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空间分布、发展类型及演化趋势

合集下载

2024年全球科技趋势与创新展望

2024年全球科技趋势与创新展望

2024年全球科技趋势与创新展望1. 引言1.1 概述在当今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

随着2024年的到来,全球科技趋势将继续呈现出各种令人瞩目和激动人心的发展。

本文旨在分析和展望全球科技领域在2024年的趋势与创新,探讨其对社会、经济以及日常生活的深远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阐述。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提供整体概述,介绍本篇长文所要讨论内容。

其次,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分析全球科技趋势,重点关注人工智能发展、生物科技创新以及网络安全挑战与解决方案。

接下来,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对2024年进行科技创新展望,探讨新兴技术前景、制约因素与突破方向以及科技应用领域拓展等问题。

紧接着,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探讨科技对社会的影响,并深入研究科技如何推动社会变革、带来挑战和机遇以及科技与社会治理的融合。

最后,在第五部分中,我们将总结未来发展趋势及挑战,展望全球科技创新未来路径,并倡导可持续发展和责任社会的重要性。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2024年全球科技趋势与创新进行分析和展望,让读者更好地了解科技领域的动态变化以及其对社会带来的重大影响。

同时,我们希望鼓励读者思考如何应对科技革命给社会、经济和治理带来的挑战,并思考如何推动可持续发展并建设一个更加包容、公正和繁荣的未来。

在接下来的部分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各个方面的细节内容。

2. 全球科技趋势分析2.1 人工智能发展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作为全球科技领域的热点之一,将在2024年继续迎来新的发展。

随着算法和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呈现出更广泛的应用。

在商业领域中,人工智能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数据分析、预测模型、客户服务等方面,并且不断探索更多的商业场景。

除了商业领域,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交通运输、农业等行业也有巨大潜力。

例如,在医疗健康领域,通过采集和分析大量患者数据,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医生提前诊断疾病、推测治疗效果,并促进精准医学的发展。

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和集聚

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和集聚

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和集聚随着新科技的不断更新,人们对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高,城市转型升级成为了当下的热门话题。

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和集聚已经成为一种全球趋势,不仅是为了应对市场竞争,更是为了推动产业发展,提高城市发展的质量与水平。

本文将重点探讨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创新中心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如何进行建设和集聚。

一、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地位和作用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推动力,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创新中心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企业的重视。

在现代化经济中,科技已经成为了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和集聚则是促进科技进步的重要手段。

它们为城市发展带来了诸多便利,成为了城市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首先,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创新中心能够吸引企业和人才。

在市场经济中,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和集聚通过提供更优质的环境和服务条件,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和人才,进而形成聚集效应。

这些企业和人才的集聚又能进一步吸引其他企业和人才,形成技术和产业的集聚效应,形成优势,推动城市产业的发展。

其次,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创新中心能够助力产业升级。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也需要不断升级,以适应市场需求和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

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和集聚能够吸引先进的科技和创新资源,转化成产业优势,提高城市的产业竞争力,推动城市产业升级。

再次,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创新中心能够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经济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和指标,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和集聚能够创造更多的新的产业,提高城市的GDP,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居民的收入,进而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二、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多方面的合作。

除了提供资金、建设场所等方面的支持,还需要制定对应的政策法规,建立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创新中心的评估机制,评估项目的科技成果和社会贡献等。

【科技专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与发展

【科技专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与发展

【科技专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与发展摘要: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兴起、更替及多极化,本质上是由科技革命、制度创新、经济长波等因素的历史性演变所决定的,也是时间与空间要素相互交织的结果。

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向“新常态”转换、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的战略机遇期,需要紧紧牵住以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竞争优势的“牛鼻子”,不失时机地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为此,准确把握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基本特征及发展规律,对于中国一些重点城市或区域正在开展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科技革命;地理集聚;创新要素目前,尽管国际上对于“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与发展规律缺乏统一、明确的标准,但多数国家对提升不同城市或区域的科技创新功能给予了极高的政策关注,同时也引发了大量的学术讨论。

随着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准确把握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机制,对于中国建设世界级的科技创新中心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基于国际上已有的相关权威机构的评价标准和评选结果,分析归纳了科技创新中心在历史演化、地理集聚、发展导向、形成机制等方面的主要规律,并总结了中国建设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的政策启示。

一、历史演化规律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兴起、更替及多极化,本质上是由科技革命、制度创新、经济长波等因素的历史性演变所决定的,也是时间与空间要素相互交织的结果。

我们从历史演变的大趋势视角,尝试着描绘了一幅关于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形成与发展的全球历史图景,主要是为了阐释“经济长周期变化、历次重大技术革命、与创新相关的重要制度变革”等因素与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在区位上转移、呈现多极化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性。

1.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与科技革命的发生紧密相关。

世界性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与转移都发生在历次重大技术革命出现后的历史机遇期。

近现代以来,先后在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形成了科技创新中心,究其首要原因是这些国家抓住了每一次重大技术革命及相应的产业革命所带来的历史性机遇,进而占据了世界经济主导地位和科技创新领先地位[1]。

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解读

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解读

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一、世界科技中心的五次转移(一中国 (以唐宋为例1表现:从秦汉开始,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古代世界的科技中心。

