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法律》教学设计
初中道德与法治_走近法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第一框《走近法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框内容主要讲了种种规则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其中突出法律在生活中的规范、保护作用。
本单元为起始课是后面所学法律知识的基础,使学生对法律有一个初步认识。
二、学情分析处在青春期的学生,自我意识增强,开始有主见,但往往过激、偏面,缺乏对“规矩”、“法律”准确的心理定位。
往往只看到其约束自己的一面,而较少认识“规矩”、“法律”对社会生活秩序正常运行的必要性,看不到法律对人们权益的保护作用。
三、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一种特殊行为规范。
(2)使学生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
(3)培养学生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感受法律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公民。
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规则的分类(2)法律的三大特征(3)法律的作用(二)教学难点:法律的三大特征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多媒体播放歌曲,展示法律相关图片)当今社会,法律无处不在,时刻规范人们的行为,保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法律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要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维护法律的尊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法律。
(板书)(学生喜欢听歌曲看图片,由歌曲图片导入,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理解法律无处不在,引出“规则”,导入课题。
)(二)讲授新课:我们身边的规则1、“方”“圆”大赛师生开展画圆画矩形比赛,同学们观察比较画有什么差异?引导学生认识无规矩不成方圆教师:那什么是社会生活中的规矩?(通过游戏活动,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初步感知规则)2、规则大比拼:学生讨论交流生活中不同的规则,思考规则发挥了何种作用(可从公交车上、学校里、电影院、马路上、赛场上、医院里等角度分析……)得出结论: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我们要自觉懂规则、守规则,明确规则分类3、观看“中纪委打虎记”视频,分析讨论法律特征(1)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2)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公开课教案走进法律教案
公开课教案走进法律教案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一框《走近法律》教案设计课题:《走近法律》(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一框)授课教师:一、教案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感受法律的尊严,做个学法、守法、用法的人。
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活动的能力。
知识目标: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规则的分类,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及其作用。
二、教案重难点重点: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法律的作用难点:法律的三大特征三、教案策略:1、教法选择:材料与案例分析^p 法、指导自学法、讲授法2、学法引导: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和点拨学生回答问题;3、课程资的开发和利用:结合材料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p 解决问题的能力4、课堂组织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分组回答问题5、教具媒体的组合运用:用多媒体展示材料四、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自学指导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案程序课题《走近法律》(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一框)教案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展示案例:去年,尤溪县坂面中学一个小女孩叶明(化名),在当地一家商店刚买了一块手表,没多久就发现手表坏了,便去找老板更换。
可是,老板不但不予更换,还说手表是叶明自己弄坏的,并说了不少辱骂我是清白的,忍受的话。
“……不了别人对我质疑的目光,我觉得自己快崩溃了,每天都无法安叶明通过《少年司心学习……”法网》上的联系方式,给尤溪县法院副院长刘友水写了这样一封求助信。
刘友水十分重视这样的求助信,专门联系坂面中学、坂面工商所,出面协调,对老板进行消费法律法规知识的普及,并帮助叶明更换了新手表,还对她案阅读考例,思举问题后问手回答题。
从未成年人依法维权的案例入手,激发学生对法律知识深入探讨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1 / 4进行了心理救助。
请学生思考:叶明是怎样拿回自己的手表的呢?(学生答完后教师归纳小结:叶明依靠法律救助拿回了手表,可见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法律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维护法律的尊严。
篇5走近法律教学设计
篇5走近法律教学设计
本课以中国频发的地震灾害为背景和线索,围绕这一背景下的一系列社会现象引发学生思考,立足这一背景下的社会观点激发讨论,整堂课既有现实性、又具连贯性,将抽象的法律概念和相对枯燥的法律知识蕴含于生动丰富的社会情境中,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
依托情境设计的问题有层次、有梯度,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得到了非常好的训练。
