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简析

合集下载

长三角区域经济分析

长三角区域经济分析

2-3 环渤海发展特点
形成了中国重要的工业密集 区和大型城市群
开始全力构建环渤海经济圈
区域经济发展新平台,建立 “多赢”的区域协调和合作 新机制
区域规划发展的起步较晚,
区域经济发展相对于珠三角
和长三角明显落后
03
Part Three 长三角两小时经济圈
3.区域内发展因素
经济一体化
.核心城市带动外围城市, 区域经济显著收敛
长三角产业转移并不是简单地把劣
第三产 业, 51.20% 第二产 业, 45.80%
势产业转出,而是有着占领新市场、 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获取资 源等多方面战略发展目标。
4-2产业转移特点
内容更丰富
产业转移已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劳动密集型等低端产 业项目的输出,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也开始加入了转 移的行列,在转移过程中不断实现技术、装备的整
上长江三角洲的范畴。
02
Part Two 三大经济圈比较
2-1长三角发展特色
城市化呈现结构性大发展;
形成综合性产业基地.
城市综合实力全国领先,圈层特征明 显; 城市与城镇工业化水平较高;
城市教育科技实力雄厚,高层 城市大物流条件初步形成; 次人才密集;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比较富裕, 全国领先。
体升级。转移的产业也从单纯的制造业转变为制造
业、服务业和研发产业多领域的综合性趋势
4-2附录
4-产业转移特点
江苏的产业转移主要是从 苏南转移至苏北
上海产业转移优先考虑浙
江、江苏、安徽等省份
浙江产业转移的重要目 的地是安徽、江西和湖 北
江苏 上海
产业转移方向
浙江
Thank You
Freedom design by Huang

长三角一体化PPT课件

长三角一体化PPT课件

8
• 根据规划,长三角地区还将完善其他沿路 发展轴带,重点建设泰(泰州)锡(无锡) 湖(湖州)南北拓宽轴、通(南通)苏 (苏州)嘉(嘉兴)南北物流和轻工经济 轴、杭(杭州)绍(绍兴)甬(宁波)产 业和港口联动轴、宁(南京)通(南通) 城镇集聚发展轴、申(上海)苏(江苏) 浙(浙江)皖(安徽)西部拓展轴等,共 同形成长三角地区分工明确、功能齐备、 等级合理的网络状总体开发格局。
15
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态势
• 区际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获突破性进展
• 1、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投入运行。
• 2、杭州湾跨海大桥已正式开工建设,2008年建成后宁波到上海的路 程将缩短120公里。
• 3、沪崇苏越江大通道一期工程已开工建设
• 4、江阴大桥已建成开通;

世界第一大跨径斜拉桥苏通大桥已正式开工,2008年建成;
• 六是引导发展沿湖(太湖)生态服务带,成为全国性重要 旅游休闲带和区域性会展研发基地。环太湖乡镇须坚持生 态优先原则,在保护太湖及其沿岸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前 提下,适度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会展、研发等服务 业和特色生态农业,严格控制用地开发规模和强度,突出 开发理念创新和空间布局优化。
2021/3/12
• 三是确定区域发展总体布局框架为“一核六带”,即强化 上海这个发展核心,优化提升沪宁、沪杭沿线发展带,重 点建设沿江发展带、沿(杭州)湾发展带,积极开发沿海 发展带,培育宁湖(湖州)杭发展带,引导发展沿湖(太 湖)生态服务带。
2021/3/12
10
• 四是提出城镇体系发展整体思路,重点优化沪宁、 沪杭沿线城镇功能,加快沿江、沿(杭州)湾城 镇发展,做大沿海和宁湖(湖州)杭沿线的城镇 规模,逐步建成以上海一级中心城市为核心,以 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宁波等副中心城市为 支撑的世界级城市群和城镇体系。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研究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研究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长江三角洲地区也成为了中国的一个重要发展区域。

该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份,共计18个城市,是中国最富裕和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体化发展,以实现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协同发展。

本文主要研究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体化发展。

一、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的背景1.地理位置优越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

其周围的城市有杭州、南京、苏州等地,紧邻海口,具有丰富的资源和便捷的交通条件,这些都为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2.人口密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密集,其经济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地位。

同时,这个地区的人口规模也为产业的整合和资源的共享提供了便利。

3.传统特色优势明显传统的制造业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同时还发展了一定规模的服务业和信息技术产业,优势产业的发展为该地区以及华东经济带的整体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的意义1.促进经济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通过区域内城市间的合作、产业的共享和交流,优势企业可以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这有助于提高区域内的经济效益和国家的整体竞争力。

2.优化区域布局通过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体化发展,可以优化区域发展的布局,促进城市的协同发展,使区域内的城市互相补充,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

