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理学 第三章-5

合集下载

东北林业大学土壤与土壤资源学课件∶第三章 土壤形成和土壤剖面

东北林业大学土壤与土壤资源学课件∶第三章 土壤形成和土壤剖面
脱硅富铝化过程是在湿热条件下的主要
成土过程,形成具有富铝化特征的土壤(红、 黄壤,砖红壤等)。
(1)脱硅富铝化过程
在土体中进行的脱硅富铁铝过程,简称富铝化
过程。
在热带、亚热带高温多雨,并有一定的干湿季
节条件下,铝硅酸盐类发生强烈分解,释放出大量盐
基物质,硅和盐基大量淋失,铁铝相对富集,使土体
呈现鲜红色,甚至形成铁盘(下图)。
第三章
土壤形成和土壤剖面
第一节
土壤形成的因素
土壤形成因素可分为两大类:自然因素/人为因素。 美国土壤学家H.詹尼(Jenny H) 于1941年发表了 《Factors of Soil Formation》,提出 土壤形成的 ‘clorpt’函数式:
S = f ( Cl, O, R, P, T, … )
5 土壤形成的时间因素
时间是决定一切事物存在的基本因素。时
间作为成土因素,决定了土壤形成发展的历 史动态过程。气候、生物、水文和地形等对 成土过程的作用随着时间延续而加强,母质 的作用则随着时间延续而逐渐减弱。如图。
不同地带土壤剖面发育与成土年
龄相关示意图(据Gerrard,2000)
在稳定条件下土壤发育的时间序列
图3-2 由土壤粘化过程所形成的模式土层示意图
(2)粘化过程的类型
★ 残积粘化
粘粒未经移动,原地发生的粘化(残积母质).
★ 淋淀粘化
上部形成的粘粒经机械淋洗聚积在下部土层。
请注意:由粘化过程形成的粘化层,是一些土
类(棕壤,褐土,黄棕壤)的重要诊断层,在土壤
发生分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3. 脱硅富铝化过程





土壤剖面 soil profile 剖面发育 profile development 发生层 horizon(layer) 有机质层 organic layer 腐殖质层 humus layer 矿质土层 mineral horizon A、 B、 C层 A、B、C horizon 淋溶层 eluvil horizon 淀积层 illuvial horizon 潜育层 gleying horizon

土壤地理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土壤地理理论教学大纲

土壤地理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土壤地理理论教学大纲

土壤地理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土壤地理理论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和要求土壤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与土壤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它是以土壤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特殊矛盾为对象,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分异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土壤地理学》作为地理与资源环境系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重点阐述土壤剖析、土壤发生、土壤分类、土壤类型、土壤分布以及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等内容。

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掌握土壤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日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内 容 学 时第一章 绪论 4第二章 土壤矿物质 5第三章 土壤有机质 4第四章 土壤生物 2第五章 土壤水分 4第六章 土壤空气和热量 4第七章 土壤物理性质 4第八章 土壤胶体与土壤吸收性能 4第九章 土壤溶液 2第十章 土壤形成和发育 4第十一章 土壤分类 2第十二章 土壤主要类型 2第十三章 土壤空间分异规律与土壤分区 4合计 45第一章 绪论土壤与人类,土壤与地理环境,土壤概念(重点),土壤性质(重点),土壤剖面划分(重点),土壤地理学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难点),21世纪土壤科学发展展望作业:1.人类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和利用土壤?2.怎样理解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土壤和人的关系?3.试从地理环境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角度证明地理圈中包含着土壤圈。

4.请亲自观察校园绿地或者附近农田林地,选择一个具体的单个土体,运用所学的知识阐述土壤是一个开放系统,并说明该土壤开放系统中的主导物质能量迁移转化过程。

第二章 土壤矿物质土壤矿物质的来源和组成,土壤原生矿物,土壤矿物质形成与转化(难点、重点),土壤次生矿物(重点),土壤矿物质地理分布作业:1.土壤的基本组成是什么?如何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2.试分析地壳和土壤中元素组成的异同点。

3. 试说明土壤次生粘土矿物的构造特征和共同特性。

4. 如何确定土体硅铁铝率与迁移系数,阐述其土壤地理意义。

《土壤地理学》复习重点

《土壤地理学》复习重点

《⼟壤地理学》复习重点⼟壤学复习资料第⼀章绪论⼀、名称解释▲▲▲1.⼟壤(soil):指地球陆地表⾯具有肥⼒能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成⼟母质在⼀定的⽔热条件和⽣物作⽤下,经⼀系列的⽣化物理过程形成的独⽴历史⾃然体。

(包括海、湖浅⽔区)特征:具有肥⼒、有⽣物活性、多孔隙结构。

功能:有肥⼒及⽣产性能;可更新性和再⽣性;缓冲和净化功能。

2.⼟壤剖⾯(soil profile):从地⾯垂直向下⾄母质的⼟壤纵断⾯称为⼟壤剖⾯。

3.⼟体构型(profile construction):在⼟壤剖⾯之中⼟层的数⽬、排列组合形式和厚度。

(也称为⼟壤剖⾯构造)4.单个⼟体(pedon):⼟壤剖⾯的⽴体化构成了单个⼟体。

5.聚合⼟体(poly pedon):指在空间上相邻、物质组成和性状上相近的多个单个⼟体便组成聚合⼟体。

(相当于⼟壤分类中最基本的分类单元-⼟系)6.⼟壤圈(pedosphere):指覆盖于地球陆地表⾯和浅⽔域底部的⼟壤所构成的⼀种联系体或覆盖层。

7.⼟壤肥⼒(soil fertility):指⼟壤为植物⽣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和环境条件的能⼒。

8.⼟壤⾃净能⼒(soil purification):指⼟壤对进⼊⼟壤中的污染物通过复杂多样的物理过程、化学及⽣物化学过程,使其浓度降低、毒性减轻或者消失的性能。

9.⼟壤地理学:指以⼟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它是研究⼟壤的发⽣发育、⼟壤分类及时空分异规律。

