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二总结高中化学必修二总结高中化学必修一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一年级化学必修二知识点综合考点2024
高一年级化学必修二知识点综合考点2024
以下是2024年高一年级化学必修二的知识点综合考点:
1. 化学反应:了解化学反应的定义、反应类型(如氧化还原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置
换反应等)以及反应方程式的写法和平衡。
2. 酸碱理论:了解酸碱的定义、酸碱指示剂、pH值的计算以及酸碱中和反应。
3. 氧化还原反应: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以及常见的氧
化还原反应(如金属与酸反应、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等)。
4.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了解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特点,以及元素周期
表中元素的分类和周期趋势。
5.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了解化学键的类型(如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等)及其特点,了解分子的立体结构和分子间力的影响。
6. 化学计量与化学反应速率:了解化学计量的基本概念与计算方法,了解化学反应速
率的影响因素和速率方程式的推导。
7. 物质的组成与性质:了解物质的组成方式(如纯物质、混合物等)及其与性质的关系,了解共振结构、构象异构和环状共轭体系等概念。
8. 化学能量与化学热力学:了解化学能量的转化与热力学定律,包括焓、焓变、内能
等概念的理解和计算。
这些是综合了2024年高一年级化学必修二的知识点考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必修1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一、熟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1、药品的称量(或量取)方法⑴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①★托盘天平只能称准到0.1克。
②称量前先调零;称量时,左物右码③被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天平的托盘上,应在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张相同质量的纸,然后把药品放在纸上称量。
④★易潮解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NaOH(容易潮解的物质有CaCl2、MgCl2、FeCl3、AICl3、NaOH等)必须放在玻璃器皿上(如:小烧杯、表面皿)里称量。
⑵量筒的使用方法①量取已知体积的溶液时,应选比已知体积稍大的量筒。
如,量取80ml稀硫酸溶液,选用100ml的量筒。
②★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点水平相切。
俯视读数偏大,仰视读数偏小。
正确读数俯视仰视2、实验室一般事故的处理方法意外事故处理方法★金属Na,K起火用沙子盖灭,不能用水、CO2灭火器,不能用CCl4灭火器浓碱沾到皮肤上大量水冲,再涂硼酸★浓H2SO4沾到皮肤上用干布擦,再用大量水冲,然后涂上3%~5%的NaHCO3溶液不慎将酸溅到眼中应立即用水冲洗,边洗边眨眼睛温度计水银球不慎碰破为防止汞蒸气中毒,应用S粉覆盖3、常见危险化学品及其标志如:酒精、汽油——易然液体;如:浓H2SO4、NaOH(酸碱)3. 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例如,掌握仪器和药品的使用、加热方法、气体收集方法等。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1、分离的方法:①过滤:②蒸发:③蒸馏;④分液;⑤萃取⑴过滤:将不溶于某溶液的固体和液体组成的混合物分离的操作。
注意事项一贴: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二低:纸边低于漏斗边;液面低于滤纸边三靠:杯靠棒;棒靠纸;颈靠壁⑵蒸发注意事项:①蒸发过程中用玻璃杯不断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②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液体蒸干,防止形成的晶体飞溅。
(3)蒸馏注意事项:①加热烧瓶要垫上石棉网;②温度计的水银球应位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③加碎瓷片的目的是防止暴沸;④冷凝水由下口进,上口出。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全册
必修2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一、元素周期表1、元素周期表是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明的2、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7个周期(三短、三长、一个不完全),周期数=电子层数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4、碱金属元素(1)碱金属元素的结构特点:Li 、Na 、K 、Rb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Na 与K 分别与水、氧气反应的情况 分别与出K 、Na 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4)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5、卤族元素(1)卤族元素的结构特点:F 、Cl 、Br 、I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单质与氢气发生反应的条件与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3)卤素间的置换反应(4)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5)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结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核素(1)核素的定义: A P X(2)同位素: 1 1H 、 2 1H 、 3 1H(3)原子的构成:二个关系式: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 = 质子数P + 中子数N(3)几种同位素的应用: 126C 、146C 、 2 1H 、 3 1H 、238 92U二、元素周期律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高的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2)电子总是先从内层排起,一层充满后再排入下一层,依次是K、L、M、N(3)每个电子层最多只能容纳2n2个电子。
最外层最多只能容纳8个电子(氦原子是2 个);次外层最多只能容纳18 个电子;倒数第三层最多只能容纳32 个电子。
2、元素周期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原子的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变化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3、第三周期元素化学性质变化的规律金属性的递变规律(1)钠镁与水反应现象,比较钠镁与水反应的难易(方程式书写)(2)镁铝与盐酸反应的难易(现象,方程式)(3)比较钠镁铝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1)比较硅、磷、硫、氯与氢气反应的难易以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2)比较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3)向硫化氢水溶液中滴入氯水的现象结论: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化学高一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笔记
化学高一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笔记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笔记
必修二化学是高中化学学习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主要涉及化学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化学计算以及化学实验等方面。
以下是本人对必修二化学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
一、化学物质的分类
1. 按元素组成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由一种或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如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等。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如水、汽油、柴油等。
2. 按化合物构成分类: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如碳、氢、氧等。
化合物:由两种或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如二氧化碳、水、硫酸等。
二、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1. 酸碱中和反应
2. 氧化还原反应
3. 置换反应
4. 加成反应
5. 消解反应
三、化学计算
1. 摩尔质量计算
2. 密度计算
3. 质量分数计算
4.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四、化学实验
1. 气体的制备
2. 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
3. 实验安全
4. 实验装置
以上是对必修二化学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重细节和把握重点,只有不断地练习和巩固,才能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
高中化学必修一必修二知识点汇总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一、硅及其化合物 Si硅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排第二,在自然界中没有游离态的硅,只有以化合态存在的硅,常见的是二氧化硅、硅酸盐等。
硅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硅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三周期第ⅣA族,硅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既不易失去电子又不易得到电子,主要形成四价的化合物。