3.提高生活质量一体化发展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同时也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收入,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的挑战1.资源分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和经济增长速度那么快,会引发资源分散的问题,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需要精细化管理,才能充分发挥该地区的发展潜力。

2.城市间竞争城市之间的竞争也是一种重大挑战。

在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各个城市间必须坚持协同合作,而不是互相竞争。

申论热点解读: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申论热点解读: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申论热点解读:长三角一体化发展,600字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中国政府在促进经济融合方面取得重大成就。

长三角地区位于河流和特定港口之间,文化和技术融合在历史上就很具备潜力,而经济融合则表现出悬殊不平。

随着国家精心部署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整个地区的经济融合水平显著提升。

首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涵盖了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

在政府的有力支持下,在3个省区的9个城市进行了经济技术交流,加强了经济联系,促进了同类型企业的资源共享,促进了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此外,政府还对长三角地区实施了“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放宽了外资投资和科技创新等领域的限制,大力改善劳动力供给机制,促进经济结构升级,不断完善自贸港区和跨境电子商务等。

此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还为企业提供了多种发展机会,政府大力支持企业在大中型工业集群等发展,促进各省之间技术传递,提升涉及上述集群和行业的企业技术水平。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也有利于人口流动,大大降低人员来往成本,拓展每个省区的消费能力,提升消费水平。

总的来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地区经济融合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推动了区域发展的繁荣,是中国政府促进经济融合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标志,也为地区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1从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角度看上海产业布局的调整

1从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角度看上海产业布局的调整

立足长三角调整上海产业布局一、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布局的基本特点目前,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尚处于起步阶段,各城市之间经济发展仍具有相当程度的差异。

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联系的角度看,长江三角洲地区内部可以划分为三个经济区域:一是上海经济圈,即以上海为中心,大约150公里半径的区域,包括上海、苏州、无锡、南通、嘉兴和湖州等市;二是南京经济圈,即以南京为经济中心的区域,包括南京、镇江、扬州、常州和泰州等市;三是杭甬经济圈,即以杭州、宁波为中心的区域,包括杭州、宁波、绍兴、舟山等市。

三个经济圈中,上海经济圈产业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经济圈。

上海的地理区位优势和工业基础,使上海的发展几十年来始终处在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前沿,至今仍然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最大的制造业中心(王贻志等,2001年)。

根据1998年统计数据,长江三角洲地区产值占全国同行业比重超过20%的9个行业1中,按各城市产值占全地区产值的比重,上海在除纺织业以外的8个行业中均居第一,苏州、无锡也都占据较大比重。

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5个行业,沪、苏、锡居前三名,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等3个行业中,沪、苏、锡居一、二、四位或一、三、四位,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中,上海居第一,无锡居第三,苏州则居第六,是仅有的一个例外(王贻志等,1999年)。

上海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的集聚优势,使其成为区域内无可争议的中心城市,但这种中心城市的功能需要在与周边城市的分工与合作中形成。

随着以高速公路为主的现代化交通体系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形成,客观上进一步密切了上海与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

随着上海要素价格不断上升,来上海寻找投资机会的国际工业资本,首先沿着沪宁高速公路向昆山、苏州工业园区扩散,使苏州的制造业构成迅速提升,工业发展超过了无锡。

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高技术构成的制造业在上海、苏州的集中度进一步上升。

可以认为,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上海—昆山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区—无锡,这1系指纺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服装及吉他纤维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特征、问题及基本策略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特征、问题及基本策略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特征、问题及基本策略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特征、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的基本策略。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一体化进程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概述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背景,然后从多个维度分析了其独特的发展特征,包括经济、产业、交通、科技、生态等多个方面。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揭示了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如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创新驱动能力不足等。

本文提出了促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基本策略,包括加强区域合作与协调、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推动科技创新与人才引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等,以期为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特征经济协同性显著增强。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和成熟的区域之一,其经济协同性日益显著。

区域内的产业分工日益明确,形成了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良好格局。

上海作为龙头城市,其金融、科技、服务等高端产业引领区域发展,而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则依托自身资源和产业优势,发展制造业、农业等特色产业,形成了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

长三角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区域内的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港口等交通网络日益完善,实现了区域内外的快速通达。

同时,随着新型基础设施如5G网络、数据中心等建设的加速推进,长三角地区的信息通信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为区域一体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创新驱动成为核心动力。

长三角地区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创新的重要源泉,区域内拥有众多高校、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形成了完善的创新生态体系。

随着区域一体化的深入推进,长三角地区的创新资源得到了更加高效的配置,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