唐宋时期的科技成就发展到顶峰. 如隋唐时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宋代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划时代发展、天文历法的高度成就 (唐僧一行《大衍历》及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沈括与《梦溪笔谈》等。

2.思考:为什么在唐宋时期产生领先于世界的辉煌科技成就 ?经济繁荣、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 社会相对稳定 (如贞观之治等 ; 统治者开明的文化政策; 科学教育的发展;民族交流;中外文化交流;战争的客观促进 (如火药的发明、使用等。

(二意大利 (15~17世纪1表现 :近代自然科学的勃兴:哥白尼创立的“太阳中心说”开始了天文学革命,意大利科学家伽俐略自制望远镜观察天体, 证实其正确性, 他注重实验和实践, 被视为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者。

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捍卫、发展了这一理论,提出“宇宙是无限的” ,提倡唯物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

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意大利的经济发展, 意大利一度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2.思考:(1为什么意大利会成为世界近代科技的第一个中心 ?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发源于意大利;原有的文化基础。

(2为什么“东方的科技成果却造就了西方近代自然科学” ?(或“这一时期,东西方科技发展有何区别 ? 为什么? ”差异:中国:古典科技的总结。

西方:近代自然科学产生。

原因:经济:中国重农抑商、资本主义萌芽受阻碍等。

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发展。

政治:中国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西欧反封建斗争开展 (如宗教改革。

文化思想:中国文化专制、学术沉闷。

西欧思想解放、实验科学的产生。

对外:中国闭关锁国。

西欧积极扩张、积极吸收外来文化 (如中国三大发明。

(三英国 (17~19世纪中1.表现:培根提倡唯物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为科学发展做出了贡献;牛顿独立地建立了微积分学. 奠定了变量数学的基础, 其牛顿力学体系成为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 这是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概括和综合;电磁学方面,吉尔伯特发表《论磁学》、法拉第用实验证明电磁感应现象、麦克斯韦建立系统的电磁学理论并预言电磁波的存在, 为开辟人类生活的新时代——电的时代创造了条件; 波义耳把实验方法引入化学. 被称为近代化学的创始人, 道尔顿建立了科学的原子论; 哈维建立了血液循环学说, 奠定了近代生理学的基础, 达尔文确立了进化论。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内涵要素与发展方向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内涵要素与发展方向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内涵要素与发展方向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全球范围内的科技创新中心也在不断涌现。

科技创新中心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汇聚了大量科技人才和创新资源,通过不断的科研创新和技术推广,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

本文将分析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要素和发展方向,以期为其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科技人才。

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要素。

这些人才涵盖了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他们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创新,推动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

科技创新中心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他们可以是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专家等,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将为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2.创新资源。

创新资源是科技创新中心不可或缺的要素。

这些资源包括了各类科研设施、技术装备、科技项目资金等,这些资源的充足与先进,将直接影响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

3.科技政策。

科技政策是科技创新中心的有力支持。

科技创新中心需要有一系列科技政策的支持,这些政策既包括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也包括对科技创新的鼓励、引导和规范。

科技政策的优化和完善将大大提高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效率和创新活力。

4.产学研结合。

科技创新中心需要建立起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机制,这种合作机制将为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源源不断的科研项目和技术转化的支持,同时也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升级的过程。

二、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方向1.培养科技人才。

科技创新中心应该着力培养和吸引优秀的科技人才,这些人才将成为科技创新中心未来的主要动力。

为了吸引和留住这些人才,科技创新中心需要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同时也需要建立起完善的激励机制,以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热情和能动性。

2.加强创新资源建设。

科技创新中心应该不断加强创新资源的建设,包括建设更加完善的科研设施和技术装备,同时也应该加大对科技项目资金的支持力度,以提高科技创新中心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3.深化科技政策。

科技创新中心应该积极跟进最新的科技政策,积极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同时也应该积极参与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推动更为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出台和实施。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空间分布、发展类型及演化趋势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空间分布、发展类型及演化趋势
d i s t r i b u t i on p a t t e n ] o f t h e c u n ' e n t g l o b a l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i n n o v a t i o n c e n t e r . S e c o n d l y , t h e g r o wt h p a t h a n d t h e t y p e o f g l o b a l s c i e n c e mi d t e c h n ol o g y i n n o v a t i o n c e n t e r s a r e d e s c ib r e d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hmo v a t i o n He a t Me q )a n d we i f n d t h a t t h e l o c a t i o n i s a d e c i s i v e f a c t o r i n g l o b a l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i n n o v a t i o n c e n t e r s ’ g r o wt h . Fi n a l l y , t h e s p a c e t r a n s f e r a n d e v o l u t i o n t r e n d o f g l o b a l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i n n o v a t i o n c e n t e r a r e di s c u s s e d .Un d e r t h e a c c e l e r a t e d t r a n s f e r t r e n d o f t h e g l o b a l h i g h — e n d p r o d u c t i o n a n d i n n o v a t i o n f a c t o r s s h i R i n g t o t he As i a — P a c i i f c Pl a t e , t h e As i a — P a c i ic f c o u n t ie r s a n d r e g i o n s ,e s p e c i a l l y Ch i n a h a s t h e r e s o u r c a b u n d a n c e a n d m m' k e t d e p t h f o r b r e e d i n g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i n n o v a t i o n c e n t e r . As he t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i n n o v a t i o n h a s b e c o me a n i mp o r t a n t s y mb o l o f t h e g l o b a l c i t i e s , i t wi l l b e a g e n e r a l t r e n d i n t h e wo r l d o f u r b a n d e v e l o p me n t t o p l o n ] o t e g l o b a l

