 常规 色谱 均难 以 区分 开 来 , 尤其 是 相
同源岩来 源 的 原 油 , 有 采用 高 分 辨 全 烃 色 谱 分 析 只 的方 法 。 目前 国外 已将 这 项技 术 用 于 油藏 的生 产 管 技术 才 可将 原 油 的细微 差 异 区分 开来 J 。 理, 在加 利福 尼 亚 、 印度尼 西 亚 等 油 田的应 用 中取 得 用原 油 色谱 指 纹技 术 确定 合 采井 分 层 产 能 的原
3 原 油 指 纹 差 异
指纹 技 术用 于 产 能计算 的先决 条 件 是 不 同层 的 原 油指纹 存 在 差 异 , 因此 需 对 不 同层 的 原 油 指 纹 进 行 区分 。
3 1 饱 和 烃色 谱 .
1 油 田简 况
陆梁 油 田产 层 为侏 罗 系西 山窑 组 和 白垩 系呼 图 壁组 , 山窑 组 油层分 为 Jx 西 24和 Jx ; 2 1 白垩 系呼 图壁
文 章 编 号 :10 —2 3 (0 3 0 —0 0 —0 00 6420 )5 04 3
原油指 纹技术在 陆梁 油 田产能监测 中的应 用
付 晓文 陈世加 吴 刚2康 素芳3 , , ,
(. 1西南石油学院资源与环境 学院 , 四川 南充 6 70 ; . 30 1 2 新疆石油管理局采油研究 院;3 新疆 油田公 司勘探开发研究 院) .

16S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油藏微生物多样性

16S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油藏微生物多样性

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油藏微生物多样性*许颖1,2**马德胜1,2宋文枫1,2魏小芳1,2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2提高石油采收率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摘要本研究以16S rDNA为分子标记,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三口采油井的油藏微生物多样性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分析。

对三个DNA样本中细菌16S rDNA的PCR扩增产物进行高通量测序,得到123,360条优化序列,测序深度指数超过99.9%。

根据序列相似性进行聚类分析,得到139个OTU。

基于OTU的物种分类分析发现三个样本中的细菌种类覆盖91个属、29个纲和20个门,其中包括多种采油有益菌。

分别对各个样本的菌种组成和相对丰度进行分析,发现不同采油井的主要菌种组成和优势类群呈现出差异性。

结果表明,16S rDNA高通量测序能更加全面、准确和深入地反映油藏微生物多样性情况,为微生物采油技术提供有用和必要的背景信息。

图6表1参27关键词油藏;微生物多样性;16S rDNA;高通量测序CLC TE357收稿日期Received: 接受日期Accepted:*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技攻关专项(2014A-1006)Supported by CNPC Programs f 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2014A-1006).**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author(E-mail:*************************.cn)16S rDNA-assisted analysis of microbial diversity in oil reservoirs by NGS*XU Ying 1,2**, MA Desheng1,2, SONG Wenfeng1,2& WEI Xiaofang1,21PetroChina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 Development, Beijing 100083, China2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nhanced Oil Recovery, Beijing 100083, ChinaAbstractObjectives:Indigenous microbial community in oil reservoirs has great influenceon the application ofmicrobial enhanced oil recovery technology (MEOR). This paper aims to obtain accurate information about microbial diversity in oil reservoirsby the aid of a recently developed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technology(NGS). In this study, NGSand application of 16S rDNA molecular marker were combined.Methods:Total DNA of three samples was extracted separately, followed by amplification of bacterial 16S rDNA fragment. PCR productswere sequenced on the Illumina Miseq platform.Sequencing datasetwith high quality was collected for further analysis. Identification of bacteria at different taxonomic levels was performed basedon the result of blast against annotated16S rDNA database. Microbial diversity ineach samplewas analyzed separately and comparison among them was alsoperformed.Results: 123,360 16S rDNA sequences with high quality were obtained and thesequencing coverage was more than 99.9%. These sequences were clustered into 139 OTUs. Bacterial species detected in these samples covered 91 genera, 29 classes and 20 phyla, including many groups beneficial for MEOR.Bacteria(e.g.,Arcobacter, Pseudomonas and Acinetobacter)that can utilize petroleum hydrocarbons as sole carbon sources were detected,eventhose with extremely low abundance.Moreover, the analysis of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for each sample showeddifferentpatterns ofcomposition characteristicsand dominant groups.Conclusions: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nalysis basedon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data of 16S rDNA fragments is powerful in reflecting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ccurately and provides more information for MEOR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methods.Keywords oil reservoirs; microbial diversity; 16S rDNA;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油藏环境是一种独特的生态环境,其中存在着丰富的微生物资源[1-3]。

原油及成品油指纹特征研究及应用

原油及成品油指纹特征研究及应用

原油及成品油指纹特征研究及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石油作为主要的能源,需求量呈不断增长的趋势。

由于石油资源分布和消费的不均性,以及海上运输业的廉价性,大量的石油选择在海上运输;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大规模海底石油的开采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这都大大增加了海洋溢油发生的风险。

