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晶粒度概念
金属平均晶粒度的测定能力验证全解析
江苏中核华兴工程检测有限公司[摘要]在单位面积中,晶粒的尺寸与晶粒的数量成反比例关系,而检测的样品中晶粒的尺寸影响并决定着金属的机械性能(包括塑性、韧性、拉伸强度等)。
因此,在金相检验分析过程中,计算单位面积内晶粒的数量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本文介绍了晶粒度相关的基本概念并说明了晶粒度测量的几种方法,以及能力验证过程中对样品晶粒度的测定步骤和相关内容。
[关键词]晶粒度;晶粒度级别数;截点法;能力验证;同心等距圆1概述金属平均晶粒度测定是金相检验中基本检测项目之一,金属平均晶粒度也是金属材料物理性能部分的能力验证项目之一。
本文以近几年所参加的晶粒度的能力验证为基础,按照晶粒度检测的步骤,阐述如何做好金属平均晶粒度能力验证试验的心得。
晶粒度,顾名思义为晶粒尺寸大小的度量。
通常情况下,评定或测定晶粒尺寸大小的方法有:长度法、面积法、体积法或晶粒度级别数法等,同时,检测样品晶粒度的表示方法是“晶粒度级别数”,其结果与检验过程中所使用的检测方法以及使用的单位无关。
除了学术研究用的理想状态情况,实际上,在金属样品的基体内所呈现的晶粒尺寸和大小是有差异的,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晶粒尺寸呈现的分布状态与单一对数正态分布的曲线是非常相近的,所以一般情况下采用的结果表示为:平均晶粒度,即某个视场内晶粒度评估的平均值。
金属基体内晶粒的大小直接影响其表现出的性能,所以研究晶粒的大小和其分布的状态是非常有必要的。
对于检测样品,其晶粒分布方式如果与单一的对数正态分布情况非常相近,可以采用《金属平均晶粒度测定方法》GB/T 6394-2017(等效于ASTM - E112)来测定检测样品的平均晶粒度。
若是需要测定样品最大晶粒度,则可采用标准:ASTM-E930-1999(2007)。
另外,有的检测样品的晶粒分布及大小情况是符合池形态分布的,此时可以采用测定样品双重晶粒度的《重晶粒度表征与测定方法》GB/T 24177-2009(等效于ASTM-E1181(2002)《双重晶粒度的标准测定方法》)。
晶粒度
三、影响晶粒度的因素 金属结晶后单位体积中晶粒总数Z与结晶过程中的形核率N(单位时间在单位体积内所形成的晶核数) 和成长速率G(单位时间界面向前推进的距离)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N=0.9×(N/G)3/4 上式表明,凡是增大N/G值的方法,都会细化晶粒。即,细化晶粒的两个途径:一是增加形核率N; 二是降低长大速率G ; (1)提高冷却速度细化晶粒: 不同过冷度△T对形核率N和成长速率G的影响如图所示。过冷度等于零时,结晶没有发生;过冷度 增大,形核率和长大速率都增大,过冷度增大至一定值时,形核率N和长大速率G达到最大值。之后,随 过冷度的增大,N和G反而逐渐减小,因过冷度很大,开始结晶温度非常低,造成液态金属中原子扩散速度大则过冷度大。 提高金属结晶冷却速度的方法:降低金属液的浇注温度、采用金属模、水冷模、连续浇注等。对于 大截面的铸锭或铸件,欲获得大的过冷度是不容易实现的,更难以使整个体积范围内均匀冷却以得到较 均匀的晶粒度,因此工业生产中常采用变质处理和振动搅拌等方法来细化晶粒。 (2)变质处理是在液态金属浇注前专门加入可成为非自发晶核的固态变质剂,增加晶核数,提高 形核率,达到细化晶粒的目的。通常在钢中加入铝、钒等。铝合金中加入钛、锆等,用于一些大型铸件 。 (3)采用机械振动、超声振动和电磁搅拌等方法,使结晶过程中形成的枝晶折断裂碎,增加晶核数 ,达到细化晶粒的目的。
二、解释与应用 (1)对于金属的常温力学性能来说,细化晶粒一直是改善多晶体材料的一种有效手段,根据位错 理论,晶界是位错运动的障碍,在外力作用下,为了在相邻晶粒产生切变变形,晶界处必须产生足够 大的应力集中。细化晶粒可以产生更多的晶界,如果晶界结构未发生变化,则需施加更大的外力才能 产生位错塞积,从而使材料强化。同时塑性和韧性也越好。这是因为,晶粒越细,塑性变形也越可分 散在更多的晶粒内进行,使塑性变形越均匀,由内应力集中导致的开裂机会减少,可承受更大的变形 量;而且晶粒越细,晶界面越多,晶界越曲折,裂纹不易萌生;晶粒与晶粒中间犬牙交错的机会就越 多,越不利于裂纹的传播和发展,彼此就越紧固,强度和韧性就越好。在断裂过程中可吸收较多能量, 表现出高韧性。 下表列出晶粒大小对纯铁的力学性能影响。由表可见细化晶粒对于提高金属的常温力学性能作用 很大,因此,通常总是希望钢铁材料的晶粒越细越好。
晶粒度的概念
晶粒度的概念晶粒度是指晶体中晶粒的大小和形状。
晶体是由原子、离子或分子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而成的固体物质,晶粒是晶体中具有相同晶体结构的一部分。
晶粒度的大小和形状对晶体的性质和性能有重要影响。
晶粒度的大小可以通过晶粒尺寸来描述,晶粒尺寸是指晶粒的最大线性尺寸。
晶粒度的大小与晶体的生长速率、晶体的形核和晶体的晶格缺陷等因素有关。
晶粒度越大,晶体的结构越完整,晶体的力学性能和热学性能也会相应提高。
例如,金属材料中的晶粒度越大,材料的强度和硬度越高,而塑料材料中的晶粒度越大,材料的韧性和耐热性越好。
晶粒度的形状可以通过晶粒形态来描述,晶粒形态是指晶粒的外形特征。
晶粒度的形状与晶体的生长条件、晶体的晶格结构和晶体的晶格缺陷等因素有关。
晶粒度的形状对晶体的力学性能、热学性能和光学性能等有重要影响。
例如,金属材料中的晶粒度呈等轴晶粒形态,材料的塑性和韧性较好,而纤维材料中的晶粒度呈纤维状晶粒形态,材料的强度和刚度较高。
晶粒度的大小和形状对晶体的性质和性能有重要影响。
首先,晶粒度的大小和形状会影响晶体的力学性能。
晶粒度越大,晶体的结构越完整,晶体的强度和硬度越高。
晶粒度的形状也会影响晶体的力学性能,不同形状的晶粒在受力时会有不同的应变和应力分布。
其次,晶粒度的大小和形状会影响晶体的热学性能。
晶粒度越大,晶体的热导率越高,热膨胀系数越低。
晶粒度的形状也会影响晶体的热学性能,不同形状的晶粒在传热过程中会有不同的热阻和热传导路径。
最后,晶粒度的大小和形状会影响晶体的光学性能。
晶粒度越大,晶体的透光性越好,折射率越高。
