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名词解释
中医名词解释
![中医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ad54ba4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3b.png)
中医名词解释中医,又称“中医药”,是指中国传统医学,它是数千年来中国人从积累和发展中形成的一套独特,完整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源于上古的传统文化,其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程度。
今天,它仍然占领着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地位,成为中国人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方式。
中医理论发展主要源于《黄帝内经》,它记载了中医学各个领域的理论,包括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机体,任何疾病都是由一系列的因素导致的,那么治疗时应该采取全面、系统的措施,以达到根治疾病的目的。
中医学中的名词很多,以下是这些术语的基本解释:1、辩证(Diagnosis):辩证指的是中医用来诊断病情的方法,它着重于运用综合性分析把病因和病症综合起来,以了解病人情况,找出其中病理变化。
辩证是中医学的基础内容,是诊断疾病和决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2、治则(Therapy):治则是把辩证的结果运用在疾病的治疗中的一种方法,它的宗旨是综合考虑病人的特点及其环境因素,把药物、按摩、针灸、拔罐、食疗、气功、饮食调养等综合起来,根据病情推出治疗方案。
3、四诊(Diagnostic Methods):是指诊脉、舌诊、叩诊、问诊等检查手段,在诊断病情时结合使用,检查人体生理状况及体内病变趋势,诊断患者疾病。
4、养生(Health Care):保持健康不仅仅是治疗疾病,还应该从保健养生的角度着手,以调节内分泌,强化体质及免疫力,增强机体调节性及平衡能力,延缓衰老,延长寿命,促进健康。
5、六经(The six meridians):指的是人体的六大经络:肝经、心经、脾经、肺经、肾经、胆经,这六条经络连接着人体的各个器官,其中包括血液循环。
6、气、血(Qi and Blood):中医认为气血是人体健康与疾病发生有关的关键因素,气主生命活动,血主滋阴润养。
医生会根据患者气血的状况,来诊断病情及拟定集成性治疗策略。
上述就是中医中经常使用的一些名词的解释,有了这些基础知识,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文化,学习恰当的治疗方法,更好的保护自身健康,实现健康人生。
中医的概念名词解释是
![中医的概念名词解释是](https://img.taocdn.com/s3/m/66611ee8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80.png)
中医的概念名词解释是中医,指的是中国传统医学,也被称为中医学。
它是中国悠久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一直广泛应用于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
中医的核心理念是“阴阳五行”,这是一种对生命现象的基本观点。
阴阳是世界上最基本的两个对立面,如太阳和月亮、黑暗和光明、寒冷和炎热等。
阴阳的不断变化相互作用形成了各种事物的存在和运行。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这五个元素。
每个元素都代表了一种能量和属性,并与人体的五脏(肝、心、脾、肺、肾)相对应。
阴阳和五行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人体内外的相互联系和平衡。
中医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气”,即生命力或能量。
中医认为,患病的根本原因是人体的气机失调或阻塞。
通过调整气的流动,可以恢复身体的健康。
中医通过使用草药、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来调理气机,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世界观和诊断方法也与西方医学有所不同。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和系统之间相互联系和影响。
因此,中医在治疗疾病时,通常会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情绪状态、环境因素等多个方面。
中医诊断主要依靠望、闻、问、切四诊法。
其中,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表、舌头和脉搏等来判断疾病的状况。
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和腹部听诊等来获取病情信息。
问诊则是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他们的症状、生活习惯和疾病史等来作出诊断。
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体内的气血状况。
中医的药物治疗主要依靠中草药。
中药是由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天然材料制成的药物。
根据中医理论,中药可以调整体内的阴阳和气血,从而恢复健康。
与西药相比,中药多用于缓解症状和调理身体,治疗的过程相对缓慢但较为温和。
除了草药,中医还使用针灸、拔罐、按摩等其他治疗方法。
针灸是一种通过插入特定穴位来调节气血的疗法。
拔罐则是通过使用特制的罐子,在皮肤表面产生负压,促进血液循环和气机的畅通。
按摩则是通过运用手法,刺激身体各部位以达到调理作用。
尽管中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但它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争议。
中医常用名词解释
![中医常用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b7e1ae9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35.png)
中医重要【1 】名词说明1.整体不雅念:机体自身整体性与外部情况的同一性称为整体不雅念.2.辨证论治:依据病史.四诊所收集到的材料,经由过程比较.剖析辨清病因.性质.病位以及正邪之间的关系,依据辨证的成果,肯定响应的治疗原则和办法的这种熟悉和诊断疾病的根本办法.3. 辩证施护:是按照辨证论治的原则去护理病人,称之为辩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根本特色之一.4. 同病异护:对同一疾病,依据其病程各个时代所表示出的不合的证候赐与不合的护理,称之为同病异护.5. 异病同护:对不合的病,因为其病机雷同而消失了雷同的证候,则采纳同一种护理办法,称之为异病同护.6.证:又称证候,它既不是症状,也不是病名,而是中医学特有的诊断学概念,是疾病进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归纳综合.症:是指疾病的具体单个临床表示.病:是指有特定病因.成长情势.病机.成长纪律和转归的一种完全进程.7.阴阳:对天然界互相接洽关系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峙两边属性的归纳综合,既可以代表两个互相对峙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消失的互相对峙的两个面.8.