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二生物《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稿
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稿
《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基因在染色体上》。
对于本节课,我准备以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这么教为设计思路,分别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等几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
(注意:在这个环节中,话语要沉稳有力,态度应落落大方,把说课的内容和思路...................................简洁地传达给对方,加以得体的身体语言,拉近和评委专家的距离。
..............................教材是联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纽带,在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基因在染色体上》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遗传和进化》模块中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的第2节内容。
教材第1章讲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在科学的方法上突出了假说演绎法在孟德尔遗传定律发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本章第1节讲述了减数分裂的知识,为在本节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发现过程和揭示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提供了知识迁移的思路,并且为下一节“伴性遗传”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材中主要呈现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从介绍萨顿关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入手,着重介绍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寻求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探究过程。
第二,运用第1节介绍的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为基础,联系本节介绍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发现,揭示孟德尔遗传定律现代解释(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基于学生对孟德尔的遗传规律中基因的行为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为本节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在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中学生对“假说演绎法”的过程有所了解,但还达不到灵活应用的程度,所以在学习“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先回顾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揭示遗传定律的过程,再次巩固“假说演绎法”。
基因在染色体上 说课稿
《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基因在染色体上》。
一教材分析本节是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遗传因子的发现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和受精作用的实质,了解了有性生殖的生物通过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来保持亲子代遗传性状的稳定性这一过程是通过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来实现的。
这为我们学习本节内容---基因在染色体上起到了铺垫作用。
而本节内容的学习也为下一节伴性遗传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此时刚刚升入高二不久,对高二的知识深度还未完全适应,第一章中学习了遗传因子的存在,第二章学习了减数分裂,在此基础上提出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是顺理成章的,借此节课,可以将前面的内容关于基因和染色体的部分进行一个回顾,更加明确二者关系,所学知识也可以更加条理。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同基因在染色体上,能够运用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能够说出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2能力目标:体会类比推理法,通过对重难点探究,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并将这种能力转化为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要学习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团体合作精神。
四重难点1.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五教学程序探究活动与小组讨论相结合。
(以引导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学习为主,并辅以讲授法等。
)(一)情境导入(学生小组学习,合作讨论)通过复习以及提问豌豆杂交试验中有关基因和减数分裂时有关染色体变化的过程等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回忆孟德尔所提出的遗传因子与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分别具有什么特点以及相似点。
学生思考与做出大胆猜测,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
(二)萨顿假说根据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与孟德尔杂交中遗传因子的相似之处,以及阅读萨顿所做的蝗虫实验引导学生根据类比推理得出萨顿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结论。
(三)反思其结论类比推理的科学性——是否正确?(缺少实验证据)(四)用实验作为假说证据假说要想成为真理,以实验加以验证,方法——假说演绎法。
2.2.2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稿
《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稿一、说教材“基因在染色体上”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 2第 2 章“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第 2 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萨顿的假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和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3部分内容。
本节内容是将孟德尔遗传规律和减数分裂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的纽带,同时也为下一节“伴性遗传”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至关重要。
二、说目标依据课程标准,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1) 通过类比推理法分析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增强对生物学现象或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和归纳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2) 应用假说—演绎法对果蝇眼色遗传的现象进行解释,证明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认同基因的物质本质,同时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三、说学情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在知识背景上,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孟德尔杂交实验中遗传因子的传递规律和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传递规律,但就二者的相关性并没有深入思考过,对这两个内容的理解还处于相互孤立的状态。