长三角地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的严峻挑战。

长三角区域金融一体化的现状及障碍分析

长三角区域金融一体化的现状及障碍分析

机构存贷款余额金额最高,2018 年的存贷款余额 分别为 144227.38 亿元、117807.90 亿元,而安徽省 仅为 50677.30 亿元、38815.25 亿元,江 苏 几 乎 是 安 徽 的 三 倍 ,反 映 出 长 三 角 区 域 内 部 省 市 之 间 金 融
2007 年
建立了区域金融协
研究创设长三角普 惠金融指标体系
波中支
2019 年
人民银行上海 总部、G60 科创 走廊九城市与 有关金融机构
发布《金融支持长三 角 G60 科创走廊先进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 合服务方案》
对 长 三 角 G60 科 创 走廊建设提供深度 金融支持
表 2 长三角三省一市金融各项存贷款余额(本外币) (单位:亿元)
当代经济·月刊 2021 年第 7 期
长三角区域金融一体化的现状及障碍分析
吴凤菊
(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6)
摘 要 :当 前 ,长 三 角 区 域 一 体 化 已 上 升 为 国 家 战 略 ,而 长 三 角 区 域 金 融 一 体 化 是 长 三 角 经 济 一 体化的核心和强力助推。本文梳理了近几年长三角区域各政府与金融机构推动金融一体化的相 关 政 策 ,通 过 分 析 长 三 角 三 省 一 市《统 计 年 鉴》及《金 融 运 行 报 告》中 相 关 数 据 ,研 究 发 现 ,长 三 角 区 域 金 融 水 平 存 在 较 大 差 异 ,内 部 金 融 资 金 价 格 趋 同 度 不 高 ,金 融 一 体 化 的 进 度 滞 后 于 经 济 一 体 化 。 总 结 出 长 三 角 金 融 一 体 化 发 展 中 的 主 要 障 碍 是 行 政 区 划 分 割 ,银 行 内 部 条 状 垂 直 管 理 体 制 及 跨 区 域 经 营 的 监 管 限 制 ,不 同 省 市 之 间 金 融 水 平 的 差 异 ,金 融 信 息 共 享 服 务 平 台 的 缺 失 等 。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问题与分析框架的构建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问题与分析框架的构建
整 备方 面采 取联 合 和合 作 的行 为 。长江三 角洲 区域
认 为 区域经 济一 体化 主要 是政 府部 门 的工作 ,包 括 中央政 府 和地方 政府 ,并 认 为一体 化 的最终 目标 是
建 立 一个 统 一 的行 政 机 构 。然 而 在 市 场 经 济 环 境 下 ,企 业 和个体 是市 场 的主体 ,也 是资 源和 要素 配 置的 主体 ,是推 动 区域经 济发 展 的主要 动力 ,离 开
识 是将 其 和欧洲 一体 化联 系起来 ,认为 一体 化主 要 是 政府 部 门之 间的协议 、协调 和指 导 的统 一 ,由此
素 的 自由流 动 ,并 使 区域经 济整 体化 倾 向不断 深化
的客观进 程 ;第 二 ,长 江 三角洲 地 区各次 区域通 过 交 流 、会谈 、协 商 、协 议 等形式 在包 括 向区域 内提 供协 调 一致 的公共 产 品 ( 如全 区域协 调 的规划 、政 策 、规 章制 度 、规 范 、标 准 等 ) 以及 社 会 资本 的 ,
维普资讯
经 济理 论与 经济 管理 2 0 0 8年 第 5期
长 三 角 区域经 济 一体 化研 究 问题 与分析 框 架 的构 建
陈建 军
( 江大 学 区域 与城 市发展 研 究 中心 ,杭 州 3 0 2 ) 浙 1 0 7
念 有 比较 全 面 的 认 识 和 把 握 。
在 中 国转 型经 济 的背景 下 ,所 谓长 江三 角洲 区


长 三 角 区域 经济 一体 化 的概 念
域经济 一 体 化 ,主 要包 括 两 个 方 面 的 内容 :第 一 ,
适应 市场 经济 发展 的内在要 求 ,长江 三角洲 地 区各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哪些优势行政管理案例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哪些优势行政管理案例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哪些优势行政管理案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指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通过加强区域协调合作,促进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过程。

长三角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人才优势,长期以来一直扮演着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角色。

下面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一些优势行政管理案例:1.区域协调发展案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旨在打破地域边界,强化区域协调发展。

例如,上海浦东新区与苏州园区、杭州高新区相互协作,共同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通过共享资源和合作创新,三个区域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合作网络,加快了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2.交通基础设施互联案例:长三角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熟,交通网络发达,为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例如,上海地铁、杭州地铁和苏州地铁三个城市的地铁线路进行优化规划,实现了地铁线路的互联互通,这大大便利了人民群众出行,促进了三地的经济、文化、教育交流。

