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外国文学名著的40年时光之旅
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跨越时空的艺术之光
![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跨越时空的艺术之光](https://img.taocdn.com/s3/m/b884f641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b6.png)
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跨越时空的艺术之光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跨越时空的艺术之光世界文学史上涌现了许多被誉为经典之作的作品,它们以其卓越的艺术表现力和深远的思想内涵,跨越时空,照亮了人类文明的历程。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艺术之光的闪耀。
本文将从不同的文学流派和时代,尝试挖掘和分享一些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一、古希腊神话与《伊里亚特》古希腊神话作为世界文学的源头,承载着许多经典故事。
《伊里亚特》作为古希腊史诗的代表之作,由荷马创作,讲述了特洛伊战争的故事。
作品以充满激情的战斗场面和深刻的人物形象,勾勒出了古代英雄的英勇与悲壮。
《伊里亚特》不仅成为后世作品的重要源泉,而且也是西方史诗的起点,影响了整个欧洲文学史的发展。
二、中世纪的骑士与《唐吉诃德》中世纪的骑士精神是欧洲文学的重要题材之一,《唐吉诃德》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杰作,以一个疯癫的骑士形象展开故事。
小说以幽默讽刺的手法,讲述了唐吉诃德追逐幻想的故事,既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与荒谬,又表达了人类追求理想和追寻真实的意义。
《唐吉诃德》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西方现代小说的开拓之作。
三、启蒙运动与《威尔第人》启蒙运动是18世纪欧洲文化思潮,大力倡导理性与人权。
在这一时期,爱尔兰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创作了《威尔第人》,通过一个由人类与巨人组成的国家,讽刺了当时英国封建社会的不公和卑劣。
小说以幽默犀利的笔触,呼吁社会正义和改革。
《威尔第人》成为启蒙运动文学的经典之作,影响了欧洲文化和政治思想的发展。
四、现实主义与《战争与和平》19世纪是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期,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巨著《战争与和平》正是这一时期的杰作之一。
小说讲述了拿破仑战争时期俄国社会的动荡和人物的命运,以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和复杂而真实的情节,展现了历史和个人的交织关系。
《战争与和平》是对历史和人性的深刻思考,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
五、魔幻现实主义与《百年孤独》魔幻现实主义是20世纪以来拉美文学的一个特色流派,《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品。
《追忆似水年华》中的记忆与时间的交织
![《追忆似水年华》中的记忆与时间的交织](https://img.taocdn.com/s3/m/1b6dc193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3d.png)
《追忆似水年华》中的记忆与时间的交织《<追忆似水年华>中的记忆与时间的交织》《追忆似水年华》是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一部巨著,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对记忆、时间的深刻探索,成为了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这部作品中,普鲁斯特巧妙地将记忆与时间相互交织,展现了人类心灵深处的复杂情感和对过去时光的无尽追思。
记忆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也是主人公重构过去时光的关键。
普鲁斯特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记忆的触发机制。
往往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比如一块小点心的味道、一段熟悉的旋律或者一个似曾相识的场景,就能瞬间打开记忆的闸门,让过去的岁月如潮水般涌来。
这种记忆的触发并非是刻意的,而是在不经意间悄然发生,让人猝不及防。
这种突如其来的记忆冲击,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过去的经历虽然已经远去,但它们却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只等待一个恰当的时机被重新唤醒。
在普鲁斯特的笔下,记忆并非是清晰和完整的,而是充满了模糊、残缺和变形。
这正是记忆的真实写照。
我们在回忆过去时,往往只能捕捉到一些零散的片段和瞬间,而无法还原出完整的场景和经历。
这些片段和瞬间就像拼图的碎片,我们试图将它们拼凑起来,以构建出一个相对完整的过去。
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加入自己的想象和主观感受,从而使记忆产生了一定的偏差。
然而,正是这种不完美和不确定性,赋予了记忆一种独特的魅力。
它让我们在回忆中不断地探索和追寻,试图去触摸那已经消逝的时光的真实面貌。
时间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是一个流动的、非线性的存在。
普鲁斯特打破了传统小说中按照时间顺序线性叙事的模式,而是让时间在主人公的回忆中自由穿梭。
有时候,主人公会在一瞬间回忆起多年前的往事;有时候,又会从过去的回忆中突然回到当下的现实。
这种时间的跳跃和交错,让读者感受到时间的无常和难以捉摸。
同时,普鲁斯特也通过对时间的描写,展现了时间对人的影响。
与书相伴的日子作文(9篇)
![与书相伴的日子作文(9篇)](https://img.taocdn.com/s3/m/dd94c9d4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9b.png)
与书相伴的日子作文与书相伴的日子作文(9篇)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与书相伴的日子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与书相伴的日子作文1茫茫尘世,如潺潺流淌的小溪,洗涤岁月的痕迹;时光飞梭,如时刻不停的钟表,记载着生命前行的步履。
在这嘈杂喧嚣的红尘里,我要去哪里寻觅幽兰的惠智,夏荷的神韵,秋枫的红艳,冬雪的不羁?我又怎么能避开尘世间的烦恼困扰?哪里会是我的精神乐园?看着橱柜里满满的书,我又多了一个朋友—书。
黑夜悄无声息,时钟滴答作响。
我的思绪在时空的隧道里游弋。
辗转反侧,信手拈起一本书,如醉如痴细细地品读,犹如和一个经年的好友在品味人生……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是智慧的源泉,也是智慧的象征。
看书可以启迪我的心智,使我增长知识;看书也可以使我远离浮躁、烦恼和喧嚣;还可以抒发自己的心志和记下此刻的困惑和质疑;徜徉其中,书中字里行间渗透着的每一切都深深地令我陶醉和痴迷。
这些都可以使我近距离地感受生活的气息,使我会更加地热爱生活。
在书这个知识的领域里,尽管我是一棵刚露出芽在好奇张望这个多彩世界的小草,但我也渴望能在这个广袤无垠的知识天地里茁壮成长。
