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三章认知发展与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认知发展与教育
3.1 心理发展概述
一、什么是个体发展
个体发展是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连续的系统性的变化,包括生物、认知、社会情感的变化。儿童青少年发展包括生理成长与心理发展。
生理成长包括大脑的发育、身高和体重的增强、生理机能的改变等。
心理发展包括认知与语言的发展、人格社会性发展等。
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语言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学会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并达到比较高的水平;人格与社会性的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性格包括道德品质、自我意识、社会行为的成长与转变。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连续性和阶段性:量变与质变
方向性和顺序性:遗传确定的先后顺序
不平衡性:不同机能系统发展起始时间等方面不同
普遍性和差异性
三、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生理成熟对于心理发展的影响
遗传与生理成熟是发展生物学前提和基础。遗传基因为儿童身心发展提供一个基本的序列图谱。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儿童的心理发展才有了可能,遗传确定了发展上的基本时间进程。
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的大脑,人类大脑有1000 至2000 亿个神经元(神经细胞),它们之间构成了复杂的联系——突触联系。在个体发展的历程中,大脑的发育成熟是制约发展水平和方向的重要前提。
(二)环境与教育对于心理发展的影响
遗传与成熟是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环境与教育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遗传具有稳定性,发展的可塑性和发展的空间是由环境与教育提供的,发展的水平与内容完全是环境与教育作用的结果。
布朗分布伦纳(1979)提出了发展的生态系统理论,分析了环境与教育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认为发展是人与环境的复合函数,环境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共同影响发展,注重在一系列环境系统及其关系中考察个体的发展
变化过程。
布朗分布伦纳归纳出 5 个生态系统,分别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时序系统。
微观系统:是个体最直接接触到的环境,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同伴、玩耍地等。
中间系统:是在微观系统之间、微观系统和外层系统之间的联系系统,如家庭、学校和同伴群体之间的联系。
外层系统:是指那些个体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对个人有影响的环境,如父母的工作环境、邻居、传媒、社会福利制度等。
宏观系统:社会中的伦理、道德、价值观等,即个体所处的文化、亚文化和社会阶层背景。
时序系统:是个体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
(三)影响心理发展各因素的辩证关系
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从静态分析的角度而言,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前者包括遗传素质、机能、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身心发展水平、主观能动性;后者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从动态综合的角度而言,主体自身的活动是影响并直接实现身心发展的综合性、根本性因素,或者说,活动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现实性因素”。内外因的矛盾构成了心理发展的动力。
遗传与环境因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单纯由遗传决定或由环境决定的心理发展几乎是不存在的。环境对于某种心理特性或行为的发生发展所起的作用,往往有赖于这种特性或行为的遗传基础。由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内部条件(如遗传基础、成熟水平等)不同,环境的效应也就不同。同样,遗传作用的大小也依赖于环境变量。
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相互作用可以理解为发展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个体的生物遗传因素规定了发展的潜在可能范围,环境教育条件则确定了发展的现实水平。
四、理解心理发展对于教师的重要意义
教育教学要依据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进行。要“循序渐进”不要“拔苗助长”。
1.依据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教学要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学
生的特点,提出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也要作好各个阶段教育教学工作的衔接。
2.依据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即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速度和成熟水平是不相同的,有些方面在较早阶段就能达到较高水平,有些方面则要成熟得晚些等等,教育教学要适应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各个方面的成熟期和关键期,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教学,取得最佳效果。
3、依据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教育教学既要看到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稳定性,把它作为施教的出发点和依据;同时又要看到可变性,尽量创造良好的社会和教育条件,充分挖掘潜力,使之更快更好地发展。
4、依据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教育教学中应该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第二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J.Piaget)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是20 世纪最有影响的发展心理学家之一,皮亚杰一生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他将儿童看做一个主动活动的有机体,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依赖于其与周围世界的互动及对环境的主动操作。
一、认知发展的动力与过程
认知发展是一个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循环往复,逐渐发展的过程。因此,要理解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就需要理解他提出的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的概念。
1、图式(schema):
皮亚杰用这一概念来表示一种认知结构或者心理结构,是指支配儿童行动
的心理模式,儿童通过这种认知结构感性地适应并组织他们周围的环境。
2、同化(assimilation)
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本质是适应(adaptation),是通过同化与顺应的过程调
整图式以对环境做出反应。
同化就是把新感知的材料或经验纳入到已有图式中从而理解新事物的过程。
3、顺应(accommodation):
改变已有图式来理解新经验的过程。
4、平衡(equilibration):
是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平衡,代表了同化与顺应之间的不断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