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谱分离过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 A BCu u
式中A、B、C为常数,A为涡流扩散项,B为分子扩散项系数,
Often need spacer arm
but watch out for adsorption to the spacer!
22
色谱图及有关术语 色谱图是以组分的响应信号(或 浓度)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的色谱流出曲线; 它提供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依据及色谱操作条件的有 关信息。如下图:
23
(1)基线—没有组分进入检测器时,检测器系统的噪声随时间变 化的曲线通常为一条直线。当系统不稳定时,基线会随时间 而定向缓慢变化的现象,称为基线的漂移;当系统不稳定时, 不同因素引起基线的起伏变化的现象,称为基线的噪声。
40
无论是有效还是理论塔板数不能作为实际分离可 能的依据。另一方面,塔板理论中有很多不合 实际的假设,如:假定无纵向扩散、分配系数 与浓度无关;再者,塔板理论不能解释塔板高 度是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及流动相不同流速下测 得的理论塔板数不同的事实。因而它有一定的 局限性。
41
2.速率理论
1956年由荷兰学者范弟姆特把影响塔板高度的动力 学因素与塔板理论结合起来,导出了塔板高度与流 动相线速关系的方程。认为色谱峰的总扩张等于各 独立因素对扩张影响之和;色谱柱的总板高等于各 独立因素对板高贡献之和。即
36
塔板理论基本假设
色谱柱由一系列塔板组成 塔板内,组分在两相间迅速达到平衡 (理想色谱) 组分的分配系数不随它的浓度变化而 变化(线性分布等温线) 组分的轴向扩散为零 流动相的流动是跳跃过程
37
38
塔板理论方程:
N 5.54( tR )2
1/ 2
H=L/N
若扣除死时间(体积)的影响,得到有效塔板数(n’)和有效塔 板高度(H’):
第6章 色谱分离过程
Chromatography
6.1 概述 6.2 色谱分离过程的基本原理 6.3 色谱的分类 6.4 色谱分离过程基础理论 6.5 典型制备色谱工艺及应用
1
色谱分析法 的基本知识
色谱定义及分类
色谱法定义 色谱法分类
根据两相的 物理状态
气相色谱法 液相色谱法
气固相色谱法 气液相色谱法 液固相色谱法 液液相色谱法
21
亲和色谱(Affinity chromatography)
载体活化、配基连接、吸附、洗脱
Steric considerations & spacer arms
AC ver 990326
Spacer arm
30
Sm all ligand (<1,000)
Risk of steric interference with binding between matrix and target molecule
(4)区域宽度 是反映分离好坏的一个重要参数。一般,区域 宽度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越好。可用三种方法表示:
①标准偏差(σ):0.607倍峰高处峰宽的一半。 ②峰底宽度(ω):色谱峰两侧切线在基线上的截距 ω =4σ ③半峰宽度( ω 1/2):又称半宽度或区域宽度,峰高一半处
的宽度。
1/2 2.354
26
27
从色谱流出曲线可以获得许多重要信息:
柱 色 谱 法 ( L C C )空 心 柱
色 谱 法
毛 细 管 柱
平 板 色 谱 法 ( F B C ) 纸 薄 色 层 谱 色 法 谱 法 ( P ( C T ) L C 1) 0
③按分离的动力学过程分:
冲 洗 色 谱 法 色 谱 法 顶 替 色 谱 法
迎 头 色 谱 法
④按分配原理分:
色谱法
34
• 色谱理论包括两方面: –热力学理论:研究分配(分离)过程, 塔板理论(plate theory)。 –动力学理论:研究各种动力学因 素对峰展宽的影响,速率理论 (rate theory)。
35
塔板理论 (the plate model)
