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药物外渗护理论文

合集下载

柔红霉素化疗药物外渗护理论文

柔红霉素化疗药物外渗护理论文

柔红霉素化疗药物外渗的护理【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1-0150-01【摘要】目的本文总结及探讨预防柔红霉素药物外渗的各种措施;方法提出了通过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卫生宣教、血管的选择、使用静脉留置针,及加强巡视;结果使护患双方掌握预防柔红霉素药物外渗的相关知识,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柔红霉素药物外渗发生的机会;一旦发生,护理人员能够迅速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减少柔红霉素药物外渗的危害,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柔红霉素外渗护理附件(0 个) 柔红霉素(dnr) 联合阿糖胞苷(ara - c) 是目前临床治疗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aml) 的首选方案(da 方案) [2]。

化疗药物的使用挽救和延长了无数病人的生命,但也带来了令人担忧的化疗药物外渗的问题。

一般外周静脉化疗药物外渗的发生率为0.1%~6.5%,既增加病人的痛苦,又增加护理工作量,还影响化疗质量及护理质量。

近年来,在临床护理中,我们采用50%硫酸镁湿冷敷、紫金锭加食醋外敷及外敷聚维酮碘乳膏等方法处理柔红霉素外渗所引起的局部毒副反应,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我科自2010年7月至2010年10月共发生8例柔红霉素外渗事件,其中男性3人,女性5人。

年龄自17岁至53岁,平均32岁。

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6例,前者给予的化疗方案为vdcp (长春新碱+ 柔红霉素+ 环磷酰胺+ 强的松) ,后者则为da (柔红霉素+ 阿糖胞苷) 方案,并配合抗感染、止血、输血及对症治疗。

本组病人中有7例为头皮针穿刺活动后引起外渗,1例为留置针移位引起外渗。

2 结果7例病人外渗后2天,穿刺部位沿静脉走向呈条索状肿胀、发红、疼痛,皮温升高,经过我们的及时护理,3~5天后主诉刺痛症状明显减轻,局部发红、肿胀减退,一周后,症状消退;有1例病人由于药物外渗量较多,局部出现浅表组织坏死、溃疡,以外科处理。

化疗药物外渗的护理

化疗药物外渗的护理

化疗药物外渗的护理【摘要】本文对化疗药物外渗的护理的相关问题进行探究,主要讨论了药物渗透的原因、预防和处理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化疗药物外渗;原因;预防;处理外周静脉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但若发生化疗药物渗漏且处理不当,轻者引起局部肿胀、疼痛,重者引起周围组织坏死,甚至造成功能障碍。

因此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将笔者多年的预防经验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药物渗漏的原因1.1 直接毒性作用化疗药物属于细胞毒类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组织具有一定的损伤。

如阿霉素外渗后可引起局部严重的细胞炎症。

1.2 药物的酸碱度及浓度的影响血浆pH值正常为7.35~7.45,超过此范围无论过酸过碱,都可以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机能,发生静脉炎。

化疗药物的浓度越高,对局部的刺激性就越大,当大剂量给药时高浓度的溶质可导致静脉炎,如长春新碱浓度过高可发生血栓性静脉炎。

1.3 部位及技术原因静脉推注时选择血管细小,如前臂掌侧下段,脚背表浅的细小静脉血管等,由于血管壁薄,耐受性差,推药时稍增大压力,药物易渗于血管外,或穿刺不成功反复使用同一条静脉穿刺针眼未愈合好导致药物外渗。

穿刺部位选择不当在骨隆突、关节部位,不易固定,稍活动针头使针头刺破或滑出血管外。

针头进入血管内深度不够,推注药物时,局部血管药理量相对性增加,血管扩张,针头易滑脱或从针孔外渗。

1.4 患者自身原因老年人血管硬化脆性增加易渗出。

患者对渗漏损伤知识缺乏,不知道外渗的危险及后果,而不向护士报告,失去早期监测的机会。

个别患者特异体质,对化疗药物发生局部过敏反应,血管通透性增加,渗漏明显。

2 渗漏的预防2.1 合理选择血管,输注化疗药物应选择最易穿刺的大静脉,并容易固定,切勿在靠近肌腱、关节、韧带等处,一般应在手背、前臂等处。

一是不易渗漏,二是渗漏后不易引起肌腱挛缩和神经功能障碍,穿刺部位由远而近,左右交替进行,以免化疗药物从前一次穿刺点外渗。

药物外渗模型建立的论文(共2篇)

