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联系与区别

合集下载

试论生态美学和环境美学的关系分析

试论生态美学和环境美学的关系分析

试论生态美学和环境美学的关系分析作者:王国英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4年第09期【摘要】生态美学和环境美学都是研究人类生存环境的学科,两门学科之间存在着一些共性,但又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

本文对生态美学和环境美学做了简要的介绍,同时对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行了分析,意在使生态美学和环境美学的研究目的更加明确,促进人文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生态美学环境美学关系近年来,对生态美学和环境美学的研究越来越多,众多学者试图凸显生态美学或环境美学的现代价值,使之发挥更大的实际作用。

对于看起来相似的两门学科,学术界却很少进行比较研究,甚至常常将二者混为一谈。

因此,在进行科学研究之前需要理清生态美学和环境美学的关系,有利于推动两门学科的共同进步。

一、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概述1.生态美学。

生态美学产生于20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是把生态学和美学结合在一起的新学科。

生态学主要研究的是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自然学科,而美学则是研究人和现实审美关系的哲学学科。

原本没有关联的两门学科,在生态美学中找到了新的研究方向。

生态美学是在生态学的基础之上研究美学的问题,在美学之中灌输生态学的思想观点的一种美学理论形态。

广义的生态美学包括人与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符合生态规律的当代存在论美学。

生态美学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丰富了当代生态存在论美学观,还促进了生态文学的发展,弘扬了中国传统的生态美学思想。

2.环境美学。

环境美学主要研究人类生存环境的审美要求,环境美感对人生理和心理带来的影响,继而探讨如何通过改善环境来保持人的身体健康并提高工作效率。

近代工业革命以后,社会生产与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越发紧密,严重的污染问题加剧了环境恶化和生态破坏。

在人们对美好环境的渴望下,环境美学应运而生,其目的就是让人心情愉快,保持身心的健康发展。

环境美学研究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包括声学、光学、色彩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关注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方面。

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

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

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在当下国内外的美学界,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无疑是两门显学。

众多著名的学者对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和理论背景、基本?畴和方法论、性质和意义、与各学科的关系及实际应用、对传统美学的创新等方面作了深入探讨,极大地推动了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发展。

不过有趣的是,比较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研究凤毛麟角,或者在比较时语焉不详。

许多学者对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异同的认识较为混乱,甚至是将两者混为一谈。

总结起来,对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关系的认识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搁置它们的异同,将其视为漠不相关的两个领域。

第二种是认为两者本质上同一,如徐恒醇的《生态美学》,以属于环境美学的生活环境、生态环境与城市景观为本体,还有国内学者提出了“生态环境美”、“生态环境美学”等术语。

第三种是环境美学或生态美学优于对方,如前国际美学学会副会长约尔•艾滋恩认为环境美学还是人类中心主义,不如生态美学总是关心自然。

贾森•希姆斯《生态学新?式的美学意蕴》认为,环境美学只承认静态、平衡的自然,生态美学却接纳自然系统中动态、侵扰、非平衡的自然。

曾繁仁认为,生态比环境具有更积极的意义。

第四种是环境美学或生态美学将对方纳入自己的?畴之内。

如环境美学家卡尔松、柏林特视生态美学为环境美学的组成部分。

所以厘清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异同,确定各自的性质、基础,有助于推动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发展,同时让这两门新兴的美学学科互相促进,共同繁荣,丰富和完善美学,并对保护生态与改善环境有所助益。

一、生态:一个审美维度随着20世纪科学生态学的发展,“生态系统”、“人类生态学”等概念不断被提出,人们意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要兼顾生态的平衡和其他物种的生存,于是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与生态美学应运而生。

生态美学的思想来源,有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莱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呼吁保护各种生物的生存、阿伦•奈斯的深层生态学等。

而中国的生态美学研究,主要是结合西方的生态美学思想与中国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反思生态形式严峻的当代社会,建立生态美学的学科架构。

生态美学、环境美学与自然美学辨析

生态美学、环境美学与自然美学辨析

5 ・ 3
晋阳学刊 2 1 0 1年第 4期
・ 哲学研究 “自然美 问题 新探” / ・ , 笔谈 ・
美是一种存在于人与 自然 、 人与社会 、 以及人的内心 平衡和协调发展的一种动态关系美。与美学中的自 然美、 艺术美 、 社会美各 自 自己相对独立的研究领 有 域不同 , 生态 美关涉从 自然 、 社会到精神各个领域 ,
社会动态平衡 、和谐一致的处于生态审美状态 的存
然、 社会和人 内心的不协调 , 图从生态审美的角度 试
解决 自 、 然 社会的生态危机和人类精神世界的荒芜 。
生 态伦 理学 是它 的哲 学基 础 。 ,
在 。 后来曾先生又进一步丰富了生态美的内涵 , 把 其扩展为 4 个方面,即:真理 自 行揭示 的生态本真 美 、天地神人四方游戏的生态存在美 、自然与人的
态学看来 ,自 然界的多样性不是作为人类 的资源而
存在的, 而是具有 自身存在的内在价值 , 自然的价 把 值等同于人类 的价值是对 自然的偏见。它与 以往 的 自然观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承认 自然的价值不为别
的目的 , 自然的价值独立 于对人的 目的的有用性 , 承
考察 了环境审美鉴赏的特殊性 ; 在传统美学中, 自然 美学是与艺术美学相对的以自然为审美对象的美学 研究 。生态美学和环境美学的出发点是人与 自然的 关 系问题 , 首先要关涉 自然美 问题 , 使得生态美学 、
他 从三个 方 面论述 了环境 美 的基本 特征 。 先 , 环 首 从 境 美 的呈现样 态上 说 ,它具 有综 合性 和 整体 } 生。其
善, 生态美学研究 以“ 生态” 作为“ 的条件必然要 美” 借鉴生态学 的涵义和价值 ,生态”概念 的内涵是不 “ 断发展的,生态” “ 不仅是一个理论范畴 , 它更是一个 实践的范畴,如果仅仅从理论上构架一幅完美的生 态审美画卷 ,而忽视了在实践 中与生态学的学科成 果相融合 , 那么生态美的理想也很难达成 。

