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瘟病及其防治方案

合集下载

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水稻稻瘟病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病害,其危害性较大,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水稻稻瘟病,需要采取综合防治技术,包括选育抗病品种、合理施肥、间种间作、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结合使用。

下面将介绍一些关于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的方法。

一、选育抗病品种选育抗病品种是预防水稻稻瘟病的根本措施。

目前,已经选育出一些抗稻瘟病的水稻品种,如“金优1号”、“JY207”等。

这些品种中,含有一些对稻瘟病有抗性的基因,能够抵抗病害的侵袭。

在种植水稻时,应该选择这些抗病品种,以降低发生稻瘟病的概率。

二、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预防水稻稻瘟病的重要措施。

充分施肥可以增强水稻植株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要充分施用有机肥,提高土壤的肥力,为水稻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

要注意施用磷肥、钾肥,增强水稻的抗病能力。

三、间种间作间种间作是一种有效的防治稻瘟病的方法。

通过间作其他作物,如小麦、玉米等,可以打断稻瘟病的传播途径,减少病原菌的数量,降低其发生的风险。

间作其他作物也可以改善土壤环境,增强土壤的养分和水分的利用效率,提高水稻的生长环境。

四、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一种常用的防治稻瘟病的方法。

可使用一些杀菌剂,如多菌灵、恶露灵等,进行喷施防治。

在水稻生长的不同生育阶段,选用不同的杀菌剂和剂量,进行定期的防治。

要注意控制使用剂量,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并选择无毒环保的杀菌剂进行喷施。

五、合理田间管理合理的田间管理是预防水稻稻瘟病的关键。

要做好排水工作,保持田间排水畅通,降低土壤中水分积聚的风险。

要注意清除田间杂草,防止杂草传播病原菌,增加病害的发生风险。

要进行定期的田间检查,发现病害的早期症状,及时采取措施防治。

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水稻稻瘟病是水稻上的一种常见病害,会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针对水稻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种植技术和农业管理等方面,介绍水稻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一、生物防治1. 选用抗病品种利用抗病水稻品种是预防稻瘟病的重要途径。

目前,国内外培育出的许多抗稻瘟病品种,如中国的新优稻系列品种等,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抗稻瘟病的侵袭,降低病害发生的程度。

2. 利用生物防治剂生物防治剂是一种安全、环保的病虫害防治手段。

在水稻稻瘟病的防治中,可以利用一些对稻瘟病有特殊控制效果的生物防治剂,如拌种时可添加一定比例的拮抗真菌,如三、四生根霉等,能够有效控制稻瘟病的发生。

3. 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培育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可以采用有机肥、生物菌肥等措施来改善土壤环境,增加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数量,增强土壤的抵抗力,从而降低稻瘟病的发生。

二、化学防治1. 农药防治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如果病害发生严重,可适当使用农药进行防治。

一般来说,第一次喷药的时间以水稻拔节至抽穗前后为宜,喷洒间隔一般为7-10天,同时要避免连续使用同一类农药,以免产生抗药性。

2. 科学施药在使用农药时,一定要按照药剂的使用说明进行农药使用,选择合适的防治药剂和浓度。

同时要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气候条件等,合理控制施药量,不能盲目增加药剂浓度,以免造成农药过量残留,对水稻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三、种植技术1. 合理密植水稻适宜密植,这有利于提高水稻的光合效率,降低病害的发生。

但密植也容易造成植株间通风透光不畅,增加病害发生的风险。

应根据具体地区和品种选择合理的种植密度。

选择抗病力强的水稻品种进行种植是防治稻瘟病的重要途径之一。

抗病品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病害的发生,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3.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能够增强水稻的抗病能力,降低稻瘟病的发生。

在施肥时,应根据水稻的生长期和不同地区的土壤肥力情况,合理施用化肥和有机肥,避免施肥过量造成病害发生的风险。

水稻稻瘟病防治的方法

水稻稻瘟病防治的方法

水稻稻瘟病防治的方法一、症状表现稻瘟病是水稻的一种重要病害,在秧苗期至抽穗灌浆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叶片和穗颈。

叶瘟的典型症状是叶片上出现棱形、内灰白外黄色、中间有褐色坏死的病斑或圆形水渍状灰绿色病斑。

发生穗颈瘟时,穗颈上先出现灰黑色病斑,后全穗变成白色。

粒瘟发病早的谷粒颖壳变成灰白色,形成秕谷,发病晚的谷粒产生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

严重时可使米粒变黑。

二、防治方法对稻瘟病应防重于治,提倡综合防治技术。

首先要选种抗病、高产水稻品种。

其次,要合理施肥和灌水,注意氮、磷、钾肥配合施用,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

灌水掌握干干湿湿,促进根系生长。

生长中期防病应注意环境因素,如果早晨有雾,阴天多云,空气湿度大,下雨后突遇高温、高湿、强光照等条件时,应及时打药,预防稻瘟病发生。

田间施药重点应放在预防危害性较严重的穗颈瘟。

在水稻孕穗末期或破口初期(抽穗5%)喷施第一次药,齐穗期喷施第二次药,每亩喷药液60~70公斤。

常用药剂(选用其中一种)及每亩用量为:75%的三环唑250克,70%的甲基托布津100克,稻瘟肽150克,40%的稻瘟净150~200克,40%的异稻瘟净125~150克。