此外,他们对假说演绎法的理解还存在欠缺。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高一学生的认知处于形式运算阶段,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四、说重难点基于以上我的教学目标和我对学情的把握,我将本节课的重点设计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难点是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五、说教法学法我将采以学案导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法进行教学。
用学案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用问题层层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在学法方面,我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
六、说教学过程下面我重点说说我的教学设计,我的教学设计分为以下几个环节:首先是创设问题,导入新课。
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孟德尔提出遗传因子、约翰逊将“遗传因子”命名为“基因”的内容,提问学生:遗传因子是孟德尔想象出来的,“遗传因子或者说基因”在哪里呢?”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展开新课。
基因在染色体上 说课稿
高三第一轮复习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稿说课人:杨琼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基因在染色体上。
这一节内容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2章第2节的内容。
本次说课包括以下几部分。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一节内容是在孟德尔两大遗传规律和减数分裂之后,自然承接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一假说,同时这一节内容的复习也为伴性遗传的复习打下了基础。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够运用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能够说出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能力目标:通过对重难点探究,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并将这种能力转化为良好习惯。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执着探究的精神;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及创新能力。
3.重难点:1.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4.课时:1课时。
课前准备:必修二教材、双色笔、学案、草稿纸。
二、学情分析:本堂课的主体是高三学生,这是一堂复习课,与新课会有很大的差别。
高三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教材的忽视,对基础的不够重视,有些好高骛远。
解决方法:回归教材,背诵基础知识,探究重难点问题,使学生透彻地了解本节课的知识点。
三.说教、学法:这堂课是高三第一轮复习的知识梳理课,采取的教法是:读书指导、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练习法、课堂讨论、启发等方法。
学法:读书练习、合作探究等。
四、教学过程:多媒体展示【考纲要求】,并齐声朗读,把握考纲,找准方向。
复习过程包括三个环节:环节1 双基梳理思维激活,总共10分钟。
1.组织学生带着问题朗读教材3分钟,有目的的阅读会使学习更有效率。
2通过填空和判断考察学生落实基础的情况。
请一位学生上台板书填空题答案,另一位学生板书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的遗传图解。
多媒体展示参考答案。
针对判一判第2题中的错误,反问:基因除了位于染色体上,还有可能位于哪里?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并得出结论:基因并不都是位于染色体上。
(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善于反问的习惯。
《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稿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必修②〈遗传与进化〉》 人民教育出版社《基因在染色体上》说 课 稿福建省宁德市民族中学 丁一宁德市民族中学简介 福建省宁德市民族中学位于我国畲族人口最为聚居的福安市,是福建省第一所民族中学,也是我国畲族学生最多的一所中学,是福建省唯一的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体的重点中学,学校创办于1958年,已走过了半世纪的风雨历程。
近年来,连续10次获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的“文明单位”称号。
学校教职员工现有191名,其中专任教师160名,特级教师4名,高级教师68名,国家级骨干教师4名,省级骨干教师10名,省级学科带头人4名,市学科带头10名。
学校成为培养闽东地区高级民族人才的摇篮,办学以来共培养了近3万名初、高中学生,为高校输送4千余名大学生,近千名研究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民族干部和经济发展的带头人。
2009年获国务院表彰,校党总支书记郑一平受胡锦涛主席接见。
并作为嘉宾受邀登上了国庆观礼台参观六十年国庆阅兵式。
课题:基因在染色体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②〈遗传与进化〉》人民教育出版社福建省宁德市民族中学丁一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必修②《基因在染色体上》,我分别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学法分析、过程分析、评价与反思等几个环节,向各位评委、老师谈谈我对这节课教材的理解与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1)《基因在染色体上》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②〈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它是沿着遗传学史的发展顺序,在第1章人们是如何发现遗传因子的存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寻找遗传因子,即基因在细胞中的位臵,是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的延续。
而其中不断贯穿着减数分裂与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有关知识,及时有效的帮学生复习巩固了生物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该节的内容包括萨顿的假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及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三部分,围绕着“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展开,但其根本落脚点是要揭示孟德尔的遗传定律的实质,最终得到“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也为后面的章节研究“基因的本质”做铺垫。
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稿PPT+教学PPT课件)
说教材 说教法学法 说教学过程 说板书设计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高一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孟德 尔的遗传规律,对基因已经具有 一定的了解,并且对于遗传规律 有极大的兴趣,但是基因在染色 体上这个知识对于学生来说还是 较抽象的,所以我将通过讲述基 因在染色体上的科学研究的过程, 逐步引导学生认同基因在染色体 上的科学事实。
意图:通过让学生课后拓展,为下 节课讲伴性遗传做铺垫。
说教材 说教法学法 说教学过程 说板书设计
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一、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 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果蝇的白眼和红眼
三、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基因和染色体的有什么对应关系呢?
