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逍遥游思想的四个层面

合集下载

《庄子·逍遥游》中的人生哲学思考

《庄子·逍遥游》中的人生哲学思考

《庄子·逍遥游》中的人生哲学思考庄子,生活在战国中叶。

此时,诸侯割据,战乱四起,生于乱世的庄子看透了人民命运的凄惨、看透了暴君的杀戮、也看透了战争的血腥与暴力。

庄子大彻大悟,生命在这个动乱的时代犹如鸿毛一般,只有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才是人生真谛。

(一)道与人生道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宇宙万物是由“道”派生出来的。

道这个哲学范畴的提出最早源于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开篇就提到了“道”,可见“道”在老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性,由此便开创了道家学说。

庄子继老子之后,对道家学说进行了极大的弘扬与发展,在《庄子》一书中,“道”字出现320余次。

作为哲学范畴,道主要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根所在,是万事万物的源头;另一方面,道更象征着一种自然无为的境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认为这个物质世界最初源自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道”。

在老子看来,人活在世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应做到“抱朴守真”,坚守住生命的淳朴,如果人沉溺于世俗的功名利禄之中,那么与“道”就渐行渐远了。

老子有“抱朴守真”。

庄子有他的“保身全生”。

怎样才能“保身全生”呢?在庄子看来,就应那些顺天地、忘物我而获得绝对自由的得道的人一样,做到“无功”、“无名”与“无己”。

“无功”、“无名”,指不求有功有名。

相对于“宾”这个“主”来,“名”只是“实”即名声是实体所派生之物。

道德之所以沦丧,是由于追求好的名声所致,因而名声也就成了人们互相倾轧的祸根。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庄子·胠箧》)。

庄子认为大盗的产生源自圣人的标榜,圣人把万事万物都分出了好坏。

有孝、就对应着出现了不孝;有忠,就就会有不忠;所以庄子认为圣人才是社会争端的源头,没有了圣人,太平盛世就出现了。

所以,对富贵、功名与利禄等物欲应持自然无为的态度,适可而止,绝不宜过分追求。

如果不加节制,任其膨胀横流,就会为其所役使,势必伤身残性,甚至丧失生命。

庄子逍遥游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庄子逍遥游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庄子逍遥游的主题思想是什么1. 问:道家思想中:《道德经》与《逍遥游》的主体思想区别在哪儿这个《逍遥游》出自《庄子》,你可以网搜《老子》和《庄子》的区别,有好多答案,这不是数学题,想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是二人思想一脉相承,都是作者通过对当时社会,自然的理解,和相应的解决办法。

但老庄之言,有着严重的虚无观,这一点要注意,这是他们的弊病。

至于“无为”和“自在”,你可以看《庄子》中‘材与非材’的故事,道家讲的应该是“无为之为”,“得机得势”这种感觉,不是“无为”而是以“无为”之心有为。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嘛!个人见解,见谅!2. 庄子《逍遥游》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庄子的逍遥游实质是自由主义洒脱精神。

与西方的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相一致。

比黑格尔要强的是自由主义的实践论,也是我们中国人喜欢回归自然,对田园生活的那份农家情感,对返朴归真后心灵的那份宁静与轻松。

庄子并不是虚言于外表的语言争论(他与名家学派有深厚的情意,不能说庄子不懂争论)而求“自明”以及绝对精神自由上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舍弃形器而保其内在精神,使心不随物牵引,不逐物漂流,能够保持其心灵的本质,以观照宇宙人生。

一、逍遥的涵义及逍遥思想的引入“逍遥”一词,据查并非庄子首创,在其成书之前的《诗经》、《礼记》等文著中都有出现;比庄子稍后的屈原,在其名作《离骚》中也有“折若木以扶日兮,聊逍遥以相羊”之句。

不过这些所谓的“逍遥”并不是庄子所崇奉的精神境界里的绝对自由,而有安闲自在之意。

庄子的逍遥,与其说追求的是一种心灵的操守,不如说是精神境界的享受——放怀万物,以心灵去感知宇宙人生的幸福。

我们可以大致地把《逍遥游》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通过逍遥思想的小大别来判别人或事物受物质形体束缚下的相对自由,这一层面的意思到“此小大之辨也”为止,借鲲鹏游弋与翱翔以及鲲鹏与蜩鸠的对比来描绘逍遥的物象、逍遥的小大之别以及逍遥受形体束缚表现出来的相对幸福。

受形体束缚的相对逍遥是算不上逍遥的极致的,真正的精神领域的自由才是逍遥的最高境界。

论庄子“逍遥游”思想的三个层次

论庄子“逍遥游”思想的三个层次
而 况 利 害 之 端乎 ! ” “ 圣人无 己” “ 逍遥 ” 是一种不受 限制 的理想 自由, 同 宇 宙
无功” 逍遥及“ 圣人无名” 逍遥三个层次 。 冯友兰有更传 神的见 地, 他认为庄子的逍遥游为 “ 真正的绝对幸福 ” , 深入庄子思想 内核 , 才能深刻理解 “ 无何有之乡 , 广莫之野” 永作遨游 的逍遥
其名为鲲 。 鲲之大 , 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 , 其名为鹏。 鹏
之背 , 不 知其 几 千 里 也 。怒 而 飞 , 其翼若垂天之 云, 是 鸟也 , 海 运则将徙于南冥。”
庄子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的事物 和三个不 同层次 的
人 物来 申明 自由的难得 , 并说 明大小的分别 , 指 出逍遥是有层 次的 , 他所向往 的是最高层面的逍遥 !他指出 : 唯有 “ 无己” 的
陈鼓应解读无 已为 : 没有偏执 的我见 , 即去除 自我 中心 ; 亦即扬 弃为功名束缚的小我 , 而臻 至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 。 达到“ 无 己” 逍遥 的至人 , 庄 子认 为主要表 Fra bibliotek在 自身与外
泽焚而不能热 , 河 汉 冱 而 不 能寒 , 疾 雷破 山 、 飘风振海而不能
为主的衡量标准 , 而觉得我 以外之物的活动 , 都是顺其性之 自 然, 都是 天地 之正 , 而无庸我有是 非好恶于其 间 , 这便是乘 天 地之正 了。” 从侧面说 明了, 顺 万物 的心灵应从天下之公义出 的绝对 自由的精神心灵和不受外因困束 的无待境界 。即庄子 所言《 逍遥游》 “ 圣人无名” 逍遥 。
境界 。
万事万物相连通 。这就是《 逍遥游》 “ 至人无 己” 逍遥 。
二、 “ 神人无功” : “ 逍遥游” 的第二个层次

