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反应的处理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步骤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步骤
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治疗方式,但有时也会发生不良反应。
正确处理输血不良反应对于患者的安全和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档将介绍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步骤。
1. 停止输血并评估患者症状
一旦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症状,立即停止输血。
医务人员应当仔细观察患者,并记录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如发热、呼吸困难、皮肤红斑等。
评估患者是否需要急救处理。
2. 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
可能的急救措施包括:
- 维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 控制患者的严重出血
- 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如抗组胺药物、肾上腺素等
- 给予输液以维持血压和血容量
3. 完善输血记录和报告
医务人员应当及时记录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症状和处理措施,以及患者的个人信息。
这些记录对于后续的管理和报告非常重要。
4. 与输血部门联系并报告
医务人员应当及时与输血部门联系,向他们报告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
提供详细的病例信息和处理措施,以帮助输血部门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改进。
5. 给予适当的教育和支持
输血后不良反应对于患者来说可能是一次严峻的经历。
医务人员应当与患者和家属交流,提供必要的教育和支持,解答他们可能有的疑虑和问题。
6. 成立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小组
医疗机构可以成立专门的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小组,负责统一的
管理和处理。
该小组可以定期开会讨论和总结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以上是输血不良反应处理的基本步骤,医务人员应当在相关训
练和指导下,熟悉并正确执行这些步骤,以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医院输血反应应急处置措施

医院输血反应应急处置措施
(1)现场处置
1)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管,改换生理盐水,并保留未输完的血袋,以备检验。
2)报告医生及护士长。
3)准备抢救药品及物品,配合医生进行紧急救治,遵医嘱给药。
4)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做好记录,安慰患者,减少患者焦虑。
5)若为一般过敏反应,情况好转者可继续观察并做好记录。
6)怀疑溶血等严重反应时,将保留血袋及抽取患者血样一起送输血科。
7)按要求填写《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单》上报输血科。
7)患者家属有异议时,立即按有关程序对输血器具进行封存。
9)48小时内上报不良事件,护士长组织科室人员讨论发生输血反应的原因,吸取经验教训。
(2)流程。
输血反应应急处理预案

输血反应应急处理预案一、前言输血作为一种重要的医疗手段,在挽救患者生命、治疗疾病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然而,输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即输血反应。
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提高输血治疗的效果,特制定本输血反应应急处理预案,以确保在输血反应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处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患者的损害。
二、输血反应的分类及临床表现(一)发热反应这是最常见的输血反应之一,多发生在输血后 1 2 小时内。
患者常表现为发冷、寒战、发热,体温可高达 38 41℃,同时可能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二)过敏反应轻者表现为皮肤瘙痒、红斑、荨麻疹;重者可出现喉头水肿、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等。
(三)溶血反应这是最严重的输血反应,通常在输血后立即或数分钟内发生。
患者会出现腰背部疼痛、寒战、高热、呼吸困难、血红蛋白尿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休克、急性肾衰竭甚至死亡。
(四)细菌污染反应患者会出现发冷、发热、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败血症休克。
(五)循环超负荷患者可出现急性左心衰竭、肺水肿等症状,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咯粉红色泡沫痰等。
三、应急处理原则(一)立即停止输血一旦发现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器,输入生理盐水保持静脉通路通畅。
(二)及时报告医护人员应立即向科室负责人、输血科及医院相关部门报告输血反应情况。
(三)对症处理根据输血反应的类型和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对症处理措施,以缓解患者的症状,挽救患者生命。
(四)查明原因在对患者进行紧急处理的同时,应尽快查明输血反应的原因,以便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四、应急处理流程(一)发热反应的处理1、立即停止输血,但保持静脉输液通畅。
2、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每 15 30 分钟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一次。
3、对症处理:发冷、寒战者给予保暖;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冷敷等,必要时遵医嘱使用解热镇痛药。
4、遵医嘱应用抗过敏药物,如异丙嗪 25mg 肌肉注射或地塞米松 5 10mg 静脉注射。
输血反应整改措施(共3篇)

输血反响整改措施〔共3篇〕第1篇:输血反响时应急措施澜沧县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输血反响时应急措施1.立即停顿输血,更换输液管,改换生理盐水。
2.报告医生并遵医嘱给药。
3.假设为一般过敏反响,情况好转者可继续观察并做好记录。
4.必要时填写输血反响报告卡,上报输血科。
5.疑心溶血等严重反响时,保存血袋并抽取考试,大搜集整理患者血样一起送输血科。