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再配子中只有 成对基因的一个,体细胞中的成对基因一条来 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 子时自由组合。
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存在,再配子中只 有成对染色体的一个,体细胞中的成对染色体 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非等位染色体 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
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学习目标
能够具体说出基因为了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合作交流
小组6人合作交流讨论摩尔根的实 验内容、分析和结果,并在大卡上呈现, 用时8分钟;
说教材 说教法学法 说教学过程 说板书设计
激趣导入 问题探究 合作交流 概括总结
PPT展示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 教师讲解。
意图:通过习题的形式检验和巩固学生 所学知识。
记忆巩固
拓展创新
说教材 说教法学法 说教学过程 说板书设计
激趣导入 问题探究 合作交流 概括总结 记忆巩固 拓展创新
摩尔根的实验的最大的创新点 在于他将一个特定的基因与一条特 定的染色体联系在一起,请同学们课 后查阅资料看看还有人有那些性状 是和X染色体联系在一起的。
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稿PPT课件
2021
8
六 教学程序
问题导入 讲授新课 课堂小结 作业安排
一、萨顿的假说 1、列表显示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的平行关系,引入萨 顿的假说
2021
9
六 教学程序
问题导入 讲授新课 课堂小结 作业安排 2、学生独立完成课本28页“思考与讨论”
2021
10
六 教学程序
问题导入 讲授新课
课堂小结
作业安排
未知:基因的本质,基因与染色体、DNA 之间的关系
认知特点:思维具有连续性,对事物探究 有激情,但缺乏理性思考
2021
4
三 目标分析
(一)认知目标
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 实质
(二)能力目标
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3、介绍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之一
类比推理法,并强调其重要性,以实例重点指出类 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备逻辑必然性,其准确与 否,还要经过实验的验证
2021
11
六 教学程序
问题导入 讲授新课 课堂小结 作业安排 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1、介绍摩尔根的果蝇实验 (首先介绍模式生物果蝇)
提问: 为什么白眼性状总是 与性状相联系?
2021
12
六 教学程序
问题导入 讲授新课 课堂小结 作业安排 2、摩尔根对实验现象作出假说,白眼基因位于X染 色体上,并用遗传图解演示
2021
13
六 教学程序
问题导入 讲授新课 课堂小结 3、用测交实验对假说进行推理验证
作业安排
2021 三、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基因在染色体上
高一生物组
基因在染色体说课稿
基因在染色体上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一课题是人教版教材生物必修2第 2章第2节的内容。
表面上看本节要说明的是“基因在哪里?”的问题,其根本是要解释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减数分裂与孟德尔遗传规律紧密相连,而减数分裂又是高中生物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内容是联系细胞学和遗传学相关知识的枢纽,在整个高中生物学必修内容的知识体系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好本章的内容有助于学习理解生物物质基础、结构基础和功能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儿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2)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2.能力目标:(1)归纳细胞学和遗传规律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3)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求实、创新以及勇于实践的学习态度;(2)认识生物学的价值,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2、教学难点(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二、说教法生物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已经达到一定高度,所以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
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稿
《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2章第2节的内容,本节是将孟德尔遗传规律和减数分裂的内容有机的整合在一起的纽带。
萨顿假说和摩尔根的果蝇遗传实验从逻辑思维和实验证据2个方面为遗传规律和减数分裂找到了结合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同时恰当的融入科学史,有助于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在展示科学结论的发展性和可修正性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同时本节还是后续内容如伴性遗传、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人类遗传病等内容的基础。
便于学生构建完整的遗传学知识体系。
2.教学目标⑴知识目标:①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②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⑵能力目标: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⑶情感目标: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3.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①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②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2)教学难点:①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②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孟德尔杂交试验中遗传因子的传递规律和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传递规律,但就二者的相关性并没有深入思考过,对这两个内容的理解还处于相互孤立的状态。
在学习孟德尔杂交试验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假说—演绎法的基本过程,但在该方法的实际运用上还有欠缺,本节中摩尔根的有关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试验研究恰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运用假说—演绎法探究的训练机会。
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领悟到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实现学生体验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角色转变。
三、说教法 列表比较法、引导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四、说学法以引导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学习为主,并辅以讲授法,指导读书法等。
五、说教学策略 类比推理提出假说寻找证据检验假说总结提升运用结论技能训练效果检验类比推理提出假说寻找证据检验假说(一)类比推理,提出假说。
高中生物《基因在染色体上》一等奖说课稿