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资的活动变更;或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资为基赋性质标记形象物为一切事物供给辨认尺度.9. 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资的特征及其“相生”“相克”的纪律来熟悉世界.说明世界和寻找宇宙纪律的一种世界不雅和办法论.10.相生: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感化. 11.相克: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发展和功效具有制约的感化. 12.制化:互相制约.生化的意思,是把相生.相克接洽起来说的. 13.乘侮:五行中的生抑制化遭到损坏后消失不正常相克现象.相乘:乘虚侵袭,指一行对另一行的过度抑制;相侮:恃强凌弱,指一行对另一行的反克.14.精气:构成宇宙万物的根本物资,宇宙万物的生计或灭亡来自于精气的离合.15.精气学说:研讨精气及其离合.活动以及宇宙万物发展灭亡的客不雅纪律的学说.16.气化:泛指气感化下的一切物资形态的变更.17.藏象:藏指藏于体内的脏腑,象指显于外的心理功效和病理现象.脏藏于内,象显于外,故称藏象.18.藏象学说:指经由过程对人体外部心理.病理现象的不雅察,来寻找人体内部各脏腑组织的心理功效和病理变更及其互相关系.19.腑脏:是内脏的总称,由五脏.六腑.奇恒之腑构成.20. 神:(广义)机体的性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示;(狭义)人得精力.意识.思维活动等.五脏的重要功效:1.心主血脉:包含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全身的血依附心的推进在脉中运行,周流不息,轮回无故.推进血液运行的动力,重要靠心气.心主神:即心对人体的性命活动有主宰的感化.2.肺主气:包含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两方面.肺主一身之气,指肺有主持.调节全身之气的感化.肺主呼吸之气,指肺经由过程呼吸,进行着体表里气体交流,呼浊吸清,以包管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通调水道:指肺经由过程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渗出起着疏浚和调节的感化.肺朝百脉:指全身的血脉都汇聚于胸,经由过程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流,然后在心气和肺气的配合感化下输布到全身.肺主治节:治理调节,指肺经由过程有节律的呼吸活动,调节着全身之气的起落出入.3.脾主升清:性格的运化特色,以上升为主,性格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头子,经由过程心肺的感化化朝气血以养分全身.脾主统血:脾具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防止溢出脉外的功效. 4.肝主疏泄:指肝具有疏浚.调达.升发的特征,调畅人体全身气机的功效.5.胃主降浊:指胃气通降将食物残渣下输于小肠.大肠的功效. 26.天癸:促进人体发展.发育和生殖机能,保持妇女月经和胎孕所必须的物资,起源于男女之肾精,受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而逐渐充盈. 27.气:人体内不竭活动着的具有很强活气的精微物资,是构成人体和保持人体性命活动的最根本物资.28.津液: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含各脏腑组织器官内的液体及其正常渗出物.29. 经络:是人体运行.联络脏腑.沟通表里.贯串高低的通路,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30.经络学说:研讨人体经络体系的心理功效.病理变更及其与脏腑互相关系的学说.31.奇经八脉:“奇经”是十二经脉之外的特别通路,与十二正经不合,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相配,“别道奇行”;“八脉”为任脉.督脉.带脉.冲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故称“奇经八脉”. 32.一源三歧:八脉之中,督脉.任脉.冲三脉均起于胞中,同出会阴,称为.1.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致病身分.2.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更,是人体对外界客不雅事物不合情感的反响3.淤血:凡血液运行不畅,或血行受阻,滞留于经脉.组织之中,或体内存留的离经之血未能消失者4.三焦:上.中.下三焦的合称,既是体腔的划分概念,也是作为六腑之一的功效概念.5.亡阴:阴液在短时光内大量亡掉,脏腑功效忽然轻微衰竭,因而导致性命垂危的病理变更.33.诊法:是指中医收集临床材料,诊察疾病的根本办法,包含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简称四诊.四诊合参,互相接洽.互相填补.互相参合.①望诊:是大夫应用视觉不雅察病人的神情.神志.局部表示.舌象.渗出物和渗出物色与质的变更等来诊察病情的办法.其重要内容有:望神.望色.望形态.望头颈五官.望皮肤.望舌.望渗出物及渗出物.望小儿指纹等.②闻诊:是经由过程听声音和嗅气息来诊断疾病的办法.听声音是指诊察病人的说话.呼吸.咳嗽.呃逆.喛气等各类声响;嗅气息是指嗅病生齿吻.体气及渗出物的气息.③问诊:是大夫经由过程讯问病人或陪诊者以懂得病情.病史的一种诊察办法.④切诊:是指大夫应用指端的触觉,在病人机体的必定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以懂得病情的办法,包含脉诊和按诊两个部分.2.望神的重点是神情.眼神.气色等.个中眼神最为重要.按神的盛衰和病情的轻重一般可分为有神.少神.无神.假神.3.色分青赤黄白黑五种,简称为五色.依据病人面部五色变更进行诊察疾病的办法,成为五色诊或五色主病.主色:只由禀赋所致毕生不变的光彩.客色:指受季候气象.生涯和工作.情感及活动等不合身分影响所致气色的短暂性转变.善色:明润光泽而含蓄,暗示病情较轻,预后较佳.恶色:明亮枯槁而显露,暗示病情较重,预后欠佳.青赤黄白黑分离对应五脏:肝心脾肺肾.白色主虚证.寒证.掉血证;黄色主虚证.湿证;赤色主热证;青色主痛证.寒证.瘀血.惊风;黑色主肾虚证.水饮证.瘀血证.剧痛.寒证.4.丹毒:皮肤忽然鲜红成片,色如涂丹,边沿清晰,炽热肿胀者称之.黄疸:皮肤.面貌俱黄者,多为黄疸.斑:点大成片,平摊于皮下,摸之不碍手者谓斑.疹:点小如粟,凌驾皮肤,摸之碍手者为疹.5.望舌时,大夫应循舌尖.舌中.舌根,两旁次序不雅察,先看舌苔,后看舌质.6.望舌质重要不雅察舌质的色彩.形质和动态.望舌色.舌质.舌态正常人:淡红舌.薄白苔,干湿适中.淡白舌主虚证.寒证;红舌主热证;绛舌主病有外感和内伤之分;紫舌可分青紫.绛紫.淡紫,分离主瘀血.热证.寒证.7.小儿食指脉络分为风.气.命三关.指纹不雅察有以下内容: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不雅测轻重.8.寒热有如下表示情势:①恶寒发烧②但寒不热③但热不寒④寒热往来9.自汗:经常日间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罕有于气虚.阳虚证.盗汗:入睡后出汗,醒后则汗止,多见于阳虚内热者或气阴两虚者. 10.掉眠:经常不轻易入睡,或睡而易醒,不克不及再睡,甚至今夜不克不及眠者,称之掉眠.又称不寐,常伴随多梦.掉眠有虚实之分.11.但热不寒:①壮热:高热不退,多因里热炽盛②微热:稍微发烧,多见于某些内伤病和温热病后期③潮热:按时发烧或按时热甚.分型(日晡潮热—多位阳明腑实证;午后潮热—天黑加重,兼见五心烦热或骨蒸劳极者,多为阳虚;午后热甚—身热不扬者,可见于湿温病;身热夜甚—温热病热入营血.)。
200个中医名词解释大全