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

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

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在当下国内外的美学界,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无疑是两门显学。

众多著名的学者对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和理论背景、基本範畴和方法论、性质和意义、与各学科的关系及实际应用、对传统美学的创新等方面作了深入探讨,极大地推动了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发展。

不过有趣的是,比较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研究凤毛麟角,或者在比较时语焉不详。

许多学者对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异同的认识较为混乱,甚至是将两者混为一谈。

总结起来,对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关系的认识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搁置它们的异同,将其视为漠不相关的两个领域。

第二种是认为两者本质上同一,如徐恒醇的《生态美学》,以属于环境美学的生活环境、生态环境与城市景观为本体,还有国内学者提出了生态环境美、生态环境美学等术语。

第三种是环境美学或生态美学优于对方,如前国际美学学会副会长约尔•艾滋恩认为环境美学还是人类中心主义,不如生态美学总是关心自然。

贾森•希姆斯《生态学新範式的美学意蕴》认为,环境美学只承认静态、平衡的自然,生态美学却接纳自然系统中动态、侵扰、非平衡的自然。

曾繁仁认为,生态比环境具有更积极的意义。

第四种是环境美学或生态美学将对方纳入自己的範畴之内。

如环境美学家卡尔松、柏林特视生态美学为环境美学的组成部分。

所以厘清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异同,确定各自的性质、基础,有助于推动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发展,同时让这两门新兴的美学学科互相促进,共同繁荣,丰富和完善美学,并对保护生态与改善环境有所助益。

一、生态:一个审美维度随着20世纪科学生态学的发展,生态系统、人类生态学等概念不断被提出,人们意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要兼顾生态的平衡和其他物种的生存,于是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与生态美学应运而生。

生态美学的思想来源,有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莱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呼吁保护各种生物的生存、阿伦•奈斯的深层生态学等。

论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生态美学

论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生态美学

论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生态美学环境设计艺术是指通过对空间环境进行设计和布置,以提升人们的生活体验和品质的艺术形式。

生态美学是指将生态学的理念和原则与美学相结合,探讨自然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和谐与平衡。

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生态美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追求自然与人类活动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美学在环境设计艺术中的体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生态美学强调环境与人类之间的互动与共生。

在环境设计中,考虑人的行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在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人的行为习惯、利益偏好和生活需求,以满足人们的舒适和愉悦感。

还要尊重自然的生态系统,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避免对环境的破坏,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美学注重环境设计中的可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保护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公正的有机结合。

在环境设计中,应该注重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避免过度开发和过度消耗资源。

可以通过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方式,实现环境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生态美学强调环境设计中的自然与人文的结合。

自然和人文是环境设计艺术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自然景观可以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身心的舒缓,而人文景观则反映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在环境设计中,应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景观特点,并根据人的需求和文化背景来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将自然和人文元素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环境氛围。

生态美学在环境设计中强调环保与环境意识的培养。

环保意识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环境设计艺术应该注重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环境责任感。

可以通过创造绿色、低碳的环境设计,提高人们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视,鼓励人们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论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生态美学

论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生态美学

论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生态美学环境设计艺术是指以环境为载体,运用艺术手段将空间进行美学塑造的一种艺术形式。

在当代社会,环境设计艺术在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等领域起着重要作用,而其中的生态美学更是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生态美学在环境设计艺术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提升环境的美感,更可以促进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具有重要的社会和文化意义。

本文将探讨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生态美学,旨在探究其意义、特点和应用。

一、生态美学的意义生态美学是一种关注和尊重自然环境的美学理念,它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环境设计艺术中,生态美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生态美学可以提升环境设计的品质。

通过将自然元素融入环境设计中,可以使设计更加和谐、美观,从而提升了人们对环境的感官体验。

生态美学可以促进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关注。

当人们在美丽的自然环境中感受到生态美学带来的愉悦和满足时,便会更加重视环境的保护,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生态美学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自然环境中的美丽和奇特都会激发人们的创造欲望,促使设计师在环境设计中更加突出生态美学的特点。

生态美学可以促进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互动。

当环境设计中充分融入生态美学的理念时,可以使人们更加尊重自然,更加注重环境的可持续性,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二、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生态美学特点在环境设计艺术中,生态美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注重自然元素的运用。

生态美学追求将自然元素融入环境设计中,如水、绿植、石材等,以此营造自然、舒适的环境氛围。

追求环保材料和技术。

生态美学强调环保意识,追求使用环保材料和技术,将环境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结合,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强调景观与自然的融合。

生态美学注重景观设计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追求设计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力求使环境设计更贴近自然、更符合人们对自然美好的向往。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美学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追求设计从自然中汲取灵感、融入自然元素,使人们在美丽的自然环境中得到愉悦与满足。

环境艺术与生态美学

环境艺术与生态美学
当代 关注全球环境问题 倡导可持续发展
材料与技术 材料多样化 技术创新应用
主题表达 环保理念呼应 生态保护呼吁
环境艺术的影响
环境艺术通过作品展示和呼吁,影响着人们对 环境问题的认识与态度。艺术家们的创作不仅 带来审美享受,更引发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激发社会对环境保护的热情和行动。环境艺术 作为一种表达方式,不仅赋予艺术以新的内涵, 也为当代社会带来了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环境艺术家的使命
创造和谐空间
01 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所
引发环保思考
02 通过艺术作品唤起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环境艺术展览
03 倡导环保意识,传递生态美学理念
结语
环境艺术与生态美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和创作 领域,通过艺术作品传达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 珍惜,激发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和行动。希 望更多的人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共同守护我们 共享的地球家园。
THANKS 感谢观看
●03
第3章 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
生态美学的起源
古希腊哲学家思考
01 探讨自然与人类关系
平衡与共生
02 强调和谐共存
03
生态美学的核心观念
环境伦理学 尊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 系统
可持续发展 提倡绿色生活方式
生态美学的实践意义
唤起环保意识 审美体验引导保护环境
和谐共生 促进人与自然共存
推动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实践
倡导绿色生活 积极行动保护环境
生态美学在当代 的应用
当代艺术家和学者致力将生态美学融入艺术教 育,提倡重视生态伦理学,呼吁社会关注环境 问题并采取积极行动。
当代生态美学实践
艺术创作 结合自然元素
社会行动 推动可持续发展
教育倡导 传递环保理念