6.患者家属有异议时,立即按有关程序对输血器具进展封存。
【程序】立即停顿输血→更换输液管→改换生理盐水→报告医生→遵医嘱给药→严密观察并做好记录→必要时填写输血反响报告卡→上报输血科→疑心严重反响时→保存血袋→抽取患者血样→送输血科输血不良反响,按以下程序处理:立即停顿输血,改输等渗盐水,维持静脉通道,首先报告值班医师或经治医师,及早采取相应检查和治疗措施。
假设主要表现为寒颤、发热,而无血压下降,可能为发热反响.可给解热镇静药,并作对症处理,如寒颤时保暖,发热时物理降温;假设表现为荨麻疹、皮肤潮红发痒、一般无血压下降和发热者,可能为过敏反响,可给抗组织胺药和镇静药.大多数可以缓解,个别病例伴有呼吸困难、哮喘,喉头水肿、血压下降者(注意与循环过荷引起的肺水肿鉴别,后者颈静脉怒张,大量泡沫痰,病人多为幼儿或老年人,心肺功能不全)甚或过敏性休克者,按过敏性休克处理,必要时行喉插管或气管切开;假设为肺水肿,那么应立即停顿输血输液.半坐位,四肢轮流扎止m带,吸氧,利尿.必要时可放血;假设病症来势凶险,腰痛(处于麻醉中可无明显腰痛),血压急剧下降,或伴有手术创面广泛渗血,应疑及溶血反响或细菌污染反响.应立即通知输血科,并报告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
迅速成立抢救和特护小组,同时抽取受血者和血袋内余血标本作离心观察札浆颜色、测定游离血红蛋白、复查血型、穿插配血试验、检测尿常规及血红蛋白、细菌涂片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以便快速诊断和及早救治.并亲密注意观察和记录尿色和尿量,假设随后出现葡萄酒色或酱油色血红蛋白尿.或报告有血型错误或血浆呈红色,应尽快采取抗休克和保护肾功能措施防止急性肾功能衰竭,必要时紧急换血:假设报告血液涂片发现细菌,病人高热、有中毒性休克征象.应尽早采取抗休克措施和静脉滴注大剂量高效抗生素.病情严重者,可考虑换血。
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流程与紧急救援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流程与紧急救援措施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程序,用于补充患者的血液量和重要成分。
然而,输血过程中也可能发生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输血反应和感染等。
因此,正确处理输血不良反应并采取紧急救援措施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步骤和相应的紧急救援措施。
1. 接收患者和监测在输血前,护士或医生应对患者进行评估,并核对患者身份和血型信息。
同时,确保有足够的医疗设备和药物来处理不良反应。
在输血过程中,床旁护士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和呼吸频率等。
2. 早期识别不良反应当患者正在输血时,床旁护士需要时刻留意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症状。
这些症状可能包括面部潮红、寒战、呼吸急促、胸闷、恶心、呕吐、失去意识等。
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症状,立即停止输血过程。
3. 停止输血并保持通畅当发现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时,立即停止输血过程,并确保输血管道通畅。
检查输血管道是否堵塞或扭曲,必要时更换输血管道或调整输血速率。
4. 建立通畅的气道并保证呼吸一旦发现患者呼吸困难或出现症状,立即确保患者的气道通畅。
将患者头部稍微后仰,并使用人工气道或其他呼吸辅助设备,如呼吸囊或氧气面罩等。
5. 给予适当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不良反应类型,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
例如,对于过敏反应,可以考虑使用抗组胺药物如氯苯那敏或异丙嗪,并根据需要使用肾上腺素等。
对于输血反应,可以考虑使用镇痛剂、镇静剂或其他合适的药物。
6. 寻求专业帮助在处理输血不良反应时,床旁护士或医生应该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
这可能包括与输血专家或血液学家进行电话咨询,或者召集急救团队和其他医疗人员提供进一步的支持。
7. 记录和报告处理完输血不良反应后,护士或医生应该详细记录患者出现的症状、采取的措施和治疗效果。
这些记录将有助于后续的评估和改进。
同时,及时将不良反应报告给相关的医疗机构和血液安全团队。
总结: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流程与紧急救援措施是确保患者安全的关键步骤。
输血不良反应的应急处理方案及步骤

输血不良反应的应急处理方案及步骤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程序,用于补充患者体内缺乏的血液成分。
然而,有时在输血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不良反应。
为了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医务人员需要掌握应急处理方案及步骤,以便迅速应对不良反应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输血不良反应的常见类型,以及应急处理方案及步骤。
一、输血不良反应的常见类型1. 过敏反应:患者对输血所用的血液成分产生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发红、发痒,呼吸急促,严重者可引发休克。
2. 发热反应:患者在输血后出现体温升高,通常伴随寒战、头痛等症状。
3. 血清学反应:包括输血相关肺损伤、输血相关急性肝损伤等严重、罕见的反应。
4. 微观凝块形成:输血后患者血管发生微观凝块形成,容易引发栓塞。
二、应急处理方案及步骤1. 停止输血: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医务人员应立即停止输血。
2. 维持通畅呼吸道:检查患者的通畅呼吸道,确保患者能够正常呼吸。
3. 监测生命体征:及时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和呼吸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4. 给予氧气:对于呼吸困难或氧饱和度下降的患者,应向其提供高浓度氧气。
5. 使用抗过敏药物:若发生过敏反应,应立即给予抗过敏药物,如抗组胺药物等。
6. 打开静脉通路:为了给予可能需要的药物治疗,打开静脉通路,以备应急处理时使用。
7. 暂停输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务人员可以暂停输血,观察患者的症状是否缓解。
8. 寻求专业帮助:根据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及时寻求相关专业医生的帮助和指导。
9. 记录和报告:及时记录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症状、处理方法等信息,并向上级医务人员做好报告。
三、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措施1. 评估患者风险:在输血前,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评估,了解其过敏史、病史等相关信息,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 选择合适的血液成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血液成分进行输血,以降低不良反应的风险。