不同药剂要交替施用。

三、稻瘟病防治4要点稻瘟病是水稻的重要病害,在广东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

病害流行年份一般使水稻减产10%—20%,严重的减产40%—50%,甚至使稻株整片枯死,颗粒无收。

稻瘟病在水稻的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

尤以苗期、分蘖盛期和抽穗初期最易发病。

三叶期前发病,秧苗茎基呈灰黑色,叶鞘及叶片呈淡红褐色,无明显病斑,立枯而死,称为苗瘟。

主要由种子带菌引起。

三叶期后发病危害叶片、节、穗和籽粒,分别称叶瘟,节瘟、穗瘟和粒瘟。

稻瘟病是水稻的最主要病害之一,叶瘟与穗瘟均可造成水稻产量和品质下降。

在病害严重发生年份,可使稻株整片枯死。

颗粒无收。

稻瘟病的防治主要以栽培措施结合药剂防治来进行:(1)选用抗病丰产良种因地制宜地选用适合当地的抗病品种如粤香占、绿黄占、Ⅱ优128等,注意要经试种鉴定后方可大面积推广,并做好合理搭配和轮换,避免单元一品种在同一个地区连年大面积早晚造种植。

水稻稻瘟病怎么治?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及药剂方案

水稻稻瘟病怎么治?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及药剂方案

水稻稻瘟病怎么治?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及药剂方案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可引起大幅度减产,严重时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

所以特意整理出稻瘟病的防治措施及药剂方案。

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可引起大幅度减产,严重时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

稻瘟病在各地均有发生,其中以叶部、节部发生为多,尤其穗颈瘟或节瘟发生早而重,可造成白穗以致绝产。

所以特意整理出稻瘟病的防治措施及药剂方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稻瘟病表现1、叶瘟慢性叶瘟:该类型的病斑呈梭形,有明显的“三部一线”,可以清晰的看到由内而外,中间为灰白色崩溃部,内圈为褐色,最外圈为黄色晕圈,病斑两端有向外延伸的坏死线。

2、穗颈瘟水稻抽穗后在穗颈节出现的稻瘟病,常常引起白穗,减产甚而绝收,是穗瘟里面对产量构成威胁最大的一类。

整个穗子因穗颈节坏死,导致水分、养料输送不上而出现白穗空壳或瘪粒,米粒苦味,商品性差。

稻瘟病发生规律1、发生条件稻瘟病发生,通常和其他病害一样要满足病害因子条件,即感病品种、有利于发病的气候条件、田间有足以侵染发病的病原菌,从而会随着年份、区域的不同而出现感病轻重差异。

(1)品种感病性:同一抗病品种在同区域长时间种植抗性消失或在异地种植都有可能感病;(2)管理不当:如偏施氮肥就会导致水稻叶柔软披垂,叶片薄,体内游离氮和酰胺态氮偏多,表皮硅质化程度低,造成水稻抗性下降而感病;(3)气候条件:高温闷热、高湿(连续降雨)非常有利病菌的侵染扩展蔓延;(4)侵染菌源:种子带菌、浸种消毒不严、带菌稻草回田、上年或上季发病较重、病稻草焚烧不彻底、周边有发病田或从发病田进灌溉水等都有可能创造足够的发病菌源条件。

2、穗瘟大发生时期水稻穗瘟在勾头灌浆期到黄熟期是穗瘟白穗的一个集中表现期,应格外留心观察。

叶瘟重的田则除此外,在抽穗---齐穗期也还有个集中发病期。

水稻稻穗有2/3以上黄熟时,自身抗性会得到加强,穗瘟的发生会放缓或稳定下来,可以不必太多担心了,在此之前,穗瘟都存在很大的变数风险,不能掉以轻心。

稻瘟病综防措施

稻瘟病综防措施

稻瘟病综防措施影响水稻生产的因素很多,与局部的干旱、洪涝、低温冷害和高温热害等因素相比,病虫害的发生危害不仅有其广泛性和普遍性,而且种类繁多,危害严重,往往对粮食生产安全构成直接威胁。

随着我国种植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优势农作物的区域化种植,优质高产品种的推广种植,轻型栽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水稻生产的农田生态环境出现了新的变化,有害生物种群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一些重大病虫再度猖獗,一些次要的病虫上升为主要病虫。

稻瘟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各水稻产区都有发生,尤以山区、丘陵地区发生重,只要条件适宜,容易流行成灾,农民也称它为“稻热病”、“禾发瘟”、“火烧病”、“吊颈瘟”。

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重的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

一、症状。

稻瘟病是由病原真菌侵染水稻而引起的病害,它在田间表现的症状根据水稻生育期或发病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穗瘟等。

苗瘟:在水稻幼苗期发生,一般指三叶期以前,病原菌侵染幼苗基部,出现灰黑色水渍状病斑,使幼苗卷缩枯死。

叶瘟:发生在稻株叶片上(包括秧苗和移栽到大田的水稻叶片),开始时,叶片只能看到像针头大小的褐色斑点,这种斑点很快就扩大,最后形成不同类型的病斑。

主要有褐点型、白斑型、慢性型、急性型病斑。

田间急性病斑的出现是稻瘟病大发生的预兆。

穗瘟:穗瘟病发生早时形成穗颈瘟,穗颈变褐,全穗变白,与螟虫为害相似。

发生迟则形成枝梗、谷粒瘟。

此外,发生在水稻茎节上的稻瘟病称节瘟,发生在叶枕上的称叶枕瘟。

二、流行规律。

病菌主要在病谷、病稻草上越冬,次年春天,病菌侵染秧苗造成苗瘟,随着气流或移栽等途径传播侵染大田造成叶瘟和穗瘟。

稻瘟病的发生与水稻品种、气候条件和肥水管理关系密切。

感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破口到齐穗期连续阴雨3天以上、偏施氮肥有利于稻瘟病的发生与流行。