全球科技创新的趋势与规律

全球科技创新的趋势与规律

全球科技创新的趋势与规律科技创新一直是人类进步的引擎。

然而,科技创新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具有长期发展战略、创新流程以及高水平研究和实验设施。

在全球范围内,技术的创新方式和规律也在不断变化。

本文将探讨全球科技创新的趋势与规律。

一、科技创新的多样性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历史、文化和经济等方面的原因,科技创新的特点和方向也各不相同。

举个例子,亚洲国家强调大量的技术研发,以解决人口密集城市和可持续能源的问题。

而美国则更加注重以专利为基础的科技创新,以便更大的商业化机会和收益。

欧洲则更加注重绿色科技,以解决全球变暖和可持续性问题。

多样性也意味着,我们不能盲目地对照其他国家的科技政策或做法。

二、专利和标准最重要的两个科技创新规律之一,是专利。

大多数创新中,都需要获得专利来保护自己的成果和知识产权。

专利保护和技术发展密不可分,采用它可以确保创新得到更好的商业化,以及对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

除此之外,标准也是科技创新的关键。

标准可以使不同设备和应用程序之间的互通性更高,也能够促进产品的开发和收益的最大化。

三、开放式创新开放式创新是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提出的概念。

它是指团队内部和外部的开放沟通,以实现更好的创新。

这是一种将人才流通区域化的方式,使得创新领域内基础设施和知识更具有共享性。

充分利用这种创新,不仅可以使得科学家和企业获得更高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抵抗了创新产业中的拥堵现象,为更好的合作和开放提供了氛围和机会。

四、高科技为主导现代社会随着技术发展的推进也变得更加依赖于高科技,这一事实在科技创新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

虚拟现实技路、互联网 2.0、云计算等技术不断涌现,蓄势待发,他们将成为科技创新主流,赋予人们更多新的科技创新机会。

五、技术转移和企业动力技术转移在科技创新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技术转移消除了技术创新保守化或短视化行为,帮助高科技产品产生更多的市场价值。

技术转移将科技研究领域转化为高产值行业。

最新科技和创新发展趋势:深入探索未来的可能性

最新科技和创新发展趋势:深入探索未来的可能性

最新科技和创新发展趋势:深入探索未来的可能性1. 引言1.1 概述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创新的加速推进,我们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

科技行业每天都在涌现出令人惊叹的新发明和创新。

从人工智能到物联网,从虚拟现实到基因编辑,这些新兴技术正在改变着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

本文将探讨最新的科技和创新发展趋势,深入探索未来可能带来的种种可能性。

1.2 研究背景科技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各个领域,还对经济、教育、医疗等行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以人工智能为例,在过去几年里取得了长足进步,并成为许多公司和组织的核心战略之一。

云计算与大数据应用也促使企业能够更高效地处理数据并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同时,物联网和智能家居设备正在逐渐普及,为我们提供更便捷、安全和舒适的生活方式。

1.3 目的通过研究当前科技趋势以及新兴创新技术,本文的目的是深入了解这些技术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同时,我们也将探讨可持续性发展和绿色科技创新对我们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并分析未来迎接科技革命可能带来的个人生活和职业规划上的改变。

通过全面了解这些方面,我们将能够更好地把握未来趋势,并为自身、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做出明智决策。

通过本文的探索和分析,我们希望引发读者对于科技进步未来走势以及其对于个人生活和职业产生的深刻影响的思考。

只有与时俱进并善于应对变化,我们才能积极参与到这一科技革命中,并为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做出贡献。

2. 当前科技趋势分析:2.1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发展: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和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是当前科技领域最引人注目的发展趋势之一。

随着计算能力的不断提高和数据的爆炸增长,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各个行业中一个重要的关键词。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使计算机模拟和实现人类的智能行为,如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动驾驶等。

而机器学习则是使计算机具有从大量数据中学习并自主演化的能力。

世界科学中心的五次转移

世界科学中心的五次转移

世界科学中心世界科学中心的确定标准与一般规律科学发展的研究表明,如果某个国家的科学成果数占同期世界总数的25%以上,这个国家就可以称为“世界科学中心”。

近代科学诞生以来,科学发展史揭示了这样一条基本规律:在每一个历史时期,总有一个国家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引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经过大约近一个世纪后转移他国。

按照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一般规律,一个国家要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必须具备四个基本条件:首先,人们的思想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科学发展具备浓厚的思想文化基础,如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法国的启蒙运动等;其次,要有促使本国人才迅速成长的教育制度和吸引他国人才最优的科研环境;第三,要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积累雄厚的物质基础,推动经济、社会和文化全面发展;第四,要制定独创的科学发展战略和鼓励原始创新的科技政策,大力倡导自由探索的学术氛围。

