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传染病流行病学
传染病流行病学
![传染病流行病学](https://img.taocdn.com/s3/m/27e96f0cf121dd36a22d8284.png)
7
传染病发生与传播的基本条件
病原体(pathogen)是指能引起宿主致 病的微生物,包括病毒、立克次体、细 菌、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和 寄生虫等。 侵入门户是指病原体侵入宿主并能够存 活或初步繁殖的部位。
8
传染病发生的条件
病原体
人之间自然地传播着的疾病与感染。 自然疫源性疾病:动物传染病或感染在一
定的自然景观(生存境地)条件下,依 赖于特定地理区域内的动物和媒介生物 群落,可独立于人而存在,形成自然疫 源地,并在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下传 播给人,这些疾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
19
流行过程的生物学基础 -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是 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宿主前, 在外环境中停留和转移所经历的全过程。
36
1974年第27届WHO大会对各成员国正式提出扩大免疫 计划(expanded program on immunization, EPI) 。我国于1981年正式参加EPI活动。
EPI的中心内容 不断扩大免疫接种的覆盖面,使每个儿童在出生 后都有获得免疫接种机会 不断扩大免疫接种的种类
37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传染病防制体系,做好传 染病防制工作 (二)搞好经常性的传染病预防工作 (三)加强国境卫生检疫工作
(1)经飞沫 流感病毒、流脑 (2)经飞沫核 白喉、结核 (3)经尘埃 结核
22
经水传播(饮水)
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 除哺乳婴儿外,其余人群均可发病 水源如经常被污染,可表现为慢性流行经过 水源如一次性严重污染,可出现爆发流行 水源停用或净化后,爆发或流行即可平息
最新传染病流行病学
![最新传染病流行病学](https://img.taocdn.com/s3/m/8cc30293f90f76c661371a73.png)
传染病流行病学第一节传染病流行病学第二节第三节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在人群中的发生,必须具备三个相互连接的条件,即传染源、传染途径和对传染病易感人群。
这三个条件统称传染病流行过程三个环节,当三个条件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时就造成传染病的发生与蔓延。
掌握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与影响因素,有助于制订正确的防治措施,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
第四节第五节一、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第六节第七节传染源泉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患传染病的病人、病原体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等均为传染源。
第八节第九节(一)人作为传染源第十节第十一节1.病人(patient)病人是一个重要的传染源,因病人体内存在着大量有毒力的病原体且病人的某些症状亦有利于病原体从体内排出。
例如麻疹等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咳嗽,细菌性痢疾等肠道传染病患者的腹泻。
病原体污染外界环境,增加易感者感染机会。
第十二节第十三节各种传染病的病程长短不一,按病程的发展过程可分为潜伏期、临床症状期、恢复及持续时间的长短。
各期病人作为传染意义的不同,主要取决于他是否排出病原体,排出数量与频度及持续时间的长短。
第十四节第十五节(1)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自病原体侵入机体至最早出现临床症状这段时间称潜伏期,潜伏期的长短因病而异,短的仅有2~4小时(如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长的可达数月、甚至数年(如麻风病)。
同一种疾病不同病例潜伏期亦有长短,但在一定范围内变动。
有些传染病在潜伏期末可排出病原体,此时病人已有传染性,例如麻疹、甲型病毒性肝炎等。
第十六节第十七节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及用途:①潜伏期长短影响疾病的流行过程,潜伏期短的疾病流行趋势往往十分迅猛,很快即达高峰;而潜伏期长的疾病其流行波持续较久。
②根据潜伏期可判断有受感染的时间,从而追溯传染源和确定传播途径。
③根据潜伏期,确定对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的期限。
流行病学题库及答案
![流行病学题库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d686215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3b.png)
流行病学题库及答案(答案在最后)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 目前,流行病学的定义可以概括为:A. 研究非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学科B. 研究疾病和健康状况在人群中的分布以及防制对策的学科C. 研究慢性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影响分布的因素以及防制对策的学科D. 研究非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影响分布的因素以及防制对策的学科E. 研究疾病与健康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影响分布的因素以及防制对策的学科2. 流行病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A. 疾病分布及影响分布的因素B. 疾病的病因C. 疾病的防治措施D. 流行病研究方法E. 以上均是3. 现代流行病学的形成与发展不包括下面哪个部分:A. 对传染病流行因素的研究B. 对慢性病流行因素的研究C. 对疾病防治措施的研究D. 对疾病临床治疗的研究E.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发展4. 关于流行病学,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 流行病学从基因水平认识疾病B. 流行病学从细胞水平认识疾病C. 流行病学从群体水平认识疾病D. 流行病学从个体水平认识疾病E. 流行病学从分子水平认识疾病5. 流行病学的研究范围是:A. 传染病B. 地方病C. 传染病和地方病D. 传染病和非传染病E. 疾病和健康状况6. 关于流行病学,下列哪种说法正确:A. 从个体的角度研究疾病和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B. 只研究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和防治措施C. 只研究慢性病的危险因素D. 研究人群中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E. 只研究疾病的防制措施7. 流行病学工作的三个阶段是:A. 描述分布、提出假设、验证假设B. 揭示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C. 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D. 观察性研究、实验性研究、理论性研究E. 筛查病人、确诊病人、治疗病人8. 流行病学主要应用于:1A. 考核疾病的防制效果B. 评价人群的健康状况C. 研究疾病预防和控制D. 研究疾病的病因E. 以上均是9. 以下哪一个不是流行病学的特征:A. 群体特征B. 以分布为起点的特征C. 以治疗疾病为主的特征D. 对比的特征E. 预防为主的特征10. 关于流行病学下列哪条是不正确的:A. 它是医学的基础学科B. 它以个体为研究对象C. 它可以评价药物或预防措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D. 它可以研究疾病的自然史E. 它能为卫生决策提供依据二、多项选择题1. 流行病学和临床医学的区别在于:A. 流行病学以人群为研究对象,而临床医学一个体为研究对象B. 流行病学研究以描述疾病和健康的分布为起点并分析决定分布的因素,而临床医学从个体的症状、体征和各种理化检查入手以作出临床诊断C. 流行病学以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为目的,而流床医学以治疗疾病为目的D. 从学科特征上讲,流行病学具有宏观性,而临床医学属于微观范畴E. 流行病学主要研究传染病的特征,而临床医学的重心在非传染病2. 流行病学在病因未明疾病研究中的一般程序是:A. 描述疾病的分布B. 分析影响分布的因素C. 提出病因假设D. 检验或验证病因假设E. 制定针对病因的预防策略和措施3. 流行病学的主要特征有:A. 群体特征B. 以分布为起点的特征C. 社会医学的特征D. 对比的特征E. 预防为主的特征三、名词解释1.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四、简答题1. 试述流行病学的学科特点第二章疾病的分布一、单项选择题1. 一种新疗法可以延长寿命,但不能治愈疾病,于是发生下列情况:A. 该病患病率减少B. 该病患病率增加C. 该病发病率增加D. 该病发病率减少2E. 该病发病率和患病率均减少2. 对儿童进行急性呼吸道感染检测,测量疾病的频率指标应选用A. 发病率B. 罹患率C. 患病率D. 期间患病率E. 时点患病率3. 下列哪项因素与发病率的变化无关?A. 致病因素的作用明显加强和减弱B. 患病率的升高或下降C. 疾病诊断水平的提高或下降D. 诊断标准的变化E. 防疫措施的有效与否4. 下列哪项因素与患病率的变化无关?A. 发病率的升高或下降B. 病死率的升高或下降C. 人口总数自然增加或减少D. 治疗水平的提高或降低E. 存活时间长短5. 进行感染性腹泻监测时应选择的疾病频率测量指标是A. 发病率B. 发病专率C. 罹患率D. 时点患病率E. 期间患病率6. 疾病分布是指A. 民族分布,性别分布,职业分布B. 时间分布,地区分布,人群分布C. 城乡分布,年龄分布,民族分布D. 民族分布,年龄分布,职业分布E. 年龄分布,城乡分布,季节分布7. 在比较不同地区发病率或死亡率时应注意使用A. 年龄别发病率,年龄别死亡率B. 性别发病率,性别死亡率C. 职业别发病率,职业别死亡率D. 民族别发病率,民族别死亡率E. 标化发病率,标化死亡率8. 发病率指标来自A. 对住院病人的调查B. 对门诊病人的调查C. 对社区人群的调查D. 对所有病人的调查E. 对专科医院病人的调查9. 患病率指标来自A. 现况调查资料B. 门诊病例资料C. 住院病例资料D. 专科医院病例资料E. 对所有病人的调查10. 对暴发性肝炎评价临床抢救效果时最恰当的指标应是A. 死亡率B. 发病率C. 患病率D. 病死率E. 罹患率11. 对于一种危害严重的疾病,采取针对病因的措施后,在评价其预防效果时应采用那些指3标最合适?A. 死亡率B. 发病率C. 患病率D. 病死率E. 罹患率【A2型题】12. 1994年平山县发现喘憋性肺炎的流行,暴露总人口数为83271,经调查诊断发病例数共1478例,试问在资料分析时疾病的频率指标应选用:A. 发病率B. 罹患率C. 时点患病率D. 期间患病率E. 感染率13. 某医院心血管内科1985年和1986年死于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例数分别101人和121人,那么和1985年相比A. 1986年收治的心肌梗塞病人死亡危险性更大B. 1986年收治的心肌梗塞病人抢救失败的情况更为严重C. 心肌梗塞死亡危险的增加不会有统计学意义D. 所有资料不能判断该科收治的心肌梗塞病人的死亡频率的升降E. 以上均不对【A3型题】某县有人口10万人,1997年因各种疾病死亡1000人。