晶粒度的形状也会影响晶体的光学性能,不同形状的晶粒在光传播过程中会有不同的散射和吸收现象。
总之,晶粒度是晶体中晶粒的大小和形状的概念。
晶粒度的大小和形状对晶体的性质和性能有重要影响,包括力学性能、热学性能和光学性能等。
因此,在材料科学和工程中,研究和控制晶粒度的大小和形状是非常重要的。
估算混晶平均晶粒度的公式和方法
估算混晶平均晶粒度的公式和方法。
为了准确理解和掌握估算混晶平均晶粒大小的公式和方法,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混晶的概念和特征。
混晶是指在晶体生长过程中,晶体内部因为缺陷或者杂质的存在而导致晶界不规则或者有多个取向的情况。
要了解混晶平均晶粒大小的公式和方法,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
1. 混晶的定义和特征混晶是晶体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常常出现在金属材料、合金材料以及陶瓷材料的研究中。
混晶的特征包括晶界不规则、晶粒取向多样、晶界能量较高等。
在实际的研究和生产中,我们需要对混晶的平均晶粒大小进行估算,以便更好地控制材料的性能和性质。
2. 估算混晶平均晶粒大小的重要性混晶的平均晶粒大小是影响材料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晶粒越小,材料的强度和硬度往往会增加,而韧性和塑性则会降低。
准确估算混晶平均晶粒大小对于材料设计和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3. 公式和方法在估算混晶平均晶粒大小时,通常可以采用金属log-log直方图法、线差法、K-S法等多种方法。
这些方法都是基于晶粒尺寸分布曲线的统计学分析,通过对晶粒数量和尺寸的统计得出平均晶粒大小及其分布规律。
4.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合适的公式和方法对于准确估算混晶平均晶粒大小至关重要。
不同的材料和研究对象可能适合不同的方法,因此在选择方法时需要综合考虑材料的特性、研究的目的以及实验条件等因素。
总结回顾通过对混晶平均晶粒大小的定义和特征、重要性以及估算方法的介绍,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并通过实验数据和统计分析来得出准确的混晶平均晶粒大小。
只有深入理解和掌握估算混晶平均晶粒大小的公式和方法,我们才能更好地应用于材料研究和生产中。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主要介绍了估算混晶平均晶粒大小的公式和方法,重点强调了混晶的定义和特征、估算方法的重要性以及个人观点和理解。
通过系统的介绍和分析,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为他们对混晶平均晶粒大小的理解和应用提供帮助。
估算混晶平均晶粒度的公式和方法
估算混晶平均晶粒度的公式和方法一、引言混晶平均晶粒度是指在多晶体材料中,由于晶界和晶粒大小的不均匀性,难以直接观测到单个晶粒的大小,因此需要通过一定的公式和方法来估算其平均晶粒度。
本篇文章将从混晶平均晶粒度的概念入手,探讨其估算的相关公式和方法,以及个人观点和理解。
二、混晶平均晶粒度的概念混晶平均晶粒度是指在多晶体材料中,由于晶界的存在,难以直接测定单个晶粒的尺寸,因此需要借助一定的数学模型和方法来估算其平均晶粒大小。
通常情况下,晶粒的尺寸是通过晶界的数量和长度来间接反映的,进而得到平均晶粒度的估算值。
三、估算混晶平均晶粒度的常用公式和方法1. 格氏法格氏法是通过晶粒的数量和晶界的长度来计算平均晶粒度的一种方法。
其公式为:\[D = \frac{L}{N}\]其中,\(D\)为平均晶粒度,\(L\)为晶界总长度,\(N\)为晶粒的总数量。
这种方法适用于具有规则晶粒排列结构的材料。
2. 蒙特卡洛方法蒙特卡洛方法是一种通过随机抽样和统计分析来估算平均晶粒度的方法。
通过在晶体中随机选取一定数量的点,并结合图像分析软件来测定晶界的长度和晶粒的数量,进而得到平均晶粒度的估算值。
该方法适用于具有复杂晶粒排列结构的材料。
3. 统计学方法统计学方法是通过对大量样本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来估算平均晶粒度的方法。
通过采集大量的晶粒数据,并利用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得到平均晶粒度的估算值。
这种方法适用于对晶粒分布情况有一定了解的材料。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估算混晶平均晶粒度的公式和方法,我认为不同的材料和晶粒结构会适用不同的方法。
对于规则晶粒排列结构的材料,可以采用格氏法来估算平均晶粒度;而对于具有复杂晶粒排列结构的材料,则需要借助蒙特卡洛方法或统计学方法来进行估算。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材料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方法来进行估算。
五、总结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深入了解了混晶平均晶粒度的概念、常用的估算公式和方法,以及个人观点和理解。
ASTM E112-2013 测定平均晶粒度的标准试验-培训讲稿
3、截距法 截距法包括了被一根检测线截取的晶 粒数,或晶界与一根检测线,单位长 度检测线相交数的实际计数,用于计 算平均截距长度。 截距法复测准确性和再现性小于±0.5 级的晶粒度单位。 对于同样精确度水平,截距法要快于 面积计算法
三、取样要求
试样必须代表一炉、一个热处理批号或产 品中的真实状态,或评定预期的沿着一个 产品或零件方向或横向的变化。 取样的部位和数量应根据双方的协议。 试样不得取自受剪切、气割或会使晶粒结 构发生变化的其他工艺影响的区域。
4、列出平均测量值、其标准偏差、95%的置信 区间、相对精度的百分比和ASTM晶粒度级数。 对比法仅列出评定的ASTM晶粒度级数。 5、对于非等轴的晶粒结构,列出分析方法、检 验平面、评定的分析,每个平面或方向的晶粒 度定值、面积计算的总平均值以及计算或评定 的ASTM晶粒度级数。 6、对于两相结构,列出分析方法、基体相的晶 粒度测量(和标准偏差、95%置信区间、相对 精度的百分比)以及计算和评定的ASTM晶粒度 级数。