药物外渗模型建立的论文(共2篇)

药物外渗模型建立的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化疗药物外渗模型机制的建立化疗可通过对机体免疫格局的调整和对肿瘤抗原的双重作用増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功能。

静脉化疗是一种重要的肿瘤综合治疗手段,但反复化疗可増加化疗药物对静脉的毒性刺激,提高血管脆性和通透性,易造成药物的外渗。

化疗药物引起皮肤反应的发生率可达29%~59%,因意外极大的痛苦。

长春瑞滨为临床常用的长春碱类化疗药物,对局部皮肤、血管的刺激性较强,极易引起皮肤反应。

对于长春碱类药物的外渗,国外研究主张热敷,国内学者对此观点不一,有人主张热敷,另有人主张冷敷,甚至禁止热敷。

为了对化疗药物外渗处理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法依据,本研究通过建立化疗药物外渗模型,对冷、热敷后的伤口愈合效果进行比较并探讨其机制,从而为临床处理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实验对象与模型建立选取健康普通级新西兰雌兔5只哦院比较医学科提供)体重25~30kgR。

将兔两侧肋腹部皮肤使用脱毛剂脱毛,每侧直径约10m脱毛24h后检查皮肤有无红疹破损。

将兔随机分为5组,每组1只,分别皮下注射长春瑞滨稀释液,建立药物外渗模型。

药物与试剂长春瑞滨注射液,由连云港恒瑞制药有限公司提供。

临床单次给药方法为25~30mgm,加入40~100m等渗盐水中静脉滴注15~20mn根据临床配置浓度,使用长春瑞滨10mg口入等渗盐水20m配置成Q5mgm的稀释液,在兔肋腹部皮下注射Q1m长春瑞滨稀释液形成皮损,每只白兔同时注射形成,4个皮损,使用统一剂量和浓度控制皮损面积一致。

实验分组实验分为以下5组:①等渗盐水纱布外敷;②50%硫酸镁纱布外敷(室温)③50%硫酸镁纱布+热水袋外敷(保持40~50℃),每次30mn,每天3次;④50%硫酸镁纱布+冰袋外敷,每次30min每天3次;⑤50%硫酸镁纱布+冰袋外敷(241内)+热水袋外敷(24h后)观察指标观察溃疡形成及愈合时间,以溃疡结痂脱落为愈合,以天计算。

肿瘤患者化疗药物外渗的干预化护理方式分析

肿瘤患者化疗药物外渗的干预化护理方式分析

肿瘤患者化疗药物外渗的干预化护理方式分析【摘要】肿瘤患者在接受化疗治疗过程中,药物外渗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及患者的治疗效果。

本文对肿瘤患者化疗药物外渗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干预措施。

其中包括合理调整化疗药物剂量、联合应用药物促进药物外渗、研究新型药物提高药物疗效以及加强药物的贮藏和管理。

通过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可以更有效地管理药物外渗问题,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该注重药物外渗机制的深入探讨,为肿瘤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针对肿瘤患者化疗药物外渗问题,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可以提升治疗效果,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体验。

【关键词】肿瘤患者、化疗药物、外渗、干预化护理、影响因素、调整剂量、药物促进、新型药物、药物疗效、贮藏管理、个性化干预方案、研究方向、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肿瘤是一种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而化疗是常见的治疗方式之一。

肿瘤患者在接受化疗治疗的过程中常常出现药物外渗现象,即化疗药物无法有效积聚在肿瘤组织中,降低了治疗效果,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治疗难度。

药物外渗的发生会导致药物浓度不足,加速药物代谢和排泄,从而降低疗效,增加耐药性。

如何有效干预和护理肿瘤患者化疗药物外渗问题,对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药物副作用、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了解肿瘤患者化疗药物外渗的影响因素,制定合理的干预措施,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本文对肿瘤患者化疗药物外渗问题的分析和干预化护理方式的探讨,有望为临床工作提供实用的指导,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1.2 目的肿瘤患者化疗药物外渗是化疗治疗中常见的问题,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导致治疗的失败或者减少疗效。

本文的目的在于分析肿瘤患者化疗药物外渗的影响因素,探讨针对这些因素的干预措施,以提高化疗药物的疗效,降低患者的药物耐受性,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指导与帮助。