![200个中医名词解释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b55f0056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f4.png)
200个中医名词解释大全中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医学,本文将为大家介绍200个中医名词的解释,以便读者能够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术语。
一、基本概念类1. 中医:指的是中国传统医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医药治疗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继承。
2. 气: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体内部和外部形成的各种运动的能量。
3. 血:是人体内重要的物质之一,主要由心脏运行的血液维持。
4. 脉搏:是血液通过动脉流动和心脏收缩的结果,在中医诊断中有重要作用。
5. 经络: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指的是人体内部通过的一系列络脉,与穴位相连。
二、诊断治疗类1.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本方法,通过辨别病情和病因,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2. 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推测患者的病情。
3. 针灸: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
4. 草药: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通过使用植物的不同部位制成的药材来治疗疾病。
5. 推拿: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通过按摩和揉捏来调理人体的气血运行。
三、病症类1. 感冒:是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症状有鼻塞、流涕、咳嗽等。
2. 发热:是机体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一种非特异性防御反应,通常伴随着体温升高。
3. 咳嗽:是机体对呼吸道刺激的一种反应,分为干咳和有痰咳两种。
4. 头痛:是指头部疼痛的感觉,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血压升高、紧张等。
5. 腹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或水样,常伴有腹痛、腹胀等症状。
四、疗法类1. 草药疗法:是指通过使用中草药来治疗疾病的一种传统疗法。
2. 针灸疗法:是指通过使用针刺和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的一种疗法。
3. 推拿疗法:是指通过按摩和揉捏来调理人体的气血运行的一种疗法。
4. 食疗:是指通过改变饮食结构和食材的组合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中医学名词解释、及解答题
![中医学名词解释、及解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bcb4a5020912a21615792909.png)
1.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要素及其运动变化,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
2.阴阳:对自然界相互关联事物和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独立的两个方面的属性的概括。
3.辩证论治: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大方面。
是中医认是和治疗疾病的基本规范,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之一。
4.治病求本:寻求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的辨证论治原则。
5.正治:是逆其疾病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规治疗法则,又称“逆治”,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
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疾病的本质相一致的病症。
6.相乘: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
其次序与相克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7.相侮:指五行之间异常的反向克制。
其次序与相可、相乘相反,即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8.从治:即反治,顺其疾病的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
如“热因热用“,”寒因寒用“,“通因通用”等,适用于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病症。
9.藏象:藏于人体内的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10.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进行采收,加工,炮制,制剂,以利用于临床应用的药物。
11.相杀配伍:一种药物能够清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的配伍。
12.相反配伍:两种药物配伍应用后,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的配伍。
13.相畏配伍: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使其毒副作用减轻或消失的配伍。
14.六淫: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是反常的六气,属不正之气,故又称“六邪“。
15.八纲: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
16.虚证:指人体的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所表现的症候。
有先天不足和后天失养两个方面。
以后天失养为主。
17.实证:指邪气过剩,脏腑功能亢盛所变现出来的症候。
中医学名词解释(全)
![中医学名词解释(全)](https://img.taocdn.com/s3/m/28680413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32.png)
辨证:将四诊所收集来的资料.病症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和综合,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然后概括为*种性质证的过程病因:泛指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补法:以具有补养气、血、阴、阳等作用的药物,治疗各种虚证的方法补气药:凡具补气成效,以补气为主要作用,治疗气虚证的药物补血药:凡具补血成效,以补益血液为主要作用,治疗血虚证的药物补益药:凡具有补益成效,以补气血阴阳为主要作用,治疗各种虚证的药物潮热:按时发热,或按时热甚,发热盛衰起伏有定时,犹如潮汛的表现。