高中生物《基因在染色体上》一等奖说课稿《高中生物《基因在染色体上》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高中生物《基因在染色体上》一等奖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第二章第二节,表面上看本节要说明的是“基因在哪里?”的问题,其根本是要解释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减数分裂与孟德尔遗传规律紧密相连,而减数分裂又是高中生物学的重点和难点,可以说解决了本节的问题是去掉了高中生物学学习道路上的一只“拦路虎”。
2.教材的处理和课时安排本节内容量大,主要讲两个问题,一是通过萨顿假说和摩尔根的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一是对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现代解释(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如果一节课讲完,时间肯定很紧,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也得不到锻炼,因此我计划安排两课时,第一节课完成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证明,并配以少量的练习,第二节课完成对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的理解,辅以较多的练习。
3.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节课的特点,结合学生对前面内容(孟德尔的两个实验和减数分裂)的熟练程度,本节课主要达到以下三方面的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认同基因在染色体上(这是理解孟德尔两大定律实质的前提)⑵能力目标:体会科学研究中的“类比推理”的重要性。
⑶情感目标:学习科学家敢于怀疑的'科学精神(当时就是因为摩尔根对孟德尔遗传理论的不相信和对萨顿的怀疑才使他找到了科学的真理)。
4.重难点的确定如果要记住“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个结论是非常容易的,这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关键是要求学生理解体会这个结论的来历,学会这种科学研究的思路。
因此如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提倡探究性学习”,我对此的理解是,并非所有的探究活动都需要去做实验探究,也并非普通的课就不需要探究,这个理念是希望让我们和学生都形成一种习惯,即对我们发现的问题首先可以提出假设,然后实验证明,最后得出结论,也即探究的一般思路。
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稿)
高中生物必修二 第二章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第二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位于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二节,教材的编排与遗传学的发展顺序基本一致,在前面在学完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和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之后,通过类比推理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通过类比推理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再经过摩尔根果蝇杂交再经过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揭开孟德尔遗传规律的本质,揭开孟德尔遗传规律的本质,揭开孟德尔遗传规律的本质,将第一章与第二章将第一章与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联结在一起,第一节的内容联结在一起,并为后面学习伴性遗传与基因的本质奠定基础,并为后面学习伴性遗传与基因的本质奠定基础,并为后面学习伴性遗传与基因的本质奠定基础,所以所以在教材中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教材中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识目标:○1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 ○2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依据和实验依据(2)能力目标:)能力目标:○1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熟练运用遗传图解方式演绎假说熟练运用遗传图解方式演绎假说(3)情感目标:)情感目标: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的热爱。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教学重点:①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假说①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假说○2摩尔根用假说演绎法验证萨顿假说 (2)教学难点: ①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2运用假说演绎法分析摩尔根的杂交试验二、学情分析知识基础:在学完必修1有丝分裂和必修2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及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后,学生对孟德尔的遗传规律中基因的行为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染色体的行为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为本章本节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基因在染色体上 教案 说课稿 教学设计
引领学生回顾知识,对照学习目标,检查达成情况
参与回答与倾听
4.
目 标
检 测
完成当堂检测练习
教师布置当堂检测题
学生动笔完成当堂检测
检测本课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
7分钟
板
书
基因在染色体上
一、萨顿的假说
二、摩尔根的实验证据
PPT出示部分假说内容。
学生举手背诵填写,小组得分
培养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
7分钟
3.做议讲评
摩尔根的实验证据
出示果蝇的相关资料
学生阅读,找出果蝇作为遗传学材料的特点
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
15’
出示摩尔根的实验过程
学生根据图形,结合孟德尔的实验过程进行分析。找出显隐性关系,性状分离及比例。同时找出与豌豆杂交实验的不同之处
10’
细胞中染色体组成
以人为例,介绍细胞中染色体组成。
男、女生分别回答自己的性别染色体组成。在以果蝇为例写出细胞中染色体组成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建立知识网络
摩尔根实验现象的解释
要求学生在黑板或笔记中写出实验的遗传图解。老师巡视、检查、指导
4名学生黑板书写实验流程,其他学生笔记本上完成
规范遗传图解的书写,培养学生积极动手、动脑
课题
基因在染色体上
课时
1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重点
1.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依据:课程标准、学生基础和认知特点及教学经验。
教学
难点
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依据:课程标准、学生基础和认知特点及教学经验
说课稿-基因在染色体上
实验现象与孟 德尔遗传定律 的异同 根据假说对实 验现象进行解 释,并对测交 进行演绎推理
在上述活动中,实际就是20世纪初摩尔根和他的助手进行假说 演绎的过程。为“基因在染色体上”提供了确凿的证据。
四、教学过程
(五)基因与染色体数量的关系
提出新的疑问: 人的体细胞只有23对染色体,却有3~3.5万个基因,基因与染 色体可能有怎样的对应关系呢? 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并且基因是呈线性排列
四、教学过程
(六)类比推理的运用——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问题情景:请学生用“基因在染色体上”来尝试解释孟德尔的 遗传规律。 分离定律 老师通过多媒体动态图片演示给学生看以后,再对其中难理解 的部分进行解释 自由组合定律
《基因在染色体上》
清新区第一中学 占水娥
说课内容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意义
