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高二《长亭送别》导学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长亭送别学案

《长亭送别》导学案一、学习重点1.积累杂剧知识,品析人物形象。
2.把握曲词特点,品味艺术魅力。
二、课前预习(一)、诵记名言警句1.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别赋》)2.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无题》)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4.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5.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白居易《南浦别》)6.人间离别尽堪哭,何况不知何日归。
(赵嘏《江上与兄别》)7.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周紫芝《鹧鸪天》)8.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晏殊《玉楼春》)(二)、自主学习:1、作家作品:王实甫,名德信, 元代(朝代)大都(今北京)人,早年曾经为官,仕途坎坷,他常在演出杂剧及歌舞的游艺场所出入,是个不为封建礼法所拘、与倡优有密切交往的文人。
晚年弃官归隐,过着吟风弄月,纵游园林的生活。
王实甫的杂剧现仅存《西厢记》、《破窑记》和《丽春园》等十三种。
其中最著名的《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5本21折,是王实甫的代表作,在元代和明代就为人推重,被称为杂剧之冠。
该剧取材于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和金人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本文选自《西厢记》。
剧本描写唐(朝代)礼部尚书之子书生张珙父母亡故后,家庭败落,虽有满腹诗书才学,却还没有做官。
在去京城应试的路上,于寺庙中遇见崔相国之女崔莺莺,两人产生爱情,恰逢乱军首领孙飞虎兵围古寺,强索莺莺为妻。
莺莺之母崔夫人许诺:“无论何人,退得贼兵,情愿倒赔妆嫁,将莺莺许配于他。
”张珙挺身而出,修书招来白马将军杜确,杀退孙飞虎,不料崔夫人变卦,竟让张珙与莺莺兄妹相称。
二人不甘忍受礼教束缚,在丫鬟红娘的热情帮助下,几经挫折,终成眷属。
崔夫人在生米已成熟饭的情况下,不得已同意婚事,但提出张生只有到京城考取状元后,才能完婚。
本文的故事就是一家人为张生赴京赶考的送别。
《长亭送别》苏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教案导学案教师版)教师版本

长亭送别(教案导学案教师版)王实甫【学习目标】1.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了解元杂剧的文学知识;2.鉴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曲词;3.欣赏崔莺莺的形象;学习本文运用多种修辞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学习重点】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多种修辞方法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学习难点】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学习难点】三课时【学法指导】以诵读为基础,以文学鉴赏为纽带,带动词句的理解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鉴赏。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王实甫,中国元代杂剧作家。
名德信,是位不得志的落拓文人。
编撰杂剧13 种,只有代表作《西厢记》与《丽春堂》传世,《贩茶船》、《芙蓉亭》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
王实甫的戏曲语言以富于文采为特色,曲词之美,与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和谐统一。
这在《长亭送别》一折中尤为突出。
2.杂剧的文学常识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并在唐宋以来的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作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四折一楔子是其显著的特色之一,“一人主唱”是它的又一显著特点。
本文是莺莺主唱。
杂剧剧本的组成,包括曲词(歌唱部分)、宾白(道白、对白)、科范(动作、表情等舞台说明)三部分。
宫调是古代戏曲、音乐名词。
是音乐的各种调式,宫调不同,音调就不同。
古代音乐有七声:宫、商、角、变徵、徽、羽、变宫。
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余称“调”,合称“宫调”。
元杂剧常用“五宫四调”,即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合称“九宫”。
如《窦娥冤》中的《正宫》就是一种宫调。
《长亭送别》用正宫,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说正宫的声情是“惆怅雄壮”。
可见《长亭送别》这一折的音乐应是惆怅的、悲壮的。
曲牌,俗称“牌子”,和词牌一样,是曲的音乐谱式。
比如【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等等,每一个曲牌,在韵上必然属于一种宫调。
苏教版必修五高二《长亭送别》导学案(教师版)

北外瑞安附校长亭送别导学案(教师版)一、文学常识(一)走进作者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
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其中最著名的《西厢记》共五本,是王实甫的代表作,在元代和明代就为人推重,被称为杂剧之冠。
王实甫早年曾经为官,宦途坎坷,他常在演出杂剧及歌舞的游艺场所出入,是个不为封建礼法所拘、与倡优(当时的演员)有密切交往的文人。
晚年弃官归隐,过着吟风弄月,纵游园林的生活。