一般情况下山区重于平原,优质稻重于常规稻。

三、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沿被调查稻田田埂走一圈,目测稻株是否有病斑。

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

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

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1. 病害简介水稻稻瘟病(也称稻瘟病)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水稻病害,由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引起。

该病害主要侵害水稻的叶片、茎秆和穗部,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稻瘟病通常在潮湿和温暖的环境下发生蔓延,密植和缺肥也会加重病害的程度。

2. 预防措施2.1 良种选择选用具有抗病性的优良水稻品种是预防稻瘟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抗病品种具有较高的抗病能力,能够抵御稻瘟病菌的侵染并减轻病害损失。

因此,根据当地的病害流行情况,选择抗病性好、适应性强的水稻品种进行种植。

2.2 种植布局合理的种植布局能够减少病害的传播和发生。

种植时,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病害的传播方式,合理安排水稻田的间距和间隔。

适当的间距和间隔可以降低病菌传播的风险,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2.3 田间管理2.3.1 灌水管理稻瘟病菌生长繁殖需要湿润的环境,因此,合理的灌水管理是预防稻瘟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保持田间适度的湿度,避免积水,可以减少稻瘟病菌的繁殖和传播。

2.3.2 肥料管理适度的施肥可以增强水稻对病害的抵抗力。

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和化肥,调节土壤肥力平衡,提高水稻的养分吸收能力和抗病能力。

同时,注意避免过量施肥,以免造成病害发生的机会。

2.3.3 杂草管理及时、有效地控制杂草也是防治水稻稻瘟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杂草为稻瘟病菌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容易成为病害的源头和传播媒介。

定期除草、清理田间杂草,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2.4 病害监测定期进行病害监测是防治水稻稻瘟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病害流行季节和孕穗期间,及时巡视田间,观察病害发生的程度和范围。

一旦发现病害,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避免病害的进一步蔓延。

3. 防治方法3.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有效的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方法。

通过利用植物本身抗病特性或利用其他生物控制稻瘟病的病原菌,可以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例如,利用植物提取物、生防菌、寄生菌等进行喷施或处理,可以抑制稻瘟病菌的生长和繁殖。

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一、发生症状:典型症状是在叶片上产生边缘黄褐色,中央灰色的梭形病斑,发生严重时,病斑密集,汇合成梭形条斑,叶片枯焦,轻者影响水稻灌浆成熟,重者不能正常抽穗结实。

二、病源寄主:主要在稻草和稻种上越冬。

三、防治方法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①选用抗病品种:目前水稻生产上对稻瘟病抗性比较好的品种有半优156、通31、通35、通88―7、吉89―45等。

②清除初次侵染源:在5月以前对杂草,以及带病的稻草烧掉。

③加强田间管理:总的原则是培育壮苗,稀植栽培,合理施肥,氮、磷、钾配合,浇水灌溉,适时烤田,促进植株生育健壮是防病的重要一环节。

④搞好药剂防治:(1)早期发现及时喷药:6月下旬,进入稻瘟病发生期,如果发现病斑,特别是较多急性病斑,水稻又呈浓绿色疯长状态,就立即喷药防治。

(2)根据药剂种类病势和天气情况,灵活掌握喷药次数,一般叶瘟喷一次药,经过5―7天病势仍未停止,可再喷一次。

穗瘟在出穗初期喷一次,重病地块或连续阴雨天气,在齐穗期再喷一次。

遇到下雨重喷,一定要严格掌握用量和次数。

(3)药剂防治:用40%的富士一号乳油,每公顷用药量1500克,加水500倍喷雾;用三环唑20%可湿性粉剂每公顷用药量1500克,加水500倍喷雾;40%的克瘟散乳油,一般发病用700倍液喷雾,每公顷用1125克,严重发病用
500倍液喷雾,每公顷用药量1500克。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措施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是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其中稻瘟病是最为常见和严重的病害之一。

稻瘟病是由稻瘟病菌引起的,主要侵害水稻的叶片和穗部,严重影响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因此,制定一系列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是保障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关键。

本文旨在介绍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措施。

一、合理的田间管理1. 合理施肥:适度施用高效肥料,保持土壤肥力平衡,提高水稻植株的抗病能力。

同时,避免过量施肥,以免造成土壤富营养而引起病害。

2. 良好的田间排水:稻瘟病菌在潮湿的环境中生长繁殖迅速,因此保持良好的田间排水是防治稻瘟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合理调整水稻田的水位,保持适度湿润,避免水稻长期处于积水状态。

3. 清除病残体:在水稻田生长期和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稻瘟病菌的存活和传播,降低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二、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水稻稻瘟病防治的重要策略之一。

目前,已经培育出很多对稻瘟病有较高抗性的水稻品种,可以选择这些抗病品种进行种植。

抗病品种具有较高的抗病性和适应性,能够在抗病菌的侵袭下保持较高的产量和品质。

三、喷施药剂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可以使用药剂进行病害的防治。

喷施药剂可以有效地抑制稻瘟病菌的生长和繁殖,减轻病害对水稻的损害。

在喷施药剂时,要注意药剂的选择和使用方法,遵循农药使用的安全规范,防止药剂滥用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伤害。

四、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可持续的病害防治方法,对于稻瘟病的防治也有一定效果。

例如,可以利用一些对稻瘟病具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如拮抗细菌或真菌,来抑制稻瘟病菌的生长和传播。