此刻的我正如饥似渴的嗅着大地的芳香,吸吮着泥土的营养。
有书相伴的日子真的很好!“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书中蕴含着的哲理和风采,正是我生命中汩汩流淌着的活水……今生有了书的相伴,才会使我的人生更加精彩。
书—我要与你不离不弃,今后我会用更多的时间来陪着你。
因为只有在你宽广渊博的胸怀里,我才不会碌碌无为和虚度光阴,有了你的相伴和激励,我才会在人生的舞台上驰骋前进,越走越好!与书相伴的日子真好!与书相伴的日子作文2从《格林童话》到《格列佛游记》,再到了《三国演义》,每天我都需要你。
漫步在图书馆,手捧一本又一本书,与你相伴,真好。
儿时在那咿咿呀呀满地乱爬的时候,手里离不开一本图画书。
精选40本青少年必读中外文学名著
![精选40本青少年必读中外文学名著](https://img.taocdn.com/s3/m/74ab3d98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3f.png)
精选40本青少年必读中外文学名著经典书籍读书心得篇一谁没有过懵懵懂懂的童年?谁没有过敏感脆弱的儿时?可疲于现实的我们现在都已经快忘光了,每天生活的琐事、现实的残酷让人烦不胜烦。
可静下心来和儿子一起读了这本《一百条裙子》,倒让我想起我的童年了。
旺达·佩特罗斯基是一个敏感自卑而又自强的穷孩子,同学们那不无恶意的取笑让她无所适从,一时想融入集体的'冲动让她口不择言的说出了一百条裙子的谎言,从而一步步陷入了无法自圆其说的境地。
而她的同学佩琪却又无法设身处地的理解她的尴尬,一而再再而三的拿她的这句话来刺激她,玛蒂埃呢,虽然同是穷孩子,能体会旺达的痛,却不敢勇敢的站出来做出正义的选择,懦弱也好,自保也罢,反正就是无所作为。
最终事情以旺达不堪忍受而远走他乡告终。
虽然紧接下来的事情还算是比较喜剧的,佩琪和玛蒂埃想找到旺达和她做好朋友,而且她们的努力也换来了让她们心安的结果,可我认为,如果不是绘画大赛上旺达的一百条裙子的作品是那么优秀的话,别人是不会在意旺达的离去的,佩琪和玛蒂埃也不会对旺达的离去产生自责的。
孩子固然有孩子的思维,可她们心底的善良到底是有限的,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除了让她懂得善待他人,还应让她懂得理解别人的痛,就如同他自己的一样。
我是这样想的。
中外文学名著选读读后感篇二我从小以书为伴,以书为友,自然读了不少好书:有伴我成长的童话;有让我知人情懂事故的文学名着;还有令我知识丰富的科普读物总之我博览群书,读过的书数不胜数,但我最爱的还是史书《资治通鉴》。
我从小与众不同,喜欢别人眼中所谓枯燥的历史。
自从一次在书店里独具慧眼的挑中了《资治通鉴》后就爱不释手。
自己时常沉醉于书中,看得废寝忘食也是常事。
《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北宋宋神宗时期着名的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要讲叙了三强分晋到五代十国的沧桑历史,其中的改朝换代,人文风云令我感慨万分。
书中的人物不少,其中令我敬佩的人也不少。
蜀国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一手缔造了蜀国;唐太宗李世民,励精图治,文韬武略,使封建王朝达到鼎盛;女皇武则天,有治国之才,用人之术,可谓巾帼不让须眉,还有完璧归赵的蔺相如,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张良。
李斯特旅行岁月瑞士篇
![李斯特旅行岁月瑞士篇](https://img.taocdn.com/s3/m/a0696343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0b.png)
李斯特旅行岁月瑞士篇
《李斯特旅行岁月瑞士篇》是一部描述著名钢琴家弗朗茨·李斯特在瑞士度过的岁月的文学作品。
李斯特在19世纪60年代初期来到瑞士,他在那里度过了一段充满创造力和成就的时光。
在瑞士,李斯特的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度。
他在那里创作了一系列著名的钢琴作品,包括《瑞士交响诗》、《圣方济各神殿》和《瑞士钟声》等。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李斯特的音乐才华,而且也受到了当时瑞士文化的强烈影响。
除了创作音乐,李斯特在瑞士还积极参与了当地文化活动。
他与当地艺术家和文化人士交往,为瑞士文化的繁荣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同时,他还在瑞士多次举办了钢琴音乐会,赢得了瑞士观众的热烈欢迎和赞誉。
《李斯特旅行岁月瑞士篇》记录了李斯特在瑞士的创作和生活,展示了他作为音乐家和文化人的多重身份。
这部作品是对李斯特音乐艺术和人格魅力的真实呈现,也是对瑞士文化的一次重要记录。
- 1 -。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8669f47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8a.png)
《追忆似水年华》:时光、记忆与自我追求读完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时光之旅。
这部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的长篇巨著,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邃的主题,让我对时间、记忆和自我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首先,这部作品的时间观念令人印象深刻。
普鲁斯特并没有选择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以一种近乎随机的方式,让叙述者“我”在现在与过去之间自由穿梭。
这种对时间的处理方式,既像是对人生经验的一种模拟——我们的记忆总是跳跃、回溯、重叠,也与我们对时间流逝的主观感受相吻合。
时间不再是冷冰冰的钟表刻度,而是充满了情感色彩和个人体验的心理时间。
其次,《追忆似水年华》对记忆的描绘堪称细腻入微。
普鲁斯特似乎想告诉我们,记忆并不仅仅是过去的事情在大脑中的重现,而是一种包含了情感、联想、印象和感知的综合体验。
每当我们回忆起某一段时光,与之相关的情感、气味、声音、画面都会随之涌上心头,共同构成一种独特的“记忆场”。
这种全方位的记忆复原,让我深感作者对人性与心理的洞察之深。
更为重要的是,这部作品还是一份关于自我追求与自我认识的内心经历的记录。
叙述者“我”在追忆过去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自我、认识自我。
这种自我追求不仅仅是对个人经历的反思,更是一种对生命意义、人生价值的追问。
在这个过程中,普鲁斯特展现了他的哲学思考和人文关怀,使得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生、关于自我的哲学论著。
当然,这样一部深邃的作品,读来并不轻松。
它没有中心人物,没有完整的故事,甚至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
但正是这种平淡、琐碎、近乎散文的叙事风格,让我有更多机会深入思考,去探寻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真谛。
与此同时,这种风格也要求读者有足够的耐心和敏锐的观察力,去捕捉那些一闪而过的灵感和感悟。
总的来说,《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需要慢慢品味、深入思考的作品。
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时间、记忆和自我这些看似平常却充满深意的主题,也让我在文学的殿堂中领略到了普鲁斯特的卓越才华和深刻思考。
推荐一本书作文100字《骑鹅旅行记》