3. 严格遵循输血操作规范:医务人员在输血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循相关规范,如正确核对患者信息、检查输血品质等。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5篇)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1、输液反应的处理的处理报告制度当病人可以发生或发生输液反应时,及时报告值班医生,积极配合对症治疗,如寒颤者给予保暖,高热者给予冰敷,必要时吸氧,并按医嘱予药物处理,同时做好以下检查工作:(1)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工作操作规程,并药物配伍禁忌。
(2)立即停止输液,启用新的输液器,改用静脉滴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并通知值班医生。
(3)配合值班医生,对症治疗、抢救。
(4)根据医嘱留取标本及抽血培养。
(5)检查液体质量,输液瓶是否有裂缝,瓶盖是否有松脱:记下药液,输液器及使用注射器的名称、计量、厂家、批号,用消毒毛巾把输液瓶、输液器包好,送检验科做相关检查。
(6)上述各项均应填写输液反应报告表,____小时内上报护理部药剂科,并做好护理记录及交班工作。
(7)准确记录病情变化及处理措施。
2、输血反应的处理报告制度书写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1)立即停止输血,用新的注射器静脉滴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
(2)立即通知值班医生,报告医务科、护理部,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3)将血袋连输血器用消毒毛巾包好送血库。
(4)准确做好护理记录。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2)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受血者出现的不良反应。
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发热反应、输血相关肺损伤、输血相关感染等。
处理输血不良反应的具体措施如下:1. 根据病情轻重,及时暂停输血。
对于轻度不良反应可停止输液,观察病情是否改善;对于严重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液,给予适当的急救措施。
2. 给予适当的治疗,如抗过敏药物、退热药物、利尿剂等。
3. 根据病情和不良反应类型,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不良反应。
4. 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定期监测生命体征。
回报制度是指当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时,医院或血库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报告。
常见的四大输血反应及处理方法

常见的四大输血反应及处理方法首先,我们来讨论最常见的输血反应之一——发热。
输血后出现发热是一种常见的输血反应,可能是由于输血过程中细菌感染或输血制品中的致热物质引起的。
处理方法包括立即停止输血、留取输血袋和管道以供检查、测量体温并记录、及时通知医生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此外,应及时留取血样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指导后续治疗。
其次,我们要讨论的是过敏反应。
输血后出现过敏反应是由于受血者对输血制品中的某些成分产生过敏反应所致。
过敏反应的表现有皮肤瘙痒、荨麻疹、呼吸困难等。
处理方法包括立即停止输血、予以抗过敏药物治疗、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生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在处理过敏反应时,医务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避免病情恶化。
第三,我们要介绍的是溶血反应。
输血后出现溶血反应是由于受血者与供血者之间的血型不匹配或输血制品质量不合格所致。
溶血反应的表现有发热、寒战、尿色变深等。
处理方法包括立即停止输血、留取输血袋和管道以供检查、及时通知医生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在处理溶血反应时,医务人员应及时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以确定输血受血者的血型和抗体情况,从而指导后续治疗。
最后,我们要讨论的是细菌感染反应。
输血后出现细菌感染反应是由于输血制品中的细菌污染所致。
细菌感染反应的表现有发热、寒战、恶心、呕吐等。
处理方法包括立即停止输血、留取输血袋和管道以供检查、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及时通知医生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在处理细菌感染反应时,医务人员应及时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确定感染的细菌种类和药物敏感性,从而指导后续治疗。
总之,输血反应是一种常见的不良反应,需要及时处理。
在处理输血反应时,医务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避免病情恶化。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大家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处理输血反应,保障受血者的健康和安全。
患者发生输血反应时的应急预案

患者发生输血反应时的应急预案
《患者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
患者在接受输血过程中发生输血反应是不可避免的情况。
对于医护人员来说,及时处理输血反应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是针对患者发生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
一、及时停止输血
发现患者出现输血反应的症状时,首先要立即停止输血,并告知输血科医生和其他相关医护人员。
二、确保患者安全
将患者从输血台上移开,保持呼吸道通畅并转移到能够及时处理的急救车上或急救室。
同时,保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给予氧气吸入和监测血压。
三、采取相应措施
根据患者出现的输血反应类型,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如果是过敏反应,可以给予抗过敏药物;如果是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要及时进行氧气治疗;如果是输血相关急性溶血反应,要立即停止输血并进行相应治疗。
四、记录并报告
及时将患者发生输血反应的情况记录在病历中,并报告给主治医生和输血科医生进行评估和处理。
五、落实预防措施
对于发生输血反应的患者,要及时进行抗体筛查和交叉配血,以及加强输血前的临床评估和护理监控,以降低输血反应的发生率。