通过实地调研,结合文献综述,总结归纳出适用于不同情况下的个性化干预方案,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护理措施,实现对患者更好的医护关怀。

预防性护理干预对化疗药物外渗防治影响论文

预防性护理干预对化疗药物外渗防治影响论文

预防性护理干预对化疗药物外渗防治的影响[关键词] 恶性肿瘤;预防性护理干预;化疗药物外渗[中图分类号] r246.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156-01目前恶性肿瘤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化疗药物是抗癌治疗手段之一。

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化疗药物仍需靠静脉输注来完成,但却带来了令人担忧的化疗药物外渗问题。

药物外渗易引起渗漏部位红、肿、痛及局部周围组织坏死,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及心理负担,严重者甚至拒绝继续化疗,影响治疗的进程。

2010年1月~2011年3月对本科室收治需化疗的150例癌症患者,针对其发生化疗药物外渗致静脉炎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共发生静脉炎2例,经处理后完成化疗疗程,有效减少化疗药物外渗致静脉炎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现将经验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1年3月本科室收治需化疗的癌症患者150例,其中食管癌30例,肺癌28例,乳腺癌40例,肝癌52例。

其中男82例,女68例,年龄28-59岁。

文化程度:小学10例,初中53例,高中45例,大专以上42例。

1.2 方法自化疗前l 天开始,除按肿瘤化疗科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外,针对患者化疗药物外渗致静脉炎的相关因素,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包括对患者进行化疗相关知识健康宣教及心理指导,减轻患者心理负担, 从而使他们能够以积极的态度主动地参与化疗药物外渗的防治;根据化疗药物外渗致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对护士进行知识及技术的培训,提高护士化疗药物外渗所致静脉炎的防范意识。

2 护理2.1 加强护理人员相关知识及技术的培训加强护理人员相关知识及技术的培训,护士应能够根据静脉炎的临床分级标准识别静脉炎的征象,并有效评估化疗药物外渗致静脉炎的相关因素,针对性采取护理干预措施。

同时根据不同的个体,护理人员加强对患者宣教与指导,使患者主动配合,从而有效减少化疗药物外渗的发生率;提高护理人员操作技能提高护士一次性静脉穿刺成功率,做到一针见血。

化疗药物外渗原因预防处理论文

化疗药物外渗原因预防处理论文

浅谈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预防及处理【中图分类号】r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8-0267-01【摘要】目的探讨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4月-2010年3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化疗患者,选取经结合其临床表现诊断为化疗药物外渗的11例患者,回顾性分析其原因及防治措施。

结果 100例化疗患者中发生化疗药物外渗的有11例,占同期化疗患者11%;11例化疗患者的药物外渗发生原因包括药物因素、血管因素、操作因素等;11例发生化疗药物外渗患者均转危为安,无一例死亡。

结论化疗药物外渗的防治工作中,可针对其发生原因采取一定干预措施,达到疾病防治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化疗药物;外渗;原因;防治对策静脉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一种重要手段[1],但若发生药物外渗或处理不当,轻者引起局部肿胀、疼痛和炎症,重者引起周围组织坏死,甚至造成功能障碍。

不仅给患者增加了痛苦,加重了经济负担,而且耽误了患者的进一步治疗,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

因此,护理人员了解药物外渗的原因、预防及处理方法十分重要[2]。

为了降低化疗患者药物外渗的发生率,需要掌握其相关因素,针对性提出防治干预措施,我院随机选取2009年4月-2010年3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化疗患者,选取经结合其临床表现诊断为化疗药物外渗的11例患者,回顾性分析其原因及防治措施,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09年4月-2010年3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化疗患者,选取经结合其临床表现诊断为化疗药物外渗的11例患者,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28-59岁,平均年龄为48.5±10.4岁。

原发病的诊断中,1例诊断为膀胱癌,2例诊断为甲状腺癌,3例诊断为肝癌,5例诊断为胃癌。

临床症状为红、肿、热、痛,外渗时间均在5分钟以内,外渗部位直径均小于2cm。

1.2 方法:针对11例存在药物外渗的化疗患者的病案进行了调查,回顾性汇总和分析如药物因素、血管因素、操作因素等原因,并提出了针对性防治干预措施。

《化疗职业防护及化疗药外渗处理范文》

《化疗职业防护及化疗药外渗处理范文》

《化疗职业防护及化疗药外渗处理范文》肿瘤科杨淑艳一、癌症发病率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的恶化,生活节奏的加快及不良生活习惯的养成,各种癌症的发病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已超出心血管疾病,成为我国病死率排位第一的疾病。