略谈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

略谈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

略谈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略谈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一、生态美学的诞生近年来,环境恶化日益严重,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焦虑和痛楚越来越深。

现代社会,在对自然环境欠缺尊重和意识的情况下,纵容土地被景观废弃,公共空间被毁林砍树以及污染,环境生态恶化,把生态与美学重新结合,并衍生出一门新型的现代美学——生态美学,它的兴起可以说是一场自然景观环境的新潮流。

生态美学的研究以深度研究自然景观美学层面和社会科学层面内容为坚实基础,绊开以审美、美学理念与认识以及艺术层面研究为主的传统艺术审美学,并以自然社会科学逐步制定出自己的研究定义。

据了解,生态美学的形成,起步于八十年代,是世界范围内环境现代科学思想迅速发展的结果,主要探讨的关键概念为——生态的美、环境的美、可持续性的美。

二、环境美学的核心思想环境美学是具有世界性的研究,致力于建立普遍有效的环境教育和认知体系,推动人类与自然实行和谐美学融合以及均衡发展。

它包括对环境经验、环境表征、环境定位、环境政治等自然环境因素内涵以及所形成的审美以及艺术研究。

从其学术本质来说,它在理论层面开始就根植于整个社会、文化、经济规范之中,并以社会进步的文明层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希望能够达到积极的教育目的。

环境美学比生态美学更深入探讨了城市化对自然景观的影响,而且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同存在,力图建立一种新的审美系统,通过联合尊重重视自然,协调大自然中复杂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合理融合和审美认知,引导人们减少破坏自然环境,变湿环境污染,保持自然生态生态稳定。

三、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区别生态美学和环境美学在概念上存在某种关联,把它们混淆在一起也很常见,但其实它们拥有明显的不同之处。

首先,从理论视角来看,生态美学主要集中在对自然环境景观美学的审美研究,包括对构成这种美学的非物质元素的分析、界定以及认知,主要考虑自然景观美学的艺术性鉴赏和审美情感,以及讨论生态实践中的意义,现代社会要求建立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审美框架。

论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生态美学

论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生态美学

论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生态美学环境设计艺术是指通过对室内外环境的整体规划和设计,创造出具有美学价值、功能性和舒适性的环境。

而生态美学则是指在环境设计艺术中,注重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以及追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学理念。

如今,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生态美学在环境设计艺术中的地位愈发重要。

本文将探讨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生态美学,以及其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生态美学在环境设计艺术中的应用,首先体现在建筑设计中。

建筑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也是自然环境与人类的交融之处。

生态美学要求建筑设计师在设计建筑时,充分考虑到自然环境的特征,如地形、气候、植被等因素,以此来规划建筑的布局、造型和材料,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在设计建筑时充分利用自然采光、通风等自然资源,减少对人工能源的依赖,实现节能环保的建筑设计。

生态美学在景观设计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景观设计是环境设计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注的是人类的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生态美学要求景观设计师在规划和设计景观时,注重保护和弘扬自然环境的特色,让人们在自然景观中感受到与自然的亲近和和谐。

在城市公园的设计中,可以通过合理布局植被、水体、地形等自然元素,打造出与自然环境相契合的景观空间,让人们在其中感受到自然的美妙与恬静。

生态美学还在室内环境设计中体现出其独特的魅力。

室内环境设计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场所,生态美学要求在室内环境设计中,注重创造出舒适、健康的环境,并且保持与自然环境的一致性。

在室内空间设计中,可以通过合理布置室内植物、采用环保材料、设计绿色空间等手段,营造一个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室内环境,让人们在其中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和舒适。

生态美学在环境设计艺术中的实践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需要鼓励设计师和规划者深入了解自然环境的特点和条件,加强环境规划和设计的生态意识,以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为出发点,将生态美学理念融入到设计中。

需要倡导和推广生态材料和技术的应用,例如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材料、节能环保的建筑技术等,以此来实现环境设计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论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生态美学

论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生态美学

论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生态美学生态美学是一门探讨自然与艺术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环境设计艺术是将这种关系转化为实际空间的艺术形式。

生态美学在环境设计艺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以生态系统为基础,将自然与人类的活动结合起来,以创造出更加美丽和可持续的环境。

在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生态美学强调的是协调和平衡。

它强调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以实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在设计中,需要考虑到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保护。

在建筑设计中,可以采用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并增加绿色空间,以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生态美学还注重人与自然的互动。

环境设计艺术应该创造出具有人文关怀的空间,让人们能够与自然亲近、相互交流。

设计师可以利用自然材料、景观和水景等元素,打造出舒适、和谐的环境,让人们可以在其中感受到自然的美好。

设计中还应该考虑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并适当地进行规划和管理,以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

生态美学强调的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环境设计艺术应该注重长远利益,追求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设计师需要考虑到项目的生命周期,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管理。

在城市规划中,可以采用低碳、循环利用和生态修复的原则,推进城市的绿色发展。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布局,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能耗和环境污染,提高环境质量和居住品质。

生态美学在环境设计艺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通过协调和平衡、人与自然的互动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创造出更加美丽和可持续的环境。

通过环境设计艺术,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自然,感受到与自然的密切联系,并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

生态美学不仅可以提高环境设计艺术的质量,也可以促进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行动。