在患者接受输血时,医护人员必须严格遵守输血操作规范,严密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处理患者出现的输血反应,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患者发生输血反应时应急预案(精选)2024

引言概述: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现象。
输血反应的发生可能是由于输血血液的成分不匹配、输血前未检测相关的抗体、输血过程中出现感染等原因引起的。
患者发生输血反应时,应该采取及时有效的应急预案来处理。
本文将详细介绍患者发生输血反应时的应急预案。
正文内容:第一大点:分类及临床表现1.基于反应的发生时间,输血反应可分为即时输血反应和迟发型输血反应。
即时输血反应发生较快,临床表现明显。
迟发型输血反应在输血后48小时至数周内出现。
2.输血反应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寒战、皮肤潮红、呕吐、呼吸困难等。
严重的反应可能会导致休克、肺水肿、溶血性贫血等并发症。
第二大点:应急预案的制定与培训1.医院应制定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明确相关流程和责任分工。
预案应该包括患者临床表现的评估、处理步骤、相应药物的使用等内容。
2.医院应对相关人员进行应急预案的培训,包括输血科医生、护士和相关医疗人员。
培训内容应涵盖如何判断输血反应的严重程度、处理不同类型的输血反应等。
第三大点:急救措施1.对于即时输血反应,首先应停止输血;其次应立即检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评估反应的严重程度,根据患者病情采取相应的措施。
2.对于迟发型输血反应,应及时通知输血科医生,并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处理。
可能需要进行血液检测和其他辅助检查,以确定是否需要继续输血治疗。
第四大点:使用相应药物1.对于轻度的输血反应,可能只需要给予对症治疗,如止痒药、抗组胺药等。
2.对于严重的输血反应,可能需要使用抗休克药物、呼吸支持、血浆置换等治疗措施。
具体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个体化制定。
第五大点:记录和报告1.在患者发生输血反应后,应及时记录相关信息,包括患者病历、输血记录等。
记录应准确、完整,以便日后的分析和研究。
2.医院应建立严格的输血反应报告制度,及时上报输血反应的情况,以便对病例进行追踪和总结,改进输血质量管理。
总结:患者发生输血反应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并发症,正确应对输血反应是保证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
输血反应的处理措施

输血反应的处理措施目录CONTENCT •输血反应概述•急性输血反应处理•慢性输血反应处理•特殊类型输血反应处理•药物治疗与辅助措施•总结与展望01输血反应概述定义与分类定义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出现了与输血相关的新的异常表现或疾病,包括发热、过敏、溶血、细菌污染等。
分类根据反应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输血反应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类。
轻度反应包括发热、寒战、头痛等;中度反应包括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等;重度反应包括急性肺损伤、输血相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
发生率及危害程度发生率输血反应的发生率因受血者情况、血液制品质量、输血操作等因素而异。
一般来说,随着输血技术的不断改进和血液制品质量的不断提高,输血反应的发生率已经显著降低。
危害程度输血反应的危害程度因反应类型和严重程度而异。
轻度反应一般对受血者影响不大,而中度和重度反应可能对受血者的生命造成威胁,需要及时处理。
01020304保证血液制品质量规范输血操作个体化输血方案加强监测和报告预防措施重要性根据受血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输血方案,减少不必要的输血和降低输血反应的风险。
严格遵守输血操作规程,避免操作失误导致的输血反应。
严格筛选献血者,确保血液制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加强对输血反应的监测和报告,及时发现和处理输血反应,保障受血者的安全。
02急性输血反应处理对症处理给予物理降温,如冰敷、酒精擦浴等,必要时使用解热镇痛药物。
查明原因进行血培养、交叉配血试验等相关检查,以明确发热原因。
预防措施严格掌握输血指征,避免不必要的输血;使用去白细胞的血液制品;在输血前给予抗过敏药物等。
减慢输血速度,给予抗过敏药物,如苯海拉明、异丙嗪等。
轻度过敏反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路,给予抗过敏药物及糖皮质激素治疗,如地塞米松等。
中重度过敏反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等急救措施。
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等严重过敏反应进行过敏原检测等相关检查,以明确过敏原因。
患者发生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及流程

患者发生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及流程输血反应是指在输注血液或血液制品后,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现象。
输血反应分为急性输血反应和慢性输血反应两种。
急性输血反应通常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24小时内发生,包括过敏反应、输血相关肺损伤(transfusion-related acute lung injury, TRALI)、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nsfusion-associated circulatory overload, TACO)、输血相关感染等。
慢性输血反应常常在输血后的较长时间内发生,主要是由于长期输血引起的铁负荷过重所致,包括铁过载、传染性疾病的传播等。
为了及时有效地处理输血反应,医疗机构应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及流程。
以下是一份关于患者发生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及流程的示范:一、应急预案:1.建立输血反应的监控系统:包括对输血患者进行常规观察和监测,定期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测,如血液学检查、肝功能检查等。
3.建立输血反应的处理流程:指定专人负责处理输血反应的相关事宜,包括设立应急处理小组、明确职责分工等。
二、应急处理流程:1.发生输血反应后,医护人员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护患者的生命体征,维持稳定的呼吸、循环和体温。
3.检查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脉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并分析是否与输血反应有关。