1、单质硅(Si):(1)物理性质:有金属光泽的灰黑色固体,熔点高,硬度大。
(2)化学性质:①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只能跟F2、HF和NaOH溶液反应。
Si+2F2=SiF4Si+4HF=SiF4↑+2H2↑Si+2NaOH+H2O=Na2SiO3+2H2↑②在高温条件下,单质硅能与O2和Cl2等非金属单质反应。
(3)用途:太阳能电池、计算机芯片以及半导体材料等。
(4)硅的制备:工业上,用C在高温下还原SiO2可制得粗硅。
SiO2+2C=Si(粗)+2CO↑Si(粗)+2Cl2=SiCl4SiCl4+2H2=Si(纯)+4HCl2、二氧化硅(SiO2):(1)SiO2的空间结构:立体网状结构,SiO2直接由原子构成,不存在单个SiO2分子。
(2)物理性质:熔点高,硬度大,不溶于水。
(3)化学性质:SiO2常温下化学性质很不活泼,不与水、酸反应(氢氟酸除外),能与强碱溶液、氢氟酸反应,高温条件下可以与碱性氧化物反应:①与强碱反应:SiO2+2NaOH=Na2SiO3+H2O(生成的硅酸钠具有粘性,所以不能用带磨口玻璃塞试剂瓶存放NaOH溶液和Na2SiO3溶液,避免Na2SiO3将瓶塞和试剂瓶粘住,打不开,应用橡皮塞)。
②与氢氟酸反应[SiO2的特性]:SiO2+4HF=SiF4↑+2H2O(利用此反应,氢氟酸能雕刻玻璃;氢氟酸不能用玻璃试剂瓶存放,应用塑料瓶)。
③高温下与碱性氧化物反应:SiO2+CaO CaSiO3(4)用途:光导纤维、玛瑙饰物、石英坩埚、水晶镜片、石英钟、仪器轴承、玻璃和建筑材料等。
3、硅酸(H2SiO3):(1)物理性质:不溶于水的白色胶状物,能形成硅胶,吸附水分能力强。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一、原子结构质子(Z 个)原子核 注意:中子(N 个)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1.)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Z 个)★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 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 二 三 四 五 六 七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对于原子来说)二、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2.结构特点:核外电子层数 元素种类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短周期 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周期 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元 (7个横行) 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素 (7个周期) 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周 长周期 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期 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表 主族:ⅠA~ⅦA 共7个主族族 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18个纵行) 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 和ⅠB 之间(16个族) 零族:稀有气体三、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我们在学习必修二的化学过程中,学会总结将有助于我们完善知识体系,也能有效复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下面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一、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1、常见金属的冶炼:①加热分解法:②加热还原法:铝热反应③电解法:电解氧化铝2、金属活动顺序与金属冶炼的关系:金属活动性序表中,位置越靠后,越容易被还原,用一般的还原方法就能使金属还原;金属的位置越靠前,越难被还原,最活泼金属只能用最强的还原手段来还原。
(离子)二、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1、海水的组成:含八十多种元素。
其中,h、o、cl、na、k、mg、ca、s、c、f、b、br、sr等总量占99%以上,其余为微量元素;特点是总储量大而浓度小2、海水资源的利用:(1)海水淡化:①蒸馏法;②电渗析法;③离子交换法;④反渗透法等。
(2)海水制盐:利用浓缩、沉淀、过滤、结晶、重结晶等分离方法制备得到各种盐。
三、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绿色化学理念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又称为“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
从环境观点看:强调从源头上消除污染。
(从一开始就避免污染物的产生)从经济观点看:它提倡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降低生产成本。
(尽可能提高原子利用率)热点:原子经济性——反应物原子全部转化为最终的期望产物,原子利用率为100%1、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氧化反应ch4(g)+2o2(g)→co2(g)+2h2o(l)取代反应ch4+cl2(g)→ch3cl+hcl烷烃的通式:h2n+2n≤4为气体、所有1-4个碳内的烃为气体,都难溶于水,比水轻碳原子数在十以下的,依次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同系物: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互称为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形成不同的单质同位素:相同的质子数不同的中子数的同一类元素的原子2、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重要化工原料乙烯c2h4(含不饱和的c=c双键,能使kmno4溶液和溴的溶液褪色) 氧化反应2c2h4+3o2→2co2+2h2o加成反应ch2=ch2+br2→ch2br-ch2br(先断后接,变内接为外接) 加聚反应nch2=ch2→[ch2-ch2]n(高分子化合物,难降解,白色污染) 石油化工最重要的基本原料,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果实的催熟剂,乙烯的产量是衡量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苯是一种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有毒,不溶于水,良好的有机溶剂苯的结构特点:苯分子中的碳碳键是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一种独特的键氧化反应2c6h6+15o2→12co2+6h2o取代反应溴代反应+br2→-br+hbr硝化反应+hno3→-no2+h2o加成反应+3h2→一、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置换反应。
高中化学必修一必修二知识点汇总
高一化学必修一、二知识点汇总11、金属的通性:导电、导热性,具有金属光泽,延展性,一般情况下除Hg外都是固态12、金属冶炼的一般原理:①热分解法:适用于不活泼金属,如Hg、Ag②热还原法:适用于较活泼金属,如Fe、Sn、Pb等③电解法:适用于活泼金属,如K、Na、Al等K、Ca、Na、Mg都是电解氯化物,Al是电解Al2O313、铝及其化合物Ⅰ、铝①物理性质:银白色,较软的固体,导电、导热,延展性②化学性质:Al—3e-==Al3+a、与非金属:4Al+3O2==2Al2O3,2Al+3S==Al2S3,2Al+3Cl2==2AlCl3b、与酸:2Al+6HCl==2AlCl3+3H2↑,2Al+3H2SO4==Al2SO43+3H2↑常温常压下,铝遇浓硫酸或浓硝酸会发生钝化,所以可用铝制容器盛装浓硫酸或浓硝酸c、与强碱:2Al+2NaOH+2H2O==2NaAlO2偏铝酸钠+3H2↑ 2Al+2OH-+2H2O==2AlO2-+3H2↑大多数金属不与碱反应,但铝却可以d、铝热反应:2Al+Fe2O3===2Fe+Al2O3,铝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可以还原一些金属氧化物Ⅱ、铝的化合物①Al2O3典型的两性氧化物a、与酸:Al2O3+6H+==2Al3++3H2Ob、与碱:Al2O3+2OH-==2AlO2-+H2O②AlOH3典型的两性氢氧化物:白色不溶于水的胶状物质,具有吸附作用a、实验室制备:AlCl3+3NH3 H2O==AlOH3↓+3NH4Cl,Al3++3NH3 H2O==AlOH3↓+3NH4+b、与酸、碱反应:与酸 AlOH3+3H+==Al3++3H2O与碱 AlOH3+OH-==AlO2-+2H2O③KAlSO42硫酸铝钾KAlSO42 12H2O,十二水和硫酸铝钾,俗名:明矾KAlSO42==K++Al3++2SO42-,Al3+会水解:Al3++3H2O AlOH3+3H+因为AlOH3具有很强的吸附型,所以明矾可以做净水剂14、铁①物理性质:银白色光泽,密度大,熔沸点高,延展性,导电导热性较好,能被磁铁吸引;铁在地壳中的含量仅次于氧、硅、铝,排第四;②化学性质:a、与非金属:Fe+S==FeS,3Fe+2O2===Fe3O4,2Fe+3Cl2===2FeCl3b、与水:3Fe+4H2Og===Fe3O4+4H2c、与酸非氧化性酸:Fe+2H+==Fe2++H2与氧化性酸,如硝酸、浓硫酸,会被氧化成三价铁d、与盐:如CuCl2、CuSO4等,Fe+Cu2+==Fe2++CuFe2+和Fe3+离子的检验:①溶液是浅绿色的Fe2+ ②与KSCN溶液作用不显红色,再滴氯水则变红③加NaOH溶液现象:白色灰绿色红褐色①与无色KSCN溶液作用显红色Fe3+ ②溶液显黄色或棕黄色③加入NaOH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15、硅及其化合物Ⅰ、硅硅是一种亲氧元素,自然界中总是与氧结合,以熔点很高的氧化物及硅酸盐的形式存在;硅有晶体和无定型两种;晶体硅是带有金属光泽的灰黑色固体,熔点高、硬度大、有脆性,常温下不活泼;晶体硅的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可制成光电池等能源;Ⅱ、硅的化合物①二氧化硅a、物理性质:二氧化硅具有晶体和无定形两种;熔点高,硬度大;b、化学性质:酸性氧化物,是H2SiO3的酸酐,但不溶于水SiO2+CaO===CaSiO3,SiO2+2NaOH==Na2SiO3+H2O,SiO2+4HF==SiF4↑+2H2Oc、用途:是制造光导纤维德主要原料;石英制作石英玻璃、石英电子表、石英钟等;水晶常用来制造电子工业的重要部件、光学仪器、工艺品等;石英砂常用作制玻璃和建筑材料;②硅酸钠:硅酸钠固体俗称泡花碱,水溶液俗称水玻璃,是无色粘稠的液体,常作粘合剂、防腐剂、耐火材料;放置在空气中会变质:Na2SiO3+CO2+H2O==H2SiO3↓+Na2CO3;实验室可以用可溶性硅酸盐与盐酸反应制备硅酸:Na2SiO3+2HCl==2NaCl+H2SiO3↓③硅酸盐:a、是构成地壳岩石的主要成分,种类多,结构复杂,常用氧化物的形式来表示组成;其表示方式活泼金属氧化物较活泼金属氧化物二氧化硅水;如:滑石Mg3Si4O10OH2可表示为3MgO 4SiO2 H2Ob、硅酸盐工业简介:以含硅物质为原料,经加工制得硅酸盐产品的工业成硅酸盐工业,主要包括陶瓷工业、水泥工业和玻璃工业,其反应包含复杂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水泥的原料是黏土和石灰石;玻璃的原料是纯碱、石灰石和石英,成份是Na2SiO3 