此外,也可以利用一些天敌昆虫,如寄生蜂等来控制稻瘟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水稻稻瘟病防治措施有合理的田间管理、选用抗病品种、喷施药剂和生物防治等。

通过合理运用这些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稻瘟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水稻的正常生长和产量。

同时,也需要注意定期巡查和监测,及时发现病害的早期症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以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确保水稻的稳定产量和质量。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水稻稻瘟病是水稻生长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病害,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主要表现为病原侵染范围广、易扩散蔓延以及传播途径多。

针对水稻稻瘟病的特点,综合防治措施包括耐病品种选育、科学田间管理、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多种手段,以期最大限度地减少稻瘟病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以下将对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以及综合防治措施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1. 病原侵染范围广:水稻稻瘟病是由水稻稻瘟病菌引起的病害,该病菌寄生在水稻植株的叶片上,并通过梭孢子在潮湿的条件下进行传播。

稻瘟病在潮湿、高温的环境下易于发生和传播,因此在气候湿热的季节,稻瘟病往往容易大面积爆发,导致严重病害。

2. 易扩散蔓延:稻瘟病的病原菌可以通过梭孢子在水稻田间进行远距离的扩散传播,一旦发生病害,就很容易在短时间内蔓延到整个水稻田间。

尤其是在雨水充沛的季节,稻瘟病菌的传播速度更加迅猛,对水稻的危害也更加严重。

3. 传播途径多:稻瘟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风、雨水以及农田管理活动等多种途径。

这些传播途径使得稻瘟病的防治难度增大,同时也增加了病害的发生概率。

二、综合防治措施1. 耐病品种选育:为了提高水稻对稻瘟病的抵抗力,可以通过选育耐病品种来减轻稻瘟病对水稻的危害。

目前,通过传统育种和基因编辑等手段,已经研发出了一些抗稻瘟病的新品种,这些品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病害的发生。

2. 科学田间管理:在日常的水稻田间管理中,要注意严格控制水稻的密植情况,保持田间通风良好,适当修剪水稻植株,及时清除病害植株,并且避免过度施肥和浇水,以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

3. 化学防治:对于已经发生稻瘟病的水稻田间,可以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常用的化学药剂包括多菌灵、三唑酮等,这些化学药剂可以有效抑制稻瘟病菌的生长,减轻病害对水稻的损害。

4.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天敌、有益微生物等生物资源来阻止稻瘟病菌的传播和侵染。

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水稻稻瘟病是水稻主要的病害之一,是由水稻稻瘟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病害。

水稻稻瘟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生,给水稻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有效防治水稻稻瘟病,需要综合使用多种防治技术,包括抗病品种选育、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农业措施以及种植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手段。

本文将对水稻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介绍,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期更好地控制和预防水稻稻瘟病的发生。

一、抗病品种的选育抗病品种是水稻稻瘟病防治的首要措施。

在品种选育中,应重点培育抗病性强、适应性广、产量高的优良抗病品种。

还应对抗病品种进行适当的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提高其产量和抗逆性。

在抗病品种的选育中,还应加强品种抗病性的分子机制研究,从分子水平上探究抗病品种的抗病机制,为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提供更有力的科学依据。

二、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目前水稻稻瘟病防治的主要手段之一。

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可以有效地控制水稻稻瘟病。

在化学防治中,应选择对水稻稻瘟菌具有高效防治作用的农药,并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气象条件等因素,合理选择农药种类和使用方法。

还应注意化学农药的安全使用,严格遵守农药使用规定,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三、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可持续的防治方式,对水稻稻瘟病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生物防治的主要手段包括利用抗病微生物制剂、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等来控制水稻稻瘟病的发生。

在生物防治中,应选用对水稻稻瘟菌有一定杀灭作用的微生物制剂和生物农药,并在适当的时期、适当的浓度下进行施用。

还应加强对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提高其在水稻稻瘟病防治中的效果。

四、农业措施在农业措施方面,应综合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控制水稻稻瘟病的发生。

首先是合理轮作和间作,尽量减少连作和单作,减少病原菌的滋生。

其次是合理密植和适时适量施肥,提高水稻植株的抗病性。

再次是及时采取深松土壤、适时排水、施用有机肥料等土壤管理措施,改善土壤环境,减少病菌的滋生。

最后是利用生物菌肥等生物肥料,促进水稻健康生长,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

如何加强防治水稻稻瘟病

如何加强防治水稻稻瘟病

如何加强防治水稻稻瘟病水稻稻瘟病是一种由稻瘟菌引起的病害,其症状主要表现为水稻的根、茎、叶等部位出现大片黑褐色的病斑,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导致水稻全株死亡。

由于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因此加强防治水稻稻瘟病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如何加强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措施。

一、优选品种,加强栽培技术管理优选具有抗病性好的水稻品种、优化栽培布局、合理施肥、保证水分等措施,可以大大降低水稻稻瘟病发生的风险。

在选择品种的时候,可以优先选择抗病性强的优良品种,如杂交水稻、籼稻和早稻等。

同时,要加强施肥管理,保证水分供应,合理的施肥显著提高水稻免疫力,防止病害的发生。

二、做好病原菌检测和病害预警除了采取上述措施以外,对水稻进行病原菌检测和病害预警也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及时发现水稻稻瘟病的趋势和病情,采取及时的应对措施。

通过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及时认识到所面临的病害是何种病害,在进行病害防治时,也可以通过了解病原菌的基本信息,采用更科学的防治方法。

三、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一种常用的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方法。

施用红霉素、多菌灵等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杀死靶标病原菌,起到抑制和防治病害的作用。