比较法
当试样晶粒度落在标准图谱的任何一端时, 可以通过改变放大倍数时晶粒度更接近范 围的中心。 最好使用标准的软片或照相图片将它们与 待测图像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当一个操作人员在同一试样上用比较法重 复检验时,存在偏差的可能性。可通过改 变放大倍数、膜盒完全伸出,或者在几次 评定之间物镜或目镜更换克服这一点。
五、校验要求
用一台测微计测定每个物镜、目镜与膜盒 的实际线性放大倍数,或将变焦设定在 ±2%之内。 用一把毫米尺测定直线的实际长度或作为 格子的检测圆的直径 显微镜每年必须定期邀请有资质校准机构 按相关要求校准,并出具有效校准报告。
晶粒度讲解12.6.27
3,制样
1,尺寸:圆形Ф10~12mm;方形10*10mm; 2,试样不允许重复热处理。
4,比较法
1,适合于等轴晶粒; 2, 4类评级图片及适用范围; 3,选取与检测图像接近的标准评级图,其对 应级别数就是检测结果; 4,宏观晶粒度的测量。
5,面积法
1,面积:5000mm2; 2, 不超过100个晶粒,50个为佳; 3,选择对应的放大倍数; 4,各计算公式; 5,测量视场不带偏见的随机选择。
一,概念
1,晶粒: 2,晶粒度: 3,平均晶粒度(晶粒度级别数)G
二,测量方法概述
1,比较法:精确度:±0.5级;重现性: ±1.0级 2,面积法:精确度:±0.25级;重现性: ±0.5级 3,截距法:精确度:±0.25级;重现性: ±0.5级 4,截距法是仲裁方法; 5,不带偏见的选取三个或以上代表性视场测 量。
截点法三
三圆截点法: 11,截点数达500时,获得可靠精度; 12,三个同心等距,总周长500mm的圆组成; 通过适当的放大倍数,获得50~100个截点; 13,测量网格与三个晶粒汇合点重合时,记 为2个截点; 14,5个视场。
7,两相或多项及组员晶粒度
1,有少量的第二相颗粒,视作单相处理; 2,第二相或组员基本上与基体晶粒相同,用 比较法; 3,面积法; 4,截距法:平均截距=长度/截点*基相面积 百分比。
6,截点法一
1,计数给定长度的测量线段(或网格)与晶粒 边界相交截点数P来测定晶粒度; 2,非均匀等轴晶粒适用截点法; 3,直线截点法和圆截点法; 4,圆截点法相对直线截点法的优越性; 直线截点法: 5,选取适当的网格长度和放大倍数,保证有最 少50个截点数 6,终点接触到晶界算0.5个截点;与晶界相切
8,晶粒度的表示
第四章-2-晶粒度的计算
常用的方法粒径估算的方法
① 透射电镜观察法 ② 扫描电子显微镜 射线衍射线线宽法(谢乐公式 ③ X射线衍射线线宽法 谢乐公式 射线衍射线线宽法 谢乐公式) ④ 比表面积法 ⑤ X射线小角散射法 射线小角散射法 拉曼(Raman)散射法 ⑥ 拉曼 散射法 ⑦ 探针扫描显微镜 光子相关谱法(激光粒度仪 激光粒度仪) ⑧ 光子相关谱法 激光粒度仪
• 例题.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溶胶 凝胶法制备的 例题. 射线衍射法测定溶胶-凝胶法制备的 射线衍射法测定溶胶 ZnO微粉的晶型时,发现位于 微粉的晶型时, 微粉的晶型时 发现位于31.73o, 36.21o, 62.81o的三个最强衍射峰发生的宽化,这说明了 的三个最强衍射峰发生的宽化, 什么?三个衍射峰的半峰宽分别为0.386 o,0.451 什么?三个衍射峰的半峰宽分别为 o和0.568 o, 试计算 试计算ZnO微粉中晶粒粒径。 微粉中晶粒粒径。 微粉中晶粒粒径
d = 6 / ρSW
式中, 为密度 为密度, 为比表面积直径 为比表面积直径; 式中,ρ为密度,d为比表面积直径;SW的一般测量方法 多层气体吸附法. 为BET多层气体吸附法.BET法是固体比表面测定时常用的 多层气体吸附法 法是固体比表面测定时常用的 方法. 方法. 比表面积的测定范围约为0.1-1000m2/g,以ZrO2粉料为例, 粉料为例, 比表面积的测定范围约为 , 颗粒尺寸测定范围为lnm~l0µm. 颗粒尺寸测定范围为 ~ .
纳米粒子粒径估算方法
(1)关于颗粒及颗粒度的概念 关于颗粒及颗粒度的概念 晶粒:是指单晶颗粒,即颗粒内为单相,无晶界. ① 晶粒:是指单晶颗粒,即颗粒内为单相,无晶界. 一次颗粒:是指含有低气孔率的一种独立的粒子, ② 一次颗粒:是指含有低气孔率的一种独立的粒子,颗粒内部可以 有界面,例如相界、晶界等. 有界面,例如相界、晶界等. ③ 团聚体:是由一次颗粒通过表面力或固体桥键作用形成的更大的 团聚体: 颗粒.团聚体内含有相互连接的气孔网络. 颗粒.团聚体内含有相互连接的气孔网络.团聚体可分为硬团聚 体和软团聚体两种.团聚体的形成过程使体系能量下降. 体和软团聚体两种.团聚体的形成过程使体系能量下降. 二次颗粒:是指人为制造的粉料团聚粒子; ④ 二次颗粒:是指人为制造的粉料团聚粒子;例如制备陶瓷的工艺 过程中所指的“造粒”就是制造二次颗粒. 过程中所指的“造粒”就是制造二次颗粒. 纳米粒子一般指一次颗粒. 纳米粒子一般指一次颗粒. 结构可以是晶态、非晶态和准晶.可以是单相、多相结构, 结构可以是晶态、非晶态和准晶.可以是单相、多相结构,或 多晶结构. 多晶结构. 只有一次颗粒为单晶时,微粒的粒径才与晶粒尺寸(晶粒度 只有一次颗粒为单晶时,微粒的粒径才与晶粒尺寸 晶粒度 相 粒径才与晶粒尺寸 晶粒度)相 同.
第四章-2-晶粒度的计算教学文案
把Vm换算成吸附质的分子数(Vm/Vo·NA)乘以一个吸附质分 子的截面积Am,即可用下式计算出吸附剂的表面积S :
因此,精确测定晶粒度时,应当从测量的半高宽度BM中扣除二类畸 变引起的宽化.
在大多情况下,很多人用谢乐公式计算晶粒度时未扣除二类畸变引起 的宽化.
• 例题.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溶胶-凝胶法制备的 ZnO微粉的晶型时,发现位于31.73o, 36.21o, 62.81o的三个最强衍射峰发生的宽化,这说明了 什么?三个衍射峰的半峰宽分别为0.386 o,0.451 o和0.568 o, 试计算ZnO微粉中晶粒粒径。
比表面积的测定范围约为0.1-1000m2/g,以ZrO2粉料为例, 颗粒尺寸测定范围为lnm~l0μm.
