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民间组织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行会随着早期的现代化进程,在西方商会发 展的影响下,出现了行业性、区域性、全国性各个层面的整合。
四、文化团体--诗文社与讲学会
青海 湖
一:慈善团体
3、 到了以空前绝后的高福利著称的宋代, “义庄”的出现成了慈善组织发展史上第二件具有里 程碑意义的事件。“义庄”是一种家族事业, 在宋仁宗皇佑二年( 公元1050 年) 由著名政治家、 文学家范仲淹创立, 其主要作用是救济族中贫困无告之人, 为本族贫寒子弟设立义学, 对于遇到天 灾人祸或者婚丧嫁娶等大事的人实施临时救助。其后范氏“义庄”受到了其他家族的认可和效仿 “义庄”的出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宗族观念的现实影响, 也表达了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 。 4、。慈善组织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飞跃发生于明末清初。“明末民间慈善组织之中以同善会最突出 ”, 最早出现的同善会, 大概是杨东明于万历十八年(1590 年) 在河南虞城建立的。[4]同善会( 筹 募善款和其他救助) 、会馆( 救济同乡) 、清节堂( 救助贞女孀妇) 、掩骼会( 救助贫民丧葬) 、族 田义庄( 救助族人) , 这些都是当时民间慈善组织发展的硕果。[5]明末清初出现的民间慈善组织, 最靠近现代意义上的“慈善”。至此, 中国古代慈善组织的发育达到了最高点
一:慈善团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合会的基本运作方式: 大致如下:即由一位需要金融或财物支持的人(会首)邀请若干人参加作为会员,约 定每期应为给付之金钱或财物(如稻谷、白米之类),集成一笔会金首先给付于会首,嗣后 即以约定之方法(预定、抽签、投标等)先后给付于各会员,直至全部会员均得到给付后才 结束。
二、互助团体--合会
合会兴起的必要性原因: 1、社仓、义仓流于形式。2、平民贷款机构的不完备。3、高利贷的 过分盘剥。4、民间储蓄机构的不发达。5、遇到自然灾害或婚丧大事 普通平民无法独立承担等。 合会的意义: 合会的兴起,其本意是以一种互助精神的倡扬,来共同解决如婚丧大 事等自力不能的事情,并协力帮助平民解付官府赋税的征收。从某种 意义上说,它体现了中国民间的一种互助精神,并从根本上改变了农 民分散的势孤力单的局面,使平民组织成为一个互助的利益相关体, 共同抵御天灾人祸。同时,合会的出现,养成了一种乡里互助之风, 善风由此大炽,进而通过在社庙的会饮以及宗族家族内的集资义祭, 给乡里社会蒙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
一:慈善团体
三.工商团体——行会、会馆、商会
中国的工商行会制度,是在自周至隋千余市场管理制度基础上形 成的,至唐初始见于历史文献记载,至今已有1 300多年的历史。 从秦到明前后几个朝代中,商业都市棋布栉比,商品货币较为发 达,管理商业的机构先后出现贸易活动普遍活跃,外商来华者不绝如缕。 在六世纪末叶起的隋、唐、宋朝的市肆中出现了“行”,行业组织为首 者有“行头”、“行首”、“行老”之称。但在明代之前,我国商人的 活动大多是单个分散的,没有出现具有较为固定联系的商人群体,即有 “商”而无“帮”。明代中业后具有龙头作用的行业在一些地区逐渐兴 起,传统“抑商”政策的削弱,商人地位的提高,人们从商意识的转变, 其必然的结果之一就是在全国各地出现了不少商人团体——商帮。这些 商帮作为中国行业组织的雏形,一直维持到清朝。在清朝康乾盛世后, 各地出现了许多手工业行业组织。同时,商业行会、或称“公所”等应 运而生。
2010级行政管理班 组员:陈庚生,刘志远,陈虎,乔文斌,孟德刚
中国社会中的结社活动和各种互助行为、慈善相关组织有着 悠久的历史。这些组织被称为“民间”结社。 中国自古就存在着民间自发的结社组织活动,它们通常被 称为“社”或“会”。从先秦到20世纪初的清朝末年,在长达2 000多年的漫长历史中,中国社会的几乎各个主要领域里都有民 间结社不断涌现。 通常,结社是指人们出于共同的目的,按照一定的章程, 组织起来开展活动而结成的社会团体。但是,结社的“社”字, 并不一定指“团体”。从“社”字辞源上来看,它至少应当包括 祈愿、祭祀、聚集、集会、团体五种含义。 总之,“结社”的意思,可以理解为人们以一定的组织形式,开 展特定的活动。在观察中国历史上的结社现象时,需要特别注意 “活动”与“组织”这两个方面。前者侧重于其活动的领域、地 区、时代、影响等,而后者则侧重于其名称、规模、构成、功能 等。 By Laura
三.工商团体——行会、会馆、商会
唐初,依靠政府行为建立行会制度,主旨在于通过诸“行”行首贯 彻法令,协助官府向业户征收赋税、科买、定价等。中国行会制度的这 一传统,一直延续到明末清初。也就是说,中国行会从其形成一开始, 便兼有协办和代行政府某些行业监督职能的性质。 直至明清以来,中国行会制度才开始增加或逐渐突出了协调内外竞 争、维护会员利益的互助功能。
