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案1学前教育 幼儿与教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教育学》第四章幼儿与教师

第一节幼儿

【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幼儿的特性和儿童观发展演变的历程,认识各种有关的学前儿童观,理解儿童观的意义,知晓幼儿的几项基本权利。

【教学重点】儿童观极其发展演变历程;关于儿童发展的理论。

【教学难点】儿童观与教育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提问

教学导入:3分钟

问:同学们对儿童有哪些了解和认识?自己家里或周边有没6岁以下的儿童?觉得他们好玩吗?可爱吗?

学生回应:------

教师引导:基本可以用天真、纯洁、活泼及幼稚等词汇来形容,惹人喜爱,并且我们应注意到他们的身心在迅速发展,在各方面都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如八个月时满地爬,一岁左右喜欢到处走而且一跛一跛的,到5、6岁时喜欢热闹和更多的人一起玩。

首先,界定下有关儿童、幼儿的概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儿童给出的定义是:较幼小的未成年人(年纪比“少年”小,其中“少年”指人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阶段)。一般说社会和人们公认儿童的年龄段为0-12岁。本书主要涉及到的是0到6的岁的儿童,在课本绪论中已经提到,并把0到6的岁的儿童分两个阶段,一个是从出生到3岁称为婴儿,一个是3到6岁的儿童称为幼儿。【复习绪论中的有关儿童的一些概念】

我们知道。多数幼儿都是在3岁入幼儿园的,离开父母。所以3岁是其人生发展的一个转折点。那我们先来学习进入幼儿园后幼儿的特征有哪些:

一、幼儿的特性25分钟

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有三个关键的年龄阶段。这三个阶段是:2、3岁;

6、7岁和11、12岁左右。所谓关键性的年龄阶段,是指无论在儿童的认识水平、个性特征和行为活动等各个方面,都由量的积累而产生了一个质的变化,即发生了质的飞跃。在这三个关键性的年龄阶段中,有两个年龄阶段是处在学前期(3岁及6岁)。研究表明,学龄前孩子在言语、思维等方面发展中,表现出了明显的质变:2至3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和培养人具备独立性的一个关键期;5

至6岁是数概念发展的转折点。研究、重视关键期,就是为了抓住对孩子教育起决定作用的时期,进行相应的教育。如果错过这些关键期,则会增加教育的难度。

俗语也有“三岁看老、七岁看大”的说法。

(一)幼儿的心理特性:

1、心理活动及行为无意性

无意性表现在幼儿的心理活动易受情绪的影响。还表现为随心所欲,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易受外界影响。如专门让幼儿学一首儿歌,由于他们兴趣不高,所以教师要费很大的力气,效果也不一定很好;而幼儿偶尔听到一句特别的词语,

他却会毫不费力地记住。

2、思维具体形象性

表现在幼儿的认识活动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进行。思维是认识活动的核心。3岁的幼儿思维的特点是先做再想,他不会想好了再做。在认识事物时,常常想摸一摸,抠抠这,又抠抠那,还想好好看一看。他们对很多事物都不停地看、听、摸、尝、闻等,通过感知来认识周围世界。比如单纯依靠语言,向幼儿讲述一种他们从未接触过的水果,幼儿不能理解。再例如两堆同样数量的扣子一堆散开,一堆集中。如图所示:

(A)( B )

问幼儿哪堆多,哪堆少,幼儿往往会认为散开的那堆扣子多。因为他看到这堆扣子占了那么一大片地方。这说明幼儿的思维活动是受对事物具体直接感知的影响。明确:幼儿的思维活动更多是靠事物的直接感知。

3、有强烈的好奇心

幼儿一直都是很好问的,因为他们是通过用问的方式来了解世界,来认识自我,到这个年龄段时,幼儿的好问已经达到了高峰期。可以说好奇是天性。他们的问题特别多,并且都是一些很难回答的。这时作为老师,要有耐心,给予理解和帮助,不能给他们泼冷水。当然也不能乱回答,因为你的答案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将来对事物的看法和他们的求知欲。