【流行病学试题及答案】第十二章+传染病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试题及答案】第十二章+传染病流行病学](https://img.taocdn.com/s3/m/f192b10025c52cc58ad6be5d.png)
【流行病学试题及答案】第十二章传染病流行病学第十二章传染病流行病学一、作业习题(一)单项选择题[A1型题]1. The report period of category B infectious diseases(exclude AIDS, Pulmonaryanthrax) on Network is : A.12 hoursB. 24 hoursC. 48 hoursD. 36 hoursE. 72 hours2. During pregnancy or childbirth, pathogens transmitted from the mother tooffspring are calledA. Blood-borne transmissionB. Hereditary transmissionC. Vertical transmissionD. Horizontal transmissionE. Z-spread transmission 3. 在下列因素中,属于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自然因素是 A. 人口密度B. 气候地理C. 宗教信仰D. 经济文化E. 生产及生活条件4. 传染源是指A. 体内有病原体的人B. 体内有病原体的人和动物C. 体内有病原体繁殖的人和动物D. 体内有病原体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E. 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5. 某年冬季,某地区居民因食用被甲肝病毒污染的毛蚶而发生甲型肝炎流行,此毛蚶称为A. 传染源B. 储存宿主C. 传播因素D. 传播机制E. 病源携带者6. 确定对某传染病接触者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的主要依据是该传染病的 A. 传染期B. 潜伏期C. 临床症状期D. 恢复期E. 病原携带期7. 下列哪组疾病均可经水传播A. 伤寒、霍乱、钩虫病B. 血吸虫病、甲型肝炎、钩端螺旋体病C. 伤寒、霍乱、出血热D. 霍乱、痢疾、斑疹伤寒E. 甲型肝炎、戊型肝炎、恙虫病8. 下列哪项不是传染源A. 病原携带者B. 传染病患者C. 受感染的动物D. 隐性感染者E. 有血吸虫尾蚴的钉螺9. 现行我国计划免疫工作(儿童基础免疫)规定接种的疫苗是 A. 卡介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日咳疫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B. 麻疹疫苗、卡介苗、百白破、乙肝疫苗、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C. 乙肝疫苗、卡介苗、麻疹疫苗、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流行性腮腺炎疫苗D. 卡介苗、百白破、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乙肝疫苗E. 卡介苗、百白破、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流行性腮腺炎疫苗10. 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到临床症状出现这段时间为 A. 病原侵入期B. 前驱期C. 潜伏期D. 传染期E. 无症状期11. 构成传染过程必须具备的因素是A. 病原体、易感机体B. 寄生虫、中间宿主、终末宿主C. 病人、污染物、易感者D.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E. 微生物、媒介及宿主12. 下列哪条不符合经空气传播的特点A. 具有冬春季节升高的现象B. 在未经免疫的人群中,发病呈周期性升高C. 在未经免疫预防的城市人群中,常在儿童期被感染D. 在交通不便的山区发病呈典型的周期性现象E. 易感者在人群中的比例是决定流行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13. 传播途径是指A. 病原体更换宿主在外界环境下所经历的过程B. 传染病在群体或个体间的传播C. 病原体由母亲到后代间的传播D. 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的过程E. 病原体侵入机体,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14. 传染病病人传染性最强的时期是A. 潜伏期B. 潜伏期末C. 临床症状期D. 症状消失期E. 恢复期[A2型题]15. 某地发生一起疾病暴发,有8人发病,全部送医院治疗,并对其排出物进行了彻底消毒。
传染病流行病学
![传染病流行病学](https://img.taocdn.com/s3/m/0d9ec7e7d4d8d15abf234e06.png)
如:森林脑炎、钩体病等 ◆以人为主的人兽共患病
如:阿米巴病等 ◆人兽并重的人兽共患病如:血吸虫病 ◆真性人兽共患病如:牛、猪绦虫病
3.人兽共患病的特点 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是动物的寄生物,人只是偶然受
到感染。 人感染了这些病后,其传染过程、传播方式及流行过
◆潜伏期病原携带者(incubation carrier) 一般仅有少数的传染病,如:白喉、麻疹、流脑、伤寒、副伤
寒、痢疾、霍乱、甲肝等 ◆恢复期病原携带者(convalescent carrier) 如:伤寒、痢疾、白喉、乙肝,一般把临床症状消失后3个月内
仍能向外排除病原体的人称暂时性的病原携带者;超过3个月的称慢 性病原携带者
2. 病原携带者(carrier)
◆健康病原携带者(healthy carrier) 如脊灰、乙脑、白喉、流脑等
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取决于 排出病原体的数量、携带的时间、携带者 的职业、生活环境、卫生习惯和携带者所 处环境的卫生水平。
(二)受感染的动物作为传染源
1. 概念: 人类罹患以动物为传染源的疾病统称为动物 性传染病(zoonosis),又称人兽共患病。这类传染病绝大 多数均能在家畜、家禽或野生动物中自然传播。
这一期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传染作用最强
病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大小主要取决于 其排除病原体数量的多少及毒性的大小; 是否被隔离及隔离的严格程度和条件。尤 其注意那些轻型或不典型的病人
(3)恢复期(convalescent period): 指病人的症状已经消 失,机体所受的损伤处于逐渐恢复的时期。
传染病流行病学
传染病流行病学(infectious disease epidemiology)
第12章 突发事件流行病学
![第12章 突发事件流行病学](https://img.taocdn.com/s3/m/92912d926bec0975f465e2de.png)
• 4、深入调查 • 调查事发地区的发病率、死亡率、受伤率 及居民的营养状况; • 调查卫生及其他公共设施的损害情况; • 设立长期的流调项目,调查事件的远期效 应; • 对人为事故,要调查原因,追究责任;对 自然灾害要分析成灾机制,为将来的预测 和预防提供依据;
二、疾病暴发调查
• 疾病暴发(disease outbreak)是指在局限的区 域范围和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同类病例 的现象。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类(2)
• Ⅲ级(较大事件) :指在较大区域内, 已经 发生较大范围扩散或传播, 或者有可能发生 较大范围扩散或传播, 原因不清或原因虽然 清楚但影响人数较多, 甚至发生少数死亡 。 • Ⅳ级(一般事件) :指在局部地区, 尚未发 生大范围扩散或传播, 或者不可能发生大范 围扩散或传播, 原因清楚且未发生死亡 。
• 2月18日,新华社宣布,中国CDC:引起广东省 部分地区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可确定为衣原体。 广东CDC和广东省临床专家有不同意见,认为病 原体是病毒。 • 2月21日,广州刘教授到香港,入住香港某酒店 911房,将病毒带到香港并扩散到世界。 • 2月26日,在酒店染病的美国商人飞到河内传染 20人,包括首位发现SARS暴发的WHO医生Urbani. • 3月1日,山西首例病人来到北京,一家8口住院, 感染301医院一批医生。SARS开始在京城扩散。 • 正值“两会”,北京医院没有公开SARS情况。 一线医务人员不明疫情,措手不及。
卫生需求评估的主要内容
• 事件信息:事发地的面积、位臵与受影响 的人口数;交通及通信受损情况;水、食 品、环境卫生设施及露营设施;死亡、失 踪和需要急诊的人数;医疗卫生的受损与 需求;人口流动与社会影响;传染病流行 的危险。 • 背景信息:行政区划、人口特征、交通路 线、卫生设施、关键机构、自然环境等。
传染病的流行病学
![传染病的流行病学](https://img.taocdn.com/s3/m/4c1b41519b89680202d8253d.png)
(二)自然疫源地与自然疫源性疾病
某些病原体在自然条件下即使人类不参与也可在动
物等中流行、循环、延续,这种现象称为自然疫源性, 存在自然疫源性的地区称为自然疫源地。这种疾病称 为自然疫源性疾病(如鼠疫、森林脑炎、野兔热、蜱 传回归热等)。
这类疾病有明显的地区性。这类疾病一般是通过 节肢动物媒介传播,也可通过食物、水、飞沫、乳等 传播。
动物作为传染源的危险,取决于接触机会、接触密切程度、 动物传染源的种类和密度等。
注意动物作为传染源和可能的传染来源不是一个概念。
(二)传播途径:
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宿主之前,在外 环境停留和转移所经历的全过程。停留和转移要依附 于各种生物媒介和非生物媒介物,这种参与传播的媒 介物称为传播媒介或传播因素。传播途径就是传播因 素的组合。
二 传染病的流行病学
三前言 一 病原体与宿主的关系 二 流行过程的生物学基础—三环节 三 疫源地及流行过程 四四 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 五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略)
前言
传染又称感染,是生物的寄生现象,即病原 体对人体的一种寄生过程。传染过程是指病原体 进入机体后相互作用的过程,传染过程有各种表 现,发病只是其中一种表现形式。传染过程是在 个体中发生的。
又称虫媒传播。分为机械性传播和生物性传播。 生物性媒介传播的疾病有一定地区性,病例分布 与吸血节肢动物分布一致,常呈季节性升高,有明 显职业特点等(如森林脑炎等)