⼆、⼟壤地理学的研究内容▲▲⑴关于⼟壤发⽣发育、诊断特性与系统分类的研究。

⑵关于⼟被结构和⼟壤-地形数字化数据库的研究。

⑶关于⼟壤调查、制图和⼟壤资源评价的研究。

⑷关于地理环境、⼈类活动与⼟壤圈相互作⽤的研究。

⑸关于⼟壤资源保护及被污染⼟壤修复技术的研究。

三、⼟壤地理学研究⽅法(了解)⑴⼟壤野外调查与定位观测研究法⑵实验室化验分析与实验模拟研究法⑶遥感技术在⼟壤调查中的运⽤⑷数理统计与SGIS在⼟壤研究中运⽤⑸⼟壤历史发⽣研究法四、⼟壤地理学的发展简史▲▲a)起源:⼟壤地理学是⼟壤科学中发展历史最悠久的⼀个重要基础性分⽀学科,它最早可追溯到⼈类农耕的起始阶段。

土壤地理学 第二章第三章

土壤地理学 第二章第三章

土壤地理学第二章/第三章第二章:影响土壤形成的环境因素:俄国道库恰耶夫成土学说:主要观点:土壤成土因素主要有五个气候、生物、母质、地形。

时间影响土壤发育的五个主要因素:1、母质因素(不同岩石风化壳)2、生物因素(不同植被类型:草地与森林)3、气候因素(影响风化,控制植被生长)4、地形因素(影响物质与能量的分配)5、时间因素(控制土壤发育进程)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关系:1.大循环是小循环的基础,也是土壤形成的基础(矿质养分);2.小循环是土壤形成的核心(腐殖质);3.大循环大于小循环,自然界会发生水土流失现象;4.大循环小于或者等于小循环,自然界水土保持。

总之,土壤的形成过程是物质的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过程矛盾与统一。

形成土壤的两个基本作用:◆风化作用:致密的岩石被破坏,营养元素得以释放,并形成疏松的风化层;◆生物作用:有机质加入,营养元素积聚。

1)土壤胶体及结构①土壤胶体:通常所说的土壤胶体实际上是指直径在1—100 mµm之间的土壤颗粒。

②土壤胶体的种类土壤矿物质胶体(无机胶体):次生铝硅酸盐、铁铝化合物有机胶体:腐殖质、有机酸、蛋白质等有机-无机复合胶体③土壤胶体结构微粒核:胶核双电层:内外吸附层、扩散层2)土壤胶体的性质①巨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能②带电性带电的原因是什么?电性如何?③土壤胶体离子交换作用④分散和凝聚作用第一:粘土矿物胶体带电土壤中粘土矿物胶体一般都带负电荷,其电荷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同晶置换作用粘土矿物晶质中的一种离子被另一种离子取代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只改变了矿物质的化学成分,而矿物的结晶构造不变,故叫做同晶置换作用。

晶格破碎边缘带电矿物质风化破碎过程中,晶格边缘离子一部分电荷未被中和而产生剩余电荷,使晶体边缘带电。

第二:腐殖质胶体带电意义?由于腐殖质分子量大、功能团多,解离后带电量大,对土壤保肥供肥性有重要影响。

第三:两性胶体带电,什么是两性胶体?表面既带负电荷,亦带正电荷的土壤胶体称两性胶体。

土壤地理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吉林师范大学

土壤地理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吉林师范大学

第一章测试1.土壤地理学是以土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

()A:错B:对答案:B2.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且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A:错B:对答案:B3.1840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提出了有名的“矿质营养学说”,认为土壤的矿质养料是植物吸收的主要营养物质,由于植物长期吸收的结果,致使土壤矿质养料储量减少,必须通过施用化学肥料如数归还土壤,以保持土壤肥力的永续不变。

()A:对B:错答案:B4.世界上有关土壤记述的最早著作是()。

A:《周礼》B:《尚书·禹贡篇》C:《管子•地员篇》D:《齐民要术》答案:B5.土壤()是指通过扩散、稀释、淋洗、挥发、吸附、沉淀等作用使土壤中污染物浓度或活性降低的过程。

A:化学自净B:生物自净C:物理自净答案:C6.土壤()是指通过氧化还原、化合分解、酸碱反应、络合作用等过程,使土壤中污染物浓度降低、毒性减小或者消失的过程。

A:生物自净B:化学自净C:物理自净答案:B7.土壤()是指通过生物生理代谢,即生物降解与转化作用使土壤中污染物浓度或者活性降低、毒性减少或者消失的过程。

A:物理自净B:生物自净C:化学自净答案:B8.()是土壤地理学的奠基者,又是地理景观学说的创始人和现代科学的地理学的奠基者。

A:法鲁B:李比希C:道库恰耶夫D:洪堡答案:C9.土壤自净能力是指土壤对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通过复杂多样的()过程,使其浓度降低、毒性减轻或者消失的性能。

A:化学过程B:物理过程C:生物化学过程答案:ABC10.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供应、协调()的能力。

A:水分B:养分C:空气D:温度答案:ABCD第二章测试1.土壤吸湿水不能移动,植物也不能吸收它,只有在l05℃左右,经过若干小时后,才能将它完全排出。

()A:错B:对答案:B2.土壤结构是指土粒相互排列、胶结在一起形成团聚体,这些团聚体的排列组合方式就是土壤结构。

()A:对B:错答案:A3.土壤孔隙度通常是测量出来的。

《土壤地理学》课后答案

《土壤地理学》课后答案

1 怎样理解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土壤和‎人的关系?地位及作用‎: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处于人类智‎慧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界面‎和相互作用‎交叉带,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境‎节,也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纽‎带。

P6~P7土壤与人的‎关系: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向人类和陆‎生动物提供‎食物、纤维物质,故土壤是人‎类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通过土壤形‎成发育过程‎分解和净化‎人类生存环‎境中的污染‎物和废弃物‎,因而土壤即‎是陆地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首端,又是维持生‎存环境质量‎的净化器。

2 解说土壤剖‎面中的新生‎体和侵入体‎,并说明研究‎它们的意义‎。

新生体: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新产‎生的或聚积‎的物质称为‎新生体。

新生体是判‎断土壤性质‎,土壤组成和‎发生过程等‎非常重要的‎特征。

侵入体:位于土体中‎,但不是土壤‎形成过程中‎聚积和产生‎的物体。

一般常见耕‎作土壤,是判断人为‎经营活动对‎土壤层次影‎响所达到的‎深度,以及土层的‎来源等的重‎要依据。

3 土壤形态是‎怎样形成的‎,研究土壤形‎态的意义是‎什么?、土壤形态指‎土壤和土壤‎剖面外部形‎态特征上,包括土壤剖‎面构造、土壤颜色、质地结构、土壤结持性‎、孔隙度、干湿度、新生体和侵‎入体。