CaSiO3 4SiO2;陶瓷的原料是黏土;注意:三大传统硅酸盐产品的制备原料中,只有陶瓷没有用到石灰石;16、氯及其化合物①物理性质:通常是黄绿色、密度比空气大、有刺激性气味气体,能溶于水,有毒;②化学性质:氯原子易得电子,使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氯气与金属、非金属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一般作氧化剂;与水、碱溶液则发生自身氧化还原反应,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拓展1、氯水:氯水为黄绿色,所含Cl2有少量与水反应Cl2+H2O==HCl+HClO,大部分仍以分子形式存在,其主要溶质是Cl2;新制氯水含Cl2、H2O、HClO、H+、Cl-、ClO-、OH-等微粒拓展2、次氯酸:次氯酸HClO是比H2CO3还弱的酸,溶液中主要以HClO分子形式存在;是一种具有强氧化性能杀菌、消毒、漂白的易分解分解变成HCl和O2的弱酸;拓展3、漂白粉:次氯酸盐比次氯酸稳定,容易保存,工业上以Cl2和石灰乳为原料制取漂白粉,其主要成分是CaCl2和CaClO2,有效成分是CaClO2,须和酸或空气中CO2作用产生次氯酸,才能发挥漂白作用;17、溴、碘的性质和用途溴碘物理性质深红棕色,密度比水大,液体,强烈刺激性气味,易挥发,强腐蚀性紫黑色固体,易升华;气态碘在空气中显深紫红色,有刺激性气味在水中溶解度很小,易溶于酒精、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化学性质能与氯气反应的金属、非金属一般也能与溴、碘反应,只是反应活性不如氯气;氯、溴、碘的氧化性强弱:Cl2>Br2>I218、二氧化硫①物理性质:无色,刺激性气味,气体,有毒,易液化,易溶于水1:40,密度比空气大②化学性质:a、酸性氧化物:可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亚硫酸中强酸:SO2+H2O==H2SO3可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SO2+2NaOH==Na2SO3+H2O,SO2+Na2SO3+H2O==2NaHSO3b、具有漂白性:可使品红溶液褪色,但是是一种暂时性的漂白c、具有还原性:SO2+Cl2+2H2O==H2SO4+2HCl18、硫酸①物理性质:无色、油状液体,沸点高,密度大,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②化学性质:酸酐是SO3,其在标准状况下是固态物质组成性质浓硫酸稀硫酸电离情况H2SO4==2H++SO42-主要微粒 H2SO4 H+、SO42-、H2O颜色、状态无色粘稠油状液体无色液体性质四大特性酸的通性浓硫酸的三大特性a、吸水性:将物质中含有的水分子夺去可用作气体的干燥剂b、脱水性:将别的物质中的H、O按原子个数比2:1脱出生成水c、强氧化性:ⅰ、冷的浓硫酸使Fe、Al等金属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而钝化ⅱ、活泼性在H以后的金属也能与之反应Pt、Au除外:Cu+2H2SO4浓===CuSO4+SO2↑+2H2Oⅲ、与非金属反应:C+2H2SO4浓硫酸===CO2↑+2SO2↑+2H2Oⅳ、与较活泼金属反应,但不产生H2d、不挥发性:浓硫酸不挥发,可制备挥发性酸,如HCl:NaCl+H2SO4浓==NaHSO4+HCl三大强酸中,盐酸和硝酸是挥发性酸,硫酸是不挥发性酸③酸雨的形成与防治pH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包括雨、雪、雾等降水过程,是由大量硫和氮的氧化物被雨水吸收而形成;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因是化石燃料及其产品的燃烧、含硫金属矿石的冶炼和硫酸的生产等产生的废气中含有二氧化硫:SO2 H2SO3 H2SO4;在防治时可以开发新能源,对含硫燃料进行脱硫处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19、氮及其化合物Ⅰ、氮气N2a、物理性质:无色、无味、难溶于水、密度略小于空气,在空气中体积分数约为78%b、分子结构:分子式——N2,电子式—— ,结构式——N≡Nc、化学性质:结构决定性质,氮氮三键结合非常牢固,难以破坏,所以但其性质非常稳定;①与H2反应:N2+3H2===2NH3②与氧气反应:N2+O2========2NO无色、不溶于水的气体,有毒2NO+O2===2NO2红棕色、刺激性气味、溶于水气体,有毒3NO2+H2O===2HNO3+NO,所以可以用水除去NO中的NO2两条关系式:4NO+3O2+2H2O==4HNO3,4NO2+O2+2H2O==4HNO3 Ⅱ、氨气NH3a、物理性质:无色、刺激性气味,密度小于空气,极易溶于水1∶700,易液化,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所以常用作制冷剂b、分子结构:分子式——NH3,电子式—— ,结构式——H—N—Hc、化学性质:①与水反应:NH3+H2O NH3 H2O一水合氨 NH4++OH-,所以氨水溶液显碱性②与氯化氢反应:NH3+HCl==NH4Cl,现象:产生白烟d、氨气制备:原理:铵盐和碱共热产生氨气方程式:2NH4Cl+CaOH2===2NH3↑+2H2O+CaCl2装置:和氧气的制备装置一样收集:向下排空气法不能用排水法,因为氨气极易溶于水注意:收集试管口有一团棉花,防止空气对流,减缓排气速度,收集较纯净氨气验证氨气是否收集满: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若试纸变蓝说明收集满干燥:碱石灰CaO和NaOH的混合物Ⅲ、铵盐a、定义:铵根离子NH4+和酸根离子如Cl-、SO42-、CO32-形成的化合物,如NH4Cl,NH4HCO3等b、物理性质:都是晶体,都易溶于水c、化学性质:①加热分解:NH4Cl===NH3↑+HCl↑,NH4HCO3===NH3↑+CO2↑+H2O②与碱反应:铵盐与碱共热可产生刺激性气味并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即氨气,故可以用来检验铵根离子的存在,如:NH4NO3+NaOH===NH3↑+H2O+NaCl,,离子方程式为:NH4++OH-===NH3↑+H2O,是实验室检验铵根离子的原理;d、NH4+的检验:NH4++OH-===NH3↑+H2O;操作方法是向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观察是否变蓝,如若变蓝则说明有铵根离子的存在;20、硝酸①物理性质:无色、易挥发、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浓硝酸因为挥发HNO3产生“发烟”现象,故叫做发烟硝酸②化学性质:a、酸的通性:和碱,和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b、不稳定性:4HNO3=== 4NO2↑+2H2O+O2↑,由于HNO3分解产生的NO2溶于水,所以久置的硝酸会显黄色,只需向其中通入空气即可消除黄色c、强氧化性:ⅰ、与金属反应: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Cu+4HNO3浓===CuNO32+2NO2↑+2H2O常温下Al、Fe遇浓硝酸会发生钝化,所以可以用铝制或铁制的容器储存浓硝酸ⅱ、与非金属反应:C+4HNO3浓===CO2↑+4NO2↑+2H2Od、王水:浓盐酸和浓硝酸按照体积比3:1混合而成,可以溶解一些不能溶解在硝酸中的金属如Pt、Au等21、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①原子组成:原子核中子原子不带电: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原子组成质子质子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相对原子质量==质量数②原子表示方法:A:质量数 Z:质子数 N:中子数 A=Z+N决定元素种类的因素是质子数多少,确定了质子数就可以确定它是什么元素③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如:16O和18O,12C和14C,35Cl 和37Cl④电子数和质子数关系:不带电微粒:电子数==质子数带正电微粒:电子数==质子数—电荷数带负电微粒:电子数==质子数+电荷数⑤1—18号元素请按下图表示记忆H HeLi Be B C N O F NeNa Mg Al Si P S Cl Ar⑥元素周期表结构短周期第1、2、3周期,元素种类分别为2、8、8元周期7个横行长周期第4、5、6周期,元素种类分别为18、18、32素不完全周期第7周期,元素种类为26,若排满为32周主族7个ⅠA—ⅦA期族18个纵行,16个族副族7个ⅠB—ⅦB表 0族稀有气体族:He、Ne、Ar、Kr、Xe、RnⅧ族3列⑦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周期数==电子层数,主族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化合价⑧元素周期律:从左到右:原子序数逐渐增加,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从上到下:原子序数逐渐增加,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所以在周期表中,非金属性最强的是F,金属性最强的是Fr 自然界中是Cs,因为Fr是放射性元素判断金属性强弱的四条依据:a、与酸或水反应的剧烈程度以及释放出氢气的难易程度,越剧烈则越容易释放出H2,金属性越强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c、金属单质间的相互置换如:Fe+CuSO4==FeSO4+Cud、原电池的正负极负极活泼性>正极判断非金属性强弱的三条依据:a、与H2结合的难易程度以及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易结合则越稳定,非金属性越强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酸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c、非金属单质间的相互置换如:Cl2+H2S==2HCl+S↓注意:“相互证明”——由依据可以证明强弱,由强弱可以推出依据⑨化学键: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共价键极性键化学键非极性键离子键共价键: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的形式形成的化学键,一般由非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间形成;非极性键:相同的非金属原子之间,A—A型,如:H2,Cl2,O2,N2中存在非极性键极性键:不同的非金属原子之间,A—B型,如:NH3,HCl,H2O,CO2中存在极性键离子键:原子之间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的化学键,一般由活泼的金属ⅠA、ⅡA与活泼的非金属元素ⅥA、ⅦA间形成,如:NaCl,MgO,KOH,Na2O2,NaNO3中存在离子键注:有NH4+离子的一定是形成了离子键;AlCl3中没有离子键,是典型的共价键共价化合物:仅仅由共价键形成的化合物,如:HCl,H2SO4,CO2,H2O等离子化合物:存在离子键的化合物,如:NaCl,MgNO32,KBr,NaOH,NH4Cl22、化学反应速率①定义: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v==△C/△t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浓度:浓度增大,速率增大温度:温度升高,速率增大压强:压强增大,速率增大仅对气体参加的反应有影响催化剂: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其他:反应物颗粒大小,溶剂的性质23、原电池负极Zn:Zn—2e-==Zn2+正极Cu:2H++2e-==H2↑①定义: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②构成原电池的条件:a、有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者其中一个为碳棒做电极,其中较活泼金属做负极,较不活泼金属做正极b、有电解质溶液c、形成闭合回路24、烃①有机物a、概念:含碳的化合物,除CO、CO2、碳酸盐等无机物外b、结构特点:ⅰ、碳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一定形成四根共价键ⅱ、碳原子可以和碳原子结合形成碳链,还可以和其他原子结合ⅲ、碳碳之间可以形成单键,还可以形成双键、三键ⅳ、碳碳可以形成链状,也可以形成环状c、一般性质:ⅰ、绝大部分有机物都可以燃烧除了CCl4不仅布燃烧,还可以用来灭火ⅱ、绝大部分有机物都不溶于水乙醇、乙酸、葡萄糖等可以②烃:仅含碳、氢两种元素的化合物甲烷、乙烯、苯的性质见表③烷烃:a、定义:碳碳之间以单键结合,其余的价键全部与氢结合所形成的链状烃称之为烷烃;因为碳的所有价键都已经充分利用,所以又称之为饱和烃b、通式:CnH2n+2,如甲烷CH4,乙烷C2H6,丁烷C4H10c、物理性质:随着碳原子数目增加,状态由气态1—4变为液态5—16再变为固态17及以上d、化学性质氧化反应:能够燃烧,但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同甲烷CnH2n+2+3n+1/2O2 