从“生态”与“环境”之辩看当代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关系

从“生态”与“环境”之辩看当代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关系
国内 “ 生态文学 ” 、“ 生态美学 ”和 “ 生态语言学”的研究
研 究领域[ 1 】 的观点是 国内外 生态批评与生态 美学 中 “ ‘ 生态 ’与 者 则从 其所依据的思想观念 、中西 汇通 的达 成和思维方式的改
‘ 环境 ’之辨 ”的源 头 。国内外 “ 生态批评 ”的研 究者 通过词源 变等三个方面对 “ 环境”一词加 以考察 ,进而指 出 “ 生态”一 考察 、 语义分析 、 思 维方式等多个方面对 之进行 了考察 与批 驳 , 词 明显优于 “ 环境” 。 比如我 国生态文学研 究者王诺 曾在其文章
生态批评领域 的 “ 生态 ”与 “ 环 境”之辨
很可能是一个错误 的用语 。因为它预设了一个人在 中心且被 万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劳伦 斯 ・ 布伊尔在其 2 0 0 5 年 出版的著作 物环绕的意象 。生态系统则的确是一个较 好的用语 ,因为一个 环境批 评的未来—— 环境 危机与文学想 象 中提出的 “ ‘ 环境’ 生 态系统并没 有中心 ,它是一个 关系 网。 ”0 作为前缀胜过 ‘ 生态 ” ’ ,并主 张用 “ 环 境批评”来命名 自己的
自的研究领域以及 它们 之间的关 系,还给它们未来 的融 通发展 服务和影 响该 中心存在 的物 质 , 意 味着 ‘ 环绕’ 。 说这个 世界 环 带 来了无限张 力。
然 的价 值 终归是人赋予 的 ,坚持 自然 的作用仅仅是供给 。因此 ,‘ 环境 ’
设计美学论坛
J 1 9
从 “ 生态 ’ ’与 “ 环境 ’ ’ 之 辩
看 当代生态美学 与环境美学 的关 系
文 /张 超

要 :与生态批评领域 “ 生 态”与 “ 环境”之辨 的针锋相对相 比,我 国美 学研 究领域对二者 的

略谈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

略谈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

自古 以来 就把 “ 环境 ” 分为 两个 相互 联 系 的方 面 , 即
各正性命 , 保合太和 , 乃利贞。” 又说 : “ 乾始能以美 自然环 境 与社 会环 境 , 并且 认 为既 要维 护 好 自然 环 利 利 天下 ” 。在 解 释坤 卦时 说 : “ 至 哉坤 元 ,万 物 资 境 ( 包 含保 卫 中 国领 土 ,不让 任 何 其 他 国家 所 占
美学与环境美学这两个 概念 的明确提 出始于西方 会 获 得 大 丰 收 , 过 上 安 乐 的 日子 ; 相反, 如 果 风 不 2 0 世纪 6 O 年代前后 。在我 国,山东大学曾繁仁教 调 、 雨不顺 , 即使人 民勤力耕作 , 所获也会很少 , 甚 授在 2 0 0 3 年出版的《 美学之思》 一书中率先提出生 至造成大饥荒 , 引起社会动乱 。如《 诗・ 大雅 ・ 云汉》 态美学 。后来 , 武汉大学教授陈望衡 又提 出了环境
生, 乃 顺 承天 ” , “ 含 弘 光大 , 品物 咸 亨 ” 。这 就 是说 , 据) , 又 要 维护好 社 会环 境 , 即建 立 一个 稳 定 和睦 的 万 物 的生 长不 但 要 有 天 , 还 要 有 地 。 所谓 “ 含 弘 光 社会环境 。如《 新唐书 ・ 王凝传》 说: “ 时江南环境为 大, 品物咸 亨 ” , 也有 地 能使 万 物生 长繁 盛 美好 的意 盗 区 ” , 于是 由王凝 率兵 前去 平 盗 。不过 , 古史 所谓
悖。 此外 , 我们不仅要研究西方 的生态美学 、 环境美 但“ 生” 为动词 , “ 态” 为名词 , 指的是“ 佳人” 在采花
学, 还 要 深 人 研 究 中 国 自古 以来 的 生 态 美学 、 环 境 时表现出美妙的姿态。如南朝梁简文帝的 《 筝赋》 美学 , 建 设 中 国特色 的生 态美 学 与环 境美 学 。 说: “ 佳 人采 掇 , 动 容生 态 ” 。尽 管 如此 , 这又 绝不 是 先 来说 生态 美 学 。中国 自古 以来 就是 一个 农业 说 古人 从 未讲 过 自然 生态 意 义上 的生态 。相反 , 早

专题七:环境美学、生态美学与城市设计

专题七:环境美学、生态美学与城市设计
我一直 在努力
环境设计专业《设计美学》课程
专题七:环境美学、生 态美学与城市设计
课程 大纲
环境美学?生态美学?城市公共设计?What?
一、美学的概念、环境美学和生态美学的概念 作为设计专业的学生,如何理解较为深刻的美学理论
二、城市中的环境美学问题、生态问题如何通过设计来解决
三、公共艺术有时是转瞬即逝的美,如何长久地留住这些美,如何 使不够美的、令人烦恼的问题变成舒适的空间
通过如上案例,引发同学们的思考:
假如你是一名设计师,如何做到感 受公众之感、之需要? 如何将生活中的小细节,合理设计? “美”是否为视觉中的美观?还有 没有其他的范畴?
三. 课程小结
城市公共空间创意营造的路径: 场景+精神+人本观念+文化遗产+城市文化品牌+城市生态
课程教学虽然短暂,但是设计这份工作,我们要为止付出的,是一生。 希望我们能够始终实践“知”与“行”的标准,做到知行合一。
一、环境美学、生态美学概念的提出
所谓“城市精神”,即是:公共空间 | 家 | 人
一、环境美学、生态美学概念的提出
环境 美学
生态 美学
城市 设计
环境美学是将人类生存环境、 环境美感等作为研究范畴的 一门学科。让人们欣赏环境 美,创造环境美。
生态美学是生命与环境 在共同进化中创造出来 的,人与自然共同创造 出了人文生态美,生态 美是使审美者融入审美 对象中,体现出了生态 美的参与性特征。
我一直 在路上
感谢聆听
5、日本街头的井盖处理
日本95%的城市采用了设计独特的井盖。其中约一半以上都是采用植物、树木、官方花 卉作为图案,同时动物、名胜美景、历史故事也常被作为设计题材。据说全日本目前 有超过6000种不同的井盖设计,甚至建立了好几家井盖博物馆,还建立了一个半官方 的“井盖协会”,由32个公司组成,专门负责保护及研究全日本的井盖。