3.经济互补合作案例: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为完善,产业互补性较强。

通过强化产业合作,各地区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合力。

例如,苏州地区在电子信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方面具有较为突出的优势,杭州地区在互联网经济、电子商务和金融服务方面具备独特的优势,上海地区则是金融、物流和国际贸易的中心。

三个地区通过合作,实现了资源共享、产业链衔接、市场联动,形成了良好的协同效应。

4.人才互动合作案例:长三角地区拥有丰富的高素质人才资源,通过加强人才流动和交流合作,可以实现人才优势的互补。

例如,苏州、杭州、上海等地的高校和企业之间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开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合作项目。

通过共同培养、互相吸引人才,三地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人才生态系统,为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5.文化交流合作案例:长三角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通过加强文化交流合作,可以促进区域内各城市的文化繁荣。

例如,苏州、杭州、上海等地的文化部门合作开展文化活动、艺术展览等,共同推进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

深刻阐述了5年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显著成效。

深刻阐述了5年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显著成效。

五年来,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协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以下将从经济一体化、产业协同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人文交流等五个方面深刻阐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显著成效。

一、经济一体化在经济一体化方面,长三角地区积极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升级。

通过加强产业升级规划、优化产业布局和加强产业互联互通,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传统产业得到了提升,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特别是在上海浦东新区、南京江北新区、杭州亚运会城市等地,一大批科技创新型企业崛起,成为长三角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为长三角地区经济整体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产业协同发展长三角地区在产业协同发展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各地通过加强产业互联互通和协同创新,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比如上海、苏州、无锡的智能制造产业,杭州、宁波的互联网产业,南京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等等。

这些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共享、互利共赢,推动了长三角地区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

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另一个显著成效就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各地在交通、能源、信息、人文等方面加强了合作,建设了一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项目,比如上海、杭州、南京的高铁枢纽,上海、苏州、嘉兴的跨江大桥,杭州湾跨海通道等。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有效地拉近了长三角地区各城市之间的距离,促进了经济的融合发展。

四、生态文明建设长三角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效。

各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比如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地通过生态修复、生态补偿等措施,修复了许多湿地,保护了很多珍稀植物和动物,改善了生态环境。

这些举措有效地保护了长三角地区的生态环境,为长三角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人文交流在人文交流方面,长三角地区也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效。

各地加强文化交流、人才交流、教育交流、科技交流等方面的合作,推动了长三角地区的人文交流。

长三角区域经济分析

长三角区域经济分析

长三角区域经济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区域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成为世界所承认的全球第六大都市圈。

长三角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简称,包括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泰州、扬州、南通、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等共计16个城市。

长三角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和经济地区,总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

该区域内,人口众多,经济发达,总体以上海为龙头,苏浙为两翼,是中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最具活力与竞争力的经济区域之一。

根据中科院发布的《2003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综合排名评价显示,位于长三角的上海、浙江、江苏分别名列一、五、六位;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长三角占了一半;世界500强企业有400多家在此落户。

长三角之所以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迅速崛起,以全国1/50的土地、1/10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5的国内生产总值,近1/4的财政收入和进出口额,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优越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底蕴是造就长三角辉煌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长三角是长江入海的地方,由于河水所含的泥沙不断淤积而形成的低平的大致成三角形的陆地。

万里长江由西向东奔向大海,江水滔滔直下,所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不断淤积,沧海桑田,历经千万年,终于形成坦荡、宽阔的三角形的陆地。

长江三角洲由位于我国东部,面积占全国1%、人口占全国5.8%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入海口的周边地区,其家族成员:上海、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杭州、宁波、泰州、绍兴、嘉兴、湖州、舟山。

同时,在过去47年和25年期间,长江三角洲年均气温、年均最高和最低气温都显著增加,增温率都是冬季和春季较高,夏季最低。

大城市站增温率明显高于小城镇和中等城市站,城市化效应对大城市气温基本上都是增温作用,其中对平均最低气温的增温率及贡献率最大,对平均最高气温都最小。

长江三角洲气温变化趋势和增温率、城市化效应的增温率及增温贡献率与其他地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途径与措施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途径与措施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途径与措施一、概述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是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涉及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市)的合作与协调。

其目的是加强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联动,实现区域协同发展。

本文将探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存在的路径与措施。

二、存在的问题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发展中面临许多问题:1. 城市化发展差异明显。

区域内的城市化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上海作为经济中心地位强劲,而其它城市的发展相对滞后。