关于庄子逍遥游的三重境界

关于庄子逍遥游的三重境界
逍遥游者,逍遥之游也"逍遥,谓自由自在"游,谓精神活动"精神活动欲求自由自在,须先以达观之大智,解除小智之拘束"小智之拘束为何?谓从个己观察一切,而纯为己见及功名之见所拘束也"达观之大智为何?谓从大道观察一切,而不为己见及功名之见所拘束也"小智不及大智,故本篇以无己!无功!无名,为精神自由之理想境界,此其大旨也"
罗宗强在为涂光社的庄子范畴心解作序时,也从文本系统性角度把庄子一书评价为一部不易解读的书,逍遥游是庄子的开篇,注家普遍认为这是全书中最重要的一篇,有的甚至认为是全书的纲"张涅梳理了庄子内篇与其他篇目的关系,指出逍遥游在整篇庄子文本中有统领庄子全文的重要作用:结构关系看,-内篇.的其他六篇是对逍遥游的思想展开,-外杂篇.又是对-内篇.的解说构相统一的思想系统"和前述庄学研究者注重从文本结构出发研究庄子体系不同,徐复观在其中国人性论史中指出庄子所追求的人性特点是对精神自由的祈向,庄子对精神自由的祈向,首表现于逍遥游,逍遥游可以说是庄子书的总论"。
可见,逍遥游是庄子的扛鼎之作,庄子思想的微言大义以总括的形式体现在逍遥游中"每一个伟大的哲学家都有其独特的视角,我们一旦掌握他的这个视角,他的整个哲学体系也就好理解了,故准确地理解逍遥游是把握庄子思想的一个必经之路"
一至人无己——逍遥游的第一个层面
王夫之在其庄子解中把逍遥游看作是一种不局限于个人心灵认识偏见的感物方式并把达到逍遥游的方式归纳为无待:无待者,不待物以立己,不待事以立功,不待实以立名"也就是说,欲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必须消弭物和己!事和功及实和名之间的对立关系,即无待"这种不待物以立己,不待事以立功,不待实以立名就是庄子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徐复观在其中国人性论史中高度评价庄子的三无思想:-至人无己.三句话,乃庄子的全目的!全功夫之所在"庄子全书,可以说都是这几句话多方面的发挥"台湾学者陈天启声言逍遥游篇为一种精神自由论,精神自由的理想境界便是无己!无功和无名:

论庄子“逍遥游”思想的三个层次

论庄子“逍遥游”思想的三个层次

论庄子“逍遥游”思想的三个层次作者:孙优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8期摘要:《逍遥游》在整个庄学思想中至关重要,整体考量庄子“逍遥游”思想内涵后,再对《逍遥游》反复研读,将庄子的“逍遥游”思想梳理出三个层次:“至人无己”逍遥、“神人无功”逍遥与“圣人无名”逍遥。

“三无”思想是理解庄学思想的重要门径,庄子正是以此构筑起庄学思想巨塔的。

关键词:逍遥游;无己;无功;无名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008-01《逍遥游》作为《庄子》的扛鼎之作,在整个庄学思想中至关重要。

历代庄学研究者都给予特别重视。

我们可将其梳理为三个层次:“至人无己”逍遥、“神人无功”逍遥与“圣人无名”逍遥。

“逍遥”一词曾在《诗经》中出现,如《诗经·郑风·清人》所说的“河上乎逍遥”。

而在《庄子》中出现更多,有“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可知“逍遥”二字含义一般指悠闲的状态。

逍遥境界的阐释可概括为:逍遥是一种绝对的精神自由,是无所挂牵的心境,属于内在心灵世界的追求,要除去各种束缚,顺乎自然本性的在宇宙间遨游。

一、“至人无己”:“逍遥游”的第一个层次庄子对“至人无己”思想是这样展开论述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庄子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的事物和三个不同层次的人物来申明自由的难得,并说明大小的分别,指出逍遥是有层次的,他所向往的是最高层面的逍遥!他指出:唯有“无己”的“至人”能做到逍遥游。

陈鼓应解读无己为:没有偏执的我见,即去除自我中心;亦即扬弃为功名束缚的小我,而臻至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

达到“无己”逍遥的至人,庄子认为主要表现在自身与外物的关系上,不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受到影响:“至人神矣。

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

庄子逍遥游思想总结论文

庄子逍遥游思想总结论文

庄子逍遥游思想总结论文庄子的《逍遥游》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人应该如何从束缚中解脱,实现心灵的自由与逍遥的境地。

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思想,其中包括超越功利心态、奉行无为而无不为、与自然相融合、无欲则刚等等。