![推荐一本书作文100字《骑鹅旅行记》](https://img.taocdn.com/s3/m/43ff9e79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fc.png)
推荐一本书作文100字《骑鹅旅行记》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推荐一本书作文100字《骑鹅旅行记》篇1我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它的名字叫《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这是一本新奇有趣、语言优美生动、情节曲折离奇、人物个性鲜明,思想会给人带来启迪的书。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是由瑞典女作家塞尔玛。
拉格洛夫创作。
年获得诺贝尔奖奖金。
拉格洛夫生于瑞典西部的一个陆军中尉家中,幼年时下肢瘫痪,但她爱文学自强不息。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童话作品。
她的代表作品有:《有形的锁环》、《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等。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中的主人公尼尔斯。
豪格尔森,他之前是一个爱欺负动物又不太听父母话的调皮男孩,动物们都很讨厌他,父母也对他感到失望。
在一次奇特的际遇下,尼尔斯见到了传说中无所不能的小精灵,他顿时有了捕捉小精灵的邪恶想法。
就在他正得意自己的计划时,小精灵先发制人的把尼尔斯变成了一个小人儿,小得连动物们都瞧不起他。
在后来的日子里,尼尔斯。
豪格尔森学会了帮助其它动物,跟动物们交流谈心。
他和大雁们经历了种种困难,受到了真正的锻炼,改正了他以往不爱学习、调皮捣蛋的缺点,最后以完美的成长回到了父母身边。
其实,书中的小精灵就是人们心中的小恶魔,来提醒人们不能做什么,也是人们心中的小天使,来帮助人们该如何选择。
我非常喜欢书中的尼尔斯,因为他年纪虽小,却很勇敢。
有一次,他被老鹰捉住了,老鹰说要把他吃掉,尼尔斯却没有害怕,反而冷静的待在洞里想办法怎么逃出去。
他先给老鹰的小宝宝们讲故事,等小宝宝们睡着后,尼尔斯就让老鹰去找食物,等老鹰飞远后,他就趁这个时机偷偷逃出去了。
与此同时,尼尔斯非常乐于助人,动物们受伤时,有困难时,他都能解决。
比如,有一只松鼠它去找食物,一不小心就把自己的手给划伤了,尼尔斯看见了,就赶紧去安慰它,一边安慰还一边帮它包扎伤口。
这让动物们非常的喜欢他,这也是让我喜欢他的一幕。
在《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当中,人类和动物都应该互相尊重,生命都应该珍惜,世界才会充满爱,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此的美好与幸福。
穿越时空的文学之旅
![穿越时空的文学之旅](https://img.taocdn.com/s3/m/485dbb69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49.png)
穿越时空的文学之旅在这个喧嚣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渴望能够逃离现实的束缚,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而文学,作为一种穿越时空的工具,可以带领我们进入不同的时代和空间,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到不同的人生和情感。
让我们一起踏上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学之旅。
首先,我们来到19世纪的英国,与简·奥斯汀一同穿越时空,走进她的小说《傲慢与偏见》中。
这是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通过对伊丽莎白·班纳特和达西先生之间的爱情故事的描写,展现了社会阶级和婚姻观念的冲突。
在这个时代,社会的等级观念非常严格,婚姻被视为经济利益的交换。
然而,伊丽莎白的坚持和达西的改变,让我们看到了爱情的力量和人性的复杂性。
通过这部小说,我们可以思考当代社会中的婚姻观念是否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以及我们是否能够像伊丽莎白一样坚守自己的信念。
接下来,我们来到20世纪的美国,与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一同穿越时空,走进他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
这是一部关于美国梦的小说,通过对主人公盖茨比的追求和梦想的描写,展现了社会的虚荣和空虚。
在这个时代,人们追求金钱和社会地位,却常常忽视了内心的真正需求。
通过盖茨比的故事,我们可以思考当代社会中的价值观和追求是否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以及我们是否能够找到真正的幸福。
最后,我们来到未来的世界,与乔治·奥威尔一同穿越时空,走进他的小说《1984》中。
这是一部关于权力和自由的小说,通过对主人公温斯顿的追求自由和反抗的描写,展现了极权主义社会对个体的压制和剥夺。
在这个时代,个人的思想和行为都受到严格的监控和控制,人们失去了自由和尊严。
通过这部小说,我们可以思考当代社会中的隐私权和自由度是否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以及我们是否能够守护自己的思想和尊严。
通过这场穿越时空的文学之旅,我们不仅能够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还能够在阅读中思考现实社会中的问题。
文学作为一种反映社会和人性的艺术形式,通过虚构的故事和人物,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自己。
专题04 文学短评写作指导-高二语文单元写作(统编版选必上册)
![专题04 文学短评写作指导-高二语文单元写作(统编版选必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c8877f5d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bd.png)
似此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不然,将求叠字之巧,必贻堆
砌之讥,一涉堆砌,则叠字不足云巧矣。故“觅觅”不可改在“寻寻”之上,“冷冷”
不可移植“清清”之下,而“戚戚”又必居最末也。且也,此等心情,惟女儿能有之,
此等笔墨,惟女儿能出之。设使其征人为女,居者为男,吾知其破题儿便已确信伊人之
文学短评是对作家、作品和其他文学现象进行 评论而篇幅相对短小的一类文章,主要是评论作家创 作的得失,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
二、典例研习,技法提炼 【技法提炼一】 集中笔力,定点鉴赏 典例一:
光阴荏苒,原以为前方会有设想过千万遍的细水长流,却不曾想,那只是暴风雨 前的宁静。丈夫的离去,引起了词人开头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甲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案示例:
● ①本文表面上是关于未来的想象,即父亲想象儿子长大后的一次旅行。② 其实是父亲对过去的回忆。③为何交叠未来与过去?指向关于成长的主题, 即父亲带儿子重温自己的成长,并期待儿子也能够在其中找到自我。
● 乙组答案示例:
● ①文章有很多抒情的意象,河流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②其表现就是,从 爬上江堤到独坐河滩,儿子的板桥之旅始终与河流相伴。③那么河流究竟 意味着什么?河流既是环境与风景,也代表着空间的延展和时间的流逝, 并承载着人的思索。