世界科学中心的五次大转移按照世界科学中心的确定标准与一般规律,从16世纪的意大利到20世纪的美国,世界科学中心先后进行了五次大转移。

16世纪的意大利是第一个世界科学中心意大利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文艺复兴运动掀起了欧洲思想解放的高潮,终结了长达近千年的中世纪黑暗时代。

这一时期的意大利,不仅产生了像但丁、达·芬奇这样的伟大诗人和艺术家,还出现了一批以伽利略为代表的著名科学家,诞生了星空信使》和天文望远镜等一大批科学名著和科学发明.这些科学技术成果的诞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开创了崭新的实验科学新时代,近代科学第一个中心在意大利形成。

但随着1600年布鲁诺被教会送上火刑柱,1642年伽利略的去世,意大利科学中心开始向北欧转移.17世纪的英国是第二个世界科学中心17世纪初,在弗兰西斯·培根科学思想的影响下,英国政府和社会普遍重视知识的价值,提倡科学实验,成立皇家学会,研究自然科学。

学会周围云集了牛顿、虎克、波义耳、哈雷等一大批科学家,先后诞生了牛顿力学、电磁场理论、进化论等一批科学理论。

【未来展望】全球科技创新发展趋势2024-2030年深度剖析

【未来展望】全球科技创新发展趋势2024-2030年深度剖析

全球科技创新发展的未来竞争格局
全球科技创新发展的未来合作趋势
• 全球科技创新发展的未来竞争趋势和潜在影响
• 全球科技创新发展的未来合作前景和潜在机会
• 全球科技创新发展的未来竞争格局和关键驱动因素
• 全球科技创新发展的未来合作模式和路径
• 全球科技创新发展的未来竞争策略和挑战
• 全球科技创新发展的未来合作政策和环境
• 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成果
• 新能源技术的现状和趋势
新能源技术的关键技术
• 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技术原理和应用
• 新能源技术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突破
• 新能源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挑战
新能源技术的产业应用
• 新能源技术在交通、建筑、工业等领域的应用案例
• 新能源技术的产业生态和商业模式
• 新能源技术的未来应用前景和市场潜力

⌛️
全球科技创新发展的主要领域
• 人工智能技术
• 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 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教育、交通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前景
• 生物技术
• 基因编辑、生物制药、生物信息学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 生物技术在农业、环保、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
•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成果
•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的现状和趋势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的关键技术
•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突破
•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挑战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案例

游戏领域
• 国际科技合作与竞争的影响和意义

世界科学中心的五次转移

世界科学中心的五次转移

近代科学开始于14—16世纪,伴随着文艺复兴而诞生。

它始于意大利,并扩散到欧洲其他国家。

自此,世界舞台上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科学中心的转移:第一次科学中心在意大利(1504—1610);第二次科学中心在英国(1660—1750);第三次科学中心在法国(1760—1840);第四次科学中心在德国(1875—1920);第五次科学中心在美国(1920年至今)。

1.古老的中国曾经是古代世界科技和经济的中心中国、巴比伦、埃及和印度被人们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其中中国是唯一保持完整文化传统的国家。

如果说奴隶社会的科学文化高峰在古希腊罗马时期,那么封建时代的科学技术高峰则在中国。

由于中国以农业为中心的科学技术取得世界领先地位,使得从公元前3世纪,即秦汉开始,古代世界的科教中心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是在中国;从秦汉直到中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有过一段科教得到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唐宋时期发展到一个顶峰,四大发明(火药、造纸、印刷、指南针)中的三大发明是在唐宋。

中国“农、医、天、算”四大实用科学成就为我国古代农业社会和中华民族的繁荣发挥了巨大作用。

古代的中国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科学家。

如研究预报地震、发明地动仪的张衡;研究历法和圆周率的祖冲之;著有《梦溪笔谈》,对天文、律历和医药都有很多研究的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著有《水经注》,研究治水的郦道元和对天文观测和编制新历很有成就的一行和尚。

科技的发达,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除了有政治因素外,也有当时的生产力和科教水平作为基础,而且政治因素在相当程度上也是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和科教水平。

唐朝时中国的科学文化和经济繁荣的壮观景象吸引了许多国家的学者来华,仅留学长安的日本留学生,唐代就多达五六百人,西方望尘莫及。

从元代以来,中国多数封建朝庭对知识和知识分子不重视。

例如,元代流传的说法是人分十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

知识分子排在第九,只比要饭的高一等。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一、引言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全球范围内涌现出了许多科技创新中心,它们成为了全球创新活动的核心。

本文将从科技创新中心的现状和未来趋势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揭示科技创新的热点领域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二、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现状1. 美国硅谷的引领地位美国硅谷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中占据着引领地位。

其拥有大量高科技企业,包括谷歌、苹果、Facebook等,这些企业不仅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领先优势,还吸引了来自全球的优秀人才。

硅谷的成功得益于其独特的创新文化和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

2. 亚洲科技创新中心的崛起随着亚洲经济的崛起,许多亚洲城市迅速崛起成为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

中国的深圳、北京、上海等城市在高科技产业和创新创业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韩国的首尔、新加坡、日本的东京等地也展现出强大的科技创新实力。

亚洲科技创新中心的崛起主要得益于亚洲国家在教育培训、科研投入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三、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未来趋势1.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崛起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正日益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热点。