3 比表面积法
•
BET方程为:
式中,V为被吸附气体的体积;Vm为单分子层吸附气体的 体积;
•令
Vm 1 A B
将上述BET方程改写为
通过不同压强下,气体吸附量的对应关系可得到系数 A,B,进一步得到Vm。
透射电镜卟观啉察铁核法壳催化剂
电镜照片 仪器照片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
• 透射电子显微镜发展的另一个表现是分辨率的不断提高。 目前200KV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好于0.2nm,1000KV透 射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达到0.1nm。
•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辨率的提高取决于电磁透镜的制造水平 不断提高,球差系数逐渐下降;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加速电 压不断提高,从80KV、100KV、120KV、200KV、300KV直到 1000KV以上;为了获得高亮度且相干性好的照明源,电子 枪由早期的发夹式钨灯丝,发展到LaB6单晶灯丝,现在又 开发出场发射电子枪。
– 这说明制备的粒子是纳米级晶粒。
晶粒度与加工硬化的关系
晶粒度与加工硬化的关系引言晶粒度是材料科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材料中晶粒的尺寸大小。
晶粒度与材料的性能密切相关,特别是在加工过程中。
加工硬化是指通过塑性变形来改变材料的力学性能,使其变得更加坚硬和强韧。
本文将探讨晶粒度与加工硬化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不同因素对晶粒度和加工硬化的影响。
晶体结构和晶粒度晶体是由一定数量的原子、离子或分子有序排列而成的固态物质。
晶体结构可以分为立方、四方、六方等不同类型。
每个晶体结构中都存在许多小区域,称为晶粒。
晶粒内部具有相同的结构和取向,但不同晶粒之间可能存在取向差异。
晶粒度通常用平均晶粒尺寸来表示,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或利用X射线衍射等方法进行测量。
较大的晶粒尺寸通常意味着较少的晶界,而较小的晶粒尺寸则意味着更多的晶界。
加工硬化的机制加工硬化是通过塑性变形来改变材料的结构和性能。
当外力施加到材料上时,原子或离子之间的键被打破,导致晶粒发生形变。
这种形变可以通过滑移、扩散和再结晶等机制来实现。
滑移是指晶格中原子沿特定平面滑动或沿特定方向移动,从而引起晶粒内部的塑性变形。
扩散是指原子在固态材料中通过空位或替代位点进行迁移,从而增加了材料的硬度和强度。
再结晶是指在高温下,材料经历一系列塑性变形后重新形成新的晶粒。
晶粒度对加工硬化的影响晶粒度对材料的加工硬化有重要影响。
较大的晶粒尺寸通常意味着较少的晶界,这会使得滑移运动更容易发生,并减少了应力集中点。
因此,具有较大晶粒尺寸的材料通常具有较低的加工硬化能力。
相反,较小的晶粒尺寸意味着更多的晶界,这会阻碍滑移运动,并增加了应力集中点。
因此,具有较小晶粒尺寸的材料通常具有较高的加工硬化能力。
此外,晶界还可以作为位错源的储存和传播路径。
当材料受到外力作用时,位错可以从一个晶粒滑移到另一个晶粒,并在晶界处堆积。
这种位错交互作用导致了材料的塑性变形,并增加了材料的硬度和强度。
影响晶粒度和加工硬化的因素多种因素会影响晶粒度和加工硬化的形成过程。
铝合金金相组织晶粒度
铝合金金相组织晶粒度
摘要:
一、铝合金金相组织简介
1.铝合金的定义
2.铝合金的分类
3.铝合金的金相组织特点
二、晶粒度的概念及重要性
1.晶粒度的定义
2.晶粒度对铝合金性能的影响
3.晶粒度与铝合金的应用领域的关系
三、铝合金晶粒度检测方法
1.晶粒度的表征方法
2.常见铝合金晶粒度检测方法
3.铝合金晶粒度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分析
四、晶粒度细化方法及应用
1.冷加工法
2.热处理法
3.化学方法
4.晶粒度细化方法在铝合金中的应用
五、总结与展望
1.铝合金金相组织晶粒度研究的发展历程
2.当前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发展方向
正文:
铝合金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金属材料,因其具有高比强度、高耐蚀性、高电导率、良好的抗疲劳性能和成型性能等特点,而受到广泛关注。
在铝合金的研究中,金相组织晶粒度是一个重要的参数。
晶粒度是指金属材料中晶粒的大小和分布。
晶粒度的大小对铝合金的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般来说,细小的晶粒有利于提高铝合金的强度、硬度和耐蚀性,而粗大的晶粒则有利于提高铝合金的塑性和韧性。
铝合金晶粒度的检测方法有很多种,例如:光学显微镜法、X 射线衍射法、扫描电子显微镜法等。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方法。
为了获得理想的晶粒度,人们研究了许多晶粒度细化方法。
冷加工法、热处理法、化学方法等是常见的晶粒度细化方法。
这些方法在铝合金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铝合金的性能。
总的来说,铝合金金相组织晶粒度研究是一个多领域的交叉课题,涉及材料学、金属学、化学等多个学科。
热轧带钢晶粒度10级
热轧带钢晶粒度10级摘要:一、热轧带钢晶粒度简介1.热轧带钢的定义2.晶粒度的概念二、晶粒度等级划分1.10 级晶粒度等级2.各级晶粒度的特点三、晶粒度对热轧带钢性能的影响1.强度与硬度2.塑性与韧性3.耐腐蚀性4.加工性能四、提高热轧带钢晶粒度的方法1.优化热轧工艺2.控制冷却速度3.改进轧制参数五、热轧带钢晶粒度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1.主要应用领域2.我国热轧带钢晶粒度研究现状3.发展趋势与前景正文:热轧带钢晶粒度10 级:热轧带钢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建筑、机械、汽车等行业的金属材料,其晶粒度对于材料的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晶粒度是指金属中晶粒的大小和分布程度,通常使用10 级晶粒度等级来表示。
本文将对热轧带钢晶粒度10 级进行详细介绍,并分析晶粒度对热轧带钢性能的影响及提高晶粒度的方法。
一、热轧带钢晶粒度简介热轧带钢是一种宽度在一定范围内的钢板,通常是通过热轧工艺生产而成。