2. 制度瓶颈阻碍发展。

区域内的各城市间缺乏统一的规划体系和互信机制,缺乏人才、资源、服务等方面的共享平台。

3. 各城市间竞争激烈。

由于缺乏制度性管制,各城市间竞争尤为激烈,致使资源抢占、恶性竞争等负面行为层出不穷。

三、路径与措施1. 建立多层次协同制度体系:制定区域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制度,从多个方面打破过去致使发展停滞的制度瓶颈。

2. 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实现城市间的资源共享,加强实质性的合作与协同,从而促进城市化的企稳和可持续发展。

3. 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端产业:加强区域内的科研和创新力度,打造“人才高地”,积极吸引国际高技术和高端产业的投资和落户。

4. 确定发展优先序列和重点领域:建立发展优先序列、严控投资和资源的总量,挖掘区域内营商环境优势,将精力等等投入到具有较为广泛的空间带动效应和溢出效应的优势领域。

5. 完善区域交通、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交通、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推进城市间的物流和基础设施联通,打通区域内交通瓶颈。

四、结语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要加强宏观引导,加强合作与协同,同时要突破制度瓶颈,进一步拓展内部市场和开放五港口的外部市场。

(本文所提出建议不具备一定普适性,请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长江三角洲的地理特点与经济发展

长江三角洲的地理特点与经济发展

长江三角洲的地理特点与经济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中国东部,是长江和它的若干个主要支流(比如黄浦江、太湖的河川)在入海前汇聚的河口处。

这一地区地理状况独特,拥有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气候条件,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

一、地理特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势平坦: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势相对平坦,海拔较低,地势平坦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交通运输的便利。

同时,平坦的地势也方便了城市的扩张和工业的发展。

2. 水系发达:长江三角洲地区水系发达,长江及其支流交错纵横,有利于水运和水资源的利用。

同时,华东海域丰富的渔业资源也提供了经济发展的机会。

3. 土地资源丰富: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肥沃的土地资源,适宜农作物的种植。

这里的农田可进行春耕夏种、秋收冬储,农作物丰产,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4. 气候宜人:长江三角洲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水充沛。

夏季炎热潮湿,有利于稻米、水稻等农作物的生长;冬季温和湿润,适宜蔬果种植和养殖业的发展。

二、经济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成为了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和竞争力的地区之一。

其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工业发达: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发达,涵盖了机械、化工、纺织、电子、汽车等多个领域。

许多有着较高技术含量的企业和全球知名的品牌都集中在这一地区,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工业的重要基地。

2. 贸易港口重要: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之一,包括上海港口和宁波港口等。

这些港口不仅为中国内外贸易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也成为了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枢纽和物流中心。

3. 区域经济合作: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苏浙沪皖地区通过合作协同发展,以及与其他地区的合作,形成了一体化的区域经济格局。

这种合作有助于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4. 服务业繁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服务业蓬勃发展,包括金融、物流、旅游等多个领域。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服务业得以迅速壮大。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长江三角洲区域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带,是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

其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强大的人力资本,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引擎之一。

本文将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进行研究,探讨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一、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特点长江三角洲区域由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组成,拥有华东地区最大的城市群。

该区域经济发达,产业结构较为完善,在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等领域享有重要地位。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工业集聚和产业链完整性:长江三角洲区域是中国最大的工业集聚区之一,拥有广泛而深入的产业链条。

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传统制造业到现代服务业,该地区的产业链条日益完善,形成了强大的产业支撑体系。

2. 开放度高:长江三角洲区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对外开放程度较高。

其地理位置使得该地区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地交流和贸易的重要门户,与海外市场连接紧密。

外资的引入和海外市场的开拓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3. 人力资源丰富:长江三角洲区域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高素质的劳动力是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相对较高的教育水平和较强的知识技能使得该地区能够适应经济结构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的需要。

二、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机遇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着许多机遇。

首先,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为该地区提供了发展的新动力。

国家提出了一系列鼓励创新和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政策,这将进一步推动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其次,日益完善的交通网络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大对高铁、高速公路、航空运输等基础设施的投入,进一步加强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促进了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另外,长江三角洲区域具有较强的产业协同效应和创新驱动能力,这将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提供重要动力。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模式及其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模式及其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模式及其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更加迅猛,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不断提升。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和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等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就是从这一角度出发,探索区域合作外部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推动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模式。

一、什么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指沪、苏、浙三省区域内部实现协同互进、共同发展,建立起合作稳定的区域协作关系,促进长三角区域的经济、技术等各方面的共同发展。

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背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各地区之间的合作也越来越密切,区域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各国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和要求。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积极推行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其区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深入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为全国推广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范本,使得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更加具有政策指导意义。

三、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意义1.加强区域协调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最大意义在于,实现各市、省之间的协调发展,加强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各地区的协作发展和相互依赖。