6,经土壤传播:土壤被污染的机会较多,如传染源 的排泄物或分泌物直接或间接污染、埋葬传染病死 亡者和病畜尸体而污染。土壤在传播蛔虫、钩虫等 肠道寄生虫病有特殊意义和作用。一些形成芽孢的 病原体如炭疽、破伤风、气性坏疽杆菌污染土壤后 可保持传染性数十年。 7,医源性传播:指在医疗、预防工作中,由于未能 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而造成传染病的传播。 一类是使用医疗器械引起;一类是输血或使用生物 制品、药品等引起。
流行病学大纲
![流行病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faffcd14a6c30c2259019efd.png)
流行病学大纲第一章绪论流行病学简史;流行病学的定义;流行病学的原理和应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流行病学特征;流行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及流行病学的展望。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疾病频率测量指标:发病频率测量指标;患病频率测量指标;死亡与生存频率;疾病负担指标;疾病流行强度:散发、流行、爆发、大流行;疾病的分布:横断面分析,出生队列分析*;时间分布:短期波动、周期性、季节性、长期趋势的定义;疾病的人群、地区、时间分布的综合描述。
第三章描述性研究描述性研究的概念、种类与特点、描述性研究的用途;现况研究的概念、特点、研究类型与用途;现况研究的设计与实施;现况研究的常见偏倚及其控制;现况研究的优缺点;生态学研究概述、生态学研究的类型、生态学研究的优缺点*;地理信息系统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四章队列研究队列研究的概念、基本原理、研究目的、研究类型;研究设计与实施:确定研究因素、确定研究结局、确定研究现场与研究人群、确定样本量、资料的收集与随访、质量控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人时的计算*、率的计算;效应的估计*;常见偏倚及其控制;优点与局限性。
第五章病例对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研究类型:匹配、匹配过头、衍生的研究类型*;一般实施步骤:病例与对照的来源与选择、确定样本量;研究因素的选定与测量;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描述性统计、统计性推断*、功效;常见偏倚与控制;优点与局限性、实施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六章实验流行病学概述:定义、基本特点、主要类型、主要用途;临床试验:概念和目的、分期、特点、设计和实施;现场试验和社区试验:概念、主要目的、设计类型、设计和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评价效果的指标;优缺点、注意的问题。
第七章筛检概述:筛检的概念、目的与应用、筛检的类型、实施原则、伦理学问题;筛检试验的评价:筛检试验的定义、评价方法、评价指标、筛检试验阳性结果截断值的确定*;筛检效果的评价:筛检效果的评价指标(收益、生物学效果的评价、卫生经济学效果的评价)、筛检评价中存在的偏倚。
卫生法律法规第十二章 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
![卫生法律法规第十二章 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https://img.taocdn.com/s3/m/f1183221580216fc700afdb0.png)
又称感染(infection)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与 人 体相互作用或斗争的过程,也可称传染或感染 过 程。
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疾病称为感染症( infection disease),可以在人与人、人与动 物 或动物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并引起流行的一类 感染症称为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 )
(二)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制建设过程
1950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关于 发动秋季种痘的指示》;1955年经国务院批准卫 生部发布了《传染病管理办法》;1978年修订《 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
(三)国际传染病立法情况简介
国际上有些国家对传染病的立法较早。如日本 1897年就制定了《传染病防治法》;接着英、美 、法等国也相继立法,都取得了明显效果。
3、地方人民政府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国 务 院卫生行政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 民政府发出的传染病预警后,应当按照传染 病预防、控制预案,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 措施。 4、严格遵守各项卫生制度(1)控制传染源制 度(2)防止医原性感染制度(3)血液管理 制度(4)消毒管理制度
《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国家建立传染病菌种 、 毒种库。对传染病菌种、毒种和传染病检测样 本的采集、保藏、携带、运输和使用实行分类 管理,建立健全严格的管理制度; 对可能导 致甲类传染病传播的以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规定的菌种、毒种和传染病检测样本,确需采 集、保藏、携带、运输和使用的,须经省级以 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五、传染病防治工作中的职责范围
(一)各级政府职责 (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职责 (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责 (四)医疗机构职责 (五)各级各类学校的职责 (六)单位和个人的职责、义务
第二节 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的法律规 定
传染病流行病学
![传染病流行病学](https://img.taocdn.com/s3/m/c3a432f75f0e7cd185253690.png)
✓亚临床感染(subclinical infection) ✓无症状感染(asymptomatic infection) 病原体侵入宿主组织,但没有临床症状 和体征,也没有组织损害的实验室证据
精选ppt课件最新
14
疾病(disease)
✓临床疾病(clinical disease) ✓有症状感染(symptomatic infection)
基本环节
➢传染源( source of infection )
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
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
和受感染的动物。精选ppt课件最新
16
病人
重要的传染源,病原体量大,具有利于病原体 排出的症状,如咳嗽、腹泻等。 病人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 (communicable period)。 传染期是决定传染病病人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
精选ppt课件最新
7
第二节 传染过程
传染过程(infectious process): 病原体进入宿主机体后,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 争的过程,亦即传染发生、发展、直至结束的整个 过程。
病原体 ➢与致病相关的主要特征 传染力(infectivity)
病原体引起易感宿主发生感染的能力。
传染力大小可通过引发感染所需的最小病
原体的数量来衡量,也可通过人群中二代
发病率 (seconda精r选yppat课t件ta最c新k rate) 来评价。
8
致病力(pathogenicity): 病原体侵入宿主后引起临床疾病的能力。
毒力(virulence): 病原体感染机体后引起严重病变的能力。 可用病死率和重症病例比例来表示。
策略与措施的一门学科。
流行病学 选择题 复习
![流行病学 选择题 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0f4c1bf6910ef12d2af9e7d2.png)
多选题: 每一道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从备选答案中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所有正确答案。
1、期间现患率的计算中,分子应包括下列哪些情况A、观察日期开始之前已发病,在观察期内恢复者B、观察期开始前已患病,观察期结束时仍未痊愈者C、观察期内发病,观察期内恢复者D、观察期内发病,观察期内死亡者E、观察期内发病,观察期结束时仍未痊愈者答案:ABCDE难度:较难考点:第3章描述性研究疾病分布的发病指标:期间现患率的内容)2、现患率的值的大小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A、发病率B、病程C、死亡率D、续发率E、病死率答案:AB难度:较难考点:第3章描述性研究疾病分布的发病指标:期间现患率的影响因素)3、关于续发率说法正确的是A、常用于家庭、幼儿园的班组或集体宿舍B、计算续发率时应把原发病例从分子和分母中剔除C、同一家庭的原发病例和续发病例的发病间隔短于最短潜伏期时,不能看作原发病例的二代病例D、同一家庭的原发病例和续发病例的发病间隔长于传染期和最大潜伏期之和时,能够看作原发病例的二代病例E、通过续发率可以研究传染病的许多问题答案:ABCE难度:较难考点:第四章描述性研究疾病分布的发病指标:续发率的定义和内容及其影响因素)4、在一个稳定的社会,某病呈散发时,病人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常不明显集中,这种现象的原因有A、该病常年流行,当地居民有一定的免疫力B、隐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C、传播机制比较难以实现的传染病D、潜伏期长的传染病E、因疫苗接种维持着人群的免疫水平答案:ABCDE难度:难考点:需要对疾病的分布有全面的把握,综合性较强5、关于爆发说法正确的是A、发病主要见于集体单位B、发病时间短主要指在该病的最短潜伏期内C、爆发的原因与感染者有共同的传播途径有关D、爆发的原因与感染者有共同的传染源有关E、爆发的原因一般容易判断答案:ACDE难度:较难考点:第四章描述性研究疾病流行强度的表示方法,尤其是爆发的定义和内容)6、下列哪些特征属于人间分布A、年龄B、职业C、性别D、家庭E、季节性答案:ABCD难度:较易考点:第三章疾病分布的形式几个重要的影响因素)7、考察一个疾病是否具有地方性,应考虑A、该地区各族居民发病率是否都高B、其他地区的相同民族发病率不高C、迁入该地区的健康人也与当地居民以相同频率发病菌D、离开该地区的人发病率下降E、该地的动物也可能发生同样病答案:ABCDE难度:较易考点:第三章疾病分布的形式几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地方性疾病的概念)8、造成疾病具有周期性的原因有A、该病传播机制容易实现B、要有足够的易感者C、病后形成免疫D、主要发生在大中城市E、易感者积累的速度或病原体变异的速度答案:ABCDE难度:较易考点:第三章疾病的分布掌握疾病周期性的形成原因)9、描述疾病时间分布的指标有A、短期波动B、长期变异C、季节性D、周期性E、年龄答案:ABCD难度:较易考点:第三章疾病的分布几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时间分布的几个指标)10、多因论的形式正确的是A、有果必然有因B、有因必然有果C、无因自然无果D、一因多果E、多因一果答案:ACDE难度:较易考点:第3章病因和病因推断,病因的推断技术和标准)11、观察疾病的分布建立假设的方法有A、差异法B、协同法C、共变法D、类比法E、实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答案:ABCD难度:较难考点:第3章病因和病因推断,病因的推断技术和标准)12、判断复杂的因果关系需考虑的条件有A、联系的强度B、联系的特异性C、联系的普遍性D、联系的时间性E、与现代知识协调答案:ABCDE难度:较难考点:第3章病因和病因推断,病因的推断技术和标准)13、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目的有A、治疗疾病B、描述疾病的分布C、进行社会诊断D、研究病因、有关致病因素或有利于健康的因素E、研究疾病的自然史答案:ABCDE难度:较易考点:1.