nCO2+n+1H2Oe、命名习惯命名法:碳原子在10个以内的,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命名④同分异构现象:分子式相同,但结构不同的现象,称之为同分异构现象同分异构体: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物质之间称为同分异构体如C4H10有两种同分异构体:CH3CH2CH2CH3正丁烷,CH3CHCH3异丁烷甲烷乙烯苯分子式 CH4 C2H4 C6H6结构简式 CH4CH2=CH2 或空间结构正四面体结构平面型平面型无单键,无双键,介于单、双键间特殊的键,大∏键物理性质无色、无味、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是天然气、沼气、油田气、煤道坑气的主要成分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略小于空气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液体,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有毒化学性质①氧化反应:CH4+2O2===CO2+2H2O②取代反应:CH4+Cl2 === CH3Cl+HCl①氧化反应:a.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b.C2H4+3O2===2CO2+2H2O②加成反应:CH2=CH2+Br2③加聚反应:nCH2=CH2=== —CH2—CH2—产物为聚乙烯,塑料的主要成份,是高分子化合物①氧化反应:a.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b.2C6H6+15O2 ===12CO2+6H2O②取代反应:a.与液溴反应:b.与硝酸反应:③加成反应:用途可以作燃料,也可以作为原料制备氯仿CH3Cl,麻醉剂、四氯化碳、炭黑等石化工业的重要原料和标志,水果催熟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制造塑料,合成纤维等有机溶剂,化工原料注:取代反应——有机物分子中一个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代替的反应:有上有下加成反应——有机物分子中不饱和键双键或三键两端的原子与其他原子直接相连的反应:只上不下芳香烃——含有一个或多个苯环的烃称为芳香烃;苯是最简单的芳香烃易取代,难加成;25、烃的衍生物①乙醇:a、物理性质:无色,有特殊气味,易挥发的液体,可和水以任意比互溶,良好的溶剂b、分子结构:分子式——C2H6O,结构简式——CH3CH2OH或C2H5OH,官能团——羟基,—OHc、化学性质:ⅰ、与活泼金属Na反应:2CH3CH2OH+2Na 2CH3CH2ONa+H2↑ⅱ、氧化反应:燃烧:C2H5OH+3O2 ===2CO2+3H2O催化氧化:2CH3CH2OH+O2 === 2CH3CHO+2H2Oⅲ、酯化反应:CH3COOH+CH3CH2OH=== CH3COOCH2CH3+H2Od、乙醇的用途:燃料,医用消毒体积分数75%,有机溶剂,造酒②乙酸:a、物理性质: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液体,易溶于水和乙醇;纯净的乙酸称为冰醋酸;b、分子结构:分子式——C2H4O2,结构简式——CH3COOH,官能团——羧基,—COOHc、化学性质:ⅰ、酸性具备酸的通性:比碳酸酸性强2CH3COOH+Na2CO3=2CH3COONa+H2O+CO2, CH3COOH+NaOH=CH3COONa+H2Oⅱ、酯化反应用饱和Na2CO3溶液来吸收,3个作用d、乙酸的用途:食醋的成分3%—5%③酯:a、物理性质:密度小于水,难溶于水;低级酯具有特殊的香味;b、化学性质:水解反应ⅰ、酸性条件下水解:CH3COOCH2CH3+H2O===CH3COOH+CH3CH2OHⅱ、碱性条件下水解:CH3COOCH2CH3+NaOH===CH3COONa+CH3CH2OH26、煤、石油、天然气①煤:由有机物和少量无机物组成的复杂混合物,可通过干馏、气化和液化进行综合利用蒸馏:利用物质沸点相差在20℃以上的差异将物质进行分离,物理变化,产物为纯净物分馏:利用物质沸点相差在5℃以内的差异将物质分离,物理变化,产物为混合物干馏:隔绝空气条件下对物质进行强热使其发生分解,化学变化②天然气:主要成份是CH4,重要的化石燃料,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加热分解制炭黑和H2③石油:多种碳氢化合物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可通过分馏、裂化、裂解、催化重整进行综合利用分馏的目的:得到碳原子数目不同的各种油,如液化石油气、汽油、煤油、柴油、重油等裂化的目的:对重油进行裂化得到轻质油汽油、煤油、柴油等,产物一定是一个烷烃分子加一个烯烃分子裂解的目的:得到重要的化工原料“三烯”乙烯、丙烯、1,3—丁二烯催化重整的目的:得到芳香烃苯及其同系物27、常见物质或离子的检验方法物质离子方法及现象Cl- 先用硝酸酸化,然后加入硝酸银溶液,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SO42- 先加盐酸酸化,然后加入氯化钡溶液,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CO32- 加入硝酸钡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该沉淀可溶于硝酸或盐酸,并生成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CO2Al3+ 加入NaOH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继续加入NaOH溶液,沉淀消失Fe3+★加入KSCN溶液,溶液立即变为血红色NH4+★与NaOH溶液共热,放出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刺激性气味的气体NH3Na+ 焰色反应呈黄色K+ 焰色反应呈浅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I2 遇淀粉溶液可使淀粉溶液变蓝蛋白质灼烧,有烧焦的羽毛气味。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一章复习和总结(含答案)
本章重点掌握以下几点: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2.元素、核素、同位素的辨别;3.核外电子排布规律;4.原子、离子、分子中基本构成微粒间的关系;5.元素周期律及其实质;6.化学键中的相关概念;7.电子式的书写。
要点一、元素周期表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七横十八纵”)2.几种关系(1)电子层数=周期数(2)最外层电子数=主族序数=最高正化合价(除F、O)(3)质子数=原子序数(4)∣最高正价∣+∣最低负价∣=8(对非金属元素而言,但对H不适用)注意:O无最高正价(+6),F无正价例题:原子序数为x的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的ⅡA族,则原子序数为x+1的元素不可能为() A.ⅢA族B.IA族C.镧系元素D.ⅢB族要点二、元素、核素、同位素例题: 是( ) A .氢的五种同位素 B .五种氢元素C .氢的五种同素异形体D .氢元素的五种不同微粒 要点三、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依能量的不同是分层排布的,其主要规律是: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
2.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2n 2个电子。
3.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8个(K 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电子)。
4.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18个(K 层为次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32个。
注意:以上规律既相互联系,又互相制约,不能孤立片面的理解。
如M 层为最外层的时候,最多为8个,而不是18个。
H 2H +H 112H 13H 1、、、、要点四、核外电子数相等的微粒例题:两种微粒的质子数和电子数均相等,下列关于两种微粒间关系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它们可能是不同的分子 B .它们可能是不同的离子 C .它们可能互为同位素D .它们可能是分子和离子 要点五、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中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要点六、比较元素的金属性强弱和非金属性强弱的一般方法金属性比较本质原子越易失电子、金属性越强判断依据1.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越靠前,金属性越强。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必修二化学方程式汇总