包括午后潮热、日晡潮热等单行:用一味药治疗疾病谓单行盗汗:睡时汗出,醒则汗止者,多属阴虚内热独语:喃喃自语,喋喋不休,逢人则止,属心气缺乏之虚证,或痰气郁结、清窍阻蔽所致夺血者无汗:是指治则而言。
由于血汗同源,对于已经失血的病人,其血耗津伤,汗源缺乏,不宜使用发汗以再耗其血的方法呃逆:气逆于上,自咽喉出,其声呃呃,不能自主,俗称"打呃〞恶寒:感觉怕冷,虽加衣覆被,采取保暖措施,身体发冷的感觉仍不能缓解的表现反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会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展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腐熟:是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变成食糜的意思肝脾不调证:指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以胸胁涨满窜痛、纳呆、腹痛肠鸣、便溏不爽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1.治则:即治疗疾病的总原则肝气郁滞:肝失疏泄所致,主要表现为胸胁胀痛,纳呆腹胀,精神抑郁,或月经不调等,治以疏肝理气肝肾同源:肝藏血,肾藏精。
由于精和血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关系,肾中精气充盈,则肝有所养,血有所充,故称~攻下药:味苦性寒,具有较强的清热泻火及泻下通便作用的药物称为攻下药,主要适用于热结便秘及炽热上炎之里实热证孤腑:是指三焦。
人体五脏六腑之中,惟三焦最大,无以匹配固崩止带药:凡具有固崩止带成效,以固崩止带为主要作用,治疗崩漏带下的药物称为固崩止带药归经:药物对*经或*几经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经作用较少,甚至无作用,这种对机体*局部的选择性作用称归经寒下:以具有泻热通便作用的药物,治疗里热积滞实证的方法寒因寒用: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治疗具有假寒病症的病证汗为心之液:由于汗为津液所化生,血与津液同出一源,而血又为心所主,故有"汗为心之液〞之说,又称"汗血同源〞化湿燥湿药:凡具化湿运脾成效,以化湿燥湿、强健脾胃为主要作用,治疗湿阻中焦的药物化痰止咳平喘:以具有祛痰平喘作用的药物,治疗咳嗽、哮喘的方法缓则治其本:对于慢性病或急性病恢复期者,如肺痨咳嗽、热病伤阴等证,虽见有其标证,如咳嗽等,亦应针对其肺肾阴虚之本来加以治疗回阳救逆:以回阳救逆的药物,治疗阳气衰微,阴寒内盛的方法。
200个中医名词解释大全
![200个中医名词解释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6e97d4b1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7f.png)
200个中医名词解释大全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
其中,有许多特定的术语和名词,理解这些名词的含义对于深入了解中医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200个中医名词的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中医学知识。
一、中医理论篇1. 阴阳: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指的是事物之间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
2. 气:气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元素,是构成人体及自然界的最基本物质。
3. 血:指的是人体内部循环的液态物质,具有营养组织和输送养分的作用。
4. 活血化瘀:指的是调节气血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消除体内淤血和瘀血。
5. 痰湿: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病理体质,指的是体内湿气积聚而引起的症状。
6. 火热: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病理体质,指的是体内阳气过盛而引起的症状。
7. 平和:指身体健康、气血调和,没有任何异常的状态。
二、四诊方法篇8.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质等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9. 听诊:通过听取患者的呼吸音、心跳声等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10. 问诊: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疼痛部位等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11. 切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12. 脉象:指的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13. 脉证:指的是根据脉搏的变化来判断疾病的证候。
三、经络学篇14. 经络: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体内部的特定通道,与脏腑组织相连。
15. 经脉:人体内部通过气血输送营养物质的通道,在经络系统中起重要作用。
16. 经气:在经络中流动的气血,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17. 穴位:指的是人体表面上穴位所在的部位,是治疗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
18. 刺激:通过按摩、针灸等手段刺激穴位来调节经络,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四、中医诊断篇19. 辨证: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等来确定疾病种类。
20. 证候:指的是不同疾病下的特定症状和病理变化。
21. 十四经脉:人体内部主要的经络,有着重要的生理和病理作用。
中医学名词解释整理
![中医学名词解释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241efc7e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e4.png)
中医学名词解释整理中医学名词解释整理1. 中医学:中医学是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传统医学科学。
2. 整体观念: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连,同时还受社会,生存环境的影响,这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3. 辨证论治(施治):包括辩证与论治两大方面,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方法,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
4.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