中国古代民间组织类型:
一、慈善团体——善会和善堂 二、互助团体——合会 三、工商团体——行会、会馆、商会 四、文化团体——诗文社与讲学会 五、政治团体——朋党 六、宗教团体——会党
一:慈善团体
中国古代慈善组织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在古代中国, 救助所依靠的主要力量始终是国 家。在这样的前提下, 古代慈善组织从萌芽到成型大概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 宗教组织发展 阶段、家族事业发展阶段和民间组织发展阶段。 1、早在原始社会, 原始人就“自然地养成了在氏族内所有成员一视同仁、绝对平均的狭 隘的平等思想。” 这种互助启蒙了最初的慈善救助。 2、春秋战国时期, “善人”大多以个人为主体, 以赈济为手段, 在路上设食物救济饥民。 这些早期救助, 属于临时行为, 并未形成一种长效机制。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魏晋南北朝时 期佛教的传入。佛教对于古代慈善组织的发展起到了非同一般的作用, 它促使慈善行为由自 发变自觉, 摆脱了应急性、个人性的特点, 第一次拥有了清晰的文化理念。佛教创立了许多 延续至今的重要的慈善理念, 如悲田、福田思想。以这些思想为指导所产生的广泛存在于佛 教寺院中的慈善组织成为了当时最有代表性的慈善组织。
慈善团体
二、互助团体--合会
由来:合会是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互助型的经济合作制度,或为以救济会员为目的的民间
金融组织,或为通过合作共同负担地方事务的团体。 中国人素重伦理,“朋友有通财之谊”,“缓急相济”,“有无相通”,历来是宗 族亲友间往来的一条道德准则,是符合“义”的。此种“通财”,最简单的是发生在两人 之间,即所谓的借贷或无偿的周济、赠送;倘若聚集多人,互相济恤,有相当的约束规则, 就构成了“合会。 ①据说是江南一带通行的名称,吴方言中,“合,有“邀”、“约”的意思,所以名之为 “合会,,,应是从集会的角度而言。 ②但是,对于合会的称谓,各省不一。王宗培就曾提到:“江南通行之合会,俗称日蟠 桃„„各省名称,亦因地而异。如集会、邀会、聚会、请会(山东)、打会(安徽)、纠会(浙 东)、约会(湖北)、做会(粤省)、赊会(云南)等皆是也„„” ③当然,这仅仅是用词不同而已,其本质仍然是相同的,王宗培将它们统称为合会
四、文化团体--诗文社与讲学会
青海 湖
一:慈善团体
3、 到了以空前绝后的高福利著称的宋代, “义庄”的出现成了慈善组织发展史上第二件具有里 程碑意义的事件。“义庄”是一种家族事业, 在宋仁宗皇佑二年( 公元1050 年) 由著名政治家、 文学家范仲淹创立, 其主要作用是救济族中贫困无告之人, 为本族贫寒子弟设立义学, 对于遇到天 灾人祸或者婚丧嫁娶等大事的人实施临时救助。其后范氏“义庄”受到了其他家族的认可和效仿 “义庄”的出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宗族观念的现实影响, 也表达了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 。 4、。慈善组织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飞跃发生于明末清初。“明末民间慈善组织之中以同善会最突出 ”, 最早出现的同善会, 大概是杨东明于万历十八年(1590 年) 在河南虞城建立的。[4]同善会( 筹 募善款和其他救助) 、会馆( 救济同乡) 、清节堂( 救助贞女孀妇) 、掩骼会( 救助贫民丧葬) 、族 田义庄( 救助族人) , 这些都是当时民间慈善组织发展的硕果。[5]明末清初出现的民间慈善组织, 最靠近现代意义上的“慈善”。至此, 中国古代慈善组织的发育达到了最高点
一:慈善团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合会的基本运作方式: 大致如下:即由一位需要金融或财物支持的人(会首)邀请若干人参加作为会员,约 定每期应为给付之金钱或财物(如稻谷、白米之类),集成一笔会金首先给付于会首,嗣后 即以约定之方法(预定、抽签、投标等)先后给付于各会员,直至全部会员均得到给付后才 结束。
二、互助团体--合会
合会兴起的必要性原因: 1、社仓、义仓流于形式。2、平民贷款机构的不完备。3、高利贷的 过分盘剥。4、民间储蓄机构的不发达。5、遇到自然灾害或婚丧大事 普通平民无法独立承担等。 合会的意义: 合会的兴起,其本意是以一种互助精神的倡扬,来共同解决如婚丧大 事等自力不能的事情,并协力帮助平民解付官府赋税的征收。从某种 意义上说,它体现了中国民间的一种互助精神,并从根本上改变了农 民分散的势孤力单的局面,使平民组织成为一个互助的利益相关体, 共同抵御天灾人祸。同时,合会的出现,养成了一种乡里互助之风, 善风由此大炽,进而通过在社庙的会饮以及宗族家族内的集资义祭, 给乡里社会蒙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