③在诗中的音乐描写,诗人多方设喻,以表现琵琶曲中复杂、细微 的音响变化。用许多形象、新鲜、贴切的比喻来描写极难用语言摹写 的美妙乐声,给读者留下了十分深刻和具体的印象。如以人们在生活 中可以听到的声音作比,以骤降的“急雨”比喻粗弦的繁音促节;以小 女儿般的轻柔“私语”比喻细弦细碎绵密的声调;以大珠小珠洒落玉 盘比喻乐声的高低音调;以“花底”的“莺语”“冰下”的“泉流” 比喻乐声流动的婉转与幽咽若凝;以“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 鸣”比喻乐声暂时休止后又骤然响起;以“裂帛”声比喻四弦齐拨时 乐声的清脆短促,响亮非凡。在妙喻联翩中赋予抽象的音乐以生动形 象、具体之感,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些形象贴切的比喻,把美 妙的旋律、变化的节奏表现得淋漓尽致。
阅读推荐:经典小说《时间的旅行者》
![阅读推荐:经典小说《时间的旅行者》](https://img.taocdn.com/s3/m/b28b14fe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4c.png)
Introduction大家好!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荐一本非常经典的小说,那就是《时间的旅行者》。
这本小说是由英国作家H.G.威尔斯于1895年出版的,它是一部科幻小说,也是一部关于时间旅行的经典之作。
剧情梗概《时间的旅行者》讲述了一个科学家通过自己发明的时间机器,穿越时空的故事。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时间旅行者」的科学家,他在伦敦的一个实验室设计并制作了一台时间机器。
时间旅行者利用自己的时间机器穿越到未来的世界,他见证了人类社会的演变和发展,同时也体验了人类面临的种种问题和挑战。
他去到了公元802701年的一个异世界,遇到了两个看似不同的人种,他们分别被称为「艾洛伊」和「摩勒克」。
在这个未来的世界里,艾洛伊是一群原始的、快乐且和平的人类,而摩勒克则是一种躯体上进化了但精神上落后的人种。
时间旅行者在和艾洛伊相处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了他们简单而快乐的生活方式。
他还意识到了人类社会所面临的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的问题。
最终,时间旅行者回到了自己的时代,但在他的回忆中,艾洛伊的世界和摩勒克的世界仍然存在。
主题探讨1. 时间旅行的可能性《时间的旅行者》这本小说,引发了很多人对于时间旅行的思考和想象。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有可能发明一台真正的时间机器来穿越时空呢?这是一个令人着迷的问题。
在小说中,时间旅行者通过他的时间机器,穿越到了未来的世界。
这个想法让人兴奋,例如我们可以见证未来科技的发展,或是解答历史上的未解之谜。
然而,时间旅行的理论和技术目前仍然存在很多难题和争议,我们还无法确定是否会有一天实现这个愿望。
2. 人类社会的演变通过时间旅行者的经历,小说展示了人类社会的演变和发展。
在未来的世界,人类社会分裂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群体:艾洛伊和摩勒克。
他们代表着人类社会的两个极端。
艾洛伊是一群简单、自给自足的人类,他们关注的是基本的生存需求,过着快乐而和平的生活。
摩勒克则是一种进化了身体但落后于精神的人种,他们对财富、权力和剥削产生了强烈的欲望。
文艺青年的年度总结(3篇)
![文艺青年的年度总结(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ab9016a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e6.png)
第1篇岁月如歌,时光荏苒。
转眼间,又到了一年的尾声,站在时光的门槛上,回首这一年,我不禁感慨万分。
作为一名文艺青年,这一年我经历了许多,感悟了许多,成长了许多。
在此,我将以文字的形式,对自己过去一年的生活进行总结,以期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前行,不断成长。
一、文学之旅1. 阅读量这一年,我坚持阅读,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从古典文学到现代文学,从国内作品到国外名著,我几乎涉猎了各个领域的优秀作品。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领略了文学的魅力,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
以下是我在这一年中阅读的部分书籍:(1)古典文学:《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2)现代文学:《围城》、《边城》、《平凡的世界》(3)国外名著:《百年孤独》、《追风筝的人》、《挪威的森林》2. 写作成果在阅读的同时,我也开始尝试写作。
这一年,我共发表了10篇原创文章,题材涉及影评、书评、散文等。
以下是我部分作品的链接:(1)影评:《无间道》:一场关于忠诚与背叛的较量(2)书评:《追风筝的人》:一部关于友情、爱情与救赎的史诗(3)散文:《岁月如歌,青春无悔》二、音乐之旅1. 音乐品味这一年,我沉浸在音乐的海洋中,品味着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音乐。
从古典音乐到流行音乐,从摇滚乐到民谣,我几乎尝试了各种类型的音乐。
以下是我这一年中喜欢的部分音乐作品:(1)古典音乐:《命运交响曲》、《月光奏鸣曲》(2)流行音乐:《平凡之路》、《演员》(3)摇滚乐:《海阔天空》、《无地自容》(4)民谣:《岁月神偷》、《平凡之路》2. 音乐创作在品味音乐的同时,我也开始尝试音乐创作。
这一年,我共创作了5首原创歌曲,以下是部分作品的链接:(1)歌曲《时光如歌》:以岁月为题材,表达对青春的怀念(2)歌曲《梦想天空分外蓝》:鼓励人们勇敢追求梦想(3)歌曲《岁月无声》:以时光为背景,描绘人生百态三、影视之旅1. 影视鉴赏这一年,我观看了众多优秀的电影和电视剧,从国产佳作到国外经典,我不断丰富自己的影视鉴赏能力。
《追忆似水年华》的记忆追寻与时光流逝
![《追忆似水年华》的记忆追寻与时光流逝](https://img.taocdn.com/s3/m/ef35c94b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f6.png)
《追忆似水年华》的记忆追寻与时光流逝《<追忆似水年华>的记忆追寻与时光流逝》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独特而深邃的文学巨著,它以细腻的笔触、绵长的叙述,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充满回忆与时光交错的世界。
这部作品不仅仅是简单的故事讲述,更是一次对记忆的深度追寻和对时光流逝的深刻思考。
在书中,普鲁斯特巧妙地运用了意识流的手法,将记忆的片段如同拼图一般拼凑在一起。
他打破了传统小说的线性叙事结构,让读者跟随主人公的思绪在过去的时光中穿梭。
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虚幻而又真实的记忆之境。
我们跟随着主人公的回忆,看到了他童年的欢乐时光、青春的懵懂爱恋以及成年后的种种经历。
这些回忆并非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呈现,而是在主人公的脑海中随意浮现,有时是一个熟悉的场景,有时是一种独特的味道,有时则是一段动人的旋律。
这种记忆的跳跃性和不确定性,恰恰反映了真实的记忆状态。
我们的回忆往往也是如此,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突然之间就会被某个微小的事物所触发,从而勾起一连串的往事。
书中对于时光流逝的描绘令人感慨万千。
时光如同一条无声无息的河流,悄然带走了我们的青春、梦想和曾经拥有的一切。
主人公在回忆中感慨岁月的无情,那些曾经美好的瞬间如今已成为遥远的过去。
然而,普鲁斯特并非只是在哀叹时光的消逝,他更试图通过回忆来留住那些珍贵的瞬间。