但是也要注意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尽可能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

四、生物防治相较于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优选的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方法。

比如用木霉、草履虫、拟革菌等可以分泌抗生素的生物进行防治。

在使用上述生物进行防治时,可以达到快速、有效的效果,同时也能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

五、物理防治物理防治也是一种有利的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方法。

通过机械滚压杀菌或紫外线辐射等方法,可以杀灭病菌,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

此方法不仅能够确保水稻幼苗的正常生长,同时也起到锻炼水稻植物的作用,增强水稻植株的免疫力。

加强防治水稻稻瘟病,不仅是维护农业生产和保护粮食安全的一种措施,同时也是维护生态环境和保护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

在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水稻稻瘟病防治工作,制定更具科学性的防治策略,做到既能有效防治病害,又能保证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协调发展。

稻瘟病防治方法

稻瘟病防治方法

稻瘟病防治方法稻瘟病是稻谷的一种常见病害,严重影响稻米的产量和品质。

为了有效地防治稻瘟病,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本文将从病害的认识、病害的发生机理、防治方法和预防措施等方面来介绍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1. 病害的认识稻瘟病是由稻瘟菌引起的真菌病害,主要在稻谷生长期间发生。

病害的特征是稻谷叶片出现病斑,病斑呈现黑色或褐色,边缘不规则。

严重感染时,病斑会扩展至整片叶片,导致叶片枯死,最终影响稻谷的产量和质量。

2. 病害的发生机理稻瘟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气象条件、土壤环境、病原菌的侵染力和水稻的抗病性等。

气温、湿度和光照条件是稻瘟病发生的主要环境因素。

高温潮湿的气候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同时也降低了水稻的抗病性,使其更容易受到感染。

3. 防治方法(1)选择抗病品种:选用抗稻瘟病的水稻品种是防治的首要措施。

抗病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能够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2)合理施肥:适当施用氮肥和磷肥可以增加水稻的抗病性。

氮肥能够促进水稻的生长,增加光合作用,提高免疫力。

磷肥能够促进水稻根系的发育,增强水稻对稻瘟病的抵抗力。

(3)间套作物:在稻田种植间套作物,如豆类、油菜等,可以有效地降低稻瘟病的发生。

间套作物不仅能够改善土壤环境,还能够抑制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

(4)合理灌溉:水稻生长期间,合理控制灌溉水量,避免过度积水。

过度积水会导致土壤氧气不足,增加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

(5)药物防治:在水稻生长期间,可以使用药物进行防治。

常用的药物包括稻谷抗瘟霉素、稻谷抗瘟霉酮和稻谷抗瘟霉酮等。

使用药物时,应注意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施药,避免过量使用。

4. 预防措施为了预防稻瘟病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合理轮作:轮作可以改善土壤环境,减少病原菌的存活和传播。

轮作作物应选择与稻谷病害无关的作物,如玉米、小麦等。

(2)及时清除病残体:病残体是病原菌的重要来源,及时清除病残体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水稻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
意义。

然而,水稻生产中经常受到稻瘟病的侵害,给农民带来了很大
的经济损失。

为了有效防治水稻稻瘟病,保障水稻产量,实施综合的
防治措施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从优质种子选育、田间管理和化学控
制等方面,介绍水稻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一、优质种子选育
1. 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通过繁育、筛选,选育出对稻瘟病抵抗力
较强的水稻品种,提高整体的抗病性。

2. 种子处理:在播种前,对水稻种子进行处理,可以通过浸泡在5%的盐酸中10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然后在阴凉通风处晾干,可
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二、田间管理
1. 合理地培育土壤:在田间管理中,保持土壤适宜的湿度和通风性,为水稻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

2. 清除聚集中的杂草:水稻生长期间,定期清除田间的杂草,减少
病害的传播途径。

3. 合理的灌溉控制:避免过度灌溉和积水,以减少稻瘟病菌的繁殖
和传播。

4. 种植制度轮作:通过轮作,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可与其他非稻瘟病作物进行轮作,如小麦、玉米等。

三、化学控制
1. 预防性喷药:在水稻生长期间,定期使用药剂进行喷洒,如代森锰锌等有防治稻瘟病效果较好的药剂。

2. 解毒剂的使用:当田间水稻确诊感染稻瘟病时,可以使用解毒剂进行喷洒,如硫酸锌等,将有利于水稻恢复生长和健康。

综上所述,水稻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措施包括优质种子选育、田间管理和化学控制三个方面。

通过科学地实施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水稻稻瘟病的发生,提高水稻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水稻稻瘟病是由水稻稻瘟病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水稻病害,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有效防治水稻稻瘟病,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就水稻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介绍。

一、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是利用微生物对水稻稻瘟病菌进行防治的方法。

常用的生物防治技术主要包括利用拮抗真菌进行防治和利用抗病菌株进行防治。

1. 利用拮抗真菌进行防治将具有防治水稻稻瘟病能力的拮抗真菌制成菌剂喷施在水稻上,可以有效地防治稻瘟病。

常用的拮抗真菌有枯草杆菌、木霉等,这些真菌在水稻上能够形成拮抗作用,抑制稻瘟病菌的生长,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

培育出对稻瘟病有抵抗能力的菌株,喷施在水稻上,可以提高水稻对稻瘟病的抵抗力,减轻病害的发生。

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选择具有抗病能力的菌株,通过培养和繁殖,将其大量喷施到水稻上,从而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