4.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输血反应的类型,选择相应的处理措施,如抗过敏药物、支持治疗等。
5.及时对输血袋和患者进行血样标本采集,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以确定输血反应的原因。
6.在完成相关处理后,应及时向医务部门上报输血反应的情况,包括输血反应发生的时间、症状、处理过程等。
三、记录与分析:1.记载患者输血反应的详细情况,包括输血反应的类型、发生的时间、症状、体征、处理过程等。
2.对输血反应进行分类,如过敏反应、TRALI、TACO等,并进行统计和分析。
3.根据输血反应的发生情况,分析其原因和可能的预防措施,并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及程序当发生输血反应时,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1.停止输血,更换输液管,并更换生理盐水。
2.报告医生并遵医嘱给药。
3.对于一般性过敏反应,情况好转者可继续观察并记录。
4.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卡,并上报医务科和血库。
5.对于怀疑溶血等严重反应的情况,应保留血袋并抽取患者血样一起送往血库。
6.如果患者家属有异议,应立即按照有关程序对输血器具进行封存。
临床紧急用血预案为了保障紧急抢救患者的情况下,能够快速、安全地输注临床血液,制定了紧急用血工作预案。
该预案编制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艾滋病防治条例》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该预案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统一领导,分工负责。
严格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临床紧急用血进行管理,确保输血安全。
为了确保紧急用血的顺利实施,成立了临床紧急用血协调小组,其中组长为医务科主任,副组长为检验科主任,成员为各临床科室主任。
该预案的职责如下:1.医务科主任负责紧急输血应急工作的统一领导、决策和现场指挥。
2.医务科负责各科室协调与信息上报,并监督执行预案。
3.输血科负责预案的具体实施。
4.其他各科主任具体负责各部门的应急工作。
在紧急情况下,应采取以下措施:1.经治医师应首先为患者建立通畅的静脉通路,最好进行静脉插管,通过该插管采集供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病毒筛查试验用的血标本,并同时通知输血科做好紧急用血准备。
2.输血科在确认库存血液不足时,应立即与采供血机构联系,说明哪种血液不能满足紧急输血的需要。
3.如果有多名医护人员处理多名伤员,此时应指定1名医师负责血液申请并与输血科联络。
每个患者的血标本和输血申请单上应清楚地标明患者姓名和住院号号。
若无法识别患者(如患者昏迷),可在病案号的基础上加紧急人院号(如01号、02号……),避免在确认受血者身份和粘贴血标本标签时出错。
4.如果在短时间内发出另外一份针对同一名患者的《临床输血申请单》,应使用与第一份《临床输血申请单》和血标本上相同的标识编号,以便输血科技术人员确认处理的是同一名患者。
5.医院输血科应急预案输血不良反应标准和应急处理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标准和应急处理措施总则1、疑似有输血反应时,护师(士)应立即停止输血并报告主管医师或值班医师,医师根据情况决定是否继续输血或查明输血反应原因或决定纠正处理。
2、对严重的输血反应应及时向上级医师或科主任汇报,同时向检验科及医务科报告,并将保留血袋及抽取患者血样一起送检验科,以供登记、调查、随访、追溯。
3、对输血反应患者,按输血反应相关流程处理与调查,认真记录反应处理过程,填写输血不良反应调查反馈单,上报检验科及医务科。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应急处理措施一、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1、临床表现:发热、低血压、休克、支气管痉挛、DIC和肾功能衰竭等。
2、怀疑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执行以下程序:(1)停止输血,更换输血器,用生理盐水保持静脉通路畅通。
(2)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3)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
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从另一只手臂集的血样(1份不抗凝,1份抗凝))血样、输血器连同剩余的血液、收集的新鲜尿样和以及有关的申请单送检验科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试验);(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5) 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6)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3、一旦怀疑因血型不合引起的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应由经治医师积极治疗,治疗原则如下:(1)迅速补充血容量。
(2)应用速效利尿剂。
(3)应用多巴胺。
(4)碱化尿液。
(5)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大剂量免疫球蛋白。
(6)病情严重者施行换血或血浆臵换疗法。
(7)有急性肾功能衰竭应进行透析治疗。
输血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

输血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受血者出现的不良反应。
输血反应根据发生的机制和临床症状可分为急性输血反应和迟发性输血反应。
急性输血反应是指发生在输血后的24小时内的不良反应,临床症状多种多样,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迟发性输血反应是指输血后24小时至30天内发生的不良反应,临床症状较轻,但是可能对受血者的健康造成慢性危害。
下面是一份输血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供参考。
一、应急预案1.实施输血前的临床评估,防止输血不再需要,并保证输血者有足够的循环血容量。
2.根据输血者的血型、抗体筛查和交叉配血结果,确保血型配对正确。
3.输血前检查输血品质、保存时间,防止输血品种错误或质量堪忧。
4.定期进行供者和受者的传染性疾病筛查,防止输血中传输病原体。
5.准备充足的紧急用血库存。
6.培训相关医务人员熟悉输血反应的症状和处理程序。
二、处理程序1.急性输血反应的处理程序:(1)停止输血:一旦发现输血反应,立即停止输血。
(2)保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如果需要,进行气道管理以保证患者呼吸。
(3)监测生命体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
(4)给予氧气:给予患者吸氧,维持氧饱和度。
(5)给予支持治疗:根据患者具体症状,给予适当的支持治疗,如抗过敏药物、补液等。
2.迟发性输血反应的处理程序:(1)停止输血:发现输血反应后,立即停止输血。