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医疗、交通、金融等。

未来,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将投入更多资源和人力推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发展,并探索其在社会领域的更广泛应用。

2. 绿色科技与可持续发展在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绿色科技成为了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方向。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将更加关注可持续发展,探索环境友好型的科技创新。

例如,研发可再生能源技术、低碳排放技术等,为解决全球能源和环境问题贡献力量。

3.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拓展随着区块链技术的不断成熟,其在金融、物流、医疗等领域的应用逐渐扩大。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将加大对区块链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广力度,以构建更加安全、高效的数字化经济体系。

4. 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未来,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将趋于多元化和开放化。

各个科技创新中心将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推动全球科技创新的发展。

科技创新园区规划与建设的战略布局

科技创新园区规划与建设的战略布局

科技创新园区规划与建设的战略布局近年来,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为了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各地纷纷规划和建设科技创新园区,旨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生态系统。

科技创新园区规划与建设的战略布局,对于提升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科技创新园区规划与建设的战略布局,以期为相关决策者提供一些参考。

一、科技创新园区的定位与目标科技创新园区作为集聚创新要素、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其定位与目标的明确是科技创新园区规划与建设的首要任务。

科技创新园区的定位应根据地区的产业特点和发展需求来确定,既要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战略规划,又要具备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例如,在一个以生物医药为主导产业的地区,科技创新园区可以定位为生物医药创新中心,聚集相关企业、研究机构和人才,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科技创新园区的目标应当明确,并与定位相一致。

目标的设定应综合考虑创新能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的要求。

在创新能力提升方面,科技创新园区可以设定目标,如吸引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和创新型企业,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科技创新园区可以设定目标,如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转化和市场化推广,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在经济效益方面,科技创新园区可以设定目标,如吸引外来投资、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地区经济的竞争力等。

二、科技创新园区的空间布局与功能划分科技创新园区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划分是科技创新园区规划与建设的重要内容。

科技创新园区的空间布局应根据园区的规模和功能需求来确定,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又要保持合理的空间布局。

一般来说,科技创新园区可以划分为核心区、配套区和服务区三个部分。

核心区是科技创新园区的核心功能区,是集中创新要素和创新活动的地方。

核心区应规划和建设高水平的研发中心、孵化器、实验室等创新载体,以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条件。

配套区是为核心区提供各种配套服务的区域,包括餐饮、住宿、娱乐等设施,以满足园区内人员的日常需求。

世界科学中心的四次转移

世界科学中心的四次转移

世界科学中心的四次转移曾国屏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12-22近代科学开始于14—16世纪,伴随着文艺复兴而诞生。

它始于意大利。

并扩散到欧洲其他国家。

自此,世界舞台上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科学中心的转移:第一次科学中心在意大利(1504—1610):第二次科学中心在英国(1660—1750);第三次科学中心在法国(1760—1840);第四次科学中心在德国(1875—1920);第五次科学中心在美国(1920年至今)。

文艺复兴时期提倡人性、反对神性的思想解放,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出现了像达·芬奇这样跨越艺术、人文和自然科学领域的“旷世奇才”。

随着“大宇宙”和“小宇宙”信念的兴起,自然科学独立的宣言书向神学发出了挑战书:1543年,哥白尼临终前发表《天体运行论》,提倡日心说、反对地心说。

而维萨里发表《人体结构》则指出,男人的肋骨并不比女人少。

到16—17世纪,意大利成为第一次科学中心。

奠定(地面)近代力学之基础的伽利略,“天空的立法者”开普勒,以及第一个明确从事科学研究的山猫眼研究会相继出现。

研究会由一位贵族支持,伽利略于1611年成为会员。

不过。

此时的大学尚没有发挥作用,教会的力量仍然阻碍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伽利略就因捍卫哥白尼学说而受到宗教审判。

1633年“意大利科学失去了活力”。

在种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英国成为了第二次科学中心。

17世纪,培根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大力倡导将科学应用于社会的思想。

英国皇家学会也于l662年成立,标志着科学活动获得了“政府”承认(不过皇家学会还主要是靠会员费维持运作,并没有得到“政府”的资助)。

皇家学会对于英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创立了种种皇家“科学中心”,1666年创立的《哲学学报》,开创和奠定了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交流传播机制。

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学得到迅速发展,实现了以牛顿《原理》(1687)发表为标志的第一次科学大综合,但科学与技术总体上是互不相干、各自发展的。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趋势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趋势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趋势科技创新一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近年来,由于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各国纷纷设立科技创新中心以加强技术研发和应用。

本文将从国际发展趋势、技术领域、人才引进、资金投入和创新管理等方面分析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趋势。

国际发展趋势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越来越密切。

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也逐渐转向国际化。

一方面,各国之间建立了广泛的技术合作网络,共同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

另一方面,科技创新中心也积极引进外国顶尖人才,加强国际交流,实现技术上的跨越式发展。

技术领域随着科技创新的日益重要,越来越多的公司和国家致力于各种科技领域的研发。

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中,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生物科技等领域成为了热门。

这些领域涉及到的技术和产品众多,比如自动驾驶汽车、智能家居、基因重编程等,都可以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便利。

