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一些概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研究中的批判学派(北京大学2002)

严格来说,传播学的批判学派并不是一个学派,而是对欧美等国持不同过于美国经验主义研究立场、坚持以批判的观点和方法进行的研究的总称,是不同观点、不同方法的集合体。所谓传播学的批判学派,实际上囊括了西方各种涉及传播问题的具有批判倾向的理论研究,它涉及哲学、社会学、语言学、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等各个层面的社会科学研究。与经验学派在现存制度内部寻找解决社会问题对策的立场相比,批判学派是把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作为需要变革的对象,主张用一种批判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传播问题。批判学派对现存制度持一种否定和批判的态度,把传播理论和社会理论结合在一起,考察与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相关的宏观问题。在方法上,批判学派以思辨方法为主,对定量的实证方法大多持批评的立场。传播学的批判研究的代表性流派有法兰克福学派、文化研究学派、传播政治经济学、女性主义的传播研究、结构主义符号学的传播研究等。

精神交往(南开大学2006)

是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精神交往理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传播观。这种唯物主义的精神交往观对于指导传播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一理论中阐述了他们关于各种精神交往形式(舆论、宗教、文艺、宣传、新闻等)和各种交往媒介(语言、文字、报刊等)的基本观点。他们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到交往的社会作用:交往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一种社会凝聚力,它本身是一个民族独立存在的粘合剂;不同社会形态之间的交流,缩短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增强了社会的活力,从而产生了变革的需要;交往一旦展开,就会冲破阻力,最终发展成为世界性的交往,使各个民族的交往日益同步化。

刻板印象(stereotype)(中国传媒大学2004,中国社会科学院2004)

李普曼在他的代表作《舆论》中提出的概念,又称刻板成见,这个概念是指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这种观念或印象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刻板印象可以为人们判断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个人有个人的刻板印象,一个社会也有其社会成员广泛接受的通行的刻板印象,因此,它也是社会控制的一种手段。

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

1 h# i0 M) R5 W: F9 S

拟态环境是指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是传播媒介通过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活动来形成的。拟态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再现,只是一种“象征性的环境”。拟态环境是李普曼关于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与效果的一个重要概念。李普曼认为,人必须根据对环境的认识和判断来调节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在现代,由于社会变得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现代人不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事物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对超出自己的经验范围以外的食物,人们只能通过大众媒介去了解。因此,人的认识和判断(头脑中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已不再是对客观环境的反映,而成了对传媒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映。拟态环境概念不仅指出了大众传播媒介的巨大社会影响,而且揭示了现代环境的双重性。

Men,Messages,and Media:a Look at Human Communication(北京大学)

8 C6 D& ^0 [4 T" Q) N xMen,Messages,and Media:a Look at Human Communication是传播学之父——威尔伯.施拉姆的代表性著作。该书对人类传播的各个方面作了系统的一般性梳理和介绍,是传播学的奠基作之一,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该书中文版译名为《传播学概论》,后成为将传播学引入中国的主要著作之一。

基本群体(primary group)和参考群体(reference group)(清华大学04,北京师范大学06,中国传媒大学07)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库利提出的两个关于人的社会化问题的概念。基本群体也叫初级群体、首属群体,是社会群体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是个人参加社会活动的基础群体,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如家庭、邻里、朋友、亲属等。

参考群体是指任何会显著的影响他人行为的个人或群体。参考群体并非某一些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但它却被某一些成员用作其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参考群体的价值观、态度、行为与规范对其他人的评价、行为与期望有关。一般是与所属群体类似的群体,但有时也会不同。根据成员的不同参照需要,会形成不同的参照群体。参考群体可能是个人,例如名人、运动员、政治领袖,或是具相似性的个人的集合,如乐团、政党与球队等。

(参照群体:个人未必置身于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

群体动力论:

群体动力论主要研究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特别关注群体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制约的影响。从研究中可以得出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是如此紧密,以至于群体的规范可以直接制约的影响个人的行为。群体动力论由卢因最早,对美国传播学的建立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也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层面和方法。

军医署长报告

初级群体/首属群体

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学者库利提出,指个人日常所处的基本群体(父母、伙伴、邻居等),通常保持着面识关系,拥有共同的目标或价值,并且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稳定性。库利认为,初级群体是社会化的基础。

次级群体

与初级群体相对的概念,如学校、职业群体、社团等,使人们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组建的群体,一般比初级群体的规模大,而且有一定的组织性。

小群体small group

在现代社会尤其是企业组织中形成的一种新的分工和组织的模式,非正式的领导,与传统企业的科层制相比,是一种更为散漫的群体关系。

人内传播(intra-personalcommunication)(南开大学2006)

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人内传播具有以下特点:①作为一个个体系统,它的输入源是外部环境,输出的对象也是外部环境,这里的环境既包括自然的,也包括社会的;②它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③它是对外部世界积极能动的反映;④它是其他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任何一种其他类型的传播,如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等,都必然伴随着人内传播的环节,而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结果也必然会对其他类型的传播产生重要的影响。

内省式思考(reflective thinking)

是指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根据G.H.米德的研究,内省式思考并不是在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发生的。只有在一个人遇到困难、障碍等新的问题状况,既有的行为方式是否适用难以做出判断之际,才会活跃起来。。内省式思考的过程并不是封闭的,而是一个社会过程,其原因在于:(1)内省式思考与周围的社会环境、与周围的他人有着密切的联系。(2)内省式思考是一个将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的、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

内省式思考的这些特点同时也是人内传播的特点。它充分说明,人内传播并不是孤立、封闭和绝对的“主观精神”的活动,而是一个与人的社会实践相联系的活动,人内传播在本质上是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的反映;与此同时,这种反映又不是对社会关系或实践的消极、简单的“复制”,而是一种具有独自的特殊规律的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人内传播反过来会对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人内传播也是一种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主我与客我理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芝加哥学派学者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是最早从传播角度对人的自我意识及其形成过程进行研究的理论。米德认为:自我可以分解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是作为意愿和行为的主体的“主我”(I),它通过个人对事物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Me),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人的自我意识就是在这种“主我”和“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而互动的介质是信息,用米德的话说即“有意义的象征符”。人的思维、内省活动就是一个“主我”和“客我”之间双向互动的传播过程。这种由自我传播所形成的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体现了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双向性和互动性。这种理论说明,人内传播不但具有鲜明的社会性,而且具有明确的互动机制。

自我互动理论(self interac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