溢油事故一旦发生,对海洋生态环境将产生毁灭性的损害。

因此,及时、快速和准确确定油种和油源,对于溢油事故的科学评估、确认责任方、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石油种类繁多,本论文选取原油及成品油(汽油、柴油、凝析油、机油、润滑油、齿轮油、燃料油)共20个油样作为研究对象,对油样的指纹差异性(烷烃类、芳烃类、萜烷类和甾烷类)进行了研究,筛选并获取了可鉴别原始油样的新诊断比值,并对诊断比值进行了抗风化稳定性验证,并在实际溢油事件中开展了其适用性评价。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采用保留时间和特征离子相结合的方法对20个油样中烷烃类、多环芳烃类、萜烷类和甾烷类化合物进行定性分析,用内标法对其进行定量分析。

指纹差异性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油种中,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多环芳烃、萜烷类、甾烷类和三芳甾烷类化合物的质量浓度分布及...。

基于油藏井间连通性识别优势通道的新方法

基于油藏井间连通性识别优势通道的新方法
Abstract: The growth of dominant channel leads to poor development 60x00 of oilfield. How to iden-
tiOy the dominant channel quickly and eOXctively O one of the problems existed in oilfield develop­ ment of medium high water cut staae.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is paper pute forwards a new method of quantitative identification of dominant channels based on inteoveO dynamic connectivity. DiOerent Woe periods of oilfield development data O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time order, the capacitance-re­ sistance model O used to calculate injection production dynamic inteovey connectOity coefficient in each period of time, and also calculate the coefficient of ▼810X07 of dynamic connectOity coefficient within the well group. Then the change Wends of the coefficient of ▼810X07 of dynamic connectivity coefficient in diOerent Woe periods are compared to achieve the quantitative identification of single well group. When the coefficient of ▼810X07 becomes laraer, the injected water Oow in the well group becomes laraer,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ominant channel increases. The reliability of the method 0 verified by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 The method 0 applied to a block of BZ Oilfeld, whOh provides technical support for subsequent adjustwent in this oilfield.

渤海湾浅海某油田主力油层合采评价

渤海湾浅海某油田主力油层合采评价

渤海湾浅海某油田主力油层合采评价X邸晓君(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东营 257015) 摘 要:运用油藏地球化学原油全烃色谱指纹技术,对渤海湾浅海某油田两层合采情况进行了评价。

研究表明,Ⅳ、Ⅴ两砂层组合采不影响其中单砂层的出油量,合采井整体产量大幅提升,两层合采工作制度可行、合理;原油指纹参数具可配比性,原油全烃色谱指纹技术是油田开发生产研究中一项既经济又便捷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全油色谱;指纹参数;配比实验;合采;油田开发 中图分类号:T E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2)05—0024—03 断陷湖盆最大的特点是断层发育[1-3],且受断层影响往往形成多个含油层系[4-5]。

针对同一油田多含油层共存情况,油田开发过程中一般采用单层开采和多层开采两种工作制度,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地面井网,提高开发效率和经济效益,特别是在海上。

受地下不同含油层储层物性、流体压力系统等差异的控制,合采时最不利、最不愿得到的结果是只一个砂层组出油、另一砂层组受其压力等影响油出不来,甚至倒灌,达不到合采的目的。

因此需要某种技术来评价两层或多层合采是否可行、合理。

油藏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不同层原油中总存在可精确测量到的分子化合物的色谱指纹的差异,据此,全烃色谱分析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油-油对比、油层横向连通性评价等研究[6-7],应用到油层配产方面是20世纪80年代末新兴的[8-10],该方法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

本文以渤海湾浅海某油田为例,引入全烃色谱分析技术,运用实验配比手段,尝试性地研究色谱指纹参数的可配比性,探讨建立相应的配比工作模版,以实现两层合采各单层产量的分配计算,将油田开发融入了化学成分的分子级信息,为今后多层合采评价提供支持,为开发研究工作增添了新的活力。

1 地质概况渤海湾某油田位于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北浅海水域,水深6~9m,钻遇地层为新生界的第四系、明化镇组、馆陶组、东营组、沙河街组和中生界、古生界、太古界,发育沙河街组、东营组、馆陶组及明化镇组四套含油层系,其中,馆陶组分为上下两段,馆上段为曲流河沉积,是主要含油层系,纵向上划分为Ⅰ、Ⅱ、Ⅲ、Ⅳ、Ⅴ5个砂层组(图1)。