现据统计,癌症发病率为180/10万,每年新发病例220万,因癌症死亡人数为160万/年,近20年来,我国每4-5个死亡者中就有一个死于癌症,居死亡原因之首。

二、癌症治疗手段随着科学进步及发展,癌症治疗手段越来越多,但仍以化疗、放疗、手术为主。

另结合生物治疗、微创治疗、热疗等手段进行综合治疗,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三、抗肿瘤药物作用机制现阶段所使用的抗肿瘤药物大多数为细胞毒制剂。

这类药物具有独特的毒理作用,作用于dna结构,影响核酸合成。

作用于核酸转录,作用于微管蛋白合成而导致细胞死亡。

现有的化疗药中的绝大多数在抑制生长或者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同样对体内继续繁殖的正常细胞有毒害作用。

由于这些抗肿瘤药制剂不能区分健康的和不健康的细胞,因此治疗癌细胞时,正常细胞的生长和繁殖经常会受到影响。

所以化疗病人会出现严重的骨髓抑制。

四、抗肿瘤药暴露,污染和传播的途径20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卫生部门通过特殊显影实验已经证实,在化疗药物配制过程中,当粉剂安培打开时及瓶装药液抽取后拔针时均可出现肉眼观察不到的溢出,形成含有毒性微粒的气溶胶或气雾,通过皮肤或呼吸道进入人体,危害配药人员并导致环境污染。

另一项研究在肿瘤药房和门诊病人治疗区的工作台表面上检测到了环磷酰胺。

浓度为0.005-0.035mcg/cm2,提示可能会发生皮肤暴露。

玻璃瓶,安瓶在操作时不慎打破,药液溢出,粉剂安瓶打开和瓶装药液抽取后拔出针头时,可出现肉眼看不见的溢液形成含有毒性的微粒的气溶胶合雾气,使用橡胶皮塞小药瓶时存在压力增强以致药液喷出,把注射器里的空气排出时,药物散发到空气中,安瓶中未被使用的药液被敞开置在操作台上,操作过程中有时针栓脱落,药物溢出,用过的安瓶或者瓶盖(通常剩有药液)投入垃圾中或注射器内多余的药液被挤出,都可能导致药液散发到空气中,病人尿液或者其他分泌物中都含有小剂量抗癌药。

多西他赛类药物输液外渗的护理

多西他赛类药物输液外渗的护理

多西他赛类药物输液外渗的护理蔡美云【摘要】目的探讨静脉滴注多西他赛化疗药物渗出后引起皮肤严重反应的紧急处理措施及护理体会.方法多西他赛治疗宫颈癌20例中1例患者发生严重皮肤反应,给予硫酸镁湿敷、喜辽妥软膏,烧伤湿润膏外涂等方法处理.结果 10 d后患者手背坏死处皮肤完全愈合.结论静脉滴注多西他赛化疗药物渗出引起皮肤反应时,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可以防止严重并发症发生.%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emergency nursing interventions and experience of severe skin reaction after Docetaxel exosmose. Methods One case had serious skin reaction of 20 cervical cancer patients with docetaxel chemotherapy. We used magnesium sulfate, hirudoid and Shirun Shaoshang paste to treat it. Results Necrosis in the patients' hand skin healed completely after 10 days. Conclusion Effective and timely treatment and care can prevent serious complications after Docetaxel exosmose.【期刊名称】《实用临床医药杂志》【年(卷),期】2011(015)008【总页数】3页(P5-6,9)【关键词】抗肿瘤药;渗出;皮肤反应;护理【作者】蔡美云【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人民医院,肿瘤科,江苏,泰兴,225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73多西他赛系具有独特作用机制的新一代抗癌药,在乳癌、肺癌、妇科肿瘤等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化疗药物发生外渗反应的处理及体会

化疗药物发生外渗反应的处理及体会

化疗药物发生外渗反应的处理及体会摘要:恶性肿瘤的发生已成逐年上升的趋势,而化疗又是治疗肿瘤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