人才引进科技创新中心发展的关键之一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在全球范围内,众多的公司和国家采取了各种措施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

除了提供高薪福利和优越的工作环境,还设立了科研奖励、股权激励等制度,吸引人才长期留在公司和团队中。

此外,引进留学生,提供海外学习和交流机会也是一种常见的方式。

资金投入科技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尤其是在硬件和材料研发方面。

在全球范围内,一些政府和企业均提出了大规模的投资计划,以促进创新和发展。

如谷歌的“人工智能优先计划”、华为的“5G计划”等,都是为了在全球范围内领先技术。

而政府也出台了不同的科技创新政策,为企业提供财政补贴、减税等支持措施。

创新管理在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过程中,创新管理也变得极为重要。

多数公司采取了开放式的管理模式,鼓励员工提出创新性想法和实践,在实践中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管理方式,这种模式更加灵活和适应变化。

同时,智能化的信息技术对创新管理方面的提升也不可忽视,如打造数据驱动型的决策模式等。

总结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演进特征及启示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演进特征及启示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演进特征及启示廖明中;胡彧彬【摘要】基于硅谷、波士顿、纽约、特拉维夫、新加坡等地的创新实践,从创新范式、创新空间布局、政府角色、创新主体等四个维度梳理分析了主要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演进特征,并总结了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启示.【期刊名称】《城市观察》【年(卷),期】2019(000)003【总页数】10页(P117-126)【关键词】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演进特征;启示【作者】廖明中;胡彧彬【作者单位】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纽约Long Island LutheranMiddle&High School【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19.9;F124.3《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以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拥有丰富的创新资源、充满活力的创新主体、高效的创新服务和政府治理、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在全球创新网络中发挥枢纽节点功能和占据领导支配地位的城市或地区(国科发创〔2016〕370号;杜德斌、段德忠,2015)。

本文拟从创新范式、创新空间布局、政府角色、创新主体等四个维度梳理分析硅谷、波士顿、纽约、特拉维夫、新加坡等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先进经验和演进特征,并总结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启示。

一、创新范式的演进特征(一)全球创新范式经历了从封闭式创新到开放式创新和跨组织共生式创新的过程对全球创新发展的跟踪观察显示,创新范式经历了以集中内向为特征的传统封闭式创新阶段,到以外向合作为特征的开放式创新阶段,近年来又进一步升级到以生态系统为核心的跨组织共生式创新阶段(European Union,2013)。

封闭式创新强调垂直一体化分工,企业通过内设研发机构独立开展研发创新。

封闭式创新范式是对传统创新模式的笼统概括。

这种模式高度强调企业对技术创新各个环节的控制力,甚至一种产品的创意、开发、推广和行销等各个环节均力主在企业内部完成。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空间分布、发展类型及演化趋势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空间分布、发展类型及演化趋势

量和等级都处于弱势地位,亚洲支配型科技创 新中心的数量只有9个,仅相当于美国一国的 数量(表1)。
1.2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集中生长在世界大 城市群地区 从国家或区域尺度上看,全球科技创新中
心集中在世界大城市群(Megalopolis)地区, 尤 其 是 北 美 和 西 欧 世 界 大 城 市 群 ③ 地 区( 表 2)。北 美34个 全 球 科 技 创 新 中 心 有19个 位 于 其3大城市群中,其中,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 城市群拥有8个,分别是纽约、波士顿、华盛顿、 费 城、纽 瓦 克、里 士 满、巴 尔 的 摩 和 普 罗 维 登 斯;北美5大湖城市群拥有7个,分别是多伦多、 芝加哥、蒙特利尔、明尼阿波利斯圣保罗、魁北 克城、匹兹堡、安娜堡;美国西海岸旧金山—圣 迭戈城市带④有4个,排名第一的旧金山—圣何 塞便坐落于此。
文章编号1673-8985(2015)01-0076-06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B
摘 要 首先基于澳大利亚智库2thinknow评选出的2014年全球最具影响的100个创新城市,对当前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空间分布 格局进行了揭示,其次依据麦肯锡公司发布的创新热图对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成长路径和类型进行了阐述,发现区位是 影响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成长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最后对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空间转移和演化趋势进行了探讨,指出在 全球高端生产要素和创新要素加速向亚太板块转移的趋势下,亚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中国更具备孕育科技创新中心所 需的资源丰度和市场深度,且随着科技创新逐渐成为全球城市的重要标志性功能,以科技创新推动全球城市发展将是世 界城市发展的普遍趋势。
16
除此之外,加拿大、德国、法国和英国等北美、
17
西欧发达国家支配型和枢纽型的创新城市数

未来世界科技创新十大趋势

未来世界科技创新十大趋势

未来世界科技创新十大趋势未来世界科技创新十大趋势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科技创新正加速推进,并深度融合、广泛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重塑世界格局、创造人类未来的主导力量。

我们只有认清趋势、前瞻擘划,才能顺势而为、抢抓机遇。

从宏观视角和战略层面看,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正呈现以下十大新趋势。

(1)颠覆性技术层出不穷,将催生产业重大变革,成为社会生产力新飞跃的突破口。

作为全球研发投入最集中的领域,信息网络、生物科技、清洁能源、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等正孕育一批具有重大产业变革前景的颠覆性技术。