(二)了解剧情惊艳——唐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夫人郑氏带女儿莺莺、侍女红娘和小童欢郎一行30余人,护相国灵柩回河北博陵安葬。
中途道路有阻,在河中府普救寺暂住。
此时,河南洛阳书生张珙(字君瑞)赴长安赶考,路过河中府看望同窗好友白马将军,顺便游览普救寺时与莺莺相遇,产生了爱慕之情。
张生为了追求莺莺,遂不往京师,在寺中借厢住下。
张生的住所与莺莺所住的西厢只一墙之隔。
一天晚上,莺莺同红娘在园中烧香祷告,张生隔墙高声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荫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立即和诗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经过诗歌唱和,彼此更增添了好感。
匪惊——在为崔相国做超生道场时,张生、莺莺再次相遇,两人默默地相爱了。
就在这时,守桥叛将孙飞虎带兵围住寺院,要抢莺莺为妻,崔夫人四处求救无援,因而许愿:“谁有退兵计策,就把莺莺嫁给谁。
”张生挺身而出,写信给白马将军杜确。
杜确救兵赶到,孙飞虎兵败被擒。
赖婚——不料崔夫人言而无信,不肯把女儿嫁给张生,只许二人以兄妹相称。
张生因此致病。
红娘为张生出谋,让他月下弹琴,莺莺听后十分感动,便叫红娘前去安慰。
张生叫红娘给莺莺带去一信,莺莺回信以“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约张生相会。
佳期——当晚,张生赴约,由于红娘在场,莺莺只好假装生气,训斥张生不礼貌,张生从此一病不起。
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 长亭送别讲解与例题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5

长亭送别问题导学1.曲词中莺莺的心理有怎样的起伏变化?作者又是如何细腻而生动地表现的?请分析讨论。
2.《长亭送别》曲词以词采典雅见长,情景交融。
请以【端正好】为例,分析情与景是怎样交融的。
3.分析《长亭送别》一折的主题。
自主探究《西厢记》第五本写张生高中状元,衣锦荣归,莺莺“金冠霞帔”,有情人终成眷属。
明代以来流行的金圣叹批点本《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砍去《西厢记》第五本大团圆结局,崔、张分手,亦即剧本的结局,遂令《西厢记》由喜剧变为悲剧。
针对两种结尾不同的社会意义,谈一下你的看法。
文法导析巧妙生动的心理描写《长亭送别》没有曲折复杂的戏剧情节,其艺术魅力主要来自对人物心理的深刻探索和真实描摹。
在长亭送别这一特定时空交叉点,对爱人的依恋,对别离的悲戚,对功名的怨恨,对未来的忧虑,都与拥有美好爱情的理想紧紧联系在一起。
节选部分的曲子,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了人物心理,将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内涵、纯净的灵魂,令人信服地表现了出来。
技法导练导练目标运用心理描写的方法,以“高中生活”为话题,描绘一下自己在“考前或课堂上”的心理。
素材积淀话题集锦书生张珙与莺莺一见钟情,叛将兵围普救寺索要莺莺,张珙依靠朋友的帮忙解除了危难。
老夫人亲口允婚,却又违约赖婚。
在侍女红娘的撮合下,两人冲破礼教的束缚,私下结为夫妻。
老夫人无可奈何,但要求张生应试得官才准许成亲。
崔莺莺则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这是崔莺莺追求真挚爱情的呐喊,也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婚姻标准的反抗。
爱情,是人生最美的花朵。
它需要的不是金钱,不是权势,不是豪宅,不是香车,而是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沟通,是平等自由,是理解宽容,是珍惜关爱,是相濡以沫、不离不弃,是祝英台的泣诉,是孟姜女的执着。
正处在求学路上的莘莘学子,虽涉足爱河为时尚早,但应该拥有正确的爱情观,以期在未来的爱情路上一帆风顺。
这则素材可应用于____________等话题中。
佳作片段爱情,不是一颗心去敲打另一颗心,而是两颗心共同撞击的火花。
【原创】江苏省2013—2020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必修五导学案:2.3长亭送别(1)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西厢记》剧情以及作者王实甫
2、对比注解和课前提示,通读全文
3、初步感知“长亭送别”的相关情节以及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二:课前预习
1、作者介绍
王实甫,中国元代杂剧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不详。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 、大德年间。长期混迹于教坊、行院,与伎艺为伍,当是位不得志的落拓文人 。编撰杂剧 13 种 ,只有代表作《西厢记》与《丽春堂》传世,《 贩茶船 》、《 芙蓉亭 》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 王实甫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吸取了当时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继承了唐诗宋词精致的语言艺术,溶化百家,制造了文彩斑斓的元曲语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文采派最杰出的代表,形成了格外美丽 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我们今日学习的这篇课文,可以说就是这种风格的一个杰出的代表。
2、作品介绍
《西厢记》前身是《西厢记诸宫调》,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这三部书的区分是:《会真记》叙述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和善少女的共同命运。《西厢记诸宫调》摒弃了《会真记》的悲剧结尾,以张生和崔莺莺双双私奔团聚作为结尾,剧中人物也更显共性化,比如崔母,完全是一个封建势力的维护者,成为崔张婚姻的直接障碍,崔莺莺,则成为了一个封建婚姻的抵制者。《会真记》和《西厢记诸宫调》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供应了新的基础。《西厢记》中的女仆人公崔莺莺是宰相家的千金小姐,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遇见了白衣秀才张珙,拥有贵重地位的宰相千金与书剑飘落的布衣书生一见钟情,他们以清风明月为证,私定终身。但这却让崔莺莺的母亲愤怒不已,这种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是她万万不能接受的,她拿出家长的权威,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才为由,逼张生进京赶考,中的状元才能成亲。莺莺无奈只得在长亭送别张生,此时此刻,她会有怎样的一番味道在心头呢?让我们来生疏崔莺莺这位不同凡响的女子,走进她简单而微妙的内心世界。