其局部的毒性反应,给患者的生理、心理造成了很大痛苦。

大多数的化疗药物是由静脉给药,具有刺激性的化疗药可致皮肤毒性反应,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静脉炎或组织溃烂、坏死等。

因此,在使用化疗药物前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掌握出现外渗反应的应急程序。

现将化疗药物发生外渗后的处理及体会汇报如下。

关键词:化疗药物外渗处理及体会chemotherapy medicine to have exosmosis response processing and experiencehu yunyan wu qingqingabstract:the m alignant tumor occurrence has become the tendency which rises year by year,but the chemotherapy also is treats the tumor essential one method.its partial toxicity responded that,for patient s physiology,the psychology has created the very big pain.the majority chemotherapy medicine is gives the medicine by the vein,has the irritant chemotherapy medicine to be possible to send the skin toxicity to respond,displays for the varying degree phlebitis or the organization fester,necrosis and so on.therefore,should take the corresponding preventive measure in front of the usechemotherapy medicine,grasping appears the exosmosis response the emergency procedure.after presently has the chemotherapy medicine exosmosis processing and the experience report as follows.keywords:chemotherapy medicine exosmosis processing and the experience【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12-0062-02恶性肿瘤的发生已成逐年上升的趋势,而化疗又是治疗肿瘤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

药物外渗预防论文

药物外渗预防论文

药物外渗的预防【摘要】目的:探讨药物外渗的预防;方法:将我科应用化疗药物预防外渗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针对性预防;结果:采取各种有效的预防措施,尽量避免药物外渗。

【关键词】化疗药物;措施;护理【中图分类号】r730.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401-01静脉输液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常用的一项技术操作,也是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常用手段。

随着临床上输液技术的广泛使用,静脉输液也存在一定的医疗安全的隐患。

由于小儿天性好动、年幼无知等种种原因,造成在静脉输液过程中药物外渗时有发生。

药物外渗最为多见的是引起局部组织的损伤,甚至皮肤坏死,留下瘢痕,给患儿带来无法挽回的痛苦。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临床工作经验总结如下。

药物外渗容易引起局部组织损伤的药物以抗癌药物多见,特别是阿霉素、丝裂霉素、长春新碱、紫杉醇等,只要有少量外渗,即可引起皮肤水疱样坏死,有的药物如达卡巴嗪、顺铂。

环磷酰胺等刺激性强的药物,一般可引起局部炎症。

除抗癌药物外,还有不少药物外渗可引起皮肤损伤,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具有代表性的如苯妥英钠、硫苯妥钠等强碱性药物,一旦渗出后,可向四周浸润,引起大范围皮肤坏死。

而临床抢救患者常用的急救药品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能引起血管收缩,导致局部缺血,也可引起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坏死。

在儿科以静脉滴注10%葡萄糖酸钙外渗引起局部组织肿胀较多见。

1.选择合适的静脉长期输注抗癌药物者,应有计划地合理使用和保护静脉血管,防止药液外渗。

对慢性病患者需长期输液治疗时一般由远端小静脉开始,常选择四肢末梢充盈,弹性好,回流通畅,外横径较粗,便于穿刺和观察的血管,避免使用靠近关节末梢循环差的静脉血管。

当输入高浓度的药物、营养液,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应选择较粗而直的血管穿刺,并交替使用静脉,如左右上肢静脉交替使用,使损伤静脉得以修复。

切忌连续多次使用一条血管,特别是进行化疗时,应尽量每次更换血管,以保证其有进行自身修复的时间,避免外渗。

化疗药外渗处理 (第二版)