生物防治技术的优点是对环境友好,不会产生对人体和环境有害的化学残留物质,但其缺点是防治效果不稳定,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需要搭配其他防治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物理防治技术是利用物理手段对水稻稻瘟病进行防治的方法。

常用的物理防治技术包括土壤消毒、热风烘培和紫外线消毒等。

1. 土壤消毒通过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可以减少土壤中稻瘟病菌的数量,从而降低病害的发生。

土壤消毒的方法主要包括化学消毒和热力消毒两种,化学消毒是指利用化学药剂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热力消毒是指利用高温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

2. 热风烘培在水稻生长的不同阶段,使用热风烘培设备对水稻进行热处理,可以杀死水稻内外的稻瘟病菌,从而控制病害的发生。

热风烘培可以对水稻进行整体处理,不会产生残留物质,对环境友好。

3. 紫外线消毒利用紫外线灯对水稻进行照射,可以杀灭水稻表面和内部的稻瘟病菌,从而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

紫外线消毒是一种绿色环保的防治方法,不会污染环境。

物理防治技术的优点是环保、无残留,但其缺点是操作复杂,成本较高,需要专业设备和技术。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技术水稻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但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常常给水稻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稻瘟病是由稻瘟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病害,其防治技术对保障水稻产量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技术,帮助农民科学种植水稻,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

1. 病害识别与监测水稻稻瘟病的防治首先需要有对病害的准确识别和及时监测。

农民应该学会辨别稻瘟病的症状,如叶片出现黄褐色斑点并呈现环状,后期叶片上会有黄色的孢子层等等。

农民还可以借助专业的勘测工具进行病害监测,及时掌握病情的发展趋势,为后续的防治工作做好准备。

2. 良种选择选择具有抗病性的良种是水稻稻瘟病防治的关键一步。

在良种选育中,科学家们通过杂交育种和基因工程等方法,研发出了一些高抗病品种,如超级杂交稻。

农民应当选择这些高抗病品种进行种植,以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3. 田间管理良好的田间管理是水稻稻瘟病防治的重要环节。

农民应该注意合理施肥,保持土壤的适宜养分含量,促进水稻的健康生长。

此外,及时清除杂草,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减少病原菌的滋生和传播。

同时,合理控制灌溉水量,避免过湿和积水情况的发生,减少病害的发生。

4. 化学防治在病害严重的情况下,农民可以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来控制稻瘟病的发生。

选择合适的农药,并按照推荐剂量进行使用,注意使用时遵守安全操作规范,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化学防治应与其他防治措施相结合,综合施策,提高防治效果。

5.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可持续的防治方法。

通过引入天敌和益菌等有益生物,来控制稻瘟病的发生。

例如,引入捕食稻瘟菌的蜘蛛或昆虫等天敌,或者使用具有抑菌功能的枯草芽孢杆菌等益生菌,形成天敌与病原菌之间的生物平衡,减少稻瘟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结合多种方法来进行综合防治。

通过病害识别与监测、良种选择、田间管理、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措施的有效配合,可以有效地控制稻瘟病的发生。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但是在生长过程中常常会遭受到各种病害的侵袭,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害就是水稻稻瘟病。

水稻稻瘟病是由水稻纹枯病菌引起的一种寄生性病害,也是水稻上的主要危害性病害之一,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防治,将严重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和产量。

本文主要针对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做一详细的探讨。

一、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环境因素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和环境的湿度、温度、光照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湿度过高、温度过低及光照不足等温、湿度不适宜的环境条件会使水稻易受到稻瘟病菌的侵袭。

2、土壤因素土壤中的营养物质、肥力、酸碱度等因素也对水稻稻瘟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

土壤过于富含氮、磷等肥料,会促进水稻生长,但也容易诱发稻瘟病菌的滋生,从而导致病害的爆发。

3、水稻品种因素不同的水稻品种对稻瘟病菌的耐受力也不同,不同品种的水稻种植在不同的地区会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稻瘟病危害。

4、农业管理因素农业管理措施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也是影响水稻稻瘟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包括肥料施用、灌水、插秧、间种、整地等管理措施的不当,都会使水稻易受到稻瘟病侵袭。

二、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措施1、选育抗病品种选育、培育抗病水稻品种是控制稻瘟病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针对不同地区的土壤环境、气候条件、水稻品种优势等,研制出相应的水稻抗病品种。

2、注意田间管理在水稻的田间管理中,要加强水肥管理和适时深翻等措施,以减少土壤中稻瘟病菌的滋生。

3、科学防治应该采用科学、综合的防治方法,包括使用化学药剂和天然植物提取物,同时结合机械清除等非化学手段,对水稻稻瘟病进行全面防治。

4、农民的日常管理农民应该加强自身的管理和卫生习惯,控制田间蚜虫、花粉传播和贮藏等途径的病害传播,并及时进行病害防治。

总之,水稻稻瘟病的防治工作是一个综合性、长期性的过程,需要农民和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

水稻稻瘟病有哪些防治方法

水稻稻瘟病有哪些防治方法

水稻稻瘟病有哪些防治方法叶稻瘟可根据病斑形状和蔓延速度,可分为慢性型和急性型两种类型:急性型病斑,最初在叶片上生水渍状暗绿色小点,以后扩大成短椭圆形,两端稍尖,病斑上密生灰绿色霉。

这种病斑发生后,蔓延迅速,是病害大发生的预兆。

慢性型病斑一般呈长梭形,中央灰白色,边缘褐黑色,外有黄色晕圈,有时病斑上生少量灰绿色霉,那稻瘟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呢?培育适龄壮秧,合理密植,拉线条栽,重施基肥,科学施用n肥,增施磷、钾肥,使稻株体内可溶性氮化物减少,促进根系纵深生长。