油藏开发中应用原油气相色谱指纹技术的可行性研究

油藏开发中应用原油气相色谱指纹技术的可行性研究

油 藏 开 发 中应 用 原 油 气 相 色 谱 指 纹 技 术 的
可 行 性 研 究
陈庆 春 ( 胜利油田 有限公司临盘采油厂, 东 临邑210) 山 55 7
[ 要 ] 原 油 气相 色 谱 指 纹 技 术 应 用 于 油 藏 开 发 的基 本 原 理 是 原 油 全 烃 气 相 色 谱 “ 纹” 的 变 化 是 原 油 非 摘 指
均 质 性 的 具体 表 现 , 目前 主 要 用 于 油层 连 通 性 研 究和 油 井 的 分 层 产 能 研 究 。 实 际 应 用 效 果 证 实 了该 技 术 方 法 与传 统 方 法 相 比具 有 简 便 、 实 用 和 有 效 的 优 势 ,但 仍 存 在 一 些 应 用 可 行 性 问 题 , 需 要 加 强 油 层 非 均
( 异构 烷 烃 、 如
环 烷 烃 等 的 色 潜指 纹 ) 存 在 着 可 检 测 的 差 异 [ ] 原 油 气 相 色 谱 指 纹 技 术 的 一 般 2 作 步 骤 是 : ① 建 立 单 3 。 V _
层 原 油 标 准 图 谱 ;② 结 合 相 关 资 料 ,依 次 获 取 指 纹 峰 、指 纹 参 数 和 特 征 指 纹 参 数 ,建 立 原 油 指 纹 参 数 数
时 只 需 要 进 行 第 四 步 操 作 即 可 ,是 一 种 简 便 、实 用 和 有 效 的 方 法 。 原 油 气 相 色 谱 指 纹 技 术 的 核 心 是 原 油 的 非 均 质 性 及 其 在 石 油 勘 探 开 发 中 的 应 用 。 En ln 等 人 ga d 。 ] ( 9 9 认 为 ,油 藏 内部 如 油 气 比 和 生 物 标 志 化 合 物 分 布 的 非 均 质 性 , 是 石 油 充 注 、聚 集 过 程 中继 承 性 18 ) 保 留 下 来 的 源 岩 有 机 相 和 成 熟 度 的 差 异 所 致 。 La t r等 人 re (9 5i在 总 结 该 领 域 的 研究 成 果 时 指 出 , 1 9 )s ]

油藏流体动态色谱指纹监测技术与应用

油藏流体动态色谱指纹监测技术与应用

l ba
s
s e s
fo
r
dy n
a m
ic
m
o n
it o r in g
o
f
c
hr
r
o m a
to
g r a p h ic
to g
r a
i f
n
g e r p r in t
o
f
rl f de
u
ids
in ple

lu de
o m
1
)
de
o
s a m
p le
r s
fr o


10 0 0 8 3

2

中 国石 油 大 学 北 京

10 0 0 4 9
)
摘 要 : 油 藏 流 体 动 态 色 谱 指 纹 监 测 技 术 的 基 本 依 据在 于 同 油 层 中 的 原 油 具 有 相 似 色 谱 指 纹 不 同 油 层 的 原 油 色 谱 指 纹 的差

异 性 以及 指纹 化合 物 的可 配 比 性
e
tio
n
o
f Nm Ⅲ
e x
a n
d N g II
ta
)
pe

c

tiv e
w
h ile N m Ⅲ

c o n
tr i
bu
r e
te
w
11 02 %

d 13 9 1 %
m
pe
c
tiv
ly


Un de
r
th e
to

原油色谱指纹分析技术在葡46区块分层产量计算中的应用

原油色谱指纹分析技术在葡46区块分层产量计算中的应用

萄 花单 采原 油 ,作 为 合采井 单层 原油 的代 表 ,对 2个单 层原 油样 品进行 实 验室人 工 配 比,形 成代 表 2个
单 层原 油不 同混合 比例 的系列 ,然后 ,进 行全 油色 谱指 纹分 析 ( 见表 3 ) 。
[ 收稿日期]2 0 1 2—1 O一2 5
[ 作者简介]张春明 ( 1 9 6 3一 ) ,男 ,博士 ( 后) ,教授 ,现主要从事油气地球化学方面的教学与研 究工作 。
・ 6 2 ・
石 油 中 旬 刊 *油 气 田 开发 工程
表 1 分 析 样 品 表
2 0 1 3年 1月
表 2 代 表 指 纹 峰 的 峰 对 比 值
表 3 人 工 配 比 比例 与 指 纹 计 算 结 果
根 据 以上 配 比模 型 和单层 油所选 取 的指纹 峰对 比值 ,分析不 同 比例混合 油 的色 谱指纹 特点 ,通过 偏 最 小二乘 法 用 配 比原 油样 品群 的含量 和峰对 比值 建立校 准模 型后 ,再求 出相应 的参 数模型 ,据此 预 测 合 采井 中各单 层原 油 的分 层产量 。
层 原油 色谱 指纹 具有 明显 的差 异 ,因此 可 以利 用原 油 色谱指 纹分 析技术 进行 分层 产量 计算 。
2 人 工 配 比油 样 测 定 与 校 正 模 型 的 建 立
根 据对 单采井 原 油指纹 分析 ,选 取葡 4 6区块 的葡 扶 1 9 4 一 斜 8 6井 扶 余单 采 原 油 和葡 扶 2 0 2 — 9 0井 葡
[ 文章编号]1 6 7 3 —1 4 0 9( 2 0 1 3 )0 2 —0 0 6 1 —0 2
葡4 6区块位 于松 辽盆地 中央坳 陷 区大庆长 垣葡 萄花 构 造 上 ,发育 下 白垩 统 姚 家组 一 段 的葡 萄 花油