【推荐下载】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探析

【推荐下载】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探析

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探析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关系的认识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搁置它们的异同,将其视为漠不相关的两个领域。

 在当下国内外的美学界,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无疑是两门显学。

众多著名的学者对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和理论背景、基本?畴和方法论、性质和意义、与各学科的关系及实际应用、对传统美学的创新等方面作了深入探讨,极大地推动了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发展。

 不过有趣的是,比较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研究凤毛麟角,或者在比较时语焉不详。

许多学者对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异同的认识较为混乱,甚至是将两者混为一谈。

总结起来,对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关系的认识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搁置它们的异同,将其视为漠不相关的两个领域。

 第二种是认为两者本质上同一,如徐恒醇的《生态美学》,以属于环境美学的生活环境、生态环境与城市景观为本体,还有国内学者提出了生态环境美、生态环境美学等术语。

第三种是环境美学或生态美学优于对方,如前国际美学学会副会长约尔艾滋恩认为环境美学还是人类中心主义,不如生态美学总是关心自然。

贾森希姆斯《生态学新?式的美学意蕴》认为,环境美学只承认静态、平衡的自然,生态美学却接纳自然系统中动态、侵扰、非平衡的自然。

曾繁仁认为,生态比环境具有更积极的意义。

第四种是环境美学或生态美学将对方纳入自己的?畴之内。

如环境美学家卡尔松、柏林特视生态美学为环境美学的组成部分。

 所以厘清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异同,确定各自的性质、基础,有助于推动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发展,同时让这两门新兴的美学学科互相促进,共同繁荣,丰富和完善美学,并对保护生态与改善环境有所助益。

 一、生态:一个审美维度 随着20世纪科学生态学的发展,生态系统、人类生态学等概念不断被提出,人们意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要兼顾生态的平衡和其他物种的生存,于是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与生态美学应运而生。

生态美学的思想来源,有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莱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呼吁保护各种生物的生存、阿伦奈斯的深层生态学等。

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之异同再辨

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之异同再辨

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之异同再辨
程相占
【期刊名称】《学术研究》
【年(卷),期】2024()2
【摘要】辨析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异同一直是个热点问题。

在过去十年(2013—2023)中,国际范围内的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都取得了显著进展,学术界对二者关系的看法进一步深化。

国际学术界对生态美学和环境美学的认识观点纷呈,并未达成共识。

实际上,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应确立双峰并峙、并行不悖的立场,在着力深化拓展生态美学的同时也应深化拓展环境美学,建构显著不同于生态美学的环境美学理论框架。

与此同时,“身—心—境”三元模式不但试图整合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而且尝试以之为理论范式重建美学新范式。

辨析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联系与区别能够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二者的理论思路、贡献和局限,并在与此前各种美学形态的对比中把握美学的时代新变,即走向“身—心—境”三元美学范式,这也正是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关系论带给美学的最大启发。

【总页数】11页(P144-153)
【作者】程相占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3
【相关文献】
1.从“生态”与“环境”之辩看当代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关系
2.从环境美学到生态美学——论现代西方环境美学的未来走向
3.多元文化视域下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关系的再思考
4.论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生态美学——以《生态美学——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理论与实践》为讨论中心
5.生态美学:静观美学与参与美学的时代交汇——生态美学与传统静观美学比较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态美学

生态美学

生态美学:人与环境关系的审美视角彭立勋随着当代人类环境意识、生态意识的觉醒以及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环境和生态问题的研究不仅在自然科学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而且在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中也受到极大重视。

更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并解决人类生态和环境问题,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互相结合,形成了许多综合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如生态人类学、生态经济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社会学、生态心理学、城市生态学、文化生态学等等。

其中,正在形成中的生态美学可说是一枝新秀。

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生态美学,顾名思义,应是生态学和美学相交叉而形成的一门新型学科。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包括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一门哲学学科,然而这两门学科在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问题上却找到了特殊的结合点。

生态美学就生长在这个结合点上。

作为一门形成中的学科,它可能向两个不同侧重面发展,一是对人类生存状态进行哲学美学的思考,一是对人类生态环境进行经验美学的探讨。

但无论侧重面如何,作为一个美学的分支学科,它都应以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审美关系为研究对象。

生态美学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首先是把它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的整体来看待的。

生态学认为,一定空间中的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组织的功能复合体,即生态系统。

系统中各种生物因素(包括人、动物、植物、微生物)和环境因素按一定规律相联系,形成有机的自然整体。

正是这种作为有机自然整体的生态系统,构成了生态学的特殊研究对象。

生态学关于世界是“人——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观点,构成了生态学世界观。

它推动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的变革,把有机整体论带到各门学科研究当中。

这一点对于确定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十分重要。

生态美学按照生态学世界观,把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和有机整体来研究,既不是脱离自然与环境去研究孤立的人,也不是脱离人去研究纯客观的自然与环境。

生态美学在环境美学中的位置

生态美学在环境美学中的位置

生态美学在环境美学中的位置作者:赵卿来源:《求是学刊》2015年第01期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从事这个领域研究的许多学者特别是中国学者,一直以来都在认真探索这个问题。

然而,尽管现有成果为这个问题提供了洞见,但学术界对此仍缺乏某些共识。

这部分是由于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基本性质与界定都有些模糊。

一方面,环境美学主要出现在西方,它被公认为是一个范围广泛、内容庞杂的哲学研究领域,划分其边界的方式主要是比较它与艺术哲学之间的不同;另一方面,目前很多冠以“生态这个”或“生态那个”的研究领域(比如生态批评与生态女性主义等),都有着与生俱来的不严密性,生态美学似乎跟它们一样。