4 人类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和‎利用土壤?5 土壤的基本‎组成是什么‎?如何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土壤由固相‎、液相和气相‎物质组成。

土壤的三类‎基本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是封肥力的‎物质基础。

6 结合我国土‎壤粒径分级‎系统,简述进行土‎壤粒径分级‎的意义和作‎用?中国土壤料‎径分级系统‎为<0.001mm‎为黏粒 0.001mm‎~0.005mm‎为粗黏粒0.005~0.01为细粉‎粒 0.01~0.05为粗粉‎粒0.05~0.25为细砂‎粒 0.25~1.0为粗砂粒‎1.0~3.0为细砾 3.0~10.0为粗砾>10.0为石块。

土壤地理学第三章-5ppt课件

土壤地理学第三章-5ppt课件

成土过程比较
棕壤的PH值整体明显低于褐土,因此,棕壤呈酸性,褐 土呈碱性
成土过程比较
(2)原生矿物风化形成的次生硅铝酸盐粘粒,随土壤渗漏水下 移并在心土层淀积形成粘化层,其粘粒(<0.002mm)含量与表层 比>1.2。据微型态观察,剖面中、下部长在骨骼颗粒面、土壤结 构体面和孔壁上有岛状、带状、指纹状、流状、泉华状定向粘粒 胶膜。在骨骼颗粒面、孔壁上也有纤维状光性定向胶膜。因此, 棕壤的粘化层是由于残积粘化与淀积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93.1 98.2
30~80 57.5
0.97 15.6
0.56 2.9
0.68 27.1
57.7 18.6
全溶量淀铁积8锰现0~1(象70 ,Fe5即t8、其M含nt量)有,随游1深.离15度铁而锰1增(6.5加Fe的d、趋M势n。0d.)5铁4 和锰活的2.性游2 铁离锰度(较F高eo0,.、7F1Medn/o2F8)e.4t均大有体明在显淋51.3
13.3
25%~35%之间,Mnd/Mnt为50%~70%;铁的活化度(Feo/Fed)多低于15%,个别可达
16%~18%,而锰的活化度(Mno/Mnd)则甚高,可达100%。
剖面特征 理化性质(棕壤)
3. 土壤水分物理特性 发育良好的棕壤,特别是发育于黄土状母质上的棕壤,质
地细,凋萎系数高,达10%左右,田间持水量亦高,达 25%~30%,故保水性能好,抗旱能力强。据沈阳农大两年 定位观测,棕壤的水分年动态变化有如下特点:表层30cm 的水分季节变化最明显,80cm以下相当稳定;每年3~6月分 为水分消耗时期,7~11月为水分补给时期。对作物供水来说 ,除5~6月份土壤水分缺少外,其余时期均相对充足。棕壤 的透水性较差,尤其是经长期耕作后形成较紧的犁底层,透 水性更差。在坡地上降水由于来不及全部渗入土壤而产生地 表径流,引起水土流失,严重时,表土层全部侵蚀掉,粘重 心土层出露地表,肥力下降;在平坦地形上,如降水过多, 表层土壤水分饱和,作物易倒伏,生长不良。

土壤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土壤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土壤发生学研究土壤形成因素-土壤发生过程-土壤类型及其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学说。

土壤分类学土壤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是以土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它是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土壤分类及时空分异规律,进而为调控、改造和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的学科第一章土壤形成因素分析1、成土因素学说的发展:道库恰耶夫、土壤发生学派土壤是历史自然体西比尔采夫三个土纲1)显域土纲(Zonal soil)地带性土壤2)隐域土纲(Introzonal soil)隐地带性土壤3)泛域土纲(Azonal soil)泛地带性土壤2、气候因素是怎样影响土壤的形成发育的?1、气候影响有机质积累和分解过度湿润和长期冰冻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干旱和高温有利于有机质的矿化2、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温度增加10℃,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长2—3倍热带风化强度比寒带高10倍,比温带约高3倍—热带地区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速度,风化壳和土壤厚度>温带和寒带地区3、气候影响粘土矿物的形成不同气候带的土壤中,具有不同次生粘土矿物:干冷地区的土壤—水云母温暖湿润或半湿润气候条件下—蒙脱石和蛭石湿热地区—高岭石类高度湿热地区—铁、铝氧化物岩石的原始矿物的风化演化系列,即从脱钾、脱盐基和脱硅三个阶段性系列,形成伊利石(脱K)、蒙脱石(缓慢脱盐)、高岭石(迅速脱盐)和三水铝石(脱硅)等,这些阶段性与其风化的环境条件——即气候条件有关。

4、物质迁移随水分和热量的增加而增加从风化和成土过程产物的迁移规律看:在湿润地区(如灰化土地区),土壤中游离的盐基遭到强烈的淋洗;在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如黑钙土地区),土壤中易溶性盐分受到淋洗,而碳酸盐则在土体中相对聚积;在干旱地区(如棕钙土地区),易溶盐分仅在土壤上层遭到淋洗。

5、气候影响土壤分布规律温度:寒温带——灰化土温带——暗棕壤暖温带——棕壤亚热带和热带——红壤、砖红壤等干湿程度:温带湿润气候区——淋溶土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区——弱淋溶土,钙积土温带干旱区——荒漠土3、岩石的原始矿物的风化演化系列:脱K、脱盐基等各形成什么矿物?岩石的原始矿物的风化演化系列,即从脱钾、脱盐基和脱硅三个阶段性系列,形成伊利石(脱K)、蒙脱石(缓慢脱盐)、高岭石(迅速脱盐)和三水铝石(脱硅)等,这些阶段性与其风化的环境条件——即气候条件有关。

《土壤地理学》课后答案

《土壤地理学》课后答案

1 怎样理解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土壤和人的关系?地位及作用: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处于人类智慧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界面和相互作用交叉带,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境节,也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纽带。

P6~P7土壤与人的关系: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向人类和陆生动物提供食物、纤维物质,故土壤是人类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通过土壤形成发育过程分解和净化人类生存环境中的污染物和废弃物,因而土壤即是陆地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首端,又是维持生存环境质量的净化器。

2 解说土壤剖面中的新生体和侵入体,并说明研究它们的意义。

新生体: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新产生的或聚积的物质称为新生体。

新生体是判断土壤性质,土壤组成和发生过程等非常重要的特征。

侵入体:位于土体中,但不是土壤形成过程中聚积和产生的物体。

一般常见耕作土壤,是判断人为经营活动对土壤层次影响所达到的深度,以及土层的来源等的重要依据。

3 土壤形态是怎样形成的,研究土壤形态的意义是什么?、土壤形态指土壤和土壤剖面外部形态特征上,包括土壤剖面构造、土壤颜色、质地结构、土壤结持性、孔隙度、干湿度、新生体和侵入体。