5. 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6. 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有推动和调节血液循行于脉中,周流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
7. 肺主气:包括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两方面。
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持、调节全身之气的作用。
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8. 脾主运化: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以维持其生理功能。
啤的运化功能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9. 脾主统血: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防止溢出脉外的功能。
脾统血的功能是通过气摄血来实现的。
10. 肝主疏泄: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11. 肝主藏血: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12. 肾主藏精:藏,即闭藏,指肾有贮藏、封藏精气的生理功能13. 肾主水:指肾脏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生理功能,肾的这一功能主要是靠肾的气化作用来实现的。
14.肾主纳气:指肾具有摄纳肺吸入的自然界之清气,保持呼吸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以保证机体内外气体正常交换的作用。
15.脾为后天之本:运化水谷,是指脾气有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并转输其水谷精微的功能;而水谷精微又是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也是生成气血的主要物质基础,所以说脾为后天之本。
中医常用名词解释
![中医常用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ad77ae1998fcc22bdd10d05.png)
一、名词解释1、阴阳:对自然界相互关联事物和现象的相对属性或以事物本身存在的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抽象概括。
2、气:人体中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物质之一。
3、血:是循行于脉中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4、津液:是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在内的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5、藏象:指藏于体内的脏腑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所表现于外的征象。
6、六淫:指自然界、风、寒、暑湿、燥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7、痰饮:指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
8、瘀血:指体内血液停积而形成病理产物。
9、诊法:指中医诊察和收集疾病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诊,“又称四诊10、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音高亢而有力者、多为热、忧心神之实证,。
11、郑声:神志不清、语多重复、声音低弱模糊、时段时续。
为心气大伤、精神散乱的重危征象。
12、壮热:指高热(体温在39度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只恶热的症状13、潮热:指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如潮邦之有定时的症状。
14、八纲: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症候.15、治病求本: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找疾病的本质,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
16、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的法则。
17、微热:指发热不高体温一般在38度以下或反自觉发热的症状。
18、自汗:白天清醒状态,经常出汗,活动后更甚,称为自汗。
多见于气虚、阳虚证。
19、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则汗止,成为盗汗,多见于阴虚证。
气阴两虚证,内热证。
一、阴阳的基本内容:1、阴阳对立2、阴阳互根3、阴阳消长4、阴阳转化二、说明人体的本来变化1、阴阳偏胜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胜则热阳胜则寒2、阴阳偏衰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三、气的分类(一)元气是人体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功能:1、具有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2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管窍的生理活动(二)宗气是由肺吸入的精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结合聚于胸中而成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为气海,又名膻中功能:1、走息道而司呼吸2、贯心脉而行气血(三)营气是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之气。
常见中医学名词解释
![常见中医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16786f7524de518964b7dd6.png)
55. 真气:即正气,《灵枢刺节真邪》篇“真气者,气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56. 内热生风:指阴虚热炽,煎熬营阴,经脉失濡而动气的证候。可出现动摇,眩晕,抽搐等症。
57. 心中火虚:指心 假热:指上部出现假热的现象。颧红如妆或口鼻出血,或口燥齿浮等症状。这是因为真阳浮越所致。
71. 肺热不能克肝:肺受热邪而不能制约肝气。按五行学说,肝木受克于肺金。
72. 气逆:脏腑之气上逆。指气上逆而不顺的病理。
44. 手汗:指手掌心潮湿多汗的症状,多为脾胃湿热引起。
45. 前阴:又称“下阴”指男,女外生殖器及尿道的总称。
46. 后阴:即肛门部。
47. 死血:指瘀血。
48. 湿痰:痰证的一种。多由脾关健运,湿蕴酿痰所致。症见痰多稀白,或黄滑而易出。
神农氏:传说的上古帝王,为农业与医药的创始人。《淮南子,修务训》载:神农“教民播种五谷,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史记三皇本纪》载“神农氏以赭鞭鞭草,始尝百草,始有医药。”是本草之书,多托之于神农。
16. 相火:和“君火”(心火)相对而言,一般指肝肾的相火。
27. 骨蒸:“骨”表示深层的意思,“蒸”是熏蒸的意思,形容阴虚潮热的热气自里透发而出,故称为骨蒸。