量子计算机与量子通信、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合成生物和“人造叶绿体”、纳米科技和量子点技术、石墨烯材料等,已展现出诱人的应用前景。

先进制造正向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器件一体化方向发展,极端制造技术向极大(如航母、极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和极小(如微纳芯片等)方向迅速推进。

人机共融的智能制造模式、智能材料与3D打印结合形成的4D 打印技术,将推动工业品由大批量集中式生产向定制化分布式生产转变,引领“数码世界物质化”和“物质世界智能化”。

这些颠覆性技术将不断创造新产品、新需求、新业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驱动力,推动经济格局和产业形态深刻调整,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2)科技更加以人为本,绿色、健康、智能成为引领科技创新的重点方向。

未来科技将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致力于研发低能耗、高效能的绿色技术与产品。

以分子模块设计育种、加速光合作用、智能技术等研发应用为重点,绿色农业将创造农业生物新品种,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保障粮食和食品安全。

基因测序、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分子靶向治疗、远程医疗等技术大规模应用,医学模式将进入个性化精准诊治和低成本普惠医疗的新阶段。

智能化成为继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之后的新“工业革命”,工业生产向更绿色、更轻便、更高效的方向发展。

服务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快递无人机、智能穿戴设备等的普及,将持续提升人类生活质量,提升人的解放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 美国 美国 英国 美国 法国 奥地利 德国 荷兰 丹麦 美国 加拿大 韩国 德国 美国 日本 瑞典 澳大利亚 德国 法国 香港
排名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城市 芝加哥 斯图加特 墨尔本 特拉维夫 赫尔辛基 华盛顿 新加坡 迪拜 曼彻斯特 法兰克福 费城 奥斯陆 莱比锡 京都 上海 蒙特利尔 大阪 布鲁塞尔 温哥华 罗利-达勒姆
8
来看,美国是拥有科技创新中心数量最多的国
9
10
家,多达29个,是排在其之后的德国、法国、加
11
拿大和日本4个国家的总和。在城市等级上,美
12
国29个 科 技 创 新 中 心 有9个 支 配 型、20个 枢
13
纽型,每一种类型的数量都比其他国家多,是
14
当之无愧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超级大国”。
15
量和等级都处于弱势地位,亚洲支配型科技创 新中心的数量只有9个,仅相当于美国一国的 数量(表1)。
1.2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集中生长在世界大 城市群地区 从国家或区域尺度上看,全球科技创新中
心集中在世界大城市群(Megalopolis)地区, 尤 其 是 北 美 和 西 欧 世 界 大 城 市 群 ③ 地 区( 表 2)。北 美34个 全 球 科 技 创 新 中 心 有19个 位 于 其3大城市群中,其中,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 城市群拥有8个,分别是纽约、波士顿、华盛顿、 费 城、纽 瓦 克、里 士 满、巴 尔 的 摩 和 普 罗 维 登 斯;北美5大湖城市群拥有7个,分别是多伦多、 芝加哥、蒙特利尔、明尼阿波利斯圣保罗、魁北 克城、匹兹堡、安娜堡;美国西海岸旧金山—圣 迭戈城市带④有4个,排名第一的旧金山—圣何 塞便坐落于此。
16
除此之外,加拿大、德国、法国和英国等北美、
17
西欧发达国家支配型和枢纽型的创新城市数
18
量都在2个以上,在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中扮演
19
者重要的角色。相较于北美、西欧等发达国家
20
城市 旧金山-圣何塞
纽约 伦敦 波士顿 巴黎 维也纳 慕尼黑 阿姆斯特丹 哥本哈根 西雅图 多伦多 首尔 柏林 洛杉矶 东京 斯德哥尔摩 悉尼 汉堡 里昂 香港
体系和全球创新网络正不断被解构和重构。
1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空间分布格局
科技创新中心是科技创新作为城市核心 功能在地域空间的集中体现,一个国家科技创 新中心的数量和等级是该国科技实力在空间 上 的 直 接 反 映。美 国《 在 线 》 杂 志2000年 评 选出的46个全球技术创新中心和澳大利亚智 库2thinknow评选出的2014年全球最具影响的 100个创新城市均显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 分布高度集中在美国、西欧发达国家和地区, 在国家或区域内部则高度集中在世界大城市
国家 美国 德国 澳大利亚 以色列 芬兰 美国 新加坡 阿联酋 英国 德国 美国 挪威 德国 日本 中国 加拿大 日本 比利时 加拿大 美国
和地区,亚洲及其他地区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数
资料来源:《Innovation Cities™ Index 2014》,。
78 | 城市研究
世界主要城市群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
英国城市群 欧洲西北部城市群
北美五大湖城市群 美国西海岸旧金山-圣迭戈城市群
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 中国长三角城市群
表2 2thinknow 2014年全球创新中心100强的分布及其排名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100强的城市群分布及其排名 纽约(2)、波士顿(4)、华盛顿(26)、费城(31)、纽瓦克(67)、里士满(84)、巴尔的摩(85)、
普罗维登斯(97) 伦敦(3)、曼彻斯特(29) 巴黎(5)、阿姆斯特丹(8)、斯图加特(22)、法兰克福(30)、布鲁塞尔(38)、杜塞尔多夫(43)、 海牙(51)、科隆(53)、鹿特丹(71)、卡尔斯鲁厄(75)、汉诺威(79) 多伦多(11)、芝加哥(21)、蒙特利尔(36)、明尼阿波利斯-圣保罗(57)、魁北克城(69)、匹兹堡(82)、
作者简介
杜德斌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 主任 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地理学会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 段德忠 华东师范大学科技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博士研究生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是指科技创新资源 密集、科技创新活动集中、科技创新实力雄厚、 科技成果辐射范围广大,从而在全球价值网络 中发挥显著增值功能并占据领导和支配地位 的城市或地区[1]。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是全球范 围内少数能级最高的科技创新城市,是全球创 新网络中的枢纽性节点城市。作为世界新知 识、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创新源地和产生中心之 一,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是全球创新要素的集聚 地和全球创新网络中的枢纽性节点,对全球创 新活动和产业发展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辐射 力[2]。随着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崛起,全球城市