一:慈善团体
三.工商团体——行会、会馆、商会
中国的工商行会制度,是在自周至隋千余市场管理制度基础上形 成的,至唐初始见于历史文献记载,至今已有1 300多年的历史。 从秦到明前后几个朝代中,商业都市棋布栉比,商品货币较为发 达,管理商业的机构先后出现贸易活动普遍活跃,外商来华者不绝如缕。 在六世纪末叶起的隋、唐、宋朝的市肆中出现了“行”,行业组织为首 者有“行头”、“行首”、“行老”之称。但在明代之前,我国商人的 活动大多是单个分散的,没有出现具有较为固定联系的商人群体,即有 “商”而无“帮”。明代中业后具有龙头作用的行业在一些地区逐渐兴 起,传统“抑商”政策的削弱,商人地位的提高,人们从商意识的转变, 其必然的结果之一就是在全国各地出现了不少商人团体——商帮。这些 商帮作为中国行业组织的雏形,一直维持到清朝。在清朝康乾盛世后, 各地出现了许多手工业行业组织。同时,商业行会、或称“公所”等应 运而生。
2010级行政管理班 组员:陈庚生,刘志远,陈虎,乔文斌,孟德刚
中国社会中的结社活动和各种互助行为、慈善相关组织有着 悠久的历史。这些组织被称为“民间”结社。 中国自古就存在着民间自发的结社组织活动,它们通常被 称为“社”或“会”。从先秦到20世纪初的清朝末年,在长达2 000多年的漫长历史中,中国社会的几乎各个主要领域里都有民 间结社不断涌现。 通常,结社是指人们出于共同的目的,按照一定的章程, 组织起来开展活动而结成的社会团体。但是,结社的“社”字, 并不一定指“团体”。从“社”字辞源上来看,它至少应当包括 祈愿、祭祀、聚集、集会、团体五种含义。 总之,“结社”的意思,可以理解为人们以一定的组织形式,开 展特定的活动。在观察中国历史上的结社现象时,需要特别注意 “活动”与“组织”这两个方面。前者侧重于其活动的领域、地 区、时代、影响等,而后者则侧重于其名称、规模、构成、功能 等。 By Laura
三.工商团体——行会、会馆、商会
唐初,依靠政府行为建立行会制度,主旨在于通过诸“行”行首贯 彻法令,协助官府向业户征收赋税、科买、定价等。中国行会制度的这 一传统,一直延续到明末清初。也就是说,中国行会从其形成一开始, 便兼有协办和代行政府某些行业监督职能的性质。 直至明清以来,中国行会制度才开始增加或逐渐突出了协调内外竞 争、维护会员利益的互助功能。
中国古代民间组织类型:
一、慈善团体——善会和善堂 二、互助团体——合会 三、工商团体——行会、会馆、商会 四、文化团体——诗文社与讲学会 五、政治团体——朋党 六、宗教团体——会党
一:慈善团体
中国古代慈善组织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在古代中国, 救助所依靠的主要力量始终是国 家。在这样的前提下, 古代慈善组织从萌芽到成型大概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 宗教组织发展 阶段、家族事业发展阶段和民间组织发展阶段。 1、早在原始社会, 原始人就“自然地养成了在氏族内所有成员一视同仁、绝对平均的狭 隘的平等思想。” 这种互助启蒙了最初的慈善救助。 2、春秋战国时期, “善人”大多以个人为主体, 以赈济为手段, 在路上设食物救济饥民。 这些早期救助, 属于临时行为, 并未形成一种长效机制。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魏晋南北朝时 期佛教的传入。佛教对于古代慈善组织的发展起到了非同一般的作用, 它促使慈善行为由自 发变自觉, 摆脱了应急性、个人性的特点, 第一次拥有了清晰的文化理念。佛教创立了许多 延续至今的重要的慈善理念, 如悲田、福田思想。以这些思想为指导所产生的广泛存在于佛 教寺院中的慈善组织成为了当时最有代表性的慈善组织。
慈善团体
二、互助团体--合会
由来:合会是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互助型的经济合作制度,或为以救济会员为目的的民间
金融组织,或为通过合作共同负担地方事务的团体。 中国人素重伦理,“朋友有通财之谊”,“缓急相济”,“有无相通”,历来是宗 族亲友间往来的一条道德准则,是符合“义”的。此种“通财”,最简单的是发生在两人 之间,即所谓的借贷或无偿的周济、赠送;倘若聚集多人,互相济恤,有相当的约束规则, 就构成了“合会。 ①据说是江南一带通行的名称,吴方言中,“合,有“邀”、“约”的意思,所以名之为 “合会,,,应是从集会的角度而言。 ②但是,对于合会的称谓,各省不一。王宗培就曾提到:“江南通行之合会,俗称日蟠 桃„„各省名称,亦因地而异。如集会、邀会、聚会、请会(山东)、打会(安徽)、纠会(浙 东)、约会(湖北)、做会(粤省)、赊会(云南)等皆是也„„” ③当然,这仅仅是用词不同而已,其本质仍然是相同的,王宗培将它们统称为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