本节是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第二章第二节,从内容 上讲具有呈上启下的作用。学好本节内容具有很大意义, 不仅可以激发学们的学习兴趣、探究素养,还能让学生 学会并掌握科学的发现过程:敏锐的观察能力、大胆提 出假说及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科学思维方法:类比 ――推理法、假说――演绎法。同时,培养了学生学习 知识的能力。
3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如果要记住“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个结论是 非常容易的,这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关键 是要求学生理解体会这个结论的来历,学 会这种科学研究的思路。因此如何证明基 因在染色体上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章中已经学了孟德尔的遗传规律,提出 有遗传因子(基因)的存在,此时学生的心中会有 一些疑问:遗传因子(基因)是什么?遗传因子(基因 )在哪里?接着在第2章的第1节又学习了减数分裂 ,知道了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在此 基础上提出解决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应该是顺理成 章的,也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对于孟德尔遗 传实验中所用到的假说—演绎法,此时再次提出起 到了有效巩固知识的作用。
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稿
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
第二章第二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首先,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一、教材分析1.内容与地位:本节内容是在前面章节所学的孟德尔遗传规律,细胞分裂的基础上通过萨顿的假说串起来的,具有较强的逻辑性。
萨顿的假说运用了类比推理的科学方法,但是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
教科书紧结着介绍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即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
通过对实验过程的介绍分析,引导学生逐步揭开遗传的奥秘,最终证实基因的确位于染色体上。
至此,关于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及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遗传规律,在知识结构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认识。
在此安排了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对前面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2. 教学重点(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3. 教学难点(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二、学情分析1. 学生已经具备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孟德尔遗传规律等相关知识,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2.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他们的心智还不能有效控制其行为冲动,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三、教学目标设计1. 知识目标(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2. 能力目标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四、教学方法设计引导学生体会类比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关注染色体和基因的关系---引导学生:画减数分裂示意图---引导学生活动:发现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介绍萨顿假说---介绍摩尔根实验---学生运用有关染色体和基因的知识解释孟德尔遗传规律---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推断基因与DNA长链的关系---总结五、教学过程概述引入新课引导学生阅读“问题探讨”一栏的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
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稿
基因的行为 形成配子的 过程 受精的过程 形成配子时 自由组合 形成配子和 受精的整个 过程中
染色体的行为
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
保持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A Aa a
a Aa A
AB AaBb aB
ab
Ab
萨顿的假说
1.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的, 配子中只有成对的一个; 2.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 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 3.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 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自由组合的。 4.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 体在配子形成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和结 构
任务(二)
此任务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尝 试解释实验现象、从假说中逻辑推理出结论,最后通 过测交试验验证假说的这一过程,来体会假说-演绎法 的 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 的训练,达成了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目标——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并需大胆 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同时也 突破了第二种科学方法为课堂的线索, 带领学生展开激烈的思维过程, 体验科学家的思考路径。
教学过程的设计
1
温故知新,绘图析图, 提出假说
2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实验证明
结论应用,规律提升
3
任务(一)
1
温故知新,绘图析图,提出假说
通过设置任务一,要求学生根据 给出的基因(或染色体)行为的 图示,补充相应染色体(或基因) 行为的图示,通过直观形象的示 意图,学生很容易发现基因和染 色体的相似行为,得出基因和染 色体在行为上的平行关系
《基因在染色体上》 教学设计
目录
一、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稿
《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稿基因在染色体上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遗传与进化》模块中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的第2节内容。
教材第1章讲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以下称孟德尔遗传定律),在科学方法上突出了假说演绎法在孟德尔遗传定律发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本章第1节讲述了减数分裂的知识,为在本节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发现过程和揭示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提供了知识迁移的思路,并且为下一节“伴性遗传”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中主要呈现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从介绍萨顿关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入手,着重介绍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寻找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探究过程。