化学必修一必修二方程式汇总必修一、必修二化学方程式汇总必修一1 、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B a C l2+ N a2 S O 4 = = = = B a S O 4↓ + 2 N a C l2 、碳酸根离子的检验: C a C l2+ N a 2 C O3 = = = = = C a C O 3↓ + 2 N a C l3 、碳酸钠与盐酸反应:N a 2 C O 3+ 2 H C l= = = = = 2 N a C l+ H 2 O+ C O2↑高温4 、木炭还原氧化铜: 2 C u O +C 2 C u+ C O 2↑5 、铁片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F e+ C u S O 4= = = = = F e S O 4+ C u6 、氯化钙与碳酸钠溶液反应: C a C l2+N a 2 C O 3= = = = = C a C O 3↓ +2 N a C l7 、钠在空气中燃烧: 2 N a+O 2N a 2 O 2钠与氧气反应: 4 N a+O 2= = = = 2 N a 2 O8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 2 N a 2 O 2+ 2 H 2 O = = = = 4 N a O H+O 2↑9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 2 N a 2 O 2+ 2 C O 2= = = = 2 N a 2 C O 3+ O 21 0 、钠与水反应:2 N a+ 2 H 2 O = = = = 2 N a O H +H 2↑1 1 、铁与水蒸气反应: 3 F e+ 4 H2 O ( g )= = = = F e3 O 4+4 H 2↑1 2 、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2 A l + 2 N a O H + 2 H 2 O = = = = 2 N a A l O 2+ 3 H2↑1 3 、氧化钙与水反应: C a O +H2 O= = = = C a ( O H )21 5 、氧化铝与盐酸反应: A l2 O 3+ 6 H C l= = = = = 2 A l C l3+3 H 2 O1 6 、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A l2 O 3+ 2 N a O H = = = = = 2 N a A l O 2+H 2 O1 7 、氯化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F e C l3+ 3 N a O H = = = = = F e ( O H )3↓+ 3 N a C l1 8 、硫酸亚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 e S O 4 +2 N a O H = = = = F e ( O H )2↓+ N a 2 S O 41 9 、氢氧化亚铁被氧化成氢氧化铁: 4 F e ( O H )2+2 H 2 O +O 2= = = =4 F e ( O H )32 0 、氢氧化铁加热分解: 2 F e ( O H )3 F e 2 O 3+ 3 H 2 O ↑2 1 、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铝: A l 2 (S O 4 )3+ 6 N H 3· H 2 O = = = =2 A l ( O H )3 ↓+ 3 ( N H 3 ) 2 S O 42 2 、氢氧化铝与盐酸反应: A l ( O H )3+3 H C l = = = = A l C l3+ 3 H 2 O2 3 、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 l ( O H )3+ N a O H = = = = N a A l O 2+ 2 H2O2 4 、氢氧化铝加热分解: 2 A l ( O H )3 A l 2 O 3+ 3 H 2 O2 5 、三氯化铁溶液与铁粉反应: 2 F e C l3+ F e= = = =3 F e C l22 6 、氯化亚铁中通入氯气: 2 F e C l2+ C l2= = = = = 2 F e C l32 7 、二氧化硅与氢氟酸反应:S i O 2+ 4 H F= = = =S i F 4+ 2 H 2 O硅单质与氢氟酸反应:S i+ 4 H F= = = =S i F 4+ 2 H 2↑高温2 8 、二氧化硅与氧化钙高温反应:S i O 2+ C a O C a S i O 32 9 、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S i O 2+ 2 N a O H = = = = N a 2 S i O 3+H 2 O3 0 、往硅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 a 2 S i O 3 + C O 2 + H 2 O = = = N a 2 C O 3+H 2 S i O 3↓3 1 、硅酸钠与盐酸反应: N a 2 S i O 3 + 2 H C l = = = 2 N a C l + H 2 S i O 3↓点燃3 2 、氯气与金属铁反应: 2 F e+ 3 C l2 2 F e C l3点燃3 3 、氯气与金属铜反应: C u+ C l2 C u C l2点燃3 4 、氯气与金属钠反应: 2 N a+ C l2 2 N a C l3 5 、氯气与水反应: C l2+H 2 O = = = =H C l+H C l O光照3 6 、次氯酸光照分解: 2 H C l O 2 H C l+O 2↑3 7 、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C l2+ 2 N a O H = = = = = N a C l + N a C l O+H 2 O3 8 、氯气与消石灰反应: 2 C l2+ 2 C a ( O H ) 2= = = = C a C l2+C a ( C l O )2+ 2 H 2 O3 9 、盐酸与硝酸银溶液反应:H C l+ A g N O 3 = = = = A g C l↓ +H N O 34 0 、漂白粉长期置露在空气中: C a ( C l O )2+ H 2 O + C O 2 = = = = C a C O 3↓+2 H C l O4 1 、二氧化硫与水反应:SO2+H2O == =H2SO3放电4 2 、氮气与氧气在放电下反应:N 2+O 2 2 N O4 3 、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 2 NO +O2==== 2 NO24 4 、二氧化氮与水反应:3NO2+H2O = ===2HNO3+NO4 5 、二氧化硫与氧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2 S O 2 + O 2催化剂2 SO34 6 、三氧化硫与水反应:SO3+H2O == ==H2SO44 7 、浓硫酸与铜反应: C u+ 2 H 2 S O 4 (浓) C u S O 4+ 2 H 2 O +SO2↑4 8 、浓硫酸与木炭反应: C + 2 H2SO4(浓) C O2↑+ 2 SO2↑+ 2 H2O 4 9 、浓硝酸与铜反应: C u + 4 H N O 3 (浓)= = = = C u ( N O 3 ) 2 + 2 H 2 O+ 2 NO2↑5 0 、稀硝酸与铜反应: 3 C u + 8 H N O 3 (稀) 3 C u ( N O 3 )2+ 4 H 2 O+ 2 NO↑5 1 、氨水受热分解:NH3·H2O N H3↑+H2O5 2 、氨气与氯化氢反应:N H 3+H C l= = = =N H 4 C l5 3 、氯化铵受热分解:N H 4 C l N H 3↑ +H C l↑5 4 、碳酸氢氨受热分解:NH4HCO3N H3↑+H2O↑+CO2↑5 5 、硝酸铵与氢氧化钠反应:N H 4 N O 3 + N a O H N H 3↑ + N a N O 3 +H 2 O5 6 、氨气的实验室制取: 2 N H 4 C l+ C a ( O H )2 C a C l2+ 2 H 2 O + 2 NH3↑点燃5 7 、氯气与氢气反应: C l2+H 2 2 H C l5 8 、硫酸铵与氢氧化钠反应:(N H 4)2 S O 4+ 2 N a O H 2 N H 3↑ +N a 2 S O 4+ 2 H 2 O5 9 、 S O 2+ C a O = = = = C a S O 36 0 、 S O 2+ 2 N a O H= = = =N a 2 S O 3+H 2 O6 1 、 S O 2+ C a ( O H )2= = = = C a S O 3↓ +H 2 O6 2 、 S O 2+ C l2+ 2 H 2 O = = = = 2 H C l+H 2 S O 463、SO2+2H2S====3S+2H2O6 4 、 N O 、 N O 2的回收: N O 2+ N O + 2 N a O H = = = = 2 N a N O 2+H 2 O6 5 、 S i+ 2 F 2= = =S i F 46 6 、 S i+ 2 N a O H+H 2 O = = = =N a 2 S i O 3+ 2 H 2↑6 7 、硅单质的实验室制法高温电炉粗硅的制取:S i O 2+ 2 C S i+ 2 C O(石英沙)(焦碳)(粗硅)粗硅转变为纯硅:S i(粗)+ 2 C l2S i C l4高温必修二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1 、 L i与O2反应(点燃):4 L i+O2 2 L i2ON a与 O 2反应(点燃) : 2N a + O 2N a 2 O 2N a与 H 2O反应:2N a + 2H 2 O = = = 2 N a O H + H 2↑K 与H2O反应: 2K+2H2O===2KOH+H2↑2 、卤素单质 F 2、C l2、B r2、I2与氢气反应:F 2+ H 2=== 2HF C l 2 + H 2 = = = 2 H C l Br 2 +H 2= = = 2 B rI2+H 2=== 2HI3、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1 )氯水与饱和溴化钠、氯水与饱和碘化钠溶液反应:① C l 2 + 2 N a B r = = = B r 2 + 2 N a C l②C l 2 + 2 N a I = = = I 2 + 2 N a C l( 2 )溴水与碘化钠溶液反应: B r 2 + 2 N a I = = = I 2 + 2 N a B r4 、 M g与H2O反应:M g + 2 H2O= = =M g ( O H ) 2 +H 2↑A l与H C l反应: 2 A l + 6 H C l = = = 2 A l C l 3 + 3 H 2↑M g与H C l反应:M g + 2H C l= = =M g C l 2 +H 2↑5 、 N a与C l 2 反应(点燃):6、用电子式表示氯化氢的形成过程: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1 、 B a ( O H )2 ?8 H 2 O 与 N H 4 C l的反应:B a ( O H ) 2 ·8H 2 O + 2 N H 4C l = = B a C l 2 + 2 N H 3↑ + 1 0 H 2 O2 、原电池原理典型的原电池(Z n - C u原电池)负极(锌):Z n - 2 e - = = = Z n 2 +(氧化反应)正极(铜): 2 H + + 2 e - = = = H 2↑(还原反应)电子流动方向:由锌经过外电路流向铜。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高一。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高一。
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高一必修二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有机化合物是指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其中常常包括氢和氧,还可能包括氮、磷、硫、卤素等元素。
需要注意的是,碳的氧化物、碳酸及其盐、碳的金属化合物都属于无机化合物。
烃是指只含有碳和氢两种元素的有机物,其中甲烷是最简单的烃。
一、甲烷甲烷的分子式为CH4,电子式结构式为四面体结构,其中四个C-H键的长度和强度相同,夹角也相等。
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可以通过排水法和向下排空气法来收集甲烷。
通常情况下,甲烷比较稳定,不会与酸性高锰酸钾等强氧化剂发生反应,也不会与强酸、强碱反应。
但在一定条件下,甲烷也会发生某些反应。
例如,纯净的甲烷在空气中安静地燃烧,火焰呈淡蓝色。
另外,甲烷还可以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在光照条件下会生成五种产物,其中两种是气体,三种是液体。
二、烷烃烷烃是指烃分子中碳原子之间都以碳碳单键结合成链状,剩余价键均与氢原子结合,使每个碳原子的化合价都达到“饱和”,这样的烃叫做饱和烃,也称为烷烃。
烷烃的分子通式为XXX。
烷烃的命名方法是,当烷烃碳原子数在十以内时,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依次代表碳原子数,其后加“烷”字;碳原子数在十以上时,则使用汉字数字代表,例如十一烷。
烷烃的物理性质与碳原子数有关,碳原子数在四以下时为气态,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烷烃的熔沸点依次升高,烷烃的密度也依次增大。