1941年,Martin和Synge阐明了 色谱、蒸馏和萃取之间的相似性, 将色谱柱设想成由许多液液萃取单 元或理论塔板组成;与精馏相似, 色谱分离也是一个分配平衡过程。 这就是Martin等人提出的塔板理论。
分子排阻色谱或凝胶过滤色谱 离子交换色谱 疏水作用色谱 亲和色谱 正相/反相谱
11
基本类型色谱法的分离机制
基本概念:固定相(s);流动相(m)
(一)吸附色谱法 (二)分配色谱法 (三)离子交换色谱法 (四)空间排阻色谱法
12
(一)吸附色谱法
✓ 要求: 固定相→吸附剂(硅胶或Al2O3) 具表面活性吸附中心
气 相 色 谱 法 ( G C ) 气 气 固 液 色 色 谱 谱 法 法 ( ( G G S L C C ) ) 色 谱 法液 相 色 谱 法 ( L C ) 液 液 固 液 色 色 谱 谱 法 法 ( ( L L S L C C ) )
超 临 界 流 体 色 谱 法
②根据固定相的形状分:
填 充 柱
N'5.54t1R '/2
2
16tR ' 2
H’=L/N’
39
它们比理论塔板数及高度,能更有效地反映色谱分 离好坏与塔板数和塔板高度之间的对应关系。
一般说来,色谱柱的理论塔板数越大,表示组分在 色谱柱中达到分配平衡的次数越多,越有利于分离, 但不能说明组分间分离的好坏,因为分离好坏决定 于各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分配系数的差别, 而不是分配次数的多少。
③调整保留时间(t’R)--扣除死时间后的保留时间 (t’R=tR-tM)。
用使组分流出色谱柱所需流动相体积表示时为:
a.死体积(Vm) b.保留体积(VR) c.调整保留体积(V’R)
VM=tMF0 VR=tRF0 V’R=t’RF0=VR-VM
25
(3)峰高与峰面积 峰高是色谱峰的顶点到基线之间的垂直距 离,用h表示;峰面积是色谱流出曲线与基线所围成的面积, 用A表示。
①分配系数(K):
K
cs cm
溶质在固定相的浓度 溶质在流动相的浓度
K因物质不同而不同;K是温度的函数;是色谱分离 的基础。
K大的物质在柱内停留的时间长,反之则反。由于在
柱中的多次平衡分配故K有微小差别的组分,在通
过柱子后被扩大,从而被分离。
29
②分配比(k’):又称容量因子。
k'
qs qm
溶质在固定相的量 溶质在流动相的量
✓ 分离机制见图示
✓ 阳离子交换树脂 RSO3-H+ + X+ → RSO3-X+ + H+
固定离子 可交换离子 待测离子
17
图示
✓ 分离机制: 依据被测组分与离子交换剂交换能力(亲和力) 不同而实现分离 back
18
(四)空间排阻色谱法
✓ 要求: 固定相→多孔性凝胶 流动相→水——凝胶过滤色谱 流动相→有机溶剂——凝胶渗透色谱
即与相比有关; d. K与k’是衡量色谱柱对组分保留能力的参数;
K与k’值越大,保留时间越长;
31
④分离度:相邻色谱峰峰顶之间的距离除 以此两色谱峰的平均宽度。
Rs1/2t(R2b 1 tR1b2)
2tR b1 b2
32
⑤柱效率:
N 5.54( tR )2
1/ 2
HL N
N 16( tR )2
1.根据色谱峰的数目,可以判断试样中所含 有组分的最少个数。
2.根据色谱峰的保留值可以进行定性分析。 3.根据色谱峰高或面积可以进行定量测定。 4.根据色谱峰间距及其宽度,可对色谱柱的
分离效能进行评价。 5.色谱峰间距——固定相或流动相选择是否
合适的依据。
28
6.4 色谱分离过程基础理论
1.保留值、分离度和柱效率
✓ 分离机制:见图示
吸附平衡 Xm + nYa→Xa + nYm
13
✓ 分离机制: 各组分与流动相分子争夺吸附剂表面活性中心 利用吸附剂对不同组分的吸附能力差异而实现分离
吸附→解吸→再吸附→再解吸→无数次洗脱→分开 14
(二)分配色谱法
✓ 要求:
固定相→机械吸附在惰性载体上的液体
流动相→必须与固定相不为互溶
✓ 缺点:
化学、生化色谱分离、分析
对未知物分析的定性专属性差
需要与其他分析方法联用(GC-MS,LC-MS)
5
6.2 色谱分离过程的基本原理
1.分离原理
色谱法之所以可以分离混合物,关键是它有一
个高效的色谱柱。物质在柱内的分离过程,
是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发生吸附、脱
附(或溶解、解析)的过程。被分离物按其
b
N有效N(1k'k')2 H有效H(1k'k')2
33
2.色谱理论模型