油藏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新技术

油藏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新技术

一、棒薄层-火焰离子化 色谱分析(TLC-FID)
仪器特点
日本生产的雅特隆( Iatroscan)TH—10 MK 型及雅特隆(Iatroscan)MK—5型 装 备 有 火 焰 离 子 检 测 器 ( FID ) , 并 与 Peerkin—Elmer LCI—100 型 积 分 仪 连 接 (Karlsen和Larter,1991) 色谱棒有二氧化硅棒( Chromarod-S, 孔径 60 , 颗 粒 大 小 5m) 和 氧 化 铝 棒 (Chromarod-A)。
0.040 0.302 0.119 0.062 0.084
0.071 0.727 0.220 0.164 0.135
0.272 4.201 0.853 0.826 0.529
不同成因或沉积环境的原油,在色谱 分析所得的化合物组成和含量上一定存 在差异。这种差异即称为“色谱指纹”, 利用这些指纹的差异可判断油层的连续 性及混采油层中各单层产量的贡献。
C26 C17
C35
0
20
40
60
80
原油色谱指纹
研究程序
先通过标准化程序确定石油整体性质(API、含硫量和碳 同位素组成);再用高压液相色谱(HPLC)分离石油中的 饱和烃、芳香烃、极性组分和沥青质,对原油及各个组分 进行气相色谱分析或者对岩样进行热抽提—气相色谱或热 抽提—气相色谱—质谱对生物标志物进行分析,在确认化 合物组成、结构的基础上,按一定的原则从气相色谱图上 固定选择一批配对的相关烃类,计算每对化合物的相对组 成(采用相邻的或相隔近的峰计算峰高比率);采用极座 标方式,绘成表征气相色谱指纹分布的星状图,可用来区 分 原 油 族 群 , 辩 别 油 藏 流 体 的 连 通 性 ( Kaufman 等 , 1990)。研究表明,用气相色谱指纹技术确定油层连通性 是成功的,尤其在应用传统的方法(如地层压力测试、测 井和示踪剂)有困难时(Hwang等,1994)。

原油色谱指纹技术的优化与改进

原油色谱指纹技术的优化与改进

. ●垫
税 蕾 蕾 等 . 油 色 谱 指 纹 技 术 的优 化 与改 进 原
代 表性 不强 的受 污 染 样 品 , 取 w1 W2油 田 的三 选 、
个 单层 原油 样 品进 行 两层 和三 层 的配 比实 验 , 目的
大 , 表 明单组分 的分 离 过程 使 色 谱 指纹 差 异 的分 这
合 标样 。 芳 烃样 品 : 释液 中加入 回收率 指示 标样 ( 稀 氘代
芳 烃类 ) 过 硅胶 氧化 铝 柱 , 分 离 出 的芳 烃 加 入 内 , 将
作者简介 : 蕾蕾, 税 工程 师 ,0 4年 毕业 于 西 南 石 油 大 学 化 学 工 20
艺 专 业 , 主 要 从 事 油气 地 球 化 学 实 验 与研 究工 作 。 现
因不清 , 稳定 性不 强[ 6。针 对 以上 问题 , 1] - 中海油 湛
20 9 ℃并 保 留 1 n 0mi 。
1 3 色谱 一质谱分 析条 件 .
江 实验 中 心对 原 油 色 谱 指 纹 技 术 进 行 了 优 化 与 改 进, 建立 了一套 高 精度 的原 油 色谱 指 纹 产 能监 测 新 技 术 , 成功应 用 于 南 海海 域 的 W1 W2油 田部 分 并 、

5 O
1 5
3 0
3 5
时间/ i mn
图 4 全 烃 色 谱 指 纹 中部 分 次 要 组 分 结 构 鉴 定

12 ・ 3







21 0 1年
第 5 期

时间/ i a rn
图 5 部 分 芳 烃 色 谱 指 纹 结 构 鉴 定 图

石油地质分析测试在我国石油勘探试验中的应用

石油地质分析测试在我国石油勘探试验中的应用

石油地质分析测试在我国石油勘探试验中的应用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于石油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通过使用新的分析测试技术使得石油的勘测更加方便,特别是通过对钻探出的含油气地层的流体包裹体进行的研究更是进展迅速,通过对开采出的油气资源进行化学形式分析可以有效的研究出相应的油气运移,使得油气的勘测更加迅速、准确。

本文主要对现今广为使用的石油地质分析测试技术进行介绍。

关键词:石油地质分析;测试技术;测试仪器石油地质分析测试在石油的地质勘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随着科技的进步,通过在实验室中对勘探开采出的样本进行化学分析测定,可以有效的指导石油地质勘探[1-2]。