烷烃与甲烷类似,通常情况下,不会与强酸、强碱、高锰酸钾等强氧化剂反应。
烷烃都能燃烧,反应通式为CnH2n+2+O2→nCO2+(n+1)H2O。
在光照条件下,烷烃也能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同系物是指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它们属于同类物质,通式相同(如烷烃:CnH2n+2),分子式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相差14n。
2.化学中存在一种现象,即具有相同分子式但不同结构的化合物称为同分异构体。
高中化学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
必修1全册基本内容梳理从实验学化学一、化学实验安全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 应在通风厨中进行, 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
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 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 先用Na2CO3 (或NaHCO3)中和, 后用水冲擦干净。
浓酸沾在皮肤上, 宜先用干抹布拭去, 再用水冲净。
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 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 先用稀醋酸中和, 然后用水冲擦干净。
浓碱沾在皮肤上, 宜先用大量水冲洗, 再涂上硼酸溶液。
浓碱溅在眼中, 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 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 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分离的物质应注意的事项应用举例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 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 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 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 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 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
打开活塞, 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 及时关闭活塞, 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 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 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三、离子检验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Cl- AgNO3.稀HNO3 产生白色沉淀 Cl-+Ag+=AgCl↓SO42- 稀HCl、BaCl2 白色沉淀SO42-+Ba2+=BaSO4↓四.除杂注意事项: 为了使杂质除尽, 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 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新课标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册知识解析〖第2节 离子反应 重难点知识梳理〗
第2节离子反应一、电解质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区别与联系前提条件实验条件现象实质电解质化合物水溶液中或熔融态下导电自身电离出离子非电解质化合物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自身不能电离出离子注意要点用“自身”能否电离,可确定是否为电解质2.电解质判断的三个角度1从物质类别判断2从物质性质看电解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导电,条件是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下,二者具备其一即可。
3从是否自身电离看电解质溶于水或熔融状态时,电解质自身发生电离,有些非电解质如NH3、CO2等,溶于水也能导电,但都不是自身电离产生的离子。
4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时要注意的四个“不一定”①不是电解质的物质不一定是非电解质。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基本前提是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②电解质不一定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在水溶液里能导电;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
化合物只要具备其中一个条件即为电解质。
③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
金属也能够导电,但它们都是单质,不属于电解质; 电解质溶液能导电但不是电解质。
④不导电的物质不一定不是电解质。
固态时不导电,但其溶于水的部分完全电离,因而它们属于电解质。
3.电解质的电离与导电的关系1电解质溶液或电解质受热熔化导电的本质电解质溶液或电解质受热熔化 能够导电是因为电解质电离为自由移动的离子——发生电离的结果。
而金属能够导电是因为金属中存在着能够自由移动的电子,电子在外电场的作用下,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从而能够导电。
注意:BaSO 4、AgC 等物质难溶于水,导电性差,由于它们的溶解度太小,测不出或难测其水溶液的导电性,但它们溶解的部分是完全电离的,所以它们是电解质。
2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影响因素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与溶液中离子浓度及离子所带电荷多少有关,离子浓度越大,离子所带电荷越多,导电能力越强。
3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的本质①酸是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 的化合物。
②碱是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 −的化合物。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二化学方程式汇总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二化学方程式汇总必修一1、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BaCl2 + Na2SO4==== BaSO4↓+ 2NaCl2、碳酸根离子的检验: CaCl2 + Na2CO3 ===== CaCO3↓ + 2NaCl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4、木炭还原氧化铜: 2CuO + C 高温2Cu + CO2↑5、铁片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Fe + CuSO4 ===== FeSO4 + Cu6、氯化钙与碳酸钠溶液反应:CaCl2 + Na2CO3 ===== CaCO3↓+ 2NaCl7、钠在空气中燃烧:2Na + O2 Na2O2钠与氧气反应:4Na + O2 ==== 2Na2O8、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 + 2H2O ==== 4NaOH + O2↑9、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10、钠与水反应:2Na + 2H2O ==== 2NaOH + H2↑11、铁与水蒸气反应:3Fe + 4H2O(g) ==== Fe3O4 + 4H2↑12、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Al + 2NaOH + 2H2O ==== 2NaAlO2 + 3H2↑13、氧化钙与水反应:CaO + H2O ==== Ca(OH)214、氧化铁与盐酸反应: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15、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l2O3 + 6HCl ===== 2AlCl3 + 3H2O16、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2O3 + 2NaOH ===== 2NaAlO2 + H2O17、氯化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Cl3 + 3NaOH ===== Fe(OH)3↓+ 3NaCl18、硫酸亚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SO4 + 2NaOH ==== Fe(OH)2↓+ Na2SO419、氢氧化亚铁被氧化成氢氧化铁:4Fe(OH)2 + 2H2O + O2 ==== 4Fe(OH)320、氢氧化铁加热分解:2Fe(OH)3 Fe2O3 + 3H2O↑21、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铝:Al2(SO4)3 + 6NH3·H2O ==== 2Al(OH)3↓ + 3(NH3)2SO422、氢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l(OH)3 + 3HCl ==== AlCl3 + 3H2O23、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OH)3 + NaOH ==== NaAlO2 + 2H2O24、氢氧化铝加热分解:2Al(OH)3 Al2O3 + 3H2O25、三氯化铁溶液与铁粉反应:2FeCl3 + Fe ==== 3FeCl226、氯化亚铁入氯气:2FeCl2 + Cl2 ===== 2FeCl327、二氧化硅与氢氟酸反应:SiO2 + 4HF ==== SiF4 + 2H2O硅单质与氢氟酸反应:Si + 4HF ==== SiF4 + 2H2↑28、二氧化硅与氧化钙高温反应:SiO2 + CaO 高温CaSiO329、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SiO2 + 2NaOH ==== Na2SiO3 + H2O30、往硅酸钠溶液入二氧化碳:Na2SiO3 + CO2 + H2O === Na2CO3 + H2SiO3↓31、硅酸钠与盐酸反应:Na2SiO3 + 2HCl === 2NaCl + H2SiO3↓32、氯气与金属铁反应:2Fe + 3Cl2点燃2FeCl333、氯气与金属铜反应:Cu + Cl2点燃CuCl234、氯气与金属钠反应:2Na + Cl2点燃2NaCl35、氯气与水反应:Cl2 + H2O ==== HCl + HClO36、次氯酸光照分解:2HClO 光照2HCl + O2↑37、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Cl2 + 