他让我们明白,虽然时光无法逆转,但记忆却可以让我们重新体验过去的美好。
在回忆中,我们可以找回曾经失去的东西,感受到那些已经远去的情感。
这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在时光的洪流中不断变化,有的从青涩走向成熟,有的则在岁月的磨砺中失去了原本的光彩。
主人公与他们的相遇、相知和离别,构成了人生的种种悲欢离合。
这些人物不仅仅是故事中的角色,更是时光流逝的见证者。
他们的命运与时光紧密相连,反映出了人生的无常和无奈。
《追忆似水年华》还让我们思考了记忆与现实的关系。
阅读之旅作文(11篇)
![阅读之旅作文(11篇)](https://img.taocdn.com/s3/m/22229951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35.png)
阅读之旅作文阅读之旅作文(11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
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阅读之旅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阅读之旅作文1书如一位神奇的画家,一笔一划为我的生活添上靓丽的色彩。
——题记如果将生活比作一次神奇美妙的旅行,那么对于我来说,阅读便是这次旅行中最惬意的部分了。
一张张小卡片是我最初的读物,它承载了我幼年的回忆。
卡片背面有关人物的短小故事令我陶醉,这些生动的文字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幕幕逼真的情景,让我学会了天马行空的想象。
上小学之后,小说变成了我主要的读物。
学校角落里“地狭书稠”的小书吧,成了我与文字共舞的天地。
每当放学,我都会第一时间冲向书吧,奔向我心中的圣地。
坐在椅子上,手捧着书,我就像一只饥肠辘辘的恶狼,贪婪地咀嚼着文字,不厌地吸食着墨香。
待到身后有人拍我肩膀,才发现天色已暗,父亲已等我半天,他双眼直直地盯着我,重重地指了指手上的表,催我回家……关于阅读,也曾有过一些趣事。
一次,我腹痛难耐,又想快些知道书中主人公的后续经历,便急匆匆地拿了书进了学校洗手间。
进去我便沉浸在书中的故事里,忘记了时间地点,直到腿上针刺一般的疼痛将我唤醒。
出来后,我发现队伍已成一条长龙,每个人都睁着大大的眼睛注视着我,我的脸也不由自主地通红起来……因为阅读,我的小学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步入初中,我开始将目光投向优美的散文和诗词,偏好找清静的地方朗诵诗词,与诗人进行精神交流,探寻时光的奥秘。
一次偶然的幸运,我发现了一处风水宝地——一座依林傍水的凉亭,让我更有吟诗的兴致。
透过树叶变得细碎的阳光洒下,我独坐凉亭中,嗅着泥土和花的芳香,轻轻翻动书页朗诵:“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正应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好意境。
疲惫时,看看凉亭周围的景色,只见层层绿叶与风伴舞,叶浪“沙沙”作响,鸟儿在树枝间蹦来跳去,与叶浪倾吐沐浴阳光后的喜悦,我更能体会到“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的愉悦心情。
一本被“遗忘了半个世纪”的文学经典,看完仿佛度过了一生
![一本被“遗忘了半个世纪”的文学经典,看完仿佛度过了一生](https://img.taocdn.com/s3/m/cfa89b36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7f.png)
一本被“遗忘了半个世纪”的文学经典,看完仿佛度过了一生小狗看过一个统计,2016年全年,全球大概出版了160万种新书。
这里面,可能只有千分之一到万分之一的书,能够熬过1年左右的“新书期”,存活下来。
大部分书会不漏痕迹地默默消失掉。
而有一本书,曾经“消失”过一次,出版后不到一年就迅速绝版。
但最最神奇的是,时隔50年,这本书竟然神奇复活,直接席卷了欧美各大畅销榜!引进中国后,也迅速登上了豆瓣的年度榜单首位!这本书就是《斯通纳》,一本被“遗忘了半个世纪”的文学经典。
▲豆瓣2016年读书榜单这本书小狗很早就读过了,一开头就惊为天人!因为在这个不断“造神”的时代里,在这个“明星”、“英雄”、“网红”泛滥成灾的时代里,这本书,讲的竟然是一个“平凡到有点无聊”的主角?不是褒义,也不是贬义,就是客观的“平凡”,但看完后,小狗却沉默了,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人内心所有的苦痛纠缠,仿佛自己也已经度过了一生。
从这个角度来看,小狗强烈建议你,这本书越早看越好!从《斯通纳》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生的真相,然后你可以做一个选择,接受它,还是不接受它。
“被遗忘在上世纪的,最伟大作品之一”有一个说法是,《斯通纳》是“被遗忘在上世纪的,最伟大作品之一”。
半个世纪前,《斯通纳》被退稿7次,勉强出版后只卖了大概2000册,就宣告绝版。
然后只流通于二手书市场里。
半个世纪后,《斯通纳》被挖掘出来,重新出版,一下子就登上了美国的畅销书榜首!然后又火到了荷兰、法国、英国……短时间里,《斯通纳》一下子就卖出了几十万册!文学史上被埋没过的书很多,但书单狗觉得,只有“涅槃重生”这四个字,才能形容《斯通纳》这本书!一时间,所有的媒体都来报道这本书了,《卫报》《纽约时报》《时代》杂志……《纽约时报》甚至说,《斯通纳》是“世所罕有的完美小说”!很多名人也说,他们都在读《斯通纳》!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科伦·麦凯恩,著名演员、导演汤姆·汉克斯……但小狗丝毫不觉得这是“跟风”,反而,我相信所有这些赞誉,都是《斯通纳》应得的。
外国文学经典励志小说推荐
![外国文学经典励志小说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90c689a3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4f.png)
外国文学经典励志小说推荐外国的很多小说是非常优秀的,很多都成为了经典,是非常值得我们去阅读的。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关于外国文学经典励志小说,欢迎大家阅读。
外国文学经典励志小说1.《荆棘鸟(The Thorn Birds )》柯琳麦克著(Colleen McCullough ),1977故事发生在1915年的澳大利亚,记载了在一个美丽又倔强的年轻姑娘和一位牧师之间发生的禁忌之爱的传奇故事。
随着情节推进,你将时而大笑,时而哭泣,并且熬夜读完这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
2. 《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 )》艾米丽·勃朗特著(Emily Bront?),1847《简·爱(Jane Eyre )》夏洛蒂·勃朗特著(Charlotte Bront? )1847说实在的,你怎么能在两个勃朗特间作取舍呢?谁更浪漫,希斯克利夫(《呼啸山庄男主角)还是罗彻斯特先生(《简爱》男主角》)?哪部的荒野更神秘?哪部的英国乡村更伤感?谁家的庄园更可怖?它们本来就连在一起——永恒的恋情都不容错过。
3. 《英国病人(The English Patient )》迈克尔·翁达杰著(Michael Ondaatje) ,1992感人至深、充满魅力,翁达杰这部屡获殊荣的小说讲述了二战结束后,意大利疗养院里四个被战争所伤的灵魂的故事,而其中精疲力竭的护士哈娜和重度烧伤的无名英国病人发生了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爱情故事。
独一无二。
4. 《真正的信徒(True Believers )》尼古拉·斯巴克著Nicholas Sparks ,2005这是由制造甜蜜温馨的浪漫故事的大师带来的最新催泪爱情故事。
这次是发生在是纽约炙手可热的记者和南方单纯朴素的图书管理员这两个曾被爱情所伤的主角之间。