晶粒度是指金属中晶粒的大小和分布程度,是衡量金属材料性能的重要指标。
二、晶粒度等级划分热轧带钢晶粒度等级通常划分为10 级,其中1 级表示晶粒度最大,10 级表示晶粒度最小。
各级晶粒度的特点如下:1.1 级晶粒度:晶粒粗大,材料强度较高,塑性较差。
2.2 级晶粒度:晶粒较大,强度较高,塑性稍好。
3.3 级晶粒度:晶粒适中,强度、塑性均较好。
4.4 级晶粒度:晶粒较小,强度、塑性较好。
5.6 级晶粒度:晶粒较小,强度、塑性良好。
6.7 级晶粒度:晶粒更小,强度、塑性优良。
7.8 级晶粒度:晶粒非常小,强度、塑性优秀。
8.9 级晶粒度:晶粒非常小,强度、塑性极佳。
9.10 级晶粒度:晶粒最小,强度、塑性最佳。
三、晶粒度对热轧带钢性能的影响热轧带钢晶粒度对材料的性能具有显著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强度与硬度:晶粒度越小,材料的强度和硬度越高。
2.塑性与韧性:晶粒度越小,材料的塑性和韧性越好。
3.耐腐蚀性:晶粒度越小,材料的耐腐蚀性越强。
金相检验技术问答试题
金相检验技术问答试题1 什么是金相检验技术?金相检验包括哪三部分内容?答:金相检验技术是观察分析金属组织结构和缺陷的实验技术。
主要包括宏观组织分析、光学显微组织分析和电子显微组织分析三部分。
2 金相检验取样时需注意哪些问题?答:切取金相试样时应注意以下两点:1) 明确检验目的,选择有代表性的部位。
对锻、轧钢材或铸件常规检验的取样部位,在按相应的标准要求取样。
对事故分析和失效分析,既取破损部位,同时也取完好部位与之对比。
2) 切取试样时,不允许产生塑性变形,也防止试样因受热而引起显微组织的变化。
火焰切割试样时,试样上的热影响区必须除去。
砂轮切割时应注意采取冷却措施。
3 金相试样的制备步骤和对制备样品的要求有哪些?答:金相试样的制备步骤:取样→磨制→抛光→浸蚀。
对制备好的样品要求是无磨痕、麻点和水迹,夹杂、石墨不脱落,组织真实无假象,组织有代表性。
4 如何确定金相检验磨面?答:检验面的选择需根据检验项目确定,对锻轧或经冷变形加工的钢材,应尽量采用从钢材心部到外表面组织具有代表性的纵向检验面。
但在检验有关表面缺陷、表面层组织(如脱碳、渗碳)、折迭以及晶粒度等时一般应选择横向截面。
5 金相试样磨制、抛光时应注意些什么?答:磨制金相试样时应注意磨平,非表层检查试样四角锋利部位应磨钝。
砂轮打磨时应注意受力均匀、压力适度,并注意充分冷却。
砂纸磨制时从粗到细,每更换一级砂纸试样转动90°角磨制,除去上道磨痕。
机械抛光时要牢握试样,用力均匀,干湿适当,试样不受热,时常移动,保持抛光绒清洁。
6 试样镶嵌及镶嵌材料主要有几类?答:尺寸较小不利握持的试样,表面层检验,防止倒角的试样或需磨制倾斜度较大的试样需要镶嵌。
主要的镶嵌材料有:热凝性塑料(如胶木粉),热塑性塑料(如聚氯乙稀)及冷凝性塑料(如环氧树脂+固化剂)等。
它们各有特点,如胶木粉镶嵌质地较硬、试样不易倒角,但要加热到约150℃以上才能成型,而环氧树脂可在室温凝固,但易受热软化。
铝合金晶粒度截距法
铝合金晶粒度截距法摘要:一、铝合金晶粒度截距法简介1.截距法的定义2.截距法在铝合金晶粒度检测中的重要性二、铝合金晶粒度截距法的原理1.晶粒度的概念2.截距法的数学模型3.截距法与铝合金晶粒度的关系三、铝合金晶粒度截距法的应用1.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2.在产品质量控制中的应用3.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四、铝合金晶粒度截距法的优缺点1.优点1.操作简便2.精度高3.成本低2.缺点1.对实验条件要求较高2.无法测量大晶粒度五、未来发展趋势1.实验条件的改进2.测量范围的扩大3.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正文:铝合金晶粒度截距法是一种重要的晶粒度检测方法,被广泛应用于铝合金生产、质量控制和科学研究等领域。
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精度高、成本低等优点,但也存在对实验条件要求较高、无法测量大晶粒度等缺点。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铝合金晶粒度截距法在未来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一、铝合金晶粒度截距法简介铝合金晶粒度截距法是一种常用的晶粒度检测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精度高、成本低等优点。
该方法主要通过测量铝合金晶粒的截距来确定其晶粒度,从而评价铝合金的质量。
二、铝合金晶粒度截距法的原理1.晶粒度的概念晶粒度是指材料中晶粒的大小,通常用晶粒的平均尺寸或最大尺寸来表示。
晶粒度的大小对材料的性能有很大影响,因此,研究晶粒度对于提高材料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2.截距法的数学模型截距法是一种基于距离的测量方法,其数学模型为:晶粒度= 2 / (π * (D - d)),其中D 为晶粒的最大尺寸,d 为晶粒的最小尺寸。
3.截距法与铝合金晶粒度的关系铝合金晶粒度截距法是利用铝合金晶粒的截距来测量其晶粒度的一种方法。
通过该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评价铝合金的质量,从而指导生产过程。
三、铝合金晶粒度截距法的应用1.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铝合金晶粒度截距法在生产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测量晶粒度,可以及时调整生产参数,保证产品质量。
2.在产品质量控制中的应用铝合金晶粒度截距法在产品质量控制中也有广泛应用。
晶粒度与加工硬化的关系
晶粒度与加工硬化的关系晶粒度是材料科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参数,它对材料的性能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材料加工硬化过程中,晶粒度的变化会对材料的力学性能产生显著影响。
本文将探讨晶粒度与加工硬化之间的关系,以期更深入地理解材料加工硬化的机理。
我们来了解一下晶粒度的概念。
晶粒度是指材料中晶粒的尺寸和形状。
晶粒度的大小取决于材料的结晶方式和固化过程,一般来说,晶粒度越小,材料的强度和硬度就会越高。
晶粒度的大小可以通过显微镜下观察晶粒的尺寸来测量。
在材料加工硬化过程中,晶粒度的变化会对材料的力学性能产生影响。
当材料遭受变形时,晶粒会发生滑移和再结晶等过程,导致晶粒度的改变。