4 人类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和利用土壤?5 土壤的基本组成是什么?如何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土壤由固相、液相和气相物质组成。

土壤的三类基本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是封肥力的物质基础。

6 结合我国土壤粒径分级系统,简述进行土壤粒径分级的意义和作用?中国土壤料径分级系统为<0.001mm为黏粒 0.001mm~0.005mm为粗黏粒0.005~0.01为细粉粒 0.01~0.05为粗粉粒0.05~0.25为细砂粒 0.25~1.0为粗砂粒1.0~3.0为细砾 3.0~10.0为粗砾>10.0为石块。

•指示土壤的形成;•反映土壤理化性质;•反映土壤工程性质;•反映肥力状况。

土壤地理学试题库

土壤地理学试题库

土壤地理学试题库第一章一、选择1.19世纪提出“矿质营养学说”的是德国化学家李碧诗B德国地质学家法鲁克·李希霍芬D拉曼2.19世纪70~80年代国学者提出了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a俄国威廉斯b德国马伯特c俄国道库恰耶夫d美国马伯特3.20世纪20年代美国学者接受了道库恰耶夫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影响。

马伯特·B·史密斯·C·詹妮·D·威廉姆斯二世。

名词释义1土壤:2土壤结构:3团聚体土壤:4土壤生态系统:5土壤循环:6土壤肥力:7土壤自净能力:8土壤物理自净:9土壤生物自净:III.简要回答3.土壤地理学的研究对象?4.土壤地理学的研究方法?5.土壤地理学的发展趋势?四、综合分析1.土壤球在地球表面系统中的位置和作用?2.土壤在人类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3.土壤地理学的研究内容?1第二章一、选择1.形成土壤骨架,对土壤矿质元素的含量和性质有很大影响。

A主要矿物B次要矿物C可溶矿物d土壤矿物2以下是主要矿物a石英、蒙脱石b高岭石、蒙脱石c正长石、白云母d铁铝氧化物、水花云母3.占地壳重量的50~60%,占土壤圈重量的10~15%,是广泛存在于土壤中的较稳定的原生矿物,多集中在土壤粗粒级中。

A硅酸盐和铝硅酸盐B长石矿物C云母矿物D橄榄石矿物4.土壤细砂或粉粒中常有云母碎片,其风化物是植物的最重要来源。

a.n元素b.p元素c.k元素dfe元素5.是土壤中极为稳定,是土壤的基地物。

a石英b辉石c角闪石d硫化物6.下列属于次生矿物的是A碳酸盐、氯化物、闪石B石英、二氧化硅、蒙脱石C氧化铁、锰氧化物、三水铝石D高岭石、绿泥石、白云母7一般来说,土壤颗粒越细,含量越低,Al 2O 3、Fe 2O 3等越少。

asio2bcaock2odmgo8。

以下不是反映土壤物理性质的定量指标:a土壤颗粒密度b土壤密度和孔隙度c土壤磁性和土壤颜色d土壤结构类型9.以下关于土壤孔隙度的信息是正确的a质地变细,孔隙度会增加,有机质含量高,土壤孔隙度也高b质地变细,孔隙度会增加,有机质含量高,土壤孔隙度低c质地变细,孔隙度会降低,有机质含量高,土壤孔隙度低d质地变细,孔隙度会降低,有机质含量高,土壤孔隙度高二10.土壤磁性是成土因素和成土过程的综合反映,是土壤中磁性矿物的重要来源。

土壤地理学

土壤地理学

《土壤地理学》绪论土壤地理学:是指土壤学与自然地理学之间的边缘科学,是研究土壤形成、发生演变、分布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是研究土壤分布的地理规律的学科。

研究对象:土壤与自然环境土壤发生学:是研究土壤形成因素—土壤发生过程—土壤类型及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学说。

土壤: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地:由气候、地貌、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组成的一个自然综合体。

土壤与土地的概念区别:1、从相互关系上看,土壤仅仅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即土地包括土壤。

但是应当注意是,当土壤一旦被利用,即作为基本的生产资料时,则它同时与气候、地形、水文等组成土地的诸要素共同起作用;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因地制宜利用土壤,这个时候的土壤实际上已经以土地的形式发生作用。

2、从本质特征上看,土壤的本质是肥力。

水土流失可使肥沃的‘土壤’被侵蚀掉,但‘土地’还在那。

但这个土地已不具备植物生产能力。

3、从形态结构上看,土地是由地上层、地表层和地下层组成的一个立体空间。

4、土壤作为自然物是可以搬动的,比如可以取土,而土地是不能移动的。

第一章土壤形成因素分析一、气候因素的成土作用分析1、气候直接影响着土壤的水热状况(即降水和温度)2、气候是决定土壤形成的方向和土壤类型分化的基本因素:(1)影响岩石的风化强度和淋溶强度(2)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与植被群落类型及其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3)影响土壤理化性状、肥力状况(4)决定了土壤的地理分布规律3、土壤南酸北碱Why ?导致土壤的南酸北碱:在年降水量少而蒸发迅速的地区,通过土壤的下行水量很少,不足以洗掉土壤胶体上的代换性盐基,土壤的B.S.大多是饱和的,土壤呈中性或微碱性。

在较湿润的地区,土壤的下行水量大,淋洗掉土壤胶体上的部分代换性盐基,其位置被H+所取代,导致B.S.的降低和土壤酸度的增加。

二、生物因素的成土作用分析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

1、植物的作用(1)自然生态系统(土壤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积累有机质;(2)促进岩石矿物风化(3)选择性吸收积累养分(4)改造母质,改善土壤性状(5)涵水保土----“生物水库”(6)巨大的生态效益2、微生物的作用(1)分解者(2)提供土壤N素(生物固N)完善土壤养分*超大肥料:固N,溶P,解K (3)净化土壤污染(如消除粪便异味,重金属和农药残留)(4)提高土壤的抗逆性(5)转化者:转化为有机质为腐殖质3、动物的作用(1)消费者,(2)参与转化有机质,(3)改造土壤结构:通过机械扰动来疏松土壤(蚯蚓、地老虎等)三、母质因素的成土作用分析1、母质对土壤的影响:1)、母质影响土壤机械组成2)、母质影响土壤化学组成3)、母质影响土壤养分(含量和种类)4)、母质对土壤发育进程的影响四、地形因素的成土作用分析地形对土壤的影响:1)、决定土壤分布的位置2)、影响母质类型、土壤物质和养分的重新再分配3)、影响水热状况的重新再分配五、时间因素在成土过程中作用土壤绝对年龄:应当从该土壤由新鲜风化层或新母质上开始发育的时候算起。