在这个完美的非现实的浪漫爱情里,所有差距阻挠不了爱的火花。
5. 《法国中尉的女人(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 )》约翰·福尔斯著(John Fowles),1969一位维多利亚时代的绅士已经与一名门当户对的富有女人订婚了,但是当他遇到一个神秘而惊艳的、据传是被法国中尉抛弃的女人时,他被完全征服了……这是一部作为消遣的鸿篇巨作。
亨利-詹姆斯的《意大利时光》
![亨利-詹姆斯的《意大利时光》](https://img.taocdn.com/s3/m/16ebdbab05087632311212c4.png)
亨利?詹姆斯的《意大利时光》摘要:亨利?詹姆斯游记合集《意大利时光》不仅呈现了作者对这个历史文化古国的热爱而且包含了他对自己美国人身份的认识和建构。
本文认为,詹姆斯在向读者逐步构建和阐释自己对意大利的印象的过程中,也在探寻能够把自己和祖国联系在一起并建立自己美国人身份的途径。
而这个身份的建构主要借由他在旅游途中频繁地将美国和意大利进行对比得以实现。
关键词:身份建构;《意大利时光》;美国;意大利;亨利?詹姆斯《意大利时光》是由亨利?詹姆斯从1869年到1909年将近三十年间多次游历意大利创作的二十几篇游记的一部合集,于1909年出版。
这些游记中有大部分首先发表在《国家杂志》期刊上。
《国家杂志》期刊主要关注的是国民文化、国民性格以及旅行探险等话题,经常将美国与欧洲进行比较。
从詹姆斯的意大利游记来看,它们大都反映出作者积极地参与了美国文化以及美国国民身份的建构。
本文重点探讨《意大利时光》中詹姆斯对意大利风情尤其是贫民及其生活状态的描述,以及美国游客对待意大利文化的态度,比较意大利和美国的两种不同的文化,揭示他通过游记鼓励读者以及他的中产阶级同胞们吸收并占有意大利文化,从而丰富本国的文化内涵,建构自己的身份。
一、19世纪旅游:身份象征和社会优越感早在19世纪上半叶,到欧洲去观光还是有钱有地位的人们独享的社会活动。
它不仅是“一个资产阶级名望的象征”[1](P162)而且也是寻找文化和社会优越感的途径之一。
欧洲旅游使统治阶级和民族得以彰显权利和身份,这在不少现实主义小说中有不少描述,例如马克?吐温的《傻子出国记》、威廉?迪安?豪威尔斯的《他们的蜜月之旅》、亨利?詹姆斯的《黛西?米勒》以及伊迪丝?华顿的《欢乐之家》等等。
在这些小说里,传统的上层阶级与工业暴发户认为找个旅游胜地去度假是他们的义务。
在詹姆斯生活的时代,到欧洲旅游除了导致显而易见的阶级冲突,还为“戏剧化表现这群人的社会优越感”而起到一个象征性的作用。
外国文学作品记忆口诀
![外国文学作品记忆口诀](https://img.taocdn.com/s3/m/c07b9d52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ba.png)
外国文学作品记忆口诀外国文学作品就像是一场奇妙的旅行,真心让人回味无穷。
咱们得聊聊《傲慢与偏见》。
这本书简直是经典中的经典,简简单单的爱情故事,背后却藏着无数的人生哲理。
想想那位倔强的伊丽莎白,真的是一位女神,面对高傲的达西,她可不是软柿子,哼,真是“剑拔弩张”的斗智斗勇!这就是“傲慢”与“偏见”在她面前的真实写照,心里想着,偏见能不能被打破呢?这不,最后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爱情与理解如同春风化雨,瞬间融化了一切隔阂,太感人了。
再说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哎哟,这个故事真的是个悲情戏。
盖茨比的爱情就像那颗永不消逝的星星,闪耀却遥不可及。
他为了追寻自己的梦,投入了所有,甚至牺牲了自我。
那个华丽的派对,简直像是个迷人的陷阱,喧嚣的背后,隐藏着多少无奈与悲伤。
听说盖茨比每晚都在眺望那片绿光,心里那个千千万万的梦啊,真的是让人唏嘘不已,爱情的真谛就是那份执着吧,心里感叹,梦要追,但有时候也得学会放手。
然后,咱们不能不提《百年孤独》。
这本书真的是个“时光隧道”,让人走进了马孔多那神秘而又美丽的世界。
布恩迪亚家族的故事,简直就像一场历史的交响曲。
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悲欢离合,真的是“千古情愁”。
那些神秘的事情,像魔法一样,迷住了每一个读者,感觉像是与梦境交织。
孤独、爱、希望交错在一起,真是让人思绪万千,心中不禁想,孤独又算什么呢,能否在这段旅程中找到真正的自我呢?再看看《追风筝的人》,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心灵的门。
故事里的友谊与背叛交织,让人深思。
阿米尔和哈桑的情谊,宛如那片蓝天,瞬间又被乌云笼罩。
读着读着,心里一紧,原来在爱的背后,有时隐藏着那么多复杂的情感。
那句“为你,我愿意做任何事”,哎呀,简直戳心。
人与人之间的羁绊,有时候真是难以言表,友情的脆弱又是如此真实,让人思考,爱与责任的界限在哪里。
再来聊聊《罪与罚》,这是个让人“揪心”的故事。
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挣扎,真的是个孤独的灵魂在与自我对抗。
为了那一时的冲动,犯下了不可逆转的错误。
关于年代记忆的好书
![关于年代记忆的好书](https://img.taocdn.com/s3/m/3ff6abf4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75.png)
关于年代记忆的好书
1. 《1984》乔治·奥威尔。
这本书是一部经典的反乌托邦小说,讲述了一个极权主义社会中的年代记忆和真相的改写。
它引发了人们对权力和自由的思考,是一部深刻的作品。
2. 《时间旅行者的妻子》奥德丽·尼芬格。
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男人患有一种罕见的遗传疾病,导致他不时穿越时间。
这本书以独特的方式探讨了时间和记忆的关系,让读者产生了深刻的共鸣。
3. 《追忆似水年华》马尔克斯·加西亚·马尔克斯。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著称,讲述了一个男人回忆起他与他的初恋情人之间的故事。
小说中充满了对记忆、时间和爱情的深刻思考。
4. 《时间简史》史蒂芬·霍金。
这本书由著名的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撰写,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了时间、空间和宇宙的起源。
它深入浅出地讨论了时间的概念,对于理解时间和记忆的关系有很大帮助。
这些书籍都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探讨了年代记忆的主题,希望你能找到感兴趣的读物。
当然,还有许多其他好书也值得一读。
希望这些推荐对你有所帮助!。
国外名著追忆似水年华优秀读后感
![国外名著追忆似水年华优秀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4027def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a3.png)
国外名著追忆似水年华优秀读后感国外名著追忆似水年华优秀读后感篇1马塞尔·普鲁斯特,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的作家。
在法国乃至世界文学,他同巴尔扎克一样,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特别是1987年以来,法国好几家有影响的出版社,竞相重新出版普鲁斯特的名作《追忆似水年华》。
《追忆似水年华》,并不是一部哲学意味深长的小说。
正相反,它是一部生活气息极其浓厚,极具强烈的小说。
它主要写的是一个非常神经质和过分的受溺爱的孩子缓慢成长的过程,他渐渐地意识到自己和周围人们的存在。
而这,正提醒了我们对于自我认识的重要性。
一个人无论再卑微,再弱小,首先他不能否定了自己。
对自己的肯定才是前进路上的动力,因为只有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
别人的评论可以影响到我们,但是绝对不能左右我们对于自己人生的判断,对于人生的每一个抉择。
在若干年后,我们回过头去,或许会笑自己当初的青涩、莽撞。