一般来说,加工硬化会导致晶粒尺寸的减小,晶粒形状的改变以及晶界的增多。
这些变化会对材料的力学性能产生影响。
晶粒度的减小会导致材料的强度和硬度的增加。
这是因为晶粒度减小会增加晶界的数量,提高了晶界弥散位错的阻碍效果,从而增加了材料的应力耐受能力。
此外,晶粒度的减小还会减缓位错的滑移速度,增加位错与晶界相互作用的机会,从而增加材料的强度和硬度。
除了晶粒度的减小,晶粒形状的改变也会对材料的力学性能产生影响。
在加工硬化过程中,晶粒形状可能会变得更加规则,这会增加晶界的数量,提高了材料的强度和硬度。
此外,规则的晶粒形状还会减少晶粒内部的应力集中现象,提高了材料的韧性。
总的来说,晶粒度与加工硬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晶粒度的变化会对材料的力学性能产生影响,晶粒度的减小会增加材料的强度和硬度,晶粒形状的改变也会提高材料的强度和硬度。
因此,在材料加工硬化过程中,需要控制晶粒度的变化,以获得所需的力学性能。
晶粒度与加工硬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晶粒度的变化会对材料的力学性能产生影响,晶粒度的减小会增加材料的强度和硬度。
控制晶粒度的变化是提高材料力学性能的重要途径之一。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读者能更深入地了解晶粒度与加工硬化之间的关系,为材料科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晶粒度评级标准
晶粒度评级标准晶粒度是材料科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它对材料的性能和应用具有重要影响。
晶粒度评级标准是对材料晶粒度进行定量评价的一种方法,通过对晶粒度的评级,可以更准确地描述材料的微观结构特征,为材料的制备和性能分析提供重要依据。
一、晶粒度的概念。
晶粒度是指材料中晶粒的尺寸和形状特征,它直接影响着材料的力学性能、热学性能、电学性能等。
晶粒度的大小和分布情况对材料的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对晶粒度进行准确评定是十分必要的。
二、晶粒度评级标准。
1. 晶粒度的划分。
根据晶粒度的大小和分布情况,可以将晶粒度分为粗晶粒、中晶粒和细晶粒三个等级。
粗晶粒是指晶粒尺寸较大且分布不均匀的情况,中晶粒是指晶粒尺寸适中,分布较为均匀,细晶粒是指晶粒尺寸较小,分布均匀的情况。
2. 晶粒度的评定方法。
晶粒度的评定可以通过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等显微分析方法进行观测和测量。
通过对材料的金相组织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得出材料的晶粒度情况,进而进行评级。
3. 晶粒度的影响因素。
晶粒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材料的成分、热处理工艺、应力状态等。
不同的材料和工艺条件下,晶粒度的大小和分布情况会有所不同,因此在评定晶粒度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4. 晶粒度的应用。
晶粒度评级标准在材料制备和性能分析中具有重要应用。
通过对材料晶粒度的评级,可以更准确地了解材料的微观结构特征,为材料的性能预测和改进提供依据。
同时,晶粒度评级标准也可以作为材料质量控制的重要依据,对材料的质量进行评定和监控。
三、结论。
晶粒度评级标准是对材料晶粒度进行定量评价的重要方法,它对材料的性能和应用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对晶粒度的评级,可以更准确地描述材料的微观结构特征,为材料的制备和性能分析提供重要依据。
因此,加强对晶粒度评级标准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推动材料科学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以上就是晶粒度评级标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晶粒度与晶粒平均直径
晶粒度与晶粒平均直径1. 引言晶粒度和晶粒平均直径是固体材料科学中常用的两个概念。
它们用于描述晶体内部的晶粒尺寸及其分布情况,对材料的性能和微观结构具有重要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晶粒度和晶粒平均直径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它们与材料性质之间的关系。
2. 晶粒度的定义与计算方法2.1 晶粒度的定义晶粒度是指晶体中晶粒的尺寸大小,它反映了晶体物质的结晶程度。
晶体是由许多相同或类似的晶格单元组成的,晶粒度是描述晶格单元尺寸的一个参数。
2.2 晶粒度的计算方法晶粒度的计算方法根据不同的材料类型和性质而有所差异。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计算方法:1.金属材料晶粒度计算方法:可以通过金相显微镜观察到的晶粒数目来计算平均晶粒度。
2.陶瓷材料晶粒度计算方法:可以使用SEM(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的晶粒图像进行计算,常用的方法有线拟合法、直方图法等。
3.半导体材料晶粒度计算方法:可以通过X射线衍射仪等测试设备测量晶体的晶格常数,并根据晶体结构进行计算。
3. 晶粒平均直径的定义与计算方法3.1 晶粒平均直径的定义晶粒平均直径是指晶体中所有晶粒的直径的平均值。
它是描述晶粒大小的一个重要参数。
3.2 晶粒平均直径的计算方法晶粒平均直径的计算方法与晶粒度的计算方法相似。
根据不同的材料类型和性质,可以使用不同的计算方法。
1.金属材料晶粒平均直径计算方法:可以通过金相显微镜观察到的晶粒图像进行计算,常用的方法有图像处理和测量软件进行晶粒直径的测量和统计。
2.陶瓷材料晶粒平均直径计算方法:可以使用SEM观察到的晶粒图像进行计算,常用的方法有图像处理和测量软件进行晶粒直径的测量和统计。
3.半导体材料晶粒平均直径计算方法:可以通过X射线衍射仪等测试设备测量晶体晶格常数并根据晶体结构进行计算。
4. 晶粒度与晶粒平均直径与材料性质之间的关系晶粒度和晶粒平均直径是描述材料微观结构的重要参数,它们与材料性质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1.机械性能:晶粒度和晶粒平均直径的增加可以提高材料的强度和硬度。
20号钢管 晶粒度