化疗药外渗处理 (第二版)
患肢功能障碍: 如活动受限
3
化疗药外渗的处理 方法
化疗药外渗的处理方法
一旦发现化疗药物外渗,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停止注射:立即停止药物的输注,并尽量回抽渗出 的药物,以减少渗出量 局部冷敷:用冰块或冷湿敷料敷于渗出部位,每次 敷20-30分钟,每天3-4次,以减轻局部炎症反应和 疼痛 药物治疗:遵医嘱使用抗炎、止痛、抗过敏等药物 ,以缓解症状 外科处理:如果发生皮肤坏死或溃疡,可能需要进 行清创、植皮或皮瓣转移等外科处理
xxxxxxx
化疗药外渗处理
-
目录
CONTENTS
1 化疗药外渗的原因
2 化疗药外渗的症状
3 化疗药外渗的处理方法 4 化疗药外渗的预防措施
5 总结
化疗药外渗处理
1
化疗是治疗癌症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化疗药物在输注过程中有时会 发生外渗,这可能导致皮肤损伤、疼痛、炎症等不良反应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因此,对于化疗药外渗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化疗药外渗的预防措施
化疗药外渗的预防措施
为了减少化疗药物外渗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选择合适的血管:尽量选择粗大、直、弹性好的血管进行注射,避免选择细小、弯曲 、脆性较大的血管
提高注射技术:熟练掌握注射技术,注射时保持轻柔、缓慢,避免用力过猛或快速注 射
血管保护:长期注射化疗药物的患者,应注意保护血管,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注射, 注射前后可进行适当的热敷或按摩,以改善血液循环
2
3
本文将详细介绍化疗药外渗的原因、症状、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
1
化疗药外渗的原因
化疗药外渗的原因
化疗药物外渗的 主要原因包括
化疗药外渗的原因
血管损伤 血管选择不当 注射技术不当 患者自身因素

化疗药物外渗的防治及护理

化疗药物外渗的防治及护理

化疗药物外渗的防治及护理介绍化疗是目前一种常用的治疗癌症的手段,但是常常会有化疗药物外渗的情况发生,导致治疗效果减弱、患者身体不适等问题。

本文将介绍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防治方法以及护理措施。

原因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较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化疗静脉输注或肿瘤局部注射不当,导致药物渗透到周围组织;•化疗药物代谢不充分,导致药物在体内超时停留;•引流系统造成化疗药物外渗;•肿瘤周围血管扩张引起的漏斗现象;•化疗药物对血管壁的毒性作用。

防治方法化疗药物外渗需要进行有效的防治,以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命安全。

以下是几个常用的防治方法:加强药物输注工作正确的静脉输注方法是预防药物外渗的关键,需要把握正确的输注位置、输注速度、管路接口等。

在药物输注过程中,需要注意动脉插管、静脉炎、血栓等并发症的出现。

细致巡回观察对于患者进行细致巡回观察是预防化疗药物外渗的一种有效手段。

巡视时应注意患者的血压、心跳、呼吸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

完善引流系统完善引流系统是预防化疗药物外渗的一项重要措施。

合理设计引流管路,避免管路弯曲、建议选用低负荷引流袋等,都会对预防药物外渗产生正面效果。

骨髓支架的使用骨髓支架可以提高血管壁的耐药性,有效预防化疗药物对血管壁的负面影响。

建议患者在接受化疗的一段时间内使用骨髓支架,预防化疗药物外渗。

护理措施对于出现化疗药物外渗的患者,我们需要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以下是几个护理措施:及时巡视根据患者情况,巡视时间应当根据患者需要确定。

对于病情较为稳定患者,每小时巡视一次即可。

患者出现药物外渗、严重过敏反应等急性并发症时,需要加强巡视次数。

给予病情宣教化疗药物外渗是癌症治疗过程中的一种常见并发症,需要向患者进行病情宣教,让患者充分了解药物外渗的原因、预防方法和应对措施。

加强局部伤口护理对于出现化疗药物外渗的局部伤口,需要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防止感染和加重患者痛苦。

一例降结肠癌术后输液港输注化疗药物外渗的护理

一例降结肠癌术后输液港输注化疗药物外渗的护理

一例降结肠癌术后输液港输注化疗药物外渗的护理摘要分析一例降结肠癌术后经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输注化疗药物外渗事件,针对此次药物外渗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护理过程存在的问题给予分析,制定改进措施,并将不良事件安全警示教育内容分享给各科室内部学习。

关键词降结肠术后;输液港;化疗药物;外渗;护理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otally 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s,TIVAP)是一种植入皮下,可长时间留置在体内的深静脉输液装置,其主要由静脉导管系统和供穿刺的注射港座两部分组成,适用于长期输注药物(尤其是化疗药物)、补充液体、长期应用肠外营养进行营养治疗、输血和血液标本的采集等[1]。

输注化疗药物外渗的发生率为 O. 01%~6. 00%,其原因有置港侧颈肩部剧烈活动或频繁咳嗽导致蝶翼针移位、蝶翼针固定不牢发生松脱、蝶翼针未刺入注射座底部、输液港纤维蛋白鞘形成、导管锁脱落、穿刺隔或注射座损坏、导管破裂等[2-3]。