(二)教育活动中的幼儿

1、幼儿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统一的完整个体

拆分理解:幼儿是自然人同时是社会人,最后是完整的个体。

幼儿作为一个生物个体,从父母那里继承了一些作为人的基本的生物构造特征和心理基础。也有其自身的生理发展规律。这个规律是自然的、较稳定的,而不应将幼儿看成与小动物无异的生物体,也不能期望幼儿像成年人,而应该尊重幼儿的天性和生长的自然规律。作为一个自然人,幼儿必须从周围环境中获得衣食、照料和安慰。幼儿对周围世界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因此,要反对任何剥夺幼儿的生存要素以及损害幼儿生存发展规律的行为。【用颜色粉笔标记自然人】幼儿生来就具有人的尊严和价值,理当享有基本的人权和社会地位。不论什么种族、性别、地位和家庭的孩子,他们的权利是相同的。幼儿除有生存权外还有发展权,也有参与权。幼儿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与同龄人活动的机会,让幼儿在与同龄伙伴的交往中学会交流、合作和谦让,要让幼儿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和发展自己。并且幼儿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其在身体、认知、品德、情感、个性等方面的整体发展。【用颜色粉笔标记社会人及个体的完整性】

2、幼儿是自主建构的个体

幼儿天生就充满好奇,天生就是一个探索者。幼儿教师应让幼儿以主人身份

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自由、独立地在各种活动中发展。幼儿也只有亲自参与各种活动,在活动中积累感性经验,才能保证其发育良好、精神丰富和完善,才能不断地构建自己独特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和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人格。

3、具有巨大的学习潜能

幼儿虽小,但学习的潜力极大。在胎儿期,孩子就有了听觉、触觉、记忆力和情感等方面的反应能力。出生后几个小时就有了视觉偏爱,能分辨声音和气味,通过实验学习,还可以形成条件反射。在3~6岁阶段,幼儿基本上能掌握本民族的口头语言,具有时间和空间的辨别能力,其知觉、思维、想象、记忆、注意力的有意性开始萌发,并初步学会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

4、幼儿以生活和游戏为主要活动

在幼儿期,幼儿非常柔弱和相对无能。对幼儿来说,最迫切的学习任务就是“人”的基本生活经验和技能。因此,他们学习的主要内容就是正常人的生活。由于受身心水平的限制,幼儿也只能从简单的生活活动和游戏活动。简单的生活活动和游戏活动几乎是幼儿可适应、可接受的活动的全部。明确:所以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原则,并为现代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基本教育理念。

【第一部分小结:以上从心里特征及教育活动的两方面角度阐释了幼儿的特征,并且心里特征方面分三小点,教育活动方面分了4小点加以解释。】幼儿有这些特征,那人们到底是如何看待他们的?各个时期有着不同的看法(转入):

二、儿童观的演变历史历程10分钟

概念:儿童观——是成人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的观点的总和,是人们对儿童的根本看法和认识。它涉及到儿童的地位与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生长发展的形式和成因、教育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等诸多问题。

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儿童的认识不尽相同,按历史发展顺序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一)古代时的儿童观

1、儿童是“小大人”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是“缩小”的大人,儿童是小大人,儿童和大人没有什么区别,即使有的话,那也只是身高和体重的不同而已。缺点是忽视儿童自身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2、儿童是“原罪说”即是“有罪的”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一生下来,就充满罪恶,是有罪的“羔羊”,卑贱无知,成人应该对他们严加管束、约制,使儿童能不断地进行赎罪。

3、儿童是“白板”

“白板”是空白的板或擦过的黑板。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刚生下来的时候,其心灵就象一块白板,成人可以任意塑造成各种各样的东西;就象是一张白纸,洁白无瑕,成人可以在上面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就象是一个空容器,成人可以任意填塞,把各种知识经验灌输进去,而不考虑儿童的、利益和需要。

(二)近代的儿童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