土壤地理学电子教案第三章

土壤地理学电子教案第三章
时间因素
土壤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经历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时间才能 形成肥沃的土壤。
土壤形成的地理分布
地带性分布
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 土壤的形成和分布也存在明显的 差异。例如,热带雨林地区的土 壤富含有机质,而沙漠地区的土
壤则贫瘠。
非地带性分布
非地带性分布是指那些不受当地 主要自然条件限制的土壤分布,
土壤地理学电子教案 第三章
https://
REPO壤类型与分类 • 土壤与环境的关系 • 土壤的保护与利用 • 案例分析
目录
PART 01
引言
REPORTING
WENKU DESIGN
主题简介
土壤地理学概述
介绍土壤地理学的定义、研究内 容、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帮助 学生对该学科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 2
可持续利用的内涵
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人的 需求。
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加强土 地管理、保护生态环境等。
3
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意义
保障食品安全、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等。
土壤保护的法律法规与政策
法律法规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土壤保护的责任和义务,规范人类活动 对土壤的影响。
详细描述
该地区土壤的形成受到气候、地形、母质、生物和人为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气候决定了土壤的水热状 况和干湿变化,地形影响了地表物质的再分配,母质为土壤提供了物质基础,生物活动参与了土壤有机质的形成, 而人为活动则通过耕作、施肥等手段深刻地改变了土壤的性状和肥力。
某地区土壤类型案例
总结词
土壤分类与分布规律

第3章土壤基本性质

第3章土壤基本性质
28
2、土壤碱化度
通常把钠离子的饱和度( 通常把钠离子的饱和度(交换性钠离子数量占阳离子交换量 的百分数)叫做土壤碱化度或交换性钠百分率。 的百分数)叫做土壤碱化度或交换性钠百分率。
碱化度= 碱化度
交换性钠 阳离子交换量
×100 %
当碱化度低于15%时,土壤 不会超过 时 土壤 不会超过8.5,称碱化土。 土壤pH不会超过 称碱化土 称碱化土。 当碱化度低于 而钠饱和度大于10%时,土壤 会超过 时 土壤 会超过8.5,甚至 土壤pH会超过 甚至 甚至>10.0,称为碱土。 称为碱土。 而钠饱和度大于 称为碱土
当pH值大于5.5时,上述铝离子开始相互作用而产生 沉淀,从而失去其缓冲能力。
31
(二)影响土壤缓冲性的因素 1、土壤无机胶体类型 、 2、土壤质地 、 3、土壤有机质含量 、 (三)土壤具有缓冲作用的意义
32
四、土壤反应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一)土壤反应对植物及农作物生长的关系 (二)土壤反应与养分有效性的关系
一、土壤氧化还原体系
铁、锰、、硫、、氮、、氢、、氧及有机碳体系。 、、硫、、氮、、氢、、氧及有机碳体系。 氧及有机碳体系
二、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 ) 土壤氧化还原电位( [氧] 氧 RT ln Eh = E0 + [还] 还 nF
氧化还原电位做为一个强度指标, 氧化还原电位做为一个强度指标,只能反应某种氧化还原物质 的氧化态和还原态的比例,并不能指出该种物质的绝对数量。 的氧化态和还原态的比例,并不能指出该种物质的绝对数量。
19
3、土壤可塑性
是指土壤在适量的水分范围内可被外力塑造成任何形 当外力消失或干燥后,仍能保持其所获形状的性能。 状,当外力消失或干燥后,仍能保持其所获形状的性能。

土壤地理学朱鹤健第三版课后思考题

土壤地理学朱鹤健第三版课后思考题

土壤地理学朱鹤健第三版课后思考题摘要:1.土壤地理学的概念与意义2.土壤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3.土壤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4.土壤地理学在环境保护和农业发展中的应用5.土壤地理学的发展趋势正文:土壤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土壤空间分布规律和演变过程的学科,它以地理学为基础,结合土壤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知识,揭示土壤与环境、生物、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朱鹤健教授的《土壤地理学》第三版课后思考题为学习者提供了深入理解土壤地理学的机会。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土壤地理学的概念与意义。

土壤地理学关注土壤类型、土壤分布、土壤演变等方面的问题,旨在为人类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在我国,土壤地理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因为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

接下来,我们要了解土壤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研究对象主要包括自然土壤和人为土壤,研究内容包括土壤类型、土壤分布规律、土壤形成过程、土壤性质与肥力、土壤资源评价等。

朱鹤健教授的课后思考题涉及了这些方面,有利于我们系统地掌握土壤地理学的核心知识。

然后,我们需要熟悉土壤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这包括实地调查、遥感技术、实验室分析等方法,以及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图像处理等技术。

这些方法和技术在土壤地理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使得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土壤资源的现状和变化趋势。

此外,我们还要关注土壤地理学在环境保护和农业发展中的应用。

在环境保护方面,土壤地理学研究可以为土壤污染防治提供依据;在农业发展方面,土壤地理学研究可以为农业资源合理配置、农业生产布局优化等提供参考。

朱鹤健教授的课后思考题涵盖了这些应用领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土壤地理学的实践价值。

最后,我们要关注土壤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土壤地理学研究将更加注重多学科交叉和综合应用,加强土壤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以应对土壤资源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挑战。

土壤地理学知识点

土壤地理学知识点

绪论1、土壤发生学、土壤分类学、土壤地理学概念第一章土壤形成因素分析1、成土因素学说的发展:道库恰耶夫、西比尔采夫等2、气候因素是怎样影响土壤的形成发育的?3、岩石的原始矿物的风化演化系列:脱K、脱盐基等各形成什么矿物?4、生物成土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壤形成发育的?5、母质的概念及类型?6、地形因素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7、土壤的相对年龄及绝对年龄?8、人类因素从哪几个方面来影响土壤的形成发育?9、基本成土过程及形成土壤发生层的成土过程?10、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概念。