在实现协调发展的同时,还要打破地域的限制,为各地区经贸往来、技术创新等多方面提供有效机制和平台。

2.形成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仅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上有所贡献,还在形成了一种新的区域经济合作格局。

通过区域之间的合作,形成了一些规模庞大、影响力强大的产业集群,打破了原有地域之间的壁垒,促进了区域经济的互补和优化。

3.推动全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推进不仅对于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好处,也对于全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长三角地区的先行示范下,全国各地也开始重视区域协调发展,积极寻求与周边省市区间合作的机会。

对我国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分析

对我国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分析

对我国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分析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及对长三角区域的界定我国学者张佑林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指:在一定区域内,通过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发展政策、进行资源整合等措施,建立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和有效的激励约束制度,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内部损耗,如重复建设、恶性竞争、行政壁垒,从而保证本区域内部分工科学、运转有序和合作共赢,使整个区域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而对外更具竞争力。

例如,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都在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长江三角洲指长江和钱塘江在入海处冲积成的三角洲,包括江苏省东南部、上海市和浙江省东北部,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面积约为5万平方公里。

2008年国务院将长三角扩大到江苏、浙江全省和上海市,长三角城市群包括以上海为龙头的22个城市,除上海外,还包括另外21个城市:江苏省: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扬州泰州镇江盐城淮安浙江省:杭州宁波衢州绍兴嘉兴湖州舟山金华台州安徽省:合肥马鞍山二、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

2004年度统计数据表明,长三角地区土地占全国1%,人口占全国5.8%,却创造了18.7%的gdp、22%的全国财政收入和18.4%的外贸出口。

在这片中国最富饶的土地上,充满活力的大型城市群正在逐步形成:除了上海和苏锡杭外,为”长三角”经济圈带来丰富性和层次感的县域经济,也极具竞争力。

2010年揭晓的全国百强县市竞争力排名中,有8个”长三角”县市进入前十位。

县域经济的崛起,使”长三角”城市连片化成为可能。

这一经济巨人群,也吸引了众多外企外资的目光。

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已有400多家在这一地区落户。

据不完全统计,这一地区合同利用外资累计已超过1500亿美元,长三角区域已成为吸引国际资本与技术的强大磁场。

2010年,国务院批准实施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规划》给出的战略定位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长三角一体化是指上海地区、江苏地区和浙江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发展。

它为这三个地区创
造了许多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机遇:
1. 经济集中优势:长三角地区集聚了大量的产业和企业,形成了经济集聚效应。

一体化将进一
步加强这种集聚优势,促进产业的良性竞争和合作,加速经济发展。

2. 市场扩展: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将打破行政边界限制,形成更大的市场规模,为企业带来更
多的销售机会。

企业可以更方便地进入其他地区,开拓新的客户群体。

3. 人才优势:长三角地区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一体化将加强人才流动与合作,提供更多的发
展机会,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推动创新和创业。

挑战:
1. 资源争夺:一体化可能导致资源的集中化和竞争加剧,各地之间可能会出现争夺有限资源的
情况。

如土地、水资源等。

需要加强协调和合作,避免负面影响。

2. 城市发展不平衡: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发展不平衡现象较为明显,一体化可能加剧这种不平衡。

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促进区域间的均衡发展,避免资源过度集中和发展失衡。

3. 产业升级压力:一体化可能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一些传统产业可能面临挑战,需要进
行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

总之,长三角一体化带来了许多机遇和挑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推动一体
化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历程和特点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历程和特点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历程和特点刘文婷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05级摘要: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目前经济发展的热点话题,本文总结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和效应,回顾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历程,最后分析了长三角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点。

关键字: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1.区域经济一体化1.1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在国际上,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从关税同盟问题提出的,在比较纯粹的国际贸易领域中,讨论得较多的是贸易壁垒与贸易利益, 再進而转向生产领域某些方面的联合,乃至消除各国经济活动中种种障碍的措施。

1969年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在1954年第一个提出经济一体化的定义”经济一体化就是将有关障碍经济最有效运行的人为因素加以清除,通过相互协调和统一,创造最适宜的国际经济结构。

”美国学者贝拉.巴拉萨1973年则将经济一体化定义为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状态,认为作为一个过程,一体化意味着取消国家间的经济歧视,强调了动态性质;作为一个状态的一体化意味着国家间不存在各种经济歧视,强调了静态性质.经济学家利兹·马克鲁普则认为该定义过于狭隘,“事实上经济一体化可以有一国之内的各个地区的,也可以有各国之间的”。