文章编号1673-8985(2015)01-0076-06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B
摘 要 首先基于澳大利亚智库2thinknow评选出的2014年全球最具影响的100个创新城市,对当前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空间分布 格局进行了揭示,其次依据麦肯锡公司发布的创新热图对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成长路径和类型进行了阐述,发现区位是 影响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成长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最后对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空间转移和演化趋势进行了探讨,指出在 全球高端生产要素和创新要素加速向亚太板块转移的趋势下,亚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中国更具备孕育科技创新中心所 需的资源丰度和市场深度,且随着科技创新逐渐成为全球城市的重要标志性功能,以科技创新推动全球城市发展将是世 界城市发展的普遍趋势。
注释 ①2thinknow在评选2014年全球最具影响的创新城市时,将“旧金山”和“硅谷”合二为一,即“旧金山-圣何塞”。
②参见/innovation-cities-index-2014-global/8889。 ③目前公认的世界大城市群有6个,分别是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芝加哥为中心的北美五大湖城市群;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城市群;以巴 黎为中心的欧洲西北部城市群;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和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④指从美国西海岸从旧金山至圣迭戈的一系列城市的总称。
关 键 词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 空间格局 | 发展类型 | 演化趋势 Keywords Glob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 Spatial distribution | Development type | Evolution trend
西欧拥有世界6大城市群中的2个,分别是 以伦敦为核心的英国城市群和以巴黎为中心
的欧洲西北部城市群。以伦敦为核心的英国城 市群包含了伦敦和曼彻斯特两个城市。欧洲西 北部城市群集中了11个创新城市,其中有6个 位于前50强。
与北美和西欧相比,亚洲虽然拥有着世界 6大城市群中的2个(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长三 角城市群和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 市群),但仅仅拥有6个创新中心。无论在数量和 等级上,亚洲都无法与北美和西欧相比。
76 | 城市研究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空间分布、发展类型及演化趋势
Spatial Distribution, Development Type and Evolution Trend of Glob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杜德斌 段德忠
排名
从空间分布来看,2thinknow评出的2014
1
年全球最具影响的100个创新城市尤其是高等
2
级的创新中心高度集中于美国、西欧等发达国
3
4
家和地区,形成北美和西欧两极主导格局(图
5
1)。这100个城市中,西欧、北美分别占45%和
6
34%,构成全球创新网络的两大核心区,而亚
7
洲尚处于边缘位置,其数量仅占17%。从国别
图1 2thinknow 2014年全球创新中心100强的 空间分布
资料来源:《Innovation Cities™ Index 2014》,www. 。
1.1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高度集中于美欧等
表1 2thinknow全球最具影响的40个支配型创新城市
发达国家和地区
Abstract Based on the《Innovation Cities™ Index 2014》published by 2thinknow, a think tank in Australia, this article first reveal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 current glob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Secondly, the growth path and the type of glob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s are described according to the《Innovation Heat Map and we find that the location is a decisive factor in glob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s’ growth. Finally, the space transfer and evolution trend of glob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are discussed. Under the accelerated transfer trend of the global high-end production and innovation factors shifting to the Asia-Pacific Plate, the Asia-Pacific countries and regions, especially China has the resource abundance and market depth for breed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As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ymbol of the global cities, it will be a general trend in the world of urban development to promote global urban development wi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出的2014年全球最具影 响的创新城市前40强与2000年《在线》评出 的46个全球技术创新中心有25个重合,其中排 名前10的城市有8个与后者重合,分别是硅谷、 波士顿、斯德哥尔摩—基斯塔、以色列、罗利— 达勒姆—查珀尔希尔、伦敦、赫尔辛基和旧金山 ①,这说明两者对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界定有较 大的一致性。相较于《在线》杂志主要是通过 咨询政府、企业和媒体的意见来评选全球技术 创新中心,2thinknow从3个维度,即文化资产、 人类的基础设施和网络市场,对城市的创新能 力进行打分排名,具体评价指标多达162个②。 这里采用2thinknow评选出的2014年全球最具 影响的100个创新城市来分析当前全球科技创 新中心的分布格局。严格地说,这100个城市并 非本文所定义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大部分城 市仅属于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城市,但是他们 反映了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方向,其空间 分布也基本能反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空间 格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