(2)监测生命体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
(3)给予支持治疗:根据患者具体症状,给予适当的支持治疗,如镇痛药、退热药等。
3.对于严重的输血反应(如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输血相关急性溶血反应等),应采取下列处理措施:(1)收集相关数据和样本:收集患者的血液样本和相应的输血袋残余血液样本以进行后续的实验室检查。
(2)首诊:将患者送至急诊科或重症监护室进行进一步处理。
(3)注射皮质激素:对于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等重症反应,给予患者注射大剂量皮质激素。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措施输血是临床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但是输血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某些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可能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治疗效果。
因此,在进行输血前,我们必须了解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和处理措施,做好准备工作,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成功。
一、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1、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输血不良反应的最常见类型,其主要表现为皮肤潮红、皮肤瘙痒、荨麻疹、呼吸困难、喉头水肿、血压下降、心跳加速等症状。
过敏反应的发生率约占输血不良反应的80%以上。
2、发热反应发热反应是指输血后患者体温升高达到38℃以上的现象。
发热反应可能会引起头痛、全身不适、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
3、输注反应输注反应是指输血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症状,通常在输血后10-15分钟内发生。
输注反应的症状包括发热、寒战、头痛、胸痛、恶心、呕吐、腹痛、呼吸急促等。
4、溶血反应溶血反应是指输血后患者的红细胞受到错误的识别和攻击,导致红细胞破裂和放出血红蛋白,从而引起一系列严重的生理和病理反应。
溶血反应会导致疼痛、发热、呼吸急促、心跳加速等症状。
二、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措施1、对过敏反应的处理针对不同严重程度的过敏反应,可以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对于轻度的过敏反应,可以停止输血,使用抗组胺药物进行治疗。
对于严重的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并进行大剂量的抗过敏治疗,并注意加强患者的呼吸道保护,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和呼吸机管理。
2、对发热反应的处理对于发热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安置患者在安静的环境中,严密观察患者的情况,并及时进行体温监测。
对于中度以上的发热反应,应使用抗感染药物和抗炎药物进行治疗,对症治疗可以缓解发热反应的症状。
3、对输注反应的处理对于输注反应要立即停止输血,安置患者在安静环境中,采用抗组胺药物、抗炎药物和肾上腺素等对症处理药物进行治疗。
4、对溶血反应的处理对于溶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安置患者在安静环境中,同时补充足够的输液。
在严重的溶血反应中,应采用血浆置换或血流动力学支持治疗,以及输注肾上腺素、补钙剂等药物进行治疗。
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及应急处理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及应急处理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接受者出现的与输血有关的不良反应,根据反应的发生时间可分为即时型和迟发型两种。
以下是输血不良反应的一般标准及应急处理措施:
1. 即时型输血不良反应:
- 定义:输血结束后30分钟内发生的不良反应。
- 症状:可出现发热、寒战、血压下降、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皮肤潮红、过敏反应等症状。
- 处理措施:
a. 停止输血,立即拔掉输血管。
b. 给予氧气,保证通畅的呼吸道。
c. 监测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保持静脉通路畅通。
d. 如果症状严重,可酌情使用抗过敏药物、扩容药物等。
2. 迟发型输血不良反应:
- 定义:输血结束后30分钟至数天内发生的不良反应。
- 症状:可出现发热、皮疹、血小板减少、溶血等症状。
- 处理措施:
a. 停止输血,立即拔掉输血管。
b. 监测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血压、心率等。
c. 针对症状进行治疗,如给予退热药、激素治疗、输注血小
板等。
无论是即时型还是迟发型输血不良反应,及时的处理和紧急干预是非常重要的,需要依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治疗,最好在
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处理。
同时,输血前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严格选择合适的血液制品,以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

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一、输血反应的概念输血反应是指输血过程中,受血者发生的与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
这些反应包括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反应等。
这些反应轻则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重则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制定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及时处理输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于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1. 发热反应发热反应是输血中常见的一种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输血后出现发热、寒战等症状。
对于这种情况,应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生,给予对症治疗。
同时,要对输血器具和血液制品进行仔细检查,查找引起发热的原因。
2. 过敏反应过敏反应也是输血中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输血后出现荨麻疹、呼吸困难等症状。