现将我院一例降结肠术后经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输液化疗药物外渗事件做如下报告。

1 临床资料病人,男,68岁,降结肠恶性肿瘤术后三周于2022年10月11日10:31步行入院,既往有糖尿病史,糖尿病足,患者失聪,需要纸笔交流,住院期间无家属陪护。

10月12日09:30在手术室局麻右侧静脉输液港植入术,12:00输液港定位胸片结果示:末端位于胸7锥体水平右侧。

10月13日13:45经输液港开始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5-Fu)联合化疗。

10月14日22:15巡视:患者正输入5%葡萄糖注射液400mll+5-Fu2.2g,输液港敷贴完整,有液体渗出,输液港周围肿胀,患者诉输液港周围疼痛。

2 处理措施2.1 应急处理立即停止输液,回抽输液港无回血,测量生命体征:血压为148/101mmHg,心率78次/分,皮肤无异常,输液港周围皮肤温度为37.3℃,对侧皮肤温度正常。

查体港座伤口未愈合,触之疼痛,见局部皮肤隆起,揭开输液港敷贴,蝶翼针未脱落,触摸外渗范围可触及皮下波动感,位置以港座为中心,范围约15cm*15cm,怀疑化疗药物(5-Fu)外渗,回抽皮下渗液,无液体抽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疗药物外渗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2-0157-01
【摘要】针对我院血液科化疗药物外渗病例,总结了化疗药物发生外渗的原因为药物因素、患者因素、操作因素等其他多种因素。

提出了预防化疗药物外渗的方法如加强静脉外渗防治知识的宣传、合理选择血管、提高专业技术及发生药物外渗后的及时处理,指出掌握了这些方法并落到实处,就一定能有效控制化疗药物外渗的发生率。

【关键词】化疗药物;组织损伤;预防;护理
随着社会环境污染及人口老龄化的影响,肿瘤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化疗是肿瘤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常以静脉作为给药途径。

由于化疗药物大多是细胞毒药物,渗漏往往容易引起局部损害,静脉炎。

化疗药物外渗是指化疗药物输注过程中渗出或渗浸到皮下组织中[1]。

外周静脉化疗药物外渗的发生率国内报道0.1%~
6.0%[2],国外报道5%[3]。

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局部注射造成组织坏死,成人大于体表面积2%定为四级医疗事故[4],现在社会医患纠纷日益加重,因此如何减少及处理化疗药物的外渗成为一个应该重视的问题。

1一般资料
自2009年4月至2009年7月我院血液科共收治肿瘤患者且需化疗的180例,其中男524例,女316例,年龄9~80岁,其中因
化疗药物渗漏造成组织损伤者5例。

2导致药物外渗的原因分析
2.1药物本身许多化疗药物多为化学制品或生物碱制剂,药物的浓度和药物不同的酸碱度,对局部有较强刺激作用,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超过了血管本身应激能力,从而对血管内膜产生大量刺激而导致给药静脉和邻近组织损伤,甚至发生局部坏死。

药物的渗透压、化疗药物对组织代谢的影响等是引起静脉化疗渗漏的原因之一[5]。

2.2机械性损伤因护理人员穿刺技术不熟练、选择血管不当、针头固定不牢固、拔针后按压手法不正确、反复在一条血管上穿刺,造成血管损伤致纤维化形成,导致药液滞留,刺激血管造成栓塞性静脉炎,同时反复穿刺易引起药液由损伤处渗出。

2.3血管条件肿瘤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由于长期反复化疗,因反复穿刺导致静脉炎,使血管纤维化、管腔变窄,血管质量较差,加之长期患病营养状况差,血管发生痉挛,静脉壁可因缺氧、缺血而使通透性增强,用细胞毒药物易于发生渗漏。

2.4其他因素患者不合作而穿破血管,针尖滑脱,护士穿刺技术差,责任心不强,不重视患者的血管护理,未向家属讲解所用化疗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家属重视不够,护理人员未按要求巡视观察患者的输液情况,不能及时发现得到及早处理等[6]。

3预防
3.1加强宣教由于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或者进食、
大小便,增加活动的机会,针头易于滑出血管外,引起外渗,部分患者家属对化疗药物外渗表现及危害认识不深,因此化疗当日应采用口头与书面告知相结合的方式帮助患方理解告知内容,并请患方了解告知内容后写明“患方理解上述内容”,并签字为据,以示严肃性[7]。