苏教版语文高二长亭送别学案

长亭送别学案〖学习目标〗一、把握作品主题和情节结构。
二、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三、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揣摩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知识链接〗一、了解作者王实甫,中国元代杂剧作家。
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不详。
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
长期混迹于教坊、行院,与伎艺为伍,当是位不得志的落拓文人。
编撰杂剧13种,只有代表作《西厢记》与《丽春堂》传世,《贩茶船》、《芙蓉亭》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
二、关于《西厢记》故事题材的来源宋金时期说唱崔、张故事的作品,有赵令时〔商调•蝶恋花〕、鼓子词和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戏曲方面有宋官本杂剧的《莺莺六幺》、金院本《红娘子》、南戏《张珙西厢记》等,王实甫在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上改写,故事虽基本相同,题材却更集中,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更鲜明。
〖自主预习〗一、借助工具书,并结合文下注释疏通课文,把握大意。
二、给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筵席()笑靥()恓恓惶惶()萋迷()草芥()谂知()玉醅()胸臆()余荫()蹙愁眉()保揣身体()三、应掌握的古白话词。
1.兀的:2.幺篇:3.把盏:四、典故1.举案齐眉:后汉梁鸿的妻子孟光给丈夫上饭时,总是把端饭的盘子高举至眉前以示恭敬。
后人用来形容夫妻相敬。
2.红泪:王嘉《拾遗记》载,薛灵芸选入宫时,别父母,以玉壶承泪,壶映出红色。
及至京师,壶中泪凝如血。
后人遂称女子眼泪为红泪。
3.比司马青衫更湿:司马青衫语见白居易《琵琶行》,本句意思是自己落的泪比白居易听琵琶时落的泪更多。
4.伯劳东去燕西飞:比喻人的离散。
语出乐府诗《东飞伯劳歌》:“东风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
”伯劳,鸟名。
5.一春鱼雁无消息:鱼雁,指书信。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汉书•苏武传》:“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
”6.青鸾:古代传说中能报信的鸟。
据说汉武帝时,西王母降临,青鸾先来报信。
高二语文《长亭送别》原创导学案

《长亭送别》导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3.理解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
【课前预习】一、文学常识(一)王实甫和他的作品:王实甫(约1260-1336),名德信,字实甫,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他的创作活动时期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
据贾仲明《凌波仙》吊词介绍,王实甫在当时即享有盛名,常与演员、歌伎往来。
所作杂剧十四种,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及《韩彩云丝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各一折。
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
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二)《西厢记》剧情简介有趣的第一次见面:张生第一次在普救寺见到莺莺,惊呼:“我死也!”,接着在道场上迎着红娘,自报家门:小生姓张,名珙,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
红娘一头雾水反问:谁问你来?张生不答,直问:敢问小姐常出门吗?把张生在爱情的驱使下痴迷冒失的性格表现得栩栩如生。
(三)比较元稹的《莺莺传》作品莺莺的形像刻画,传神写态,有血有肉,异常鲜明。
相比之下,张生的形像则写得较为逊色。
尤其是篇末,作者为了替张生遗弃崔莺莺的无耻行径辩解开脱,竟破口大骂崔莺莺为“尤物”、“妖孽”、“祸水”,这就不仅使得人物形像前后不统一,也造成了主题思想的矛盾。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所说:“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
”作品的格调低俗。
但王实甫果断抛弃了“始乱之,终弃之”男性为主导的贬低女性的传统模式,进而以女性的视角来重新诠释对爱情的伟大理解。
(四)预习检测: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谂知(niǎn)暮霭(ǎi)胸臆(yì)B.泠泠(léng)相偎(wēi)栖迟(qī)C.赓续(gēng)玉醅(péi)揾做(wěn) D.萧瑟(sè)憔悴(cuì)顷刻(qǐng)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高二语文教案《长亭送别》导学案

《长亭送别》导学案【学习目标】1. 简单了解作者及相关元曲、元杂剧。
2. 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 揣摩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学习重点】1、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1、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方法指导】诵读法点评法【知识链接】1、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