流行病学的基本方法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内容和目的)14、对个案调查的说法正确的是A、一般无对照B、无人群有关变量的资料C、一般不易分析变量与疾病的关系D、可以对基本控制的疾病进行监测E、以上都不对答案:ABCD难度:较易考点:第四章描述性研究个案调查的研究内容和目的)15、现况研究的目的有A、描述疾病的分布B、描述某些变量与疾病的关系C、做经常性疾病监测D、调查与决定暴露于某疾病危险性因素的人群E、做初步分析,提供一些病因研究的线索答案:ABCDE难度:较易考点:第四章现况研究现况研究的目的)16、关于普查,正确的是A、调查时间应该较短B、可较全面描述疾病的分布与特征C、可获得发病率资料D、不适用于发病率很低的疾病E、工作量大不易细致答案:ABDE难度:较易考点:第四章现况研究现况研究的种类,普查的内容))17、关于抽样调查,正确的是A、省时间、省人力物力B、资料分析比较复杂C、调查范围小D、可用于变异较大的资料E、可用于需要普查普治的计划答案:ABC难度:较难考点:第四章描述性研究 4.1 现况研究的调查结果的计算)18、评价试验真实性的指标有A、灵敏度B、特异度C、约登指数D、调整一致性E、阳性试验的预测值答案:ABCD难度:较易考点:第四章描述性研究 4.2 筛检的评价指标)19、现况研究中的偏倚有A、无应答引起的偏倚B、回忆偏倚C、仪器不准引起的偏倚D、观察者偏倚E、访问者偏倚答案:ABCDE难度:较易考点:第四章描述性研究 4.1 现况研究的优缺点)20、病例对照研究的缺点有A、暴露史可靠程度较低B、一般不能计算发病率C、病例不能代表全部病例D、不能同时调查多个因素E、易产生偏倚答案:ABCE难度:较易考点:第五章病例对照研究掌握病例对照研究的主要优点和缺点)21、定群研究的优点有A、能直接估计因素于发病率的联系和联系强度B、便于计算“剂量-反应关系”C、投入的力量小,花费的时间短D、较适用于常见病E、暴露人年计算较易答案:ABD难度:较易考点:第6章对照研究掌握病例研究的主要优点和缺点)22、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与定群研究的共同点有A、都属于病因研究B、都是在现场选择实验对象C、都要求试验组(暴露组)和对照组有均衡性、可比性D、都采用了人为干预措施E、都是自然情况下选择某因素进行观察答案:ABC难度:难考点:综合性题目,需要对实验流行病学和队列研究有全面的了解)23、建立流行病学数学模型的用途有A、设计控制疾病的方案B、控制方案的评价C、进行成本效果及成本效益分析D、检验病因假设E、可以代替真正的现实情况答案:ABCD难度:较易考点:第8章流行病学数学模型建立流行病学数学模型的用途)24、分析某病是否具有遗传性,下列哪些可作为参考A、先证者亲属的发病率较一般群体为高B、发病与阴性基因有关,父母近亲婚配者居多C、到一定年龄时,在无诱因情况下逐渐发病D、同样的遗传性疾病有时也见于该地动物E、共同生活的非近亲者发病答案:ABCD难度:较难考点:第十七章遗传流行病学遗传性疾病的特点)25、血清流行病学可用于A、了解一个地区某种或多种传染病的免疫水平B、用于调查疾病的地理分布C、可查出感染的频率,临床病人与阴性感染的比例D、侦察疾病长期变异E、上行性传播答案:ABCDE难度:较难考点:血清流行病学的用途)26、导致人群易感性升高的因素有A、新生儿的增加B、易感人口的迁入C、免疫人口免疫力的自然消退D、免疫人口的死亡E、“隐性感染后”免疫人口的增加答案:ABCD难度:较易考点:第十章疾病预防和疾病监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内容)27、划分疫源地大小,其取决因素为A、传染源的活动范围B、传播途径的特点C、周围人群的免疫状况D、放置措施的效果E、卫生防疫人员的多少答案:ABC难度:较易考点:第十二章传染病流行病学疫源地的定义)28、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A、气候B、人口密度C、地理特点D、季节E、卫生文化水平答案:ABCDE难度:较易考点:第十二章传染病流行病学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29、关于传染病流行过程的连续传播,说法正确的是A、整个流行持续时间远远超过一个潜伏期B、地区分布上是向外逐渐蔓延的C、潜伏期的长短影响流行规模D、在人群中有一定数量免疫者存在,对于流行过程的发展趋势有抑制作用E、以上都不对答案:ABCD难度:较易考点:第十二章传染病流行病学传染病的流行过程)30、属于人工自动免疫制剂的有A、活菌者B、死疫苗C、破伤风类毒素D、破伤风抗毒素E、丙种球蛋白答案ABC难度:较易考点:第十二章传染病流行病学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31、预防接种的异常反应可以出现A、晕针B、过敏性休克C、过敏性皮疹D、血清病E、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答案:ABCDE难度:较易考点:第十二章传染病流行病学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32、下列属于一级预防措施的有A、加强身体锻炼B、合理营养C、保护和改善环境D、产前检查E、疾病普查答案:ABC难度:较易考点:流行病学分论三级预防的主要内容)33、流行病学的特点有A、个体特征B、以分布为起点的特征C、对比的特征D、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E、社会医学的特征答案:BCDE难度:较难考点:1.流行病学的基本方法 1.2,流行病学的特点)33、开展普查应具备的条件包括A、有足够的人力物力B、所普查的疾病患病率较高C、疾病的检验方法和操作技术应非常先进D、检验方法的灵敏度较高E、检验方法的特异度不高答案:ABD难度:较难考点:第四章描述性研究 4.1横断面研究的种类: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概念和应用范围)34、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的基本特征有A、它是前瞻性研究B、必须增加一种或多种干预处理C、研究对象是来自一个总体的抽样人群D、实验分组采取严格的随机分配原则E、必须有平行的实验组和对照组答案:ABCDE难度:较易考点:第七章流行病学实验研究流行病学实验的特征)35、卫生统计学主要用于A、研究社会条件,环境因素及生物因素对人民健康的影响B、评价医疗卫生措施的质量和效果C、医学科研,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D、电子计数器的普及E、正确认识医学科研及医学工作中的其他问题答案:ABC难度:较难考点:统计学第一章概论掌握卫生统计学的定义和内容)36、编制频数表的步骤是A、找出观察值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和全距B、根据全距决定组数和组距C、列表画记D、画出频数分布图E、画出百分比值条图答案:ABC难度:易考点:统计学第2章定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2.1 要求掌握频数表的编制步骤)37、标准差可以用来A、表示观察值分布的离散程度B、估计观察值的频数分布情况C、计算变异系数D、计算标准误E、计算t值答案:ABCD难度:较易考点:统计学第2章定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2.2 理解标准差的概念)38、下列何项是错误的A、标准误大,说明样本均数间变异大B、标准误小,说明样本均数代表总体均数可靠性小C、变异系数愈大,说明观察值的变异程度愈大D、标准差愈大,标准误愈大E、标准差愈小,标准误愈小答案:BE难度:较易考点:统计学第2章定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2.2 理解标准差的概念和变异系数的区别及两者之间的关系)39、标准误主要用于A、估计正常值范围B、估计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的接近程度C、决定正态分布曲线形状D、表示样本均数间的离散程度E、决定分布曲线的位置答案:BD难度:较易考点:统计学第3章统计推断 3.1 理解和掌握标准误的含义)40、显著性检验的一般步骤是A、建立无效假设B、选择和计算统计量C、确定概率D、判断结果E、画出图形答案:ABCD难度:易考点:统计学第3章统计推断 3.1 掌握显著性检验的一般步骤)41、对于计量资料的分析,常用A、均数和标准差B、相对数C、秩和检验D、卡方检验E、T检验答案:AC难度:较难考点:综合性较强,掌握计量资料的概念和几种统计推断方法的区别和适用范围)42、均数的显著性检验可用于A、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的比较B、配对资料的比较C、两个小样本均数的比较D、两个大样本均数的比较E、两个率的比较答案:ABCD难度:较难考点:第3章统计推断 3.2 两样本t检验的的适用范围)43、下列何项是正确的A、t检验时,t值愈大,p值愈大B、秩和检验时,T值愈大,P值愈小C、u检验时,u 值愈大,P值愈大D、X2检验时X2值愈大,P值愈小E、t检验时t值愈小,P值愈大答案:BD难度:较难考点:第3章统计推断 3.2 假设检验中t,p,ɑ之间的关系)44、进行四格表卡方检验时,用矫正公式的是A、总观察例数小于40B、总观察例数大于40C、有任何一个格子理论数小于1D、有任何一个格子理论数小于5但是大于1E、总观察例数大于100答案:BD难度:较易考点:8.1章节,校正公式适用条件是D,需要牢记)45、两个率差别的显著性检验(u检验)的适用条件是A、n.p大于5B、n(1-P)大于5C、P与(1-P)均不接近零,比如P与(1-P)大于0.01D、n必须大于40E、n必须大于100答案:ABC难度:难考点:二项分布向正态分布过度时需要N值稍大一些,但π值不能太大和太小,太小就可近似看作Possion 分布)46、两个变量X、Y,求得相关系数r=0.872经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P=0.0005,则意味着A、由于P<0.01,变量X、Y有非常密切的相关B、可以认为X、Y存有相关关系C,量X、Y的相关关系为因果关系D,样本相关系数r与总体相关系数为零(P=0)的差别有高度相关性E、就此条件,还不能认为X、Y存有相关关系答案:BD难度:较难考点:10.3.3章节,要对回归系数有正确的理解,分析的是样本,需要作假设检验作样本与总体的比较)47、最常用的计算半数致死量的方法有A、u检验法B、目测概率单位法C、等级相关法D、寇氏法E、秩和检验法答案:BD难度:较易考点:半数致死量的计算方法记忆性内容)48、确定正常值范围下列何项不正确A、选择正常人要有足够的数量B、正常人必须是没有一点小病的人C、原则上性别间和年龄组间的差别是否有实际意义,来考虑是否应分组确定正常值范围D、正常值范围应取双侧界限E、正常值范围应取单侧界限答案:AC难度:较难考点:统计学第二章 