对于这种情况,应立即停止输血,给予抗过敏治疗。
同时,要对输血器具和血液制品进行仔细检查,查找引起过敏的原因。
3. 溶血反应溶血反应是一种严重的输血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输血后出现黄疸、血红蛋白尿等症状。
对于这种情况,应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生进行紧急处理。
同时,要对输血器具和血液制品进行仔细检查,查找引起溶血的原因。
4. 细菌污染反应细菌污染反应是一种严重的输血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输血后出现败血症等症状。
对于这种情况,应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生进行紧急处理。
同时,要对输血器具和血液制品进行仔细检查,查找引起细菌污染的原因。
三、预防措施1. 严格把关血液来源,确保血液质量。
2. 严格遵守输血操作规程,防止交叉感染。
3. 对受血者进行严格的输血前检查,包括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等。
4. 在输血过程中,要对受血者进行密切观察,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及时进行处理。
5. 对已经出现不良反应的受血者,要进行详细的记录和分析,以便总结经验教训,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四、总结输血反应是一种常见的临床问题,制定应急预案和采取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其发生率和危害程度。
在实际工作中,医护人员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输血工作,加强责任心和安全意识,提高专业技能和服务质量。
输血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输血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后,受血者出现的不良反应。
输血反应分为急性输血反应和迟发性输血反应两大类。
对于输血反应,我们需要有一套完善的应急预案和处理流程,以确保受血者的安全和健康。
下面将详细介绍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首先,当受血者出现输血反应时,医护人员应立即停止输血,但不中断输液通道,保持通畅。
同时,将输血袋和受血者的标本留样,并立即通知输血科医生进行处理。
其次,根据受血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症状,可分为不同类型的输血反应,如,过敏反应、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输血相关溶血反应等。
对于不同类型的输血反应,医护人员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针对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给予抗过敏药物,如,抗组胺药物或皮质类固醇等。
对于TRALI,需要立即停止输血,给予氧疗和支持治疗。
而对于输血相关溶血反应,应停止输血,给予大量输液和利尿等处理措施。
此外,医护人员还需要及时向输血科医生报告输血反应情况,并根据医生的指示进行进一步处理。
同时,对于严重的输血反应,还需要及时通知血液科医生和输血科主任,以便进行进一步处理和救治。
最后,对于受血者出现输血反应的情况,医院应建立完善的输血反应报告和记录制度,及时报告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并进行分析和总结,以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提高输血安全质量。
总之,输血反应是输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风险之一,但通过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和处理流程,可以有效应对输血反应,保障受血者的安全和健康。
希望医护人员能够严格按照预案和流程进行操作,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血反应及防治输血可以引起各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但是,只要严格掌握输血指征,遵守输血操作规程,大多数输血反应是可以预防的。
(一)免疫相关性输血反应1.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non-hemolytic febrile transfusion reactions, NHFTR)是指与输血有关,但不能用任何其他原因解释的1度或1度以上的体温升高,为最常见的输血反应。
NHFTR 多发生于反复输血或多次妊娠的受血者,体内产生抗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引起的免疫反应为其主要原因,一些细胞因子包括IL-1、IL-6、IL-8、TNF-α等起增强或协同作用。
临床一般表现为寒战、高热、皮肤潮红、头痛等,有时伴有恶心和呕吐,症状多在输血后1 小时发生,持续1-2小时后逐渐缓解,全身麻醉时很少出现发热反应。
预防有赖于严格执行无致热原技术与消毒技术,对已有多次输血史者输血前可肌注哌替啶(杜冷丁)50mg或异丙嗪25mg,或选用洗涤红细胞,也可采用一次性去白细胞输血器移除大多数粒细胞和单核细胞。
如已发现发热反应,要立即减慢输血速度,严重者应停止输血,并可给予物理降温和口服阿司匹林等治疗。
2. 过敏反应其原因可能是抗原抗体反应或是一种蛋白质过敏现象。
临床表现轻者皮肤红斑、瘙痒和荨麻疹,严重者可发生喉头水肿、哮嘴、呼吸困难、神志不清甚至过敏性休克等。
防治措施包括选择合适的献血员,有过敏性疾病者最好排除;献血员献血前4小时不吃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受血者有过敏史可在输血前半小时肌注异丙嗪50 mg,并尽量选用洗涤红细胞。
对已发生过敏反应者应停止输血,保持静脉输液通畅,可肌注异丙嗪50 mg 或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0.1~1ml,氢化可的松100~200 mg加于5%葡萄糖液静脉滴注,必要时行气管切开以防窒息。
3. 溶血反应这是输血最严重的并发症,可引起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常见原因为误输ABO 血型不匹配的红细胞所致,少数可能由于血液在输入前保存处理不当,如血液保存时间过长、温度过高或过低、血液受剧烈震动或误加入低渗液体致大量红细胞被破坏所致。
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输入异型血10~20 ml后病人即感头痛、胸痛、心前区压迫感、全身不适、腰背酸痛、寒战、高热、恶心、呕吐、脸色苍白、烦躁不安、呼吸急促、脉搏细速,甚至休克;随后出现血红蛋白尿、溶血性黄疸及异常出血。
若未能及时有效纠正休克,则出现少尿、无尿等急性肾功能衰竭症状。
麻醉中的手术病人由于无主诉症状,其最早征象是不明原因的血压下降、手术野渗血和血红蛋白尿。
症状轻者早期有时不易与发热反应相区别,典型者根据输血后迅速发生的上述表现多可即刻确诊。
当怀疑有溶血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核对受血者与供血者姓名和血型,抽取静脉血观察血浆色泽。
溶血者血浆呈粉红色。