一般而言,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在参与成员范围内减少与取消歧视性的贸易壁垒以及采用一定程度上的共同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的政策,以期消除成员间的差异,促进资源的最佳利用,求得整体最优的经济结构和经济效果。

其出发点是使每一个成员能获取比单独一个时更大的利益。

1.2区域经济一体化效应1.2.1关税同盟理论西方学者将关税同盟当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典型形式。

因此,对关税同盟的研究与探讨也就比较广泛而深入。

贸易创造效果(Trade Creating Effect)是指由于取消了同盟内的关税壁垒,使生产转向同盟内最有效率的供应者所产生的利益。

关税同盟成立后,能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进行更专业化的生产,某成员国的一些国内生产品从其他生产成本更低的国家进口,结果使本国该项产品消费开支降低,从而扩大了需求,增加了贸易量。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基础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基础

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面临的新挑战(一)国家区域政策导向转变的挑战加入WTO后,我国区域政策的“空间干预”倾向日益淡化,代之以“空间中性”为主、“空间干预”为辅的政策导向。

“空间干预”是指针对特定地方的干预政策,在国外通常以扶持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化为主要目的,在我国改革开放后普遍应用于培育空间增长极和激励沿海地区的工业化快速发展方面。

“空间中性”的观点则强调,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之间的一体化互动才是经济发展的关键,一体化的基石应该是不考虑空间因素的制度。

“空间中性”政策也被视为基于人员的政策,该政策代表了一种最有效地增强效率、保证享有平等发展机会以及改善个人生活水平的最优方法。

尽管关于两类政策的优劣始终存在着争议,但是充分和客观考量地区发展的现实需要,全面审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给区域经济关系带来的影响,是政策取舍的关键所在。

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演进中,“空间中性”的政策转向有迹可循,在局部的、外缘空间的“点”和开放的、全局空间中都有所体现。

在“点”的层面,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安徽在2010年出台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被纳入泛长三角的广域范围,符合长三角区域整体商务成本上升的产业外迁需求,同时安徽省的劳动力要素的比较优势也能够就近得到充分利用。

相较于“空间干预”政策,“空间中性”的区域政策更加尊重市场选择的结果。

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泛长三角区域经历了由空间发展不平衡到趋平衡的态势。

如何顺应这种趋平衡态势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是实施“空间中性”区域政策的初衷。

当然,即便是在“空间中性”的政策导向下,也不排除更小的地理尺度仍然可能追求效率优先,采取“空间干预”的发展策略,在特定的地区集聚有限的资源、承担特定的任务。

例如,在被纳入泛长三角区域范围的第二年(即2011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就印发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开发园区发展规划纲要》。

某种程度上讲,“空间干预”的区域政策所具有的灵活性,恰恰为逐步落实“空间中性”的区域政策,提供了相对优选的策略和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快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是关系着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大研究课题。

文章首先简述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历程。

其次,分析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最后,从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制度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四个方面试图解决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区域内产业结构同质化、生产要素流动性较弱、城市发展缺乏精准定位等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
1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20世纪90年代末,市场化体制不断完善,中国的经济发展也迎来了新的高潮,区域经济成为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器。

区域经济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和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

长江三角洲的经济一体化是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典型缩影,笔者认为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历程可归为三次发展浪潮。

1.1 第一次发展浪潮
上海经济区在20世纪八十年代初成立。

最初,上海市、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南通与浙江的杭州、绍兴和宁波等十个城市包含其中。

经过试验性的改革,上海经济区最终覆盖了江苏和浙江全省以及上海市。

随后,安徽省、江西省、福建省分别在1984年、1985年、1987年加入上海经济区。

这一时期,由于地方竞争激烈加之上海经济区的范围逐渐扩大,没有区域性协调机构的统筹,上海经济区的发展并不成功,八十年代上海经济区的每年的年增长率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1.2 第二次发展浪潮
20世纪九十年代,中央在撤销“上海经济区”并提出了“开放浦东”的发展战略,从此浦东新区成为上海以及整个长三角经济圈的新高地。

但从总体上来讲,长江三角洲的一体化发展在九十年代有了质的跨越,在第一次发展浪潮中,苏浙区域合作的形式主要是国有大型企业与浙北的乡镇企业之间的进行挂钩,进行横向的配套合作,在合作范围上主要是工业加工上进行对接。

而在第二次发展浪潮中苏浙沪区域合作模式转变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利用浦东的优惠政策以及上海的国际影响力大力吸引外资以及技术引进,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不断被挖掘。

1.3 第三次浪潮
21世纪,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已经突破了“长三角”的地域概念,一举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圈。

其原因有二:第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得中国的经济与国际接轨,在经济全球化的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发展平台,外商把大上海区域视为投资的首选区域;第二,随着市场化趋势逐渐明朗,在南通、杭州等与上海联系紧密的地区的民营企业开始大规模地进军上海,此外,上海也积极进行与省外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的对接。