指导病人注意注射的手勿活动,发现局部疼痛、肿胀时通知医护人员,以便及时处理。

病人化疗时护士应经常巡视,检查注射部位的回血及有无外渗。

呕吐频繁的病人则使用静脉套管针,能防止针头滑出血管外[8]。

3.2制订周密的静脉输注方案应建立系统的静脉使用计划,一般应由细小静脉到大静脉,由远心端到近心端,忌用末梢循环差的静脉,同时正确掌握化疗药物的输注浓度和方法,对强刺激性药物,如氮芥、阿霉素、长春碱、丝裂霉素等应在给药前后用生理盐水或5%~10%葡萄糖溶液冲洗静脉,护士选择血管时避开关节,一般选择远离关节上下2~3cm处的血管。

如确需在关节处进针,需用夹板或纸板固定关节,减少肢体的活动[9]。

4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
4.1早期处理一旦发生外渗或疑有外渗,立即停止输入,不要拔针,由原部位、原针头接无菌注射器抽取3~5ml血液以除去一部分药液。

4.2局部封闭临床上常用利多卡因2ml、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2ml局部封闭,可使局部麻醉,阻止致痛、致炎、致敏物质的释放,降低炎症扩散的可能性,促使组织修复。

4.3冷敷冷敷可减轻紫杉醇、阿霉素等所致皮损程度,可用冰袋间断冷敷药物外渗出皮肤,时间长短应以病人耐受程度为限。

4.4热敷热敷适合于植物碱类抗癌药物的外渗如长春新碱。

局部温热敷可以加快外渗药物的吸收与分散,减轻外渗所致皮肤伤害。

应当提醒注意的是:此类药物外渗局部冷敷会加重其毒性。

4.5解毒剂化疗药物外渗初期,可采用静脉注入解毒剂[10],以阻止化疗药物与组织细胞相结合,减少药物对组织的刺激及损伤作用。

根据临床常用化疗药物的毒性强弱和该药物的酸碱度、渗透压以及输注药物的浓度等综合考虑,采用不同的解毒剂。

如因输注氮芥类的药物发生渗漏,可予硫代硫酸钠,可使药液迅速碱化,推延化疗药物与组织结合;若输注长春新碱、阿霉素发生渗漏则可用碳酸氢钠,使药液发生化学沉淀,减少对组织的刺激性;丝裂霉素渗漏可以选择具有保护皮肤、缓解疼痛、愈合溃疡作用的二甲基砜。

4.6溃疡处理如渗漏皮肤由暗红色转为黑褐色,溃疡形成,应保护创面,防止感染。

局部涂湿润烧伤膏以止痛、生肌,促进创面修复。

如创面愈合不佳,可用生理盐水纱条与庆大霉素交替湿敷,必要时将坏死组织切除,换药或植皮。

5讨论
总之,化疗药物毒副作用强,对血管刺激性大,对周围组织的损伤性大。

化疗药物外渗是临床护理常见的难题,造成外渗的因素很多,本文我们仅从加强宣教、合理选择血管、及时处理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掌握这些方法并落到实处,就减少了组织损伤,减轻
了化疗病人的痛苦,提高了化疗病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胡兰.长春瑞宾外渗致皮肤坏死的护理[j].肿瘤基础与临床,2007,20(5):452–453.
[2]戴勤,刘丽华,尤国美.化疗过程中预防静脉渗漏的系统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9):749-750.
[3]khanms,
holmesjd.reducingthemorbidityfromextravasationin-juries[j ].annplastsurg,2002,48(6):628-632.
[4]白美春,秦怡,张丽.化疗药物外渗的危险因素及预防[j].肿瘤基础与临床,2008,21(1):78-79.
[5]杨红梅.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分析及预防[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70-72.
[6]黄广英.白血病患者化疗药物渗漏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4):3311.
[7]杨桂英.护理干预措施在预防化疗药物渗漏中的应用[j].大连学院学报,2008,7(6):51-52.
[8]林荷梅.30例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现代肿瘤学,2004,12(1):76.
[9]李魏春,王丽,闫凤玉.化疗药物渗漏的预防与处理[j].黑龙江医学,2006,30(7):536.
[10]张惠兰,陈荣秀.肿瘤护理学[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
2000:266-2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