学生在情境问题中充分进行观点交锋和观点澄清,通过现实情境中法律与道德、纪律适用性的对比,自主生成结论,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提升,从法理上进一步深入理解法律存在的意义、法律的特征和法律所倡导的价值,做到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对法律产生发自内心的认同、尊重与敬畏。
目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有限,在日常生活中学法、用法的经历相对较少。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借助教育契机,引导学生将本课学到的理论和经验运用于日常生活实践中,真正做到知法、守法、护法、用法。
走近法律教学设计课件
《思想道德》七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一框《走进法律》教课方案农二师八一中学:赵显如一、教材剖析本框内容主要讲了我们身旁各种规则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此中突显法律在生活中的规范、保护作用。
本单元为开端课是后边所学法律知识的基础,使学生对法律有一个初步认识。
二、学情剖析正处在青春期的学生,自我意识加强,开始有主见,但常常过激、偏面,缺少对“规矩”、“法律”正确的心理定位。
常常只看到其拘束自己的一面,而较少认识“规矩”、“法律”对社会生活次序正常运转的必需性,从而对其产生必定程度上的讨厌,反抗心态,不可以自觉遵规守纪,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
三、教课目的、要点、难点学习目标:1、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法律是一种特别行为规范,从而建立尊敬规则、尊重法律的观点。
2、认识并掌握法律对人们有规范和保护双方面的作用要点: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难点:对法律规范、保护作用的理解。
四、设计理念以宏扬学生的主体性为主旨,以激发学生法制观点为目的,踊跃指引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着重学生自己感悟,内化学生心理质量,加强学生法制观念,促使青少年健康成长。
五、教课过程(一)导入出示老师收集的资料和图片,给学生一种直观的印象今日老师准备了几幅图片,请同学们仔细察看图片,看图片反应了什么?(学生看图,谈感觉)从图片中感觉到了什么?(学生自由答)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种的规则,我们对这些规范认识多少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走近法律这一节,认识身旁的各种规则。
(二)出示目标第一,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熟习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学好料迎下1、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是一种特别行范,而立尊敬、尊敬法律的念。
2、认识并掌握法律人有范和保双方面的作用(三)出示自学指要想达成学目,要靠同学真高效的自学,下边同学依照自学指的要求,真自学!大家真默文 P86-90 的大字部分,思虑以下,找出答案。
4 分后看能正确回答:1、社会生活中的矩是什么?2、在生活中,我行的可分哪几?3、道德、律与章和法律对比,法律的三个最明的特点是什么?4、法律的作用表在哪两个方面?5、我怎正确待法律?(学生按着自学指的要求,行高效的自学,达成出示的几个,从而学生自主有效的学,老督学生的自学状况。
走进法律说课稿-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走近法律》说课稿爱崇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标题是七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一节《走近法律》,下面我从教材内容、地位、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设计阐明:一、说教材1、本框题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本框题表现了课标中“成长中的我”中“学法用法”部分,经过学习让先生知道法律在人们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
教育先生知法、学法、懂法、加强法律观念。
本单元虽然是学法用法部分,但它也是上几单元内容的承接,在整册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说教学目标针对青少年对规则、法律认识肤浅且带有片面的成绩,考虑到先生的认知结构和心思特点,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一)情感觉悟目标:让先生建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二)知识目标:①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②生活中的社会规则有很多,既有道德、纪律、守则、也有法律。
(三)能力目标:逐渐构成盲目按照社会要求规范本人的行为的能力。
3.说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法律具有保护作用难点:法律是特殊的社会行为规范二、说教学方法1、运用多媒体教学,给先生于强烈的视觉听觉效果。
2、注重先生之间的互动学习。
3、注重理论联系实践。
由于本框的知识性、理论性较强,而七年级的先生知识少,经历浅,所以要特别留意把知识观点溶入浅显、生动的感性事例中去讲解,便于先生接受。
并经过归纳分析的方法,使先生明确教学重点、难点构成认识。
三、说学法指点体验:让先生徒物手画方和圆与用规和矩画方和圆对比哪一种画的好来抽象的比喻规矩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参与:让先生各抒己见,发表本人的见解和看法。
列举在我们身旁的规则。
领悟:经过内容的活动化、活动的内容化帮助先生理解理论内容。
强化:强化先生思想能力的培养,鼓励质疑,适时引导,建构知识,明确目标,培养情感。
四、新课导入:①活动导入,经过让先生徒手画方和圆与用规和矩画方与圆来对比看哪一种方法画的更好,让先生体验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非常重要。
思想品德《走近法律》教案
思想品德《走近法律》教案思想品德《走近法律》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思想品德《走近法律》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思想品德《走近法律》教案篇1一、学情分析初中学生由于生活范围的扩大,已经接触到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规则包括法律,但也有不少学生认为,在学校里遵守校纪、校规,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因为教师、家长、学校要他遵守所以才遵守,没有真正意识到规则能够帮助人们开展正常的生活。