同时作离心涂片检查,溶血时血清内含血红蛋白。
观察病人每小时尿量及尿色,溶血时尿呈褐色或深褐色,作尿血红蛋白测定可发现尿内血红蛋白收集供血者血袋内血和受血者输血前后血样本,重新作血型鉴定、交又配血试验及细菌涂片和培养以查明溶血的原因。
预防主要在于加强责任心,严格查对制度,加强采血、保存等管理,若发现血液有溶血及颜色改变应废弃不用。
此外,随着移植医学的发展,临床有可能遇到ABO血型不配的移植病人如何输血的问题,为预防该类病人的溶血反应,应掌握输入红细胞应与供受双方血浆相容,输人血浆应与供受双方红细胞相容两大原则。
如受者为A型,供者为O型时,输入红细胞应选择O型,输入血浆应选择A或AB型;如受者为A型,供者为B型时,输入红细胞应选择O型,输入血浆应选择AB型。
治疗的重点为:①抗休克:静脉输入血浆、低分子右旋糖酐或同型新鲜全血以纠正低血容量休克;静滴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300-600mg或者地塞米松10-30mg以控制过敏性体克; ②保护肾功能:血压稳定时静脉输注20%甘露醇(0.5~1 g/kg)或呋塞米(速尿)40-60mg,必要时每4小时重复1次,直到血红蛋白尿基本消失为止;静脉滴注5%碳酸氢钠250 m 以碱化尿液,促进血红蛋白结晶溶解,防止肾小管阻塞;③维持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④防治DIC:除应用右旋糖酐外,可静滴双嘧达莫和肝素治疗;⑤如果输入的异型血量过大或症状严重时可考虑血浆交换治疗;延迟性溶血反应(delayed h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s, DHTRS)多发生在输血后7~14 天,主要由于输入未被发现的抗体致继发性免疫反应造成。
临床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发热和贫血,黄疸和血红蛋白尿也常见。
一般症状并不严重,经对症处理都可痊愈。
近年,DHTRS 被重新重视主要是由于它可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临床表现有体温升高或下降,心律失常,白细胞溶解及减少,血压升高或外周阻力下降甚至体克、呼吸衰竭、ARDS 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应引起临床注意,一般可通过置换性输血治疗。
4. 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transfusion- related acute lung injury, TRAL)以往一直将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描述为“过敏反应”、“变应性肺水肿”等。
临床上TRAL 常与肺部感染、吸入性肺炎或毒素吸入等非输血所致的ARDS 难以区别。
TRALI 也有急性呼吸困难、严重的双侧肺水肿及低氧血症,可伴有发热和低血压,后者对输液无效。
这些症状常发生在输血后1-6小时内,其诊断应首先排除心源性呼吸困难。
与ARDS不同,TRAL 如能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插管、输氧、机械通气等),48-96小时内临床和生理学改变都将明显改善。
随着临床症状的好转,X线片示肺部浸润在1~4天内消退,少数可持续7 天。
TRALI的发生与年龄、性别和原发病无关,其发生机制现认为是供血者血浆中存在白细胞凝集素或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特异抗体所致。
输血时发生的急性呼吸困难是临床考虑的基础,一且心脏原因排除,应对供血者作淋巴细胞毒性试验、白细胞聚集试验及中性粒细胞抗体试验以提供证据。
将供血者血清与受血者的白细胞混合,如有反应,诊断即可成立,但即使试验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TRAIL (40%可无反应)。
预防措施,禁用多次妊娠供血者的血浆制作的血液制品,可减少TRALI的发生。
5. 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ransfusion associated graft versus host dieases, TAGVHD)是一种发病率低但致命的输血并发症。
它由存在于血制品中含有免疫能力的异体淋巴细胞所介导,在受体内迁移、增殖,进而引起严重攻击和破坏宿主体内细胞和组织的免疫反应。
TA-GVHD 的前提是宿主不能发动针对供者细胞成分的免疫反应,故患有严重免疫缺陷病、白血病或作为造血干细胞预处理时需应用细胞毒或免疫抑制剂者均为高危人群。
临床表现为发热38度以上、皮肤红斑、肝功能异常和严重的全血细胞减少、死亡率高90%),死亡的主要原因为严重感染。
由于TAGVHD的临床表现与其他疾病如感染、药疹等十分相似,易于误诊,加之治疗效果很差,因此重点在于防范高危病人发生TA-GVHD的可能。
预防的有效措施是用γ射线照射血细胞成分以去除免疫活性淋巴细胞,照射剂量为15-25 Gy。
6. 免疫抑制输血可使受血者的非特异免疫功能下降和抗原特异性免疫抑制,增加术后感染率,并可促进肿瘤生长、转移及复发,降低5年生存率。
输血所致的免疫抑制同输血的量和成分有一定的关系。
少于或等于3个单位的红细胞成分血对肿瘤复发影响较小,而异体大量输入全血或红细胞悬液则影响较大,故肿瘤病人受血应尽量小于3个单位。
另外,围术期输血因免疫抑制引起的术后感染也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
目前认为因输血免疫抑制引起的术后感染与血制品的成分和储存时间、血制品中白细胞的含量和活性、血浆中的生物活性物质、输血量均有关系。
围术期输血病人中,自体输血、去白红细胞输血者的术后感染率较低;而输注全血、未去除白细胞的红细胞和血小板者,术后感染率较高。
(二)非免疫相关性输血反应1. 细菌污染反应较少见,但后果严重。
常见的细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可在4-6度的血液冷藏期内迅速繁殖。
有时也可为革兰氏阳性球菌或所谓的“非致病菌”,由于毒性小,可能只引起一些类似发热的反应。
其原因有采血或输血时无菌技术不严,操作不规范;保存液、输血用具等消毒不严格或消毒后放置时间太长;献血员有化脓性病灶;血液在室温中放置时间太长或输血时间太长等。
临床表现轻者仅有寒战、发热,与发热反应不易区别;重者表现为烦躁不安、剧烈寒战、高热、呼吸困难、发绀、腹痛等,甚至可发生感染性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肺水肿,致病人短期内死亡。
快速诊断的方法是对血袋内剩余血液作直接涂片检查,同时进行病人血和血袋血的细菌培养,必要时可反复培养。
预防应严格执行采血、储血、输血的各项规章制度,凡血袋内血浆浑浊、有絮状物、血浆呈粉红色或黄褐色及血浆发现较多气泡者均应认为有细菌污染而不能使用。
如疑有细菌污染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在诊断明确前即应迅速抗感染和抗休克治疗,具体措施与感染性休克的治疗相同。
2. 循环超负荷大量快速输血可导致循环超负荷,甚至引起急性心力衰竭和肺水肿。
临床表现为心率加快、呼吸急促、发绀或咳吐粉红色泡沫痰,并可出现颈静脉怒张、中心静脉压增高及肺内湿啰音、奔马律等,尤其是心脏病病人、老年人、幼儿或慢性严重贫血病人。
循环超负荷后由于酸碱平衡、电解质紊乱也可导致各种心律失常,甚至室颜或心搏骤停。
预防在于对有心功能低下者,严格控制输血速度和输血量,严重贫血者输浓缩红细胞为主。
若已发生心力衰竭、肺水肿、心律失常等,应积极抢救。
3. 输血对肝的影响创伤或大手术如门静脉-腔静脉分流术时,失血量较大,当输入较多库血时,可使血内胆红素含量增加。
肝功能正常的病人,肝有能力将其排出,但肝功能不全的病人,可出现或加重黄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