而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的地质分析测试技术被运用于油气资源的勘探中。

所以,石油地质分析测试技术的进步对于油气资源的勘测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

1石油地质分析测试仪器要进行石油地质分析测试离不开专业的分析测试设备。

现今,应用于油气资源勘测实验室分析所使用的仪器设备主要分为3个主要的方面:(1)通过对气相、液相色谱、红外等光谱进行分析的光谱分析设备。

(2)通过对生物、实体、偏光等进行观察所使用的显微镜观察仪器。

(3)通过对样本进行同位素质谱分析、电镜扫描等的大型分析仪器。

以上这些分析仪器通过对勘探开采出的油气样本进行物理、化学性质的分析,可以对油气资源的性质以及是否含有油气资源等的分析发挥出重要的作用[3-4]。

现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分析仪器更是向着自动化方向快速发展。

2石油地质分析测试所使用的技术在石油地质分析中所使用的技术主要分为有机地化方面和沉积及储盖层方面的的分析技术,其中在有机地化方面所使用的分析技术主要有:岩石超临界提取技术、烃源岩模拟实验技术、有机岩石学分析测试技术、有机同位素分析技术等,通过以上这些分析技术可以有效的对样本中有机质的烃含量及形成烃的能力等进行分析[5-6]。

沉积及储盖层方面的分析技术主要有:储层地球化学研究方法、成岩作用于模拟实验技术、油藏地球化学及油藏注入史研究等,以上这些技术通过对油气资源的存储环境以及岩石的地质分析从而得出油气资源存储的重要信息。

原油色谱指纹监测技术在葡46试验区的应用探讨

原油色谱指纹监测技术在葡46试验区的应用探讨

第七 采 油 厂 葡南 油 田已探 明扶 余 油层 储 量 25 1' 扶余油层上部存在与葡萄花油层叠合 区 29 t X0, 域 , 套 层 系 存 在 较 大 的 差 异 , 套 油 层 跨 距 在 两 两 60 0 m以 上 , 间 压 差 8 a 渗 透 率 相 差 10 左 层 MP , 0倍
:9 l
蕾 ≈1
Z ‰
7 1 } 批
9. % 7:
3 I ;
: {
a 41
1记 1 1 E2
噎 9
蜘. j K3

图 4 P 1 5 8 井一P 2 1 ¥ 9 F 8— 9 F O 一 8 井扶余层油藏剖面图
体发育厚度大 , 且连通较好 , 均能反映该区扶余层原
隧 渤 维 允 岫

m此 ∞

{f { } f 埘
g) , 1
q 椿 {甚 起
lt i} f i 7
(u 1i a, )
Z5
2 3
矾 L 1 aH _ L I l
n l
49 41
式封 隔器 、”油 管及 抽油泵 等组 成 ( 图 2 。 2 见 )
图 1 典 型 原 油 的一 段 色 谱 指 纹
原 油 组 成 由于其 生 油母 质 、 化程 度 及 次 生演 演 化 程度 、 移距 离 的长 短 、 运 储层 充 填 时 问 的早 晚 、 水 洗 作 用等 都 可 以使指 纹 发 生变 化 , 因而 具 有 显著 的
1大庆 油 田测 试技 术服务 分公 司 2大庆 油 田采油七 厂 地质 大 队 . .

要 : 文介 绍 了原 油 色谱 指 纹监 测 技 术 在 葡 4 试 验 区选 取 样 井、 立指 纹 库 等 现 场 应 用 情 本 6 建

指纹分析技术在火驱燃烧状态识别中的应用

指纹分析技术在火驱燃烧状态识别中的应用

指纹分析技术在火驱燃烧状态识别中的应用张方礼;赵庆辉;闫红星;杨俊印;刘家林【摘要】为判识原油改质程度和原油火驱过程中燃烧状态,对稠油火驱前后样品的全烃色谱指纹特征进行分析,探索了火驱开发过程中燃烧状态的识别方法,并对稠油高、低温氧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取得的成果在Du66块火驱取心井分析中得到应用。

研究表明,全烃色谱指纹技术可对比火驱反应前后样品的微小特征变化。

稠油在低温氧化阶段,姥鲛烷与nC17、植烷与nC18比值增大,正构烷烃相比姥鲛烷、植烷更易受低温氧化作用的影响,CPI和OEP升高;在高温氧化阶段,原油明显改质,原油轻重比显著增大。

利用该技术方法判识Shu1-46-K037取心井火烧层段,分析认为埋深约为978.15 m的岩心具有高温氧化的特征,可能是火驱的过火层段。

稠油火驱过程中,全烃色谱指纹分析技术可作为识别燃烧状态的有效手段,为火驱效果综合评价奠定了基础。

【期刊名称】《特种油气藏》【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5页(P80-84)【关键词】指纹分析技术;全烃色谱;火驱;稠油油藏;燃烧状态;Du66块【作者】张方礼;赵庆辉;闫红星;杨俊印;刘家林【作者单位】国家能源稠重油开采研发中心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辽宁盘锦124010;国家能源稠重油开采研发中心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辽宁盘锦124010;国家能源稠重油开采研发中心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辽宁盘锦124010;国家能源稠重油开采研发中心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辽宁盘锦124010;国家能源稠重油开采研发中心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辽宁盘锦124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35火烧油层是继蒸汽吞吐、蒸汽驱、SAGD后稠油油藏有效开发的一种提高采收率技术,其具有适应性强、开采成本低、采收率高等诸多优势[1-2]。