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2、《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
小说叙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
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
金代,北方出现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一般称为《董西厢》(又称《西厢弹词》或《弦索西厢》)。
它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已经越《莺莺传》,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3、有关元曲及杂剧(1)、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3)元曲五大剧作家及其代表作关汉卿:《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郑光祖:《倩女离魂》马致远:《汉宫秋》白朴:《墙头马上》、《梧桐雨》王实甫:《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4.剧本的构成:唱(演唱)、科(动作或表情)、白(说白)【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积累(a级)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筵席()玉骢 ( ) 迍迍()蹙眉()萋迷()玉醅()金钏()靥儿()谂知()青鸾()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b级)1、《长亭送别》这一折内容可以分为四个场景?(请用四个小标题加以概括)( 1 —)送别途中——(— 11 )——(—)临别叮嘱。
高二语文(苏教版)必修五导学案:2.3长亭送别(2)

一பைடு நூலகம்学习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2、充分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3、品味曲词的优美,评价崔莺莺的爱情观。
二:课前预习
1、杂剧知识
(1).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3).元杂剧的结构:一般是一本四折(“折”类似“幕”,限用同一种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一个完整的故事。(《长亭送别》五本二十一折)
(4).剧的角色:末(男主角)旦(女主角)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有特异之处的人,如张飞、李逵等。)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次要男角)
(5).剧本的构成:唱(演唱)、科(动作或表情)、白(说白)
2.【端正好】一曲中,作者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3、朗读“滚绣球”,找出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并体会主人公的情感。
4、[一煞][收尾]写了哪些景?是怎样体现莺莺的惆怅和不忍离的眷恋的?
5、“便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人物怎样的内心情感?
备注
四:学后反思
2、找出加点词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 )
A.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使)
B.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行动迟缓的样子)
C.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轻易)
D.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示极度)
3、下面各组停顿恰当的一项是()
A.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B.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高中语文 第2专题 长亭送别(第2课时)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5

第二课长亭送别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揣摩富于文采的戏剧语言。
2、背诵并正确默写四首曲子。
【学习方法】①找典故②找意象③分析表现手法④找关键词句⑤分析用词的普遍性的特点。
【课前预习】1、把下列曲词与引用的原诗作品对应起来。
原诗作品:A白居易《琵琶行》 B乐府诗《东飞伯劳歌》 C秦观《鹧鸪天》D范仲淹《苏幕遮》 E李清照《声声慢》 F宋人《鹧鸪天》G柳永《雨霖铃》 H苏轼《满庭芳》化用后的曲词:a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 b 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c 伯劳东飞燕西去,未登程先问归期。
()d知他今宵宿在那里有梦也难寻觅。
()e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
( ) f碧云天,黄花地。