本文将对庄子的逍遥游思想进行总结,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一思想的内涵和意义。

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到了超越功利心态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在追求功名利禄的过程中往往会陷入繁琐的纷争和无休止的劳累之中,而忽略了内心的真正追求。

他将追求名声地位的人比喻为“束缚树窠”,认为这种著迷于名利的心态将会束缚人的思维和行为,使人无法真正自由地活出自己。

庄子呼吁人们要超越功利心态,摆脱对物质利益的过渡追求,去追求真正的内心自由。

同时,庄子还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

他认为,人们应该以一种无为的心态去面对事物,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自己的利益和目标。

他以大自然为例,指出大自然中的事物通常都是按照无为而无不为的原则运行的。

他认为,如果人们能够以无为的心态去处理事务,就能够获得更多的内心平静和自在,从而实现真正的自由。

与此同时,庄子强调了与自然相融合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应该像自然界的万物一样,顺应自然的规律和变化。

他以水为例,指出水虽然柔弱,但却能顺势而下,无论是遇到阻碍还是障碍,都能够以柔克刚。

他认为,如果人们能够像水一样与自然相融合,就能够获得更多的灵感和智慧,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最后,庄子还提出了无欲则刚的思想。

他认为,人们应该以淡泊名利的态度去对待世间的事物,不要过于执着于外在的成就和物质的追求。

只有当人们没有欲望和贪婪的时候,才能真正保持内心的坚定和刚毅。

他以大樵师的故事为例,指出那些追求名利的人会因为欲望的束缚而失去内心的坚强和自由,而那些不贪不婪之人却能够保持内心的平和和从容。

综上所述,庄子的《逍遥游》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思想,这些思想都围绕着如何实现内心的自由和逍遥的境地展开。

论庄子《逍遥游》的意义及境界

论庄子《逍遥游》的意义及境界

论庄子《逍遥游》的意义及境界战国之世,九家之说崛起,诸侯互争,外则交相攻伐,内则加强统制,庄子生当其时,身心俱受重重之拘束与压迫,故思探求一绝对之自由,超脱一切限制,使其精神获得彻底之解放,故有逍遥思想之产生。

「逍遥」为一迭韵连词。

与今日所谓「自由」相当,乃不为物所役,不为事所困之意。

林景伊先生说:「庄子悲天下之沈浊不可处也,故求徜徉自得,高远无所拘束,与天地同运,与造物者游,以极其逍遥之致。

夫能极其逍遥之致,而无所拘束者,盖即随心所欲,亦今所谓自由也。

」「逍遥游」是庄子哲学的总纲,是对于人生的理想,对精神自由的祈向,是精神从主观形体和客体现实环境中破空而出,故对逍遥游的理解,是理解庄子的关键。

庄子内七篇,即以逍遥游为中心,陈品卿先生述内七篇之关系中说:「盖能泯除物论,视万物齐一,而怀道抱德者,自能适性而逍遥矣。

修养生主,达观死生,而得其县解者,则可尽年而逍遥矣。

虽处人世,然心通至道,而虚静应物者,故能逍遥于人间矣。

德充乎内而符验于外,此乃至德内充,冥合真宰,以达逍遥者也。

师法天道,外乎死生,顺天任化,此乃真人之逍遥也。

帝王为政,应乎无为,任之自然,此乃上下之逍遥也。

可知逍遥游道,乃庄子之终极目的矣。

」又说:「能游道而逍遥者,自能齐一物论;物论既齐,则生主得养;生主全养,则可虚静以处人世;应世无为,其德内充,自能符验于外;德充外符,则能冥同真宰,以道为宗;冥合大道,任性自然,则上下逍遥矣。

」庄学逍遥游亦是生命寄托的一种途径,儒学积极经世,佛学无欲止观,皆是人安身立命的精神追求。

庄子逍遥游所标举的精神解放,为普天下无助苍生另辟一条生路,给予在自然与社会重重制约下的人生,以自由的希望,因而受到后世推崇。

因此,本文即在探讨庄子「逍遥游」的意义,「逍遥游」一文的内容分析及逍遥游的境界。

以为对了解庄子哲学思想的初步。

二、「逍遥」的意义自魏晋以降,对逍遥游的提出解释者众多,如向秀、郭象、支遁等,兹就各家论述逍遥游之义,以了解逍遥之本义,并藉此说明对庄学研究之流变。

《庄子·逍遥游》不同逍遥境界

《庄子·逍遥游》不同逍遥境界

浅析《庄子·逍遥游》不同的逍遥境界摘要:《逍遥游》为《庄子》全本第一篇,是《庄子》其他篇章的总起。

“逍遥”是《逍遥游》的中心,同时也贯穿着《庄子》的始末。

“逍遥游”玄妙无比,引入深思。

笔者仔细研读庄子《逍遥游》后,从肉体和精神两方面出发,将“逍遥游”总结出三个逍遥境界进行论述,以期对庄子《逍遥游》和其中“逍遥”思想有更进一步认识。

关键词:庄子逍遥游精神境界肉体境界“逍遥,得道后无所依赖,进入自由王国的一种境界。

字面意义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样子。

‘游’,泛指人的一切活动。

在《庄子》书里,有时指人的外在活动,有时指内心活动。

”我认为,逍遥游中“逍遥”是目的,“游”是实现这一目的的载体。

“游”既是外在活动,也是内心活动,“游”不仅适用于人也适用于动、植物等其他自然界的事物。

外在活动一般与肉体相关,内心活动通常与精神联系。

逍遥游,可以是外在活动的逍遥,也可以是内心活动的逍遥,即肉体逍遥和精神逍遥。

在《逍遥游》中,庄子提到的大鹏和蜩、学鸠,普通人与宋荣子、列子的对比,都是从不同层面来说明不同程度的逍遥游,根据逍遥游的程度不同,我将之分为三个逍遥境界,分别是初级逍遥境界——肉体逍遥,高级逍遥境界——精神逍遥,终极逍遥境界——肉体精神皆逍遥。