色谱分离过程涉及到两个方面:其一是色谱分离与 物质在两相中的分配系数有关——这由物质(包 括组分、流动相、固定相)的分子结构和性质决 定——这也就决定了各组分在柱后的出峰时间, 即色谱过程中的热力学因素;其二是色谱分离与 物质在柱内的运动情况有关—这由物质在流动相 和固定相间的传质阻力决定—这也就决定了各组 分色谱峰的形状和区域宽度,即色谱过程的动力 学因素。
载体→惰性,性质稳定,
不与固定相和流动相发生化学反应
✓ 分离机制见图示
狭义分配系数
K Cs Xs Vs Cm Xm Vm
15
图示
✓ 分离机制 利用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间溶解度差别实现分离 连续萃取过程 back
16
(三)离子交换色谱法
✓ 要求:
固定相→离子交换树脂
流动相→水为溶剂的缓冲溶液
被分离组分→离子型的有机物或无机物
色带
4
1903年俄国植物学家Tswett实验示意图
色谱法的特点
✓ 优点:“三高”、“一快”、 “高一选广择性”——可将性质相似的组分分开
高效能——反复多次利用组分性质的差异
产生很好分离效果
高灵敏度——10-11~10-13g,适于痕量分析 分析速度快——几~几十分钟完成分离
一次 可以测多种样品
应用范围广——气体,液体、固体物质
(2)保留值—是色谱法定性的依据。可以用组分在色谱柱中的滞 留时间或使组分流出色谱柱所需要的流动相体积表示。
①死时间(tR0)--不与固定相发生作用的组分(空气或甲烷)流 过色谱柱所需的时间。死时间正比于色谱柱中的空隙体积。
24
②保留时间(tR)--组分流过色谱柱所需要的时间,一般指从 进样到柱后组分浓度最大值时所需的时间。
k'
tR tR0 tR0
tR tR0
1
③K与k’之比较:
KcS mS/VS k'Vmk'β
cm mm/Vm VS
式中,β为相比,为柱中流动相体积与固定相体积之比。它反 映了柱型的特点:填充柱β=6—35;毛细管柱β=50-1500。
30
a. K和k’与物质及两相的性质有关; b. K 与k’都是温度、压力的函数; c. K与两相的体积无关;k’与两相的体积有关,
①硅胶衍生的固定相
②离子交换树脂
③大孔吸附树脂
④凝胶 ⑤手性固定相
纤维素衍生物 环糊精相 聚(甲基)丙烯酰胺 π -酸和π -碱固定相
8
3.色谱柱及柱技术
高压匀浆填充
色谱柱装填方法 干法填充
径向压缩法 轴向压缩法 环形压缩技术
色谱柱设计
“饼式”柱 面进样
轴向流动 9
6.3 色谱的分类
① 根据色谱法中两相的物理状态分:
溶解和解析的能力(或吸附和脱附的能力)
的大小,以一定的比例分配在固定相和流动
相之间。溶解(吸附)能力大的组分分配给
固定相多一些,分配给流动相少一些。这可
用分配系数K表示。
6
分配系数的微小差异→吸附能力的微小差异 微小差异积累→较大差异→吸附能力弱的组分先流出;
吸附能力强的组分后流出 7
2.固定相(色谱柱填料)
外标法
2
6.1 概述
1. 定义——也称色谱层析、色谱、色层; 样品中各组成依据其在固定相与流动相 之间作用行为的差别进行多次分离的过 程。
2. 发展史——1903年一位俄国植物学家 首次提出。1931年首次应用于制备; 1938年适用范围扩展至无色物质;……
3
➢ 固定相——CaCO3颗粒 ➢ 流动相——石油醚
✓ 分离机制见图示
19
图示
✓ 分离机制:
利用被测组分分子大小不同、在固定相上选择 性
渗透实现分离 back
20
➢ 结论:
四种色谱的分离机制各不相同,分别形成吸附 平衡、分配平衡、离子交换平衡和渗透平衡K 分别为吸附系数,狭义分配系数,选择性系数 和渗透系数。
除了凝胶色谱法中的K仅与待测分子大小尺寸、 凝胶孔径大小有关外,其他三种K值都受组分 的性质、流动相的性质、固定相的性质以及柱 温的影响。
根据分离的物 吸附色谱法
理化学原理
分配色谱法
色谱法分离原理
分配系数 分配比
色谱图
色谱图相关述语 色谱图所提供的信息
塔板理论
色谱法基本理论
速率理论 分离度
色谱分离的基本方程
利用保留值定性
色谱定性分析 利用经验规律定性
色谱定性定量分析
利用联用技术定性 定量校正因子
色谱定量分析 峰面积测量
归一化法
定量分析方法 内标法
式中A、B、C为常数,A为涡流扩散项,B为分子扩散项系数,
Often need spacer arm
but watch out for adsorption to the spacer!