20号钢管晶粒度钢管是一种常见的金属材料,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钢管的质量指标之一就是晶粒度。
晶粒度是指金属内部晶体的大小和排列方式。
晶粒度越小,金属材料的性能通常越好。
本文将从晶粒度的定义、影响因素、测试方法以及改善晶粒度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晶粒度的定义晶粒度是指金属内部晶体的大小和排列方式。
晶体是由原子或离子有序排列而成的,晶粒度越小,代表着晶体内部的晶粒越细小、越密集。
晶粒度是评价金属材料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与金属的力学性能、耐蚀性、焊接性等密切相关。
二、晶粒度的影响因素1. 制备工艺:金属的制备过程中,包括熔炼、凝固以及热处理等环节,都会对晶粒度产生影响。
合理的制备工艺能够控制晶粒度的大小和排列方式。
2. 材料成分:金属合金中的元素含量和组成也会对晶粒度产生影响。
不同元素的固溶度、扩散速率等因素会影响晶粒的生长和排列。
3. 温度:温度是影响晶粒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高温下晶粒容易长大,而低温下晶粒则较为细小。
4. 时间:时间也是影响晶粒度的重要因素。
晶体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时间,时间越长,晶粒越容易长大。
三、晶粒度的测试方法常用的测试方法包括金相显微镜观察法、显微硬度测试法、X射线衍射法等。
其中,金相显微镜观察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对金属样品进行打磨、腐蚀等处理,然后在金相显微镜下观察晶粒的大小和排列方式,从而确定晶粒度。
四、改善晶粒度的方法1. 优化制备工艺:合理的制备工艺能够控制金属的熔炼、凝固和热处理过程,从而控制晶粒度。
2. 添加微合金元素:适量添加微合金元素,如钛、铌等,可以有效细化晶粒,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
3. 控制热处理参数:合理的热处理参数能够控制金属的晶粒生长速率,从而影响晶粒度。
4. 使用细晶粒材料:选择已经具有较小晶粒度的材料作为原料,可以减少后续加工过程中的晶粒长大现象。
总结:晶粒度是评价金属材料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影响因素包括制备工艺、材料成分、温度和时间等。
45钢晶粒度
45钢晶粒度【原创版】目录1.钢的晶粒度概念及影响因素2.45 钢的晶粒度分析3.晶粒度对 45 钢性能的影响4.结论正文一、钢的晶粒度概念及影响因素钢的晶粒度是指钢中晶粒的大小,它直接影响着钢的性能和力学性能。
晶粒度越小,钢的强度和硬度越高,但塑性和韧性相应降低;晶粒度越大,钢的塑性和韧性越好,但强度和硬度相应降低。
因此,在实际生产中,需要根据钢的使用要求来控制晶粒度。
影响钢的晶粒度的因素主要有:1.钢的成分:钢中的合金元素会影响晶粒度,如锰、磷有促进晶粒长大的倾向,而钨、钼、铬等碳化物形成元素则起到细化晶粒的作用。
2.冶炼方法:不同的冶炼方法会对晶粒度产生不同的影响,如电炉炼钢的晶粒度通常比平炉炼钢的小。
3.轧制工艺:轧制工艺中的温度、压力和变形程度都会对晶粒度产生影响。
二、45 钢的晶粒度分析45 钢是一种优质的碳结构钢,其主要成分为碳 0.42-0.50%,硅0.17-0.37%,锰 0.50-0.80%,铬 0.80-1.10%,钼 0.15-0.25%。
根据这些成分,我们可以推测 45 钢的晶粒度应该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
实际生产中,45 钢的晶粒度通常通过 XRD(X-ray Diffraction)谱图来测量。
XRD 谱图可以显示出材料的晶粒大小、晶面间距等信息。
在分析 45 钢的 XRD 谱图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确定最强峰的衍射角,最强峰通常对应着晶粒的主晶面。
2.测量半峰宽,半峰宽可以用来计算晶粒度。
3.根据最强峰的衍射角和半峰宽,可以计算出 45 钢的晶粒度。
三、晶粒度对 45 钢性能的影响晶粒度对 45 钢的性能有很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强度和硬度:晶粒度越小,钢的强度和硬度越高。
因此,对于需要高强度和高硬度的 45 钢应用场景,需要控制晶粒度在一定范围内。
2.塑性和韧性:晶粒度越大,钢的塑性和韧性越好。
对于需要良好塑性和韧性的 45 钢应用场景,需要控制晶粒度在一定范围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均晶粒度概念
表示晶粒大小的尺度叫晶粒度。
晶粒度可用晶粒的平均面积或平均直径表示。
工业生产上采用晶粒度等级来表示晶粒大小。
标准晶粒度共分8级,1-4级为粗晶粒,5-8级为细晶粒。
一般晶粒度越大,也就是越细越好
钢的晶粒度按其奥氏体化条件与长大倾向刁又分成起始晶粒度、实际晶粒度、本质晶粒度三起始晶粒度指钢在临界温度以上加热,奥化过程中最初形成的奥氏体晶粒的晶粒度,即奥转变刚刚完成,其晶粒边界开始接触时的晶粒大,J 称初生晶粒度。
实际晶粒度指某一实际条件下所得到的实粒大小。
本质晶粒度只代表在某一条件下,奥氏体的长大倾向。
一、晶粒大小与力学性能的关系:
晶粒大小对材料的性能影响很大,实践证明,材料的屈服强度σs与晶粒直径d符合Hall-Petch公式:σs =σ0 + K d1/2 式中,σ0和K 是两个与材料有关的常数。
可见,晶粒越细小,材料的强度越高。
不仅如此,晶粒细小还可以提高材料的塑性和韧性。
奥氏体的晶粒大小对钢随后的冷却转变及转变产物的组织和性能都有重要影响。
通常,粗大的奥氏体晶粒冷却后得到粗大的组织,其力学性能指标较低。
需要了解奥氏体晶粒度的概念以及影响奥氏体晶粒度的因素。
二、奥氏体晶粒度的概念:
奥氏体晶粒大小是用晶粒度来度量的。
可用晶粒直径、单位面积中的晶粒数等方法来表示晶粒大小。
晶粒度的评定一般采用比较法,即金相试样在放大100倍的显微镜下,与标准的图谱相比。
YB27-77将钢的奥氏体晶粒度分为8级,1级最粗,8级最细(见P208图)。
0级以下为超粗晶粒,8级以上超细晶粒。
奥氏体晶粒度级别(N):
生产上用晶粒度N表示晶粒大小,晶粒度级别与晶粒的大小有如下关系:n = 2N-1 式中n表示放大100倍时,1平方英寸(645.16㎜2)上的晶粒数。
n越大,N越大,晶粒越细。
n0= 2N+3式中n0表示放大1倍时,1平方毫米上的晶粒数。
几个概念:起始晶粒度、本质晶粒度、实际晶粒度
1、起始晶粒度:奥氏体转变刚刚完成,即奥氏体晶粒边界刚刚相互接触时的奥氏体晶粒大小称为起始晶粒度。
通常情况下,起始晶粒度总是比较细小、均匀的。