下面我将分别对这三个不同程度的逍遥境界进行详细的解析。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述的肉体逍遥和精神逍遥的例子,都是指相对的肉体或精神逍遥的情况,绝对的肉体逍遥或精神逍遥或肉体精神皆逍遥是不存在的。

一、初级逍遥境界——肉体逍遥把肉体逍遥作为逍遥境界中最初级的境界,是因为肉体逍遥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办到的。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穿了一双比自己的脚小的鞋,那这个人的脚会非常地拘束,走路非常不方便,在不考虑路面平整度等条件下,若他想要脚立刻变得自在舒适,最简单的方法是脱掉鞋。

脚是人体的一部分,属于肉体层面,穿了一双比脚小的鞋,脚被束缚起来,就不自在了,如果想要得到自在逍遥,只需要把鞋脱掉就行了。

赏析《逍遥游》

赏析《逍遥游》

赏析《逍遥游》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道家哲学的经典文献。

在赏析《逍遥游》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 主题思想:《逍遥游》主要探讨了道家哲学中的自由、无为和顺应自然的思想。

庄子认为,只有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

通过对鲲鹏展翅高飞的描绘,庄子强调了人们应该追求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

2. 寓言故事:《逍遥游》采用了大量寓言故事,如鲲鹏展翅、蜩与学鸠、朝菌不知晦朔等。

这些寓言故事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寓意深刻,有助于传达庄子的哲学思想。

3. 文学风格:《逍遥游》以丰富的想象力和优美的文字,展现了庄子独特的文学风格。

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和寓言,使得文章充满了神秘色彩和哲学韵味。

4. 道家哲学:《逍遥游》是道家哲学的经典文献,它强调了道家的无为、顺应自然和自由等思想。

通过对鲲鹏展翅高飞的描绘,庄子强调了人们应该追求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解脱。

5. 影响:《逍遥游》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道家哲学的经典之一。

后世很多文人墨客都受到了庄子思想的启发,将其运用到文学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

同时,《逍遥游》也对中国哲学、文化和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逍遥游思想及现代启示论文

逍遥游思想及现代启示论文

逍遥游思想及现代启示论文摘要:《逍遥游》位居《庄子》之首,是庄子哲学的核心。

逍遥游的思想丰富而深刻,给现代人以极大的启示。

“逍遥游”追求的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其实质是生命的自由,心灵的优游与逍遥。

通过“坐忘”、“心斋”、“吾丧我”的修养,到达逍遥家园,自然而自由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逍遥游;无己;无功;无名;坐忘;启示“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庄子生活在诸侯争霸的战国时代,那是一个君臣似虎狼,人命如草芥,弥漫着血腥的时代,死亡成为了一种常态;是一个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丧失人的本性的时代。

庄子由楚国贵族落沦落为衣食无着的下层贫民,这天壤之别的变化,让他对生存问题有了深刻的体验。

种种的因素凝聚于庄子一身,也使庄子哲学关注的核心是生命问题。

他具有强烈的自然生命意识和生命自由精神。

庄子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优美飘逸的文章,更熠熠生辉的是自然而自由的生命哲思。

庄子哲学可以说是一部“游”的哲学。

一、逍遥游的内涵“逍遥”与“游”是两个独立的词,庄子将其复合为一词。

历代研究庄子的学者对“逍遥游”的解释颇多。

郭象云:“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庄子集释》)王夫之在《庄子解》“逍者,向于消也,过而忘也;遥者,引而远也,不局于心知之灵也;故物论可齐,生主可养,形可忘而德充,世可入而害远,帝王可应而天下治,皆吻合于大宗以忘生死,无不可游也,无非游也。

”徐复观认为“消者消释而无执滞,乃对理而言。

摇者随顺而无抵触,乃对人而言。

游者,象征无所拘碍之自得自由的状态。

总括言之,即形容精神由解放而得到自由活动的情形”。

(《中国人性论史》)陈鼓应的结论是“《逍遥游篇》,主旨是说一个人当透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而使精神活动臻于优游自在,无挂无碍的境地。

”(《庄子今注今译》)由上观之,“逍遥”是一种人行动上的无障碍状态,一种精神如何摆脱现实的无拘无束的精神状态,一种自由自在的状态。

《逍遥游》的哲学思想

《逍遥游》的哲学思想

《逍遥游》的哲学思想
《逍遥游》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逍遥”和“自在”这两个方面。

一方面,文章中的“逍遥”,指的是能够允许心灵自在活动,无受任何外部规则与制约。

它是一种自由而又淡泊的精神生活。

它远离物欲、世俗的种种拘束,融合了自然的精髓,才能体验无法形容的人生意义。

文中描述的雁回,既体现自由的精神,也体现了淡泊的生活态度。

另一方面,“自在”,强调要适应外部环境,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融入到这个世界中来。

这就要求一个人在保持心灵自由态度的同时,又能够接受各种外部条件,并以自己的方式去生活。

文中讲述的蝴蝶变篱笆,既反映了自我调适的精神,也体现出融入自然的伟大境界。

总的来说,《逍遥游》的哲学思想,关于自由与自在的共振,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修行者的境界,都是启发精神的好读物。

