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4课时作业13:8.1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练习题

高中政治必修4课时作业13:8.1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练习题
高中政治必修4课时作业13:8.1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练习题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训练1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基础自测

知识点一发展的普遍性

1.我国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2015年安排1 000万亩。到2020年,将全国具备条件的坡耕地和严重沙化耕地约4 240万亩退耕还林还草,土地沙化蔓延趋势将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将明显改善。上述事实说明()

A.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

B.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愿望改造自然物

C.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D.任何两个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

2.“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A.自然界是客观的

B.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C.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D.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3.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上私家车的时候,自行车这种“落后”的交通工具却重获西方人的青睐。因为自行车占地少、投资小、节能环保,还可以减少交通拥堵,所以在制定城市交通政策时,西方一些国家特别注重鼓励自行车出行、以自行车优先为原则的政策和规划。这启示我们()

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②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④真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

4.《孙子兵法》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制胜者,谓之神。”这段话表明的哲理是()

①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是联系的,认识了前者就能认识后者②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③要根据事物的变化发展改变做事的方法④事物变化无常,人的认识能力无限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5.以下各项能说明发展的普遍性原理的是()

①青藏高原海陆变迁②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③世界就是一个轮回,始于何处,回到何处④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知识点二发展的实质

6.要实现我国经济和技术的跳跃式发展,实现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建设我国富有生机的各个方面的制度和体制,就必须努力创新。从哲学上看,之所以要进行创新,是因为() A.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整个世界是不断发展的

7.下列诗句中与“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所蕴含的哲学道理相同的是() 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②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8.事物的运动变化与发展的区别在于()

A.运动变化是看得见的,发展是看不见的

B.运动变化是倒退的,发展是前进的

C.运动变化既可能是前进的也可能是倒退的,而发展则是前进、上升的变化

D.运动变化是旧事物的变化,发展则是前进和上升的变化

9.“在静止状态无论怎么解决公正的问题,贫困的人口总不可能摆脱拮据的状况,只有在发展和进步的状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们的困难。”因为()

A.静止状态不可能发生任何变化

B.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C.发展是一种前进和上升性的运动

D.任何事物都处于变化之中

10.从引进时速200千米的高速列车技术,到自主开发时速350千米、380千米的“和谐号”动车组;从京津城际铁路、武广高铁运营,到京沪高铁的开通……,中国迅速跨入引领世界的“高铁时代”。这说明()

①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②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③自然界是发展的④任何运动变化都会成为发展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综合提升

11.《吕氏春秋·察今》记载: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以下选项,与荆人教训具有相同哲学寓意的是() A.士以进死为荣,退生为辱

B.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C.九河盈溢,非一块所防;带甲百万,非一勇所抗

D.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12.“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下列与水有关的名句中蕴涵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哲理的是()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②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13.2015年10月27~28日,由亚太绿色发展中心和城市绿色发展科技战略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共同主办的“2015城市绿色发展与科技创新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美国佛蒙特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泰国亚洲理工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参与了研讨会。28日,与会专家前往北京未来科技城和海淀区田村街道进行了以“城市绿色发展与科技创新”为主题的实地考察。

请回答:

(1)创新的哲学依据是什么?

(2)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说明我们为什么要提倡不断创新?

14.材料一地球经历了天文演化和地质演化阶段,形成了生命起源和演化的条件。生命起源和演化又经历了从化学进化到生物学进化的上升过程,最后产生了人类。人类的出现是自然界的一次巨大飞跃。

材料二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中华民族蒙受巨大屈辱,国家濒临灭亡边缘;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2000年,中国在社会主义基础上进入小康,大踏步走向繁荣富强;2016年,中国开始进行实施“十三五”规划,“美丽中国”“健康中国”建设进入新阶段。

材料三地震是不是永远不能预测,在科学上是一个没有定论的问题,争论虽激烈,但是并不是一个靠“少数服从多数”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不能因为地震预测难度大,就放弃努力。

我国地震科学工作者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遵照中央领导的指示,“争取长期预报更加科学,中期预报水平不断提高,短临预报有新的突破,保持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三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三则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答案精析

1.A『B项否认了自然界的客观性;联系具有普遍性,但并不是任何两个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D说法错误;C不符合题意,舍去。故应选A。』

2.D

3.C『①说法错误,舍去;材料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④与材料无关,舍去;②③符合题意,故应选C。』

4.B

5.C『①②④体现了发展的观点,是正确的;③是圆圈论的观点,没有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故应排除,答案选C。』

6.D

7.B『材料中的诗句说的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可见①③符合题意;②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与题意无关;④强调的是实践的重要性,不符合题意,舍去。』

8.C『A错误,二者不能用看见和看不见来划分;变化既可能是上升也可能是倒退,可能是旧事物的变化,也可能是新事物的变化,B、D说法错误,舍去;故应选C。』

9.C

10.A『中国一步步地跨入引领世界的“高铁时代”,是人类社会的发展,①②符合题意;

③与题意无关;④说法错误;故应选①②,即A。』

11.D『荆人失败的原因是不懂得实际情况是变化发展的,其教训是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D项坚持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正确;A项体现的是价值观的导向作用;B项体现的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C项体现的是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12.A

13.(1)①从唯物论角度: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②从辩证法角度看: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只有创新,才能实现事物的发展;辩证否定的发展的环节,是实现发展的根本途径,它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辩证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思维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突破成规旧说,敢于提出新问题,开拓新境界。③从认识论角度: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①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只有提倡创新精神,大力扶持新生事物,才能真正推动事物的发展。②当今世界正逐渐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和产品更新加快,只有提倡创新精神,才能给我国的各项事业注入新的活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屹立于先进民族之林。

14.(1)三则材料共同说明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

(2)①材料一说明自然界是发展的。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中。整个自然界经历了一个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无生命物质到生命物质,从生命物质到人的漫长的前进和上升过程。②材料二说明人类社会是发展的。百年中国的沧桑变化说明中国社会的发展是巨大的。不仅中国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而且整个人类社会也是不断向前发展的。③材料三说明人的认识是发展的。对地震的认识会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