因此必须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身边的一些规则,体会到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没有人可以例外,并进而了解法律也是一种特殊的规则,从而树立起最基本的法律意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2)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公民。
三、教学难点法律的三大特征四、教学重点规则的分类、法律的作用五、教学方式制作多媒体课件用于教学;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举例,用具体、生动的事例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尊重规则,尊重法律。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请大家阅读一则案例。
有一位父亲因为离婚把怨气发泄在了儿子身上,他经常打骂儿子,有时还不让孩子上学,可他却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
还理直气壮地说:“孩子是我的,我有权这样做。
”教师:你是否赞同这位父亲的说法?为什么?学生1:不赞同,因为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学生2:不赞同,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家庭保护规定: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
《走近法律》教学设计
《走近法律》教学设计《走近法律》教学设计《走近法律》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本框内容主要讲了我们身边种种规则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其中突显法律在生活中的规范、保护作用。
本单元为起始课是后面所学法律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正处在青春期的学生,自我意识增强,开始有主见,但往往过激、偏面,缺乏对“规矩”、“法律”准确的心理定位。
往往只看到其约束自己的一面,而较少认识“规矩”、“法律”对社会生活秩序正常运行的必要性,从而对其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反感,抵触心态,不能自觉遵规守法,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
【设计理念】以宏扬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以激发学生法制观念为目的,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主动式地学习。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自身感悟,内化学生心理品质,强化学生法制观念,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
2、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体验、思考并内化为个人的品质。
【教学重点】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教学难点】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对法律规范、保护作用的理解。
活动内容设计意图活动一:小故事:撑杆、《十字路口》漫画的启示板书:社会需要社会规则用故事和漫画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走入课题。
活动二:集思广益:道德、纪律、法律规则大比拼板书:法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
法律的三个显着特征。
老师带着学生共同完成任务,让学生初步了解知识。
活动三:案例分析分析:法律的作用学以致用,巩固知识活动四:知识总结总结归纳,知识升华【教学反思】本节课所授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课《感受法律尊严》的第一框《走近法律》,我主要从身边的规则入手,让学生能正确区分道德、规章、纪律和法律的区别,体会法律的特征及法律的规范作用和保护作用。
教育学生明确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更离不开法律,从而使学生从小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意识,积极的学法、爱法。
七年级下册思品走近法律教案
第四单元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人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第一节走近法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
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②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己观察,发现问题,从中启迪学生思考,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规则。
②结合典型事例进行分析,使学生感悟到法律不仅对我们约束作用,法律更对我们有保护作用。
法律是我们的守护神,是我们维护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从而尊重法律,真正爱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观念。
②感受法律的作用,树立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规则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懂得什么是法律。
难点:法律的规范作用和对人们的保护作用。
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谈话,分析法,总结法教学准备课本,相关资料,网上查阅的资料。
课型:新课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5页)第七课的引言并分析:有一位父亲为离婚把怨气发泄在儿子身上,他经常打骂儿子,有时还不让孩子上学,他还理直气壮地说:“孩子是我的,我有权这样做,”结果,他因滥用监护权而被依法剥夺了监护权。
有一位中学生,酷爱计算机编程,一天,他正在为自己的黑客行为沾沾自喜时,警察却把他带走了。