()g阁眼泪汪汪不敢垂。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使)怨归去得疾.(快)B、从今经忏..无心礼(儒家经典)视官如拾芥.耳(小草)C、碧云天,黄花..素罗衣(假装)..地(菊花)长吁气,推整D、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示极度)再休似此处栖.迟(留恋)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端饭的盘子)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相守)B、虽然眼底..人千里(眼前)趁.路程节饮食(赶)C、也合着..(内中的实际情况)..俺夫妻们共桌而食(和着)寻思起就里D、一递.一气长吁气(交替)再休似此外栖迟..(留恋)4、“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所用修辞手法正确的一项是()A、比喻、对偶B、夸张、比喻C、夸张、对偶D、对偶、用典【课堂探究】(一)赏析【滚绣球】1、此曲中中哪些词极力体现出主人公难分难舍的心情?2、莺莺恨的什么?分条陈述3、这段曲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二)赏析【叨叨令】1、本曲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几个叠词?这种手法和这些叠词的运用有何艺术效果?2、表现了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针对训练】(一)基础知识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玉駉.(jiǒng) 蹙.眉(cù) 须臾.(yú) 吁.气(xū)B.谂.知(niàn) 迍.迍(dùn) 玉醅.(pēi) 调.护(tiáo)C.靥.儿(yàn) 弃掷.(zhì) 泠.泠(líng) 长堤.(tí)D.揾.做(wèn) 相偎.(wēi) 顷.刻(qǐng) 栖.迟(qī)2.下面句中加点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淡烟暮霭..相遮蔽:傍晚的云气。
苏教版必修5《长亭送别》导学案(含答案)

板块二执子之手●主题导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这是美好而和谐的爱情,这是人们最向往的境界。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第1课时长亭送别●画语导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不知留下了多少关于离别的诗词歌赋。
可有一段离别的故事至今仍让人柔肠百转难以释怀,它就是道尽“离愁别恨”的绝唱——王实甫的《西厢记》。
故事中,一位是身份高贵的相国千金,一位是书剑飘零的布衣书生,他们萍水相逢却一见钟情,然而短暂的欢愉背后却是漫长的离别,这凄恻的一幕在长亭边缓缓拉开……【字词梳理】1.正音筵.席()玉骢.()迍.迍()金钏.()笑.靥()揾.泪()挣揣..()()草芥.()蹙.眉()谂.知()弃掷.()寻.思()玉醅.()白泠.泠()吁.气()口占.一绝()谨赓.一绝()长堤.()绣衾.()青鸾.()鹧.鸪()答案:yán,cōnɡ,zhūn,chuàn,yâ,wân,zhânɡ,chuài,jiâ,cù,shěn,zhì,xún,pēi,línɡ,xū,zhàn,ɡēnɡ,dī,qīn,luán,zhâ2.辨音挣.扎()占.卜()闷.杀人()曲.牌()挣.揣()占.领()闷.热()曲.折()狼藉.()煞.费苦心()慰藉.()煞.风景()答案:zhēnɡ,zhânɡ;zhān,zhàn;mân,mēn;qǔ,qū;jí,jiâ;shà,shā。
3.辨形挣(chuài)不安(zhuì)乳(ǎo)急(tuān)笑(yâ)梦(yǎn)答案:揾,愠,媪;揣,惴惴,湍;谂,稔;靥,魇。
【词语积累】1.词语释义并头莲:现作“并蒂莲”,并排地生长在同一个茎上的两朵莲花,文学作品中常用来比喻恩爱的夫妻。
高二语文(苏教版)必修五导学案:2.3长亭送别(3)

C.(1)比拟(2)对偶(3)借喻(4)夸张
D.(1)比喻(2)对偶(3)借代(4)夸张
3、名句默写
(1),黄花地,西风紧。晓来谁染霜林醉,。(2)听得到一声“去也”,松了金钏;,:?
(3)东飞伯劳西飞燕,。
(4)泪添九曲黄河溢,。
(5)一春鱼雁无消息,。
(6),。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三:课堂研讨
1、品读【朝天子】,思考:在这里,崔莺莺还表露了这样的情感?为什么会有这种情感?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达她的这种心理的?
2、在莺莺眼里中状元得功名与她的爱情相比是虚名微利,重要的是两情相悦,长相厮守,她这种对爱情的认识在课文中表现了多次,请分别找出表现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思想的句子。
课题:——长亭送别(3)姓名:
一:学习目标
1、体会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2、了解杂剧的曲调,赏析《长亭送别》的曲词美
二:课前预习
1、对[耍孩儿]一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用典,极力渲染莺莺内心的悲戚。
B.三、四两句作者用夸张修辞手法,使人物情感已呈奔腾向前发展之势,表现了人物极度悲哀之情。
C.五、六两句,故作回转一一虽然马上就要分别了,姑且喝一杯送行酒吧,在宽慰中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之情。
D.最后三句,作者纵笔把人物感情推向高潮,使整支曲子散落有致,人物内心活动波澜起伏。
2、选出对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合理的一项( )
(1)晓来谁染霜林醉?(2)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3)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4)泪流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A.(1)反问(2)夸张(3)借代(4)对偶
长亭送别(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长亭送别(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导语人间自古伤别离,但人生自古多别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是朋友之间的别离,感伤中有着一份浓浓的牵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是母子间的别离,关爱中有着有一份深深的期盼;“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是情人间的别离,难舍难分。
面对此情此景,有几人能做倒“我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呢?这节课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十里长亭,去感受一下莺莺与张生的离情别意。