经过调研,火驱过程中原油燃烧状态对火驱开发效果有直接影响,因此,评价火驱燃烧状态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油藏井间动态连通性反演方法研究

油藏井间动态连通性反演方法研究
i= 】
i: 1, … , 2, ⅣI
系模 型 ;letn 等 Abr i o
首 先 建立 了基 于 注入 量 和
产 液量 的多 元线 性 回归 模 型 , 于 油 藏井 间动 态 连 用
通性反 演 , 引入 非线 性扩 散系数 对其 进行 了改进 。 并 笔者在 验证 井 间动 态连 通 性 反 演模 型 的基 础 上 , 对
产动态数据 , 应用 系统分析 思想提 出 了对油藏井 间动态连通 性进行定 量反 演 的研 究方法 , 分别介绍 了基于注采 数 据 的多元线性 回归模 型和改进 的多元线性回归模 型。通过 模型 求解得到 了表征 油藏 井间动态连通程度 的权 重系 数。结合油藏数值模 拟技 术 , 验证 了模型 的有效性。应用 2种不 同模 型分别 反演 了概 念模 型的井 间动态连通性 , 并进行 了对 比分析。结果表明 , 在油藏岩石和流体耗散严 重的情况 下, 改进 的多元线性 回归模型 引入 非线性扩 散 滤波系数能有效地消除注入信号时滞性和衰减 性的影响, 能够获得较好的井间动态连 通性反演效果 。 关键词 : 井间动态连通性 定量反演 生产动态 多元 回归 数学模 型
通性。
往 属于 静态 范畴 , 油藏 井 间动 态 连通 性 是 指 油藏 而
开发后 井 间储 层 流 体 的连 通 程 度 , 对其 认 识 更 有利
于指导 油藏 开发 。近年 来 主要采用 统计 方法 分析 注 采 动 态 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行 井 间 动 态 连 通 性 反 演 。He e 进 fr f
在油 田生产 中 , 一 口井 的产量 变 化都 与 周 围 每
与之 连通 的所有 注水 井 的共 同作 用 相 关 联 。根 据多 元线性 回归思 想 , 于一 个 由注 水井 和 生产 井 对 组成 的注采 系 统 , 生产 井 的产液 量可 以表示 为

油藏优势通道及井间连通性研究进展

油藏优势通道及井间连通性研究进展

第51卷第2期 辽 宁 化 工 Vol.51,No. 2 2022年2月 Liaoning Chemical Industry February,2022基金项目: 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金项目,致密砂岩气藏多尺度流动规律及流场耦合研究(项目编号:2016D -5007-0208)。

收稿日期: 2021-08-05 作者简介:蒋茜(1996-),女,四川省广安市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油气田开发技术。

油藏优势通道及井间连通性研究进展蒋茜1,屈亚光1,吴家坤2,赵宇3(1. 长江大学 石油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100; 2. 西部钻探克拉玛依钻井公司,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3. 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摘 要:注水开发的老油田在注水开发的中后期会出现含水率高、产油量低等问题,因此对于水驱优势通道的识别成为了中高含水阶段主要的研究目标。

基于对前人文献的调研,发现识别优势通道的方法主要运用模糊综合分析法,了解优势通道形成的原因以及影响因素,其包括储层的强非均质性、注水强度、原油黏度、岩石骨架结构等因素。

储层连通性评价是油田开发的重要研究内容,介绍了井间连通性的分析方法,并通过建立井间动态反演模型定量分析油藏井间连通性,运用Rdos 模拟能够更准确地了解油藏井间连通性、识别优势通道,对油田开发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关 键 词:水驱;优势通道;连通性;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TE3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935(2022)02-0261-05目前,全国已开发的油田主要以注水开发为主,并且大部分已进入开发中后期[1-3]。

经过注水反复冲刷,储层的骨架颗粒之间的接触类型会发生很大变化,骨架中的细颗粒不断被冲走,地层孔隙度、渗透率显著增加,从而逐渐形成优势通道[4],而优势渗流通道严重影响注水开发效率,但对于如何治理优势通道,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