合理用水,以水调肥、促控结合,一般保水返青后,分蘖期浅灌,够苗后根据土质排水晒田,减少无效分蘖。

有灌溉条件的地方提早节令,种植高产、抗病品种,用品种抗性控制稻瘟病发生与危害,合理施肥管水,底肥足,追肥早,巧补穗肥,多施农家肥,节氮增施磷钾肥,防止偏施迟施氮肥,以增强植株抗病力,减轻发病。

1、选用排灌方便的田块,不用带菌稻草作苗床的覆盖物和扎秧草,2、不种植感病品种,选用抗病、无病、包衣的种子,如未包衣则用拌种剂或浸种剂灭菌;因地制宜选用2-3个适合当地抗病品种,如早稻有:早58、湘早籼3号、21号、22号,86-44,87-156,皖稻61,赣早籼39号、42号、41号,博优湛19号,中优早81号,中丝2号,培两优288号,华籼占,汕优77;中稻有:七袋占1号,七秀占3号,培杂山青,三培占1号,滇引陆粳1号,宁粳17号,宁糯4号,杨辐籼2号,胜优2号,杨稻2号、4号,东循101,东农419,七优7号,嘉45,秀水1067,皖稻28、32、34、36号、59号,汕优89号,特优689,汕优397,汕优多系1号,满仓515,泉农3号,金优63,汕优多系1号;晚稻有:秀水644,原粳4号,津稻308,京稻选1号,冀粳15号,花粳45号,辽粳244,沈农9017,冈优22,毕粳37,滇杂粳2号,冈优2号,滇籼13号、14号、40号,宁粳15、16号等抗稻瘟病品种。

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水稻稻瘟病是水稻上常见的一种病害,是由水稻稻瘟菌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

它在水稻生长的各个阶段都会对水稻产生危害,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有效防治水稻稻瘟病,我们需要采取综合的防治技术,从病菌防治、水稻管理以及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综合防治。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水稻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1. 病菌防治病菌是引起水稻稻瘟病的主要因素,因此病菌防治是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的重要一环。

首先要从种子防治、田间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防治。

(1)种子防治:在播种前,可以将种子进行浸泡处理,使用含有有效成分的种子处理剂,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种子上的病菌。

(2)田间化学防治: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可以根据病情和病害程度使用化学防治药剂,如苯甲酸乙酯、三唑酮等,进行喷洒,控制病菌的生长和传播,从而减轻病害对水稻的影响。

(3)生物防治:引入拮抗病菌的微生物来进行生物防治,如利用福尔马林霉菌等对抗水稻稻瘟病病菌,从而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

2. 水稻管理水稻管理是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的另一个关键环节。

在水稻生长管理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水肥管理、密植透风和适时灌溉等方式,来降低水稻受病害影响的可能性。

(1)水肥管理:合理施用肥料和水分,使水稻生长健壮,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

避免因施肥不当导致水稻生长过于旺盛而易受病害侵袭。

(2)密植透风:通过密植透风可以使水稻叶片间距更小,减少病菌在植株之间的传播。

透风有利于叶片干燥,减少病菌的生长繁殖。

(3)适时灌溉:合理的灌溉可以保持土壤湿润,有助于水稻生长,但要注意避免过度灌溉,以免造成水稻根部窒息,增加病害感染的可能性。

3.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对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和传播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合理的生态环境管理也是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1)合理轮作休耕:通过适时轮作休耕,可以减少病菌在土壤中的数量,降低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2)清理杂草:定期清理田间的杂草,减少病害菌源,降低病菌传播的可能性。

水稻稻瘟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策略阐述

水稻稻瘟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策略阐述

水稻稻瘟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策略阐述水稻稻瘟病是水稻上的一种严重病害,会给水稻的生长和产量带来很大的危害。

病原菌是稻瘟病菌,主要通过土壤传播和气溶孢的方式传播,是水稻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之一。

而要防治水稻稻瘟病,就需要深入了解其发病原因和综合防治策略。

下面就让我们来详细阐述一下这些内容。

一、水稻稻瘟病的发病原因1. 气候因素气温适宜、湿度高是稻瘟病发病的重要条件。

水稻稻瘟病病原菌在高湿环境下易于繁殖,而在高温下其孢子悬浮于空气中的时间较长,易于传播。

气候因素是稻瘟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2. 土壤因素土壤中的病原菌数量密度、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等因素也会影响稻瘟病的发病。

过高的土壤湿度和温度是稻瘟病发病的关键条件之一。

3. 水稻品种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病力也有影响,一般来说抗病性强的水稻品种相对较少受到稻瘟病的侵害,而抗病性较弱的水稻品种则更容易受到侵害。

4. 人为因素不良的耕作习惯和不合理的施肥、灌溉等措施都会增加水稻稻瘟病的发病风险。

水稻稻瘟病的发病原因主要包括气候因素、土壤因素、水稻品种和人为因素。

只有深入了解这些发病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综合防治策略来进行防治。

二、水稻稻瘟病的综合防治策略2. 合理施肥和改良土壤合理施肥和改良土壤可以改善土壤环境,减少稻瘟病的发生。

通过科学施肥和改良土壤,可以提高水稻的抗病性,减少病害的发生。

3. 控制病原菌传播对土壤中的病原菌进行控制可以减少稻瘟病的传播。

可以采取轮作种植、合理排水、浸种、覆膜等措施来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传播。

4. 病害防治药剂在发病初期可以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尤其是在气温高、湿度大的环境下,及时喷洒杀菌剂对防治稻瘟病有一定的效果。