11、表征地质风化度和土壤淋溶程度的几个指标:土壤风化淋溶系数、土壤淋溶系数、土壤风化系数、硅铝率及硅铁铝率(注意全土和粘粒中各自代表的含义)、铁的游离度。

12、土壤主要发生层的各种符号含义(大写、小写)。

13、土壤剖面、土壤发生层、土体构型等的含义。

第二章土壤分类1、土壤分类单元2、中国现行土壤分类体系中的分类等级,各高级分类单元及低级分类单元的划分依据是什么?命名方法是什么?3、美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分类原则与命名方法。

4、诊断层、诊断特征5、国际土壤分类的发展趋势。

6、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特点?诊断现象?第三章中国土壤形成的地理基础1、我国气候带的划分:根据热量及湿度各分为哪些气候区?2、我国主要成土母质(风化壳)的类型?3、土壤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隐地带性土壤?我国主要的纬度地带性及经度地带性土壤都有哪些?第四章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和白浆土1、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及白浆土的概念。

2、为什么棕色针叶林土没有发生典型的灰化过程,而仅发生了隐灰化过程?3、白浆土的E层与灰化土的E层有什么不同?4、白浆土的低产原因何在?如何改良?5、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白浆土的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上有什么异同?第五章棕壤与褐土1、棕壤、褐土、粘化过程(两种类型)2、棕壤与褐土的主要成土过程有哪些?3、棕壤的粘化过程与褐土的异异同点是哪些?4、棕壤或褐土的棕色或褐色的起因是什么?第六章黄棕壤与黄褐土1、弱富铝化过程2、黄棕壤的粘化过程与棕壤、褐土的异同点是哪些?3、粘磐黄褐土与白浆化黄褐土的基本性质和改良利用上的差异?第七章红壤、黄壤、砖红壤及赤红壤、燥红土1、红壤、黄壤、砖红壤及赤红壤共同的成土过程是什么?2、什么是铁铝土?其形成的气候条件?3、红壤的主要成土过程有哪些(脱硅富铁铝、生物富集)?4、黄壤的主要成土过程有哪些(黄化过程、脱硅富铝化、生物富集)?5、砖红壤的主要成土过程有哪些(强度脱硅富铝化、生物富集过程)?6、结合前面表征地质风化和土壤淋溶强度的指标来认识铁铝土纲土壤脱硅富铁铝化的程度。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第1章绪论1.1: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土壤质量:就是土壤生态界面内保持植物生产力、确保环境质量、推动动物与人类身心健康犯罪行为的能力。

或在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中,土壤具备动植物生产持续性、维持和提升水质、空气质量以及提振人类身心健康生活的能力。

影响土壤构成发育的因素存有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及时间,俗称为五大成土因素。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断面;土壤剖面中与地面大致平行的物质及形状相对均匀的的各层土壤,称为土壤发生层,简称土层,是土壤剖面的基本组成单元土壤剖面之中土层的数目、排列组合形式和厚度,泛称为土壤剖面结构或土壤构型。

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就形成了单个土体。

在空间上相连、物质共同组成和性状上相似的多个单个土体便共同组成生成土体2:土壤系统简析:土壤发育的两个原因:(1)土壤是一个复杂的物质与能量系统,土壤是由固定物质、液体、气体等多相物质和多土层结构组成的复杂并具有?活性?的物质与结构系统。

在系统范围内多相物质和各土层之间不断地展开物质与能量的搬迁、转变与互换,这就是促进土壤发育与变化的内因和动力。

(2)土壤系统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人类智慧圈之间不断地展开物质搬迁转变与能量互换,这就是促进土壤构成和演进的外驱动力。

土壤系统具有高度非线性和可变性特征,是自然界最为复杂的系统之一。

它包含着复杂多样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这使得土壤系统永远不能处于静止的平衡状态。

土壤系统界面具备两个特点:一就是土壤系统在地表与大气圈、水圈、地上生物群落之间的界面比较清楚;二是在地表以下,土壤系统与非土壤系统的界面也即为土壤与单薄母质的界限就是逐渐过渡阶段的。

1.2土壤圈与全球变化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犹如地球的地膜,其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生物体的生物膜,通过它与其他圈层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

土壤地理学 第三章 土壤的分类与分布规律

土壤地理学 第三章  土壤的分类与分布规律

二、森林土壤
森林土壤是指在森林植被下所发育的土壤。 森林土壤的共同特点是: ①气候湿润,淋溶作用强,土壤中盐基物质较少。 ②由于淋溶作用较强,表土层物质下移显著。 ③有机质主要以枯枝落叶形式进入土壤,故腐殖质 明显地集中于土壤表层,并向下急剧减少。
1、灰化土
(1)灰化土在地球上分布较广,在欧亚大陆 和北美洲北部,呈连续带状;在南半球,由于相 应的纬度地带为水域占据,故其灰化土甚少。
二、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
土壤的水平分布主要受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 带性的共同制约,大地形(高山、高原)对土壤 的水平分布也有很大的影响。
(一)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二)土壤的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欧亚大陆土壤分布示意图
三、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
土壤分布的垂直带性,是指随山体海拔 高度的升高,热量递减,降水则在一定高 度内递增并在超出该高程后降低,引起植 被等成土因素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土壤类型相应地出现垂直分带和有规律的 更替的特性。
我国的棕壤分布区气候因受明显的东南季风 影响,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易旱,年均温为 5—6℃,全年降水量为500—1200毫米。天然 植被主要是落叶阔叶林,其次为针阔叶混交林。 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母质多是残积物、坡积物 以及黄土壮沉积物等。 (2)形成特点和基本性状 由于棕壤地区气候适宜,土壤中不仅粘化作用 强烈,而且淋溶作用也相当显著,使得易溶性盐 类和碳酸盐(主要是石灰)均遭淋失,粘粒沿剖 面下移并发生淀积。 (3)利用和改良 棕壤地区盛产玉米和小麦,这类土壤在农业利 用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冬季往往土温过低,作物 不能生长,常为一年一熟。
第三章 土壤的分类与 分布规律
第一节 土壤的分类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目前世界土壤分类方案中影响 较大 的两个体系; 2、了解两大土壤分类体系的基本要点。 二、教学重点