问:这两个案例中的主人为什么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呢?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同学们,这两个案例中的主人之所以受到了法律的制裁,是因为他们的行为违反了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给国家,社会,集体或他人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和危害。
所以,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
在日常生活中,这类的事例并不少见。
现代社会是一个法治的社会,法律面前人人都平等的。
我们大家都应该自觉地学法,爱法,用法,护法。
那么,什么是法律呢?法律与道德,纪律有些什么不同呢?我们的生活能不能没有法律呢?这就是本课所要讨论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1. 我们身边的规则社会是由人集合而成的,社会活动是人的活动。
教学设计6:走近法律
走近法律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思想品德课下册第四单元第七课第一框《走近法律》,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和教学板书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兴衰,而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巨变期因此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对青少年的特殊保护十分重要,本课的设置主要是让青少年了解社会生活,不仅需要有道德,规则,更需要法律。
通过对法律特征的学习,明确法不可违。
从小树立维权意识,学会用正当的方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最终成为知法、用法、守法的好公民。
本节课所授内容是第七课《感受法律尊严》的第一框《走近法律》它主要从身边的规则入手,让学生能正确区分道德、规章、纪律和法律的区别。
体会法律的特征及法律的规范作用和保障作用。
教育学生明确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更离不开法律,从而使学生从小树立法律意识,积极的学法、用法、护法。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制定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让学生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及它的作用.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的能力。
情感目标:帮助学生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三、说重难点由于学生对法律比较陌生,为了让学生能循序渐进的了解法律。
我制定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规则,及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规则,并了解法律的特征和作用。
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热爱法律的意识。
四、说学法与教法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1)自主探究法。
(2)讨论法。
(3)例举事例。
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课在整个过程中式非常重要的环节。
本节课的导课,我先创设一个案例情景,骆红由于不知法,不懂法,杀死了自己的妹妹的案例。
让学生阅读,总结出这一悲剧的原因。
从而导入新课,要感受法律的尊严,要走近法律。
(二)我们身边的规则(1)在讲述我们身边的规则这一幕内容时,我先出示学生比较熟悉的活动图片,让学生说出这些活动的规则;并分析没有这些规则会怎么样。
走近法律教案
《走近法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众多规则中,法律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2.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公民;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教学重点】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对法律规范、保护作用的理解。
【教学难点】法律的三大特征,道德、纪律规章、法律的区别与共同点。
【教学方法】活动式、启发讲授式。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方法一:出示图片:交通秩序、车祸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1)为什么会发生车祸?(2)交通秩序靠什么维持?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分析中导入本课。
方法二:(备选)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两幅漫画。
讨论:(1)同样是十字路口为什么出现不一样的现象?(2)交通规则起了什么作用?(3)这个现象对你有什么启示?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在分析学生的答案中,导入本课。
【新课教学】走近法律(板书)一、我们身边的规则(板书)第一环节:说说自己了解哪些规则教师提问:在社会生活中,需要各种规则,你了解哪些规则?学生按照自己所了解的举例说明。
教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需要有正常的秩序。
维持正常的秩序,离不开各种各样的规则,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通过分析来了解规则的种类和作用。
第二环节:规则维系着我们的衣食住行出示图片:三鹿奶粉事件引出食品安全问题。
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问题。
在课堂上汇报交流:服装安全、食品安全、建筑质量、交通安全的问题,与各种规则密切相关。
假如没有这些规则,人们的生活会出现什么问题?第三环节:比较道德、纪律、规章、法律的共同点和区别教师: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三幅图,说说各图说明了什么问题?法律是社会行为规范,与道德、纪律等规则相比较,法律具有最为显著的特征:(1)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2)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3)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走近法律》教案4