10第八章-油藏地化应用解析

10第八章-油藏地化应用解析

重质组分倾 向于残留在 储层中
棒色谱
三、油气运聚成藏史研究
成藏石油在组成上往往具有非均质性, England 等 ( 1987 ) 以 及 England 和 Mackenzie ( 1989 ) 提 出 , 油 藏 内 部 诸 如 气 油比和生物标志物比值之类石油成分参数的 变化,可以解释为由于油藏石油充注聚集期 间继承性保留的油源相和成熟度的差异所致。
(1)抽提沥青热解
A性量表子酪质P明化较I根含量的:合高S降量极增1许物。为解有性大多的S挥产1很化而原与烃发物好合增油原性类中的大物油,的,的相,的、的尤其S关而原更A2其含峰P性S油轻量是I,2则值,,的在低且代的因热烃低AS表相2P此类解A峰I来关P、可馏的与I源性值分含根S原2于(的,有峰据油高图原其大类油中分油8含量似藏的-3子中量于高沥沥-1含随极青干青分3) 热密度解S1(产的C物相le中对m的大enSt小1z和,可S1用29的7于9相)预对。测大原小油推的测密对度应,原油的 S1<450mg/g,则原油API<14, S1>450mg/g,则原油API>14,为可产油。
(3)根据油田水组成的变化研究油藏内流 体流动屏障
油田水的化学组成的变化规律可以为井内确定 潜在流动屏障提供重要的信息。在水层和油层内, 残余盐分析(RSA)87Sr/86Sr突变通常表明油层间存 在流动混合的屏障。因此,RSA可提供一种预测流体 流动屏障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判别横向上分隔层, 无论在含油区还是在含水区都是可能的(Smalley等, 1992,1995)。
原油密度与全岩热解S1/S2的关系 (Baskin等,1993)
第四节 资源量估算方法
❖ 在油气远景评价工作中,过去主要是定性地评价盆地 生油潜力的大小,而估价盆地生油潜能的定量方法,目 前正在不断发展和实践中。 ❖生油量计算影响因素多,所以方法也多,各种方法在 一定程度上都存在缺陷和不足。 基本上可归纳为:

原油与成品油的油指纹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开题报告

原油与成品油的油指纹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开题报告

原油与成品油的油指纹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石油化工行业的不断发展,原油和成品油的重要性和日益增强。

原油和成品油是石油产品中的两个非常重要的分类,原油是石油产品的基本原料,成品油是经过精炼加工的产品。

因此,对原油和成品油进行油指纹的检测是非常必要的。

油指纹是一种将不同石油产品进行分类的方法。

通过对原油和成品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比较,可以确定它们的来源和质量,并进行准确的分类。

油指纹的分类方法是建立在指纹数据库上的。

指纹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建立和管理是进行油指纹分类分析的基础。

因此,建立一个高效的原油和成品油指纹数据库管理系统是非常必要的。

二、选题意义1、为工业生产提供依据。

原油和成品油的指纹可以提供关于它们来源和质量的信息。

通过建立油指纹数据库,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得这些信息。

2、为公共安全提供保障。

建立原油和成品油指纹数据库,可以通过对这些油品的检测,确定是否存在假冒伪劣产品。

对于在油品生产、储运及销售中出现的假冒伪劣行为,有力地保障了公共安全及我国的经济利益。

3、为环境保护提供支持。

原油和成品油在生产、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可能会污染环境,通过油指纹检测和分析,建立可追溯的油品来源和质量记录,可以监测和治理这些来源和质量的问题,保护环境及人民健康。

三、研究内容1、建立原油和成品油的指纹数据库。

2、开发基于指纹数据库的油品检测系统。

3、优化数据管理和查询算法,提高查询效率。

四、进度安排1、设计油指纹数据库。

2、开发油品检测软件,实现对原油和成品油的分类和分析。

3、优化数据管理和查询算法。

4、测试系统的功能和准确性,并进行优化。

五、研究方法1、采用现有的实验方法,对原油和成品油进行化学成分分析。

2、将化学成分数据转化为数学模型,建立原油和成品油的指纹数据库。

3、利用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算法,开发油品检测软件,实现对原油和成品油的分类和分析。

4、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和查询算法,对油指纹数据库进行优化,提高数据查询效率和准确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油藏地质概况