所以,与其直接讨论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之间的关系,不如寻求一种有所不同的方法。

首先,我直接将环境美学视为一个非常普遍的观念,它与上述观念没有重大区别——这样做是为了避免带着现成答案去思考它与生态美学的关系;其次,生态美学的性质与界定都是非常复杂的问题,所以我有意避开了生态美学本身,而是直接把焦点放在更基本、解释得更完善的生态学概念特别是生态知识上。

这种学术策略将两个互相独立的研究领域(即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之间的关系问题,转化为如下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一是被广泛研究的环境美学研究领域,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知识,即生态知识。

在这种新的思考框架中,问题就转化成了生态知识在环境美学之内的功能问题。

环境美学有一个毋庸置疑的假设:它集中研究对于环境而不是艺术的审美欣赏。

这个假设为环境美学确立了明确的边界。

因此,上述问题就转化为“生态知识在环境审美欣赏中的功能”。

从很多方面来看,这个问题比最初的“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之间的关系”问题更加明确,原因在于,它仅仅要求理解那些没有争议的生态知识的特性——这种知识由生态科学提供,它解释了生态系统的各种工作方式——当然必须说明的是,对生态知识的理解并非不存在复杂性,但只有在处理了生态知识在审美欣赏中的作用这一基本问题后,这种复杂性才能被恰当地考察;另外一个原因是,这个问题的确引发了一个复杂的哲学问题,即审美欣赏本身的性质,因为对于这个问题的各种答案都直接依赖于对审美欣赏的不同解释。

论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联系与区别

论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联系与区别

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 课程教育研究一、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1.环境美学环境美学将环境作为审美对象,其研究目是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使人心情愉快、精力旺盛,最终能够健康长寿。

环境美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其源头可以追溯到环境伦理学、自然美学以及景观美学。

环境美学要求物质条件既满足人类生存生活的条件,又满足一定的审美需求。

现主要针对的环境为自然环境、室内环境以及室外环境。

其中,自然环境包括:风景旅游区以及周围建筑等;室内环境包括:房间格局布置、室内设施等;室外环境包括:街道设施、周边绿化等。

总之,环境美学的兴起是对传统美学的突破。

2.生态美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包括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一门哲学学科,然而这两门学科在研究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问题上找到了特殊的结合点。

生态美学就生长在这个结合点上。

生态美学是生态学与美学的有机结合,实际上是从生态学的方向研究美学问题,将生态学的重要观点吸收到美学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美学理论形态。

生态美学从广义上来说包括人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当代存在论美学。

二、从文化立场的角度看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关系西方环境美学是中国生态美学发展与建设的重要资源和参照。

从文化立场的角度来说,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都是以保护当代严重破坏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

早在1966年,英国学者罗纳德·赫伯恩就发表了《当代美学与自然美的忽视》,赫伯恩也因此文被称为“环境美学之父”。

而中国生态美学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产生的。

从时间上看,中国生态美学明显接受了西方环境美学的资源。

然而,西方环境美学与中国生态美学产生的时代、地区以及历史背景是不相同的。

环境美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

当时,这些发达国家基本上已经实现了工业化,有着较好的经济基础与丰富的自然资源。

国外生态美学的研究现状分析

国外生态美学的研究现状分析

国外生态美学的研究现状分析来源:作者:时间:2009-11-05 点击:71李庆本,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图分类号:B83—0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33X(2008)05-0115-04 由于我国生态美学基本上是在国内相对封闭的学术环境中发展起来的,缺乏与国外生态美学的积极交流和对话,以至于有许多研究者对国外是否存在生态美学尚有疑问。

我们了解较多的是国外的环境美学,而对于国外生态美学则所知甚少,即使有一点介绍,也仍存在着很多盲点。

对于国外生态美学的渊源、理论、方法,特别是国外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关系问题,都没有进行认真系统的总结、提升。

因此,我们有必要开展国外生态美学的综合研究,了解国外生态美学的发展状况,学习和借鉴其有价值的成果,以加速和完善我国生态美学的构建。

一、国外生态美学的渊源和发展欧洲有人将捷克学者和艺术家米洛斯拉夫·克里瓦(Miroslav Klivar)称为“生态美学”的首倡者,但由于克里瓦本人采用捷克语写作,他的研究成果并不为更多的人所知。

北美许多学者更愿意将生态美学的起源追溯到利奥波德(Aldo Leopold)1949年出版的《沙郡年记》(A Sand County Almanac)一书。

在本书中,利奥波德提出了Conservation Aesthetic的概念(我国有人翻译为“环保美学”),虽然这个词不同于后来的Ecological Aesthetics(生态美学),但却包含着生态美学的主要价值观念,以至于美国生态美学家高博斯特(Paul Gobster)在1996年明确指出:“有关美学的想法——已有人将它称为‘生态美学’——大多源于奥尔多·利奥波德,这在他的《沙郡年记》中达到顶峰。

”[1]当然,国外生态美学的真正开展还是在20世纪90年代。

1990年,美国学者理查德·E·切努维斯和保罗·H·高博斯特(Richard E. Chenoweth and Paul H. Gobster, 1990)的《景观审美体验的本质和生态》(Nature and Ecology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in the Landscape),从生态美学的角度对景观审美体验进行了实证研究。

论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联系与区别

论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联系与区别

论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联系与区别早在2008年,曾繁仁教授就发表了《论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关系》一文,提出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并在阐述二者关系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二者的四点区别。

这是较早涉及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关系的论文,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际学术交流的加强,中国学者对西方生态美学的了解逐渐加深,为重新讨论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关系提供了更加坚实的知识基础。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采取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以相关文献发表的先后为顺序,以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可能存在的几种关系为理论支点,拟从如下五个方面展开讨论:一、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不同开端与二水分流;二、在环境美学框架内发展生态美学;三、将环境美学等同于生态美学;四、吸收环境美学的理论资源来发展生态美学;五、参照环境美学,通过充分吸收生态学观念、彻底改造传统美学而发展生态美学。