2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
2.1 区域内产业结构同质化,缺乏有效分工与整合
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趋同问题成为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绊脚石。

一方面,由于缺乏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区域合作制度化水平较低以及各区域的信息不对称长期无法解决,另一方面,长三角地区的工业原材料和资源匮乏,主要依赖进口和远距离运输,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各地区产业不能进行有效的细化和分工,不能在区域内进行有效的优势互补和差异化竞争。

2.2 区域内各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性较弱
长江三角洲地区内各个行政区政府比拼业绩使得区域内的恶性竞争和经济壁垒加强,加之缺少高层决策部门的统一调度,造成大量经济资源浪费。

区域内的资本、信息、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存在分割和封锁,使得区域内的生产要素无法自由流动。

2.3 长江三角洲区域内部城市发展缺乏精确定位,区域内各城市发展缺乏整体协调分工
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以上海、苏州、杭州为中心三个大型的城市群。

各个城市在规划建设上缺乏统一观念和恶性竞争使得在工业发展和对外贸易上不能有效地进行分工合作,限制城市之间的互联发展。

再者,由于城市间的行政经济壁垒,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通讯信息化互联设施满足不了长江三角洲整体的城市化水平的发展需求,导致区域内整体效应的优势潜力不能发挥。

3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
长江三角洲一体化是要建设以上海为龙头,以大都市圈为载体,以国际化、市场化为目标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新模式。

针对上述问题,下文提出四点建议。

3.1 基础设施一体化
快捷方便的交通、全覆盖的通讯网络是保障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础。

一方面,区域性交通设施的建设可以降低区域之间物流运输成本,是区域内资源流动共享的基础,与此同时交通链条区域的相关产业也可得到发展机会。

另一方面,全覆盖的通讯网络体是信息化的载体,其建设可以使信息共享最大化、保障长三角地区物流网的安全、促进三角洲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

具体来讲,第一,依托上海的金融、贸易、服务等优质资源,提高国际集装箱的运输比例。

第二,宁波、舟山等港口群逐步建设成为上海港的深水外港和中转港。

长江沿岸的港口群要形成协调发展的内支线港和喂给港。

此外,在陆路交通的建设与大港口群建设需要协同,以此扩大航运网,增强港口的辐射作用
3.2 产业一体化
产业一体化是沪、苏、浙地区一体化进程的主体部分。

可以根据一体化阶段不同,产业合作的范畴和规模可以进行适应性调整。

所以,对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一体化形式可以从旅游、商贸、金融入手,同时实现错位竞争,即对同一领域的发展可以在规模、功能和对象上进行细分。

首先以这些领域作为突破口,再向其他领域扩展。

3.3 制度一体化
在制度设计方面上笔者建议可以从三方面入手:建立制度的主体、构建区域一体化法制、建立区域共同市场的规则。

另外,制度建立不能流于形式,建立高层决策机构协调各方力量,实行以政府为主导的跨界发展政策。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构建需要有效的执行机构作为助力器,以制度性合作推动功能性合作,因此需要对已有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会”的功能及运作进行升级。

洋山深水港是浙、沪两省政府跨界合作的重大发展项目,是制度一体化推动功能一体化的典型体现。

3.4 市场一体化
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建设的本质是建立区域共同市场。

区域内市场体系需要的不仅是商品市场的还有各类要素市场的参与,因此需要疏通产品、服务、人才、信息的流动通道。

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建立和完善市场竞争规则,实现市场竞争的有序性和公平性。

建立有效的市场规则,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发挥上海的国际贸易核心地位的优势,江苏的制造优势和浙江的销售优势,引导优质企业强强联手,共同建设面向本区域性、全国性、甚至全球性的大型商品、服务要素市场。

第二,在上海、杭州、南京、宁波等中心城市实现错位竞争,即利用各自优势发展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商品交易市场,并且建立起跨区域的集团进行各类生产要素市场的流通,实现合作共赢的局面。

第三,在区域在运用国际统一标准规范市场行为,建立商业信誉体系。

参考文献
[1]韩佳.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2]柴锡.梅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以图画的制度设计研究 [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8.
[3]庄士成,朱洪兴.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制度安排与架构[j].当代财经,2007(6).
[4]曹光杰.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探讨[j].商业研究,2006(5).
[5]宋巨盛.长江三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j].当代财经,2003(2).
[6]王洪庆,朱荣林.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实现途径新探[j].经济纵横,2004(7).
作者简介
刘帅(1994―),男,汉,山东莱芜,河南大学经济学院,本科,经济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