二、教学目标1.理清结构,把握各个部分人物情感变化2.理解《西厢记》的主题二、作者介绍王实甫,字德信,元代大都人(今北京),所作杂剧根据《录鬼簿》记录有14种,其剧作大多以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经典形象。
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西厢记》是王实甫的杰作,也是元杂剧中最优美宏伟的篇章。
《长亭送别》选择原作的第四本第三折,是《西厢记》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
三、理清结构本文按照场景的不同可以分为四部分,请划分出来。
(单独回答)赶赴长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离别之后四、分析文章(一)赶赴长亭1. 时间:暮秋时节地点:长亭——设置在道路旁的亭子,为远行之人送别或停宿之用。
在古诗词中,“长亭”就成为离别的象征。
环境:[端正好](语言)描写了哪些意象?渲染了什么环境?这种环境衬托了人物什么样的心情?(单独回答)明确:蓝天白云、黄花堆积,西风吹,大雁归去,层林尽染,一幅深秋的悲凉图景。
渲染出寥落萧瑟的悲秋气氛,生动的衬托出莺莺为“离人伤感”而产生的忧郁心情。
2.还有哪些句子体现莺莺愁苦、怨恨的心情?(单独回答)“恨相见的迟,怨归去得急”;“马儿……,车儿……”;“松了金钏,减了玉肌:此很谁知?”板书愁苦、怨恨——痛(二)长亭饯别1. 车到长亭,莺莺有很多话要对张生说,可有母亲和长老在场,她只能把情思埋在心里,视线却一直系在张生身上。
【精品】2020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2专题长亭送别导学案

【关键字】精品《长亭送别》导学案班级:姓名:学号:学习目标:1.品味鉴赏曲词语言艺术。
2.把握崔莺莺的艺术形象。
3.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学习重点: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学习难点: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知识链接:1.元杂剧常识:(1)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
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两个部分,它在金院本的根底上孕育发展而形成的,正当南戏盛行之际,北杂剧走向成熟。
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
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等。
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等。
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
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2)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杂。
旦包括正旦、外旦、小旦、、老旦、搽旦。
正旦:歌唱的主要女演员。
外旦、贴旦次要女演员。
末包括、小末、冲末、。
正末是歌唱的主要男演员,外末、副末是次要的男演员。
冲末是首次上场的男演员。
净是地位低下的喜剧性人物。
杂是除以上三类外的演员。
有孤(当官)、驾(皇帝)、卜儿(老妇人)等(3)主唱元杂剧一般是一人主唱或男、女主角唱,主唱的角色不是正末,就是正旦,正旦主唱称旦本,如《窦娥冤》窦娥主唱。
正末主唱的称为末本,如《汉宫秋》,汉元帝主唱。
一般来说,一剧中一人主唱到底,这是通例。
但也有少数剧本,随着剧情的发展,人物也有所变化(4)在后世的戏曲中也叫道白或说白。
它是曲词外演员说的话、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由白话和部分韵语组成,又称韵白和散白。
对白与的对话相似,独白兼有叙述的性质,在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上起着重要的作用(5)也称科范、科、介,指唱、白以外的动作,元杂剧中指示人物动作和表情的术语。
一般来说,元杂剧剧本中的科表示四个方面的意思。
一是人物一般的动作,二是表示人物的表情,三是表示武打动作,四是指剧中穿插的歌舞动作。
长亭送别(一)(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长亭送别(一)(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元曲及作者。
2.疏理剧情,并重点赏读这出戏开头的三支曲词和结尾处《一煞》、《收尾》两支曲词,体会曲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3.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教学重点:1.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教学难点:1.通过鉴赏景物把握诗人感情。
2.作者在融汇古典诗词中的自然性。
教学手段: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教学。
知识链接:(一)元曲与唐诗、宋词鼎立并称为“一代文学之胜”。
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
也可以这么说:元曲有大概念和小概念之别。
大概念的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散曲又包括套数(散套)和小令。
散曲相当于元杂剧的一折,但无宾白科介,即一套曲子组成的清唱。
小概念的元曲是小令,小令即单只曲子,我们平常所讲的元曲指的就是小令。
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刻以及题材的广泛、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多变,在中国古代文学艺苑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
元曲的体制具体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1、宫调:宫调是指中国古代音乐的调式。
2、曲牌:俗称“曲子”,是对各种曲调的泛称,各有专名,如《点绛唇》、《山坡羊》等3、曲韵:元曲在押韵方面的要求4、平仄:每首末句的平仄。
5、对仗:曲的对仗要求比较自由6、衬字:曲与词最显著的区别是有无衬字,有衬字的是曲,没有衬字的是词。