《走近法律》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识记和理解法律的含义,认识到社会生活离不开规矩,能说出法律的三个特征,区别法律与其他行为规则的不同。
2、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理解并且能够运用法律的能力,能自觉学法、守法、用法,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对法律的正确理解,对国家的相关法律持有正确的态度。
教学重点:法律的含义,显著特征,作用。
教学难点:法律与道德,纪律,规章的区别。
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假如社会生活中没有规则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道路上,我们在汽车站,我们在医院里,我们在公园里,我们在超市里……假如没有规则,可能会出现怎样的意外呢?学生分成5组,一个组一个问题,按下列表格提示,讨论后填表。
假如没有规则:第二环节:在比较中把握法律的三个显著特征学生阅读教材第87-88页有关法律、道德、纪律的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①国家立法机关制定②在校学生③舆论、习惯、信念④自然形成⑤教育、行政力量⑥全国适用⑦教育行政机关制定⑧普遍适用⑨国家强制力法律是社会行为规范,与道德、纪律等规则相比较,法律具有最为显著的特征:1.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2.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3.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第三环节:举例说明法律的规范和保护作用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实例,具体分析说明法律的规范和保护作用:1.法律的规范作用法律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
法律为人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
法律告诉我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
同时,它还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表格。
材料:法律伴随我们的一生。
自从来到人世间,首先享有的法定权利是人身权利,以及获得父母抚养和教育的权利。
从儿童、少年到青年,我们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具备劳动能力时,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达到法定年龄,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有服兵役的义务,有登记结婚的权利,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走近法律 教案
走近法律教案教案标题:走近法律教案目标:1. 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 掌握法律的来源和层级;3. 理解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4.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教案内容:一、引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源,展示一些与法律相关的场景,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提问:“你认为法律是什么?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二、概念解释(10分钟)1. 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法律的定义和作用,例如: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强制执行的规则,它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2. 引导学生思考法律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例如:法律保护我们的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公平。
三、法律的来源和层级(15分钟)1. 解释法律的来源,包括宪法、法律法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
2. 分析法律的层级关系,例如:宪法是最高法律,其他法律都必须遵守宪法的规定。
四、案例分析(20分钟)1. 选择一些简单易懂的案例,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经验,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违法行为和合法行为。
2. 引导学生思考案例中的法律依据和相应的法律责任。
五、法律意识教育(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法律意识,例如:遵守交通规则、尊重他人的权益等。
2. 告诉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以及遵纪守法的好处和意义。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提出一些拓展问题,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研究法律相关的话题。
教案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案例分析环节的积极参与程度。
2. 知识掌握情况:通过课堂小测或问答形式,检查学生对法律概念和层级的理解程度。
3. 学生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以及日常生活中是否遵守法律规定,是否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
教案扩展:1. 组织学生参观法庭或法律机构,深入了解法律实践。
2. 邀请法律专业人士进行讲座或座谈,分享法律知识和经验。
3. 设计法律案例分析的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走近法律教学设计
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走近法律》教学设计
福建师大二附中陈坛梅
教学目标:
1、通过参与“向左转向右转”的游戏,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认识到没有规则不成方圆。