笔者坚持第五个学术立场。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价值主要有两方面:_、从历史层面来说,以国际美学的当代发展为参照,在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相互交织的理论地图上,清理二者各自的发展线路与发展过程;二、从理论层面而言,明确界定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各自的侧重点与特定问题,以便我们将二者的研究推向深入。

必须郑重说明的是:画地为牢、作茧自缚等狭隘心态,一直是文学笔者努力避免的不良学术倾向。

一、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不同开端与二水分流国际学术界公认,环境美学正式发端于英国学者罗纳德赫伯恩的《当代美学与自然美的忽视》。

该文正式发表于1966年出版的《英国分析哲学》一书,赫伯恩也因此文而被称为“环境美学之父”。

在这篇文章里,赫伯恩试图突破分析哲学的藩篱,辨析对于艺术的审美欣赏(艺术欣赏)与对于自然的审美欣赏(自然欣赏)之间的差异。

他主要讨论了两点。

第一点可以概括为“内外”之别:对于艺术欣赏,欣赏者只能在艺术对象“之外”欣赏它;但是,对于自然欣赏,观赏者可以走进自然审美环境自身“之内”一“自然审美对象从所有方向包围他”,也就是说,欣赏自然时,“我们内在于自然之中并成为自然的一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联系与区别早在2008年,曾繁仁教授就发表了《论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关系》一文,提出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并在阐述二者关系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二者的四点区别。

这是较早涉及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关系的论文,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际学术交流的加强,中国学者对西方生态美学的了解逐渐加深,为重新讨论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关系提供了更加坚实的知识基础。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采取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以相关文献发表的先后为顺序,以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可能存在的几种关系为理论支点,拟从如下五个方面展开讨论:一、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不同开端与二水分流;二、在环境美学框架内发展生态美学;三、将环境美学等同于生态美学;四、吸收环境美学的理论资源来发展生态美学;五、参照环境美学,通过充分吸收生态学观念、彻底改造传统美学而发展生态美学。

笔者坚持第五个学术立场。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价值主要有两方面:_、从历史层面来说,以国际美学的当代发展为参照,在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相互交织的理论地图上,清理二者各自的发展线路与发展过程;二、从理论层面而言,明确界定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各自的侧重点与特定问题,以便我们将二者的研究推向深入。

必须郑重说明的是:画地为牢、作茧自缚等狭隘心态,一直是文学笔者努力避免的不良学术倾向。

一、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不同开端与二水分流国际学术界公认,环境美学正式发端于英国学者罗纳德赫伯恩的《当代美学与自然美的忽视》。

该文正式发表于1966年出版的《英国分析哲学》一书,赫伯恩也因此文而被称为“环境美学之父”。

在这篇文章里,赫伯恩试图突破分析哲学的藩篱,辨析对于艺术的审美欣赏(艺术欣赏)与对于自然的审美欣赏(自然欣赏)之间的差异。

他主要讨论了两点。

第一点可以概括为“内外”之别:对于艺术欣赏,欣赏者只能在艺术对象“之外”欣赏它;但是,对于自然欣赏,观赏者可以走进自然审美环境自身“之内”一“自然审美对象从所有方向包围他”,也就是说,欣赏自然时,“我们内在于自然之中并成为自然的一部分。

我们不再站在自然的对面,就像面对挂在墙上的图画那样”。

从欣赏模式的角度而言,“内外”之别就是“分离”(detachment)与“融入”(involvement)之别:前者主要是艺术欣赏的模式,而后者则主要是自然欣赏的模式一观赏者与对象的相互融入或融合。

在赫伯恩看来,“融入”这种欣赏模式具有很大的优势,通过融入自然,观赏者“用一种异乎寻常而生机勃勃的方式体验他自己”。

艺术欣赏与自然欣赏的第二点差异可以概括为“有无”之别--有无框架和边界。

艺术品一般都有框架或基座,这些东西“将它们与其周围环境明确地隔离开来”,因此,它们都是有明确界限的对象,都具有完整的形式;艺术品的审美特征取决于它们的内在结构,取决于各种艺术要素的相互作用。

但是,自然物体是没有框架的,没有确定的边界,没有完整的形式。

对于分析美学来说,自然物体的这些“无”是其负面因素;然而,倡导自然美研究的赫伯恩却反弹琵琶,认真发掘了那些“无”的优势:对艺术品而言,艺术框架之外的任何东西都无法成为与之相关的审美体验的一部分;但是,正因为自然审美对象没有框架的限制,那些超出我们注意力的原来范围的东西,比如,一个声音的闯入,就会融进我们的整体体验之中,改变、丰富我们的体验。

自然的无框架特性还可以给观赏者提供无法预料的知觉惊奇,带给我们一种开放的历险感。

另外,与艺术对象如绘画的“确定性”(determinateness)不同,自然中的审美特性通常是短暂的、难以捕捉的,从积极方面看,这些特性会产生流动性(restlessness)、变化性(alertness),促使我们寻找新的欣赏视点。

如此等等。

在进行了详尽的对比分析之后,赫伯恩提出:对自然物体的审美欣赏与艺术欣赏同样重要,两种欣赏之间的一些差别,为我们辨别和评价自然审美体验的各种类型提供了基础一“这些类型的体验是艺术无法提供的,只有自然才能提供。

在某些情况下,艺术根本无法提供。

”这表明,自然欣赏拓展了人类审美体验的范围,因而具有无法替代的价值,理应成为美学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

这等于为环境美学的产生提供了合法性论证。

后来的不少环境美学家如加拿大的艾伦卡尔森、芬兰的约瑟帕玛等,都是沿着赫伯恩的理论思路而发展环境美学的。

较早以“生态美学”作为标题的论著发表于1972年。

这一年,加拿大学者约瑟夫?米克的论文《走向生态美学》发表于《加拿大小说杂志》,同年又收入作者的《存活的喜剧一文学生态学研究》一书,成为该书的第六章,标题是“生态美学”。