所谓“衬字”指的是在曲律规定必须的字数之外所增加的字,它不受音韵、平仄、句式等曲律的限制,衬字一般用于句首。
元曲四大家及代表作有: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
此外,王实甫的《西厢记》、纪君祥的《赵氏孤儿》都是极具代表性的杂剧。
(二)介绍作者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亭送别※学习导航【学习目标】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分析崔莺莺这一人物形象。
3、了解古代戏曲的特征和感情表达的基本方法。
4、从曲词意象的分析入手,准确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人物情感。
【学法建议】1、以著名学者王国维的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为理论依据,以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词为突破口,通过想象和联想,唤起生活经验,努力创设情境,更好地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
2、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领会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领会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并且和口语巧妙结合以营造优美的意境,来努力培养初步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3、观看碟片《西厢记》(越剧),在视听享受的基础上对课文产生感性认识,同时,通过写作“观后感”并提出自己的创见,来体现学习的主体意识,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王实甫,元代杂剧作家。
名德信。
大都(今北京市)人。
生卒年不详。
生平和创作王实甫生平事迹资料缺乏。
钟嗣成《录鬼簿》将他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周德清《中原音韵》在称赞关汉卿、郑光祖和白朴、马致远“一新制作”的同时,也称赞了《西厢记》的曲文,并说“诸公已矣,后学莫及”。
由此可以推知,王实甫活动的年代可能与关汉卿等相去不远。
他的主要创作活动当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
《北宫词纪》所收署名王实甫的散曲〔商调·集贤宾〕《退隐》中写道:“想着那红尘黄阁昔年羞,到如今白发青衫此地游”,“人事远,老怀幽,志难酬,知机的王粲;梦无凭,见景的庄周”,“怕狼虎恶图谋,遇事休开口,逢人只点头,见香饵莫吞钩,高抄起经纶大手”,可知王实甫早年曾经为官,宦途不无坎坷,晚年退隐。
曲中又有“且喜的身登中寿”,“百年期六分甘到手”,可以推断他至少活到60岁。
这首散曲又见于《雍熙乐府》,未署名。
因此,学术界对它的作者是谁有不同看法。
《中原音韵》曾把《西厢记》第1本第3折的曲文作为“定格”的范例标举。
元末明初贾仲明的〔凌波仙〕吊曲说王实甫“作词章,风韵羡,士林中等辈伏低。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誉王实甫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
可见,他的作品在元代和元明之际很为人所推重,《西厢记》其时已被称为杂剧之冠。
王实甫所作杂剧,名目可考者共13种。
今存有《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和《四大王歌舞丽春堂》3种。
《韩采云丝竹芙蓉亭》和《苏小卿月夜贩茶船》都有佚曲。
其余仅存名目而见于《录鬼簿》著录者有《东海郡于公高门》、《孝父母明达卖子》、《曹子建七步成章》、《才子佳人多月亭》、《赵光普进梅谏》、《诗酒丽春园》、《陆绩怀橘》、《双蕖怨》、《娇红记》9种。
对王实甫曲目,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或认为《娇红记》非出王手,或认为《诗酒丽春园》亦非王作,还有人认为今存《破窑记》是关汉卿的作品,但都非定论。
明清时代还有王实甫作《月明和尚度柳翠》和《襄阳府调狗掉刀》的著录和传闻,均不可靠。
此外,自明代开始,出现《西厢记》是王实甫作关汉卿续或关作王续等说法,也都不可信。
2、资料链接(1)背景知识元代戏曲元代是我国戏曲繁荣兴盛的时期。
元代戏曲主要分为杂剧和南戏两大类,二者各有自己的发展轨迹。
由于南戏在元代前期处于发展的薄弱阶段,还不能与杂剧一争高下,所以代表元代最高文学成就的是元杂剧。
元杂剧之所以能够以深刻的思想与精湛的艺术取得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地位,产生一批传世不衰的艺术品,至关重要的原因是一批杰出的文人以他们的文学生命来参与戏曲的创作,他们自身的文学素养,提高了元杂剧的审美档次,使得元杂剧创作精致化和典范化。
元杂剧有完整的艺术形态,剧本主要由唱曲、宾白和表演三部分组成。
在体制上,元杂剧以折为单位,一本通常为四折,个别也有一本五到六折的。
此外每本还加有一场或两场戏,称为“楔子”,位置或在折前或在两折之间,用来介绍人物、情节等。
每本在结尾时有一对或两对对子,称为“题目正名”。
在音乐方面,元杂剧有严格的规定,一折戏只用一套曲子,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子组成,而且同一套曲子的排列顺序也比较固定。
元杂剧用北曲演唱,乐器主要使用琵琶等弦乐,风格豪放激越。
在角色设置上,元杂剧角色分为三大类:末类、旦类、净类,一本戏中只由一人主唱,由正末演唱的戏称为“末本戏”,由正旦演唱的戏称为“旦本戏”。
元杂剧中用“科范”来规定动作表情或指示舞台效果,简称“科”。
在元代近百年的时间里,北杂剧创作风靡全国,作家云起,涌现出一批成就卓著的戏剧作家和演员,剧本成千上万,洋洋大观。
著名的剧作家有被誉为“元曲四大家”的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等。
重要的作品分别有《窦娥冤》(关)、《单刀会》(关)、《望江亭》(关)、《倩女离魂》(郑)、《梧桐雨》(白)、《汉宫秋》(马)等。
伟大的戏剧家王实甫创作了被称为是“天下夺魁”的《西厢记》,成为元代戏曲最高成就的代表。
《西相记》的演变《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作品。
它的故事取材于公元9世纪唐人元稹的传奇《莺莺传》(也叫《会真记》)。
宋金时期,说唱崔、张故事的作品,有赵令寺《商调·蝶恋花》鼓子词和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等。