2.3 制定参考值范围中正常人的含义)49、估计正常值范围的方法有A、百分位法B、中位数法C、正态分布法D、泊松分布法E、二项式分布法答案:AC难度:较难考点:统计学第二章 2.3 制定参考值范围中正常人的含义)50、正常值范围需要取单侧界限的生理指标有A、白细胞数B、红细胞数C、血压值D、肺活量E、握力答案:DE难度:较难考点:统计学第二章 2.3 制定参考值范围,结合现实生活)51、在确定正常值范围时,考虑平衡误诊和漏诊的比例,常见的分布现象有A、正常人分布与病人分布完全重叠B、正常人分布与病人分布完全不重叠C、正常人分布与病人分布绝大部分重叠D、正常人分布与病人分布少部分重叠E、正常人分布与病人分布有一半重叠答案:BD难度:较难考点:统计学第二章 2.3 制定参考值范围中正常人的含义及其划分))52、绘制统计图的基本要求是A、要有标题B、要有纵轴和横轴C、纵轴和横轴要有标目并注明单位D、比较不同的事物要用不同的线条或颜色表示E、要有备注答案:ABCD难度:较易考点:11.1章节,记忆性内容,要求掌握统计表绘制的基本要求)53、普通线图是用来表示A、各自相互独立指标的大小B、变量值的频数分布C、某现象随着另一现象而变动的趋势D、某现象随着另一现象而变动的速度E、可以同时描述几种事物答案:DE难度:较难考点:理解线图是以不同的线段升降来表示连续性资料的变化,理解其横轴与纵轴的特征)54、广义的统计表包括A、调查表B、整理汇总表C、统计分析表D、年龄分组表E、职业分组表答案:ABC难度:较易考点:第十一章统计图表的绘制理解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区别)55、绘制统计表的原则是A、简单明了B、标目要细C、层次分明D、标目要多样化E、尽量包括较多的内容答案:AC难度:较易考点:11.1章节,记忆性内容,要求掌握统计表绘制的基本要求)56、在制定调查计划时,为了明确达到调查目的,要求A、指标要具体B、指标要精选C、尽量用客观特异性的计量指标D、指标要面面俱到E、尽量多用计数指标答案:ABC难度:较易考点:第十三章实验设计 13.3 实验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步骤)57、调查方法一般分为A、普查B、典型调查C、抽样调查D、一般调查E、随意调查答案:ABCD难度:较易考点:第十四章调查设计 14.2 调查设计的分类)58、抽样调查决定样本大小的原则有A、计量资料样本可以小些B、计数资料应大些C、影响因素较单纯,样本可以小些D、影响因素较复杂,样本可以大些E、被调查总体中具有某特征的个体所占比例大,样本可以小些答案:ABCDE难度:较易考点:第十四章调查设计调查中样本的数目的选择)59、设计分组的原则是A、按形式分组B、按质量分组C、按现象分组D、按数量分组E、按先后分组答案:BD难度:较易考点:第十四章调查设计调查中样本的数目的选择和设计分组的原则)60、整理资料的归组方法有A、划记法B、分卡法C、边洞卡片法D、过滤卡片法E、询问法答案:ABC难度:较难考点:第十五章医学人口统计与疾病统计常用指标资料整理的归组方法)61、调查的方式一般可分为A、直接观察法B、采访法C、填表法D、通信调查E、间接访问答案:ABCD难度:较易考点:第十四章调查设计调查方式的分类)62、进行实验设计时,为了消除干扰因素以及便于比较应注意的原则是A、设计对照组B、确定足够的实验对象C、随机分组D、规定统一的评价标准E、对实验对象进行严格挑选答案:ABCDE难度:较易考点:第十四章调查设计实验设计的干扰因素及主要事项)63、在实验研究中常用的对照方式有A、空白对照B、标准对照C、实验对照D、相互对照E、历史对照答案:ABCDE难度:较易考点:第十三章实验设计 13.3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64、常用的人口统计指标有A、出生率B、死亡率C、人口自然增长率D、某病病死率E、计划生育率答案:ACE难度:较难考点:第十五章医学人口统计与疾病统计常用指标常用的人口统计指标)65、反映疾病防治效果的指标主要有A、治愈率B、病死率C、有效率D、生存率E、好转率答案:ABCDE难度:较难考点:第十五章医学人口统计与疾病统计常用指标反应疾病防治效果的指标)66、反映某病危害生命严重程度的指标主要有A、某病感染率B、某病死亡率C、某病发病率D、某病病死率E、某病患病率答案:BD难度:较难考点:第十五章医学人口统计与疾病统计常用指标反应疾病防治效果的指标)67、常用的计算生存率的方法有A、间接法B、直接法C、相关法D、寿命表法E、普通法答案:BD难度:较易考点:第十七章随访资料的生存分析 17.1 生存分析的基本方法)68、临床实验中,考虑到均衡和齐同的问题要注意到A、疾病的诊断必须可靠B、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轻重等尽可能的一致C、观察指标、方法、仪器、工作人员要求等尽可能一致D、对照组处理组应避免产生心理上的偏性E、不能将不同疾病的患者混淆在一起答案:ABCDE难度:难考点:第十三章实验设计 13.2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及临床实验应注意的问题)69、统计资料可以分为A、计量资料B、四格表资料C、计数资料D、频数表资料E、等级资料答案:ABE难度:较难考点:综合性知识,需要对统计学各章节有一定的了解)70、以下属于计量资料的是A、身高B、浓度C、血压D、脉搏E、呼吸答案:ABCDE难度:易考点:1.2章节,理解统计资料分类情况,尤其计量资料的特征)71、以下按等级分布组的是A、治疗效果B、血型分布C、粪检虫阳性数D、白细胞分类E、职业分布答案:AC难度:较易考点:1.2章节,有序分类资料无法准确定量,又称为等级资料)72、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是A、设计B、收集资料C、整理资料D、分析资料E、校对资料答案:ABCD难度:易考点:1.1章节.理解统计学研究基本步骤,尤其是设计最为关键)73、整理资料的目的是A、检查核对资料B、使资料条理华C、为了分组D、便于统计分析E、便于保存答案:BD难度:易考点:1.1章节.理解统计学研究基本步骤,整理资料的目的)74、研究某特定人群的死亡情况,要把20-40岁人群按年龄均匀分成4组,则分组组段错误的是A、20-25,25-30,30-35,35-40B、20-,25-,30-,35-,40-,C、-25,-30,-35,-40D、20-,24-,25-29,30-34,35-39E、20-,25-,30-,35-,40-答案:ABCE难度:易考点:2.1章,记忆性内容,频数表分组一般为10-15组,太多太少都不易作出正确分析)75、住院病人中几种主要疾病的构成资料用A、直条图B、构成比直条图C、直方图D、圆图E、半对数线图答案:BD难度:较易考点:第12章统计图表12.2 统计表中各种统计图的用途)76、从某个计量资料总体中抽样,若加大样本含量,以下项指标错误的是A、标准差加大B、标准差减少C、标准误加大D、标准误减少E、标准差标准误均加大答案:ABCE难度:较难考点:对各项统计指标与样本的公式之间的理解,需要借助数学知识)77、标准误的应用包括A、表示观察值分布的变异程度B、表示抽样误差的大小C、估计观察值频数分布情况D、估计总体均数的可信期间E、制定参考值范围答案:BD难度:难考点:第三章统计推断 3.1 标准误的定义和应用范围)78、构成比的特点有A、各部分的构成比之和等于100%B、各部分的构成比之和等于1C、每一部分的构成比小于100%D、每一部分的构成比大于1E、每一部分的构成比大于100答案:ABC难度:难考点:第六章分类资料的统计描述 6.1 常用相对数的概念和应用,构成比的理解)79、两个或多个率比较时,以下哪些情况不是率标准化的适用条件A、总率不同,内部构成同B、总率同,内部构成不同C、总率同,内部构成也同D、总率不同,内部构成也不同E、总率不同答案:BD难度:难考点:第六章分类资料的统计描述 6.2 标准化应注意的问题)80、有关相对数的描述正确的是A、率和构成比是不同的相对数B、率和构成比是相同的相对数C、在一定条件下构成比也可以反映率的变化趋D、计算相对时分母不应当太小E、构成比加起来通常等于100%答案:ACDE难度:难考点:第六章分类资料的统计描述 6.1 常用相对数的应注意的问题)81、秩和检验和t检验比较的优点是A、检验的效率高B、计算方法简便C、公式更加合理D、不受分布限制E、结果更为精确答案:BD难度:较难考点:第九章秩和检验秩和检验的优缺点)82、环境因素按其属性可分为A、自然环境B、社会环境C、生物性D、物理性E、化学性答案:CDE难度:较易考点:环境卫生学 1.1 环境因素的分类和定义83、现在全球面临的三大环境问题是A、核污染B、辐射C、温室效应D、酸雨E、臭氧层的破坏答案:CDE难度:较易考点:环境卫生学 1.1 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84、生态系统包括哪几部分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绿色植物E、物质答案:ABCE难度:较易考点:环境卫生学生态系统的定义和内容85、地球化学性疾病的特点是A、发布广泛B、有明显的地区性C、联合作用强D、与某种化学元素关系密切B、存在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答案:BDE难度:较易考点:环境卫生学地球化学性疾病的定义和特点86、为了真正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正在采取一系列较大规模的、实质性的环境保护行动,主要包括A、加快环境保护立法步伐B、加大环境保护执法力度C、增加环境保护投入D、减少废物排放,实施清洁生产E、实施绿色计划,建设一批较大规模的环境保护工程项目答案:ABCE难度:较难考点:环境卫生学环境质量评价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流行病学 十一、十二章习题与小结
![流行病学 十一、十二章习题与小结](https://img.taocdn.com/s3/m/09c42445f78a6529647d5388.png)
1.慢性病三级预防的二级预防中三早为()A 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B 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C 早发现、早报告、早康复D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2.摄入食盐过多与下列哪种疾病的发生风险关系密切?A糖尿病B肺癌C龋齿D高血压E肝癌3. 下列措施中属于二级预防的是()A 产前检查B 婚前检查C 保健服务D 对症治疗4.一般来说,用于监测慢性非传染病的两个重要手段是进行定期健康体检和筛检试验,这些手段主要是针对()A无症状的健康者 B 已确诊的慢性病人C住院病人D有典型症状和体征的人E易感者5.绝大部分慢性病是由数量不多、已知的和可预防的危险因素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A吸烟、缺乏身体活动和不合理膳食B吸烟、饮酒、交通事故、意外伤害C环境污染、病原体变异和不合理膳食D不良生活方式、不安全饮水和饮食以及遗传E心理因素、行为因素、遗传因素6.下列措施中哪个属于一级预防()A 健康检查B 遗传咨询C 产前检查D 筛检7. 疾病监测的目的不包括()A 描述疾病分布B 检验病因假设C 预防疾病流行D 评价防疫措施8. .下列哪项不是疾病监测的特点()A 属于纵向研究B 信息反馈纵向进行C 反映疾病动态变化D 包括常规报告和哨点报告系统9. .预防接种的目的是()A 提高人群易感性B 降低人群易感性C 提高人群非特异免疫水平D以上都不是10.目前我国规定的监测传染病是A.疟疾、流行性感冒、脊髓灰质炎、流行性斑疹伤寒、回归热、登革热B.疟疾、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天花、霍乱C.鼠疫、流行性感冒、回归热、艾滋病D.霍乱、天花、流行性感冒、登革热E.伤寒、流行性感冒、回归热、霍乱11. 