22
色谱图及有关术语 色谱图是以组分的响应信号(或 浓度)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的色谱流出曲线; 它提供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依据及色谱操作条件的有 关信息。如下图:
23
(1)基线—没有组分进入检测器时,检测器系统的噪声随时间变 化的曲线通常为一条直线。当系统不稳定时,基线会随时间 而定向缓慢变化的现象,称为基线的漂移;当系统不稳定时, 不同因素引起基线的起伏变化的现象,称为基线的噪声。
40
无论是有效还是理论塔板数不能作为实际分离可 能的依据。另一方面,塔板理论中有很多不合 实际的假设,如:假定无纵向扩散、分配系数 与浓度无关;再者,塔板理论不能解释塔板高 度是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及流动相不同流速下测 得的理论塔板数不同的事实。因而它有一定的 局限性。
41
2.速率理论
1956年由荷兰学者范弟姆特把影响塔板高度的动力 学因素与塔板理论结合起来,导出了塔板高度与流 动相线速关系的方程。认为色谱峰的总扩张等于各 独立因素对扩张影响之和;色谱柱的总板高等于各 独立因素对板高贡献之和。即
36
塔板理论基本假设
色谱柱由一系列塔板组成 塔板内,组分在两相间迅速达到平衡 (理想色谱) 组分的分配系数不随它的浓度变化而 变化(线性分布等温线) 组分的轴向扩散为零 流动相的流动是跳跃过程
37
38
塔板理论方程:
N 5.54( tR )2
1/ 2
H=L/N
若扣除死时间(体积)的影响,得到有效塔板数(n’)和有效塔 板高度(H’):
第6章 色谱分离过程
Chromatography
6.1 概述 6.2 色谱分离过程的基本原理 6.3 色谱的分类 6.4 色谱分离过程基础理论 6.5 典型制备色谱工艺及应用
1
色谱分析法 的基本知识
色谱定义及分类
色谱法定义 色谱法分类
根据两相的 物理状态
气相色谱法 液相色谱法
气固相色谱法 气液相色谱法 液固相色谱法 液液相色谱法
21
亲和色谱(Affinity chromatography)
载体活化、配基连接、吸附、洗脱
Steric considerations & spacer arms
AC ver 990326
Spacer arm
30
Sm all ligand (<1,000)
Risk of steric interference with binding between matrix and target molecule
(4)区域宽度 是反映分离好坏的一个重要参数。一般,区域 宽度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越好。可用三种方法表示:
①标准偏差(σ):0.607倍峰高处峰宽的一半。 ②峰底宽度(ω):色谱峰两侧切线在基线上的截距 ω =4σ ③半峰宽度( ω 1/2):又称半宽度或区域宽度,峰高一半处
的宽度。
1/2 2.354
26
27
从色谱流出曲线可以获得许多重要信息:
柱 色 谱 法 ( L C C )空 心 柱
色 谱 法
毛 细 管 柱
平 板 色 谱 法 ( F B C ) 纸 薄 色 层 谱 色 法 谱 法 ( P ( C T ) L C 1) 0
③按分离的动力学过程分:
冲 洗 色 谱 法 色 谱 法 顶 替 色 谱 法
迎 头 色 谱 法
④按分配原理分:
色谱法
34
• 色谱理论包括两方面: –热力学理论:研究分配(分离)过程, 塔板理论(plate theory)。 –动力学理论:研究各种动力学因 素对峰展宽的影响,速率理论 (rate theory)。
35
塔板理论 (the plate model)
1941年,Martin和Synge阐明了 色谱、蒸馏和萃取之间的相似性, 将色谱柱设想成由许多液液萃取单 元或理论塔板组成;与精馏相似, 色谱分离也是一个分配平衡过程。 这就是Martin等人提出的塔板理论。
分子排阻色谱或凝胶过滤色谱 离子交换色谱 疏水作用色谱 亲和色谱 正相/反相谱
11
基本类型色谱法的分离机制