戏曲方面有宋官本杂剧的《莺莺六么》、金院本的《红娘子》、南戏的《张珙西厢记》等。
到了元代,这些各自在南北流行的唱本、剧本,又重新在大都、杭州等戏剧发展的中心都市汇合,南北戏曲得到交流。
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王实甫把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改写为戏曲,虽故事基本相同,题材却更集中,反封建的思想倾向也更鲜明了;又改写了曲文,增加了宾白,剔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情节,艺术上也有所提高。
(2)有关送别名句积累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3、预习思考(1)预设问题①能否按时间的推移和情节的发展,用四个字的小标题把《长亭送别》这折戏概括一下?②崔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性格特征怎样?③文中哪几支曲子体现着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④本折曲词有几处化用或借用了古典诗词并且与口语结合的?有何表达作用?(2)预习课文后,你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互动课堂【课时安排】2课时一、自学评价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筵.席()迍迍.()金钏.()笑靥.()争揣.()拾芥.()余荫.()蹙.眉()谂.知()玉醅.()泠.泠()谨赓.()厮.守()禾黍.()绣衾.()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挣揣..信状元回来阁.泪汪汪不敢垂我谂.知这几日相思嗞味暖融融的玉醅...似水,..,白泠泠蜗角..微利..虚名,蝇头谨赓.一绝,以剖寸心一春鱼雁..无消息3、填空(1)王实甫,中国(朝代)作家。
名德信。
大都(今北京市)人。
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不详。
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
长期混迹于教坊、行院,与伎艺为伍,当是位不得志的落拓文人。
编撰杂剧种,只有代表作与传世,《贩茶船》、《芙蓉亭》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
(2)元曲中不同的角色有一定的名称。
为女角色,分为、、、等,为男角色,分为、、等。
文中扮演张生和崔莺莺的角色分别是和。
(3)《西厢记》刻画矛盾冲突的主线是和之间的矛盾,这是的矛盾。
本戏曲通过,完整地展现了封建时代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由的曲折过程和复杂心理,表现了反对封建礼教统治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思想,表达了“”的愿望。
4、阅读第二首(幺篇)和(二煞),判断以下的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
(1)(幺篇)这首曲子是莺莺给张生斟酒时对张生说的话。
充满了女主人公对张生的殷殷叮嘱之情。
()(2)(幺篇)曲中谈到了“轻别离”和“始乱终弃”,(二煞)中谈到了“停妻再娶妻”,可见莺莺对张生此一去,充满了担心和疑惑,对这段爱情的牢固产生了怀疑。
()(3)在封建社会里,历来是男尊女卑的道德观念,女人成为男人的玩物,所以(幺篇)中说妻荣夫贵应改为夫贵妻荣。
()(4)莺莺在这两首曲子里反复叮嘱张生不要“始乱终弃”,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这是封建社会常见的事,也是整个社会存在的严重社会问题。
()(5)女主人公在这两支曲子里提到“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你休忧‘文齐福不齐’”、“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等句,反映了女主人公重爱情而鄙薄功名的进步思想。
()(6)这两首曲子分别反映了女主人公对张生的两次叮嘱,虽然时间不同,但内容却是大致相同,都集中表达了莺莺内心相同的担心和思想倾向。
()(7)(二煞)是莺莺在张生临行前最后的谆谆告诫。
虽只说了七句话,却前后共用了四个“休”字,可见她对张生的嘱咐是何等的殷切。
()(8)四个“休”字归纳为两点:一是不要以功名为重而丢掉爱情;二是不要因贪恋异地花草而停妻再娶。
这说明莺莺对她和张生在凄风苦雨、艰难曲折中建立起来的爱情,比对功名的获取更为珍视。
()二、文本研习1、课文情节:《长亭送别》一折戏因系老夫人以“”为由,硬逼张生之故,恩爱情人的分手才显得特别缠绵感人。
戏由三个紧密衔接的场面组成:,,。
个场面,共十九支曲文,将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了莺莺送行时的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
2、人物形象作者在本折中一方面描写了莺莺的痛苦之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莺莺的思想。
她为离别而悲啼愁苦,痛极之际,竟埋怨张生忘旧情而轻远别。
这种埋怨正是爱极痛极的一种变态心理,是一种深情的痴语。
莺莺既倾诉着内心的万种离愁、无限幽思。
又流露出怕被遗弃的痛苦心理。
此时此刻,莺莺该有多少肺腑之言要说,然而她对“怜取眼前人”的临别赠言,其实正是她内心隐忧的曲折吐露,也是当时社会中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的悲剧在莺莺心灵上的阴影的反映。
在莺莺看来,,最重要的是。
而事实上张生应试是被逼的,他们的分离乃是封建势力的压迫所致。
因此莺莺发出了对封建势力的怨恨。
莺莺还进一步把怨愤指向那可恶的思想。
“”观念造成了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而莺莺却对这种虚名微利表示了极大的蔑视与痛恨,这就把莺莺的思想感情由一般的离别之苦,推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3、艺术特色⑴曲文美:①意美。
从戏剧内容看,意美就是准确、生动、形象地表现性格。
意美也可以延伸为意态美,意美还可以拓展为意境之美,“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
“”等句表面上写倚楼观景,实际上大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