对于急性传染病接触者,采取检疫措施的时间是A.开始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病的最长潜伏期B.最后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病的最短潜伏期C.开始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病的平均潜伏期D.最后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病的平均潜伏期E.最后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病的最长潜伏期12. 将传染病人收留在指定的处所,限制其活动并进行治疗,直到消除传染病传播的危险这一过程被称为A.拘留B.隔离C.留验D.医学观察E.消毒13. 在预防肠道传染病的综合措施中,下列哪一项是主要环节A.治疗病人B.隔离带菌者C.切断传播途径D.预防接种E.接触者预防服药14. 对病原携带者采取的防疫措施有A.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B.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隔离、治疗和送检病原学标本C.收留在指定场所进行观察,限制活动,进行诊断治疗D.在饮食、服务、托幼机构工作的病原携带者永久调离工作岗位E.艾滋病、乙型肝炎和疟疾的病原携带者严禁做献血员小结:慢性非传染病:慢性非传染病的概念伤残调整寿命年的概念全人群策略与高危人群策略慢性病自我管理疾病的三级预防:(1)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时正对病因而采取的措施,也是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
2024年梅毒疾控讲课课件.全文可读
![2024年梅毒疾控讲课课件.全文可读](https://img.taocdn.com/s3/m/3303d5fd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15.png)
2024年梅毒疾控讲课课件.全文可读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传染病学》第十二章第三节,主题为“梅毒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与防治措施”。
详细内容包括:梅毒的病原体特征、传播途径、流行趋势、临床症状、检测方法、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梅毒的病原学特点、传播途径和临床症状。
2. 了解梅毒的流行趋势、检测方法、治疗原则及预防措施。
3. 培养学生关爱患者,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梅毒的病原学特点、检测方法及治疗原则。
重点:梅毒的传播途径、临床症状和预防措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梅毒病原体模型、检测仪器图片。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梅毒病例,引发学生关注,引出本节课主题。
2. 理论讲解:(1)介绍梅毒的病原体特征、传播途径、临床症状。
(2)分析梅毒的流行趋势、检测方法、治疗原则。
(3)阐述梅毒的预防措施。
3.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学生扮演患者和医生,模拟就诊场景,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病例,分析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案。
5. 随堂练习:发放梅毒相关知识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梅毒的病原学特点2. 梅毒的传播途径与临床症状3. 梅毒的流行趋势与检测方法4. 梅毒的治疗原则与预防措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梅毒的病原体特征及其传播途径。
(2)阐述梅毒的临床症状及检测方法。
(3)谈谈你对梅毒预防措施的认识。
2. 答案:(1)梅毒病原体为苍白密螺旋体,主要通过性接触、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播。
(2)梅毒的临床症状分为三期,检测方法包括血清学检测、病原体检测等。
(3)梅毒预防措施包括加强宣传教育、避免不安全性行为、定期体检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为深入,学生掌握程度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增加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深入了解梅毒的相关知识,关注国内外梅毒疫情动态,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流病各章重点
![流病各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5e1571c6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fe.png)
流病各章重点流行病第一章绪论1.流行病学(Epidemiology)2.流行病定义的诠释:(1)研究内容的三个层次(2)任务的三个阶段(3)工作的三个范畴(4)三种基本方法(5)三大要素3.流行病学的应用4.流行病学的特征5.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按设计类型分类)第二章疾病的分布一、发病频率测量指标<概念+应用>1.发病率(incidence rate/morbidity)2.罹患率(attack rate)3.续发率(secondary attack rate,SAR)二代病例二、患病频率测量指标<概念+应用>1.患病率(prevalence)引起患病率升高的主要因素引起患病率降低的主要因素患病率、发病率、病程的关系患病率与发病率的区别2.感染率(prevalence of infection)三、死亡与生存频率<概念+应用>1.死亡率(mortality rate)死亡专率2.病死率(case fatality rate)3.婴儿死亡率(IMR)4.生存率(survival rate)四、疾病负担指标<概念>1.潜在减寿年数(PYLL)2.伤残调整寿命年(DAL Y)五、疾病流行强度1.散发(sporadic)散发常见情况2.暴发(outbreak)3.流行(epidemic)4.大流行(pandemic)六、疾病的分布疾病分布概念(一)人群分布1.包括2.疾病分布年龄的分析方法(1)横断面分析(cross-sectional analysis)概念、特点、局限性(2)出生队列分析(birth cohort analysis)概念、特点、应用(二)地区分布1.国家间的分布及同一国家内的不同地区的分布差异的原因2.城乡分布差异原因3.地区聚集性(endemic clustering)概念(1)地方性(endemic)概念+类型(2)输入性疾病4.地方性疾病概念+判断(三)时间分布1.短期波动2.季节性3.周期性4.长期趋势(四)三间分布的综合描述移民流行病学概念+判断第三章描述性研究一、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概念、种类、特点二、现况研究(cross sectional study)1.概念2.特点3.类型普查、抽样调查优缺点4.用途5.设计与实施(1)确定研究目的(2)明确研究的类型(3)确定研究对象(4)确定样本含量和抽样方法决定样本量大小的因素随机抽样方法及特点(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阶段抽样)(5)资料收集(确定拟收集资料的内容,调查员培训,资料的收集方法)(6)数据整理与分析(常用的疾病频率)6.偏倚及控制(课本P48)7.优缺点三、生态学研究(ecological study)概念、用途、类型、优点和局限性、生态学谬误产生的原因第四章队列研究(cohort study)1.概念队列、暴露、危险因素、队列研究2.特点3.目的4.类型<概念、优缺点>5.设计及实施(一)确定设计方法的原则(二)确定研究因素(三)确定研究结局结局变量(四)确定研究现场和研究人群研究现场要求研究人群包括:(1)暴露人群(2)对照人群(五)确定样本量影响样本量的因素(六)资料收集与随访(七)质量控制6.资料分析(一)率的计算(1)累积发病率(cumulative incidence,CI)(2)发病密度(incidence density,ID)(3)标化死亡率(SMR)(二)效应的估计(1)相对危险度(RR)(2)归因危险度(AR)(3)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4)人群归因危险度(PAR)(5)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7.常见偏倚及控制8.优点与局限性第五章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1.基本原理2.类型3.特点4.用途5.设计与实施(一)明确研究目的(二)明确研究类型(三)确定研究对象(1)病例的选择:类型、来源及优缺点(2)对照的选择:原则、来源、方法【匹配】个体匹配、频数匹配匹配的目的及注意事项不宜使用匹配的情况(四)确定样本量影响样本量的因素(五)确定研究因素(六)资料收集方法(七)资料整理与分析6.资料的分析(1)描述性分析(2)统计推断比值比OR成组资料、1:1配对资料7.常见偏倚及控制8.病例对照研究与队列研究的有点和局限性的比较第六章实验流行病学(Experimental epidemiology)1.概念2.基本特点3.主要用途4.分类(1)按研究现场和对象的不同分类(2)按所具备设计的基本特征分类5.设计与实施(1)明确研究现场(2)明确试验现场(3)选择研究对象(4)估计样本含量影响样本含量大小的主要因素(5)随机化分组作用、原则、方法(6)设立对照影响研究效应的主要因素对照类型(7)盲法的应用开放试验(open trial)(8)确定结局变量及其测量方法(9)确定试验观察期限(10)收集资料,整理与分析6.评价指标(1)预防措施效果评价指标考核病因预防的指标(2)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3)需治疗人数7.常见偏倚8.应注意的问题9.优缺点10.流行病学实验与队列研究异同点第七章筛检(screening)1.筛检的概念2.分类3.目的4.筛检的实施原则(1)筛检的疾病(2)合适的筛检试验筛检试验(screening test)的概念及特点金标准(3)疾病治疗(4)筛检项目实施计划及评价5.筛检试验评价指标四格表的顺序(1)真实性(validity)①灵敏度(sensitivity)与假阴性率(false negative rate)②特异度(specificity)与假阳性率(false positive rate)③正确指数(约登指数Youden's index)④似然比(LR)(2)可靠性(reliability)①连续性测量资料②分类测量资料(3)预测值(predictive value)①阳性预测值(Pr+)②阴性预测值(Pr—)③预测值与真实性指标、现患率的关系(4)确定连续性测量指标的阳性截断值①独立双峰分布②部分重叠双峰分布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6.筛检项目效果评价(一)收益(yield)(1)概念及常用指标(2)提高筛检收益的方法(二)生物学效果指标(1)结局测量指标(2)关联指标(3)需要筛检人数(三)卫生经济学评价(1)成本-效果分析(2)成本-效用分析(3)成本-效益分析(四)筛查的安全性、伦理问题及可持续性分析7.