(最新整理)高师:土壤地理学_第三章

(最新整理)高师:土壤地理学_第三章

2021/7/26
9
第二节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
三 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
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合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主要的驱动
力是土壤微生物和酶,因此,凡是影响微生物活动的因素都会影
响土壤有机质的转化。
(一)有机残体的特性
有机物中碳素和氮素总量的摩尔数之比称为碳氮比(C/N)。
微生物的生命活动需要碳素和氮素,一般来说,微生物同化 1 份氮和 5 份碳来构成身体,同 时还需要 20 份碳作为能源,即微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需要有机质的 C/N 比约为 25/1。当 有机残体的 C/N 比为 25/1 左右时,微生物活动最旺盛,有机质分解速度最快;如果 C/N 比 <25/1,有利于微生物的活动,有机质分解快,分解释放出的无机氮素除供微生物利用外, 还有多余留存于土壤中,可被植物吸收利用;如果 C/N 比>25/1,微生物会因缺乏氮素营养 生长发育受到限制,有机物分解速率缓慢,微生物不仅会消耗掉分解释放出的全部氮素,而 且会吸收土壤氮素,用来组成自身。
2021/7/26
17
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其意义可概括为如下几点:①复合体具有 较高的团聚能力,所形成的土壤结构比较稳定。肥沃土壤的表层,通 常拥有由团聚度高的复合胶体经逐级结合而形成的团粒结构。②团粒 结构的产生,改善了土壤结构,从而使土壤容重降低,孔隙状况优化, 进而使土壤的一系列理化性质发生重要的变化。③复合体具有集中和 保蓄土壤水分和养分的作用,可增强土壤保水、保肥、供肥能力。④ 复合体还具有多种功能团,表现出两性胶体的特点,有着明显的缓冲 作用,其对土壤微生物活动和土壤养分转化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腐殖酸和其他有机化合物一样,由碳、氢、氧、氮、硫、磷等 元素组成,此外还含有钙、镁、铁、硅等灰分元素。但不同的土壤 类型和腐殖酸的组分不同,其元素组成会表现出某些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t层:粘化淀积层厚度50~80cm,干时亮棕色 (7.5YR5/6),湿时暗棕色(7.5YR4/6),质地粉质 壤土—粘壤土,核状结构,紧实,根系少,结构体表层 有胶膜和少量SiO2粉末,无石灰反应,有铁子。 C层:母质层,因母质类型不同而有较大差异,但多是非 碳酸盐风化壳。
剖面特征
理化性质
• 褐土剖面特征:典型的剖面构型为A-Bt-Ck或A-Bt-C A层:一般厚度20~25cm,或者更厚一些,暗棕色 (10YR4/ 4~4/ 6),腐殖质含量10 ~30k/kg 。一般 质地为轻壤,多为粒状到细核状结构,疏松,植物或 作物根系较多,向下逐渐过渡。 B层:即心土层。厚度50~80Cm左右,颜色棕揭,即所 谓艳色的粘化层( 7.5YR4/6-5YR4/4)。一般中壤— 重壤,核状结构,较紧实,结构体外间或有胶膜,明 显程度因亚类而异,在Bt展中有时有假菌丝状的石灰 淀积,因此有可能将Bt层分为几个亚层。 C层:根据母质类型而有较大的变异,如黄土状母质则疏 松而深厚;如为石灰岩、沙岩等残积风化物质,则往 往有石灰质残积;如为花岗岩等残积风化物质,则往 往为微酸性;如在平原区,为其堆积物母质,而且有 一定地下水位影响而产生潴育化过程,并有小的铁锰 软质结核及锈斑等。
剖面特征 理化性质
褐土的主要特征是:表土呈褐色至棕黄色;剖面中、下部有粘粒和钙的积聚;呈中性(表层)至 微碱性(心底土层)反应。土壤剖面构型为有机质积聚层-粘化层-钙积层-母质层。
剖面特征
亚类 母质 棕壤 花岗岩 • • • • • 白浆化棕壤 片麻岩 • • • • 潮棕壤 黄土 • • • •
成土过程比较
棕壤具有明显的淋溶与粘化和生物富集成土过程。 1.淋溶与粘化 (1)在湿润气候下,成土过程中产生碱金属和碱土 金属等易溶性盐类均被淋溶,棕壤土体中已无游离 碳酸盐存在,土壤胶体表面部分为氢离子吸附,因 而产生交换性酸,土壤呈微酸至酸性反应。但在耕 种或自然复盐基的影响下,土壤反应接近中性,盐 基饱和。
53 49.1 53.1
1.1 0.8 0.89
18.9 16 13.4
0.87 0.56 0.45
5.4 3 2.2
0.81 0.56 0.52
35.7 32.6 25.2
79.1 71.2 50.6
28.4 18.7 16.5
93.1 98.2
12~30
54.5
0.98
14.7
0.47
2.6
0.53
成土过程比较
伴随着淋溶与淀积过程,在褐土剖面的中下 层形成一个钙积层。
成土过程比较
剖面特征
棕壤剖面特征:
理化性质
棕壤在上述成土条件和成土作用下,形成的剖面基本层次 构造是O-A-Bt-C;
O层:枯枝落叶层,开垦以后,此层即消失;
A层:腐殖质层,厚度15~25cm,暗棕色(7.5YR3/4), 腐殖质含量1%~3%,多为细沙壤土,粒状或屑粒结构, 疏松、根多、无石灰反应。
1.土壤机械组成:土壤质地因母质类型不同而变化较大,发育于片麻岩、花岗岩等岩 石风化残积物上的棕壤质地较粗,表土层多为沙壤土或壤质沙土,剖面中部多为粉质 壤土,而坡积物或黄土状母质发育的棕壤,质地较细,表层为粉质壤土,剖面中部为 粘壤土或更粘。但总的来说,在发育良好的棕壤中,由于粘化作用而使淀积层质地普 遍偏粘。
27
48
17.1
30~80
57.56
2.9
0.68
27.1
57.7
18.6
全量铁锰(Fet、Mnt),游离铁锰(Fed、Mnd)和活性铁锰(Feo、Mno)均有明显淋 80~170 58 1.15 16.5 0.54 2.2 0.71 28.4 溶淀积现象,即其含量有随深度而增加的趋势。铁锰的游离度较高,Fed/Fet大体在 51.3 25%~35%之间,Mnd/Mnt为50%~70%;铁的活化度(Feo/Fed)多低于15%,个别可达 16%~18%,而锰的活化度(Mno/Mnd)则甚高,可达100%。
剖面特征 理化性质
2.矿物分析:棕壤的粘土矿物以水云 母为主,还有一定量的蒙脱石、 高岭石和少量的蛭石与绿泥石。 粘粒(<0.001mm的SiO2/Al2O3 一般为2.33,全量铁锰(Fet、 Mnt),游离铁锰(Fed、Mnd) 和活性铁锰(Feo、Mno)均有明 显淋溶淀积现象,即其含量有随 深度而增加的趋势。铁锰的游离 度较高,Fed/Fet大体在 25%~35%之间,Mnd/Mnt为 50%~70%;铁的活化度 (Feo/Fed)多低于15%,个别 可达16%~18%,而锰的活化度 (Mno/Mnd)则甚高,可达 100%。褐土则上下变化不大,不 论是铁锰的游离度或活化度均较 棕壤低,这也是棕壤和褐土的区 别之处。
成土过程比较
棕壤的PH值整体明显低于褐土,因此,棕壤呈酸性,褐 土呈碱性
成土过程比较
(2)原生矿物风化形成的次生硅铝酸盐粘粒,随土壤渗漏水下移 并在心土层淀积形成粘化层,其粘粒(<0.002mm)含量与表层 比>1.2。据微型态观察,剖面中、下部长在骨骼颗粒面、土壤结 构体面和孔壁上有岛状、带状、指纹状、流状、泉华状定向粘粒 胶膜。在骨骼颗粒面、孔壁上也有纤维状光性定向胶膜。因此, 棕壤的粘化层是由于残积粘化与淀积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3)在粘粒形成和粘粒悬移过程中,铁锰氧化物也发生淋移。全 量铁锰、游离铁锰和活性铁锰自表层向下略有增加的趋势,表明 铁锰氧化物有微弱向下移动的特征。因此,棕壤的心土呈鲜艳的 棕色;所以,棕壤的成土过程也可称之为棕壤化过程。
理化性质(棕壤)
深度cm 0~1 15~33 33~45 45~80 80~100 100~120 0~18 18~23 23~31 31~65 65~85 0~15 15~24 24~56 56~95 95~120 有机碳(g\kg) 3.5 2.4 3.3 2.5 0.9 0.9 5.4 2.2 5.8 1.7 0.5 17 7.9 7.4 8.5 10.6 158 175 382 366 302 149 56 52 116 326 359 88.1 200.9 227.7 257.4 283.1 粘粒 1 1.10 2.42 2.31 1.19 0.94 1 1.02 2.28 6.39 7.04 1 2.28 2.58 2.92 3.21 粘化率