基本概念:固定相(s);流动相(m)
(一)吸附色谱法 (二)分配色谱法 (三)离子交换色谱法 (四)空间排阻色谱法
12
(一)吸附色谱法
✓ 要求: 固定相→吸附剂(硅胶或Al2O3) 具表面活性吸附中心
气 相 色 谱 法 ( G C ) 气 气 固 液 色 色 谱 谱 法 法 ( ( G G S L C C ) ) 色 谱 法液 相 色 谱 法 ( L C ) 液 液 固 液 色 色 谱 谱 法 法 ( ( L L S L C C ) )
超 临 界 流 体 色 谱 法
②根据固定相的形状分:
填 充 柱
N'5.54t1R '/2
2
16tR ' 2
H’=L/N’
39
它们比理论塔板数及高度,能更有效地反映色谱分 离好坏与塔板数和塔板高度之间的对应关系。
一般说来,色谱柱的理论塔板数越大,表示组分在 色谱柱中达到分配平衡的次数越多,越有利于分离, 但不能说明组分间分离的好坏,因为分离好坏决定 于各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分配系数的差别, 而不是分配次数的多少。
③调整保留时间(t’R)--扣除死时间后的保留时间 (t’R=tR-tM)。
用使组分流出色谱柱所需流动相体积表示时为:
a.死体积(Vm) b.保留体积(VR) c.调整保留体积(V’R)
VM=tMF0 VR=tRF0 V’R=t’RF0=VR-VM
25
(3)峰高与峰面积 峰高是色谱峰的顶点到基线之间的垂直距 离,用h表示;峰面积是色谱流出曲线与基线所围成的面积, 用A表示。
①分配系数(K):
K
cs cm
溶质在固定相的浓度 溶质在流动相的浓度
K因物质不同而不同;K是温度的函数;是色谱分离 的基础。
K大的物质在柱内停留的时间长,反之则反。由于在
柱中的多次平衡分配故K有微小差别的组分,在通
过柱子后被扩大,从而被分离。
29
②分配比(k’):又称容量因子。
k'
qs qm
溶质在固定相的量 溶质在流动相的量
✓ 分离机制见图示
✓ 阳离子交换树脂 RSO3-H+ + X+ → RSO3-X+ + H+
固定离子 可交换离子 待测离子
17
图示
✓ 分离机制: 依据被测组分与离子交换剂交换能力(亲和力) 不同而实现分离 back
18
(四)空间排阻色谱法
✓ 要求: 固定相→多孔性凝胶 流动相→水——凝胶过滤色谱 流动相→有机溶剂——凝胶渗透色谱
即与相比有关; d. K与k’是衡量色谱柱对组分保留能力的参数;
K与k’值越大,保留时间越长;
31
④分离度:相邻色谱峰峰顶之间的距离除 以此两色谱峰的平均宽度。
Rs1/2t(R2b 1 tR1b2)
2tR b1 b2
32
⑤柱效率:
N 5.54( tR )2
1/ 2
HL N
N 16( tR )2
1.根据色谱峰的数目,可以判断试样中所含 有组分的最少个数。
2.根据色谱峰的保留值可以进行定性分析。 3.根据色谱峰高或面积可以进行定量测定。 4.根据色谱峰间距及其宽度,可对色谱柱的
分离效能进行评价。 5.色谱峰间距——固定相或流动相选择是否
合适的依据。
28
6.4 色谱分离过程基础理论
1.保留值、分离度和柱效率
✓ 分离机制:见图示
吸附平衡 Xm + nYa→Xa + nYm
13
✓ 分离机制: 各组分与流动相分子争夺吸附剂表面活性中心 利用吸附剂对不同组分的吸附能力差异而实现分离
吸附→解吸→再吸附→再解吸→无数次洗脱→分开 14
(二)分配色谱法
✓ 要求:
固定相→机械吸附在惰性载体上的液体
流动相→必须与固定相不为互溶
✓ 缺点:
化学、生化色谱分离、分析
对未知物分析的定性专属性差
需要与其他分析方法联用(GC-MS,LC-MS)
5
6.2 色谱分离过程的基本原理
1.分离原理
色谱法之所以可以分离混合物,关键是它有一
个高效的色谱柱。物质在柱内的分离过程,
是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发生吸附、脱
附(或溶解、解析)的过程。被分离物按其
b
N有效N(1k'k')2 H有效H(1k'k')2
33
2.色谱理论模型