I ● o ● _● ’
JL


从 乩 』

I ● ● ●

山 l J l ^
图 1 夏 斜 52 沙三 段 油 层 连 通 性研 究 选取 的 色谱 峰 对 0块
从夏 斜52 原油烃 类组成 f )可看 出 ,原 油可分 为三 种型 0块 图2 夏斜 52 0断构造上 处于惠 民凹陷 夏 1断裂带 中段的 一个 向北西 倾 2 1 式 ,夏5井和夏53 O 0井原 油特征 比较相 似,夏54 0井原油可单 独归为一 伏的大型鼻状构造 江家店鼻状构造上 ,为江家店地区 中北部 的—个顺 类 ,夏斜.2 i 52 2 5 f ̄夏. - 井则为另 ̄-种模式特 征。从 区域 范围样品 ol : 0 '- 1- " 向断阶 。沙三 段沉 积早期 ,江家店地区有第三个物源体 系,即西部的 来 看 ( )夏9井原 油则 与本区其它原 油具有比较大 的差异 ,指 示 图3 5 双丰三角洲和东部瓦屋扇三 角洲及南部的江家店三角洲体 系。 了该井与其它井之间连通性较差。 储层 物性平均 孔隙度 1.%,平均 渗透率 4 3 7 2 l m ,物性较 X 根 据色 谱指纹 ,夏斜 52 0块几 口井之 间的连通性可 评价如下 。本 差 。为 低孔特低渗 储层 。夏斜 52 0 断块20年发现 ,目前处 于试采 试 01 断块 油藏油层的连通性较差 ,其 中夏斜s2 O井和夏.22 色谱峰相似 5 -井 0 注阶段 。 性较 好 。其连 通性较好 ;夏5井原 油与夏.3 O 5 井原油 色谱指 纹 分布 比 0 2 理论依据 较相 似但尚有 一定的差 别 ,其连通性 中等 ;夏. ̄ 、 .3 5 e 夏 5 井与夏斜 o 0 52 0井和 夏52 2 0- 井色谱峰 对差异 比较 大 ,明显不连通 ;夏斜52 和 0井 根据对全球许 多油田油藏烃 类注入方式 、成藏期次的研究发现 : 0— 井色谱峰对与夏54 ̄ 0-原油差异比较大 .明显 不连通 。 ) ①在某个连续的储层中,原油的烃类组成基本上都是—样的,表现出 夏52 2 致的色谱特征 ;②在相互独立 的储层 中 ,原油在组成上总是存在可 测 量得到的 差异 ,具有 明显 不同的色谱指纹 “ ’ 。尽管不 同层 位原油组 成的差异非常小,但利用高灵敏检测器 ( C C MS 可以将原油 G 或G - ) 中成百 上千种组分逐一分离 、 测定其含量 , 从而 可以识别不同层原油 的微小 成份差别。 我 国陆相断块油藏在原油烃类组成 E 表现 出更 强的非均质性 。不 图2 夏斜5 2 原油 色谱 0块 图3夏斜5 2 0 块厦 邻区 同层之 间的区别非常明显 。而同层之间横向上的变化和 随着油藏 注水 峰 时组成图 原油色谱峰 峙组 成对比 开发 而发 生的 变化为 油层连通 性研究 增加 了难度 。为 了解 决这 一矛 如果从 区域 范围来看 ( ),夏.4 图3 5 与夏4 井原油的峰对雷达图 O 6 盾 ,通过 大量分析对比发现 。碳数相近的 、互 为异构体烃 类含量在同 有一定的相似性 ,但 与夏 1井和夏 9井 原油的色谱指纹 差异比较大 , 4 5
一Hale Waihona Puke 国 囝 一油层横 向变化中或开发动态中 ,呈现 “ 共增共减 ”的一致 性变化规
律 ,而其 比值 则保持稳定 ,可以用来评定油层连通性 。将原 油及各个 组分进行气相 色谱分析 , 一定的原则从气相色谱图上 固定选 择一批 按 配对的相关烃 类 ,计算每对化合物的相对组成 ( 采用相 邻的或 相近 的 峰计算峰高 比率 ),采用极 坐标方式 ,绘成表征气相色谱指纹 分布的 星状图 ,可用来 区分原 油族群 ,辨 别油藏流体 的连 通性 。
3 油层连通性研 究
预示着油藏形成 、连通性和成 因方面的差异。
4 结果分析
本文根据原油组成 的相 似程 度高低 , 将油层横 向连 通性 划分为四 个 等级 ,即连通性好 、 连通性较好 、 连通性较差和连通性差 , 次用 依 连通性A、B、 和D C 级表示 。由上述 分析结 果并与其它地 区油层 连通 性 进行类比 。可 以得出夏 l井 与夏9井 之间连通性较 好 、夏54 与 4 s 0-  ̄ 夏4井 之间 连通 性 较好 、夏 ∞井 与夏.3 之间 连通 性较 好 ,而 夏 6 5 井 0 5井 、 15 、夏54 、夏l井之间连 通性较 差 0 夏 0井 O井 4
油藏 连通性研究对开发井网部 署和提 高油藏 注水开发效果非常重 要 。由于同—个油 田中的原 油通常 具有相 似的地 质历史 。原油之间的
差 异通常很 小 ,用 总的特性分 析( 密度 、粘 度 、含 硫量 、同位素组 如 成等 ) 无法识别 出这些微 小差异 。 目前 ,利 用原油全烃气 相色 谱法测 定 原油 的分子组 成是最 有效 的方法 。当取样 避开 油冰和 油汽接触 带 时 ,在某个 连续的储层中 ,原油 中的烃组成都是一样 的,而在 独立储 层 中的原油却几乎总是存在着可测量的组成差异 。本 次研 究以临盘油 区夏斜 .2 5 块为例 ,通过油藏有机 组分的详 细分析和对 比 ,在各 油层 0 横向非 均质 性研究基础上 ,详细分析了其连通情况 ,为该断块油藏 开 发提供 了可靠 的依据 。
技 术 创 新
南 缸 科 技 2 1年第8 01
运 用 原 油 指 纹 技 术 研 究 油藏 连通 性
董 福 全 杨 勇 刘 艳
( 利油 田有限公 司临盘采油厂 ) 胜
摘 要 本文从油藏地球化 学角度 出发 ,根 据原油的 色谱指纹等指标 。对夏5 2 的连通性进行 了研 究。根据原油组成的相似程度 0块 高低 ,将 油层横 向连通性划分为四个等级 ,对开发 井网部署和提 高油藏 注水开发 效果有非常重要 的意义。 关键词 地球 化学特征 原 油物性 色谱指纹 储层连通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