深度 (cm) 0~16
全量氧化物(g\kg) Fe2O3 51.6 MnO 0.46
离氧化物(g\kg) Fe2O3 12.1 MnO
活性氧化物(g\kg) Fe2O3 1.8 MnO 0.32
游离度% Fe2O3 23.4 MnO
活化度% Fe2O3 15.2 MnO
辽宁 锦县
16~47 47~82 82~125 125~23 0 辽宁 建昌 0~10
中国褐土与棕壤分布图
成土条件比较
• 1.棕壤成土母质多为非石灰性的残积坡积物和土状堆积物。非 石灰性残积物以岩浆岩为主,变质岩次之,而沉积岩较少。非 石灰性土状堆积物包括黄土、洪积物等。一般来说,棕壤成土 母质以花岗岩和片麻岩的风化物为主,其次为普通的砂页岩、 片岩、正长岩等风化物。由这些岩石构成的山地、丘陵的坡面 上,为残积、坡积物;山麓和山前倾斜平原,为厚层洪积、冲 积物,二者均成棕壤。 • 2. 棕壤形成的气候条件:棕壤主要分布区属于暖温带湿润半湿 润季风区,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水热同步、干湿分 明。
29 31.6 42.7 39 43.6
0.62 0.49 0.59 0.55 0.8
11.4 13.7 17.3 18.3 15.2
0.43 0.46 0.44 0.47 0.56
2.2 2.1 2.6 2.4 2.9
0.37 0.34 0.34 0.35 0.37
42.7 43.4 40.5 46.7 34.9
69.4 93.9 74.6 85.5 70
18 15.4 15.2 13.2 19.1
86 73.9 77.3 74.5 66.1
10~31
31~87
51.3
54. 5
0.5
0.8
21.2
19.5
0.25
0.54
3.7
5.2
0.15
0.35
41.3
35.7
50
67.5
17.6
26.6
60
64.8
87~115 115~13 0 山东 泰安 0~12
成土过程比较
发育良好的棕壤剖面均有淋溶淀积现象。 剖面上部形成淋溶层,粘粒含量减少;剖 面中下部形成淀积层,粘粒含量增加。
成土过程比较
2.生物积累作用 棕壤在湿润气候条件和森林植被下,生物富集作 用较强,积累大量腐殖质,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 为50g/kg左右。但耕垦后的棕壤,生物富集明显 减弱,表土有机质含量锐减。例如从费县塔山 (h600m)以赤杨和辽东桤木为主的落叶阔叶林下 采的酸性棕壤剖面,0~5cm有机质含量高达 8.28%,29~59厘米还含2.63%。但是,棕壤森 林遭破坏的情况严重影响生物积累作用的强度。 垦殖以后的棕壤,生物积累作用虽因经营集约与 否有所不同,但总的说来,不如森林植被条件下 积累作用强烈。
成土条件比较
2.气候条件:属于暖温带半湿润的大陆性季风 气候区,年均温10~14℃,年降水量 500~800mm,年蒸发量1500~2000mm。
3.自然植被是辽东栎、洋槐、榆树、柏树等为 代表的干旱和酸枣、荆条为代表的灌木草原。 目前是中国北方的小麦、玉米、棉花、苹果 的主产区,一般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成土过程比较
山东地区褐土粘化层一般从40cm~100cm, 厚度约60~70cm,粘化层的层位深而且厚。
成土过程比较
2.钙化作用 它是指碳酸盐在土体中淋溶、淀积的过程。它一般发生在干 旱、半干旱的气候条件下,母质中易溶盐类大部分淋失,而 硅、铁、铝等氧化物基本未发生移动,钙、镁化合物则在土 体中发生淋溶与淀积,并在土体中下层形成一个钙积层。在 半干润条件下,原生矿物的风化首先是大量的脱钙阶段,这 个风化阶段的元素迁移特点是CaO、MgO>SiO2和R2O3的 迁移。但由于半干润季风气候的特点,一方面是降水量小, 另一方面是干旱季节长,土体中带有Ca(HCO3)2水流的CO2 分压势到一定深度即减弱而导致CaCO3的淀积,其深度一般 与其降水量呈正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