如果说赫伯恩是“环境美学之父”的话,笔者认为米克就是“生态美学之父”。

米克的立论从反思西方理论美学史入手。

他提出,从柏拉图开始,西方美学一直被“艺术对自然”的重大争论所主导,审美理论传统上强调艺术创造与自然创造的分离,假定艺术是人类灵魂“高级的”或“精神化”的产品,不应该混同于“低级的”或“动物性的”生物世界。

在米克看来,无论将艺术视为“非自然的”产品或人类精神超越自然的结果,都歪曲了自然与艺术之间的关系。

达尔文的进化论揭示了生物进化过程,表明传统人类中心的思想夸大了人类的精神性而低估了生物的复杂性。

从19世纪开始,哲学家们重新考察生物与人类之间的关系,“试图根据生物学知识重新评价审美理论”。

在这种研究思路引导下,米克依次研究了人类的美、丑观的本源,认为审美理论要想更成功地界定“美”,就应该“借鉴一些当代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已经形成的自然与自然过程的观念”。

简言之,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基础上注重人类的生物性,根据当代生物学知识、生态学知识来反思并重构审美理论,这就是米克所说的“生态美学”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内涵。

米克还具体分析了各个艺术门类的特性:空间(或视觉)艺术如绘画、雕塑和设计,最佳的类比是自然中有机体的物理结构;而时间艺术如文学和音乐,则能够从生物过程的视角得到最佳阐明--各种生物过程又通过演化的时间框架和生态演替而得到解释。

这就意味着,可以借用一些生态学术语诸如“生态演替”(ecologicalsuccession)来解释艺术。

米克使用的生态学术语还有生态系统(ecosystem)、生物稳定性(biologicalstability)、生物完整性(biologicalintegrity)或生态整体性(ecologicalintegrity)等,他甚至推测:“时间艺术中的快乐与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过程中的快乐之间,可能存在着共同的基础。

”审美体验是美学的关键词之一,米克试图运用生态系统这个概念来解释审美体验。

他认为,艺术品之所以令人愉悦,是因为它们提供了整体性体验,将高度多样性的因素整合为一个平衡的整体。

一件艺术品就像-个生态系统,因为它传达“统一的体验”(unitiveexperience);艺术品中每-个要素都应该与其他要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形成一个系统整体。

对于令人愉悦的景观或艺术品,“生态整体性原理是内部固有的”。

米克还从环境的长期稳定性的角度,批判了以人为中心的伦理传统与善恶标准,提醒人类重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他认为,对于生态系统整体最大限度的耐久性而言,最大限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说,是否有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应该成为人类的价值准则。

米克还批判了横亘于科学家与人文学者之间的理智偏见,倡导打破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学科界限,跨越科学与人文之间的鸿沟。

特别意味深长的是,米克最后提出,生态学是关于实在的富有说服力的新型模式,为调和人文探索与科学探索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生态学展示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渗透性(interpenetrability)。

”这个结论表明了米克生态美学的理论取向:充分借鉴生态学知识,将美学研究奠定在生态学基础上。

赫伯恩与米克的两篇论文没有什么关联,二者的理论思路也迥然不同:一个从分析哲学出发研究自然审美与艺术审美之别,另一个则借鉴生态学的观念及其基本概念重新阐发审美理论。

这表明,大体上同时出现的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二者出现的时间相差只有六年)是两种不同的美学新形态。

二、在环境美学框架内发展生态美学将赫伯恩视为环境美学的开创者,某种程度上是后来者对于环境美学之发展历程进行历史追溯的结果,并不完全符合历史发展的真实情形。

因为,根据当代著名环境美学家阿诺德伯林特和艾伦卡尔森等人的口述,他们都是在进行环境美学研究很久以后才看到赫伯恩的那篇论文的。

正式打出“环境美学”大旗的是艾伦卡尔森与巴里萨德勒主编的《环境美学阐释文集》。

这本论文集正式出版于1982年,所收录的是举办于1978年的“环境的视觉质量研讨会”的会议论文,与会代表分别来自哲学、文学、景观设计和地理学等领域。

编者在该书的“前言”中提到,“环境美学现在是地理学家认真研究的对象”,应该采取跨学科的方式和多重视角来研究“人与环境的审美关系”;本论文集正是这一研究进程的“正式开端”。

1988年由杰克?纳泽编辑的《环境美学--理论、研究与应用》出版。

该书是1982年和1983年两届“环境设计研究学会会议”的会议论文集,共收录32篇论文,其中包括环境美学家伯林特的《环境设计中的审美知觉》等,作者们分别来自景观设计、环境心理学、地理学、哲学、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等领域。

该书“前言”指出:环境美学代表着经验美学(empiricalaesthetics)与环境心理学两个研究领域的合并--“这两个领域都采用科学方法来解释物理刺激与人类反应之间的关系”。

简言之,本书关注的是如下两个核心问题:人们如何回应其周围环境的视觉特征?设计师能够做些什么来改善这些环境的审美质量围绕这两个问题,本书从理论上探索了人一环境一行为之间的关系,还强调将审美标准具体运用到设计、规划和公共政策之中。

就是在上述学术背景中,出现了高主锡的生态美学。

韩裔美籍学者高主锡从1978年开始就借鉴阿诺德?伯林特的“审美场”概念种现象学美学的普遍理论),试图将之与他自己称为“生态设计”的环境设计理论连结起来,旨在创造一种可以运用于设计实践的美学理论。

他于1988年发表了〈〈生态美学》一文,在环境美学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自己的生态美学。

高主锡认为环境美学有两种含义。

一是“环境美学”(aestheticsoftheenvironment),也就是以《环境美学阐释文集》为代表的环境美学。

高主锡批评这种环境美学,认为它植根于人与环境二元论观点基础上,其缺陷与实证主义的形式美学相关。

二是“生态美学”一一一种“关于环境的整体的、演化的美学”,就像伯林特在其“审美场”概念中表述的那样,既适用于艺术品,也适用于人建环境。

在高主锡的论著中,建筑、景观和城市都是不同的“环境”,都属于“环境设计”研究的对象,都可以与“生态设计”理念贯通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