庄子《逍遥游》的思想史观浅析

庄子《逍遥游》的思想史观浅析

人格 、 逍遥之道等几方面认 识历史上 的庄 子。
关键词
庄子生活在战国时代 。 史记 ・ 《 老庄申韩列传》 中记载 :庄子 “ 者, 蒙人也 , 名周。 周尝为蒙漆园吏 , 与梁惠王 、 齐宣王同时。 其学 二、至人无己, “ 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 的理想人格 无所不窥 , 然其要本归于老庄之 言。其著 书十余万言 , 大抵 率寓 在庄子书 中多次出现“ 至人” “ 、神人 ” “ 、圣人” 田子方 》 。《 中 言也 ……楚威 王闻庄周贤 , 使使厚 币迎之 , 许以为相。庄周 笑谓 “ 得至美而游乎至乐 , 谓之至人 ”《 ,齐物论》 至人神矣 ! 列御 中“ ” 《 楚使 者 日: 干金 , ‘ 重利 ; 相 , 卿 尊位也 ……终身不仕 , 以快吾志 寇》 彼至人者 , 中“ 归精神乎无始而甘冥乎无何 有之乡 ”《 ,天地》 焉。 ’ ”司马迁对庄子的介绍还是 比较完整 的。 而更多的学者倾 向 “愿 闻神人。 ’ ‘ ‘ 日:上神乘光 , 与形灭亡 , 此谓照旷…… ”《 ’逍遥 于依据《 庄子》 一书来考据庄子的生平 、 思想 。本 文对 此不作赘 游》 邈姑射之山 , “ 有神人居焉 , 肌肤若冰雪 , 绰约若处子 , 不食五 述, 谨浅析《 子》 中《 庄 篇 逍遥游》 略陈一二 。 谷” 《 阳》 夫圣人 未始有 天” 《 ,则 “ , 知北游 》 圣人 遭之而不 违” “ , 《 逍遥游》 庄子》 是《 的第一篇 , 也是研究庄子 思想分量很重 《 齐物论 》 圣人不从事于务 , “ 不就利 , 违害” …一 不 古今 多数学 的一篇。历来学界对《 逍遥游》 的题 旨众说纷纭。束景南先生说 : 者认 为无 己、 功 、 无 无名是庄子追求逍 遥的途径 , 王树森指 出这 “逍遥游》 中反映的是庄子追求绝对 自由的人生观。 l 《 集 ”】 l 陈红映 三者是统一的 ,至人 即神人亦即圣人 。 己即无功亦即无名” 。 “ 无 【 剐 逍遥游 》尧让天下于许由” “ 一节主要 阐述“ 无名 ” “ ,肩吾问于连 先生认为 :《 “ 逍遥游》 重点论述人与 自然 的关 系 , 阐明庄子对人 《 主要 阐述“ 无功 ”“ 治天下之 民” 惠子谓庄子 日” ,尧 与“ 两节 类与 自然关 系的普遍看法 , 是世界观 , 实质讲 的是认识论。”] 叔 日” I 2 王 无 。所谓“ 无名 ”庄子在《 , 逍遥游》 中解释 :名者 , “ 树森先生认为《 逍遥游》 映了“ 反 处于动乱时代 、 分化过程 中一部 主要 阐述“ 己” 这里 的“ , 从属 、 宾” 即“ 派生的东西 ” 。可见庄子 的 分知识分子对现实的否定 和人生 自由的追求 ”J曹础基在《 【 3 。 庄子 实之宾也 。” 名 是与“ 相对 的, 圣人 ” 实” 是“ 不可加 之的各种称谓之意 。 老子 浅注》 中指出《 逍遥游 》 的主题是“ 无待 ”而又“ 己” “ , 无 : 自由自在 “ ” 言“ 道可道 , 非常道 。 名可名 , 非常名” 也是这个意思。 由不受尧 许 是作者为人处世的理 想境界 ,为了达到这一境界必须与物 ‘ 无 而说 “ 吾将 为名乎?”吾将 为宾乎?” “ 可见庄子寓 待 ’即摆脱与周围事物的对立 、 , 依赖关 系 ; 而做到 ‘ 无待 ’ 的关键 之意推让天下 , 在去名之意。 无名” “ 是虚的 , 更是空的 , 既不要实名也不要虚名 , 又是 ‘ 无己 ’即在矛盾的双方中把 自己的一方消除。 M 明先生 , ”赵 许 由推让天下之后演绎着无为的思路 ,庖人虽不 治庖 ,尸祝不 “ 认 为《 逍遥游 》 的宗 旨是创建理论 :《 “ 逍遥 游》 显示着的是在 自觉 。 理性上 的情感的活动 ,是 为意 志所加强 、为情感所修饰了的认 越樽越俎而代之矣” 可见无为而天下治的君 主是庄子言中的理 想君主 ,无名” “ 是庄子心 中的人格理想之一 。 再说“ 无功 ” 。肩吾 识, 而绝不是什 么神仙 度世之类的荒唐理念 。”1 [ 5 治庄者各抒 己 与连叔 的对话 , 出了庄子心 中的神人 :肌肤若冰雪 , 道 “ 绰约若处 见, 众说纷纭 。 笔者认为研究 《 逍遥游 》 开阔思路而取之他处形成 子, 不食五谷 , 吸风饮 露 , 乘云气 , 御飞龙 , 而游乎四海之外 。 其神 独到见解是重要 的, 而关键则在仔细研磨《 逍遥游》 本篇。 笔者谨 凝, 使物不疵疬而年谷熟。 庄子说神人 ,使物不疵疬而年谷熟 ” ” “ 以讨论庄子《 逍遥游》 以窥其思想史观 。 这 明明是有功之说 , 根本与“ 神人无功 ” 相矛盾。其实不然 。“ 无 功” 即无功利之 意 , 但并不是指具体性 功利而言 , 是在修身 而超 自在境界 然物外之后 , 自然而来的功绩。所以神人是 不刻 意追求功绩 , 无 自在也可 以认 为是 “ 绝对 的 自由” 历来治庄 者大多承认庄 功利思想应是庄子要 表达的意 旨。即 “ , 达到与道冥合境界的神 子的“ 绝对 自由” 思想 。关锋认 为在《 逍遥游》 中庄子举 出了“绝 人 , ‘ 可以使万物无咎 , 五谷丰登” 。 网 然后“ 己” 通过惠施与庄子 无 。 对 自由论 ’ 的旗帜”束景南说《 , 逍遥游 》 中反映了“ 集 庄子追求绝 的一段对话 , 对庄子的“ 己” 无 可窥一斑 。 惠施对瓠 大无用感到无 对 自由的人生观 ”1 [ 等等 。《 6 , 逍遥游》 开篇便展现 了一个 寓言世 奈 , 于庄 子 。庄 子讥 惠 施 “ 子 犹 有 蓬 之 心 也 夫 !”呵 见 惠施 问 夫 【 t 界 :北 冥有 鱼 , 名 为 鲲 。鲲 之 大 , 知 其 几 千 里也 。化 而 为 鸟 , 之例乃是庄子寓其为无法做到“ 己” 而不有意谓之曲士。 “ 其 不 无 , 所谓 其名为鹏 。鹏之背 , 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 , 其翼若垂天之云。 “ 己”顾名是没有 自己 , 无 , 更准确说是摆脱客观束缚而达到忘我 是鸟也 ,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 , 天池也 ……” 这个寓言是个 之境 , 同于《 齐物论》 丧我 ”和《 的“ , 大宗师》 坐忘” 圣人 ” 的“ 。“ 、 神人” 最后 当归于“ 至人 ”所 以“ , 无名 ” “ 、无功 ” 当统一 于“ 也 无 大世界 , 空间之远可凭人极 目远眺 , 之阔可使人浮想联翩。可能 “ 。“ 是达到天人合一之境 , 即精神达到更上一层楼 的境 这就是庄子的 自由精神所在。 庄子不愿做官 , 一生 中除 了做过漆 己” 无 己” 从而达到无我 而“ 无用 ” 。可见 “ 己” 无 是庄子理想 园小吏 , 曾入仕。这种不羁 俗世 的情 怀与 陶潜 的“ 为五斗米 界。超凡世俗 , 不 不