“治未病”,出自《黄帝内经》,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传变。其含义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未病养生 防病于先,2欲病救萌 防微杜渐,3已病早治 防其传变,4瘥后调摄 防其复发。治未病可概括为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救萌、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四方面。这种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预防思想,迄今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如何治未病更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28.
中医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中医学名词解释、简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466ba761d0d233d4b04e69ed.png)
名词解释1、藏象: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包括各个内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
2、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同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3、正治: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其本质相一致情况下的治法。
又称"逆治"。
4、气机:指人体内气的正常运行机制,包括脏腑经络等的功能活动。
5、八法: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的八种基本治疗大法的总称,包括: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
6、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7、辨证: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
8、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9、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
10、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
11、八纲:疾病中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等四对相互矛盾着的八个方面。
简答题1、简述脾主运化的生理、病理。
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生理:①运化水谷: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并转输其水谷精微的功能。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运化水谷的功能正常才能为生化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的养料,使脏腑经络,四肢白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组织得到充分营养而发挥正常生理功能。
②运化水液: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而发挥滋养,濡养作用。
脾居中焦,为水液升降输布的枢纽。
(2)病理:若脾失建运,则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失常,出现食少,腹胀,便溏,以至倦怠,消瘦等症。
若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失常,可致体液在体内停滞,而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至导致水肿。
中医的概念名词解释
![中医的概念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16bea66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ac.png)
中医的概念名词解释中医的概念名词解释:借助中草药、针灸、推拿、气功等传统疗法,结合传统中医理论,调理人体,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
中医总体而言可以概括为中医药学。
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源远流长,深受中华民族的喜爱和传承。
中医的概念涉及广泛,包含多个独特而深刻的名词。
其中之一是“阴阳”。
阴阳是中医中一个核心的哲学概念,源于古代中国的天人观念。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是宇宙中两种对立而统一的力量。
在中医中,阴阳被用来描述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正常健康的状态,是阴阳平衡的体现。
当人体阴阳失衡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治疗的目标之一,就是通过调理阴阳平衡,恢复人体的健康。
除了阴阳,中医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气”。
中医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能量形成的,这种能量就被称为气。
气包含了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活动,包括气血、气机、气化等。
中医坚信,气的运行和平衡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气的流动不畅会导致气滞血瘀、疾病发生。
中医使用各种方法调理气,促使气的流动,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与气密切相关的概念是“经络”。
经络是中医学中对于人体内部通道系统的描述。
中医认为,经络是血脉气息的运行通道,通过它可以调理气血的流动。
中医师通过诊断经络,了解人体的疾病情况,并通过针灸、推拿等方法刺激经络,恢复人体的健康。
经络也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不仅仅局限于人体,还包括与五脏六腑、气血等相关的组织和器官。
此外,中医还有名为“五行”的概念。
五行论是中医的哲学基础之一,将宇宙万事万物分为五行(木、火、土、金、水),并认为这五行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
中医利用五行理论分析人体的生理和疾病变化,进而通过适当的治疗方法恢复平衡。
五行理论贯穿中医的整个体系,成为解释中医治疗和保健的重要工具。
综上所述,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而深刻的概念和名词体系。
阴阳、气、经络和五行等,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内容。
通过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中医师可以诊断疾病,调理病人,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
中医学名词解释