2NaOH ===== NaCl + NaClO + H2O38、氯气与消石灰反应:2Cl2 + 2Ca(OH)2 ==== CaCl2 + Ca(ClO)2 + 2H2O39、盐酸与硝酸银溶液反应:HCl + AgNO3 ==== AgCl↓ + HNO340、漂白粉长期置露在空气中:Ca(ClO)2 + H2O + CO2 ==== CaCO3↓ + 2HClO41、二氧化硫与水反应:SO2 + H2O === H2SO342、氮气与氧气在放电下反应:N2 + O2放电2NO43、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2NO + O2 ==== 2NO244、二氧化氮与水反应:3NO2 + H2O ==== 2HNO3 + NO45、二氧化硫与氧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2SO2 + O2催化剂2SO346、三氧化硫与水反应:SO3 + H2O ==== H2SO447、浓硫酸与铜反应:Cu + 2H2SO4(浓) CuSO4 + 2H2O + SO2↑48、浓硫酸与木炭反应:C + 2H2SO4(浓) CO2↑+ 2SO2↑ + 2H2O49、浓硝酸与铜反应:Cu + 4HNO3(浓) ==== Cu(NO3)2 + 2H2O + 2NO2↑50、稀硝酸与铜反应:3Cu + 8HNO3(稀) 3Cu(NO3)2 + 4H2O + 2NO↑51、氨水受热分解:NH3·H2O NH3↑ + H2O52、氨气与氯化氢反应:NH3 + HCl ==== NH4Cl53、氯化铵受热分解:NH4Cl NH3↑ + HCl↑54、碳酸氢氨受热分解:NH4HCO3 NH3↑ + H2O↑ + CO2↑55、硝酸铵与氢氧化钠反应:NH4NO3 + NaOH NH3↑ + NaNO3 + H2O56、氨气的实验室制取:2NH4Cl + Ca(OH)2 CaCl2 + 2H2O + 2NH3↑57、氯气与氢气反应:Cl2 + H2点燃2HCl58、硫酸铵与氢氧化钠反应:(NH4)2SO4 + 2NaOH 2NH3↑ + Na2SO4 + 2H2O59、SO2 + CaO ==== CaSO360、SO2 + 2NaOH ==== Na2SO3 + H2O61、SO2 + Ca(OH)2 ==== CaSO3↓ + H2O62、SO2 + Cl2 + 2H2O ==== 2HCl + H2SO463、SO2 + 2H2S ==== 3S + 2H2O64、NO、NO2的回收:NO2 + NO + 2NaOH ==== 2NaNO2 + H2O65、Si + 2F2 === SiF466、Si + 2NaOH + H2O ==== Na2SiO3 +2H2↑67、硅单质的实验室制法粗硅的制取:SiO2 + 2C 高温电炉Si + 2CO(石英沙)(焦碳)(粗硅)粗硅转变为纯硅:Si(粗) + 2Cl2 SiCl4SiCl4 + 2H2高温Si(纯)+ 4HCl必修二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1、Li与O2反应(点燃):4Li + O2 2Li2 ONa与O2反应(点燃):2Na+O2Na2O2Na与H2O反应:2Na+2H2O===2NaOH+H2↑K与H2O反应:2K+2H2O===2KOH+H2↑2、卤素单质F2、Cl2、Br2、I2与氢气反应:F2 + H2 === 2HF Cl2 + H2=== 2HCl Br2 + H2=== 2Br I2 + H2=== 2HI 3、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1)氯水与饱和溴化钠、氯水与饱和碘化钠溶液反应:①Cl2+2NaBr===Br2+2NaCl ②Cl2+2NaI===I2+2NaCl(2)溴水与碘化钠溶液反应:Br2+2NaI===I2+2NaBr4、Mg与H2O反应:Mg+2H2O === Mg(OH)2+H2↑Al与HCl反应: 2Al+6HCl===2AlCl3+3H2↑Mg与HCl反应: Mg+2 HCl === MgCl2+ H2↑5、Na与Cl2反应(点燃):6、用电子式表示氯化氢的形成过程: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1、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 : 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2、原电池原理典型的原电池(Zn-Cu原电池)负极(锌):Zn-2e-===Zn2+(氧化反应)正极(铜):2H++2e-===H2↑(还原反应)电子流动方向:由锌经过外电路流向铜。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1——原子半径(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元素化合价(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3) 所有单质都显零价3——单质的熔点(1)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2)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4——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及其判断)(1)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
因此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得电子,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2)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电子,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判断金属性强弱金属性(还原性)1,单质从水或酸中置换出氢气越容易越强2,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非金属性(氧化性)1,单质越容易与氢气反应形成气态氢化物2,氢化物越稳定3,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1—20号,F最强;最体一样)5——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其氧化物的阳离子氧化性越弱;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推断元素位置的规律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应牢记的规律:(1)元素周期数等于核外电子层数;(2)主族元素的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阴阳离子的半径大小辨别规律由于阴离子是电子最外层得到了电子而阳离子是失去了电子6——周期与主族周期:短周期(1—3);长周期(4—6,6周期中存在镧系);不完全周期(7)。
主族:ⅠA—ⅦA为主族元素;ⅠB—ⅦB为副族元素(中间包括Ⅷ);0族(即惰性气体)所以, 总的说来(1) 阳离子半径<原子半径(2) 阴离子半径>原子半径(3) 阴离子半径>阳离子半径(4 对于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的离子,原子序数越大,其离子半径越小。
【知识点提纲】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全册各章节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
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全册知识点汇总第五章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 - 2 - 第一节硫及其化合物.......................................................................................................... - 2 - 第1课时硫和二氧化硫.............................................................................................. - 2 - 第2课时硫酸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 6 - 第3课时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 - 11 - 微专题1常见漂白剂的归类分析............................................................................. - 13 - 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 - 13 - 第1课时氮气与氮的氧化物.................................................................................... - 13 - 第2课时氨和铵盐.................................................................................................... - 16 - 第3课时硝酸酸雨及防治.................................................................................... - 20 - 微专题2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 - 24 - 第三节无机非金属材料.................................................................................................... - 25 - 微专题3常见无机物间的相互转化......................................................................... - 29 - 实验活动4用化学沉淀法去除粗盐中的杂质离子......................................................... - 30 - 实验活动5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 - 31 - 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 32 -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 32 - 第1课时化学反应与热能........................................................................................ - 32 - 第2课时化学反应与电能........................................................................................ - 36 - 第二节化学反应的速率与限度........................................................................................ - 40 - 第1课时化学反应的速率........................................................................................ - 40 - 第2课时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 - 45 - 微专题4控制变量法探究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 50 - 微专题5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的图像分析............................................................. - 51 - 实验活动6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 53 - 实验活动7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 55 - 第七章有机化合物 ..................................................................................................................... - 57 - 第一节认识有机化合物.................................................................................................... - 57 - 第1课时碳原子的成键特点与烷烃的结构............................................................ - 57 - 第2课时烷烃的性质................................................................................................ - 63 - 微专题6烷烃的同分异构体及其取代物种类......................................................... - 66 - 第二节乙烯与有机高分子材料........................................................................................ - 69 - 第1课时乙烯............................................................................................................ - 69 - 第2课时烃有机高分子材料................................................................................ - 72 - 微专题7烃燃烧的有关计算..................................................................................... - 77 - 第三节乙醇与乙酸............................................................................................................ - 79 - 第1课时乙醇............................................................................................................ - 79 - 第2课时乙酸官能团与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 82 - 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 - 88 - 第1课时糖类............................................................................................................ - 88 - 第2课时蛋白质油脂............................................................................................ - 93 - 微专题8常见有机反应类型的判断......................................................................... - 99 -实验活动8 搭建球棍模型认识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特点 ....................................... - 100 - 实验活动9 乙醇、乙酸的主要性质 ............................................................................... - 103 -第八章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 - 107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 - 107 -第1课时 金属矿物与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 - 107 - 第2课时 煤、石油和天然气的综合利用 .............................................................. - 111 -第二节 化学品的合理使用 .............................................................................................. - 114 -第三节 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 .......................................................................................... - 118 -第五章 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第一节 硫及其化合物第1课时 硫和二氧化硫一、硫1.硫元素的位置、结构与性质(1)硫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三周期、第ⅥA 族,硫原子的最外电子层有6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2个电子,形成-2价硫的化合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必修二总结-高中化学必修二总结高中化学必修一必修二知识
点总结人教版
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2
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2
1.常用的物理方法——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上差异来分离。
2
2、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3
3、物质的鉴别4
二、常见事故的处理5
三、化学计量6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7
一、物质的分类7
二、分散系相关概念7
三、胶体8
四、离子反应10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16
一、金属的物理通性:16
二、金属的化学性质:16
三、金属化合物的性质:17
四、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18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19
一、分类19
二、本章知识结构梳理20
(一)硅及其化合物20
(二)氯20
(三)硫、氮21
必修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23
一、原子结构23
二、元素周期表23
三、元素周期律23
四、化学键24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25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25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26
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26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27
一、烃27
二、烃的衍生物29
三、基本营养物质30
第四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31
第一节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31
第二节化学与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32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1.常用的物理方法——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上差异来分离。
混合物的物理分离方法
方法
适用范围
主要仪器
注意点
实例
固+液
蒸发
易溶固体与液体分开
酒精灯、蒸发皿、玻璃棒
①不断搅拌;②最后用余热加热;
③液体不超过容积2/3
NaCl
固+固
结晶
溶解度差别大的溶质分开
NaCl
升华
能升华固体与不升华物分开
酒精灯
I2
固+液
过滤
易溶物与难溶物分开
漏斗、烧杯
①一角、二低、三碰;②沉淀要洗涤;③定量实验要“无损”
NaCl
液+液
萃取
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把溶质分离出来
分液漏斗
①先查漏;②对萃取剂的要求;③使漏斗内外大气相通;④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从溴水中提取Br2
分液
分离互不相溶液体
分液漏斗
乙酸乙酯与饱和Na2CO3溶液
蒸馏
分离沸点不同混合溶液
蒸馏烧瓶、冷凝管、温度计、牛角管
①温度计水银球位于支管处;②冷凝水从下口通入;③加碎瓷片
乙醇和水、I2和CCl4
渗析
分离胶体与混在其中的分子、离子
半透膜
更换蒸馏水
淀粉与NaCl
盐析
加入某些盐,使溶质的溶解度降低
而析出
烧杯
用固体盐或浓溶液
蛋白质溶液、硬脂酸钠和甘油
气+气
洗气
易溶气与难溶气分开
洗气瓶
长进短出
CO2
液化
沸点不同气分开
U形管
常用冰水
NO2
i、蒸发和结晶蒸发是将溶液浓缩、溶剂气化或溶质以晶体析出的方法。
结晶是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
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
小,从而使晶体析出。
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ii、蒸馏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
高中化学必修二总结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
操作时要注意:
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l/3。
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⑤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例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
iii、分液和萃取分液是把两种互不相溶、密度也不相同的液体分离开的方法。
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
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并且溶剂易挥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