2 逍遥游本文论证思路及主旨

2 逍遥游本文论证思路及主旨

本文主旨
本文追求一种"无所待" 本文追求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 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 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所谓"无功" 所谓"无功"就是去掉功名利禄之心,不汲汲追逐 外物. 所谓"无名" 所谓"无名",就是忘掉荣辱毁誉得失,褒贬任人. 所谓"无已" 所谓"无已",就是忘掉自我.不受外物的束缚, 达到恬淡自适的境界. 这样消除了物我对立,使精神与道融和为一,超 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超越现实的绝对自由.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肯定也就 没有绝对的自由! 没有绝对的自由!
老庄思想的积极意义: 老庄思想的积极意义: 人们置身于自然社会中, 人们置身于自然社会中,不能不受到 客观法则的限制,这是必然的痛苦, 客观法则的限制,这是必然的痛苦,庄子 告诉我们安时处顺,则穷通自乐; 告诉我们安时处顺,则穷通自乐; 人们在蝇营狗苟地追求名利时, 人们在蝇营狗苟地追求名利时,常会 扭曲本性,迷失自我,庄子告诉我们敝屣 扭曲本性,迷失自我, 富贵,淡泊荣利,则能悠游自得. 富贵,淡泊荣利,则能悠游自得. 如果说儒家思想是粮店, 如果说儒家思想是粮店,是我们立身 处世之根本,那么道家思想就是药店, 处世之根本,那么道家思想就是药店,在 我们处于精神困境中时, 我们处于精神困境中时,不妨去向老庄寻 一剂良药. 一剂良药.

《齐物论》 齐物论》 《逍遥游》 逍遥游》
至人实在是神妙啊!林泽焚烧不能使他感到热,黄河, 至人实在是神妙啊!林泽焚烧不能使他感到热,黄河, 汉水封冻了不能使他感到冷,迅疾的雷霆劈山破岩, 汉水封冻了不能使他感到冷,迅疾的雷霆劈山破岩, 狂风翻江倒海不能使他感到震惊.假如这样, 狂风翻江倒海不能使他感到震惊.假如这样,便可驾 驭云气,骑乘日月,在四海之外遨游. 驭云气,骑乘日月,在四海之外遨游.

教育教学 《逍遥游》论证思路及主旨

教育教学 《逍遥游》论证思路及主旨

《逍遥游》论证思路及主旨《逍遥游》是古代文学中的重要篇章,它代表了庄子的思想,也是中国哲学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

本文将从论证思路和主旨两个方面来探讨《逍遥游》的思想内涵。

一、论证思路强调宇宙无穷在《逍遥游》中,庄子首先强调了宇宙的无穷。

他认为,宇宙是无限的,时间是无限的,空间也是无限的。

这种无穷的观点,不仅是对宇宙的认识,也是对生命的认识。

生命与自然的和谐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了“齐物论”,即万物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他认为,生命与自然是和谐的,人类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度干预自然。

这种思想体现了庄子对生命与自然的尊重。

追求自由与超脱在《逍遥游》中,庄子提倡“逍遥游”,即不受任何束缚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他认为,只有追求自由,才能达到真正的超脱。

这种思想体现了庄子对自由和超脱的追求。

反对功名利禄庄子在《逍遥游》中,认为追求名利只会带来痛苦和烦恼。

他认为,人类应该摆脱功名利禄的束缚,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这种思想体现了庄子对名利的淡泊和对内心平静的追求。