筛查效果评价中常见的偏倚(1)领先时间偏倚(2)病程偏倚(3)过度诊断偏倚(4)志愿者偏倚8.筛检试验和诊断实验的比较第八章偏倚及其控制1.减少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效果2.随样本量增加,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变化3.选择偏倚类型、控制4.信息偏倚类型、控制5.混杂偏倚(混杂confounding)概念、控制混杂因素概念、基本特点第九章病因及其发现和推断1.基本概念:病因(causation of disease)、危险因素(risk factor)、因果关联2.因果关系的多样性3.病因模型(1)三角模型(2)病因的轮状模型(3)健康决定因素的生态模型(4)病因链(5)病因网(6)充分病因-组分病因模型4.发现病因的法则穆勒法则(Mill's canons)5.病因推断的过程(1)描述性研究建立病因假说(2)分析性研究检验假说(3)实验性研究验证假说(4)因果推导6.病因推断准则希尔标准(Hill's criteria)第十章预防策略1.疾病的三级预防(1)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概念、措施、策略(2)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概念、方法(3)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概念2.重要概念(1)健康保护(health protection)(2)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3)健康教育(health education)(4)高危策略(high-risk strategy)(5)全人群策略(population-based strategy)第十一章公共卫生监测(public health surveillance)1.概念、基本特征(工作任务)、种类、目的、应用2.重要概念(1)被动监测(passive surveillance)(2)主动监测(active surveillance)(3)哨点监测(sentinel surveillance)(4)常规报告第十二章传染流行病学1.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传染流行病学2.传染过程(infectious process)病原体(特性:传染力、致病力、毒力、抗原性)宿主感染谱3.流行过程(epidemic process)一、基本环节(一)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1.病人(传染期概念)(1)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概念+流行病学意义(2)临床症状期(clinical stage)(3)恢复期(convalescence period)2.病原携带者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大小3.受感染的动物动物源性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二)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传播因素或传播媒介、传播机制、传播方式1.经空气传播2.经水传播(饮用水、疫水)3.经食物传播4.经接触传播(直接、间接)5.经节肢动物传播/虫媒传播(机械携带、生物学传播)6.经土壤传播7.医源性传播8.垂直传播(三)易感人群人群易感性可引起人群易感性升高/降低的主要因素二、疫源地(epidemic focus)疫源地形成/消灭条件4.预防策略与措施(1)传染病监测(2)针对传染源的措施病人、病原携带者、接触者、动物传染源(3)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预防性消毒、疫源性消毒(4)针对易感人群的措施5.免疫规划及其效果评价(1)预防接种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人工被动自动免疫预防接种注意事项(2)免疫规划免疫程序免疫规划的效果评价(免疫学效果效果评价、流行病学效果评价、疫苗规划管理评价)第十四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1.突发事件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念、界定条件、特征、分期?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暴发调查4.爆发事件暴露日期的计算。
流行病学——传染病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传染病流行病学](https://img.taocdn.com/s3/m/e1b453fa2af90242a995e597.png)
感染(暴露)日期推断
病 例
最平早均暴暴露露日日期期21-最平短均潜潜伏伏期期
数
最迟暴露日 期3-最长潜伏 期
t1
t2
t3
发病时间
2、病原携带者()
没有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类型
潜伏期病原携带者( ) 恢复期病原携带者( ) 健康病原携带者( )
3、受感染的动物
人兽共患病
由共同的病原体引起的在动物与人之间传播 的疾病,如血吸虫病、狂犬病等
新发传染病特点
不确定性 即不知道会在何时何地发生何种新发传 染病,给防控的准备工作带来困难; 病原体种类及其宿主种类多样,传播途径复杂; 人群缺乏特异性免疫力;
新发传染病特点
人兽共患性:新发传染病中75%为动物源性的; 早期发现及诊断困难,缺乏特效治疗和防制措施; 病死率高,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威胁社会稳定。
新发传染病流行因素
第二节 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及感染谱
传染病和传染过程
传染病
由传染性病原体( )或它们的毒性产物( )所致的疾病。
传染过程 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
争的过程,亦即传染发生、发展、直至结束的整 个过程。
传染病流行图
患者
死亡
传 病人 染
生长繁殖
病 原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源 动物
从全世界的卫生状况看,传染病仍然是各国最重要 的卫生问题。
在发达国家,性传播疾病、病毒性肝炎及一批由各 种病原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仍然是疾病控制和预 防工作中的主要病种;
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各种传染病对人类健康的危 害更为严重,传染病仍是这些国家发病与死亡的 主要病因。
(二)我国传染病流行现状
【流行病学试题及答案】第十二章+传染病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试题及答案】第十二章+传染病流行病学](https://img.taocdn.com/s3/m/f192b10025c52cc58ad6be5d.png)
【流行病学试题及答案】第十二章传染病流行病学第十二章传染病流行病学一、作业习题(一)单项选择题[A1型题]1. The report period of category B infectious diseases(exclude AIDS, Pulmonaryanthrax) on Network is : A.12 hoursB. 24 hoursC. 48 hoursD. 36 hoursE. 72 hours2. During pregnancy or childbirth, pathogens transmitted from the mother tooffspring are calledA. Blood-borne transmissionB. Hereditary transmissionC. Vertical transmissionD. Horizontal transmissionE. Z-spread transmission 3. 在下列因素中,属于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自然因素是 A. 人口密度B. 气候地理C. 宗教信仰D. 经济文化E. 生产及生活条件4. 传染源是指A. 体内有病原体的人B. 体内有病原体的人和动物C. 体内有病原体繁殖的人和动物D. 体内有病原体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E. 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5. 某年冬季,某地区居民因食用被甲肝病毒污染的毛蚶而发生甲型肝炎流行,此毛蚶称为A. 传染源B. 储存宿主C. 传播因素D. 传播机制E. 病源携带者6. 确定对某传染病接触者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的主要依据是该传染病的 A. 传染期B. 潜伏期C. 临床症状期D. 恢复期E. 病原携带期7. 下列哪组疾病均可经水传播A. 伤寒、霍乱、钩虫病B. 血吸虫病、甲型肝炎、钩端螺旋体病C. 伤寒、霍乱、出血热D. 霍乱、痢疾、斑疹伤寒E. 甲型肝炎、戊型肝炎、恙虫病8. 下列哪项不是传染源A. 病原携带者B. 传染病患者C. 受感染的动物D. 隐性感染者E. 有血吸虫尾蚴的钉螺9. 现行我国计划免疫工作(儿童基础免疫)规定接种的疫苗是 A. 卡介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日咳疫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B. 麻疹疫苗、卡介苗、百白破、乙肝疫苗、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C. 乙肝疫苗、卡介苗、麻疹疫苗、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流行性腮腺炎疫苗D. 卡介苗、百白破、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乙肝疫苗E. 卡介苗、百白破、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流行性腮腺炎疫苗10. 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到临床症状出现这段时间为 A. 病原侵入期B. 前驱期C. 潜伏期D. 传染期E. 无症状期11. 构成传染过程必须具备的因素是A. 病原体、易感机体B. 寄生虫、中间宿主、终末宿主C. 病人、污染物、易感者D.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E. 微生物、媒介及宿主12. 下列哪条不符合经空气传播的特点A. 具有冬春季节升高的现象B. 在未经免疫的人群中,发病呈周期性升高C. 在未经免疫预防的城市人群中,常在儿童期被感染D. 在交通不便的山区发病呈典型的周期性现象E. 易感者在人群中的比例是决定流行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13. 传播途径是指A. 病原体更换宿主在外界环境下所经历的过程B. 传染病在群体或个体间的传播C. 病原体由母亲到后代间的传播D. 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的过程E. 病原体侵入机体,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14. 传染病病人传染性最强的时期是A. 潜伏期B. 潜伏期末C. 临床症状期D. 症状消失期E. 恢复期[A2型题]15. 某地发生一起疾病暴发,有8人发病,全部送医院治疗,并对其排出物进行了彻底消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传染病流行病学