起始晶粒大小取决于形核率和长大速度。
加热转变终了时所得A晶粒度称为起始晶粒度。
n0 = 1.01(I/V)1/2 式中:I-形核率,V-长大速度。
2、本质晶粒度:根据YB27-64试验方法,即在930±10℃,保温3~8h后测定的奥氏体晶粒大小称为本质晶粒度。
如晶粒度为1~4级,称为本质粗晶粒钢,晶粒度为5~8级,则为本质细晶粒钢。
本质晶粒度表示在规定的加热条件
下,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倾向性大小。
而不能认为本质细晶粒钢在任何加热条件下晶粒都不粗化(图2-31)。
钢的本质晶粒度与钢的成分和冶炼时的脱氧方法有关。
一般用Al脱氧或者含有Ti、Zr、V、Nb、Mo、W等元素的钢都是本质细晶粒钢,因为这些元素能够形成难熔于奥氏体的细小碳化物或氮化物质点,阻止奥氏体晶粒长大。
只用硅、锰脱氧的钢或者沸腾钢一般为本质粗晶粒钢。
3、实际晶粒度:钢在某一具体的加热条件下实际获得的奥氏体晶粒的大小称为实际晶粒度。
实际晶粒度取决于本质晶粒度和实际热处理条件。
实际晶粒一般总比起始晶粒大。
冷却开始时A晶粒度称为实际晶粒度。
三、A晶粒长大现象(机制):
1、A晶粒长大现象:
图2-31 奥氏体晶粒直径与加热温度的关系
在加热转变中,保温时间一定时,随保温温度升高,A晶粒不断长大,称为正常长大。
如图2-31中曲线1。
在加热转变中,保温时间一定时,随保温温度升高,A晶粒长大并不明显,必须当温度超过某一定值后,晶粒才随温度升高而急剧长大,称为异常长大,该值称为A晶粒粗化温度。
如图中曲线2。
2、长大驱动力:
A晶粒的长大是通过晶界的迁移而实行的,晶界迁移的驱动力来自界面自由能的降低。
对于球面晶界,当其曲率半径为R,界面能为γ,指向曲率中心的驱动力P为:
P = 2γ/R (2-6)
可见:R↓,P↑;R = ∞,P = 0。
也即晶粒半径越小,长大驱动力越大. 当半径无穷大或为平直界面时,驱动力为零。
此时A晶界已平直化。
3、正常长大:
晶界在驱动力P推动下匀速前进,由经典力学可导出:
D A2 = K exp(-Q/KT)τ(2-10)
其中,D A 为长大中A晶粒平均直径,K为常数,τ为时间,Q为Fe的自扩散激活能。
可见在一定温度T,随时间τ↑,D A↑。
4、异常长大:
(1) 、第二相小颗粒的晶界钉扎作用
用Al脱氧或含Nb,Ti,V的钢,在晶界上会存在这些元素的碳氮化合物粒子,一个粒子可使A晶界面积减少pr2(r为小粒子半径)。
当晶界在驱动力作用下移动时,将使A晶界与这些粒子脱离从而使A晶界面积增大,界面能增高。
所以粒子对晶界就有了钉扎作用,一个粒子对晶界移动提供的最大阻力为:Fmax = prγ,(2-11)其中,γ为单位面积界面能。
设单位体积中粒子的体积分数为f,则作用于单位面积晶界上的最大阻力F max为:
Fmax= 3fγ/2r (2-12)由上式可见:当粒子半径r愈小,体积分数f愈大,对晶界移动的阻力就愈大。
因此,为抑制A晶粒的长大,可以采取
以下两种措施:(1)增加碳(氮)化合物粒子的体积分数f;(2)细化碳(氮)化合物粒子。
但碳(氮)化合物粒子的体积分数f增加,钢的脆性增加,故不能过大。
最好的办法是采用细化碳(氮)化合物粒子。
(2)、异常长大的原因:由于温度T升高,第二相颗粒(碳氮化合物)的溶解,使阻力F =0,而此时驱动力P却很大,故晶粒急剧长大。
四、影响A晶粒长大的因素(奥氏体晶粒度及其影响因素):A晶粒是通过晶界的迁移而长大的,其实质是原子在晶界附近的扩散过程,长大的驱动力为界面能,晶粒长大使界面积减小,系统能量降低,因此晶粒长大是一个自发过程。
凡影响原子扩散的因素都影响A晶粒长大。
主要在于以下几方面:
1、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
2、加热速度;
3、钢的化学成分-碳和合金元素及含量;
4、脱氧剂;
5、原始组织。
影响晶粒长大的因素:
1、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
温度的影响最显著,温度越高,晶粒长大速度越快(如图2-31),奥氏体最终晶粒尺寸大。
在一定温度下,随保温时间延长,奥氏体晶粒长大。
在每一个温度下,都有一个加速长大期,达到一定尺寸,长大过程将减弱并停止。
D = ktn
式中D为长大中A晶粒平均直径,t为时间,k、n与材料有关的常数。
为获得一定尺寸的晶粒,必须同时控制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
2、加热速度:
加热速度对晶粒大小的影响(如图2-)。
加热速度快,A起始晶粒越细。
实际生产中经常采用快速加热,短时保温的办法来获得细小晶粒。
因为加热速度越大,奥氏体转变时的过热度越大,奥氏体的形核率越高,起始晶粒越细,加之在高温下保温时间短,奥氏体晶粒来不及长大。
图2- 加热速度与A晶粒大小关系示意图
3、钢的化学成分:
(1)、含碳量:
钢中随着含碳量的增加,奥氏体晶粒长大倾向增大,但是,当含碳量超过某一限度时,奥氏体晶粒长大倾向又减小。
这是因为随着含碳量的增加,碳在钢中的扩散速度以及铁的自扩散速度均增加,故加大了奥氏体晶粒的长大倾向。
但碳含量超过一定限度后,钢中出现二次渗碳体,对奥氏体晶界的移动有阻碍作用,故奥氏体晶粒反而细小。
(2)、脱氧剂:
用Al脱氧能形成难熔的AlN质点在晶界上析出,阻碍奥氏体晶粒长大。
而Si、Mn脱氧不能形成难熔的质点,晶粒容易长大。
(3)、合金元素:
凡未溶的碳化物等第二相质点均阻碍奥氏体晶粒长大。
若钢中加入适量能形成难熔强碳化物形成合金元素Ti、V、Zr、Nb等,由于能形成高熔点高稳定性的碳化物,因而这些元素有强烈阻碍奥氏体晶粒长大的作用,在合金钢中起细化晶粒的作用。
碳化物形成合金元素W、Mo、Cr等也能阻碍奥氏体晶粒长大,但效果不如Ti、V、Zr、Nb等。
非碳化物形成元素Ni、Si、Cu、Co等阻碍奥氏体晶粒长大的作用很小。
促使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元素有C、N、P、O、Mn等
4、原始组织:
主要影响A的起始晶粒。
原始组织越细,起始晶粒越细小。
五、奥氏体晶粒大小的控制:
从以上分析看:凡提高扩散的因素,如温度、时间,均能加快A长大。
第二相颗粒体积分数f 增大,线度r减小,均能阻止A长大。
提高起始晶粒度的均匀性与促使晶界平直化均能降低驱动力,减弱A长大。
1、凡提高Dfe的因素均加快奥氏体晶粒长大;
2、存在未溶的碳化物等第二相质点均阻碍奥氏体晶粒长大;
3、调整工艺参数,提高起始晶粒的均匀性,阻碍奥氏体晶粒长大。
控制方法:
1、利用Al脱氧,形成AlN质点,细化晶粒,细晶粒钢;
2、利用难熔强碳化物形成合金元素形成碳化物、氮化物细化晶粒;
3、采用快速加热,短时保温的办法来获得细小晶粒;
4、控制钢的热加工工艺和预备热处理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