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趣味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趣味教学
中国是一个泱泱诗国,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浩如星海的优秀诗篇。这些诗篇语言富有图画美和音乐美;具有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意境;它生动形象、含蓄凝练。多积累优秀诗篇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滋养学生心灵,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起着重要的作用。怎样才能把我们祖先留下来的的宝藏完好开发,使我们的学生完美地应用、掌握它呢?下面从“读、画、演、编、唱”五方面谈谈我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一些收益。
一、在朗读中感受音乐美、思想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要理解一首诗词,继而学会运用,读是多么的重要啊。读两次是读准确读通顺了,读四次是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了,读六次是读出味道读出感觉来了,读八次是读出体会读出意境来了……
例如,在《长相思》这首词的学习中,学生读前两遍,要注意词当中的生字“聒”和多音字“更”,把词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要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如“身向榆关那畔行”可在“身向榆关”的后面停顿,“夜深千帐灯”可在“夜深”后面停顿;读到第五遍时,读出“长”的味道和“相思”的感觉;读到第六遍,看着书上的插图和注解,把词的意思读懂了;读到第七遍,读出作者身在征途,心系家乡的感情;读第八遍,想象出家乡的一幅幅乡村乐居图;读第九遍,感受到家乡亲人们对诗人离开的不舍,读第十遍,感受到诗人爱故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既然读是如此的重要,我们在课堂上就要把时间还给学生,不要把古诗咬碎了,生生地讲解那些字词,而是应该让学生尽情地朗读,读多了,其中的意思定会了然于胸,教师只要适时地点拨就行了。
二、在绘画中欣赏形象美、意境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古诗词大都景致生动,诗境鲜明,诗情画意。古诗教学过程中也可利用诗画相通的特点,引用绘图想象与想象成画的教学方式再现古诗的意境。
例如杜甫《绝句》一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教学中,学生把古诗读懂后,鼓励学生拿起手中的画笔,借助想象力,画出诗中所描述的景物,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借助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的绘画。如:诗的前两句该怎么画?一行翠绿的柳
枝在随风摇摆,晃动的柳枝上两只黄鹂鸟欢快鸣叫,蓝天白云下,一群孩子抚摸着柳条正抬头看着空中掠过的一行白鹭……学生的作品虽只是涂鸦,但是抛开作品的好坏之分,这却是学生对古诗富有个性的意境的感悟。
孩子是天生的画家,画画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方式之一了,如果我们给时间让孩子把诗中所描绘的情景画出来,那我们一定会收获不少惊喜:他们会画出“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的美,会画出“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的趣,会画出“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傲,会画出“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的闲……在画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加强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感受到古诗的形象美和意境美,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三、在表演中亲身体验,感受诗意
学生钟爱于表演课本剧,如果把诗中所描绘的情景也改成剧本形式并分角色演出来,学生们一定会有浓厚的兴趣,可以这样操作的诗有很多,如《小儿垂钓》、《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寻隐者不遇》等。
像《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的寓意深刻。在教学中我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在松树下问些什么,诗中有没有写?你能根据童子的回答展开联想补充出来吗?”“假如你是书童,你会怎么回答?”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问话一一作答,并让学生分角色当堂进行对话表演。在表演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对答如流,还伴有生动、有趣的动作表演,把《寻隐者不遇》中的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了,初步领悟到诗的意境。
再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头两句“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写旅途的艰苦;后两句“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写偶得投宿处的喜悦。诗中末句的“归”,意境深远,既写出了诗人从风雪迷漫的困境中忽然找到投宿处的狂喜心情,又表现了山民热情、好客、纯朴的良好品性。为了让学生领悟诗的意境,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补充情景,提出下面几个问题:(1)诗人经过艰难跋涉,来到人烟稀少的山中,天色已晚,面对风雪,远望苍山,路途遥远,这时,他会想些什么?(2)夜更黑了,风更紧了,雪也更大了,天气冷得叫人难受,正在这十分为难的时刻,忽然发现山间有一间穷人住的茅屋,诗人的心情怎样呢?(3)听到犬吠,茅屋里的主人会怎么做?这时主人与诗人会有一段什么样的对话?(4)诗人受
到主人的热情接待,会有什么样的感受?通过想象,学生自然而然进入了角色,置身于古诗描写的意境之中,然后让学生分角色,对诗人来到柴门边,并受到主人热情接待这一情景进行表演。学生通过想象和表演,领悟到了“归”字所蕴含的意境美。
四、在编故事中加深理解诗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喜欢听故事是小学儿童的天性,教师如果在古诗教学中,抓住儿童这一特点去调控教学,将故事诗句演变为一个形象生动的故事,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赠汪伦》一诗中,引导学生把古诗的意境进行扩展想象,编成故事,编得最好的在班上进行演讲:唐朝时有个叫汪伦的人,特别欣赏大诗仙李白的才学,很想找机会接近李白。有一回,他听说李白要经过他的家乡,就想出了一个办法。一天,他给李白写了一封信,信上说: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喜饮乎?这里有万家酒店。于是,李白欣然前往,可是找了半天,既没找到十里盛开的桃花,也没找到一万家酒店。李白非常纳闷,汪伦笑着说道:“先生,十里桃花不是桃林,而是此地有一处潭水名为‘十里桃花’,万家酒店也并非一万家酒店,而是酒店的主人姓万。”李白听后大笑起来,对汪伦如此煞费苦心的邀请深表感谢。接下来的几天,两人在汪伦的处所秉烛长谈,待分别时,两人已结为好友。临走时,李白在船上突然听到岸上有人在踏着节奏唱歌,抬头一看,原来是汪伦。于是,在感动之余,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赠汪伦》一诗。
孩子们经过编故事,听故事的活动后,学习的兴趣陡增,而“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文也早已悄然印进了他们的脑海。
五、在演唱中牢记古诗词
诗词在古代主要是靠音乐来传播的,给诗词谱上曲,把它唱出来,有助于大家把它记得更熟,现在小学音乐课本上不是让《游子吟》等古诗词变成了歌吗?邓丽君不是也把《但愿人长久》演绎得动人心弦吗?记得我在成人高考时压根儿就没想到填空题会考《花非花》这首词,所以考前就没复习,虽然以前上中学时背过,但多少有些遗忘,也有些发慌,好在我能把它唱出来,结果顺利地做出此题。在实际教学时,找不到谱好的现成的歌曲,那我们可以用孩子们熟悉的儿歌的曲调把它唱出来,那该多么有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