色谱分离过程涉及到两个方面:其一是色谱分离与 物质在两相中的分配系数有关——这由物质(包 括组分、流动相、固定相)的分子结构和性质决 定——这也就决定了各组分在柱后的出峰时间, 即色谱过程中的热力学因素;其二是色谱分离与 物质在柱内的运动情况有关—这由物质在流动相 和固定相间的传质阻力决定—这也就决定了各组 分色谱峰的形状和区域宽度,即色谱过程的动力 学因素。
载体→惰性,性质稳定,
不与固定相和流动相发生化学反应
✓ 分离机制见图示
狭义分配系数
K Cs Xs Vs Cm Xm Vm
15
图示
✓ 分离机制 利用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间溶解度差别实现分离 连续萃取过程 back
16
(三)离子交换色谱法
✓ 要求:
固定相→离子交换树脂
流动相→水为溶剂的缓冲溶液
被分离组分→离子型的有机物或无机物
色带
4
1903年俄国植物学家Tswett实验示意图
色谱法的特点
✓ 优点:“三高”、“一快”、 “高一选广择性”——可将性质相似的组分分开
高效能——反复多次利用组分性质的差异
产生很好分离效果
高灵敏度——10-11~10-13g,适于痕量分析 分析速度快——几~几十分钟完成分离
一次 可以测多种样品
应用范围广——气体,液体、固体物质
(2)保留值—是色谱法定性的依据。可以用组分在色谱柱中的滞 留时间或使组分流出色谱柱所需要的流动相体积表示。
①死时间(tR0)--不与固定相发生作用的组分(空气或甲烷)流 过色谱柱所需的时间。死时间正比于色谱柱中的空隙体积。
24
②保留时间(tR)--组分流过色谱柱所需要的时间,一般指从 进样到柱后组分浓度最大值时所需的时间。
k'
tR tR0 tR0
tR tR0
1
③K与k’之比较:
KcS mS/VS k'Vmk'β
cm mm/Vm VS
式中,β为相比,为柱中流动相体积与固定相体积之比。它反 映了柱型的特点:填充柱β=6—35;毛细管柱β=50-1500。
30
a. K和k’与物质及两相的性质有关; b. K 与k’都是温度、压力的函数; c. K与两相的体积无关;k’与两相的体积有关,
①硅胶衍生的固定相
②离子交换树脂
③大孔吸附树脂
④凝胶 ⑤手性固定相
纤维素衍生物 环糊精相 聚(甲基)丙烯酰胺 π -酸和π -碱固定相
8
3.色谱柱及柱技术
高压匀浆填充
色谱柱装填方法 干法填充
径向压缩法 轴向压缩法 环形压缩技术
色谱柱设计
“饼式”柱 面进样
轴向流动 9
6.3 色谱的分类
① 根据色谱法中两相的物理状态分:
溶解和解析的能力(或吸附和脱附的能力)
的大小,以一定的比例分配在固定相和流动
相之间。溶解(吸附)能力大的组分分配给
固定相多一些,分配给流动相少一些。这可
用分配系数K表示。
6
分配系数的微小差异→吸附能力的微小差异 微小差异积累→较大差异→吸附能力弱的组分先流出;
吸附能力强的组分后流出 7
2.固定相(色谱柱填料)
外标法
2
6.1 概述
1. 定义——也称色谱层析、色谱、色层; 样品中各组成依据其在固定相与流动相 之间作用行为的差别进行多次分离的过 程。
2. 发展史——1903年一位俄国植物学家 首次提出。1931年首次应用于制备; 1938年适用范围扩展至无色物质;……
3
➢ 固定相——CaCO3颗粒 ➢ 流动相——石油醚
✓ 分离机制见图示
19
图示
✓ 分离机制:
利用被测组分分子大小不同、在固定相上选择 性
渗透实现分离 back
20
➢ 结论:
四种色谱的分离机制各不相同,分别形成吸附 平衡、分配平衡、离子交换平衡和渗透平衡K 分别为吸附系数,狭义分配系数,选择性系数 和渗透系数。
除了凝胶色谱法中的K仅与待测分子大小尺寸、 凝胶孔径大小有关外,其他三种K值都受组分 的性质、流动相的性质、固定相的性质以及柱 温的影响。
根据分离的物 吸附色谱法
理化学原理
分配色谱法
色谱法分离原理
分配系数 分配比
色谱图
色谱图相关述语 色谱图所提供的信息
塔板理论
色谱法基本理论
速率理论 分离度
色谱分离的基本方程
利用保留值定性
色谱定性分析 利用经验规律定性
色谱定性定量分析
利用联用技术定性 定量校正因子
色谱定量分析 峰面积测量
归一化法
定量分析方法 内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