提倡“无为而治”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倡“无为而治”,即不要强求,顺其自然,以达到更高的境界。

他认为,只有顺其自然,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和超脱。

这种思想体现了庄子对自然和自由的追求。

强调“道”的观念庄子在《逍遥游》中,强调了“道”的观念。

他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

这种思想体现了庄子对宇宙和生命的认识和理解。

二、主旨《逍遥游》的主旨是追求自由和超脱。

庄子认为,生命是有限的,而宇宙是无限的。

因此,人类应该摆脱功名利禄的束缚,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他认为,只有追求自由和超脱,才能达到真正的解脱和幸福。

这种追求不仅是对个人而言的,也是对整个社会而言的。

因此,《逍遥游》的思想不仅是个人的追求,也是对社会的启示和引领。

庄子的逍遥游思想解析

庄子的逍遥游思想解析

庄子的逍遥游思想解析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体系中最为著名的部分就是逍遥游。

逍遥游是庄子对于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的一种探索和表达,它包含了对自由、无拘无束的追求,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本文将对庄子的逍遥游思想进行解析,探讨其内涵和意义。

一、逍遥游的概念逍遥游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的《逍遥游》篇中,它是庄子对于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的表达。

庄子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和无拘无束的境地,摆脱对外界事物的依赖和束缚,实现心灵的自由和升华。

逍遥游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心境和境界。

二、逍遥游的内涵1. 自由超越逍遥游的核心是自由超越,即超越世俗的束缚和限制,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升华。

庄子认为,人应该超越功利、名利等世俗的追求,摆脱对外在事物的依赖,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在。

只有当人们不再被外在的因素所困扰,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自由和满足。

2. 自然合一逍遥游还包含了自然合一的思想,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庄子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与自然相融合,而不是与之对抗。

只有当人们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和逍遥。

3. 心境转化逍遥游也强调了心境的转化。

庄子认为,人应该通过调整自己的内心,改变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从而实现心灵的自由和升华。

在逍遥游的境界中,人们能够超越一切烦恼和困扰,达到心境的平和和宁静。

三、逍遥游的意义1. 追求内心的自由逍遥游的意义在于追求内心的自由和满足。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和束缚,无法真正实现自己的内心追求。

逍遥游提醒人们要摆脱这些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和满足。

2. 呼唤人们回归自然逍遥游呼唤人们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忽视了自然的重要性,追逐物质的繁华和功利。

逍遥游提醒人们要重新认识和尊重自然,与之和谐相处,以实现真正的自由和逍遥。

3. 提倡心灵的升华逍遥游强调了心灵的升华和境界的提升。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陷入各种烦恼和困扰之中,无法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逍遥游》的生态主义思想

《逍遥游》的生态主义思想

理论争鸣Theory of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 王邦宇《逍遥游》的生态主义思想摘要:《逍遥游》是庄子“逍遥”、“游”思想的主要体现,庄子层层深入地告诉世人追求自由的重重挑战和成功挑战的方法、指向。

文章对此采取生态主义的视角观照,以追求自由须应对的挑战为核心内容,相对应重点思考归纳自然生态主义和社会生态主义思想内涵,并最终领悟庄子无为而有为的自由心灵、智慧心灵、痛苦心灵。

关键词:逍遥游;生态;自然;社会;自由自由是庄子思想中的一个核心主题,《逍遥游》又是庄子自由思想中的核心篇目,内容深奥馥郁,位于《庄子》内七篇的首篇,自有其内在的非凡价值。

人们提到庄子,就会想到自由,人们都渴望心中的自由,但是对自由的范围认识和倾向选择都存在着世俗的局限,对庄子的“逍遥游”更多停留在着一知半解的状态。

1《逍遥游》对庄子追求自由的三重挑战“逍遥”二字并没有被许慎的《说文解字》收入。

“逍遥”有时作“消摇”,在中国文学的源头《楚辞》和《诗经》中最早可见“逍遥”一词。

《楚辞》有“折若木以拂曰兮,聊逍遥以相羊”。

《诗经·郑风·清人》有“清人在彭,驷介旁旁。

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以及“清人在消,驷介麃麃。

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之说。

《楚辞》与《诗经》中的“逍遥”的近似随心自由、不被约束的基本含义。

“游”和上述观念本质相同,使用更为频繁。

许慎《说文解字》云:“游,旌旗之旒也”。

1在此,“游”与“旒”同义,指旗子边缘悬垂的饰品。

旌旗所垂之旒,在风中随风自由飘荡而无凭借束缚,可以引申为游戏之“游”。

因此,《广雅·释诂三》解释说:“游,戏也。

”2飘摇的旌旗就像是流水,是自然无束缚的状态,都是适物性任无拘无束的自然之态。

《逍遥游》既是庄子追求自由的极致体现,在层次逐进拔高中传达出庄子自由的重重差异和与众不同: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庄子哲学思想在《逍遥游》中的表现》

《庄子哲学思想在《逍遥游》中的表现》

庄子哲学思想在《逍遥游》中的表现1. 引言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中国战国时期的哲学家,被称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主要著作包括《庄子》,其中的一篇被广为熟知,即《逍遥游》。

本文将探讨《逍遥游》这篇经典作品中体现了庄子哲学思想的重要方面。

2. 自由与放弃庄子提倡追求自由和逍遥的境界,认为通过舍弃一些世俗的责任和束缚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