但教材在介绍这一探究过程的内容中,对假说的演绎和验证只是用一多听话带过,使得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发现过程不甚完整。
第二,运用第1节介绍的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为基础,联系本节介绍的基因在染色体的发现,揭示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教材内容可确定以下3个教学目标:1.补充性别决定知识。
本节教学内容以较大篇幅介绍了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探究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涉及到雌雄果蝇的性染色体和性别决定的基础知识。
在本节内容的教学中,有必要简要补充性染色体和性别决定的基础知识,使学生的学习循序渐进。
2.以假说演绎法的探究过程为教学步骤,讲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发现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建议补充摩尔根对其白眼基因在X染色体上的假说进行演绎和验证的过程,以完整的假说演绎法讲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探究过程。
3.运用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的知识,运用恰当的图解模型揭示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
三、教学课时的安排本节内容安排了2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1课时,讲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探究过程,第2课时讲述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发现1.生物的性别决定(1)性染色体:指生物细胞中与决定性别有关的染色体,是一对形态大小有一定差别的染色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高二生物《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节课的特点,结合学生对前面内容(孟德尔的两个实验和减数分裂)的熟练程度,本节课主要达到以下三方面的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
认同基因在染色体上(这是理解孟德尔两大定律实质的前提)⑵能力目标:
体会科学研究中的“类比推理”的重要性。
⑶情感目标:
学习科学家敢于怀疑的科学精神(当时就是因为摩尔根对孟德尔遗传理论的不相信和对萨顿的怀疑才使他找到了科学的真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①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②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2)教学难点:①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②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三、说教法列表比较法、引导探究法、合作学习法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提倡探究性学习”,我对此的理解是,并非所有的探究活动都需要去做实验探究,也并非普通的课就不需要探究,这个理念是希望让我们和学生都形成一种习惯,即对我们发现的问题首先可以提出假设,然后实验证明,最后得出结论,也即探究的一般思路。
这堂课我就准备按这样一个思路来讲授,因为这节内容刚好符合这样一个特点,首先是萨
顿发现孟德尔假设的一对遗传因子,它们的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这样一个现象,于是就提出了假设(萨顿假说),然后是摩尔根的实验……,当然本节课还有很多地方可以用到启发式教学方法,比如问题探讨中“请你试一试,将孟德尔分离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换成同源染色体,把分离定律再念一遍,你觉得这个替换有问题吗?由此你联想到什么?”如果学生能在老师的启发下答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甚至说“遗传因子是不是就是染色体”,我们这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
四、说学法以引导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学习为主,并辅以讲授法,指导读书法等现代教学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仅仅通过教师的传授及学生个体的主动学习是不够的,教学任务需要更多地依赖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互作用以及群体协商与对话等教学情境来实现。
所以本节课除了传统的传授法之外,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达到教学目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主动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重要的潜在作用。
五、说教学流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问题导入请你试一试,将孟德尔分离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换成同源染色体,把分离定律再念一遍,你觉得这个替换有问题吗?由此你联想到什么?(这是教材上设计的问题,非常地好,好在很容易使学生将遗传因子与染色体联系起来,如果学生能在老师的启发下回答出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哪
怕说“遗传因子是不是就是染色体,”那我们这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
(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类比推理让学生从感性上接受基因在染色体上)通过上面的导入很容易过渡到萨顿的发现以及假说,但是要说明一点,假说的提出不是无根据的乱说,而是通过“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因为萨顿发现基因和染色体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这里面需要给学生介绍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之一--类比推理,并强调其重要性),然后是小组合作学习“思考与讨论”:
你同意以上的分析(指基因在染色体)吗?如果你也认为基因在染色体上,请你在图中染色体上标注基因符号,解释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
(P28图)这个“思考与讨论”必须让学生来完成,当学生将基因标注在染色体上之后,会发现不管是F1还是F2代,结果与前面孟德尔所做的实验(还没有发现减数分裂之前)完全是一致的,到这个时候学生会有这种感觉:将孟德尔所说的遗传因子标注在染色体上是一点都没有问题。
萨顿假说
1、学生阅读课本P27,分析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行为染色体的行为体细胞中的存在形式成对成对配子中的存在形式成单成单在体细胞中的来源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形成配子时的组合方式自由组合非同源染
色体自由组合传递中的性质杂交过程保持完整性独立性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保持稳定性类比:基因和染色体之间具有平行关系(三)摩尔根的实验由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
实验图解(略)对于摩尔根的实验我想特别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选材是关键(果蝇)
2、所研究的性状(红眼和白眼)也很重要,是一对相对性状,符合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3、关注特殊的现象(白眼性状总是与性别相关联)是实验最终的突破口。
4、性染色体的发现推动了这个实验的进展。
将控制白眼的基因w定位在X染色体上,Y上没有它的等位基因,上述的实验现象的导了合理解释。
这里有必要让学生写出红眼雌蝇与白眼雄蝇的遗传图解:
还必须提醒学生注意,在孟德尔对豌豆的杂交实验现象提出合理解释之后还必须有一个验证,即测交实验,因此这里也需要多摩尔根的解释进行验证,这个过程让学生完成,有利于对前面遗传图解的巩固。
六、说知识结构体系萨顿的假说(类比法)基因在染色体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