但是自己所做的决定是绝对不会后悔的,因为了解自己,因为“我”就是“我”!总的来说,《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回忆录式的自传体的小说,从作者自己的童年生活开始,一直写到他晚年的心情。
作者三十多岁由于严重的哮喘与气管炎,怕见阳光,怕吹风,把自己囚禁在斗室中,白天绝对不出门,也尽量少接见来访者。
实际上从那时起,他已经与世隔绝。
《追忆似水年华》,它是一个自愿活埋在坟墓中的人,在寂静的坟墓中回想生前种种经历与感受的抒情记录。
作为回忆录式的自传体小说,《追忆似水年华》和一般的回忆录以及一般的自传小说都有所不同。
这不是一部普通的回忆录,作者对回忆的概念,对于时间的概念都与众不同。
而对往事亲切而多情的回味,是作者创作《追忆似水年华》的主要线索。
读《追忆似水年华》,很自然地让人想起雨果的话:“比海洋和天空更为辽阔的,是人的心灵。
”普鲁斯特的生活不算太曲折,生活阅历也不算太丰富,生活所见也是有局限性的。
如果没有写《追忆似水年华》,人们在墓地回顾他的一生时大概非常平淡。
世界最长名著
![世界最长名著](https://img.taocdn.com/s3/m/6146be93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99.png)
世界最长名著世界最长名著是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
下面小编为你简单介绍一下这部名著吧。
世界最长名著——《追忆似水年华》简介:《追忆逝水年华》是一部与传统小说不同的长篇小说。
全书以叙述者“我”为主体,将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合一体,既有对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的真实描写,又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认识的内心经历的记录。
除叙事以外,还包含有大量的感想和议论。
整部作品没有中心人物,没有完整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
它大体以叙述者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活动为轴心,穿插描写了大量的人物事件,犹如一棵枝丫交错的大树,可以说是在一部主要小说上派生着许多独立成篇的其他小说,也可以说是一部交织着好几个主题曲的巨大交响乐。
小说中的叙述者“我”是一个家境富裕而又体弱多病的青年,从小对书画有特殊的爱好,曾经尝试过文学创作,没有成功。
他经常出入巴黎的上层社会,频繁往来于各茶会,舞会,招待会及其它时髦的社交场合,并钟情于犹太富商的女儿吉尔伯特,但不久就失恋了。
此外,他还到过家乡贡柏莱小住,到过海滨胜地巴培克疗养。
他结识了另一位少女阿尔伯蒂,发现阿尔伯蒂患同性恋,便决心娶她为妻,以纠正她的变态心理。
他把阿尔伯蒂禁闭在自己家中,阿尔伯蒂却设法逃跑,于是,他多方打听她,寻找她,后来得知阿尔伯蒂骑马摔死。
在悲痛中他认识到自己的禀赋是写作,他所经历的悲欢苦乐正是文学创作的材料,只有文学创作才能把昔日失去的东西找回来。
在小说中,叙述者“我”的生活经历并不占全书的主要篇幅。
这种回忆表现的东西是"自我",是人的内心世界,是人的精神生活.这种表现大量采用了"自由联想"方式,一物诱发一物,一环引出一环,形成作品意识联想自由流畅的态势,这就是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因此,这部小说被成为意识流小说的先驱,并宣告了"意识流小说"文学流派的形成.作者通过故事套故事,故事与故事交叉重叠的方法,描写了众多的人物事件,展示了一幅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法国上流社会的生活图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套外国文学名著的40年时光之旅1977年的一天,曾被打入“封资修”之列的《斯巴达克思》再版,成为“文革”后最早出版的外国文学名著。
书的责编、上海译文出版社外国文学编辑室编辑郭振宗撰写了前言。
他觉得,知识分子的春天终于来了,因此署上了“冯春”之名,意为逢春。
从此,这个笔名伴他至今。
1982年,这部《斯巴达克思》被收入《外国文学名著丛书》再次出版。
这套近150本的丛书立项于1958年,在中国翻译出版界的潮起潮落中,经历了约40年的漫长出版之路。
上海分到一杯羹1958年8月,郭振宗从上海外国语学院俄语系毕业,被分配到新文艺出版社外国文学编辑室当编辑。
他入校时正是中苏关系的黄金时期,学院承担着大量培养俄语翻译的任务。
临近毕业时,中苏关系开始恶化,应届毕业生大多被分配去学校当俄语教师,班上只有他和另一个同学被分配进出版社。
郭振宗入职一个月后,新文艺出版社经历了新的调整。
1954年8月,国家对出版机构进行公私合营改造,解放初期上海的300余家出版机构变成了10?砑遥?各有分工,上海出版的优秀外国文学译本的版权都归属新文艺出版社。
1955年,全国开展了反胡风运动。
新文艺出版社的领导和很多编辑都与胡风有来往,也出版过他的作品,因此,新文艺出版社被称为“胡风窝”,王元化、罗洛、张中晓等人均被点名成为“胡风分子”。
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又有多人被划为右派分子,元气大伤。
这次,根据上级“缩短战线、集中力量、加强领导”的指示,上海13家出版社进一步合并为7家。
其中,新文艺出版社与上海文化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合并,组成上海文艺出版社。
当时,外国文学图书的出版机构全国只有两家:北京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上海文艺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是国家出版社,局级单位;新文艺出版社是地方出版社,处级单位。
新文艺出版社外国文学编辑室主任孙家晋曾回忆,由于两家地位不同,上海往往得绕道走。
虽然选题重复或冲突时北京也有让步的时候,有时则“各出各的译本”,但在总体上始终脱不了以北京为主、“上海也可以出一点”“其他地方出版社一律不出”这个格局。
1958年,中宣部部长陆定一指示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何其芳筹组一个编委会,编选一套《外国古典文学名著丛书》,后又增加了《外国古典文艺理论丛书》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丛书》,简称“三套丛书”。
编委会集中了朱光潜、冯至、钱钟书、杨绛、季羡林、叶水夫、罗大冈、杨周翰、卞之琳、戈宝权、罗念生、杨宪益、陈占元等二三十位外国文学权威、专家,以及相关出版社的主要负责人。
编委会下设办事机构“工作组”,负责具体事宜,由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牵头,最早的负责人是该所研究员、翻译家戈宝权。
“三套丛书”的标准是“一流的原著、一流的译本、一流的译者”,原著是编委会确定的大作家的一至二本代表作,译者需由两位以上编委推荐、全体编委讨论同意。
1961年,“三套丛书”的编选计划制订,初步确定《外国古典文学名著丛书》为120种,《外国古典文艺理论丛书》为39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丛书》为12种。
除选目外,还确定了一部分书的译者和序言作者,随后展开组稿工作。
不久,戈宝权和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位副总编一同到上海为“三套丛书”组稿。
那时,上海的外国文学翻译力量仍然十分强大,骨干力量除出版社内部的编辑外,还有一批社会上的自由翻译家。
1961年,上海市委宣传部成立了“上海编译所”,这实际上是上海文艺出版社的附属机构,负责人是该社社长蒯斯曛。
编译所吸收了约20位没有编制的上海著名翻译家,每月发放生活津贴。
津贴分为四档,罗稷南、满涛、草婴三位上海政协委员为最高档,每月120元,相当于处级干部工资水平。
第二档80元,第三档60元,第四档40元。
而在编人员郭振宗的工资当时是每月60元。