2、通过对纪律规章、道德、法律的比较,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理解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3、通过故事的分享,学生能够认识到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牢固树立规则意识和法律意识。
教学重、难点:法律的显著特征
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黑板、课本
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
教学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近法律》北京市三帆中学籍颖一、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树立尊重规则、敬畏法律的观念。
2.认同法律的重要作用,体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二)能力目标1.逐步形成自觉遵守规则、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
2.提升辩证思维能力,初步形成通过比较厘清概念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1.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2.知道法律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的特征。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体会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知道法律的特征。
2.难点: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三、教学策略“规则”存在于学生生活的方法面面。
但是,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听从和接受家长、老师关于遵守规则的要求,没有形成遵守规则的观念和主动性。
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规则,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停留于抽象的直观感受层面,对法律的特征和法律所倡导的价值缺乏清晰地认识和理性的思考。
此外,学生多从个人角度看待法律的作用,缺乏审视法律的社会视角。
因此,课堂教学依托社会情景,从现存的社会现象中引发问题和思考,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日常生活经验感知规则对个人自由和社会秩序的保障作用。
再由规则引出法律,通过案例分析和观点争鸣,引发学生思考,通过概念对比,厘清和理解法律的特征,体会法律倡导的平等价值,感受法律的重要作用,初步形成尊重法律、敬畏法律的观念。
四、教学过程【教学线索一】出示PPT材料,导入新课。
教师: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仅是地震这一自然灾害,近两年内就频频出现,这些灾难离我们并不遥远。
今天,我们再回过头去看那些突如其来的灾难,除了为那些生命的陨落感叹,为地震中的感人故事垂泪,为生者祈福,我们也应以理性的眼光去回顾地震中的那些人那些事。
今天,我们就聚焦地震中的这样一个群体——灾区记者。
不同的国籍,不同的肤色,他们出现在灾难救助的第一线,出现在伤者家属的身边,出现在灾后的废墟上,为我们带来了生动的照片,及时的消息。
以四川雅安地震为例,国内外媒介纷纷进入灾区,记者的采访自由得到充分的实现。
政府、军方、包括受灾民众都对记者采访大开方便之门。
但是,这样一个群体在救灾现场的出现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当紧急救援队火急火燎进入灾区赶去救援,却被一些记者要求停下来摆好姿势拍合影;当医生正准备给伤员动手术,记者却在没有消毒的情况下进入灾区临时医院,导致医疗设备被污染;个别没有通行证的记者试图突破抗震救灾指挥部划定的警戒线,进入灾后被封闭的地区,拍摄更加生动的照片;个别记者在直升机匆忙运送物资去灾区期间,试图采取各种方法搭载直升机同往。
依据材料思考以下问题:1.你赞同这些记者的行为吗,为什么?2.如果禁止记者行使进入灾区采访的自由,可以吗?3.如何既保障记者的采访自由,又不妨碍救援秩序?(学生:思考、举手并回答问题)教师总结:个人在行使自由的时候,有可能会损害到他人的自由,甚至是他人的生命,也可能会妨碍公共秩序。
记者的采访自由应当受到保护,但是,记者在行使采访自由的同时要意识到自己担负的公共服务责任、对于他人生命的责任、对社会秩序的责任,制定规则、遵守规则可以既保障自由,又维持秩序。
今天,我们就从身边的规则说起。
出示本课第一环节:我们身边的规则。
(设计意图:从社会现象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关于规则的思考,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身边的规则有哪些?(学生:思考并作答)(给学生一些思考时间,请学生准备至少3个具体规则。
在学生作答过程中,教师将学生列举的规则分别归入道德、纪律、法律的范畴,通过副板书分列呈现,引发学生思考,提炼总结出规则的类型,写在正板书位置,为下一步的概念对比打下基础。
)总结提炼规则的大致类型:道德、纪律、法律,进行PPT展示。
教师:我们刚才列举了很多规则,那么,如果没有这些规则,我们的生活会怎样?有了这些规则,我们又获得了什么?(学生:思考、讨论并作答)教师:如果没有规则对于个人自由的适当限制,那么自由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和根基,无从谈起。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遵守规则,便是为自己行使自由创造条件,也使整个社会井然有序。
如果没有规则,大家各行其是,社会就会混乱不堪,陷入毫无秩序的彼此冲突之中。
引出本课第一个要点: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突出重点)(设计意图: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规则,结合具体生活情景,理解遵守规则对行使自由的重要意义,体会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教学线索二】PPT出示关于地震的网络谣言(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体会和生成法律的显著特征)四川雅安地震发生4小时后,自称为地震局内部人员的网民李某在网上发布了这样一条消息:“4月20日雅安芦山7级地震只是前震,成都将于4月22日发生9.2级地震。
”此条消息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影响甚广,引起很多网民的惶恐,纷纷回帖咨询。
事后证明,该消息发布人是位无固定职业者,为了提高自己帖子的点击率,赢得经验值,再将经验值卖给他人,故意散播谣言。
A.单位纪律B.社会道德C.相关法律教师:针对这种行为,你认为以上哪种规则约束最有效,为什么?(学生:思考、讨论,表达看法)教师:网民李某不从属于任何单位,纪律只是在局部范围内有约束力;李某为了个人利益而散播谣言,道德劝说和舆论压力的约束成都有限,他可能根本不在意。