![中医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e4598cb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26.png)
中医学名词解释中医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传统医学,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而著称。
在中医学中,有许多专业术语和名词,这些名词代表着独特的概念和理论,对于理解中医学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将解释并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学名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知识。
1. 阴阳:阴阳是中医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阴阳相对而言,代表了事物世界中的两个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方面。
阴阳理论认为,人体内外的各个器官和组织,以及各种生理现象都有阴阳之分。
阴阳保持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2. 气血:气血是中医学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
气指人体内五脏六腑功能的运动和变化,血则代表体液的运行和循环。
在中医学中,气血的充盈和流通对于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气血不足或不畅通会导致各种疾病。
3. 经络:经络是中医学中关于气血运行的理论。
经络被认为是人体内气血运行通道的名词。
经络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贯穿全身,连接着各个器官和组织。
充分流通的经络有助于气血的运行,维持身体的健康。
4. 脏腑:脏腑是指人体内的各个器官。
中医学认为,五脏六腑是人体的重要脏器,分别是心脏、肺脏、肝脏、脾脏、肾脏、胃和小肠。
每个脏腑具有自己的功能和作用,它们之间相互联络,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5. 病因病机:中医学强调防治疾病的根本在于找到其病因和病机。
病因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病机指疾病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和机制。
中医学通过辨证施治来寻找病因病机,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6. 辩证论治:辩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一种治疗方法,也是中医学的核心之一。
辩证论治是通过观察、问诊、望闻问切等手段,综合判断疾病的病位、病性和病情,再根据辨证的结果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7. 药物:中医学中的药物主要指中药,也包括一些天然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等物质。
中药被广泛应用于中医治疗中,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和机制。
中药可以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气血等方面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总结起来,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中医学名词的解释和介绍。
中医名词解释
![中医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3d6492f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63.png)
名词解释一、阴阳五行:【制化】制化的制即克制,化即化生。
制即克制,化即化生。
五行学说认为,化生和克制是互相为用的,事物生中有克,克中有生,才能维持其相对的平衡协调。
这样生克的配合,称为制化。
举木为例:木能克土,但土能生金,金又能克木,通过这种调节,使木不能过度克土。
其余类推。
【相侮】相侮是相克的反向,即反克,是事物间关系失去正常协调的另一种表现。
侮,有恃强凌弱之意。
相侮是相克的反向,即反克,是事物间关系失去正常协调的另一种表现。
例如:正常的相克关系是金克木,若金气不足,或木气偏亢,木就会反过来侮金,出现肺金虚损而肝木亢盛的病症。
五行学说中相侮属病理变化的范围。
【相生】相生即相互资生,促进,助长即相互资生,促进,助长。
五行学说借相生的关系来说朗事物有相互协同的一面。
具体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相克即相互约制,排斥或克服即相互约制,排斥或克服。
五行学说借相克的关系来说明事物有相互拮抗的一面。
具体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克本属正常范围内的约制,但近人已习惯把它与反常的“相乘”混同,例如:病理上的木乘土,已通称为“木克土”。
【相乘】相乘即相克得太过,超过正常约制的程度乘有乘虚侵袭之意,相乘即相克得太过,超过正常约制的程度,是事物间的关系失却了正常协调的一种表现。
例如:木气偏亢,而金又不能对木加以正常克制时,太过的木便去乘土,出现肝木亢盛和脾土虚弱的病症。
五行学说中相乘属病理变化的范围。
【所胜】所胜在五行相克关系中,“我克”者为所胜。
胜,与克通。
在五行相克关系中,“我克”者为所胜。
如“木克土”,又称土为木所胜。
【所不胜】所不胜为在五行相克关系中“克我”者为所不胜。
胜,与克通。
在五行相克关系中“克我”者为所不胜。
如土被木所克,则木为土所不胜。
【亢害承制】亢害承制指事物有生化的一面,也有克制的另一面。
见《素问、六征旨大论》:「亢则害、承乃制。
制则生化…‥。
」亢,即亢盛。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e04dfcdc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f8.png)
名词解释:1.辨证: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病因、性质、部位和邪正关系,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法。
2.同病异治:病同证不同,故治法不同。
异病同治:病不同但证相同则治法相同。
3.精气:精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本原.4.阴阳: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它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5.三宝:即精、气、神。
精和气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故精气神被称之为人身三宝。
6.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是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包括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转化、自和与平衡等内容7.阴阳制约:阴阳双方相互对立,互相约束的性质,在相互制约中达到动态平衡.8.阴阳互藏: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的任何一方都包含有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当中复有阴阳。