当时强调“三不主义”――不抓辫子、不打棍子、不戴帽子。
每周,翻译家们来编译所开两次会,学习时事政治,自由发表意见,开会不做记录,被称为“开神仙会”。
戈宝权由孙家晋等人陪同,去上海市委宣传部拜访了分管新闻出版的副部长白彦。
性格直率的白彦听到“三套丛书”统一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独家出版时说:“诸位到上海来组稿说明上海是有一流的译者。
既然上海有这样的力量为什么上海不能分担一部分任务呢?第一流的原作第一流的译本都归北京出了,上海就只好永远出些二三流的外国文学图书了。
长此以往是不行的。
我不赞成。
”白彦说,时任中宣部副部长周扬提到过,上海出版外国文学图书的积极性很高,但出书比较散、有点乱、采择不精,这他也有同感。
他请戈宝权回去向文学所所长何其芳反映上海的意见和要求,并说他自己也要到北京去找陆部长谈这个问题的。
不久后,1961年冬,白彦带着蒯斯曛和孙家晋去北京谈判。
白彦和陆定一谈完后,告诉他俩:“陆部长原则上点头了。
还要具体谈判。
”白彦在中宣部和文化部之间穿梭联系,蒯斯曛和孙家晋则去出版局、文学研究所、人民文学出版社活动。
出版局副局长陈原和文研所所长何其芳都表示欢迎上海分担出版任务。
几经协商,同意分给上海38个选题,包括荷马史诗《伊利昂记》《奥德修记》、弥尔顿的《失乐园》,惠特曼的《草叶集》、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狄更斯的《荒凉山庄》《大卫?科波菲尔》、夏?勃朗特的《简?爱》、爱?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斯陀夫人的《汤姆大叔的小屋》、梭罗的《华尔腾》、巴尔扎克的《农民》、司汤达的《红与黑》《巴马修道院》等。
另两套丛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丛书》按规定应由中央的国家出版社出版,《外国古典文艺理论丛书》也已在北京找了老专家翻译,所以仍由北京单独承担出版任务。
蒯斯曛、包文棣和孙家晋都成为“丛书”的编委会委员。
编委会每年要开一两次会,会上能接触国内第一流的外国文学专家学者,扩大了译者队伍。
更重要的是,这意味着上海也有资格出版一流作家的代表作了。
经协商,人民文学出版社同意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乔叟、狄更斯、勃朗特姐妹、赫尔岑、冈察洛夫、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司汤达、法郎士、高尔斯华绥、雪莱等的文集或多卷本选集。
上海出版的外国古典文学图书阵容初现。
“翻译机器”“三套丛书”的出版并不顺利。
1962年12月和1964年6月,毛泽东在两个批示中指责文艺界至今仍为“死人”统治着,最近几年“竟然跌到了修正主义的边缘”。
因此,翻译界开始大批修正主义。
出版社不敢再多出外国文学名著,“三套丛书”的出版也几乎陷入停滞。
孙家晋曾回忆那段时光:“多年来做外国文学翻译出版工作的人都有一种摇摇晃晃、惴惴然走钢丝的感觉。
”郭振宗记得,那时在出版社里,大家整天检查出书中有无错误,或者学习讨论文艺政策。
当时强调知识分子思想改造,郭振宗被下放宝山农村“劳动锻炼”两年,回出版社后经常下工厂劳动,到书店站柜台,1964年又作为“四清”工作队员到奉贤、川沙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没等运动结束,“文革”又爆发了。
“我14年青春就在这无休无止的劳动和运动中消耗殆尽,一事无成,连一本小册子也没轮到翻译。
但即使没有参加劳动和运动,在出版社也不会有事做。
”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1964年,根据北京的意见,上海文艺出版社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改称“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分社”,蒯斯曛任社长兼总编辑,包文棣和孙家晋任副总编辑。
总社还给了蒯斯曛总社副社长头衔,以便京沪一体。
“文革”爆发后,《外国古典文学名著丛书》的出版彻底中止。
1966年夏,上海发生了大规模的焚书,很多翻译界老人亲手烧掉了自己的大量译稿。
人文社上海分社外国文学编辑室编辑王科一因翻译《十日谈》等名著被批斗,当天深夜,他在家中厨房开煤气自杀。
上海所有出版社都停止了工作。
人文社上海分社除留用少数人员负责印制毛泽东著作和领袖像外,其余人员全部到上海奉贤的五七干校接受“斗批改”,被编入“五连”。
1971年,周恩来在北京主持了全国出版工作会议,出版工作开始恢复。
同年秋,上海人民出版社成立,原来的各出版社均作为该社的一个编辑室,逐步恢复出书,人文社上海分社也在其中。
7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打开国门,中央向北京和上海下达任务,要求翻译出版一批外国历史地理题材的译作。
其中,非洲史由上海承担。
因此,五七干校以人文社上海分社外国文学编辑室为骨干,调来原人民、教育、少儿等出版社的几位外文编辑,成立“上海市新闻出版系统五七干校翻译连”,由近30人组成。
工宣队和军宣队管得很严,大家日以继夜地翻译、互校,半夜三更才睡觉。
干校腾出了一间女浴室,作为他们的“办公室”。
大家围坐在潮湿阴暗的房间里,穿着干农活的脏衣服埋头苦译,有的人还带着一身的猪粪味。
很长一段时间后,搬到干校刚建起来的小礼堂,条件才稍有好转,翻译连在礼堂也有了自己的宿舍。
翻译的方式是几人一组,将一本书拆开,分头看原文,然后按次序讲自己那部分?热荩?了解整本书概况,统一人名地名后,开始分头翻译,最后由草婴负责统稿。
用这样的方式,翻译连翻译出了20多种“苏修”当代文学作品,也即“白皮书”或“灰皮书”。
郭振宗说,这些“苏修”小说和周恩来布置的任务没有关系,是上海方面的写作组塞进来的“私货”。
这段紧张的“流水线”翻译时光,很多亲历者都不愿多提起。
因为奉命翻译的并非出于自己的兴趣,也不是重要的经典作品,有人说自己不过是个“翻译机器”。
1972年9月,翻译连的人员陆续从干校调回上海,翻译连改称“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译室”,继续当“翻译机器”,翻译了一大批外国历史、地理、政治和名人传记方面的著作。
编译室由工宣队掌管,氛围沉闷而压抑。
当时的负责人说:“替无产阶级当翻译机器有什么不好?依我说,好得很嘛!”“四人帮”垮台后,此人自杀了。
草婴曾回忆,工作很繁重,精神上觉得耻辱,宁愿回去种菜。
“我的心愿是翻译托尔斯泰的所有作品,而不是翻译斯大林主义者的小说。
”从“翻译爆炸”到门庭冷落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1月1日,在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译室的基础上,成立了以翻译介绍外国文学、社会科学和出版外语教材为主的专业出版社,称上海译文出版社,孙家晋担任社长,郭振宗任外国文学编辑室的编辑。
这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三套丛书”首次工作组扩大会议,会上传达了中宣部的指示,“三套丛书”正式恢复出版。
“文革”前的编委会成员,除去病逝和健康条件不允许者,一律留任,只进新人,不退老人。
上海还特聘巴金担任编委。
社科院外文所所长叶水夫主持工作组工作,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孙绳武、上海译文出版社总编辑包文棣是工作组最核心的三个人。
丛书的名字略有改变,“古典”二字被拿掉了,改为《外国文学名著丛书》和《外国文艺理论丛书》。
几经讨论,《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的下限恢复到1958年定下的十月革命或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
丛书原定选题120种,这时扩充为200种。
《外国文艺理论丛书》也扩大为50种。
“别(别林斯基)、车(车尔尼雪夫斯基)、杜(杜勃罗留波夫)”等著作的翻译出版任务本来由人民文学出版负责,后来转给了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