而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普遍约束力,且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因此,对于李某的行为,法律约束较为有效。
法律因其强制力和普遍的使用范围,成为约束这种行为的最有效规则。
而正是因为法律的强制性和普遍适用性,法律的制定不是个人行为,更不是随意行为,而是由国家经过严格程序制定或认可的。
出示法律的特征: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具有强制性。
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针对法律的特征进一步拓展,帮助学生深化认识法律的特征,突出重点)PPT出示网民李某散播谣言行为处理教师:从网民李某该行为的处理中,请同学们对法律的特征做进一步思考:1.“国家”制定或认可,具体指哪些国家和机构?2.国家强制力有谁来保证实施?(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并作答)(结合教材P86表格,在道德、规则与法律的相关对比中,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法律的特征。
)解读:1.纪律由特定的单位、机构或组织制定;道德是约定俗成的,可能是传承下来的传统,可能是长久以来形成的习惯;我国的立法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2.纪律靠相关组织力量发挥作用;道德依靠舆论、习惯、信念的力量发挥作用;法律靠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保障实施。
教师:李某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这不仅使同学们,也使其他社会成员感受到了法律的力量,我们对于法律的严惩感到快慰,也警示了那些有不良意念的潜在违法者。
我们要尊重法律、敬畏法律。
PPT出示明星、高官违法案例教师:网民李某是无固定职业的普通社会一员,违反了法律,就要受到国家强制力的约束。
那么,这些社会公众人物违法法律,又当如何处理?学生:思考并作答。
教师:任何人不论职位高低、功劳大小,都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一但触犯了国家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不允许任何人超越于法律之上。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难点突破)(设计意图:通过法律与其他规则类型的对比,明确法律的特殊性,通过对法律特征的深入分析使学生体会法律的神圣性,初步树立尊重法律、敬畏法律的观念。
体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延伸:PPT出示灾后捐赠地震后,受灾者失去家园,虽然在灾难中幸存,但他们灾后的基本生存受到威胁。
对于这些受灾者来说,一瓶解渴的水,一碗充饥果腹的米饭,一顶遮风挡雨的帐篷,就得以维持他们在灾难中幸存的生命,燃起他们在满目疮痍中生的希望。
而这些救灾物资,除了政府的专项供给,大多来自于社会各界的慈善捐赠。
这样的慈善举动不含有任何功利的目的,慈善捐助也是一个公民责任意识的体现,是一个社会最高的善。
于是,一位人大代表提议:每个人的工资必须要有一笔钱做慈善,就像现在纳税一样,要按照法律的程序。
教师:你赞同他的提议吗,为什么?如果把所有的道德都变成法律,可以吗?(学生:思考、讨论并作答)解读:1.道德标准是因人而异的,社会所倡导的道德为人们构架了理想的善。
2.慈善捐助要视个人经济状况而定,有善心但是力所不及的,不应做强制。
3.如果捐赠立法,就变成了一个公民必须尽到的法律义务,那么慈善也就丧失了道德美感。
教师: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法律是人们的行为底线,道德和法律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法律与道德的互补,两者各自发挥了自己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道德与法律的社会作用的对比,提升学生对法律特征的理性思考和认识,引出法律的作用。
)【教学线索三】PPT出示关于税收的法律规定。
教师:那么,法律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我们以刚才提到的税收的相关法律为例。
思考:法律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学生:思考、讨论,发表观点)教师:法律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
法律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准绳。
法律具有规范作用。
PPT出示灾后重建教师:为什么教育事业成为灾后重建的重中之重?(学生:思考并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教师小结:教育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公民的受教育权受到法律保护。
法律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教师:如果纳税、受教育不立法会怎样?(学生:思考作答)教师小结:法律对我们的行为有规范作用,对我们的合法权益有保护作用,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
我们应该自觉学法、尊法、守法、用法。
(设计意图:通过法律条款和社会实例,引导学生体会法律的规范作用和保护作用,体会生活离不开法律)五、教学反思本课以中国频发的地震灾害为背景和线索,围绕这一背景下的一系列社会现象引发学生思考,立足这一背景下的社会观点激发讨论,整堂课既有现实性、又具连贯性,将抽象的法律概念和相对枯燥的法律知识蕴含于生动丰富的社会情境中,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
依托情境设计的问题有层次、有梯度,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得到了非常好的训练。
学生在情境问题中充分进行观点交锋和观点澄清,通过现实情境中法律与道德、纪律适用性的对比,自主生成结论,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提升,从法理上进一步深入理解法律存在的意义、法律的特征和法律所倡导的价值,做到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对法律产生发自内心的认同、尊重与敬畏。
目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有限,在日常生活中学法、用法的经历相对较少。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借助教育契机,引导学生将本课学到的理论和价值运用于日常生活实践中,真正做到知法、守法、护法、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