1.传染病:是指由传染性病原体或它们的毒性产物所致的疾病。
2.传染病流行病学(infectious disease epidemiology):是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流行过程和传播规律,探索传染病的临床识别标志,评价影响传染病流行的因素,提出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流行的策略和措施,有效地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科学。
传染病流行病学的特点:(1)每个传染病病例同时也可能是一个危险因素;(2)传染病患者感染后产生免疫力;(3)病原携带者可作为传染源;(4)传染病与非传染病流行动力学不同;(5)控制传染病与非传染病效益不同
3.病原体(pathogen):通常把能引起宿主致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统称为病原体。
4.病原体的侵入门户与定位:是指病原体侵入宿主并能存活或初步繁殖的地点。
5.致病力(pathogenicity):是指病原体侵入宿主后引起临床疾病的能力。
致病力可用所有病例数与所有感染数的比值来表示。
6.传染力(infectivity):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在机体内定居、繁殖、引起感染的能力。
常用续发率和最小感染量表示。
最小感染量:引发感染所需的最小病原体的数量。
7.毒力(virulence):指病原体损害人体器官组织引起严重病变的能力。
常用严重病例数或死亡数与所有病例数的比值来表示。
8.抗原性(antigenicity)或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病原体的抗原作用于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T细胞受体、B细胞受体),促使其增殖、分化,并产生免疫效应物质(特异性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9.耐药性变异:指原来对某种抗菌药物敏感的细菌变成对该种药物不敏感或耐受菌株,这种现象称为耐药性变异。
10.宿主(host):指在自然条件下被传染性病原体寄生的人或其他动物,即指能供给病原体以营养和场所的生物统称。
11.传染过程(infectious process):是指病原体侵入宿主机体后,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传染过程是个体现象,也是传染病发生、发展、直至结束的整个过程。
12.感染谱(spectrum of infection):宿主对病原体传染过程反应的轻重程度的频率称为感染谱。
传染病的感染谱有三类:以隐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以显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大部分感染者以死亡为结局的传染病
13.流行过程(epidemic process):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蔓延的过程。
即病原体从感染者体内排出,经过一定传播途径,又侵入易感者机体而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
流行过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统称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14.传染源(source/reservoir of infection):指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包括传染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15.传染期(communicable period):病人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
传染期是决定
传染病病人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如传染期短的疾病,续发病例成簇出现;传染期长则续发病例陆续发生,持续时间可能较长。
16.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指病原体侵入机体至最早出现临床症状的这段时间。
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及用途:①根据潜伏期长短可判断患者受感染时间,以追踪传染源,确定传播途径;②根据潜伏期长短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期限。
一般以平均潜伏期加1~2天,危害严重的传染病可按最长潜伏期予以留验或检疫;③根据潜伏期长短可确定接触者免疫接种时间;④根据潜伏期可评价预防措施效果。
一项预防措施实施后经过一个潜伏期,如果发病数下降则认为该措施可能有效;⑤潜伏期长短可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
一般潜伏期短的传染病来势凶猛,病例成簇出现,并常形成暴发;潜伏期长的传染病流行持续时间较长。
17.临床症状期(clinical stage):指传染病病人出现特异性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时期。
此期病人体内病原体数量多,临床症状又有利于病原体排出和传播,是传染性最强的时期,故此期病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也最大。
18.恢复期(convalescent period):是机体遭受的各种损害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时期,主要临床症状消失,免疫力开始出现,体内病原体被清除,一般不再起传染源作用。
19.病原携带者(carrier):是指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是带菌者、带毒者和带虫者的统称。
病原携带者按其携带状态和临床分期,一般分为3类: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恢复期病原携带者和健康病原携带者。
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取决于其排出病原体的数量、持续时间以及携带者的职业、卫生习惯、生活环境、社会活动范围和防疫措施等。
20.潜伏期病原携带者(incubatory carrier):是指潜伏期内携带病原体并可向体外排出病原体的人。
只有少数传染病存在这种携带者,这类携带者多在潜伏期末即可排出病原体。
因此这类传染病如能及时发现并加以控制,对防止疫情的发展与蔓延具有重要意义。
21.恢复期病原携带者(convalescent carrier):是指在临床症状消失后,仍能在一定时间内向外排出病原体的人。
一般情况下,恢复期病原携带状态持续时间较短,但个别携带者可维持较长时间,甚至终身。
通常将临床症状消失后3个月内仍可排出病原体的人称为暂时性病原携带者,超过3个月者称为慢性病原携带者。
后者常有间隙性排出病原体的现象,因此一般连续3次检查阴性时,才能确定病原携带状态解除。
22.健康病原携带者(healthy carrier):指未曾患过传染病,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这类携带者只有通过实验室检查方可证实。
一般健康病原携带者排出病原体的数量较少,时间较短,故认为其作为传染源的流行病学意义不大。
23.动物源性传染病(zoonosis):人类罹患以动物为传染源的疾病,统称动物性传染病,又称人畜共患病(zoonosis)。
人兽共患病可以分为4类:以动物为主的人兽共患病;以人为主的人兽共患病;人兽并重的人兽共患病及真性人兽共患病。
24.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界环境中停留和转移所经历的全过程。
传播途径可分为以下几种:经空气传播(包括飞
沫、飞沫核及尘埃3种)、经水传播(包括经饮用水和经接触疫水)、经食物传播、经接触传播(包括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经节肢动物传播(包括机械携带和生物性传播)、经土壤传播、医源性传播和垂直传播(包括经胎盘传播、上行性传播和分娩时传播)
25.传播因素(spreading factor):病原体借助于进入易感宿主体内物质,如水、空气、食物等,这种参与传播病原体的媒介物,称为传播媒介或传播因素。
26.水平传播(horizontal transmission):指病原体在外环境中借助传播因素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传播。
27.经空气传播的传染病流行特征为:①传播途径易实现,传播广泛,发病率高;②冬春季高发;③少年儿童多见;④在未免疫预防的人群中,发病率呈周期性升高;⑤人口密度与居住条件是影响空气传播的主要因素。
28.经饮用水传播的传染病流行特征为:①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有饮用同一水源史;②除哺乳婴儿外,发病无职业、年龄及性别差异;③如水源经常受污染,则病例终年不断;④停用污染水源或采取消毒、净化措施后,暴发或流行即可平息。
经疫水传播的传染病流行特征为:①病人有疫水接触史;②发病有职业差异,主要是接触疫水的职业;③发病有季节性和地区性;④大量易感者进入疫区,接触疫水时可致暴发或流行;⑤对疫水处理和加强个人防护,可控制病例发生。
29.经食物传播的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主要有:①病人有食用相同食物的历史,不食者不发病;
②患者的潜伏期较短,流行的持续时间也较短,一次大量污染可致暴发流行;③停止供应污染食物后,暴发或流行即可平息;④食物多次被污染,暴发和流行可持续较长时间。
30.直接接触传播(direct contact transmission):指没有外界因素参与,易感者与传染源直接接触而导致的传播,如性病,狂犬病等。
31.间接接触传播(indirect contact transmission):指易感者接触了被传染源的排泄物或分泌物污染的日常生活物品所造成的传播。
经间接接触传播的传染病流行特征为:①病例一般呈散发,可在家庭或同住者之间传播,可呈现家庭和同住者中病例聚集的现象;②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和卫生条件较差的地方,发病较多;③加强传染源管理,严格消毒制度,注意个人卫生,可以减少此类传播。
32.外潜伏期(extrinsic incubation period):病原体在节枝动物体内发育、繁殖,经过一段时间的增殖或完成其生活周期中的某阶段后,节肢动物才具有传染性。
从病原体进入节肢动物体内到具有感染性的这一段时间,称为外潜伏期。
33.经节肢动物传播的传染病流行特征为:①地区性:病例的分布与传播该病的节肢动物的分布一致;②季节性:发病率升高与节肢动物的活动季节相一致;③职业及年龄分布特点:从事特殊职业的人群发病多,如森林脑炎多见于伐木工人;在老疫区发病多集中在儿童,在新疫区发病则无明显的年龄分布特征;④一般无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传播。
34.经土壤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与病原体在土壤中的存活时间、易感者与土壤接触的机会以及个人卫生习惯和劳动条件有关。
35.。