在《逍遥游》中,主人公表达了对社会习俗和常规观念的无所谓态度,并描绘了一个可以随心而行、摆脱束缚并享受人生乐趣的形象。

3. 平常心与超脱庄子思想中的“平常心”是指超越个人欲望和情感波动,以宽容、客观的态度看待世界。

在《逍遥游》中,主人公通过寻找平衡和以淡泊处世来实现超脱,使自己能够享受生活的真谛。

4. 自然与无为庄子主张顺应自然,追求自然之道。

《逍遥游》中的描写强调了与自然和谐相处、随遇而安的态度。

主人公通过观察大自然和动物行为来领悟世界的无常性,并认识到人类应当放下功利心和欲望,顺其自然地生活。

5. 游戏人生与幽默态度庄子以他独特的幽默风格,在《逍遥游》中将生活视作一场游戏。

他提倡用轻松、乐观、幽默的态度面对人生,忽略外界压力和困境。

这种轻松的心态使人更容易达到内在的平静和快乐。

6. 总结《逍遥游》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在这个短篇文章中体现了庄子追求自由、超脱于尘世束缚、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采取幽默态度等核心思想。

通过理解这些思想,我们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审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获得更深刻的人生体验和满足感。

(字数:26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逍遥游思想的四个层面
摘要:《逍遥游》体现了庄子思想中达到真正逍遥的四个层面:无名、无功、无己、无待。

“无名”要进取但不求名,“无功”是有功而无意于功,“无己”重在顺应自然,以达到“玄同彼我”的境界,“无待”则是最高追求:打通生死,找到真我。

关键词:庄子逍遥游无名无功无己无待
逍遥游作为《庄子内篇》之纲领,集中表达了庄子的人生志向:无待逍遥。

这个词内涵极为丰富,它隐含了达到真正逍遥所经历的四个层面:无名、无功、无己、无待。

下面我们就这四个层面展开讨论。

“无名”是达到逍遥的第一个层面。

解释“无”最确切的词语应该是“超越”。

从“尧让天下于许由”的故事可以看到,真正做到“无名”,并不仅仅要像许由那样有自知之明的推让,更要像尧一样为天下做出大功绩,真正成为圣人以后仍愿让出天下。

这给我们每个人以很大的启示。

无论从事什么行业,消极懈怠不是逍遥,积极进取是为大知。

“无功”是达到逍遥的第二个层面。

无功指的是不居功,不求名,“无意于功”,一切因顺自然。

这一点上与《道德经》中的“无为”遥相呼应:“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老子的“无为”也正是主张按道行事,绝非一事不为的消极懈怠。

从“肩吾问于连叔”的故事可以看出,“神人无功”并不是舍弃事功,也并不排斥其“有用”的客观效果,神人也造化世人,只是不以物为事罢了。

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句话看出:“其尘垢秕穅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功”对于国家社会非常之重要,但居功乃至求功对社会的发展反而产生了阻碍。

当今某些地方的“面子工程”问题严重,真正利民的举措却因无法快速明显的产生功效而被放弃。

归根结底,他们注重的是自己,而非百姓。

“无己”是达到逍遥的第三个层面。

郭象曾指出,达到无己乃至无待必须“玄同彼我”,也就是处理好主体自我与外界万事万物的关系,做到物我齐一。

物我齐一就是“顺万物之性”、“游变化之途”。

事物的变化规律是“道”,顺应事物的变化规律是达到逍遥的必要条件。

自然历经千万年巨变而造就人,人只有顺应自然、融入自然才能随同万物共同发展。

如果将人与万物割裂,自然存而人必亡。

可以说,顺应自然规律是人类在处理与自然之间关系时最重要的准则。

“无待”是真正达到逍遥的最后一个层面。

庄子用鲲鹏寓言阐明了很多道理,这些道理正是“无待”思想的体现。

由“鲲鹏”“蜩与学鸠”的小大之辩,阐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无论大小,不同的生物都可以达到适性逍遥的状态,囿于己见才是造成自身“小”的重要原因。

过于狭隘的眼界和境界是悲哀的。

如果一个人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却看不到深远的影响,人生略有小成便骄傲不已,而他未成之功、未达之境界是他永远无法想象的。

有这样一个例子:金庸有言: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这里的“大”明显是境界之意。

即使是武侠这样的虚幻世界中,也可看出侠客们“无己”“无功”的境界。

由鲲鹏化而大、怒而飞的过程,阐明了:有待既是阻碍逍遥的障碍,但同时也是实现逍遥的条件,而问题的关键是实现一种转化,这一转化必须经历“积厚”的过程。

这里体现了“有待”和“无待”的辩证关系。

事实上,《逍遥游》一文并没有对“无待”做出最终的阐释,“无待”的内涵到《齐物论》《大宗师》中才真正得到说明。

《逍遥游》中的“无名”“无功”和“无己”实质上是消弭了“实”和“名”、“事”和“功”及“物”和“己”之间的对立关系,而在《大宗师》中,“生”
和“死”之间的对立关系也不复存在,生死存亡成为一体而不再对立、实现“真我”,这才真正实现了《齐物论》中所提到的“道通为一”,达到“无待”的境界。

我们读庄子,了解逍遥游思想的四个层面,最重要的就是它对我们自身的现实意义。

不了解庄子的人会说他很消极,但事实上我们可以得到很多积极的启示:面对未来,首先要有积厚的功夫,期待一日厚积薄发;当我们有所成就的时候,要不居功,继续尽心尽力做事。

面对自然要永远心怀敬畏,按道行事;面对生死要坦然处之,对整个人类文明来说,薪尽火传是死亡赋予人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怡.《庄子内篇》精读
[2].王永豪.“无己”逍遥、“无功”逍遥和“无名”逍遥
[3].陈赟.《庄子·逍遥游》中的鲲鹏寓言
[4].单南平.庄子逍遥游的当代价值审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