5. 加强田间管理加强田间管理,定期清除病害部位、病残体等,可以有效减少稻瘟病的传播,减轻病害程度。

6. 科学施药合理使用农药和杀菌剂,严格按照施药剂量和施药时间,不仅能减少稻瘟病的发病,还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水稻稻瘟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对每个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防治 措施的有效性、适用性和局限性。
防治效果评估方法与标准
评估方法
采用田间调查、实验室检测等方法,对稻瘟病的发病率、病情指数、产量损失等进行定量评估。
评估标准
制定统一的评估标准,包括病情分级、产量损失计算等,以便对防治效果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
防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未来防治策略制定依据
稻瘟病发生规律研究
深入了解稻瘟病的发生规律,包括病 原菌的生物学特性、传播途径、发病 条件等,为防治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 据。
抗病品种选育
环境因素分析
分析气候、土壤、水质等环境因素对 稻瘟病发生的影响,为制定针对性的 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加强抗病品种的选育和推广,从源头 上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
02
稻瘟病发生规律
稻瘟病的发生条件
气候条件
温度、湿度、光照等气候因素对 稻瘟病的发生和流行具有重要影
响。
品种抗性
不同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存在差异 ,抗病性弱的品种容易感染稻瘟病 。
土壤条件
土壤质地、pH值、有机质含量等因 素对稻瘟病的发生也有一定影响。
稻瘟病的传播途径
01
02
03
气流传播
稻瘟病菌通过气流传播, 从发病稻田传播到其他稻 田。
未来防治策略实施计划与步骤
加强宣传培训
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培训,提高 他们对稻瘟病的认识和防治技 能。
实施化学防治
在关键时期进行化学防治,控 制稻瘟病的蔓延。
制定全面的防治计划
根据稻瘟病的发生规律和环境 因素,制定全面的防治计划, 包括预防、控制和治疗措施。
推广抗病品种
加强抗病品种的选育和推广, 引导农民种植抗病性强的品种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稻瘟病及其防治方案
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可引起大幅度减产,严重时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

世界各稻区均匀发生。

本病在各地均有发生,其中以叶部、节部发生为多,发生后可造成不同程度减产,尤其穗颈瘟或节瘟发生早而重,可造成白穗以致绝产。

我国各水稻产区均有发生。

流行年份—般减产10%—20%,严重时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

主要为害叶片、茎秆、穗部。

根据为害时期、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

一、发病症状
苗瘟:发生于三叶前,由种子带菌所致。

病苗基部灰黑,上部变褐,卷缩而死,湿度较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

叶瘟:分蘖至拔节期为害较重。

慢性型病斑:开始在叶上产生暗绿色小斑,逐渐扩大为梭形斑,常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

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外有淡黄色晕圈,潮湿时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

急性型病斑:在叶片上形成暗绿色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醉叶两面都产生褐色霉层。

白点型病斑:嫩叶发病后.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不产生孢子。

褐点型病斑:多在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只产生于叶脉间,产生少量孢子。

节瘟:常在抽穗后发生,初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渐绕节扩展,使病部变黑,易折断。

穗颈瘟:初形成褐色小点,发展后使穗颈部变褐,也造成枯白穗。

[1]谷粒瘟:产生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斑,可使稻谷变黑。

有的颖壳无症状,护颖受害变褐,使种子带菌。

二、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

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稻株上,萌发侵人寄主向邻近细胞扩展发病,形成中心病株。

病部形成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播种带菌种子可引起苗瘟。

菌丝生长温限8—37℃,最适温度26—28℃。

孢子形成温限10—35℃,以25—28℃最适,相对湿度90%以上。

孢子萌发需有水存在并持续6—8小时。

适温高湿,有雨、雾、露存在条件下有利于发病。

适宜温度才能形成附着胞并产生侵入丝,穿透稻株表皮,在细胞间蔓延摄取养分。

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或时晴时雨,或早晚有云雾或结露条件,病情扩展迅速。

同—品种在不同生育期抗性表现也不同,秧苗4叶期、分蘖期和抽穗期易感病,圆秆期发病轻,同—器官或组织在组织幼嫩期发病重。

穗期以始穗时抗病性弱。

放水早或长期深灌根系发育差,抗病力弱发病重。

光照不足,田间湿度大,有利分生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入。

山区雾大露重,光照不足,稻瘟病的发生为害比平原严重。

偏施迟施氮肥,不合理的稻田灌溉,均降低水稻抗病能力。

三、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选用2-3个适合当地抗病品种。

(2)无病田留种,处理病稻草,消灭菌源。

使用土壤消毒剂处理。

(3)加强肥、水管理科学管理肥、水,既可改善环境条件,控制病菌的繁殖和侵染,又可促使水稻健壮生长,提高抗病性,从而获得高产稳产。

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基肥、有机肥和化肥配合使用,适当施用含硅酸的肥料(如草木灰、矿渣、窑灰钾肥等),做到施足钾肥,早施追肥,中期看苗、看田、看天巧用施肥技术。

硅、镁肥混施,可促进硅酸的吸收,能较大幅度地降低发病率。

绿肥埋青量要适当,适量施用石灰可促进其腐烂,中和酸性。

冷浸田应注意增施磷肥。

(4)咪鲜胺防治叶温时期在7月上、中旬,叶瘟发生初期用药。

要预防穗颈瘟在水稻始穗期、齐穗期各喷一次预防效果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