9.阴阳消长:是指阴阳在不断地消长运动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
10.阴阳互根:指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11.阴阳转化:是指阴阳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阴可转化为阳,阳可转化为阴,转化的条件是“极”和“重”.12.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13.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14.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生克制化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索宇宙内在运动规律的一种方法论.15.五行相生: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滋生、促进的关系。
16.五行相克: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17.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相互化生、相互制约以维持系统平衡协调的关系.18.五行胜复:指五行中一行亢盛(即胜气),则引起其所不胜(即复气)的报复性制约,从而使五行之间复归于协调与平衡。
中医学的名词解释
![中医学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e7dd90a8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10.png)
中医学的名词解释中医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医学体系,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和实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解释几个与中医学相关的重要名词,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概念和原理。
一、气血气血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气指人体的生命力和运动力,包括呼吸、运动、代谢等活动;血则是人体的营养物质和生命的物质基础。
中医学认为,气和血相互依赖、相互贯通,维持人体的正常运作。
当气血运行失调时,就会引发各种疾病。
二、阴阳阴阳是中医学最基本的哲学观念。
阴阳是一对相对而言的概念,代表了事物的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阴阳存在于自然界和人体内,互相联系、相互制约。
在中医学中,阴阳理论被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帮助恢复身体的平衡。
三、经络经络是中医学中描述人体内部运行系统的概念。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有12条主要经络和8条次要经络,使得人体的气血运行通畅。
这些经络分布在全身各个部位,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
通过调整经络的运行状态,中医医生可以诊断和治疗疾病。
四、脉象脉象是中医学中判断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
中医师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了解患者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是否正常等。
根据脉搏的形态、频率、力度和节律等特征,中医医生可以对疾病进行初步判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五、针灸针灸是中医学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用针进行治疗,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等。
针灸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如疼痛、消化不良、失眠等。
近年来,针灸也受到了许多西方国家的关注和研究。
六、中药中药是中医学治疗常用的药物。
中药的来源主要是植物、动物和矿物,通过草药的配伍和煎煮等方法制成药物。
中药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和丰富的临床应用经验,能够综合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等,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七、四诊四诊是中医学的基本诊断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中医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来进行望诊;通过听患者的声音、气味等来进行闻诊;通过询问患者的病情、症状等来进行问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进行切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名词解释
1.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2.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够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3.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神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的神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4.潮热:是指发热按时而至,如潮水按时来潮一样,故称为潮热
5.自汗:不因劳累活动,不因天热及穿衣过暖和服用发散药物等因素而自然汗出的表现
6.盗汗:是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的一种病征
7.七情内伤: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感,一旦某一种突然或者长时间过度表现出来的话,就会导致我们身体阴阳失调、机能紊乱,甚至导致身体处于一种病态8.淤血:是指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
9.相使:两种药合用,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辅药可以提高主药功效的配伍方法谓相使。
10.相畏: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使其
毒副作用减轻或消失的配伍方法称相畏。
11.相恶: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使其作用减弱,甚至消失的一种配伍称相恶。
12.相反:两种药物配伍应用后,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即称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